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基础理论教案范文

计算机基础理论教案精选(九篇)

计算机基础理论教案

第1篇:计算机基础理论教案范文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本文在分析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从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提出以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为指向,采用“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趋动,教学做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改革思路,从课程管理、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资源、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实践,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改革思路;改革实践

0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在职业学院通常都设置为各个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计算机应用能力。我们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内容陈旧、学生基础差异较大、教学时数偏少、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资源不丰富、课程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根据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规律,从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提出以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为指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趋动,教学做一体化”课堂教学的改革思路,从课程管理、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资源、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与实践。本文详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改革方案,以期与高职教育的同行交流。

1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1.1规范课程管理,明确教学目标

规范课程管理,保证教学指导的有效性。课程管理包括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教学资料、考核方法等。规范课程管理有助于改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标准不统一、教学资源重复建设及教学质量偏低的局面,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开展[1]。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具备利用计算机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实现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⑵设置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从2016年开始,全校各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名更改为信息技术应用基础,将各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为“1+N”方案,“1”为公共必修课计算机应用基础,给2至3个学分,完成计算机理论知识、Windows与Office应用基本模块的教学任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专业需求有所侧重地选择内容,如工科类专业偏重于硬件方面的内容,文科类专业偏重于应用软件的内容等。“N”是根据专业和职业岗位需求开设的信息类课程,如电子信息类专业开设C#程序设计或SQLServer数据库管理等课程;机械、建筑工程、设计类专业开设AutoCAD等课程;管理类专业开设数据库应用或网页设计与制作等课程;艺术设计类专业开设电脑美术设计等课程;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⑶规范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及计算机技术发展与应用前景,及时修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保证了教学指导的规范性,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1.2优化课程内容,保证教学的实用性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遵循先进性、基础性、实用性、够用性及系统性原则,优化课程内容。⑴课程内容选择较新的技术知识和应用软件,使教学与计算机技术发展相适应。课程内容包括基础理论与应用操作两部分,基础理论,如计算机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功能与应用、网络知识和计算机病毒与信息安全知识等;操作应用,如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的使用、常用工具软件和办公设备的使用等。⑵选择适用的教学资料。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信息量大,知识更新速度快的特点,选择适合高职学生的教材计算机基础与应用案例教程,该教材理论篇介绍了核心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操作篇以案例的具体解决方案的分析与实现,归纳与总结计算机基本操作。任课教师还深入行业企业一线调查研究,收集材料,结合专业岗位需求开发教学项目,编写适用的教学案例,例如:用Word编制会议通知;用Excel做企业工资数据处理与分析;用PowerPoint制作宣传片等等。编写的案例不仅具有实用性,还有趣味性。通过讲解案例发生的背景,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⑶教学内容模块化,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2]。将教学内容分解为基础理论、应用操作、综合应用三大模块;每个模块下按内容设置若干个子模块,在应用操作模块的每个子模块中至少设置三个由浅入深的案例。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将基础理论与应用操作设为必修模块,综合应用设为选修模块,这样可以基本满足各类专业、各类学生的需求。第一,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各专业开设该课程教学时数,灵活选择相应的模块和案例进行教学。第二,任课教师可以根据专业需求选择适用的教学内容。如:信息类专业学生除了掌握好计算机基础知识外,还得熟练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和操作;会计专业学生需重点掌握Excel的使用;会展、酒店专业学生会用Word制作宣传海报,学前教育的学生会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不同专业可以选用不同案例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专业技能、专业素质,使学生学到实用的知识和技能。第三,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提出各层次学习目标,开展分层教学。在一个班级学生中,基础较差者可选简单的案例进行练习,基础较好者可以选择有一定难度的案例甚至综合案例进行练习。在学习时间有限、基础有别的前提下,帮助“底子薄”的学生“能消化”,让“底子厚”的学生“吃得饱”,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1.3改革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实践课程,我们从社会需求出发,从高职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出发,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教学模式从教室转移到计算机房进行现场教学,老师采用教学控制软件边讲授边演示操作,学生边听课边操作实践。边讲边练的教学模式,既缩短了教与学的时限,又增加了学生操作的时间,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1.4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边讲边练课堂教学模式中,我们以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辅以项目教学法等。具体做法如下。⑴案例教学法是以《计算机基础与应用案例教程》教材为依托,采用实际生活或工作中的典型案例,提出任务,明确目标,逐渐展开,通过对案例的具体操作学会各个知识点,缩短教学与实际应用的距离,使学生不仅学习基础知识,而且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Office软件操作,通过分析案例具体解决方案,广泛而深入地剖析和演示计算机应用操作,将计算机最常用、最实用和最通用的操作方法融入到实践之中。⑵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职业岗位实际需求设计出科学、切实可行的“任务”。在上课前先创设情境,提出任务,然后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问题,教师带着问题去讲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在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等方面全面提升。例如:向学生提出“编排毕业论文”的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学习用Word编辑文档,通过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评价任务,达到“做中学”的教学目的。⑶项目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与学互动,“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3]。项目教学法主要用在综合应用模块训练中,结合专业需求开发教学项目。学生在学完一个应用软件后要完成一个项目,对学生的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一次综合检验。例如:会计专业的学生学习Excel后,完成“企业工资数据处理与分析”的项目,采用小组研讨法,几个学生一起学习、讨论,相互合作来完成任务,这样既可以带动基础较差的学生,起到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目的,也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1.5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教学优势互补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它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媒体为一体,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等特点[4]。随着教育现代化,我们的教学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从最初的教室内“粉笔+黑板”手段,改为机房内“计算机+大屏幕”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目前已改为“计算机网络+大屏幕”一体化的机房中教学手段,每个学生一台电脑,讲练结合,边学边做。为解决教学内容多、任务重、班级学生多、课堂师生互动的时间少等问题,将教学拓展到课外,以网络平台为主,学生在网络上进行学习讨论,教师在网络上批改作业,为学生答疑解惑。教学手段从课堂教学拓展到课外的网络教学,以弥补课堂教学时数的不足,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1.6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完善教学资源库

我们利用数字化校园环境,搭建网络化教学平台,建立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网站,制作多元化的教学和学习资料,完善教学资源库,面向学生和教师提供不同功能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包括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材、参考资料、教学课件、教学案例、教学视频、微课、作业、实验指导与素材、网上讨论、自测练习、考试题库等等,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1.7改革课程考核方法,客观评价学习效果

一个好的考核方式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最有效手段。为了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设置一个好的考核方式[5]。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除了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还需重点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及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根据课程特点,我们制订了课程考核方案,考核方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形成性考核(占50%)和终结性考试(占50%)相结合的方式。①制订形成性考核的实施细则来规范考核过程,老师对学生的上课、作业、实验等各个环节都要客观评价,并记录为平时考核成绩。②建立无纸化考试系统和标准试题库,分理论和实践两部分。考试采用全程在线实现,随机生成测试卷、实时评分等功能。考试评测软件个人版也可以单机使用,方便学生课后练习与自由测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结束语

通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动力,从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培养了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为学生利用计算机学习专业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对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也会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还需要不断进行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重点转移到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上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进而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吕岩.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0.11:35-36

[2]欧跃发.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化教学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5.4:82-88

[3]黄宏伟.项目教学法的思考与实践[J].品牌,2014.12:226

[4]龚静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时代,2016.12:81-83

第2篇:计算机基础理论教案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教学案例;计算机基础;教学软件

案例教学法是指为完成特定教学目的,教师以教学案例为基础的一种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教学方法。它在法律、医学、工商管理公共行政与管理、政策分析、人类科学以及中学教育等众多学科领域中得到普及。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目标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学生的积极参与对这门课程教学的成功开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案例教学方法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所以,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中引入案例教学方法非常必要。

教师在讲授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时候一般都是逐个命令进行讲解和演示。学生也是一个一个命令地练习。而计算机软件的操作命令一般比较多,容易让学生迷失在这些命令中。他们对操作的结果没有一个整体的印象,操作过程变成一个十分机械的过程,因此,有的同学逐渐丧失学习兴趣。案例教学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法的弊端,使学生对操作结果有整体印象,学生面对自己的劳动成果有成就感,从而增强学习乐趣,培养进一步探索、学习的兴趣。

由于每门课程都有其独特的地方,所以,教师在采用案例教学方法的时候应根据该门课程的特点做出一些修改。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方面与其他课程有区别,故在这门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不宜照搬案例教学法的一般原理和方法,而应该根据它的特点因“课”制宜地做出一些改变。

本文探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案例教学法所涉及的案例选取和实施步骤两方面内容,提出适合本门课程的教学案例选取方法和教学步骤。

1大学计算机基础案例的选取

列恩指出,教学案例是一个描述或基于真实事件和情境而创作的故事,它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学习者经过认真的研究和分析后会从中有所收获。列恩同时指出,一个高水平案例需要满足五个标准。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是案例应该提出一个没有明显正确答案的问题。

根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案例需要做适当的改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案例应作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整。

案例来源方面,案例不必过分追求来源社会实际工作。在管理学或法律学的课程中,来源于社会现实的案例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单个来源于实际工作的案例一般用到的知识点都比较单一。一个案例可能只用到几个重复的操作就可以完成,这样对学生的锻炼价值就不大,重复同样的操作可能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多个案例组合起来才会用到比较全面的操作方法。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人为设计的综合案例更具锻炼价值。所以,这就要求老师根据教学进度,精心设计综合多个知识点的案例。

案例规模方面,案例大小要适中。太小的案例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少,没有锻炼价值。太大的案例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也不适合。一方面,学习这门课的同学一般都是大学一年级学生,如果案例太大,会引发一些畏难情绪。另一方面,在本门课程的案例中,教师无法从结果中了解过程的情况。太大的案例没有办法在一堂课的时间内完成,只能让同学们在课后完成。如下一节所述,在这门课的案例教学中,不适宜开展案例辩论或大规模讨论。所以,教师就不能通过这样的环节了解学生的完成过程,也就无从知道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因此,能在上机实习课堂内完成的案例为最佳规模。

案例内容方面,应区分设计和操作两个方面。对于初学计算机的学生,案例应以操作为主。案例内容应由教师设计好,并给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因为学生在这个阶段只需要学会具体的操作方法,而不是设计漂亮的文档。如果只给出一个泛泛的题目而没有具体的操作[2-3],学生容易迷失在漂亮的外观设计中去,忽略应该重点掌握的操作方法。

下面给出一个 Excel中制作图折线图的例子。案例要求根据给定的数据(如表1所示)制作折线图。具体的操作步骤一共有16步(由于篇幅,这里省略),规模大小适中,初学者可以在一堂课的时间内完成。操作的结果如图1所示,给出结果方便学生比较。

像这样的案例,如果不给出具体的操作步骤,而只是给出一个示例图,学生无法以肉眼判断什么操作能准确地得到该结果,从而加重其思想负担。

2一般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步骤

列恩推荐的案例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激励学习者、教师做好准备工作、学习者的准备、案例讨论以及结论。列恩主张案例教学应以案例讨论为中心,在讨论之前教师应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并采取一些策略激励或督促学生做一些准备,然后,在讨论中根据讨论的进行,灵活机动地采取各种办法保证讨论顺利进行。

一般的案例教学方法都强调案例讨论的重要性,很多研究论文也把案例教学的一般步骤平移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来[4-5],但是,这仅适用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步骤,而不太适合计算机基础课程,其原因如下。

首先,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操作型课程,它的知识点都是一些具体的操作,所以这门课的案例不像法律课一样有比较复杂的案情需要分析。因此,不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在讲述和分析案例上。

其次,虽然计算机的操作方法有一些变化,但方法总的来说是比较有限的;而且结果基本上都是确定的。所以,案例辩论(有的论文主张分组讨论案例)的空间不大。如果同学们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辩论(比如结果是否美观等),可能会忽略本课程重要的方面,也就是操作方法的学习。

第三,在管理或法律等课程中,只要学生参与到案例的讨论或辩论中来,就说明他(她)已经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案例中了。至于结果是否正确也许并不重要,这些案例可能不需要标准答案。但是,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来说,操作是否正确也是很重要的。所以,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案例教学中,对学生完成的结果进行检查也是很重要的。

综合这几个方面的原因,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需要对实施步骤进行改革,由此,案例教学法的优势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3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案例教学步骤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操作性课程,因此,学生掌握操作过程十分重要。但由于教师无法由操作结果看到操作过程,所以,这门课程的一个案例教学过程应安排在一堂课内完成。上课教师需要对时间精确分配,衔接好各个环节,充分利用时间,完成一个案例的全过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案例教学应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3.1理论讲解

有些专业课程学习分几个学期完成,理论学习之后再进行案例教学,在开展案例教学的时候理论课已经学习完毕,所以,以往的案例教学研究论文中都没有强调理论讲解的步骤。但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时间只有一个学期,理论和实践课都在同一个时期进行。而且,理论课和实践课往往交替进行。所以,大学计算机基础案例教学要强调理论讲解这个步骤,教师应该在案例教学之前完成相关理论课程讲授。

为了有效开展案例教学,理论讲解也应作适当的调整。理论课的内容安排需要打破教材的顺序(甚至教材本身也要作修改),根据案例的需要做出适当改变,以配合案例教学,案例中用到的知识点需要在案例课之前讲授完毕

3.2案例说明及分发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案例都是操作性的,不涉及复杂的理论,教师不需要对案例进行十分详细的讲解,只需对案例作一个简单说明,此外,完成案例用到的知识点也应该做出介绍。另外,教师还要把操作的结果给同学们展示,让学生对操作结果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以便及时纠正操作过程中的错误,保证整个过程顺利进行。最后,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室里的设备和各种辅助教学软件,将案例的相关文件快速分发给每个学生。

3.3案例操作

当教师把案例文件分发给学生,并在规定完成任务的时间后,督促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每次规定完成时间应根据案例的大小做出调整。这一阶段是整个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它关系到案例教学能否成功实施。教师在这个阶段应组织好课堂秩序,并就个别同学的问题做出有针对性地回答。

3.4回收成果及批阅

当规定的时间结束后,教师就应及时回收成果。然后批阅回收上来的成果,以此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这个阶段,教师可以根据班上学生人数灵活进行,如果是小班上课就可以批阅全部成果,如果是大班上课则可以抽查部分成果。

这一阶段是案例教学成果验收阶段,教师在这一阶段通过检查学生完成的成果来发现问题,从而了解哪些知识点是难点。如果较多同学还没有掌握,教师就可以在下一阶段重点讲解相关内容。

这一阶段是整个案例教学实施比较困难的环节。要完全掌握学生的完成情况,教师需要对案例中的每一个知识点进行检查。而这些工作是比较机械的,因此,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开发教学辅助软件完成上述工作,加快检验进程,减轻工作负担,以便精力集中在更重要的教学内容上,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

3.5重点讲解

针对上一阶段发现的问题,教师在这一阶段做出重点讲解,以便达到让学生完全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

4教学辅助软件的开发

为了使老师从繁重的结果检查中解脱出来,从而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更重要的教学任务中来,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发一些辅助的软件来完成这些检查工作。辅助软件应包含以下一些模块(如图2所示)。

其中,输入格式可逐条输入要求的格式,也可以从文件中读取。输入标准文档是将要求的格式应用到案例中文档得到的结果,检查时可以从该标准文档中读出格式。

输入被检查文档是输入需要检查格式的文档,可以一次输入一个,也可以一个输入多个。

检查模块根据输入的格式检查被检查文档的格式。

当输入一个被检查文档时,输出单个文档检查结果模块输出该文档的格式检查结果,可以按照标准格式逐个给出检查结果,也可以按照百分制给出一个量化的得分值。

当输入多个被检查文档时,输出多个文档检查统计结果模块输出这批文档的检查结果统计值。

5结语

我们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开展案例教学,避免照搬其他学科案例教学法的一般原理,而是通过上述措施,根据该课程特点做出必要的改变。同时,我们在案例教学中精心设计规模适中的综合性案例,给出具体操作步骤。在教学步骤方面,我们注重加强案例操作,淡化案例讨论,同时,重视操作结果检查并开发教学辅助软件来协助检查。通过一系列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效果明显提高,我们将针对发现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持续进行调整改革。

参考文献:

[1] 小劳伦斯•E•列恩. 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指南[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1-39.

[2] 黄志昌.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探讨[J]. 现代商贸工业,2010(17):271-271.

[3] 张利华. 浅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项目案例教学设计[J]. 科技信息,2009(18):179-180.

[4] 付兵.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案例教学的探索[J]. 中国成人教育,2009(6):109-110.

[5] 赵丽琴. 案例教学法在公共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以成都大学师范学院为例[J]. 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5):66-80.

Case Study Applicable to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s

TANG Minghua, CHEN Yinli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Guangzhou, 510521, China)

第3篇:计算机基础理论教案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 计算机基础 高职学生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也发生了重要的变革,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研讨式教学以及案例教学等等,越来越引起教师的重视,尤其是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中既可以通过分析、比较,研究各种各样的成功的和失败的案例经验,从中抽象出某些一般性的结论或原理,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者他人的思考来拓宽自己的视野,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

一、案例教学的特点

1.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传统的教学只告诉学生怎么去做,而且其内容在实践中可能不实用,且非常乏味无趣,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员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但案例教学没人会告诉你应该怎么办,而是要自己去思考、去创造,使得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活泼。

2.引导学生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

现在的人都知道知识不等于能力,知识应该转化为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听没听、听懂多少,要到最后的测试时才知道,而且学到的都是死知识,在实际工作中不能灵活运用。计算机的本身是重实践重效益的,学生一味的通过学习书本的死知识而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对自身的发展有着巨大的障碍。案例教学正是为此而生,为此而发展的。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开展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1.案例教学能够有效的吸引学生。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通常是先学习具体的知识点,最后才进行综合应用,而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科的特点,可以先展示综合应用效果,让学生真实形象的看到并应用学习成果,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图文混排讲授过程中,先把提前做好的并且涵盖本节课的知识点的图文混排案例展示给学生,以吸引学生的兴趣以及注意力,通过对展示案例的分析、引导、讲解帮助学生对图文混排的基本知识的学习、理解及应用。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开展案例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真正掌握只是的目的。例如教师通过教学案例的演示,让学生看到所学习的知识的具体应用,明确“做什么”,以激发学生产生“怎么做”的学习欲望。

2.根据高职学生的需求,计算机基础课是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通对案例资料的收集、分析和总结能够进一步的加深对计算机基本操作的理解,更好的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

三、案例教学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课前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

案例是案例教学实施的基础,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寻找合适的案例是比较花费时间和精力的。在选择案例时教师首先要关注、了解教学的对象,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与要学习的新知识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有多少人掌握、掌握的程度怎样。只有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哪些知识可以略讲或不讲,从而抓准教学的真实起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环节。

例如表格制作教学中可以选择的案例很多,但是选取个人简历为教学案例更加能吸引学生的兴趣。

2.课堂上案例展示,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展示案例作为案例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案例课堂教学的开始,选择合理的展示方式既可以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又可以在上课伊始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教学中留意学生身边发生的事,通过恰当的提问,引出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然后对案例开展讨论实践工作。例如在讲表格制作时,了解到学生准备参加寻找兼职工作,我就向学生提问:“寻找兼职工作,你们需要做什么样的准备工作”。学生告诉我:“需要准备个人简历”。这时将事先准备好的一个个人简历,展示给学生。

在提出案例后,教师先让学生自由思考,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同一个案例,不同的学生允许提出不同的分析结果和实现方法。有的学生找到的方法比较繁杂但容易理解,有的学生则能发现较为简易的实现途径但难以理解等。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滤除掉案例中次要的细节,发现案例中主要的结构和案例与理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在学生遇到问题是进行点拨并引导学生继续进行思考。例如展示了个人简历的案例后,必定会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积极地独立思考,大胆地交流研究。对学生的大胆回答及时加以鼓励,即使学生的回答有点偏离正确答案,也不急于评判,让他们自己反省,自我更正,使学生在没有压力和顾忌的良好心态下进行创造性的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不断尝试中得到新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训练了实际应用能力。在实例中掌握表格的一些知识点,学生以后也能灵活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3.课后讨论总结存在的问题

课后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总结出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选一个案例操作完成得较好的来展示,总结案例作品的操作技巧,可以对其他同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通过教师的总结,使学生对案例问题的论在原有讨论分析的基础上有所升华。教师不只是指出哪些方案是可行的,更重要的是要分析其依据是什么,从而使学生在案例教学中所获得的知识更具有条理性、系统性,即便是没有定论也应提出值得大家应该思考的问题,做到每学习一个案例都有收获。

四、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运用存在的问题

1.国内案例教学资源匮乏

目前我国的案例教学正处于起步阶段,计算机基础的案例还比较的少,虽然现在有些教师已经开始设计和制作计算机基础案例,但是由于缺少专家的指导,案例水平都偏低。

2.有些知识点不适合案例教学

第4篇:计算机基础理论教案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案例驱动;实践

信息社会工作方式的变迁,使得计算机已成为日常业务工作的基础条件,各企业要求员工具有使用计算机进行业务工作的能力。为使中职学生达到企业用人要求,具备更强的就业竞争力,必须要切实提高计算机基础的应用水平,将所学的计算机知识转化为基本技能,提高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因此,计算机应用教学工作的主要目标应是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我们尝试淡化计算机理论知识,突出“实用”的案例驱动的教学模式。教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引入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对案例进行思考、分析、展开讨论,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解决实践中的一些问题,有效地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具有的基础性、实用性、操作性强等特征,具有运用“案例驱动”教学法的特点和条件。

一、教学案例的设计

从理论出发,精选案例。选取典型的、有代表性、被学生熟悉并对学生有用的案例,能揭示所学知识点的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兴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使其熟练掌握每个知识点,以及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即知识结构体系,这是精选案例的基础。选择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密切相关的典型案例,将所教理论融入案例之中。

Excel电子表格处理软件是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重要教学内容。我们可以制作出各类精美的电子表格,还可以对各种类型的数据进行组织、计算和分类,并且方便地制作出复杂的图表和财务统计表。以学生熟悉的成绩表作案例,通过对成绩表案例的展开来掌握公式、函数、排序、筛选等重要知识点。并且将Excel表格功能与Word字处理软件的表格功能进行对比,对知识进行有效关联,并让学生对已学过知识进行回顾。以分析学生成绩作为这些知识点讲解的典型案例,学生都容易理解接受。

针对成绩较好的学生,为了激发其学习欲望,案例设计必须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同样是公式、函数、排序、筛选等知识点,设计某单位的工资表,其内容包括有:基本工资、奖金、岗位工资、行政工资、驻外补贴等数据,其中需要通过函数和公式按一定比率计算应发工资、扣款具体项及实发工资。这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函数的应用,有一定的信息统计意识。在完成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提高,如按不同部门进行分类,统计各部门收入情况等。通过这个案例,不仅将所学的公式、函数、排序、筛选等知识点进行有效的综合,还将提高内容中引入分类汇总的内容,为后面学习分类汇总埋下伏笔。在工资表案例中,也让学生接触一些实际工作任务中计算机的应用。

二、教学组织实施

1.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课堂教学主要以分析案例、精讲理论和少量讨论的形式开展。案例是中心,学生是主角,教师是引导者。教师结合案例,在案例分析中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通过对问题的分析,一步步地验证所学理论知识。以Excel数据分析内容为例,根据学生成绩管理的要求,引导学生分析成绩管理中包含求学生的总分、平均分以及排序等实际需要,并将公式、函数、排序等知识点穿插在案例中讲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论知识。通过工资表中数据计算统计,一方面加强学生对公式、函数、排序等知识灵活运用;另一方面会让学生体会到计算机应用的普遍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列举更多的应用实例,对知识进行有效的拓展。

2.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实践教学分为基本实训和实践拓展两部分内容。学生基本实训时间要充足,上机前将学生合理的分组,针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合理安排的实训案例,保证上机实验有效完成,学生上机时教师要随时给予指导。最后,教师与学生对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加以总结,归纳实训案例中所运用的知识点。完成基本实训内容以后,适当开展实践拓展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灵活运用知识,发挥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例如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收集游戏软件的应用数据分析,计算机使用领域的分析,甚至某一款新上市手机使用情况的分析等,让学生调查情况、制作表格、分析数据以及得出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等等,较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如果学生的实验结果不相同,可以相互讨论,取长补短,加强了人际交流。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采用“案例驱动”进行教学,以典型案例为引导材料讲解本课程中的许多知识点,学生通过案例掌握了各知识点的应用。在实践环节设计与实际应用密切相关的案例,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采用这种方法,不仅帮助学生直观、形象、深刻地理解所学内容,也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加强动手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们在学习中成长提高,为学生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5篇:计算机基础理论教案范文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理论;基础

高职教育是我国现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教学方法更适合高职计算机基础,案例教学真正作为教学方法被使用,是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要求,强调实际操作性和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为学生更好地走向将来的工作岗位,积极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计算机基础是高职学生的公共必修课,教师分析案例教学的研究现状,了解案例教学应用的一般过程,并以实践研究为主,能够弥补传统计算机教学的不足,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具有现实意义。

1关于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的形成是有理论基础的,在认识案例教学之前,作为一名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案例”一词含义丰富,源远流长,从英文含义和教学方面来说,是用己经发生或被记载的事情,也叫个案、事例、事件,或是一种描述性的研究文件,帮助说明或证明某种道理,具有一定代表性,是一种描写性的东西,并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分析案例教学的含义,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事件分析,可以看到它包含了能力、实践、参与原则。从案例教学的产生到现在的不断完善,它从现实生活中的实践出发,培养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将实实在在的事件摆在学生面前,教师必须要根据计算机基础特点,因而案例教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实施案例教学时必须确保两方面:只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才能够保证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要参考和借鉴的比较好的先进的案例,保证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的掌握。案例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理论,要使学生初步具有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必须要强调他们对于计算机基础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是让他们主动去建构一种学习环境,培养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整个过程都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完成的,教师就应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习者主要运用直觉思维来进行思考,从案例的分析中发现问题所在,在这一过程中,积极主动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案,,对案例进行分析、加工,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产品。案例教学在实施过程中,有助于学习的迁移,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

2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

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自己在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及教育目标,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遵循案例教学一般流程,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上课之前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必须首先要明确课堂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根据职业需求运用计算机,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和讨论提供方向,;使学生树立知识产权意识;精心设计案例,确定案例的来源,教师应该在课前选择好所要使用的案例的类型,在搜集案例时,根据实际情况,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适应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案例的类型根据课程的不同,也可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即应注意选择适合该环节的案例类型。精心设计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确定关键问题。案例教学非常重视学生的参与,学生要认真理解案例,.组建小组,积极讨论,所以学生在课前要做好充足的准备,使案例教学达到高层次的教学效果,必要时还要组建小组讨论。组建合作小组,并不是随意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小组的人数以3一4人为最合适。有了课前的充分准备,每个成员都有了自己的职责和任务,课堂的实施也会事半功倍。教师还应定期让学生交换角色,在课堂上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师根据案例的特点,周密安排每个教学环节,案例的呈现方式也是多样化的,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师要讲究方式方法,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设置并不是随心所欲的,教师要对学生提出预先设计好的问题,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例如,在学习WORD的表格操作时,必须是围绕教学目标这个大主题展开,引入学生毕业后求职时设计求职简历,问题的难易程度要符合学生的特点,因为毕业后学生要走向工作岗位,这样学生才会有信心,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保证学生在快乐的学习,同时也保证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学生讨论之前,观察学生是否已经进入状态,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要实时引导,这样在讨论的时候才有话可说,并且不会让学生放任自流。最后要总结评价,拓展延伸,听取学生的意见,要对各个小组的结果进行总结评价。通过学生的发言,进行适当的概括总结,应对学生的的讨论多做鼓励性的评价,如果在某个知识点上的操作方法不同,,要指出他们在讨论时出现的问题;实践练习,课后巩固,在每次案例授课完成之后,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教师都要布置相关的练习让学生完成,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可以再布置一些难度稍微大的任务,让学生总结自己表现好的地方和不足的地方,使自己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案例教学的评价和反馈不可或缺,其中教学评价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合理的评价可以准确地反馈学生状态。具体要看学生在案例教学活动中表现出的态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的发展情况、学生的最终学习结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检查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否得到提高,是否明确了该操作的实际适用情况,教师要尽量做到公平、公正。

3结语

结合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计算机基础课程应在学生具备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明确使用案例教学的现实意义,使学生重点掌握专业知识及专业领域的技能,通过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设置案例,使整个教学更加符合高职教学特点,给予学生足够发展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张继学.案例教学及其在国内的发展现状[J].职业教育研究,2007(ll).

[2]高熏芳.师资培育:案例教学的发展与应用策略[J].台湾高等教育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11):11.

第6篇:计算机基础理论教案范文

关键词:TPEV策略;高职高专;医学计算机基础;教材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9-0145-03

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国家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职业教育的“五个对接”,其中一个对接就是“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其内涵是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实施中。这对于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医学信息技术能力已成为医护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按照职业教育的“五个对接”,如何将医学信息技术融入高职高专医学专业学生的课程内容和教学实施中去,培养与医学岗位对接的高技能型人才,是当前医卫类高职高专院校信息技术课程改革面临的一项不可回避的课题。

存在的问题

医学信息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医学信息技术教材的改革。近几年来,医卫类高职高专院校对采用的计算机基础教材在融合医学信息技术上做了很多改革尝试。例如,一些教材中加入了医学信息技术、医学信息系统的章节,一些教材在案例中采用了医学相关背景的操作案例。这些改革为学生接触医学信息技术,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目前出版发行的医学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教材来看,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教材与医学行业对接不紧密。现行很多医学类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教材没能与医学行业、岗位需求紧密相关,或者仅是浅表相关(如简单地加入医学信息技术介绍章节,不强调知识的融合),不能满足培养医学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

二是教材的体系结构设计不甚合理。一些教材过于强调案例、项目教学,把理论知识拆得支离破碎,甚至只讲操作,不深入讲解知识点,造成知识点缺失,知识体系遭到破坏,学生学习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相反,一些教材理论体系完备,却缺乏适用的案例,技能培养有所欠缺,导致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理论知识无法巩固完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材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是教材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功能性不强。普通高校在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最新理论方面,有学者提出了“计算思维”的概念。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计算思维代表着一种普遍的认识和技能,是通过约简、嵌入、转化和仿真等方法,把一个困难的问题重新解释成一个我们知道如何去解决的问题。同样,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环境的认识和操作能力,更应该培养学生在计算环境下应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这是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

基于此,医学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基础教材改革势在必行。笔者拟在总结现行教材的问题与不足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基于TPEV策略的教材编写模型。

TPEV策略模型

TPEV策略(Theory Project Exploration Vocation)的具体内容为:T(理论),P(项目),E(探索),V(职业),如图1所示。基于TPEV策略的教材模型,总体上主要包括“理论知识、项目实践、问题探究”三个模块,这三个模块是教材编写的基本思路,是教材体系结构的基本组成。而“职业岗位”则是教材的定位,是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与职业岗位对接)。也就是说,TPEV策略模型是指: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强调教材与职业岗位紧密对接,实行理论知识先行,项目实践巩固,问题探究升华“三步走”的策略。

在TPEV模型中,“基础理论,项目实训,问题探究”三位一体,“职业岗位”是编写大环境,这四者可以看作是教材的输入,而教材的输出则是最终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学生操作技能提高,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增强,理论知识升华。

基于TPEV策略的教材改革

TPEV策略既有教材结构的变化,也有教材内容的变化。笔者拟以编写医学计算机基础教材为例,详细探讨基于TPEV策略的教材改革。

(一)基于TPEV策略的教材结构设计

基于TPEV策略的教材结构,同样包括常规的学习目标、知识链接、习题集等基本模块,但其核心是理论知识、项目实践、问题探究三个模块,如图2所示。

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模块的组织顺序始终坚持理论知识先行。也就是说,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每一个章节都是系统的基础知识先行,在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后,再要求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进行项目实践,在项目实践完成后,设置探究性的问题(如理论知识后无法设计项目,可在某个章节的知识学习完成后直接设置探究性问题)。因此,常规的编排流程是如图2所示的实线箭头①(TPE)的顺序;当有些章节中项目实训不好实施时,可按照虚线箭头②(TE)的顺序编排。这里尤其要注意的是TPE(或PE)可以在章中存在,也可以在某一节中存在,设计的原则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例如,在讲解完计算机基础知识后,难以设计项目实训,则可以设置问题探索:计算机为什么具有自动运行和运算精度高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想到计算机存储程序、二进制的工作原理,从而将这章的知识点融会贯通。

(二)基于TPEV策略的教材内容设计

教材的改革不仅是教材组织结构的优化,更应该是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的改革,因此,应该用教学方法指导教材内容设计。从教学方法来看TPEV模型设计,理论知识(T)属于知识讲授法范畴,项目实践(P)属于案例式教学范畴,问题探究(E)属于探究式学习范畴,三者相辅相成,设计科学合理,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因此,在设计教材内容的时候,三个核心模块必须符合各种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的特点和教学实践。基于TPEV策略的教材内容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四个要点,如表1所示。

教材整体要与行业背景及岗位技能需求对接 教材整体设计强调教材的所有模块,理论知识、项目案例、问题设计都必须与职业背景及岗位需求对接。例如,在医学计算机基础中,编写计算机发展趋势的内容时,就要融合计算机在医学上的应用趋势,在Word案例实训设计中可以选择真实的病人病历进行文字排版操作,这其实也是“沉浸式”学习方法的体现。

理论知识设计 理论知识模块的讲授要求以严密的逻辑、精湛的语言,系统地阐述原理、论证问题、归纳总结方法。结合教材编写的“三基”、“五性”原则以及医卫类高职高专学生所要达到的能力目标和岗位需求,教材理论知识的选取应采用“够用为度”的原则,既要照顾教材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又要精简内容,易教易学,尤其要注重教材内容的形象化、具体化,尽量使用图、表、流程图阐述理论知识。

项目实践设计 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特性是目的性和客观真实性。因此,项目实践设计的第一要务是为每个章节设计能反映职业标准、岗位需求的项目案例,以达到训练技能、巩固知识的目的。对于医学计算机基础教材而言,案例的客观真实性就是案例要结合医学行业背景,还原真实的医院工作环境。真实的工作环境案例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Word文档编辑案例可以是典型的电子病历排版,在操作系统窗口章节,除了有常规的Windows窗口介绍外,还可增加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窗口的介绍。案例教学法的另一特性是深刻启发性,即启发学生建立一套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因此,在项目案例的设计过程中,需要尽可能提供一个与工作相关的有意义的问题环境让学生求解。例如,在Excel数据管理和分析的章节中,不再设置传统的数据清单供学生处理和验证结果,而是给学生一些医院的原始药品使用数据,如病种、药品名、使用剂量、日期等,由学生根据这些数据得出医院常用药及药品常用剂量规律。这个案例需要学生首先录入数据,对数据进行格式化,然后利用分类汇总、排序等技术统计分析出最终的结果,着重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计算思维。

问题探究设计要注意问题的情境性和目标指向性 问题的情境性就是生活中我们碰到的困惑而又无法凭经验解决的情况,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问题情境消失的过程。例如,在讲解数制与编码的时候,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在键盘上敲入的任何一个键,电脑都能识别?问题的目标指向性是指问题解决是有明确目标指向的,在教学过程中,问题的指向目标就是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或技能要点。例如,问题探索:为什么不同城市的A、B两个同学通过QQ聊天,信息能准确地传递给对方?这个问题的指向目标就是让学生掌握TCP/IP协议。

教材讲义应用效果

2012―2013年,我校2012级新生班级中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共有12个专业、42个班级。我们将42个班级分为3个实验组,分别为A1、B1、C1,每组14个班级。其中,A1组采用基于TPEV策略的医学计算机基础讲义进行教学;C1组采用传统教材(所谓传统教材是指我校使用的理论+案例式的教材);B1组在采用传统教材的基础上,Word和Excel部分采用TPEV策略教材设计。笔者采用调查问卷、数据统计和自我评价的方法,分别从教师自我评价、学生学习效果以及课堂测试等多个维度收集数据,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从实验结果来看,基于TPEV策略的教材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材,教师教学更加轻松,学生理解能力、操作能力明显增强。

TPEV策略在其他高职高专类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同样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但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新职业标准与教学内容对接不紧密、真实项目案例不足等问题,医学计算机基础教材的改革仍然是一个需要长期研究和实践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杨宏利.职业教育教材编写理念创新性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2(4).

[2]秦宗槐.论高等职业教育教材改革与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1(2).

[3]杨晋.医学精品教材建设的思考[J].科技与出版,2013(2).

[4]王祖源,严导淦.工科物理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1(12).

[5]徐云飞.基于TOPCARES-CDIO的教材改革探索与实践[J].美术教育研究,2012(23).

第7篇:计算机基础理论教案范文

针对高校学生手机使用率较低的特点,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采用PDCA模式对手机利用率进行管理,依据计算机基础课程相关的知识点开发一款手机软件,让学生及时的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知识,同时在软件中添加企业所需的案例、学生作品展等功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兴趣。

关键词:

PDCA;计算机基础课程;手机平台

中图分类号:

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3017601

1 绪论

十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教学质量建设文件,促使高校进一步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把教学质量摆在首位,将高等教育质量建设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和高校积极响应。高校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管理模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最近的各种实验表明,许多工业领域的新管理模式,都可以实际应用于教育”。PDCA就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模式,最早由美国贝尔实验室的休哈特博士提出,后经戴明博士推广应用。其特点是把质量改进看成是按照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顺序的循环往复过程。

目前PDCA的研究主要应用于高校管理中,而对于如何运用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更好的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效率的问题研究上仍是一片空白。本课题将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2 研究对象

我校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有:计算机应用基础,Visual Basic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等。而对于目前的教学模式,存在着以下问题:(1)由于课时受限,教师授课内容以理论为主,学生不能及时吸收;(2)学生接受课本基础信息,对所学知识认识低,不知道在实际中如何使用知识,学习兴趣较低,甚至出现睡觉、逃课现象;(3)学生面对众多网络和电子产品,知识吸收量较小,知识利用率较低。

根据2013年11月25调查研究的数据显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大学生手机使用率高达98%,游戏、语音等娱乐占有很大的比例,学习所占的比例不到1%。在调查中学生反映针对手机平台的网络学习资源少且与所学知识吻合度较低。本次研究的对象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高校本科生。

3 研究方法

国外高校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PDCA的尝试,如美国在1991―1996年,实施PDCA的学校由78所增至216所。近些年来,我国一些高校也开始借鉴企业管理的理念,引进质量管理的科学方法,遵循高等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构建大学教学更加合理的管理体系,推进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进程。

采用PDCA来构建计算机基础课的管理体系,教师依据前期的教学效果制定plan阶段的计划,进入Do阶段执行前期计划,根据Do阶段的数据进行Check阶段的反馈结果分析,及时的进入Action阶段进行处理,不断反复,形成一个螺旋式的上升效果。

3.1 Plan阶段

分析高校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点掌握的影响因素,根据相关因素制定修改计划,设定一个即达目标。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在校大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但是由于同学们接触计算机的时间不同,对计算机的熟悉度存在严重的等级化。

然而,高校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点的吸收存在几个问题:(1)计算机基础课程目前的授课方式还是按照理论加上上机实践进行。前期课程中的专业术语让学生们十分陌生产生排斥性。(2)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时设置为8或者12周,课时较短,内容较多。(3)学生使用手机频繁,但是学生不会主动查看、搜索与计算机基础课程相关的知识,同时没有与计算机基础课程相关的软件。

经过分析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影响因素:(1)与计算机基础课程相关的软件较少。(2)教学过程中案例少,学生兴趣低。(3)学生能动性较差,被动接受。

3.2 Do阶段

实施利用手机平台建立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进措施。主要影响因素确认后,针对主要因素制定相应地改进措施,并将其纳入正式的教学日程中,付诸实施。

(1)按照课程的内容,设计相关的手机软件。该软件涵盖课本的基本理论知识,与课程安排以及知识点相关的作业、一些企业中用到的案例以及部分优秀实用的案例,让学生及时的调整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教学过程中多添加一些案例,吸引学生兴趣,引入案例的特点是:对于知识点具有针对性,同时案例具有实用性,比如像简历、产品介绍ppt、利用彩灯讲述二进制等案例。

(3)让学生自己动手找自己喜欢的案例,通过手机平台与老师或者学生分享,在同学中引起讨论,老师适当的加入一些学过的知识点,老师起到指导的作用。此外,每一个班级可以举办知识点案例赛,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学生之间还可以共享知识。

3.3 Check阶段

通过评价,查看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进措施的实施效果。计算机基础课程改进措施的实施效果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因为学生的知识点掌握是不断变化的,导致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兴趣的主要因素,在改进实施的过程中可能变成非主要因素,而其他因素成为学生兴趣的主要因素。所以,预期的措施可能有良好的效果也可能并没有解决原有的问题。

在评价学生兴趣效果时,要通过多层次、多方位的对比进行效果评价。通过学生座谈会、学生期中成绩和期末成绩、计算机基础课程作品大赛、专家座谈等多方面进行考核。

3.4 Action阶段

巩固改进后的成果,解决遗留的问题。对于利用手机平台提高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兴趣,经过实施如果已经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后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可以加入下面的内容:(1)告知学生相关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软件,引导学生将其装入自己的手机中,前期引导学生使用。(2)上课期间加入与知识点相关的案例,让案例生动有趣,同时案例要具有贴近学生生活的特点。(3)与学生负责人一起举办计算机基础课程类的项目大赛,比如:电脑维修、简历大赛、excel大赛、最有创意的ppt等活动。

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将重新分析影响因素,并将在下一轮的循环中继续制定新的目标,并积极总结这一次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为下一次循环做好准备。

4 结果

将PDCA循环管理法应用到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管理中,提高教师的管理能力,加强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兴趣;利用基于手机平台的PDCA的管理模式,学生对知识达到“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就业的自信。

项目的研究可提高教师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更加合理、有效的讲授;能够提升我校计算机基础课教程的师资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学生就业能力,缩短企业培养人才时间。

参考文献

[1]Applying the Plan-Do-Check-Act Cycle to Develop Best Practices in Remote Online Systems Engineering Education[C].Alice Squires. INCOSE.

[2]高丹.基于PDCA原理的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内在改进[J].高等农业教育,2009,(11).

[3]张强.PDCA方法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核动力工程,2008,(S1).

第8篇:计算机基础理论教案范文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化教学

引言

中职学校是我国培养技能型与实用型人才的基地,因此所培养的人才应具备“定制性”,以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下对于人才的实际需求,中职学校应依据社会实际需求,来科学合理的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而开设中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初衷也正是基于此点。中职学校应用模块化的教学模式,能够有利于快速高效的培养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

1.模块化教学所具有的优势

第一、在模块教学中,以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为导向的模块的设计,具有较强的就业针对性。因此,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第二、由于中职学校的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因此在学习计算机理论知识的过程当中会感到困难较大,而应用模块化教学,其重点即为可将计算机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划分为许多的模块,并进行分步学习,有利于学生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理解与掌握所学知识。第三、由于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过程当中,学生会存在个性与学习基础等方面的不同,而应用以往传统的计算机教学课程,难以较好的满足此种差异性。但是应用模块化教学,能够有效的应用教师、教学设备、网络等多种教学资源,而这样的课程设计充分体现出“可选择、多元化”的设计特点,能够让学生较好的展现自我的个性,有效的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化教学

2.1设计出具有实用性教学大纲

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当中应用课程模块化教学,必须按照模块化的理论知识与操作的教学内容、以及计算机等级考试标准来设计出具有实用性教学大纲,再编制出相关的教案。理论知识教学大纲,应重点围绕知识的实用性以及等级考试涵盖的考试内容来展开,强调学习的实用性原则;实际操作知识教学大纲,则要按照职业岗位与学生专业水平的实际需要,来确定实际操作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

2.2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

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模块化之后,在公共必修的模块当中,能够让所有教师来进行统一授课,一起来对此模块的教学进行分析与研究,如此一来,即可在教学当中进行开放式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升。而在选修模块当中,教师在教授此模块所有的教学内容的过程当中,能够让教师深入的理解与掌握教学技能,有效的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教学水平,提升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另外,中职学校应安排教师到校企合作企业当中进行工作岗位的学习与培训,也可邀请企业当中的技术人员到学校举办培训讲座与实训指导,让教师在与外界的交流学习当中,获得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有效提升。

2.3构建任务指引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实践当中,教师可应用实际案例来进行学习指引,在教学的实际案例当中合理的导入模块知识点,并依据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制定出相关的教学任务,安排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进行实际操作,高效的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并依据此模块的目标任务来进行教学实践,让学生在相关任务的指引下,来自主学习此模块知识;并在教师适时指导下,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有效的提升学习效率。紧密结合实际案例与任务指引教学方法,既能让学生高效的理解与掌握所学知识,同时还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自主学习的能力。

2.4应用现实生活的实际案例

在教学当中,应尽量选择现实生活的实际案例,如此一来,可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与掌握所学知识,在应用案例时,必须围绕该模块的知识点来展开,以突出教学的重点内容。例如excel2010模块,应用案例时可建立与编辑学生的考试成绩分析表,在这个现实生活的案例当中涵盖了以下的知识点:文本的输入、合并和拆分单元格、数据排序等方面,按照教学大纲的相关要求,可由学校安排所有的教师统一编制教案与课件,并尽量达到直观形象、生动有趣,应用现实生活的实际案例,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获得较好的学习效率。

2.5应用模拟岗位的教学方法

应用模块化教学方法,必须有效的接近技能岗位,可应用现场案例教学方法,来为学生创设出轻松愉悦的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学习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例如学习计算机硬件知识模块,可安排学生以拆装计算机的现场教学方式,来实现“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实用性教学方式,既可让学生直观形象的认知计算机的各个部件,也可让学生学习与掌握计算机的实用性技能。

2.6构建客观全面的评价体系

在开展教学实践时,对于模块化教学当中所有的知识模块,可应用分模块的课堂考试的方法:教师在教完一个模块之后,围绕相关的知识点来设计整体性案例,安排学生在规定的时间来完成,围绕计算机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来进行课堂考试,学校采用参加全国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形式;在进行等级考试时,必须将教学与考试分开,通过考试来客观的反映出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公正评价任课教师的教学效果,使教师能够持续关注实际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客观全面的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让教师能够立足于教学实际与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合理的应用教学方法,并在教学实践当中来发现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有针对性的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在考核学生职业化办公技能水平时,可应用例如参加计算机操作等级的职业资格认证考核来进行考核,通过计算机类的职业资格认证的理论与实作的两类考核,能够客观全面的反映出学生在计算机知识考试和实践操作技能。

3.结语

总之,将模块化教学导入到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当中,能够有效的解决传统教学方式中所具有的部分问题、并能够提升学生的计算机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增强学生应用计算机的实际能力,有效的提升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欧跃发.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化教学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5,04:82-84+88.

[2]洪晓青.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教学应用研究[D].扬州大学,2013.

第9篇:计算机基础理论教案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9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5-0263-01

一、概述

为了适应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也为了适合信息社会的需要,我国高校的计算机专业都开设了《计算机网络基础》这门课程,以培养综合型人才。而根据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在《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方面不可能照搬本科院校的教学内容及模式。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除了要求学生掌握一些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根据专业知识熟练应用计算机网络的能力。那么如何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因材施教呢?

《计算机网络基础》是计算机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具有概念复杂、理论和实践性强、技术更新迅速等特点。计算机网络是结合了计算机与通信两大技术的一门综合学科,涉及到两种技术的大量概念。同时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计算机网络从诞生至今已历经四代。随着网络社会的到来,计算机网络更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计算机网络技术是当今信息技术中发展最为迅速的技术之一.也是计算机应用中最活跃的领域。

二、存在的问题

1. 教学内容过于强调理论。《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为一门专业基础课,传统的教学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性环节很少,有的甚至就是纯理论教学。课堂教学内容仅仅是教材文字和课堂教案的简单再现,而且讲解形式单调,不生动,枯燥无味。学生在学完以后,仍然对网络缺乏感性了解。同时,计算机网络技术正在飞速发展,新技术、新应用不断出现。而教材内容的更新速度总是跟不上知识的更新节奏,介绍的技术内容总是滞后状态。

2. 教与学之间缺乏良性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是教学取得成功,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求知识的关键,师生间能否形成良性互动对学好这门课也很重要。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通常依据教材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3.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为一门专业基础课,传统的教学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性环节很少,部分辅以少量的简单组 配置实验,有的甚至就是纯理论教学。几乎涉及工程和应用技术,学生达不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许多知识 点没有经过亲自动手,往往难以掌握。而对于计算机网络里面的许多知识点诸如路由协议、IP地址的配置、常用软件设置、网络设备的配置等很多实验, 如果没有亲身实践,也根本无法完全掌握。《计算机网络基础》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就要求有专门的计算机网络实验室。

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对网络基础课程进行重新建设,改革教学内容,增强实践教学环节,改革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

三、教学实践改革的方法

1. 教学内容改革。在本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过程中,我们坚持了理论够用为度的原则,围绕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面向IT职业,突出培养学生就业所需的职业能力。同时结合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以及前后续课程的衔接关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基于工作任务确定本课程的学习任务。在教学内容上一是增加了TCP/IP模型的内容;二是是增加了网络设备简单配置的教学内容;三是增加了综合布线的内容;四是增加了无线网络相关内容。改革后的教学内容力求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目的,从而激发自身的学习动力。

2.教学方法改革。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针对高职层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就业岗位要求,总结多年教学成果和经验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深化,主要的教学方法如下。

1)任务驱动的项目教学法。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任务驱动的项目为中心,以老师讲授为中心转变为培养学生实际技能为中心,项目引导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到项目中,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

2)案例实践教学法。根据课程内容的规划,每部分教学内容都是以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网络应用为背景的。提出需求,设立以案例形式的项目;引导学生预查相关资料提出解决方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形成最终的解决方案。同时,以类似的案例作为学生的作业,鼓励学生独立完成,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与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分为三个案例,分别为:单台计算机上网、两台计算机上网、多台计算机上网。以三个典型案例为基础,加入相应的网络基础知识以及综合布线、无线网络知识。

3)“学做合一”教学法。以项目为导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全程实训室教学,将课堂搬到了实训室,打破了传统的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划分,将“教”、“学”、“做”相结合,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实现了讲练结合,学做合一。

3. 考核方式改革。传统的期末考试大都采取闭卷考试,这种考试方法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此对传统的考核方法进行改革,不仅能够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改革后的考试,根据教学内容的构成,在理论考核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技能和实践能力的锻炼,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期末的实践考核主要用于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题目是平时操作的组合,提出一个综合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学生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按题目要求完成操作,由教师当场检查操作结果并组织学生讨论得失。

四、总结

目前,计算机网络技术已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支撑技术之一。社会信息化的迅速发展,要求我们切实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该课程内容多、综合性强、时效性强,因而教学难度也较大,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尝试、完善、改进,适应时代需求,以培养更多更好的相关行业高素质人材。

参考文献

1.谢希仁.计算机网络[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2.马国泰.《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初探[J].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2):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