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债券市场流动性范文

债券市场流动性精选(九篇)

债券市场流动性

第1篇:债券市场流动性范文

一、中国债券二级市场的基本情况

(一)二级市场交易的基本模式

目前中国债券二级市场交易有三种基本模式:一是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二是交易所市场交易;三是商业银行柜台交易。这三种模式的交易方式不同,服务的对象也有所区别。

银行间债券市场,是机构投资者进行大宗批发交易的场外市场,大部分记账式国债和全部政策性银行债券均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交易。场外交易的特点是以询价的方式进行,自主谈判,逐笔成交。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交易是依托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的债券簿记系统和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的债券交易系统进行的,也就是说通过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的交易系统提供报价信息、办理债券交易,通过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办理债券的登记托管和结算。

交易所市场,是各类投资人包括机构和个人进行债券买卖的场所。交易所市场是场内市场,投资人将买卖需求输入交易所的电子系统,由电子系统集中撮合完成交易。

商业银行柜台交易,是商业银行通过其营业网点,按照其挂出的债券买入价和卖出价,与投资人进行债券买卖,并为投资人办理债券的托管和结算。经过两年多的准备工作,从今年6月份开始,柜台交易业务已在工农中建的部分分行进行试点。

根据国际经验,债券交易主要通过场外进行,场外交易的债券及其衍生工具数量也往往数倍于交易所中的交易。在我国,1993年至1997年6月间的国债交易主要在交易所进行。1997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银行间债券市场成立。目前形成了交易所交易、场外交易和商业银行柜台交易三种方式并存的格局。从债券的发行量和交易量来看,银行间债券市场已成为我国债券市场的主体部分。

(二)二级市场交易品种及交易增长情况

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交易主要为现券买卖和回购两种。银行间债券市场正处于发展阶段,债券交易的品种设计选择了最简单的产品,尚未开展债券期货、远期等衍生产品。

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交易的券种目前主要为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券。交易所市场交易的券种为国债和企业债券。近年来,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可交易的债券逐年增加。2002年8月末,在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托管的债券为22462亿元,其中国债为13115亿元,政策性金融债券为8926亿元。在交易所托管的债券约为1800亿元。

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量逐年上升。市场成立前两年现券交易很少,1999年现券交易仅为37亿元,2001年现券交易增加到840亿元。2002年以来,随着中国人民银行各项措施出台实施,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交易出现了大幅度增长。截至2002年7月末,现券交易为2977亿元,同比多增2747亿元,增长了近11倍。

2000年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回购交易超过了交易所市场的回购交易,特别是2001年以来,银行间市场的回购交易量成倍增长,2001年银行间回购交易为40133亿元,是交易所市场的2.6倍,2002年1至7月,银行间债券市场回购交易为55925亿元,是交易所市场的4.7倍。从两个市场的交易情况看,交易所市场的现券交易比银行间市场活跃,现券交易量一直大于银行间市场现券交易量,但银行间市场的回购交易已大大超过交易所市场。

(三)债券的交易、托管和清算制度

债券产品由于种类不同,定价较为复杂,因此传统的债券交易大多采用电话询价的方式进行。从欧美发达的债券市场发展趋势来看,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以及市场透明度的不断提高,通过电子系统进行交易的方式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青睐。

根据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交易的有关规定,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债券交易是借助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的交易系统和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的簿记系统完成的。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利用覆盖全国的数据网络为债券交易提供电子平台,投资者在该平台达成交易后,再通过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办理债券结算。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为债券的登记托管机构,债券交易的债券结算通过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的簿记系统进行;债券交易的资金结算以转帐方式进行,商业银行通过其准备金账户和中国人民银行资金划拨清算系统进行,商业银行与其他参与者、其他参与者之间债券交易的资金结算途径由双方自行商定。债券交易的结算方式包括券款对付、见款付券、见券付款三种。具体方式由交易双方协商选择。

(四)债券市场的参与者

自银行间债券市场成立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一直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扩大市场参与者。

银行间债券市场建立初期,仅有16家商业银行总行成员。由于交易成员有限,因而交易不活跃。根据各类金融机构的需求,中国人民银行陆续批准了各类金融机构加入市场。2002年4月,为了继续扩大银行间债券市场参与者,促进债券市场发展,中国人民银行调整银行间市场准入制度。从4月15日起,凡符合条件的各类金融机构只要持有效证件到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和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开户,并在规定时间向中国人民银行备案,即可从事债券交易。银行间债券市场准入制度的改革,将减少审批环节,提高效率,进一步扩大债券市场参与者。

截至2002年8月末,在银行间市场进行债券交易业务的金融机构已达817家,其中包括商业银行及其授权分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财务公司、租赁公司、中外资保险公司、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基金和农村信用社联社。从机构种类上看,已包括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绝大部分金融机构已成为债券市场参与者。

市场参与者的类型丰富多样,具有不同的资产负债结构,对经济、利率、通货膨胀的预期不同,都会促进二级市场流动性提高。目前银行间市场参与者还仅限于各类金融机构,今后,应创造条件吸纳非金融机构包括大型企业、各类社会基金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银行间市场将成为金融机构以及非金融机构进行大宗债券批发交易的场外市场,市场参与者的范围覆盖到境内的所有机构投资人。

二、中国人民银行在提高债券市场流动性方面所做的工作

近几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回购交易量增长较快,同回购相比,现券交易不甚活跃,债券的流动性较差。衡量债券市场流动性的标准是,当投资者买卖大量债券时,能够在较短时间成交,同时不引起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因此,无论是银行间债券市场还是交易所市场都不具备较好的流动性。中国债券市场缺乏流动性

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债券供给不足,目前发债主体主要为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券。第二,债券期限结构不合理,发行的债券大多在5年期以上,1年以下的短期债券非常少。第三,长期以来,商业银行资产以贷款为主,资产结构很不合理,随着债券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正处于资产结构的调整阶段,对债券的需求量较大。第四,尽管近年来债券市场参与主体的种类不断丰富,但从本质上讲都是国有单位,存在相同的价值取向,对债券投资的需求比较集中。债券市场流动性不足,提高了筹资者的成本,不利于债券市场的完善和发展。

为了提高债券市场的流动性,近来,中国人民银行积极采取措施,扩大市场参与主体,提高市场透明度,通过结算业务和双边报价等方式,积极推动债券市场发展。

(一)开展债券结算业务,帮助中小金融机构进行债券交易

由于银行间市场采用交易对手逐笔谈判、成交的方式,因此信息对交易双方至关重要。随着大量中小金融机构加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如何提高市场透明度,帮助中小金融机构及时了解市场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另外,中小金融机构顺利进行债券交易,需要在专业人员配备以及设备配置方面达到一定水准。为了解决中小金融机构缺少专业人员和专业知识、缺乏信息等问题,降低其交易成本,提高盈利水平,从1998年起,中国人民银行就在部分地区进行试点工作,由一些规模较大、经营状况好的商业银行中小金融机构进行债券交易。2000年为了进一步推动结算业务,规范业务行为,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关于开办债券结算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2002]325号)。目前,已有近30家的商业银行开展了中小金融机构进行债券结算业务,商业银行在帮助中小金融机构进行债券交易、提供交易信息等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中小金融机构在债券市场的活跃程度明显提高。2000年末,中小金融机构回购交易量占全部交易量的比重为9.27%;2001年末,这一比重增长为10.02%,到2002年8月末已增长为14.04%.

(二)调整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准入制度,将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准入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

为了进一步扩大银行间债券市场参与者,促进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展,简化行政审批程序,2002年4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2002年第5号公告,规定金融机构进入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实行准入备案制,即金融机构向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提交有关材料办理联网手续,同时向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提供有关材料开立债券托管后,即成为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市场参与者,所办手续完毕后三个工作日内向中国人民银行备案。配合准入备案制的实施,中国人民银行组织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和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制定了相关配套文件,重新修订了《债券托管账户开销户规程》和《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债券交易联网管理办法(暂行)》。按照中国人民银行2002年第5号公告精神,分级落实备案管理。

(三)批准9家双边报价商,开展双边报价业务

为了进一步提高债券市场的流动性,今年6月份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了工农中建等9家商业银行成为债券双边报价商。双边报价商可以自主选择报价的券种,在交易时间内连续地报出这些券种的买卖双边价格。其他市场参与者如果认为报价商的报价合适,可以即时点击成交。这样,提高了交易效率,节约了交易成本。

三、进一步发展债券二级市场的政策措施

发展具有高流动性、高效率、公平、统一的债券二级市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我国债券市场今后的发展目标。中国人民银行作为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主管部门,将加强同财政部、证监会等有关部门协调和配合,积极采取措施,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建设高流动性的中国债券二级市场。

(一)积极扩大债券市场参与者,丰富投资人结构

为了提高债券市场流动性,必须进一步扩大债券市场参与者,允许具有不同的资金需求和资产负债状况的机构参与债券市场,丰富市场交易主体。目前,一些商业银行已经开展了中小金融机构买卖债券、办理债券结算的业务,但该项业务还未扩展到企业。应尽快通过开展债券结算业务,吸收企业等非金融机构加入银行间债券市场。

(二)增加债券交易品种

根据市场发展需要,有步骤地增加可供交易的债券品种。目前,发债主体只有财政部、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商业银行没有发债权,债券发行市场的广度显然不足。可考虑通过发行金融债券、住房抵押贷款债券、企业债券以及市政债券等,丰富债券品种和交易工具。

(三)建立统一的债券市场

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市场不联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市场参与者无法自由选择交易场所,自1997年商业银行退出交易所市场后,政策上还不允许商业银行到交易所买卖债券,而非金融机构投资者也无法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二是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债券在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托管,在交易所发行的债券在交易所的登记公司托管,除少数券种可以转托管到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外,绝大部分债券不得相互转托管。

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的分割阻碍了中国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应该尽快解决中国债券市场的分割问题,建立全国统一的债券市场。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在市场准入政策上已进行了调整,备案制实施5个月以来,已有近100家证券公司、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办理了备案手续。因此,跨两个市场进行交易的参与者会逐渐增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平衡两个市场价格和收益率的作用。另外,在适当时机,可尝试允许部分券种在两个市场进行转托管,从而为下一步两个市场之间债券的自由流动摸索经验。

统一的债券市场并不意味着交易方式、交易场所和托管系统的统一,交易方式和托管系统只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发达国家的债券市场也分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统一的债券市场应是指交易主体可以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根据需要自由地选择交易场所和交易方式,资金可以自由地在不同的市场间流动。

(四)进一步加强债券托管体系建设

债券托管体系是债券市场风险防范的核心环节,有关监管部门特别加强了对于债券托管体系的建设和管理。交易所市场的交易、托管系统不断升级,其价格发现机制效率高,市场的流动性强。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对中央债券簿记系统、债券发行系统、公开市场业务系统等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以适应市场不断发展的需要。目前,债券簿记系统以及债券交易系统都正在进行升级改造,债券簿记系统同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系统的接口工作也正在紧张地进行当中,预计明年可实现债券交易的券款对付方式。今后,为了适应债券市场的发展,需要对债券的交易系统、托管系统不断地进行升级,加大资金投入,提高人员素质,完善债券托管结算体系,以加强市场防范风险的能力,提高市场运行效率。

(五)加强市场监管

第2篇:债券市场流动性范文

本文从流动性的基本内涵出发,运用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基本信息数据对综合衡量指标进行设计构建。结果表明,流动性综合衡量指标可以表现出流动性的三个特征,并且能够弥补单一指标在衡量过程中的不足。

关键词:

企业债券;银行间市场;流动性;主成分分析

一、引言

银行间企业债券市场是经济运行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债券对金融市场十分重要,它可以帮助我国完善企业融资结构,并且可以帮助市场解决体系中存在的系统性风险。那么,银行间企业债券市场是不是发挥更好的功能,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既债券市场的流动性怎么样。市场的流动性较强即可以确保金融市场的运作稳定,还能提升经济情况。回顾我国的银行间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历程,无论是发展规模还是发展速度,都大大滞后于股票市场,也落后于政府债券、金融债券,流动性较低是制约其功能发挥的重要因素。最近几年来,我国银行间企业债券市场发展迅速,特别是出现金融危机之后,多方面的投资机构都增加了在债券市场的投资份额,比如银行、保险等,这种情况的发生增加了债券市场的交易数额,也提高了流动性,同时市场透明度也得到较大提升,为银行间企业债券的流动性研究得到了基础。

二、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现状

根据中国债券信息网公布的各市场债券交易量、分销量、托管量统计报表,交易所的企业债券只占很小的比例,不通过银内行债券市场进行交易的企业债券所占比例不超过百分之十。企业债券在银行间市场交易以来,发展非常迅速,如表1、表2所示,最近三年企业债券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托管量比重由6.26%上升至7.87%,债券交割量和交割笔数也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交割量从24908.98亿元增加至55963.8亿元。目前中国的企业债券市场里面,投资者多数是金融机构为主的机构投资者,还有部分为中小投资者。我国银行间企业债券市场流动性的主要力量既机构投资者,各种类型的机构参与我国企业债券市场,但是主要的企业债券持有者是银行和保险机构,他们主要参与其中。因为商业性质的银行在债券的供应和需求中具有较高的同质性,而相关机构的内部没有采取足够的激励对策,而且有关的会计对于交易的开展有着不鼓励的看法,所以商业银行对市场流动性的贡献不是特别大。但是保险机构和商业银行不同,大部分保险机构涉足该市场是为了进行资产负债匹配,采取的主要措施就是购买。保险机构特殊的运营需求决定了它对市场流动性的贡献是一定的。与此同时,成本价格将我过债券市场进行了分割,由此减少了证券行业的投资者借机套取利益的行为。种种原因让我国债券市场的活力有所降低,致使目前市场的流动性比较弱。

三、我国企业债券市场流动性测度

流动性是一种市场性质,产生于大量的交易活动,流动性的存在可以稳定资产价格波动。流动性的相关概率难以描述,通常,主要从3个方面对流动性来做衡量,分别为交易即时性,交易规模以及交易成本。

1.交易的即时性。

衡量流动性最重要的就是交易的即时性,通过该方面可以衡量交易进行的时间以及频率。在股票市场这类具有较高流动性的市场中,通常通过执行时间来判断是否具有即时性。但是,企业债券市场的流动性较弱,并不是每一天所有的债券都会产生交易,有些债券甚至一个月都不会产生交易,所以仅仅通过执行时间衡量即时性是不准确的。出现该种情况时,采取的办法就是测算交易总次数、每日平均交易次数,通过这些数据对交易的即时性进行衡量。因为交易次数较少,因此在企业债券市场中还有其他方法衡量交易即时性,比如量词交易之间的时间间隔以及特殊规定的时间之内某一支债券产生交易的天数。

2.交易规模。

有很多指标可以衡量企业债券市场的交易规模,比如交易总规模、每日平均交易规模、每一次交易的规模等。交易总规模是指,在特定时间内某一支债券成功交易的总次数。日均交易规模是指,在特定时间段内某一支债券交易天数占总规模的比例。笔均交易规模是指。在特定时间内某一支债券交易的总次数占总规模的比例。

3.交易成本。

买卖报差价是衡量交易成本的最基础的指标。不过,在相关市场中,两方的报价在横截面和时间上的分布不密集,因此不能再规定时间内衡量市场中所有的交易成本。但是只有在市场具有高透明度,并且效率较高的情况下才能使用市场交易信息对有效差价和交易成本进行衡量。在交易较少的市场中,使用精确模型有些复杂。价格离散度是一种可以用于不同透明度和交易效率情况下的估计成本的方法,它是指在较短时间内交易价格之间的离散程度。与价格离散度相对应的指标三种,分别为交易价格与市场价格期望的均方根,交易价格极差,交易价格四分位数间距。由于流动性自身的三方面内涵之间存在相互冲突与不一致,所以,每一种流动性衡量方式的实质就是从多种角度、多种方面对流动性的相关特征进行描述,但是无法表现流动性的全部,也既是说,所有的衡量提供的流动性信息含量是有限的。特别是在企业债券市场,有着比较差的流动性,没有办法从一个流动性衡量指标中获得较全面的信息。为了避免单个流动性衡量指标信息量过小的问题,可以对衡量指标的主要成分进行分析。

四、银行间企业债券市场流动性测度指标设计

1.样本选取和数据处理。

本文使用2009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的企业债券作为实证分析的样本,数据包含了每一只债券的基本情况以及过去的情况。基本数据包含了债券代码、发行总量、发行时间、到期时间等。历史行情数据包括交易面值额、交易资金额、结算价格、交割笔数、结算天数等。在现阶段市场环境下,为了对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流动性进行描述,首先应该对确定衡量流动性的原始指标体系是什么。考虑到交易稀疏的交易特征,本文使用年度时间段对各个衡量指标进行计算。本文选择指标体系如下:(1)交易即时性指标(X1结算笔数X2结算天数X3日均交易笔数),(2)交易规模指标(X4交易面值额X5交易资金额X6日均交易量X7平均每笔交割量X8日均资金量X9笔均资金量),(3)交易成本指标(X10价格离散度)。交易成本的相关衡量指标对市场透明度的要求以及市场效率的要求高于交易即时性和交易规模的要求。在当前市场中,大部分交易成本的估计方式的有效程度不尽如人意,相对较好的是价格离散度。综合流动性较差可能产生的市场交易价格的离群值,本文使用的指标是离群值中较为迟钝的价格四分位数间距,指标的计算基于存在交易的各交易价格日度值指标。

2.主成分分析。

主成分分析方法的目的是,经过对某一组变量使用线性组合的方式对变量的方差结构和协方差结构进行解释,由此达到需要的效果。该方法的基本程序如下:对选取的10个有效反映流动性单一方面内涵的衡量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使用的主要成分的贡献率不能小于85%,然后列出和主要成分对应的特征值进行相关计算,即加权平均,将最终结果作为衡量债券流动性的指标。最终指数的数值越大,债券的流动性越强,相反则越差。对上文牵扯到的10个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得到的结果显示了以交易即时性、交易规模、交易成本等10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获得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无论那个年份,通过只要成分可以解释的信息都较多,比例超过85%,由此可以看出该分析方法表现了流动性的内在意义,综合衡量指标可以解释各方面流动性衡量指标的信息。

五、结语

第3篇:债券市场流动性范文

最近的美国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金融现象是流动性溢出效应。在次贷危机期间,可调整利率次级贷款的风险敞口不到 1 万亿美元,根据违约概率计算总损失的金额在 1000~2000 亿的范围,而相对美国 56 万亿的家庭净财富和16 万亿股市价值来说是沧海一粟。更何况美国股市每天 1%的涨跌幅也能完全覆盖所有次贷损失。次贷危机之所以演变为信用危机并波及全球,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次级债的流动性枯竭迅速溢出到其他金融资产并引起整个金融市场的流动性消失。

在欧债危机期间,当希腊因政府预算赤字和经常项目逆差使得国债出现违约风险时,其流动性枯竭并迅速波及到西班牙、葡萄牙等“欧洲五国”的金融资产,这些国家债券的收益率溢价(Spread)迅速上升。

当次级债券、希腊国债遭受不利的冲击后,其流动性下降,并溢出到其他优质资产,使整个欧洲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作为资本市场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在收益率和波动性之间存在的联动关系已为诸多实证研究所证实。但它们之间是否存在流动性溢出效应关系,在我国却研究较少。它们之间是否存在流动性溢出效应,对研究资本市场的资产定价和实践部门的证券监管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思。因此本文以 VAR 为分析工具来探讨我国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之间的流动性溢出效应的重要问题。

二、文献回顾

在国外实证金融文献中,研究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相互作用的文章很多。Fleming等(1998)[2]发现股市和债市之间存在着很强的波动性联系,其中一个市场的波动会带来另一市场的波动。他们还发现波动性还会影响两个市场的流动性。Ho 和 Stoll(1983),O'Hara和Oldfield(1986)通过金融市场微观结构模型发现,由于波动性会给做市商带来存货风险,因此波动性会影响资本的流动性。另一些学者从置产配置的角度来分析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的相互作用,如Swensen(2000)[8]等。

在经济处在困境期,投资者通常会改变其资产组合,增加流动性高、风险低的资产,这就是文献中常见的“流动性转移”(Flight toLiquidity)或“质量转移”(Flight to Quality)。Longstaff(2004)[6]的著名文章发现欧元区的债券市场存在流动性溢价,并且发现该流动性溢价与资金在股票市场和债券之间的流动强烈相关。这表明流动性与投资者在资本市场的不同部门转移资金和交易活动有关系。Goetzmann 等(2002)发现由于投资者依据日度的市场消息和风险来配置资产,使得资金在资本市场上不断的流进或流出。Goyenko等(2009)通过向量自回归技术也发现美国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相互作用。

我国学者也开始关注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相互作用的研究。谭地军(2010)[10]对我国债券的研究发现,不同债券之间存在着流动性转移行为。但他没有研究跨市场之间是否存在流动性转移。曾志坚等(2008)[15]对我国股票与债券市场流动性、联动性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两者之间存在领先与滞后的关系。王茵田等(2010)发现我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流动性之间存在显著领先滞后关系并互为因果关系。

综合以上文献,国外学者研究股市与债市流动性相互作用的文章虽然较多,但研究结论并不明确,对其解释也各有不同。我国学者研究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流动性相互作用的并不多,而且他们的研究指标和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曾志坚等(2008)的研究以换手率作为流动性变量,这在高换手率的我国并不适合,见刘锋等(2011)的研究。其次他们文章的解释存在问题,从其文章的脉冲响应图看,似乎结论应该是两者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王茵田等(2010)仅仅研究了 2003 年 3 月到2008 年 12 月的数据。利用 VAR 分析,需要较长时期的样本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而且由于我国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规模的非对称性,它们之间的流动性溢出效应可能是单向而非双向格兰杰因果。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是一个新兴市场,市场的微观结构与发达国家不一样,市场基本以散户个人投资者为主体。由于投资债券的资本金要求较高,且投资债券的知识更为复杂,个人投资者通常只交易股票。加之我国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规模的不对称性,因此可能在新兴市场的我国资本市场、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之间的联系没有发达国家紧密,可能存在不同的溢出效应关系。

三、变量与数据

为了更加准确地计量债券市场流动性(记为BONDAMIHUD),最好是使用高频交易数据。但由于我们无法获得债券市场这方面的高频数据,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使用日度数据来计算其变量。所有数据来自国泰安数据库(CSMAR),样本期涵盖2000.2- 2011.12。证券流动性主要是用下面的Amihud(2002)公式(1)来计算。ILRi,T=1/DTTi = 1ΣRi,tVOLi,t(1)公式中Rit表示股票或债券的日收益率,VOLi,t表示第i只股票或债券的日成交金额,T表示一个月内的交易天数。

我们还加上收益率和波动率等控制变量。债券市场的收益率用上海和深圳债券交易所交易的所有国债的收益率按市值加权平均计算,记为 BONDRET。债券市场的波动率用各个债券收益率的标准差计算,记为BONDVOL。股票市场的流动性是按 Amihud流动性指标计算,然后按市值加权平均计算整个市场的流动性,记为STKAMIHUD。为了计算股票市场的收益率,我们以所有股票的收益率按流通市值加权平均计算,记为 STKRET。

股票市场的波动率按标准差计算,然后按流通市值加权平均计算,记为STKVOL。由于我国的证券市场在不断进行制度性变迁,比如始于2005 年的股权分置改革对股票市场的结构产生的深刻的影响,因此股票市场流动性会有一些结构性特征。我们只关心流动性溢出效应问题,而这些结构性因素和其他的趋势性因素不是我们关心的问题,需要对它进行控制,我们采用Gallant 等(1992)的方法,利用事后的信息,使用回归的办法来进行平稳性变换。具体的转换是,对被调整的序列 w,我们先进行如下回归:w=x′β+u (2)其中 x 是调整变量,包括月份哑变量、星期哑变量、股改哑变量和金融危机哑变量等。然后保留上述回归的残差,并做如下方差回归:log(u2)=x′γ+ν (3)最后调整后的序列为:wadj=a+b[u赞/exp(0.5*x′γ)] (4)

上式中 a,b 取值使得调整前后的均值和方差相等。在经过上述处理后,我们分别对上述 6 个证券市场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经过 ADF 和 Phillips- Perron 检验,发现调整后的变量都是平稳的。

四、分析结果

1.描述性统计分析

从描述性统计分析的结果 (见表 1) 看,样本期股票市场的月平均回报为 1.51%,在 5%的意义下显著。而债券市场的月平均回报为 0.6%,在 1%置信水平下显著。债市平均收益率明显低于股票市场。股票市场平均流动性为 3.23E- 9,而债券市场的平均值只有 2.23E- 7,明显地高于股票市场,说明在我国债券市场的流动性比股票市场差。这一结果和美国债券市场刚好相反,见 Goyenko等(2009)[4]。

2. 相关性分析

从表2 Panel A 的相关系数结果来看,债券的非流动性与其波动率正相关,表明债券市场的波动率越高,其流动性越差,该结论在 1%置信水平下显著。股票市场的流动性与股票市场的波动性正相关,但不显著。股票市场的流动性与股票市场的收益率负相关,说明股票市场的收益率越高,则股票市场的流动 性 越 好 , 该 结 论 在 1% 置 信 水 平 下 显 著 。 在 跨 市 场(Cross- market)相互作用方面,债券市场的流动性与股票市场的流动性负相关,说明一个市场的流动性变好另一个市场的变差,但不显著。股票市场的流动性与债券市场的回报正相关,在 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表明债券市场的收益率增加时,股票市场的流动性变差。同样股票市场的流动性与债券市场的波动率正相关,在 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说明债券市场的波动率增加,会使得股票市场的流动性变差。

表 2 的 Panel B代表股权分置改革后时期。从该子样本期的相关系数结果来看,债券的非流动性与其波动率正相关,该结论在 1%置信水平下显著,与全样本期一致,而且相关性的程度更高,达到了 0.71 以上。股票市场的流动性与股票市场的波动性正相关,且该子样本期在 1%置信水平下显著。不过这时股票市场的收益率与其流动性的负相关性不如以前强烈,只在 10%的置信水平下显著。在跨市场相互作用方面,我们发现在子样本期,两个市场的流动性负相关,且在 1%的置信水平下显著。股票市场的回报与债券市场的回报负相关,在 10%意义下显著。股票市场的波动率与债券市场的波动率正相关,在 1%水平下显著。股票的收益率与债券的流动性负相关,但不显著。3. Granger 因果检验表3报告了证券市场各个变量之间的成对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格中的第i行第j列表示以第j个变量为被解释变量,第i个变量及其滞后项为解释的格兰杰因果检验。

从表3看出,两个市场之间的流动性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即股票市场的流动性可以格兰杰因果导致债券市场的流动性,而债券市场流动性不能格兰杰导致股票市场。这个可能与我国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的规模不对称有关。我们知道我国交易所交易的债券市场发展十分缓慢,债券市值GDP的比重很低,而股票市场的市值占GDP的比重和国际接轨。

因此有限的债券难以对股票市场产生影响。同样我们发现股票市场回报可以格兰杰因果导致债券市场回报,相反不成立。不过债券的波动却可以格兰杰因果导致股票市场的波动性。

这可能是因为债券市场的回报只是受贴现率消息的影响,而股票的回报不仅受贴现率消息(Discounting Rate News)的影响,而且还受现金流消息(Cash FlowNews)的影响。所以债券对利率的宏观信息反映更快,使得其收益率产生波动。之后对股票市场开始产生影响,从而出现债券的波动可以格兰杰因果导致股票市场的波动性的现象。进而由股票的波动会格兰杰因果导致股票的流动性,从而又会带来债券的波动率会格兰杰因果导致股票市场的流动性。

4.脉冲响应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是建立在单方程基础的分析上,但它不能分析潜在 VAR 系统的联合动态性。因此我们建立包含上述六个变量的VAR 系统。假设 St代表股票市场波动性、收益率和流动性的向量,Bt代表债券市场波动率、收益率和流动性的向量。则我们可以建立如下的 VAR(P)系统:St=Pj = 1Σα1 jSt- j+Pj = 1Σβ1jBt- j+ut(5)Bt=Pj = 1Σα2 jSt- j+Pj = 1Σβ2jBt- j+Vt(6)其中,P 表示 VAR 系统滞后的阶数。阶数的确定是根据AIC 和 BIC 准则来确定。我们知道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是某个变量一次性的、一个单位标准差新息(Innovation)的冲击对另一个内生变量当前和未来值产生的影响。由于六个内生变量新息之间可能的相关性,通常要用Cholesky 分解的办法来正交化内生变量的残差,并假设排在前面变量的新息对后面的变量会产生影响,而排在后面的变量不会对前面的变量产生影响。因此时间中的做法是根据变量之间影响来对要分析的变量排序。根据前人的研究,如Goyenko 等(2009)[4],我们按下列顺序排列这6 个内生变量:BO-NDVOL,STKVOL,BONDRET,STKRET,BONDLIQ,STKLIQ。首先,本文进行了股票市场流动性对其他内生变量的脉冲响应分析 (限于篇幅,脉冲响应图没有列示,有兴趣读者可以向作者索取)。

从股票市场流动性对其他内生变量的脉冲响应可以看出,一个单位正的债券波动率的冲击,会使得股票市场的流动性持续变差。对债券的波动率正的冲击,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加息政策,会使得债券波动加大,从而对股票的流动性也会产生不利的流动性冲击。

股票市场流动性对其他内生变量的脉冲响应还告诉我们,股票本身波动率的冲击在前两个月,会使得股票流动性变差,但之后流动性会持续改善。债券收益率的冲击一开始对股票流动性影响很小,但之后会使股票流动性改善。值得注意的是,股票市场的收益率对股票市场的流动性会产生非常显著的作用,一个单位正的股票市场收益率的冲击,会使股票市场的流动性发生持续改善。另外我们发现,债券市场的流动性正冲击(即债券市场的流动性变差),会使股票市场的流动性得以改善,不过这种作用不是很显著。最后,我们发现股票市场的流动性有很强的自相关性。当期的流动性变差,会使得未来的流动性也变差。其次,我们分析了债券市场流动性对其他证券市场变量的脉冲响应。我们由债券市场流动性对其他证券市场变量的脉冲响应可以看出,债券的波动性的正冲击会使债券流动性变差。

与前文分析的原因相似,由于债券的波动主要受贴现率(Discou-nting Rate News)的影响,因此加息等因素就属于债券的波动性的正冲击之一,该冲击会使得债券的流动性发生显著的、持续的下降。股票的波动性会使债券的流动性当期变差,但作用十分有限。同样,债券的收益率增加,会使债券的流动性在前三个月得到改善,但之后作用不是很显著。股票市场回报率的增加会使债券流动下降,这可能是由于资金被吸引到股票市场,从而使得债券的流动性降低。同股票市场类似,债券市场的流动性也有很强的自相关性。最后,令我们感兴趣的是,股票市场的流动性正冲击,即股票市场流动性下降,会使债券市场流动性得到改善,说明股市的资金开始流入到债券市场。

五、结论

本文以 1996 年 12 月 - 2011 年 12 月我国沪深两市交易的国债和股票为样本,利用向量自回归技术分析了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之间的流动性溢出效应问题。首先,我们进行了描述性统计,结果发现股票市场平均流动性为 3.23E- 9,而债券市场的平均值只有 2.23E- 7,明显地高于股票市场,说明在我国债券市场的流动性比股票市场差。这一结果和美国债券市场刚好相反,见 Goyenko 等(2009)[4]。其次,我们对两市的流动性进行了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两个市场之间的流动性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即股票市场的流动性可以格兰杰因果导致债券市场的流动性,而债券市场流动性不能格兰杰导致股票市场。我们推测这可能与我国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的规模不对称有关。

我国债券市场发展十分缓慢,规模债GDP的比重仅15%左右,而且银行间债券市场占全部债券交易量的97%,交易所交易的债券仅占全部债券交易量的3%左右。股票市场的市值占GDP的比重和国际接轨,达到49%之多。因此有限的债券市场尤其交易所交易的债券难以股票市场流动性产生显著的影响。

第4篇:债券市场流动性范文

[关键词] 国债市场;流动性;对策

[中图分类号] F830.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9-0169-03

[作者简介] 陈六一,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高级会计师,研究方向为证券投资、会计学。(浙江 杭州 310018)

一、流动性的定义

流动性是证券市场的重要属性,然而,由于市场流动性具有多个方面的特征,因此,尽管许多实际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都对流动性有一个直观上的认识,但是,要对流动性给出一个全面的定义仍然十分困难。目前,一般将流动性总结为四个要素,即速度(交易时间)、价格(交易成本)、交易数量和弹性。所谓速度,主要是指证券交易的即时性,也就是一旦投资者有证券交易的愿望,通常情况下立即就可以得到满足。价格,主要是指市场的宽度,即投资者可以在较小的价差下达成交易。交易数量,主要是指市场深度,即数量较大的交易,也可以按照合理的价格较快地得到执行。弹性,主要是指一定数量的交易导致价格偏离均衡水平后恢复均衡的程度。目前,对流动性比较贴切且简洁的定义,是国际清算银行对其所作出的定义:市场流动性是指市场的参与者能够迅速进行大量的金融交易,并且不会导致资金资产价格发生显著波动。

二、制约我国国债市场流动性的主要因素

由于我国国债市场的发展是围绕财政融资进行的,因而并未把国债市场作为经济和金融运行的基础来进行建设,导致实践中存在许多因素制约国债市场流动性,具体地说,包括以下六大方面。

(一)管理体制不完善,市场人为分割

分割的国债流通市场,是导致流动性低的重要原因。首先,市场的参与主体被分割。当前,我国国债流通市场按照投资者类型分割为三个市场:证券交易所债券市场、银行间国债市场和国债柜台交易市场。众所周知,国债流通市场上的投资者由于各自的负债性质不同,资产经营目的不同,产生了对国债需求的差异性,正是这种差异,才有了交易的需求,才会产生交易行为。但是,我国国债流通市场现阶段的市场设计,实际上抹杀了这种差异性,因为同一类型、同一需求的投资者在同一市场其成交肯定清淡。而商业银行不能进入证券交易所债券市场,个人和一部分社会机构投资者则不能进入银行间国债市场,国债柜台交易市场仅仅作为面向个人投资者的部分国债市场而存在。

其次,资金被分割。目前,我国国债共有两个托管结算系统:第一是由中国人民银行监管的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作为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后台支撑系统,负责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的各类债券的托管与结算事宜;第二是由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的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负责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包括债券在内的所有场内证券的托管清算结算事宜。由于两个托管结算系统存在表现形式不一的竞争关系,相互间没有很好的协调机制,使国债市场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债托管、清算体系。投资者即使被允许进入各个市场,并且各个市场可以交易同一国债品种,也必须在他发生交易的场所开设独立的托管账户和资金账户,不存在直接跨市场交易的可能。投资者如果要跨市套利,必须局限在跨市场发行的品种,且要办理转托管。但目前这种不统一的债券托管结算系统造成的结果是:要么使得国债难以在交易所债券市场与银行间债券市场之间转托管,要么转托管的成本太高,造成两市场间的套利难以进行,从而加重了国债市场的分割与无效,导致国债二级市场流动性很差。

(二)国债结构有较大缺陷

国债结构,是指一个国家各种性质债务的互相搭配以及债务收入来源和发行期限的有机结合。目前,我国国债结构仍存在较大缺陷,主要体现为国债品种结构和国债期限结构不合理,难以适应不同投资者的不同投资目的的需求,造成国债市场流动性较差。

1.国债品种结构

我国发行的国债品种较为单一,种类少。目前,国债品种主要有记账式国债、凭证式国债、无记名(实物)国债、定向债券、特别国债以及专项国债等几个品种,每年国债交易品种大致维持在5种左右。而发达国家的国债交易品种通常多达几十种,甚至上百种。有关资料表明,澳大利亚国债品种达31种、加拿大为20种、英国则有100多种。我国国债品种单一的状况,十分不利于适应投资者不同类型的投资要求,造成国债交易难以满足投资者流动性的需要,制约了我国国债市场的发展。

2.国债期限结构

我国国债在期限结构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结构单一,国债主要限于中长期品种,短期和长期品种偏少,且各种期限债券的可流通规模和交易量都极不均衡,致使一个连续平滑的国债收益率曲线难以形成。从世界各国经验来看,短期国债一直是货币市场中不可替代的主流工具,短期国债的缺乏,必然会影响国债市场的流动性。

(三)国债衍生产品发展滞后

国债衍生产品的发展有助于活跃国债市场,提高国债市场的流动性。但我国目前国债市场衍生产品发展滞后,对进一步提高国债市场流动性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这主要表现在:

1.现有国债回购市场交易结算制度不规范

这种不规范主要集中在证券交易所国债回购市场上。由于国债回购交易及结算体制存在较大的漏洞,导致市场出现证券商挪用客户国债做回购套取资金和部分投资者在国债封闭式回购上放大套做,这种套取的资金一旦不能及时归还,或放大套作的倍数过大导致在质押国债价格下跌时回购标准券不足,就会造成对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的透支或透券,如果不能在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规定的时间内补足,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就会抛出该透支或透券者的质押国债予以补足。这种非正常性的抛售,必然会对市场造成较大的冲击,严重影响国债市场的流动性。

2.缺乏规避现货市场风险的衍生工具

在国债市场,现货交易和国债衍生产品交易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两个层面,特别是国债期货作为高级形态的金融衍生工具,具有套期保值和价格发现的功能,并有助于提高现货市场的流动性,对于完善国债运作机制、健全国债市场架构是不可或缺的。国债期货市场的欠缺,不利于现货市场的发展及其流动性的提高。

(四)做市商制度有待完善

做市商制度是指证券商持有某些证券的存货,并以此承诺维持该证券买卖的交易制度,这种制度有利于保持市场足够的稳定性和流动性,并能降低交易成本,从而对投资者有较强的吸引力。目前,银行间债券市场虽然引入了做市商制度,但由于缺乏竞争机制、做市商数量不足以及没有融资融券机制等因素,导致做市商制度没有体现出提高市场流动性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一是报价券种差价太大,有价无市。二是报价券种过少,没有代表性。三是报价缺乏持续性。

三、加强我国国债市场流动性的主要对策

(一)建立统一的国债二级市场,实现场内交易与场外交易的相互配合

证券交易所债券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都是发展国债流通市场所必需的,两者应是互补的关系。两个市场的统一主要是指通过改革市场参与制度和债券托管及结算体制,至少使投资者能够在两个市场自由进行交易,债券在两个市场之间能够自由转托管,通过不受阻止的套利来均衡两市场价差,从而共同确保整个国债市场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和效率。

1.取消市场参与主体的市场进入限制。国债流通市场要统一,首先应允许商业银行、信用社等机构参与证券交易所债券市场的国债交易。同时,允许个人和一般机构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国债交易,最终取消市场参与主体的市场进入限制,从而实现两个债券市场的市场参与主体相互扩充,促进国债交易规模的扩大,提高国债市场的流动性。

2.改革国债托管体制,建设统一高效的国债托管结算系统。要改变目前债券托管结算体制明显分割的情况,首先应在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高度重视下,建立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与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的高效协调机制,使两个机构本着为市场服务的意识与促进债券市场统一发展的原则,就债券托管清算结算事宜进行定期与不定期协调,方便市场参与者能够以低成本自由地在两个市场间转托管,并为控制两个市场的总体风险而共同采取有效措施。然后,在此基础上,在遵循市场化原则下统一两类托管清算结算系统,建立真正统一高效的债券托管清算结算系统。

(二)健全国债品种结构,实现国债品种多元化,满足投资需要

1.进一步丰富国债品种结构。在改善国债品种结构方面,应进一步增加国债的品种,如财政债券、建设债券、可转换债券、储蓄债券、指数化债券和本息拆离债券等,并以可上市债券为主,满足不同市场投资者的需求,提高国债市场的流动性,加快推进我国国债市场发展的步伐。

2.创造合理安排国债期限结构的体制条件,实现短期国债滚动发行。目前,国债期限结构比较单一,品种之间缺乏梯次,难以满足市场成员不同层面的交易需要,特别是缺少便于金融调控的短期国债。针对在国债年度发行规模管理的制度下短期国债发行困难的情况,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国债余额管理的方法,即财政将每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国债余额作为不可突破的指标,这个指标等于上一年的国债余额加上本年度财政预算的赤字。财政发行国债只要不突破这个余额,发行规模和期限、品种可由财政部门视市场情况灵活掌握。在国债余额管理制度下,1年期以内的国债,由于它当年发行当年兑付,不会增加下一年度国债市场的余额负担,因此,也就无须被列入当年的国债发行计划,从而实现短期国债滚动发行,这必将大大增加国债的现券交易量,使国债市场的流动性得到根本的改善。

(三)加速国债衍生产品的完善、创新与发展,强化国债流通市场的均衡机制

1.进一步发展和科学规范国债回购市场。由于存在证券商挪用客户国债和封闭式国债回购过度放大套做的情况,说明证券交易所上市国债的托管结算制度和封闭式国债回购交易制度确实存在较大的缺陷。为规范和发展国债回购市场,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按周或按天公布折算率,改变按月折算的办法,提高国债交易信息的透明度;(2)建立投资人国债回购查询系统,以保护投资者利益;(3)建立账户清算制,以取代席位联合制,单一席位各个子账户分别进行交易和清算;(4)明确规定封闭式回购放大套做的倍数。

2.恢复国债期货市场。现在我国国债现货市场无论从规模、品种结构还是参与者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已初步具备了再次推出国债期货的条件。同时,通过一系列风险事件的教育和风险管理的实践,期货市场规章制度不断健全,风险控制制度和技术趋向成熟。期货相关法律法规也有相当大的完善,完全可以为国债期货交易提供法律和制度的保障。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也为国债期货交易的恢复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因此,现在应该尽快恢复国债期货市场。

(四)进一步完善做市商制度

完善做市商制度是提高国债市场流动性的一条有效途径。针对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制度存在的问题,应采取以下一些措施来实现对做市商制度的完善:

1.将国债做市商与承销资格和一级交易商资格联系起来。做市商资格除了取得市场声誉外,并无实质性利益,还承受了更大的风险,这种风险收益的不对等极大地制约了做市商的积极性。因此,有必要向做市商提供对等的激励机制。

2.适当增加做市商数量,尝试建立多层次的做市商体系。银行间债券市场仅有区区十余家做市商,相对于我国债券市场规模,这一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因此,应适当增加做市商数量,通过竞争比较,有利于有能力、有意愿的机构逐渐发挥做市商作用。

3.建立科学的考核办法并严格执行,促进竞争,形成优胜劣汰机制。我国的国债做市商体系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应从市场规律出发,建立科学的考核办法并严格执行,通过市场竞争,产生一批得到投资者认可的做市商,使做市商真正起到应有的市场作用。

4.向做市商提供必要的便利和支持,尽量降低业务风险。在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的现阶段,可使用的投资工具少,业务风险大,制约了部分机构业务的开展,因此,有必要给予做市商一些便利和支持:(1)完善银行间债券市场报价驱动机制,给予做市商一定的报价和成交信息优势。(2)进一步提高跨市场转托管的效率,逐步实现实时转托管。(3)为做市商提供融资、融券的便利。

参考文献:

[1]袁东,等.中国债券流通市场运行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何志刚.中国债券融资功能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3]林清泉.固定收益证券[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4]王铁锋.中国债券市场投资分析及组合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5]叶永刚.国债期货[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第5篇:债券市场流动性范文

【关键词】债券市场;中美比较;经验教训

我国的债券市场近些年来发展迅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其规模、品种,还是债券市场的发育程度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一、中美债券市场的比较分析

(一)债券市场的发行规模比较分析

在美国资本市场上,债券市场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债券品种发展也比较成熟。其规模也远远大于股票市场。美国每年发行国债的数额占GDP的比例为100%。且市场可流通的债券品种丰富,既有国债,市政债券,也有公司债券,联邦机构债券等。

我国的债券和美国相比差距较大。每年发行总量也不过占GDP的15%左右,且品种比较单一。主要有国债、中央银行债、政策性银行债等为数不多的几种。

(二)债券市场投资品种比较分析

美国的债券市场主要是以工商企业和政府发行的短期债券为主。政府短期债券占政府发行量的40%。除此之外,不少的地方政府、地方公共机构也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这些债券被誉为安全性仅次于“金边债券”的一种债券。工商企业发行的债券产品更是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且种类繁多。

在我国债券市场中,政府债券占相当大的比重。其中国库券和央行票据占债券市场的比重达到近70%,且大部分为5-10年的中长期债券。企业债券占的比重非常小,而且地方政府不允许发行债券。

(三)债券的流通市场比较分析

美国的债券流通是以场外交易为主的交易市场。同时,电子化交易系统的普遍应用也大大促进了流通市场的活跃。债券市场的日交易量是纽约股票交易所日交易股票数量的13倍之多。政府债券及政府支持机构发行的债券十分活跃。

在我国债券流通以沪深证券交易市场、银行间债券交易市场和证券经营机构柜台交易市场为主。交易量比较小,整体换手率也仅是美国债券市场的1/10。

(四)投资者结构比较分析

美国国内债券投资者主要以银行、基金、个人、保险公司、国外和国际机构投资者等为主,各类投资者持有债券比例比较平衡。而我国债券市场投资结构不尽合理。主要有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管理机构等。市场参与度数量虽然众多,但债券持有比例极不均等,外资机构参与度较低。

二、对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的几点启示

(一)积极扩大债券市场规模,促进债券市场品种的多样化

从中美两国债券市场的比较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债券市场的规模与美国债券市场的规模相比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美国的证券化产品在金融市场中超过80%,我国还不到10%;债券余额,美国相当于GDP的二倍,我国也仅接近30%。因此积极扩大我国债券市场的规模是满足金融市场的发展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积极促进债券市场品种的多样化,满足不同发行主体的融资需要。诸如积极发展地方政府债券市场;扩大和引导发行企业债券;增加短期债券及短期回购品种;建立基准国债及衍生产品等。

(二)完善做市商制度,促进市场的流通性

从国外的经验看,做市商制度能够活跃证券交易,保证市场有较高的流动性,这已被许多成熟证券市场广泛采用,在发达证券市场已有较好的市场基础。我国银行间市场虽然已经开始推行双边报价商制度,但是目前批准成为做市商机构的均为商业银行,而商业银行资产结构相近,对市场走势预期趋同,导致双边报价偏离市场价格较远、价差较大,难以对市场价格起到稳定作用,更何况其参与二级市场交易的意愿不强,导致这些双边报价商的市场份额存在下降的趋势,远没有发挥促进增强市场流动性和满足市场需求的作用。

因此,在大力推行双边报价商制度时,必须采取核准制双边报价商资格,扩大双边报价商范围、允许有实力的保险公司如中国人寿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机构成为双边报价商,以解决目前双边报价商投资偏好趋同的问题。在推动做市商制度的同时,在债券市场上推行经纪商制度,以进一步促进债券市场的发展。经纪商信息发达、灵通,可以有效集中市场需求信息,沟通债券买卖双方,提高成交效率。

目前交易所新推出的降低债市现券和回购交易手续费的政策也将大大降低从事债券套利交易者的成本,提高市场的流通性,鼓励了中小投资者介入债市,有利于改善债券市场投资者结构和投资机构投资者博弈的格局。

(三)促进投资者结构合理化

我国债券持有者主要集中商业银行,特别是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其他机构和个人债券持有量很少。我国应进一步扩大债券市场的投资群体,增加金融机构之外的企业及事业单位以及外国机构投资者购买、持有债券的比重;增加参与柜台交易的成员,除商业银行外可以增加证券商成员;增加柜台市场的可交易品种,活跃柜台交易,提高市场流动性;也可广泛吸引其他广大的投资群体。

另外还可以逐渐引导社保基金、外资机构、中外合作基金、外资参股证券公司、外资参股保险公司、外资银行、三资企业、外国投资者,储蓄存款分流等资金进入债券市场。这些资金进入债市将有利于扩大债券市场需求量,也可平衡投资者债券持有比例。通过多方面、大范围地促进投资者多元化,依靠国债市场巨大的流动性,可以充分发挥机构投资者发现国债价的格功能,也可最终建立起一条稳定与可靠的国债收益率曲线。

(四)加快债券市场统一化建设步伐

随着国债发行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分割问题解决已经显得迫不及待。可以有步骤、有计划地允许可流通国债既可在银行间市场流通转让,又可在交易所市场上市交易;同时允许部分资信较好,实力较强的金融机构在两个市场之间进行套利活动,以促进市场的流通性,发现债券市场价格,为全面统一所有债券市场作准备。

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目标是成为全国统一、面向所有金融机构及企业法人和个人投资者的开放的,公开的市场以及一个品种多元化、流动性充分化和功能健全化的中国债券市场。

【参考文献】

[1]唐震斌,我国证券监管现状及改进措施[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6,(3).

第6篇:债券市场流动性范文

流动性是证券市场的重要属性,然而,由于市场流动性具有多个方面的特征,因此,尽管许多实际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都对流动性有一个直观上的认识,但是,要对流动性给出一个全面的定义仍然十分困难。目前,一般将流动性总结为四个要素,即速度(交易时间)、价格(交易成本)、交易数量和弹性。所谓速度,主要是指证券交易的即时性,也就是一旦投资者有证券交易的愿望,通常情况下立即就可以得到满足。价格,主要是指市场的宽度,即投资者可以在较小的价差下达成交易。交易数量,主要是指市场深度,即数量较大的交易,也可以按照合理的价格较快地得到执行。弹性,主要是指一定数量的交易导致价格偏离均衡水平后恢复均衡的程度。目前,对流动性比较贴切且简洁的定义,是国际清算银行对其所作出的定义:市场流动性是指市场的参与者能够迅速进行大量的金融交易,并且不会导致资金资产价格发生显著波动。

二、制约我国国债市场流动性的主要因素

由于我国国债市场的发展是围绕财政融资进行的,因而并未把国债市场作为经济和金融运行的基础来进行建设,导致实践中存在许多因素制约国债市场流动性,具体地说,包括以下六大方面。

(一)管理体制不完善,市场人为分割

分割的国债流通市场,是导致流动性低的重要原因。首先,市场的参与主体被分割。当前,我国国债流通市场按照投资者类型分割为三个市场:证券交易所债券市场、银行间国债市场和国债柜台交易市场。众所周知,国债流通市场上的投资者由于各自的负债性质不同,资产经营目的不同,产生了对国债需求的差异性,正是这种差异,才有了交易的需求,才会产生交易行为。但是,我国国债流通市场现阶段的市场设计,实际上抹杀了这种差异性,因为同一类型、同一需求的投资者在同一市场其成交肯定清淡。而商业银行不能进入证券交易所债券市场,个人和一部分社会机构投资者则不能进入银行间国债市场,国债柜台交易市场仅仅作为面向个人投资者的部分国债市场而存在。

其次,资金被分割。目前,我国国债共有两个托管结算系统:第一是由中国人民银行监管的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作为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后台支撑系统,负责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的各类债券的托管与结算事宜;第二是由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的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负责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包括债券在内的所有场内证券的托管清算结算事宜。由于两个托管结算系统存在表现形式不一的竞争关系,相互间没有很好的协调机制,使国债市场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债托管、清算体系。投资者即使被允许进入各个市场,并且各个市场可以交易同一国债品种,也必须在他发生交易的场所开设独立的托管账户和资金账户,不存在直接跨市场交易的可能。投资者如果要跨市套利,必须局限在跨市场发行的品种,且要办理转托管。但目前这种不统一的债券托管结算系统造成的结果是:要么使得国债难以在交易所债券市场与银行间债券市场之间转托管,要么转托管的成本太高,造成两市场间的套利难以进行,从而加重了国债市场的分割与无效,导致国债二级市场流动性很差。

(二)国债结构有较大缺陷

国债结构,是指一个国家各种性质债务的互相搭配以及债务收入来源和发行期限的有机结合。目前,我国国债结构仍存在较大缺陷,主要体现为国债品种结构和国债期限结构不合理,难以适应不同投资者的不同投资目的的需求,造成国债市场流动性较差。

1.国债品种结构

我国发行的国债品种较为单一,种类少。目前,国债品种主要有记账式国债、凭证式国债、无记名(实物)国债、定向债券、特别国债以及专项国债等几个品种,每年国债交易品种大致维持在5种左右。而发达国家的国债交易品种通常多达几十种,甚至上百种。有关资料表明,澳大利亚国债品种达31种、加拿大为20种、英国则有100多种。我国国债品种单一的状况,十分不利于适应投资者不同类型的投资要求,造成国债交易难以满足投资者流动性的需要,制约了我国国债市场的发展。

2.国债期限结构

我国国债在期限结构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结构单一,国债主要限于中长期品种,短期和长期品种偏少,且各种期限债券的可流通规模和交易量都极不均衡,致使一个连续平滑的国债收益率曲线难以形成。从世界各国经验来看,短期国债一直是货币市场中不可替代的主流工具,短期国债的缺乏,必然会影响国债市场的流动性。

(三)国债衍生产品发展滞后

国债衍生产品的发展有助于活跃国债市场,提高国债市场的流动性。但我国目前国债市场衍生产品发展滞后,对进一步提高国债市场流动性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这主要表现在:

1.现有国债回购市场交易结算制度不规范

这种不规范主要集中在证券交易所国债回购市场上。由于国债回购交易及结算体制存在较大的漏洞,导致市场出现证券商挪用客户国债做回购套取资金和部分投资者在国债封闭式回购上放大套做,这种套取的资金一旦不能及时归还,或放大套作的倍数过大导致在质押国债价格下跌时回购标准券不足,就会造成对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的透支或透券,如果不能在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规定的时间内补足,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就会抛出该透支或透券者的质押国债予以补足。这种非正常性的抛售,必然会对市场造成较大的冲击,严重影响国债市场的流动性。

2.缺乏规避现货市场风险的衍生工具

在国债市场,现货交易和国债衍生产品交易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两个层面,特别是国债期货作为高级形态的金融衍生工具,具有套期保值和价格发现的功能,并有助于提高现货市场的流动性,对于完善国债运作机制、健全国债市场架构是不可或缺的。国债期货市场的欠缺,不利于现货市场的发展及其流动性的提高。

(四)做市商制度有待完善

做市商制度是指证券商持有某些证券的存货,并以此承诺维持该证券买卖的交易制度,这种制度有利于保持市场足够的稳定性和流动性,并能降低交易成本,从而对投资者有较强的吸引力。目前,银行间债券市场虽然引入了做市商制度,但由于缺乏竞争机制、做市商数量不足以及没有融资融券机制等因素,导致做市商制度没有体现出提高市场流动性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一是报价券种差价太大,有价无市。二是报价券种过少,没有代表性。三是报价缺乏持续性。

三、加强我国国债市场流动性的主要对策

(一)建立统一的国债二级市场,实现场内交易与场外交易的相互配合

证券交易所债券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都是发展国债流通市场所必需的,两者应是互补的关系个市场的统一主要是指通过改革市场参与制度和债券托管及结算体制,至少使投资者能够在两个市场自由进行交易,债券在两个市场之间能够自由转托管,通过不受阻止的套利来均衡两市场价差,从而共同确保整个国债市场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和效率。

1.取消市场参与主体的市场进入限制。国债流通市场要统一,首先应允许商业银行、信用社等机构参与证券交易所债券市场的国债交易。同时,允许个人和一般机构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国债交易,最终取消市场参与主体的市场进入限制,从而实现两个债券市场的市场参与主体相互扩充,促进国债交易规模的扩大,提高国债市场的流动性。

2.改革国债托管体制,建设统一高效的国债托管结算系统。要改变目前债券托管结算体制明显分割的情况,首先应在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高度重视下,建立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与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的高效协调机制,使两个机构本着为市场服务的意识与促进债券市场统一发展的原则,就债券托管清算结算事宜进行定期与不定期协调,方便市场参与者能够以低成本自由地在两个市场间转托管,并为控制两个市场的总体风险而共同采取有效措施。然后,在此基础上,在遵循市场化原则下统一两类托管清算结算系统,建立真正统一高效的债券托管清算结算系统。

(二)健全国债品种结构,实现国债品种多元化,满足投资需要

1.进一步丰富国债品种结构。在改善国债品种结构方面,应进一步增加国债的品种,如财政债券、建设债券、可转换债券、储蓄债券、指数化债券和本息拆离债券等,并以可上市债券为主,满足不同市场投资者的需求,提高国债市场的流动性,加快推进我国国债市场发展的步伐。

2.创造合理安排国债期限结构的体制条件,实现短期国债滚动发行。目前,国债期限结构比较单一,品种之间缺乏梯次,难以满足市场成员不同层面的交易需要,特别是缺少便于金融调控的短期国债。针对在国债年度发行规模管理的制度下短期国债发行困难的情况,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国债余额管理的方法,即财政将每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国债余额作为不可突破的指标,这个指标等于上一年的国债余额加上本年度财政预算的赤字。财政发行国债只要不突破这个余额,发行规模和期限、品种可由财政部门视市场情况灵活掌握。在国债余额管理制度下,1年期以内的国债,由于它当年发行当年兑付,不会增加下一年度国债市场的余额负担,因此,也就无须被列入当年的国债发行计划,从而实现短期国债滚动发行,这必将大大增加国债的现券交易量,使国债市场的流动性得到根本的改善。

(三)加速国债衍生产品的完善、创新与发展,强化国债流通市场的均衡机制

1.进一步发展和科学规范国债回购市场。由于存在证券商挪用客户国债和封闭式国债回购过度放大套做的情况,说明证券交易所上市国债的托管结算制度和封闭式国债回购交易制度确实存在较大的缺陷。为规范和发展国债回购市场,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按周或按天公布折算率,改变按月折算的办法,提高国债交易信息的透明度;(2)建立投资人国债回购查询系统,以保护投资者利益;(3)建立账户清算制,以取代席位联合制,单一席位各个子账户分别进行交易和清算;(4)明确规定封闭式回购放大套做的倍数。

2.恢复国债期货市场。现在我国国债现货市场无论从规模、品种结构还是参与者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已初步具备了再次推出国债期货的条件。同时,通过一系列风险事件的教育和风险管理的实践,期货市场规章制度不断健全,风险控制制度和技术趋向成熟。期货相关法律法规也有相当大的完善,完全可以为国债期货交易提供法律和制度的保障。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也为国债期货交易的恢复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因此,现在应该尽快恢复国债期货市场。

(四)进一步完善做市商制度

完善做市商制度是提高国债市场流动性的一条有效途径。针对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制度存在的问题,应采取以下一些措施来实现对做市商制度的完善:

1.将国债做市商与承销资格和一级交易商资格联系起来。做市商资格除了取得市场声誉外,并无实质性利益,还承受了更大的风险,这种风险收益的不对等极大地制约了做市商的积极性。因此,有必要向做市商提供对等的激励机制。

2.适当增加做市商数量,尝试建立多层次的做市商体系。银行间债券市场仅有区区十余家做市商,相对于我国债券市场规模,这一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因此,应适当增加做市商数量,通过竞争比较,有利于有能力、有意愿的机构逐渐发挥做市商作用。

3.建立科学的考核办法并严格执行,促进竞争,形成优胜劣汰机制。我国的国债做市商体系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应从市场规律出发,建立科学的考核办法并严格执行,通过市场竞争,产生一批得到投资者认可的做市商,使做市商真正起到应有的市场作用。

4.向做市商提供必要的便利和支持,尽量降低业务风险。在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的现阶段,可使用的投资工具少,业务风险大,制约了部分机构业务的开展,因此,有必要给予做市商一些便利和支持:(1)完善银行间债券市场报价驱动机制,给予做市商一定的报价和成交信息优势。(2)进一步提高跨市场转托管的效率,逐步实现实时转托管。(3)为做市商提供融资、融券的便利。

参考文献:

[1]袁东,等.中国债券流通市场运行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何志刚.中国债券融资功能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3]林清泉.固定收益证券[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4]王铁锋.中国债券市场投资分析及组合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5]叶永刚.国债期货[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第7篇:债券市场流动性范文

关键词 债券市场 二级市场 信用级

从经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以及部分发生过金融危机国家的教训来看,完善的债券市场对于维护一国金融稳定乃至整个的经济平稳发展方面,发挥着不替代的作用。我国债券市场近年来发展迅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我国整个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债券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未来的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本文通过比较分析中美两国债券市场的不同,对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1 美国债券市场简介

目前,美国有着全球最大的债券市场,截止到2005年年末,美国债券市场余额已达25.33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股票市值21.2万亿美元的1.2倍。

美国债券市场的债券品种主要包括美国政府债券、地方性政府债券、政府机构债券和企业债券。美国政府债券是由美国政府发放的债券,主要包括美国短期国库券、中期国库券和长期国债。这种债券风险最低,同时投资所得免交州及地方税。地方性政府债券是指由州、地方政府或其机构发行,用于为学校、道路、环境和住房等基础设施以及其他公共投资筹集资金,分为一般债务债券和收入债券。一般债务债券是由政府的一般征税权力为担保的,需以政府的税收来偿还,这种债券只有有权征税的政府才能发行。收入债券由政府事业的收入作为担保,由这些事业所获得的收入来偿付债券本息,例如供水收入债券以城市供水系统的收入来偿付。政府机构债券是指美国其他政府机构(通常是联邦政府级机构)发行的债券。这些机构债券筹集的资金主要用于资助与公共政策有关的项目,如农业、小企业和对首次购房者的贷款等。企业债券是指大型公司以自身信用为基础发行的债券,这种债券相对于前面三种债券风险较大,收益率也较高。企业债券市美国债券市场中发行性量最大,约占市场60%以上的份额。

2 中美债券市场的比较

2.1 债券市场规模比较

美国债券市场可流通债券规模总量较大,债券品种发展较为成熟。截止到2005年底,美国债券市场可流通余额已超过25万亿美元(不含1年以内的短期票据),约为美国2005年gdp的2倍。近年来,美国债券市场总体规模增长速度比较平稳,年均增长率9.1%。市场可流通的债券品种丰富,包含国债、市政债券、抵押支持债券和资产支持债券、公司债券、联邦机构债券、货币市场工具等。

我国债券市场和美国相比差距较大,但发展迅速。截止2005年底,我国债券市场可流通债券余额达到7万亿元,约占当年gdp 30%,年均增长率达42.31%。债券品种主要为国债、中央银行债、政策性银行债、企业债、商业银行债、非银行金融机构债等。

2.2 债券种类比较

在美国债券市场中,以企业为发行主体的债券产品已经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截止2005年底,包括公司债券、资产证券化产品在内的企业直接债务融资工具占了债券市场整体规模的60%以上。其中,抵押支持债券和资产支持债券占企业债券总额超过50%。美国政府债券余额41 658亿美元,占比16.45%。联邦机构债券余额26 039亿美元,占债券市场10.28%的份额。市政债券余额22 270亿美元,占比8.79%。

我国债券市场中,政府类债券所占比重较大。截止2005年底,我国债券市场的债券品种中,国债和央行票据占了债券市场的67.48%,政策性金融债占比25.15%,商业银行债、企业债和企业短期融资券等企业类债券只占到7%左右。

2.3 国债的持有结构比较

从美国国债市场投资人的构成来分析,截止2005年底,外国及国际机构持有美国国债的比例最大,持有量2.2万亿美元,占美国国债可流通余额的52.15%;美国货币当局和各类养老金分别位居二、三位,各持有国债0.74、0.28万亿美元,占到可流通余额的17.6%和6.7%。

我国国债市场,由于外资机构参与程度较低,投资人构成结构主要呈现出本土化和机构化的特点。截止2005年末,商业银行类机构国债持有量最大,持有16 522.63亿元,占国债可流通余额的61.92%;其次为特殊结算成员(包括人民银行、财政部、政策性银行、交易所、中央国债公司和中证登公司等机构)持有国债6 399.83亿元,占23.99%;保险类机构排名第三,持有国债1 693.94亿元,占6.35%。

2.4 二级市场流动性比较

美国债券二级市场是以场外交易为主的交易市场,自由的交易模式和双边报价商制度给市场带来了活跃的氛围和良好的流动性。同时,电子化交易系统的普遍应用也进一步提高了二级市场的交易效率。目前,债券市场的日均交易量(现券)约9 000亿美元,是纽约股票交易所的日均股票交易量的13倍之多。从各类型债券的交易规模看,由于国债二级市场是美国货币当局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场所,是美联储的公开市场业务的主要操作手段,因此交易最活跃的是以国债为主的政府债券,其日均交易量在5 545亿美元;其次是以政府支持机构发行为主的抵押支持证券和资产支持证券,日均交易量在2 518亿美元左右;联邦机构债券、公司债券和市政债券的交易不活跃,分别只有788亿美元、210亿美元和169亿美元。从各类债券的年换手率(现券年交易量/债券年末存量)来看,2005年国债的换手率达到了33.01倍;其次为机构mbs和联邦机构债券,其换手率分别为7.93和7.51倍;市场债券和公司债券的流动性最差,换手率分别为1.88和1.04倍;市场整体换手率(不含短期货币市场工具)为10.47倍。

目前,我国债券交易主要以银行间债券市场市场为主。从日常交易量来看,央票交易最为活跃,日均交易量122.65亿元;其次为政策性银行债和记账式国债,日均交易量65.40亿元和43.49亿元;企业类债券交易清淡,其中短期融资券和商业银行债日均交易量19.93亿元和9.71亿元,其余的如企业债、证券公司债、非银行金融机构债等则日均交易量不满1亿元。从换手率指标来看,目前我国债券市场流动性最好的债券品种为短期融资券、央票和商业银行债,其换手率均在1倍以上,分别为2.02、1.51和1.38倍;其次为政策性银行债,其换手率为0.93倍;国债的换手率水平较低,仅有0.41倍。我国债券市场整体换手率水平为0.91倍,是美国债券市场的十分之一。

2.5 信息披露和债权保护机制的比较

完善的信息披露机制是美国债券市场多年来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美国市场中,发行人除了披露财务、业务信息外,还要披露历史信用记录,包括银行贷款偿还情况、贷款集中度、历史信用违约记录以及高管人员的信用记录等,信息披露的范围较国内目前的做法更加广泛,更充分地保障债权人的利益。

同时,债权托管人制度也是维护市场稳定的重要举措。该举措主要是通过托管人代表债权人利益与发行人签订债券契约,并在募集说明书中披露债券契约的核心内容,明确发行人和债权人的权利和义务。债权托管人将代表债权人的利益监督债券契约条款的执行,保障债权人的利益受到合理的保护,当债权人的利益受到侵害时,债权托管人将代表债权人向发行人主张利益。如果发行人资金周转困难、偿债能力下降,债权托管人将及时申请冻结发行人部分资产或债券抵押品来保证债权人的投资得到保护。此外,债权托管人还可以召开“债权人大会”,召集债权人商讨债权保护事宜。

相比之下,我国的评级机构尚不具备足够的市场影响力,评级结果单一。同时,整个债券市场尚未形成良好的商业文化和信用文化,这也致使评级机构缺乏良好发展的外部环境。再加上现阶段我国评级机构的保守是由筹资者来直接支付的,这样,这些中介机构提供信息时往往受到筹资者的干扰,存在严重的“道德风险”,更有甚者,与筹资者达成共谋来欺诈投资者。债券一旦发行后,筹资者拿到了资金,出资聘请评级机构进行持续信息披露的积极性大打折扣,甚至出现了筹资者为避免信息披露而放弃上市流通的情况,这严重损害了债券持有人的利益。此外,由于投资者分散在不同地方,且在不断变化,无法行使统一的话语权,难以追究上述不当行为,投资人权利保护机制依然缺位。

3 对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的几点建议

3.1 稳步扩大我国债券市规模,丰富我国债券品种

从以上两国债券市场的比较分析中看出,我国债券市场规模与国外成熟债券市场相比仍然存在巨大的扩容空间。美国金融市场中,证券化产品占比超过80%,而在我国这一比例不超过10%。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美国债券余额相当于gdp余额的2倍,而我国这一比例仅接近30%。因此,逐步扩大我国债券市场规模是发展、完善我国债券市场的基本前提。从我国目前情况和未来发展看,债券市场已成为我国金融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发展程度还相对落后,还远还不能满足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发展我国债券市场,就要进一步扩大债券发行规模并拓广债券发行主体,努力使各类合格企业均平等地获得发债机会;增加债券品种,鼓励债券创新,满足不同类型投资需求;积极发展债券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完善投资者结构。

3.2 加大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力度

在经济和金融市场发达的国家,企业债券是市场的主体。但企业债券目前在我国债券市场占比还很小。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是20世纪90年生的企业债券违约事件造成的市场谨慎,特别是债券审批部门为完全控制债券兑付风险而对企业债券实行的严格审批制度;二是以个人为主的投资者群体与债券风险等级不匹配;三是缺乏健全的企业债券评级和信息披露制度;四是风险承担责任有待进一步明确。

发展我国企业债券市场,首先是修改和完善我国关于企业债券的管理规定,扩宽企业债券的发展空间;第二是大力培育包括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养老基金和投资基金在内的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可以通过投资保险、基金等集合型投资工具间接投资于企业债券;第三是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债券市场监管体系,以保证市场的稳定发展。

3.3 完善做市商制度,提高市场整体流动性

对于以场外交易为主的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发挥着提供市场流动性的作用,其做市的效果直接影响债券市场流动。目前我国做市商主要问题表现在报价券种较少,报价缺乏连续性等方面。为完善我国债券市场做市商制度,首先应建立承销商、公开市场交易商与做市商的联动机制。其次要建立做市商之间的大额交易子市场,细分市场层次,减少做市商之间的相互冲击。第三,完善报价价差规定,增加做市商的数量。第四,扩大做市商报价信息范围。

3.4 进一步完善信用评级制度,为我国债券市场的长远发展构建良好的信用环境

随着我国债券市场国际化和发行主体多元化,建立和完善资信评级制已经成为保障市场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完善我国债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应首先发展合格、守规的国内评级机构,同时业可以考虑引入国际评级机构以进一步促进国内机构的发展。其次,建立有效的评级机构选择方法,例如可以考虑有债券的主债权人或受托人来选择评级机构,而不是由发行人选择。还有,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平台,保证有效信息的及时。

第8篇:债券市场流动性范文

从发行信用基础看。国债的发行人是中央政府,借助的是国家信用,国家信用在所有信用形式中信用级别最高,信用风险最小,国债往往被誉为“金边债券”,发行时无需担保。企业债券的发行人是企业,凭借的是企业信用,在评估企业信用时,注重从“6c”方面进行考察,即品质、能力、资本、经营环境、经营持续性和抵押品状况,随着企业的 发展 ,这“6c”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影响 企业信用,企业债券存在信用风险,发行时需要提供担保。1998年4月8日, 中国 人民银行了《企业债券发行与转让管理办法》,其中规定,企业发行债券应提供保证担保,但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免予担保的除外。1999年底,企业债券的发行核准权由中国人民银行转给国家发改委,国家发改委基本上延续了在担保安排上的做法。

从发行品种看。我国国债自1981年恢复发行以来,有国库券、重点建设债券、财政债券、国家建设债券、特种债券、保值公债和转换债。这些国债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归类为:按期限可分为短期国债、中期国债和长期国债;按可流通性可分可转让国债、不可转让国债;按利率决定方式可分为固定利率国债和浮动利率国债;按付息方式可分为零息国债和附息国债。近些年来,国债采用最多的是无记名式、记账式和凭证式,以二年和三年期为主,长期国债和短期国债比例较小。1年期记账式国债的发行,储蓄国债的推出,则进一步丰富了国债品种。我国企业发行的债券品种有地方企业债券、重点企业债券、附息企业债券、利随本清的存单式企业债券、产品配额企业债券、企业短期融资券。这些企业债券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还可以归类为:按照是否记名可分为记名企业债券与不记名企业债券;按期限可分为短期、中期和中长期企业债券,短期是期限在一年以下的企业短期融资券、中期是三到五年左右的企业债券、中长期是五年以上的企业债券;按票面利率可分为固定利率企业债券和浮动利率企业债券;按债券偿还期的确定方式可划分为一次到期企业债券、分次到期企业债券;按债券是否可转换为其他 金融 工具又可分为可转换债券和不可转换企业债券。2005年,企业债券品种有所创新,陆续推出了浮动利率债、含选择权债、保底浮动债、20年至30年期限债和短期融资券等新型债券品种。

从发行规模看。对国债发行规模,我国实行年度额度管理制度,即在上一年第四季度编制下一年度国债发行计划,编制国债发行计划的主要依据是国家财政预算收支情况的测算。国债发行计划是预算报告的 内容 之一,要上报国务院,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定。通过审定,国债发行规模在年度内具有相对稳定性。对企业债发行规模,我国实行审批制。1993年出台的《企业债券管理条例》规定,计委(现发改委)会同人民银行等部门拟订全国企业债券年度规模,经国务院批准后,下达到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执行;并划分中央企业债券和地方企业债券,由同级计委会同人行负责发行审批。尽管《企业债券管理条例》的修订已列入国务院2006年重点立法项目,在修改后的《企业债券管理条例》出台前,现在仍然沿用老《条例》。我国企业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发行企业债券以来,企业债券发行规模经历了几个阶段:萌芽阶段 (1982年-1986年),发行了类似企业债券的有价证券约100亿元;快速发展阶段(1987年—1992年),企业发行债券筹资 552.28亿元;治理整顿阶段 (1993年至1996年),企业发行债券规模为667亿元;恢复发展阶段(1997年至今),截至 2004年,企业发行债券规模达到1789.89亿元。尤其在2005年,发行企业债券37只,发行量达654亿元;发行短期融资券84只,达1453亿元。尽管企业债券发行规模不断扩大,但相对国债规模,仍有较大差距 (见表1)。

从发行利率定价看。发达国家金融市场上金融工具的利率水平定价基准是国债收益率,国债收益率的变化趋势与市场利率密切相连,可以作为市场利率风向标,反映市场上资金供求状况,国债收益率曲线往往作为新债定价的重要基准。企业债券的定价则以国债收益率为基准,在此基础上考虑风险溢价(信用风险溢价和流动性溢价)。在我国,国债发行利率并非由市场决定,虽然 目前 国债有四种发行方式,即直接发行、代销发行、承购包销发行、招标拍卖发行。招标拍卖方式下,国债发行利率由投标竞价确定,但招标拍卖发行并非国债发行主要形式,承购包销是我国国债发行的主要方式。在非招标拍卖发行下,国债发行利率是以同期同档次的储蓄存款利率为基准,在此基础上加上一定基点来确定。这样确定的国债发行利率一般都高于同期同档次储蓄存款利率,国债的收益与风险不相匹配,没有体现出国债作为金边债券的品质特征,国债利率作为基准利率的功能没有实现,导致整个金融市场上缺乏市场公认的基准利率,客观上也给企业债券的定价带来了困难。企业债券定价则没有参照国债收益率,同样以银行存款利率为基准,采取非市场的行政 方法 来定价,规定企业债券票面利率不高于同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的40%(见表2)。以此确定的价格差异很小,无法反映发行企业的资信状况,存在着明显的制度缺陷。

二、国债与企业债券的流通比较

国际清算银行将市场的流动性定义为:市场的参与者能够迅速进行大量的金融交易,并且不会导致资金资产价格发生显著波动。通常衡量流动性的指标有:买卖差价;成交量;周转率 (换手率)(管圣义,2005)。目前,我国国债流通市场由三部分构成: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证券交易所市场和债券柜台市场。债券市场是处于分割状况的,即债券不能在各个市场之间自由流动,投资者也不能在市场之间自由流动,市场分割导致了国债流通市场的流动性先天不足。运用衡量流动性的指标进行 分析 ,国债的买卖差价持续维持在50— 200基点,发达国家的同一指标大约为5个基点左右,较大的差价,说明市场流动性较弱;就成交量而言,截止2005年12月 31日,我国国债流通市场上,在上交所上市、深交所和银行间债市交易的国债有162只,2005年国债总成交金额13040.73亿元,占全部债市成交金额的 21.08%;就换手率而言,从2000年至2005年,我国国债换手率只在0.3—1.6的范围内波动,国债流动性不高(见表3)。企业债券流通市场的发育更为滞后,截止2005年底,流通市场上,有企业债券112只,2005年企业债券交易总成交金额331.25亿元,只占全部债市的0.54%,只有国债总成交量的2.54%; 2000年至2005年间,企业债券的换手率均比同期国债换手率低,只在0.2—1.1的范围内波动,企业债券流动性比国债更差(见表3)。

从风险性看。国债是我国中央政府发行的,自1981年恢复发行以来,所发行的国债在约定的偿还日都能还本付息,没有违约风险。国债面临的基本风险是:流动性风险、通货膨胀风险和利率风险。国债有短期、中期和长期之分,期限越长,流动性越弱,在较长的期限内不确定性因素产生的风险就越多,增加丁国债的流动性风险,我国的中长期国债存在流动性风险。在持有国债期间如遇通货膨胀、货币贬值,国债实际收益下降,通货膨胀风险暴露。利率风险则是对国债 影响 最大的风险,利率的变动对国债票面利率、国债价格、国债收益率、国债规模等都会产生影响。当市场利率下降时,国债在二级市场的价格上升,投资者购买国债的支出增加,国债实际收益率下降;反之,当市场利率上升时,国债在二级市场的价格下降,投资者出售国债的收入减少,出售者实际收益下降。 企业 债券的风险主要有:违约风险、流动性风险、通货膨胀风险、价格风险和利率风险。作为企业债券,发行企业依赖本身的经营利润作为还本付息的保证,经营不善导致经营状况恶化,无力按约定还本付息,就会出现违约风险,企业债券的违约风险与企业的经营状况直接关联。企业债券的流动性与期限成反比,期限越长、流动性越差;与国债相比,企业债券流通市场 发展 更迟缓,企业债券流动性除受期限因素影响,还受到流通市场不通畅的影响,流动性风险更大。通货膨胀因素同样给企业债券带来风险,降低企业债券的实际收益。而价格风险与利率风险是相对应的,不考虑其他因素,如果市场利率上升,投资者卖出企业债券的价格便会下降,由此产生价格风险,还进一步波及企业债券收益率。

从收益性看。国债和企业债券的收益包括三部分:一是由票面利率产生的利息;二是所获利息再投资的收益;三是由于债券价格变动所产生的收益。一般用债券收益率来衡量债券收益的高低,到期收益率同时考虑了债券未来的现金流和现金流的时间价值,是投资者所关心的债券收益率。 理论 上,国债因为信用级别高、风险低,其收益要低于企业债券;实践中,我国投资者购买国债的收益,还包括来自购买国债利息免税的收益,国债与企业债券收益的差别,可以通过上表加以 分析 (见表4)。表4显示,企业债券税前名义收益率高于同期国债名义收益率,但是,剔除利息所得的税后,大部分年份发行的企业债券名义收益率要低于同期国债。

三、国债与企业债券融资功能比较

国债的融资功能。国债的融资功能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传统功能,二是创新功能。传统功能有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和调节 经济 结构等。通过发行国债筹集资金弥补财政赤字是比较切实可行的途径。自改革开放以来,除1985年外,我国财政每年都有赤字。财政赤字主要是通过发行国债解决的,替代了直接向中央银行进行透支和借款。尤其是1994年起,国务院不再允许财政部向中央银行进行透支和借款,全部财政赤字只能通过发行债券解决四。自1994年至2004年,我国每年弥补财政赤字的国债资金占当年国债发行额的比重分别为25.78%、38.51%、28.66%、24.15%、24.21%、43.43%、54.04%、51.52%、53.08%、46.73%、30.19%。国债资金弥补财政赤字最少的年份占24.15%,最多的年份占了54.04%,1994至2004年,平均用于弥补财政出资的国债资金占41.08%。国债资金除用以弥补财政赤字,还被安排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改造、农林水利设施建设、环境保护以及 教育 、 社会 保障等领域。国债资金投向基础设施、西部等薄弱行业和欠发达地区,促进了这些行业和地区经济的发展,优化了经济结构。在传统融资功能基础上,国债融资功能不断创新,1998年就增发2700亿元特别国债,补充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通过国债资金的注入,改善了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状况,使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达到巴塞尔协议规定的最低要求,增强了国有商业银行抵御 金融 风险能力。

企业债券融资功能。企业债券融资具有宏观和微观功能。企业债券的宏观功能首先体现在有利于化解银行不良资产、防范金融危机。发达的公司债券市场有助于预防经济危机。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债券市场不发达,直接融资渠道狭窄,使得企业资金来源主要依赖于银行。而银行贷款对企业而言,只是一种软约束,许多企业的银行贷款资金运用效率低下,无法形成还贷能力,造成银行出现巨额不良资产,银行面临巨大金融风险。扩大企业债券融资,能减轻企业在资金上对银行的过分依赖,逐步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从而化解银行不良资产,防范金融危机。企业债券融资的宏观功能还在于促进资本市场完善发展。发达完善的资本市场是多层次的、多种金融工具并存、且各种金融工具都有很大的发行和流通规模,资本市场各子市场是均衡的。发展企业债券融资,可以改变 目前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落后状况,推动资本市场均衡发展。企业债券的微观功能在于为企业筹集资金、优化资本结构和改善公司治理。发行短期融资券能满足企业流动资金需要,若能滚动发行还可以形成稳定的资金流。发行中长期债券则能使企业在较长的期间使用资金,逐步盈利、并形成偿还能力。资本结构是企业利用一定融资方式筹集资金来源的构成与比例关系,我国企业资本结构的不合理处就在于资金来源的构成不合理。比如,间接融资比例大、直接融资比例小,这样的资金结构难以适应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资本运动的客观要求,只有充分利用各种融资方式来筹集资金,扩大债券融资,才能更好地防范财务风险,降低综合资本成本,促使企业资本结构优化。企业债券融资还能改善公司治理,企业债券的投资者除了分散的个人投资者,主要还有机构投资者,这些投资者出于自身利益的保护,会产生参与公司治理的动力,对公司治理带来相应的压力。这样,借助于投资者的力量,达到改善公司治理的目的。

第9篇:债券市场流动性范文

[论文关键词]公司债券企业债券信用评级交易市场

一、要区分“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

(一)一种观点认为公司债券可以从企业债券中划分出来(沈炳熙,2007)。

从逻辑上分析,公司债券确是企业债券的一种;从现实需要来看,公司债券可以从企业债券里划出来,并不需要重新建立一套专门为公司债券交易流通服务的市场基础设施,而是完全利用现有的场内外市场设施。

以发债主体来确定债券性质的逻辑来看,公司债券和企业债券不仅在本质上是同一类债券,而且在范围上也相差不大。这是因为:一方面公司是企业的具体形式之一,公司和企业在内涵上是一致的;另一方面我国《公司法》允许国有企业以公司的形式存在,因此,多数国有企业也是公司,而在我国企业债券多是由国有企业发行。所以可以说公司债券是企业债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现实生活中要复杂得多:第一,现在企业债券中确有一些非企业发行的债券,如由铁道部发行的铁道建设债券。第二,在现有的企业债券中,用于项目建设的债券所占比重过高,而用于经营目的债券所占比重过低。第三,从债券发行监管的角度看,企业债券的发行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管理。但是,目前一些上市公司发行是由中国证监会管理的。由于上面的原因,企业债券既不可能把全部公司债券都包括在内,也无法排斥某些非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债券。为了保持债券市场管理体制的稳定性,在不对监管格局进行根本性变革的情况下,公司债券应该从企业债券中划分出来:企业债券中非真正以企业信用为基础而发行的债券、非上市公司发行的债券、以项目建设为筹资基本用途而发行的债券,应当继续留在企业债券之内;而真正以企业信用为基础、在证券监管机构监管下、由经营非特许业务的上市公司发行的债券,应当列入公司债券的范围之内。

(二)另一种观点认为必须将公司债券与企业债券相分立(王国刚,2007)。

王国刚认为企业债券实质上是政府债券,并非公司债券,但是我国将“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混为一谈,从而在管理体制上严重制约了我国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所以他认为必须将公司债券与企业债券相分立,两种债券在制度上、体制上和管理部门上相分离,同时保留企业债券。

他以2006年内新发行的企业债券为例,说明企业债券在性质上属于政府债券范畴:第一,发债主体发债规模巨大,其中地方企业平均每个发债主体所发行的债券额为11多亿元,中央企业平均高达46多亿元。第二,发债主体基本为国有企业,绝大多数为国有独资企业,一小部分为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第三,发债资金几乎都投入了政府部门批准的投资项目。第四,审批部门并非债券市场监管机关,而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第五,企业债券有政府信用支持,其票面利率基本无差异。

同时真正意义上的公司债券并非企业债券,他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区别:第一,发行主体差别。公司债券是由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发行的债券,非公司制企业不得发行公司债券。而我国企业债券是由中央政府部门所属机构、国有独资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发行的债券。第二,发债资金用途的差别。公司债券的发债资金主要用途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技术更新改造、支持公司并购和资产重组等等。但我国企业债券的发债资金的用途主要限制在固定资产投资和技术革新改造方面。第三,信用基础的差别。公司债券是以自己公司的资产质量、经营状况、盈利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为信用基础。与此不同,我国的企业债券基本是政府信用。第四,管制程序的差别。在市场经济中,公司债券的发行通常实行登记注册制,债券市场监管机关要求严格债券的信用评级和发债主体的信息披露,特别重视发债后的市场监管工作。但我国企业债券的发行中,发债由国家发改委和国务院审批,要求有银行予以担保,并且债券发行后,审批部门就不再对发债主体的信息披露和市场行为进行监管了。

为了更好地发展公司债券市场,他觉得我们不能再将“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混为一谈,而要分立企业债券与公司债券。

不管是“划分”还是“分立”,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企业债券在某种意义上其实是“政府债券”,政府以企业的名义发行债券。这样,企业债券代替公司债券,政府债券再代替企业债券,其结果是政府必然对企业债券的发行进行严格核准和采取强制担保措施等。所以,要想发行真正意义上的公司债券,还要注意一点:应该修改1993年颁发的《企业债券管理条例》,并加上明确规定“本条例不包括公司债券”,这才能从根源上分立两种债券,使得企业债券无法代替公司债券,才能避免政府对公司债券的干预,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公司债券市场发展。

二、要取消公司债券强制担保,并完善信用评级体系

根据现在相关规定,企业债券必须有国有银行、中央级企业或者国家基金担保,这改变了企业债券信用产品的性质,投资人对企业信用风险的评价转化成对担保人(一般是银行)的信用评价,一方面导致企业债券信用等级趋同,市场没有形成层次(颜炬,石磊,2007);另一方面还是把企业债券风险集中在银行风险上,这与银行贷款所带来的风险没有多大区别,债券市场没有起到分散风险的作用。

李丽(2006)认为政府的强制担保要求产生了双重道德风险问题:发债企业的道德风险和投资者的道德风险,企业由于有担保而倾向于投资高风险的项目,投资者由于有担保就没有激励动力来运用自己的风险识别能力对企业和项目的风险信息进行分析。并且担保越多,发债企业选择的投资项目风险越大,企业违约概率增加。由于有了担保,投资者识别风险和监督企业的激励减少,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风险识别能力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不起作用了,消弱了机构投资者识别和监督发债公司的积极性。

为了能使债券市场在分散风险中发挥作用,消除发债企业和投资者的道德风险,我们就要取消强制担保。没有了这种强制担保,公司只能依靠自己的信用来发债,那就需要信用评级体系来识别公司信用等级,信用评级还能防范信用风险。

信用评级是指独立的第三方信用评级中介机构对债权人如期足额偿还债务本息的能力和意愿进行评价,并用简单的评级符号表示其违约风险和损失的严重程度(马玉超,黎继梓,2006)。信用评级对市场信用风险作出客观、独立的评价,有助于降低投资风险,有利于增强市场信息的透明度,促进公平竞争,提高市场运作效率(李建云,田京海,2006),推动公司债券市场发展。

由于政府强制担保,我国信用评级在企业债券发行中只起到陪衬作用。目前我国信用评级体系发展不尽人意,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公司债券发行数量有限,评级市场小,且由发行人支付评级费用,导致评级机构依赖于发行人生存,公正性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二是公司债券监管当局采取的是严格的审批制度,发行人资质的确认实质上由监管部门负责,这导致评级机构没有动力提高评级技术,评级结果难以得到市场的检验,信用评级流于形式,不能揭示公司债券的真正风险特征(王丽芳,余菁,2007)。三是相关信用评级法律制度体系不完善。例如有关信用评级的机构管理、从业资格、行业自律、评级方法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很不系统,分散在不同的法规规章中(许军,李新,2006)。这样,这些评级结果就不具有权威性。信用评级机构的技术水平和公信力都不高(颜炬,石磊,2007)。

面对目前评级机构所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逐步完善:一是各建立以违约率为核心指标的检验体系,对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质量进行验证。二是建立风险赔偿机制,对评级机构的重大遗漏、虚假记载、误导性称述等做出严厉的处罚,规范信用评级市场(王丽芳,余菁,2007)。三是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提高债券信用评级方法的科学性,加强评级信息的全面持续披露(许军,李新,2006)。

今后,我们要取消公司债券强制担保,强化信用评级工作(王国刚,2007),推行信用评级制度,加强整个社会的信用评级制度,以推动公司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李德,2006)。

三、要促进债券交易市场发展,重点是发展全国银行间债券交易市场

根据市场组织形式,债券交易市场可分为场内交易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债券场内交易市场是指证券交易所内的债券交易市场。债券场外交易市场是指在证券交易所以外进行债券交易的市场。目前,我国债券交易市场由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债券市场,以及全国银行间债券交易市场、银行间柜台市场组成。以往我国公司债券的流通转让主要通过交易所市场进行,到2004年8月,公司债券才开始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交易流通。

我国债券市场的历史体现着“重发行轻流通”的发展轨迹,这在公司债券市场更显得突出。作为公司债流通市场发展方向的场外市场尚未真正形成,债券交易市场流动性不太畅通。第一,场外市场功能没有充分发挥,交易所市场流动性较差。未到期公司债券存量除了在银行间市场托管外,还有大量债券托管在其他交易场所,场外市场特征不够明显;2006年交易所市场的换手率104%,交易所市场流动性较差。第二,投资者结构不够合理,市场扩容受限。机构投资者数量不足,类型不够丰富,影响了市场流动性和承债能力的提高。第三,交易流通环节存在缺陷,潜藏较大风险。部分公司债券仍通过承销商柜台交易,没有进入合法交易场所流通;有此公司债券通过券商进行一级托管,可能出现承销商或券商挪用债券或欺诈客户等风险(刘彦琳,2007)。

为此,我们要提高债券市场流通性,重点是促进场外交易市场之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展,因为银行间债券市场具有以下优势:

首先,银行间债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取得了长足发展,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债券品种和交易工具不断丰富。其次,制度趋于完善,提高了公司债券的交易流通性。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基本制度建设也在不断完善,不仅为规范市场管理、维护市场秩序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支持,同时也为维护市场公正透明的环境、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和保障市场顺畅运行奠定了基础。例如,2004年以网络为基础在簿记系统与支付系统连接实现了债券交易的券款对付(DeliveryVersusPayment,即DVP),为投资者提供了安全、高效、便捷的资金交易和清算服务。2005年推出的数据直通式处理(StraightThroughProcessing,即STP)更是实现了数据从询价到交易确认、债券交割与资金清算的直通。2007年双边报价制度也实现了重大突破,双边报价活跃程度大大增强(邹澜,2007)。再者,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持有结构进一步确立。随着银行间市场的发展,银行间市场参与主体不断增加,从成立之初的16家商业银行发展成为包括商业银行、信用社、非银行金融机构、证券公司、保险机构、基金和非金融机构等近6500家机构参与的多元市场(颜炬,石磊,2007)。

我们还要继续完善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应该充分发挥银行间市场优势,加强各参与主体在公司债券市场发展中的分工合作,完善法律法规和市场体系,提高市场运行效率(颜炬,石磊,2007);进一步采取措施,提高现有交易系统、托管结算系统及跨市场转托管的效率,鼓励更多公司债券到银行间市场发行和交易流通,突出公司债券场外市场特征,促进公司债券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刘彦琳,2007)。

只有区分了“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取消了公司债券强制担保,完善了信用评级体系,进一步发展了银行间债券交易市场,解决了公司债券发行和流动两个难题,才能推动我国公司债券市场良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沈炳熙,发展公司债券市场的几个认识问题[J],中国金融,2007(8),26~27

[2]王国刚,论“公司债券”与“企业债券”的分立[J],中国工业经济,2007(2),5~11

[3]颜炬、石磊,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展[J],中国金融,2007(8),30~32

[4]李丽,公司债券市场的强制担保要求和投资者定位[J],金融研究,2006(3),67~75

[5]马玉超、黎继梓,发达国家信用评级制度借鉴[J],商业研究,2006(22),142~146

[6]李建云、田京海,百年金融发展中的国际信用评级业[J],中国金融,2006(16),31~32

[7]王丽芳、余菁,关于我国公司债券市场发展的若干思考[J],企业经济,2007(2),182~183

[8]许军、李新,发展我国债券信用评级市场的思考[J],中国金融,2006(7),56~57

[9]李德,我国债券市场的改革与发展[J],金融与经济,2006(4),3~7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