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海水淡化的化学方法范文

海水淡化的化学方法精选(九篇)

海水淡化的化学方法

第1篇:海水淡化的化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海水淡化;真空冷冻;蒸馏;反渗透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人口的迅速增长和集中,世界各国对水的需求日益增加,而地球上的淡水资源非常有限,淡水资源缺乏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在寻求淡水资源方面各国纷纷把目光投向大海。据统计目前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水,其中严重缺水的已达20个,严重影响着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海洋中水的储量为1338×107亿m3,占全球的96.8,有着巨大的水资源,如何把它变为能被人类利用的淡水,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海水淡化就是要将高盐度的海水通过一系列的过程转变为低盐度的海水。目前海水淡化的主要方法有:1)真空冷冻—汽相冷凝海水淡化新技术是依据海水的三相点理论,使海水同时蒸发与结冰得一种低能耗,轻腐蚀结垢的海水淡化方法;2)蒸馏法工艺简单易于实现,但存在能耗多、成本费用高的缺

点;3)反渗透海水淡化方法是膜分离法的一种,即利用反渗透膜的分离作用使海水脱盐,过程中不存在相变,因此与蒸馏法相比能耗较低,有着很大的发展前途,成为世界高科技竞相开发的热点。

随着海水淡化技术的提高及成本的大幅度下降,世界各地正在兴建或计划兴建许多大型海水淡化工厂,一个海水淡化的新时代已经来临。

1真空冷冻及其特点

1.1真空冷冻原理

海水三相点是使海水汽、液、固三相共存并达到平衡的一个特殊点。若压力或温度偏离该三相点,平衡被破坏,三相会自动趋于一相或两相。真空冷冻法海水淡化正是利用海水的三相点原理,以水自身为制冷剂,使海水同时蒸发与结冰,冰晶再经分离、洗涤而得到淡化水的一种低成本的淡化方法。与蒸馏法、膜法相比,能耗低,腐蚀、结垢轻,预处理简单,设备投资小,并可处理高含盐量的海水,是一种较理想的海水淡化法[!]。国外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开始研究,但目前为止尚没有商业化,主要原因在于过程中产生的三相点蒸汽难以去除和冰晶的输送、洗涤较难。华东理工大学研究开发的真空冻—汽相冷凝海水淡化技术采用低温金属表面,使三相点蒸汽直接冷凝成冰的方法,成功的解决了蒸汽的去除问题,并在实验室完成了小型试验装置。真空冷冻—汽相冷凝海水淡化技术工艺包括脱气、预冷、蒸发结晶、冰晶洗涤、蒸汽冷凝等步骤,淡

化水产品可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

1.2工艺研究

1.2.1脱气

由于海水中溶有的不凝性气体在低压条件下将几乎全部释放,且又不会在冷凝器内冷凝。这将升高系统的压力,使蒸发结晶器内压力高于二相点压力,破坏操作的进行。显然减压脱气法适合本系统。

1.2.2预冷

海水脱气后可与蒸发结晶器内排出的浓盐水和淡化水产生热交换,预冷至海水的冰点附近。

1.2.3温度和压力

它们是影响海水蒸发与结冰速率的主要因素。

1.2.4冰—盐水是一固液系统

普通的分离方法均可使冰—盐水得到分离,但分离方法不同,得到的冰晶含盐量也不同。实验结果表明减压过滤方法得到的冰晶含盐量比常压过滤方法得到的冰晶含盐量低得多。

1.2.5蒸汽冷凝

在蒸发结晶器内,除海水析出冰晶以外,还将产生大量的蒸汽,这些蒸汽必须及时移走,才能使海水不断蒸发与结冰。

2蒸馏法海水淡化及其特点

2.1蒸馏法原理

把海水加热使之沸腾蒸发,再把蒸汽冷凝成淡水的过程即为蒸馏法。蒸馏法是最早采用的淡化法,其优点是结构简单、操作容易,所得淡水水质好等。蒸馏法有很多种,如多效蒸发、多级闪蒸、压气蒸馏、膜蒸馏等。

2.2蒸馏法特点

多效蒸发是一种较早应用的海水淡化法,由于结垢和腐蚀等问题,后被多级闪蒸法所取代。

2.2.1多级闪蒸

多级闪蒸是一种在20世纪50年展起来的海水淡化法,其原理是海水经过预热后,进入闪蒸室,该闪蒸室的压力低于将要进入的盐水所对应的饱和蒸汽压力,盐水进入后即因过热而进行闪蒸。闪蒸出的蒸汽冷凝后即为淡水。由于它的安全可靠,因此发展迅速,中东许多产油国所建的海水淡化工厂,大多采用多级闪蒸法,并且与发电厂结合。如阿联酋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多级闪蒸海水淡化厂,就是与发电厂联合生[2]。

2.2.2压汽蒸馏

利用机械压缩机把蒸汽压缩、升压和升温(温度升高10℃左右),并作为加热和使海水蒸发的热源,因此压汽蒸馏在运行后不需外部提供加热蒸汽,靠机械能转化为热能,过程效率高、比能耗低,而且过程不需冷却水,结构紧凑,但压汽机造价较高,容易腐蚀、结垢难于进一步大型化。

2.2.3膜蒸馏

热海水接触憎水微孔膜,由于膜另一侧温度较低,相应的饱和蒸汽压亦低,膜面上的海水蒸发并透过膜的微孔到低压侧并在冷凝面凝结为纯度较高的淡水。膜只起到汽水分离器和增加蒸发面积的作用。

3电渗析

电渗析是利用具有选择透过性的离子交换膜在外加直流电场的作用下,使水中的离子定向迁移,并有选择地通过带有不同电荷的离子交换膜,从而达到溶质和溶剂分离的过程。电渗析主要有频繁倒机电渗析(edr)、填充离子交换树脂电渗析,电渗析过程对不带电荷的物质如有机物、胶体、细菌、悬浮物等无脱除能力。因此电渗析用于淡化制备饮用水不是最理想的方法。

4海水反渗透淡化

反渗透海水淡化是一种以压力为驱动力的膜分离过程,是当今海水淡化领域研究、开发的热点[3]。

4.1国际反渗透淡化技术发展现状

目前反渗透膜的脱盐率高于99.3,透水通量大大增加,抗污染和抗氧化能力不断提高。反渗透海水淡化的技术进步表现在如下方面:

4.1.1反渗透膜的性能明显提高

目前的反渗透复合膜系采用芳香族聚胺的材料,特征水通量是1978年的2倍,盐的透过率大约是1978年的四分之一。

4.1.2功交换器的研制成功

一种新型能量回收装置已经成功地用于海水反渗透淡化系统上,这种交换器是1998年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的一个新里程碑。

4.1.3段间能量回收透平的成功应用

段间能量回收透平适合于盐含量较低的海水淡化系统,它可以增加系统的产水量或降低系统的能量消耗。

4.1.4微滤技术用于海水预处理[4]

采用微滤(或超滤)作为海水反渗透的预处理,不需加入絮凝剂、杀菌剂和余氯脱除剂等化学药品同时也省去了保安过滤器,此技术由于改进了进水水质,不仅延长了反渗透膜的使用寿命,而且有助于

提高系统的回收率、降低运行费用。 4.1.5纳滤技术在预处理中的应用[5]

沙特阿拉伯的swcc,成功地开发出纳滤(nf)作为海水的预处理技术,用于脱除硬度和总溶解固体,从而提高海水反渗透的操作压力和系统的回收率,保证膜组件的运行安全。

4.1.6淡化成本的明显下降

由于膜的性能不断提高,高压泵和能量回收装置的性能持续进步,各种预处理新工艺的不断提出,促使设备的运行管理更为简单;更由于国际市场一体化的倾向,加大了海水淡化工程公司之间的竞争,使得设备的投资费用不断降低,从而使反渗透海水淡化的造水成本不断下降。

4.2国内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

据初步估计,国内运转产水量大于100m3/d的反渗透淡化装置总数量不少于500台。用于海水淡化的有浙江省山镇的500m3/d的反渗透淡化工程、浙江省泗县马迹山的350m3/d的反渗透淡化工程、以及辽宁省长海县的1000m3/d的反渗透淡化工程

等。

目前,国内海水所用反渗透复合膜均从国外进口,国产反渗透膜与国外产品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反渗透膜是海水淡化的核心,其国产化与产业化若不能解决,势必影响我国此领域将来的发展。淡化技术的关键在于反渗透膜具有较大的透水性和脱盐率,目前在海水淡化中使用的反渗透膜主要有醋酸纤维素系列膜(ca)和聚酰胺系列膜(ps)。它们均由有机高分子构成,虽然具有制作工艺简单、成本低等优点,但应用于海水淡化领域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化学稳定性差、机械强度低等。这些缺陷限制了反渗透法处理海水技术的实用化和产业化。无机材料本身性能的优势,使得无机膜替代有机膜应用在这方面成为可能。预计反渗透技术将是21世纪海水淡化的主要方法,专家普遍认为反渗透海水淡化具有投资费省、能耗低等优点。

5结语

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危机今后将愈加严重,而海水淡化是解决水问题的唯一途径。海水淡化的成本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鉴于自来水价格很低,因此淡化成本就不能太高。淡化水的成本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它不仅与淡化方法有关,而且与工艺设计、选材、给水和淡化的水质、比能耗、地理、当地能源价格、投资来源、管理体制有密切关系。比较各种淡化方法,

反渗透淡化法的投资费和运行费都是低的。预计反渗透技术将是21世纪海水淡化的主要方法

参考文献:

1jbarduhn[j]chemicalengineeingprogress1975,71(111)80-87

2林斯清’海水和苦咸水淡化[j]’水处理技术2001(21).1

3谭永文’萧山500吨/日反渗透海水淡化示范工程[j]’膜科学与技术2000,4(20):2

4markwilfphdkennethklinko[j]采用新的前处理方法和改进膜性能对kl海水淡化系统的影响[a]’美国海

德能公司,分离膜技术应用论文集[c]1998

第2篇:海水淡化的化学方法范文

关键字:海水淡化;淡水资源;经济模式

1 引言

海水资源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宝贵资产。地球上的现行使用着的各类资源都十分有限,且面临着开发殆尽的局面。占据全球总面积百分之七十一的海水资源,是战略性可持续性发展社会中资源开采转移的目标。海水资源的利用主要包括了海水的淡化利用,化学资源利用和海水的直接利用。本文以海水淡化利用为主,化学资源提取和海水直接利用为辅,阐述了如何建立和完善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机制。

2 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意义

现今我们所指的水资源,一般是指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将海水转化为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能有效的解决沿海地区,海岛,以及近海地区的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这些地区因为沿海等因素,经济一般都是比较发达的。因此其他产业的密集度就更高,水资源的需求量也就更大。虽然这些地区淡水资源贫乏,但是海水资源丰富却是这些地区的优势,以优势攻破劣势的资源开采转型,便成就了海水淡化产业的兴起。借助丰富的海水资源,进行海水淡化,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更加有利于经济的增长,并能带动新兴产业的发展。海水淡化产业不仅仅是对不足水资源的补充,更是一种高瞻远瞩的战略储备措施。

其次,海水淡化产业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促进着海水淡化技术的科学性进步,施工建设的技术性进步,淡水经营管理化的进步等等。

3 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和解决方法

3.1 制约因素

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有着各个方面的制约因素,想要完善和提高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机制,就要立足于发展制约条件,加长“短板”,才能取得长足性稳健性的优质发展。

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干预和宏观市场的精良运作。

海水淡化产业的经济化发展,必然离不开市场的主导控制。但是无规矩不成方圆,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对海水淡化产业的市场发展进行引导,使其规范化,合理化。这样,海水淡化产业才能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才有可能取得长足性稳定性的发展。如近些年国家出台的《海水利用专项策划》就十分有效的给予了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法律性保障。

随着海水淡化产业的迅猛发展,产业的规模扩大,不知不觉中也出现了相应的问题。如投资成本过高,使得技术实施没有经济依托。这时,政策的支持和政府对海水淡化产业的资金投入,便显得尤为重要。

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来看,需求促进生产。首先是市场对海水淡化产业产品的需求。海水淡化产业的主要产品――淡水的市场运作,需要市场的宏观调控和国家政策的支持。其次,海水淡化产业的应用,需要技术力量的同时,更需要相关设备的支持。海水淡化设备的需求,必然会促进市场设备生产的进步。反之,优良的生产设备,才能全面的高效的应用高端技术。因此,设备产业市场的支持也是制约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由于现在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生产出的海水淡化设备,并不能跟上海水淡化技术的脚步。这就造成了我国现在使用海水淡化设备需高价进口的窘境,也正是海水淡化产业投资较高的主要原因。这使得海水淡化产业规模扩大化迟缓,发展自然相对缓慢。

3.2 解决方法

(1)大力地研究和开发海水淡化的关键技术与装备。加快关键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提高设备制造的技术水平,从而满足实际工程的基本需要,减少设备产品的进口,从而降低资金用度,利于产业的扩大规模。

(2)一个企业的长足发展,离不开产业本身的活力。活力的注入来源于持续的创新。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推动海水淡化技术的发展创新与普及,如在大学里成立相应专业,成立研究所,设备制造厂等等。从广大的知识进步中加快产业的进步。

(3)在自主创新的同时,不能闭目塞听,闭门造车。应该时时关注世界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进程,引进新生技术,从而进行模仿和再创造。

(4)处于基础阶段的海水淡化产业,想要取得长足发展,必须要增加示范点。其中囊括了技术和装备的应用示范,实际工程,产业运营和政策支持的实施示范。

(5)建立科学,客观,系统性强的行业的标准和规范。不允许不合格产业的催生。也不允许不合法市场的存在。保障海水淡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制定相关的技术标准,淡水质量标准,原材料选择标准,生产工艺标准,产业管理标准和设备使用标准等一系列准则。制定行业规范以加强行业的管理。

(6)建立执行各项标准和法规的专属部门,对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进行监督管理。

(7)加大海水淡化的宣传力度。增加海水淡化的关注度,加强领导,科学界研究人员和企事业单位的认识和关注,才能得到更多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

(8)加强国内外经济和技术等方面的合作和交流。

4 海水淡化产业的经济发展

技术的提高以及规模的扩大,并且配合相应的政策扶持,海水淡化产业进军市场,才是其经济化的最终目标。

选择合理高效的技术方式,是经济化的战略发展意义。在生产工艺的选择基础上。做出经济性分析,确认性价比最高的投产。综合性的考虑给水管网的投产建设设计,以及供水管理措施。力争做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海水淡化产业的相关产业发展也是海水淡化产业的经济发展战略。从单方或者是多方的产业延伸中,确立副业发展目标,如海水晒盐业,工业盐制造业等等。海水淡化过程中产生的浓海水可以晒盐,既免去浓海水回流大海的处理环节,又减少了晒盐场的占地面积。浓海水还可以作为原料投产到制碱工业中,还可以提取镁、溴、钾等化学元素。从循环经济模式的角度考虑,将浓海水的盐化工生产工艺与海水淡化工艺结合,有效的利用浓海水。还可以与冶金行业以及电力行业等相结合,利用前者生产过程中的余热进行海水淡化,实现海水资源与其他能源的全方面利用,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也能实实在在的创造出经济高效益。

5 海水淡化中的注意事项

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趋势是大规模化,那么在大规模的淡水生产中,就会产生大量的浓海水,浓海水的回流会造成海水浓度骤变,影响生态系统的正常运作,甚至会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带来生态灾难。因此在淡化海水的同时,要对浓海水进行加工处理,过滤净化,使之达到回流排放标准。

而在以核能为生产能源的海水淡化产业的工程里,十分需要注意的就是核能源的安全使用。为了防止核泄漏等事件发生,要切实的依据核能的安全使用规范,来进行核反应堆选址,核能提取设计等工作。

关于海水淡化的工艺选择,在使用渗透膜反渗透工艺时,反渗透膜一般半年才清洗一次,系统进水不达标或者是膜已经受到严重污染时,需要离线清洗。

4 结语

海水淡化的战略性发展意义,在资源紧张的当下,是不可否认的。全力的开发开展海水淡化产业,充分的利用海水资源,对于我国解决淡水资源紧缺有着长远的意义,是我国实行淡水资源战略储备的必经之路。建立并完善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机制,是海水淡化产业稳健,迅速,长期发展的重要保障。现如今,我们要做的就是掌握好高新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大力支持海水淡化产业,推广海水淡化产业,为海水淡化产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周世峰,秦诗立.海洋开发战略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12)

[2]杨益.科学理性看待海水淡化产业发展[J],经济,2001(05)79--84

第3篇:海水淡化的化学方法范文

我国海水淡化起步早,发展慢。但近10年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通过采取规划指导、政策引导、技术创新、试点示范、标准规范、宣传培训等措施,我国海水淡化有了较快发展,已从技术研发阶段,开始走向产业发展阶段,发展态势良好,发展前景广阔。

(一)海水淡化关键技术日趋成熟

我国海水淡化技术主要是膜法(反渗透法)和热法(低温多效法、多级闪蒸法)两种,其中:反渗透法占62%、低温多效法占37%、多级闪蒸法占1%。“十一五”期间,我国加大了对海水淡化关键技术和部件的研发力度,通过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在关键技术和部件方面有所突破,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如在膜与膜组件、高压泵、能量回收装置等方面已掌握部分核心技术;在蒸发器及热工优化计算方面已具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在系统集成技术和工程技术等方面已具有核心竞争力。

(二)海水淡化装备制造已有基础

伴随着海水淡化关键技术和部件的研发和产业化,我国在海水淡化主要设备和成套装置设计、制造和装配能力方面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如:在膜法方面,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等已具备竞争优势,中国化工集团还在杭州建设了膜法海水淡化装备制造产业化基地;在热法方面,一些单位加大了投入,建设了成套装备生产线,已具备了海水淡化装备制造的基础。

(三)工程设计建设基本具备能力

“十一五”以来,我国开始自行建设千吨级、万吨级海水淡化工程,已具备工程设计建设的能力。现有海水淡化工程中约有1/4为我国自行设计施工建设的,已有10多家企业单位具备千吨级以上海水淡化工程建设能力。其中,已建设了万吨级以上工程的有:杭州水处理研究开发中心、北京朗新明环保科技公司、国华电力工程公司等。当然,我国海水淡化企业在技术、经济、能力等方面和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四)海水淡化成本规模趋于合理

随着海水淡化关键技术和部件的研究和产业化,装备制造能力和工程设计建设能力的提高,及应用规模不断提升,我国海水淡化成本不断下降。综合国内已建海水淡化工程的资料,反渗透海水淡化水所需投资6000—8000元/立方米,综合产水成本5—6元/立方米;蒸馏法设备投资8000—11000元/立方米,综合产水成本6—8元/立方米。2003年,我国海水淡化产能不足3万立方米/日,2005年不足5万立方米/日,到2010年底,已近60万立方米/日。规模和成本互为促进,海水淡化呈良性发展态势。

“十一五”以来,我国海水淡化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规划指导。“十一五”时期,我委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了《海水利用专项规划》,提出了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指导有关地方做好海水淡化工作。青岛市、天津市和浙江省分别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和需求,研究编制了地方海水淡化发展规划,制定了促进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了海水淡化产业发展。

二是强化政策引导。我委与财政部、税务总局共同研究制定了有关海水淡化所得税优惠政策,生产海水淡化水的企业,其生产海水淡化水的所得,前三年免征所得税,再三年减半;我委会同国家能源局,下发了沿海电厂使用海水淡化水的通知,明确要求,沿海新建或扩建发电厂,优先使用海水淡化水。

三是制定标准规范。我委会同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海洋局等部门共同研究制定了《海水利用标准发展计划》(国标委工交联〔2006〕8号),并逐步制定了一些技术和产品标准,促进海水淡化产业规范、有序发展。

四是示范工程带动。“十一五”期间,支持沿海企业海水淡化工程示范,促进海水淡化在工业企业的应用;支持海岛海水淡化工程,促进海水淡化水用于市政,缓解海岛居民饮用水短缺矛盾,如浙江嵊泗县本岛、浙江岱山本岛、浙江六横岛海水淡化工程等。工程示范的同时,还在投资运营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如,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成立了专门机构,统筹海水淡化的技术研发、项目开发、投资运营等各项业务,投资运营北疆电厂海水淡化,实现了向市政系统大规模的供水。

(五)循环经济理念得到实际应用

“十一五”以来,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发展遵循了循环经济理念,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经济效益,保护了环境。海水淡化过程中所产生的浓海水可直接用于晒盐,可以大量减少盐场所占面积;浓海水也可用于盐化工,作为制碱的原料等。因此,海水淡化工艺可与制盐或盐化工工艺衔接使用,实现浓海水的综合利用。电力、冶金和化工等企业结合生产工艺中的余热进行综合利用,一些电厂采用“水电联产” 模式,发展海水淡化等。

总之,“十一五”以来,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海水淡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对海水淡化的战略意义认识不足。一些缺水地区由于实际需要,十分重视和关注海水淡化,但仍然缺乏从战略高度认识海水淡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海水淡化没有明确定位;如何结合我国的实际,从技术、经济和政策等多方面积极有效地推动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研究不足。

二是海水淡化自主创新能力较弱。虽然我国在海水淡化技术、装备和化工原材料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和突破,但前期基础研究不足、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自主创新不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仍然较少,设备制造及配套能力较弱,一些化工原材料还需要进口。目前,海水淡化膜材料及膜组器、能量回收技术及设备和低温多效海水蒸发器等核心技术装备的研究和开发,已成为制约我国海水淡化技术和产业发展的瓶颈。

三是海水淡化产业尚不完善。我国海水淡化产业还刚刚起步,产业发展还不均衡,尚未形成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专业化龙头企业或企业集群,还没有形成包括技术研发、装备制造、原材料生产等在内的完整的产业链,关键技术缺、制造能力弱、工程经验少,市场竞争力不强。海水淡化工程和用水之间一定程度上的脱节,也使得海水淡化水难以形成稳定的用水市场,也影响到海水淡化产业的持续发展。

四是政策支持力度尚显不足。目前,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还不完善,激励性的政策还不到位。如海水淡化工程投资、水价补贴等政策还有待完善;还没有形成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市场机制;能够反映资源稀缺性的水价形成机制尚未建立;海水淡化水还需进一步明确作为水资源重要补充的地位,相关支持政策还需进一步制定和实施,从而有力地引导海水淡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充分认识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水是地球生命之源,目前全球性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常态,8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15亿人口面临淡水不足,其中26个国家和地区3亿人口完全生活在缺水状态,全球30亿人缺乏用水卫生设施。专家估计,到2025年,全球将有35亿人为水所困。

地球上的水尽管总量巨大,但绝大部分是海水,陆地上淡水资源总量只占水体总量的2.53%,在这极少的淡水资源中,又有70%以上被冻结在南极和北极的冰盖中,加上难以利用的高山冰川和永冻积雪,有87%的淡水资源难以利用。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江河湖泊和地下水中的一部分,约占地球总水量的0.26%,专家测算,每年可利用的径流量大约14万亿立方米。有限的淡水分布又极不平衡,巴西、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印尼、印度、哥伦比亚、刚果等9个国家占了全世界淡水资源的60%。人均水资源最丰富的是南美和北美,而非洲、亚洲人均拥有的淡水资源非常少。随着全球人口急剧增长,城市化加快推进,工业化发展迅速,对水的需求以惊人的速度扩张,整个20世纪,世界人口增加了两倍,而人类用水量增加了5倍,同时,由于水体污染又使可供水大量减少,气候变化也加大了干旱、洪涝等极端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加剧了水资源问题。21世纪水资源正在成为一种宝贵的稀缺资源,水资源问题不仅仅是资源问题,更成为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我国淡水资源总量约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占有量不足2220立方米,只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被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

(一)海水淡化是水资源的重要补充和战略储备

我国沿海11个省、区、市,占全国15%的土地,40%的人口,创造了60—70%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在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1/4,人均水资源量约为1300立方米,不足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60%。因此,沿海地区,特别是北方沿海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十分突出。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产业布局的调整,沿海开发区迅速发展,产业向沿海地区积聚,人口也随之增加,因此,沿海地区的需水量不断增加。除工程性调水之外,向大海要水,发展海水淡化产业,是缓解沿海地区水资源短缺形势的重要措施之一。

海岛水资源短缺,不仅制约海岛开发,也事关国家权益。我国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岛屿有6500多个,大多数因缺乏淡水水源而无法居住和开发,有常驻居民的400多个海岛,普遍存在缺水问题。同时,海岛具有重要的经济和军事战略地位,关系国家权益和国家安全,因此,必须解决海岛水资源短缺问题,将雨水收集和海水淡化作为水资源的重要补充,甚至第一水源。

另外,海水淡化作为一项脱盐技术,同样可以用于苦咸水和微咸水的淡化。我国中西部地区,也包括一些沿海地区,存在大量的苦咸水和微咸水,不经过处理不能饮用。因此,海水淡化技术可以广泛用于这些地区的饮用水处理,这对解决当地的饮用水安全问题、保障民生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海水淡化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内容

海水淡化不仅仅是一项技术,它是一个完整的产业。海水淡化产业是以生产海水淡化水为主要目的,包括相关技术研发、设备制造、工程设计与建设、生产运营、原材料生产与销售、市场咨询服务、宣传培训和交流等工序和环节在内的,具有完整产业链的生产体系,还包括原海水的预处理和浓海水的综合利用,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部分,是新的经济增长点。

2010年10月,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最近国务院常务会议又审议通过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海水淡化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作为节能环保产业已列入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中。加快培育和发展海水淡化产业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三)海水淡化是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措施

海洋是潜力巨大的资源宝库,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蓝色家园,也是缓解我国资源瓶颈的重要支撑和未来发展的战略空间。海洋经济包括海洋盐业和盐化工业、海水利用业、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等相关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面对世界海洋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形势和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迫切要求,必须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以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竞争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海水淡化是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内容。海水淡化水是海洋盐业和盐化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业等重要海洋经济活动所需淡水的重要保障;海水淡化过程中产生的浓盐水还可用于海洋盐业和盐化工业;同时,加快发展海水淡化产业,可以带动海洋可再生能源业、海岛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发展海水淡化产业有助于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有助于实施国家海洋发展战略。

(四)发展海水淡化产业必须增强紧迫感

近年来,国际范围内因水资源产生的矛盾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严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十多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海水淡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十一五”以来,我国的海水淡化市场初步形成,而且市场前景看好。但是,我国海水淡化产业整体水平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目前一些先进的国家,如:美国、法国、德国、日本、以色列和新加坡等,十分关注我国海水淡化市场,并有意发挥其技术、装备和资金等方面的优势,抢占中国市场。因此,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重要性,增强紧迫感,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提高海水淡化产业整体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

三、“十二五”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目标和工作重点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已经明确提出了加快发展海水淡化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重点工作、政策措施,对“十二五”期间工作进行了全面的部署。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文件精神,切实抓好工作落实。

“十二五”期间,加快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驱动相结合,海水淡化处理与资源综合利用相结合,统筹规划、依靠科技、积聚发展、强化试点、完善政策、健全标准、加强监管,推动海水淡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为保障我国水资源安全做出贡献。

“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我国海水淡化能力达到220—260万立方米/日,对海岛新增供水量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对沿海缺水地区新增工业供水量的贡献率达到15%以上;海水淡化原材料、装备制造自主创新率达到70%以上;建立较为完善的海水淡化产业链,关键技术、装备、材料研发和制造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意见》明确,发展海水淡化产业要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加强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二是提高工程技术水平;三是培育海水淡化产业基地;四是组建海水淡化产业联盟;五是实施海水淡化示范工程;六是建设海水淡化示范城市;七是推动使用海水淡化水。为加快落实海水淡化重点工作,《意见》提出了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实施金融和价格支持政策、完善法规标准、加强监督管理、强化宣传培训等多项政策措施。

为了实现《意见》所提出的目标和任务,我们要重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统筹规划,推进海水淡化产业有序发展

一是近期将《“十二五”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总体布局和重点工作,强化规划指导作用。二是各地区要根据《意见》和《规划》要求,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以及能源和水资源的实际情况,研究编制区域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规划,或制定相应的工作(试点示范)方案,统筹规划,科学布局,有序推进,避免一哄而上。

(二)强化试点示范,构建完整产业链

“十二五”期间,我们将进一步加大试点示范力度,强化各类应用区域、技术工程,以及装备制造等不同类型的示范试点,从而构建完整的“产、销、用”体系,解决目前海水淡化工程和用水之间脱节等问题。一是组织开展海水淡化城市(工业园区、海岛)试点工作,在有条件的城市(工业园区、海岛),进行海水淡化水作为公共用水补充的技术、工艺、标准和管理等试点工作,到2015年,全国创建20个海水淡化试点城市(工业园区、海岛)。二是组织海水淡化工程示范,根据不同海域和地区、行业、企业的实际情况及不同水质要求,针对海水淡化膜法、热法及热膜藕合等工艺技术,采用水电联产、核电和新能源技术、浓海水利用技术等自主设计和建设运营一批海水淡化重点示范工程,到2015年,初步计划建成20个日产万立方米级、2个日产5—10万立方米的部级海水淡化重大示范工程,5个浓盐水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建立若干个苦咸水和微咸水淡化应用示范项目。三是在有条件的地方,培育若干个海水淡化产业基地。组织由工程设计、装备制造、相关原材料生产企业和研究机构等参与的集研发、孵化、生产、集成、检验检测和工程技术服务一体化的海水淡化产业基地示范,如装备制造基地、原材料生产基地等,加快提高我国在海水淡化装备制造、工程设计应用和原材料生产等方面水平和能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水淡化装备制造企业、工程设计建设企业和原材料生产企业等。

(三)组建产业联盟,构筑技术装备支撑体系

海水淡化产业链较长,涉及领域较为宽泛,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产、学、研、商、用的有机结合,推动海水淡化技术研发、装备制造、工程建设和应用、原材料生产以及产业服务等产业链中各环节实现联合,增强产业在关联度上的积聚,培育大企业集团和海水淡化产业联盟,增强海水淡化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培育新的增长点。一是选择目前有基础的企业,以项目为依托,以技术装备为核心,通过市场的作用,促进海水淡化研究设计、装备制造和工程设计建设及应用等要素在关联度上的积聚,形成海水淡化的产业联盟。二是组织分类研究提高海水淡化关键设备、成套装置研制能力,强化技术集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配套能力,不断提高海水淡化产业的设计、建设及应用等工程技术水平。三是组织开展大型热法膜法海水淡化关键技术,反渗透海水淡化膜组件、高压泵、能量回收装置等关键部件和蒸发器等热法核心部件,以及化工原材料和相关检验检测技术的研发,海水预处理、后处理,及浓海水综合利用技术研究等。鼓励企业间联合研究开发利用电厂余热以及核能、风能、海洋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进行海水淡化的技术,以及沿海有条件的发电企业实现水电联产。四是研究建立部级工程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和检验检测平台,提高海水淡化关键设备、成套装置研制能力,强化技术集成,不断提高海水淡化产业的设计、建设及应用等工程技术水平。

(四)实施激励政策,助力产业健康发展

海水淡化产业既是节能环保产业,也是新兴的战略性产业,享受国家目前的有关节能、环保、发展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的有关鼓励政策。同时,作为一个产业发展的成长阶段,国家还将根据其具体的产业特点,实施相应的激励政策,以促进其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一是要出台有利于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如进一步明确对沿海淡水资源缺乏地区或地下水超采地区,新建、改建和扩建高耗水项目,都要优先选用海水淡化水作为锅炉补给水和工艺用水水源的具体规定。二是加大海水淡化技术创新力度,降低海水淡化成本,提高海水淡化的竞争优势,扩大海水淡化水的应用。三是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积极支持海水淡化重点示范工程和以市政供水为主要目的海水淡化工程项目的力度;各级财政资金给予专项补贴,鼓励科学使用海水淡化水。四是统筹协调调水、再生水、海水淡化等用于市政公共用水的价格,加快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性、科学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引导和鼓励更多的非传统水源作为重要的补充。五是按照《意见》精神,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和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加大对海水淡化项目的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海水淡化企业采用多种方式筹集资金;引导民间资本合理、规范地进入海水淡化产业。各地也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能源、水资源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有利于扶持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用地、水价等政策。

(五)加快完善相应标准,强化政府监督管理

海水淡化产业从装备制造、工程应用、企业生产到用水的各个环节均应符合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但目前有的规范和标准还有待尽快完善。一是要制定海水淡化取(排)水、原材料和药剂、淡化水水质及卫生检验,以及相应环保标准。二是制定出台海水淡化工艺技术、检测技术、工程设计和运营管理、海水淡化监管标准以及相关设备的设计和质量标准等。三是制定海水淡化水进入市政供水系统的相关标准和管理办法等,满足水质要求。

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意见》的要求,切实加强监督管理,一是严格控制沿海缺水地区和海岛新建、改建和扩建高耗水工业项目。二是加强对海水淡化相关设备和产品的质量监督。三是对海水淡化水进入市政供水系统要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加强供水水质的监管,确保饮水安全。四是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对取水和浓盐水排放依法加强监管。

(六)做好综合协调,指导推动相关工作

第4篇:海水淡化的化学方法范文

浩瀚的海洋是巨大的资源宝库,它不仅孕育了生命,还有丰富的矿产。地球上的海水总体积约有137亿立方千米,已知其中含有80多种元素,可供提取利用的有50多种,是宝贵的化学资源。在高中化学必修2和选修4、选修2中均涉及海水资源的内容,就中学教材而言,需要学生从高中课本中理解以下知识。

一、海水淡化

地球上的水量虽然很大,但是97%是海水,淡水资源仅占水资源总量的3%,而且分布不均匀,有的地方淡水资源极为缺乏。海水淡化能解决一部分地区的淡水危机,将海水转变成淡水技术在中学化学中讲到两种方法。

(一)蒸馏法

蒸馏法是通过加热海水使之沸腾汽化,让盐留在圆底烧瓶里,水蒸汽冷凝成淡水的方法。

(二)电渗析法

电渗析法是利用电场的作用,强行将离子(Na+ Cl-)向电极处吸引,致使电极中间部位的离子浓度大为下降,从而制得淡水的。

1. 从海水中提取盐。将海水引入到海滩上的盐田里,利用日光和风力逐渐使水蒸发,慢慢浓缩,使食盐呈结晶析出,剩下的盐卤中有氯化钾、氯化镁,还含有少量氯化钠,可利用三种物质溶解度的不同将它们分离开来。

2. 食盐资源的利用。工业上用电解饱和NaCl溶液的方法来制取NaOH、Cl2和H2,并以它们为原料生产一系列化工产品,称为氯碱工业。电解时溶液中的H+比Na+容易得到电子,因而H+不断地从阴极获得电子被还原为氢原子,并结合成氢分子囊跫放出,即阴极反应为2H++2e-=H2(还原反应);溶液中的Cl-比OH-容易失去电子,因而Cl-不断地从阳极失去电子被氧化为Cl2,即阳极反应为2Cl--2e-=Cl2(氧化反应)。在上述反应中,H+是由水的电离生成的,由于H+在阴极上不断得到电子而生成H2放出,破坏了附近的水的电离平衡,水分子继续电离出H+和OH-,H+又不断得到电子变成H2,结果在阴极区溶液里OH-的浓度相对地增大,使酚酞试液变红。因此,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总反应可以表示为:2NaCl+2H2O2NaOH+Cl2+H2。工业上利用这一反应原理,制取烧碱、氯气和氢气。在上面的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实验中,电解产物之间能够发生化学反应,如NaOH溶液和Cl2能反应生成NaClO等,H2和Cl2混合遇火能发生爆炸,所以在工业生产中,要避免这几种产物混合,常使反应在特殊的电解槽中进行(如图所示)。

二、从海水提取溴

从海水中提取Br2约占世界溴产量的1/3,常见的溴水提取技术叫吹出法.用Cl2置换出海水中的Br-,利用Br2的挥发性特强用热空气或水蒸气吹出溴蒸气,最后冷凝得液溴,中间过程用SO2与Br2反应的目的是富集溴,其过程如下。

三、从海水提取重水(D2O)

第5篇:海水淡化的化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海水淡化 技术比较 产业前瞻

中图分类号:TP7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4(a)-0052-02

随着淡水资源的紧缺,世界各国争相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目前中东国家中的沙特、以色列等国家70%的淡水资源来源于海水淡化,美国、韩国等也积极发展海水淡化产业。2011年海水淡化新开工项目投资额达到100亿美元,2012年达到120亿美元,预计到2016年将达到180亿美元以上[1]。我国是13个贫水国之一,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的1/4,作为确保我国淡水资源的一项战略措施,海水淡化产业将蓬勃发展。

1 主流淡化技术特点比较

目前世界上主流海水淡化技术有:多级闪蒸(MSF)、多效蒸馏(MED)和反渗透(RO)。MSF技术最成熟,单机淡水容量也最大,达到7.6×104 m3/d[2]。同时其动力消耗较大,每生产一吨淡水耗电量为3.25~4.5 kWh。因为MSF工作温度高,设备的结构和腐蚀速度快,需投入大量化学试剂或采用价格昂贵的耐腐蚀材料,因此成本高。MSF工作范围小,为其设计值的80%~110%,且由于高腐蚀性,传热管易破裂,将导致产品水受污染;MSF设备初期投资大。

MED单机产水能力为3.6×104 m3/d。其能耗极低,每生产一吨淡水耗电量仅为0.9~1.2 kWh。因为原理不同,传热系数比MSF高,所需传热面积也更少;同时MED的工作范围大,一般可以达到设计值的40% ~110%;MED设备初期投资较MSF小。

RO技术最大单机容量为2.1×104 m3/d,根据不同预处理工艺,吨水电耗在3.0~4.0 kWh之间。由于反渗透过程不存在相变,不用将水蒸发后再凝结,因此,其初期投资及造水成本均更低。RO技术主要控制压力与反渗透膜,其装置相对简单,维护方便。但RO对源海水要求较高,需进行严格的预处理,反渗透膜更是需要定期更换。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甚至同一天中不同时间段,海水温度差异较大,当水温很低时,预处理需要将海水加热,如无廉价热源,RO制水成本将大幅增加。

2 国内外选用技术的差异

从各国选用的海水淡化方法对比可看出,MSF多集中在海湾国家,如沙特阿拉伯、阿曼等[3]。具体原因是,海湾地区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电厂利用廉价的油田气发电,再建立起水电联产模式,从汽轮机抽蒸汽进行海水淡化,因此能耗费用极低。同时,MSF单机容量最大,淡化产量高,技术也最成熟。另外,海湾地区夏天时的水温高达40多度,含盐量更是达到4×104 mg/L,再加上该地区石油污染严重,这些都限制了RO的应用。

RO的市场则主要分布在除海湾和南美外的世界其他地区。欧洲的海水淡化就主要采用RO,日本现有淡水技术也主要采用RO。美国在处理苦咸水方面RO技术应用最广,且一直到2025年的淡水生产规划基本上都采用膜法。如今随着纳滤、超滤、微滤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更为RO装置的长期稳定运行提供了保证。

而我国的海水淡化工程则主要选用RO和MED技术,MSF虽在国际上占有较多份额且历史悠久,但由于其高能耗和高投资等方面原因,基本不被采用。截止2012年,我国的海水淡化工程中,RO约占67%,MED约占27%[4]。

3 国内外海水淡化技术差距

截止2008年,世界海水淡化总体规模已达到6 421×104 m3/d,而截止2010年10月,国内淡化装置规模也仅有50×104 m3/d。从单机规模看,国外多级闪蒸、低温多效、反渗透也分别达到7.6×104、3.6×104和2.1×104 m3/d,正在建设和酝酿的有9×104 m3/d、4.5×104 m3/d和2.7×104 m3/d的单机规模。而国内自行设计的仅为1.2×104 m3/d、1.25×104 m3/d和1.0×104 m3/d[5]。

我国已建成的海水淡化工程中,自主完成建设的只占30%左右。如果以产水量计算,甚至还不到13%。我国的RO系统中,有80%的反渗透膜仍从国外进口。MED设备中的蒸汽喷射泵,至今也只有几家公司进行研究。国产的阻垢剂在使用效果上也明显劣于国外产品。

设备制造方面,我国从事海水淡化设备设计制造的企业刚刚起步,企业生成能力和规模有限,更没有形成成熟的产业链。由于海水具有腐蚀性,设备原材料大部分依赖进口。加工工艺和加工精度上与国际先进制造企业还有较大差距,市场竞争力不足。

在水务市场上,当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水务体系,自来水可以享受保护性价格优惠。但由于海水淡化产业形成规模较晚,淡化水仍被独立于现有自来水价格体系之外。虽然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处于发展期,但由于民间资本进入这个行业门槛高、投资回报周期长等,投资者大多持观望态度。此外,我国现有的城市管网普遍为铸铁,而海水淡化生产的水普遍呈酸性,对现有的管网将造成腐蚀。因此,我国的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现状同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仍存在着较大差距。

4 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前景

2012年2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意见》,2012年5月,国家发改委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开展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开展海水淡化产业示范工程建设。2012年8月国家有关部门又联合了《海水淡化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提出到2015年,我国海水淡化产业规模要达到220~260万吨/日,对海岛新增供水量的占比要提高到50%以上;海水淡化设备制造自主化率提高到70%;并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海水淡化产业链。从《2013―2017年中国海水淡化产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来看,未来十年内海水淡化市场规模有超过5倍的成长空间,发展潜力巨大。因此,可以预期,“十二五”期间我国海水淡化装备制造业产值将达180亿元,相关工程配套产值可达90亿元,售水产值为183亿元[6]。

5 结论

经过以上对比与分析,多级闪蒸技术在海湾地区应用最广,反渗透技术在欧美、日本等地区应用最广,我国是低温多效技术应用得最多。同时,我国的海水淡化产业无论是在产业规模还是在单机规模上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我国海水淡化项目的规模也正在逐渐扩大。目前几种海水淡化技术都进入成熟阶段,对于技术的选择不存在唯一性,总体来说单独设计的海水淡化厂适宜采用反渗透法,如果有电厂配套,则采用低温多效技术更加经济;若作为10万吨级高需水量的厂矿企业供水水源,采用多级闪蒸则更加经济可靠。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示范项目的开展,我国的海水淡化技术在未来必定会更具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夏运彬,张庆国,于江宁.加强国际合作促进我省海水淡化产业发展[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2(6):27-30.

[2] 阮国岭.海水淡化及其在电厂中的应用[J].电力设备,2006,7(9):1-5.

[3] 解利昕,李凭力,王世昌.海水淡化技术现状及各种淡化方法评述[J].化工进展,2003,22(10):1081-1084.

[4] 刘非,杨,王建宏.我国海水淡化技术装备现状与发展方向[J].中国机电工业,2012(7):102-103.

第6篇:海水淡化的化学方法范文

从常规来看,解决岛屿或沿海周边居民饮水问题主要有几种途径:一是通过管道传输或船载运输。由于地区偏远、地形复杂,自来水管道建设投资成本高等原因,通过自来水管网运输在实际中很难实施,另外对于南海诸多岛屿,从海南本岛运输淡水不仅存在运输成本贵的问题,而且常常受恶劣天气的严重影响。二是海水淡化。主要分为蒸馏法和膜法。蒸馏法海水淡化是通过加热海水使之沸腾汽化,再把蒸汽冷凝成淡水的方法。蒸馏法海水淡化技术是最早投入工业化应用的淡化技术,但由于该法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能源消耗费用约占淡化水生产成本的三分之一以上,特别在能源与淡水一样紧缺的海岛并不适合。膜法海水淡化是利用渗透膜在压力下允许水透过而使盐分和杂质截留的技术,目前应用广泛,但是同样存在能耗高的问题,以及对原水水质比较敏感、需要进行复杂预处理、操作繁琐、膜性能会随时间而降低、维护费用高的问题。在消耗能源的同时必然对当地脆弱的生态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

那么,如何走出以能源换水资源的环保困境?在我国海南乐东黎族自治县尖峰镇,有项名为“太阳能光热海水淡化示范工程”的项目。这是作为技术支撑单位的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联合上海骄英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找到的一条全新技术路径。经过多年研发,工程师反复实验,发现利用一种名叫“线性菲涅尔”的光学反射聚焦和向日葵跟踪太阳原理,可以实现对太阳能的高倍率跟踪和聚焦。利用线形菲涅尔式太阳能聚光集热系统、太阳能蒸汽发生系统和低温多效蒸馏海水淡化系统,能实现太阳能光热输出中温高品质蒸汽,对海水进行多级蒸馏淡化,得到较低成本的蒸馏水。来自该项目生产第一线的数据显示,太阳能集热效率、造水比、水质TDS(全固态溶解物) 等各项指标已达到设计值。在社会高度关注的能源消耗方面,它的主要能量为太阳能光热,无需大量的燃料运输,无需投资物流码头和燃料储存设施,生产过程不排放粉尘、废弃物、污染性废水等,真正做到生态友好,实现零能耗全自动的智能化海水淡化。

太阳能光热海水淡化的主要细分市场是岛屿海水淡化、西部地区苦咸水淡化、中东沙漠地区工业海水淡化等中型军民两用海水淡化。目前太阳能光热海水淡化技术的平均供水成本为每吨约4元,而现在海上孤岛及西部苦咸水地区的平均供水成本却高达每吨150元―200元。未来5年将投资建设100个太阳能光热海水(苦咸水)淡化供水惠民工程,解决约500万缺水人口的饮用水健康问题,同时为海岛驻军提供坚实的供水后勤保障。

第7篇:海水淡化的化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海水淡化 风能发电 海盐生产 清洁生产技术

1序言

就全球经济发展战略而言,21世纪是可持续发展战略行将贯彻落实的时代。中国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水的可持续利用问题日益突出。换句话说,水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水的问题引起了政府部门、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各行各业围绕水的发展战略、管理体制、技术路线、市场开发等已开始全方位深入研究。

世纪之初,中国行将实施的新水价机制正向着市场经济方向迈进,说明水经济时代将在21世纪的中国成为热点。这意味着水经济的背后蕴藏着水管理体制的巨大改革和对一些技术应用限制的突破。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结合可持续发展中全球普遍倡导的生态经济特点,提出一种将水业、能源、盐业三个业已成熟的行业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种三位一体的清洁生产技术构想。技术拟应用的范围主要涉及沿海与海岛区域,同时也适用于苦咸水地区。

2三位一体的清洁生产技术构想

到2025年,全世界将有近1/3的人口面临缺水问题,波及的国家和地区多达40多个。目前我国617个城市中,有300个城市缺水,其中110个城市严重缺水。沿海地区也不例外,水已经成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按国际惯例,一个国家用水量达到水资源可利用量的20%便会产生水危机,而到本世纪中叶,我国总用水量将增至8000多亿m3,占我国可利用水资源的28%。因此,对我国来说,淡水资源问题的确是到了迫在眉睫、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我国海岸线的总长为32 647公里,当属海洋大国,向海洋要水,开发利用海水资源,进行海水淡化不失为一种解决沿海地区与海岛区域淡水紧缺的有效战略途径。当今,发展海水淡化技术,向大海要淡水业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图1 海水淡化、风能发电、海盐生产——三位一体的清洁生产技术构想示意图

海水淡化,亦称海水脱盐,一般是通过反渗透或蒸馏法除去海水中盐分并获得淡水的工艺过程。无论是反渗透还是蒸馏法最主要的运行管理费用表现为电耗。化石燃料(如,煤)发电所提供的能量非清洁能源,即使再便宜也存在着发电过程排放CO2,从而污染大气的问题。事实上,沿海和海岛区域蕴藏着丰富的风力资源,风力发电无疑是一种被全球普遍看好的可持续清洁能源。所以,就近利用风电进行海水淡化不失一种理想的技术组合。海水淡化以目前使用较多的反渗透技术而言,淡水产水率约为处理海水量的2/3,而余下的1/3则形成含盐量极高的所谓“浓缩液”。一般而言,浓缩液通常被作为副产品或“废弃物”而排回大海。如果浓缩液被当作海盐生产的原料,这无形中等于减少了2/3的海水蒸发量,即,缩短了2/3的晒盐时间进程。因此,将风能发电、海水淡化、海盐生产这三个业已成熟的技术有机结合则可能会产生一个完全没有废弃物与污染物、且完全符合生态经济学原理的新兴产业。这种三位一体的清洁生产技术构想可用图1来表述。

3海水淡化现状与未来

海水淡化技术主要有蒸发法,膜法(反渗透、电渗析)和冷冻法。与蒸发相比,膜法淡化海水具有投资省、能耗低(7 kW×h/m3,而蒸发法为65 kW×h/m3)[1],占地少、建设周期短、操作简便、易于自控、启动迅速等优点。膜法主要指反渗透(RO)技术,它利用半透膜,在压力下允许水透过而使盐分和杂质被截留的技术。因此,膜法,特别是以反渗透(RO)技术为主的膜技术,自30年前进入海水淡化技术市场以来,其工程应用一直呈上升趋势。以亚洲地区的日本为例,目前全日本已安装的海水淡化装置总生产能力为1.09´106 m3淡水/日,其中,反渗透装置生产能力便占了90%。近年来,日本每年平均以新建一座生产能力为50,000-60,000 m3淡水/日的速度发展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2]。日本现有187座用于海岛饮用水的反渗透海水淡化装置,总生产能力为123 ,000 m3淡水/日。到目前为止,于1996-1997年间建成的一座最大的反渗透海水淡化工厂处理能力为40 000 m3淡水/日。预计到2005年底,一座正在建设中有着更大生产能力(50,000 m3淡水/日)的反渗透海水淡化工厂将投入运行。

海水淡化是当今世界竞相研究与应用的高新技术,除上述提及的亚洲日本外,北美的美国,欧洲的英国、西班牙、法国等国,以及中东的以色列等国的反渗透技术也已经相当发达,并且相继形成了海水淡化产业。目前,英国的反渗透技术正以8-10%的年增长速度快速发展[3]。在英国,因为膜技术在水处理行业的广泛应用,已出现许多专门从事膜清洗的专业性公司。英国一家膜清洗公司从他们飞速发展的业务中预测,再经过50年的时间,今后人类所有的饮用水恐怕都要经过膜处理后才能饮用[3]。这不仅仅是因为膜能够截留像盐分这样的化学物质,而且它也能截留病原菌与病毒。

相形之下,我国的海水淡化技术虽研究始于上世纪的50年代,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也有了长足进展和一些经验,但由于国人对反渗透等淡化技术应用的认识仅停留在过高的生产成本上,所以,目前以反渗透为主的海水淡化技术在国内还没有形成大规模应用的局面。

能耗是决定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生产成本的关键。然而,反渗透的能量消耗已比传统蒸发法低若干倍(如上所述)。如果考虑将反渗透膜料液侧排出的高浓缩液中的能量回收,如带动水轮机、多级离心泵等,则可回收其中80-90%的能量,从而使反渗透脱盐的能量消耗节省35%左右。虽然反渗透海水淡化的综合成本估计为5--10元/m3淡水[4],但与专家目前估计的“南水北调”5-20元/m3的综合成本相比较,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的优势在经济上初露端倪。况且,此处述及的反渗透海水淡化是与风能、产盐综合为一体的生态经济或清洁生产技术。事实上,美国有资料认为,远程调水超过40公里,成本将超过海水淡化[4]。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海水淡化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我们还应该看到,在海水淡化综合成本逐渐下降的同时也应注意到海水淡化所需的动力消耗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如,煤,石油。换句话说,传统海水淡化技术正在用一种不可再生的非清洁能源来换取另一种资源的使用。显然,现在的工业化经济模式已不能维持经济的进步。当我们目光短浅的为保持现行经济模式而努力的时候,我们正在耗尽地球的有限资源,同时也污染着生存的环境。可以说,目前经济繁荣的同时也暗示着现行经济发展模式的长远前景是生态赤字[5]。因此,伴随着可再生的清洁能源问题解决,反渗透海水淡化不失为解决我国沿海与海岛区域水资源匮乏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

能——潜在的清洁能源

上述分析得知,未来我们将需要海水淡化,我们更需要为海水淡化提供清洁能源。那么,在沿海与海岛区域蕴藏着巨大的风能便是一种潜在的清洁能源。

4.1世界风力发电的现状

现代风能工业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加利福尼亚诞生。到了90年代对环境保护的要求日益严格,特别是要兑现减少排放CO2等温室气体的承诺,风电的发展进一步受到鼓励。1999年10月5日,欧洲风能协会的一项国际能源研究报告指出,到2020年,风能可提供世界电力需求的10%,并为此创造170万个就业机会,同时在全球范围减少100多亿吨CO2废气排放[5]。风电技术经过20年的开发日臻成熟,商业化风电价格已经下降了80%,风电成本已从20美分/kW×h持续下降到3美分/kW×h[6]。

全球风电发展在近十年有极快速的进展,每年以近40%的速度增长。根据欧洲风能协会的统计,2002年全球新增风电装机容量为686.8万kW,从而使世界累计风电装机容量超过3100万kW[7]。其中以德国与丹麦最为突出。丹麦是开发风电最早的国家且在风电机组技术和生产方面仍处于领先地位;德国风电装机总量8753 Mw[8],居世界第一。欧盟风电发展规划目标是2010年要达到40 Gw,2020年达到100 Gw,届时风电的比例将超过10%[6]。亚洲的风电到2002年初,装机总容量已达到2220 Mw,占世界风电装机总容量的9.1%。

4.2我国风力资源

图2 日本新近研发的垂直轴风车

我国幅员辽阔,风能资源较为丰富。根据全国气象台部分风能资料的统计和计算,中国风能分区及占全国面积的百分比见表1[6]。

据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估算,全国风功率密度为100 W/m2,风能资源总储量约3226 Gw,可开发和利用的陆地上风能储量有253 Gw (依据陆地上离地10 m高度资料计算);每年风速在3 m/s以上的时间近4000 h左右,一些地区年平均风速可达7 m/s以上,具有很大的开发利用价值[6]。

据最新科技报道[9],日本已开发出垂直轴风车,(见图2)。该风车最大特点是可以利用各个方向的风,在风速达到3 m/s时即可发电。这样一来,风速需达≥6 m/s时才适合经济发电的传统认识便受到挑战。换句话说,这种新型风力发电机的问世会使得我国可利用的风力发电资源至少增加1倍。该风电机组由于采用静音设计,所以也适合于住宅密集区。可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利用风能的能力将不断加强。

表1 中国风能分区及占全国面积的百分比

指标

丰富区

较丰富区

可利用区

贫乏区

年有效风能密度(W/m2)

>200

200~150

<150~50

<50

年≥3 m/s累计小时数(h)

>5000

5000~4000

<4000~2000

<2000

年≥6 m/s累计小时数(h)

>2200

2200~1500

<1500~350

<350

占全国面积的百分比(%)

8

18

50

24

4.3我国风电发远景规划

我国并网型风力发电机组逐渐发展起来,到2001年底装机容量为399.9 Mw。 “十五”期间,风力发电发展重点是:一是新建设100 Mw风电场约3~5座(包括海上风电场),并取得规模效益;二是鼓励有风能资源但还未建设一座风电场地区的电力企业或非电力企业开发风电项目[10]。预计21世纪将是我国风能大发展时期,风力发电总装机目标:2005年达到全国电力工业总装机容量的0.5%,即1500 Mw左右。2010年争取达到3000 Mw。有些部门预测以2000 Mw为目标值,按现在1.05万元/kW的设备价值计算,风力发电新的设备产值将是210亿人民币[11]。

4.4有关风电的政策扶持

我国政府近年来对风力发电事业,提供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为中国的风力发电发展提供着的新动力。如国家计委于1996年提出“乘风计划”。支持风电立项,协调各方关系,并积极着手制订风电发展优惠政策,力图解决风电并网、风电电价、设备进口关税和增值税问题;国家计委和科技部于1999年1月以“计基础[1999]44号”文发出《关于进一步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有关问题的通知》。文件规定对于银行安排基本建设贷款的项目给予2%的财政贴息 [6];国家经贸委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协调后,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决定给予风力发电减半征收增值税的优惠(即由17%降至8.5%)(2002年4月29日《北京日报》)。

4.5对于风电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些思索

一种新能源的出现能否打破原有的能源框架的束缚,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种能源的市场竞争能力,即生产成本。据统计,“我国目前风力发电的成本为0.42~0.72元/kW×h[11],在没有优惠政策及补贴的前提下,尚无法与火力发电竞争。”但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们在计算一种能源的综合成本时主要运用的是经济方法而忽略了它在生态方面的价值。如将风力发电和燃煤发电加以比较。风力发电的成本,反映了涡轮机的制造、安装和维修以及向用户的电力输送。燃烧煤炭发电的成本,包括建造发电厂、开采煤炭、运输煤炭到发电厂和向用户输送电力。这里没有包括的成本是,燃烧煤炭所排放的CO2对气候的破坏——无论是破坏性更大的风暴、冰盖的融化、海平面的上升,或者是创纪录的热浪。这个成本计算也没有酸雨对淡水湖和森林的破坏,或者由于空气污染引起呼吸系统疾病的医疗费用。因此,燃煤发电厂的市场价格,大大低估了它们的成本。

另外我国能源分布状况和能源使用状况的特点是:能源和电力资源多分布在中西部,而能源消耗和使用多分布在东南沿海和中部,这样就造成了大量的电力输送和电力输送设备的建设投资和运行,而东南沿海丰富的风力资源却没有很好的利用来进行风力发电。我国广大的沿海地区储有极其丰富的风能,其稳定性和风速远高于陆地。在海洋环境中,风更稳定,更少紊流,也更少剪切力的风,因而可设计安装较便宜而寿命更长的风力滑轮发电机组[12]。使用风力发电不但可以解决能源短缺的问题,既可以节省大量的输送设备,又可以实现能源生产的本地产业化。

5晒盐——传统海盐生产方式

食盐是人的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目前制盐的技术主要有盐田法,蒸馏法、电渗析法或冷冻法制盐,还有真空法制盐。就其本质来说制盐的关键就是要去除过多的水分,使其浓缩。海水制盐在各种盐业资源中是最具优势的生产方式。首先,海盐的原料是海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井、矿、湖盐资源都是有限资源。其次,中国沿海有广阔的适合建立盐场的滩涂,目前共有500多万亩盐田。由于盐田法节约燃料、工艺简单,加之我国有广阔的海岸线,所以我国是海水晒盐产量最多的国家,也是盐田面积最大的国家,年产海盐1500万吨左右,约占全国原盐产量的70%,占世界原盐总量30%(目前海盐的世界总年产量约5000万吨)[13]。

海盐生产为节约能源而通常靠日晒蒸发水分。这样一来便导致用原海水晒盐生产周期长、效率低下的缺陷。如果应用反渗透技术淡化海水,一方面能产生我们所需要的主产品——淡水,另一方面还会产生晒盐所希望的海水浓缩液。以海水淡化后的淡水回收率为60~70%计算,其浓缩液如果被用于晒盐便相当于已蒸发掉60~70%的水分,也就等于缩短海盐生产约2/3的生产周期,或提高约70%的生产效率。这样以来,也可极大地缓解海水晒盐场用地的供需矛盾。事实上,膜法正是现代海盐生产的一种高效方式,只不过所强调的主体有所不同而已。

除此之外,借助于反渗透海水淡化产生浓缩液的同时,还可以积极开展对海水中化学物质的提取。海水中化学物质提取是有无限前景的新兴产业,溶解于海水的3.5%的矿物质是自然界给人类的巨大财富。不少发达国家已在这方面获取了很大利益。我国对海水化学元素的提取,目前形成规模的有钾、镁、溴、氯、钠、硫酸盐等[14]。在某种程度上,也有助于海水淡化成本的进一步降低。

综上所述我们提出的风能发电、海水淡化与淡化后浓缩液晒盐这种三位一体的生态经济或清洁生产技术构想应该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许振良编著(2003),膜法水处理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环境科学与工程出版中心.北京

[2]T. Uemura and Y. Kondou (2003), Membrane technology progress in Japan. Water 21, August 2003,37-39, IWA.

[3]L. Stedman (2003), Cleaning: a must for membranes. Water 21, August 2003,25-26, IWA.

[4]戴广华,浅谈淡水危机的解决方法。工业水处理网络版.

[10]晓冰. 我国确定“十五”风力发电目标.电工技术杂志.2001.3

第8篇:海水淡化的化学方法范文

一、全球性淡水资源短缺,水安全形势严峻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21世纪,淡水资源危机必将成为仅次于全球气候变暖的世界第二大环境问题。

联合国有关文件指出:淡水资源短缺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目前全球有10亿人未能用上洁净的水,24亿人缺乏充足的用水卫生设施,每年有500多万人死于同水有关的疾病。到2025年,全球将有35亿人面临水资源短缺,占全球人口的50%。

鉴于全球性淡水资源短缺和水安全保障的严峻形势,1993年第47届联合国大会确定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今年第11届的主题是"水棗人类的未来"。2002年12月联合国宣布启动"国际淡水年"计划,目的在于呼吁各国政府及民众,提高水资源开发对提高经济生产力、改善社会福利所起的作用以及水短缺问题的严重性的认识,制定新的战略与开发新的技术,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

我国是一个资源性缺水大国,被联合国列为13个最贫水国之一。由于水资源不足,且时空、人口地域密度分布不均,沿海大部分城市年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立方米,处于极度缺水境况。据预测:到2010年,我国年缺水量将达到1000亿立方米,相当于南水北调总水量的两倍还要多,缺水状况日益严峻。目前,全国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经济损失已经超过洪涝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同时,因水源不足,沿海地区超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下沉、海水倒灌、地下水水质恶化、耕地盐渍化,对环境造成极大危害。

三、海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日趋完善,具备规模示范和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条件目前世界上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和化学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截止2001年底,蒸馏和反渗透海水淡化日产淡水3250万立方米,供应着1亿多人口的用水,十几年的运行实践证明了海水淡化技术的成熟及其作为供水手段的高度安全可靠性。在科技部、国家计委等有关部委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海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八五""九五"期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十五"期间已经进入工程示范阶段。在海水淡化技术方面,我国已全面掌握国际上已经商业化的蒸馏法和反渗透(膜)法海水淡化主流技术。目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000立方米/d低温多效海水淡化示范工程已在青岛开始建设;已在辽宁、山东、浙江、河北、甘肃等地建成规模在500立方米~18000立方米/d海水和苦咸水反渗透淡化装置。在海水直接利用和化学资源技术方面也初步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套技术和相关产品。四、问题和建议海水资源开发利用发达国家的成功实践表明,政府的倡导和支持对于海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至关重要。尽管国家领导、国家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对海水资源利用工作给予了极大的重视与支持,但从整体上讲,在没有行业依托、产业尚未形成的情况下,相对于产业发展,仍存在政策引导不够、资金投入不足,缺乏统筹规划等诸多问题。为加快我国海水资源开发利用事业的发展,建议:

(一)制定鼓励海水资源开发利用国家政策国家给予海水资源开发利用政策支持和扶植是培育产业发展的关键。为了鼓励社会有关方面支持和发展海水淡化产业,建议在即将出台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的原则框架下,进行海水资源开发利用扶植政策研究的基础上,出台相关政策。如:对从事海水淡化及生产设备的企业给予各种政策优惠;推动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

第9篇:海水淡化的化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南美白对虾;淡水养殖;水质研究

中图分类号:S96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4-0255-1

由于海水养殖的病毒性疾病频繁暴发,加上沿海的旅游业不断发展,导致能进行海水养殖的范围越来越小。[1]因此,对于南美白对虾的养殖,人们只能考虑进行淡水养殖,随着淡水养殖的不断发展,现南美白对虾的淡水化养殖在内陆已经非常普遍了。[2]直至目前,已有很多文献报道过利用低盐度或是淡水养殖南美白对虾的成功案例。在对南美白对虾的淡水化养殖的过程中,对于水质的选择最为重要。本文选取了3个虾塘进行试验,对3个虾塘中的水质也进行了调整,并对三个不同虾塘中的白对虾养殖情况进行了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所有进行试验的白对虾均出自同一水产公司,且经过淡化为S=1后再进行入塘放养,且所有白对虾的规格在0.8cm到1.0cm之间。选取3个面积差不多大的虾塘作为试验池,其面积大概在0.8hm2到0.3hm2之间。将其进行标号,分别为1号、2号、3号,其中1号池塘其水体含盐量要高些,另外两个池塘为纯淡水池塘。3个试验池的试验起止时间、放养密度、养殖天数都要保证基本一致。

1.2 水质处理方法与养殖方式

三个池塘所投喂饲料一致。但其中,1号池塘因具较高含盐量,要换水的话比较困难,因此,采用加入神克隆菌微生物制剂来对水质进行调节,频率为每半个月进行一次。养殖过程中也未换过水,只是依据所蒸发的水量来进行适当地添加。2号、3号池塘都利用同样的水源,并在养殖的早期利用粗海盐将池角已采用塑料膜隔离的小水体中将其调整为S=2~3,进行往返式淡化后再将围膜拆除,使整池的水维持为S=1,然后再将水慢慢加入,使池中的水继续淡化。等到8~9月份时,其水质有所改变,对2号池塘进行了两次换水,3号池塘进行了3次换水,每次换水深度控制在20cm~30cm之间。除此之外,对2号池塘经常加入1%的Vc,3号池塘定期加入浓度为每升10mg的生石灰。

1.3 水质测定

随机选取三个池塘近中点处等量的水进行检测,利用容量法对水体中的主要离子进行检测;利用原子吸收法测定Na+、K+的含量,可根据情况利用差减法进行计算;pH值利用pHS-25型来进行测定;利用SYY1-1光学折射盐度计来检测水体盐度,如果S

2 结果

2.1 养殖效果

三个池塘的淡化养殖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1号池塘因其水质与海水的类型相似,其养殖效果最好,其次是2号池塘。

2.2 水质的类型

对三个池塘的各主要离子进行测定发现,1号池塘的水质为Cl

,其含盐量偏高;2号及3号池塘在前期其水质也为Cl ,但是经过后期换水的淡化,其盐含量较少,但其水质仍与海水的水质类似,因此,也取得了良好的养殖效果。盐含量仍处在海水水质范围内,可能是导致2号及3号池塘对南美对虾进行淡化养殖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

3 结论

在对南美白对虾进行淡化养殖时,在养殖刚进行的时候,其水体的含盐量仍然要保持在一定的程度,最好其水质要超过S=1,水质的类型应要与海水相符,也就是说其水质主要还是以Na+和Cl-为主要的阳离子和阴离子。除此之外,还要将水体中存在的其他离子进行平衡,在进行淡化时,不仅要往水体中加入NaCl这种粗盐,而且要加入MgSO4等其他的盐类,以避免水体中离子持比例失衡。[3]

掌握水体中营养盐类的变化规律,为保证南美白对虾淡化养殖的成功率,不仅要调好水质,还要在养殖的过程中做到以下几点:科学合理地投喂饲料,将残饵的数量减少,在饲料中要经常加入Vc,以将饲料的效率提高,同时将南美白对虾的抗病能力增强;定期将微生物制剂投入水体中,或在水体中加入针对性培养的藻类,以对水体中的N、P含量进行控制。相信对水质的整理结合科学的养殖方法,南美白对虾的淡化养殖将会获得更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林启存,余霞奎.南美白对虾淡化养殖经验浅谈[J].内陆水产,2009(03).

[2] 李正荣,詹年居,沈阳银.南美白对虾的淡化养殖及可持续发展[J].渔业致富指南,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