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范文

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精选(九篇)

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

第1篇: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范文

论文摘要:学科教学知识观为高职“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为科学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提供有益的启示。一是促进教育、劳动和科学领域知识的全面协调发展,二是加强对教师企业实践的管理和指导,三是通过教学和教育科研活动使教师形成技术与高技能教学知识,四是加强对从企业引进和聘请教师的培养。

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教师专业化运动中,美国斯坦复大学的shulman教授,针对当时在对教师的资格认证中将教师的教学能力简单的理解为教师具备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的问题,提出了“学科教学知识”这一重要概念,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在教学中将特定的学科教学内容加工转化,形成的学生能够接受的知识。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需要教师对学科知识、教学知识、学生知识、情景知识等进行整合,并对教学经验不断归纳、总结与调整,因此,学科教学知识具有实践性、情景性和个体性。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揭示了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复杂过程,对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更为深入与科学。

高职学院是为生产、建设、服务与管理一线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也不同于学科教学的教师,因此,本文把高职“双师型”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称为技术与高技能教学知识,高职“双师型”教师实际上就是具备技术与高技能教学知识的专业教师。

当前,在高职学院进行的“双师型”教师建设中,对“双师型”教师内涵的理解也存在简单化现象,认为“双师型”教师就是具有理论教学和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WWw.133229.COm学科教学知识观为我们认识“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对高职“双师型”教师建设也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促进教育、劳动和学科领域知识的全面协调发展

普通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主要来源于学科——教育两个领域的知识,而高职专业教师的技术与高技能教学知识的形成至少来源于教育一劳动一学科三个领域,此外,还需要其他领域的知识,如文化知识、语言表达知识、语言交际知识等。

技术与高技能教学知识的形成与以上领域的知识都存在联系,特别是劳动领域的知识对高职专业教师来说显得尤其重要。因此,完善高职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使不同领域知识协调发展,是“双师型”教师建设的基础。

目前高职学院的专业教师,无论是从生产一线引进的教师,还是直接从工科大学毕业的教师,他们的知识结构都存在一定问题。从生产一线引进的教师主要缺乏教育领域的各种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可能滞后,技术和工艺应用的知识也可能逐渐滞后;从工科大学毕业的教师,既缺乏教育领域的各种知识,又缺乏技术实践领域知识,而且专业领域知识往往也需要不断更新。这些不利因素都将制约专业教师技术与高技能教学知识的形成,影响到“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因此,高职学院在培养“双师型”教师时,首先需要对不同专业、不同成长过程的教师的知识结构进行科学的诊断,确定培养内容,然后结合学校和专业实际,采取不同的培养模式和不同途径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使不同领域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为教师技术与高技能教学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二、加强对教师企业实践的管理和指导

劳动领域的知识是高职业专业教师知识结构与学科教学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同之处,也是高职教育职业性与技术性的体现。因此,参加企业实践,获取劳动领域的知识,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必由途径。

政府管理部门和学校都非常重视专业教师的企业实践培训,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教师参加企业实践的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对教师参加企业实践工作缺乏科学管理和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养效果。因此,应该加强对教师企业实践的管理和指导。

首先,要明确参加企业实践的目的和任务。专业教师参加一线生产与管理活动,其目的就在于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最终提高自己技术与高技能教学能力。因此需要了解一线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素质、能力和人才成长规律等劳动领域的各种知识,避免只是把任务局限在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上,将企业实践的意义简单化。

其次,在参加企业实践前做好知识储备工作。在教师加企业实践之前,需要对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进行评估,针对性地完善其知识结构,特别是职业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储备,以保证在企业实践活动中,能够用职业教育理论知识去整合实践知识,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技术与高技能教学能力。

最后,加强对教师企业实践活动的指导与管理。一方面,需要学校和企业共同参加教师企业实践的管理。企业需要保证教师能够在生产一线获得尽可能多的生产技术信息、人才管理信息,并对操作能力进行考核;另一方面,学院应引导教师在实践活动中,要从职业教育的需要出发,学习实践知识、技术知识、技术人才成长的知识等有教育价值的知识,并转化为课程内容,形成良好的职业技术教学能力,并对教师的职业技术与高技能教学能力发展情况予以评估。

三、通过教学和教育科研活动使教师形成技术与高技能教学知识

技术与高技能教学知识的形成是基于教学实践,需要在教学活动中对教学内容不断改造,转化为有利于培养学生技术和高技能的内容,并以有利于学生接受的形式呈现。因此,专业教师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并不意味着就具备良好是技术与高技能教学知识,还需要通过教学实践和教学科研活动,把不同领域的知识不断整合,在实践中不断反思,逐渐形成独特的具有自我经验的技术与高技能教学知识。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学科研是当前培养教师技术与高技能教育能力的重要途径,但也是当前高职学院科研管理工作比较薄弱的地方。高职学院应充分调动基层教研组开展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基层教研组以职业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为指导,结合学校专业、教师队伍现状、学生实际等情况,大力开展主题教育教学科研活动。

四、加强对从企业引进和聘请教师的培养

第2篇: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范文

【关键词】中职数学 专业课 结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8.176

中职教育的宗旨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能人才,这与普通高中的教育理念存在一定差别。所以,中职教育的数学课程教学应该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加强其对专业课程教学的支持服务力度,而不应只是教给学生基础的数学知识。为了提高中职数学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促进中职数学与专业知识结合的力度,学校与教师需要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提高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一、中职数学教学现状

中职教育是以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教学目标的。近年来,随着社会对高级技术人员需求的增加,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压力也在不断增强,为此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提高专业课在全部课程中所占的比重,使得文化基础课遭到挤压,数学课的授课时间不断压缩。此外,长期以来,中职数学课程教学使用的教材与普通全日制高中使用的教材内容大致相同,侧重于基础知识的讲授,而没有同学生的专业实际相结合。这样很容易给学生造成数学无用论的思想误区,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学校的教学水平迟迟得不到提升。从师资力量的角度来看,中职院校数学教师多为师范学校数学毕业,知识结构单一,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了解较少,因此以老师一己之力在课堂上开展数学与专业课的结合不切实际。

二、中职数学教学与专业课结合的策略

(一)认清中职数学教育与专业课结合的重要性

对中职院校学生来讲,专业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是作为基础课程的数学同样需要得到同等的重视。只有加强数学教育、提高数学与专业课的结合力度,才能进一步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数学与专业课结合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基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是适应社会需求和教育改革的必然结果。对该模式的研究不仅能够提高学校的数学及专业课教学水平,更能够为其他学校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经验。同时,专业课与数学课结合,丰富了数学课的实用意义,能够尽可能改变学生对数学课的不当认识,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学校领导与教师需要转变认识,加强对数学与专业课结合重要性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为接下来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调整做好准备。

(二)补充专业知识,丰富教学内容

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A课程,但凡涉及理工类的课程都必须使用数学作为工具,数学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范围。数学与专业课结合的教学模式要求在数学课程中深入渗透专业知识,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学专业与数学课之间的联系,从而构建对数学课的正确认识,提高数学学习效果。对中职院校来讲,在数学课中丰富专业知识的手段主要有两种。其一,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发现数学与专业课结合的点,合理补充专业知识;其二,为合理开发适合本校的校本教材,将数学知识和专业知识整合到同一本教材中。

在数学课程中补充专业知识的第一种方法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的数学教学能力,同时也要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有所了解,能够深入浅出的构建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之间的联系。例如:在给电子技术专业学生进行数学课程的授课时,教师就需要对电子技术专业课程的内容有所了解,并从中提取到可以与数学知识相契合的点,以电子技术专业内容为背景丰富数学课程的例题分析部分,赋予数学知识专业背景。在电子技术基础知识PN结的有关内容中,PN结的伏安特性曲线函数就是与反向饱和电流有关的幂次函数,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构建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与函数教学的关系,提高学生对函数知识的正确认识。

在数学课程中补充专业知识的第二种方法对学校的师资力量有较高的要求,学校应当为教师编写新教材提供必要的条件。同第一种方法相比,这种做法能够提高数学知识与专业课程结合的科学性,更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教材的编写主要分为两大块内容,包括基础部分和专业部分,其中基础部分由数学老师完成,专业部分由专业课老师与数学老师共同完成,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数学课与专业课结合的力度,在帮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认识道数学学习的价值。

(三)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教学中仅仅做到教学内容的丰富与补充对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来讲还是远远不够的。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求,对数学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从而将数学与专业课结合教学模式的意义发挥到最大。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自主学习能力,往往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这种模式下,学生自主思考的机会少,往往被动接受知识,久而久之不利于学生良好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本着提高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采用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方法。

目前,在中职院校数学课程的教学中,较好的教学方法有情景教学法、任务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等等。对于数学与专业课结合的教学模式,任务式教学法有比其他教学方法更加明显的优势。首先,任务式教学法是其他教学方法的融合与升级,任务式教学法中融合了小组互动内容以及问题情境的体验过程,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强化与老师和其他同学的交流。其次,数学与专业课结合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专业问题的解决中,这与任务式教学方法的宗旨不谋而合,为教师问题及问题情境的设置提供了方向,是实现数学教学与专业知识结合的有效方法。例如在给机械制造专业学生进行数学几何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机械零件设计带入到数学几何的讲解中,不仅提高了学生对几何知识的认识,同时改善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3篇: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范文

一、宽广深厚的专业知识

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指教师从事专业性教学活动中所应具备的科学文化知识及其掌握程度,包括普通文化知识、所教学科知识、教育学科知识,这三者是相互结合和融通的。

①广博的普通文化知识

教师的普通文化知识不仅要渊博,而且要饱学有识,将其内化为个人的文化素养,从而成为具有高尚精神境界和健康人格特质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在学校,知识渊博的教师往往能赢得学生的依赖和爱戴。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文化知识的广泛性和深刻性。

②具有丰富的学科知识

教师所教学科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它包括学科内容知识、学科观念、学科思想方法、学科思维特点和研究方法、学科发展的前沿概况等。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在一定程度上说,教学的有效性与教师所掌握的本体性知识是相关联的。正所谓:学高人之师。

③扎实的教育学科知识

在教与学的领域中,教学过程被看作为教师将其具有的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可以理解的知识的过程。

教学的中心任务就是对学科做出教育学的解释,这种解释要依据学生对该学科的掌握情况,考虑到学生已有学科知识及其理解程度,也包括不同学生的特征等,有句话说:“学者未必是良师”。

教育学科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

④知识的沟通与融合

教师的文化知识、学科知识和教育学知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将三种知识相互沟通与融合,形成具有个性特点的专业知识结构。

教师必须认识到自己不仅要学习到新的理论、策略、方法,而且更应该理解、检验和批判性反思自己实践性知识,主动地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

二、纯熟的教师专业技能

教师的专业技能包括教学技巧和教学能力。

1、熟练的教学技巧

教学技巧是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控制课堂气氛和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活动顺利完成的教师行为方式。教学技巧主要包括:导入技巧、讲解技巧、提问技巧、教学媒体的运用技巧、变化技巧、强化技巧、结束技巧等。

教师的教学技巧是“教学行为专业性”的重要方面,反映了教师运用知识和经验完成教学任务的熟练程度和水平。

2、良好的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是指教师达到教学目标,取得教学成效所具有的潜在的可能性,反映了教师个体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直接有效的心理特征。在现在,随着与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和多元智力有关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发展,教师的教学能力有了新的内涵。

①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设计能力指的是教师综合运用已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年度和单元教学计划的能力。它包括确定教学目标的能力、开发利用教育资源的能力、分析和组织教材的能力、编写教学设计的能力等。

②教学实施的能力

教学实施的能力是教师在一般教学情况下有效的实施所设计的教学计划,并根据实际情况控制教学情境的能力。它包括: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信息能力、更新知识和创新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等。

③教学评价能力

教学评价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收集资料,运用各种手段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以判断教师是否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学生是否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从而根据反馈的信息补救和改进教学工作的能力。具体包括设定评价目标和评价标准的能力、选择评价方法和收集评价资料的能力、反馈和校正的能力等。

教师的基本素质彼此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在一名合格教师身上构成统一的整体,现代教师的提高应是整体性的。国内外关于教师素质的研究表明,教师专业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内容,是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决定因素。也就是说,教师专业能力与其工作效果有较高的正相关。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这是时展的必然要求。

三、教师的专业情意

根据心理学关于非认知方面有关心理结构的研究,可以把教师的专业情感归纳为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和专业自我四个方面。

(1)专业理想

教师的专业理想是教师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教学专业工作者的向往和追求,它为教师提供奋斗目标,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并献身于教育事业的根本动力。教师的专业理想,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师德,其核心是对学生的爱,包括诸如事业心、责任感和积极性等方面内容。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有强烈而持久的教育动机,较高的工作积极性,是教师专业理想的必然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

(2)专业情操

教师的专业情操,是构成教师价值观的基础,是教师专业情感发展成熟的标志。从内容上看,教师的专业情操包括:①理智的情操,是由对教育功能和作用的深刻认识而产生和光荣感和使命感;②道德的情操,是由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认同而产生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3)专业性向

教师的专业性向是教师成功从事教学工作所应具备的人格特征,或者说适合教学工作的个性倾向。

(4)专业自我

教师的专业自我是教师个体对自我从事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

作为一名教师,需要做到不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反思与建构自身的职业角色,形成从事教师职业的专业情意。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中的新情况、新问题。

参考资料

[1] 孙玉洁:《教师专业技能的理论与实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

第4篇: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专业素养;广博;精专

一、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应当具备的专业素养

编辑的专业素养对期刊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专业性是倡导做学者型编辑的今天,编辑专业成长的必然路径和有效策略。也就是说,学术期刊编辑在实现自身专业成长的过程中,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的专业化过程,就是形塑其专业素养的过程。之所以将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视为专业人员,一则有利于职业教育领域相关工作者对学术期刊编辑职业的认识与尊重,二则有利于学术期刊编辑形成正确的编辑观,从而有利于其专业素养的形成。而编辑的专业化,不仅包括道德的专业化、知识的专业化,还包括能力的专业化。也就是说,从其本质结构出发,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的专业素养涵盖专业知识、专业道德以及专业能力三个层面的内涵。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推进了我国由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的转变,对职业教育编辑的编辑素养和学科素养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与知识、技能不同,素养是个体成长的内在核心,因为它更注重内化与养成,并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具有内在性、统领性、黏连性和终极性等特征[3]。而在当今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编辑的工作量日益增加,因此编辑需要通过一些方法提高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的编辑效率,并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不仅要掌握相关科技领域的知识,更应该具备转型和发展理念,以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发展需要。

(一)专业道德素养

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的专业道德素养是指编辑在编辑出版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的过程中“调整和处理与社会、作者、读者和出版社等各种关系的准则”[4]。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的专业道德素养包括两个层次的内涵:一是道德规范层次的素养,二是道德理想层次的素养。前者强调对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的基本道德要求,这不仅是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工作对编辑职业伦理行为的基本要求,也是现有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道德水平的直接反映。后者则是对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完美职业道德层次的要求与体现,这不仅是编辑个人对理想编辑品格的设想,同时也是从应然层面对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应当具备的专业伦理行为提出的要求。因此,可以将其视为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职业道德的基本标尺与方向,是外界对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伦理行为的理想性要求[5]。因此,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的专业道德,是其正确行使选择权利的重要标尺,规约着其在对来稿筛选中的行为与行动。

(二)专业知识素养

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的专业知识素养主要包括业务知识素养和学科专业素养。编辑的业务知识主要是指熟练掌握编辑工作所需的基本技能。编辑的学科专业知识主要包括社会知识、人文知识、某些专门的学科知识、编辑学知识等内容。换言之,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不仅要有编辑学、职业教育学方面的专业知识,更要有相关学科、交叉学科相关的边缘知识或专业知识[6]。学术期刊编辑的专业知识是其编辑专业的基础,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的专业知识素养是指编辑应当具备的基本专业知识,具体包括教育学专业基本知识、职业教育学专业知识以及职业教育学交叉学科、跨学科知识三个层面。之所以要具备教育学专业知识,是因为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是教育科学中,就人们在获取就业和生存的资格与能力并使其在社会公众生活中采取对社会和生态负责任的态度的过程中进行科学研究的子学科”[7]。因此,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首先需要具有教育学专业的基本知识。职业教育专业知识是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在采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专业知识,而职业教育的跨界性则要求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具备广博的跨学科及交叉学科的专业知识,因为具备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是培养学术敏感性的关键。

(三)专业能力素养

编辑活动是一项政治性、专业性较强的活动,编辑专业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期刊质量的高低。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的专业能力主要是指编辑学科研究的专业能力和编辑学的专业能力,也就是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对职业教育“专业领域研究成果的综合评判能力和对于编辑活动规律的掌握以及编辑技能的熟练运用能力”[8]。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的顺利运行,离不开编辑的前期选题策划、中期的审俢稿件及与作者的学术交流以及后期的刊物校对、排版、出版等,而这些都直接体现出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的专业能力。当然,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专业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阶段性。就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的专业能力而言,主要包括编辑对职业教育领域问题的认知能力、与职业教育研究者往来的业务能力、对有研究价值及意义问题的选择能力等要素。

二、科学权衡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专业素养的“博”与“专”

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的理念是对其编辑实践的总结与凝练,而对职业教育学术期刊而言,科学权衡其专业素养的广博性与精专性是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始终应当秉持的重要理念。一名合格的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不仅需要具备哲学、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文化基础与积淀及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而且需要对职业教育领域的专业知识有相当程度的了解与掌握。因为职业教育专业的学术专长是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准确判断来稿文章学术水平与价值的前提与关键。也就是说,良好的职业教育学术素养是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有效甄别稿件优劣及提升职业教育学术期刊质量的重要前提。作为发表学术观点、交流学术思量的重要载体,学术期刊的存在有利于促进学术争鸣、展示学术成果[9]。关于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的专业素养,目前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只需要掌握职业教育学科知识,精通职业教育专业理论知识及编辑学专业知识即可;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职业教育的跨界性要求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不仅要掌握职业教育学科知识、编辑学理论,更需要掌握教育学科专业知识、跨学科专业知识及交叉学科相关知识,成为教育领域内的“杂家”。事实上,作为一名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需要既“博”又“专”。因为随着研究成果的不断更新与丰富,唯有紧跟本学科的新理论、新知识及新动态,才能提升对文章深度与新意的把握度[10]。因此,虽然对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在不同的标准下有不同的素养要求,但广博与精专是对诸多素养在广度与深度上权衡与取舍的直接投射,也是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在工作过程中需要处理好的一对关系。

(一)广博与精专密不可分

广博与精专是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专业素养必不可少的两个重要衡量,二者均为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专业素养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但二者并非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而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也就是说,不能只强调广博性忽视精专性,也不可只强调精专性而不重视广博性。因为所谓的广博是精专基础上的广博,而精专也要是在广博基础上的精专[11]。只有既具有广博性、又具有进一步的精专性,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从而提高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作为职业教育领域专家学者的选择性与判断力。一名称职的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一定是既有精专的职业教育专业基础知识与编辑学专业知识,又掌握丰富的教育学专业知识及职业教育交叉学科、跨学科的专业知识,从而开拓更广阔的知识领域,这是由职业教育学的专业性、开放性及跨界性决定的。职业教育学的专业性要求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掌握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前沿、历史及热点,了解职业教育学科中的概念及知识点,掌握职业教育学科知识体系架构,并对职业教育学科中有争论的地方有自己独到且深入的思考。职业教育学的开放性则要求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不仅要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还要涉猎职业教育社会学、比较职业教育等交叉学科的专业知识,从而拓宽编辑的知识面。跨界性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之一,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学习经济学、社会学、哲学、法学、管理学等跨学科的专业知识,而不只是停留在单一的教育学层面解读教育问题。

(二)需要在广博基础上实现精专

掌握多学科、跨学科专业知识是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的必修课,广博是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知识素养的重要特征,但作为职业教育专业的学术期刊编辑,还需要在广博的基础上以职业教育专门知识为依托,因为练就扎实的编辑专业功底需要以深厚的专业修养为底色。因此,杂志社一方面要重视提高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另一方面应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吸收新编辑,比如重点吸收硕士及以上学历的研究人员进入编辑队伍。因为只有编辑自身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及研究水准,才有能力驾驭各类书稿,明辨来稿质量的是非优劣,从而实现恰当取舍。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区别与普通教育的教育类型,其与市场的联系最为紧密,立足于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是培养学科型专家,其教育模式也不能只有思维图式而没有实质内容。而这一特点决定了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需要紧跟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密切关注职业教育学科发展动态,注重与作者、读者及审稿专家的互动。只有这样,才能了解职业教育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的新变化,达到及时更新知识、防止知识老化的效果,从而保持对稿件科学性与前瞻性的正确判断。

三、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专业素养的培育路径

作为学术信息的收集者、整理者以及学术思想的传播者与促进者,学术期刊编辑不仅反映了一定时期的学术前沿和热点,而且是传播学术思想与科研成果的重要载体[12]。在知识经济时代,职业教育学术期刊作为职业教育知识的一个重要载体,应该发挥好其在职业教育知识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桥梁与载体作用。而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对职业教育知识结构提出的新要求,职业教育学术期刊也需要及时关注学术动态,甄选有学术影响力的文章来提高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的质量。因此,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提升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的专业素养。

(一)重视编辑学科专业素养的提升

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学的一门二级学科,其学科知识的专业性对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意义重大。因为编辑的工作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编辑的知识容量,可以说只有在具有系统学科知识和扎实理论功底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完成选题、组稿、加工、审稿等一系列工作。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知识结构呈现出既分化又综合的趋势,并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交叉学科,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既具有广博的多学科、交叉学科专业知识,又具备本专业及编辑学的专业知识,从而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学科发展趋势。在确保刊物导向正确的情况下,刊发论文的学术水平是学术期刊质量的关键。要提高学术期刊编辑人员的学科专业素养,就需要将学术期刊的日常管理工作加入编辑学科素养提升的计划。因为如果学术期刊编辑的学术功底不够深厚,其对来稿质量及水平的判断能力就会比较弱。因此,职业教育学术期刊要保持较高的学术水平,编辑人员往往需要具备相当的学科专业素养。

(二)鼓励编辑参与或组织职业教育学术活动

参加培训和各类学术活动是提高学术期刊编辑专业素养的有效手段[13]。职业教育学术活动是职业教育理论研究者与实际工作者对话的重要平台,也是编辑与作者、读者沟通交流的重要途径,因而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需要主动参与或积极组织学术活动,这不仅可以提高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的学术素养,而且有利于保证职业教育学术期刊杂志的学术水平。因此,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要组织或参与各种类型的学术活动。在每一次的学术活动中,编辑交流学术观点,开阔学术视野,了解职业教育学术研究的动向、前沿与热点,在掌握丰富学术信息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身的学术敏感性与判断力。此外,职业教育学术期刊杂志社也可以通过让编辑组织或参与职业教育相关科研课题的方式,使编辑有机会在开展职业教育相关课题的具体实践研究活动中提升学术素养。

(三)为编辑人员参加学术交流、社会调研提供条件

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作为职业教育的“研究者”之一,应当向着“学者化”的方向发展。而所谓的学者不应该只有理论、没有实践。因此,如果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只是局限在狭小的编辑部,而把自己与鲜活的职业教育实践活动区隔开来,将非常不利于编辑自身学术素养及能力的提升。职业教育理论来源于实践,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也要积极地与外界接触,从而全方位、多角度地提升专业素养。参加学术交流和社会调研可以为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提供多样的条件与机会,比如通过课题申报、学术会议、实地调研等形式单独完成或与相关科研单位、科研工作者合作完成相关的学术研究与调研工作,是学术期刊编辑了解职业教育实践、不断充实自身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感知的关键。因此,为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编辑提供参加学术交流、社会调研的条件,有利于编辑在不断充实自身学科知识的同时提升专业素养,从而激发编辑的学术潜质,紧跟职业教育学术发展的步伐。

(四)构建学习型组织不断提升编辑的专业水平

第5篇: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范文

关键词:慕课;就业指导教师;专业化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6-0021-02

慕课带来一场教育的革命。新形势下,就业指导教师如何抓住时代的发展机遇,积极借力、学习、利用慕课,不断更新、优化专业知识,反思提升教学技巧,练就独特教学智慧,从而全面提升自我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品质,这是当前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

一、就业指导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论内涵与意义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是教育的基石,教师专业水平直接影响到所培养的学生的知、情、意、行,直接影响到学校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一切教学改革的成败,以至于教育界公认教师专业发展在教育改革中举足轻重。何谓教师专业发展,就业指导教师专业发展有着怎样的重大意义?

1.教师专业化发展内涵辨析。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丰富充实。毛伟霞等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指培养个人知识、技能、专长以及作为教师的一切特点的任何活动,包括自学反思以及正式的课程学习。可见,这一定义涉猎内容颇广,但主要包含了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1]。车军从教育学、法规政策、行动研究三个维度对教师专业化进行了阐述。从教育学看,教师专业化应熟谙“教什么,如何教”,“育什么,如何育”;从法规政策看,提出应有规范系统的教师聘任、进修等政策;从行动研究看,教师应注重知识更新与重构、情感策略的管理和行为规范的修炼[2]。可见,他的这三个维度不仅涉及了教师课上课下所应具备的组织教学的全部技能,而且还涵盖了政策制度。在此基础上,他指出教师专业性的内容包括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品质。专业知识指学科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等。专业能力指来自教学实践的能力和经验。专业品质包括职业道德,也包括敬业精神、服务意识、开放心态和创新意识等[2]。车军的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为就业指导教师自我职业生涯的规划与专业化发展绘制了明晰的路线图。

2.就业指导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大意义。早在1993年我国颁布的《教师法》中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就得到了法律的规定。教师是专业性较强的一种职业,随着知识的更新、科技的发展,其职业的专业性属性势必产生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动力。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发展将有力地促使教师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品质的提高,是就业指导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直至达到优质教学的源泉,是确定就业指导教师在教学中的专业身份与地位的前提。利好专业化发展政策势必唤起就业指导教师内在生命价值,影响就业指导教育水平的效果,关系到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的建设前景。质量高、专业性强的就业指导将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与职业素养,为其认知、开启幸福职业,掌握、经营自我美好人生叩开理论认知与实践探索之门。

二、慕课带给就业指导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慕课集全球名校名师、以海量信息华丽诞生,慕课平台正以开放、免费、大规模、足不出户在线学习揭开名校、名师的面纱,展示名校名师的风采,传播名校名师名课的理念、知识。慕课改变了传统授课方式,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慕课对就业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品质要求。就业指导教师应把握时代的脉搏,把慕课平台当作跨学科、跨校、跨国、跨地区的国际教研室,加快慕课时代自我专业发展的步伐。主要从三个方面应对慕课的机遇与挑战。

1.专业化水平有待提升。无论在专业知识、还是在专业能力上,就业指导教师都面临着慕课的冲击。就业指导教师应首先作为一个学习者,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熟悉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提升现代信息素养。其次就业指导教师要从专业教学的角度观摩慕课视频、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技术及策略理论。最后就业指导教师要从实践的角度参与制作慕课,对照反思,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得到提升。

2.职业化观念有待加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教师的专业品质,其敬业精神、服务意识、开放心态和创新意识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源泉。纵观慕课名师课程,以及目前我国举办的首届微课竞赛视频,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教师有着较强的敬业精神、开放心态及创新意识。就业指导教师只有自身首先形成职业化观念,才能找准专业化发展的方向。

3.专家化魅力有待形成。魅力散发无穷力量,吸引他人追随寻访。慕课时代,在学生轻易获得海量就业指导相关知识、教学视频音像的情况下,就业指导教师地位何在,作用何在?笔者认为,就业指导教师急需形成专家化的魅力。也就是说,在学生淹没在海量信息中无所适从的时候为其进行专业化的引导,在学生获取新知却依然茫然的时候给予他专家化的智慧启迪,在学生陷入职业规划及就业实践的现实困境中,给予其职业化的个性化帮助。

三、慕课时代就业指导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兼容并包,与时俱进,终身学习,勇于创新,是慕课时代对就业指导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就业指导教师应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品质方面不断提升,达到较高的境界,积极借力、学习、利用慕课,不断更新、优化专业知识,反思提升自我的教学技巧,通过科研,反哺专业后续发展,练就独特教学智慧,促使专业技能精益求精。

1.与时俱进,勤奋好学,不断更新优化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养。慕课时代,就业指导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终身学习者。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自己拥有一桶水,而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这一桶水应来自更广阔的江河湖海之精华。慕课平台资源丰富,视频短小精练,汇集名家名课,就业指导教师应善于学习慕课优质的教学资源,把慕课平台当作自己获取新知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注册学习相关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乃至审美学等广博的知识,为就业指导课堂教学的厚积薄发奠定基础。笔者了解到,除国外慕课平台,中国自有慕课平台如学堂在线、好大学在线、爱课程、超星慕课、果壳网、智慧树、C20慕课联盟等近十几个,在这些慕课平台上涉及《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面试技巧》、《创业实务》等相关内容的课程其质量非常高,不同的讲授者以独特的理论视角进行精彩亮剑,如清华大学金蕾莅博士开设了《职业探索与大学准备》,北京大学庄明科老师开设了《职业素养提升》,南京大学顾雪英教授开设了《就业创业课》,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观点的碰撞启发创造力,观点的融合促发新飞跃。就业指导教师应抓住这一契机,不断优化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养。

2.善于观摩,勇于实践,反思提升自我教学技巧,练就独特教学智慧。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萧枫在《教师的一生修炼》中把教师的专业成长分为适应期、成长期、成熟期、高原期、超越期。适应期,教师面临如何融入环境。成长期,教师面临如何磨砺与提高教学能力与水平。成熟期,教师面临如何继续前进。高原期,教师对自我教学能力进行评估与调整。超越期,教师对自我进行超越[3]。对于就业指导教师来说,应理性认识自己的专业发展阶段,有的放矢,规划发展。同时运用诸如观摩反思、协作研讨、同侪互训、培训、示范教学、经验分享、课题研究等策略,促进自我的专业成长[4]。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达,即经验+反思=成长。教师的反思其本质是教学理解与教学实践的对话,是教学现实与教学理想的沟通。反思是教师教学专业知识和能力发展的根本的机制[5]。就业指导教师可以通过博客等分享讨论教学心得体会及教学视频,促进自己的教学改进;通过名师的示范作用,模仿迁移知识与技能,形成自己新的知识结构与技能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实践,聚百家之优点,练就自己独特的教学智慧。

3.笔墨勤耕,持续科研,反哺专业后续发展。科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源泉,是促使教师课堂教学知识延伸的根本,科研的深入开展是教师获取新知、拓展新视野、创新理念的有效途径,促使教师由经验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6]。慕课无论在教育理念,还是在教学方式、课堂呈现技术等方面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就业指导教师要紧跟新知识、新技能的发展,不断加强专业理论与教育科研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躬身力行的加强对新媒体教育技术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深度研究,才能在理解运用这些新生事物上游刃有余,松弛有度,才能凸显个人特色、变革创新。发展是永恒的,时代在发展,教师的角色与专业化内涵也在发展。就业指导教师应作为一个研究者,用智慧的头脑去发现、迁移、创新先进的知识,使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不断得到升华,融入大海的宽阔,或激起时代的千层浪,为自己的专业发展找到永不枯竭的源泉。

参考文献:

[1]毛伟霞,李小丽.快乐思维教学模式[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1.

[2]车军.基于自主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3]萧枫.教师的一生修炼[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12.

[4]李庆华,等.微格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策[J].当代教育科学,2012,(24).

第6篇: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范文

关键词:应用意识 中职数学 实施评价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之上,培养某一领域专业人才的教育。它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直接从事生产或服务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等第一线的劳动者。数学作为一门文化基础课,面临就业压力的中职学生需要具备知识的应用能力,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如果不能将数学知识迁移于自己的专业领域或是在日常生活中应用,中职学生就找不到学习数学课的理由。因此,中职数学课教学不能满足于简单的数学概念和重复单调的基本练习,而是要引导学生能够在具体环境中对数学进行应用,更应该增强学生在专业领域对于数学的应用意识。

一、根据学生情况,灵活处理数学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中职学生大多基础较差,计算能力弱,理解能力也相对薄弱,而理论知识系统性太强,如果对中职学生的要求太高,则不符合教学实际情况。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灵活处理数学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例如在等比数列教学中,利用计算器求解,教师把计算器的使用及计算机应用软件,例如编程软件、Mathematica、Excel等的应用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学会灵活使用工具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密切联系专业知识,将数学知识在专业上的应用引入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数学知识渗透在专业课程之中的内容非常多,涉及面非常广,中职学生面临就业选择、对专业技术需求高,在文化课的学习时更需要与专业课融合。中职学生希望数学教学内容能与他们的专业学习密切联系,学有所用,为今后的学习和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数学教学应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例如:财会专业课程在学习数列章节课程时,教师让学生首先调查学校附近有哪些银行?其次调查这些银行都办理哪些业务?最后尝试把自己的生活费存入其中一家银行,并对学生提出:假如每年春节,你的父母、长辈给你总计1000元的压岁钱,从今年(2012年)春节开始,你将每年的压岁钱全部存入银行(以每年3月1日计算),计划到2014年春节后(2014年3月1日)将其全部取出。你要采取哪种方式存入银行,才能获得更多的利息?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交流、讨论、推导与归纳,学会调查学习,采用合作方式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新知识的兴趣和信心,并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在专业上的应用。

三、建立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的联系,强化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师教学备课遵循“备教材、备学生”的原则,数学教学要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备教学内容”。中等职业教育中不同专业对数学知识、数学能力的需求不尽相同,电工专业需要三角函数、平面解析几何、简易逻辑的知识及应用能力;财会专业需要函数、统计与概率的知识及应用能力;物流专业需要统计与概率、平面几何、数列的知识及应用能力等等。总之,在中等职业教育不同专业数学课程的教学中,提倡数学知识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数学教学尽量联系各专业实际,把与专业相关的数学实际问题应用于数学教学中,突出不同于中学数学教学的职教数学教学特点,同时又弥补了数学教学和专业教学的真空地带,突出了数学学习的专业特色,让数学学习为专业学习服务,努力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四、设计与专业紧密结合的数学课外作业,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数学教师如果与专业课教师一起,给学生设计一些实践性较强的综合性作业,不仅能帮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数学知识,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乐趣,认识到数学知识应用的广泛性。并且能够逐渐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策划能力、社会能力等,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教师选择好与专业紧密结合的数学课外作业是很重要的。首先,作业要用到的数学知识应该是学生学过的或是能和即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相联系的,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其次,应该与学生所学的专业密切相关。作业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呈现,如研究报告、实物模型、图片、网页等。他们在进行课外作业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能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五、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实施评价

中职数学学习成绩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掌握和能力的提高,还要关注他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还要关注他们在获得结果的过程中所作的努力。

中职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评价的目的是通过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来收集信息,帮助师生改进数学的教与学,充分发挥数学学习评价的诊断功能、激励功能和教育功能。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与专业有关。这样的数学教学增强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黄翔.关于数学教育研究的若干问题——与李秉彝教授的讨论[J].2002(11).

[2]黄翔,李开慧.关于数学课程的情境化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2006(9).

[3]严爱琴.数学教学与电工电子专业课程资源有效整合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6(2).

[4]胡文英.中职学校数学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初探[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5]程宪花.关于中职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6]王尚志.数学教育研究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7]斯涅普坎.数学教学心理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

[8]刘兼,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7篇: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范文

一、综合性的原因

什么原因使得综合性成为小学教育专业的特点之一?这要从该专业毕业生的服务对象———小学生与服务领域———基础教育谈起。

(一)适应小学生认知特点的需要

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了解与认识经历了综合—分化—再综合的路径。同样,每个人在一生中对世界的了解与认识也要经历综合—分化—再综合的路径,小学生无疑处于认识的第一个综合阶段。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思维处于发展早期,所见事物又是如此丰富多彩,所以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大多是综合性的、整体性的。在此阶段,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特别强,探究倾向多表现为“为什么”特别多,这些“为什么”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主要是整体的、综合的。[1]小学生的这一求知过程,可以形象地比喻为驾着飞船的宇航员徐徐向地球靠近时的所观所思。在由远及近的过程中,历经宏观—中观世界,不可能直奔微观世界。由此看来,小学生对自然与社会的认识显然首先是整体的、宏观的、综合的。基于小学生“认识的综合性”和“问题的综合性”的特点,就要求小学教师综合掌握各方面知识,虽然这些知识不一定很深,但一定是内容全面的,包含自然、人文与社会知识的方方面面,使得教师在面对小学生提问时能够给予准确解答,共同进行讨论,保护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如果小学生提问时教师当时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拒绝回答、闪烁其词或推荐其他教师回答,就会使问题的解答由于时间的迟滞而减弱效果,并逐渐弱化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同时,教师在小学生心目中的高大形象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小学教师需要掌握与儿童成长发展广泛联系的基础性、启蒙性知识[2],也就是综合性知识。小学生长大以后,经过其筛选后感兴趣的深层问题由分科教学培养出来的中学教师回答,使他们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深化。如果用公式表达即为:小学教师的知识=综合的多学科知识。

(二)适应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需要

我们通常把小学生比喻成幼苗,是因为他们如幼苗一样稚嫩,需要大量养分;同时也如幼苗一样脆弱,难经风雨,他们只有在和煦的阳光与温柔的细雨中才能健康成长。如果说全面的知识、准确的知识即综合的多学科知识是小学生成长的肥沃土壤与养分,那么适合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教学方法就是抚育他们健康成长的和煦阳光与温柔细雨。与初中及以上学生相比较,教学方法对小学生来说更为重要一些。因此,培养小学教师的小学教育专业归在教育类专业之下,揭示了这一阶段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等知识即“如何教”的知识比“教什么”的知识更为重要。从以上分析可以写出如下公式:小学教师的知识=“如何教”的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等知识)+“教什么”的知识(综合的多学科知识)与“教什么”的知识是综合的多学科知识具有综合性特点一样,“如何教”的知识即教育学、心理学与教学论知识同样也具有综合性特点,这些知识相互之间密不可分,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小学教师必须综合掌握并能够灵活应用这些知识处理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三)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p.261)。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打破了原有的以学科为中心的知识体系,倡导知识的整体性,在纲要中强调小学阶段的课程以综合课程为主,设置了一定比例的诸如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艺术以及以发展学生能力和培养创造性为目的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等综合性课程,这就决定了小学师资的培养规格必须是通识通才、全面发展的新型教师。通与专或称为博与专代表一种智能结构,不同行业、不同工作对从业者的智能结构的要求是不同的,需要的是使得专才与通才的比例达到最优化。[4]高等教育关于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的争论由来已久,但有些方面应该讲已经达成了共识,即“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各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影响力量的地位和作用在不断变化,总的趋势是通才教育的影响随着学生接受教育的年龄阶段的提高而逐渐减弱”[5]。这句话反过来说就是学生年龄越小,越需要接受通才教育,那么小学教师当然就应该是具有综合性知识的通才。

二、综合性的具体内容

综合性既然是小学教育专业的特点,那么什么样的综合才是符合小学教育专业特点的综合?是各门学科覆盖全面的拼盘式的综合,还是具有自身科学体系的综合?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了小学教育专业未来发展与前途的不同方向。笔者认为,小学教育专业综合性特点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多模块的综合

这主要从知识面、知识的数量方面回答了综合性问题,即小学教育专业的综合性首先体现在知识的宽度、广度与数量上。目前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主要有综合型模式、分科型模式与中间型模式[6],就三种模式而言,课程设置基本均为公共课程模块+教育类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选修课模块。这些课程模块包括了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实践教学知识、专业方向知识、专业技能知识(音乐、舞蹈、书写)等等,既包括“如何教”的知识也包括“教什么”的知识,还涵盖了学生学历提高的考研知识。与培养中学教师的其它师范类专业不同,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类课程模块所占比重相对较大,而专业方向课程模块所占比重相对较小。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小学教育专业选修课模块的设置也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考虑到学生以后的就业等问题,需要学生跨学科选修,且可多学科选修,如在中间型模式下文科方向学生可选修理科方向、英语方向的课程等,以适应从事两门以上课程教学甚至包班教学的需要。

(二)文理兼融的综合

这主要在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方面回答了综合性问题,即小学教育专业的综合性也体现在既要提高小学生认识自然与社会、开发智力的能力,还要提高其完善心智,净化灵魂,理解人生意义与目的的能力。以上目标的实现似乎由分科教育培养出来的教师也能够实现,其实不然,因为关于世界的知识体系本身都是相通的,之所以人类将自己创造的知识体系分为自然科学知识(理)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文),完全是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需要。1959年,英国学者查尔斯•斯诺(C.P.snow,1905—1980)在剑桥大学做《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的演讲后引起轰动,他指出“由于教育背景、知识背景、历史传统、哲学倾向和工作方式的诸多不同,两个文化群体即科学家群体和人文学者群体之间相互不理解、不交往,久而久之,或者大家老死不相往来、相安无事,或者相互瞧不起、相互攻击,导致‘人文学者对科学的傲慢,科学家对人文的无知’的文化危机”[7]。由此引出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争论。这一争论最终得出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只有融合才能克服人类生存危机的结论。其实,科学与人文犹如鸟的双翼,只有双翼健劲,才能高飞万里,竞胜长空。因此,小学教师只有文理兼融,具有全面认识世界的能力,其呈现给学生的知识才不会是孤立的,而是联系的、准确的,而这正是小学生初观世界的正确面貌。

(三)理论与实践的综合

这主要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互动关系上回答了综合性问题,即小学教育专业的综合性还体现在指导教育实践的理论与促进教育理论的实践彼此深化与提高方面。教育理论是理性认识的成果,它强调的是普遍性、逻辑性、本质及规律。叶澜教授把教育理论划分为三个水平层次:最初级水平是正确描述实践本身,严格意义上它不能算理论,但它已区别于实践本身;第二级水平是对实践的解释和说明,以揭示实践中的因果关系为主要任务,它已进入理论形态,但还是对具体实践因果关系的说明与解释;第三级水平是对某类实践的规律揭示,它已呈现基本的理论形态。[8](pp.160~161)由于不同层次的理论所具有的指导功能、指导范围、指导作用不同,企求用一个或一些教育理论解决所有教育实践问题的认识显然是错误的。小学教育专业设置了一系列教育理论课程,力求使学生能够高站位、多视角看待教育实践问题。而目前小学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恰恰是由于教育理论欠缺致使课堂出现过于追求技术化的倾向,这个问题的解决,一定程度上成为小学教师本科化趋势的理由所在。由于教育实践的对象是丰富多彩、充满生机的小学生,因此教育实践活动本身一定是五彩缤纷、复杂、多变的。为了加强职前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小学教育专业进行了分段全程实践、总实习加大至一学期、顶岗实习等多方面探索,既包括学时数的增加,也包括实践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在提高教师专业化能力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当然,有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并不等于就能够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运用。有学者认为“教育理论作用于教育实践的关键是转识成智。所谓‘识’,就是指作为系统知识的教育理论,所谓‘智’则是指具体的教育实践智慧”[9]。这对于理解小学教育专业的综合性特点,更好地处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很有启发。

(四)知识传授与情感体验的综合

这主要在知识的理性传授与情感感染方面回答了综合性问题,即小学教育专业的综合性体现在既要科学地掌握知识,又要通过张扬个性使所教知识生动、活跃起来。小学教育专业最终的服务对象是6—12岁儿童,鲜活的知识显然对他们更富有吸引力与感染力。“新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10](p.276)目前大学生知识丰富,但想像力与创造力缺乏;学生考试分数高,但生活却并不生动鲜活、缺少色彩;学生实习课堂中对学生的表扬不断,但表情僵硬,语言和教学情境难以统一,对此,小学教育专业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必须重视情感教育。小学教育专业的情感教育应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从事小学教师职业的职业情感,遨游知识海洋的愉悦情感,欣赏美、感受美、表达美的审美情感。在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实践中几乎所有学校都通过开设音乐、舞蹈、美术、书法等课程以及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艺术修养。这些课程本身不仅仅让学生学到一些艺术知识,更重要的是增加他们的审美视角与审美情趣,并把对美的感受表达出来。当然上述课程仅仅满足了第三个方面情感需要的一部分,第一、第二方面的情感需要则要求所有从事小学教育专业教学的任课教师共同努力。学生的情感与对美的感知能力首先来源于大学教师的熏染。其实追求真善美从来都是人类的天性,是人类乐此不疲的内心需求。人类将追求“真”的任务交给了科学,将追求“善”的任务交给了道德与伦理,将追求“美”的任务交给了艺术。因此,富于情感的小学教育专业的大学生一定要对“真”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对“善”怀有深深的共鸣与敬意,对“美”产生由衷的赞叹与憧憬。只有这样,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才能内心充盈、步履坚定、激情满怀。

三、综合性与专长性的关系

综合性与专长性本身是一对矛盾。四年本科的学时数有限,在有限的学时内既要顾及知识的横向宽度又要顾及知识的纵向深度显然难全其美。因此,既然承认小学教育专业具有综合性特点,承认横向知识在专业建设中的重要性,就应该认可适当减少纵向知识的现实。因此,应该明确以下几点:

(一)综合性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内在逻辑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将获得知识的过程比喻为飞行员乘飞船由远及近了解地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小学肯定处在离地球比较远的位置上,而初中、高中、大学、硕士、博士则依次靠近,研究的问题随着位置的逐渐拉近越来越小、越来越深、越来越尖。由于小学阶段讲授的知识处在宏观位置上,小学教师需要掌握综合性知识就成为小学教育专业自身的内在逻辑。因此,综合性是专业建设的需要,在综合性和专长性两者不能两全时,我们应该忍痛割爱,毫不犹豫地放弃专业方向知识的专长性,有所为有所不为。

(二)综合性与专长性都是专业建设的需要,本身并无优劣之分对于某一专业的建设而言,无论是综合性还是非综合性或称专长性,都是由专业的内在逻辑决定的,综合性与专长性本身并无优劣之分。以综合性为特点的专业必然要适当弱化专长性,同样,以专长性为特点的专业必然要适当弱化综合性。在人类浩瀚的知识海洋里,大学本科阶段所学知识只是工作需要的很少一部分,在任何一个岗位的实际工作中,要取得优异成绩既需要大量的专长性知识也需要大量的综合性知识。将小学教育专业的特点定位为综合性是从专业要求的需要出发的。

第8篇: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范文

1材料成型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1.1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适应面宽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由于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通过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达到验证和巩固理论知识,训练学生观察、思考和操作的能力,对培养本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极为重要。

1.2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实践教学是实现高等工科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工科院校教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是统一的。学生的实践能力达到怎样的水平,他的创新精神就会达到相应的高度。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知识向能力转化的重要环节。由于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主要从属于专业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效果未能真正实现从知识传授型向创新应用型、工程实践型的转变。

2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动态实践教学

2.1动态实践教学的基本概念

实践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使实践教学改革的方向更清晰[3~5]。实践教学不仅是对理论教学的验证、补充和拓展,而且还是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深入细致的科研作风、创新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动态实践教学中的“动态”意味着综合与开放,即动态实践教学由综合性实践教学和开放性实践教学两部分组成。综合性实践教学应该体现实践教学的多样化,即实践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实践教学途径的多样化。开放性实践教学应该体现实践教学的立体化,即实践教学领域的层次性、实践教学强度的阶段性。动态实践教学是一个框架体系,通过综合性实践教学和开放性实践教学的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弥补各种具体实践教学的不足,以提高专业实践教学效果。

2.2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动态实践教学主要内容

2.2.1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动态实践教学结构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动态实践教学由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综合性实践教学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开放性实践教学两部分组成。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综合性实践教学包括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途径的多样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开放性实践教学包括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领域的层次性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强度的阶段性。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动态实践教学的原则应为:以“材料工程教育”思想为指导,坚持以学生为核心、教师为主导,坚持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培养专业实践能力、提高职业素质协调发展,着力培养学生的材料工程意识、专业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

2.2.2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多样化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多样化核心是专业实践知识的多样化。专业实践知识的多样化培养目标为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实现培养目标的方法为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的统一。专业知识课程是为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专业知识基础而开设的,应从满足生产企业的需求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两方面来考虑。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上,要考虑学生的自身素质水平和知识接受能力,合理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难度和实用性,从而更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地做到学以致用。立足生产实践全过程,注意专业基础知识内容的整体性和相关性,妥善处理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主干学科与相邻学科等方面的关系。在专业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整合课内课外资源,优化专业相关教学内容,应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知识的学习与掌握,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2.2.3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途径多样化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途径的多样化核心是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培养目标为学生具有自主学习,善于学习的能力。实现培养目标的方法为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的统一。实践教学不仅仅局限在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常规模式,应当努力拓展实践教学外延。既要有教学计划内的集中学习——强制性实践教学安排,又要引导学生分散学习——课堂外的自主学习、自由实践。在课程设置上,要更多地考虑和尊重学生个人的就业取向,适度拓宽专业口径,引导学生喜爱专业,善于进行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尽可能地为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为学生选择就业方向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方便。

2.2.4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实践

教学领域层次性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领域的层次性核心是知与行的层次性。知与行的层次性培养目标为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实现培养目标的方法为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的统一。实验室在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结合的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应该在同一个层次上,即,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到怎样的程度,专业实践也应该达到相应的程度。实践教学的外延是非常丰富的,除了常规的模拟生产环境、案例实践教学等方式以外,还可以引导学生从事一些专业相关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去解决生产实践问题,以此弥补教学计划内实践教学的不足。专业理论并非枯燥的文本,专业实践无处不在。在实践中消化理论,使学生对专业知识产生亲切感,对生产设备产生熟悉感,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了学生专业学习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提高专业实践教学效果。根据专业特点,依照专业所应具备的能力结构要求进行的专业综合能力训练,为学生构建专业能力平台。加强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加深对基本理论的认识和理解,目的是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严谨细致的作风,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5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实践

教学强度阶段性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强度的阶段性核心是专业训练的阶段性。专业训练的阶段性培养目标为学生适应面宽,满足社会需求。实现培养目标的方法为校内训练与校外训练的统一。实训基地在专业训练过程中发挥着前沿性作用。由于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不仅要求学生具备应用型技术人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职业素质教育要贯穿于校内训练与校外训练的整个过程中。校内训练是整个实验、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学过程容易控制、教学成本低、实习效果易于保证等优点。校外训练是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是工程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可以在校内训练与校外训练的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甚至可以创造性地应用书本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使专业实践和生产实际更好的结合。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实践教学模式的强度应加强。既要循序渐进,使学生实现自我发展、自我超越,又保证在教师和学生的承受能力范围之内,发挥学生的创新性,使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和升华,突出学生个性发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3结语

(1)动态实践教学由综合性实践教学和开放性实践教学两部分组成。综合性实践教学应该体现实践教学的多样化。开放性实践教学应该体现实践教学的立体化。

(2)动态实践教学是一个框架体系,通过综合性实践教学和开放性实践教学的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弥补各种具体实践教学的不足,以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3)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动态实践教学由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综合性实践教学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开放性实践教学两部分组成。

(4)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动态实践教学的原则应为:以“材料工程教育”思想为指导,坚持以学生为核心、教师为主导,坚持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培养专业实践能力、提高职业素质协调发展,着力培养学生的材料工程意识、专业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9篇: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范文

关键词:通识教育;音乐教育;专业音乐教育

一、通识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涵义略述

通识教育是国际高等教育所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教育课题。近年来,通识教育也受到我国高等教育界的密切关注,目前学术界所普遍认同的观点是:通识教育不仅要求受教育者在某一专业领域具有坚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而且对于人类主要的知识领域的基本观点、思维观念和发展前景有所了解,同时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

专业音乐教育,是为受教育者提供专业的音乐教育,以掌握该专业的基本知识与专业技能,从而成为音乐领域的专门人才的专门教育。

二、通识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的目标及关系

通识教育既包括学习本专业之外的知识和技能,也包含对过分狭窄的专业音乐教育的改造。而专业音乐教育只是在音乐这一领域内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使其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是以培养专门的音乐人才为其根本目标的。通识教育则是从各个方面对受教育者进行全方面的培养,不仅要求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综合全面的了解人类知识的总体状况,掌握共同的基本知识和教育经验。通识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完整的人”为目标,以融会贯通的学习方式,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在智力、身心和品格等方面协调、全面的发展。能够独立思考并且善于探究和解决问题,做一个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的“全人”。

对于两者的关系,是长期以来高等教育改革中比较棘手的问题。目前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1通识教育是专业音乐教育的补充,即学生在自己所学专业之外再学一些本专业外的知识和技能。在这里,通识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是并列的概念。2通识教育是专业音乐教育的延伸和深化,即专业音乐教育通识化,将过分狭窄的专业音乐教育拓宽。在这里,专业音乐教育是通识教育的上位概念。3通识教育是专业音乐教育的灵魂与统帅,专业音乐教育是通识教育的下位概念。

笔者认为通识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之间相互统一、相辅相成的,不包含对立或者分离的关系,前者包容后者,专业音乐教育是通识教育的组成部分,不应游离之外,或与之并列,甚至与之对立。两者在很多方面存在共通之处,要正确的把握两者的关系,相互合作、共同发展,才可以对其进行更为深入的了解,以提高专业音乐教育的效果。

三、通识教育在专业音乐教育中的功能及启示

我国的高等教育自1952年的“院系调整”以来,一直以专业教育为主,虽然这种做法在当时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专门人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已经很难适应社会和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我国的专业音乐教育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比如过分强调专业性、学科体系、课程设置比较单一、内容比较陈旧,导致受教育者缺乏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造成了多数学生只具备一定的作曲、演唱(奏)技能, 缺少成为艺术家所必需的综合素养。面对这一现实问题,很多教育界人士大力支持在高等教育阶段实施通识教育。从两者的关系来看,通识教育在高校专业音乐教育中具有开拓功能、导向功能、隐性教育功能以及提升专业音乐教育工作者综合素质的功能。有助于丰富专业音乐教育的的内容,创造更加活跃的的教育形式,使大学生具备基本的思维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价值判断能力。

如果过分强调专业音乐教育,则会使教育失去其本义。赫钦斯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不是人力”。如果没有充分的全面教育作为基础,专业的音乐教育则只能培养出一些没有教养的专家。因此,高等教育阶段在强调专业音乐教育的同时,也要注重通识教育的发展。通识教育有利于拓展专业音乐教育的广度,全方面的学习有利于培养跨专业、跨职业的眼光和思维,使受教育者成为多能的人才。专业音乐教育则有助于加深通识教育的深度,使受教育者在广博的学识基础上做到“学有所长、术有专精”。

四、通识教育视野下高校专业音乐教育的现实困境

通识教育不是直接为大学生在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做准备的教育。向学生传授人文以及社会科学等多方面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其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能力。通识教育的目标是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人格完整的“全人”。这就决定了通识教育内容丰富,方法多样。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对艺术教育的高度重视与支持,使得专业音乐教育取得了许多成就,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与发展,专业音乐教育的过“ 热” 发展,使得专业音乐教育“专而不专”,从通识教育的角度来看, 我国高校专业音乐教育存在一些现实问题。

随着学校的不断扩招与扩建,缺少适当的统筹与规划,进一步造成高校教育资源的分流、短缺,高校教师的短缺以及教学方法的陈旧,引发了一些违背音乐教育规律的现象,比如:用电钢替代钢琴进行钢琴教学;多个人同上一门演唱或演奏课。一个老师带好几门课,有的课是非自身专业的,只是懂得一些。这样,不仅拉大了学生之间的水平差距,也导致教学质量下降,低质量的教学使得高校对专业音乐教育的培养与音乐人才市场脱节。

高校对于冷门专业的不重视,导致专业人才短缺,传统专业人才过剩。在音乐艺术市场中, 传统的专业性较强的领域,如声乐、钢琴、器乐等专业人才过剩, 如艺术管理、音乐科技、音乐普及、音乐传播、国民音乐教育等冷门专业严重缺乏人才。

在专业音乐教育的培养过程中,各大院校在专业的设置趋同,一味的照搬已有的模式,没有真正的结合自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专业,缺乏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较单一。由于专业设置的不合理,过分的强调主专业的学习,忽略辅的课程学习,而且专业划分过细,专业涉及面窄。过于狭窄的专业, 单一的技能, 会使学生在今后的发展中受到限制,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比如说声乐学习者的培养,专业课老师大多只重视其演唱技能的提高,忽略学生对歌曲和歌词的认识,一味的靠学生自己去理解,尤其是一些外文歌曲。目前高校毕业的学生中,仍存在大批的专业学习者学声乐的不会弹钢琴,弹琵琶的则只会弹琵琶, 学作曲的不会合唱指挥, 学习理论知识的更是会写不会说 ,明显感觉到除了自身的主修专业,别的只知一些皮毛,甚至于一点也不了解。历年青歌赛比赛的过程中,不难看出参赛者虽然都拥有较高的专业技能,但是在文化知识方面往往知道的不是太多,甚至于一些国外留学者知道的甚少。因此,对于任何音乐专业的学习,其视唱练耳、钢琴即兴伴奏、乐理、理论知识以及非专业之外的政治、历史、计算机等都应当加大重视力度,这样会对自己的专业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有助于提升专业能力,培养综合素养。

就目前的音乐人才市场来看, 部分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岗位已基本上处于饱和状态, 而一些新兴行业则更多地需要复合型人才。传统的专业音乐教育主要是培养音乐专才, 新兴行业需要的是一专多能的音乐人才。既有某一专业知识方面的深度 ,又有与该领域相关的知识面的跨度与广度。因此,在实行专业音乐教育的同时,也应该发展通识教育,以适应职业需求。

五、专业音乐教育引入通识教育理念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我国虽然开设有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但是在高校的音乐课程设置中并未很好的反映通识教育的理念,没有将通识教育与高校专业音乐教育有效的融合起来,也就不能进一步推动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通识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在其教育理念上的相通之处,为两者的融合提供了可能,为我国高校的专业音乐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视角,能够有效的推动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

(一)专业音乐教育引入通识教育理念的可能性

通识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都是高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通识教育并不是要削弱专业知识的学习,而是将专业知识的学习建立在广博的基础知识之上,进一步深化专业音乐教育。通识教育的内容较为广泛,通过对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等多方面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不再拘泥于所学的专业知识或某一既定的职业,脱离比较陈旧、单一的教育的束缚,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

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应有之义,“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以人为本则要求高等教育要以大学生为本,所有的课程设置和教育活动都要紧紧围绕学生开展,进行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人成为“人”,并非成为呆板的“工具”或“机器”。通过广博的通识教育开发学生心智,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使其成为具有很强适应性、比较独立的、拥有个人魅力的“全人”。“通识教育是一种唤醒学生的主体性的一种教育,也可以说是一种觉醒教育,”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所在。高校的通识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通过引导和启发培养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而不是教师主观的向学生灌输。这样,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可以以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独立的解决问题。

专业音乐教育中,也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为其提供专业的音乐教育,以掌握该专业的基本知识与专业技能,要随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逐渐适应社会的发展。然而过分的强调专业化将会导致人的片面发展,通过对通识教育的借鉴则缓和了这一弊端,它要求受教育者不仅要拥有广博的知识,还要具备远大眼光、独自评判是非的能力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的人。通识教育打破了专业课程的限制,采用多样的教育形式,使学生从各个方面得到能力的锻炼。

(二)专业音乐教育引入通识教育理念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的专业音乐教育虽然取得了很多成就,为国家培养了许多音乐专门人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难题,陈旧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已经很难适应社会和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将专业音乐教育与通识教育相融合,为专业音乐教育提供新的发展视角,进一步深化高校对专业音乐教育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发挥专业音乐教育的作用,使受教育者不仅能够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而且能够获得全方面的发展。

专业的音乐教育缺乏创新,教育内容和方法比较陈旧,而通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具有广泛性,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教育结构和方法不断作出调整,为专业音乐教育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因此专业音乐教育必须借助于丰富的内容和有效的方法以更好的发挥专业音乐教育的作用。在专业音乐教育中引入通识教育可以拓宽专业音乐教育的内涵,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习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避免了知识的分化。

六、通识教育视野下高校专业音乐教育改革的路径浅析

教育发展必须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原则。根据社会发展对音乐人才需求的新变化, 专业音乐教育应提高其教育质量, 调整音乐人才培养方式,做到“多层次、多规格、多类型”。这就要求各个高校开展独具特色的专业音乐教育, 根据自身的实际开设专业,设置课程,更新课程内容。对哲学、文学、史学等其他辅助型课程,不要只讲授皮毛,应当深入拓展其深度和广度。切忌盲目的照搬已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改善教学环境,配备齐全的教育设施,建设高素质的专业音乐教育队伍,改善教学方式,由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向启发式教学发展,结合学生实际水平安排专业课程,加大对辅专业课程的重视,避免出现过分专业化。简言之, 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和音乐艺术发展的水平, 并且符合音乐人才培养的特殊规律。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拓宽择业道路。

结语

通识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之间存在很多的联系,现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要求我们在对通识教育的影响借鉴下发展专业音乐教育。通识教育并不是要取代专业音乐教育,而是为高校专业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创新的视野与前景。通识教育的开展有助于学生在掌握专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以融会贯通的学习方式,掌握更扎实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生存能力,在智力、身心和品格等方面和谐、全面的发展。

作者简介:李平平(1973年8月――)女,硕士研究生,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音乐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学理论与课程教学论

季成钧.2002.试论大学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J].中国高教研究(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