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学方法概念范文

教学方法概念精选(九篇)

教学方法概念

第1篇:教学方法概念范文

要上好概念课,首先,必须使学生深刻地认识这一概念的本质属性,揭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中学教学的概念之多,且属性各不相同,若把所有概念相提并论,一刀切的方法进行教学,这是不可取的。几年的教学,我总结出对几种不同的概念教学方法。

一、对比性教法

这一方法往往适合且从属关系、交叉关系以及矛盾关系、反对关系的概念。譬如:“有理数”“实数”,甚至“复数”;后者是前者属概念,对于后者的教学时,可进行与前者的对比,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学后者?后者能解决前者所不能解决的什么问题?后者与前者的运算性质等是否有所变化?通过对比使学生加深对概念之间的认识,区别联系。又如在教“不等式的解”可与“方程的解”作比较,还有“添括号”与“去括号”,“倒数”与“相反数”等都可用对比方法进行教学。

二、直观性教法

这方法多应用几何的概念教学,同时,这方法又可分为表象性教法和演示性教法,表象性教法如:几何课中的“线段”“射线”“直线”“线段的中点”等,最好让学生先从字面上理解其含义,比如“线段”中的“段”(通常指线的一段);“射线”的“射”(从一点出发的、正如手电筒发出的光线似的);“直线”的“直”(只体现形状,说明起止);“线段的中点”的“中”(理解中间),通过这样处理,既能弄清楚概念的内涵,又能分清概念之间外延及存在性。但是,这样的教法最好与演示性教法联系起来,效果更加好,即先让学生从字面说概念的属性,然后通过作图加强学生对概念的形象理解。原因是一个人接受外界之信息,除听觉感受外,如果加上视觉感觉,这样获得的信息会更多更深刻。因此,直观性教法最好将以上的两种方法合并使用。同时,有些概念的教学最好加强演示性。因为视觉感受外界事物刺激总比听觉反应更强烈,更持久。比如:“面”“圆”等概念的教学,如果只注重字面理解,学生认识不会深刻。如果教师能通过操作等进行演示,效果就明显改进,通过演示,还可使学生能根据教师的启发,自己的观念,概括出它们的含义,这样会更好。

三、迁移性教法

这一方法必须以学生所识的事物、掌握的旧知识作媒介,通过复习巩固的形式而不知不觉的引入新事物,新知识来进行教学,譬如: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在讲后者时可先巩固前者,然后根据前后概念间的内涵、外延关系总结出后者。正如平行四边形,可先在黑板画出一个普通四边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认识它们都是四边形,但是必须从中突出后者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特征,现时引入平行四边形的定义。这样,通过增大前者内涵,而减小其外延,得出后者的定义。学生较易接受的迁移法,通常用于从属关系的概念教学为多。

四、反变性教法

该方法是利用概念间的反变性关系进行教学,如“开平方”的教学,可从联系平方的运算引入。例:22=4,(1/3)2=1/9,(-6)2=36.由此可知,我们把2,1/3,-6分别看作4,1/9,36的平方根。又如“反三角函数”的教学可联系到“三角函数”,但是,反变性教法有其局限性,只适用于具有反变关系的概念。

五、“特殊”——“一般”

这一方法多用于比较抽象的概念为多,如“线段的N倍”“代数式”“等式”“无理式”,教学时一般先通过一些实例对比,得出的义。该方法还可用于几何概念的教学,如“互补”“互余”处理,“互补”教法如下:

请同学们观察以下各组图中角的大小,并计算其和:

以上每组角的大小之和均为180度,得出互补的定义。特殊到一般的方法满足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故它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第2篇:教学方法概念范文

一、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概念教学的关系

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学生认知结构形成的纽带就是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对学生具有学习指导意义,能够促进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习惯与思维方式.初中数学概念,是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基石.所以,初中数学概念教学要重视合理运用数学思想方法.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数学现实出发,提出问题,通过概括提高,解决问题,并进一步升华为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方法.各个数学概念之间均具有一定的联系,它们不是孤立的,理清概念之间的关系需要运用恰当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互动过程中,数学教师应将自己的思想方法和学生进行交流,在概念教学中促进学生掌握科学的数学思想方法,以达到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升数学教学水平的目的.

二、数学思想方法在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1.类比思想的应用

类比,是指利用两个对象某些相似、相同的性质,推断它们之间可能存在另外一些相似、相同的性质.类比是一种不充分的、主观的似真推理,为了确认猜想的正确性,还必须进行严格的逻辑论证.在概念教学中引入类比,通过比较两个数学概念,找出其相似或相同的性质,以推导出数学概念的其他属性.类比思想的灵活运用,能够引导学生对比新旧概念,发现新概念和旧概念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深入理解、牢固记忆所学的数学概念.

例如,在讲“相似三角形”时,教师先引领学生回顾“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接着利用类比的方法对学生加以引导.运用多媒体同时呈现一组全等三角形和一组相似三角形,让学生找出两组三角形之间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如有些学生回答“全等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全都一样,而另一组三角形形状一样,大小却不一样”,在此基础上展开“相似三角形”概念,使得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相似三角形概念.

2.化归思想的应用

化归思想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思想之一,其将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变形、转换,归结成另一个容易解决的问题,通过求解容易的问题最终解决原有问题.在初中数学教材中,许多内容均体现了化归思想.例如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一般转化为特殊,高次转化为低次等.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灵活地运用化归思想方法,将一些复杂的数学概念直观地展示给学生,通过分解、代换、旋转、平移或是变形等方式,将一个非基本问题转化为一个学生熟悉的基本问题,将一个比较难理解的概念转化为一个学生熟悉的基本概念,促进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新概念.

例如,在讲“圆周角”时,教师可以运用化归的思想方法,先将圆周角的教学转化为圆心角的教学,引导学生探究圆周角的特征,进而揭示圆周角的本质,促进学生更加深入地识别圆周角.

3.归纳思想的应用

归纳是从一些个别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原则或概念的思维方法.归纳思想在数学教学中应用最为广泛,在教学时可以分类比较数学知识,找出同一类型的数学知识点之间的共性,说明或概括这一类型的特征与规律,引导学生领悟新的数学概念.

4.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数形结合包括“以数辅形”与“以形助数”两个方面.在具体应用中,可以借助规范严密、精确的数阐明形的属性,借助直观、生动的形,阐明数之间的联系.

数形结合思想方法把握了问题条件与结论间的联系,巧妙地结合运用精确的数量关系和形象直观的空间形式,通过数与形的结合,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找出解题思路,促进数学问题的解决.初中生正处于以形象思维占主导转化为以抽象思维占主导的思维过渡期,在实际教学中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能够比孤立、单一的讲授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3篇:教学方法概念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方法。

数学概念是构建数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小学数学概念的学习,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第一步,只有让学生理解了概念,才能运用知识去判断、推理、强化数学理论知识,从而提高学习质量。

一.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一些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要求学生先把概念死记硬背下来,然后布置大量练习题进行强化,学生对概念似懂非懂,“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会机械式的练习,不会灵活正确运用。

二、用多种方法引入数学概念

(一)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概念

概念的引入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充分运用实物、教具、图表等直观教具,以及动手操作等直观手段,把“纯粹”的数学知识与学生在日常生活的、熟悉的、具体的材料相联系,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的理解,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索新知的欲望。例如我在教学《认识面积》时,给学生出示平面图形、实物引入面积,并让学生列举教室、学校、生活中的例子,加强学生对面积概念的感知和掌握。

(二)以新、旧概念之间的关系引入新概念

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在以往概念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来的,前一个概念是后一个概念的基础和推理依据,旧概念铺垫不好,就会影响新概念的建立,如,在“整除”概念基础上建立了“约数”、“倍数”概念;由“约数”导出“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由“倍数”引出“公倍数”,再导出“最小公倍数”。 在几何知识中,由长方形的面积导出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的面积公式

(三)用情境设疑的方式引导出新概念。

小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会乐于思考。教师可以设置合适的情境,然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对所学概念有初步认识。例如,在学习《平均数》时,我提出三年级的两个班怎么比跳远成绩,学生的比较方案是一个学生一个学生的比较,显然不可行,这样我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兴趣,从而较好地引入平均数的概念。情境创设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也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的好习惯。

三.数学概念建立的有效策略

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是经过直观感受、建立表象、本质属性三个阶段,这一过程中要引导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过度到抽象思维。

(一)要突出基本概念的教学

在教学基本概念时,创造机会让学生多摆,多画,多说,多动手操作、练习;要眼、手、口、脑并用,边观察、边说、边思考。对基本概念的讲解、推导,要循序渐进,让学生真正理解,牢固掌握,举一反三。

(二)强化知识的训练,系统掌握知识体系

以基本的概念为中心,在对概念的理解,运用和深化的过程中,不断把有关知识联系起来,触类旁通,以点带面,形成知识网络 。只有为知识迁移创造良好的条件,学生才能顺利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三)抓住时机渗透概念

有时候一些新旧知识有跨度,前后联系不紧密,学生掌握不了,成为学习知识的难点。 教师需要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联系的桥梁。在前面学习时为后面学习某些知识的“架桥”工作,为学习某些新知识作了准备,就是渗透。渗透要自然进行,把握机会;渗透注意适度,学生能通过迁移顺利地掌握新知识即可。

四.数学概念巩固的有效策略

(一)理解记忆数学概念

小学生的机械记忆能力较强,能很快记住课本上的概念表述,但是也很容易遗忘,数学概念的学习肯定是需要记忆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机械记忆上升到理解记忆,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延伸.达到记忆持久,灵活运用的效果。

(二)灵活应用数学概念

学生学习了数学概念,不但可以说出这个概念的名称,熟练背诵概念的定义,而且还能正确灵活地应用概念。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是前提,提高数学概念的应用意识是关键。

(三) 对比辨析易混概念

有些数学概念的语言表达相似,,有些数学概念内涵相近,学生容易混淆。如体积与容积、整除与除尽、质数与互质数等等。教师要引导学生科学对比,弄清易混淆概念的区别和联系,精准掌握数学概念。

(四)系统深化数学概念

第4篇:教学方法概念范文

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要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在学生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他们是从自己的生活实践开始认识数学的。教师可以设计多种情境,激发起学生的探索欲望,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等活动,逐步从对象中抽取本质属性,建立数学概念。例如,在学习“平均数”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创设一个“猴妈妈分桃”的生活化情境,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为什么有的小猴很高兴?有的小猴很不高兴?(2)怎样做才能使大家都高兴?(3)接下来应该怎样做?学生可以根据这些问题讨论,也可以利用自己准备的材料(圆片、小棒等)进行操作,从建立有关平均数的概念。

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要加强操作活动的安排。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自己“做”数学的过程,因此,要将学生形成数学概念的过程转变为在操作中思考和分析的过程。学生在小学数学学习中,主要是通过直观方式获得数学概念的,不应简单地将这个直观过程理解为教师的显示和演示的过程,应将这个过程理解为学生自己尝试操作的探究过程。例如,学习“长方体”概念,可以让他们对各种各样的长方体实物进行摸、数、比等操作,来获得对长方体的本质属性的认识。又如,学生在学习“余数”概念时,可以让他们通过多次的“分物”活动,来逐步认识“余数”的本质属性。

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要加强情境的创设。丰富的情境不仅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且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观察和积极的思考,还有利于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例如,学习“角”的概念时,教师可以让个子一高一矮两个学生来模仿健美运动员的造形,通过观察发现角有大小之分,而且通过自己的比较可以发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又如低年级学数数,教师可以先开展这样一个活动:拿出一些黄豆,老师与学生一起来数,看谁数得准、数得快,结果学生发现老师比自己数得快,这时教师可以问学生为什么老师数得快呢?这时老师可以再演示一下,学生通过观察会发现,老师不是像他那样一个一个数,而是五个、五个地数的。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尝试用两个、两个地数,或者十个、十个地数,通过操作学生就能体验到数数的本质属性。

第5篇:教学方法概念范文

【关键词】数学概念;创造性;引入法;教学方法;形成概念在教学数学概念时,用数学概念创造性教学方法能让学生正确地理解概念、牢固地掌握概念、学会运用概念,从而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1. 运用创造性教学方法引入概念概念的引入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是形成概念的基础。这个环节设计、组织得好,后面的教学活动就能顺利展开,学生就会对教师所提供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比较,继而顺利地形成概念。引入概念的方法有:

(1)实例引入法。实例引入是指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熟悉的事物及实例,从具体的感知引出概念。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教学中要尽可能使抽象的数学概念用学生所接触过的、恰当的实例进行引入。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由于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因此不能直接给出“分数”的定义,必须从具体到抽象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分数”的概念。教学时,我通过列举学生所熟悉的大量的日常生活中平均分配物品的实例,如平分一张纸、一个圆、一条线段、4个苹果、6面小旗等,来说明“单位1”和“平均分”,然后再用“单位1”和“平均分”引出“分数”这个概念。

(2)旧知引入法。旧知引入是指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概念引出新概念。数学概念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许多新概念是建立在已有概念的基础上,是旧概念的延伸和发展。利用学生已有概念引申、推导出新概念,可以强化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帮助学生建立概念体系,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是系统的、完整的。利用这种方法引入,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如讲小数乘以整数或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时,我从整数乘法的意义引入;讲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的概念时,我从约数这个已有概念引入。

(3)计算引入法。计算引入是指通过计算发现问题,通过计算引出概念。教材中有些概念既不便用实例引入,又与已有概念联系不大,就可以通过对运算的观察分析,发现其中蕴含的本质特征,揭示数量或形的本质属性,达到引出概念的目的。如教学“倒数的认识”时,我先给出几个乘积是1的两个数相乘的算式,如“2/5×5/2、3/17×17/3、6×1/6 、 1/90×90”,让学生计算出结果,再观察、分析,从中发现规律,继而引出“倒数”定义。

(4)联想引入法。

联想引入是指依据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引入方法。由于数学知识间存在着类似、平行、递进、对比、从属、因果等关系,这就使学生的大脑能将两个看似互不相及的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的思维像展翅的雄鹰在知识的天空中翱翔。教学中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引发多端的联想,会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自由联想的天地中获得最大发展。如在教学“百分数”时,一开始我就给学生提出这节课要学习“百分数”,要求学生根据课题进行联想,学生依据自己的直觉大胆想到“百分数与分数有关”、“百分数与百有关”、“百分数可能是一种特殊的分数”等,然后再引导学生学习新课。这样引入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2. 运用创造性教学方法形成概念

形成概念的教学是整个概念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概念的形成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辨别而抽象、概括出概念的过程,因此学生形成概念的关键就是发现事物、形成本质属性或规律。

2.1形成概念的方法有:

(1)比较发现法。比较发现是指通过比较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而总结出本质属性或规律。运用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正确认识数学知识间的异同和关系,防止知识间的割裂与混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如教学“质数和合数”时,我先给出一些自然数,让学生分别找出这些数的所有约数,再比较每个数的约数个数;然后根据约数的个数把这些数进行分类,①只有一个约数的,②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的,③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的,即约数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最后引导学生根据三类数的不同特点,总结出“质数”和“合数”定义。

(2)类比发现法。类比发现是指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在某些属性上都相同或相似,联想或猜想它们的其他属性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继而得到新的结论。它是依据客观事物或对象之间存在的普遍联系━━相似性,进行猜测得到结论的发现方法,它可以使学生明确知识间的联系,建立概念系统。教学中适当地对学生进行“类比发现”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手段。例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我引导学生根据比与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即比的前项相当于分数的分子或除法中的被除数,比号相当于分数线或除号,后项相当于分母或除数,比值相当于分数值或商;再根据学习分数时学到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除法中有商不变的规律,大胆进行猜测,在“比”这部分知识中是不是也有一个比值不变的规律;最后通过验证,得到“比的基本性质”。

(3)归纳发现法。

归纳发现是指引导学生对大量的个别材料进行观察、分析、比较、总结,从特殊中归纳出一般的带有普遍性的规律或结论。归纳发现是一种不完全归纳,但它仍能从特殊事例中发现该类事物的一般规律,因此这种方法也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发现方法。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实例的直接观察,进行归纳推理,得出结论;也可以让学生对实际例子进行分析,归纳出结论。例如在讲“乘法分配律”时,我先让学生计算:①(23+42)×4、23×4+42×4 ②(36+23)×3、36×3+23×3计算后很容易发现每组中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可以看出左边算式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右边算式是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虽然两个算式不同,但结果相同,然后就可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乘法分配律”。

2.2形成概念的教学中应注意适当运用对比。对于容易混淆的新旧概念,要通过分析、对比找出它们的异同点,既要找到它们的内在联系,又要找到它们的根本区别。例如,在学习“反比例”的意义时,“正比例”的意义往往影响学生对“反比例”意义的理解;也可能出现学生学习了“反比例”的意义后,而干扰学生对“正比例”的理解与掌握。这就需要及时地引导学生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对比,找出两个概念的相同点(它们都是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一种关系),以及它们的不同点(“正比例”是在比值一定的情况下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反比例”则是在积一定的情况下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这样学生就能清晰地建立“反比例”的概念,而不会与“正比例”产生混淆。

3. 运用概念教学法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而概念的运用则是一个由一般到个别的过程,它们是学生掌握概念的两个阶段。通过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加深、丰富和巩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并且在概念运用过程中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等,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1运用概念的方法有:

(1)复述概念或根据概念填空。

(2)运用概念进行判断。

(3)运用概念进行推理。

3.2运用概念的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学中主要是通过练习达到运用概念的目的。练习是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练习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练习的目的要明确。在练习时必须明确每项练习的目的,使每项练习都突出重点,充分体现练习的意图,做到有的放矢,使练习真正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2)练习的层次要清楚。练习时要按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逐步加深练习的难度。

(3)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概念系统。在进行运用概念的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将所获得的每一新概念及时地纳入相应的概念系统,这样新旧概念才能融会贯通,才能真正透彻地理解新概念,才能使相关联的概念形成概念系统。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在进行概念的创造性教学时,善于综合使用各种方法,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有教师的启发、引导、讲解、演示,又有学生的看书、质疑、讨论、操作,使课堂上有讲有练,有问有答。在教学数学概念时运用创造性教学方法引入概念、形成概念、运用概念,从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真正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第6篇:教学方法概念范文

【关键词】 深入理解;举例;运用;类比;分析;判断;图示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石,掌握数学概念是提高数学素养的必要条件. 它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数学教学传承先人之绝学,教师在数学概念的教学环节上不可掉以轻心.

一、重视数学概念教学的意义

1. 数学概念乃数学之精华

“数学概念高度凝结着数学家的思维,蕴涵了最丰富的创新教育素材.在概念学习中养成的思维方式、方法迁移能力也最强.所以数学概念教学的意义不仅在于使学生掌握‘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从中体验数学家概括数学概念的心路历程及缜密的思维特点,领悟数学家用数学的观点看待和认识世界的思想真谛,学会用概念思考,进而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

例如,笛卡尔的直角坐标系的创建,在代数和几何上架起了一座桥梁,它使几何概念用数来表示,几何图形也可以用代数形式来表示,其意义深远. 如果学生能及时了解其产生的知识背景和深远意义,会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给今后的学习带来十足的动力.

2. 解决数学问题离不开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李邦河院士认为:“数学根本上是玩概念的,不是玩技巧,技巧不足道也!”

例如,青岛出版社的七年级数学下册P81,B组第3题:

解方程组ax + by = -2,cx - 7y = 8时,甲正确解得x = 3,y = -2,乙因把c写错解得x = -2,y = 2,求a,b的值.

这道题就是以考查概念为目的的,若学生对“方程的解”这个概念不能很好地理解,那么,这道题对他来说,就无从下手. 因此,解决数学问题离不开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教师应充分重视对数学概念的教学.

二、数学概念教学的几类方法

1. 学生举例法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

例如,“单项式”概念的教学,可采取让学生大量举例的方法,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首先,通过教师的举例说明,得出定义,要想使学生们真正地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只有通过让学生自己动脑举例,他们才能深度思考,深入理解“单项式”这个概念,举出符合定义的例子. 在教学实践中,有的学生举的例子不但形式多样而且符合定义,如a, 0.5,3xy,-2a2b3c,等等,说明这些学生真正理解了概念;有的学生举的例子不符合定义,通过纠正错误,就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定义、内化概念.

类似的,像正数、负数、绝对值、相反数、实数、倒数、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整式、同类项、单项式的系数与指数、余角、补角等概念的学习都可采用让学生大量举例法.

2. 类比法

概念教学必须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对与新概念有关的或易于混淆的概念要有意识地进行类比,将新的概念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

例如,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多边形与三角形,总体与样本,平行四边形与矩形、菱形、正方形,相反数与倒数,角平分线与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多边形的外角和与三角形的外角和,相似与全等,等等,都可通过类比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认识到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3. 运用法

有些概念必须通过运用,才会加深对它的理解,达到熟练掌握概念的程度.

例如,“方程(组)的解”这个概念,应让学生通过判断一个数(或一对数)是否是该方程(组)的解的练习,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再如,运用对概念的理解来解决问题,譬如前面提到的,青岛出版社的七年级数学下册P81,B组第3题,就属于这类问题.

类似的还有:线段的中点、平方根、立方根、因式分解等.

4. 分析定义法

分析定义时应引导学生注意关键词. 有时还可采用反例教学,关键词语非常重要.

例如,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这三个概念,要引导学生注意分析关键词:“……的线段”;“点到直线的距离”、 “两点之间的距离”两个概念都要强调定义中的“长度”一词.

类似的还有: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让学生分析“元”与“次”的含义,特别地,应多出xy + 5 = x - 3这一类的方程让学生辨识,加强对“次”的理解.

5. 判断法

在初中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意义识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我们不能对初中学生的抽象识记估计过高,教师应采用一些具体的操作使学生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

例如,对圆周角概念的理解,可展示一组图形让学生判断它们是否是圆周角. 通过判断,可纠正错误的理解,强化正确的理解. 还有,弦、切线、弦切角等概念的学习都可采用此法.

6. 由学生出题法

学习了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后,有些错误是因为对“同底数幂乘法”的概念理解不到位. 而通过学生之间相互给对方出题,就可暴露出错的原因. 例如,下面是学生的出题:

请计算:(1)a3·a2 = (2)x5·x4 =

(3)m2·n7 = (4)x2 + y3 =

通过纠正(3)(4)题的出题错误,让学生深入理解“同底数幂乘法”的概念要求.

7. 图示法

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的,他们对自己感到有兴趣的、新颖的、直观的材料识记能力较强.

例如,无理数的概念,对他们来说是虚无的,若能在数轴上画出长度为■的线段,配以实际生活为背景,就能使学生直观地理解无理数.

第7篇:教学方法概念范文

【关键词】 化学 概念 教学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概念教学几乎每章每节都有。所谓化学概念,是将化学现象、化学事实经过比较、综合、分析、归纳、类比等方法抽象出来的理性认识,它是已经剥离了现象的一种更高级的思维形态。在化学教学中,概念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形成了化学概念的教学一般过程:概念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应用的方法。这种传统的概念教学方法,导致学生接受概念情感不积极,学习思维不顺畅,理解不准确,领会不深刻,运用不灵活。那么,作为一名化学老师,应如何上好概念教学。

1.讲清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

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会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又如在初中教材中,酸的概念是“电解质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其中的“全部”二字便是这个概念的关键了。因为有些化合物如NaHSO4它在水溶液中电离是既有阳离子H+产生,但也有另一种阳离子Na+产生,阳离子并非“全部”都是H+,所以它不能叫做酸。因此在讲酸和碱的定义时,均要突出“全部”二字,以区别酸与酸式盐、碱与碱式盐。

2.通过实验等直观形象教学,帮助学生导出并形成概念

由于刚进入九年级的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形象思维多于抽象思维,再加上初中学生刚接触化学,缺乏理解接受化学概念的基础,往往对概念印象淡薄,理解不深,对抽象概念的学习离不开感性材料的支持,在形成概念时要做相关实验加以验证;同时要照顾到化学概念形成的特殊性,要遵循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规律,不可急于求成,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采取各种直观手段,如实验、模型、幻灯、图表、录像、多媒体等形象教学模式,积极启发,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3.通过分类归纳教学法,帮助学生形成概念体系

教学中将分散在2册化学课本里比较零碎的20多个关于物质的概念按其的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等进行相应分类,并将同一类概念按其相互关系归纳在一起,让学生形成概念体系,使教材中零散的知识连成有序的知识网络,可突出概念的系统性和各概念中的包容关系,便于学生掌握。如物质类概念可归纳为:混合特、纯净物、单质、金属、非金属、化合物、无机物、酸、碱、盐、合成材料、复合材料、塑料、纤维、橡胶、蛋白质、脂肪、淀粉、维生素、溶液、乳浊液、悬浊夜、合金等,也可以让几位学生到黑板上把这些概念用“树状”分类法整理板演出来,从而构建层次清晰、简明扼要、科学规范的“概念图”。这样通过知识回顾、信息筛选、为知识构建做好铺垫,能用化学的眼光认识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为学好化学概念进行系统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体系。

4.通过应用类比教学法,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加强理解记忆,对某些概念常常采取类比教学。如教学“原子”和“离子”的区别时,先明确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一是从结构上时行类比:

4.1 原子的核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数;

4.2 阳离子的核电荷数“大于”核外电子数、阴离子的核电荷数“小于”核外电子数。

二是从性质(颜色、化学性质、带电与否)上进行类比(以Na和Na+为例),钠原子(Na):

1、金属钠呈银白色;

2、化学性质非常活泼,与水剧烈反应,放出H2;

第8篇:教学方法概念范文

关键词:初中化学 基本概念教学

一、用数学手段(集合、代数式等)处理化学概念,帮助学生澄清概念间的相互关系

化学概念往往都是“成群结队”出现,而且众多概念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故澄清概念间的相互关系是化学基本概念教与学活动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于表示知识范围的大小的同一知识系列概念,可启发学生根据分析对象的特点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用对应的数学手段——集合加以表示。如:氧化物、含氧化合物、化合物三个概念的相互关系就可以用集合的定义表示成:

对那些从定量角度反映概念内涵,而仍以文字形式给出的概念可让学生通过对概念认真分析,弄清各个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用代数式的形式把概念“翻译”出来。例如在“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讲述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其质量极小,运用起来很不方便,指出“相对原子质量”使用的重要性。

再指导学生通过练习的形式对概念加以巩固,在实际计算中体验相对原子质量的真正含义。如果学生只注意背相对原子质量概念,尽管多次记忆仍一知半解。通过这样计算,学生便能直观地准确地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而且还较容易地把握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值,一个没有单位的相对量,数值大于等于一。

因此,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基本原理应是注重学生概念学习的过程,帮 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可以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分析归纳,形成基本概念适的条件使学生自 主建构意义形成概念。

实践证明,用数学手段(集合、代数式等)处理化学概念,大大降低了学生理解概念和澄清概念相互关系的难度。同时对学生掌握和应用概念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利用实验对基本概念进行解析

概念教学往往强调的语言较多,绕来绕去,让学生感到化学很难学。为避免学生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教师尽可能地加强直观教学,增加课堂实验,让每个学生都能直接观看到实验现象,加强直观性,增强学生对概念的信度。同时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形成概念、理解和巩固概念。例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首先由教师演示测定白磷燃烧前后质量变化的实验,然后由学生分组测定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变化。通过多组学生的实验事实导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教师还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进一步从微观角度去分析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并指导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练习,学生就会真正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这样,从宏观到微观,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自然学生学习起来兴趣高,学习内动力大,对理论问题认识清楚。

三、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掌握相关概念的本质

学生对基本概念的运用造成偏差的原因,主要是对概念的本质掌握不牢、理解不准,特别是对一些本质属性相似的概念更是如此。因此做题时经常出现差错。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有关概念进行有目的地比较,让学生辨别其区别与联系很有必要。通过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有利于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要点和特征,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概念,启发学生积极的抽象思维活动。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再如分子和原子,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等概念也可以通过对比的方式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行辨析,使学生明确概念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加深印象,从而理解概念。

四、通过反面论证,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概念,教学中指导学生在正面认识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反面或侧面去逆向剖析,使学生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理解、掌握每一个概念。如对于“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这一概念,反过来问“纯净物一定由同种分子构成吗?”学生容易看出分子只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构成物质的微粒除了分子外,还有原子、离子。如铁是纯净物,但是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氯化钠是纯净物,但是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再如,元素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核内的质子数)同一类原子的总称。这一概念,可理解为同种元素的粒子中质子数一定相同。如氧元素里的16O、17O、18O三种原子都具有相同的质子数(质子数均为8);氯元素里的氯原子与氯离子的质子数相同(质子数均为17)。但是反过来问“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一定是同种元素吗?”如钠离子与铵根离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但它们不是同种元素。教学中要及时指导学生运用反面论证的方法,对所学概念反复认识,以达到深刻理解概念的目的。

五、通过练习巩固,灵活应用概念

对难理解的概念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设计练习题,使学生能够灵活地应用这些概念。事实证明,一道好的、典型的习题,不但能起到检验被试者是否准确记忆和理解概念的作用,还能提供从多方面深入认识概念的机会,甚至还能起到深化和发展概念的作用。通过教师精心设计或筛选出来的质量较高、对应性较强的习题,经过练习之后,会把学生认识概念的水平提高到一个较高的层次。

六、抓住概念的关键词,灵活记忆

第9篇:教学方法概念范文

    数学概念是反映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础,是数学教材结构的最基本的因素,是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载体。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学生如果不能正确地理解数学中的各种概念,就不能很好地掌握各种法则、公式、定理,也就不能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抓好数学概念的教学,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初中学生由于年龄、生活经验和智力发展等方面的限制,要接受教材中的所有概念是不容易的。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不注意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去分析事物的本质特征。只是照本宣科地提出概念的正确定义,缺乏生动的讲解和形象的比喻,对某些概念讲解不够透彻,使得一些学生对概念常常是一知半解、模糊不清,也就无法对概念正确理解、记忆和应用。下面就如何做好数学概念的教学工作谈几点体会。

    一、利用生活实例引入概念

    概念属于理性认识,它的形成依赖于感性认识,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容易理解和接受具体的感性认识。教学过程中,各种形式的直观教学是提供丰富、正确的感性认识的主要途径。所以在讲述新概念时,从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有关具体实物人手,比较容易揭示概念的本质和特征。例如,在讲解“梯形”的概念时,教师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梯形的典型实例(如梯子、堤坝的横截面等),再画出梯形的标准图形,让学生获得梯形的感性知识。再如,讲“数轴”的概念时,教师可模仿秤杆上用点表示物体的重量。秤杆具有三个要素:①度量的起点;②度量的单位;③明确的增减方向,这样以实物启发人们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从而引出了数轴的概念。这种形象的讲述符合认识规律,学生容易理解,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也比较深刻。

    二、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

    许多数学概念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讲清它们的来源,既会让学生感到不抽象,而且有利于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一般说来,概念的形成过程包括:引入概念的必要性,对一些感性材料的认识、分析、抽象和概括,注重概念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忽视概念的形成过程,把形成概念的生动过程变为简单的“条文加例题”,就不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因此,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可以完整地、本质地、内在地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使学生对理解概念具备思想基础,同时也能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法。例如,负数概念的建立,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如下:①让学生总结小学学过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用自然数1,2,3…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就用自然数0表示:测量和计算有时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就用分数。②观察两个温度计,零上3度。记作+3°,零下3度,记作-3°,这里出现了一种新的数——负数。③让学生说出所给问题的意义,让学生观察所给问题有何特征。④引导学生抽象概括正、负数的概念。三、深入剖析。揭示概念的本质

    数学概念是数学思维的基础,要使学生对数学概念有透彻清晰的理解,教师首先要深入剖析概念的实质,帮助学生弄清一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也就是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来明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如,掌握垂线的概念包括三个方面:①了解引进垂线的背景:两条相交直线构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是直角时,其余三个也是直角,这反映了概念的内涵。②知道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是两条直线相交的一个重要的特殊情形,这反映了概念的外延。③会利用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定义进行推理,知道定义具有判定和性质两方面的功能。另外,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概念解决问题,加深对概念本质的理解。如。“一般地,式子(a≥0)叫做二次根式”这是一个描述性的概念。式子(a≥0)是一个整体概念,其中a≥0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又如,讲授函数概念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函数概念,我们必须揭示其本质特征,进行逐层剖析:①“存在某个变化过程”——说明变量的存在性;②“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v”——说明函数是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③“对于x在某一范围内的每一个确定的值”——说明变量x的取值是有范围限制的,即允许值范围;④“v有唯一确定的值和它对应”——说明有唯一确定的对应规律。由以上剖析可知,函数概念的本质是对应关系。

    四、通过变式。突出比较。巩固对概念的理解

    巩固是概念教学的重要环节。心理学原理认为:概念一旦获得,如不及时巩固,就会被遗忘。巩固概念,首先应在初步形成概念后,引导学生正确复述。这里绝不是简单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让学生在复述过程中把握概念的重点、要点、本质特征,同时,应注重应用概念的变式练习。恰当运用变式,能使思维不受消极定势的束缚,实现思维方向的灵活转换,使思维呈发散状态。如“有理数”与“无理数”的概念教学中,可举出如“π与3.14159”为例,通过这样的训练,能有效地排除外在形式的干扰,对“有理数”与“无理数”的理解更加深刻。最后,巩固时还要通过适当的正反例子比较,把所教概念同类似的、相关的概念比较,分清它们的异同点,并注意适用范围,小心隐含“陷阱”,帮助学生从中反省,以激起对知识更为深刻的正面思考,使获得的概念更加精确、稳定和易于迁移。

    五、注重应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