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范文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选(九篇)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第1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范文

关键词:生态;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构想

中图分类号:F590.7 文献标识码:A

1 生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与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态旅游的需求越来越多。相对北京等大的旅游城市,承德县乡村旅游起步较晚,目前仅局限于采摘观光、休闲垂钓、住农家屋、吃农家饭,真正意义上的生态休闲农业旅游却很少,承德县应该高起点、高标准的做好规划和定位,认真分析承德县县情和产业优势,依托自身产业优势及天然的地理条件,认真做好生态休闲旅游的定位,形成自己的热卖点。

2 生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说,承德县生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的开发正处于逐渐发展的阶段,在经营和管理方面不足居多,着重体现在以下几点:项目建设盲目跟风,缺乏科学性的依据、标准、论证和规划;不具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旅游产品过于单一,缺乏文化底蕴;落后的经营理念,无序竞争激烈;卫生状况差,忽视环保现象时有发生。

3 生态休闲旅游的项目设置

实践证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可以充分开发农业资源,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延长农业产业链,带动农村运输、餐饮、住宿、商业及其他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对农民、农村、农业的支持,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承德县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也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3.1 观光采摘、休闲垂钓项目是承德县发展最多的项目

尤以新杖子乡苹果采摘和农家饭为代表,但由于这些游点,多是农民自己利用自家的房院自己建设,也就是吃一次农家饭罢,普遍缺乏自己的特色、文化底蕴和内涵,应加强管理,逐步丰富项目的内涵,形成规模。

3.2 蔬菜生产休闲和野生食用菌旅游项目

以下板城镇乌龙矶村李维亮生态型无土栽培基地为代表。以体验有机果蔬生产过程为主。借助现有的蔬菜大棚,生产生态型有机果蔬。该项技术依据不同生物特性,不同地域微生物的组成和消长规律,以生物链技术为基础,以高科技生态液和有机营养液为核心研发生产。所生产蔬菜干净卫生、无毒超过绿色AA级安全食品标准;操作简单,省工省力;投资小、生产成本低,该项目实施必将为城乡居民带来福音,为生产者带来丰厚利润,为经营者提供无限商机。对野生的食用菌,以三家、瞪上、五道河、东小白旗乡为代表,以体验野生采摘、人工养殖的过程为主。

3.3 森林生态旅游项目

以北大山石海森林公园和东小白旗乡、刘杖子乡为重点,辐射周围地区,以体验森林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雾灵山北坡森林生态为主调。

4 生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方向及措施

4.1 经营集约化

我国是以农业为主体的发展中国家,乡村地域广阔,乡村人口众多。生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由于规模小、相对分散,其经营方法,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需要成立行业协会,在指导、宣传、促销、培训、管理、结算和受理投诉方面进行监督。基础设施要多渠道筹款;以改善项目区的“硬”服务与“软”服务。

4.2 管理规范化

要求农户四证俱全。为了促进有序的竞争和可持续性的发展,妥善管理协会规范项目,进一步保证游客的合法权以及村民的基本利益的实现。制定统一的章程规范服务,坚持规划、管理、授牌、收费标准、宣传促销统一的战略方法。严格的考察和审批农户的经营标准,包括思想、素质、环境和设施等,并进行跟踪性的动态管理。

4.3 产品特色化

实现旅游产品的特色化,一是要因地制宜设立旅游项目,如可把农村的马车、牛车等为交通工具,无形地将路途时间转化成为旅游时间。也可设立城市中见不到的石磨、石碾、水车、纺车,让游客能亲身体验这种劳动的乐趣。吸引游客积极的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并乐在其中,同时也能开拓眼界,积攒经验;二是大力弘扬和挖掘特色文化。承德县地域辽阔,为了广泛的传播各地的民俗文化,开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农村习俗的活动,让游客能接受乡土文化的熏陶。

4.4 收益上的多元化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旅游追求多样化,所以需要充分利用农业的特色,呈现农村的生活环境,充分利用农村的生产过程和自然的生态环境,使游客与大自然近距离的接触,更要为消费者提供休闲、观光、体验等一系列服务,同样能够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农业多功能、高效益的新型产业,同时,促进了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是当下重要的任务,不断推进现代化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多元化的旅游收入对于农村经济与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减轻农村经济因旅游和农业生产的季节性而产生的波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5 建立生态化体系

开发生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要与保持乡村良好的生态环境相一致。建筑材料多以乡土材料为主,其建筑风格和色彩应与周围环境和村落整体气氛相协调。控制有害或对环境不友好的产品的使用,一次性产品和塑料容器需要避免使用,以免污染环境。施工标准达到生态环保标准的将在未来的强烈的竞争中占有优势。

5 结语

第2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范文

韩长赋指出,重温的“两山”理论,进一步领会其精神内涵,对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各级农业部门要抓住历史机遇,勇于责任担当,转变发展思想、明确发展定位、创新发展方式、打造发展特色,全力开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新局面。

韩长赋强调,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农业旅游文化“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农村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在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坚持以“农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新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帮助农民做好规划布局和策划设计,扶持发展一批休闲农业特色村、专业园和合作社,激发农民创业创新活力。要坚持以“农业”为基础的发展定位。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积极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加大示范创建力度,整合一批精品景点和精品线路,培育一批知名品牌。要坚持以“绿色”为导向的发展方式。遵循绿色发展理念和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发展,防止农村变成城市的缩小版、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要坚持以“文化”为灵魂的发展特色。必须立足地方和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文化、民俗情感,保护农业文化遗产,传承农耕文明,加强创意设计,讲好那山那水那人那事,勾勒最神往的故乡,书写最动人的乡愁。

车俊指出,这次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大会在浙江召开,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的创新实践,也是对全国“三农”工作的深化和推动。浙江省将按照提出的“秉持浙江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要求,在农业绿化、农村美化、农民转化上下更大功夫,加快推进全省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农村富裕、农民增收。

第3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范文

奉化市具有独特的农村自然生态风光、田园景观、人文资源和特色农业产业,全市356个行政村近一半拥有优质旅游资源,在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上世纪90年代中期,奉化滕头村率先提出“用景观的理念经营农业,用旅游的理念建设农村”,保护利用“全球500佳”的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一、二、三产,着力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在滕头模式的启发下,奉化市把发展“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游农家景、享农家乐”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休闲旅游纳入到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因地制宜突出了生态旅游型、田园风光型、滨海风情型、文化特色型等四种类型的休闲旅游特色村建设,并加强分类指导,在有资源、有客源、有财源、有意愿的地方先行发展。目前,已有33个村形成较有特色的乡村旅游规模,9个村和经营规模较大的21家“农家乐”分别被认定为浙江省、宁波市“农家乐”特色村与点。去年初,奉化市被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授予首批“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滕头村初步通过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评审,并被评为省首届农家乐十佳特色村。但是,奉化市乡村休闲旅游发展过程中也出现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奉化市的乡村休闲旅游像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以农民为经营主体,而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旅游经验相对缺乏,致使多数乡村休闲旅游,特别是小型乡村休闲旅游经营户对乡村休闲旅游的未来发展认识不够,经营和管理理念落后甚至缺乏,在产品设计方面互相模仿,很少主动地创造能迎合旅游者需求的富有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导致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目前奉化市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的主体有两大形态,一是以到“农家乐”吃农家饭为主,二是以“收获品尝型”为主。奉化的“农家乐”与全国各地一样,都存在产品类型单一、特色不足的现象,没有构成强大的吸引力,造成了同类产品的重游率低或游客滞留时间缩短等现象。“收获品尝型”产品则以匆匆的“观花、摘果”一日游产品为主要形式,同时,由于“观花、摘果”产品的季节性强,导致花开、果熟季节景点游客拥堵,旅游质量难以保障,而其它季节则门庭冷落。

(二)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的参与体验性弱

旅游是一种体验,休闲时代的体验对乡村旅游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休闲旅游应突破原始的表面层次的被动式的体验,从而达到一种被动式经历与主动感悟相结合的真正意义上的体验。旅游者来乡村旅游其参与互动程度与体验效果直接相关,参与互动程度越高,体验效果越好;反之,则越差。目前奉化的乡村旅游产品仍然是以走马观花式的观赏乡村自然风光或者现代农业产业园等观光产品为主,即使一部分乡村度假型旅游中设计了让游客参与和体验乡村农业生产生活、节庆艺术及健身娱乐活动的内容,但是就其开发层次而言,仍然处于表面层次的开发,只是在原有农业生产基础上稍加改动,或对乡村生活片面简单地抽取,缺乏创新设计的乡村旅游产品,影响了游客的参与体验。

(三)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低

乡村休闲旅游与文化密不可分,文化性是休闲旅游产品的内容和深层表达,是休闲旅游者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休闲旅游的突出特征。当前,奉化市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普遍缺乏文化内涵,产品项目的设计和开发缺乏文化品位,体现乡村民俗、社会风情、乡村生活、乡村文化的乡村休闲产品较少,乡村酒店和乡村旅馆的设计布置文化气息不浓郁,也未能充分体现当地乡村特有的意象。大多数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的印象只是浅层次的到“农家乐”吃农家饭的形式,而奉化现时的“农家乐”大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缺少对饮食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提炼,不注重搜集挖掘饮食文化资源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民间传说、神话故事、风土人情、文物特产等资料,没有把饮食佳肴与文化内涵有机结合,不够重视游客的精神享受。

(四)乡村休闲旅游的配套设施不完善

近年来,奉化的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明显加快,启动了一大批项目,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加快了城乡一体的“路网”、“水网”、“电网”、“通讯网”和“生态环保网”的形成。但是,目前这些基础设施项目与乡村旅游的连接性不强,并没有真正为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的打造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一是虽然“村村通客车”工程在奉化已完成,但多数进村公路级别低,路况差。二是很多乡村道路缺乏必要的标识系统,使旅游者进入乡村旅游地后东绕西转,交通成本上升。三是乡村景区内指示系统和解说系统尚不完善,缺乏必要的指示牌和解说牌。四是与乡村休闲旅游者主要交通工具——汽车配套的停车场、加油站、维修站等设施还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五是有些乡村的卫生设施还处于原始状态,与秀丽的乡村风光形成巨大反差。六是休闲旅游者非常关注包括“保险”、“救援”等项目在内的“救援系统”,但是目前奉化乡村关于维修援助和安全救助等方面的服务都比较欠缺。奉化市乡村休闲旅游发展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在各地乡村休闲旅游开发中也普遍存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二、现代化视域下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路径探讨

(一)优化乡村旅游产品的结构,满足旅游市场多样化的需求

现代化视域下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必须满足市场多样化、高级化、个性化的需求,对现有乡村旅游产品进行深层次开发,优化现有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结构,增强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游客的多层次需求,让乡村休闲旅游向更高层次持续地发展,使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由同质化竞争转为差异性竞争,形成乡村休闲旅游新格局。一是丰富表层体验的山乡观光体验型旅游产品。开发以山村独特的山野风光为依托、以绿色生态休闲为主题的山乡旅游,营造“景在村中,村在景中”的山乡风情,让游人观赏林木葱绿、民居掩映的美景,尽领山乡绿野风情。与此同时,沿山发展山地乡村度假,尽显“山水人家”情趣。二是创新开发参与体验型旅游产品。如开发以成片花园、果园为依托,以赏花摘果、园艺习作为主题的花果观赏体验型乡村旅游。以奉化市为例,花果观赏体验型以萧王庙街道林家村万亩桃园、溪口镇三十六湾村花卉园林、西坞街道尚桥茶园等为代表,其他众多乡村为辅助,主要利用农村原有的成片果园、茶园和花木,为游客提供赏花、剪花、插花,观果、摘果、尝果,采茶、品茶等旅游活动场所,使游客既愉悦身心又从较深层次体会花文化、果文化、茶文化的内涵。游客在这里还可以亲近自然、挖地种菜、与农民共同生活,体验农耕的辛苦与快乐,体验乡村生活的简朴和耕种收获的喜悦。总之,乡村休闲旅游要避免开发成只以视觉审美为主的观光形式,应把乡村特色资源、生态环境、现代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等合而为一,集观光、娱乐、健身、科普等为一体,使游客身心放松的体验审美休闲活动成为乡村休闲旅游开发的主要形式。

(二)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培育以“文化”为灵魂的乡村旅游品牌

乡村休闲旅游的内在价值及附加价值都是经由文化表现出来,文化是乡村休闲旅游的灵魂,是乡村休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注重乡村休闲旅游文化传承、突出乡村休闲旅游的文化特色,有助于提升乡村休闲旅游的吸引力,有利于加大乡村休闲旅游的辐射范围。据报道,国际游客对旅游地的文化有强烈的关注,英、美、日、德、法、澳六国的旅游者无一例外地把“与当地人交往、了解当地文化和生活方式”当作出境旅游的重大动机之一,而乡村旅游产品正符合境外旅游者这一需求。因此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时要深入发掘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通过文化创意、文化包装、文化经营等方式精心打造文化主题型乡村旅游产品,充分体现地域特色,并突出“文化”的灵魂作用。对乡村特有的名人轶事,以及与建筑、娱乐、餐饮、文学、休闲等方面相结合的民风民俗,广泛收集整理,融入文化因子,特别是融入非物质文化因子,使其成为乡村旅游的重要内容,以此培育以“文化”为灵魂的乡村旅游品牌,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品位与吸引力,丰富游客的视觉、听觉、文化感知与心灵之旅的内容。以奉化为例,可将具有地方特色的奉化布龙、奉化吹打等部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乡村旅游,设计一些参与式的旅游活动,以增加旅游产品的特色和文化内涵。也可把溪口镇岩头等古村落特色建筑与文化作为核心吸引物,满足游客对古村历史与文化体验的需求,而且在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同时,达到对古村落建筑与文化保护的目的。还可以注重搜集乡村饮食文化资源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民间传说、神话故事、风土人情、文物特产等资料,使之与乡村休闲旅游活动结合起来,让游客边听故事、边观赏原料和烹饪工艺、边品尝美味佳肴,使游客乐在其中,受教育在其中。

(三)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乡村旅游产品转型升级

发展乡村休闲旅游首先要把第一产业做强,形成规模化和集约化,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实现农业产业的升级。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将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强大的背景支持,因此应该把乡村旅游资源由当前的小块分割结构聚集起来变成大块结构,为乡村旅游产业规模化发展创造条件。如注重乡村旅游与特色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相结合,高起点、大规模建设特色农业产业园区,搞好特色农产品的加工转化增值,做大做强特色乡村旅游产业。以奉化为例,可结合东部海洋农业区、中部城郊农业区和西部生态农业区“三大农业区”格局,重点形成金峨至滕头的城郊田园休闲带、三十六湾至岩头的休闲观光精品带、冷西至黄贤的生态高效农业休闲旅游带。一方面摆脱传统的单一种植业开发模式,鼓励沿线村民发展水蜜桃、竹林、花卉、苗木、草莓、芋艿、葡萄、名优茶、名特畜禽、海水养殖等特色农业产业;另一方面运用现代手段和技术,指导各村开展乡村休闲旅游业,使休闲旅游向农业渗透,农业与休闲旅游联姻。在推进农业产业资源整合,把生态效益、民俗文化和空间环境等无形资产转化为合理的经济收入的同时,打造特色化的观光、休闲和度假等旅游项目,提升乡村旅游产品档次,最终推动奉化市乡村旅游产业的全面升级,发展乡村的休闲旅游业。

(四)加强外引内联,形成多元化的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格局

当地政府是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的主导力量,在乡村休闲旅游资源开发审批、规划、评估以及管理方面要进行积极有效的指导、监督。外来资本是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的重要力量,通过筹措外来资金,加强乡村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广大农民是培育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内生发展动力,毋庸置疑,乡村休闲旅游的投资经营主体应该是农民。政府应通过外引内联,让外来企业与当地农民在参与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结成一定的利益关系,建立利益联接机制和联动发展模式,推动乡村休闲旅游业健康发展。如借鉴近年农业产业化实践中出现的诸如合同制、合作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利润返还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促进外来企业与农民在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上结成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又如针对休闲旅游中家庭、小团体、自驾车出游比例不断增大的现实情况,引导外来企业与农民共同建设适合家庭住宿的房屋、有利小团体聚会的场地,以及为自驾旅游者提供更加完善的交通标识系统,规划和建设自驾车营地、汽车旅馆、露营营地等,逐步把现代化的服务及设施与农村古朴民居、民风、民俗紧密结合起来。此外,还可以通过发挥乡村旅游的乘数效应和拉动功能,形成以乡村旅游业为中心的产业链,建立旅—农—工—贸联动发展模式,从而推动农村产业分工,并带动交通运输、通讯网络等关联产业的快速发展,加速农村现代化进程。这些都将有助于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的打造和乡村休闲旅游多元化格局的形成。

(五)加强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乡村休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第4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范文

1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随着产业结构的深入发展,产业间融合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大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个行业竞争合作不断加强,产业边界越来越模糊,产业间的壁垒正在变低,最终产生融合,出现一个新的产业。河北省作为农业大省,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2]。同时河北的乡村旅游由于基础设施薄弱、管理人才的匮乏,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瓶颈。然而,河北省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红色文化是吸引游客的关键所在。如何解决这样的矛盾,产业融合理论为河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给出启示,河北省要借助京津冀一体化和雄安新区的发展,通过技术、交通、人才等方面的融合,探索适合河北乡村旅游与现代休闲农业融合发展的途径,更好地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走出一条既能留住青山绿水,又能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双赢路径[3]。

1.1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传统农业模式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解决了我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并为我国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这种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瓶颈阶段,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在国外农产品的冲击下,价格不可能走高,“洋米”“洋面”甚至“洋肉”在“外洋轮船”的驱动下,已经对我国农业造成了非常大的冲击。比如,美国、巴西的大豆对东北大豆产业的冲击,东南亚的水果对水果市场的压迫,巴西、澳大利亚肉牛对黑龙江肉牛养殖的挤压。在这种背景下,农业发展走出一条融合发展新路是时代的客观要求。

1.2城市居民“天性”的客观需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镇化迎来快速发展期,城市人口数量激增。但是城市的高楼大厦在某些方面对人的“天性”是一种束缚,城市居民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在减少,更难觅到儿时的乡愁。当前的乡村旅游不能很好地满足城市居民对大自然的“回归感”,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能在某个方面满足城市居民“天性”的隐形需求。

1.3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迫切需要

首先,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可以促进乡村旅游的升级。例如,张家口崇礼地区在做好冰雪项目的同时,要结合本地的特色,促进一年四季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打造北方的冰雪之都、避暑胜地。第二,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可以推动农村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村旅游在河北遍地开花,但总感觉少了一丝乡村味道。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能够让游客体验到乡村的味道。

1.4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的迫切需要

农村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山区等一些偏远地区,这些地方由于未受到外界的过度开发,原生态保持比较好,但是这些地方也往往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为了更好地实现国家脱贫总体战略目标,简单对当地资源的开发,往往会适得其反,需要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相融合,让旅游者既能体验到自然的魅力,又能感受到乡村浓厚的气息。

2制约河北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主要因素

2.1管理机制制约

乡村旅游的开展需要很多部门协调,这主要是乡村旅游的种类及分布不同,这也是导致乡村旅游发展相对缓慢的一个原因。曾经出现过一个山多个部门管理,一个湖多个部门管理的现象。这种多部门管理导致乡村旅游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也出现了各自为政,不能很好地整合资源的局面。农村土地权还正在落实中,农村土地流转市场还不成熟,这也制约了乡村旅游农场或者旅游庄园的经营。

2.2管理水平不高

河北省乡村旅游有一些做得比较成功,但是总体来说还存在管理水平不高的问题。一些乡村旅游管理者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整体规划和长久发展意识不强,开发模式单一,不了解城镇人需求,盲目模仿。一个景区出现某种模式之后,便有很多乡村旅游简单照搬模仿,出现了景区与乡村旅游同质化,不能体现自己的特色。区域整合不足,某些地方管理者仅看到自己“一亩三分地”的利益,缺乏一个整体规划。

2.3专业人才缺乏

乡村旅游资源多集中在相对偏远的地区,交通不太方便,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生活水平不高,虽然守着良好的资源,在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方面显然还是不足。虽然一些地区有较好的顶层设计,但是在实施管理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偏差,出现了导游及服务人员素质不高,管理人才缺失,导致农村旅游资源开发不到位,严重制约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

2.4经营理念落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我们环境意识觉醒的一个证明。随着生态意识的不断增强,环境保护正在成为旅游发展的一个大方向。但是当前一些乡村旅游在经营理念上还存在问题,很多农村旅游为了更快实现经济效应,没有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规划。一些农村管理者为了吸引旅游者而没有原则地妥协,任由旅游者破坏践踏环境,乱扔垃圾,造成农村环境的破坏,一些旅游资源在短时间内遭到严重的破坏。同时一些经营者本身缺乏相关法规的制约,在进行景区开发时,没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3促进河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的策略

目前,河北省比较高端的乡村旅游还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对河北省乡村旅游资源的具体分析、精准定位,找出适合河北省的融合开发模式,可以将河北乡村打造成京津的后花园,更好地服务农村的经济发展。

3.1加强领导,积极探索管理体制

党的报告指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种稳定的承包关系有利于地方政府与经营者形成长期的规划设计,有利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可持续发展。相关部门在充分调研乡村旅游资源的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的管理现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管理体制,切实解决多头管理体制,理顺利益分配机制,形成多部门联动,促进产业融合[4]。乡村旅游的规模化发展需要土地规模化经营,乡村旅游的转型与升级有赖于乡村集约化的进程。根据相关土地流转政策,可以改变联产承包责任制一家一户的耕作模式,土地经营由零散变为集中,土地资源可形成连片专业化规模经营。乡村根据资源类型与市场需求等因素,实现区域性的大规模生产和差异化发展,使农业产业区域化、农业景观集约化、村庄主题化,从而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升级。

3.2加强规划,引导树立市场观念

不断提高对产业发展规划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结合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聘请相关专家编制河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相融合的规划,规划要体现出前瞻性、特色化和科学化,要根据河北省不同的自然特色、区位优势、文化底蕴、生态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习惯,规划设计出主题鲜明、适合不同群体的休闲农业类型,将河北省与京津休闲旅游项目有效串联,形成整体推进发展的态势。组织相关专家与学者加强对乡村旅游经营管理者指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经营管理观念,增强市场竞争意识。为了避免盲目竞争、低水平重复建设,打破以单体景点吸引游客的传统促销方式,以复合型资源和整体形象产生魅力,形成强势吸引,塑造乡村旅游的品牌。

3.3更新理念,积极提高服务水平

农业休闲的发展与农村旅游的融合需要管理者和经营者及时更新理念,对现有模式进行大胆的创新,只是一味地模仿别人必然会影响其发展,河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必须走出自己的特色,这不仅需要管理者更新观念,还需要提高服务人员的素质,在农村灌输一种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才是农村旅游市场发展方向的理念,奠定两者融合的群众基础,形成人人参与的氛围。加大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通过积极吸引高端人才,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融合奠定人才基础。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服务方面,要积极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推行规范化管理与标准化服务,积极开展示范户的创建和星级评定,更好地促进服务质量的提高。与此同时,还要积极营造高质量的服务环境,各部门及各单位要积极配合好,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的建设提供支持,不断学习先进地区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方面的经验,制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联席服务制度,更好地解决服务方面的问题,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打造河北省一流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目的地。

3.4加强产业协作,积极引导产业融合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河北省旅游产业部门要打破部门分割的思维,以开放的观念为产业发展开拓更广阔的空间,要跳出本产业看待产业发展形势,树立大旅游观念,以产业部门的联动政策的出台,促进旅游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政府应在旅游业融合发展中发挥积极的宏观管理作用,同时要发挥市场在实现旅游业融合发展中的导向作用。此外,还要加快放松行业管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必然要求休闲与旅游要素能够自由流动,只有这样乡村旅游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随着河北经济转型升级,发展休闲农业正在成为地方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河北省农业休闲活动正在逐步丰富起来,基本形成了踏青赏花、农事体验、民俗文化、农耕教育、体育竞技、音乐舞蹈等休闲形式。河北省各地方根据自己的旅游特色,积极吸引城乡居民参与,例如武强县周窝村音乐节带动周边乡村旅游的发展;廊坊市举办的中国廊坊第什里风筝节,带动了当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邯郸市举办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启动仪式暨绿色骑行活动,更是让城镇居民积极参与到绿色环保健身活动中来。

第5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范文

休闲旅游模式多样化

目前,我国的游客,尤其是来自城市的广大游客,已不满足于传统的观光旅游,个性化、人性化、亲情化的休闲、体验和度假活动渐成新宠。农村地区集聚了我国约70%的旅游资源,农村有着优美的田园风光、恬淡的生活环境,是延展旅游业、发展休闲产业的主要地区。

记者从农业部社会事业发展中心了解到,伴随游客的需求变化,乡村旅游近几年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从“吃、玩、钓”等传统方式向科普、教育、养生等内容拓展。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已发展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休闲农庄、观光采摘园、农家乐等多层次、多方位,结合森林、温泉、滑雪等资源的能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求的旅游新业态。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多样,比如观光采摘型的深圳光明华侨畜牧场、科普示范型的上海鲜花港、生态参与型的阳朔乡村游、低碳体验型的北京留民营村、民族节庆型的广州从化李花节、农家休闲型的重庆农家乐等,都已经创出了乡村旅游的品牌。

提升了农民的幸福指数

乡村旅游让农民看到,脚下的土地不仅能生产农产品,还能把田园风光、农事文化、农家情趣等转化为旅游产品,实现“种庄稼”与“种风景”的完美结合。乡村旅游已成为农民四季不断的重要产业和收入来源。

据农业部统计,乡村旅游每直接安排1个劳动力就业,就可带动交通、商贸、旅游、餐饮等相关行业增加5个就业机会。比如湖南省乡村旅游直接吸纳农民就业24.2万人,以此推算,可间接带动120万农民就地就业,乡村旅游使农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四川省郫县农科村年接待中外游客已突破100万人次,村里农民年人均收入已经超过5万元,成为全国乡村旅游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一面旗帜。

在提高收入的同时,乡村旅游还使农民的家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大提升了居住在乡村的人们的幸福指数。比如江西省婺源县发展乡村旅游,让常见的农作物油菜花成为吸引游客的最大美景,该县也由农业县成功转型为旅游县,并获得了“中国最美的乡村”称号。浙江省安吉县很多外出打工的农民回乡经营农家乐,避免了家庭成员因长期分离而造成的情感问题,提升了农民的家庭幸福感和稳定感。

投资经营趋向多元化

乡村旅游贯穿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态、生活等多种功能,是目前我国发展速度最快、发展潜力最大的新型业态。农业部社会事业发展中心主任王秀忠介绍说,乡村旅游的经营规模正在从零星分布、分散经营向集群分布、集约经营转变,从农民自发建设向各级政府规划引导转变。经营主体已从农户经营为主向农民合作组织和社会资本共同投资经营发展转变,形成了多元投资结构。例如在福建全省乡村旅游企业中,民营和外资所占的比例已经超过了90%。

业内专家指出,乡村旅游的发展目前由于受到现有土地流转制度的限制与农户自身资金的限制,起点低、规模小、分布广,因此必须走集约化道路。黄山“徽州农舍”是一种全新理念的乡村农家乐经营模式,目前已入驻徽州区坤沙村、长潭村等地,由旅行社投资经营,与市场直接对接,并由村委会组建的乡村旅游协会实施日常管理,实行“企业+协会+农户”的经营模式,实行统一营销管理、统一接团分客、统一服务标准、统一收费结算,充分调动了农户、企业、村集体共同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这种乡村旅游经营模式,有利于农家乐塑造品牌、抱团开拓市场,对喜爱自驾车、自助游等出行方式的游客很有吸引力。(来源:人民网)

相关链接:

《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重点工程

一、示范基地创建工程

为了进一步调动地方发展休闲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社会公众的参与热情,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将持续开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创建活动。通过创新机制、完善标准、优化环境、规范引导,逐步使休闲农业由单一休闲服务向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现代服务业一体化延伸,形成主题鲜明、特色突出、内涵丰富、产业完备、功能齐全的休闲农业示范基地,带动全国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到2015年全国建成一批休闲农业示范基地。

二、知名品牌创建工程

围绕生产、生活、生态、人文等内部要素,接待能力、就业人数、休闲收入、游客感受等外部因素,统筹设计评价指标,分类开展以全国最有魅力的休闲乡村推介、全国休闲农业星级评定为核心的休闲农业品牌培育工程,打造一批有影响的休闲农业知名品牌和节庆活动,提升产业影响力、社会认知度和产品知名度,引领休闲消费热点的形成,提高全国休闲农业发展水平和经济社会效益。到2015年,全国培育一批休闲农业乡村和星级休闲农业点。

三、支撑体系建设工程

围绕休闲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加快建设休闲农业公共服务平台,形成集全国休闲农业信息服务、管理咨询、营销推介、物流交易、虚拟展示为一体的现代信息支撑体系,为休闲农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借鉴相关行业管理经验,遵循休闲农业产业发展规律,制定休闲农业行业标准,规范休闲农业设施建设和服务。加强休闲农业设计研究体系建设,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一批休闲农业设计研究中心。

四、从业人员培训工程

将休闲农业从业人员培训作为一项公益性工程纳入国家财政支持范畴,加大投入力度,扩大培训规模。组织专家精心编撰培训教材,确保培训质量。依托各类培训机构,大力开展休闲农业管理和服务人员培训。充分运用现代传媒技术在培训人员方面的优势,加大远程培训,显著提升信息化对休闲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到2015年,使全国从事休闲农业的从业人员大部分参加过专门培训。

五、乡土文化挖掘工程

乡土民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休闲农业持续发展的灵魂。针对目前休闲农业区域同构和产品同质问题,“十二五”期间,要加大乡土民俗文化收集整理挖掘力度,开展全国休闲农业乡土文化艺术园创建活动。按照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理念,就地取材挖掘田园文化,寻幽探微发扬山水文化,追根溯源传承建筑文化,去伪存真浓缩民俗文化,促进乡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形成乡土民俗文化区,加快乡土民俗文化的推广、保护和延续。

第6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范文

[关键词] 城乡统筹;乡村旅游;发展

[基金项目]浙江省台州市社科联2012年度课题“城乡统筹下的台州市乡村旅游发展研究(12YA03)”

[作者简介]王艳,台州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研究方向:知识产权、乡村旅游,浙江 台州,318000

[中图分类号] F59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4)01-0050-0003 现代城市工作生活的紧张忙碌导致城市居民身体出现大量的亚健康状态,传统的“三S(阳光Sun,大海Sea,沙滩Sand)”度假休闲地或被污染,或距离滨海以外的人们生活太遥远,新世纪人们开始兴起对新的“三N(大自然Nature,怀旧Nostalgicadj,涅Nirvana)”休闲地的追逐,这对曾经是人类主要居住的乡村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另外,普遍有闲有钱社会的到来,也使乡村旅游有了蓬勃发展的必要条件。目前我国居民的法定节假日和周末休息日已达到115天,如加上职工带薪休假,一年中平均休闲时间超过了三分之一,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称我们已经进入到了普遍有闲的社会。与休闲时间的增加相应,我国居民的财富储蓄也在节节升高,后新一届政府提出要还富于民,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在2020年居民收入实现翻番。从欧美日经济发达的国家来看,乡村旅游已成为仅次于海滨休闲度假之外大众最喜爱的休闲旅游项目。

浙江省台州市作为中国东南沿海黄金海岸线上一个年轻的海滨城市,位于浙江沿海中部,长三角经济区的最南翼,近年来日益兴起的乡村旅游活动取得了较大程度的发展。从2013年台州市各县市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到台州市居民短期假期外出旅游休闲中,近距离的乡村旅游活动成为首选。

一、台州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台州市乡村旅游起源于上个世纪90年代,自2006年开始,台州市形成了自上而下的乡村旅游发展高潮活动,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财政政策支持,到农家乐行业协会的组建,再到全市休闲旅游村、农家乐特色村的建立等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一)乡村旅游活动类型丰富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建设活动,台州市乡村旅游发展已经初具规模,类型多样,成为台州市民外出休闲旅游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位于亚热带沿海地区的台州市依山傍水,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故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形成了上山、下乡、入海等形式多样的活动类型。目前主要的形式有:

田园农家乐活动。这种形式是台州市最为普遍的乡村旅游形式,游客假日来到风景秀丽的山区农村,以吃农家饭、做农家事、当农家人来体验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乡村田园生活。目前台州市各县市乡镇深入结合地区特色,深挖当地乡村文化打造乡村休闲旅游胜地,吸引各地城市居民前来休闲养生,如天台县的后岸村农家乐、天台县九遮村生态农业观光园等就成为附近城市居民周末休闲的爱去之地。

沿海乡村渔家乐。渔家乐是台州海边人家提供给游客独特的渔家文化享受。东海之滨的台州,有很多村庄紧靠大海,这里有着与山里、农庄不一样的乡村文化体验。游客可以乘坐渔船外出海钓,也可以用渔网捕捞打渔体验渔民生活,回来之后还可以亲手烹调自己捕获的美味海鲜,温岭龙门、洞下、三门木勺等海边村落都是市民体验渔家乐的好地方。

亚热带水果采摘节。台州地区盛产多种亚热带水果,尤以蜜桔、杨梅、枇杷、葡萄等为著名。各类水果的生产基地充分发挥水果栽培优势,培育特色品种,开发水果采摘体验活动,如临海涌泉、黄岩等地的蜜桔采摘活动,临海沿江马头山、大石的葡萄采摘活动,仙居、黄岩等地的枇杷采摘活动等受到台州市区居民的欢迎。特别是台州黄岩的中国柑橘博览园集特色柑橘种植、橘文化传播、橘事体验于一体加深了乡村旅游的深度和文化内涵,堪称台州市各类水果采摘活动的典范。

(二)政府部门主导,吸引多种资金投入乡村旅游发展

台州市政府、市农办等非常重视乡村旅游的发展,从财政投入、税收、土地金融、证照等方面全方位支持各县市乡村旅游的发展,市县都建立了“农家乐”财政专项资金用于乡村旅游提升档次,促进乡村旅游精品项目的建立。加大信贷扶持,提供“小额丰收贷款卡”等特色金融信贷服务。积极引导工商资本投资发展乡村旅游,为资本和乡村旅游企业牵线搭桥,如台州市商业银行与路桥区联姻,由台州商业银行投资2500万元投资路桥区金泉农庄的发展。

(三)鼓励乡村旅游创新,农业创意旅游取得成效

2012年10月13日在江苏南京召开的首届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推介会中,仙居花田稻草人获首届创意精品银奖。这是台州市发展农业休闲旅游的一大进步。仙居花田稻草人于2010年第三届油菜花节中出现,随即成为油菜花节最大的“看点”,成为了仙居的旅游品牌。创意稻草人首先可以增加观赏价值,花田里的创意稻草人和油菜花相映成趣,是艺术美与自然美的巧妙融合。其次,稻草人也是传播农耕文明有效途径。与农药或器具相比,“稻草人”既保护庄稼,又不伤害动物,体现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最后,稻草人还可以带来综合效应,它为油菜花节吸引更多游人,增加旅游总收入;间接上可以让农民扩大油菜种植规模,开办农家乐,增加经济收入。同时,还可以因媒体的广泛报道,提升仙居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总之,稻草人可以产生“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旅游增辉”的综合效应。

(四)打造乡村旅游特色产品,塑造精品乡村旅游点

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生命,台州市围绕沿海地区农村餐饮文化特色,积极打造了一批特色品牌农家菜肴,如三门“海八鲜”、椒江“平倭庆功宴”、仙居“碗”等。深挖地方物产文化,打造精品乡村旅游景区,如蜜桔之乡黄岩的“中国柑橘博览园”的橘文化,临海羊岩山庄的茶文化,临海九畹兰庄的兰文化,天台九遮村的“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等都是其中的特色旅游点,是弘扬台州乡村文化,加强市民体验的绝佳之地。

二、台州市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以上分析中我们看到了台州市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与乡村旅游发达地区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主要问题如下:

(一)与市民的休闲需求相比较,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滞后

台州市城市居民休闲时间和居民财富的双增加昭示着旅游休闲消费市场巨大的潜力,需要集中各种资源大力发展休闲产业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休闲消费需求。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积淀几千年传统休闲文化的乡村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产业总体水平较低,尚未形成规模,发展不够系统规范,与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发达国家,还有我国台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随着台州市城市化规模越来越大,工业化社会在带给人类丰富的物质的同时,也让人越来越想逃离。“人们从绿色旅游、生态旅游、古遗旅游,朝向田园定居到停留乡村时间越来越长,表达对乡野悠闲情调的乡村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从产业内部看,台州市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还在起步阶段,大多数乡村旅游企业规模小、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企业领导层缺乏大局观和发展观,不能充分认识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良好机遇,产业内企业规模和层次难上台阶直接决定了整个产业难以快速发展。

(二)乡村旅游产品有同质化、城市化趋势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很多投资者对乡村特有的文化遗产价值认识还相当缺乏。比如很多村庄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忽视保留村庄原有的特色,房屋建设标准化,墙体贴上白瓷砖,农村道路门前门后都铺上水泥地,认为这样的建设更加实用有效,可是这种向城市建筑看齐的模式,会使村庄失去乡土特色,从而失去自身的吸引力。另外,有的投资者在经营一段时间后,尝到了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好处,开始加大对企业的投入,重视对员工的培训,这些出发点原本是对的,可是好心也会变成坏事。他们请的培训师原本是给市区酒店员工培训的,对农家乐本身的特色并无研究,所培训的员工穿上了酒店制服,所烧制的菜肴都是星际酒店经常采用的食材和烧制过程,培训过后客人吃了说跟在市区酒店烧出来的菜肴一个味,感觉没有任何农家特色,结果变成了东施效颦。

(三)乡村休闲游的游客市场尚未完全挖掘,“三大基地”建设有待加强

作为民营经济繁荣发展的新型海滨城市,台州市经济发展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市民家里大多有车,甚至很多家庭已经进入两辆车的时代。在外出到风景名胜地旅游屡屡碰见人山人海后,大家开始把目光转移到了身边的乡村美景中来。所以在台州市各乡村休闲游的景点上,我们都可以看到成群结对的年轻人带着小孩子结伴出行,体验乡村生活。这说明乡村旅游目的地已经为台州市市民外出休闲提供了良好的去处,但是经过调研我们发现,很多市民的休闲活动还停留在短暂的一日游活动中,这与台州市着力建设的“学生农家乐乡村文化教育基地、市民休闲度假基地、老人舒心养身基地”的“三大基地”建设的目标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需要乡村旅游目的地开发中加强深度,使得三大基地建设能真正成为台州市及福建市民养生、休闲、养老的好去处。

(四)乡村旅游投资以政府主导和企业主自有资金为主,融资模式相对单一

现实中有多种因素制约了乡村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具体到一个企业,技术、资金往往是其发展的关键因素,相比于其他企业,大部分乡村旅游企业技术含量并不高,所以往往主要受困于资金瓶颈,以小微企业为主的乡村旅游企业和广大小微企业一样,面临着融资难的问题。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发展乡村旅游在城乡统筹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发展乡村旅游可以解决城市人口假日休闲需求,促进城市经济反哺农村;另一方面,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对于改善农村产业状况,发展农村社会经济有很大的促动作用。农村金融体系作为农村经济的“造血机制”,决定着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率。具体到产业而言,农村金融业必须服务于农村相关产业,包括乡村旅游产业,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金融和产业应该相互融合,互动发展。

三、台州市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建议

在综合分析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经验,从四个方面对台州市发展乡村旅游提出建议:

(一)推动老年乡村休闲旅游度假项目

台州市城市人口快速迈入老龄化阶段,城市资源紧张,环境污染,以及老年人对休闲生活的需要为台州市乡村养老休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乡村有丰富的养老资源,优美洁净的环境,新鲜的空气,宽阔的休闲活动场所,可供老人休闲种植的土地,丰富的农村劳动力等,这些都是城市养老没办法拥有的优势所在。在台州市农村构建由新农村养老休闲企业为主农村休闲养老基地,是探索台州市新农村建设,促进台州市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有效模式。这也是推进台州市乡村旅游往“学生农家乐乡村文化教育基地、市民休闲度假基地、老人舒心养身基地”的“三大基地”建设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保持乡村休闲旅游产品乡土特色

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所在。如何保存台州市乡村旅游持久发展的生命力必须从维护和保存其独特的乡村性入手。江浙一带自古以来就是人文荟萃之地,长期经济繁荣使得广袤的乡村一边沐浴着旖旎的田园风光,一边享受着淳朴美丽的人文风情。乡村风光风格平淡天然,就像它的原木、蛮石一样的淡然。而正如庄子所言:“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我们在开发乡村旅游景点时要尽可能保持乡村原有特色,使得乡村建筑、乡村布局、乡村菜肴、乡村特产等维持原有的淳朴与自然,做到虽有人工,宛自天开。与城市休闲中的现代化、标准化区分开来,为广大市民提供回归自然,享受淳朴悠闲的心灵家园。

(三)加强乡村休闲游中的体验深度

台州市乡村旅游活动在种类上已经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现有的乡村旅游产品已经完全能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我们可以向乡村旅游发展较为发达的地区学习,不断开发出新的旅游产品,或者在现有的乡村旅游产品的基础上加大其参与性,来加强游客的体验深度。比如在乡村旅游发展较为成熟的日本近年来兴起了租赁农园,即城市市民租用农民的土地种植粮食、花草、蔬菜瓜果等,利用节假日到农园作业,平时由农户代为管理。这样做既能在乡村享受劳动的乐趣,又能增长知识,还能带回无污染的绿色农产品,在关注食品安全的今天很受欢迎。

(四)拓宽乡村旅游融资渠道,鼓励各类资金加入乡村旅游开发

在台州市乡村旅游企业调研中,我们发现目前支持台州市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是由政府各级行政部门专项资金资助、乡村旅游企业私人投资等。其他主体,如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乡村旅游投资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比如台州银行与路桥区联姻,由台州商业银行投资2500万元投资修建的路桥区金泉农庄,但这与台州乡村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还有很大的差距。政府、行业协会应通过政策扶持、建桥搭路等多种形式鼓励更多民营资金进入到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中来,丰富台州市乡村旅游发展的层次和深度,为市民休闲提供更佳的去处。

[参考文献]

[1]于光远.论普遍有闲的社会[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郭鲁芳.休闲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3]雷鸣,潘勇辉.日本乡村旅游的运行机制及其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08,(12).

[4]徐福英,马波.基于乡村统筹的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5).

[5]胡永政,胡庆龙.基于金融支持视角的旅游收入增长研究[J].经济管理,2007,(24).

[6]李松柏.长江三角洲都市圈老人乡村休闲养老研究[J].经济地理,2012,(2).

第7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范文

随着现代人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随之兴起,各方面的旅游项目也相继开发,特别是现代人对休闲旅游的需求增加,所以乡村旅游成为当今旅游热点,乡村旅游开发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又怎样合理利用乡村旅游资源呢?笔者从乡村旅游的开发现状、开发的主要模式、开发的可持续性来谈谈乡村旅游开发的对策和建议。

一、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以农家乐、田园风光和自然资源为依托的乡村休闲旅游,是“十一五”期间不少地方旅游项目开发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拓宽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目前,乡村休闲旅游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将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开发现状来看,存在着整体质量不高,主要体现在定位模糊,缺乏特色,文化特质不突出,中低档产品居多,新型旅游产品开发较少,并且产品软件设施相对落后。针对目前开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充分利用农业旅游资源,打造运动休闲产业,创造“生活富裕、生命阳光”的和谐新乡村,提出开发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的发展对策。

二、乡村旅游开发的主要模式

我国乡村旅游根据其资源特点及所开展的旅游活动的内容可分为下列一些模式:

(一)度假村模式。是指在自然风景优美、气候舒适宜人、生态环境优良的景观地带建成,以满足旅游者度假、休闲为主要目的场所。

(二)森林公园模式。对于区位条件好,地形多边,山峦起伏,溪流交错,森林茂密,景色秀丽,环境优良,气候舒适,面积较大的森林地段可开发为森林公园,使之成为人们回归自然,休闲、度假、野营、避暑、科考和惊醒森林浴的理想场所。

(三)观光购物农园模式。开放成熟的果园、菜园、花圃、茶园等,让游客入内采果、拔菜、赏花、享受田园乐趣。这是农业旅游最普遍的一种开发。

(四)野营地模式。野营是一种户外游憩活动,是暂时性离开都市或人口密集的地方,利用帐篷、高架帐篷床、睡袋、汽车旅馆、小木屋等在郊外过夜、享受大自然的野趣生态环境提供的保健功能,欣赏优美的自然风光并参与其它休闲娱乐活动的一项旅游活动项目。森林野营地要求离城市30-160?Q左右,交通比较方便,但必须离开公路干线,具有良好的森林环境,气候好,空气洁净,环境比较幽静,有水源,避风,面积较森林公园小。在靠近水源的地方选择地势较平坦或有一些小起伏的地方建设野营地。也有人将野营地建在农荒地、草原、甚至沙漠边缘。

(五)农业公园模式。按照规划建设和经营管理思想,将农田区划为服务区、景观区、农业生产区、农产品消费区、旅游休闲娱乐区等部分,开发成一个公园式的农业庄园。

(六)租赁农园模式。指农民将土地出租给市民种植粮食、花草、瓜、果、蔬菜等的园地。其主要目的是让市民体验农业生产过程,享受耕作乐趣,以休闲体验为主,而不是以生产经营为目的。多数租用者只能利用节假日到农园作业,平时则由农地提供者代管。租赁农园所生产的农产品一般只供租赁者自己享用或分赠亲朋好友。区等部分,开发成一个公园式的农业庄园。

(七)休闲农场模式。是一种供游客观光、度假、游憩、娱乐、采果、农作、垂钓、烧烤、食宿、体验农民生活、了解乡土风情的综合性农业区。近年来,许多大小会议都移到休闲农场举行。

(八)农村留学模式。只指城镇居民将子女送到农村就读小学和中学,或在假期把孩子送到农村亲属家去寄宿,并参加农场作业、农村社区活动等,即所谓的农村留学。这主要是为了培养青少年坚韧、朴实、健康、正直的人格。

(九)民俗文化村模式。农村有些地方具有特定的民俗风情、文学艺术、园林建设、文物古迹,如衣着、饮食、节庆、礼仪、婚恋、丧葬、喜好、禁忌、歌舞、戏剧、音乐、绘画、雕塑、工艺、寺庙、教堂、陵墓、园林等,这些都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对城镇居民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可在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建设民俗文化村,举行多种多样的民俗文化活动,以招徕游客观光、度假和休闲。

(十)乡村俱乐部模式。如在原来知青集中的乡村建立知青俱乐部,开展知青回家游;利用水库、湖泊、鱼塘、河段建立垂钓俱乐部;选择适宜的地方建设乡村高尔夫球俱乐部或乡村高尔夫球练习场俱乐部等形式多样的乡村俱乐部。

(十一)教育农园模式。是将农业生产和科学教育相结合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形式。农园中栽植的作物、饲养的动物、配备的家具设备及所采用的生产工艺和耕作技术等都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教育农园可设置农业博物馆,反映当地种养殖业生产历史与现状。介绍农畜产品或图片、农具、农业生产工艺技术资料等,并可在农园内建立演示区,再现农业生产历史。这样可以增加游客对当地农业生产历史的了解,激发他们爱农、兴农、投身到农业建设的热情。

三、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乡村地域相对于城市来说天地广阔,自然风光秀美,和城市相异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喧嚣、多污染的城市居民有很大的吸引力。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乡村旅游迅速兴起,这既是农村发展经济的需要,也是城市居民旅游需求多样化的必然。所以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地域自然风光为基础,以乡土文化为核心,吸引游客在乡村地域环境中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一种旅游。所以乡村旅游资源是其发展的基础,而文化旅游资源是乡村旅游的“质”。没有文化内涵的乡村旅游是苍白的,要想使旅游景区对游客有持续的吸引力,必须重视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具有自然性、生产性、纯真性的特征,所以在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一定要从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出发,保护乡村文化的完整性,以促进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四、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注重产品特色,突出开发主题。要分析资源特色是否符合休闲市场的需要,确定开发的主体,在开发休闲旅游产品的时候选出具有主导和支撑作用的垄断性产品,将特色化和主题化理念贯穿于产品开发始终。

(二)丰富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要充分挖掘休闲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满足旅游者精神文化层次的享受,在开发过程中创造文化、创新文化,为产品赋予新的特色,不断创新。

(三)开发体验产品,提高体验价值。开发参与性强的休闲旅游产品,不仅能满足旅游者的感官享受,更重要的是可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得到综合体验感,并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休闲旅游产品的体验价值。

第8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范文

关键词:乡村休闲旅产品;产品设计;实践路径

中国在2015年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中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与乡村休闲旅游产品设计的实践路径紧密相关,更与实现各区域内的小康社会密不可分。绵阳位于西部地区,农村人口较多。结合绵阳市的具体情况和乡村休闲旅游产品资源进行分析,发现,探寻适合绵阳市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设计,能够加快区域内小康社会的实现进程,并能为相关区域实现小康社会提供理论和实践借鉴。

1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的现状

1.1资源现状

资源禀赋理论[1]表明,发挥区域的资源优势对相关产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设计出适合市场需求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对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绵阳市乡村休闲旅游产品资源概况见表1,其旅游产品的资源优势突出,拥有自然、文化、社会等旅游产品资源247处[2]。

1.2市场现状

绵阳市近4年乡村旅游产品市场概况见表2。从2011年到2014年,围绕着特色文化、生态、民俗、风情等主题,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的总收入及年接待量不断增长,年总收入达到了277.26亿元,年总接待量达到了2821.86万人次,增长率在波动中达到了35.11%和15.46%。与区位和资源相似的区域相比,绵阳市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市场需要进一步拓展,乡村休闲旅游路线和实体产品需要开发打造。

2绵阳市乡村休闲旅游产品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2.1主要问题

1)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的设计单一且分销渠道狭窄。绵阳市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的供给主体主要为农户,其分销渠道狭窄、市场意识淡薄、信息技术缺乏、产品相对单一[3]。产品的分销主要靠口碑和网络宣传,但大多数经营户又未涉入网络宣传[4]。绵阳市的乡村休闲旅游活动主要有赏田园和吃美食等,度假村类型以观光型和休闲型为主,缺乏能够体现乡村休闲旅游特色的产品设计,绵阳市现有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设计见表3。2)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的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大多数乡村休闲旅游景点的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卫生设施还处于原始状态,休闲场所环境不够理想,景点的解说、标示、急救服务、金融服务系统等不够规范。这些问题会使人们不愿意参与乡村旅游活动,会影响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对游客的吸引力。3)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的市场需求不规则。由于农业的季节性特点,乡村旅游也具有非常鲜明的季节性和市场需求不规则性特点[5]。调查表明,绵阳市在2006年的3个黄金周里共接待了游客239.23万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了9.76亿元,分别占全年总量的26.45%和14.98%;2007年的3个黄金周共接待了游客313.49万次,旅游综合收入达了11.88亿元,分别占全年总量的30.04%和13.59%。黄金周期间接待的游客大部分是本地一日游,游客集中在黄金周和小长假,其余时段较少。在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方面缺乏专业人才,没有与时俱进、紧跟市场需求,管理者理念落后难以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浪费了乡村休闲旅游产品中的农业资源。

2.2形成原因

1)政府和旅游业经营管理者对乡村休闲旅游产品设计的策划力度不够。开发者没有进行合理地规划和传统农耕文化的消失使文化活动现代化且单一,难以让旅游者找到放松身心和回归自然的感觉。经营管理者由于缺少市场意识、缺乏经营管理经验、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掌握不足、没有关注旅游者的需求等原因,使游客的乡村休闲旅游愿望难以实现。政府的管理力度不够,并未起到引导作用,这使得传统农耕文化活动逐渐减少。2)“二元经济”结构[6]不利于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的完善。“二元经济”结构导致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城乡分化,城市依靠公共财政积累获得了大量的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拥有良好、完善、可供旅游业使用的设施;农村由于长期缺乏基础设施的公共投入,各种基础设施奇缺,这对完善乡村旅游产品设计有着严重的制约作用。“二元经济”结构导致了乡村社会的经济边缘化,即基础设施比如供水、供电、排水、通讯等相对落后。乡村旅游目的地的衣、食、住、行、游、购、娱等接待设施及旅游产品都处于较低水平,只能满足游客的基本需要,难以满足游客大规模、高层次、多样化的需求。3)农业的季节性特征使乡村休闲旅游产品设计没有得到延续。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征使乡村旅游具有季节性和市场需求不规则性的特征。不同季节的游客人数不同,这浪费了农业资源。经营主体缺乏相应的技术和管理支持、产品服务落后、宰客现象时有发生等原因使游客不可能驻足并重复购买乡村休闲旅游产品。

3绵阳市乡村休闲旅游产品设计的实践路径

3.1乡村休闲旅游主题

3.1.1多元化游憩式度假村产品

基于绵阳市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可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设计多元化游憩式度假村,多元化游憩式度假村产品设计见图1。多元化游憩式度假村让游客在住农民家的同时还能吃农民自产自制的绿色食品、观赏农庄周围的自然风景、参加各类活动、获得旅游的体验与身心的放松。

3.1.2中西方文化结合式乡村休闲旅游产品

结合中西方乡村休闲旅游的特征,借鉴、融合西方有价值的地方,以广大年轻人与部分中老年人为市场,设计农庄式观光旅游产品,中西方文化结合式休闲旅游乡村产品设计见表4。

3.1.3野外拉练式乡村休闲旅游产品

野外拉练不仅能提高青少年独立生活和应对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培养乐观的心态。目前,绵阳市及周边的野外拉练式休闲旅游产品供不应求。经营者可以利用多山复杂的地势设计野外拉练式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在有完备保障措施的条件下开展定向越野、野外实地训练、跳伞等活动。野外拉练式乡村休闲旅游产品会受到消费者尤其是青少年消费者的关注。

3.2打造精品路线

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更多地体现在文化与景区的结合上[7]。设计的关于少数民族风情和三国文化旅游的5条精品路线如下:(1)少数民族风情路线,绵阳—北川羌族文化区—报恩寺—白马人山寨—王朗—绵阳,此路线加强了游客对羌族生活的了解;(2)古蜀道文化走廊路线,绵阳—富乐风景区—七曲山大庙—剑门关—李白故里—绵阳,此路线使游客更好地领略到了绵阳厚重的文化底蕴;(3)汶川地震遗址旅游路线,绵阳—北川地震遗址—绵阳,此路线能让游客产生敬畏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想法;(4)绵阳精品旅游路线,博物馆—中华科学家公园—科学城—戈家桃林—绵阳,此路线使游客领略了科技城的魅力;(5)三国文化旅游路线,西山公园—富乐山公园—梓潼北伐演武遗址—古瓦口关,此路线让游客体验了三国文化。

3.3创新实体产品

3.3.1观光果园产品

绵阳位于成都平原,地势平坦,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较大,土壤为南方红土,适宜种植亚热带水果如柑橘、柚子、甘蔗、草莓、荔枝。观光果园以水果旅游为主题,突出了特色,引起了消费者的兴趣和消费欲望[8]。当果园的水果成熟时,可以设计观果、摘果、品果等系列活动来吸引游客,游客可以亲自采摘、品尝、加工水果。游客可以开展骑车、烧烤野炊等活动,还可以举办京剧和禅道等活动来吸引有这方面爱好的游客。

3.3.2科技观光旅游产品

科技观光旅游产品是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建立的小型农、林、牧生产基地,在生产农副产品的同时又给旅游者提供了游览场所。绵阳科技较发达,可在周边地区建立专业的农林创新种植基地,如蔬菜高新技术创新园、外商投资园和吸引游客目光、向游客普及了基因知识的西南科技大学实验基地和仙海生态旅游区。

3.4绵阳市乡村休闲旅游产品设计的实践保障措施

首先,政府主导与民间配合相结合[9]。政府应重视乡村休闲旅游产品设计对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协同旅游、农业、林业等部门对绵阳市辖区内各种类型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进行统一规划和科学管理,确保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在空间上的合理分布。其次,健全体系,统筹全局。政府及相关机构管理人员应当建立健全乡村休闲旅游产品涉及到的政策体系与基础设施保障体系,建立一套以政府为引导、企业集团和社会为主体的完备体系来与优美的自然风景相匹配。最后,调动乡村休闲旅游地居民的积极性[10]。先从绵阳当地居民入手,调动其积极性,采用广告、公共传媒等营销手段来进行推广,逐渐提高绵阳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形成闻名于四川省甚至全国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品牌。

4结语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与乡村休闲旅游产品设计的实践路径紧密相关,更与实现各区域内的小康社会密不可分。虽然绵阳市乡村休闲旅游产品资源丰富,但是与临近的成都等相似地区相比仍发展滞后。绵阳市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设计应遵循多元化的游憩主题、打造乡村休闲旅游精品路线、开发乡村休闲旅游实体产品的设计理念,并以此开展实践。

作者:龚姝颖 沈忠明 单位:西南大学

参考文献:

[1]周金堂.要素禀赋与县域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J].农业考古,2007(3):25—26.

[2]赵秋泉.绵阳市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绵阳:西南科技大学,2008.

[3]宋增文.乡村旅游新业态发展机制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6):217—220.

[4]粟路军,黄福才.服务公平性、消费情感与旅游者忠诚关系:以乡村旅游者为例[J].地理研究,2011,30(3):46—47.

[5]马治鸾.成都乡村旅游产品优化与升级新思路[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11):203—207.

[6]顾婷婷,严伟.基于福利经济学视角的乡村休闲旅游综合体的开发模式研究[J].生态经济,2014,30(4):132—137.

[7]王文瑜.旅游文化产品创新设计方法研究[J].包装工程,2015,36(14):124—127.

[8]李碧茹.设计心理学在旅游产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剑南文学,2011(10):267.

第9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范文

1.1苏州发展休闲农业的有利条件和发展现状

苏州毗邻上海,处于沪、宁、杭的中心地带,全市乡村区域约占市域面积的75%,其中水域面积占到42.5%,广袤的乡村地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乡村自然生态、田园风光、人文活动、民俗文化、景观意境等融为一体,构成江南水乡独有的“小桥、流水、人家”的乡村景观意境。自古以来就有“人间天堂”、“鱼米之乡”的美誉,具备发展休闲农业得天独厚的条件。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更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生产资源和观光休闲场所。

苏州休闲农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十多年来,先后建成了4个部级、4个省级森林公园、1个自然保护区、2个部级农业综合示范园区、20多个休闲渔业垂钓区,以及一批湿地公园和生态农业园。初步形成了六大品牌模式:一是借助山水自然资源的生态休闲乡村游,如三山村、树山村;二是以地方特色美食、茶果、花木为卖点的参与体验式乡村游,如神园农庄、虞山宝岩生态园;三是以耕作或加工方式独特、科技含量较高的修学游,如波力牧场、未来农林大世界;四是以乡间节庆、宗教、工艺、戏曲等为依托的民俗体验式乡村游,如太湖渔港村、镇湖刺绣之乡;五是以古村落建筑和民居生活形态为吸引物的文化休闲式乡村游,如陆巷、明月湾;六是以临近传统旅游区(点)和城乡结合部特点的农家乐式乡村游,如旺山村、蒋巷村。

1.2苏州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苏州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丰富了城乡居民生活,拓展了农村劳动力就业途径,增加了农民收入。但是,必须看到,苏州休闲农业发展中许多问题的存在,阻碍了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2.1规划滞后,发展无序

休闲农业缺乏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造成农业旅游总体目标不明,基本处于随意开发的状态,区域间协调性不够,建设时没有准确的定位,景区(点)布局自由、随意,缺乏特色,主题不突出。使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无法发挥,有序发展的环境尚未营造成功。

1.2.2缺乏文化,内容单调

目前,大部分农业旅游景区(点)的地域特色不明,文化内涵肤浅,设施简陋、内容单调,多以钓鱼、吃饭为主,内容与形式雷同。各地都热衷于园艺场、生态园区建设,景区(点)农业旅游的主题不突出,没有充分利用农村自然景观,农业生产的自然状态,没有发掘农村文化的深刻内涵,缺乏高档次、多功能、知识型的农业旅游活动,缺少农业休闲度假产品,旅游环境不尽如人意。景区(点)回头客少。

1.2.3季节影响,忙闲不均

受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影响,休闲农业存在着随季节忙闲不均的现象,忙时人山人海,闲时无人问津。农业旅游产品多集中在春季和秋季,匮乏于夏季和冬季。如西山梅花节的旅游消费活动,主要集中在春天梅花开花的一段时间内,采摘在秋天的橘子收获时节内,其他时节类似的景点因缺乏旅游主题,很少有人光顾,造成资源利用率不高,投资收益率较低。

1.2.4设施不配套,服务不到位

一些景区(点)的游览、观光、休闲、度假、购物等必需设施不配套,人员素质不高,服务不到位。某些景区(点)的周边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旅游交通和相关旅行服务的内容和质量不达标,既不方便游客,又使相关的娱乐、餐饮、购物等营业收入降低,使农业旅游的品位下降,相关产品的质量不能实现预期,经营难度加大,收入水平低。

1.2.5定位不明,宣传不够

休闲农业赖以生存的根本,是充分发掘农村风情、民俗、传统农事等农耕文明,利用江南水乡历史文化名城的优势,做深做透山水秀色、田园风光的文章。而目前的一些农业旅游景区(点)却忽略了根本。同时,苏州农业旅游市场营销企划的水平不高,宣传力度不够,缺乏促销的手段,农业旅游景区(点)的知名度较低,市民的认可程度也较低,客源明显不足。

2休闲农业的属性和发展休闲农业必须坚持的原则

2.1休闲农业作为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体,具有三重属性[3]

2.1.1农业属性

休闲农业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开发其休闲观光功能,是与旅游相结合的一种娱乐性、消遣性农事活动,为旅游提品和服务。因此,农业旅游可能改变原有的生产程序,改变原来的生产结构,但农业生产活动不能因旅游休闲受影响。所以,要防止农业区域旅游业的过度开发,保护好基本农田和基础设施。

2.1.2生态属性

休闲农业主要是利用优美的田园风光和自然美景吸引市民,让市民在旅游中体验田园风光和自然美景交织的生态环境的静心健体效能,感受纯朴的乡村生活和民俗风情的知识性、趣味性,充分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环境协调的重要性。休闲农业的开发建设不能破坏生态环境,要保持原有自然风貌,促进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2.1.3服务属性

休闲农业的服务属性包括提供活动场所和生活设施,通过让市民游览风景、林间狩猎、水面垂钓、采摘果实等,满足市民的旅游需求,同时,也增加了从业农民的收入。田园风光、农事体验、民俗活动和自然探险等是休闲农业特有的吸引物,因此,不能走让人工游乐设施从城市搬到农村的复制。

2.2发展休闲农业必须遵循的原则

2.2.1拓展农业功能

休闲农业是在农业资源基础上衍生的一种农业休闲活动形式,若离开了农业这个基础,休闲农业将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所以,发展休闲农业应立足于农业生产基础,结合农业发展战略,根据不同区域的农村环境、农业资源,农业生产特点、农业生产形态进行农业旅游重点区域布局,产业定位和产品系列设计。

2.2.2服务市民

农业旅游的服务主体是市民。这就决定了它的服务范围、服务内容、服务性质和服务产品。一般讲,市民缺乏农业知识,不熟悉农业生产过程,不了解农村文化。一些生长在农村的市民,长期的城市生活使他们厌倦,希望换一下环境,找回过去的感觉。根据不同人群的要求,结合苏州实际,可以选择不同的农业旅游类型。

2.2.3保持自然风貌、田园风光

坚持农村自然生态景观和农业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坚持利用农业生产中的生态资源、景观资源、产品资源和农村自然资源开展农业旅游,坚持观光休闲、文化娱乐、愉悦身心的景观景点的保护和旅游活动结合开展,坚持特色优先、组合成片的互惠共赢的发展。可以适度发展人造农业景观,突出主题,增加农业旅游的效益。

3苏州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3.1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政府制定科学的苏州市休闲农业总体发展规划,项目总体规划要充分反映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发展旅游的主导思想,明确全市休闲农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与方向;建设完善的苏州市休闲农业从业规章,规范休闲农业产业发展;采取积极支持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营造有利于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的环境;加大公共财政对苏州市休闲农业企业的支持力度,促进休闲农业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2明确行业管理部门,制定行业统一的管理标准,完善休闲农业的服务标准,明确各类农业旅游景区(点)的基本条件及配套设施的标准,统一各类旅游产品的质量标准,定期考核结合不定期抽查,对各类农业旅游景区(点)的服务进行评定,并予公布。特别是要加强对餐饮、卫生、环境等条件的监管,防止对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造成的负面影响。

3.3农村自然景观、农业生态是发展休闲农业的基础资源,发展休闲农业一定要强调对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的保护。欧盟各国农村维持自然生态过程的完整性和持续性,它们的建设方式正在从工业化向生态化转变。在那里农村的房屋不求整齐划一,道路不求宽大笔直,对原始地貌不做没有必要的改变,一切顺其自然。这些措施有利于防洪、阻滞滑坡,也有利于维持植被的生长和地下水源的储备。

3.4苏州休闲农业依赖于苏州都市农业,需要农业科技的支撑才能发展良好,获得较高经济效益,都市农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休闲农业的发展状态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应加大科技投入,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依靠科技力量,在有限的土地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靠科技拓展农业的社会服务功能;依靠科技力量,对农民进行旅游专业技能培训,建立起适应休闲农业发展的专业化的导游、接待和服务队伍。

3.5休闲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和传统旅游业,它的基础是农业,是给人们提供一个普及农业知识、参与农事活动、学习农村文化、体验农村生活的场所。因此,休闲农业项目的设计不应按风景名胜区那种模式和要求去进行。休闲农业设施的设计标准,要体现农村和现代农业的气息,建筑风格要与当地农家的建筑风格相吻合,内部设备既要根据农村实际,又要满足游客的基本生活需求。开发休闲农业,需要熟悉农业和旅游知识的专业人员进行规划、论证和设计。

3.6农业休闲项目的建设应有别于高档度假村,要注意农业发展与休闲旅游的配套,注意农业资源的利用,切莫走入传统旅游的大投入、低产出、重形式、轻内容的歧路。切莫走进为观光而观光,为产品而产品的误区。在开发农业旅游产品时,要把农业科技、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与旅游有机结合起来,使产品内容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和参与性。要确保基本农田、生态系统、自然景观完好无损。要通过农业旅游产品的开发,带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3.7应加强休闲农业观光区域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农业观光旅游如果不重视环境保护,同样会影响生态平衡和环境质量。无论从生态方面考虑,还是从经济方面考虑,都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为促进环境和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

3.8在政府加大建设资金的同时,拓展多元化资金筹措渠道,借鉴国际通行的做法,采取多种形式招商。通过招商引资,充分发挥民资、外资在建设中的作用,互惠互利,促进苏州休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4结语

客观分析苏州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苏州休闲农业经历了一轮快速发展的阶段以后,逐渐暴露出苏州休闲农业管理与经营体制尚不健全,缺乏相应的标准、政策和法规,旅游部门与农林、交通、水利、文化、卫生、环保等相关部门协调不够,对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宏观调控、管理和服务能力有待加强,休闲观光产品数量少、水平低、服务同质化、季节性受限明显,农业观光景点饮食卫生、环境污染不容乐观等影响苏州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诸多问题。因此,针对存在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有利于苏州休闲农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参考资料:

[1]詹玲.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08,(10):15-16.

[2]郭宾雁.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村经济发展[J].理论界,2006,(1):236-237.

[3]周玲强,黄祖辉.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经济地理,2004,4(7):572-575.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