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学专业的主要课程范文

医学专业的主要课程精选(九篇)

医学专业的主要课程

第1篇:医学专业的主要课程范文

【关键词】卫生事业管理专业 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C-0058-0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了“高度重视卫生管理人才的培养,造就一批适应卫生事业发展的职业化管理队伍”。卫生管理专业从学位教育的层面为适应我国卫生管理体制改革需要而培养职业化卫生管理人才。因而,加强专业建设,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体现专业特色,满足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是当今的主题要旨。但是由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在广西发展的时间还不长,缺少统一的专业培养标准,各个高校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各有不同,为此,本文选择了广西开设卫生事业管理本科专业的广西医科大学、桂林医学院、右江民族医学院和广西中医药大学等4所高等医学院校为考察对象,对其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比较和分析,为广西卫生事业管理的发展探寻道路。

一、对象及方法

(一)对象

广西开设卫生事业管理本科专业的4所高等医学院校:广西医科大学、桂林医学院、右江民族医学院和广西中医药大学。

(二)研究方法

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通过收集4所高校最新修订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对各校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学制学位、课程课时设置、专业实习等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办学主体、学制及学位

4所高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办学主体各不相同,广西医科大学由信息与管理学院主办,桂林医学院是由人文与管理学院主办,右江民族医学院由公共卫生学院主办,广西中医药大学是由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主办。4所院校都实行四年制培养,均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二)培养目标

总体目标均为培养适应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卫生管理的知识与技能,具备必要的医学知识,能够从事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工作的高级人才。但同时其中有部分院校还有所倾向,广西医科大学和桂林医学院均倾向于培养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4所院校均要求具备“医学+管理学”的知识结构,此外还有其他要求,如广西医科大学提出需要具备必要的经济学知识;桂林医学院还需具备必要的法律知识。

(三)课程设置

1.各类课程学时学分情况

由表1可见,4所院校必修课总学时中位数为2408.5学时,广西医科大学的必修课总学时最高,为2996学时,右江民族医学院为最低,为1976学时。所研究院校的医学类课程总学时中位数为443学时,最高值为桂林医学院684学时,占必修课总学时的24.57%,最低值为右江民族医学院0学时,占必修课总学时的0.00%。4所院校实践课必修课总学时中位数为611.5学时,其中最高值广西医科大学987,占必修课总学时32.94%,最低值为右江民族医学院440学时,占必修课总学时22.27%。

由表2可知,4所院校在学分构成情况存在一些差异,4所院校的总学分中位数为182学分,最高值为桂林医学院215学分,最低值为右江民族医学院169.5学分。必修课总学分中位数为135.75学分,最高值是广西医科大学154学分,最低值为右江民族医学院10分。专业实习学分中位数为22.5学分,最高值是右江民族医学院40学分,最低值为广西医科大学18学分。

2.专业课课程情况

专业课程主要是基础知识在卫生领域内的运用,4所院校的专业课必修课开课门数最多的是桂林医学院,共20门专业课课程。其余3所院校均开设了13门专业课课程。4所院校中,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学、卫生经济学、医院管理学、社会医学的开设率达100%,有75%的院校开设了医疗保险学、卫生政策性、卫生法学。但这些课程的学时安排差异都较大,例如卫生经济学课程,4所院校均开设,学校设置学时最高值为72学时,最低值为45学时。

3.实践情况

实践主要由课堂实验、暑期见习、“三下乡活动”、临床见习、毕业实习(专业实习)等几方面组成。课堂实验的形式主要有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实验室上机操作等。暑期见习时间一般为2-4周。“三下乡活动”主要由学校团委组织安排。临床见习是课程安排的一部分,安排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毕业实习一般由学院自行联系实习单位,在所研究的4所院校中,毕业实习(专业实习)时间中位数为30周,时间最长是右江民族医学院40周,最短是广西医科大学18周。

三、讨论与分析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属于比较新兴的专业,全国各高校开办大多处于探索阶段,至今还没有统一的、标准的培养模式。在所研究的4所院校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一)办学主体不统一

4所高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办学主体各不相同,广西医科大学由信息与管理学院主办,桂林医学院是由人文与管理学院主办,右江民族医学院由公共卫生学院主办,广西中医药大学是由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主办。另外知识培养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有的注重方法学,技术技能的培养,有的注重系统知识理论的、宏观知识的培养。

(二)培养目标基本上体现一致性

4所高校的培养目标存在一定的共性,总体目标均为体现为培养适应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卫生管理的知识与技能,具备必要的医学知识,能够从事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工作的高级人才,但各高校在设置培养目标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培养人才类型各不相同,广西医科大学和桂林医学院培养的是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右江民族医学院和广西中医药大学培养的是高级管理人才。但是右江民族医学院的人才培养与培养目标并不一致,课程中除了现代医学导论,无其他医学课程安排,与要求掌握必要的医药知识的培养目标相矛盾。

(三)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合理

1.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

在课程设置方面,选修课及专业实习所占比重较低,必修课比重较大,导致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学习,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提高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2.医学课程开设相对随意,简单叠加,未经整合

广西医科大学与桂林医学院医学类课程和专业类课程的比重较大,桂林医学院还开设了妇产科学和儿科学,广西中医药大学设置了外科学,广西医科大学设置了医学遗传学、医学免疫学、病理生理学课程,而右江民族医学院则只设置了现代医学导论课程。这些医学课程内容冗长,所占课时比重大,掌握这些知识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时间。另外医学课程教材陈旧,医学课程教材沿用医学专业教材,没有专门为卫生专业管理学生专业的医学课程教材。

3.专业课程各类课程开设一致性较高,但课时存在差异

专业课程主要开设有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学、卫生经济学、医院管理学、社会医学,卫生统计学等。对于卫生管理类基础课和专业课, 各院校的认知和理解都比较一致, 课程开设的一致性程度也较高,但因学院的各自特点和实际需求,学时设置差异也比较大,没有相对统一的标准。

四、建议与对策

为实现广西卫生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针对目前的现状,必须制订适当的人才培养模式,明确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科学化,加强实践应用等。

(一)规范办学模式,明确培养目标

广西公共卫事业管理人才培养首先应立足广西,培养适合广西卫生事业发展的公共卫事业管理人才。为实现这个培养目标,首先应规范办学模式,注重方法学和理论的平衡,使培养的卫生事业管理人才不仅具备在卫生事业岗位工作需要的技能,也能拥有宏观的卫生管理知识,具有长远的,全局的眼光。

其次要明确培养目标,根据学校的学科结构、办学层次、社会服务方面等设置具有自身培养特色的培养目标,并根据培养目标来制定课程门类、顺序和课时设置,让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更具有时代性,社会宏观环境的变化、卫生改革实践、医疗卫生机构对卫生管理人员的要求、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变化等。

(二)课程设置科学化,加强实践应用

课程内容应与培养目标相统一。首先对医学课程进行整合,并精编医学课程教材,合理分配医学课程所占学时与基础知识课程、专业课程的比例。其次对医学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教学要求及所占比例合理分配,使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

同时,加大选修课比例,适当加入公共礼仪课、文秘管理、宪法、民法课程等选修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当延长专业实习时间,专业实习可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在未学习专业课之前,第二阶段在学习专业课之后,这样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前有一些工作经验,为今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总之,广西开展公共卫事业管理人才培养的时间还不长,需要对目前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内容进行的实践和探索,并努力尝试改革,这样才能为广西培养出适应经济发展和卫生事业管理需要的复合型卫生事业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美丽.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西北医学教育,2009(3)

[2]周虹,陈正虹.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海南医学院为例[J].海南医学,2012(20)

[3]毛晨佳,许亮文.我国部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培养方案现状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3)

[4]张治国,王立洋.5所高校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比较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5(5)

[5]马月丹,景浩.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与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7)

[6]吕本艳,冯占春.新时期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教学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社会医学,2011(3)

[7]钱珍珠,杨云滨.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的医学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例[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3)

【基金项目】201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广西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2013JGA121);2016年度广西医科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少数民族地区高等医学院校卫生事业管理本科课程体系设置优化方案研究”

第2篇:医学专业的主要课程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整合;实践

畜牧兽医专业是中职学校中对实践技能要求较高的一门课程,为深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全面提高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教学质量,应当在当前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条件下,在畜牧兽医专业实际教学过程中,将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进行有机整合,积极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活动,更好的满足网络技术条件下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教学需求,调动学生参与课程实践的积极性,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 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相关概念界定

就中职学校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其专业课程内容主要包含动物解剖生理以及饲料营养的基础知识等,以培养多元化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生产服务一线操作人员为主要培养内容,以应届初中毕业生为主要招生对象。

信息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形势下以计算机为主的一种技术形式,实现了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有机融合,在当前社会发展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在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将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进行有机融合,能够实现对信息资源以及信息方式等进行合理利用,推进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学习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将畜牧兽医专业课程内容深化到学科实践活动中,促进信息技术与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整合理论的不断深化,促进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信息技术可以称得上是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一种有效的辅助工具,对于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关实践研究表明,在中职学校实际教学活动中,将信息技术与畜牧兽医专业课程进行有机整合,能够在优化教学结构的基础上,调动学生参与畜牧兽医专业课程实践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参与到畜牧兽医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中,巩固学生的理论基础并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畜牧兽医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与此同时,将信息技术与畜牧兽医专业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优化教学结构,为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可靠的基础。

在认知主义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信息技术与畜牧兽医专业课程的有机整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信息资料的搜集和分析活动,主动发现问题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实现了分工协作和有效思考,促进了建构主义的顺利实现,深化了学生对畜牧兽医专业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启发学生自主发现知识内在规律,坚持以人为本,并将理论知识合理应用于实践活动中,真正实现学以致用,促进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2 信息技术与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整合的模式建构

将现代教育技术有效的运用到畜牧兽医的专业课堂教学中,这是由于畜牧兽医专业相关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技能型课程,是对信息技术与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教学整合进行了新的探索。要求学生掌握有关畜牧兽医专业知识,充分利用其生动性、直观性,互动性等特点,更重要的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

在现代化教学环境下还要多增加一个要素,这就是教学媒体。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将仿真演示模式运用于教学当中,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具体情况来展示视频内容,要求为使学生能够基本掌握手术方法,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自主进行视频点播与内容回放等可以反复观看以达到明确的目的,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灵活性。随着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不断提高与完善,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其中的一些简单步骤,可以不同角度的展示,对比,类比。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以某中专学校养殖科畜牧兽医专业授课情况为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反复练习,学生在课后可以有的放矢的进行复习,在充满趣味性的同时,能将知识点反复理解、强化、记忆,同时也作为期末考试的重点复习资料。并且根据自身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有重点的练习,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充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成绩管理,针对中职学校学生头脑灵活、贪玩、好战等心理特点,更加详细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促进专业实践技能训练的顺利进行。在智能训练环节还应强调学生知识的巩固,在脚本设计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多动心思。

畜牧兽医专业教学培养在动物生产、饲料生产与加工和畜禽疾病防治第一线工作的动物疾病防治和防疫检疫人员。为缩短学生就业以后在工作岗位上的适应期,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应把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部分。应正确看待它在教学中所处的地位,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显微镜结构的实践技能考核。

3 信息技术与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整合的具体建议

为全面提高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教学质量,在讲信息技术与畜牧兽医专业课程进行有机整合的过程中,应当合理优化教师资源,将教师工作重点从学生管理方面转向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教学研究方面,以进一步提高畜牧兽医专业教学质量。当前畜牧兽医仿真实训系统正处于初期开发阶段,在信息技术与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整合过程中,信息技术引入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明显增强,教师的工作量明显减少,并且通过多元化的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中职学校学生参与专业课程实践的积极性明显增强,与此同时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合理利用,学生的信息素养也日益提高。

在信息技术与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整合的过程中,要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在中职学校畜牧兽医教学中的作用,要重新认识中职学校畜牧兽医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实现中职畜牧兽医教学新模式,逐步完善硬件设施和软件资源库建,明确硬件软件是保障、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是关键、教学设计是灵魂。中职教育发展的关键是建设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课程整合教学的灵魂是课堂教学设计,教育者也要变成被教育的人,时时刻刻参加继续教育,优势互补,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

结束语

总的来看,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形势下,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进步,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教学的难度也日益加大。为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课程的有机整合,中职学校应当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建构信息技术与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整合的模式,并将其有效融入到现代化教学环境中,对教学资源仅限于优化利用,充分调动中职学校学生参与畜牧兽医专业课程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第3篇:医学专业的主要课程范文

关键词:医学专业英语课程;调查;师资建设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5-0242-01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医学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医药人才的需求标准越来越高,越来越强调医学专业英语的重要性。《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定,大学生在完成基础阶段英语课程学习后,应进入应用提高阶段,结合各自专业进行专业英语学习。近年来医学专业英语教学已经有了明显进步,但是,医学专业英语教学还存在多种不足,远不能满足社会对它的需求。因此,我们对本科阶段医学专业英语教学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二、调查方法

设计了一份内容包括师资安排、课程设置、教学效果等方面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本校2011级26名本科阶段学习过医学专业英语的医学硕士研究生,来自省内外不同医学院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问卷回收率为100%。结果用SPSS软件进行了统计。

三、调查结果

(一)教学师资

本科阶段的医学专业英语教学由外语专业教师(11人,42.3%)和医学专业教师(14人,53.8%)承担,极少学校由英语专业教师和医学专业教师合作承担(1人,3.8%)。

(二)授课语言

授课教师的授课语言,文章讲解以英语为主,专业知识以汉语为主(20人,76.9%),以汉语为主(3人,11.5%)和英语为主(3人,11.5%)的情形较少。

(三)授课重点

课程授课重点为医学专业词汇拓展(9人,34.6%)和医学文本理解和翻译(15人,57.7%)为主,较少强调实用医学专业英语写作(1人,3.8%)和听说(1人,3.8%)。

(四)开课时间和跨度

绝大部分研究生认为本科阶段比较合适的医学英语课程开课时间为大二第一学期(8人,30.8%)或大三第一学期(12人,46.2%);整个课程时间跨度应为一年(12人,46.2%)或两年(13人,50%)。

(五)学习收获

通过学习医学专业英语,主要收获为“学到了一些医学专业词汇”(15人,57.7%)和“可以阅读医学专业文章并了解相关专业知识”(9人,34.6%),很少有人“掌握了一些医用翻译与写作方法”(2人,7.7%),没有人“提高了自己医学英语的听说能力”。

(六)教学评价

大部分研究生认为在本科阶段学习医学专业英语还是有收获的(18人,68.2%),但也有近三分之一的人认为是费时低效(7人,26.9%),甚至是浪费时间(1人,3.8%)。

四、分析讨论

(一)加强师资建设

一方面,各医学院校为广大大学英语教师创造条件, 鼓励学习医学专业知识,如开办医学基础培训班,或攻读医学专业的第二学位等。另一方面, 对医学专业教师,鼓励他们到英语国家深造, 或到外语学院参加英语语言培训,提高英语应用水平。这样基本上就能解决师资短缺问题。

(二)优化课程设置

医学英语课程主管部门应对教学对象、教学时数、教学内容等方面作出科学合理的安排。如,医学专业英语教学与医学专业教学相衔接,把常见的一个学期的教学扩展为一个学年或两个学年,课时数应从现在常见的的36课时增加到72课时或更多。只有这样,医学专业英语教学才能循序渐进,科学开展,尽量满足广大医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丰富课程种类和授课方式

医学专业英语应丰富课型,不仅开设医学专业英语综合教程,还应开设医学专业英语术语学、论文阅读、论文翻译与写作等课程。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授课模式变为“学生分组主讲、老师课前辅导、课上点评补充”的模式,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又培养了自学能力,也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而且锻炼了公共场合的演讲发言能力。

总之,医学专业院校只有通过加强师资建设、优化课程设置、丰富课程种类和授课方式等方法来努力提高医学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效果,才能适应新形势下医学教育的发展需要和学生学习需求,培养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备国际视野的复合型高端医学人才。

基金项目:2011年河北省高等院校英语教改项目(HB11Y0055)。

第4篇:医学专业的主要课程范文

一、引言

针对医学院校专业性比较强、医学基础雄厚的学科优势,医事法学不可避免地存在专业面窄、影响面小的尴尬处境。尤其是在医学院校的大背景、大环境下显得尤为突出,从沈阳医学院医事法学专业开设的情况看,存在着专业发展环境、前景问题以及专业课程设置问题。第一,专业发展面临的环境不利主要是与一直以来传统法学教育忽视医事法学教育的因素有关,政法院校囿于医学的专业化。不具有开设医事法的能力;综合性大学具有这种能力,但目前国内没有几所开设医事法学专业,造成医事法学只能在医学院校开设,这就割断了与法律界的天然联系。加上起步晚、专业开设时间短,造成医事法专业社会影响小,很多法律实务部门根本不知晓该专业状况,甚至对该专业的存在也一无所知。从而限制了医事法学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也导致医事法学专业缺乏应有的社会认同。第二,专业课程设置比较混乱。医事法学的高度专业化和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使得专业培养的模式也各不相同。有4年制本科、5年制本科。也有6年制本科。学生毕业时授予的学位也不相同。有授予法学学士学位本文由收集整理,有授予医学学士学位,还有同时授予医学和法学双学位的。这造成课程体系上参差不齐,医学和法学课程比例不一,缺乏统一、科学、有操作性的培养方案。

二、医事法学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培养扎实的医事法学教学队伍医事法学专业需要既懂得医学叉熟悉法学的复合型师资队伍。大多数院校都存在医事法学师资队伍薄弱的尴尬,很多教师不能两者兼备。目前医事法学专业专职老师大都是法学专业毕业,懂医学的很少。即使是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的老师,都缺乏临床经验,存在很大的不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不懂医学或缺乏临床医疗经验。老师说不清医学问题或缺乏将医学和法学较好融合的能力,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医事法学教师队伍成为当务之急。目前的解决方法是:(1)在法学院校招收医学本科专业毕业的法学硕士、博士和法律硕士,这些人都有一定的经历,懂得医学,也系统学习了法学知识,但这类人很少,有些毕业后就没有从事一线医疗工作。(2)聘请一线临床医生、各科室负责人或已经退休的老教授为客座教授,定期做专题讲座。他们临床经验丰富。对医疗一线有长期积累的心得体会,让他们结合工作实际,将医院各部门和本科室的主要工作流程以及存在的薄弱环节作具体、详尽的讲解。会极大丰富医事法的教学.而这些内容恰恰是医事法学习的重点所在。(3)对于缺乏医学知识的教师,由学校给予必要的支持,采取跟班上课的方式,进行长期系统的医学知识学习,边教学边提高。当然,相对与医学知识而言,对相关涉医的法律条文的理解和运用也是相当重要的,也是更为迫切的,这对于受过专业训练,有法学方法和法学思维的老师来说,更显出专业优势。

第二,设置合理的医事法学课程体系。医事法学专业课程设置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医学课程和法学课程的比例到底该是多少?从笔者所在院校医事法学专业教学计划来看,法学课程和医学课程必修课比例是17

:14,其他院校课程设置比例也大致如此。法学类课程一般是l4门核心课程加专业课程如卫生法学、医事法学、卫生监督学;医学类课程有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护理学等。从课时来看,法学类课时总计990学时左右,医学类课时总计660学时左右。课时比是3:2。这种课程设置体系是目前大多数院校采用的模式,应当说还是合理的。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医学知识应掌握多少,深度应当多少不易把握,学生常常抱怨医学课程讲授浮光掠影,不够深入。医学实习时间安排少,不能将医学和法学较好地融会贯通。二是法学核心课程偏多。专业相关课程偏少。法学课程除了14门核心课程外,在医事法方面只安排了3门课,还是否应当进一步拓展,向专题化方向努力。比如医事法学70学时,卫生法学70学时。而一门

卫生法学涉及了接近18类医事部门法,如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献血法律制度、公共卫生法律制度、国境卫生检疫法律制度、职业病防治法律制度、精神卫生法律制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法律制度、食品卫生法律制度、药品管理法律制度、化妆品卫生法律制度、医疗器械管理法律制度、执业医师法律制度、妇幼卫生与计划生育保健制度、医疗保障法律制度等。在70学时内,把这么多法律制度讲彻底、全面,这是很难做到的。专业课程偏少的解决方法就是多开专题比如沈阳医学院计划开设有“医学治疗与法律”专题,主要关注临床治疗中存在的相关法律问题;“人类生殖、家庭与法律”专题,主要关注与人工生殖相关的法律,包括人工授精、代孕以及堕胎等问题;“死亡与法律”专题,主要关注涉及死亡、安乐死、器官捐献等方面;“药品与法律”法律与医学杂志2006年第13卷(第4期)专题,主要关注药品的生产、销售过程中的法律。包括药品生产、药品的临床试验、替代疗法等。这些专题题材新,紧扣医学发展的前沿问题,可以大大起到深化课程的作用。

第5篇:医学专业的主要课程范文

 

课程设置是整个专业教学计划的核心,科学、符合专业教学指导思想、并富有专业特色的课程设置是培养优秀专业人才的基础。基础医学课程是护理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学习护理专业临床课程的先修课程,其开设的合适与否直接影响到护生对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护理院校,基础医学课程均由基础医学院承担,受以往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影响,课程设置往往参照临床医学专业开设模式,与临床医学专业无明显差别,基础医学所占课程比例较大,没有突显护理专业特色。近年来,就如何进行基础医学课程设置,各护理院校都进行了广泛探讨,目前尚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科学的、可广泛应用基础医学课程设置方案。我校要开设本科涉外护理专业,提出一套适合此专业的基础医学课程设置方案至关重要。

 

本次研究着重从基础医学应开设课程门数、应开设基础医学各课程的总学时及理论实验学时分配方案、应开设基础医学课程的开课先后顺序、相关课程内容之间的融合调整方案以及课程教材的选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1文献法

 

文献法也称历史文献法,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某种调查研究目的的方法P1。采用我校现有的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中国学术文献总库,查阅基础医学课程设置改革相关文献,了解国内护理院校基础医学课程改革最新信息,对相关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并写出综述,作为最终基础医学课程设置的参考资料。

 

2访谈法

 

访谈法是指研究人员与被研究者面对面,或者通过电话进行有目的的访谈。到全国开设有本科护理的特别是进行过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的高校进行调研,了解其基础医学课程开设比例,学习其课程改革经验,先后到武汉大学HOPE护理学院及北京协和医科大学护理学院进行学习,采用非结构式访谈的方法,对2所院校的教学主管及相关老师进行了访谈,收集其基础医学课程设置资料,并将资料按类别进行整理、分析、归纳;采用半结构式访谈的方法对武汉大学护理学院毕业生进行访谈,了解其对武汉大学基础医学课程设置开设的意见及学习感受,并将资料进行详细记录;邀请担任护理专业基础医学教学的基础医学教师、护理专业教师、护理临床带教老师,召开基础医学课程设置研讨会,对其进行访谈,根据对各种途径获得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初步商讨出一套本科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设置方案。

 

3课程整合

 

目前我国不少高校进行了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的研究,有些学校进行了全面整合,将所有的基础医学课程全部打乱,不再按传统的模式进行单课程教学,而是按人体器官系统进行整合,每个系统从正常讲到异常,形成了基础医学教程导论、基础医学教程各论的课程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目前尚没有配套的教材,对师资水平要求较高,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坚持基础医学学时够用为度的原则,我校在课程设置时,选择了局部整合,选择了一些比较成熟的有配套教材的整合方案,将一些联系紧密的课程进行了整合,将组织学、胚胎学与人体解剖学整合为一门课程人体形态学,将病理解剖学与病理生理学整合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4开设门数与学时

 

我国目前大多数护理本科院校基础医学教学,沿袭临床医学的教学模式,开设门数过多,学时数过多,针对这一情况,我校本次课程设置,经过课程整合把课程门数定位正常人体结构学、生理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等7门,课程总学时压缩为362学时,课程学时比例分配中增加了形态学实验的比例,压缩了验证性试验比例。

 

5开课学期及教材选用

 

依照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遵循由基本形态、结构到功能,由正常到异常的学习习惯,安排基础医学课程的开课顺序,把正常人体结构学安排在第一学期;教材选用上,医学基础主干课程均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护理专业专用教材,如选用了步宏主编的供本科护理学类专业用的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选用了董志主编的供本科护理学类专业用的药理学,选用了唐四元主编的供本科护理学类专业用的生理学,选用了周瑞祥主编的供本科护理学类专业用的人体形态学,选用了高国全主编的供本科护理学类专业用的生物化学,选用了黄敏主编的医学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选择了安云庆主编的医学免疫学。

 

6涉外特色

 

为了满足涉外护理的需要,根据基础医学课程特点,选择了相对容易理解的人体形态学中的解剖学部分,病理学与病理生理中的病理解剖学部分进行双语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医学英语知识,为后续护理课程进行双语教学打下一定基础。

 

经过近1年的探索,我们初步提出一套本科涉外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设置方案,此方案将在我校本科涉外护理专业学生中实施,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将不断评价,不断改进,逐步完善此课程设置计划,更好地满足本科涉外护理教学的需要,为各护理院校进行基础医学课程设置改革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赵艳萍.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编制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⑴.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7,4(18):1640-1642.

 

[2]沈开忠,叶国英.消化系统基础医学与护理课程设置及教学改革探索U]护理学杂志,2013,28(11):55-57.

 

[3]王娟,余丽君.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设置与教学调查分析⑴.护理学报,2009,16(10):13-16

 

[4]段颖杰,余丽君.实习护生对基础医学课程设置评价的分析[JJ.护理管理杂志,2009,8(8):29-31.

 

[5]王虹,成人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安: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33-34.

 

[6]马连娣.本科护理教育社会人文课程设置的现状调查与分析「D].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22-24.

 

[7]杨桂染,李旭,王欣.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效果分析田.教育与职业,2011,(29):136-137.

 

[8]朱慧芳,刘先俊,张莹,等.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基础医学课程改革初探[U]基础医学教育,2013,15(7):682-685.

 

[9]沈开忠,叶国英,陈芙蓉,等.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护理专业考试的改革田.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29(2):67-71.

第6篇:医学专业的主要课程范文

医学美容教育开始于1993年,至2005年根据高职高专的招生目录将本专业名称更改为“医疗美容技术”专业[1]。然而,2006年,卫生部下达文件,指出医学技术类专业将不允许报考临床助理医师[2],学生毕业后既不能考取助理执业医师资格,又不能考取护士资格,限制了学生在医院择业的渠道[3]。这就使得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专业设置和专业发展目标必须随之变化,才能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就业方向是面向各级医院以及医疗美容机构的医疗美容技术岗位[1]。但至今“医疗美容技师”这一职务名称仍未得到人事主管部门的认可,严重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国家各部门政策出台的不一致性是目前影响专业发展前景的重要因素。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分会名誉会长彭庆星,先后于2007年6月17日和2007年10月27日于北京和郑州,针对“医疗美容技术专业”人员技术职务和“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等问题组织专家进行论证,明确了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培养方式和临床执业范畴是在各级医院与医疗美容机构的医疗美容技术岗位从事激光美容师(士)、医疗美容治疗师以及医疗美容咨询师等岗位,能胜任激光美容、生物注射美容、物理美容、美容皮肤治疗以及纹刺美容等工作,从而明确了本专业的培养类型是“技师”。

目前,高职高专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在国际与国内美容连锁机构及大型美容院从事与医疗美容相关的美容培训师、美容讲师、美容导师、纹刺师、化妆品营销师、美容顾问、美容美体师及店长等,就业形势供不应求。

2专业定位

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医疗美容技能,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心理素质,德、智、体全面发展、从事临床医学美容技术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1]。

我们的培养计划既要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又要保证专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4],在制定教学计划过程中,必须遵循这两个原则。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以下工作:各级医院以及医疗美容机构的医疗美容技术岗位[1]:从事激光美容师(士)、医疗美容治疗师以及医疗美容咨询师等岗位,能胜任激光美容、生物注射美容、物理美容、美容皮肤治疗以及纹刺美容等工作。国际与国内美容连锁机构及大型美容院从事与医疗美容相关的美容培训师、美容讲师、美容导师、化妆品营销师、美容顾问、美容美体师及店长等。

3教学计划的修订意见

3.1 适当减少医学基础课、医学临床课的课时数,塑造职业化特色鲜明的基础理论课程,以必须够用为度。由于本专业不能考取临床助理医师,医学基础、临床课程的教学内容除了讲述与医学美容相关的医学基础知识和相关常见疾病的知识以外,教学重点是要保证前后续课程的衔接。

3.2 增加专业课程,培养符合岗位需求现状的综合性技能型人才。需开设《现代美容新技术》、《皮肤护理技术》、《化妆造型设计》、《美容皮肤治疗技术》、《中医美容技术》、《医疗美容技术》、《美容营养学》、《美容化妆品学》、《美容药物学》、《美容外科学概论》、《美术》、《美容机构经营与管理》、《美容咨询与沟通》等专业课程,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覆盖面,提高专业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

3.3 增设一门机动性较强的课程,如《美容市场新技术》,与市场完全接轨。由于美容专业有着技术更新快的特点,故可以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一门机动性较强的课程,主要以实训内容为主,及时掌握市场新技术,从而使专业适应市场变化及岗位需求,引领专业顺应市场需求发展。合作方式包括聘请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选派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到企业进修学习等,既能保证专业教学与市场的一致性,又能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建设[2]。

3.4 更改部分专业课程的名称。高职高专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教育应顺应高职教育特色,在课程名称上应有别于本科教育,打造适合高职医疗美容技术发展的精品课程[6]。

3.5 调整专业课程的理论与实训内容比例。课程调整要有重点,主要调整与岗位需求相适应的课程,本专业的核心能力是培养医疗美容操作技能[1],故应适当增加专业实训课比例,加强实践能力培养[4],参照职业资格认证标准,保证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实训内容以岗位分析为基础,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为教学模式进行合理设计[5]。

3.6 从实际出发,办出特色。可根据生源情况的不同,就业意向的不同,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或在执行同一教学计划中,给学生以更大的选择性[4]。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5]。主要可通过教学实践环节进行调整,我们可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就业意向,在第四学期末机动组织教学实习,一部分直接去工作意向单位,由意向单位根据学生特点安排学生进行定向顶岗实习,提早进入工作角色,并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强化职业道德,提高职业素质;另一部分安排在医疗美容及美容连锁机构相关科室进行轮转,充分掌握医疗美容相关专业知识,拓宽自身的知识面和就业渠道。

4具体实施方法

4.1 医学基础、医学临床课程可以分别整合成一门课程,如《医学基础概论》和《医学临床概论》,由专业课程的内容限定医学临床及部分医学基础课的内容,医学临床课程根据课程衔接内容的要求及常见疾病的掌握范围,限定医学基础课的内容,医学基础课的内容要保证各课程之间的内容衔接。基本满足必需够用的原则,塑造符合专业教育特色的、职业化鲜明的基础理论课程。

第7篇:医学专业的主要课程范文

近年来,由于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医学院校开办的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不断增多。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医学领域和计算机应用领域的交叉学科,它要求学生既能深入掌握计算机技术,又要掌握医学专业技术,了解医院业务情况。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医药学基础知识、信息管理知识、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卫生信息管理、医学信息处理与医疗决策支持系统设计思想和方法,具有团队协作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1]。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院信息化与管理现代化的加快和完善,计算机应用在医院地位的提高就显得更为迫切与重要,同时也对医学计算机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1 我校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现状

我校于2006年开始招收该专业本科生,是学院进行评估时开设的新专业,四年制,现已招收3个年级3个班,共111人。这期间我院在计算机专业教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建设和改革,现已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计算机专业教学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教学经验不足、专业教师缺乏,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1 学生对专业特色认识不清且学习环境和思维模式存在差异

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既需要学习医学基础课程,又需要学习计算机相关课程,两个学科的跨度较大,如果学生找不好的结合点和渗透点,学习起来比较盲目,缺乏学习动力,容易在两个学科的学习中迷失方向,将所学的专业浅显地理解为两种学科的机械叠加,难以权衡计算机学科与医学的学习比重,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法。wwW.133229.COm由于对专业了解不是很到位,因此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目标不太清晰,导致对整体课程学习认识不足,表现在重视计算机专业课而轻视医学基础课,再则学习依赖性强、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无法使学习深入化;医学院校的学习环境与理工科计算机专业的学习环境不尽相同,本专业学生较难适应医学院校浓厚的医学学习气氛、学习方法。一是因医学院校的学生较为注重形象思维,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则需要建立良好的逻辑思维模式;二是因医学院校中的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个新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尚未建立起一整套科学严谨的教学方法。

1.2 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比起基础深厚的传统医学专业,我院对于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这样一个新兴专业的建设还缺乏经验,处于探索发展阶段,课程的设置上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情况,主要的问题体现在如何合理有序的安排基础课程、医学课程和计算机课程的交叉学习,应该选择开设哪些课程才能使学生更适应社会的需要。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以培养学生具有应用计算机处理医学信息的能力上,一方面要避免其课程设置同工科院校的信息管理专业和计算机科学专业雷同,另一方面又要避免设置过多的医学课程,造成主、次不分的现象,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惑,脱离了实际的市场需要。这方面我们正在逐步摸索,日趋完善。另外有些课程设置方面也有重理论轻实践,培养方向与社会人才需求也并不完全吻合的现象。

1.3 学校图书馆计算机资料相对短缺

计算机的专业学习不仅仅是单纯依靠课堂教学,更多的是学生课外体会和自我学习,因此图书馆的藏书就成了学生的良师益友。而我院图书馆的藏书多为医学专业书籍,虽然近期有也一定数量的计算机专业书籍引进,但真正与本专业课程联系紧密、可帮助学生自学的书籍还是很少,基本上是以电子图书为主,学生自学无“支点”。

1.4 缺乏实践操作

由于我们是新专业,专业实验室还有待于更加完善,因此我们的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均侧重于理论,对进入社会中的实际工作能力培养弱,到医院实习时才发现所学理论与医院的实际应用有很大差距,造成理论与实际脱钩。再则学生对专业的信心不足,错误的认为属于理工科的计算机专业在医学领域的发展会受到限制,从而导致学生对本专业失去应有的信心。

1.5 缺少必要的规范教材

教材建设一直是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薄弱环节。目前所出版的医学信息类教材数量有限,质量也参差不齐,很多教材理论过于空泛,内容不够详实,脱离实际的应用,不仅使教师教学时感到困难,也使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我院目前选用工科计算机专业普遍使用的经典教材进行教学,但这些教材缺乏医学特点,不太适合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使用。

1.6 教学方法和手段缺乏创新

目前我院的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方式主要采用多媒体授课和实验相结合,教学模式过于单一,目前虽有一个专业实验室,但教学方式依然以教师灌输知识为主,缺乏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校园网络没有得到充分地利用。另外同医疗卫生系统联系不够,缺乏定向培养和必要的交流。

2 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的设想

2.1 加强教育引导,使学生了解专业特色,以适应不同的学习环境

该专业的定位是医学信息技术如何为医学管理服务或医学管理如何应用于医学信息技术,并在医学信息技术上着重体现“用”字。因此,有必要在新生进校后,头一节课就向学生讲明本专业办学目的,以及本专业研究的对象和学习的方式方法。同时,广泛开展交流讨论活动,尽可能统一认识,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力[2]。加强学生思想工作,明确学习方法和思路。前面谈到,医学系列的学生着重于形象思维,而这一思维方式是我学院的主流。本专业的特点是既要有形象思维,又要有逻辑思维,如何将置身于形象思维这个大环境之中的本专业学生不受之束缚,教师的正确引导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完成教学任务,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和学习方法,给学生留出适当的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逐渐形成良好的思维模式。

2.2 课程设置更加完善合理

应将计算机课程、医学基础课程和管理课程交叉开设,每门学科分别按层次递进。一是医学课程的设置,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医疗诊断的整个过程,熟悉医生治疗过程的各个环节。设置基础医学和临床诊断基础概论课程,临床诊断基础课程的学时比例相对多一些。二是医院管理课程的设置,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医院管理及医学信息的产生、收集、加工、处理、提取及存储等主要过程,设置管理学、信息标准化及病案规范化等课程。三是计算机课程的设置,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具有医院信息系统开发、维护及管理的能力[3]。

2.3 借外校图书为己用,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资源

学校可以和周围其它理工科学校进行协商,让本校学生有机会到其它院校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从而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此外,引导学生课余时间自主学习,由于课堂教学时数的限制,很多专业课程需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实践。现在我们这个专业的学生一般都购置了笔记本电脑,我们的网络教室也向他们免费开放,但大多同学都是用它来上网聊天、打游戏、看电影。作为专业教师应当将与课程相关的一些教学资料(如教学课件、操作视频资料、网络资料网址等)共享给学生,通过布置相关课后作业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撰写论文、实验报告和课程设计,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他们能够正确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弥补学校图书馆图书不足的问题。

2.4 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实践活动

本专业的学生实践基本包括开设专业课时的实习以及大四后半学期的毕业设计专业实习,这远不能满足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因此我认为要以教学实验、编写针对某一门专业课的课程设计程序、毕业实习等方式多开展学生实践活动。教学实验可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兴趣;课程设计可培养学生全面、灵活的设计思想和创造能力,学会综合运用理论知识;毕业实习是通过实际工作,处理实际问题,有效的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只有通过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了解医疗卫生部门的信息科或是医药软件公司,熟悉他们的日常工作和管理流程,为每一位学生尽快适应社会需求打下坚实的基础。

2.5 编写或选择适合的教材

选择内容充实和跟上当前发展趋势的教材是促进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也可以自己组织师资力量根据实际编写相应的教材,把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都考虑到教材里,从而可以做到对症下药。另外,教师还可以编写相应的实验讲义。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即使教师在实验开始时强调了需要注意的问题,学生实验时还是总犯重复的错误,如果教师一个个逐一指导,速度很慢,一堂课的时间无法全面解决所有学生的各个问题,而且容易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依赖,一有问题就等着老师来指导,不去独立思考。如果有了实验讲义,上机时就可以在明确要求注意事项的前提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教学效率。

2.6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用新型的教学策略

(1)采取互动的教学模式:我们的教学应该将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结合起来,彼此取长补短,相辅相成,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既注意教师的教,又注意学生的学,寓教于学,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2)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现在各个学校都在开发网络精品课程建设,把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源放在网站上以供学生下载或浏览,我们可以利用网络的优势,同各校形成资源共享,打破学校设置的各类分隔屏障,实现时间和空间上的延续,使学生获得更广泛的知识来源。(3)研究性学习模式: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科研活动,让学生自选课题和辅导教师,进行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可以是课堂内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也可以是各种技术上的探讨;可以是已经证明的结论,也可以是对未知的领域的思考[4]。

医学院校应不断努力,完善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建设,为医院的信息化管理提供更多更全面的人才。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虽然在国内还属于一个非常年轻的专业,但由于其独有的专业特色使得它必将是一个很有前景的专业。

第5期王枝梅.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现状与思考

【参考文献】

\[1\] 白春清.医学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设置\[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2(3):63-65.

\[2\] 许四洋.从社会需求看医学信息管理学课程设置的变革\[j\].医学信息学教育,2000,13(8):416-417.

第8篇:医学专业的主要课程范文

医学信息学与临床医学等其他医学专业的结合与发展:1998年在汉城召开的第9届世界医学信息学大会(MEDINFO.98)期间,国际医学信息学会(IMIA)主席vanBemmelJH教授曾向中国医学信息学分会主任委员欧阳轵能先生询问:“中国的医科大学是否也在培养一批从医学本科毕业,当过几年医师,又回到大学攻读医药信息处理的研究生”[3]。vanBemmelJH教授的这个问题说明了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应该学习医学信息学专业的知识以提高他们今后成为医师的医药信息处理能力。而在医院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临床信息系统(clinicalin-formationsystem,CIS)等迅速发展,掌握了医药信息技术的临床医师将会在他们的从医工作中做得得心应手。除了临床专业外,其他医学专业像检验、药学、预防等专业,在信息化的今天同样要跟医药信息技术密切接触,比如信息系统、决策系统、影像信息资料等的处理都离不开医药信息技术。现在的医院需要的是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因此,笔者认为,开设了医学信息学专业的高校为其他医学专业学生开设医学信息学专业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医学信息学与生物信息学的结合与发展:跟医学信息学相似,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同样是一门前沿的交叉学科。生物信息学包含了生物信息的获取、加工、存储、分配、分析、解释等在内的所有方面,它综合运用数学、计算机科学和生物学的各种工具来阐明和理解大量数据所包含的生物学意义。生物信息学不仅是一门新学科,更是一种重要的研究开发工具。从工具的角度上来讲,生物信息学几乎是今后有关生物(医药)研究开发所必须的工具。著名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目的之一在于阐明人类约10万种蛋白质的结构、功能、相互作用及其与人类疾病之间的复杂关系,寻求各种治疗和预防方法[4]。如今,生物信息学的许多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临床实践,其基因诊断、基因治疗等技术以其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将在医药行业取得长足发展。

而国内传统意义上的医学信息学的发展侧重于对文献型信息的管理、分析研究的发展。现代意义上的医学信息学,其重点是将计算技术和信息科学应用于医药卫生领域。现在的医学信息学与向医疗方向发展的生物信息学在课程设置上有许多是重叠的,比如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数据结构、数据库技术等。而且,随着学科间的交叉互补,一些医学信息学专业毕业的本科生攻读生命科学院的硕士研究生,优势互补,卓有成效[5]。对国内医学信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目前,各个开设有医学信息学专业的高校都有他们独特的人才培养方案,现就本校医学信息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进行初步剖析:根据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医学信息学专业2012版本科培养方案,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医学专业基础知识、管理学和信息科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计算机技术及应用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医学信息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能从事以医药卫生领域为主,并覆盖其他行业领域的信息处理、信息服务、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信息研究与咨询、信息教育以及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维护等各方面工作。笔者认为要在学制为4年或5年的时间内将学生培养成为符合要求的复合型医学信息专门人才实在是免为其难。理由如下:目前本专业培养模式由四大模块组成,即通识教育、学科教育、专业教育、个性培养。而现阶段本专业主干课程和特色课程全是医学信息学的专业课程,即专业教育,包括计算机专业课及图书情报专业课,然而,要成为复合型医学信息专门人才还需要学习医学、外语,医学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等课程,英语还需包括公共英语和医学英语,这些众多的课程要真正学好不是那么容易,都是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去钻研的。再者,医学信息学专业的学生毕竟还是本科生,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全校性选修课等公共课程又是必不可少的,暂不说出于个人兴趣或对大学生活的丰富,比如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党校培训等,这么多课程已经让医学信息学专业的学生没有时间去考虑其他了,对于搞课题研究等其他自主探究性学习项目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更是难于挤出时间来做。相对于国外,比如美国斯坦福大学,他们的医学信息学学生在第一个两年中一半时间学习正规课程,其余时间用于做研究课题。对培养医学信息学专业人才的几点建议:医学信息学毕竟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目前还不被许多高考考生和家长耳熟能详,许多考生和家长在查询各大高校信息专业的相关信息时看到“医学信息学”或“医药信息学”都很疑惑,不知道这个专业是干什么的,有什么发展前景,出于好奇或为了解决这一疑惑,许多考生和家长便采取普遍的“百度百科”查询,然而,“百度百科”的资源毕竟有限,无法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考生和家长的疑惑。因此在一些设置有医学信息学专业的高校里,医学信息学专业相对于医学院的许多其他专业来说总不那么“热门”。

据不完全统计,那些进入医学信息学专业学习的考生多是因为填报了其他医学专业像临床、检验、预防未被录上而被调剂到本专业就读的。由于这个原因,再加上学生本身对医学信息学专业的不了解,直接导致了一些学生尤其是一些男同学刚入学便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而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机会。为此,笔者认为,为了培养医学信息学专业人才,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①从“源头”-医学信息学专业的招生把关:优质的生源是培养医学信息学专业人才的基础。在招生录取工作中,为了使众多考生和家长充分了解医学信息学专业,学校在专业信息查询处、招生咨询处必须开设专栏,详细介绍本专业的专业特色、师资力量、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就业前景等,让考生和家长详细深入了解本专业,解决了考生和家长对本专业的疑惑,才能吸引真正对本专业感兴趣的、有这方面意向和特长的考生积极主动地报考本专业。②专业引导和专业启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刚入学学生出于对专业的不了解而荒废学业的问题,各院校开设由各专业领域内的权威教授主讲的“专业导论”课程的措施值得进一步推广,让学生详细了解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和前景,对学生进行专业引导和专业启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在第一学期便对2012级医学信息学本科生开设了“新生课”,学生的学习热情浓厚。③解决因课程涉及领域繁多导致学生学习“多而不精”、缺乏自主探究学习的问题:针对医学信息学专业学生的课程繁多,学生学习面面俱到但多“学而不精”的问题,各高校可对现行的医学信息学教育模式稍作改革。例如,可以考虑将专业划分为几个培养方向,调节学科领域侧重点,使学生在第二年确定自己擅长的感兴趣的方向,将各个方向上的学生组织起来分别培养,调整课程结构,鼓励学生自主研究学习;可以考虑延长学制,将各个专业课程合理安排到各个学期,加强各领域课程之间的联系,培养更高层次的医学信息学复合型人才。各高校还可以加强硕士点、博士点的创建工作,让一批批接受了本科教育的医学信息学专业学生进行深造;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积极与国外医学信息学专业发展迅速的知名品牌大学建立长期的交流与合作,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等。

作者:陈超 单位: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医药信息系12级医学信息学1201班

第9篇:医学专业的主要课程范文

1.1医学信息学专业教育发展迅速国际上比较重视医学信息学教育,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60、70年代就已开展医学信息学教育工作,而且起点高、发展快、层次高。我国的医学信息学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有统计表明,2000—2008年在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的面向医药卫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和“医学信息学”专业高等院校达到39所,设置“卫生管理”专业的高职高专达44所,已遍布24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医学信息学教育呈现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1.2教育内容向现代医学信息学教育调整转化由于我国的医学信息学教育是在医学图书情报专业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所以在教育内容上侧重于医学文献型信息的管理和分析研究。目前,以医学文献信息系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事实上已经成为由医学图书情报学、文献学教育延续和发展起来的基础框架和学科特征。我国医学信息学教育的内容具体可从医学信息学教学的课程设置上得到体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产业、计算机技术在我国的蓬勃发展,传统的图书情报学专业课程逐渐向信息学、信息管理学变化发展,并且计算机的课程一直处于递增状态。医学、医学图书情报学、计算机、外语四部分互相渗透、互相融合的交叉学科课程体系,构成了我国医学信息学专业的课程范式。

1.3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多层次的医学信息学教育体系逐步形成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主要采取的是以大众化、普及性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我国医学信息学教育也构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的专业教育架构。随着以本科教育为主的高等教育模式的奏效和社会对人才需求层次的不断提升,以往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的专业教育架构在许多学科领域已难以为继,发展精英教育———即开展硕士学位乃至博士学位教育已是必然趋势。在这种背景下,20世纪90年代末期,军事医学科学院情报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情报研究所、第二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先后创办了情报学或图书馆学专业硕士点,开设医学图书情报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为培养高层次医学情报研究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

2医学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发展

第一,要重点突出和强化医学图书馆学教育的专业背景与特点。医学图书情报工作的专业性决定了其人才培养必须具有自己的特点,仅有图书情报专业知识或仅有医学知识对从事医学图书情报工作均是不理想的。医学图书馆学教育的开办初衷就强调学生的专业背景与特点(医学、药学),使学生达到理解医学(或药学)学科体系及思想,熟悉医学(或药学)学科前沿的发展动向及水平,这样将极大提高毕业生日后在医学图书情报工作岗位上的适应性。不管医学图书馆所处的内外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突出、强化医学图书馆学教育的专业特点都是医学图书馆学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基础,也是区别于普通图书馆学教育的标志。

第二,设置核心课程,构建合理的医学信息学课程体系。医学信息学专业教育应该是在构建自己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发展特色。在蒋葵、练晓琪所写的《我国及欧美的医学信息学现状及发展趋势》一文中,对我国开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专业课程的体系作了调查研究,认为医学图书馆学专业的核心课程设置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医学课程;二是计算机科学专业课程;三是医学信息学专业课程,此外还包括数学、医院管理等其他课程。尽管各医药院校开办医学信息学专业的基础和背景存在差异,办学方向和专业培养目标侧重点各不相同,但是由于医学信息学的学科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总的教学原则是基本一致的,这就需要在医学信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应该构建共同的核心课程,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各自实际,突出特色。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我国医学信息学发展实际的医学信息学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