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范文

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精选(九篇)

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第1篇: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范文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文化旅游; 成都旅游.

前言.

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五千年的文化积累相融构成了中国旅游资源的独特性。热爱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一直都是中华文化的精髓。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旅游开发过于注重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眼前的经济效益。旅游文化的潜在价值或没有发掘或是低层次利用,甚至有的是被破坏利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强调“旅游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强调要提高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文化素质,以利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同步进行;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今后全球发展的永恒主题和战略目标。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对诸多领域的发展都有指导意义。近年来人们开始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注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旅游可持续发展宪章》指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就是要求旅游与自然、与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使许多旅游地各具特色,旅游发展不能破坏这种关系。

过去人们对旅游的研究一直侧重于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作的贡献。然而最近,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强调“旅游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强调要提高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文化素质,强调对于文化涵义的理解和文化旅游的开发,以利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同步进行;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旅游需求的发展,其实质就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其核心是使旅游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融为一体。很显然旅游可持续发展包含了旅游与自然、文化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人们强调较多的是自然生态的持续性,而对文化的持续性是否该明确纳入生态旅游,以及如何实施,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还很模糊。

(二)文化旅游的涵义.

旅游是随着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出现的新兴产业。人们从事旅游活动的目的是多种多样的,或休闲度假,或游历观光,或发古思幽,或审美求知,或探索人类文明的奥秘,或寻求人生的新鲜体验,凡此种种,无不与文化相连。自然风光有文化,民风民俗是文化,古史幽情深蕴文化特质,时代风采更是充满人文精神。旅游的本质就是文化探寻、文化消费和文化享受。现代社会,没有文化追求的旅游是不存在的,没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也是难以发展的。

文化旅游可定义为:通过旅游实现感知、了解、体察人类文化具体内容之目的的行为过程。文化旅游是相对于自然观光、度假疗养等而言的一种特殊旅游类型。中国文化旅游可分为以下四个层面,即以文物、史记、遗址、古建筑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层;以现代文化、艺术、技术成果为代表的现代文化层;以居民日常生活习俗、节日庆典、祭祀、婚丧、体育活动和衣着服饰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层;以人际交流为表象的道德伦理文化层[1]。

(三)文化旅游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可以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表现在:1)增强旅游吸引力,宏扬中华传统文化。发展旅游业,开展文化旅游是相当重要的,它不仅可以增强景点吸引力,提高经济效益,还可大力弘扬中国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同时也可改变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懂中国文化这一状况。站在旅游经营者的角度而言,文化旅游是一种产品设计的战略思路,只要旅游经营者在策划旅游产品时考虑到为该产品增添文化色彩,例如,在设计观光旅游产品时,注重对景点历史文化背景的解释。“文化旅游”作为一种突出旅游吸引物———文化气息的创意可以融入到各种形式的旅游产品中去,并且可以增加旅游景点的内在魅力。2)节约成本,实现对有限资源的无限开发。旅游资源主要为不可再生资源,保护好完好的古迹、完美无损的自然环境,并充分挖掘充满生机的传统文化,不对旅游资源进行任何的破坏,能保持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上世纪80年代,成都市曾经在宽、窄巷子拆除了一批破旧的建筑,然后在其原址上修建仿古建筑,但是这种制造假古董的方式后来被证明是大大的失败。经过这么多年摸索,后来得出的观点就是通过政府配置资源,然后将这些资源整合,以提升周边土地资源的价值,最终达到历史文化保护与利用的有机结合。采取“只迁不拆,旧瓶装新酒”的方法。即将居民迁出之后,对原有建筑进行修缮,保护原汁原味古旧的特色,在此基础上通过设置客栈等方式,开发其旅游功能。目前宽、窄巷子的改造即将启动。开展文化旅游有利于各地区人文旅游资源的保护,有利于各地文物古迹、风景园林、民间技艺等的保护和发展。3)实现绿色开发、绿色经营、绿色管理促进旅游发展的良性循环。文化旅游的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之上。它可以保证文化资源的持续利用,强调文化开发与保护的同步,文化发展与研究的协调,同时也可以合理利用资源有效保护文化遗产,改善生态环境,保持文化完整以满足经济社会和审美的要求。也有利于保持旅游景点的“原滋原味”,实现其可持续发展。观赏杜甫草堂,游客不会对眼前这座“饱经沧桑,其貌不扬”的庙宇大失所望,不会认为“一个破庙有什么好看的”的想法。正是由于景点中所蕴涵的文化,它记载着这位大诗人的许多往事。而这种对历史的回忆就会使游人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也使旅游活动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因此,对游客来说具有更大的魅力。

二、成都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与优势文化和旅游相融合,构成了成都旅游的一大形象和特色,为成都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无限生机与活力,把文化资源和旅游有机融合起来,依托成都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充分发挥文化的旅游功能,是不断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成都文化旅游资源具有以下特点和优势:

(一)文化旅游资源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成都是城市文明的起源地之一,有4500年以上的历史。公元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主持兴建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农业兴旺,手工业发达,天下谓之“天府之国”。特别是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之后,成都成为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成都从未断过的文化链,在历朝历代都闪烁出亮点。早在汉代成都就创办有中国第一所官办学校———文翁石室,即现在的成都石室中学。这里文人荟萃,汉有司马相如、杨雄和才女卓文君,唐有女诗人薛涛,五代有绘画大师黄荃,宋有史学家范祖禹,明有大学者杨慎。大诗人李白、杜甫、陆游等曾寓居成都,古代文明为成都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风景名胜。

(二)文化旅游资源具有丰富性和多元性优势成都是1982年国务院批准的首批部级历史文化名城。成都的地下历史文化遗产和地面文物古迹大多分布在城市西北面,即西至都江堰、杜鹃城遗址及鱼凫城遗址,北至有大量文物出土的广汉三星堆及最近发现的三道堰古城遗址。目前,成都正在整合现有旅游资源,打造三国文化、道教文化、古蜀文化三大历史文化“名片”,加之“地方特产”的川剧和正在建设的成都戏曲艺术表演中心,去年开始兴建的沙河工程及府南河后期整治,又将为成都推出全国独具特色的水上娱乐和沿河观光旅游带。成都及周边地区形成了“三环旅游圈”,即以武侯祠、杜甫草堂、永陵、府南河等28处人文名胜为主的城区旅游圈;以都江堰-青城山、大邑西岭雪山等10片风景名胜区为主的市郊旅游圈;以“童话世界”九寨沟、“人间瑶池”黄龙、“佛教圣地”峨眉山-乐山大佛、长江三峡、稻城香格里拉为主的辐射旅游圈。“三环旅游圈”互为依托,成都当仁不让地成为了一个休闲旅游的中心枢纽和中转站。这对推动成都文化旅游的发展,无疑是一个十分有利的条件。

三、开发利用文化旅游资源,实现成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有其丰富的内涵和自身的发展规律。一个地方的旅游能够兴旺发达,最终还要依靠旅游资源的内在品格。因为一个城市的自然旅游资源是极其有限,并且是不可再生的。成都要实现“旅游经济强市”的目标就必须更新观念,树立文化旅游发展观,走文化旅游之路。大部分外国人来中国旅游的兴趣大体是: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古迹的占49%,体察民俗风情的占22%,观赏文艺美术的占7%,品尝风味佳肴的占17.5%,其他占4.5%。可见,吸引国际游客的主要不是游览或玩乐,而是中国独特的文化魅力。从国内看,凡是旅游业发展好的城市和地区都是因为文化的吸引力,如北京、西安、上海、杭州、丽江等。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只有文化才会是永久的,才会富有永远的魅力,永驻旅游者心田,只有发展文化旅游,才能延长游客逗留时间,增加游客消费,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有效开发利用文化旅游资源,实现成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

(一)结合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准确定位成都旅游形象

城市旅游形象是城市的名片,对认识城市起着导向性甚至是标志性作用。准确的旅游形象定位有利于游客的有效识别。我认为,从成都的资源尤其是文化旅游的特点出发。成都旅游形象定位为“休闲之都”比较恰当。

休闲其实就是一种很个性化的休息娱乐方式,曾有专家下定义说:“休闲是指从外界环境的压力中解脱出来,使个体能够以自己喜欢的、本能地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去休息、消遣、培养与谋生无关的智能,自发地参加社会活动和自由发挥创造力活动的总称。其本质就是8小时以外的恢复身心、发展自我的活动。”其实说简单点就是使人放松的方式[2]。

随着社会进步,人们逐步认识到“生活”和“消费”对经济发展同样重要,休闲的观念也日益加强,休闲将成为一种生活的润滑剂,具有极大的牵引力。国内著名的杂志《新周刊》曾把成都评为中国第四城,其中一项重要的指标是成都人在现代文明下享受了令其他城市的人们羡慕的悠闲。成都在秦汉之际便形成了一种安于闲适享乐的生活方式,如《汉书》云:“巴蜀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蔬食果食之饶,民食稻鱼,亡凶年忧,俗不愁苦,而轻易淫佚。”从古至今,成都平原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水源丰富、物产富饶,形成了蜀人享受自然、享受人生的生活内容。成都的茶馆林立,全城各种档次的茶馆共有四千多家。有地处老街古巷青砖瓦屋的,有倚在河畔桥头百姓人家的,有藏在林间空地树荫中的,有热闹的,有安静的。从一元一碗的盖碗茶,到上百元一杯的精品茶。如成都的“顺兴老茶馆”,人们在那里可以古巷探幽、古镇采风,其茶馆更是文化品位十足。下午和晚上亭台楼阁里身着古装的演员表演的川剧、说唱、古筝、杂技等民间地方戏以及“变脸”、“吐火”、“滚灯”等绝技大受中外游客欢迎。在这里真正尝到了四川文化,感受到了成都迷人的魅力。边喝茶,边聊天,老朋友叙叙旧情,商场伙伴谈谈生意,亲朋好友围在一起搓几圈麻将。成都人的休闲生活丰富多彩,除了川茶外,还有川酒、川菜、川戏、“两蜀”(蜀锦、蜀绣)、摆龙门阵、打麻将……五花八门,令人应接不暇。成都还有许多历史纪念碑、寺庙、公园、购物中心、文艺演出中心以及咖啡屋、酒吧、迪厅及各类卡拉OK歌城等众多富有现代气息的休闲场所[3]。

(二)加强文化旅游的规划与研究,制定旅游业总体规划.

成都应把发展文化旅游纳入旅游规划,各部门应积极配合,加强与文化部门的横向联系,开拓文化对繁荣旅游事业的各种新途径。强化文化交流,尽可能地向游客展示蜀文化的概貌和特征,丰富文化旅游的内涵,传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实现传承、保护、挖掘、开发的有机统一;培育古蜀文化、川西民俗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体系,不断提高城市品位。文化旅游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成都的府南河前期综合整治工程中我们能体会其文化功能,从河堤的栏杆到各个景区的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充实了很多历史文化的内容。府南河延线的8大景点中大多都包含着成都市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并保留了万福桥附近的一片原有民居以及水井坊片区,使她成为成都真正意义上的“母亲河”。这种突出文化资源的景点改造不但增添了城市活力,同时也提升了城市品位。

(三)努力提高导游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要发展文化旅游,开发者、经营者就必须具备相应的中国传统文化、蜀文化的素养。从一定意义上讲,旅游的组织者、旅游过程中的服务者实际上就是文化的传播者。文化旅游能否发展与深化,导游是关键。由于旅游吸引物的外部形态和内在意蕴是不一样的,只有旅游者在旅游过程当中是从深层次去观赏吸引物的内在美,领略它悠久的历史及灿烂的文化,而不是简单地走马观花,游山玩水,仅仅惊叹于其外表的壮观,只有旅游者是以这种旅游方法去从事旅游活动的,我们才可以说旅游者在从事文化旅游活动。优秀的导游在文化旅游中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必须大力提高导游队伍的文化素养并增强其对旅游文化的宣传意识和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在新线路推出之前还要对导游进行针对性培训。避免出现导游“游而不导”的现象。

(四)深入挖掘景点文化底蕴,努力提升文化品位要树立成都旅游的文化品牌,必须在现有旅游产品和资源的基础上不断挖掘并展示其文化底蕴。成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如都江堰-青城山、武候祠、杜甫草堂等,这都是成都旅游文化产业中得天独厚的资源。除了要保护好各地文化遗址和名胜景点,加强巩固这一部分文化底蕴外,有必要作一些整合及提升,正确处理好文化资源尤其是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关系,把资源开发与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强化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突出景点文化,充分挖掘各景点的人文特点,提高景点的文化内涵,把有关各景点的历史典故、轶事、民间传说、诗词等搜集整理,让游客明白蕴藏在景观内的文化意蕴。要以市城区为重点,开发一批上规模、高品位、独具特色的文化项目[4]。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主题,它对旅游业的发展也有其指导意义。如何充分利用成都旅游资源的优势,使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有效结合,实现成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更多人关注的问题。成都旅游开发重点应落在“文化”二字上,即将成都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等与旅游相结合,使传统旅游升华到全方位高层次多效益的文化旅游上;加大已有人文历史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赋予原有景观以更深、更新的文化内涵;注重发掘自然景观的文化价值,努力建设具有成都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网络,实现成都的旅游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河清·民族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解读[J].求索,2005,(1):94-96

[2]张仲炎,唐林,杨红梅,范远泰·四川文化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四川戏剧,2004,(4):44-45

第2篇: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范文

【关键词】河南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对策

引言

2011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原经济区建设已提升为国家战略,探索“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新路,为全国同类地区创造经验。中原经济区建设是以河南为主体,辐射周边客观存在的的经济区域。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不仅是指经济建设,而且应包括区域内的文化产业建设,从而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和所在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旅游业作为一个朝阳产业,以其相关性强,推动广泛,涉及行业广,将为建设和发展中原经济区建设发挥重大作用。尤其是红色旅游资源,对国民的教育功能不容小觑。

1.1文献综述

1.1.1红色旅游研究现状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我国的红色旅游的起源,源自对革命圣地敬仰的热潮。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红色旅游迎来空前有利的大环境并成为我国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无偿的政治性接待为主一直以来是国内红色旅游从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的主要特点,真正意义上具有经济属性的红色旅游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出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旅游业迎来了大发展,出现了各类特色旅游形式,红色旅游这种特殊的旅游形式纳入正常的经济轨道,进入了独立经营时期,但红色旅游的真正大发展时期还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90代初开始的。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党和国家领导人到一些革命老区参观视察,加之特殊的时代要求,红色旅游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建国50周年、建党80周年、党的十六大召开等一系列外部机遇使得红色旅游的发展更加迅猛。红色旅游的概念在国家相关政府部门的推动下正式提出了,同时积极支持相关地方红色旅游产品的开发、“红色旅游交易会”和形式多样的红色旅游推广活动,使红色旅游在全国逐步形成规模并迅速发展起来,成为一新型的旅游形式。2004年12月,江西打造六条红色精品旅游线路,《2004年一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纲要》颁布实施。自此,全国各省各级政府及旅游局的推动下开始了如轰轰烈烈的“红色旅游”大潮。但从总体角度来看,相对于国内整体旅游业的发展,红色旅游的发展仍处于滞后的位置。

1.1.2河南省红色旅游研究现状

2004年12月颁布的《2004-20lO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中指出:“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遵循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要求,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为主要载体,进一步加强对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发挥旅游产业优势,将革命传统教育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促进红色旅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使之成为加强和改进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手段和促进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2005年9月,由郑州日报编写、河南省旅游局副局长高扬先作序的《河南红色旅游指南》一书,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并向全国发行。该书详尽地介绍河南境内30个红色旅游景点外,还简要介绍了列入河南省“2526”红色旅游重点建设工程的50处红色景点和200余处其他风景名胜。它的问世,对于加快河南省红色旅游发展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它让广大读者和旅游工作者在认识河南、重温历史的同时,又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如今以大别山红色旅游区建设为龙头的河南红色旅游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2河南省红色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体制管理落后, 协调能力弱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体制不顺。文物、宗教、林业等多个部门是大多数旅游景区(点) 的主管部门, 但是这些部门条块分割, 互相制约, 无法协调统一。由于属于不同市(县)管理,有些景点虽近在眼前,但不同市(县)纷纷抢客源, 形成恶性竞争。二是机制不活。目前全省许多红色旅游星级酒店的国有资产重组以及业务管理方面的问题远远没有得到解决,重组改制问题重重,从而导致效率低下。

2.2 旅游资源知名品牌缺乏

韶山、延安、井冈山等红色景区一直以来是部级的旅游精品, 河南红色旅游景观除了红旗渠、郑州二七革命纪念塔有较高的知名度外,景点普遍偏小、弱、散、差, 缺少龙头和品牌企业, 抗风险能力差, 缺乏核心竞争力。全省的红色旅游利润总额市场占比较低, 红色旅游的利润无法跟旅游发达省份相比,严重制约了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

2.3 旅游资源资金缺乏, 设施落后

革命老区是河南省红色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地, 但由于经济水平较低,财政困难, 旅游开发资金严重匮乏, 而受自然、技术、交通、劳动力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这些地区的投资环境相对较差, 投资旅游开发的成本较高, 回报率确偏低。相对省内其他优势地区和行业的比较良好的投资环境, 对红色旅游资金投入难上加难,大量旅游开发资金外流的例子常常发生。

2.4 市场完善的机制作用, 产品生命周期太短

政府政策的“红色旅游年”, 往往会促进各地红色旅游活动的发展, 但由于时效性强, 重游率低,也只能是热闹一阵子。一旦政策风过后, 游客数量将大幅下降, 冷清、寂静又是这些红色景区的只是写照。红色旅游产品生命周期太短,究其根本原因是市场机制不完善。

3.河南省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3.1促进旅游基础设施发展,加强无障碍红色旅游网络体系

河南红色旅游资源发展的关键,要重点针对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革命老区。红色旅游景区的旅游公路,具有特别意义的建筑设施及基本的食宿、水电、通讯、旅游厕所、垃圾污水处理等设施建设必须加快建立,同时要全面修缮遗迹遗址、更新陈列展示品。重新规划一些破旧的纪念馆、博物馆等景点,更新陈列手段,为了生动地再现革命先辈的事迹和奋斗精神,还可以引进现代声、光和电子技术,提高文物布展品位。同时,现代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改善,个人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越来越高,个人要求一个相对休闲、生活便利、娱乐轻松的环境释放压力,也就是说给旅游者一个教育、娱乐、休闲的无障碍空间。

3.2延伸红色产品,挖掘红色文化。

红色旅游存在生命周期问题,这是由历史文化资源的周期性决定的。红色活动的开展,红色产品的开发,不能从单纯政治思想教育出发,应该实现向多元形态的转变:一是凝炼出各个景点的主体形象,挖掘和整理景区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出从中寻找红色旅游景区的特色;二是采取高科技手段,比如声光电三维虚拟,与传统的实物展示、图片展览相结合,再现历史场景,使游客身临其境;三寓教于乐,寓教于游,开发更多的互动性强,参与性强的的旅游项目,不丢弃革命文化的真实性、思想性、严肃性。

3.3构建多元化投融资体系,改革景区管理体制

除了做好规划,政府下一步应致力于积极引入民间资本,探索建立河南红色旅游开发融资平台,让投资主体更多元、开发方式更多样。实现政府为主导向市场为主导的转变,探索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和市场运作机制,培育市场主体。比如四川华蓥山的景区管理模式,华蓥山模式的核心在于:“国家拥有资源、民间投入资本、委托专家管理”的“零资源转让”,实现所有权、开发权和管理权的三权分离,并以三权分离来确保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并重发展,在并重发展中实现三效合一,即国家利益的长期效益、企业开发项目的经济收益和专家管理的品牌效益和和谐统一,实现旅游主、客体各方连动共赢的良性开发

3.4红色资源保护为先,开发为后。

红色资源需要保护,开发必须有序。探看红色旅游资源的特殊性,相比于一般的历史文物不得不提到以下三点:一是民间性,红色旅游许多会址和重大事件的发生地是民房,红色旅游资源的物质实体几乎都遗留在民间;二是流动性强,原有的遗产保护理念已经过时,有待建立新的保护理念;三是非物质遗产特征明显,如音乐、书画技巧等。这些已开发的、未开发的红色旅游资源,必须得到政府的管理和引导。

参考文献:

[1]殷盈.试论红色旅游的教育功能[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03)

[2]闰贺平.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以河北省为例[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3]付晓剐.红色旅游开发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作者简介:

赵莉,中原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第3篇: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范文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指的是,在不破坏旅游业当地的自然环境以及不损坏现有或者潜在的旅游资源的同时,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保护已经开发的现有的资源,将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发展达到统一,使旅游产业能够保持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姿态。也就是说,旅游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内涵可以概括为:在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以及未来发展需要,并且不以牺牲后代利益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的前提下,保证经济、社会、人口、资源以及环境协调发展。首先,可持续性发展强调的是发展,发展是人类普遍的要求,不论国家的经济情况是怎样,都有平等的发展权利,包括经济与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发展。其次,可持续性发展强调的是持续性,有些改变可能只是一时的,若想要经济达到持续性,就需要在自然资源所能提供的服务下使经济的发展达到最大化。并且可持续性发展要求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利用,需要在自然环境所能承受的范围,保证资源充足使发展更加长远。对于旅游业的发展,要时刻将环境牢记于心,时刻明白我们对于自然资源的利用只是借用的关系,是从前辈那里借用也是提前借用后代的。因此,对于旅游业的发展,要保证环境的可持续性利用,从而获得旅游产业的可持续性。

二、辽宁地区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

(一)可持续发展的区域优势有待发挥。辽宁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是从近几年兴起的,与其他一些旅游业发展较好的省份或者一些沿海城市的旅游业相比,辽宁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因为,辽宁的旅游业是从近几年才开始迅速发展,缺乏坚实的发展基础作为根基,并且其旅游发展的区域也比较有限,受地域条件的限制比较多,可持续发展的区域优势有待发挥。大连作为沿海城市,一直被国内外游客称为“北方明珠”,但当地对于旅游业的认识仍然不够充分。旅游业是能够为一个地区以及国家创收的经济型产业,属于“无烟产业”,但在大连发展的历程中,旅游业一直被当作不能创造价值以及社会财富的活动,民众对于旅游业的意识不足,而且对于旅游业的开发来说,大连旅游业发展的“瓶颈”是旅游资源开发的质量与数量严重不足,城市对于游客的接待能力较低,特别是在旅游旺季。在旺季,大连会出现交通拥堵、旅游车辆供应不足、住宿困难等问题.因此,大连地区旅游业若想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就需要将这些存在的现实问题解决掉。辽宁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要想获得可持续性发展,就要将富有旅游资源的区域优势发挥到极致,让旅游资源充足的地区将旅游业达到可持续性的发展。(二)城乡统筹发展体系不完善。一个地区要想将旅游业发展好,就要充分利用该地区的旅游资源,包括这个地区城市与乡村的自然资源。但就目前来看,辽宁对于旅游的发展多数集中于对城市旅游的发展,城乡统筹发展的体系不够完善,致使辽宁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不够均衡。辽宁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旅游资源的分布不够均匀,制约着当地的旅游经济的发展。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很多地区农村的自然风光也可以作为旅游的资源发展当地旅游业。在前几年比较火的电视剧《乡村爱情》中,象牙山作为农村的风影,当地人为了发展其旅游价值一直在为招商引资做努力。这就从侧面反映出,要想使经济能够达到可持续性的发展,就要发掘新兴产业,旅游业作为第三大产业,对于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剧中,象牙山的例子就告诉我们,对于旅游业的发展要统筹全面,建立完善的城乡统筹发展体系。(三)循环发展理念有待提升。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若想使旅游业获得可持续性发展,就要将循环发展的理念作为发展的核心。提高资源利用率是循环经济的核心,循环经济发展的目的是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共赢,它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推动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要想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首先就需要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能够为旅游业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保护以及减少污染等问题。但当前辽宁省对于旅游业的发展认识仍然不够全面,循环发展的理念不能应用到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对于理念的行动力有所欠缺,以此,若想旅游业能够达到可持续性的发展,就需要让资源、环境等达到可循环的状态。循环理念同时也是可持续性发展的升华,我们在使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同时也需要提高对循环发展的认识。(四)旅游生态承载力面临挑战。在辽宁各地区分布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因此每年来辽旅游的游客不计其数。旅游生态承载力通俗一点将就是指旅游容量,指的是在一定的生活水平下,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的旅游资源在保证其旅游结构以及功能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人的旅游活动的承受能力。近年来,由于来辽的旅游人数不断增多,旅游城市没有旅游生态承载力限制的概念,对于一些大型的旅游城市,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适应旅游的承载力。生态承载力包括的是垃圾承载力与土壤承载力,如果一个地区不顾生态所能承受的力量,一味地吸引游客来当地旅游,只注重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效益,那么这个地区的土壤将被破坏,垃圾成堆,造成生态被破坏,无法保证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五)低碳理念贯彻不力。经济与环境被越来越多的人定位为同等级别的,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全球气候变暖使人类的生存面临严峻的挑战,为了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人们提出了低碳经济的理念。低碳旅游主要是为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达到旅游生产与消费低碳化。旅游的生产低碳化是指一些旅游城市的酒店、景区景点等在生产的经营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全新的节能能源与材料,运用节能与节水技术,将资源达到高效利用。但由于一些人对低碳理念的认识不足,所以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忽视了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影响了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辽宁地区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一)根据区域资源特点来发展旅游业。对于旅游资源来说,每个地区与每个地区的旅游资源的特点是不同的。比如营口、大连沿海,海资源比较充足,对于这些沿海城市就要大力发展海滩等旅游业,利用这些海资源,吸引全国乃至世界的游客来观海、洗海澡、品尝海产品等。又比如丹东地区距离朝鲜比较近,就可以根据当地的特色发展民族旅游,且丹东地区由于所处地理位置,草莓、樱桃、桃等水果的产量相当高,当地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开发特色采摘园,吸引游客到当地旅游,从而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所以,不同的区域要发展不同特色的旅游业,以满足人们对旅游服务的不同需求。(二)结合两型、城乡统筹的相关政策开发展旅游业。环境与资源是我们当前发展考虑最多的因素,因此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应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作为旅游业发展的纲领。经济的建设建立在对资源的节约与环境的保护上,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同时也需要尊崇两型的建设,并且城乡要统筹发展,缩小城市与乡镇的贫富差距,充分利用各地的旅游资源,积极响应国家对旅游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积极实行各项措施,保证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顺应国家的开发政策,使旅游业的发展能够保持持续性的发展。(三)利用循环经济理念调控旅游业。旅游产业属于“无烟产业”,这种说法是区别于工业而言的,因为工业产生的工业废弃物种类较多且数量较大,成分比较稳定。旅游业产生的废弃物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主要是废水以及一些生活垃圾,如废弃的饮料瓶、纸箱等。这些废弃物都是可循环利用的,所以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要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运用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以调控旅游业的发展,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以及对环境的破坏。尤其是在旅游旺季,游客的数量较大,产生的生活废弃物也较多,因此,各大景区酒店应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的意识,如酒店的一些生活物品,能够不设置一次性生活用品的就不要提供,提倡游客自己携带。这样一方面能够提高游客的节约意识,另一方面还能符合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使旅游业的发展能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势头。(四)利用环保生态措施提高区域旅游生态承载力。很多区域的景区由于经费不足或者当地居民对旅游业的发展整体意识不足,导致区域的旅游生态承载力较低。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要注重对景区的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提高资源的循环再利用。特别是对于高峰期的游客来讲,如果景区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那就只能是人满为患,使生态承受巨大的压力。比如,对于景区的区域分布,景区要做好标志工作,且对于景区的地图,可以用电子地图来代替传统的纸质地图,既节约资源又提高景区的接待效率,还提高了旅游生态的承载力,又能使当地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五)导入低碳理念,提高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全球变暖这一世界性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当前全球变暖为人们的生活也带来了许多不可预想的灾害,比如洪水频发、暖冬等。因此,为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人们提出了低碳经济的生活理念。同样,对于旅游业的发展也应将低碳的理念融入其中,这样才可以保持其可持续发展。比如,在旅游地区可以多设置共享的交通工具,如共享单车,倡导人们文明低碳出行;鼓励人们自带生活用品,以保证资源不被浪费。提高游客的节约意识以及对当地旅游资源的保护意识,加强游客以及当地居民对低碳理念的理解,以此提高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

四、结语

第4篇: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倡导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这种要求与以旅游资源写作旅游论文为依托的旅游业发展模式是一致的。该文在对桂林旅游可持续发展面临问题的分析基础上,从企业、政府、社会三个层面提出循环经济理论下桂林旅游可持续发展应?

1. 引言

近年来,学术界一直在呼吁旅游业的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环境保护理念相结合,促进资源的保护与循环利用。目前,循环经济正成为一股潮流和趋势,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旅游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和最佳模式。

2. 循环经济的认识

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旅游活动的进行有必要利用循环经济的原则指导各种旅游活动的进行,在旅游活动尤其是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应尽量减少对旅游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系统地进行合理的资源规划,并有效考虑旅游资源以及环境的自我修复功能和各种资源及环境的资源化转化问题,从而促进旅游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同时应该利用智力资源产生的科技水平和旅游活动所带来的资金以对废弃旅游物品和环境资源进行重新规划开发,产生新的旅游资源。近年来在旅游业的各个方面已经开始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其基本思想也正符合循环经济的相关理论。改变旅游业“重开发、轻保护,重经营、轻管理”的传统模式,通过预防代替末端治理,强调各个环节全方位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这是在循环经济理论下桂林旅游可持续发展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3. 桂林旅游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和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美誉。桂林拥有许多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为其旅游业发展奠定了丰富和坚实的物质基础,然而随着桂林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进入二次发展期后,桂林市旅游资源环境污染和破坏程度日益严重,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1旅游资源开发缺乏统一规划、重复建设

桂林市的各级党委、政府都认识到发展旅游业带来的多种效益和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加大了对旅游资源开发的投入,但是部分县仍缺乏旅游总体规划的指导,对县域范围内的河流、洞穴,一般的水库(湖泊)盲目开发,开发效果令人失望,或一开始就失败,或只有短时间的兴旺就很快进入衰退时期。有的景区在地理上本是一个完整有机体,在规划和管理中却被生硬地分成两部分,缺乏整体的考虑和统一的规划,导致出现旅游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现象。

3.2旅游资源保护意识不强,存在建设性破坏现象

桂林的旅游资源优势在于风景资源,而桂林风景资源的主题是具有自然美的山水,但是,在开发建设过程中,有些景区内建造了一些与周围环境不协调的人造景点,对原有景观破坏较大,而且很多景区的环境卫生较差,废弃物到处乱丢。另外,有些开发程度较低的景区,由于交通不方便,影响了景区内农村经济的发展,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迫切心情与落后的基础设施形成的矛盾,已导致村民盲目的修路架桥,破坏了景区的自然景色;同时,由于村庄人口的增加,缺乏景区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的指导,村民修建的民居建筑从景观、外形、体量、结构等存在着与传统的建筑风格不协调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传统建筑的景观。

3.3旅游投入不足,基础设施需进一步改善

由于桂林市国民经济建设总量偏低,旅游投资还显不足,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薄弱。部分景区道路交通不畅,可进入性差。对桂林市区及十二县的景区交通情况调查表明:旅游景点交通状况好的占7.7%,状况较好的占15.4%,状况一般的76.9%。多数旅游景区通讯设备匮乏,旅游宣传经费短缺,促销乏力。

4. 循环经济理论下桂林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4.1从企业层面

要求桂林市旅游景区的开发者、旅游饭店的经营者及其它旅游企业遵循循环经济的思想,以循环经济的理论来规范自己,将循环经济的“3R原则”应用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

从旅游企业长远发展来看,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最大化减少旅游资源的使用量,可以尽量减少或避免人类活动造成的对旅游资源的滥用和破坏,对旅游景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的干扰和破坏,从而保证旅游区的生态性和吸引力,同时也不断提高自身发展循环经济的能力。

旅游景区方面,旅游景区的管理者要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降低景区污染物的排放;应考虑旅游景区的生态承受能力,尽量减少景区的生态成本投入;有针对性地编制旅游解说系统,加强游客对景区旅游资源的认识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时引导规范游客和工作人员的行为符合循环经济模式,通过生态教育使旅游可持续观念深入人心。

4.2从政府层面

完善评价体系,建立旅游可持续发展绿色管理体系,把绿色GDP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目前桂林衡量旅游发展的指标以游客人数、旅游收入创汇水平、就业率等指标为主,并没有考虑自然界的投入贡献,没有考虑对生态环境的损失多少,从系统角度看这些指标具有片面性。有必要建立一套新的绿色指标评价体系,从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生态等多角度、全方位来衡量桂林的旅游发展。针对桂林旅游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应理顺旅游业管理体制,加大主管机构的执法力度,加强旅游法规的完善,建立旅游可持续发展绿色管理体系,确保旅游市场向旅游资源优化、管理现代化、环保增值方向发展。

4.3从社会层面

重视旅游可持续发展伦理教育,促进旅游循环经济理念的实现。社会层面要求桂林市政府、旅游管理者、公众共同参与旅游发展,倡导包括抵达桂林的游人、当地居民、旅游经营者的旅游可持续发展伦理教育,对桂林旅游业各相关利益团体进行环保教育。

通过社会舆论、行政力量、榜样感化和利益约束等手段,确保各利益团体按可持续发展要求,调整自身行为,以营造良好的伦理环境,促进旅游循环经济理念的实现。桂林市政府还应宏观调控旅游的发展,对公众进行生态教育,在公众中大力倡导生态旅游和绿色消费,对旅游业发展循环经济给予政策上的鼓励和扶持。

参考文献:

[1]诸大建,从可持续发展到循环型经济[J],世界环境,2000,(3).

第5篇: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范文

一、牡丹江市旅游资源现状分析

牡丹江市位于中国东北边疆,黑龙江省东南部,属中纬度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漫长,夏季炎热短促,秋季降温迅速,春季升温快。根据牡丹江市计委与旅游局1997年旅游资源普查结果,全市旅游资源共有6类45个基本类型,即《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中规定的6类,牡丹江市全有,全国划分的74个基本类型,牡丹江有45个,占60.8%,其中属自然旅游资源有12个基本类型,属人文旅游资源有33个基本类型。镜泊湖为国内著名的火山堰塞湖之一,为世界地质公园,部级风景名胜区;莲花湖湖面辽阔,烟波浩淼,具有巨大的旅游开发潜力;海浪河、响水河水势缓急相间,适于开展大众水上漂流活动。森林覆盖率为68%,林木种类繁多的牡丹江市域内山林中栖息有野生动物18科53种,主要有东北虎、马鹿、花鹿、紫貂、猞猁、獐子、貂熊、青羊和雪兔等。占有如此丰富的旅游资源,无疑为牡丹江市发展生态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牡丹江市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发展生态旅游产业要以生态效益为前提,以经济效益为保障,以社会效益为依据,力求达到三者结合的综合效益最大化。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一)整体协调原则

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坚持追求经济效益的最优化,而非最大化。生态旅游必须在环境容量许可的范围内获取相对优化的经济收益,而不能为追求短期的高收益而置环境成本于不顾。在发展过程中,必须以追求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的均衡、全面、协调为目标。

(二)生态性原则

这是生态旅游区别于传统旅游的本质。生态旅游资源多为敏感性强的脆弱系统,生态旅游产业应持珍爱、尊重的负责态度对待,使旅游资源和环境在合理开发中得到有效保护,并体现在整个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

(三)公平性原则

旅游人群的流动会带来多种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保护旅游地文明,就是要把公平发展放在首位使旅游者与社区居民相互尊重,使旅游者高质量的旅游经历不以牺牲旅游地的文明为代价。

(四)知识性原则

生态旅游对象的脆弱性决定了保护与开发对于知识的依赖性。科技支撑是资源保护的必要条件:旅游者、经营管理者和当地居民的生态意识和环境素养的提高有待于他们知识文化素质的增长。只有全面进行知识导入,才能使生态旅游的主体、客体之间在可持续发展上相辅相成。

(五)广泛参与性原则

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旅游从业人员、管理人员的关心和努力,而且还需要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广泛参与,只有多方参与广泛合作,才能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建构雄厚的社会基础。

三、牡丹江市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保护环境: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生态环境和社区文化保护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生态环境和社区文化的保护应重点做好如下工作:强化环境监测;加强旅游景观区自然灾害的预防;保护景观环境,及时收集处理旅游垃圾污物;建立生态型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产业。

(二)政府主导: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在生态旅游业发展的资金保障方面,针对发展初期的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所需的资金投入较大的问题,应当推行在统一规划下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起上的办法,依照投资主体多元化以及“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开发生态旅游。可通过政府职能的发挥来获取生态旅游开发的资金来源,包括财政拨款、招商引资、专项税款返还(如生态资源保护税)、建立生态旅游发展基金,以及争取国际组织的项目资金援助、贷款等。

(三)科学规划: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指南

在制订生态旅游总体规划时,必须充分考虑生态旅游资源状况、特性和分布;合理划分功能区,充分考虑生态旅游环境容量大小,旅游者类别及需求特征;认真调查旅游区的生态资源和可能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解决旅游活动带来的环境负面问题、消除或减少污染源,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和规模,坚决制止以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费等刺激旅游经济增长的项目。

(四)产品开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生态旅游产品开发是生态旅游开发的核心问题,目前,国际旅游市场已由传统观光型生态旅游产品向多元化生态旅游产品转化,因此要发挥地方生态旅游资源优势,突出特色,提高品位,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培育市场竞争力强、综合效益好的生态旅游产品,特别要立足地方特点,注重发挥生态旅游区的比较优势,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精品。

(五)信息技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平台

知识经济的出现,不仅刺激了旅游需求、拓宽了旅游市场渠道、增强了旅游市场管理,同时也加剧了旅游市场的竞争激烈。因此应大力推进生态旅游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提升政府服务、行业质量管理、公众旅游引导、目的地营销等方面的产业发展水平。

(六)区域合作: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桥梁和纽带

中国旅游行业经历了景点竞争、线路竞争和城市竞争后,开始步入区域旅游协作的营销时代,区域旅游合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加强区域联合,促进区域内资源、产品的优化和共赢,以合作促发展,以合作应对竞争不仅成为旅游行业发展的新思路,而且也是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发展旅游业的重要选择。

(七)旅游教育: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智力支撑

依托资源优势来发展经济,人才是关键,首先必须注重人才培养。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兴特殊的旅游方式,生态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业务能力强的专业人员、管理人员队伍。

(八)市场监管: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秩序保障

第6篇: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范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旅游业;环境保护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旅游业以不断增长的势头迅速的发展。已经深深地影响着我国人民的生活方式的改变。中国的旅游业扩展空间非常强大。众所周知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先决条件的基础。即旅游业的发展依托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旅游资源开发必须建立在对资源本身的科学认识和其内涵的准确把握之上。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自然景观丰富多彩、人文景观璀璨夺目,有其独特的东方神韵和色彩。这些都是吸引国内外旅游客人的先决条件。我国的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怎样在提高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保护好我国旅游的资源,使其我国旅游有更大更好的发展空间又注意环境的保护,这是当今我国旅游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是我国可持续旅游发展与环境的保护重要战略之一。

一、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有四个方面的特征:

(1)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鼓励经济增长的途径之一。

可持续发展是要求合理开采和利用资源和能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不允许浪费和各种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提倡低碳消耗,高效率的统一经济增长模式。

(2)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以保护大自然、保护生态为基础,强化与环境、资源承载力相协调的持续发展。

资源有效科学、合理、永久利用,是提高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资源是大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基础,因此保持好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发展的重要环节。改善环境质量保持生态平衡,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方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3)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是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与社会的进步相适应的条件之一。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步伐加快,人们生活的高质量、高标准、高物质的需求是相对丰富。旅游的社会需求增大,它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健康水平、受教育水平,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4)旅游可持续发展是坚持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可持续发展的统一性。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将提高经济未来发展的能力。即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是统一体的。生态保护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进步的发展是我们最终目的。所以我们认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生态的统一体。

二、环境保护是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本保证和重要内容之一。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它是依赖于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它给我们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会带来环境污染,和资源被破坏的负面效应。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匹配起来。因为经济利益上的趋动,历史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一些自然景观也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环境保护也提到可持续发展的同一个层面上。例如:世界遗产是旅游的知名品牌。由于它的珍贵,具有独一无二、不可再生性、不可代替性,所以是不能被破坏的。

三、可持续的发展旅游,与环境的保护应做到以下几条:

(1)科学地有计划的开发旅游资源

可持续开发旅游资源,应强化生态保护,制定好规划和标准,要慎重对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进行开发,协调好生态自然保护区,建立环境容量的评估体系。建立旅游与环境之间的良性循环关系。尽可能地减少因旅游对自然景观的破坏。建立旅游投资效益的评估体系。确定旅游产业开发的优势,探索建立可持续发展旅游的管理标准。我们应以保护大自然的原貌和大自然的资源为我们旅游开发的底线。

(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知度

让地球人都能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要让我们的人民知道我们今天的发展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我们今天当代人的利益。要让我们的人民知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生态环境的良好保护是世代人赖以生存的地球自然环境的保护为目的的,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做造福子孙、千秋万代、万年大策的事。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让每个公民对环境保护的认知度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成为良好的社会风气。提高人们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使其人人都自觉保护环境。

(3)建立环境保护的规章制度,和奖惩制度。

以立法的形式制止破坏旅游生态环境的行为发生。对以无度开发,破坏生态的开发商要严惩。对旅游过程中以经济利益为目的,超负荷接待游客,滥建滥造,乱涂乱画,随意触摸文物,导致文物遭受破坏行为要追究民事或刑事的责任。建章立法,人人服从并遵守。

(4)在旅游区应建立完善的排污系统。采用先进的废物处理技术使旅游活动产生的各种污染和垃圾得以迅速的处理。保证环境的清新不受污染。

(5)国家各级政府和企业要有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资金支持。人类的旅游活动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而旅游活动对地理的环境有一定的破坏性,伴随而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应有科学的治理。环境污染治理,是需要资金支持的,我们政府、企业都应在资金上落实到实处。

第7篇: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范文

关键词:黄山;SWOT分析;可持续发展;旅游业

引言

黄山市是一个美丽而又古老的城市,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和旅游名城。黄山市不仅拥有中国三大区域文化之一的徽派文化,还拥有秀美的自然景观,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着称于世。拥有如此丰富的旅游资源的黄山市,在城市发展中始终将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但是如果不合理开发旅游业,就不能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通过运用SWOT全面分析黄山市旅游发展的现状,并以此论证可持续发展对其重要性,为黄山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若干建议。

SWOT分析法,在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着名学者韦里克提出。它经常被用于企业战略制定、竞争对手分析等场合。SWOT分析实际上是将对企业内外部条件各方面内容进行综合和概括,进而分析组织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的一种方法。通过“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推广和前人的规范研究证实,SWOT分析法也可以应用到政府部门相关领域的战略分析中来。显然,对黄山旅游业进行SWOT分析,也是可行的。

下面将具体分析黄山旅游业存在的优劣势、机会和威胁。

一、优势(Strength)分析

1.旅游资源丰富。黄山市最大的特点是旅游资源丰富,景观独特,不仅有大自然造就的天下无双的自然景观,还有大量展现中国古老文化的人文景观。

2.旅游资源的积聚性高。黄山市自身的旅游资源积聚性很高,旅游景点多,可游性强。黄山周围,景观簇拥,风格各异,犹如众星拱月。有风光秀丽的太平湖、“山水画廊”新安江、保持原始风貌的部级“牯牛降”和省级“清凉峰”两处自然保护区以及中国四大道教圣地之一的齐云山。

3.品牌优势显着。黄山是全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还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名录。黄山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盛誉,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早已家喻户晓。徽商文化也被看做是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文化。黄山市政府也积极通过广告、旅游节等方式进一步扩大知名度。

4.消费市场广阔。安徽位于中国中部,黄山位于安徽南部,向北毗邻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向南有经济实力强大的珠三角地区。安徽省、作为“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良好的区位优势,使得安徽的旅游城市的吸引辐射范围较广。近年来,黄山市积极打造休闲度假城市和休闲会议城市,也很大程度地增加其吸引力。

二、劣势(Weakness)分析

1.交通不便。黄山市多山区。多山伴随着的是交通的不便。现今黄山的交通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在旅游高峰期,铁路、公路和航空仍然存在着运载量不足的情况。

2.旅游的配套设施不足。配套设施齐全与否是判断一个旅游城市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准。黄山市的旅游配套设施虽然近年来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受环境承载量、经济、消费市场等因素的影响,旅游业的配套设施仍然无法全部满足旅游的需要。

3.旅游资源保护不到位。黄山市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有着一定的欠缺。原因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客流量的加大,导致对旅游资源的利用度提高和破坏度加强;二是许多旅游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对其保护存在着一定的技术、资金难度。

三、机遇(Opportunity)分析

1.政策层面的高屋建瓴。黄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到,黄山经济发展中将以旅游经济为中心。黄山市政府积极采取政策和经济优惠进行招商投资,并鼓励返乡农民工发展乡村旅游业。

2.居民收入提高,节假日增多。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增加,再加上一些传统节日列入节假日范围内,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国内旅游市场逐年增温,对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的需求逐年加大,这有利于黄山市旅游消费市场的进一步扩大。

3.“东向”战略。安徽省在近年来实施“东向”战略,将有利于安徽的旅游业融入长三角旅游经济圈。东向战略有利于黄山进一步打开长三角地区的旅游消费市场。黄山可以借“东风”,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休闲旅游、文化旅游等。

四、威胁(Threat)分析

1.省内旅游业的竞争。安徽作为旅游大省、文化大省,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内涵深厚。省内各地方政府、旅游部门都非常重视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六安市、亳州市、巢湖市等,这些城市都有其自身的旅游特色,是黄山旅游业发展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2.旅游资源的季节性和难以再生性导致旅游业的发展不具稳定性。由于自然资源具有季节性的特点和客流量的季节性变化,因此黄山市的旅游收入具有不稳定性、连续性不强的特点;另外,黄山的众多人文景观是具有非可再生性的特点,一旦破坏将不会再有。

3.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不够,旅游服务质量有待提高。黄山市旅游存在着盲目开发的问题:相当一部分环境优美、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上乘且具有科学考察价值的重点旅游资源利用效率不高;部分地方因行业管理不当,造成景观的破坏和重复建设,旅游商品价格混乱;旅游主管部门只管星级宾馆,大量非星级宾馆还没有纳入旅游

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范畴——对其经营旅游服务业的质量问题欠缺管理。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黄山旅游业的形象。

五、黄山旅游业发展必要措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通过SWOT分析,黄山市旅游业的优劣势、机遇和威胁一目了然。我们认为,只有在黄山旅游业的发展中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真正地发挥好优势、利用好机遇条件、化解劣势、克服威胁。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问题,而且是与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发展是三者的共同发展、协调发展和平衡发展。任何片面的单方面的增长都不能以牺牲其他方面为代价。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思想已逐渐成为新的全球性发展的主流哲学,并渗透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方面。

黄山市应该在加强保护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旅游资源,这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同时,良好的旅游业优势是黄山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基础。可持续发展战略与黄山市旅游业发展优势是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黄山市在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着众多的机遇,只有走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真正的把握好这些机遇,才能真正的紧跟市场步伐,满足市场需求。

可持续发展可以促进黄山市旅游业的合理发展,也有助于改善产业结构、改变开发和利用生态环境的方式,减轻经济发展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增强人们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黄山市发展旅游业存在着劣势和威胁,这是客观事实。可持续发展战略所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以有效地解决黄山市存在的旅游资源发挥作用不稳定性的缺点,可以促进旅游业在经济发展中起着持续稳定的贡献作用。

六、对黄山市旅游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若干建议

一是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法规来引导旅游业的健康协调发展。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从宏观上把握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实行旅游资源有偿、有限、有序开发的方针,在保障旅游业发展的保值增值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形成旅游业的长效发展机制。

二是应深层次地挖掘和开发旅游文化的内涵。只有将旅游景观与旅游文化很好的融合起来,才能真正保证旅游的吸引力的长期性和持久性。黄山市发展旅游业必须坚持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共同开发的战略。现今黄山的众多地区仍然保存着徽商文化遗产,但应当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开发包装,从而令徽商文化为黄山市的旅游业发展增加文化底蕴,扩大影响力,增强潜在吸引力。

三是加强配套设施建设。黄山市的旅游配套设施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既不利于进一步扩大旅游承载力,又不利于保护旅游资源。所以黄山市想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做到将旅游设施配套、旅游服务配套、旅游管理配套并重发展和提高,同时要加强景区管理,特别是对部级自然景区和人文景区要按照国家4A级旅游区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标准,实行高水平管理,建设一流景区。

四是注重旅游机制创新和加快绿色技术的开发和运用。这是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的不竭动力。首先是创新旅游开发机制。鼓励内外资、民间资金踊跃参与旅游开发,形成开放性、多元化旅游开发格局;其次要创新旅游合作机制。加强与周边省区市和主要客源地的旅游合作,形成合作和互助的格局;最后要加大对高新技术应用的资金投入,广泛运用绿色技术。绿色技术是高新技术的代表,负载着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关系,可以防止和治理污染,改善生态,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解决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最后要加大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增强旅游者的环境保护意识。人们持有何种环境保护的观念和态度,会直接影响人们的旅游行为以及旅游经营者的经营和管理行为。黄山市旅游业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充分利用广告、电视、报刊等媒体向旅游经营者、旅游者宣传环境保护意识,改变他们传统的只顾短期经济效益不考虑长期效益的观念,使其树立正确的环境文明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最大限度地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和降低环境污染。

结语

对黄山的旅游资源,我们一定要做到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旅游组织等通过的《可持续发展》所说:“旅游是一种世界现象,也是许多国家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人类最高和最深层次的愿望。但旅游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必须改善环境质量。”黄山市在发展旅游业时一定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保证旅游业在其经济发展中一直保持着不竭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牛亚菲.可持续旅游、生态旅游及实施方案[J].地理研究,1999,(2).

[2]姚李忠.浅谈加入WTO对中国黄山旅游业的影响[J].黄山学院学报,2000,(3).

第8篇: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范文

资源与环境不仅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且还是人类赖以生存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而随着近年来地球资源的日益减少以及环境形势的日趋严峻,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传统单一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认识到该模式是导致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的根源。所以,要想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战略实现,那么就需要将过去的经济发展模式改变,将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模式建立起来,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就是一种全新的模式,是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切合的一种经济增长新模式,能够从机制上解决及消除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所存在的冲突矛盾,真正的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旅游业是对资源保护、环境有着相当严格要求的行业,在旅游业中加快循环经济的发展,充分的展现了旅游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原则,对社会及经济的长远发展均具备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

一、旅游循环经济及其战略体系

一方面,循环经济明确的要求人们要采用友好的方式将生态环境、自然环境利用起来,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与依托为生态环境及旅游资源的旅游业发展模式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如何有效的保护旅游环境与旅游资源,如何真正的实现在旅游业中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不断循环,是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及关键;另一方面,旅游业是有着较强关联性与综合性的一个产业,旅游业的运行主要包括六大要素,也就是“住、行、食、娱、购、游”,并且还涉及到一系列的相关产业及行业,有助于在产业之间、行业之间以及旅游要素之间及其内部形成循环网、循环链。另外,在旅游业中,当前已经对可持续发展战略予以实施,基本上其思想保持一致与相关的循环经济理论,旅游业是最理想的循环经济发展载体。

从总体上来看,旅游循环经济是广泛的涵盖旅游活动六大要素、旅游开发活动以及旅游区农业、工业等一系列社会活动,并且对各类新型技术的应用为支撑,以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保障,以此实现减量化、资源化、再修复、再利用、再思考五原则的一种旅游发展模式。富有时代气息的旅游循环经济明确的要求要严格的按照循环经济的基本理念进行开展及开发,借助于资源持续循环利用、生态旅游、清洁生产、发展循环超市、绿色认证、绿色消费等方式,来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保护旅游资源,无害化处理废弃物,以实现“最低污染、高效利用、合理开采”的目的。旅游循环经济模式的推行及建立,既能够大幅度的提高能源与资源的利用率,充分的保护生态环境,极大的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切实的实现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共赢,同时还能够在不同层面上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中纳入消费与生产,从根本上转变以往的不断恶化循环、过度消耗资源的旅游方式,促使旅游业始终健康、有序及科学的发展。

旅游循环经济模式的构建具备着相对较强的综合性,其广泛的涉及到了旅游活动六大要素、旅游开发活动以及旅游区农业、工业等社会活动,因而旅游循环经济战略体系就需要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并且由动力系统、理论系统、目标系统、旅游循环经济模式和参与层面系统等部分构成及运行,以此将旅游业的长远发展目标实现。

二、推进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有效措施

(一)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建立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

要想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则需要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保护及循环利用旅游资源,并且深刻的意识到资源及环境对可持续发展的制约,促使整个社会均认识到旅游可持续发展中应用循环经济模式的迫切性及重要性。另外,要强化循环经济理论的培训学习,提高旅游从业者、旅游管理部门以及游客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最大限度的利用各项资源,在利用开发旅游资源过程中融入环境保护理念,以便于促进资源配置率的提高。

(二)积极提倡“绿色旅游”

“绿色旅游”明确的要求旅游目的地均尽可能减少破坏,控制污染,提供安全、卫生以及清洁的旅游环境;旅游经营者应当对不危害游客身体健康的产品予以提供,进行正当、公平的竞争,自觉坚持诚信为本,与此同时,行业协会应当将行业自律的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游客在旅游中要负责自身的行为,为东道主及自身的共同利益进行有益坚强的度假旅游,大力的倡导“公平旅游”以及“绿色旅游”。

(三)完善相关法律法律,规范可持续发展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旅游业普遍存在轻管理而重经营、轻保护而重开发的不良状况,资源保护措施和旅游环境保护措施滞后,不但缺乏有力的立法来保障可持续利用旅游资源,并且环境资源保护的地方法规与国家法律法规中也有着相当多问题存在。因此,在对旅游资源保护进行立法的过程中,应当切实的将循环经济的理念引入,对生态环境进行统一的管理,使旅游服务产业走向法制化且生态化的进程,实现旅游全过程对环境的无威胁、无污染。在设置立法条件和立法思想时,要充分尊重生态规律,贯彻落实3R的循环经济原则,多维度的保护与节约资源环境,从而减少或者消除游客和旅游企业对环境所带来的间接亦或是直接的负面性影响。

三、结束语

第9篇: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范文

    关键词:体育资源;体育文化;体育旅游;开发与创新

    西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雄浑秀丽的自然景观、高大奇绝的地形地貌、异彩纷呈的人文景观、色彩缤纷的民俗风情,使西部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大容量、多样性、独特性、垄断性的总体特征,西部体育文化旅游资源所蕴涵的新奇感、神秘感、粗犷感和原始感是其显着特征。而且,西部已建成一批世界级、部级旅游风景名胜区。国家第一批公布的重点风景名胜区中,近半数分布在西部地区。本文对西部体育文化旅游产业的角度进行分析,以期加速西部体育文化旅游的发展。

    1.西部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战略思想

    1.1前瞻性战略。西部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要具有超前意识,结合国家西部大开发进程,制定科学、合理的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规划,避免开发的盲目性。

    1.2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结合,保护性开发,适度规模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自然恢复能力差,一旦破坏,则难以恢复。因此,保护性开发是基本前提。对可进入性非常差,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又极其丰富的地区,要加强保护,待条件适宜时再开发。近期,大规模投入用于旅游交通设施建设不太现实,只能在政府投资建设的交通设施的基础上进行延伸。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分阶段、适度规模发展。大规模超前建设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

    1.3畅通投融资渠道,开拓资本市场。长远观点来看,深层次的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需要强大资本作后盾。社会化投入和多元化融资是资本来源的重要途径,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并成为政府引导性投入之外的更广泛的资金来源。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方式有:股票上市,债券发行,项目融资,股权置换,设立旅游产业投资基金等。从目前已上市的西部旅游股票来看,资本市场将成为西部体育文化旅游资源深层次开发的主要支撑点。

    西部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应适度超前发展,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周密决策。同时,要坚持保护性开发的原则,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使西部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健康稳步发展。

    2.西部体育文化旅游资源产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2.1必须用系统的观念来看待体育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人类生存的整个地球是一个大的有机的复杂系统,由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多因素组成的。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功能的削弱或增强都会影响其它部分,影响发展进程。旅游业是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与系统的其它部分既相互独立,自成体系,又相互依存。推进体育文化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考虑体育文化旅游在地球这个大系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与相关子系统在功能上的是否匹配,任何超越客观条件的超前发展和人为限制体育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滞后性做法,都会阻碍体育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2.2必须用公平的观念来看待体育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平等观主张人与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之间、大国与小国之间、强国与弱国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平等。一是本代人的公平分配和公平发展,这是横向的;二是代与代之间的公平,让后代享有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这是纵向的。

    2.3必须从资源观的角度来看待体育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对不同属性的资源,采取不同的对策。对不可更新资源应提高使用效益,寻找替代性资源,尽可能推迟其枯竭的时间;对可更新资源的利用要限制在其再生产的承载能力限度内。对体育文化旅游业而言也就是要考虑旅游环境容量的问题。针对体育文化旅游资源的不同类别与属性差别,协调资源开发、保护与人类旅游需求的关系,科学、合理地规划、开发与保护好珍贵的体育文化旅游资源,使之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并尽可能地延长其生命力,促进体育文化旅游资源的持续利用。

    2.4必须以协调的观念来看待体育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协调观认为生态、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没有协调发展就根本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体育文化旅游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应考虑旅游业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要兼顾生态环境对旅游业发展规模、档次的承载能力,同时对体育文化旅游业自身的要素如体育文化旅游资源的结构、等级、客源市场以及旅游相关产业等基本情况进行分析综合,保持适度发展规模,促进旅游协调、稳定、健康、持续的发展。

    3.体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关系

    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开发既是一种保护又是一种破坏。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将改善、美化资源环境,旅游收益也为体育文化资源的保护创造了经济条件,但另一方面破坏又是必然的。伴随旅游开发而带来的环境污染、游人的不文明活动及行为、外来文化的冲击等都不同程度地损害着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即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两者是辩证的矛盾统一体,并在相互联系中共同改变着体育文化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关系,或推动或阻碍着体育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3.1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保护是开发和发展的前提,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开发。体育文化旅游资源是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一旦破坏殆尽,体育文化旅游业将失去依存的条件,也就无开发可言了。体育文化旅游资源也是吸引投资,发展西部各省经济的基础,没有了资源优势,经济发展也就成为了空中楼阁。西部体育文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在开发的整个过程更要贯穿保护思想,这当然是由开发带来的负面效应所决定的。但还必须建立两个观念: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开发是为了更好地保护。

    开发本身意味着保护。合理而科学的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可以对资源加以整修而延长其生命周期,可以对历史遗迹进行发掘修复、保护,或对人文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如民俗进行资料搜集和整理,使其重现光芒。同时,资源开发促进旅游发展带来的旅游收益的一部分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返回资源地,用于资源环境的改造、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

    3.2开发与保护是辩证统一的

    过于强调保护,则妨碍了开发,就不能体现出体育文化资源本身所具有的价值,体育文化旅游业也就得不到发展,片面注重开发而忽视对体育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则是一种典型的短视行为,也就不能保证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得到有效而合理的开发,也不能真正体现出其价值,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

    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从对开发与保护二者之间的辨证关系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对于今天的西部体育文化旅游业,问题并不是简单的应该开发还是应该保护,而是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在不同的区域确立不同的、适合与本地区,又和本省旅游发展相协调的体育文化旅游建设思想。对于那些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得比较成熟的地方就要更多地强调保护,采取限制,有的甚至要以不惜停止开发的措施来进行保护。今天的经济效益是短暂的,不要被它冲昏了头,实现可持续发展才是发展之本:在那些具有潜力却还没有得到开发或开发得还不够的地区,则要加强开发的力度。从市场规律出发,结合当地情况分析,怎样做最有利于该地区的发展,就是我们的目标所在,贫瘠的山清水秀、落后的历史古迹,污染以后的短暂发达,破坏以后的效益都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也不是国家进行西部大开发的初衷。

    西部曾经是落后的,借鉴美国等国家发展落后地区经济的经验,我们必须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作为整体进行考虑,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生产效率共同提高,最终目标是推动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资源开发与资源保护相结合,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在西部体育文化旅游发展的各个具体区域最大程度地处理好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使体育文化旅游业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也真正成为带动西部地区经济飞速发展的龙头。

    4.结论

    我国西部有着丰富的体育文化旅游资源,而这一资源具有不可移置、不可再生、唯一和多元多样化的特点。如此众多的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共存于同一地区,在世界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史上也是罕见的。这将为西部体育文化旅游产业大规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同时走网络化、集团化规模经营之路,开发培育出西部体育旅游部级以至世界级的名牌产品,选择科学的市场营销组合策略,扩大西部体育旅游产品在国内、国际上的知名度,以优势名牌产品为龙头,带动整个西部体育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使西部体育文化旅游产业成为西部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1]罗兹柏等.中国旅游地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2]周进步等.现代中国旅游地理学[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0.

    [3]陈福义等.中国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