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教学主要内容范文

体育教学主要内容精选(九篇)

体育教学主要内容

第1篇:体育教学主要内容范文

论文摘要: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主体,是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一个核心问题。体育学科专家、体育教师和学生是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主要参与者,构成了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三个不同层面的主体。其中,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中起着核心作用。

一、前言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社会、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体育课程对改善学生的体质状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增强了学生体质已成为学校体育工作者的共识;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规范的体育课程管理体系,教学内容的选择性大,由“一纲一本”向“一纲多本”转变,教材质量逐渐提高;体育教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注重学生主动、积极、快乐学习的成功改革经验,这主要归功于参与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主体之一——体育教师。

二、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主体——体育教师

1.体育教师在开发体育课程内容资源方面的特点

教师是课程实践的核心人物,他们在课程实施中扮演着主要角色。同样,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开发过程中也起着核心作用。他们虽然在教育及体育方面的理论水平不及体育学科专家,但却具有体育学科专家没有的优势:首先,他们与学生接触更广泛,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日常交往行为,最了解学生的想法和感受;其次,他们掌握了体育课程实践的第一手资料,而这正是体育学科专家所非常缺乏的。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体育教师所决定的。主要有以下特点:

(1)开发体育课程内容资源是体育教师工作程序中的重要环节。

教师是课程的具体实施者,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就必须完全地执行课程专家所编制的方案,而是应该在一定具体的现实条件下,从课程实施的现实情境出发,充分开发和利用一切课程资源,对有限的课程资源作无限的探索。因为影响体育课程实施的因素可能有很多,不仅受学生主体需要的制约,而且受学校场地、器材、师资、季节、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也就是说,在体育课程方案的实施中,不能也不可能复制或照搬课程方案,必须经过体育教师的再创造过程,他们必须根据自己的教学习惯、行为方式、学校条件、学生特点、场地器材、季节、气候等多种因素对体育课程目标、内容和方法进行适度调整。为了保证体育课程的实施效果,他们还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

(2)开发成果以各种具体的体育课程内容为主,开发过程具有动态性和连续性。

与体育学科专家不同的是体育教师开发的主要成果不是体育教材,而是各种具体的体育课程内容,或者说是如何实施体育课程的具体方案。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时刻面临着三个必须解决的问题:第一,如何根据课程要求选择课程内容;第二,如何使所选择的课程要求适应学生的特点、学校的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第三,如何将课程内容通过体育教学来具体实施,实施的具体目标、程序、步骤、方法、形式是什么等。这就构成了体育课程实施的三个基本环节,即体育课程内容选择、体育课程内容调适和体育课程内容应用。这三个基本环节的连续推进,每一步都涉及资源的开发问题,都必须以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作为前提条件和基础。由于体育课程实施的环节是连续不断的,因此体育教师在每个环节中对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也是连续的和动态的,而且每个环节的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经验和成果,反过来又为下一轮体育课程实施提供依据和参考。只要体育课程实施不结束,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活动就不会终止。

(3)教师之间的合作和与专家之间的合作是体育教师开发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主要方式。

在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过程中,体育教师并非独自探索,他们除了要接受体育学科专家的指导并与他们合作外,还要与本校或外校体育教师等人员进行多方面的合作。体育教师之间的合作,本质上是体育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之间的交往、互动与学习,其合作的基本形式包括对话、信息交流、经验共享、座谈会、专题讨论、协作研究课题等。无论采用何种合作方式,体育教师之间的合作、信任、支持、交互作用和开放性的交往越理想,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实施的效果就越明显。体育教师与专家的合作,是我们期待的较为理想的模式之一,但是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如专家是否愿意、有无时间参与合作等。

(4)课堂教学既是开发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主要途径,又是推广开发成果的主要途径。

课堂既是进行体育课程和教学研究的平台,又是推广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成果的主要途径。一方面,体育是在课堂实践中所开发的各种体育课程内容资源,都可以通过体育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来检验效果、发现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另一方面,有些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如学生的生活经验,需要体育教师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究、实践才能完成,也就是说,没有师生在体育课堂上的互动与交往,就不可能实现这一类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

2.体育教师开发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任务

课程资源的开发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找到了一条理想的途径,课程资源开发过程就是教师专业不断成长的过程,开发程度和范围将决定教师专业发展的程度和水平。长期以来,体育课程内容基本上是由专家预先规划设定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体系和载体,形成了“专家设计课程、教师教课程、学生学课程”的模式。这不仅束缚了体育教师的手脚,使他们变成了固定的体育课程内容的传授“机器”,而且使得最宝贵的体育课程内容资源——体育教师和学生的经验被白白浪费了。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将打破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的体育课程模式,充分释放出体育教师的“能量”,有效地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体育课程开发的“主人”。(1)对体育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体育教材也是如此,虽然它是体育学科专家根据体育课程标准和一定原则编写的,但要进入体育课程成为具体的体育课程内容,还必须经过体育教师的再次和多次开发。体育教师对体育教材的二次加工过程,实际上需要解决以下几个矛盾:第一,使体育教材内容具有适应性,即使体育教材能够适应本学校的条件和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第二,使体育教材内容问题化。在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不断探索未知的热情。第三,使体育教材结构化,尽可能让学生掌握各种体育知识和身体练习的基本结构和要素,知道事物之间的关联,并能举一反三。第四,使体育教材内容生活化,尽量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他们的学习起点,使教材回归生活。

(2)积极开发特色性强的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并将开发成果系统化。

除了体育教材的二次开发以外,体育教师还要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开发其他各种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特别是民族特色、地区特色、学校特色和学生特色的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并将这些资源转化为各种内容新颖、形式多样、适应性和操作性强的体育课程内容。另外,体育教师还要将这些开发的内容进行总结,使之系统化,并争取在此基础上编写出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教材。

(3)要重视隐性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利用。

更加关注隐性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是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重要方面。所谓隐性体育课程内容,就是指隐藏在体育知识、技术、技能里的那些关于体育情感、体育精神、体育意识以及学生人格(心理、性格、社会化)教育等方面的内容。隐性体育课程内容具有极强的教育价值,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个性品质、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但隐性课程内容也具有隐含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因此体育教师要通过有意识的、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将体育课程内容中隐含的、不确定的课程内容开发出来,呈现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因为学生的经验是非常重要的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它们直接源自学生真实的生活,有些内容资源甚至可以说是学生集体智慧的象征。如果我们能够通过体育教学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将对体育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产生积极的影响,尤其可以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因此,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不仅应是教师发挥创造性的过程,同时还应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学生发挥主体性的过程。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我们应努力做到与学生的直接经验相结合,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与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以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更高效地发挥学校体育的功能。

(4)总结与反思体育教学活动。

有些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然而当这些教学内容进入课堂时,则出现了很多问题。有时教师教得力不从心,学生学得也很吃力;有时课堂教学缺乏明确的目标,学生学无所得,课堂教学如“走马观花”。之所以这样,原因就在于他们忽视了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成果的系统化和完整性。因此,体育教师除了重视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成果外,还要学会对体育教学活动的自我总结与思考,要善于通过课后教学记录、与他人交流教学心得、自我反思等,从实践中总结出有利于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各种经验。只有这样,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当然,在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过程中,除了体育教师外,还要充分发挥其他主体的作用,如体育学科专家、学生、学校其他课程教师、学校行政管理人员、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人员、学生家长、社区居民,以及其他专业人士如业余体校教练员、运动员等。在开发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需要尽量“人尽其用”。

参考文献

[1]李林.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理论与实践[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第2篇:体育教学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体育教学;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08-0125-02

要设计好体育教学内容,首先要明确体育教学内容的概念,目前学术界对体育教学内容概念的界定,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第一,体育教学内容是为了达到体育教学目标而选用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体系。它是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实际材料……体育教学内容通常集中体现在国家颁发的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教学大纲和体育教材中。①第二,体育教学内容是那些以体育教育为目的,以身体练习、运动技能学习和教学比赛等为形式,通过组织加工后,可以在教学环境下进行的内容的总称。②第三,在广义的教材概念中,体育教学是指根据学科的目标所选择的有一定范围和深度的知识技能体系。③

在设计体育教学内容时,应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的五个方面和三个目标体系要求和教学要求,以增强身体能力为主线,渗透体育知识、技能与社会人文教育,构建和设计教学内容体系。这五个方面是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三个目标是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同时也要兼顾到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年龄阶段。选择教学内容要认真学习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的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结合自己所具备的教学条件,从各种身体练习中精选出能充分完成教学任务的练习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通常要符合以下要求:第一,负荷学生年龄、性别和身心发育特征;第二,体育练习形式活泼,能激发学习兴趣;第三,具有鲜明的健身性和知识性;第四,对增进健康、发展体能有较强的效果;第五,动作要简单。④

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的结构是指体育教学定的内容之间的功能组合。这个结构是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培养品格,进行体育方法训练,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知识基础。它必须既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又能满足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的需要。另外,体育教学目标的达成是建立在相关教学内容共同作用、产生良好的综合效应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是体育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关键。⑤社会需要是教育目标首先要达到的最基本要求,从这个角度来说,设计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的过程就是一个满足社会需要的过程,因而,社会需要和学生主体需要具有同一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体育教学内容时,首先要考虑到社会的需要,把握好体育教学内容结构的基本特征。有人提出,设计职业实用性体育内容时应遵循以下原则:首先,所选内容要有助于培养未来劳动人才运用实用性体育知识、技术的能力。其次,所选内容要能够达到特殊职业所需要的身体素质要求。第三,所选动作结构要与掌握的职业技术、职业体能相符合。第四,所选动作能针对性预防和纠正职业技术对人体的不利影响。⑥由此可见,在设计体育教学内容时,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求和社会需求是首先要考虑的。

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体育教学内容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工作的性质决定了他们要有更好的身体素质和更多的体育知识。因而在设计体育教学内容时,既要达到满足学生身体素质的要求,又能使他们掌握一定的体育方面的专业知识,达到社会与学生个体的双向要求。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设计体育教学内容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提高学生对体育教学的积极性

体育教学是学生与教师相互互动的过程,在这其中,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率和学生自身身体素质的培养。主动学习教育理念的出发点是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独立、自信、积极、主动的个性品质和主动获取知识技能、吸收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学习体现在现代体育教育过程中,就是在体育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使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不断地将客观形式的外部影响内化为主观形式的认识、情感、动机、态度等,随着这种内部因素的变化和发展,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大发挥,逐步脱离教师的指导和影响,形成独立的自我锻炼、自我修养和自我发展的过程。⑦

二、设计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不同需求出发,设计不同的体育项目使学生达到全面发展的要求。针对学生自然发展的需求,适当设计跑步、游泳、健美操等项目,提高学生的身体技能和协调能力。针对社会发展的需求,适当设计能提高学生协作能力、培养团队精神的体育项目,如足球、篮球,以及一系列的趣味娱乐性项目等,以此来培养学生遵守规则、公平竞争、不断进取的精神以及良好的情感、性格、人际关系以及团结互助的品质。

针对旅游管理学生将来所从事工作的特殊性,适当设置一系列适应将来工作需求的体育项目,如登山、短距离的徒步等增强身体耐力的体育项目,这样在增强了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更使学生体会到将来工作的体能需求,增强他们加强体育锻炼的意识。

三、实践性与知识性相结合

实践性和知识性相结合是由体育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是通过身体活动来实现的。通过实践,要使身体的大肌肉群得到活动,各内脏器官系统得到锻炼,同时又体验到体育的乐趣,受到品格的培养和体育方法的训练,这些都是以体育教学内容为媒介来实现的。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将来所从事工作的性质,强健的体魄是最基本的要求,这必须从大学阶段就要好好培养。另外,在体育实践中达到提高身体素质要求的同时,体育知识的掌握也不可忽视,这也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因而在设计体育教学内容时,要做到实践性与知识性的相互结合。这些体育知识包括体育社会人文学、运动生理学、体育美学、健康教育学等知识体系。知识性主要体现在为什么做、怎么做和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在遇到突发事件时的应急处理措施。这对于将来从事旅游行业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因此,在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设计体育教学内容时,实践性与知识性的相互结合是必须要考虑的重要方面。

四、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

健身性是体育不同于其他教学内容的显著特点,同时也是体育教学的本质属性和要求。但是这一点往往为大多数学生所忽视,将体育视为一般的教学内容,只为完成学习任务,修够学分,而不能将其视为增强自身体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在选修和学习的过程中不能正确对待。要转变这种现象,就要适当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增强学生对体育教学的认识。将体育的健身性与其文化性相结合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体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体育教学内容的文化性就是体育教学内容要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促进体育情结的培养,树立体育的价值观和体育理想,进行良好的体育道德的熏陶。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就是体育教学内容体系既具有良好的健身价值,又具有丰富的体育文化内涵。⑧

五、体育教学内容要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

体育本身即为多元文化的组合体,体育教学内容更是丰富多彩,因而,在设计体育教学内容时既要兼顾体育技术和技能,又要兼顾体育人文学、体育方法、体育活动、健康教育学等方面。将各种体育项目有机结合,应根据社会的需要与学生需求、学生水平、教学条件等,编制偏重于非竞技类运动项目,使学生们既增强了体质,又学到了知识,更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在搭配体育项目时,尽量做到灵活,既能增强学生的体能,又能增强学生的协调能力,甚至协作能力。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适应将来社会的多方面需求。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不应着眼于内容本身的性质、 特点、 应用范围等,而应既要符合学校的教学目标要求,又要符合学生身体、文化等方面的不同要求;不应强调单一内容的价值功能,而应从不同内容所形成的结构出发,设计出可以满足学生身心健康的体育项目。尤其是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对身体和文化的要求更高,因此,体育项目的设计要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做到有针对性、有目标性。对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结构的深入研究,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掌握合理的体育教学内容结构,明确教学内容的表面形式与教学内容的结构、功能的关系。建立以增进学生身体健康为目标,内容丰富多彩的教学体系,以此拓宽课程内容选择的空间。学校体育教学只有形成以发展学生身心健康为目标的教学内容和灵活的教学方式,才能使体育教学内容所发挥的功能与学校体育的目标趋于一致,从而实现体育教学的真正目的。

[注 释]

①李祥:《学校体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56页。

②毛振明、毛振刚:《体育教学内容改革与体育运动项目》,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③毛振明、赵立、潘绍伟:《学校体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4~45页。

④王保成:《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层次与选择》,《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⑤邓小勇、王建华:《体育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理性思考》,《体育与科学》,2004年第3期。

⑥徐志刚:《高校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内容的构建》,《体育学刊》,2008年第7期。

第3篇:体育教学主要内容范文

1.1 研究对象

以阳光体育下农村中学体育内容开展的现状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以“体育课程改革”、“阳光体育”“农村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等为关键词,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检索相关文献,通过图书馆查阅有关“体育课程改革”、“农村中学”、“体育教学内容”方面的相关文献资料、书籍、报刊杂志等,对所得资料进行归纳整理,为本文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1.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需要,选择巩义、周口、商丘三地区的9所农村中学进行问卷发放,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896份,有效问卷831份,有效率为92.75%。

1.2.3 访谈法

通过电话预约、电子邮件等方式对农村学校体育主管领导、体育教师就有关农村体育教学内容改革等问题进行访谈,获得农村中学体育教学内容改革效果的第一手材料。

1.2.4 数理统计法

对所得数据通过计算机进行统计,利用SPSS17.0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阳光体育下农村中学体育教学内容安排情况分析

通过对农村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的统计分析来看,“田径”、“球类”、“身体素质”等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短跑”、“中长跑”、“跳远”等是主要教学内容,而且从各个年级内容的安排上重复率相当高,其次“篮球”、“排球”,再者是“乒乓球”、“跳绳”等项目,“足球”、“体操”安排内容较少,尤其是体操教学内容,除队形队列练习安排相对多点,像“单杠、双杠”等器械体操教学内容基本没做安排。不难看出,如此单调的教学内容,不免会让学生产生枯燥,因此学习兴趣也相对较低。我们知道,2001年新课程标准对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中提出“体育教学内容要引入一些学生喜爱的新兴运动项目为根本,可以对一些竞技动土项目进行适当改造。”“教材编写要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出发,对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要有较强的实效性”、“健康第一,注意选取对学生终身体育影响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基本要求。”等,由此可见,国家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是好的,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体育兴趣的激发均是有益的,但由于农村中学体育场地器材的相对短缺和体育专业教师的严重不足,使得这些最基本的条件没有很好的执行。

2.2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对教学内容完成现状的分析

由于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不仅导致了城市与农村中学发展的不平衡,也导致了农村中学之间的差异。在调查中发现,经济相对发达的农村中学其体育器材设施相对完善,在经济缓慢的农村中学体育器材非常短缺,不但是地质的田径场地,更谈不上标准的400百米跑道,篮球、排球等器材更是缺少。所以这在很大程度大影响老师的体育内容的完成。在调查分析中发现,农村中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游戏”、“短跑”、“中长跑”等对体育器材需求相对较好少的教学内容完成较好,完成量分别在79.81%、86.13%和88.56%,而对“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等球类教学内容完成量相对较少,分别为56.12%、51.11%、29.86%、37.13%,对新兴体育项目及体操类教学内容完成量更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新兴体育项目虽说健身效果、娱乐性较强,但体育教师本身缺少进修和学习的机会,二是因为缺少专业的体育教师,三是,场地器材设施短缺等。我们知道体育教学内容是体育教学的载体,场地器材是教学内容完成的条件,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到各个阶段的教学目标、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等,还要体现出教学结构的层次性,合理组合,体育教学内容的科学合理选择对体育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不但要考虑到“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也要考虑到“学生终生体育锻炼”的核心。在与体育教师和主管体育领导的访谈中发现,他们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认知情况相对较好,有85.66%的体育教师基本了解和领悟,但对体育课程改革了解的情况不是太好,只有41.12%的体育教师比较了解,23.4%的体育教师不太了解和不了解,这说明农村中学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改革的了解程度相对较差,专业知识更新较慢,缺少对专业知识的学习。针对“体育教学内容不能科学合理完成的原因”这一问题,通过对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的综合调查,分析原因主要是因为,受学校教学落后等条件限制,教学条件的可行性很差。

2.3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内容的评价和期望分析

关于“体育教学内容是否需要改革”这一问题,农村中学体育教师认为认为“非常需要”的为15.11%,认为“需要”的为 56.36%,有 21.42%的体育教师认为“无所谓”,还有7.11%的体育教师认为“不太需要”或“不需要”。这些调查数据说明农村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存在不同看法和认同。在对“认为体育教学内容需要改革原因”的调查中发现,有44.63%的体育教师认为教学内容“不能发展适应学生全面素质”,有34.12%的体育教师认为“教学内容太陈旧不适应社会需求”,有21.25%的体育教师认为“教学内容不够吸引学生,缺乏兴趣”,由此可见,农村体育教师认为体育教学内容需要改革的原因是多样的。对于农村中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也存在偏向,经统计各体育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偏向田径占89.12%,偏向体育游戏的占88.17%,偏向球类占75.14%,偏向身体素质训练的占87.25%,而武术等传统体育项目、体操类和新兴体育项目选择偏向最少,分别只占 18.14%、10.16%和 12.22%。究其原因,主要因为首先是体育中考对体育教师选择体育教学内容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其次“安全第一”也是体育教师选择体育教学内容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像“器械体操”等有一定危险性的教学项目一般是不作为教学内容或少做教学内容。在对“影响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内容选择考虑因素”的调查中发现,体育教师首要考虑的是“场地器材设施”,占 71.6%,“随意安排教学内容”78.66%,“根据体育教师特长”的占51.21%。由此可见影响体育教师选择体育教学内容的最主要因素是“场地器材设施”。

第4篇:体育教学主要内容范文

高中体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教材改革教材改革需要建立在教材研究的基础上为了使高中体育与健康教材体现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并与体育实践课相结合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其重要作用需要深入了解其他国家体育教材建设的现状并反思我国现行体育教材所存在的不足以促进我国高中体育与健康教材的改革和发展

一国外体育教材的现状分析

世纪年代以来世界发达国家对高中体育课程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课程的基本理念目标内容组织形式方法和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尤其是在高中阶段开设了体育方面的选修课程并实行学分制以满足学生对体育的不同兴趣爱好和需求伴随着这一变化一些国家的体育教材也凸显出新的教学思想和理念并出版了各具特色的体育教材

各国的高中体育教材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总的说来欧美和日本高中体育教材对运动技术的介绍比较少体育与健康体育与社会等方面知识的篇幅比例大大超过运动技术知识美国的体育课程标准主要由各州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委托专家来制定或由各校教师自行制定各种教材大都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发展各种体能的练是增进健康预防各种疾病的知识三是科学地参与体育锻炼的方法例如美国主编的《体能与生活》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体能的概述体能的类别体能目标心肺耐力肌肉力量肌肉耐力柔韧性身体练习与体重控制身体练习与健康与动作技能有关的体能科学锻炼的方法终身体育活动运动与体能设计锻炼方案对体能的态度等

日本的保健体育教材分为两条主线健康教育的知识和运动知识前者为主后者为辅其中把学校体育中的运动内容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基本体操主要包括以维持和提高身体技能为目的的身体活动第二类是竞技运动第三类为舞蹈等主要包括依靠身体的运动来表达自己思想和感情的创造性运动上世纪年代以后快乐体育思想在日本流行许多人力图通过对运动的全新理解来整理教材内容在内容的构造和排列上尊重学生对运动的需求实现以自主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体会运动中内在的乐趣如大木昭一朗和吉田莹一朗主编的高中《保健体育》教材主要包括现代社会与健康环境与健康终身健康集体的健康体能训练的方法和内容运动技能的形成与练习法现代社会与运动等内容

中国台湾省林正常主编的高中三年级《体育》教材主要包括运动安全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棒球与垒球羽毛球手球桌球自卫活动舞蹈游泳等内容

国外体育教材的另一个特点是版式设计新颖美观图文并茂既有文字描述也有照片绘图等非常重视学生的阅读兴趣可读性很强

二我国现行体育教材分析

我国体育教材的历史与现状

从我国体育课程的发展历程来看几十年来体育教材一直存在于学校之中第一本教材可追溯自年由东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以原苏联教材为蓝本的东北地区初级中学高级中学体育试用教材年教育部成立了制订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的机构和体育教材编写组年为了与新颁布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相配套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并出版了《小学体育教学参考书》和《中学体育教学参考书》年由教育部颁布了新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同时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了《小学体育教材》和《中学体育教材》教师用书年前后辽宁北京湖北山西等省市相继出版了体育教材教师用书

年月日邓小平同志在一次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中指出要重视中小学教育关键是教材教材要反映出现代科学文化的先进水平同时要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同一时期还提出教材非从中小学抓起不可要编通用教材同时要引进外国教材作参考年月教育部开始从美英德法日等国引进大中小学各科教材册其中也包括中小学体育教材

改革开放初期随着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我国一些省市开始编写体育课本年月国家教委《关于体育课本在中小学试用问题给郑州市教育局复函》指出经与我委中小学教材办公室研究同意你们组织编写中小学体育课本并作为你市的实验教材试用同时说明目前全国十七个省市教育厅局所组织并试用的中小学体育课本均可按照此精神办理从而使新中国成立以来终于有了学生用的体育课本自年以来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体育课本有多种如彭杰主编的江苏省初中体育课本王宗义主编的天津市初中体育课本席诏主编的初中体育课本王占春主编的初中体育课本等人民教育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还编写了高中体育教材这些体育教材对促进体育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对我国现行高中体育教材的分析

上世纪年代中期我国对高中体育课程和教材进行了力度较大的改革主要表现为增大了选修教材的比重以求增加教材的适应性但由于受学科中心课程观的束缚因而各种教材仍然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问题

现行高中体育教材的阅读对象定位不明确

体育教材的阅读对象主要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为体育教材有别于其他课程的教材其他课程的教师主要是按照教材的内容和顺序进行授课而体育教师并非如此体育课程是一门以实践性为主的课程非常强调学生的身体练习应保证绝大多数时间用于学生的身体练习虽然可以有少量的课时用于课堂知识教育但教师也不可能完全依据体育教材的内容和顺序来授课由于过去没有明确体育教材的用途也没有完全弄清体育教材的阅读对象从而使得体育教材不足以反映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材中的许多内容似乎是针对体育教师的与学生关系不大例如有些教材介绍了篮球运动中的四角传球练习方法这一练习方法主要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练习的一种方法且需要许多学生共同参与在教材上予以介绍并不能帮助学生课外进行个别练习如果过多地在体育教材中介绍这一类针对教师讲的教法是很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的

现行高中体育教材存在着繁难多旧的问题

据调查现行高中体育教材可以说是学生最不喜欢阅读的教材之一许多学生从拿到体育教材之日起就将体育教材束之高阁因此现行体育教材往往是高中学生毕业时保存最好最新的教材之一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主要是由于现行高中体育教材受学科中心主义思想的影响过分强调体育学科知识和方法的逻辑性与系统性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认知特征和兴趣特点使用的是成人化的内容成人化的描述和成人化的格式去编写体育教材使传统体育教材变得繁难多旧导致学生不喜欢阅读尤其是在确定教材内容时往往只考虑到体系的完整性追求理想的系统性如在技术的系统性上过分考虑先教什么后教什么的难易系统在分析的指标方面把远度高度速度从低向高排列必须是先学习基本动作才能学习联合动作先学习基本技术才能进行教学比赛将教材内容的起止点固定化规定某一教材必须从某年级开始等等这实际上是把体育教学变成了运动训练如传统的体育教材中把跑的动作要领讲述得非常繁杂详细以至于有人戏称原来会跑的学生看到这样的动作要领描述后可能不知道如何去跑了

现行高中体育教材是以竞技运动为主线的内容体系

受竞技运动和学科中心主义思想的影响现行高中体育教材基本上都是按照田径球类体操武术等竞技运动项目来构建其内容体系的同时也包括少量运动文化和健康方面的内容一些人认为体育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的课程理应在体育教材中充分体现运动项目的内容我们的观点则恰恰相反正因为体育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的课程更应该强调让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既然学生在体育实践课上可以学习和掌握有关运动项目的知识和方法就没有必要在教材中过多地重复描述同样内容体育教材应该是体育实践课的补充换言之不能在体育实践课上教学的内容应在体育教材上得到充分的体现如一些运动文化以及与运动有关的健康教育内容等当然这不是说在体育教材上不要呈现运动项目的知识和方法关键在于选择什么内容以及从什么角度去描述这些知识和方法

现行高中体育教材过分重视技术动作要领的描述

现行高中体育教材喜欢纸上谈兵过分重视技术动作要领的描述给人的感觉似乎是如果不在课本上描写动作要领学生就不能学好某一动作事实上学生既不会照着体育教材学动作也不愿意阅读体育教材上枯燥无味的与动作要领有关的文字描述编写者似乎忘记了这样的事实学生是通过教师的指导在实践课上了解和掌握动作要领的而非通过阅读体育教材来学习动作进而掌握动作要领

教材内容没有很好地体现教学目标

在教学目标中虽然有思想品德教育目标增强体质的目标意志品质的目标以及有关健康的目标但是具体的教材内容却比较单一强调的主要是身体锻炼和运动技术的内容有关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体育文化娱乐体育的内容偏少

三高中体育与健康教材的使用和作用

高中体育与健康教材运动技能部分的内容不是教师上体育实践课的主要依据学生也不可能带着教材去上体育实践课因此教师完全可以抛开教材自拟教学计划自选教学内容自定教学方法其他课程的教师则基本上是按照教材上的内容进行授课的教材是其他课程教师上课的主要依据这是体育与健康教材和其他课程教材的主要区别

那么应如何使用高中体育与健康教材呢首先教师可以在特殊的情况下如下雨天场地不够用等利用有限的时数讲授教材中的有关内容其次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课外进行阅读由于健康教育专题的内容由于有《课程标准》规定的学时做保证可以要求学生携带高中体育与健康教材健康教育专题分册上课健康教育专题的内容主要采用室内课堂知识教育的方式来讲授

归纳起来编写高中体育与健康教材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可以丰富学生的体育学习内容

一般来说在体育实践课上教师重视的是传授运动技能学生关注的是参与体育活动因此学生在体育实践课上学习和掌握的主要是与运动技能有关的知识和方法教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在体育实践课上讲授一些与运动有关的营养问题青春期的体育锻炼问题体育锻炼与情绪调节问题等内容诸如此类的知识只能通过教材呈现出来实际上体育与健康教材是对体育实践课学习内容的补充主要是为了丰富和扩大学生体育学习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

可以加深学生对运动技能学习的理解

由于学生在体育实践课上主要是学习运动技能和参与体育活动他们很少有机会了解和理解运动技能的作用和基本原理怎样利用运动技能科学地锻炼身体如何欣赏体育比赛等知识通过阅读体育与健康教材学生可以获得上述知识加深对运动技能学习的理解从而促进学生更有效地掌握运动技能和参与体育活动

可以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多种目标和价值

第5篇:体育教学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词:如何调动;初中;体育教学;学生;主动参与性

体育教师要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这就需要教师摒弃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扩展教学内容,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增加初中体育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感受到快乐,以此提高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增强初中学生的体能素质,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体育人才。

一、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性较低的原因

首先,初中体育教学内容比较单一,主要包括简单的肢体体能训练、田径、球类等教学内容,教师按照教材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以完成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为目的,使学生缺乏主动参与的兴趣,教学内容单一还表现在,教师没有利用丰富的教学形式扩展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机械的进行体能训练,严重影响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出现被动学习的现象,使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效率难以提高[1]。

其次,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学方法较为传统,教师在体育课前先使学生进行简单的关节热身运动,之后再展开体育教学内容,教师单纯的讲解与示范教学动作内容,教师示范一个动作,学生学一个动作,之后教师再使学生自己练习,练习过程中不允许学生交流,这种教学方法过于机械化,体育课堂除了机械的训练体育教学内容,没有其他新鲜元素,使学生难以产生主动参与意识。

第三,目前初中体育教学课堂多以教师为主体,这也是影响学生主动参与的关键原因之一,教师在课堂中讲解体育训练技巧、示范体育教学动作,这些过程都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甚至教师在教学中存在较强的权威观念,不允许学生对教师讲解的知识以及示范的动作有质疑,学生在体育教学课堂中保持沉默,使体育课堂教学氛围十分沉闷,同时学生被动学习体育知识,难以达到体育教学最佳效果,也不利于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教学。

二、如何调动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一)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参与兴趣。丰富的体育教学内容能够有效激发初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关键,因此初中体育教师应尝试将单一、枯燥的体育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扩展,在扩展体育教学内容时要注意,以教材教学内容为依托,在教学内容基础上进行扩展,避免在扩展教学内容时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2]。如初中体育《快速跑》教学时,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通过网络资源找到更多关于《快速跑》的教学案例,并通过多媒体播放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观看关于快速跑的视频,之后教师再进行慢动作播放,使学生认真观察,并指出快速跑的形式以及动作要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了快速跑中蹲踞式起跑、接力跑、加速跑等方式,并从标准的运动员起跑动作中学到了正确的起跑要领,通过多媒体播放充分充实了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的显现出来,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体育教学内容的理解。

(二)利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性。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性,首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差异性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如在初中体育《篮球》教学时,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体能素质与体育学习情况,将学生分成两组,保证每组学生体育学习差距最小,对体能素质较差的一组学生进行篮球基本技术训练教学,对体能素质较好的学生进行体前变向换手运球教学,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整体体育学习水平得到提高。其次,教师还可以在体育教学中为学生搜集一些体育赛事资料,使学生观看,观看体育赛事资料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还能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体育的意识,有助于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教学活动。

(三)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 增强学生自主参与意识。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体育教学,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教学的关键,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充分认识到使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重要性,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体育知识[3]。如在初中体育《足球》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前使学生探讨中国足球现状,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大部分初中学生尤其是男生,也包括部分女生对足球运动有一定的了解,这时学生们在课堂热烈讨论起来,教师再使学生站到讲台上发表自己的看法与对中国足球未来的展望,充分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人翁地位,最后教师展开《足球》教学,使学生掌握足球基本技巧、组合技术以及足球比赛规则等,学生们在刚刚的讨论中分别表示要为中国足球的发展做出贡献,这时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自主参与意识,教师可以说,“大家要学好每一个技术要领,只有打好基础才有机会为中国足球的发展贡献力量”,这充分鼓舞了学生,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

综上所述,初中体育教学是提高学生体能素质,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关键,但由于初中体育教学存在学生参与性不高的问题,影响了初中体育教学效率,使初中学生逐渐对体育教学缺失了兴趣,不利于我国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由此可见,对如何调动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施斌.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6(6).

第6篇:体育教学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词】中西方高校 德育内容 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12-0035-02

现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时期,社会各个领域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和信息化新载体广泛运用的影响下,高校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更加开阔、内容更加广泛,思想更具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对高校德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西方发达国家都高度重视高等学校德育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许多成果和经验。因此,比较中西方高等学校德育内容的异同,分析查找优势和不足,吸收借鉴国外德育内容的经验,对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国高等学校德育内容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一、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高等学校德育内容概要

1.我国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

1995年11月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对我国德育内容作了明确规定,总共包括10项内容: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②爱国主义教育;③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教育;④民主、法制教育;⑤人生观教育;⑥道德品质教育;⑦学风教育;⑧劳动教育;⑨审美教育;⑩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世界观和政治观教育,二是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2.美国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

美国德育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历史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美国的巨大成就和西方文明发展史,激发他们的优越感和自豪感;通过公民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美国的政治制度和宪法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明确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做一个忠诚服务于国家的、适合本国文化的“合格公民”。二是道德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本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三是人格教育。主要是通过加强健全人格的教育和指导,培养学生独立、平等和自由的意识以及乐观进取的精神。

3.英国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

英国的德育内容以现实生活题材为主,着重于学生掌握各种生活技能,主要包括10个方面:“①有关社会意识和公民意识及个人义务责任;②有关个人与他人的关系;③有关就业中的工作制度;④有关商品社会中的消费问题;⑤有关婚姻爱情及家庭问题;⑥有关学习名人英雄的情操;⑦有关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⑧学习文化传统和各国优秀文化;⑨参与社会事物及福利事业;⑩有关暴力、吸毒、酗酒、凶杀、死刑、性解放、核战争等问题。”

4.日本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

在日本,学校德育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一是“民族意识”教育,这是日本德育内容最明显、最突出的表现,目的是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优越感。二是道德教育,日本社会强调“贤能统治”,因此学校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心。三是“加油干精神”,旨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勤奋努力、不懈奋斗的精神。四是“集团精神”,就是要使学生善于和他人协调合作,强调团队意识,增强自身竞争力。五是个性教育,促使青年个性发展、个性自由和自我完善。

二、中西方高等学校德育内容的共性

尽管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不同,但就高等学校德育内容来说,存在着一些相同之处,都是以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内容展开的,其目的都是培养学生的政治观念、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使学生成为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人。

1.政治教育放在首位

各国都竭力实现德育为本国的社会政治服务,在内容上都是把政治教育放在首位,都体现着本国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道德导向的基本要求。如我国的民主法制教育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美国的公民教育和历史教育、日本的“民族意识”教育等,都体现了明显的政治意图和政治导向,只是西方在这一点上做得相对隐蔽一些。

2.注重思想观念的培养

在我国,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在美国,有公民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合乎本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观念和行为;在英国,有关于社会意识和公民意识的教育等等。可见各国的德育内容都体现了对学生思想观念培养的重视,特别是注重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重视公民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3.重视道德品质的提高

在中西方各国的德育内容中,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内容占了很大的比重,而且对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也有着高度的相似性。例如:西方高校德育重在培养学生爱国、诚实、责任、友爱、守法等,中国高校德育致力于培养学生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爱、敬业奉献等。

三、中西方高等学校德育内容的差异

不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国家,必然有着不同的德育基本内容及其体系。对照分析我国与美、日、英三国的高等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不同。

1.价值导向不同

一方面,由于德育是为本国的社会政治服务的,内容上就必须体现本国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因此,中西方的德育内容存在不同的政治倾向,中国的德育内容具有明显的社会主义性质,而西方国家的德育内容则体现鲜明的资产阶级价值观。另一方面,中国自古强调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义务,内容上有关群体性的价值导向比较突出,而西方强调自我发展和个性自由,内容上有关个体性的价值导向比较明显。

2.宗教影响不同

中国的德育内容基本没有宗教的内容,而西方德育内容则直接与宗教相连并受其影响,在人的信仰、理想、人生观和世界观等方面都体现了浓厚的宗教色彩。西方很多国家都很重视宗教教育,甚至把宗教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一部分。

3.内容涵盖不同

与西方高等学校德育内容相比,我国高等学校德育内容的涵盖不广泛和具体,一是虽然我国德育概括了10方面的内容,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德育内容还不够丰富和全面。西方德育内容不仅包括道德观的灌输,也包括行为习惯、情感兴趣、爱国主义、法制观念和批判精神的培养;不仅进行价值观教育和心理教育,还进行人道主义、国际和平、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等方面的教育,还有性方面的指导和反色情反暴力的教育等,内容相当广泛。二是内容不够具体。而西方德育内容相对比较具体,十分贴近时代、贴近生活。

4.内容侧重不同

我国德育内容侧重理论性和整体性,比较注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理论体系的整体性,强调理论的系统性。而西方德育内容重视实用性和社会性,坚持面向现实生活,注重实际应用,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发展需求来选择具体内容,形成了以公民教育、爱国教育、法制教育、人格教育、道德观与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这样相对更贴近生活、讲求实效,更强调在多元、多变的社会形势下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关注学生面临的现实问题。

四、西方高等学校德育内容对我们的启示

1.与时俱进,契合社会需要。

西方德育内容比较具体和广泛,既贴近时代,又贴近生活,还贴近资本主义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国德育也应该主动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的需要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需求,及时调整、更新、补充和丰富内容,改善内容形式化和概念化的局限,增强内容的时代性和现实性,拓展内容的多样性和层次性,实现内容上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2.以人为本,贴近学生需求。

西方国家在选择德育内容时,除了考虑社会发展需要外,还要以人的发展需要为依据。因此,我们在构建德育内容体系时,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充分考虑受教育者的需求,尽可能从学生需要出发,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要紧紧围绕青年学生群体的特点,增强德育内容的吸引力,把德育内容贯穿于校园文化建设和活动开展之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道德价值观;要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发掘出更多生动活泼的形式和发人深省的内容开启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学生能把德育内化于心,这样才能促进德育取得实效。

3.比较借鉴,吸收优秀成果。

对比中西方高校德育内容,我们不难发现并不是所有西方德育内容都值得借鉴,我们要在比较借鉴中,批判地吸收西方德育内容的精华,因时因地制宜,并进行本土化改造,建立起符合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的道德内容体系。

4.突显特色,弘扬传统文化。

要充分认识和肯定我国德育内容的优势和特色,特别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精华是我国德育内容的宝贵财富,必须继承和发扬。因此,无论如何吸收借鉴西方德育内容精华,都必须以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为基础,才能彰显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我国德育不断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Z],1995.11.23

2 李余华、何善秀.论中西方德育理论和内容的异同[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4(6):164~167

3 孙 林、许振红、赵 林.关于中西方高校德育目标和内容的比较[J].教育研究,2006(10):144~145

第7篇:体育教学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词]中国和日本 大学德育 比较分析

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深受儒教文化熏陶、同属东亚的中国和日本在学校德育方面有许多可比之处。我国德育面临着创新和发展时代课题,与日本学校德育进行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可以进一步认识我们的优势,借鉴日本有益的经验、吸取其失败的教训,为德育的发展提供新思路、新途径。本文试从高校道德教育中的课程设置及内容入手,通过研究探讨当代中日两国高校道德教育的课程设置及内容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希望对我国的高校道德教育有所借鉴。

一、中国高校德育课程设置及内容

中国对学校德育的课程设置实行全面规划,制定统一课程,规定课时,编制科书、参考书。根据《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2005年)规定,大学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德育课程。从我国学校德育课程设置可以看出,学校德育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政治理论教育

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政党、阶级等基本政治理论教育。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在中明确规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因此深入学习和宣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政治理论教育的核心内容。

2.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

热爱祖国疆域、民族和语言文化,关心民族命运;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扬民族优良传统;要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热爱和平,同各国人民友好往来教育。

3.思想道德教育

思想道德教育主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教育。中国的世界观教育,就是要引导人们认真地学习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认识复杂的形势并指导实践。中国的人生观教育,号召人们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把个人价值与社会理想乃至共产主义理想结合起来,以为人民服务为人生目的,把个人价值与社会责任和社会贡献结合起来,在实现社会理想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4.集体主义教育

集体主义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在社会主义社会,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根本上的一致,使集体主义成为调节三者关系的重要原则。对学生进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价值观教育,教育学生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树立奉献精神,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

5.民主、法制和纪律教育

社会主义民主教育主要是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以下三个问题:1)分清社会主义民主和资产阶级民主的本质区别;2)正确处理民主与、民主与集中的关系;3)认识民利与法律的一致性。纪律教育首先要使人们正确理解自由与纪律的辨证统一关系;其次,教育人们坚持原则,同各种破坏纪律的现象做斗争;最后,教育人们严格要求自己,从点滴做起,注意一言一行的锻炼和培养,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

二、日本高校道德教育的课程设置及内容

1958年,日本文部省为了加强民族自觉和爱国心教育,制订了《学习指导大纲道德篇》,设“道德时间”课,并作为大学的必修课。与“道德时间”并行的是专门的德育课程,包括修身科、道德科、公民科、社会科和教育科。除了专门的德育,日本教育权力机关通过多种指导性文件要求学校不要把各学科课程教学作为单纯的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的途径,而必须同时发挥其德育的功能。利用特别活动进行德育是日本大学德育的又一特色,它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社会意识、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自我教育能力、自我表现能力。具体地说,日本的学校德育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l.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和日本国体教育

日本《教育基本法》第8条第三项规定:“判断力健全的公民应具有必要的政治修养,在教育方面必须重视这一点。”具体内容如国家政治的公共作用、民主主义的理念、日本宪法的根本精神,民主政治的本质等,还有如何正确行使公民权利和履行义务等与个人息息相关的内容。

2.个性教育

个性教育,就是个人的尊严、尊重个人、自由自律、尽职尽责的教育。它是战后日本民主主义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基础与核心。日本进行的个性教育与西方倡导的个人中心主义、个人奋斗是不同的。前者是以集团价值的实现为最终目的,个性的实现仅仅是手段;后者是以一个人的价值实现为最终目的,以便于更好地参与西方社会的自由竞争。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日本的个性教育源于西方,但又不同于西方。

3.爱国主义和国际化教育

二战后,日本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有三方面内容:虔敬天皇、忠诚于国家以及乡土教育。日本在各级学校进行虔敬天皇的教育,是使天皇作为国民精神的寄托、崇敬的实体。日本对来源于中国的儒家思想根据需要加以取舍,赋予了儒学的“忠”字以特殊的含义,并把它作为日本的首要道德准则。通过乡土教育可以达到对日本民族文化的热爱,起到爱国主义教育作用。日本进行国际化教育就是教育国民熟知别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及教育各个方面,学会与外国人密切往来与友好相处,树立日本人的形象,同时教育国民珍惜和平、自由与人权,成为世界和平的维护者。

4.人生观教育

日本进行的人生观教育就是使学生树立人生的且标。寻求人生的意义,体验人生的乐趣,实现对社会的贡献。人生观教育被列为战后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日本的人生观教育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1)珍惜自己的生命。2)展示生命的意义。3)练就顽强意志。4)诚实、正直地处事和与人交往。

5.劳动教育

日本于1972年到1978年修正的《教育基本法》提出了“劳动体验学习”的概念,这实际上就是劳动教育,它包括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两部分。它明确指出了通过劳动体验学习,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和职业观,使劳动和教育相结合。

二、中日高校德育课程设置及内容之异同

中日德育课程设置各具特色,我国侧重德育的现代性和系统性,而日本则偏重于德育的传统性和应用性;我国的思想道德教育理论性强,而日本的道德教育实践性强。

1.中日高校德育内容相同点

首先,中日两国在对道德教育内容的选择上都体现了社会需要和个人发展需要相结合的原则。社会需要,包括个体社会化必要的道德规范、维护社会秩序运作的社会规范、确保国家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国家利益以及有助于占统治地位的政治集团发展的政治目标,如热爱国家和民族以及一些社会公德。个人发展需要,指符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培养健全人格的道德教育内容,如培养坚强、自信、诚实的品质。

其次,中日两国道德教育内容都包含着人类普遍的伦理思想。虽然中日两国在价值观、国情、民族传统上都有很大的差异,但道德教育把传授人类普遍价值观作为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这点上是相通的。这种带有普遍性的价值观,多为古今中外所有具有文明水平的社会及民族认同和珍爱。例如,正直、善良、和尊重等。

最后,由于同属于东方文化,尤其日本深受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使得中日两国道德教育内容都打上了儒家文化的烙印。例如,尊老爱幼、勤劳俭朴、珍惜劳动成果、集体主义、忠、勇等思想的教育,虽然具体内容可能存在差异,但这些内容无疑深受中国儒教的影响。

2.中日高校德育内容不同点

虽然中日两国高校德育内容存在共性,但是由于两国的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历史文化传统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差距,因而在道德教育的内容上也存在巨大的差异。

首先,不同的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两国道德教育都十分强调的基本内容,但中日由于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差异,导致各自的爱国主义截然不同。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教育人们要发扬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相结合的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鼓励人民建设祖国、保卫祖国。而日本的爱国主义教育,明显带有民族沙文主义、大国沙文主义和封建军事的色彩。正如在前面提到的一样,日本人自认为日本国是“神国”日本民族是神的子孙,日本之所以在近代以后会走上征战黩伐的道路,尤其是在二战中,全日本都卷入狂热的“圣战”之中,这和日本带有浓厚民族沙文主义色彩的“爱国主义”教育的麻痹作用是分不开的。战后,随着日本经济大国地位的确立,“政治大国”、“国际大国”成了日本急切追求的目标,因而再次强化具有民族主义色彩的爱国主义教育。

其次,不同的“集体主义”教育。中日两国的道德教育都强调集体主义教育,但集体主义教育的内容大不一样。中国的集体主义原则的出发点是,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在保证集体利益的前提下,把集体利益和个人结合起来,要引导人们热爱集体,对集体有责任感和荣誉感。日本道德教育中的集团主义教育要求集团成员要以集团为家,一切忠于集团,以培养日本家族式的亲密感和团结感。日本国强调:个人要对集体极端负责,“在日本人眼里,成败是对集体而言的;集体中的每一名成员的表现如何都影响整个集体的荣辱。”日本的集团主义教育在日本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从本质上看,它乃是封建文化下形成的整体主义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翻版,因而这里的集团利益主要代表着少数统治阶级的利益,只不过此时的统治阶级是资产阶级而非封建君主罢了。

最后,我国高校道德教育内容注重政治灌输教育内容,日本注重道德性养成的教育内容。多年来,我国道德教育内容上存在着过于理想化,超于现实,追求美好的理想,脱离社会生活实际和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实际的问题;在道德教育内容上也缺乏层次性;授课内容空洞化,缺乏明确要求和具体指标。道德教育虽然具有超越现实的特点,但这种超越是相对的、适度的,如果过于强调“理想”和政治化,就会脱离实际,使道德教育流于形式,使道德教育走向脱离社会生活的实际。道德教育应该具有更基础、更现实的目标和价值趋向。日本道德教育内容主要分为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规范、人的生活态度和对社会生活中的基本态度,内容具体详实,联系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这样利于学生的道德性的养成。

参考文献:

[1]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薛君度,陆忠伟.颠簸的日本[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

第8篇:体育教学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 主动参与 主体地位 教学内容 多元评价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b)-0172-01

目前国内的初中体育教学的评价不成体系,教学目标不明确,由于教学实施过程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内容不能完全切合学生的需求,导致学生在初中体育学习中参与程度低,学习热情不高。以上问题的存在导致初中体育教学的实际收效降低,没能完全发挥出课程设定的作用,不利于初中生的健康发展,阻碍了初中体育教学的发展与进步。新课程标准的制定开启了初中体育教学的新篇章。因为新课程标准提出对学生参与度的达标要求,并要求在授课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与尊重,这无疑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投入度,从而更好地吸收教学内容。为此,新时期体育教学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列为教学目标,并积极地应用到初中体育教学的实践中去,根据新课程表标准的要求来评估教学质量的高低。对教学内容、评价体系、学生在授课过程中的地位的评估与思考是必要的,对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的意义的思考是必要的。其必要性在于经过思考后,可以形成一种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感受与需求,不断改变教学内容使之能满足教学需求,可以在良好的互动与良性循环中推进初中体育教学的变革。

1 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的价值

主动参与对初中体育教学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两者关系紧密,并且它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以相近的形式被提出,最终于近期在新课程标准中被正式提出。主动参与其实本质上来讲就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和行为,它是由于参与者在行为和心理上对所进行的活动非常的认可,而自主地参与到其中,发挥认知主体的主动性,主动参与可以被充分地利用到初中体育教学中来。学生主动参与到初中体育教学中,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体育知识有着快速良好的吸收,形成良好的运动素养。另一方面,由于主动参与的指向性,使得学生对体育知识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新课程标准中非常注重“主动参与”是因为主动参与体现的是学生的一种积极的态度,是一种健康的思维方式。学生以一种主动的、阳光的、积极的心态进行初中体育学习,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初中体育教学中,是初中体育教学水平层次的提升,是质的飞跃。

2 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不强的原因

2.1 学生对初中体育教学的积极性不高

现如今的初中体育教学中经常出现学生的积极性不高的现象。原因主要有:(1)授课教师不能紧跟新课程标准的步伐,教学内容及过程不新颖,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2)初中体育教学模式固定,没有突破,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上两点是学生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不能主动参与的主要原因。

2.2 初中体育教学内容过于单一

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许多初中学校的体育教师过于注重应试教育,不断要求学生做考试项目的强化训练,以期获得好的教学成绩,这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对于初中体育的参与度低还有一方面的客观因素的制约,主要是学校的教学场地及器材均有限,不能保证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内容长期单调乏味,导致学生对于初中体育学习失去了兴趣。总之是单一的教学内容阻碍了学生对于体育教学的参与度,不利于学生自身的成长以及初中体育教学事业的进步。

2.3 对学生主体地位不尊重

充分的教学调研信息表明,现如今的初中体育教学仍然没有完全摒弃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形式,没有顾虑到过程中学生的感受,是对学生不够尊重的一种表现,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学生的投入度不高,有的甚至出现排斥的心理,间接反映就是上课状态欠佳。这种不顾虑学生感受的教学模式对于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果起到的是副作用。

2.4 初中体育教学的课程评价体系单一

没有系统的教学评价体系。评价内容以结果为导向,缺少对于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没有对学生的努力付出程度以及学生自身身体素质的差异予以考虑评价。单一的结果导向评价,导致学生不能感受到评价体系带来的温暖与鼓励,相反的是对最终成绩过多关注的压力。单一的评价体系降低了学生的参与度。

3 提升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的方法

3.1 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初中体育教师应熟知体育教学内容,再结合初中生的身体及心理特点,摸索出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交谈、小游戏等来调动学生的参与性。

3.2 丰富教育内容

初中体育教学要讲求趣味性,教学内容要多样化。例如学生肺呼吸量的练习就可以通过吹气球等其他新颖的方式来增强。这样的方式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在参与过程中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提升。

3.3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安排学生提前预习,以此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动作的表象,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在体育练习课中,以教材的具体内容为基础,结合学生素质与知识体系的差别,通过分层次的课堂练习安排,来提高学生的练习效果。

3.4 多元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体系不可单一化,评价体系至少要包括对过程和结果两个目标的评价,并且目标要量化,利于评价后寻找差距,进行改进,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进步。

4 结语

无论是新课程标准对于初中体育教学的要求,还是教学的实际需求,都要求教育工作者注重学生的参与度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新思路、新方法,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感受,并且在教学中,进行适宜的评价以及针对性改进。做到上述内容,初中体育教学必将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文飞,朱奇志.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2).

第9篇:体育教学主要内容范文

摘 要 课程内容最能反映课程的基本面貌,课程演变最直观的体现就是课程内容的变化。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前体育课程内容的演化主要受国外教育思想的影响,处于简单的移植阶段,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新中国成立后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越来越科学化、多样化、灵活化,处于探索和创新阶段,注重内容的合理性和时代性。质言之,我国体育课程内容的流变是在本土基础上,学习外国而走自己特色道路的教育现代化模式。

关键词 课程 教育思想 体育课程内容

清朝末年,近代学校兴起,清政府颁布了学制并设置了体育课程,从此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成为体育课程史上一个贯穿始终的问题。1904年到1922年我国学校体育课程内容模仿德国、日本的兵式体操和普通体操。1922年新学制设置以后,主要学习欧美的田径、球类、游戏等运动项目。新中国成立以后体育课程内容开始模仿苏联,重视竞技项目,直到1961年大纲的颁布,我国才开始形成自己特色的体育课程内容体系。

一、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前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特点

此时期的体育课程内容受国外教育思想的影响,处于简单的移植阶段,重视理论,忽视实践。教育内容以满足政治需求为主要目的,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以“社会需要”为取向。

(一)清朝末年至辛亥革命时期的体育课程内容

此时期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和《奏定学堂章程》。1902年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并未实施,但它的颁布代表着体育教学大纲(体育课程标准)正式成为国家教育性的纲领性文件。次年,清政府颁布了由张百熙等人主持制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癸卯学制中设置的“体操”科是中国近代体育课程正式开始的标志。癸卯学制完全模仿日本学制,其中体育课程包括:普通体操、兵式体操、有益之运动。癸卯学制期间的体育课程内容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军事训练,培养尚武精神。此时期的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主要为了满足当时的社会需要,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二)北洋军阀时期和时期的体育课程内容

辛亥革命了封建专制制度,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不久袁世凯篡权担任总统,此后我国经历了一个北洋军阀轮流当政的时期。1912年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其中《普通教育暂行办法》第14条规定清末各学堂一律改称学校。当年9月公布了民国学制系统的结构框架,因此年为阴历壬子年,又称壬子学制。壬子学制时期的体育课程内容基本上沿袭了清末的体操课程内容,但内容有所扩展,非体操性质的内容进入课堂。1922年颁布了壬戌学制,此学制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内容的选择科学性明显提高,注意到了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

当政后,在教育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1928年中华民国大学院在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上提出了《整理中华民国学校系统案》即戊辰学制。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学制系统变化不大,但体育课程内容却有很大的变化,体育课程内容层次化更加鲜明、内容更加细化。由于此时期的教育思想受自然主义思想的影响,体育课程内容更加关注不同年龄阶段对体育教学的影响,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

二、新中国成立后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及特点

新中国成立后的体育课程内容从结构变化的视角看,可以分为“基本+补充”、“基本+选用”、“必修+选修”和“目标统领内容”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和当时的社会历史时期相对应[1]。

(一)“基本+补充”和“基本+选用”模式下的体育课程内容

1950年颁布的《小学体育课程暂行标准(草案)》是建国后第一个正式实施过的体育课程标准,在内容选择上注重基础性、实用性、全面性,关注儿童的身心特点。1956年处于我国社会主义课程建设的初期,在此阶段分别颁布了《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草案)》和《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草案)》,体育课程内容大多是直接照搬苏联国家的体育课程内容,是单一必修的课程内容,同时规定在不影响学生掌握基本教材的前提下,可采用补充教材。

“基本+选用”模式下的课程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时期、拨乱反正和全面恢复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从1961年和1978年设置的体育课程内容可以看出,基本教材仍占统治地位,课程内容的选择以学科知识为基本取向。1978年到1982年此阶段体育课程内容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体育课程内容的删减上,以运动项目为主的分类体系没有本质上的变化,注重运动技术的传授。

(二)“必修+选修”模式下的体育课程内容

这段时期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时期。1996年颁发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供试验用)》、2000年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等教学大纲。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此时期的大纲进行了有力改革,课程内容发生了明显变化,选修内容得到高度重视,更加注重体育与健康学科的综合教育功能。

(三)“目标统领内容”结构阶段的体育课程内容

2011年教育部制定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研制了包括《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其内容特点是加大了课程内容的自主选择性和强调开发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重要性,体现出由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向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演变的特点,符合时代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

三、总结

纵观我国百年体育课程内容的流变,可以发现体育课程内容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细化、逐渐系统化和科学化。体育课程内容的流变由本体论到认识论再到实践论,从注重社会需要到学科需要再到以人文本逐渐向更高一级发展,可以发现社会意识形态和学科本身的发展水平共同影响着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