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休闲会所企划方案范文

休闲会所企划方案精选(九篇)

休闲会所企划方案

第1篇:休闲会所企划方案范文

关键词: 休闲体育专业 顶岗实习 课程构建

1.工学结合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

2007年广州、武汉、上海、沈阳和首都5所体育学院嗅到时代气息、抓住先机,申办休闲体育专业,随后,有中高职、本科院校也陆续设置该专业。那么,如何构建休闲体育专业?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就业市场等一直是高校体育界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当前设置休闲体育相关专业的院校中,培养目标定位为“体育娱乐休闲的应用型人才”、“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复合型、高级应用型人才”等,这说明对专业市场判断和认识是相同的。借鉴国内外的先进教学经验,结合休闲体育专业的市场定位,我们在不断探索工学结合的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落脚点在于课程体系的构建,开发培养学生全面职业素质、技能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课程,其中贯穿于专业教学全过程的实践见习和顶岗实习是课程实施的关键环节。本文从休闲体育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发着手,就如何加强社会实践和实习引导,建立紧密合作的校内外实习和社会实践基地,开展订单式培养机制、顶岗实习的组织与管理展开探讨。

2.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工作过程,即(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1]。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涵盖5个主要部分(图1),其显著的特点在把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专业教学全过程,凸显社会实践和实习的引导,实现“社会实践(见习)—在校学习—教学实习”这样一个不间断的过程,故我们称之为行动体系课程,其有别于学科体系课程(表1)。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就是针对职业岗位群的实际工作,让职业活动的各个元素,渗透和融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和融合在学校的教学环境、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从而形成职业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环境。

3.顶岗实习构建

顶岗实习是指高等学校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组织学生到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进行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性教学活动。顶岗实习需要实习生完全履行职工岗位的全部职责,独立开展工作,实习单位按照同岗位职工工资的一定比例向学生支付实习报酬等。

3.1课程计划设计

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按照课程模块设计,休闲体育专业在制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时,应实现理论与实践课程相对应。实践类课程尽可能早地安排在课程体系中,通过定期的社会实践环节,学生到休闲度假村、高尔夫会所、健身休闲俱乐部、户外与拓展训练机构、体育旅游或体育咨询公司等休闲体育企业参观走访,了解工作程序,能增强市场意识、社会服务意识和职业创新意识。

3.2打造校内外实习和社会实践基地

首都体育学院休闲体育专业在校内建立了“社区服务实践和实习基地”和“首体健身俱乐部实习基地”。沈阳体育学院投资2100万元在白清寨建成占地670亩的雪上运动训练中心,用于冬季的冰雪运动教学和夏季的户外运动教学、拓展训练教学,并建立本溪大石湖、辽阳核伙沟等7个学生野外生存实训基地。这些自建校内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实现了专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校教育与行业发展的接轨。

校企合作,充分利用学校外部资源,打造休闲体育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如休闲度假村、高尔夫会所、健身休闲俱乐部、户外拓展训练机构、体育旅游公司、主题公园、全民健身中心等,建立合作关系,签订合作协议,搭建学生实践与工作的平台。

3.3创办校属休闲产业

当体育成为大众休闲主流文化的社会中,高等学校、特别是体育学院的培养人才目标,应适应社会发展,根据区域环境,人们精神需求,发挥自己的特长,创办校属休闲产业。天津体育学院在探索新专业的办学模式下,变封闭式办学为开放式办学,引资创办“天体休闲健身旅行社有限公司”;沈阳体育学院围绕休闲体育专业的发展,成立沈阳东方宜佳文化传播咨询有限公司、沈阳脉络文化顾问公司,这样既为行业体育、休闲体育开展提供了智力支持、组织策划及科研工作,又为休闲体育专业发展带来了机遇。

3.4建立校企订单式培养机制

高校培养出来的理论型人才与企业所需要的实用型人才脱节,学生受过了高等教育却无法适应企业一个普通员工的角色,这已经是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而“订单式培养”则能从根本上解决这种尴尬,因为其是学校与企业进行合作,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提供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并参与教学全过程,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培养方案,结合岗位需求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到企业直接上岗工作。

3.5组织与管理

目前,体育院校的大多数专业的教育实习,采用分散式实习。这种实习的优点是教学成本低,实习的灵活性大,对学生就业有一定帮助,但最突出的弊端就是降低人才培养的质量。由分散式向集中式的转变已经成为休闲体育专业教学实施的主要内容,也是提高专业人才质量的重要保证。

建立专业社会实践与教学实习基地有利于广泛利用社会资源为人才培养服务,有利于坚定“集中式实习”思路以凸显专业特色培养模式。建立健全实习管理制度,建立学生实习管理档案,形成校内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实习指导人员共同管理的体系,进行统一管理和考核。

3.6挑战师资队伍结构

健身俱乐部、高尔夫球场、多功能运动休闲中心、SPA馆等休闲场所越来越多,休闲体育产业服务的逐渐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休闲体育教师队伍滞后于教学、行业人才发展需求,专业队伍结构合理化调整,除自我造血,培养“双师型”(指同时具备教师资格和职业资格)人才外,聘请企业人、行业专家,用“市场人”担任休闲市场调查、休闲产品项目检测和营销等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十分必要。

4.结语

根据休闲体育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开发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开展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顶岗实习教学,实现了“三化”(能力培养专业化、教学环境企业化、教学内容职业化)、“四个结合”(教学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制订与质量评价标准的制定同企业与学校相结合;教学过程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学生的角色与企业员工的角色相结合;学习的内容与职业岗位的内容相结合),为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开辟了新视角。

第2篇:休闲会所企划方案范文

 

一、户外游憩政策的类型和实践

 

户外游憩包括了所有那些以自然和以休闲为出发点、但不一定是竞赛性或有组织的活动,典型的例子如走路、访问国家公园和乡村公园、森林、海岸、乡村的快乐性活动、非竞赛式的骑车和一些以水体为基础的游憩活动,也包括访问农村的遗产和其他吸引物( A.J.VEAL.,2002: 238-244) 。以下按照自然资源政策、野生生物政策、海岸游憩政策、海港游憩开发政策、森林游憩政策、水体游憩政策、筹措资金政策七个类型分别进行具体分析。

 

( 一) 自然资源政策、野生生物政策与筹措资金政策

 

自然资源政策的制定过程应遵循的原则可归纳为: 环境容量原则; 多方满意原则; 专门化原则; 可代替性原则( John D.Hutcheson JR,Francis P.Noe.,1990: 10-14) 。自然资源政策的核心和出发点就是要减少人为游憩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冲击。目前野生生物旅游经济价值的重要性已经开始得到重视。一些国家建立了大量的动物园来保护野生动物。印度政府启动了虎保护工程,通过建立保护区,与旅游业发展相结合来保护濒危动物。美国有关筹措资金的政策计划常常包括使用付费战略,以用来援助联邦的、州立的和当地的政府机构来补偿他们的运营成本。例如,美国联邦的预算计划很大程度上依靠增加收费项目额度和对游憩使用者新开征收费项目,以产生额外的收入。美国对 71 个游憩地点新开征了收费,这些资金被回流到国家公园服务系统,用来管理资源,而不是进入国库。美国各级政府还对拥挤情况下的休闲活动收取费用,以与变化的休闲需求相适应( John D.Hutcheson JR,Francis P.Noe.,1990: 99) 。

 

( 二) 森林游憩政策与乡村游憩政策

 

森林游憩政策中典型的例子如美国的森林管理法案( NFMA) 。它要求美国森林服务署( USFS) 为每个国家森林准备土地和资源管理计划。该法案要求对计划的开发进行公共干预,要准备环境影响声明( EIS) ,要根据国家环境政策法案( NEPA) 的要求获得公共评论。美国、日本和欧洲各国均实行以资源为基础的乡村游憩模式。以加拿大为例,联邦政府对乡村游憩地的发展贡献尤巨,这种贡献体现在国家公园的设立和建设上。加拿大的国家公园政策是以资源为基础,而不是以人们需要为基础。魁北克省由于有最丰富的高等级资源,拥有最多的国家公园。加拿大政府为了保护核心资源区,引入了“分区制”概念,制定了国家公园的功能区规划政策,以严格约束开发、经营管理中的不当行为。根据国家公园内资源的敏感程度划分为不同的区域: 野生地带和转换地带,不同区域对休闲设施和活动有不同的限制性规定。

 

( 三) 海岸游憩政策和海港游憩功能开发政策

 

海岸游憩政策在美国加尼弗利亚州游憩供应与环境资源管理中作用明显。海岸游憩服务业是该州海岸地区经济的支柱产业。由于该州的 80%人口住在离海岸 30 英里的范围内,海岸游憩活动发展成为该州最重要的游憩活动。休闲活动的扩张带来了游憩供应与保护自然环境之间的冲突,也带来了与办公用地、工业和能源发展等事业用地的冲突。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开始通过公共政策来保证公共游憩权利的使用。由于对海岸开发用地现状的不满,政府启动了对该问题的投票动议权,形成了一个海岸计划,通过了加州海岸法令。该法案的突破在于首次强调了“海岸游憩必须和运输业、捕鱼业、商业、工业活动结合起来考虑”( Michael Heiman,1986: 23) 。政府机构也制定了海港游憩功能的开发政策。

 

二、运动政策、艺术与娱乐政策

 

国外学者所论及的艺术和娱乐产业大致相当于文化休闲产业和娱乐产业的范围,包括艺术产业、传媒产业、娱乐产业、图书馆业、网络等产业( A.J.Veal,2002: 241-244) 。政府需要干预运动产业中的市场失灵并提供运动方面的社会福利( Chris Gratton & Peter Taylor,2000: 103) 。政府关心运动产业还因为国民身体素质直接与运动参与程度和运动产业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英国曾经的运动和游憩白皮书反映了运动参与和健康之间的关系。政府运动政策的目标和原则是: 大众体育和精英体育。主要的手段是政府鼓励更高的运动生产和供应。主要途径包括: 资助消费者,资助商业领域和志愿者领域的供应者,或者直接以比私人生产者更低的价格供应产品。资助的另一个目的是为了获得运动产品、资源和运动机会的更公平的分配。政府有时还直接提供部分大型公共体育馆等公共产品的建设和服务的供应。政府还通过制定国家和地区运动计划来促进学校运动与休闲教育的发展。发达国家在艺术和娱乐政策上采取了参与部分艺术和娱乐设施的直接供应、资助商业和志愿者机构提供艺术和娱乐供应等形式,以市场化为主导,促进了艺术和娱乐产业的发展。有的国家还把以发展艺术和娱乐为主的文化产业作为政府的发展战略来实施。如爱尔兰十分强调政府执行以文化为先导的发展战略,促进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乡村的发展( Baylis s,D,2004: 817-831) ,美国正是依靠其出色的市场经济体制和产业积聚政策成功实现了好莱坞电影产品向全球市场的扩张。而英国近几届政府凭借切实推行创意产业政策大大推动了艺术和娱乐产业的发展,出现了伦敦、格拉斯哥、伯明翰等一批以艺术和娱乐业闻名的创意城市。

 

三、旅游政策

 

以下从海滨旅游政策等几个方面来阐述。旅游政策包含两个有一定矛盾性的目标: “一是使在旅游目的地的游客数量和花费最大化; 二是游客对目的地环境的冲击最小化”( A.J.Veal,2002: 247) 。

 

   ( 一) 文化旅游政策与国际旅游政策

 

文化旅游政策可分为三个层面: 地方、国家和跨国。一些城市在旅游开发时注重文化旅游政策的经济作用。跨国的文化旅游开发合作也被欧盟推进了。典型的例子是欧洲艺术城市网络的形成。由分布在 11 个国家中的 30 个城市组成了网络,开展全球旅游预定服务。各城市纷纷举办重大活动或事件、大型节日以及大型展览、开发文化吸引物以吸引客源,这是欧洲城市文化旅游政策的特点( Greg Richards,1996: 90) 。一些国家直接将文化和经济管理部门合二为一,如荷兰的文化和经济事务部、英国的文化、活动和旅游部,以便更好管理和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由于“文化产业” 和“旅游产业”涉及到多个部门,这样中央政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协调好多个文化和旅游组织一起工作,共同创造一元化的文化旅游产品。

 

法国直到最近才有了自己的文化旅游政策,但文化旅游吸引物的供应从 1959 年开始实施的法国政府文化政策中受益巨大。该政策使国家文化投资的长期性、文化遗产的保护、视觉和表演艺术的支持、文化消费民主化得以保证( Stephen Wearing & John Neil,1999: 149) 。国际旅游政策主要涉及国家之间的旅游服务贸易问题,一般通过国家之间的旅游贸易协定来起到积极作用。以美国为例,美国“国家旅游政策法案”规定国家商务部有推动美国旅游、减少旅游障碍、便利国际旅行的职责。法案第2123 条款还授权美国商务部长有权与外国政府就旅行和旅游事务进行磋商,在外国建立官方旅游办事机构,援助旅行和旅游办的培训。法案规定商务部下设立旅行和旅游部,负责旅游具体工作。措施主要包括减少旅行限制、便利双方旅游、建立官方旅游推广机构的地位等( Hubert N.Van Lier,1993: 227) 。

 

( 二) 海滨旅游政策、乡村旅游政策与生态旅游政策

 

海滨旅游政策以英国较为典型。英国二十世纪海滨旅游度假地的发展史中,地方政府通过积极参与游憩和娱乐供应,采用低税收政策吸引私人投资等,促进了海滨旅游业的发展。近年来为应对海滨度假地的衰退危机,南部海岸地区的多数地方政府采取了应对的政策。这种政策尤其体现在新的旅游发展战略的制定上。西方国家往往将乡村旅游的发展和乡村地区的整体发展结合起来进行。经常运用的管理手段主要包括调整、志愿者、财政支出、金融刺激、非干预性政策。政府在生态旅游中的角色在于:

 

它通过制定环境规则和产业标准来有效管理旅游活动,控制旅游的影响。在二十世纪 90 年代,不少国家把生态旅游作为了国家的长期战略并制定了生态旅游规划,如汤加等。政府规划旅游产业的目的也是为了在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对环境消极冲击前提下发展旅游产业。

 

四、针对特殊人群的休闲政策

 

( 一) 针对妇女与少数民族的休闲政策

 

大量有关女性休闲歧视的研究文献证明了早期休闲政策实践中的女性和男性的社会不平等现象。这在运动领域最为明显。英格兰运动战略计划就认识到女性参与休闲运动少的几个原因: 文化的期待和束缚; 男性组织的权力; 媒体运动的覆盖; 设施的缺乏。由于女性不能自由出外旅行,或者是由于安全的原因,使女性旅游参与度低于男性。提高女性休闲参与度面临资源不足的问题。卡拉·亨德森,黛博拉·拜尔列席基等强调女性主义伦理在休闲服务业中的应用,主张从女性主义视角规划休闲项目(卡拉·亨德森,黛博拉·拜尔列席基等,2000: 282-284) 。一般而言,一定社会中的少数民族常常遇到休闲和旅游领域的权利受歧视的问题。英国移民中的少数民族人口也遭受种族歧视问题。因此,对于少数民族的政策包括休闲政策,倾向于以减轻和补偿一般性社会剥夺为方向。

 

( 二) 针对残疾人和小孩的休闲政策

 

以前人们常常将人按医学的观点分为不同的群体,而残疾人被人为地与普通人群隔离开来。这就导致很多休闲设施在设计功能时很少考虑残疾人的休闲特殊需要。这就使残疾人丧失了使用这些休闲设施的机会。近 20 年来,这一现象有所改变。一些机构相信残疾人在社区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休闲服务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为休闲活动不仅对残疾人有治疗意义,而且也是与大型社区直接融为一体的方式。以前,关于残疾人休闲和旅游服务的供应往往被看做是政府福利一部分,而现在综合考虑权利和市场力量。很多国家通过立法来保障残疾人的休闲权利得以实现。如英国“反对残疾人歧视法案”( A.J.Veal,2002: 252) 为残疾人的休闲进入和其他权利制定了指南和规则。现有休闲政策较少关注 12 岁以下的小孩,忽视了他们特殊的休闲需求方式和特点。他们的休闲环境主要是家庭和邻近地区,因此休闲政策应该多考虑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设计休闲设施时应考虑孩子的身心健康,考虑孩子与动物园、节日、身心健康之间的关系,减少视频游戏和网络带来的消极影响。

 

( 三) 针对青年人和老年人的休闲政策

 

针对青年人的休闲服务比较多。一些国家的政府将其作为控制青年人犯罪的一种手段来实施。如英国“运动和游憩白皮书”( A.J.Veal,2002: 252) 就认可这种观点,虽然并没有科学的研究结果证明这一观点。也许正是因为“英国青年俱乐部”这些公共部门提供的休闲设施是服务于教育的,而不是服务于休闲的,近年来英国青年人对社区一般休闲设施和商业设施并不是很喜欢。政府应该更多考虑青年人的休闲需求来制定有关政策。西方社会的老年人由于退休时间提前,身体状况好、经济能力强,因而构成了休闲旅游市场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许多英国的海岸城镇已经成为退休公民度假地。一些国家的政府和跨国公司在为老年出国旅游市场提供专业服务。政府在制定休闲政策时要考虑老年人的特点,以“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方和正确的价格”( A.J.Veal,2002: 254) 为他们提供休闲服务。

 

此外,休闲服务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也值得我们关注。由于游憩、公园服务业领域十分分散,因此讨论具体的各个领域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十分困难。例如美国联邦政府雇员的政策来自个人管理办公室,基本上依据 1978 年颁布的“民用服务业改革法令”( David F.Culkin & Sondra L.Kirsch,1986: 147) 。在私人部门,政策可能来自一个特定的地点,也可能来自一个公司的总部办公室。政策的制定也要听取个人的意见并需要得到政策制定团队或首脑的批准。管理者需要定期对新老员工进行政策解释。总体来看,美国并没有制定专门的为休闲服务业准备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法规,有关人力资源方面的政策更多是通过国家综合性法令制定通用标准,如人权法令、平等付酬法令、退休、就业者福利等等有关法令。

 

五、国外休闲政策实践对中国的启示

 

( 一) 充分发挥我国政府在战略、规划、政策法规以及促进休闲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首先,我国政府应确立发展休闲产业在国家未来经济体系中的重大战略地位。从国外的情况来看,休闲产业在国家的经济生活、国民经济体系中已经占有了重要地位。甚至可以说,休闲和休闲经济成为推动西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影响因素。因此,中国政府应该改变目前忽视休闲事业、休闲产业的现状,科学认识休闲活动的功能,在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中考虑将休闲产业和休闲事业发展列入中央政府的工作目标,另外制定中长期的发展专门规划。由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已经被政府列入国家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而且在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大报告中被上升到国家战略。但是由于休闲事业和休闲经济在包含范围上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有很大的交叉性,因此需要在进一步研究文化产业和休闲产业二者关系的基础上,明确思考如何正确协调这两类产业在国家经济生活中的地位问题。建议我国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确立休闲产业在国家未来经济体系中的重大战略地位。

 

同时,我国公共管理部门要全方位采用国外休闲管理的几种主要手段: 供应和日常管理、规划、政策、法律、法规。这里所指的休闲规划,既包括国家和不同等级的地方总体规划,也包括国家和地方的分支行业如旅游产业、文化休闲业、娱乐业、体育休闲业的发展规划。当前我国政府要制定《国家中长期休闲发展战略规划》和《国家休闲法律体系建设规划》。西方以美国、法国为代表的部分发达国家制定了《国家休闲发展规划》,并有效利用规划促进了休闲事业和休闲产业的发展。中国目前虽然人均收入水平仍然较低,但从两个方面来看已具备制定国家休闲规划的基础。一方面,从人们在旅游、文化休闲、体育休闲、娱乐四大领域的消费总量来看,我国休闲经济实际上已经具有了相当的发展规模。另一方面,我国公民的闲暇时间由于各种休假制度的实行,可用于休闲的时间已大大增加。经过 2007 年 12 月下旬国务院进行的节假日制度调整,我国法定节假日和周末休息日已经达到 115.3 天,如加上职工每人每年的带薪休假,一年中平均休假时间超过了三分之一。这为人们的休闲活动提供了时间基础。随着休闲事业和休闲产业在国家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制定《国家中长期休闲发展战略规划》成为大势所趋。《国家中长期休闲发展战略规划》将成为制定《国家休闲发展总体规划》的重要基础。建议国家制定《国家休闲法律体系建设规划》,对未来若干年内休闲法律、法规的制定提供方向性、目标性、进度、程序等方面的原则性指导,从休闲人权的高度来保障公民的休闲利益,协调休闲事业和休闲产业中企业、非政府组织、休闲者、政府组织四者之间的关系。目前,制定国家和地方《休闲产业发展政策》也是大势所趋,既包括总体性的休闲产业政策,也包括各分支行业的发展政策。当前我国在休闲产业发展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导,以致休闲产业和休闲公共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某些无序现象。

 

我国政府应该及时制定总体性的休闲产业政策,也就是从休闲经济的特性出发,制定能促进休闲经济整体发展的宏观经济和社会政策。同时,我国各级政府也应该积极制定能推动休闲经济各二级产业: 旅游业、文化休闲产业、体育休闲产业、娱乐产业等充分发展的行业政策和有关政策。

 

其三,高度重视政府在休闲经济发展各阶段中的重要作用。国外政府在休闲经济发展和休闲事业发展中确实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休闲经济的形成到发展阶段,各级政府的积极作为有效促进了休闲经济的发展。因此,中国各级政府应该在休闲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担当正确而积极的角色,避免自己的缺位而延缓休闲事业和休闲经济发展的步伐。

 

其四,加强公共住房、医疗、社会保障、教育制度的改革,为休闲经济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社会环境。我国政府应从休闲是公民的基本人权的高度认识休闲事业发展重要意义,认识休闲产业对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从休闲事关国家与社会和谐发展、文明发展的高度来重视休闲问题。政府应该致力于解决目前中国人享受休闲和进行休闲消费的四大障碍: 住房、医疗、社会保障和教育难题,改变前段历史时期过分将改革市场化的错误倾向,让政府、个人和所在单位都能承担各自的责任。尤其是政府应该坚持公共事业和市场化并举的方略,明确履行自己在公共事业中的重大职责,加大在这四大公共事业领域的财政投入,使这些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难题得到较好解决。而只有当全体国民身上的四大隐忧不再存在,休闲消费和休闲文明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其五,研究调整带薪休假、退休制度、休闲福利制度。学术界呼吁多年的休假制度得到国务院的批准并于 2008 年开始实施,但该政策的目的是否能达到,还需要不断进行跟踪研究,并及时制定相关后续政策以排除障碍性因素。另外,退休制度的改革、休闲福利制度的建设也应该被提上议事日程。

 

( 二) 休闲管理要重点抓休闲需求和供应两方面

 

一个方面是对休闲行为和休闲主体的引导,抓影响休闲参与的因素。通过各方面努力,逐步清除休闲参与的障碍性因素,以引导休闲需求的不断增长; 目前影响中国人休闲参与的因素很多,这其中包括个人的、社会的和机会等方面的因素。具体而言,目前直接制约人们休闲的因素包括节假日制度不够合理、医疗费用、教育费用、买房费用过高,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休闲教育落后,休闲有关的政策法规不完善等等。只有根本上解决好这些问题,休闲参与和休闲需求的潜力才能发挥出来。另一方面是对休闲供应的管理,重点就是抓休闲产业的规划和质量管理,以促进休闲供应的质、量以及类型的全面增长,满足休闲需求。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借鉴国外经验,强化对游憩设施的管理。国外十分重视对游憩地设施的管理。例如,这些国家往往通过价格政策来实施对乡村游憩设施的管理。在价格政策中,合理的收费政策对实现乡村游憩设施管理的目标既满足游憩者需求又合理控制游憩容量、保护生态环境和游憩资源,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些好的管理措施也可以为我国游憩地管理所借鉴。在开发休闲市场,激发、引导休闲需求方面,我国政府也要加强在休闲市场营销方面的责任。西方政府在休闲产品和服务的营销上承担了一定的责任,例如政府往往在各种休闲产品的全球推广方面进行直接的资金投入,或在国内外设立相应的推广机构。最典型的例子是这些国家的政府直接提供旅游推广代表处的资金。中国政府应在企业不能发挥作用的营销的某些特定环节中施加自己的积极影响,扩大本国休闲产业和产品的国际影响力。

 

( 三) 加强休闲教育和研究

 

其一,大力发展休闲科学的研究,包括休闲研究组织、休闲刊物( 学术的和通俗的) 的建立和创办。

 

目前我国休闲科学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这与我国政府部门、休闲相关学科学者对休闲科学和休闲公共事业和休闲产业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直接关系。在现阶段,有必要加强休闲研究组织的建设,包括中国休闲学会及其分会的建设、各大学和研究院所加快成立休闲研究机构、在大学学生中成立各种研究性的学生社团组织等等。这些学术组织可以积极争取与地方政府和中央、国家有关部委合作举办国际或国内学术研讨会,开展学术和应用性课题的招标和竞标、研究工作。休闲类学术组织也应积极与相关各学科的专家学者展开合作,使之成为休闲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此外,休闲刊物的创办也很关键。以通俗的休闲刊物实现休闲科学理论的大众化,达到休闲教育功能,介绍休闲产业的实践动向,引导公众的休闲需求。国内至今还没有一本以休闲类的专业学术期刊,这与国家有关出版政策、国家和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的管理制度有密切关系。因此,争取国家新闻出版署和国务院学位办公室、教育部的支持,努力创办学术性的休闲刊物,将有效推动休闲科学研究的繁荣,以更好地指导国内休闲产业实践。

 

其二,强化全民的休闲教育,发展休闲专业教育。随着带薪休假制度、长假制度等的实行,当前中国人民的休闲时间越来越多,而在如此多的闲暇时间里如何做到享受健康的休闲、科学合理的休闲,即让休闲真正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是值得政府和学术界需要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政府和教育机构、休闲志愿者组织应该大力加强全民的休闲教育,让人们学会如何休闲。同时,中国政府和高等院校也应该积极开设休闲科学、休闲经济、休闲管理、休闲心理学、休闲社会学、休闲规划和政策等方面的课程,建立休闲管理专业的本科、硕士、博士学位点,开展休闲行业的服务和管理人员培训,培养休闲学科的师资和研究人才,培养休闲有关政府部门和休闲企业的优秀管理者。未来的休闲专业教育应该摆脱旅游管理专业的下属研究方向的尴尬境地,努力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高校应该成立独立的休闲管理学院,以培育完善的休闲学科群。重视对休闲产业职业经理人的培养,开发休闲服务业人力资源。建议以大学中的旅游管理学院、商学院、中外合作的国际商学院或高等旅游职业学院为依托,与企业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加强对休闲企业管理和营销人才的培养,以适应休闲产业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的需要。

 

( 四) 重视特殊群体休闲需求,支持私营和志愿者休闲服务机构发展

 

首先,要重视并满足我国残疾人、老年人、儿童、社会弱势群体的休闲需求。我国目前虽然休闲活动和休闲产业的发展非常迅猛,但我国公共休闲事业的发展还很落后。主要原因在于我国政府部门和学术机构尚未认识到休闲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没有将公共休闲事业的建设作为政府的工作目标和内容。因此,我国政府和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应该重视公民群体中的弱势群体,通过各种途径满足残疾人、老年人、儿童、社会弱势群体的休闲需求。同时,要鼓励和帮助私营和志愿者休闲服务机构的充分发展。我国在休闲事业和休闲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可借鉴国外有关经验,大力扶持私营休闲企业的建立和成长,努力为私营休闲经济成分的壮大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我国国家有关部门可积极为休闲非政府组织包括休闲志愿者服务机构的产生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和政策基础。政府应鼓励各种公益性休闲俱乐部、休闲基金会、休闲志愿者协会的自由发展,并支持这些机构朝规范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倡导这些组织为休闲者的利益维护、为休闲活动、休闲公共事业和休闲产业中各种公共难题的解决贡献力量。

 

( 五) 重视社区休闲发展,构建中国特色的休闲文化体系

 

要重视社区休闲和游憩工作的规划、实施和管理工作。社区是公民日常游憩和休闲活动的重要区域,对社区的社会与文化发展、社会稳定、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老年群体的幸福生活的创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各级政府应该重视社区休闲和游憩工作,联合专家组,制定科学的社区休闲和游憩规划,并认真实施规划的项目,强化对社区休闲和游憩的管理。

 

在吸收国外休闲文化方式的同时,应大力加强传统休闲文化物质遗产、精神遗产、行为遗产的整理、保护、挖掘与开发利用、发展工作,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休闲文化体系。中国人在休闲生活方式上越来越受西方世界的影响,但不能忽视对中国自身休闲文化特色的建设。中国尤其要加强传统休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传统的休闲文化遗产又可分为物质遗产、精神遗产和行为遗产,其中物质遗产包括所有至今留存的中国人的典型性代表性休闲场所,精神遗产包括中国历代形成的与休闲游憩有关的思想和文献,行为遗产包括休闲行为,如古乐、古代歌舞、戏剧、游戏形式、杂技、民间传统竞技活动等等。要对其中的精华进行有选择性的挖掘、整理与利用,尤其是利用当前我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形势,在吸收和利用传统休闲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富有中国特色的休闲文化体系。

 

参考文献:

 

[1] 卡拉·亨德森,黛博拉·拜尔列席基等( 2000) .女性休闲—女性主义的视角.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2] A.J.VEAL( 2002) .Leisure and Tourism Policy and Planning.Oxon: CABI Publishing.

 

[3] Baylis s,D( ( 2004) ) .Ireland’s Creative Development: Local Authority Strategies for Culture-led Development.Regional Stud-ies.Basingtoke: Carfax Publishing,Taylor&Francis Ltd.,7.

 

[4] Chris Gratton & Peter Taylor( 2000) .Economics of Sport and Recreation.London: Taylor & Francis Group.

第3篇:休闲会所企划方案范文

关键词:中外休闲教育;培养模式;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81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1―0066―03

一、我国高等院校休闲教育发展概况

休闲教育在国外的发展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国外的大学教育体系中几乎都设有休闲学相关的课程,单独设置的休闲系、休闲学院也很多,而在我国却刚刚起步。近几年由于休闲产业已经形成,休闲经济正蓬勃发展,国内许多高校在原有的旅游、体育专业基础上开始将休闲教育渗透其中,并设立与之相关的旅游休闲系、体育休闲系和对应的休闲专业。另外还有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休闲经济研究中心、浙江大学亚太休闲教育研究中心两个在国内最具有影响力的休闲研究机构。

由表1可知,目前我国的休闲教育主要是依托旅游教育和体育教育建立起来的一门新兴的学科。与国外相比我国的休闲学研究尽管起步比较晚,但发展迅速,学历层次结构也比较完整。自2007年国内第一个休闲学博士点在浙江大学哲学一级学科下设立之后,我国的休闲学历教育涵盖了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完整的学历教育体系。但是由于刚刚起步,在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我国高等院校休闲专业培养目标过于雷同、缺乏特色

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根据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条件来制定的教育目标,有时培养目标也表述为教育目的。我国目前的休闲学专业主要是依托于旅游专业和体育专业设立的,因此各高校在培养目标的设置上既带有鲜明的院校特色,又带有同类院校间极大的相似性。依托体育院校建立起来的休闲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大都是培养休闲体育指导、休闲体育产业的经营、管理和策划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而依托旅游管理建立起来的休闲专业的培养目标依然摆脱不了旅游专业的色彩,更倾向于休闲服务技能的培养。

(二)课程规划不科学、课程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高校所设置的休闲专业和休闲系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休闲专业,因为在设立时主要是依托相近的学科成立的,专业名称上虽然有了“休闲”两字,但依然脱离不了其所依托的学科的背景。如很多高校依托体育专业设置体育休闲专业或运动休闲专业,依托旅游管理专业设置旅游休闲专业,实际上是在上述两个专业中加入几门休闲课程拼凑而成 [1]。

在此背景下设置的休闲专业,其研究始终没有超出旅游、体育的研究范围[2]。

(三)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死板,与社会需求不能有效对接

我国许多高校休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都趋于统一,本科院校休闲专业一般都实行3+1的培养模式,三年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最后一年的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撰写。高职高专院校一般实行2+1的人才培养模式,两年的在校学习,最后一年的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撰写。由于在最初阶段学生缺乏休闲行业认知,课堂和社会不能有效对接,专业教育和社会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学生最后一年的实习其实意味着毕业,因为最后一年的实习老师往往不参与,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惑不能及时反馈给老师。教师不参与学生最后一年的实习会使学生感觉课堂跟真正的社会脱节很大,而老师只有理论没有具体的实践,对行业了解不够,对今后的专业教学也往往继续纸上谈兵。

二、美国休闲教育状况

美国的休闲教育走在世界的前列,学科设置突出休闲与娱乐公园管理、休闲与人类健康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完善的休闲课程认证标准

美国休闲相关系所的设立与课程规划标准,由最具权威性的休闲组织美国国家休闲与公园协会、美国休闲协会委员会所规划与设立,其鉴定标准和鉴定过程极其规范,包括两部分:一是组织及运作的设立标准,即单位的特色、系所发展目标、管理方针、系所教育资源、专业教师资格等;另一部分是大学学位专业课程的标准,包含了基础认知、专业能力与专业选修等课程的规定。专业能力课程系列部分,是每一个休闲专业人员所应具备的能力,基础认知和专业选修则是相辅相成,学生必须依照专业领域来选择修课内容,以利于培养更专业的休闲服务人员[3]。

(二)专业方向的多样性和实用性

美国的休闲专业一般由户外休闲和资源管理专业、公园和休闲管理专业、休闲体育管理专业、医疗休闲专业、旅游管理专业等专业方向组成[4]。相比我国的旅游休闲和体育休闲两个大专业方向,美国的各大学休闲专业在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都是与美国社会对休闲专业人才的需求相适应的,专业课程培养目标更有广博性和实用性。

(三)专业课程学习与实习实训的高度结合性

美国休闲专业不仅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将各种实际的专业能力提供给学生,更要求学生将实际经验当成进入工作岗位的必要经历。学生除了要完成专业课程之外,还必须完成320 小时(相当于 8 个星期)的相关专业的实地训练。而且所有公园和休闲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要在跟所学专业相关的机构中完成 14 星期的专业实习,以便为将来从事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专业实习之前必须先修完实习准备这门课程[5]。

三、我国休闲专业建设的启示

(一)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实习实训贯穿于整个的教学活动过程

与国外高校休闲教育相比,国内高校培养的学生更多的是重理论轻实践,为了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教学秩序,国内高校往往把学生安排在最后一学年实习,这样既兼顾了企业的利益,避免了人员的频繁流动,同时又兼顾了学校的利益,减轻了学校教育教学的压力,但是却损害了学生的利益。由于教师缺乏行业一线经验,往往在课堂上纸上谈兵,教师所教和学生所学与企业所需相脱节,学生到企业又得从头开始,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应该把课堂实践教学、校内实训、企业实习实训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把实习放在最后一学年。面对大一新生,在休闲专业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利用学期末和假期时间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由带队老师组织深入到企业调研,选择某一休闲产业类型,通过对一定区域内这一类型相关休闲机构或企业的实地调研以获得对休闲行业和业态的认知,最终完成《休闲行业调研报告》[6]。在大二学年对休闲专业学生进行专业方向分班,不同专业方向开设各自的专业核心课程,如高尔夫方向相关的课程、俱乐部方向相关课程等。大二学期末到大三第一个学期的结束这段时间由专业课教师带队,带领学生深入到企业顶岗实习六个月,实习期间带队教师要不间断地通过实习过程中企业的反馈对学生给予指导,实习结束以后重新回到学校学习相近专业以及跨专业工作能力需求的选修和拓展课程,并再一次实习调研,最终完成毕业论文。大致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如表所示:

(二)成立休闲专业建设委员会,开展休闲教育专项研究及评定

美国高校在设立休闲相关系所时必须经过OCA严格的专业课程认证,我国也应该由专门的教育部门和行业协会的人员组成一个休闲专业建设委员会。委员会首先是专门制定一套高校设立休闲专业所必需的一些资质条件,对拟设立休闲专业的院校依据制定的标准给予评定,并不定期地督查相关院校的专业发展情况。委员会还必须牵头组织由教育部门、行业专家、高校专业课教师组成的团队共同参与制定休闲专业和相关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并定期举办休闲相关专业的专题研讨会。

(三)建设“双师”型结构教学团队

在国外,专业教师必须有一定时间的相关专业的从业经历,并取得一定级别的职业资格证书和与之相对应的学历文凭。在我国的休闲专业师资队伍中,多数是从旅游专业或体育专业转化而来,对休闲专业缺乏系统的、专业的认识,所以应采取向外引进和内部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我们的专业师资队伍。对于在休闲行业做出突出成绩的企业中高层人员,可以引进为学校的兼职教师,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对学生授课。对于学校内部的教师,应出台相应的政策积极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一线挂职锻炼,从而弥补从业经验的不足,或者每年选派专业教师到国内或者国外休闲专业开设比较好的院校交流学习。

[参考文献]

[1]郑胜华,刘嘉龙.我国休闲教育的现状与发展构想[J].高等教育研究,2007(02).

[2]邓文才.对休闲教育的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02).

[3]曹平等.美国休闲课程认证标准对我国休闲体育专业课程建设的启示[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04).

[4]邵玉辉.美国大学休闲专业课程设置对我国的启示[D].山东师范大学,2007.

第4篇:休闲会所企划方案范文

[关键词] 大庆;休闲活动;问题;推动策略

[中图分类号] F740 [文献标识码] A

Strategies for Promoting Leisure Activities in Rural Areas of Daqing City

LENG Zhijie, TANG Lingyu

Abstract: As Daqing, a resourced-based city, is in the last stage of industrialization, leisure activities has attracted the interests of the citizens. In the rural areas of Daqing, leisure activity development is in the budding stage. As a result, it has made certain achievements, but there are still problems. The promotion force is weak, online publicity is inefficient, the market needs are to be segmented precisely and the enterprises fail to build a talent pool for the promotion. Firstly, Daqing should stimulate consumer enthusiasm by building an online publicity platform for leisure activity products while taking enterprises as the main promotion player. Secondly, leisure activities should be differentiated for consumer motivations at various ages. Finally, enterprises should create new products of leisure activities while taking consideration of external factors. In doing so, the market demand of individualization could be mee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activity in the rural areas of Daqing.

Key words: Daqing, leisure activity, problem, promotion strategy

环城休闲业成为企业发展的一个热点领域,吴必虎教授将发生于大城市郊区,主要为城市居民光顾的游憩设施、场所和公共空间,特定情况下还包括位于城郊的外来旅游者经常光顾的各级旅游目的地,一起形成的环大都市游憩活动频发地带,简称为环城游憩带。目前,国际上通常按交通距离、时间划分环城游憩带为三个类型,第一类是离城市中心100公里以内(车程在1个小时左右,以一日游为主),第二类是100-300公里范围(车程在2-3个小时左右,以两到三天的度假游为主)。第三类是300-500公里范围(半日车程,通常以3-5天度假游为主)。本文将大庆主城区周围上述三类环城游憩带中的农村区域休闲活动作为研究对象,运用Dann和Lee等提出的“推―拉”理论[1,2],试图从“拉”的角度探究企业推动休闲活动相关的的外在因素,从“推”的角度来探寻个体休闲者自身的休闲喜好规律,从而研究企业推动休闲活动的策略。

一、大庆环城农村区域休闲活动推广的现状分析

2013年6月10日到7月10进行问卷调查,调研前对物流管理2010级90位本科学生进行培训,学生们发放问卷总计1800份,全部收回,其中有效问卷1603份,有效率是89%。“推―拉”理论中的“拉”是指和目的地吸引物相关的外在因素,因此,针对环城农村区域休闲活动相关的外在8个因素,进行6级满意程度的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推―拉”理论中的“推”是由休闲者自身引起的内在因素,因此,针对不同年龄人群对休闲活动的满意偏好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

(一)从“拉”的角度对环城农村区域休闲活动推广的现状分析

表1结果表明,消费者对政府制定休闲发展规划和政策,不了解、非常不满意、不满意的总比例为50.9%,远远高于正面满意程度。政府相关各类网站建设不了解的为35.7%,休闲网络信息相关服务满意程度仅为22.2%,相关服务有待加强。在服务热线中负面满意程度为52.1%,远大于正面的满意程度。对消费者的权益保护持中立态度者为36.1%,正面满意程度为28.3%。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正面满意程度较高分别为49.9%、46.3%,充分说明市民有较高的休闲意识,企业在推动市民休闲上获得较高认可。对农家乐等乡村休闲的正面满意程度为30.9%,不了解为36.4%,证明消费者对现有的农家乐休闲供给相对满意,但是还应继续宣传,扩大品牌效应。

表1 环城农村区域休闲活动推广的相关外在因素满意度调查结果

表2 环城农村区域休闲活动相关的不同年龄人群满意偏好调查结果

注:5个年龄段分别为14岁以下(D1)、15-24岁(D2)、25-44岁(D3)、45-64岁(D4)、65岁以上(D5)。

综上,发现企业在推广过程中存在主要问题如下:

1.推广力度不够,应从品牌效应到推广效应转变。如大庆极具优势的温泉行业,享誉盛名,但是缺少对完整的可行性出游方案的宣传,导致有意愿出游的群体因不清楚真实具体的实施流程而放弃外出。

2.农村区域文化休闲产品供给缺乏正确的指引。目前大庆休闲产业缺少专业的休闲行业协会、整体战略思考和科学、长远的发展规划,休闲产业与文化产业缺乏融合。

3.农村区域休闲产业社会支持配套系统发展滞后[3],需要整个社会支持系统的配套,对休闲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障力度不够。

4.农村区域特色休闲产品供给不足宣传力度差。由于特色产品多为小规模加工,部分纯手工精艺,销售宣传渠道有限,缺乏规范的规模化发展。

5.缺乏对消费者权益的后期保障工作。相关的维权热线,维权意识很强烈但是维权的途径很单一,缺乏了解。

6.关于互联网推广的过程中,企业缺乏规范的网络营销模式。

(二)从“推”的角度调研休闲参与自身的休闲偏好

表2中的百分比平均值为25.7%,通过5个年龄群体中供给现状的满意以及非常满意两种情况来看:各年龄段均对于现在的休闲教育较为满意均高于平均值,说明各个年龄群体都有较高的休闲意识。D1年轻群体为14岁以下,他们对于政府等关注较少且对事物的认知性存在局限,故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但是纵向比较对于农家乐的喜爱较为突出,为33.1%。D2年龄群体,由于学业较重,对于休闲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满意偏好的百分比较高,说明对外出休闲有很高的向往。D3年龄群体中对休闲供给的满意程度均在平均值以上,且他们的消费能力较强。D4、D5年龄群体中分别有45.7%、43.9%的人对农家乐的满意偏好程度较高。说明各个年龄群体的休闲偏好有差异,企业推广存在下列问题:

1.特色农村区域休闲产业缺乏市场细分,不能满足消费者不同类型的偏好需求。整体呈现出一种重复供给,互相模仿,缺乏组合创新的休闲产品。

2.企业缺乏针对特定年龄群体的休闲活动有效宣传。不能有效拉动大家外出消费的积极性,尤其针对D2年龄群体。

3.企业推动休闲活动缺乏专业人才。应该引进精通休闲项目规划、业务拓展、市场营销或从事休闲研究等专业人才。

二、大庆环城农村区域中企业推动休闲活动的策略

(一)企业在拉动环城农村区域休闲活动的外部策略

1.为提高企业的市场抵抗风险的能力,希望政府要以市场为导向,对当前分散化个体经营的模式进行重组与整合,改善企业的单一的经营模式,优化资源配置。

2.企业以公益者的身份,参与对农村区域休闲产业社会支持配套系统的建设,可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同时扩大了企业自身社会的影响力。

3.为使个体向企业之间实现休闲产品技术转移,将特色产品实现规模化生产。政府可以作为纽带出台部分优惠政策,同时可以拍摄类似于城市名片的广告宣传片,即为个体宣传特色的休闲产品,又可以提高大庆的城市文化的知名度。

4.企业也应注意对网络的监管,最好建立官方网站,不能够为了达到宣传效果与信任度低的网站合作,否则会降低企业的可信度。

5.企业要运用专业型的人才,在网络营销上要持续的维护经营,并重视实际应用而非设计。同时要有长远计划的进行网络营销,网络推广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很多方面,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需求分析,制订周密科学的计划,才可取得成功。

(二)企业推动环城农村区域休闲活动主体的策略

1.企业进行休闲产业推广时,充分利用在校大学生,他们是信息传播迅速的主体,应在微信,易信等网络平台进行大范围的宣传。

2.在企业进行休闲产业推广过程中要区分年龄人群,采取有针对性的宣传。注意区分不同年龄群体的消费动机,紧密结合消费心理,进行细分市场的目标定位,从而制定不同的休闲营销策略。

3.构建城郊农业休闲的特色优势[4]。相关经营者需采取有效的措施,以市场为导向,通过提高自身的服务与项目的创新来满足客户的求,这样才能壮大消费人群。

4.为使消费者可以放心的直接与休闲企业进行预定沟通。希望企业也要为消费者提供维权途径的保障。在消费者维权意识很强的情况下,宣传正确的维权途径,以及各个环节。加大对网络的监管,龙头企业可以自发组织,统一搭建网络平台,有效规避非法中介组织的欺骗。

三、结论

大庆有天然百湖之城,绿色油化之都,北国温泉之乡的美誉,发展休闲产业有天然的优势。由于大庆环城农村区域休闲活动的发展刚刚起步,虽然企业在推进休闲活动已取得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企业对休闲活动的推广力度不够、网络宣传不规范、休闲活动缺乏市场细分、企业不重视专业人才的引进,等外部因素的问题,以及对消费主体的权益保护不重视、休闲产品等缺乏创意不能够结合消费者的心理,因此对大庆环城农村区域休闲活动推动策略研究依然任重道远。首先,从外部拉动环城农村区域休闲活动。以企业为推进主体,搭建网络平台充分利用高校大学生扩大企业休闲活动的宣传,从外部调动消费者外部积极性。同时加强网络销售渠道的监管。龙头企业间强强联合,优化配置环城农村区域休闲活动的资源。注重对人才的引进。其次,从消费主体推动大庆环城农村区域休闲活动。不同年龄群体的消费动机,企业应有不同定位。企业注重对休闲产品的创新升级以市场为导向,满足个性化需求。最后,企业要综合考虑,环城农村区域休闲活动的外部因素,以及休闲活动的消费主体的内部休闲偏好。推拉结合切实推进大庆环城农村区域休闲活动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Dann G M S. Anomie, ego-enhancement and tourism[J]. Annals ofTourism Research, 1977,4(4):184-194

[2]Lee T Crompton J. Measuring novelty seeking in tourism[J]. Annalsof Tourism Research, 1992,19(4):732-751

第5篇:休闲会所企划方案范文

关键词:休闲度假;旅游;战略;环首都

河北省环首都地区目前正处于对接京津、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的黄金机遇期,如何发挥休闲度假旅游的无边界特性,以科学战略引导产业实现突破性进展,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发展形势分析

(一)环首都休闲度假旅游必将成为河北省旅游业发展的重点

1、中国旅游业进入休闲度假发展阶段。2010年,中国的年人均GDP突破4000美元,已具备休闲消费快速发展的基础;居民公休假达到每年115天,接近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居民因此拥有了大量的闲暇时间,休闲消费逐渐成为大众生活的必要支出,中国旅游业已进入休闲度假旅游发展的黄金时期,河北省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休闲度假基地的建设,顺应了中国休闲度假产业发展的大趋势。

2、北京市进入世界城市建设新阶段。2008年后,北京市确立了在“后奥运时代”建设“世界城市”的发展目标,全面进入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新阶段。北京城市功能的社会化、人居环境的生态化、居民生活的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的持续化将对环首都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辐射和带动意义。

3、河北省旅游业进入加快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河北省旅游产品目前在结构、布局、规模、品牌建设等诸多方面存在短板,制约了全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全省已将“十二五”期间作为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将旅游业作为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加速推进产业发展由粗放向集约、由数量向质量、由单一观光向休闲度假复合功能的转变。

4、京冀一体化合作日趋深入。国民经济十二五规划中要求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即将出台,标志着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将上升为国家战略,根据该规划方案,河北省是现代化农业基地和重要的旅游休闲度假区域,休闲旅游业将会得到政策支持,优先发展。随着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落实和一体化建设项目的加快推行,北京市与河北省之间的“同城化”效应日渐明显。

(二)首都休闲度假旅游市场需求旺盛

1、休闲消费市场巨大。2010年,北京市人均GDP已突破1万美元,拥有常住人口近2000万人,其中包括200余万国家机关、经济团体、国际机构和国内外大型知名企业的众多高消费人群,并拥有全球500强企业总部41家,私家车保有量也已超400万辆,市民年出游人数达到6000-7000万人次,出游率高达300%。

2、休闲度假消费快速增长。目前,北京居民正在由积累或富裕阶段逐渐步入追求享受、闲暇和自我实现的发展阶段,旅游休闲、教育、健康等社会服务性产品的支出比重不断增加。其中休闲度假类旅游项目最受北京市民青睐。据调查,北京市民对休闲度假类项目持肯定态度的人数比例最高,达78%,约有超过2/3的城市家庭每年都进行郊游,其中30%每年郊游3次以上,约有39%的北京市民以休闲度假为主要出游目的,95%的北京市民希望到郊区旅游、度假,25%的市民有在外住宿的意愿,市民休闲度假需求十分强烈。

3、休闲度假需求特征明显。北京市休闲消费市场总体上呈现品质化、理性化、健康化、自由化、高端化的个性化消费特征。56.9%的北京市民选择自助游或自驾车游,普遍在意出游距离和出游的便利性,偏好1-2小时的驾车时间;同时,北京市高收入人群在全国各大都市中比例最高(占城区总人口的8%),形成较为稳定的中高端休闲度假消费市场,处于国内休闲消费最前沿。

4、休闲度假客源市场持续外溢。目前北京市的休闲度假产品与市场需求相比仍存在两大短板。一是自然资源类产品相对缺乏,通过对北京市325个旅游地的调查,人文观光产品突出,占43.4%,而自然生态、娱乐运动项目较少;二是京郊休闲度假产品以乡村旅游景区为主,依托生态景观而建的大型、规模化休闲度假产品较少。据了解,北京市约有30%以上的居民已将河北作为首要出游目的地,随着北京市人口、交通、资源、土地、生态压力的日趋加大,北京客源市场将继续向周边地区外溢。

(三)河北省环首都休闲度假旅游发展存在的不足

一是河北省休闲度假产品开发还停留在资源依赖型阶段,供需矛盾比较突出,存在产品业态老化、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与品位差的缺点;二是相对于北京来讲,产品的差异化开发不明显,特色化不突出,吸引力不强;三是管理体制不顺,管理水平普遍较差,景点秩序混乱;四是休闲旅游要素不配套,硬件设施缺乏,购物、娱乐等设施较少,服务水平低,接待服务质量差;五是部分景区可进入性较差,景区内部交通不畅。因此,河北省环首都区域休闲度假产业发展现状与北京市当前的市场需求之间已经产生了具有较大差距。

二、河北省环首都休闲度假旅游发展战略

(一)发展目标

选择发展基础条件较好的区域,变“点线发展”为“面状突破”,重点培育、优先发展。选择优势发展区域建设配套要素齐全的休闲度假基地,通过优化产品结构,挖掘文化内涵,完善基础设施,拓展服务功能,实现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休闲旅游的六个提升,即游客规模提升、重访频率提升、停留时间提升、消费水平提升、就业人数提升、经济带动提升。通过统一标准、统一政策、统一形象与统一服务,打造国际知名的休闲度假基地联盟和首都地区休闲度假第一品牌,推动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休闲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核心战略

围绕生态、文化、温泉、商务、运动、购物六大特色,充分考虑环首都旅游业发展基础、交通区位、产业聚集度和关联度,通过核心功能区的建设,完善旅游要素配套,提升休闲度假品质;通过发展区的建设,增强休闲度假与其他产品的融合度,丰富休闲度假内容;通过龙头项目建设,实现旅游资源的规模化、集约化开发;打造特色鲜明、功能完善,既相互独立又互为补充的环首都休闲度假集群。

同时配套休闲度假基地建设不同类型和规模的汽车营地,面向以北京为主的自驾车游客,通过汽车营地的建设以及相关服务体系设置,在全国率先建立一个区域性、一体化运作的汽车营地网络。

(三)一体化运营战略

以国内外休闲旅游度假区发展经验为基础,提出适合河北省休闲度假旅游发展的最佳发展战略――环首都休闲度假基地一体化发展战略。

1、品牌一体化。要以“互利、共赢”为建设和经营宗旨,以“整体统一,个体独特”为原则,将河北省环首都休闲度假基地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包装,引入企业营销中的形象识别系统,通过理念、行为、视觉识别等多种方式使品牌形象深入客源市场。

2、营销一体化。实现市场营销的“四个一”:打造一个国际知名的休闲度假基地品牌;制定一套完善的营销总体规划和实施行动计划;组建一个层次明确、技术过硬的营销体系和营销队伍;探索一条效率最高、效益最好的营销渠道。以北京市场为核心市场。根据需求倾向和消费特征,细分市场,实施差别化的营销措施和营销方案。

3、标准一体化。按照旅游行业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环首都休闲度假基地在资源保护、设施建设、人员培训、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标准,在各休闲度假基地内统一推行。以游客满意度为基准,共同开展休闲度假基地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活动,实现人性化、亲情化、精细化服务。

4、信息一体化。一是建立一体化的旅游咨询服务系统。在环首都各休闲度假基地的游客中心、高速公路服务区等设置标识统一、规模各异的旅游咨询服务站点,提供休闲度假资讯的免费查询服务;二是推动旅游交通服务一体化建设,主要包括道路交通标志标识、旅游景区布局图及导引标牌等;同时通过GPS动态导航为游客提供导游、报警、求助、动态路网信息服务;三是推动休闲度假基地公共服务设施标识一体化。建设尺寸、颜色、图案统一的标志、标识系统,实现各种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标识的整体化;四是构建休闲度假基地旅游一体化信息网络平台,实现旅游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络预订和网上支付功能,实现各旅游咨询站点的信息共享。

5、开发一体化。一是环首都休闲度假基地在面对北京市场时,要突出自身特色,注重错位开发;二是环首都各县、市之间要加强合作、功能互补、共同营销,联合开发若干个对北京有强大吸引力的目的地;三是部分与北京连为一体的景区,如雾灵山、东灵山、房山地质公园等要加强与北京的合作,实现共同规划、共同开发、联合营销。

三、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一)环境保障

环首都地区要把休闲环境建设提升至首位。一是生态环境方面,近期争取将环首都地区打造成围绕首都的“绿环”;二是休闲环境方面,要加强对休闲度假基地的社会治安、公共安全、价格和市场秩序的管理。

(二)交通保障

一是要加快环首都区域内高速公路的建设和谋划,消除大的交通瓶颈;以生态景观大道为目标逐步提升改造主要国省干线,完善绿化美化与导引系统;逐步改造旅游干线公路与景区相连的支线公路,提高通行能力;撤销部分国省干道的收费站,进一步加强北京游客进入环首都地区的便捷性;二是要积极与北京对接,共同谋划推进北京地铁(轻轨)线路向环首都县区的延伸;三是要建设以游客中心为主的旅游集散地和以游客中心为枢纽的旅游公交网络,特别是要在已被北京公交网络覆盖的地区,积极争取将公交线路延伸至休闲度假基地的游客集散中心;四是除依托北京地区的公交网络外,环首都地区要依托旅行社积极谋划开通各休闲度假基地与北京的免费旅游班车,实现游客的免费接送。

(三)体制保障

成立休闲度假基地管理委员会,对休闲度假基地统一规划、管理、开发、促销和招商引资,积极贯彻落实有关政策,及时统筹协调解决基地自身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按照“管委会+公司”的模式,市场化运作,创新休闲度假基地管理体制;建立完善协作机制,一方面加强与北京的合作,协调休闲度假基地建设;另一方面加强环首都各县(市、区)之间的协调,及时沟通与解决休闲度假基地建设中的相关问题。

(四)政策保障

全面落实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产业发展相关政策,加大对休闲度假基地的支持,主要包括融资、土地、企业改制以及奖励等方面的政策。

(五)服务保障

一是要注重健全散客旅游服务体系,实现散客休闲度假“一条龙”服务;二是要建立一套高于其他地区的服务行业标准,实现服务质量、服务人员素质和消费者满意度的显著提高;三是要以旅游交通、旅游设施、旅游餐饮安全为重点,严格安全标准,完善安全设施,消除安全隐患,建立健全旅游安全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河北省旅游局.关于京郊休闲旅游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R].

2、绿维创景.北京郊区休闲度假市场调查[DB/OL].旅游运营网,2009-01.

3、王润,刘家明,陈田,田大江.北京市郊区游憩空间分布规律[J].地理学报,2010(6).

4、吴必虎,黄潇婷.休闲度假城市旅游规划[M].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

第6篇:休闲会所企划方案范文

王云龙(1971-),男,湖北黄冈人,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发达地区旅游产业与企业发展。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国家旅游局重点项目(11TACK008)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2YJAZH150)的资助。

【摘要】工业休闲旅游发展遇到普通市民进入瓶颈,严重制约工厂旅游市场规模和新兴业态形成。研究结果表明:传统工厂旅游的运行机制和运营模式是有待商榷的;指导理论应由单边市场理论转向平台供给理论;并提出工厂旅游平台供给运行机制和工厂旅游平台转型的配套措施。

【关键词】工业旅游;休闲;平台

一、引言

休闲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缓解心理压力、实现身心协调、有效预防和减少疾病发生的重要途径。对于个人而言,休闲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于社会而言,休闲是家庭幸福的重要条件和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力量。工业旅游尤其是工厂旅游(或工业企业旅游)是城市发展必需的魂魄和精气神,工厂旅游能提供这么一种独特的休闲方式、休闲文化,可以培育成为区域特色休闲产品。

工厂旅游适合休闲特征表现在:第一,工厂旅游属于知识型休闲、文化型休闲,工厂旅游能传播知识文化,“玩”得有层次、有文化、有水平,能实现休闲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层次消费效果;第二,近距离,工厂旅游吸引的主要是市区休闲客源,休闲消费是闲暇时间的消费,工厂旅游短时间就能实现休闲需求;第三,工厂旅游属于群众性休闲活动,适合人群范围广,基本满足不同年龄阶段群众和社会各界的休闲需求;第四,工厂旅游收费少,物廉价美,能兼顾高中低端消费市场;第五,工业门类体系健全,形成门类齐全的休闲产品体系,结合自己的工作特点和兴趣爱好,工厂旅游种类选择多样。

工厂休闲旅游面临的困难在于,对于一般的市民存在较高的进入门槛。据了解,参观需提前预约、散客必须成团以及并非全年开放这三点是制约申城工业游发展的重要原因[1]。即使上海工业旅游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仍然存在着广大市民“参与难”的问题。目前工厂旅游接市民休闲主要是单位团体,比如幼儿园、中小学等各类学校组织,居委会组织等。一般的市民要自己组团报告给专业旅行社接受和安排才有可能成行,这对一般的市民家庭来说是基本办不到的。休闲消费是民生性的消费。这个问题不解决,工厂休闲旅游就只能处于“阳春白雪”的境地,高高在上,很难“飞入寻常百姓家”,其本身规模难以做大,发展前景自然受到很大制约。因此,必须对传统的工厂休闲旅游基本运作机制进行反思。

二、文献综述

工业旅游分为工业遗产旅游和工厂观光旅游两部分。20世纪90年代后期工厂观光旅游开始兴盛,后发展成为各种工业企业参与的、产业类型多样的现代工业旅游阶段[2]。工厂观光旅游典型的国家主要是工业发达国家,有法国、美国等。在法国,电力公司为了消除人们对核电安全的担心,普及核电知识,和社会公众处理好相互关系,有针对性地开发了核电站接待游客活动,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到核电厂来参观,此举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先后参观人数达40万,从而改变了许多人对核电的认识。随后,法国雪铁龙汽车制造公司组织客人们参观他们的生产流水线,引起许多厂家的效仿,一些厂家开始收取一定费用,逐步演化为工业旅游项目。迅速掀起一个工业旅游的热潮,迄今,加入工业旅游行列的法国企业已有700多家,年接待能力突破了 1000万人次[3]。

美国现代工业及其国际性企业的旅游开发也是很有代表性的,如在汽车制造、钢铁制造、集装箱运输以及石油炼化等领域,几乎所有大企业都有在规定时间内向公众开放的制度,许多著名企业成为旅游胜地。其他工业发达的国家如日本、韩国、比利时、瑞典、荷兰等,也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工业旅游。

吴相利[4]、张洁[5]、黄悦[6]等研究了国外工厂观光旅游的起因;Geoff McBoyle[7]工厂观光旅游影响研究,颜亚玉[8]研究英国企业开发工业旅游以及对企业的影响。我国学者对国内工业旅游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工业旅游的概念、特征、影响等方面,以及工业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如安俊梅认为我国工业旅游客源市场开发不足、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缺少富有竞争力的品牌[8]。在国内对工业旅游开发的研究中也鲜有工业旅游开发的成功案例。

国内外工业旅游研究存在着某些相似之处,如直接研究成果不多,理论体系尚未建立,基本处于不成熟阶段,研究发展的空间很大等(王成武等)[9]。虽然工业旅游既包括老工业城市工业遗迹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也包括现有的工业企业旅游资源的开发,但是二者的开发前提条件截然不同,很明显后者要顾及对企业运营的不利影响,这也是为什么工厂旅游开发难度更大的基本原因。总的看来,国内外对工厂旅游的研究集中在描述性总结方面。目前还没有形成对工厂旅游中工业和旅游业产业间融合的内在机理的科学分析,也就导致实际运作中“工业”与“旅游”往往处于两中非融合状态。

三、对传统工厂休闲旅游运行机制的分析

工厂休闲旅游进入难的缘由是与工厂旅游的本质分不开的。从休闲旅游的角度出发,工厂旅游接待的对象是一般游客,服务性质是旅游生活。但工厂旅游植根于工业、工业旅游依附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工厂旅游要长久持续下去必须寻找本源,满足工业企业的本体需求,即生产。毕竟,工业企业的主业不是为游客提供旅游服务,工业旅游的发展不是用旅游来替代工业生产。所以,工厂旅游服务由生活和生产两部分组成,相互依赖、共同发展、不可割裂。生产服务是工业旅游本质和内因,生活服务是工业旅游的外在表现。以上限制工业旅游发展的因素都是基于工厂旅游不能妨碍工业生产的基本要求。

由此衍生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当前工厂旅游、这么多工业旅游示范点的运行机制是否合理?第二,我们能否寻找到一种两全方式或模式,将工业旅游合理地融入到工业生产当中,做到生活和生产二者兼顾。

当前工厂旅游的运行机制是有待商榷的。传统的工厂旅游运营模式是把工厂旅游等同于一般景点开展的旅游活动的“单边市场”模式,这是与工厂旅游的本质属性违背的。一般旅游景点面对的是单边市场,只解决如何提供游客旅游服务。工业旅游除了提供游客旅游服务外,还要为工业服务。工业企业兴办工厂旅游的初衷并非真的要获取旅游收入,其目的是希望借助工厂旅游提供生活服务来获取生产服务。如果不能很好地对相关工业企业进行有效、有利的传播,旅游也会因为得不到工业的支持而夭折。工厂旅游关注生产服务的本质决定了工厂旅游不同于一般景点开展的旅游活动。工业企业看重生产服务,旅游业关注生活服务,于是就导致了生活和生产的分割局面。这样,不仅影响工业旅游市场规模形成,也直接影响到工业旅游业态形成和完善,传统模式中工厂旅游活动还停留在企业后勤服务阶段,仅被看作企业一项接待业务即“副业”而不是一种新兴业态。

四、工厂休闲旅游运行机制向平台供给转型

工厂旅游就是个平台。指导工业旅游合理运行的认识和相关理论应该由“单边市场”修正为“平台供给”、“双边市场”;工厂旅游既然是产业融合的产物,就应该用工业发展规律和旅游经济规律共同来指导工业旅游项目开发而不是其中之一独自发挥作用。

如图1所示,工业旅游就相当于一个企业长久性的永不落幕的小型博览会和交易会。工厂旅游是销售产品的平台,比如生产打火机、西服、工艺品等行业;在工厂旅游展示平台上集中了“会”、“展”、“演”和其他方便游客参与活休闲动形式,相比一般的工业展览会,其展示内容的层次和范围更深更宽;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工厂旅游能否深刻表现企业文化,既体现了企业的勇气和底气,更是体现工厂旅游吸引力大小、品味高低,它是决定我们工厂旅游项目成败的关键——如果没有展示企业的文化内核而仅仅是变相的广告之旅,那将会导致旅游体验缺乏“主旋律”,让人游得兴致索然。常言道,一流企业卖文化、二流企业卖品牌、三流企业卖产品。通过工厂旅游平台满足了工业企业卖产品、卖品牌和卖文化的所有目的。尤其是通过企业文化的传播,能从思想层次上改变人们对企业、对行业的一些传统观点和错误认识,这个是一般促销活动没法企及的,也正是开展工厂旅游的重要意义之一。此外,借助相关模式,工厂旅游也可以转换为信息、经验和知识交流的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为市场双方提供商品交易(第一层次),平台有活动组织和会议介入,展示产品及其生产过程、生产环境(第二层次),传播文化乃至品牌形象(第三层次),有知识交流(第四层次)。这种平台模式是未来的一种发展趋势,其服务生产作用现在远远没有得到充分认识和发挥。

五、工厂旅游平台供给运行机制简述

从平台内容看,顾名思义,工厂旅游平台是个旅游平台。但工厂旅游平台的产权属于工业企业,其本身并不擅长组织管理旅游活动,意味着很多工业旅游平台内容是可以外包的,如旅游活动策划、纪念品设计、教育类衍生产品开发等为工业旅游平台提供专项生产服务,实现多产业融合的格局。工业企业在平台中的定位主要是规划计划、组织和调度客源及其相关管理服务。如图2所示。这个理论改变了传统工厂旅游的运行机制,拓展了传统工厂旅游的工作内容和完善了分工机制,对现实工业企业的工作指导意义大。

六、平台供给转型的配套措施

从时间的角度,工业企业周末和节假日停业,实现“错峰旅游”。一方面,休息是人与生俱来的权利,工业企业周末和节假日停止日常生产经营活动,让职工享受法定的休假权,真正落实职工的休假制度;另一方面,挪开空间和时间让位于工厂旅游经营活动,实现“错峰旅游”。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发展中大国,“饭碗”比休假重要、“加班加点光荣”等传统观念根深蒂固[10]。所以,要随着社会发展、收入水平提高、劳动者自我维权意识上升,逐渐普及民众休闲观念,形成保障公民休假权利的法治体制,培育享受休假、休闲的社会风气。

从空间的角度,在工业企业区位中对工厂旅游实行专门的功能区划。体现在企业厂区和办公楼的设计考虑到工业旅游的需要。这样,游客多但不影响到办公,车辆停放不会影响厂区装卸货物的卡车进出。此外,把旅游设计的理念与大工程直接对接,大型工程项目投资设计伊始预留旅游功能,在项目规划和研发阶段就组织人力专门研究旅游功能,预留旅游发展的空间、时间和方式[11]。比如上海东方明珠的投资设计方案中就不仅定位电视转播塔,而是包含观光功能在内的综合功能。现在,东方明珠变成世界高塔协会中经营效益最好的代表。央视新台址、三峡工程等延续了这种从产业链延伸的角度投资设计的思路。

从生产服务职能的角度,将工厂旅游归类于工业企业的品牌营销范畴。从工业企业办公室接待到品牌营销的定位变迁,是工厂旅游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融入、从一门“副业”到一种新兴业态的飞跃,是生活到生产的转型。与工业企业的品牌活动整合在一起,将工厂旅游视为品牌文化展示的平台,那就可以意味着工业企业的诸多品牌活动可以由企业内到企业外扩展,实现工厂旅游引进来,品牌活动走出去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 李宝花.申城工业游叫好不叫座[N].新闻晨报, 2011-04-14.

[2] 王若璇.基于工业旅游的景区综合规划研究[D].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12.

[3] 刘会远,李蕾蕾.在中国开展“工业旅游”的现实意义[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

[4]吴相利.英国工业旅游发展的基本特征及经验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2002 (4) :73-79.

[5]张洁.工业旅游及其开发研究[D].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7.

[6]黄悦,李琳.首钢旧址工业旅游研究及建议[J].旅游经济,2010(5):163-164.

[7]Geoff McBoyle.Green tourism and Scottis distilleries [J].Tourism management, 1996(4):255-263.

[8]安俊梅.工业旅游发展的驱动机制研究(D).江南大学.2008.

[9]王成武,南剑飞,赵丽丽.老工业城市工业旅游研究述评[J].开放导报,2010(2):101-103.

第7篇:休闲会所企划方案范文

关键词:体育社会学;大众体育;社会变迁;休闲;政策导向;日本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1)04-0063-04

Policy guidance for mass leisure and sports in Japan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China

XU Wan-bing1,JIN Yin-ri2

(1.Chengdu Sport University,Chengdu 610041,China;2.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 200438,China)

Abstract: The authors examined and analyzed policy guidance for leisure and sports in the social transition of Japan from the 1960s to the early 21st century, gained policy experiences of Japan whose social development was carried out earlier than that of China, and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opinions: 1)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Basic Plan for Sports Revival” enabled Japan to perfect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for sports revival, and put forward specific leisure sports activities and measures; 2)in the late 1980s, an aging society lacking of children was a national problem faced by the Japanese society; career sports became a new orientation of mass sports; 3)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life environment enabled mass sports in Japan to boom; 4)policies such as NPO act promoted the gradual transformation of mass sports business mode to a civil business mode.

Key words: sport sociology;mass sports;social transition;leisure;policy guidance;Japan

随着经济发展,日本的大众休闲生活方式在二战后出现了不同的时代特征。首先,日本经济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起飞,并先后承办了1964年东京奥运会和1970年大阪世界博览会。在这一阶段日本制定了“体育振兴法”,并根据这一法案研究制定了关于体育的普及与振兴的基本方针。这一系列的方针政策为日本大众体育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具体的休闲体育活动措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后期,日本泡沫经济崩溃,经济陷入低谷。而这一阶段日本进入老龄化时代,社会福利政策压力骤然增加,需要建立一套更加细致、完备、符合大众价值取向的体育政策;20世纪初,以信息化社会为起点,日本社会进入了多元、需求稳定的大众休闲时代。但是依然面临少子化、高龄化社会的严重挑战以及泡沫经济崩溃的社会经济问题。除了社会福利方面的压力外,20世纪90年代之前建设的休闲娱乐设施出现过剩的局面。在这期间,日本除了积极推动大众休闲体育活动以外,还积极探索综合型地域体育俱乐部的推广,从而有效整合各区域的体育资源。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令世人瞩目。这种发展的客观环境为我国大众体育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同时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不断转型。对日本大众休闲与体育政策措施的研究将会为中国大众体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1日本社会生活环境变迁

1.1市民思想意识与生活取向的变化

1)思想意识趋向注重精神生活。日本作为经济大国,在现代化社会建设过程中,大量生产、消费、代谢的循环体系造成了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而这一过程中国民思想意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1980~1998年的近20年时间里,比起追求丰富的物质生活,日本国民注重精神生活的比例不断提高。对于精神生活的界定非常主观抽象,但是可以看出日本社会对于经济增长或物质消费之外的精神生活的摸索与追求日益显见。

2)“自由时间”支配与生活取向变化。“自由时间”是指以个人的意志自由支配或使用的时间。一般认为其中不包括睡眠或饮食等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时间以及工作、学习、家务等具有约束性的工作或工作时间。近年来有些日本学者将“自由时间”定义为“与活动种类无关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或能够体会到自由的时间。”[1]自由时间中可以从事的活动多种多样,也有人统称为“余暇”活动。20世纪80年代起日本快速进入高龄化社会,男女平均寿命已经达到了80岁。日本内阁府《国民生活的舆论调查》对于“今后的生活着力点”的询问,“休闲、余暇生活”的需求增加显著,表明与日本社会工作时间的不断缩短有关[2]。随着工作时间的缩短,人们对休闲生活的需求也逐步增加。

1.2“社会性休闲”生活方式的产生

积极人生乐趣与生活目标往往通过和人的交流与社会贡献获得。社会生活中如果更多赋予“社会性休闲”的元素,将会使更多人确立积极的人生目标。这不仅能够满足个人的积极愿望,也可以使社会文明得以进步与发展,达成人与社会的和谐与良性循环的发展。日本经历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高速发展期后,经济停滞,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前所未有地凸现。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对于每个社会人提出了在自主支配的时间里如何创造新的生活方式,以促进社会和谐和进步的问题。一方面生活方式的选择是以个人自由为主的,而另一方面在与他人、社会的交往过程中,需要尊重与包容他人的个性与生活方式的多元性。于是产生了“社会性余暇”的概念,同时也赋予了日本社会具有创新意识、多元化、和谐的社会文化氛围。

2日本大众休闲政策导向

2.1“生涯学习振兴法”和“海外旅行倍增计划”

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日本国民对休闲的需求也前所未有地高涨。正是在这一时期政府行政报告书中开始出现“生涯教育”的概念,各种宾馆设施及休闲娱乐设施等公共休闲设施相继投入建设。作为生涯学习的政策指导,1990年开始实行“生涯学习振兴法”。1992年以公立小中高等学校为对象,规定每月的第2周星期六为公休日,逐步开始实施“学校5日制”。

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了休闲全球化倾向。1987年日本运输省(现国土交通省)发表了“海外旅行倍增计划”,伴随着日元增值的影响,到了20世纪90年代前期日本每人海外旅行人数已经达到了1 000万人。1987年日本政府施行“综合保养地域促进法”,也称“度假地法”,加上“泡沫景气”扩大使日本各地兴起了度假地建设风潮。

2.2工作时间缩短及带薪休假政策

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际社会对日本人工作时间长的状况进行批评。日本政府制定了“年总实际工作时间不超过1 800小时”的具体目标,积极推行国家公务员和金融机关实行双休制,促使企业协会与劳资双方普及双休制的工作制度,而由大型企业主导的支援与奖励志愿者的“志愿者休假”制度也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普及。经济泡沫崩溃的20世纪90年代初,为了刺激国民消费,日本政府讨论通过了“生活大国5个年计划(1992-1996年)”,明确指示工作时间的缩短是实现“生活大国”计划的最重要课题,规定了“连续休假”、“因病休假”等详细的休假制度。1993年规定降低加班时间的上限,逐步实施每周40小时工作时间制度[3]。到1997年4月,日本社会正式进入了“每周40小时工作时间社会”。

2.3节假日法修正案

“有关国民节假日法修正案”于2000年正式实施。这一新的节假日法被统称为“快乐星期一”,即将此前的以日期设定的节假日改为指定星期休假的制度。2000年开始,日本的“体育节”和“成人节”改为星期一。由此,规定周六休息的企事业单位在该周就成为连休3天,全年中的三连休情况不断增多,2003年开始“海洋日”和“敬老日”也成为了“快乐星期一”。2002年4月,日本全部实现了学校5天学习制,再加上加入“快乐星期一”节假日的增多,国民带薪休假时间随之增加了很多。一系列新的休假制度的普及使得个人与家庭自由支配时间增多,不仅促进了休闲活动与社区活动的开展,大众对与休闲时间增多相应的活动方式也有了更多的期待。

2.4“特定非营利活动促进法”的实施

1998年日本众议院全会一致通过了为促进社会福利与环境保护为目的的市民自主性公益活动的《特定非营利活动促进法》(NPO法),并在同年12月开始实施。所谓NPO法,是以追求非特定人群的利益为主要目的(政治与宗教除外)的市民组织,可以更加快捷方便地申请法人资格的制度。涉及12个领域,包括医疗与福利、社会教育、城市规划、文化与体育、环境保护、灾害救援、区域安全、人权平等、国际协作、男女平等参与、儿童健康养育、NPO活动支援等。这一法案的实施背景是,1995年日本的阪神大地震给日本国民带来了空前灾难,而其中由市民自发的救助活动受到各方广泛关注。《特定非营利活动促进法》的实施使不单纯依靠政府或企业的支撑,普通市民也可作为主体承担社会责任。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文部科学省推行的综合地域型体育俱乐部计划基本上是以NPO团体法人的方式施行。NPO法实施以来,日本社会对团体性、公益性社会活动的认识逐渐加深。日本余暇开发中心(现称为“自由时间设计协会”)在其1998年的调查研究报告中将这样一种社会活动形态称之为“社会性休闲”,并将其定义为人与社会积极的沟通过程中,以兴趣为主导的各种活动,活动内容各种各样,大多数以志愿者形式参与,不记酬劳、不分老幼。可以为有困难的群体提供帮助,也可以是实现自我价值和创造性的活动,其结果有利于社区社会的和谐。

3日本体育政策导向

3.1“体育振兴基本计划”的实施背景

1961年6月日本制定了《体育振兴法》。该项法案中明确了有关体育的相关定义,设置了各公共团体层次的体育振兴审议会,培养设置了非正式公务员身份的体育指导员,并且明确了与区域体育振兴相关的公共体育运动设施资金辅助方式与标准。其后,文部省(现文部科学省)的咨询机关保健体育审议会于1972年审议通过了“关于体育普及振兴的基本方针”,明确了社会体育环境设施整备的方针政策。这一方针借鉴德国“黄金计划”,该项计划为日本的体育设施整备提供了可参考的数据[4]。

乘1964年东京奥运会后在日本涌现的社会体育振兴之风,各地区普遍实施了以硬件设施建设为中心的政府决策。此后相继出现了休闲度假村的建设风,普及并扩充商业体育设施,以及全国各地普遍出现的大型体育场馆建设或高尔夫球场等体育运动俱乐部建设风潮,迎来了空前的体育产业泡沫化时代。受欧洲兴起的大众体育运动影响,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使用大众体育的概念,而在1988年文部省体育局改组中采用了“生涯体育”的概念[5]。日本学者将其定义为“在生涯活动过程中的各个阶段,为了提高生活质量,持续性进行并享受符合自身生活方式的运动。”[6]

20世纪90年代末,保健体育审议会对“为保持增进终身身心健康为目的的健康教育及体育振兴战略”的提案进行审议,其中提出为了实现终身性、丰富多彩的体育生活方式为目标。对于地域体育环境,提出了将推行学校体育设施由单纯地向地域居民提供运动场所的“开放型”,向学校与地域社会“共同利用型”的政策转换,以使地域居民更加有效地利用完备的学校体育设施[7]。此项提案反映了“振兴生涯体育”的政策意图,揭示了为促进大众体育运动持续性开展而制定的设施环境政策的基本思路。

3.2体育振兴基本计划实施重点与导向作用

2000年8月,为应对进入信息时代的社会环境,保健体育审议会进一步明确了通过更加具体的定量数据和制定目标来振兴体育的方针。尤其在报告中提出对于实现终身体育的地域体育环境整备政策,将成人体育参与率从当时的37.9%提高到50.0%。

为达到此项政策的目标实施的有力措施是,大力促进从1995年开始实施的综合型地域体育俱乐部的培养和辅助事业。这项计划目标是从1995年开始利用9年时间,建立以区域居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为居民提供运动、交流与活动场所。提出了“为了在21世纪初实现人人参与和亲近体育的生涯体育社会,作为国民参与体育活动的场所而备受关注的综合型地域体育俱乐部的全国性范围推广为重点措施”的政策指针,设定了到2010年全国每市町村中至少有一个,而各都道府县中设置至少一个广域体育中心的政策目标。直到2008年7月,日本1 046个市町村中已创立了2 768个综合型地域体育俱乐部[8],其中多数以NPO法人组织形式经营管理。

“日本体育振兴基本计划”中的大众体育政策经过了从硬件到软件建设的过程。进入21世纪,尤其是2010年以后,这项计划可以说是由此前的抽象性观念转化为具有实际意义的具体政策,为迎接未来少子化、高龄化社会的国家重大问题做好准备。

4对中国大众体育发展的启示

4.1社会发展与变迁对大众体育需求的启示

王揖涛[9]的研究表明,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二者高度相关的程度说明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具有同步性。经济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群众体育发展的基础,是必要的物质条件。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国民经济与社会一直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居民文化娱乐(含体育)的服务性消费也发生了相应变化。从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走势看,可以预言,我国今后必将掀起一次新的、更大的群众体育浪潮。推动着这一浪潮向前发展的既有必需的客观条件因素,有其时展的特性,也有人们主观内在的需求。这种发展的客观环境为我国大众体育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而另一方面,社会文明病越来越多,健康已经成为大众最为关心的大事。中国经济赶超日本还需时日,却几乎与日本同时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同时,人口老龄化、少子化以及信息化、汽车化等时代性特征均已出现。日本社会已经经历了这些时展过程,对日本社会变迁过程中的大众休闲政策导向的研究将会为中国大众体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4.2生活方式变迁对大众体育发展的启示

目前,中国正在迈入小康社会,而中国社会除具有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年龄差别和社会阶层差别之外,还有农业时代、工业时代、知识时代的时代性差别。这就导致了中国社会的大众生活方式的多元性与时展特性[10]。中国目前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时代,并且随着余暇时间的增多和通讯工具、交通工具的发达,可支配收入增多,生活方式有了根本的转变。但是余暇时间浪费、活动量减少和老年病年轻化等社会问题给大众体育提出了新的时代性课题,大众的体育参与程度与方式需要适应时展要求。日本的政策决策部门不断观测大众生活方式的变迁,了解大众需求,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如NPO法案促进低于体育俱乐部建设等开发大众体育的社会经营新模式。这一点对我国的大众体育发展具有借鉴价值。

4.3对“后全民健身计划时期”大众体育发展的启示

1995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通知》,对1995~2010年群众体育事业发展作出了全面规划和部署。群众体育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是体育事业发展规模和水平的重要标志,也对人的全面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0]。《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顺应了城乡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按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所制定第3阶段计划至本年度将基本完成并取得重大成功。展望后全民健身时代,全面健身计划的措施也应该进行更加顺应时展的变革。日本的体育振兴基本计划中提出的创建“人人参与和亲近体育的生涯体育社会”的理念及其相关政策,对我国目前提出的创建以人为本的体育事业发展目标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4.4国民休闲政策对大众体育发展的启示

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袭来,国家旅游局提出的“国民休闲计划”,各省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纷纷出台相应的政策以求拉动国内旅游的发展。国际市场的萎缩将国内旅游市场推到了竞争的风口浪尖。而“国民休闲计划”预备实施的更多背景是因为全体民众的工作时间缩短,节假日增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带来对精神生活的更多追求。而日本在泡沫经济时代提出的“海外旅行倍增计划”虽然是为摆脱经济危机,提高国内消费而制定的政策计划,但结合日本推行的体育振兴基本计划,体育与旅游结合,使得日本国民生活方式发生积极变化,使国民从中受益,对我国“国民休闲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自由时间设计协会. 休闲白皮书2001[M]. 东京:园企划印刷出版,2001:6.

[2] 日本内阁府. 国民生活にする世论调查[EB/OL]. ,1999-12-20.

[3] 日本厚生工作省. 每月勤劳统计调查[EB/OL]. ,2001-12-21.

[4] 川西正志. 生涯体育实践论[M]. 东京:市村出版,2002:26.

[5] 野川春夫. 生涯スポツ基础理论,世界のスポツ・フォア・オル运动-生涯スポツ[M]. 鹿儿岛:鹿屋体育大学,1996:2-11.

[6] 山口泰雄. 生涯スポツ理论とプログラム[M].鹿儿岛:鹿屋体育大学,1989:4.

[7] 陆作生,刘宪军. 日本综合型地域体育俱乐部的运营机制及发展[J]. 体育学刊,2009,16(3):33-36.

[8] 日本文部省[EB/OL]. mext.go.jp/,2008-07-01.

[9] 王揖涛. 中国群众体育发展的经济和社会背景研究[Z]. 北京:国家体育总局体育软科学研究成果汇编,2003.

第8篇:休闲会所企划方案范文

[关键词]休闲旅游 旅游企业 营销

随着从事旅游的企业数目增加,旅游企业的竞争势必会日趋激烈,整个旅游业都已进入买方市场,在新一轮的竞争中若想保持已有的优势并立于不败之地,企业要抓住休闲旅游这个机遇期,大力推行符合文化和资源特性的企业休闲旅游营销策略,促进旅游企业长期稳定发展。

休闲旅游的存在和发展是本世纪时展的趋势,从世界大的背景来看,休闲产业带来的休闲旅游的发展,已经成为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旅游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休闲旅游从欧美旅游发达的国家起步,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比较有代表性的美国这一国家,美国人将三分之一的时间用在休闲消费上,美国人将自身的三分之一金钱用在休闲消费上,更明确的是美国三分之一的土地用于休闲产业的发展。对于旅游发展势头越来越好的中国来说,休闲生活已经成为了中国城镇居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之一。休闲旅游的发展已经是我国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娱乐、服务、文化、观光和体育等产业所组成的旅游形态,是我国休闲旅游发展的主体。总而言之,休闲旅游已经开始成为各国和地区旅游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旅游企业收入的主要来源。当前我国企业发展休闲旅游的大环境已经完善,各个旅游企业一定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促进企业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

一、现代企业发展休闲旅游涵盖的范围

企业发展休闲旅游涵盖的范围是丰富多彩的,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第一,从商务的角度来说,商务休闲也是休闲旅游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对目前正处于旅游商业发展的时期,商务活动的存在是我国旅游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休闲方式之一。比较有代表性的如我国的环渤海等旅游发展较快的地区,商务活动的存在是这些区域旅游发展的必然条件也是必然结果,在这些区域内比较频繁的商务休闲项目包括商务会议、各类会展、商务洽谈等,因商务休闲所具有的时间较短、节奏较快的特点,因而有必要将休闲和商务之间的结合更加紧密起来,让人们在休闲商务中不但能够做到实现其工作目标,也能够实现其发松身心,缓解压力的目的。

第二,从教育和培训的角度来说,对于一个国家和区域来说,教学所具有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对于一个企业或者其他发展中的组织来说,建立学习型组织或者企业是其发展中的必然选择。因而有必要将教育和培训与休闲结合起来,建立气教育和培训休闲的旅游发展模式,在休闲中完成教育和培训所要达到的目的。从而建立一种新型的教育和培训模式,从而使得人们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提高自身的能力,即在感受知识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第三,从度假的角度来看,度假的休闲方式是目前休闲旅游发展中发展的较好的一种休闲方式,度假休闲的发展需要各地对自身的度假景色及度假方式进行充分的挖掘,发展当地的以酒胆和旅馆为中心的住宿条件建设,同时还要发展当地的人文与交通等各类辅助环境。从我国目前度假休闲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的城镇居民一般选择在五一或者春节等长期的假日内进行度假休闲的消费方式。

第四,从健康和运动的角度来说,健康休闲和运动休闲也是社会进步与旅游发展的趋势之一。人们越来越重视运动和健康的重要性,应该把健康、运动与休闲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一系列运动、文化娱乐、观光旅游等来缓解,还可以通过竞技、职业体育等运动来实现, 来实现人们休闲的目的。

第五,从观光的角度来看,观光的休闲在我国发展的势头最好,而且观光休闲所包括的范围比较广,包括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观光都是较好的休闲活动。

第六,从购物的角度来看,购物休闲的发展也越来越快,我国各地地区目前都很关注区域性商业街的开发和建设,在区域性的商业街的建设中各地建设都非常关注特色景观和文化及商业的紧密结合,建成的商业街具有餐饮、服饰、旅游等比较全面的且形成吃住行玩购物于一体的休闲特色, 促使当地旅游的共同发展。

第七,从文化娱乐的角度出发发展文化娱乐休闲。这种休闲模式够给我国城镇居民带来了较好的享受。这种休闲模式的发展带来旅游收入的同时活跃了城市的文化生活,实现了双赢。

二、现代企业发展休闲旅游的营销对策

1.塑造休闲旅游旅游品牌

要注重休闲旅游和企业本地文化的有机结合,深层挖掘企业本地文化内涵,打造具有企业本地特色的休闲品牌。把休闲旅游和休闲文化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进行合理开发,是休闲旅游旅游能够深入发展的必然方向。如果要使休闲产品具有鲜明的个性以及产品竞争力,最佳的方案是给休闲产品包装上文化韵味以及人文因素。运用企业本地深厚的文化底蕴来提高品牌号地召力以及亲和力,从而形成具有特色的品牌。如何将文化转变为休闲产品地生产力则是其中的重点。首先,需创立一个核心项目,该项目需具备两个特点:第一,能够展示当地古今文化;第二具有供人休闲旅游观赏的价值。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可以让休闲旅游者得到其自身的发展和身心的愉悦,同时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较清晰的了解这一特定的区域所具有的符合其自身特性的文化内涵。其次,以优质的生态环境为基础建立风景秀丽的旅游风景区,并依托于这些旅游景点带动企业本地的旅游农家乐、旅游渔业以及观景房地产。再次,借助古今名人的名人效应以及具有企业本地个性的文化资产来弘扬当地的文化内涵。

在实施休闲旅游项目的时候,应以一种科学合理的指导思想来进行规划,开发山水旅游等资源时,要具备长远发展的目光以及可长期发展地意识。在开发景区之前,为了防止带有功利性的随意开发景区,相关规划设计部门不应急于开发,首先应当深入这些旅游发达地区对项目相关景区进行认真的考察,完成考察之后应组织旅游方面的专家对该景区进行探讨研究,从而确保能够以科学合理的规划对该景区进行开发。此外,在建设景区的时候,不应只是简单的完成景区的外在建设,还应突出该景区具有企业本地特色的文化内涵,塑造该景区的内在文化素养,令游客在休闲旅行的同时不但能够放松身心,还能了解到该景区所蕴含的历史以及休闲文化。通过对山水观光休闲资源的有效整合,打造人文休闲的特色精品。将历史的古都文化演变成精品的文化休闲。

应突出具有企业本地特色的休闲旅游,并实施重点的开发。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在实施休闲旅游开发项目的过程中,应避免面面俱到、休闲产品与其他地区雷同等问题的出现,否则将会令该项目缺乏自身特色,让来此旅游的旅客丧失兴趣,从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在实施休闲旅游项目开发的过程中,应重点突出企业本地具有特色和个性的休闲产品,创出几个能够能够代表地域特点并在全国甚至全世界有影响力的休闲产品,并以这些特色休闲产品为代表,从而带动整个休闲旅游的发展。如果休闲旅游区域其自身所具有的特色已经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力,应紧紧抓住这些自身特色, 加大对这些休旅游资源的开发,力争创出的休闲品牌,从而推动整个休闲旅游旅游的发展。充分利用的休闲旅游资源和城市优势,大力推广名河、名园等民品休闲旅游产品,在市场树立起休闲旅游形象。

2.开发设计新的休闲项目

目前,在国际上热爱旅游休闲的人已经逐渐对传统的海滨度假失去了兴趣,他们把更多的兴趣投向了各地具有乡村文化以及企业本地风情风俗地活动中。因此,各种全新的休闲旅行景点以及服务项目应运而生,例如科技公园、主题游乐场等。可根据这些国际上的先例,以自身优势为基础,全力开发并设计出新的休闲旅游项目。如:环城游憩。

从休闲产品的需求的角度看,休闲者对休闲地点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其休闲成本及休闲过程中的效用最大化。受中国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所具有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观念的作用,休闲旅游所具有的吸引力效用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出现降低的趋势,而休闲者在休闲过程中总是希望达到休闲效用的最大化,并在自己以后的休闲过程中以此为休闲的衡量标准。因此,离休闲者所在的地点越远,休闲者出行的意愿和实际休闲发生率越低。所以在休闲效用最大化与休闲成本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对休闲生活所具有的消费的需求就从分散的休闲活动空间逐步走向综合的、设施比较集中的休闲活动空间,形成了频繁指向城郊的近距离高密度休闲需求。环城游憩在地点上的选择,除了受所在低于的休闲旅游资源和休闲环境因素的两个条件的约束外,往往取决于由土地租金和相应的休闲用地投入所决定的两类成本,包括投资成本和开发成本。该休闲旅游发展方式是投资者的主要目的是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利润。而在我国城市化的中,土地成本也就是土地租金也逐渐变得越来越高,而休闲旅游的发展必然也会将这一趋势的发展力度加大。由于级差地租这一休闲成本模式的存在,对于休闲旅游的投资者来说,城市的休闲土地开发成本就会越来越高,其所承担的资金压力也会随着加大,而离开城市所在地域较远的休闲投资,由于级差地租而形成的休闲成本较低,休闲投资者的在投资成本上压力的压力相对来说就会变小,于是许多休闲旅游的投资者就会把休闲旅游的投资地点纷纷把投向农村的休闲的区域,在这里由于级差地租的存在而形成了一种休闲旅游发展的动力。随着人口集聚现象的出现,我国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城市用地占国土面积的比例由百分之十一扩大到百分之三十六点三,在这种大的背景下,我国城市郊区的发展面临从来没的压力和发展机遇,其中大城市对农村休闲旅游的产生的需求是增长速度是最快的,游憩景观休闲方式的发展,及休闲用地的进行,是休闲旅游发展的特色之一。

我国人们休闲观念和方式的转化意味着该休闲方式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也就是说如果对该休闲方式引导及发展的方式正确,就可能在几年内在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环城游憩的休闲市场。从大的范围来看,由于过去的各种原因的存在,中国所具有的环城游憩的休闲方式发展的相对来说比较缓慢。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国的深圳市锦绣中华主题公园的出现,标志着环城游憩的休闲方式开始进入比较快速发展的阶段。由于这个休闲实际案例所带来的带动作用,在随后的时间里,中国在全国各地掀起了以此休闲设施建设的潮流。

3.加强营销的力度

在休闲旅游发展中还要进一步进行营销。休闲企业实施整合营销传播是一个动态过程,对于休闲旅游的营销力度的加强需要建立在了解休闲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通过针对休闲消费的市场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在这个营销策略的基础上有效的应用各类传播途径,通过对营销信息的宣传讲休闲产品好休闲服务进行市场推广。休闲旅游在发展中与其他旅游的不同之处在于,休闲旅游在我国包括农村居民在内的各类居民的生活理念中并没有引起一定的注意力,可以说休闲旅游在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中还不发展比较弱势的行业之一。因此在进行休闲旅游营销的同时要加强企业对其社会责任的实现。在休闲物品或者休闲服务的营销战略的实施中应加强三个不同角度的工作,第一个角度是从休闲消费这对休闲产品和休闲服务需求的研究的基础来说的,第二哥角度是在营销过程中对于信息的传播应该取得一致的途径并在该途径的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保证营销信息所具有的统一性,第三个角度是从事与休闲旅游相关的企业或者组织应履行气必须的责任和义务,从而达到休闲旅游提供者和休闲旅游接受者两者之间的双赢的结果。

在休闲旅游的营销力度加强的过程中,时刻都要关注的休闲消费者的市场需求走向,只有在对休闲消费者需求深入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够给消费者提供其所需要的产品,才能够在竞争激励的市场环境中寻找到休闲旅游发展的途径。只要在了解休闲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才能够真正的实现休闲产品或者休闲服务所具有的真正价值。在对休闲消费者的调查及定位的基础上,进行消费者的细分并由此为基础进行相关的市场需求预测。休闲旅游在休闲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的组成部分是休闲设施和软件休闲服务两部分。在休闲旅游的发展过程中,休闲设施是作为硬件存在的,同时休闲服务以休闲设施为其自身实现的载体,讲休闲物品和休闲服务送达到消费者手中。在对消费者需求预测及分析的基础冲对休闲旅游所生产出的产品进行符合市场需求的涉及和开发对于休闲旅游的从事者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复杂工程,在这个复杂的过程中,休闲旅游的从事者应该不到的优化与休闲旅游组成要素相关的各种资源,并讲这些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以达到市场上休闲消费者的需求。在此即出生,以合理的休闲消费的产品的定位,及较充分的对休闲消费者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设计符合市场发展需要的休闲产品营销策略。

从上文对休闲旅游的分析可以看出,休闲消费容易受个人在文化水平、素质及审美方面的影响,休闲消费者的心理状态也对休闲旅游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而且这些影响都是无形且不可控制的。这就决定在休闲产品的营销过程中不能采用传统的从内到外营销的观念,原有的营销方式不能让企业及时的获得休闲消费者的需求信息。休闲产品在营销过程中需要从休闲消费者的喜好和休闲消费品所具有的特色两者之间寻找切入点及沟通点,在休闲旅游的营销过程来看,在根据不同的消费者和不同的休闲产品进行市场细分的基础上,进行各种调查分析,从而在客观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方式树立休闲企业在休闲消费者心目中的营销形象。

在休闲旅游的营销中,所采用的方式可以是与休闲消费者沟通来实现,从而需要逐渐的建立起符合休闲旅游发展趋势的营销环境。在休闲旅游的营销环境建立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机构出来休闲产品的提供者休闲企业外,还包括与休闲旅游相关的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环境保护机构、各类社会媒体及宣传机构。良好的营销环境需要这些组织和机构的配合和协调。

综上所述,休闲旅游营销力度的加强不是短期可以完成的,更不是休闲企业自身努力就可以实现的,因而在营销策略中休闲企业要不断的积极协调休闲产品的开发者和休闲产品的经营者与休闲消费者之间的各种复杂管理关系,只要在处理好各类复杂关系的基础上,才能营造良好的休闲旅游的发展环境。

休闲旅游营销是一个以创造出休闲旅游独特形象、氛围与文化精神气质为核心的营销战略组合,是一个精密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笔者以为,在旅游营销涉及的纷繁芜杂环节与因素中.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抓住 “文化与休闲”这一品牌不失为增强企业旅游核心竞争力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李培祥:试析我国休闲产业的发展[J].商业研究, 2008,(03)

[2] 岳俊芳:浅析新休假制度下休闲业的营销创新[J].成人高教学刊,2008,(03)

[3] 卿前龙 胡跃红:休闲产业:国内研究述评[J].经济学家,2006,(04)

[4] 卿前龙:休闲产业:概念、范围与统计问题[J].休闲产业学刊,2010,(08)

[5] 徐茜:杭州休闲产业链的整合研究[J].经济论坛,2008,(03)

[6] 陈尔东 回春光 范鑫: 休闲产业的特征和发展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8)

第9篇:休闲会所企划方案范文

关键词:乡村振兴;休闲农业;产业联动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休闲农业发展导向

在乡村振兴战略建设框架设计中,报告明确提出两个导向:鼓励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鼓励拓展农业的生态功能,从发展主体和发展方式上强调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这有利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有利于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有利于农民就近就地创业,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有利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在提供看山望水忆乡愁生态文化产品的同时,满足民众融乡土与时尚、传统与现代、观光与体验的多元精神生活需要。20世纪40年代,费孝通在《乡土重建》一书中提出,“乡土中国之重建,主要还是要依靠于其内在的、自生的力量”,“在乡土重建的过程中推动老百姓向现代化生活迈进”,并寄望于“将来乡村社区里自会长出新的社会重心和新的社会人物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乡村振兴是农民依靠自己、发展自己的全程参与过程,应放在乡村现代化这个宏大背景下加以深刻认识,从而把握它的重要意义。作为振兴乡村的主体的农民,休闲农业产业更能体现农民稳定就业和收入持续增长需求,能充分发挥农民参与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和经营智慧,从而开创从全面参与到有效参与、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从宏观参与到细节参与的新时代农民产业振兴新局面。

二、西安休闲农业发展演变历程

西安从2000年左右开始,以“品农家菜、住农家屋、观农家景、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的农家乐形式开启了乡村休闲消费时代。之后很长时间里,农家乐在西安空间分布和消费形态上一直居高不下,几乎成了休闲农业的主要内容和代名词。以至于在相当长时间里,人们直接以农家乐取代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而忽视了休闲应有的本义和产业发展的内核。随着消费需求多元化,西安农业园区、休闲农庄、休闲农业园区相继形成,并呈现不断优化提升的势头。尤其是在园区评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等系列文件出台下,西安的休闲农业产业有了质的改变。不管是产品提供、环境改善、服务意识、项目设计,还是营销手段、活动策划、乡土文化传承等方面有着较为全面的开发。

(一)初创期(2000~2010年)

西安发展休闲农业最早始于2000年,以吸引城市居民来农家餐饮、观光为主,各种形式的农家乐是这段时期的主要形式。长安区滦镇街办上王村是全市发展最早也更具代表性,周末全家乡村游日趋盛行。随着农家乐的盛行,一些传统的农业园区也开发多样的农家菜系和民俗活动,以增强园区应对新生消费需求的吸引力。到2010年年底,规模园区达到90家,吸引游客640万人次,年营业收入8.2亿元。这段时期的休闲农业,更准确地讲,应该是休闲农业的最初始业态———农家乐业已形成并成为城市居民乡村休闲消费的主要选择。带来人流收入流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强大的休闲消费需求长期被压缩在最低级形态,休闲业态供给的不足和项目的单一致使此后休闲农业企业也面临转型的阵痛与市场淘汰的高风险。

(二)成长期(2011~2015年)

鉴于乡村休闲的巨大需求空间,农业园区在这个时期迅猛发展。为了统一休闲农业园区的认定和评价机制,2013年西安市农业委员会(后来改为农林委)出台了《西安市休闲农业示范园区认定暂行办法》(市农发〔2013〕103号),规定休闲农业示范园区可以是单个或集中连片的多个休闲农业经营实体,包括休闲农庄、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示范园、休闲农家等四种形态,且每两年评定一次。作为第一个休闲农业规范性文件,大致厘清了休闲农业园区的经营范围、主要业态以及评定规则,这为市级休闲农业企业的申报提供了认定依据。随着休闲农业园区认定办法的出台,2013年8月,西安市第一批36个市级休闲农业园区应运而生。次年,又评选出了休闲农业“十佳园区”以及7条休闲农业最佳旅游线路,重在示范园区和成熟休闲路线的推广。截至2015年年底,规模园区200余家,吸引游客1460万人次,年营业收入16.1亿元。这个时期,市场休闲消费需求进一步激活,休闲农业园区功能日趋完善,逐步走出了有观光无体验、有产品无文化、有餐饮无产业的发展瓶颈。

(三)稳定期(2016~2019年)

随着休闲农业企业的规范化发展和政府的有序引导,西安休闲农业产业的空间布局日趋体现生态禀赋及文化资源的差异。在2016年,先后出台了《西安市2016~2020年休闲农业发展规划》、《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实施意见》,以及《休闲农业提升八大行动计划》,旨在加快休闲农业的发展,加快现代农业园区景区化建设步伐,实现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礼品。在政府政策引导和支持下,先后于2016年3月和2017年11月,分别评定了第二批23个市级休闲农业园区和第三批25个市级休闲农业园区。至此,西安市休闲农业业已呈现出“两带三区”的总体布局。共有市级以上休闲农业示范园94个,其中部级4个,省级6个。到2017年年底,吸引游客2350万人次,年经营收入达到24.1亿元,休闲农家经营户年收入超过10万元。这段时期,西安休闲农业企业有了跨界融合、产业联动的发展态势,从经营规模、业务范围、项目策划、个性体验、网络营销等方面都有了广泛拓展。

三、制约西安休闲农业产业品质提升的影响因素分析

西安历经18年,从单一的农家乐发展到休闲农庄、休闲农业园区、农业科技园区、休闲农家等多种经营主体、经营业态,客流量及营业收入都有了稳步增长。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应该看到仍然存在诸如产业链短小、附加值不高、农业科技支撑不足、文化创意匮乏等问题。

(一)重规划轻策划,项目主题定位针对性不强

从笔者对西安市级以上休闲农业园区企业的调查发现,基本都做了园区整体规划,甚至不惜重金聘请高校院所为园区做了规划图案。从空间布局到项目选址、从门店分布到经营用地配套、从景区美化到控制性详规一应俱全,却没有围绕主题定位所做的市场调研、客流分析、包装设计、创意提炼,导致园区人为建造景观,缺乏科学性、真实性、艺术性和趣味性,没有自己的主题特色。

(二)农耕文化开发肤浅,经营项目体验参与度较低

从不同批次评定的市级休闲农业园区来看,西安市休闲农业园区绝大部分是从普通农业园区和农家经营发展而来,经营内容主要以农事观光、瓜果采摘、水面垂钓、农家餐饮为主,较少有深度的农耕文化体验项目。多则以农器具的展览为主,消费者无法近距离体验。即使可以亲身操作,也没有从农耕文化中开发出个性化的深度体验项目,很难将农耕文化与现代消费项目融合起来,从而失去了乡土本真。

(三)文化创意应用不足,产品开发缺乏吸引力

整体而言,西安休闲农业企业所提供的产品主要有初级农产品、地方餐饮、民宿客栈、婚礼宴会、会务培训等。经营项目十多年来从单一的农家餐饮拓展到了乡村度假、农产品初级加工、康体养生等门类,但经营范围拓展的同时并没有提升项目的品质本身。文化创意只是简单地用到了建筑小品

(四)农业科技创新应用较少,关联产业附加值较低

西安作为农业大市,截至2017年年底,累计培育引进农业新品种165个,推广应用新技术290多项,累计获得省市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成果198项。但这些新品种新技术主要应用在传统农业种植领域中,缺少针对休闲农业领域特殊品种的引进和培育。农业科技创新应用并没有带来休闲农业产品科技含量的提高,也没法体现休闲文化底蕴,从而不利于关联优质产品的开发,最终很难实现产业附加值的提高。

(五)重硬件轻服务,本土创新意识不足

总体而言,经过十几年的园区提质增效和政策的不断完善,西安休闲农业产业基础逐步优化,“两带三区”的休闲农业产业空间分布初步形成,相关产业门类较为完备。但仍然存在简单模仿、偏重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而忽视根植本土特色基础上的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平台创新、文化创新、体制创新,缺乏彰显西安休闲文化特色的主题项目,缺少行业高端的进取精神和高端行业的工匠作为。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