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学营养专业的就业方向范文

医学营养专业的就业方向精选(九篇)

医学营养专业的就业方向

第1篇:医学营养专业的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医药营销;医药企业;医药院校;培训;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6-0070-04

医药营销是指在一般营销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医药行业的特点,探索医药市场的营销规律和营销策略的市场营销行为。但理论的定义不能完全说明医药营销的特殊性,因为药品并非一般的商品,药品除了要具备满足人们治病需求这一基本功能外,还要具备安全、疗效稳定等特殊功能。所以,对于医疗器械和药品的营销,不仅要求医药营销人员具备营销方面的知识,更要具备一定的医药专业知识,能够解决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培养这种合格的医药营销人才的任务在现实中就落在了开设营销专业的医药高校和招聘营销人员的医药企业肩上。

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医药企业长期招聘不到满意的营销人员,而医药院校培养出的大量从事营销工作的学生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培养机制存在缺陷,培养营销人才的医药院校和医药企业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目前,全国约有140多所医药院校,其中开办医药营销专业的有30余家,营销专业的在校学生约8 600多人;全国医药企业约有4 590家左右。从这些数据可以较为直观地推测,医药营销人才市场应是供需平衡的,但现实中却并非如此。另外,国家自2009年开始进行“新医改”,颁布了一系列改革政策,对医药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其在多方面均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因此,医药企业对营销人员的要求自然也是水涨船高。然而,现今的医药企业却常常招聘不到能够满足自身需求的医药营销人员。为改善尴尬现状,只有真正形成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培养机制,顺应新医改向纵深发展的新形势,实现高等院校与医药企业的有效衔接,更好地为企业输送人才,才能使学生学有所用、企业用有所依,快速提升医药市场运作效率,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一、医药营销人员培养现状分析

医药产业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国改革开放30几年来,由于市场大幅度放开,医药产业在我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很多医药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同时,中国医药市场的巨大潜力也吸引了如辉瑞、诺华等众多国际知名制药企业。而医药企业数量增多的必然结果就是导致医药营销人才需求数量的大幅激增,因而培养专业的医药营销人才就显得比以往更加迫切。高等院校是培养医药营销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从20世纪90年代末起至今,全国大多数医药院校均设置了市场营销专业,培养并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医药营销人才。这些营销人员肩负着企业产品销售、市场开发等重要职责,在医药企业树立良好社会形象,追求高额经济效益的过程中作用日益凸显、举足轻重。当下越来越多的医药企业已经意识到营销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将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其中。近年来,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其中,建立了较为成熟和完善的培养体系,医药营销人才的培养已经越来越正规,步入了正轨,尤其是对于高级医药营销人才的培养已形成了从高校到企业的模式和链条。但是,在医药营销人才培养向着更加规范、更加成熟的方向迈进的同时,一系列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例如,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不够确定、课程设置不够合理、企业培训方法简单粗放、培训过程过于粗糙等。

(一)医药院校人员培养目标不一致

在我国,目前医药营销专业属于新兴的交叉学科,各高校之间可借鉴的办学经验不多,由于定位不同,培养方案存在一定的差异。培养目标作为培养方案的首要部分,它的内容直接决定着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安排等一系列问题的方向。为此培养目标不同,依据其所设定的专业课程科目、学时分配、课程结构都会有所差别,由此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实践技能也许千差万别。

有的医药院校紧紧围绕“医药”这个主题,突出“医药”特色,以期望培养出的学生具有医药方面的专长;有的医药院校更倾向于营销专业技能的培养,这种培养目标更加强调营销技能对于医药企业的意义,鉴于此,有些学校索性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以此为学生日后开展营销工作、建立营销关系网络打基础。在实际工作中,医药企业最为青睐的是复合型营销人才,即同时具有较强的社交能力、深厚的医药专业知识和扎实的营销技能。因此,医药院校在确定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时,如果仅仅侧重于一方面或几方面,并以此确定培养方案的其他部分,未免片面,必然会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完全满足医药企业需求的情况发生。为防止培养目标出现偏差,影响整个培养方案,进而导致学生毕业难以适应社会、医药企业不能招聘到需要的人才等情况发生,基于社会需求即以医药企业需求为准绳设计培B目标,对于高校培养专门的医药营销人才,实现人才培养从高校到企业的无缝对接才符合实际,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二)医药营销专业课程设置有失合理之处

各医药院校营销专业课程设置差异明显是其各自培养目标不同所造成的直接结果。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学时比例存在差异,甚至相关的公共课程,如高等数学和公共外语,学时安排差别也很大。这些差异都反映出各高校对营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区别。但不论差异如何,这些课程设置基本上都存在着一个明显的缺点,那就是实践学时不足、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不规范,而理论学时偏多,并且多以普通讲解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这很容易变成“填鸭式”的灌输。这种课程结构失衡的弊端无疑会造成教学和实际营销环节的脱节,而这种脱节会使学生对所学习的理论知识产生困惑,并最终失去对专业学习的兴趣,难以培养出满足市场需求的可用人才。由此造成的负面影响是非常严重的。一方面,降低了学生的市场竞争力,甚至可以说是严重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的竞争力在刚刚步入社会的时候就被无形的降低了,导致他们在与其他营销人员在竞争的时候处于劣势。另一方面,提高了医药企业的用人成本。很多毕业生怀揣着理论知识投入到实际营销工作中,但却与现实脱轨,以至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更高的成本去适应实际的营销环境,医药企业也必然要付出更大的时间成本和资金代价来获得需要的营销人才。

此外,以各大医药院校目前的课程设置情况来看,学生既要学习一定的医学、药学知识,又要接受大量的市场营销学相关课程。在安排学时时,如果不进行压缩,学生的负担必然过重;如果进行压缩,往往容易让学生产生什么都学,但又“走马观花”、过于肤浅的感觉。更为麻烦的是,这样做会导致很多学生对医药营销专业定位不清,医药类、营销类相关课程都要涉猎。若不强化专业教育,有的学生甚至会弄不清楚自己所学的专业究竟是什么。

(三)医药企业培养缺失或方法过于简单

学习医药营销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医药企业接过高校的接力棒,继续为毕业生也就是自己的员工提供成长环境。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员工的特点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但在现实中,很多医药企业对于这点并没有很清晰的认识,甚至有很多企业片面地认为,医药营销就是简单的销售,只要招聘来的毕I生有一定的社交能力,能够与人打交道,问题就解决了;还有的企业认为,这些营销专业的毕业生接受过专业的高等教育,属于“科班出身”,不必再进行系统化的后续教育。除了上述情况外,有的医药企业认识到了对毕业生进行后续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出于对相关方面的考虑会将培训的任务外包出去。而承接培训任务的组织又是以营利为目的,所以大都按照自己制定的程序,聘请所谓的专家进行培训。培训机构和培训专家千差万别,如此一来,培训出来的员工也就良莠不齐,很多都不能满足企业本身的需求,培训也就此陷入了形式大于实际的泥潭。

(四)医药企业培训过程较为粗糙

除了“培养缺失和培训方法过于简单”以外,培训过程较为粗糙同样是存在于我国医药企业培训环节中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培训过程较为粗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培训时间较为仓促,短时间内员工,特别是刚刚离开学校还处于实习期的毕业生深感压力较大。很多医药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时间很短,往往在两三天之内就将他们的产品知识以及总结出来的营销经验和技巧传授给员工,传授完毕后就迅速上岗;有的企业要求更为严苛,甚至在每上完一节课,或者每进行完一个环节后就立即安排测试。这样的节奏即使经验丰富的“老员工”有时都难以招架,更不必说刚步入职场的实习生,自然是难以承受。二是重视营销技巧的同时缺乏其他相关内容的培训。很多医药企业比较重视定期培训,尤其重视销售技巧的传授,但相比之下,关于销售技巧以外的其他知识,如相关的产品知识、职业道德等内容在整个培训过程中所占比例较小。三是有些被传授的销售技巧过于理论化,没有经过实践检验或实践性不强,员工在实际运用这些技巧时往往感到不切合实际,结果导致培训的效果大打折扣。

(五)培训过于强调绩效

目前,很多医药企业过于追求销售额的增长,因此培训活动的目的性过强,即过于强调绩效,而忽视了职业道德对于医药营销人员的重要性。鉴于医药产品,关乎患者生命安全的特殊性,职业道德的重大意义不言而喻;对职业道德视而不见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会产生恶劣的社会影响,从长远来看对医药企业自身的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但即便如此,某些药企仍然明示或暗示员工打法律和道德的球,让营销人员用尽各种方法手段将自己企业的医疗器械和药品销售出去。这样一味强调销售业绩而忽视甚至牺牲职业道德的营销手段,是一直存在于医药产品营销中的“毒瘤”,对于医药企业来说是一种“饮鸩止渴”的行为。长此以往,医药营销人员尤其是基层的营销人员无疑会忽视、漠视乃至于违背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

二、基于社会需求完善培养机制的措施

(一)高等院校应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加大投入,合理设置课程结构

1.更正教育观点,改变教学方式

要解决现今医药营销人员培养机制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首先的要务是要改变原有的教育观念。传统的教育观念一直侧重于理论,必须将教学观念从这种以理论为导向更正为实践与理论两手抓,注重实践,在培养复合型营销人才的过程中实践教学应占更大的比重。外国的各大高校均十分重视实践教学,如美国大学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例是3:1,英国是2:1,而在法国,每一节理论课都会相应地配备有2―3节的实践课。所以,相对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更应引起我们的重视。遵循“实践与理论两手抓,注重实践”的教学观念,多增加一些实践教学手段,如为教师创造更多的机会到企业挂职、聘任有一线工作经验的教师或在企业中聘请兼职教师带领学生到实际环境中感受营销工作、充分利用模拟实验室体会医药营销的各个环节等。

2.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确定培养目标,合理设置课程结构

高等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确定复合型医药营销人才培养目标。高校办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就业情况,看培养出的学生能否被社会所接受,因此,高校应以社会需求为依据确定其培养目标。市场虽然瞬息万变,但对其影响最大的因素始终都是需求,医药营销人才的培养理所当然应围绕需求进行。医药高等院校确定培养目标时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而培养目标的方向势必决定着与学生密切相关的课程结构的设置。培养目标确定得明确得当、课程结构设置合理,那么整体的医药营销培养机制才能得到有效改进。医药营销专业因为是经济管理类、医药类等多个学科交叉而成,这就给各高校在确定培养目标和设计重点专业课程时造成了不小的难度。其实,根据各课程对于学生以后从事营销工作的作用程度来确定专业课程结构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办法。首先,营销类课程主要包括:市场营销学、公共关系学,推销与商务谈判等,这些课程以传授营销基本技能和方法为主,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较多,基本上是营销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因此应将这些课程安排为专业课程。其次,医药类课程主要包括医药类的一些基础性课程,如基础医学概论等,这些课程的设置是医药营销专业区别于一般营销专业的关键,也是该专业的特色所在,在实际工作中对学生的作用和影响也比较明显,且其中很多课程如中药鉴定学等实用性都很强,因此应将其作为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课程,如管理学原理、医药统计学等,作为专业基础课,是医药营销类学生知识结构中必备的组成部分之一,学校应根据自身性质,培养目标等方面的不同,有区别地进行设置安排。

理论教学是专业教育的基石,对实践教学起到指导作用。但传统教学中过分强调理论教学,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学生实践能力较差。实践教学是保证学生实际营销能力的关键,所以应在课程设置时增加实践教学课时,而且可以组织课内、课外多种实践教学模式。课内实践主要以模拟实训教学为主,即组织学生在模拟的营销工作场景内,在授课老师的引导下完成培训内容,体会实际营销工作的过程;课外实践是在专职教师的带领或院系的安排下,参观校外企业或实习基地,或者直接在校园外的企业或实习基地从事营销工作等。课堂外的活动可以帮助学生们扩展视野,增加亲身经历,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应该适当延长毕业实习的r间,为毕业生正式进入社会前准备更长时间的预热期,使其能够为即将到来的新挑战进行更充分的准备。

3.加大实践资源的投入

加大实践资源的投入,即投入更多的财力、人力和时间资源。加大人力资源的投入、即医药高等院校花大气力培养或者外聘营销实践专兼职老师以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另外,定期给相关课程实践基础较为薄弱的老师进行营销实训,给纯粹经济管理类学科的老师进行必要的医药知识培训。加大时间资源的投入,即尽可能安排便利条件多让学生们接触营销实际工作,比如,课堂上增加模拟实训的学时、课堂外组织学生进行营销实践活动、延长毕业实习时间等。加大财力投入是改革医药营销人才培养机制的各项措施得以实施的根本保证,增加了必要的财产物资投入,高校所制定的一系列相关举措才有可能实行。

(二)医药企业要重视员工的培训,完善薪酬制度

很多医药企业由于认知方面的错误,不重视员工培训,招聘后只进行简单的培训或者有些就干脆直接将培训工作外包出去。所以,对于医药企业来说,首先需要改进的就是要形成对培训的正确认识,要重视员工培训这项工作。对于“新员工”,应该在其实习期间即真正上岗前通过各种渠道对员工的基本情况进行初步的了解;对于刚入职的医药营销专业毕业生,在聘用前可以查看他们之前在学校时的学习成绩,或与其辅导员沟通。以此来了解员工在表达、社交方面的能力,判断他们在进行培训前所具备的从事营销工作的能力,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可以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地安排培训内容,并予以强化。这类性质的培训工作最好由医药企业自己完成,因为外聘的培训团队可能无法像企业那样充分了解培训对象的情况。因为是因材施教,可以避免统一的宽泛式的教育,而且还可以提高培训的效率。对于“老员工”,他们已不同程度熟悉了实际营销环境,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培训的重点应以强化弱项、个人提升为主。进行培训时可选择的方式较多,既可以将有相似培训需求的员工集合到一起进行统一培训,也可以根据其个人不同的实际情况将其外派参加一些培训项目。除此之外,还应重视薪酬制度的完善。单纯的将薪酬与绩效挂钩存在着明显的缺点,但作为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营销这类工作目前还无法做到薪水与业绩完全脱节。所以,完善目前的薪酬制度就显得很有必要,例如,在保留现有薪酬制度的基础上再设计道德层面的约束以规范营销人员的行为,并在各种培训中强化职业道德教育。而这需要医药企业自上而下全员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此外,在挖掘营销人员潜能方面,还可以建立本企业营销人员潜在能力培养档案,据此制订富有挑战性和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及相应的奖惩方案,以此来进一步激发其内在潜能。

(三)企业要积极与医药院校开展校企合作

除了重视培训以及改进薪酬制度外,医药企业还应与校方开展多种合作以达到大力培养营销人才的目的。很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校企合作,如德国的双元制、法国的学徒培训中心、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日本的企业教育以及韩国的产学合作法制化等模式都是校企合作的典型模式。校企合作不仅仅要求企业与学校联系紧密,更需要企业时时掌握人才培养动向,把目光放在挖掘营销人员的潜能上。企业与学校联系紧密不只是表现在毕业期间为毕业生提供实习场所,更要在平时与学校进行经常性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成绩、社交等方面的能力;在实习期间考察并重视培养毕业生的潜能;在与学校接触过程中使其洞悉自己的用人要求,使学校更加明确学生的培养目标和方向,真正实现有效对接。

参考文献:

[1] 季骅,高民.高等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培养模式改善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1,(1).

[2] 单树萍,李广武.加强医药营销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思考[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3,(5).

第2篇:医学营养专业的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医学院校;本科;营养学;教育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3-0222-03

随着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迅速上升,营养及膳食对慢性疾病的预防、治疗和预后的有益作用日益凸显,因此,需要专业的队伍进行营养及膳食指导工作。目前,营养师、社区全科医生、广大临床一线大夫是主力军。然而,我国营养学专业虽然在解放前就有开设,但期间两次受专业调整而中断。我国医学类院校中,营养学本科教育程度不一,尤其是临床等专业学生的营养学教学较为薄弱。本文通过对我国医学院校营养学本科教育现状的梳理,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与同道们共议。

一、我国营养学本科教育的历史回顾

从1922年开始,燕京大学在家政系下开设营养专业,几乎与国际同步;之后不少大学在家政系下设有营养专业,必修课程有生物学、化学、食物学、营养学、营养治疗学等,学制四年,毕业后授予理学士,其主要方向是培养营养师。如燕京大学每年选送1―5名优秀毕业生,定向到北京协和医院进修一年,学习各类疾病的营养治疗及管理学,之后获得营养师职称;从1934年到1951年间,北京协和医院间断培养了41名营养师[1],其他各大学营养专业的毕业生为数不多,毕业后多在全国各大医院中主持营养科工作。1952年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家政系被撤销,营养师的正规培训自此中断。后期,大学课程中涉及营养部分的教学主要由卫生系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研室或卫生学教研室承担,但教学时数极少。

直至上世纪70年代,随着肠内、肠外营养的兴起,营养学教学重新受到重视。卫生部与教育部于1985年协调修订了医学专业目录,在临床医学(二级专业)下设立有医学营养(三级专业)。中山医科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青岛医学院和浙江医科大学四所院校相继成立了医学院营养学系,并招收医学营养专业学生,培养目标为临床营养医师,学制五年[2]。各院校大多设有基础营养、临床营养、食品卫生与食品毒理、营养生化、营养检验、食品科学等课程,并有专业的生产实习,这期间各校约有毕业生1500余人,毕业后主要在全国各医院的营养科室或其他临床科室、高校、卫生防疫部门等从事管理、教学和科研等工作。然而到了1995年,因为医学专业目录调整,取消了三级专业,将医学营养学归并到临床医学专业中,不再单独招生。

与此同时,部分医学院校在卫生二级专业下设置了相应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三级专业,如哈尔滨医科大学、华西医科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江西医学院等。与上述情况相同,于1995年前后因三级专业的取消而分别停止招生。这期间总共培养毕业生约300―500人,满足了当时卫生防疫机构或食品企业对于公共营养师的需要[1]。

二、我国医学院校营养学本科教育的目前现状

从1995年至今,我国大多医学院校是在五年制的临床医学、护理、全科医学和预防医学等专业中开展营养学教学,基本没有在医学专业下开设营养学专业培养。从2004年开始,部分医学院校开始开展非医学学位的营养学专业教育,主要是四年制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和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

(一)五年制专业的营养学本科教育

在临床相关专业(临床、影像、口腔等)的本科教学中,目前大多医学院校没有开设独立的营养学课程,一般在《预防医学》或《卫生学》的课程中系统地讲授营养学知识[3]。以我校为例,临床相关专业学生主要在《卫生学》的课程中,以章节的形式学习基础营养、公共营养、常见慢性疾病营养和食品安全的内容,根据临床专业各方向不同,学时为15―24学时不等,大多为理论课,实验课时占3―6学时或不安排,课程主要由公共卫生学院教师承担;涉及临床营养的知识主要在各临床课程中讲授,大多由临床医生承担。

护理、全科专业一般开设有独立的《临床营养学》课程,并且有不少院校设置为必修课。课程主要包括基础营养、医院膳食和常见疾病营养。如我校护理专业,这门课的学时为27个,理论21学时,实验6学时,课程讲授由公共卫生学院的教师和临床医护人员共同承担。

预防医学专业中,中山医科大学作为曾经开设过营养学专业的院校,目前仍每年从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招生中分向培养营养学方向的学生,其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可在第三学年自由选择营养学、妇幼卫生学和卫生管理学之一作为专业方向。其他大多医学院校的预防医学专业没有设置营养学方向,主要是通过《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这门必修课程的系统讲授,一般学时为60―80学时不等,其教学内容一般以基础营养、人群营养、公共营养和食品安全为主,临床营养分配的课时较少或不开展课堂教学。

(二)四年制专业的营养学本科教育

目前医药类高校培养的营养相关专业人才主要是四年制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2004年,教育部首次批准医药类院校招收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本科生,中国药科大学、广东药学院和我校为首批的三所医药类高校。截止本次统计,已有12所医药院校可以招收该专业的本科生。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科交叉性很强,涉及理、工、农、医和管理等学科门类,医药类高校多是侧重与人类健康和医学关系更密切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医学专业的师资力量和学科特长,不同于工科院校以食品生产的基本工艺和设备基础知识为主,农业大学以动植物生产、食品工艺、环境科学为主。我校从2004年招收第一届食品质量与安全专I的本科生开始,课程设置中就安排有系统的医学基础课和预防医学课程,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借此学生能更好地从促进人体健康的角度,树立对饮食与健康的全面认识和正确评估,学习和实践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4]。我校该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学习食品专业的主干课程外,在四年级的第一学期要完成临床营养学课程的学习。临床营养学理论教学由学科系老师和附院营养科资深医师共同完成,并在附属医院见习、学习和了解。

另一学制为四年的本科专业是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开设的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实际上该校曾于1985年至1995年招收过五年制医学营养专业的本科生,当时因教育部调整专业而停招。该校自2004年开始重新招收该专业,但学制改为四年,授予的是理学士学位。目前该专业主修营养学、食品学和食品卫生学等基本课程,同时开设医学基础、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大部分毕业生在医院营养科、疾病控制中心、食品监督所、营养与食品相关公司、营养研究机构等工作。该专业还与国外一流大学开展联合培养,例如从2010年开始,该专业学生在交大完成前两年的课程后,可赴美国康奈尔大学营养科学系继续后两年的专业学习,最终获得上海交通大学和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双理学学士学位。

三、我国医学院校营养学本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随着营养相关疾病发生率的快速上升,无论是广大居民,还是专业人员对营养知识的需求都日渐增长,而作为专业的营养医师,更需要学科路径清晰、资质认定公认的专业培养[5]。然而,我国医学院校的营养学本科教育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社会需求增加,营养学本科教育有待加强

目前,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是我国人群的主要死因,肥胖和糖尿病的患病人群也在快速增加,这些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营养因素密切相关。虽然我国成年居民对《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知晓率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但整体仍处在一个较低的知晓水平,而知晓膳食指南的人群在营养知识、膳食及营养素摄入等方面均优于不知晓的人群[6]。从整体看,广大居民需要科学的营养知识来防病治病,而遍布社区卫生服务点的全科医师正是这些正确知识的传播者,其自身更需要具备足够的专业营养知识。

另一方面随着营养风险评估和营养支持在临床中的应用加深,国际上一致认为广大临床医师需要更专业的临床营养知识储备[7]。厉芳红等[8]通过对在校临床学生与临床医务工作者营养知识及需求情况的调查发现,多数学生认为临床营养学对临床工作有帮助,但不熟悉临床营养学的评价方法;过半数的临床医务人员认为在校所学营养知识不能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

我们从前述教育现状可以明显看出,营养教学工作在我国多数院校临床相关专业的学生培养中是一个薄弱环节,未引起足够重视。虽然营养学知识在预防医学课程中有系统讲授,但由于学时较少,只能讲授营养基本知识,营养学的重要进展无法展开深入;临床营养知识多是零散教学,无系统完整的知识框架且学时不固定。护理、全科专业虽开设有独立的营养学课程,但也存在着课时偏少、缺乏实践的问题。在校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其营养知识的缺乏势必对以后的临床医疗工作产生负面影响,故应从教学课时、教学手段和增加实践等多方面共同改进,加强在校医学生营养知识的学习。

(二)营养医师缺口大,专业资质认定有待进一步推动

随着对营养观念的转变,营养在临床治疗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对专业营养医师的需求也越来越强。2011年出台的《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中明确提出医院应设营养科(室),并配备与其规模相适应的(医师、技师、护士、厨师、护理员等)营养专业人员,其中营养医师占专业人员的比例不少于50%,临床营养专业人员与床位比不少于1∶200。

然而目前培养营养学专业人才的专业主要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这两个专业的学生虽经过营养学的系统学习,但因不具备医学学位而无法考取执业医师资格证,继而在临床上仅能以技师的身份参与工作,也不能在社区以全科医师的身份开展工作。现阶段临床上的营养医师大多都是临床等专业学生,考取执业医师资格证后经过在营养工作岗位上的继续教育而培养出来的,存在着专业基础不牢且培养时间较长的问题。

在这方面,发达国家的做法值得我们参考,即多国推行的营养师注册制度。如美国管理部门规定每个医院必须要有注册营养师,否则不能开业。美国的大学生需先完成四年的营养与食品专业学习,获得学士学位后,需在美国营养学会认可并能接受营养实习医师的部门进行一年的实践学习,且实习必须在现有注册营养师的指导下进行,学生圆满完成实习后须通过规定的考试,即美国营养学会负责的注册营养师资格考核,方能正式成为一名注册营养师[9]。

值得欣慰的是,中国营养学会目前也与国际接轨,从学历背景、实习要求到从业资格认证都参考国际通用做法,并以上海为试点于2016年5月组织了首次注册营养师考试,其申报条件首先要求是营养学及相关专业的本科毕业生。随着我国国家政策的扶持和注册营养师制度的逐渐完善,相信我国医学院校的营养学本科教学必将越来越受重视,逐步培养出一支拥有共同营养健康理念、具有一致专业水准、可以获得社会各领域广泛认同的专业营养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杜寿玢,李珏声.我国营养专业教育的历史回顾[J].营养学报,2006,28(2):106-107.

[2]黄坚,梅节,何玫子.医学营养专业的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浅析[J].西北医学教育,1998,16(3):149-151.

[3]姚雪婷,鲁力,郭松超.我国医学生《临床营养学》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24(9):34-36.

[4]李李,周丽,博庆丽,阮亮,王国秀.医学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优势、劣势、对策与建议[J].医学教育探索,2010,9(4):443-445.

[5]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营养学会.2014-2015营养学学科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6]黄绯绯,王惠君,张继国,翟凤英,张兵.2004~2011年成年居民《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知晓率的变化及其对膳食的影响[J].营养学报,2015,37(4):325-329.

[7]Ball L,Crowley J,Laur C,Rajput-Ray M,Gillam S,Ray S.Nutrition in medical education:reflections from an initiative at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J].J Multidiscip Healthc.,2014,21(7):209-215.

[8]厉芳红,方芳,余清,金伟琼,赵新儿,叶春凤,孔超.临床营养学教学现状及在医学教育中的作用[J].中国健康教育,2009,25(5):330-332,337.

[9]张英,刘兰辉.中美临床营养师教育的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08,16(2):123-124.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Analysis of Nutritional Education in Undergraduate Course of Medical Colleges

HU An-la,LI Li,BO Qing-li,ZHAO Qi-hong,RUAN Liang

(School of Public Health,Anhui Medical University,Hefei,Anhui 230032,China)

第3篇:医学营养专业的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医药营销;社会需求;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17-0031-02

1医药企业和医药市场营销人员现状

医药行业是世界贸易中增长最快的朝阳产业之一,拥有着高投入与高回报、高风险、高科技、重管理的特点,在我国发展迅速。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数据显示,我国药品生产企业有7000多家,药品经营企业有14万多家。医药市场是决定医药营销人才的重要因素。庞大的基数,决定了其对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的需求。而目前我国医药市场的营销人员,主要分为三大类:经验型、医药型和营销型。

经验型医药营销人员的优点在于自身拥有多年的经验,可以凭借自身的经验开展营销,但由于营销知识、营销理论和方法的缺乏,使自身的发展受限,很难满足企业长远发展的诉求。

医药型营销人员主要集中在拥有一定医学或药学学科背景的人员身上,深厚的医学和药学专业知识使其能够较容易的从事专业角度的学术推广。但营销知识缺乏的弊端,使这些人员对于市场的操纵能力较为吃力。

营销型人员尽管具有扎实的营销基础知识,能够在营销活动中有着不俗的表现,但是医药知识的缺乏,尤其是在专业性很强的医药健康领域,其行业营销专业知识缺乏的劣势也是不可忽视的。

同时,医药企业在招聘营销人才时,也面对着这样一个窘境:无论招聘医药行业的医药类人员从事营销工作,还是直接招聘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从事营销工作,都面临着招聘营销人才的成本较高,难以直接使用所雇人员。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于这些人才不具备全面的从事医药市场营销工作的素质,还必须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去培养,才能真正为企业服务。

2医药市场营销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异原因分析

首先是高校人才培养需要与用人单位的期望相契合。高校应当充分了解当前政策下,行业发展的现状,做好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积极调整教学结构,迎合用人单位招聘员工的口味。其次是高校人才培养需要与用人单位加强沟通,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了解企业动态,挖掘企业的用人需求。企业的发展是动态的,伴随着市场的需求而发生着变化。对于这一特点,尽管高校也有所意识,但是高校的教育培养的变化与改革速度,始终不能完全追赶上企业的变化。不能按照企业用人单位的需求来对培养模式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实施,培养出来的人员就不能完全为企业所用。同时,对于培养人才的跟踪缺乏,也为高校对于企业的了解设置了障碍。再次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计划要求之间存在相应的差距。在当前的高等教育界,对于通才教育的关注度远远高于专才教育,通才教育成为了关注的热点。在通才教育的认识下,高校寄希望于向学生灌输各个方面的知识。不可否认,通才教育拓宽了学生的认识层次和知识面。但是,过于宽广的课程设计往往以牺牲课时数为代价,某些相对重要的课程往往被压缩了学时,导致课程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培养量与有效供给量的不均衡造成了培养出的人才质量的参差不齐。高校所做的不应是填鸭式的灌输,而是按照既定的培养方案不折不扣的完成培养计划,从而来确保最终输出人才的质量。最后,医疗卫生改革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不断进步以及用人单位的更高标准的多元化需求,也为高校培养社会需求的医药市场营销人才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减小医药市场营销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异对策

3.1优化医药营销人才培养方案

近些年来,复合型的医药营销人才备受医药企业的青睐。复合型的医药营销人才要求其既懂医药知识,又懂营销技巧。深厚的医药知识背景,有利于医药营销人员准确把握医学的基本常识和发展规律;扎实的营销技巧,可以帮助其在营销活动中游刃有余。因此,这就要求高校在医药营销的培养方案设计上,把握住医药和营销并重的特点,进行合理安排设置。

在培养方案的制订中,应首先检查培养自身是否存在问题,确保培养方案中的目标和定位设置清晰明确,同时应该将方案的设计与人才培养定位相关联。为了避免培养计划的适用性差、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缺陷,高校可以邀请在一线的任课教师和用人单位的招聘人员参与到培养计划的讨论、制定环节。在培养方案出台后,在一线任课教师的选取上,在保障教学质量、加强学科建设的基础上,最好聘用拥有相关方面工作经验的教师任教。这种从高校主导到社会主导的转型,一方面有利于医药市场营销人员的培养,另一方面有利于医药营销人才的就业。

3.2全面贯彻和实施医药营销人才培养方案

对于医药营销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首先应从任课教师的队伍建设开始。培养方案就相当于建筑的图纸,没有一个优秀建造师的指导,图纸上的工程也是无法完工的。

在建立加强型的教师队伍中,可以适当的扩充教师的录用范围。聘用医药企业营销管理中相关的高级人才来做兼职教师,使日常授课中的知识更贴近于实际,从而避免照本宣科脱离实际的空谈。同时,可以通过举办与医药营销相关的论坛和讲座,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学生与企业间的互动,了解企业的需求现状,使学生了解自身欠缺需要发展的方向。

为了确保医药营销人才的培养质量,高校应当严格按照既定的培养方案进行,不折不扣的完成培养任务,避免压缩课时所造成的理论知识学习不全面或是短时间内学量理论知识而导致学生短时间内无法消化,造成“消化不良”的后果。

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理论知识有时会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产生无用论的假象。这也就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改进教学手段、模式和方法,提高学生对于医药营销课程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3建立与用人单位的有效合作与沟通

作为为社会输出人才的基地,高校的发展应该满足社会的需要。如果只是闭门造车,孤芳自赏,脱离实际的培养势必会毒害培养出来的学生,这样的学生一旦踏入社会,不会轻易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要做到满足社会需求这一点,高校有必要加强与社会用人单位的合作与沟通,及时从用人单位了解最新的政策下企业发展的方向以及对人才何种能力的需求。

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既然有时高校的培养设置或许不能及时根据企业的需求而改变,倒不如直接与企业签订实习协议,将学生推向企业,接受并适应当前的调整和改变,通过实习,来增加实际的工作经验。通过企业对学生的培训,不仅可以为企业定向的输送人才,也可以使学生熟悉企业的运作流程。

在加强与企业沟通和合作时,对于教师的培训和教师资源的优化也应同时启动,做好教师和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双向兼职和流动工作。在寒暑假相对空暇的时期,可以安排教师到企业参加相关的项目合作,帮助教师了解企业的生产、管理、营销的情况。同时,也可以直接从企业引进高级的管理人才作为客座教师,进行授课和举办相关讲座。

3.4及时与毕业生联系加强信息反馈

当毕业生走出校园,投身于社会工作以后,已经毕业的学生并不是说已经与母校没有任何联系了。毕业生对于用人单位来讲,就等于高校自身的形象。毕业生的好坏,往往影响着企业对于高校的看法。通过收集毕业生的信息反馈,不仅有利于高校及时判断自身是否存在问题,同时,也有利于自身形象的提高和学科的建设。

校友会作为毕业生交流的一个平台,在信息的沟通和互换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毕业生在新的陌生环境中,往往会在校友会中最早得到归属感,也愿意在这里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信息。通过加强对各地校友会的联系,可以及时获得各地校友会反馈来的信息,有利于掌握毕业生的发展动态和就业动向。对于反馈的信息和内容加以整理和收集,对培养计划的修改,可以提供参考的意见。

4结论

提供企业满意的优质人才,是高校不变的首要目标。基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医药营销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远的工程,它不但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社会条件,还需要考虑高校自身的资源和学生自身的条件,同时也是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面对日后更加激烈的社会竞争,在面对紧迫感的同时,只有把握社会的需求为导向,才能保证医药营销人才培养与企业的需求相对接,从源头上提高和改善医药营销专业的人才就业的状况。

参考文献:

[1]洪玉花.医药营销人才现状分析及未来需求预测报告[J].技术与教育,2007(1).

[2]马红霞.基于能力导向的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北方经贸,2008(8):153-154.

[3]司建平.复合型医药营销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9(12):402-405.

第4篇:医学营养专业的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医药;市场营销;复合型人才

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国民收入水平提升,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增高,人们对关乎生命健康的医药行业更为重视,这是医药市场繁荣发展的经济基础;同时,政府大量投入,施行《“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等医疗改革方案,医保覆盖面的扩大以及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参保者补助标准的持续提高,为医药市场的发展提供政策上的保证;CAR-T、CRISPR、CTDNA、单抗等生物技术创新领域在医疗市场的探索性使用,孕育出更大的医药市场前景。

根据IMS数据显示,中国是新兴医药市场的领头羊,医药市场占新兴医药市场的46%,而且在未来数年当中,中国也将贡献主要的医药市场增量。中商产业研究院的《2016-2020年中国医药行业投资战略研究咨询报告》指出,在“十三五”期间,我国医药行业将继续高速发展,2020年市场规模将会达到17919亿元。

一、医药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情况探讨的必要性

(一)医药市场营销人才现阶段培养状况

经研究发现,医药市场营销人才培养存在人才培养方向定位模糊,医药营销专业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层次不清,医药营销专业所学理论与实际脱节等问题[1]。

医药营销专业相比较专业的医药研究人员,需要具备更多与人打交道的能力,研究型人才可根据研究需要更多的使用实验等手段,而营销人员更多的具有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在人才培养的定位方向上,营销人员要与研究人员区分,医药市场营销是应用性学科,应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出更能适应市场的人才。

由于医药市场的特殊性,产品直接与人们的生命健康相关联,这就要求医药营销人员要具备专业的医药学知识。同时,作为营销医院必须具备有产品销售能力、客户关系管理能力、市场调研分析能力等市场营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总的来说,复合型人才更受市场青睐[2]。培养复合型人才,就需要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仅有高校参与,更需要医药企业的参与,使高校毕业生能更快的融入工作环境。

经研究,现阶段很多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使用的教科书与教学手段均已慢于实际发展现状。主要开设的课程依旧是以基础理论为主的学科,如《药理学》、《药剂学》、《医药市场营销学》等。在学科设置配比中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在实际应用方面有所欠缺,进而产生了不良后果:从业人员在进入工作环境后发现学习在实际应用中没有产生太大作用。这也就偏离了高校开设医药市场营销课程的主旨[3]。

(二)医药企业人才缺口

1、高层营销管理人员

医药企业的特殊性质让高层管理人员需是受过良好的教育、懂市场、具有快速应变能力的,迅速决策的管理人才,擅长团队建设,对医药市场的变化趋势有敏锐感知,可以随着市场的迅速发展寻找到切入机会,扩大企业份额。高层管理人员管理团队的能力尤为重要,这种能力是在现阶段高校人才培养中难以获得的。

2、基层医药企业市场营销人员

基层医药企业市场营销人员是联系医药企业与用户的关键性一环,日常工作包括药品推介,市场的开发与推广,售后服务等环节。医药企业往往要求这个岗位的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随机应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营销效果的大小,也会直接影响个人的职业发展,这些能力大多都是可以通过专业的培训获得和提升的。

二、培养方案浅谈

(一)医药市场营销人才培养中主导方为各大高校

高校充分应用网络平台大数据的资源,让医药营销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就能了解到行业相关信息,如医药前沿市场的发展现状、本行业发展现状研究信息、相关领域发展预期等信息资料,增强在校生对本专业的理解,扩充知识面,让专业的培养产生作用,减少资源浪费。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医药企业的资料配合。

医药营销更多的是应用型学科,主要培养学生实际使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基础固然重要,在应用中实际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重要。高校除灌输基本概念外,更应培养学生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不断进步的能力。引入真实医药企业案例式教学,详细研究企业的市场定位,产品构成,销售推广策略,课堂讨论分析,再对应学习这其中应用的原理理论,更有甚者,分析实例案例是否有更為合适的解决方案[4]。

医药市场营销是交叉型学科,更注重从业人员的综合能力,包括不限于团队合作的能力、沟通与表达的能力、社交能力等。在对在校生的培养中,可穿插更多实训课程,如模拟谈判[5]、即兴演讲、辩论、团队训练等活动,或联合行业相关企业,举办参与性活动。

高校培养资料的汇编,发挥高校资源整合的能力,为医药市场营销从业人员在岗培训提供更多的形式,在岗人员在职业发展中有疑问的时候,可以参照高校文字理论资料,开拓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为在岗人员提供更多发展的可能性。

(二)医药企业积极参与

企业可以依据地域、培养方向、企业发展需求选择高校进行合作,参与行业信息收集整理,与高校共享行业发展信息。一方面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另外也是为企业储备人才,真正发挥高校人才库的作用。

医药企业可提供实际案例与经营方针作为高校实战案例,真实的案例作为教学工具,用以分析和理论提炼,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实际经验,也为企业后续发展提供更多的思路。

为高校在校生提供一定基层岗位参与资格,比如短期实习机会,作为跟随者参与实际医药营销过程的机会。对企业来说这是一个吸纳优质人才储备的时机,也可以为企业创造更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对在校生来说,是一个讲理论结合实际的过程,更早的接触实际操作,能更早明确职业发展方向。

医药企业需承担医药市场营销人才后续培养的责任。对医药企业来说,市场规模的扩大、国际大规模医药企业对国内医药市场的关注、同质化竞争带来激烈的外部市场竞争环境,让企业发展不能再仅仅局限于拳头产品,也需要如阿里铁军一样精于营销的团队,从而在市场中占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医药行业有望在接下来持续繁荣的市场中出现诸如BAT这样的巨头企业,完善在职培训系统,培养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市场营销人才显然是有利于企业的。

(三)社会相关资源参与,持续学习提升能力

医药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与自我成长需要借助更多的渠道,利用知识付费、资源共享、网络课程培训、线下同行业会议等多种机会获取知识,提升个人能力。

复合型人才的成长不是单独的填鸭式教育或者旁观了解就可以的,而优质的人才资源往往是成长型的,对医药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也可以利用这一趋势。人才培养不能局限于在校时间,参与实际的医药市场营销工作后,不论是中高层管理人员或者是基层市场营销人员,都需要持续不断地学习,对自身专业技能的培养不可松懈。在这个阶段,行业前沿信息的获取,本行业发展趋势,实际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案都是需要了解学习和总结的。这就可以利用知识付费这一发展趋势,各高校或企业或个人可以有偿付出知识和经验,为医药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添一些助力。

参考文献: 

[1]吴春英,朱庆华,刘平良,蒋苁,杨岩涛.医药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研究现状与展望[J].教育教学论坛,2015,28. 

[2]司建平.复合型医药营销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9.04 

[3]季驊,高民.高等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培养模式改善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1(01). 

[4]周先云.《医药市场营销技术》课程改革与评价研究实践[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02). 

第5篇:医学营养专业的就业方向范文

1引言

蒙医药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游牧生活实践中逐渐创造形成的民族传统医药,几千年来逐步形成了较完备的理论体系与临床经验,成为中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蒙古地区作为蒙医药产业的主要发祥地,在种植栽培、生产炮制等一系列工艺流程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生产技术改造,蒙医药产业已经从传统的蒙药制造业发展到如今的集种植、加工、研发、生产、流通、销售一体化的现代化制药产业。与其他民族医药相比,蒙医药产业起步晚、没有形成较大的品牌,市场认可度不高,缺乏专业的市场营销人才是关键因素之一。为适应本区域特色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需要,市场营销专业应积极探索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为蒙医药产业发展输送高素质市场营销人才。

2蒙医药产业发展历程概况

蒙医药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汲取了中医药、藏医药等各民族医药之精华,创造总结出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三根学说、腑脏理论和六基症理论[1]等较为完备的民族医药理论体系,在治疗心脑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类慢性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常见病和疑难杂症临床效果显著。内蒙古现有蒙药生产企业近二十家,拥有蒙药品种128种,药品以丸剂、片剂、散剂、胶囊剂、颗粒剂等12种剂型为主,其中保利尔胶囊、珍宝丸、扎冲十三味丸等产品畅销全国各地[2]。在研发方面,自治区内已有多家专注于蒙医药的科研机构。在人才培养方面,内蒙古医科大学和内蒙古民族大学均设置了蒙医药学院,通过打造蒙医药学科专业体系,培养蒙医药相关专业的高素质人才。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部分蒙医药已被纳入基本药物增补的目录中。《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加大对民族医药扶持力度,提高其服务社会的能力。自治区也先后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蒙医药中医药条例》、《关于扶持和促进蒙医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决定》和《内蒙古自治区蒙医药中医药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蒙医药产业同时被列入自治区“七业同兴”发展战略,作为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项重大举措。基于蒙古族传统医学特点,蒙医药是在蒙医理论指导下进行用药,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3]。蒙医学理论相对专业深奥,蕴含着大量的传统民族医学特色理念。但目前蒙医药企业由于缺乏专业的市场营销人才,对蒙医药药理药效、民族医药特色等缺乏有效地策划和宣传,产品不易被广大消费者普遍理解和接受,使得蒙医药的市场接受度不高,无法达到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内蒙古地区作为蒙古族主要聚集地,有着较为集中的蒙药生产销售企业群和高校科研机构,具备发展蒙医药产业的人文地理环境优势。内蒙古高校市场营销专业依托蒙医药产业发展大环境,肩负着推广蒙医药产业,提高蒙药企业品牌影响力的重任[4]。

3内蒙古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现状

在目前内蒙古19所本科高校中,共有11所开设了市场营销专业,其中2所高校设置市场营销专科(学制三年)。两所医科类院校均设置了医药营销方向,培养在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市场营销学基本理论基础之上,同时了解医学、药学基础知识,能够在各类营利或非盈利性机构或各类医药企业、医药服务等机构从事从事营销相关工作的专业人才。

4医学院校营销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地区高校应根据院校优势特色服务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医学院校肩负着发展蒙医药产业、推进自治区医疗卫生事业实现长足进步的重任。近几年营销专业毕业生已服务于自治区乃至全国各大医药企业、医药服务机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及各企事业单位,但专门为蒙医药企业、医疗机构和科研机构等单位输送的人才较少,部门中或是蒙医药学专业但不懂营销的科研人才,或是无任何医学基础的营销人员,缺乏兼备蒙医药基础理论和市场营销理论实践的复合型人才,究其原因是医学院校营销专业培养存在一些局限。

(1)蒙医药课程设置不足。首先医药类课程和营销类课程开设时间界限分明,学科之间的教学内容不能有效衔接整合。其次医学医药类课程和营销类课程数目多,且在医药类课程中关于蒙医药课程设置数量不足,一方面导致学生课业压力大,另一方面对于蒙医药基础知识掌握深度不够,且对蒙医药了解少之又少,专业特色无法凸显。

(2)师资队伍研究背景单一。营销专业所有课程为一般由多个学院教师承担,属不同学院管理。不同学院教师在内容讲授、实践实训等各教学环节各自独立,缺乏衔接。如若共同承担专业教学任务,势必会加大管理难度。这就需要营销专业教师具备跨学科的理论知识储备,即同时具备扎实的市场营销理论基础和蒙医药类基础知识。但在教学和科研的双重压力同时下进行蒙医药学的系统学习并不现实。这就使得教师讲授的营销课程与其他综合类高校无异,缺乏结合蒙医药市场案例讲授营销理论,更无法引导学生利用营销思维解决实际蒙医药行业问题。

(3)实践教学力度不强。市场营销本身是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一般设置与部分理论课程相匹配的实验课程,如电子商务和客户关系管理。但因所采购的软件具有普适性,课程案例、市场实操等模拟情景不具有专业特色,虽然可以针对某个营销理论进行拓展应用,但将模拟情景牵引到蒙医药企业或医药市场,对学生和教师来讲就又是新的问题。目前在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板块与当地蒙医药企业联系较少,学生没有机会真正了解蒙医药行业实际发展情况以及实际工作内容,无法有针对性的培养服务民族地区医药行业的应用型营销人才。

5基于蒙医药产业发展的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1)明确专业定位,强化人才培养意识。《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明确不同高校发展定位,加强重点学科、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创新教育模式和学习模式,增强高校培养人才、创新科技、引领文化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医学院校应充分利用自治区所属医学高校背景优势,着眼蒙医药特色产业发展,在培养方向上加强对民族医药的重视程度,强化蒙医药营销人才的培养意识,从校内合作、校校合作、校企合作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入手,推进学科建设、科研合作和师资流动化。

(2)了解行业需求,优化课程设置。院校应与当地知名蒙医药企业建立联系,从行业发展态势和企业需求方面出发深入了解对蒙医药营销人才的要求,同时与所在院校的蒙医药学院和其它医学院校加强沟通,共同从教育教学方面探讨课程体系的优化。将蒙医药类课程加入原有的医学医药类课程并适当调整比例,将课程循序渐进的融入不同年级,贯穿营销核心课程的全过程,形成完整的通识教学培养体系,引导学生从特定的医药市场思考问题。优化营销专业核心课程建设,重视消费者行为学、品牌管理、营销策划和国际市场营销等课程,通过课堂上开展营销案例教学、营销方案设计训练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包括蒙医药企业营销战略和策略的制定、新产品开发、品牌建设和管理、蒙医药国际化发展研究等。

(3)利用优势资源,提高师资水平。对于培养蒙医药营销人才来说,应注重选拔和培养“复合”学科背景的专业教师。依托所属医学院校的优势,与校内的蒙医药学院建立密切联系,通过研讨、听课和交流会等方式提升营销专业教师的蒙医药理论水平。重视对外交流,与区内区外的医学院校的营销专业建立合作交流平台,共同探讨民族医药营销领域的理念和经验,为实际教学和科研提供多元化视角。强化校企合作力度,鼓励教师前往知名蒙医药企业或科研机构实践学习,聘请蒙医药领域专家、企业人员作为兼职教授,在了解蒙医药市场当前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广泛建立合作,丰富实践教学。在校内范围内,与蒙医药学院共同组织有关蒙医药文化、产业发展的观摩、讲座等形式的交流活动。联合其他高校的营销、蒙医药、旅游和艺术等相关专业举办针对蒙医药产品的营销策划大赛,包括对于蒙医药产品和的商标、包装等创意设计,以及从蒙医药养生旅游产业等角度开展广告策划和品牌策划,发散学生创新思维,充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知名蒙医药企业或科研机构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建立实习实训基地。通过参与蒙医药从种植生产到销售的一整套流程,充分锻炼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

第6篇:医学营养专业的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校企合作 医药市场营销 教学模式

一、专业现状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医药市场营销专业逐步形成了结构较合理、课程设置完善的框架体系。但是,就我国中医药市场营销专业分析,该专业起步较晚,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满足社会需求。2011年,全国23所高等中医药院中有16所学校设置市场营销专业本科层次,当年招生1667人,在校生6136人,毕业1505人。

二、存在问题

1.传统教学模式与专业培养目标不匹配。医药市场营销是一门应用型学科,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医学、管理学以及市场营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但是,当前大多数院校该专业的教学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需要,只能通过模拟市场环境让学生体会。例如开设ERP实验室、商务谈判模拟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市场营销活动的部分环节,在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重理论轻实践,教学体制与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明显脱离。

2.课程结构设计不合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不仅仅是靠一门或者几门课程完成,而是要依靠全部开设课程之间的相互配合和协调。高等中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大多局限于基本概念、理论方法的讲授,忽视了学生市场调研能力以及对医学、药学等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在设计课程、安排教学任务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3.专业课程教师实训能力匮乏。医药市场营销专业具有实践性、应用性、综合性强的特点,对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有较高要求。但是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此类课程的任课教师都是毕业后直接进入教师岗位,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实习实训能力匮乏。

三、创新校企合作教学模式

当前充分利用企业、行业和社会的优质教育资源,多方共同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广义的校企合作是指以学校、研究机构、企业为主体,以金融机构、中介机构、政府等部门为辅助,按一定的规则或机制形成联盟,实现人才培养、知识更新、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等功能。校企合作是确保高校教育更贴近市场、贴近社会需求、满足受教育者需求、促进学校焕发生机和活力的重要途径。以山西省为例,截至2011年,全省有700余名研究生,400余名校企导师先后参加了400余个校企合作项目的研究,项目经费达7000多万元。

1.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人才培养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高校应以市场为导向、社会需求为参考,鼓励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过程中。以山西中医学院为例(以下简称我院),通过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教育科研平台、高校优秀人才交流平台以及高等教育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教师理论知识扎实、教学经验丰富、信息资源广等优势,同时邀请企业经验丰富的员工、专家与教师直接沟通交流,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写。

2.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程设计应遵循学科专业要求,体现该专业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例如,我院把《市场调查与预测》、《消费者行为学》等实践性要求较高的课程作为共建课程,聘请企业高管参与实际教学,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经验深度结合。教学必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在学生素质拓展、学术讲座等方面,企业为学校提供所需场所,并安排专门人员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指导,让学生切实走进企业的市场部、人资部、物流中心等部门,深入了解企业真实的工作状况。

3.专注师资培养加强队伍建设。我院通过以下途径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一是学历教育。鼓励和支持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提高学历层次。二是专业进修。选派教师参加全国、全省学术会议、研修,开阔视野,提高专业能力和学术研究水平。三是完善师资库。从企业中选拔具有高学历和丰富营销经验的高管作为师资库成员,定期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以此来丰富教学实践经验,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医药营销专业存在起步晚、课程设计不合理、教师实践能力匮乏等不足。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学校和企业在教学的各个阶段和环节加强合作,力争提高医药营销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与职业素质,最终实现企业、社会和学校的共赢。

(张红,女,1986―,山西晋中人,山西中医学院医药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学历,助教,研究方向:医药管理。)

参考文献

[1]宫春博,康怀兴.高等中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5):58-59

[2]侯怀银.高等教育学[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13

[3]苏俊玲.美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践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5):15-16

第7篇:医学营养专业的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 营养本科办学 注册营养师制度 日本营养学

营养学是一门研究机体与食物之间的关系的学科。近几年,随着社会各界对营养学的进一步重视,我国高等院校的营养学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随着医学专业目录的调整,1995年以后,营养学专业从医学专业中脱离出来,成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下的食品卫生与营养学,授予理学士学位[1-2]。然而由于相关制度的缺乏,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营养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3]。同为亚洲邻国的日本,一向以长寿人口最多而闻名,这和他们很早就开始重视营养有关。国家法规和相关规定的支持、营养学专业教育的广泛普及使得日本营养学在亚洲国家中领先。本文对日本营养学专业发展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希望对我国的营养本科办学有所启发。

1.日本营养学专业发展状况

早在1910年,日本就开始摸索营养学,针对食品中所含的营养成分、何时吃、吃什么、吃多少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研究分析。1920年,日本内务府设立了营养研究所,即现在的国立健康营养研究所。1924年,作为日本营养学创始人的佐伯矩用私费设立了日本的第一所营养学校佐伯营养专门学校;时至今日,日本的营养学高等教育也多见于私立大学。1933年设立的女子营养学园,于1961年更名为女子营养大学,营养学专业开始跨入高等教育的行列。1947年,日本意识到营养对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制定了《营养师法》。1962年确立管理营养师(注册营养师)制度[4]。

日本的国立大学中,涉及营养学的代表性院校为:御茶水女子大学、奈良女子大学与德岛大学。前两所大学的营养学分别归于生活科学系和生活环境系下,属于综合科类;德岛大学的营养学归属于医学系下,属于医科类。

综合科类的营养学,专业设置为四年制营养学学士专业,人才培养理念主要是以丰富饮食文化生活,发展健康社会为目标,从食物和营养相关的科学理论视角,培养掌握实践能力的营养人才。而以德岛大学为代表的医科类营养学,也同样为四年制营养学学士专业,在人才培养理念上重点是以推进医学营养发展为目标,着重培养具有现代医学、营养学和食品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熟悉营养相关疾病的营养防治的临床营养专业人才。课程设置方面,除了在课时分配上略有差异外,主要课程设置与综合科类营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区别不大。此处,笔者列举了御茶水女子大学课程设置情况见表1。由此可见,日本在营养学专业的教学理念上,理论和实践并举,尤其侧重于实验和实习的环节。

表1 御茶水女子大学课程设置情况

由于研究方向不同,大部分院校的营养专业并不是单一的一个教研室,为了更有效地展开研究,专业内划分有各研究团队,如德岛大学的营养学科内分别设置了临床饮食管理学、食品机能学、生理营养学、预防环境营养学(食品毒理学)、分子营养学、代谢营养学、实践营养学、疾患治疗营养学等研究室,间接促进了整个学科师资力量的提升和营养学科人才队伍的不断壮大。大四学年开始之前,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营养学分支领域,填写志愿后,被调配入不同的研究室。大四期间,以各个分支领域的研究室教师为首,大四学生跟随导师科研团队下的研究生前辈,以研究室为主要基地,开始各项课题的研究,最后在导师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与答辩。在此期间,穿插安排食物营养管理实习、医疗机构的临床营养实习、供食经营管理实习、公共营养实习。学生自主调配,选择适当的时间有组织有计划地前往食品工厂、医疗机构、保健所等地完成规定时间的实习,并根据不同场合的要求分别提交作业或实习报告。

在以科研为主的最后一学年中,教师主要培养学生形成基础知识与实践验证并重的研究态度,并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人际交往与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激发,努力与各方协调,按具体情况调配科研与实习的顺序。科研期间,无论是基础型研究还是应用型研究,自主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需要时刻关注最新的科研成果;实习期间,根据实习场地的不同,在上级指导下,熟悉现场操作与管理,熟练专业技能。

本科学生在大四学期末,都有参加国家管理营养士(注册营养师)考试的资格,合格者给予管理营养士资格证,可以进入医院营养科或在食品企业中享受中高层人才管理待遇。管理营养士资格证是进入医疗机构和大型食品企业的敲门砖,因此营养学专业本科期间的教学以通过管理营养士资格考试为主要目标之一,前三年理论联系实验教学,将基础与应用知识全面解析,再通过最后一年科研实践的学习,让学生对知识结构全面掌控、融会贯通,以便顺利通过毕业前夕的全国管理营养士资格考试。

2.对我国开展营养本科办学的启示

2.1营养专业课程设置的宽泛性。

从表1的课程设置可见营养专业涉及领域宽广。营养学是一门涵盖了生命科学、医学、食品科学、农业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学科,它和分子生物学、生理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公共卫生学、食品科学密切相关。同样,我国现阶段的营养学专业也多隶属于预防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等[1-2],不同的学院和多样化的师资背景使专业的发展更为丰富多彩。另外,营养专业课程设置的宽泛决定了其就业的广泛性,学生可以选择继续研究深造或者就其感兴趣的某个领域安排细致的职业规划。

2.2国内本科营养专业可借鉴的课程内容。

要让营养专业本科学生受到系统的专业培训,课程设置应该具备哪些要点?这是笔者试图从日本营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学习和借鉴的。根据表1总结来看,有一些核心内容(见表2)是可以总结并借鉴的。国内的营养专业,尤其是开设在医学院的营养专业,在完成上述核心课程的教学之余,可以充分利用医学院的教学资源,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医院见习,培养学生的临床意识,提高学习兴趣,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2.3对国内本科营养教学的启示。

据调查,在教学过程中,上述日本国立大学的营养学专业的教师并没有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系统化的教学上,有些课程并不完全依照教科书,根据不同的教学习惯,采用案例法、分发讲义等多样化方式进行教授。由于国立大学科研经费较为充裕,专业内形成科研带动教学、实践带动教学的氛围,引导学生研读科研文献、积极参与实践学习。在本科的最后一学年,鼓励学生将重心放在研究室的科研课题上,复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关注科研新动态,强化了实践能力和科研论文写作能力,也间接促进了专业科研活动的发展。而国内在此领域的本科阶段,科研活动较沉寂匮乏,可能与学生的就业压力、实习压力、教师的科研申请等有关。国内本科营养专业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由系统化、多样化的科研活动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反过来更能促进营养专业科研的发展,这是国内营养人才及营养本科办学迫切需要发展的关键。

2.4营养本科办学分组发展,形成科研化、产业化。

现阶段,我国的营养专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在部分院校中,工作的重点更侧重于教学环节。而在日本,不同研究组的营养学科教研人员将大部分精力放在科研中,将科研经验、科研新成果带入教学,分享给学生,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热情,更有利于整个学科内长期稳健发展。另外,营养本身与生活密切相关,将可行性的科研成果形成相关产业,也是营养办学发展的落脚点之一。因此,专业内分组发展,形成良性竞争,做到产、学、研相结合,是营养本科办学的重要发展趋势。

2.5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注册营养师制度。

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出台《营养师法》,确定临床营养师的法律地位,维护合法权益,建立相关制度,规范职责,保障依法开展各项业务。制定营养法规可以将我国居民营养改善工作纳入法制管理[3]。否则,全民营养与健康普及教育、居民营养监测等工作,因为无法可依就难以落实。另外,社会各界尤其医院方面应加大扶植力度,为营养专业的毕业生提供更宽泛的就业环境。

3.结语

营养学专业的本科办学是国家发展营养学、建设营养专业人才队伍的重要措施之一。近几年专业政策方面的改革,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须解决。如早前的医学营养专业为五年制,具有医学学士学位,可以参加国家医师资格证考试,而现阶段一并改为四年制,理学学士学位,加剧了学生对本专业将来的发展趋势、就业前景等的不确定性。目前由中国营养学会主办的中国注册营养师资格认证及考试大纲已经进入积极研讨期,试点工作的推进,将有力推动我国注册营养师认证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

综上所述,营养本科办学在未来不仅要适应时展不断改革完善培养方案,丰富人才培养内涵,更重要的是需要加紧营养相关法规、注册营养师制度等的建设,为我国营养师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创造更优越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柳园,胡雯,饶志勇,等.医学营养本科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展望[J].华西医学,2013,28(1):142-144.

[2]杜寿玢,李珏声.我国营养教育的历史回顾[J].营养学报,2006,28(2):106-107.

[3]张兵,翟凤英,张辉.营养立法对我国国民营养改善与营养健康教育的影响[J].中国健康教育,2006,22(1):61-63.

第8篇:医学营养专业的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工作任务导向;市场营销;课程

课程是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各类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对于职业院校而言,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快速推进,医疗卫生行业得到大力发展,高职学院主动对接行业产业发展的需要增加,普遍加大了针对医药类岗位群的专业建设力度,因而医药市场营销课程得以兴起,并迅速成为了相关专业必不可少的核心课程。医药市场营销课程建立在市场营销基础之上,专门以医药类生产、流通和销售企业的营销活动与规律为研究对象,同时是建立在医药学、经济学、市场学、管理学和行为学基础上的综合应用科学,是医药管理、医药营销、药学类专业的核心课和医学类专业的选修课。经对湖南省内6所高职学院相关专业开设的本课程教学调研,以及16家医药制造企业、医药批发企业、医药零售企业岗位需求调研,认为深化高职医药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实施基于“工作任务导向”的课程教学,有着非常紧迫而重要的现实意义。

1.高职医药市场营销课程建设与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内容普遍理论繁杂而实践又欠缺真实性。高职医药市场营销课程建设总体起步较晚,且基本借用市场营销课程建设成果,采取压缩调整、补充添加的方式确定教学内容,尚未在充分调研和广泛收集相关资源的基础上对课程进行重新解构和重构,造成市场营销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占据大量条目和篇幅,而富有针对性的与医药营销密切的实践内容明显偏少。其突出表现为,课程内容理论知识逻辑体系完整庞杂,实践体系则一定程度上存在分散、分割,且融合不足,明显缺乏来源于企业、市场的真实事例。大多是以理论体系中某个单一知识点来联系案例的方式呈现,而不是系统地从单一到综合、从简单到复杂,以系列化的实践项目或活动进行串联,造成实践教学内容必然缺乏真实体验和现场感受,导致学生实践训练脱离实际。由于课程内容与医药市场营销实际结合不够紧密,大部分参加顶岗实习的在校学生和离校上岗的毕业生,均无法适应纷繁复杂的真实市场,普遍反映学校所学知识用不上、用不了,而所需的技能又寻不着、急需用。

(2)教学模式普遍过于传统而新理念难以落实。高职医药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普遍是采取理论教授加上少量案例分析的传统方式进行,过多强化教师主导,而学生主体地位尚未显现。同时,由于医药市场营销是偏向文科性质的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学校均未认识到基于情境设计的实践教学场所建设的重要性,导致教学设施条件明显不足。大多是仅仅依赖教材和有关参考书籍来组织教学,不具备相应的教学辅助条件。由此课程教学中不能做到以项目为载体,以案例为依托,以企业为背景,用活动任务来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此外,课程教学考核评价方式单一、简单,仍然主要是采取笔试的方式,组织学生参加理论测试,兼顾平时考核,以此总体评价学生的课业成绩。

(3)教学方法普遍较为单一而多法并举不够。高职医药市场营销课程,需要培养学生一定的市场营销理论素养,更重要的是要训练学生从事医药营销的“实战”技能,主体教学任务应该是组织学生进行真实、典型案例“真枪实弹”的教学。但目前学校仍主要是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学生大量的课时安排在封闭的课堂,以教师照本宣科陈述知识为主,不能按照课程性质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不能结合课程任务的要求进行内容开发,不能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需要选择教学方式,造成诸多早已成熟、又确有实效的教学方法被束之高阁,无法提高课程教学效率、效果。

2.基于“工作任务导向”优化医药市场营销课程教学设计

医药行业的重要性、特殊性和敏感性,决定了医药市场完全有别于其他商品市场,它有自身的独特活动规律和行业规范。因此,医药市场营销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首先不宜完全照搬市场营销学的相关成果,而应合理进行扬弃。其次要科学分析医药市场的主要特点和本质要求,独辟新径构建内容体系,再者要强化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工作任务导向”的课程思想,是当前职业教育界广为接受的课程理念,强调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结合,更加重视工作任务与职业情境和教学内容的融合,以达成课程教学与岗位知识能力的对接。因此,基于“工作任务导向”来优化本课程教学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科学确立课程开发设计理念。高职医药市场营销课程开发,要立足于增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服务产业的实效性和校企互动的广泛性,推动课程内容体系优化、课程教学模式创新,以切实提高课程建设与教学质量。因此,本课程内容设计要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出发点,以养成教育为着重点,以强化实际应用为目标,充分体现理实一体的职业教育理念。按照“教学做合一”的原则,以项目为载体,以典型任务和工作活动为学习情境,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教学场所与工作岗位的融通、学生身份与员工角色的互换、教学环境与职业情境的融合,使工学结合真正落到实处。同时,通过项目化课程设计,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和素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

(2)合理确立课程教学目标。高职医药市场营销课程要严格落实“素质本位,能力核心”的基本要求,坚持“以顾客为中心”的现代市场营销理念,通过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具备一定的收集处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和沟通交流表达能力,较熟练地从事医药营销的技术技能,以及一定的继续学习、自我发展和创业的基础,为学生从事相关职业活动提供必要的知识、技能和素养服务。具体目标应该包括三个维度:一是就知识目标而言,要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医药市场调查和分析方法,以及医药市场营销策略和医药企业产品整体营销技术。二是从技能目标来说,要训练学生有效分析医药市场营销环境和购买者行为,使之具有实施医药市场营销活动计划的能力,以及一定的医药市场营销策划的能力。 三是从素质目标来讲,重在培养学生公平竞争、团队合作精神,沟通交流和营销服务意识,以及开拓进取和创新创业能力。

(3)有效确立课程教学内容。高职医药市场营销课程内容,要根据医药营销岗位需求调研和医药营销人员知识能力结构分析结果,以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和课程目标为基本依据,按照课程设计理念,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解构和重构,打破传统的市场营销课程内容体系,采取“项目”加“典型任务”的形式,整体规划设计。在大量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本课程内容构建了11个项目载体,具体包括认识医药市场营销、医药市场调查、医药市场营销环境分析、医药市场消费者探析、医药目标市场攻略以及“撰写医药市场调研报告”等39个典型任务,各典型任务均以一个综合性活动来具体呈现教学内容,立体构成课程教学体系。同时,考虑到专业课程的前后衔接和教学内容的相互呼应,其教学重点应为医药市场调查、营销环境分析和营销策略制定等;其教学难点应为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习惯、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以及综合运用营销技能技巧的能力等。

3.基于“工作任务导向”的高职医药市场营销课程教学策略

(1)教学情境设计要真实化。课程教学要以医药市场营销实践过程为依据,以完成产品营销策划方案为主线组织授课,形成以项目教学、任务驱动为主的教学模式,并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选择,做到“理论教学项目化,实践技能职业化,教学做一体化”,更好地培养学生营销综合能力。同时,充分利用学校建设的理实一体教室、模拟药房和校外实习基地,有序开展理论教学、情境模拟、实战操作,实行工学结合培养。

(2) 教学方法手段选择要多样化。根据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结合课程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设计特点,以及高职学生学习行为习惯,本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与运用主要是基于工作情境理念,立足学生主体、教师主导,采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为此,本课程将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综合选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模拟法、任务驱动法、教师讲授法以及学生分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实训作业法等教学方法;同时,充分发挥课程网络空间和师生教学空间的作用,系统建设以典型真实案例、实训项目、经典营销事例等为主的教学资源,并借助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特别是要大力倡导案例教学法,国家医药政策的变化对医药市场营销有着巨大的影响,加上医药本身的特殊性,想让学生及时掌握市场变化,案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及时更新、不断丰富教学案例,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对于情节性较强的案例,可通过教师的组织,以学生扮演不同角色的方式,演绎案例故事情节,能够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市场环境的理解。

(3)实践技能训练要模块化。课程要结合医药市场营销核心岗位能力要求,以及高职医药类专业学生实际情况,将课程涉及到的所有基本技能和核心技能进行模块化设置,即按技能内容先组建成系列化的由单项到综合的技能项目,再进行归类设置,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系统的专业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这不仅是学生适应岗位的需要,也是关注学生长远发展的需要。同时,在技能项目模块化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将学生沟通交流能力、调查分析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养等与专业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形成综合性的训练模块,通过课堂教学、实训演习、社会实践、企业实习等途径实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素养及综合能力。

(4)考核评价要实现多元组合。本课程作为核心课程,要更多关注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评价,以鼓励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因此,要采取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由教师、学生共同参与进行,实现知识与技能考核评价、过程与结果考核评价的统一。学生课程成绩构成为形成性评价占30%、总结性评价占70%。其中形成性评价主要包括课堂表现和实践操作两个方面,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及教师评价的方式来评定成绩;总结性评价以案例分析、方案设计及营销策略制定等为主要内容,采取笔试和口试的方式来评定成绩。同时,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医药商品购销员、医疗器械购销员职业资格考试,发挥社会考试的评价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泉利.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课程教学策略探讨――基于“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背景[J].职教论坛,2014(26).

第9篇:医学营养专业的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 临床营养学;教学;临床专业

临床营养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学科,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护理医学等多门学科密切相关,是现代医学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门医学课程,它已经得到医学界的广泛承认,在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疾病谱已从解放初期的传染病排位第一转变成现在以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及癌症等与营养因素密切相关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的疾病[1],并且此类疾病发病率有进一步增高的趋势。而此类疾病的治疗除了传统的临床治疗之外,日常膳食营养以及临床营养支持治疗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此外,临床上的很多患者,在经历了手术或者遭受了严重疾病的时候,首先出现的都是体重减轻,伴随不同程度的蛋白质营养不良,合并来自不同系统的感染,最后甚至出现恶液质,严重者最终导致死亡,如果能提前对病人进行营养筛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营养干预就能有效降低因营养不良带来的各种并发症的出现几率。临床营养学已经成为现代医疗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高等医学院校适当调整临床医学课程体系,加强对临床专业学生临床营养的教学以适应疾病谱的变化就显的尤为重要了。此外,现代医院的服务模式也从单纯的医疗型向医疗、预防和保健相结合的方向发展,作为与病人最直接接触的医务人员不但要掌握疾病治疗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还要具备一定的临床营养学知识,才能具有全面的诊疗观,进而较好地对病人进行营养评价,准备适宜的营养处方,指导合理膳食及平衡营养,以达到预防、保健、治疗及促进病后康复的目的。[2]

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医学高等院校仍然是仅仅注重疾病的临床治疗和药物的开发利用,而忽视了营养对于疾病的预防、缓解和辅助治疗作用。绝大部分医学院校没有开设临床营养学课程,或仅仅将其开设为选修课,更多的是在预防医学或卫生学课程中涉及其中很少一部分内容。这样的课程设置造成了医学生无法系统完整地学习临床营养知识,进而影响到今后的临床工作。因此我们建议加强临床医学专业临床营养学教学。

1.临床营养学教学面临的现状

1.1绝大部分医学院校没有单独开设临床营养学课程。

2007年一项针对医学院校临床营养学教学情况调查显示,超过四分之一的院校甚至没有给临床专业的学生系统的开设有关营养学知识的课程,超过一半的医学院校(51.1%)没有成立专门的营养学教研室,几乎没有一所院校把《临床营养学》设为必修课,仅有少数院校把它作为选修课。[2]此外把营养学作为预防医学或卫生学课程的一部分来讲授的院校约占38.9%, 而在这部分院校中由于课时的限制,只将基础营养学作为教学重点,对于临床营养学部分较少涉及,甚至不涉及。

1.2学生对临床营养学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从学生角度,临床专业学生对营养学相关课程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护理专业和预防专业。抽样调查显示原因主要有一下几点①多数学生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英语和临床专业课等考研课程的学习中,认为营养知识考研不涉及,因此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只求考试过关。②营养知识多且细碎记忆内容较多,而分配的学时相对较少,因此易出现“填鸭式教学”,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③临床应用性差。授课偏重于基础营养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与临床应用脱节,如医院膳食种类、配膳原则及适用对象、住院病人的营养评价、内外科常见疾病的营养治疗原则、重症病人的营养支持、肠内肠外营养支持途径的合理选择及肠内肠外营养制剂的合理应用、营养支持效果的监测、营养支持并发症的观察及处理等实用性较强的知识均未涉及。④甚至有部分同学认为将来临床工作就是治疗疾病而营养仅仅是预防疾病而对治疗疾病没有作用。

2.临床营养学教学对策

2.1单独开设临床营养学课程,选择或编写实用性较强的教材。

将临床营养学从预防医学和卫生学中分离出来,基础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部分在预防医学或卫生学中讲授,临床营养学作为单独的一门课程,设置为必修课或者限定选修课。临床营养学应在学生具备基础医学、临床专业和基础营养知识之后开设,这样学生的医学思维可以贯穿始终,更有利于临床营养知识和技能的系统掌握。

现有临床营养学教材绝大部分内容较滞后、专业针对性差并且实用性不强。总体上来说目前缺乏较为理想的临床营养学教材,希望不久的将来国家能组织临床营养学专家编写适合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临床专业学生使用的具有权威性的临床营养学教材。

根据以往的教学体会,临床营养学可设置基础营养理论和临床营养学两部分,课时可以设置为30学时,其中基础营养理论与临床营养学课时比可设置为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