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休闲农业范文

休闲农业精选(九篇)

休闲农业

第1篇:休闲农业范文

在休闲农业快速发展的今天,鲜有文献从马克思休闲理论的视角探析休闲农业。从马克思休闲理论的独特视角来评析休闲农业。马克思的休闲理论不仅仅证明了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重要性,而且为进一步挖掘休闲农业的潜力,完善休闲农业的制度建设,突出休闲农业的产业影响力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马克思;休闲理论;休闲农业

中图分类号:

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9-0086-03

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令全世界瞩目。随着人们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交通条件的日渐完善,带薪休假的制度化,以及城市环境的相对恶化,人们渴望体验美好的田园生活,感受心灵的宁静平和,为此,休闲将成为人们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据统计,18世纪前,人们可用于休闲的时间只有17%,19世纪为23%,现在则达到了41%,预计2015年将达到50%(闻作祥,2002),生产力的发展解放了劳动力,“休闲时代”的来临指日可待。2013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了《2013-2020国民旅游休闲纲要》,纲要的实施标志着中国正在逐步进入休闲时代,同时,也预示着休闲农业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除了规范发展外,高品质的休闲农业将成为建设的重点。

其实,休闲消费需求增加的主要动力之一是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多。在我国,许多人每年一般可休息160天左右外,退休人员基本赋闲在家,他们的闲暇时间则更多。另外,长假时期的交通拥堵、景区人满为患、环境遭遇破坏等旅游问题都为我们提出了严峻的研究课题,那就是我们该如何渡过闲暇时间?如何过好闲暇时间?关于这些问题,早在150年前,伟大的马克思就已经前瞻性地在他早期的《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和后期的《资本论》等著作中直接或间接地阐述了他对“自由时间”(free time)的观点。美国出版的《国际社会学科学百科全书》在有关闲暇社会学的相关条目上就有这样的记载:能够预见到休闲在文明发展中的重要性的思想家是马克思。

1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休闲理论的核心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和《政治学》等名著中阐述了什么是快乐、幸福、美满和安宁的生活,他认为“休闲才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他还把休闲看成是哲学、艺术和科学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而马克思的休闲思想多少受到亚里士多德的影响。

1.1 自由时间是休闲的前提

马克思生活的年代,劳动是突出的问题,所以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他的休闲思想很长时间未被引起关注。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的休闲和劳动的关系是一种阶级对立的关系,资本家通过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价值。在马克思的休闲思想中,休闲并不等于自由时间,但自由时间是休闲的必要条件。他认为:“自由时间,可以支配的时间,就是财富本身:一部分用于消费产品,一部分从事自由活动,这种自由活动不像劳动那样由必须实现的外在压力决定,而这种外在目的的实现是自然的必然性,或者说是社会义务”。马克思在《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中就明确指出:“从整个社会来说,创造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就是创造产生科学、艺术等的时间”,他认为,一个国家真正富裕的标志是劳动时间的减少,闲暇时间的增多。

1.2 休闲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途径之一

在马克思的休闲思想中,他自始至终都把休闲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联系在一起。他认为休闲是人的生命活动的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全面发展自我的必要条件是,是人“成为人”的途径之一。马克思心目中的彼岸世界即是自由王国,在这个自由王国里,人们有充裕的休闲时间去充分发挥自己的一切思想、爱好、兴趣和才能;马克思设想的自由王国是:“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我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我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在这个自由王国里,人们不需要再为生计发愁,为谋取生活资料而奔波操劳;在这个自由王国里,个人才能在艺术、科学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同时“个人的充分发展又作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马克思在其论述中高度评价了自由时间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作用,他指出,每个人自由时间的获得都是为了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1.3 雅闲是马克思推崇的高级休闲活动

在马克思的论著中,他倡导积极主动能够发挥人潜能的雅闲;反对因百无聊赖而惹是生非的恶闲。他形象比喻到:“如果音乐很好,听者也懂音乐,那么消费音乐就是比消费香槟酒高尚”。倡导健康文明的休闲方式是马克思休闲思想的内在意蕴,也是马克思所推崇的高级休闲活动即雅闲。

当休闲已成为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今天,有些人批评现代人忽视了休闲在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两百年前,德国思想家弗瑞德里希·席勒在他的《审美教育书简》中就指出:“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时,他肯定是在玩。人只有在玩的时候才是完整的人”。西方休闲学者,莫蒂默·阿德勒说:“我们需要崇高的美德去工作,同样需要崇高的美德去休闲。”因此,人们应珍惜休闲、善待休闲,并开展休闲教育,教导人们树立健康、文明、环保的休闲观,而休闲农业践行了马克思的休闲思想。

2 休闲农业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马克思的休闲思想告诉我们,休闲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有益于个人健康发展的内心体验;是一种使自己沉浸在“整个创造过程”中的能力和机会;是一种为了实现自我、追求高尚精神生活而获得的一种畅快心灵体验。休闲不仅仅是工作疲劳之后的休息和娱乐,它更应该成为发展人的潜能的一种方式,它是人“成为人”的过程。休闲农业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休闲方式正渐渐成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而马克思休闲理论成为休闲农业发展的坚实理论基础。

休闲农业是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背景,利用农业资源、农业景观和农村环境,以农林牧副渔生产和农村文化生活为依托,以休闲农场为载体,增进人们对农业及农村体验为目的,具有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和一、二、三产业功能特性的新型产业形态。它又兼具经济功能、游憩功能、社会功能、教育功能、文化功能、医疗功能、环保功能等产业功能。

2.1 休闲农业促进人的精神与自然交融

从前述的马克思休闲理论中,我们知道休闲本身是一种自由时间里的精神体

验,是人与休闲环境融合的感觉,它意味着人保持的一种平和、宁静的生命态度。它是摆脱了外在义务的人们在自由时间内开展的自由活动,享受愉悦心境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

在许多休闲农业园中,开展了耕种、采摘、垂钓等农事体验活动。人们在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农业园中亲手播下种子,品尝收获的果实,体验丰收的喜悦,从而卸下疲倦、抛开面具、忘却烦忧,置身于美丽大自然中,真正体验陶渊明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精神与自然交融的休闲心境,休闲农业为人们实现自我、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获得畅快舒适的心声体验提供了机会。

2.2 休闲农业是人们在自由时间里放松的新方式

近几年,黄金周期间各大景区人满为患,景区不堪负荷的景象使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愿意就近选择兼具休闲观光和农事体验的休闲农业旅游。随着我国交通条件的改善,以及家庭车辆保有率的提高,再加上许多的休闲农业园位于城市边缘,驱车一小时左右即可到达目的地,免去长途跋涉、舟车劳顿之苦。休闲农业以突出自然生态,挖掘文化内涵为重点,强调在大中城市和名胜景区周边,在依山傍水逐草自然生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传统特色农区发展休闲农业。人们在休闲农业园中体验采摘捕捞、品尝农家饭、骑行观赏农村风光、感受与众不同的乡土风情和民俗文化,而且旅游成本相对较低。因此,休闲农业旅游成为许多城市居民周末放松的新选择,也是人们在自由时间里休闲娱乐的新途径。

2.3 休闲农业使人在体验农事活动中增长知识

休闲农业除了注重环境与人的和谐发展外,更关注人在休闲过程中的心灵体验,休闲农业的功能之一是教育功能。它可以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文化、学习农业知识、参与农业生产活动、感受农村景观的户外教学场所。在青山绿水间,花红绿枊下,朴素民风的自然环境中,返璞归真的休闲状态,使人放下面具、放下压力、放下疲惫,获得精神升华的同时,也重新获得工作的能量,进而使人的潜力得到进一步地挖掘。为此,休闲农业是人愉悦、人享受、人发展的生命状态,它深刻地体现了马克思的休闲思想,更是马克思休闲思想的有力践行。

同时,休闲农业还为游客提供学习和艺术创作的自然条件。现代社会中,衣食无忧的人们希望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那么,休闲农业中的闲云野鹤、瓜果蔬菜、民俗风情可以激发人们的创作热情,从而使人们在休闲中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2.4 休闲农业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践形态

科学技术的发展解放了生产力,闲暇时间的增多成为社会进步的特征之一。爱因斯坦当年就算过一笔账,一个人一生中除了吃喝拉撒睡,大约有13年的工作时间和17年的可支配闲暇时间,一个人是否有成就,就看他是如何利用这17年的闲暇时间来发展自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发展自我的结果。

马克思思想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内涵是指“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

占有自由的全面的本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包括人的潜力的实现,各种才能的充分发挥,人的需要的全面丰富,人的个性的发展,人的本质的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发展的理想状态,永远不会达到发展的顶点。在实现生活中,人的全面发展是通过休闲活动实现的。休闲是一种在自由时间中人的自由选择过程,这一过程涉及人的活动和活动的时间、空间,通过这一过程,人的精神得到了升华,潜力得以挖掘,从而成就一个新的自我。休闲农业通过为游客提供观光、深度休闲、娱乐和度假的服务理念,为人们在休闲、度假、学习的过程中挖掘自身潜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体现了教育发展与生产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必由之路,也是全面实现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内在有机联系的基本途径,因此成为贯穿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全过程的指导思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既是崇高的理想,更是长期的实践过程。休闲农业使人们在美丽风景中轻松地体验农事活动,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结合;从而在生产发展的过程中挖掘自身潜能,促进人的智育提高,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正是马克思休闲思想的一种体现。

3 建议与总结

21世纪初以来,中国的休闲农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在快速发展过程中,

休闲农业开发还存在许多亟待规范发展的问题,从马克思休闲理论的视角,笔者就这些突出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3.1 避免低层次重复建设,规范休闲农业发展

休闲农业的引人之处,正是其所倡导的深度休闲体验,人们正是借助原生态

的农业资源,在深度体验和休闲过程中,找寻自己的“自由王国”,放松思想、挖掘潜力,从而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然而,当前休闲农业的浅层次开发、重复建设的现象严重,缺乏品牌形象、文化特色和科技含量,使休闲农业出现异化倾向。许多休闲农业是在原来的生产区的基础上升级而成,再加上缺乏规划和设计,因此低水平建设现象严重。有些休闲农业园只是逛一逛、看一看、吃个饭、摘个果、钓下鱼、聊个天的地方,造成了休闲农业市场的混乱和资源的浪费,也无法体现休闲农业深度体验的特性。

为此,建设一套完整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科学的休闲农业体验价值评估体系

有利用开展休闲农业的等级评估,促进行业的规范化发展。

3.2 保护环境资源,关注休闲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如前所述,休闲农业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的特点和保护环境的功能,是倡导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主要原因之一。休闲农业将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自然生态保育、复育相结合,将农业景观欣赏与知识教育相结合,既突出了第一产业在城市化和后工业社会时期与地区经济发展的融合,又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环境目标,这也正体现马克思的休闲思想。

游客在休闲农业旅游中,对当地自然环境的享用应该是一种非消耗性的使用,应通过自己活动中的有所“为”和有所“不为”,自觉地维护农业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原状。但是,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不少的环境破坏问题,即马克思所说的“恶闲”。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休闲农业在建设过程中,未能照顾原生态的自然条件而进行合理规划,既破坏了当地的自然景观、地形地貌、风土人情,也没有把休闲农业的游憩功能融入景观中。另一方面是游客在休闲过程中所造成的环境破坏,比如,超过环境容量的排污,对休闲农业设施的践踏等。

因此,要想做到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发展休闲农业的同时,根据环境容量,制订相应的休闲农业环境保护措施;另外,制订并出台生态补偿条例,不失为一种保护休闲农业生态环境的有力措施之一。

3.3 发展休闲农业过程中,切实维护农民权益

促进农民增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之一。休闲农业的最重要主体应该是农民,农民应该在休闲农业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实惠。在开发休闲农业时,有些农民在拿到一些土地补偿金后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有些农民不得不离乡,不得不“上楼”。这是与休闲农业发展的初衷相背离的。为此,政府应制订有关保护农民利益的政策条款,确保休闲农业用工中有一定数量的农民,对聘用农民工的休闲农业工商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鼓励。

除了上述问题外,休闲农业在发展中还存在诸如农耕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行业标准化建设、休闲农业品牌建设和休闲农业专业管理人才培养等问题。我们相信随着《中国休闲农业十二五规划》以及《2013-2020国民旅游休闲纲要》的出台,休闲农业会在规范中健康发展,并在发展中更加的规范。

当前,休闲农业因其独特的产业特征,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市民欢迎,人们在繁忙工作之余驱车前往城郊的休闲农园,在青山绿水间放松疲惫身心、感受乡间美景、体验淳朴民俗。休闲农业旅游成为他们在自由时间里的一种休闲选择。马克思休闲思想不仅为休闲农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指导了休闲农业的实践。因此我们应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不仅因为休闲农业能够在城镇化进程、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越来重要的作用,而且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健康、环保、文明的休闲方式,成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亚里斯多德全集:第九卷[M].苗力田,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分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87.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2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8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13-214.

[6]审美教育书简:第15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76-82.

[7]马惠娣.人类文化思想史中的休闲-历史、文化、哲学的视角[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

[8]张永红.休闲文化观:基于马克思理论视角的解读[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第2篇:休闲农业范文

关键词:生态文明;休闲农业;产业布局;高要区

近年来,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快速发展。客观评价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布局现状,深入探讨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布局发展存在问题,积极探求如何合理利用优势资源,优化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空间布局,对实现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跨越式发展、实现自然环境和民俗文化的双重保护、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发展概况

(一)研究区域

位于广东省中西部的肇庆市,地处西江干流中下游,拥有七星岩、鼎湖山以及德庆龙母祖庙等著名的景点,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高要区是广东省肇庆市辖区,地处肇庆市南部。本文研究的区域是肇庆市高要区所辖河台、乐城、水南、禄步、小湘、大湾、新桥、白诸、活道、莲塘、白土、回龙、蚬岗、金利、金渡、蛟塘等16镇和南岸街道。

(二)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肇庆市高要区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特色优势、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休闲农业已涉及农、林、牧、渔等各个领域,涌现出一大批融生产性、观赏性、参与性、娱乐性为一体的休闲农业项目,如广新农业生态园、回龙镇黎槎八卦村、金麟休闲农场等。下面进一步分析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空间布局特征,探索优化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布局路径,实现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布局评价

(一)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空间集聚有待优化

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主要集聚在白土、金利、回龙、小湘、蚬岗、大湾等镇,这些区域依托农产品资源和独特的自然生态优势开发的休闲农业取得了成效,初步实现休闲农业多样化。白土镇的广新农业生态园,集农业生态,环保教育,休闲度假,娱乐于一体,是广东省最大的农林果自然生态景区,获得“广东省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等称号。开发回龙镇的古村落文化观光园,回龙镇黎槎古村八卦村四面环水,村里的古屋、村道分布似八卦格局。回龙镇黎槎八卦村以其独特的文化、上乘的服务于2015年获“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称号。以小湘、莲塘、白土等镇为主开发的农业观光采摘园。如小湘镇汉塘村利用镇里优越的自然资源和靠近肇庆城区的优势,发展集蔬菜种植、采摘、饮食、赏花等于一体的特色乡村“农家乐”旅游。以小湘镇,禄步镇为主打造的现代农业科技园。目前,肇庆市高要区正在建设粤台(高要)农业合作试验区,在现有农业基地和农业产业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引进台湾地区先进的农业管理经验、农业技术、优良品种,大力发展先进农产品种植、观光休闲农业等产业,把试验区建设成为集生产、科研、旅游、物流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整体规划合理,但集聚效应还有待提高。在塑造区域特色项目的品牌时,也要注重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整体品牌形象的构建,形成集聚效应。要以重点项目为中心,加强设施建设,强化休闲功能,为市民提供多样化的休闲项目,形成连线、成片的休闲农业区。

(二)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素质有待提高

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以个体或农户为主,还有社会资本、外商、政府等投资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大多缺乏科学的经营理念,在休闲农业项目的选择上往往盲目跟风,没有依托本地自然资源,根据对市场需求变化开发满足市民需求的休闲农业项目;缺乏休闲农业方面的专业培训,管理水平及组织能力较低,在休闲服务水平、推广营销等方面能力不强。

(三)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经营类型多样,特色不明显

目前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有观光农园、科技农园、休闲渔园,生态农园等,但数量少,规模也不大。肇庆市高要区仅有广新农业生态园,高尔夫度假村等为数少,规模较大的休闲农业景点。肇庆市高要区多数的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企业和农户自主开发为主,其经济实力难以承担规模较大的休闲农业的开发。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项目功能单一,主要是垂钓、果蔬采摘、就餐、住宿等,缺少市民参与体验的农村生产活动,休闲农业项目同质化严重,特色不明显。

(四)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有待加强

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粗放型经营,会污染水资源、破坏自然与人文景观,必然会影响休闲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大多是以个体或农户为主,环保意识淡薄,无害化处理设备落后导致垃圾、污水等无法有效处理,甚至有的经营主体没有环保设施,导致农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因此,由于经营主体环保意识淡薄,缺乏行业规范和政府有效监管,在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农村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的破坏。我们调查发现,一些农家乐餐馆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到西江或村里的水塘,生活垃圾也是堆积在露天,没有及时处理。

三、基于生态文明的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布局构想

我们要根据肇庆市高要区的地理空间分布,交通和城市发展的特点,依托肇庆市高要区不同区域资源优势的组合特点和优势农产品,发挥休闲农业产业的区域聚集与辐射的作用,发展集观光休闲、体验参与、旅游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休闲农业产业。1.在空间集聚上,优化建设白土、回龙、小湘、禄步等核心区的休闲农业,依托西江、宋隆河等山水环境,构建“一心两带”的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发展规划的空间布局。“一心”即以广新农业生态园为中心,发挥其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休闲农业发展。“两带”即西江休闲渔业带和宋隆河景观带。依托西江,建设休闲渔业项目,带动西江沿岸休闲农业发展。发展宋隆河流经的蛟塘、白土和金渡等镇的休闲农业项目,打造宋隆河景观带。利用肇庆市高要区独特的自然资源,构建“一心两带”休闲农业发展规划的空间布局,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特色鲜明、效益可观、生态环保的休闲农业发展格局。2.在经营主体上,引导个体或农户向集体企业或合作社转型。同时,政府需制定社会资本或外商等参与休闲农业的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外商等主体参加休闲农业项目开发。还要加强对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培训,提高经营主体的经营管理水平。同时,引进管理、财务、营销等方面专业的人才,为促进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3.在经营类型上,在保留广新农业生态园等优势项目的基础上,加大科技农园、观光农园等项目的建设。实现休闲农业投资多元化,吸纳资金发展生态农业园、观光农园、休闲渔园等休闲农业项目,扩大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规模,丰富休闲农业项目内容,提高休闲农业项目档次。政府主导休闲农业发展,统一规划,实现休闲农业发展项目的错位开发,避免同质化开发。4.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因势利导,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在规划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产业布局时应该统筹考虑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依托当地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打造休闲农业,避免过度开发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的发展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密切结合起来。政府要加强相关环保技术推广,引导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改造垃圾收集、处理等环保设备,实现生活垃圾和农业生产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改进当地村容村貌,加强乡村文明的建设。同时,政府还要加强休闲农业集中区域的公共环保设施建设,增加垃圾收集和无害化处理站点;引导休闲农业经营者和参与休闲农业项目的市民爱护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彭思喜,张日新,马佩菲.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以梅州丰华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14(13).

[2]张广海,包乌兰托亚.我国休闲农业产业化及其模式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2(10).

[3]肖光明.肇庆市建设休闲旅游城市的若干思考[J].肇庆学院学报,2015(01).

[4]徐广才,史亚军,谢翔燕,吴慧敏,马晓蕾.休闲农业标准体系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15).

第3篇:休闲农业范文

如今,休闲农业的清风吹拂到美丽的塞上,又将使这里绽放怎样的奇葩?6月28日下午,由自治区农牧厅组织的宁夏休闲农业协会正式成立,记者在宁夏休闲农业协会成立大会现场采访了自治区农牧厅副厅长、宁夏休闲农业协会会长马明。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目前我区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

马明:休闲农业是具有市场需求、蕴藏巨大潜力的朝阳产业,是一项利国利民、一举多效的新兴产业。发展休闲农业是国务院赋予农业部门新的职能,也是农业部门“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

近年来,随着自治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区休闲农业发展有了长足进步。各地根据自然特色、区位优势、文化底蕴、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创新发展模式,丰富发展内涵,挖掘乡土文化,先后形成了农家乐、休闲农庄、观光采摘园和农业主题公园等形式多样、功能多元、特色各异的模式和类型。农业功能得到一定拓展,为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创业增收提供了新途径。

目前,全区休闲农业企业已有452家,规模以上休闲农业园区25家,全区休闲农业年接待人数超过452万人次,年营业收入超过7亿元,上缴税金764.4万元,实现利润9763万元,带动了10万多名农民受益。休闲农业的发展方式已从农民自我发展向各级政府规划引导方向转变,经营规模从零星分布、分散经营向集群分布、集约经营转变,功能定位从单一功能向休闲、教育、体验等多产业一体化经营转变,空间布局从城市郊区和景区周边向更多的适宜发展区域转变,经营主体已从农户经营为主向农民合作组织和社会资本共同投资经营发展转变。

此外,随着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式逐步转变,品牌建设不断推进。各地在发展过程中,努力打造休闲农业知名品牌,开展示范县(区)、示范点创建活动。银川市西夏区被授予首批“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呼,银川鸣翠湖国家湿地公园、西野农林牧有限公司万义生态园被授予“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实践表明,发展休闲农业能够使农业变成快乐的产业、农民变成富裕的群体、农村变成美丽的家园。

但从总体来看,各地对发展休闲农业思想认识不统一、重视不够、工作推进不力、行业管理和规划引导不到位、政策扶持滞后,服务体系也有待完善。从休闲农业内部看,还存在缺乏统一规划,布局简单雷同、基础设施不完善、投资结构不合理、企业管理水平不高、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等问题。

记者:休闲农业对城乡文化交流,增加农民收入有哪些积极意义?

马明:发展休闲农业具有显著的政治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城市居民在农村休闲、旅游活动中,既能感受到乡村的民俗乡情、生活风貌,又了解到了农业生产知识,同时传播了现代城市文明,有利于农民更新观念、解放思想。而广大农民朋友在休闲、旅游服务实践中,学到了先进的经营手段和经营理念,提高了整体素质,认识到了生态环境是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经济的前提和基础,增强了环保意识和责任,同时增加了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有效地促进了城乡精神文明建设。

记者:您如何看待我区休闲农业的发展前景?

马明:“十二五”是旅游消费向休闲消费转型的关键时期。我区休闲旅游资源70%在农村,休闲农业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与社会保障的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将得到极大地提高,居民消费潜能得到释放,并在相当程度上舒缓有关休闲的基础性制约。可以预见,由于改善民生成为“十二五”规划的亮点和重点,未来的5年将是我国旅游、体育、文娱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消费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农村地区的发展,财政新增投资主要用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随着各级党委、政府对休闲农业发展越来越重视,各种政策资金的支持力度会越来越大,专家、学者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越来越关注,各部门的联合和支持会越来越紧密。最重要的是,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方式的转变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休闲消费正在成为其中的一大亮点,市场潜力巨大,前景看好。

记者:休闲农业协会的成立,将从哪些方面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否会使农业产业结构形成新的格局?

马明:宁夏休闲农业协会成立后,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工作:

组织编制宁夏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以黄河金岸发展为主线,以实施宁夏三大示范区农业生态经济战略规划为重点,依托黄河农耕文化、神秘西夏文化、浓郁的回乡风情、雄浑的大漠风光和传统特色的资源,形成黄河金岸、爱依河两岸、贺兰山沿线、环生态六盘集文化娱乐、旅游观光、休闲度假、餐饮购物等为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产业集群”;认真组织编制自治区、市、县休闲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组织参加“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星级创建行动”和示范创建活动。以典型引路,全面拓展农业的观光休闲、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功能。为自治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树立一批可推广、可复制、可学习的典型,为消费者推荐一批高素质、高水平、高满意度的园区,创造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品牌。

开展自治区休闲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推介活动。在“十二五”期间重点推出3~5条休闲农业精品旅游线路。将优秀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园区和景点连成线,推荐给以周边市民为主的消费者和相关旅行社,扩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消费群体,促进会员单位提高服务质量和增加经济效益。

组织开展从业人员培训。在组织相关人员参加全国休闲农业培训的基础上,将休闲农业讲解员、乡村旅游导游员、农家乐接待服务人员等新职业纳入到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按项目补助标准给予技能培训经费补助。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服务技能和水平,开阔管理人员的视野和思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第4篇:休闲农业范文

2010年7月5日,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在北京就加快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进一步发挥优势,齐心协力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国目前休闲农业的相关情况,近日记者采访了农业部乡镇企业局局长张天佐。

记者:为什么要加快发展休闲农业?

张天佐: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休闲农业的发展,2007年和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都对发展休闲农业提出了具体要求,指明了方向。

休闲农业是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新农村建设为主要目标,横跨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把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紧密连结的一种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它源于农业、建在农村、惠及农民、融通城乡、服务社会,发展休闲农业是一举多效、利国利民的一项事业。据研究测算,休闲农业每增加1个就业机会,就能带动整个产业链增加5个就业机会。一个年接待10万人次的休闲农庄,可实现营业收入1000万元,直接和间接安置300名农民就业,可带动1000户农民家庭增收。发展休闲农业对推进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优化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扩大内需以及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说,加快发展休闲农业既是我国经济社会现实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新时期加快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

记者:目前,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态势如何?

张天佐:我国休闲农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大体上经历了萌芽起步、初步发展、较快发展和规范提高四个阶段。

从这四个发展阶段看,休闲农业发展正在经历五个重大转变。一是在发展上,从农民自发发展,向各级政府规划引导转变;二是从休闲功能上看,从简单的“吃农家饭、住农家院、摘农家果”,向回归自然、认识农业、怡情生活等方向转变;三是从空间布局上看,从最初的景区周边和个别城市郊区,向更多的适宜发展区域转变;四是从经营规模上看,由一家一户一园的分散状态,向园区和集群发展转变;五是从经营主体上看,从以农户经营为主,向农民合作组织经营、社会资本共同投资经营发展转变。

可以说,我国休闲农业进入了快速发展、规范提升的新阶段。休闲农业越来越受到社会公众的关注,尤其是中央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大量的财政资金伴随着各种优惠政策向农村地区倾斜,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加上休闲农业潜在的巨大市场前景,吸引了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据我们对全国19个省市区的不完全统计,2009年,休闲农业年营业收入超过1175亿元,带动就业近280万人,其中吸纳农民就业达267万人。休闲农业已经成为一些地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

记者:农业部以及各级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在推进休闲农业发展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

张天佐:2008年政府机构改革中,农业部把休闲农业行政管理和行业指导的职能调整到乡镇企业局,要求我局将其作为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引领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快推进,务求实效。根据部党组的要求,我们着重抓了以下工作:一是加强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和座谈讨论,进一步摸清了情况、梳理了思路,确立了工作目标和重点。二是建立体系。这包括行政管理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目前,行政管理体系基本建立,省一级行政管理工作已经做到有部门负责、有人专管,海南省成立了休闲农业发展局,江西省成立了休闲农业办公室。从行业协会等服务体系上看,我部与国家旅游局联合成立了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分会,不少省(区、市)也成立了类似的行业协会,在加强行业自律、规范行业管理、服务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三是加强教育培训。2009年以来,我们把提高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素质作为推进工作的一个重点,已举办了七期休闲农业管理人员培训班,近1000名休闲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同志和企业经营者得到培训。同时,我部也把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培训纳入到阳光工程培训计划,各地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四是开展标准制定。组织制定了农业观光休闲农庄建设标准、休闲农业企业内部管理规范等标准。

各地休闲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产业规划、政策引导扶持、规范管理和服务、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培育优势品牌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培育了一批先进典型,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拓展提升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记者:当前,我国休闲农业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张天佐:推进休闲农业快速发展,我们确实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从产业内部看,主要存在布局不合理、管理水平不高、人员素质较低、基础设施较差、投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从外部环境看,主要存在思想认识不统一、行业管理和规划引导不到位、政策扶持滞后,业主融资贷款难、社会负担重等问题。这些困难和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休闲农业发展的瓶颈。

同时,休闲农业也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各级党委政府越来越重视休闲农业的发展。不少地方党委政府不仅把发展休闲农业作为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而且把它作为为城乡居民创造文明健康的休闲环境、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当成一项公共性、公益性的事业,出台政策、加大扶持、引导其快速发展。二是国家大规模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休闲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近年来,中央和地方财政新增投资中,主要用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的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特别是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正在发生根本改变,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三是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从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来看,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1000美元后,居民的需求结构开始转变。我国2008年,人均GDP就已经突破3000美元,这意味着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将发生重要改变,休闲消费无疑会成为其中的一大亮点,市场潜力巨大。四是休假增多也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目前,我国除“带薪休假”外,工薪阶层每年享有的法定假日114天,这为城乡居民增加休闲消费创造了重要条件。去年国庆、中秋“黄金周”期间,北京市乡村旅游人数达到275万人次,同比增长26%,收入2.2亿元,同比增长35%。

记者:发展休闲农业应坚持哪些原则?

张天佐:我想今后休闲农业发展要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科学规划,稳步推进。发展休闲农业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要把休闲农业作为一个产业纳入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纳入到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来谋划,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引导适宜发展的地区有序发展,避免各地一哄而上,低水平盲目发展。鼓励利用荒山、荒坡、荒滩、垃圾场、废弃矿山、边远海岛和可以开发利用的石漠化土地 等发展休闲农业,避免滥占耕地。在发展中,要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引导,做到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生产、生活、生态相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是以农为本,惠及城乡。发展休闲农业不能脱离农业、农村、农民,要坚持以促进农民就地就业和增收为目标,紧紧围绕农业生产过程、农民劳动生活和农村风情风貌开发休闲产品,突出自然生态,体现乡土气息,大力培育特色休闲农业产业,在带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为城乡消费者创造良好的休闲环境。

三是规范管理,提升水平。发展休闲农业要高度重视饮食卫生、公共安全、服务标准、环境保护等公共利益,要通过制定标准、加强管理、培育品牌、引导行业自律等多种方式,规范休闲农业的发展。

记者:今后一个时期,农业部将重点开展哪些工作?

张天佐: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已经就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这是一件大事,也是一个新的起点。我们将按照协议的要求,坚持“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加强两部门合作,发挥优势,形成合力,加快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近期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编制“十二五”休闲农业发展规划。我们要开展更广泛、更深入的调研,全面总结各地的好做法、好经验,在此基础上,通过编制“十二五”休闲农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探讨发展规律和发展机制,研究提出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谋划好今后一个时期休闲农业发展的思路、目标和工作重点。

二是启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创建活动。我们将联合国家旅游局在全国全面启动休闲农业示范县和示范点的创建活动。通过创新机制,完善标准,优化环境,规范引导,加快培育一批优势产业突出、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一批经营特色化、发展产业化、管理规范化、产品品牌化、服务标准化的休闲农业示范点,引领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

三是加快制定行业标准。我们将组织制定涉及休闲农业基础设施、管理规范、服务标准、安全卫生、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相关标准和良好操作规范,引导休闲农业规范管理,提升水平。

四是加强教育培训。我们将进一步组织开展行政管理部门和企业经营者、休闲农业从业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争取利用3~5年时间,对各级休闲农业行政管理部门人员和重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轮训一遍,加快提高工作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

第5篇:休闲农业范文

休闲农业的发展主要是利用大城市的科技优势和工业优势及其紧邻市的区位优势,来发展多种功能复合农业产业。休闲农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满足游客的需要,也可以促进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的解决,总体而言,休闲农业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产功能。休闲农业是从生产活动的农业和农村发展来的,发展不是孤立的,所以休闲农业的发展也必须涵盖了基本的农业生产活动,使休闲农业也有生产活动。第二,生活功能。休闲农业发展的质量不仅游客的生活,而且提高了农民的生活在一定程度的标准。休闲农业的发展,一方面使长居的城市人休闲放松,是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一个好地方,它使人得到快乐的心情,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农村和农民发展休闲农业是意味着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相应提高。休闲农业区环境得以及传统习俗和文化遗存到客观的保护。第三,生态功能。休闲农业的发展有赖于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在农村地区,同时,由于发展休闲农业已经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使人们更加注重休闲农业的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客观的保护生态环境。第四,教育功能。休闲农业依托各种农业资源和农业的发展,也具有很强的参与性,游客不仅可以促进农业、农村和农民旅游过程中的了解,并能对农业生产和农村风俗习惯不同的知识有一个感性认识,休闲农业区为游客提供教育,科学的和有趣的基地,城市居民,特别是年轻人是一个很好的受教育机会。

2寿光市休闲农业发展分析

2.1劣势

2.1.1从业人员普遍素质偏低,缺乏专业人才

通过对寿光市的休闲农业经营者的调查和访谈得知,寿光市休闲农业人才缺乏现象比较突出,从业人员大多是当地农民、无业者,经营管理水平缺乏专业化,对风光不能进行专业、系统的介绍,另外,卫生管理有待提高。

2.1.2相关的政策和法规还不够完善

目前,寿光市农民对开发休闲农业的积极性普遍较高,政府有关部门也适当地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和管理办法,来促进寿光市休闲农业的发展,但这些政策法规还处在初步的探索阶段,相关政策、法规和培训体系等还不够完善。

2.2机遇

2.2.1休闲农业需要进一步增长

客观地说,中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山东和寿光市经济水平虽然是最高的,但其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中国平均水平。和实现普遍的清明,五一,中秋节,国庆节,春节和其他“小长假”制度,提高人们的休闲时间,使人们的希望旅行和概率的生长。此外,城市进程的加快,也使人们更强烈的主观需求产生向往自然,返朴归真,休闲农业一定能满足这些人的需求很好,这使得休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

2.2.2国家和自治区、市政府对休闲农业的重视

“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提出了发展休闲农业的积极性,拓展农村非农就业收入的空间,与地方党委和政府把休闲农业的要求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增加资金的快速发展力度的政策支持,引导。山东省已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措施和目标,寿光市等有关部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农业观光和休闲发展的措施和相关规划文件。

2.2.3交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在环渤海地区率先崛起的目标要求的大好机遇,加大对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重点抓好境内所辖的224.6公里省级干线公路的畅通,合理配置通道和枢纽资源,逐步形成了完整统一的综合公路交通畅通新体系。

2.3威胁

2.3.1其他类型旅游的威胁

山东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如枣庄台儿庄古城、济南万达城市综合体、青岛方特欢乐世界、海泉湾、恒隆广场、德州齐河泉城极地海洋世界、烟台亚沙会等“。泉城济南”、“、仙境烟台”“、中华泰山天下泰安”“文化济宁”“、走遍四海还威海”“、亲情沂蒙”、聊城“江北水城”、德州“中国太阳城”、莱芜“航空运动之城”等一批城市旅游形象品牌的出现,更是对休闲农业带来了不小的威胁。

2.3.2城市发展对休闲农业的威胁

在加快城市的过程,目的是为农业生产带来了更严峻的挑战。第一,城市建设用地的快速增长使农业土地大大减少,休闲农业的发展必须依靠资源在更大程度上优化配置和内涵增长,发展受阻;其次,由市发展休闲农业产业化将面临着生态环境的双重压力,这是城市和非农业污染发展无公害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功能的压力,绿色农产品产地环境压力的影响;再次,农业作为一个产业经济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会被削弱,因此,它依赖于在区域经济发展资金的分配,休闲农业产业人才,技术和其他生产要素市场竞争,处于更加弱势的地位。

3发展对策

3.1开展休闲农业星级评定

为了更好的发展休闲农业,山东农业部门可以结合起来,发展都市休闲农业企业(景区,景点)星级评定工作。由山东区农业办公室,联合旅游部门,有关专家和山东休闲农业企业设立(景区,景点)星级评定委员会,比照标准,一些风景评价,结合农业特点,山东休闲农业企业(景区,景点)形成的自己的星级评定系统。根据全国农业旅游示范区为五星,山东农业旅游示范区为四星级为标准,通过类比,有部级风景名胜区设置标准对比,制定星级休闲农业企业(景区,景点)评价标准。

3.2实施优惠政策,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拓宽融资渠道

政府应制定出台应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发展休闲农业。例如,可以通过增加政府财政投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休闲农业企业和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对休闲农业企业的税收减免政策的实施,特别是新成立的休闲农业企业可能在初始阶段,使其得到一定的保护。同时严格休闲农业企业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乱检查”,执法人员的相关部门进行检查的企业,应当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对于无心的错误休闲农业企业第一次惩罚系统。它也应该是优惠的土地政策的实施,不影响该区域的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的前提下,土地使用审批应以休闲农业项目倾斜。

3.3创新投入机制,挖掘农业功能,加强产业联合和区域合作

政府要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鼓励大量农民参与休闲农业生产、管理,以引导农民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休闲农业,让农民得到实惠,使农民创造认同感对休闲农业的发展,并得到他们的支持。此外,还要引导工商企业、农业产业化组织、旅游企业参与建设与合作、合作、独资股份等,实现多元化发展。加强现代市场的概念产品的开发,对旅游产品概念和品牌概念的完整性,产品开发的重点应放在生态功能的开发,识别出消费者的个性需求,提供娱乐场所和项目,把重点放在农业科普教育功能,发展教育,应该重点文化传承的功能开发,继承和发展农业文化。

3.4打造精品,树立品牌,加强宣传

寿光市休闲观光农业要充分利用绿色文化本身,进行农业体验旅游、观光农业科技旅游、农耕文化、民俗旅游等旅游项目,一步一步,扩大影响,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制定的标准,住宿、餐饮、环境保护建设标准,安全设施和建筑设施,采取一些提高公众的健康,保护环境,食品卫生的安全生产措施,规范经营行为。创建品牌,赢得“特殊”,以“新”取胜,打造特色休闲观光农业。开发一些参与性强,与农业生产相结合,体现农村特点的农业活动。培养管理团队提高休闲观光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的管理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集中精力、财力和物力资源,以及一些可以看到、学习、有典型的效益,并根据市场的需求,结合相关的资源,打造一批休闲农业旅游精品线路。

3.5做好人才队伍建设和培训

企业,政府,学校应加强休闲观光农业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和培训,另一方面,学校应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为区域休闲农业区培养专业人才,特别是在农业,旅游管理人才,满足休闲观光在寿光市农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政府应该出台优惠政策,高端休闲观光农业专业人才的地区以外,积极引进人才,良好的休闲农业规划和管理工作,企业也可以通过在景区的管理和设计的优惠条件以外的地区引进。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可以聘请有关专家和学者,对主要运营商进行定期组织各种休闲观光农业企业集中学习和培训,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还可以进行实地调查和学习型组织的这些学员休闲观光农业开发区外部区域,扩大经营视野,提高专业素质和水平。然后通过这些学生回到他们各自的商业企业,促进企业其他从业人员的知识和经验,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3.6出台和完善相关法规政策,引导和扶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

第6篇:休闲农业范文

关键词:休闲观光农业 发展阶段 发展模式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森林旅游和农村服务业,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充分利用农业生产过程、农民生活和农村生态,为消费者提供休闲、观光、体验等服务,是实现农业多功能、高效益的新型产业。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不仅可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而且可以带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

浙江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概况

浙江省休闲观光农业虽然起步较晚―萌芽于20世纪90年代,但发展极其迅速。截止2009年底,浙江省休闲观光农业区累计达到1678个,面积达到137.4万亩,规模以上316个(农业总收入不低于300万元或者占园区总收入的50%以上),从业人员11.26万人,吸引游客3915.11万人次。2009年浙江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及园区农业生产总产值达到7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2%。

2010年是浙江省休闲观光农业蓬勃发展至关重要的一年,浙江省人民政府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实施农业主导产业品质提升工程,加快发展精品农业、设施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2010年下半年开始,浙江省积极响应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的“全国休闲农业与星级示范创建行动”,并参与了首批企业(园区)的试评活动。

浙江省在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过程中,关键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是坚持以农业特色产业为主导,使之成为浙江省农业主导产业集聚的功能区、先进科技转化的核心区;二是注重休闲观光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着力培养休闲观光农业企业家、经营者和管理者的社会责任感,有效发挥农业产业化的辐射带动作用;三是注重特色文化建设,对当地的民族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等进行深度挖掘;四是注重生态建设,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注意绿色能源的开发,促进农村社会和谐;五是注重规范化建设,政府相关部门的有效监管和社会监督相结合。

浙江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阶段

浙江省休闲观光农业以农业产业发展为基础,依托农村独特的自然景观、田野风光、乡土风情和农耕文化,发展呈现出多形态共同发展、多主体共同建设的良好态势。浙江省休闲观光农业按照发展的进程及其特点划分,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起步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

20世纪90年代初期,浙江省首先出现了郊区农村观光、学生体验农村生活和农家乐等活动,这就是浙江休闲观光农业的萌芽阶段。从当时农业休闲观光活动的内容、形式和功能来看,主要以参观学习和配合主题教育活动为主,旅游者多以单位组织,个体或旅游团队参与相对较少,但也开始慢慢介入。那时的旅游消费者与旅游经营者的契约关系尚未完全建立,休闲观光农业活动尚处于自发发展的形态。接着浙江省城郊向游人开放的观光农庄、观光果园、鱼塘垂钓等休闲观光农业逐渐开始形成,游客免票或购票入园后可游览观赏、自行采摘、品尝鲜果,这种观光形式深受游客欢迎。如义乌市工商资本开始投入农业建立各类农庄,培育和种植花卉、观赏鱼、珍稀动物和建设游乐设施等,吸引游客参观休闲。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休闲观光活动范围不断扩大,旅游者开始涉足远郊或跨县市的农村旅游。

(二)第二阶段:引导发展阶段(2000-2005年)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加快,游客对旅游的内容、形式和文化内涵的追求更高,因而促进了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市场的延伸。在这个阶段,休闲观光农业进入政府领导和专家学者的视线,一些地方开始有意识地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节庆活动,如象山“开鱼节”、平湖“西瓜节”、义乌 “莲藕节”等。

一批新的各具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园区随之崛起,如传化大地、藤头生态景区、中南百草原、秀山美地、方圆观光农业园等。休闲观光农业独有的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互动性强的特点,使游客潜在的、对旅游个性化和多元化的追求得到了充分张扬。以各类园区为代表的浙江省休闲观光农业,无论从内容、形式还是功能、效果,与发展初期相比,都发生了质的飞跃。这标志着浙江省休闲观光农业作为一个全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全新的农业旅游产业已基本形成。

(三)第三阶段:规范发展阶段(2006年至今)

2006年至今,迎来了浙江省休闲观光农业的第一个发展高峰期,因而也引起了政府的高度关注。2006年底,浙江省农业厅制定了《关于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意见》;2007年8月,省政府在嘉善召开现场会,对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进行全面部署;2008年底,组建了浙江省休闲观光农业行业协会,近90家规模较大的休闲观光农业园区成为会员。同时,还连续于2006、2007年,在浙江(上海)名特优新农产品展销会上宣传推介休闲观光农业园;2009年5月,省农业厅、省旅游局、省休闲观光农业行业协会、省旅行社协会等单位联合开展精品线路评选,推出了巨网捕鱼、采蜜游等12条“浙江省休闲观光农业精品线路”和8条“浙江省休闲观光农业优秀线路”;2010年4月,省农业厅与省旅游局、省休闲观光农业行业协会又联合举办了以“诗画浙江,魅力农业”为主题的“浙江休闲观光农业推介月活动”,首次评出浙江省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等51家省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开展了浙江休闲观光农业形象标识征集活动、浙江休闲观光农业城市广场大型推介活动。通过政府引导,浙江省休闲观光农业已步入规范发展阶段,并将进入一个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

浙江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模式

浙江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因开发模式、发展阶段、主导产业(产品)、经营目标市场、当地乡村民俗、农耕文化、园区功能、经营理念与模式等不同而形态各异,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发展态势。园区发展模式也可以改变,当园区由于外部资源环境等因素变化而改变其发展战略时,有可能从一种发展模式向另一种发展模式转化。虽然形态各异,但各类园区按照经营发展战略目标和主要经济收入导向的不同可以分为如下三类:

(一)以高科技项目开发为主要发展目标的园区

此类园区强化世界顶尖农业科技的引领作用,发展高新技术和生物技术,然后实行技术转移。培育种子、扶持企业成长、集聚标杆企业―研究培育出优化的种苗,对各地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和主要经营者进行免费的培训,扶持其采用高新技术种植这种种苗,接着由农业龙头企业带动更多农户推广新种苗,从而改造传统农业,全面促进农业的转型升级和产业化。此类园区以高科技项目开发为主要发展方向,通过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售卖开发培育的种苗为主要经济收入,同时发展参观游览、采摘体验、教育展示等休闲旅游项目。

浙江省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浙江传化大地科技城)就属于此类园区,该园区定位为国际农业科技的孵化器,整个园区是一个科技农业平台和技术转移平台。2009年该园区的总收入达到5,592万元,带动农户4,600人,农户人均收入达到30,000元。

(二)以特色农产品的销售为主要目标的园区

此类园区一般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品牌,旗下有若干个农副产品品种,具有高科技的农作物种养技术,产品有特定的销路(国内特定区域市场或出口),属于精耕细作型农业。园区一般利用精品果园基地、绿色蔬菜基地、特种水产基地、珍稀动物(禽类)基地等生产资源优势为游客开发体验生活、亲近自然的休闲旅游项目。

例如,杭州晶星都市村就是以特色农产品为基础,发展各种休闲娱乐服务;绍兴方圆观光农业园利用其特种水产品发展垂钓餐饮等休闲农渔活动;嘉兴碧云花园以杜鹃花、各种特色水果蔬菜为主导产业;湖州移沿山生态农庄以甜瓜、樱桃等产品为载体开发休闲旅游。

(三)以增加游客数量,提高各项旅游收入为主要目标的园区

此类园区一般以主要景区为依托,园区内具有森林、湿地等功能旅游区,同时具有客房、餐饮、会议等完备的游乐会务设施。园区以完善参观游乐设施,吸引更多的游客,提高各项旅游收入为主要发展目标。

例如浙江安吉的中南百草园风景秀丽,森林覆盖率达95%,是天然的大氧吧,具有生态植物观光区等七大旅游功能区块,旺季时每日游客量都在两万人以上。园区集高科技农业开发、休闲观光、教育实践、户外运动于一体的综合型生态休闲旅游景区,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达70万人次,年销售额5000万元。

浙江温州白云山农业观光园以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为主要目标,园区拥有18幢休闲度假别墅,发展森林采摘、农业科普、珍惜动物观赏等特色项目吸引游客休闲度假。

浙江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对策

(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发展至今,浙江休闲观光农业经历了起步发展、引导发展和规范发展三个阶段,期间也走了不少弯路,碰到不少问题。

投资主体缺乏。一般而言,农业的投资周期长、回报率低、投资风险大,所以很多地方对农业投资都存在严重不足的情况。管理主体不够明。休闲观光农业园区是一项新生事物,各地没有现成的模式可照搬,园区相关各项配套管理措施正在不断完善之中。起初浙江省相当部分县市区对休闲观光农业园区没有统一的管理部门。正是这种由于管理的缺失,导致很多地方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处于无序发展状态。审批程序不够清。由于初期休闲观光农业园区没有明确的管理主体,造成没有制定相应的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审批程序。致使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在项目选址、规划评审、设计施工、工程监督、竣工验收等环节无人监管,造成园区建设随意性强,品位上不去。

(二)发展对策

浙江休闲观光农业之所以会如此快速而健康地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浙江省农业厅、旅游局)对其正确的引导、扶持与管理。具体如下:

培育投资经营主体。农业因其天然的弱质性,缺乏投资主体。浙江省各级政府十分注重休闲观光农业主体的培育,努力促进多元化投资主体参与,把吸引工商企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共同参与有机结合起来。例如浙江省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的建立离不开萧山区人民政府对传化集团大的积极培育;嘉兴碧云花园源于村干部对民营资本投资农业的积极动员。

明确管理职责,建立浙江省休闲观光农业行业协会。浙江省农业厅与浙江省旅游局经过协商,明确了各自的职责,便于充分发挥各自的管理、监督、引导等功能。各县(区、市)农业与农村工作办公室(农办)也与当地旅游局明确了各自的管理职责和义务。

同时为努力推动浙江休闲观光农业的健康发展,提升水平、规范运行、健全机制,2008年12月30日,在浙江省农业厅、省民政厅指导和监管下,“浙江省休闲观光农业行业协会”宣布成立。协会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科学有效地为会员和会员单位提供项目咨询、规划管理、行业交流、科技支撑、人才培训等服务,为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做贡献。

规范化管理建设。浙江省对休闲观光农业的规范化建设主要从如下两方面进行:一是加强制度建设。监督休闲观光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如环境卫生、质量承诺、安全设施、接待服务等。二是加强从业人员的素质培训。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培训工作,形成定期培训机制。

参考文献:

1.Fleischer・A.Rural tourism in Israel.Tourism Management,1997

2.The New Agritourism: Hosting Community& Tourists on Your Farm,dogan Koc,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8

3.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Z].news.省略/a/20100131/001379.htm,2010.01.31/a) 2010.09.25

4.吴加志.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经验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J].中国农学通报,2007.1(23)

第7篇:休闲农业范文

[关键词]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策略;发展前景

休闲农业旅游是指将农村田园风景、自然生态资源等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和开发利用,并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当地特色文化和乡间生生活,提供给人们一个体验休闲生活状态的农业发展形式。由于我国的休闲农业旅游起步晚,相关的旅游业经营模式不够成熟完善,这很大程度限制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和进步。但休闲农业旅游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趋势,规划设计生态化的旅游产业不仅可以提高当地人们的经济水平,还能带动了农业的新一轮改革,有利于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发展休闲农业旅游面临的问题

1.1休闲农业旅游经营模式比较分散

我国许多大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业发展迅速,但是主要的经营模式为小农经济。目前乡村的休闲农业旅游以自发、分散的小农、个体、私营等经营为主,这种原生态的经营模式对客户有较大的吸引力;但由于分散的个体经营模式,缺乏科学管理和整体营销的理念,很难形成品牌性的产业。这很大程度限制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前景。

1.2休闲农业旅游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

在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过程中,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是一个很严重的现象。由于国内农业旅游产品个性化不明显,经营模式单一,缺乏整体规划和全局发展观念。这导致农业旅游产业现有的环境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不但不能推动当地农业产业的稳健发展,还会使当地的经济水平倒退。应结合当地的特色文化对休闲农业旅游产业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加大对农业旅游的管理力度,引导农业旅游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1.3休闲农业旅游行业经营管理水平低

在休闲农业旅游的经营过程中,传统的经营理念显得十分的陈旧和落后,无法给城市旅游者带来更好的乡村生活体验;且从事休闲农业旅游的管理工作的基本都是当地的百姓,不会通过研究把握旅游者的消费心理进行产业规划。许多农户对当地旅游行业的宣传力度也十分有限,没有形成系统规模化的营销手段,限制了休闲农业旅游更好更快的发展。

2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发展策略

2.1发展特色的休闲农业旅游产业

将休闲农业旅游产业进行特色化,提升本地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首先需要一批高素质的管理人才,能根据当地特色的文化对休闲农业旅游进行规划设计,开展一系列的创意性旅游活动,提高当地农业旅游的文化内涵;其次,当地特有的文化遗产是开展特色休闲农业旅游的重要前提,要把握当地的文化积累对旅游产业进行创新,将文化底蕴和旅游产业业进行完美的融合;为了确保休闲农业旅游产业的发展,应加大对当地产业人力、物力相关的投入力度,对乡村基础设施进行大规模的调整翻新,改善旅游区的生活环境。

2.2推动休闲农业旅游产业的生态化

休闲农业旅游是以乡村生态环境为依托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型产业,生态环境是农业旅游的生存之本,如何保护乡村生态系统是个引人思考的问题。应将休闲农业旅游领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保护好当地丰富的原生态资源为前提下去获取更高的经济收益。同时要规范休闲旅游行业的服务质量,提高城市旅游者的消费体验,将农业旅游进行品牌化,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旅游系统,推动当地农业更迅速的发展。

2.3改善休闲农业旅游产业的体验感

对于休闲农业旅游产业来说,当地旅游业不仅仅是提品的地方,它更多是提供了一个给旅游者行进消费的平台。城市旅游者可以根据自己对特色文化的喜好去进行消费购物,这需要我们将旅游产业特色和旅游者的心理特性进行结合设计,给消费者带来更好的休闲农业旅游体验。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的设计应该实现人与自然、文化科学的完美融合,实行生态化旅游产业,具体的设计方向应使旅游者在城市和农村两种文化差异中获取美好的乡村风情体验。让旅游者全面享受乡间生活带来的惬意体验,获得难以忘怀的经历和回忆内容。同时当地老百姓也能从可持续发展的休闲农业旅游产业中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推动农业的良性发展。

3总结

在当代,人们渴求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休闲农业旅游迎合了人类亲近绿色环保生活的高品质心理特征。绿色旅游是一种时尚的消费模式,这是现代人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水平的产物,它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潮流模式。发展休闲农业旅游业,可以在扩展旅游者休闲度假空间选择的同时,将乡村特有的农业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收益。发展农业旅游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使农业的总体经济效益达到最大,走向多元化发展模式;同时现代的农业科技知识也得到了广泛科普,实现了互赢互利,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青,单福彬.乡村旅游目的的地方品牌价值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4(23).

[2]杨伊侬.休闲农业旅游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以广东为例[J].中国商贸,2014(07).

第8篇:休闲农业范文

农业休闲景观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通过服务经营产生的新型农业经营方式,通过农业生产和农业自然生态景观资源,经过专业策划管理运营。将农业产品与农业文化价值,通过体验感受的形式进行销售的行为。农业休闲景观的经营主要是针对城市居民渴望农村朴实的生活和自然的生态环境。通过吃绿色菜、住农家院、赏农村景、看农村戏、采摘体验、农作锻炼、农业科教等感受活动。使人们得到特有的享受与教育。这种副业将农业资源深化挖掘,对改善农业自然生态环境;调整改善产业结构;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扩大内需;发展开发农业旅游: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等都起到了促进和发展。

一、农业休闲景观的分类

农业休闲景观主要由两类组成,一类是农业生态景观,主要指农耕土地、生产工具、农作植被、生态水域等;一类是人造景观,主要指建筑物、交通道路、景观基础设施、绿化植物、公共广场、街区等。但相对于城市景观来说,农业休闲景观还是以自然生态景观为主。

二、农业休闲景观的功能

农业休闲景观园具备种植采摘、餐饮娱乐、旅游观光、休闲体验、科普教育等诸多适用功能的农业园区。农业休闲景观不只是单一的农业生产。而且成为美化环境、绿化市容,以及观光、休闲、学习的重要产业。不同地域文化的农业园区会有不同的特点定位,但农业休闲景观共同的功能是统一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生态展示功能

农业休闲景观的自然生态展示是其特有的主体景观。区域农业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是农业休闲景观发展的基础。通过改造完善自然生态景观的生态链,使各构成生物群体和谐共存。农业休闲景观设计并不是限制在单一景观所能创造的自然生态环境。而要注重的是各物种和谐统一的结果。通过生物学合理的数量搭配各类物种。使动物、植物与人类之间的能量和谐转换,通过自然生态景观环境的感受体验、品尝绿色生态食品、包租生态农园、饲养家禽等等生态信息的传达,使游客对自然生态展示有感官的享受和生态环保的学习,不能因为景观设计短期利益的需要而忽略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在经营管理上不断改进生态结构关系,从而发挥农业休闲园景观设计的自然生态展示功能。

2 休闲娱乐功能

农业休闲体验园是通过农业生产作为休闲娱乐的基础,在生产中创造休闲娱乐项目,使游客在不同季节都会有适应性的休闲娱乐项目,通过休闲娱乐让游客得到农村地域特有的感受。近年来,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和法定假日的增多,渴望来农村休闲娱乐的人越来越多,这就对农业休闲体验园景点的内部及周边的景观设计建设带来了新的困难。增强娱乐性、体验性、科教性等,使游客能充分了解农业文化。消费者的需求就是市场的导向,所以,要完善休闲娱乐的配套设施,深化特色经营项目,针对不同人群设定不同的服务种类,如:为青年人群设定篝火晚会、童年游戏、绿色周末等主题性的休闲娱乐项目。提升服务质量,迎合地域农业文化的特色,合理设定空间序列,人性化的布局,从而强化休闲娱乐功能。使农业休闲体验园景观处处体现农业文化带来的休闲娱乐感受。

3 科学教育功能

农业休闲景观是农业科技教育平台,在其环境中通过科技农业展览,先进生产工具示范,传统种植演示植物生长规律。虽然传统种植已经落后成为过去时了,但这种融合了世世代代农民耕作经验的传统农业方式,对于完全未曾经历过的一部分大众而言。却充满了神秘感和吸引力。通过经营者管理运营。游客参与体验传统农作生产,了解农耕的技术与植物繁衍生长的规律。通过不同历史时期农业场景的再现。解读农业文化的发展,了解过去,珍惜现在,展现现代农业科技的成果,使农业休闲体验园成为自然农业科学的教学基地,使游客真实感受农业科技对现代生活的改变。参观科技农业展示项目多样,例如:节能绿色培育、控释肥、无土有养栽培、立体式种植、电脑自动调控等。农业科学教育是城市人群最渴望的体验,也是农村展现现代农业文化最直接的方法。

三、农业休闲景观的设计原则

1 美学性原则

(1)自然美感:充分发挥农业景观的自然生态资源优势,品种繁多,形态各异,保留了原有形态空间的自然美感。

(2)形态构成美:充分表现区域形态的形式美感,运用形式法则,如重复、叠加、特异、渐变、阵列、连接、包容、互锁等。进行形式美感设计,创造出符合区域大环境的人工形态美。

(3)景观设施组合:通过材质肌理的运用。表现出农业文化的朴实美感,不浮躁不奢华。自然的衔接到整体环境中。

(4)绿化形态及色彩美感:运用地形地貌及树种配置关系给予游客不同的空间、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季节创造出弹性而多层次的美感空间。

2 教育性原则

(1)休闲娱乐教育:通过农村地域文化特有的休闲娱乐方式。让游客感受单纯朴实的娱乐活动,使游客从现代电子科技娱乐的环境中解脱。回归大众娱乐。

(2)劳动参与教育:通过对农业生产劳动的参与。使游客得到农作知识的学习。繁忙劳累的工作状态,对城市人群内心和肢体都是很好的锻炼。

(3)农业科技教育:在现代化农业生产的环境中,感受科技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是科普教育最好的平台。

3 体验性原则

农业休闲景观设计中。注重农业活动的体验项目开发,特别是注重四季特有的体验项目的开发与设计。游客只有参与农业活动体验,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各要素向游客提供感观服务,通过亲身体验经历农业活动,才能使游客享受到原汁原味的乡村文化氛围,营造全身心的旅游体验,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9篇:休闲农业范文

(一)现代都市依托型

国内外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发展都是从大城市的周边即环城一带开始出现进而衍生。现代都市依托型景点主要分布在城市周边半小时车程范围内的农村或郊区,以周末休闲度假游为主要形式。太原青草坡乡村庄园、清徐葡峰山庄、晋中明乐庄园等都属于环太原市区的现代都市依托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

(二)景区依托型

景区依托型休闲园区的经营方向是强化景区的观光、游览功能,围绕周边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旅游景点进行开发,以自然景观、风俗民宿、文化古迹为特色的农家游为主打,带动其它涉农产业的发展。山西一些著名的景区,如皇城相府、王莽岭、太行山大峡谷周边的乡村都在积极发展观光、旅游型休闲农业,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三)主导产业依托型

近年来,山西省主导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应在此基础上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规划建设一批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和显著生态经济效益的休闲农业产业园。依托山西发展多年的“一村一品”、“一县一业”项目,将特色优势农业资源整合为特色乡村旅游项目,以特色产业促动乡村旅游发展。清徐县葡峰山庄、忻州原平大营温泉生态旅游度假区、晋城沁水县示范牧场等都是较好的范例。

(四)龙头企业依托型

在“521”政策的支持下,山西涌现出很多大型的龙头企业,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品牌文化,可以围绕这些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将产业链向前后延伸,形成集休闲观光、现代科技、传统文化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项目。比如,围绕六味斋、双合成、水塔醋业、冠云平遥牛肉、杏花村汾酒集团等农业加工龙头企业,建设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园区。

(五)特色文化依托型

山西地处中部,历史悠久,范围内的特色文化包括边塞文化、佛教文化、红色文化、晋商文化、寻根文化、盐池文化、黄河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如昔阳的太行山石埂梯田耕作文化,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震撼,是我国北方旱作农业的一道靓丽景观。依托文化资源,发掘各地特色民俗艺术,晋中社火,晋南、晋北的面塑花馍村,北广灵、南浮山的剪纸村,太谷的花灯,黎城的布老虎等特色旅游项目也对城市游人非常具有吸引力。

(六)现代农村依托型

在政府政策的引导和鼓励下,山西出现很多生态环境优良、经济发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些农村兼具城市的生活条件和乡村的生态条件,有很好的基础设施。比如卫生模范村泽州县东四义村、村民共同富裕的汾阳市贾家庄村、发展科技农业致富的忻州市前郝村等,都可以培育为现代农村依托型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观光景区。

二、山西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问题

目前乡村旅游已成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载体。然而,山西省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品位档次低,定位不明,文化内涵少

山西省内的休闲农业项目数量已经非常可观,不少项目也有各自的侧重点,但品牌项目不多,大多停留在“观农业、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的阶段,对消费者日益多元化的消费需求难以满足,大部分项目内容单调,缺乏主题创意,生态内涵不高,文化底蕴不足,主题不突出、特色不鲜明、综合功能不齐全。

(二)缺乏科学规划,资源利用率低

很多园区缺少科学论证和系统性规划,定位不准确,重复建设情况很常见。高品位、上档次、综合性、知识型的休闲园区较少,大多数园区档次低、规模小、内容单一、设施简陋。园区中可以游玩的项目较少,就容易受季节制约,造成资源闲置。不少休闲农业园区一年只营业半年,淡季来临就解散员工、关门歇业。

(三)投资不足,土地难流转

休闲农业是综合性产业,需要大量的土地和资金投入。普通农户往往投资不起,纯粹政府投资又会产生效率问题,较好的投资主体是有一定资金实力和管理经验的民营企业。近年来山西一些煤焦企业寻求转型,投资发展休闲农业取得了成功,但仍有巨大的潜力亟待开发。另外,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土地越来昂贵,流转土地的阻力也越来越大,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制定相应的政策,设计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在法律法规的规范下协调解决。(四)企业分散经营,缺乏合作由于缺乏总体的布局规划,山西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企业各自为政、分散经营、缺少沟通,导致大量基础设施和项目重复建设。经营主体之间缺乏信息交流,不能很好地吸收同行的经验教训,人力、物力和财力浪费严重。缺乏合作和学习使企业的管理水平不能得到有效提升,在低水平徘徊。

(五)产业链简单,相关产业发展滞后

山西省休闲农业项目大多停留在游览自然人文景观、体验农家生活、参与种植和采摘、牧放动物,在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农产品衍生品的销售、农业科技的展示、农业知识的传播、农耕艺术的传承方面开发力度不足。农业产业链的扩展和延伸,将产生专精的分工和合作以及大量的衍生产品和服务,有助于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是助力农村经济腾飞的核心动力。应将符合和代表消费发展新趋势、新潮流的元素融入休闲农业中,在吃、住、行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游、购、娱的潜力。

三、山西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对策

山西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应该在宏观上进行把握和布局,积极改善住宿条件、服务水平及基础设施,打造强势品牌,积极推动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形成,建立行业标准和管理规范,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一)宏观上总体把握、分类布局

休闲农业的发展要立足区域优势,根据本省特有的资源禀赋进行科学规划。既要展示山西省壮美秀丽的乡村自然风光,又要展示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提升旅游内涵,打造强势旅游文化。山西省应构建以太原、大同、临汾等较大城市为核心的现代都市依托型休闲农业旅游带,以皇城相府、太行山、乌金山等为中心的景区依托型休闲农业旅游带,以晋商文化、根祖文化、红色文化为中心的特色文化依托型休闲农业旅游带。

(二)改善住宿条件、服务水平以及基础设施

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服务对象大都是城市居民,在欣赏乡村风光、乡土风情的同时需要较高的住宿条件和服务水平。乡村宾馆和客栈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乡村特色的同时,要按照城市居民的生活要求设计旅馆和客栈,要实现“生活设施现代化,服务标准城市化”,具备冲水马桶、空调、有线电视、互联网接口等条件。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服务人员大都是农村闲散劳动力,需要经过系统的培训,才能具备基本的服务礼仪、服务标准、服务规范。另外,欲将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做大做强,需由基层政府主导,统一规划,解决好停车场、垃圾回收处理、下水上水、空调暖气等问题。

(三)挖掘优势特色,打造强势品牌

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对现有的建设规模较大、档次较高、活动项目较丰富、文化特色较鲜明、接待服务较规范、经营管理较科学的休闲农业示范景点进行打造和提升,挖掘优势特色产品和文化内涵,创建全国一流的休闲农业旅游景点。可以通过召开休闲农业现场促进会、座谈会和研讨会,现场参观,开展星级评定等形式,提高企业知名度,增加企业收入。利用现代传媒和营销手段,发动媒体和网民,充分利用社交网络平台和微博、微信公众账号,对休闲农业园区和乡村旅游景点的进行宣传、报道、推介,吸引周边省市居民游玩,打造知名品牌。

(四)积极推动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应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构建产业链。从横向来看,应促使乡村旅游产业链中不同产业部门或不同企业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协调共生的稳定联盟,逐步发展成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节点对接和文化融合的深度合作。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参与主体可以从纵向上分为上、中、下游(农民、农业公司、农业基地、景点商品供应商、景区服务提供商是产业链的上游,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农村旅游工艺品生产企业、农村旅游服务中介是产业链的中游,游客、旅行社是产业链的下游)。通过纵向产业链的集成,可以增强产业链的带动和辐射功能。在产业链集成的基础上,逐渐构建分工合理、高度合作、无缝衔接、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的区域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集群。

(五)加强部门合作,建立行业管理规范

应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推进山西省休闲农业规模化、服务和管理标准化、功能多样化。相关部门应牵头组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会,从市场信息、技术推广、服务规范、安全卫生、项目支持等多方面对经营者进行指导,并建立统一的行业规范和标准,对休闲农业旅游点进行评级、促使企业实施标准化管理,确保安全生产,无安全事故发生。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