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技创新调研方案范文

科技创新调研方案精选(九篇)

科技创新调研方案

第1篇:科技创新调研方案范文

关键词:职业学校;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大赛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4-0129-03

当今人类社会的一切竞争都源于人才的竞争,关键靠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我国素质教育的核心。各级各类学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科技创新教育活动的。当前,自下而上共有区、市、省、国家四个层次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促进学校和教师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2007年,笔者开始涉足创新大赛,在参加教师项目比赛的同时指导学生参加比赛。

到2012年,笔者指导学生制作创新作品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成绩较好,如“护笔文具盒”、“吊篮叶子的再生能力”、“‘吃’垃圾的凳”、“地震急救包”、“梳吹合一机”、“创业设计书――狗仔宠物店”等均获得了不错奖项。原因是笔者有一套相对成熟的指导学生制作创新(参赛)作品参加创新大赛的方案(如图1所示),参照此方案制作的创新作品有较高的原创性、新颖性、科学性、实用性。

“发现问题”是制作创新作品的前提。学生发现问题的本领不是想有就有,随手拈来的,而是要在教师启蒙加引导下才能缓慢培养出来。无论理论课还是实训课,笔者都会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发现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做一个有思想、有主见的创新型青年。世界上的诸多重大科技发明都是由“需要”孕育出来的。先有需要,再有人研究、发明。所以“需要”是科技创新之母。世界上现有的各种产品、工具都会随着社会的进步在功能、材料、外观等方面暴露出缺点和不足,发现并弥补这些不足也是创新甚至是发明。培养“发现问题”能力的捷径是“引导学生找‘需要’、找‘缺点’”。笔者是电子电工类专业课教师,新生入学后听笔者的第一次课,不管是电工基础、电子线路还是其他专业课,笔者都会把“创新”这一人类社会进步的原动力讲得明明白白。再介绍市、省、部级创新大赛的概况,最后让学生浏览近几届创新大赛的获奖名单(特别是名单中的项目名称)。学生感言:只要用心思,就可能有创新。课后,偶尔会有一两位学生要求再仔细地看创新大赛的获奖名单,约有1%的学生希望在创新方面得到教师更多的帮助与指导,虽人数不多,但可能是创新的幼苗。实践证明,上述做法能激起学生的创新冲动,能唤起约1%的学生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有意注意,去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对有强烈创新愿望的学生,笔者会有意识地给予更多的引导和“有求必应”的帮助,努力把极少数学生的创新“冲动”转化为创新“激情”。每年2月份,新学期一开学,笔者就召集有创新激情、善于发现问题并愿意为创新做出努力的学生,共同研究创新大赛的文件精神,商定参赛项目及选手。

“初定项目”这一环节强调“选题要新、立意要高”。同一个学生可能发现了几个问题,这些问题都有研究的价值。这时,笔者就引导学生做些取舍。根据现有条件,将极具创新性、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良好的市场前景且容易解决的问题作为研究项目。现有条件包括学生的知识、技能、学校的实习实训设备、学生的家庭背景等等。2011年,针对地沟油害人的社会现象,有一个学生决心在快速检测地沟油方面做些研究,制作创新作品参加创新大赛。这位学生并不喜欢化学,化学成绩也不好,所在的学校也没有化学实验室,学生的父母均是来常州打工的体力劳动者,在技术、经济等方面不能给这位学生任何帮助。检测地沟油项目属于化学项目,专业性、技术性特别强。显然,学生的选择有点盲目。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综合以上各种因素后,放弃了这个研究项目。不能轻率地否定学生,应尽量让学生明白需要做什么、自己能做什么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做出选择。

确定了一个切合实际、“跳一跳,够得着”的研究项目后,不能马上开始研究,要调查该项目的现状,即“调研市场(网络查新)”,这是保证创新作品具有新颖性的前提。调研市场是为了查证市场上是否已经有相关技术或产品。为什么还要网络查新呢?受经济、交通、地域、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本地区市场中没有的技术或产品不等于全国范围内也没有该技术或产品。所以还要通过网络查证某技术或产品在全国甚至世界的现状。2012年,笔者的学生确定了“防堵水管弯头”这一研究项目,调查市场后发现,常州市场上的水管弯头都是没有防堵功能的普通弯头,但网络查新后知道2009年就有“防堵水管”的专利了,于是学生准备重新选定研究项目。既然有了相关技术,笔者建议学生耐心学习别人的技术。后来他发现别人的防堵专利产品结构复杂,生产成本较高,虽然有很多防堵专利,但未见“防堵水管”产品面市,估计是因其结构复杂,推广价值不大所致。笔者的学生研究的“防堵水管弯头”结构非常简单,有很大的推广应用价值,具有别人不具备的优势,所以可以继续研究下去,最后终于取得了成功。

调研市场、网络查新的目的是查证是否有相关的技术或产品。如已有相关的技术或产品,就要把计划研究的项目与已有的产品或技术进行比较,判断是否有更好的工艺或存在技术革新的空间。如“无”,则只能重新确定研究项目。如计划研究的项目比已有技术或产品具有更好的工艺或存在技术革新的空间,就可以进入分析研究环节。经查证,如无相关技术或产品,就可直接进入分析研究环节。

“分析研究”,就是分析现有产品或技术存在的缺陷,研究弥补缺陷、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分析得越透彻,思路就越开阔,解决问题的方案就越多。这一阶段涉及继承与创新两个方面。理解吸收现有技术是继承,理解得越深入,创新的基础就越扎实,革新技术的后劲就越大。创新是继承基础上的跳跃或飞跃,例如文具盒,从铅笔、橡皮、小刀等放在一起的普通文具盒,发展到可以分类存放文具的文具盒,再发展到既可以分类存放文具,又有避免笔尖被碰断等功能的文具盒,每一次进步,都是在保留文具盒原有的合理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新功能。一般的规律是七分继承,三分创新。针对现有产品进行“改进”是科技创新的捷径。

分析研究后发现解决一个技术问题的方案可能不止一个。这时就要筛选出一个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即进入“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环节。笔者告诉学生:“把能力所及的方案作为制作创新作品的方案”。所谓“能力所及的方案”是指动用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等,能把设想变为产品的方案。例如“防堵水管弯头”项目,利用PLC技术可以做成一个自动检堵,自动清淤的水管弯头,也可以只做一个人工判断堵的程度、人工清淤的水管弯头。

有了明确的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制作创新作品)后,就要购买材料,采购制作创新作品可能要用到的材料、设备。制作创新作品,难免要修改或报废,所以采购的材料要留有余量。例如,为“梳吹合一机”这一项目采购材料,买了三只电吹风机,三根软塑管,二支104胶水,三个喷头,一副什锦锉刀(工具)。学生参与采购材料,既可以使学生了解项目操作细节,又可以增强学生的认识力、思维力、判断力,还可以在关键时刻给予学生一些指导。

“制作样品”是关键,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在制作样品过程中,不同的学生会遇到不同的困难。困难来自数学、物理、化学方面的综合实践能力,也来自新工具、新设备的使用方法等。对于学生遇到的困难,不要“有求必应”,因为团体协作才是克服困难的好方法。只有学生互助合作后仍然有困难,笔者才加入学生团队帮助学生攻克难关。有些学生心急,想早出成果,常常蛮干;有些学生细心、认真,但耐挫折能力弱,容易气馁;有些学生胆量太大,常常不计后果。笔者要协调各个学生,使其扬长避短,互促互进,还要检验学生做好的作品,提出一些修改建议。例如,学生制作“‘吃’垃圾的凳”时,用白铁皮仿做凳的模型。笔者建议直接用学生坐的凳子,这样既提高了效率,又使创新作品更直观、更真实。笔者与学生共同讨论完善作品的方法,所以笔者提出的改进意见更容易被学生吸纳。

“调试样品、测试效果”是必须做的工作,只有做了这项工作,才能知道现在的样品是否能弥补已有产品的缺陷,是否能解决已有技术的壁垒,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拟定调试步骤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件创新作品,重点在“新”的部分。因为是新生事物,所以要借鉴成熟产品、技术的评价方法,思考评价什么、如何评价这两个问题。想清楚、弄明白后才能大胆地拟定调试步骤。笔者参与“调试样品测试效果”的全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实事求是地更新、修正调试步骤和内容。在这一方案的所有环节中,唯有拟定调试步骤属于笔者包揽得多,学生参与得少的工作,这个工作对笔者是极大的挑战,笔者的创新能力也在指导学生创新的过程中得到了增强。

调试样品、测试效果后,发现无效果或效果太差,则只能返回“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环节,重新选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如有比较理想的效果,则进入“制作成品(完善样品)”环节。

“制作成品(完善样品)”能使创新作品更鲜活、更有灵性,能让作品闪耀着作者的智慧光芒。此环节总体要求是“作品要精”。条件许可,就参照样品,用真材实料做成准产品,条件受限,只能对样品“做些秀”,让样品更美观、大方。如学生制作“‘吃’垃圾的凳”,用白铁皮做收储垃圾的装置。经调试,“‘吃’垃圾的凳”已具备了预期的功能。但凳面下方破败的装置,让人的视觉更易疲劳,笔者要求整改。聪明的学生改用直径2毫米的钢丝制成收储垃圾的装置。装配成型后,发现“‘吃’垃圾的凳”一点也不“垃圾”,简单、实用,视觉效果好多了。学生的能力有限,笔者给学生的帮助、家长的支持、学校的支持都对创新作品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且能有效激发、保护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做好创新作品,接下来就要填写创新大赛的申报表了。参加不同层次的比赛,填写不同要求的申报表。无论填哪种申报表,都要简明扼要、一针见血地把反映创新作品核心价值的部分(前所未有的部分)在申报表中表达得淋漓尽致、一目了然。学生填写申报表,笔者负责审阅申报表,学生填写申报表时必须仔细回顾创新的过程、整理创新的思路、归纳创新的要点,这是创新过程的升华,能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还能改变学生的创新观念,从为了参赛而创新转变为为了社会的文明、进步而创新。受生源素质的影响,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一般都是薄弱的。多数学生需要笔者给予更多的帮助,如查纠错别字、凝练语句、理顺语序等等。

“指导学生制作创新作品参加创新大赛的方案”是笔者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并在实践中得到了完善的方案。按这样的方案制作创新作品,能提高创新作品的科学性、前瞻性,能提高创新作品的质量,也就能提高参赛作品的获奖几率。平时积累、逐步推进、水到渠成,更是这一方案的特色。

参考文献:

[1]房庆厚,夏颖.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4):77-78.

[2]黄明星.试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管理[J].职业教育研究,2010(11):9-10.

第2篇:科技创新调研方案范文

档案工作创新应该是全方位的革新和创造,必须从观念、理论、体制、科技、环境等各个方面对档案工作进行全面的创新,以促进档案工作的整体发展和提高。

档案工作观念创新,就是要确立与新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档案观

首先,要树立大局观。档案部门和档案工作者要了解大局,把握大局,把为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作为重点,确立服务的主攻方向,取得服务的主动权?熏使档案部门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决策与管理的“信息库”和“智囊团”。

其次,要树立发展观。要加快档案开放步伐,拓宽档案利用渠道,改善档案馆基础设施。要充分发挥国家综合档案馆在档案资源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主导作用和集聚辐射功能,使各种档案资源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形成档案工作整体合力和规模效应。要把档案工作融入到各项建设事业中,与社会发展同步,不断扩大档案工作的发展空间。

第三,要树立效益观。转变档案工作只讲投入,不讲产出,不求效益的观念,要优化馆藏,把好接收、征集关口,缩短重要档案在机关保存的时间,提前实现档案的社会价值;要运用各种先进的技术和手段,最大限度地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满足社会的各种需要;要加强档案咨询服务中心、档案寄存中心等机构建设,为不断扩大的档案整理和档案代存代管等市场需求提供优质服务。

档案工作理论创新,就是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档案理论

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结合,继承和发展结合,在选择中继承,在创新中发展。当前,要抓紧实现五个转变:一是从档案行政管理研究向档案法制化管理研究转变。随着《档案法》的颁布实施,以此为中心的档案法规体系正趋完善。以法制手段规范档案事业建设,是档案理论研究的新课题。二是从研究档案室向研究档案馆转变。近年来档案馆丰富的创新实践为理论研究拓展了新的空间,如档案馆功能的开发,接收、征集档案内容和做法上的突破,鉴定工作的进展,现行文件阅览窗口的开设等,都应该从理论上加以总结、概括和升华。三是从实体管理研究向信息资源开发研究转变。档案目录中心的构建、档案网络的运行等,是进行这种转变的重要基础。档案信息开发的模式、机制、方法以及用户的特征、类型、层次、需求等应该成为档案理论研究的新内容。四是从研究手工操作向研究计算机网络管理转变。随着办公自动化、档案数字化工程的推进,原来人工完成的档案从产生到管理的诸环节,已由电子计算机等现代技术来完成或辅助完成。五是从单纯研究档案工作内在联系向研究档案工作与社会联系转变。“跳出档案看档案”,档案与文化、档案与经济、档案与信息、档案与社会、历史、人生的关系等,都应成为档案理论研究的领域。

档案工作体制创新,就是要完善符合档案事业发展规律的档案工作体制

一方面要坚持和完善档案局、国家综合档案馆合一的工作体制,这有利于档案行政管理和档案保管利用两种职能的有效发挥,有利于有效地为居于主体地位的档案馆工作提供法律政策保障和行政管理服务。要建立法制统一,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档案行政管理体制。强化综合规划,监督协调,社会服务等职能,坚决维护各级档案局的行政和执法主体地位。

另一方面要发挥国家综合档案馆的主导作用,同时进一步调动部门管理档案的积极性。可以尝试建立中心档案馆体制,即以综合档案馆为中心档案馆,专门和部门档案馆为分馆,原行政隶属关系不变,人、财、物渠道基本不变,或由中心档案馆投入部分智力、技术、设施共建,分馆在业务上受中心档案馆的管理和指导,使档案资源的收集、流向、配置和开发利用更趋科学。可以实行三个“一体化”管理。一是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把档案管理工作的起点前移到文件形成的阶段。二是同一区域的机关档案文件一体化管理,建立联合的档案文件中心。三是有条件的在企事业单位实行档案、图书、情报资料一体化管理。

档案工作科技创新,就是要发挥现代科技在档案工作中的推进作用

科技创新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主导力量,也是档案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推动力量。要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档案基础工作发展。在信息时代,档案部门的功能将由传统的以档案实体保管为中心转变为以档案信息管理为中心。随着政府各部门的网络建设、办公自动化系统及各种数据库建设达到一定水平后,电子政府将建立电子文件数据中心,作为电子政府系统重要环节的数字档案馆,需要利用网络组织管理政务信息,提供信息检索,实现信息共享。同时,档案机构应该成为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保存和利用的中心。档案信息化为档案资源的“重组”和利用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在档案数字化的过程中,应该加强鉴定工作,进行“第二次建档”,以优化资源,提高利用效率。

要加快档案科技创新体制的建设,促进档案科技成果的开发和推广应用,提升档案工作科技含量。要建立和健全政府对档案科技进步的宏观调控体系,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有效动员和整合档案科技创新资源,着力提高档案科技创新能力。档案部门要加强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的合作,形成档案科技创新的优势。借助“外脑”是实现档案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可培育和依托社会中介机构来开展档案科技成果评定活动,建立社会化的档案科技成果评价体系,而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档案科技研究中心可以建立为档案科技创新服务的人才数据库,利用先进人力资源和技术设施组织研发档案科技新成果。

要保证档案工作创新的有效开展,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档案局要承担起档案工作创新的总体规划、法规研究、业务指导、组织协调、科研攻关、人才培养和资金保证等工作。当前,在加强对档案工作创新的组织领导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要理清档案行政管理工作的思路

在档案设施上,要重点加强档案馆建设。档案馆是主体,档案室是基础,缺一不可,互相依存。进入新世纪,档案工作应以开发利用为中心,而开放利用的中心又在综合档案馆,所以当前要把档案馆设施的建设放在重要位置。

在信息化建设中,要重点解决政策、规划、标准、规范的统一。这是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必须理顺的重要问题,不然投入越大问题越多。如档案目录中心建设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数据格式不统一,给数据迁移、信息共享造成很大障碍。档案信息化建设在整合和规划方面必须加大力度,上海市档案馆已经向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申报数据库标准格式建设方案并得到批准,下一步要抓紧完成标准格式规范的起草工作,争取早日出台。

在档案资源建设中,要重点抓好档案鉴定工作,同时加强档案资源整合。不解决鉴定问题,整合起来的档案信息或者没有利用价值,或者不能对外提供利用。要树立鉴定第一的思想。档案部门要充实一些经济、金融和管理专业的人才,这样才能全面掌握档案的价值,慎重对待关系国家利益和安全档案的开放;还可以组织社会专家进行档案鉴定的攻关。在抓好鉴定的同时,资源整合也要抓好。在加强国家档案资源管理的同时,要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产生的社会档案资源也管起来。可以采取在档案馆中增设名人档案室等措施,扩大档案馆的社会影响。

在档案科技研究中,要重点研究解决当前工作中的急、难问题,同时加强对长远问题的研究。对上海来说,急需解决的问题包括:一是科技规划要明确,既要有远景规划又要有近期计划。二是要抓住当前档案管理中的难点问题集中攻关。如档案条形码管理等。三是科研要有先导性。例如电子文件归档管理问题,要根据上海实际情况,抓紧研究切实可行的方案。要介入文件管理的源头,制定文档一体化的管理规范。四是要把档案目录信息化特别是专题目录信息化作为大事抓好。五是搞好档案实体数字化,注重档案实体保护现代技术研究,加强对声像档案的资源整合和数字化工作,建好多媒体档案数据库。

要在服务中加强档案指导和监督工作

档案局要为档案馆服务。档案工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档案馆工作,档案馆是档案工作的实体、载体、主体。档案馆是档案的最终归宿,国家档案资源、社会档案资源最终都要进档案馆。档案馆的馆藏内容和社会对档案的利用需求,要求档案局发挥行政指导和监督作用,为保障档案馆的工作服务。如对重大活动进行监督指导,就是为保证这部分档案的进馆。正因为档案有现实的利用价值,所以档案馆工作能够出亮点,而档案馆出成绩可以提升档案工作整体的地位和影响。

档案局也要为档案室服务。一是法制和政策服务。档案工作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领导讲话要让每个档案工作者都了解和掌握,要编写这方面的宣传品,以各种途径进行宣传。二是培训服务。要分析档案队伍的现状及问题,确定培训的目标和方向,制订计划。培训服务可以和当前的档案工作创新活动结合起来。三是典型示范服务。通过宣传典型来交流经验和各类信息。四是执法检查服务。执法是刚性的,服务是柔性的,要把执法的刚性和服务的柔性结合起来。执法不仅仅是去找问题,主要是为解决问题。可以开展执法前服务,出一些题目让大家自查,把问题在执法前解决掉,化刚为柔。还有执法后服务,如果发现档案整理有问题,可以授权咨询中心代为整理,制度不完善的可以帮助他们完善。五是凝聚力服务。要形成档案工作网络,加强彼此的交流,增长知识和才干,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

第3篇:科技创新调研方案范文

【关键词】多元统计分析 三段式科技创新

一、前言

多元统计分析是一门研究统计应用方法的统计课程,是高等院校统计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对于训练与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与统计应用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统计软件的开发,多元统计分析课程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该课程本身具有理论推导繁琐、计算强度大、实际操作复杂等特点,不仅消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使得其理论方法难以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从而失去了多元统计分析课程应用性的作用。

为培养学生对多元统计分析课程的学习兴趣,使多元统计统计真正与现实问题相结合,发挥其应用性课程的作用,本研究将以学生为主体,以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实施面向科技创新活动的《多元统计分析》“三段式”应用教学模式的研究。分别包括:一段:统计案例的构建,重点阐述在科技活动中如何构建统计模型;二段:问题情景设计,让学生对科技活动的实际问题进行情景模拟;三段:统计创新实战,组织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竞赛,辅助以专门的技能培训。

在国外大学的应用统计专业课程中,案例教学是主要的教学模式之一。案例教学法是将实际问题提炼并模拟。因为实际问题的复杂性使得提炼出的案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这恰恰符合统计学课程的应用性和操作性的要求。因此,为了增强学生面对实际问题的统计应用能力及操作能力,应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各种竞赛。通过竞赛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撰写科研论文及归纳总结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学习沟通,表达等基本技能。

二、“三段式”应用教学模式的内容

(一)研究内容

本研究以科技问题为引,以三段式立体教学模式为手段,以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为目的,改革传统的《多元统计分析》教学模式。

一段:统计案例的构建,重点阐述在科技活动中如何构建统计模型;

案例教学法是将实际问题提炼并模拟。因为实际问题的复杂性使得提炼出的案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这恰恰符合统计学课程的应用性和操作性的要求。通过对各类典型案例的分析与讲解,即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能够帮助学生进行实际问题的提炼,进而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能力。

我们在借鉴国外案例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以我国实际背景出发,进行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教会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最终学会思维、分析和推理、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统计思维能力。由于《多元统计分析》旨在学生统计能力的养成.而统计能力又主要体现在统计思想、方法的应用上,因此统计的教学过程不应局限于基本理论和方法的介绍.应注意学生分析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多提出“what”、“why”、“how”等系列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并当堂回答,采取这种学生参与式教学方法,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造能力,不仅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敏捷反应,答辩口才,更能进一步明晰解决问题的思路,对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生活需要的合格人才是非常有益的。同时还要求学生掌握科技创新方法、增强逻辑思维与分析能力及文献检索与收集能力。

二段:问题情景设计,让学生对科技活动的实际问题进行情景模拟;

本阶段采用学生与教师并重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挖掘和提炼能力、统计数据搜集、数据整理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教师将科研项目、社会商业项目为主,设计模拟实践,带队指导学生参与整个模拟流程,在流程的每一部分详细指导其中所用到的统计方法、统计知识、统计原理。结合实际问题,尤其是商业经济问题,适当介绍所用的经济知识,给出经济意义解释。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结合自身对实际问题进行统计调查,如对大学生网购现象调查分析、学生对课程教学改革的感受的调研、大学生创业观念及意愿问题的调查等,使得学生能够真正将理论与实线结台,理论知识得以巩固。

培养学生的统计应用条件反射能力,促使学生将实际问题与统计方法之间建立一些直觉的联系,即学生在接触某些具体问题时,能够第一时间想到处理这些问题能够应用的统计方法。如:怎样知道这些问题,可以选用数据、图形、表格等来描述、界定这些问题;怎样了解这些问题的规律、趋势,可以选用推断统计、多元统计等方法。

三段:统计创新实战,组织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竞赛,辅助以专门的技能培训;

本阶段采用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和撰写科研论文能力。每年都会有各级学科竞赛,在比赛前一个月左右时间,通知学生开始为竞赛做好准备,根据往年比赛惯例,提前构思,用1-3天的时间初步选定方向,用4-7天的时间设计调查问卷,教师鼓励学生根据各自特长组成团队参与科技竞赛,团队为主、团队完成竞赛的全程,教师为辅、只为团队提供思路、方法的指导,使教学活动由被动的执行任务变为主动的创造性劳动。

通过竞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学习沟通,表达等基本技能。

(二)研究创新点

1.打破了传统的案例教学模式。传统的案例教学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的理解,而我们所进行的案例教学是希望通过案例教学培养统计思维能力、掌握科技创新方法、逻辑思维与分析能力和文献检索与收集能力。

2.改进了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实施以科技创新活动流程为参考,学生为主体实践教学。传统的实践教学,虽然称之为实践,但是实践的过程只是教师布置题目,学生完成论文,不能够真正做到理论与实线相结合,我们组织学生结合自身对实际问题进行统计调查,如对大学生网购现象调查分析、学生对课程教学改革的感受的调研、大学生创业观念及意愿问题的调查等,使得学生能够真正将理论与实线结台,理论知识得以巩固。

3.以科技创新竞赛为工具,教学并重的统计专业技能培养。传统的检验教学效果的途径是考试,或者通过论文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本项目继续延续论文考核形式,并进一步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中,好的课业论文可以作为学生毕业设计的基础。同时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和撰写科研论文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三、研究主要成果及推广价值

(一)主要成果

“挑战杯”活动在全国高校中的影响日益扩大,已成为衡量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既是学生科技训练的重要平台,也是反映高校办学水平、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

2009年,学生参加河北省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即“挑战杯”,获得特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2010年获得一等奖一项,2011年获得三等奖一项。学生的科研能力增强,完成多篇学术论文,如07级统计专业学生王彦的文章被EI检索,06级统计专业学生魏志星发表的文章已被JICT(EI源刊)录用;

(二)推广价值

为了适应社会、科技、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深入开展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提出了“三段式”教学模式,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挑战杯”竞赛,均取得了好成绩,这对全校的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起到了十分积极的重要推动作用。同时,在省内各高校中,我校的成绩也是屈指可数的,特别是统计专业学生在同类专业学生中表现优异,屡次获奖。说明我们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成效,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四、研究前景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即能够增强学生的科学素质,又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本研究就是将课外科技活动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课内外内容完美的结合起来,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国家的未来靠创新,创新人才的培养靠教育。

参考文献:

[1]郭玉珍,凤启龙. 对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11)

[2]冀相奎,刘文婷. 高校科技创新工作探析[J].科技信息.2008(23)

[3]扬卫,依凡. 关于“大学创新文化”的讨论[J].新华文摘.2007(13)

[4]田喜洲. 论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重庆大学学报.2002(6)

第4篇:科技创新调研方案范文

    (一)中道思维蕴含的决策思想

    “中道”在东方文化中有明确记载和论述,有适度、合理、和谐的意思。中道强调考察矛盾的两个极端,倡导凡事要适可而止,努力追求整个系统的协调均衡、机动灵活和统一一致,强调要在坚守中正协同之道时注重权变,亦即要“执经达权”,采用灵活多变但又有延续性的策略,使之实行最新的形式变化。受中道思想的影响,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会以其作为决策的原则和标准。因此,可以在战略决策和方案选择的过程中得到较好体现。技术创新及其管理模式得到高层管理的关注,这正是本文以技术创新管理模式选择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的主要原因。中道思维是东方文化中个人与他人在互动过程中表现最为突出的一种思维方式,它不仅隐含了个人的自我感受,也隐含了他人所给予的外在要求,最重要的是此思维特质还包括了人际互动的情境网络。[1]准确的说,它是在动态复杂的情境中,个体通过挖掘自身和外部需求,综合内外部环境各项因素(如相关利益者的感受等),力求找到措施方法来调和内外部落差,追求协调平衡状态的思维过程。中道思维以“保合太和”作为决策的终极目标,以“权变管理、人为为人、刚柔相济”为决策原则。大陆学者苏东水和台湾学者曾仕强对中道思维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将其引入管理学领域。本文借鉴他们的研究成果,将中道思维定义为企业高层管理者在企业的战略决策过程中,为达到“保合太和”的目标,依据“权变管理、人为为人、刚柔相济”的原则,整合企业所在的外在条件与其内在的各项需求,所采取的适当行为和方案的思维方式。

    (二)农业科技型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模式研究

    技术能力演化轨迹模式是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创新,该模式从本质上阐明了企业技术能力成长的基本过程。在农业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的选择上,不仅受到外部环境及企业内部因素的影响,还受到高层管理者决策思考思维的影响。中道思维的提出,不仅充实了决策理论,也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基于中道思维的技术创新管理决策是一种以技能为基础的决策模式,是基于经验及心理活动规律与认知的结果。在农业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的研究上,揭筱纹和徐彬通过对全国各地农业科技企业的研究,结合地域、行业及企业特征,对农业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提出了三个维度:外源协同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成果转化能力,勾勒出了技术创新能力的基本结构。基于技术创新能力的三种组合(弱能力组合、类型能力组合及综合能力组合),结合农业科技企业的特征和运作机制,提出了基础型、类能力组合型、战略规划型三种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如图1所示。弱能力组合对应基础型技术创新管理模式;类型能力组合对应类能力组合型技术创新管理模式;而综合能力组合对应战略规划型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基础型技术创新管理模式:企业内部重点考虑制定相关的制度,以制度为指导,规范完成企业的各项工作,提高工作的效率。企业外部依靠政府的正确引导,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管理服务体系,使中介服务机构参与提供农业科技企业的支撑性服务。该模式的特征为:自主创新能力弱,外源协同能力弱,成果转化能力弱。技术突破型管理模式:本身的技术能力强,需要借助其他的企业来合作开拓市场。该模式的特征为:自主创新能力强,外源协同能力弱,成果转化能力强。市场引导型管理模式:借助外源科研院所和大学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与资源的高效利用。该模式的特征为:自主创新能力弱,外源协同能力强,成果转化能力强。战略规划型技术创新管理模式:产品技术逐步进入成熟化,农业科技企业的产品以相同或相似的资源技术优势逐步进入市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以战略调整、战略的重新定位作为实施管理的主导方向。该模式的特征为:自主创新能力强,外源协同强,成果转化强。

    二、中道思维下的决策模式分析

    2004年,lisaSayegh,WilliamP.AnthonyandPamelaL,Perrwe在《危机下管理决策:情感在知觉决策中的作用》一文中指出,受制于可供决策时间及信息量的多收,决策者在这类资源相对稀少的情况下,更加倾向于依靠个人经验与习惯思维进行思考决断,而不是依靠传统的理性决策。[3]本文借鉴其理论研究成果,提炼了中道思维下的管理决策模型(如图2所示),并对其中的决策过程进行延伸,分析了其决策过程。中道思维通过作用于决策者的经验(包括二手经验和直接经验),改变了其显性知识及认知模式,并影响决策效力和情感记忆能力,进而通过隐性知识作用信息收集与决策过程,情感反馈作用决策过程,显性知识与决策环境一起作用于信息收集的方式影响决策结果的达成。系统科学的决策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一)建立决策框架

    建立相对系统的决策框架至少具有两方面的意义:有利于全面完整的把握决策方向并管控实施,进而实现既定目标;制订科学的决策框架,对于避免上述弊端也不可或缺。根据西蒙的现代决策理论,人的理性具有有限性,决策团队其认识和能力对于所面对的决策问题也存在一定的有限性。

    (二)采集与分析信息

    采集、分析与应用新兴的能力是现代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决策能力的重要衡量指标。这一步骤主要包括如下几个环节:选择信息的采集渠道与方式、获取并核实信息、对信息进行预处理、分析与检验信息。信息的充分、准确和实时是进行正确决策的前提与保证。其中信息的采集和分析方法的选择,以及与此相关的专门人才和技术处理系统的匹配与应用是这一步骤的关键要素。

    (三)拟定并选择方案

    可供选择方案的数量及方案的设计质量往往决定了决策方案的最优化程度。因而如何最大化的获取较多数目且质量较高的方案是高层管理者必须重点思考的问题之一,如充分交流和激发成员的创造性思维,依据某种评估准则从其可行性、可接受性与可靠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筛选。

    (四)反馈与改进

    一般情况下,高层管理者的决策通常是一次性的。但对方案的实施执行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和验收评估,可以极大地促进决策过程的优化,进而提升决策质量。特别是对于一些较为繁琐复杂的问题,通常要采取渐进式决策方式(“反馈-改进-反馈”的过程),从而形成更加有效和满意的最终方案。[4]

    三、中道思维对管理者决策过程的作用机制研究

    (一)决策框架

    通过对中道思维的决策模型及程序等研究总结,在对现有决策模式和战略决策过程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本文对基于中道思维的战略决策过程和模式进行提炼,提出了中道思维在技术创新管理模式中的选择框架。中道思维下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选择框架主要有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是以对决策结果与绩效的影响程度进行划分的。第一个层次是模式的基本决策过程,即图4中的最下一层。这个层次是中道思维决策的基础,象征“地”。第二个层次是高层领导团队,处于中间位置,是模式的核心和关键,对整个决策过程起关键作用。高层领导团队的决策是以第一层次的决策过程为基础,并受到更高层次的制约,象征“人”。第三个层次是保合太和,是中道思维决策的最高原则和最高决策目标,象征“天”。根据中道思想,农业科技企业要实现决策的最高目标“保合太和”,必须充分发挥“人”顶天立地的作用,通过人的不断努力,来确保战略决策过程的顺利进行。“保合太和”是一个理想目标,它的实现需要人的不断努力,一方面,决策者应努力提高自身的决策素质,另一方面应该遵循科学决策程序的基本规律。同时,与图1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框架图结合,找到适合自己的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决策过程是一个主观反映客观的动态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阶段都互相影响着,并时常产生反馈。[5]因此,在上述中道思维下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选择框架中,决策过程的每一步骤都是相互联系、交错重叠的,在决策的时候,不能将决策的各个步骤截然分开,而且每一步都不可缺少。中道思维下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选择框架的决策过程,依旧沿用传统的决策程序,因此其决策过程与传统的战略决策模式没有很大区别。它的创新之处在于将中道思维的管理内涵做为战略决策的原则并以保合太和做为最高决策原则和最高管理目标,将中道思维的管理精髓运用到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选择的决策管理之中,即分析问题、制定决策和执行决策三个过程以中道思维的管理内涵为决策原则。归根结底,中道思维下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选择框架是从人性角度完善了传统的科学决策程序,将人性因素加入到企业的战略决策之中,因此其决策不单纯是理性和知识性的,也是智慧性和整体性的。

    (二)决策程序

    虽然众多学者对决策程序都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观点,然而这些不同的观点背后也有相似的地方。中道思维下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选择框架保留了传统决策模式的决策流程,吸收其简洁、易于决策主体理解和使用的优点,也肯定了原决策流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中道思维下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选择的决策要做到准确、及时、有效,同样必须遵循科学的决策程序。

第5篇:科技创新调研方案范文

科学研究是从选题开始的。选题也是科研中的关键环节,“选题选好了,科研就成功一半。”好的选题,能够抓住我们档案事业发展的难题,不仅令评审专家眼睛一亮,而且对推动档案工作实践有实际价值。若选题不当,脱离实际,失去科研价值,对实践没有帮助,也是对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选题也是科研的决定性环节,是指导档案研究中各项环节的一根主线,对科研起决定性的作用,决定着研究方向、研究方法与手段、决定课题的研究价值。

档案科研课题的直接来源

档案科研选题要有的放矢,要主动了解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管理部门每年的科研项目指南,寻找档案领域与他们科研计划的契合点。档案科研选题主要项目来源有档案主管部门管理的科技项目如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和各省级档案局科技项目;也有其他科技项目主管部门管理的项目,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科技项目、国家各部委科技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省政府招标课题项目、省科技厅科技项目。

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档案局科技项目每年第一季度下发立项指南,指南有详有简。如2010年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指南中主要以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为主要研究方向,具体有十个方面:

1 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情况调查研究

2 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基本框架及相关理论研究

3 档案安全保障体系机制、体制创新研究

4 档案安全保障新技术、新方法研究

5 档案安全保管环境管理研究

6 安全保障相关标准规范研究

7 受损档案抢救技术研究及设备研制

8 档案异质异地备份策略研究

9 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策略研究

10 电子文件安全保障及电子档案长久保存策略研究

各省级档案局科技项目指南紧紧围绕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基础理论,规范标准、现代化技术、保护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国家档案局与省档案局立项指南可以说是广大档案工作者科研选题的主要来源。但无论是概述性的指南或是详细的指南,都只是提供研究的方向和重点,不能不假思索照搬照抄成为科研题目。

此外,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省政府招标课题项目、省科技厅项目是有一定研究基础、有一定研究能力的档案科研工作者的项目来源。这些科技项目的主管部门都设立公开的网站,公布课题指南、申请程序、评审办法,许多项目还有经费支持。

比如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管理,注重基础研究、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综合研究,积极推进理论创新,支持具有重大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的抢救和整理工作。下设22个学科,档案类的题目设在图书馆、情报和文献学。

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课题指南中档案学科题目有10个:中西方档案信息公开制度比较研究、国家档案开放目录体系建设研究、企业档案管理政策研究、网页长期保存策略和方法研究、国家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与模式研究、文件档案全生命周期整体性保护策略研究、破损历史档案抢救性保护的规范和策略研究、网络环境下的档案规范记录系统研究、中国数字档案馆基本结构与运行机制研究、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管理机制研究等。这都为高层次档案科研提供了项目来源。近年来,河南省档案理论工作者与档案业务骨干合作申请了两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河南省档案局近2年来获得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1项,科技攻关项目1项,河南省政府招标课题1项,河南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项,国家档案局项目1项。

档案科研选题角度

1 在档案工作实践中凝练课题

档案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许多理论、技术和方法是由实践推动,在实践中产生又广泛应用于档案工作中。

比如,在安徽和县档案资源整合试点工作的推动下,形成了档案管理模式改革的课题;在深圳、青岛、天津、福建与省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了许多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标准规范和技术;在电子文件中心建设的实践中,安徽省档案局科研先行,研究破解电子文件形成到归档的标准;四川汶川地震中,档案被埋,如何抢救灾后的档案,成为档案界的新的研究课题。就要求档案工作者处处留心,把工作当科研课题做,把工作中的经验、规律、问题、对策进一步升华,成为科研课题。

2 从档案事业新生事物中选题

随着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方法被应用于档案工作中。档案工作的新体制、新机制、新现象、新内容、新技术等都可作为科研选题的角度。如20世纪初,档案创新服务机制方面的探讨;近年来民生档案的概念和建设、知识管理概念在数字化档案馆建设中的应用;电子文件、邮件、网页管理;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与安全;民营档案咨询、寄存机构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等都是新题的选题。

3 从档案科研的空白区选题

档案基础理论研究和档案实践研究中的“盲区”、“空白点”是选题的主要角度。这样的选题不仅能填补研究领域的空白,而且具有独创性和创新性,具有理论价值、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如陕西省档案科研所的研究员李玉虎同志,几十年开展对多种褪变字迹的恢复和抢救,填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多项空白,其字迹恢复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多级档案馆、图书馆和博物馆。

4 从学科渗透、交叉中选题

学科渗透、交叉是科学在广度、深度上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事物都在普遍联系之中,档案、图书、情报、史志、信息技术等学科也在普遍联系之中,在学科渗透、交叉“地带”存在着大量的新课题可研究。比如,原河南省档案局局长王毓同志,北大图书馆系毕业,曾任过省图书馆馆长,提出档案应走大文献之路,开展“档案、图书、情报互鉴研究”;还有一些图书、档案、情报人员、基础设施、管理体制、检索手段、管理方法、信息共享等方面的比较研究课题,能引导各学科相互借

鉴,取长补短。

5 从学术争论中选题

在档案事业发展过程中,学术界对同一对象、同一现象、同一过程,往往存在着不同看法、不同观点乃至不同学派之间的争论。比如基础理论研究中的档案、文件概念,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等存在许多争议之处。各种不同观点、看法的争论碰撞,往往会产生新的智慧火花,会推动学术向纵深发展。因此,在选择研究课题时,要注意收集、了解有关领域的学术争论,注意从中发现问题,并结合自己实际情况来确定研究题目。

选题的方法与过程

选题的过程大致要经过发现问题、课题调查、课题论证、最后完题等程序。

1 发现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就是从档案学理论研究和档案工作实践中发现问题。但这些问题并不是白纸黑字写在那里,在于平时的观察、积累、分析、思考,及时捕捉灵感,归纳问题。

比如,郑大已故档案专家王金玉教授在多年的档案史教学研究当中,发现对“千文架阁法”表述不详,就开始对这一问题关注,查找史料,开始对宋、唐档案史的研究,更正中国档案史上对“千文架阁法”的记载,填补档案史研究中的空白。再比如,数字档案馆建设是近年来的热点课题。各省市开展了数字档案馆建设实践,但是重点都放在各自档案管理系统的开发及应用,放在纸质档案的数字化上,而能否实现数据库互联互通,达到资源共享呢?应是共存的问题。根据河南省档案数字化工作起步晚、投资少、发展不均衡特点,能否从最顶层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研究呢?这就是发现问题的过程,也是初步定题的过程。

2 课题调研。有了初步的定题,就要先围绕这一课题开展广泛的调查研究。主要应注意文献调研,了解国内外对同一领域、同一课题的研究情况,包括课题研究的历史、现状、趋势;该课题在实践中的意义和影响,哪些问题前人已研究过,目前还存在尚未解决的问题;该课题应分解为哪几个部分等,为最后定题和科研做准备。

3 课题论证。对经过调查研究提出的科学问题,必须进行初步论证,即对课题进行可行性研究,分析完成课题的主客观条件是否具备。课题论证不仅要阐明从哪几个角度提出问题,而且要界定核心概念,要确定具体明晰的、有一定内在思路的研究问题,要对研究方法进行设计。课题论证本身就是一种研究,要求占有翔实的资料,要以齐全的参考文献和较全面的分析来支持自己关于选题的主张。

第6篇:科技创新调研方案范文

[关键词]产品创新设计;概念;程序

[中图分类号]F2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8)06-0031-03

随着经济的日益国际化,相同的材料、相同的加工技术、相同的产品功能要求,使工业产品越来越同质化。同质化现象的出现必定会很大程度影响整个行业的利润空间,引发激烈的价格战。面对产品同质化,发达国家的企业既重视吸收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又重视本国、本民族文化艺术特色的传承和发展。学科整合、系统集成创新,使工业产品不仅体现出相同的实用美和技术美,而且还表现出本民族或地域的文化特色。由此可见,产品创新设计是解决产品同质化问题的必要途径,是提高制造业价值的重要手段。

一、企业产品创新设计的内涵

产品是人类维持生存的工具和用具,作为人造物,必然体现出人文价值。产品人文价值包含了产品的实用功能和精神功能。产品设计是人类为抵抗严酷的自然延伸自身生存与生产能力改善生活水平,而对工具与用具进行不断地创新的过程。产品设计是人类社会赖以进步的重要文化创造,即一种物质性的文化创造。一切文化现象都是符号现象,所以,产品设计作为文化创造活动,自然是一种符号现象。产品设计作为一个完整的符号传达系统,发信人是以设计师为代表的群体,其背后还有以委托人为代表的产品项目提供方。产品设计符号收信人是广大的使用者群体。产品设计符号的信道是一个产品的大批量生产、销售的渠道。产品设计的符号是由功能、结构、机构、材料、人机和数理(比例与尺度)五要素组成的。因此,产品设计是艺术设计和工程设计的综合过程。现代制造业产品最终必须实现产品的商品化,所以,产品创新设计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产品的人文价值和经济价值,即向消费者传达设计师和生产商的信息,通过吸引消费者实现购买行为,达到经济目的。根据多学科研究的成果,我们可以把企业产品创新设计的内容概括为产品技术创新设计、产品文化创新设计、产品人本创新设计和产品人机创新设计四个方面。

1 产品的技术创新设计。技术是构成产品的关键要素,是实现产品实用功能的必要手段,是产品创新设计的核心,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必须在产品包含的技术上不断创新,以实现生存和发展。产品的技术创新设计常采用技术分解、改进、再重新构成这样三步走的方法,被称之为“技术构成”的方法。技术的发展有着时代的潮流与趋向。当通过技术构成来实现产品创新时,既需要掌握传统优良技术成果,又需要把握产品技术发展的时代趋势。当今,产品技术发展的潮流是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下一轮技术突破的浪潮,可能会在信息、生命和纳米科学的交叉之中涌现。

2 产品的文化创新设计。产品的形式是产品人文价值的综合体现。产品形式无疑需要满足实用功能的需求,但产品形式又不能唯实用功能而定。产品形式的精神功能(文化表述),同样是不可忽缺的。因此,产品形式设计(产品造型设计)必须兼顾其实用功能需求、形式之美和文化之美。产品文化设计的研究称为文化构成设计。提高产品的文化内涵,通过在产品中巧妙地融入文化艺术元素以实现创新,已经成为一种产品设计和创新的主流思想。文化构成设计,需要深入研究与发掘中外文化的内容与特点。中华民族有5000年悠久历史,文化沉淀深厚、内容丰富,是一座用之不竭的宝藏:有阴阳学说为主体,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有以礼仪、中庸为主体的儒家学说;有以强调轮回、因果辩证关系的佛教思想;还有生产实践和地域因素形成的民间文化和民俗文化。尽管这些传统文化常常带有封建迷信的色彩,尽管近代承受过“西方文明”百年史,但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并没有没落,它是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潜在资源。我们应科学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丰富多彩的文化表象中,含蓄大度、自然和谐、劝人为善的造物原则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产品设计者首先应当努力发掘本国和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并充分应用到产品的创新设计中去。同时,由于产品市场的国际化,必须了解产品面对人群所属国家和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使产品设计更有针对性和创造性。

3 产品的人本创新设计。消费者需求是消费者在生理、心理各方面期望得到满足的一种趋向。这种趋向可以引发消费动机,进而产生实际的消费行为,使产品最终实现经济价值。产品人本创新设计,是顺应时展,突出产品的个性化,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设计者通过把用户市场进行不同地域及不同用户群体的细分,以及针对细分市场进行用户需求的认真研究,充分挖掘不同用户群体需求的个性特征,设计出满足用户独特需求的新产品。这是产品实行高附加价值的重要手段。现代高技术与电子商务技术的结合,还将为个性化新产品与网络化营销的结合开辟广阔前景。

4 产品的人机创新设计。产品人机创新设计有两个目的。(1)研究人・机・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人机交流是产品的人机界面,充分了解人与产品进行交流互动的操作方式和认知方式,力求人操作产品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并努力提高产品使用效率。通过绿色设计,确保产品符合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2)通过研究人的形态与反应特征,仿生设计,为产品技术创新设计和人本创新设计提供元素。

二、企业产品创新设计的主要过程

企业产品创新设计的主要过程可以概括产品概念设计、产品方案设计、产品结构设计、产品材料与工艺设计和产品营销设计五大步骤。

1 产品概念设计。产品概念没计首要任务是产品调研。产品调研是收集产品创新设计元素的过程,是产品定位(产品概念形成)的必要过程。

产品调研具体内容有消费者需求、产品实用功能,结构、材料与工艺、人机关系、市场信息、艺术造型规律、运输、维护、相关法规,行业标准等。消费者需求调研,是产品人本创新设计重要依据。消费者需求是消费者在生理、心理各方面期望得到满足的一种趋向,是引发消费动机,进而产生实际的消费行为。产品实用功能、结构调研,是对现有产品技术的解构,是产品技术构成创新设计(实用功能设计)的必然过程。产品实用功能调研内容主要是指产品的主要功能、辅助功能,功能的识别、使用、操作难易程度等。要求设计者了解从接触产品到使用、评价整个过程中的消费者感受,以及同类产品的优缺点,

以便自己在做设计的同时避免那些已经出现的错误。产品内部结构虽然不能决定产品形态,但是产品内部结构能决定产品形态不能是什么样。一方面,结构影响着产品的实用功能,即使用的舒适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生产的工艺性,这里所说的工艺性是指能否用合理的成型方法生产制作所需的形状、尺寸、精度,即工艺的合理性。材料与工艺调研,是产品创新设计物质化的必要手段。一方面,材料是实现产品功能的物质载体,材料的选择恰当与否直接影响产品功能实现的可能性、可靠性和经济性;另一方面,在构成产品造型的形、色、质三大感觉要素中,色彩和质感都与材料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材料在赋予产品、体现产品的美学和人文价值方面起着同样的关键作用。对现有的生产工艺进行充分的了解,可以为下一步设计当中充分利用生产工艺特点做准备。产品人・机・环境关系分析,是产品人机创新设计确保用户操作安全性和舒适性,确保产品符合可持续性发展的前提。市场信息调查是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收集、整理、分析各类市场信息的过程。作为信息载体的产品。除了承载着固有的物质功能外,还承载着重要的品牌文化,对自身品牌及竞争品牌作全面细致的对比分析,对于进一步掌握市场发展变化的规律和趋势有着重要意义,可以为企业进行市场预测和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和资料,进而帮助企业确立正确的品牌发展战略及产品研发计划。艺术造型规律调研,是对产品自然发展史的文化解构,是产品文化构成创新设计(精神功能设计)的必要参考。运输、维护、相关法规、行业标准等调研,是产品商品化的必要手段。

产品定位,即产品概念设计的定案。产品定位往往不是唯一的,但作为一项设计任务,一个最终的产品却是唯一的。因此,产品定位的台理化决定整个产品工程的成败。产品定位必须遵循实用,经济、美观、舒适安全、绿色、文化认同等美学原则,由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设计师、用户代表、营销人员和有关专家组成评审组,对产品调研报告进行公正合理的评判,确保产品的科学定位;同时指导确定产品创新设计的具体任务书。这部分工作由工业设计师主持,并在产品开发设计的各类人才和消费者代表的通力合作下完成。

2 产品方案设计。产品方案设计是按产品定位的既定目标,对产品进行形态设计的过程,其主要任务是产品的功能设计。产品功能包含产品的实用功能和精神功能。产品功能设计具体为产品实用功能设计和产品造型设计。产品实用功能设计是产品技术的重构和创新,主要属于工程设计的范畴;产品造型设计是对产品所有创新元素的集成创新,主要属于艺术设计的范畴。产品创新设计成果最终集中体现在产品的形态中,所以,产品方案设计是产品创新设计必不可少的途径。方案设计是在产品符号科学编码的基础上,即满足实用功能最基本的结构、机构、材料与工艺、人机关系、价格等因素的制约,按产品语义学和产品语构学规则,对产品最终形态进行艺术编码。方案设计在对产品最终形态进行艺术构思过程中,一方面要正确面对实用功能;另一方面必须遵循该类产品造型规律所昭示的趋势,正确面对特定使用群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等人文艺术因素的制约。该过程中,必要时还需制作草模型(概念模型),协调理性与感性、视觉与触觉的关系。人机界面设计在不破坏整体造型风格的前提下,须充分满足实用功能、安全、经济、环保、人文识别、企业形象等因素的要求。针对不同产品,创新设计的侧重点有较大的差异。在保证产品合适的实用功能前提下,消费品制造业更注重产品的精神功能,创新设计偏向产品的造型设计,设计追求品味和流行时尚。装备制造业则更注重产品的实用功能,创新设计偏向产品的工程设计,其产品造型设计有别于消费品制造业,主要特征表现在:1.物质功能明确,不刻意追求艺术表现;2.受技术与成本因素制约,造型可变空间小(由于产品批量小,材料以金属板材、型材等为主,加工工艺以铸、锻、焊、铆、折、弯、剪切等冷热工种为主,造型不像塑料制品那么自如);3.由于产品一般体积大、工作强度大,对产品操作的人・机・环境协调性要求很高(尽管我国企业对此仍不太重视)。

方案构思初步阶段,工业设计师一般徒手绘制产品方案。随着方案的深入,工业设计师会用相关CAD/CAM软件在电脑中虚拟产品方案的三维效果,结合草模型进行理性与感性的分析。最终方案一般须制作设计评价模型。设计评价模型制作,视产品具体情况确定。体积较小的产品,采用原型制作方法。原型制作是严格按照既定方案的结构、机构、形态、色彩、材质和标识制作样品的过程。装备制造业产品一般体积较大,常常采用仿真模型制作方法。仿真模型制作是尽量按照既定方案的结构、机构、形态、色彩、材质和标识制作等比缩小样品的过程。由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设计师、用户代表、营销人员和有关专家组成的评审组,面对产品最终方案的设计评价模型,围绕产品材料与工艺、人・机・环境、生产成本、精神功能、可持续性等重要因素进行深入细致地科学评议。方案认定或修正之后,必须绘制精确的外观三视图,作为产品结构设计的出发点。这部分工作由工业设计师全面负责完成。

3.产品结构设计。结构设计是对最终构思方案的实用功能和形态进行技术规划和科学验证的过程。如果说方案设计是处理产品系统与外部要素关系的过程,那么产品结构设计就是处理产品系统内部要素关系的过程。产品实用功能和形态已经确定,结构设计须实现其实用功能,并充分体现其方案艺术设计的成果(除非方案被证实有违技术规范)。由于工程技术的可选择性,产品内部结构、机构和用材都不是唯一的,可以通过有限元等现代机械设计原则进行规划。该过程须绘制产品总装图、部件图和零件图设计,并对产品外观形状进行理性分析和微观调整。这部分工作在工业设计师的参与下,由结构工程师全面负责完成。

第7篇:科技创新调研方案范文

一、完善选题机制、倡导协作攻关

选择研究题目是开展档案科研活动的首要前提。档案科研活动所选择的题目是否具有实践意义、是否具有应用价值,将直接影响到研究成果的作用实效的发挥。在以往的实践中,我们虽然也强调在档案管理实践中发现问题、选择档案科研题目、解决实际问题,但在档案科研活动中的实际做法却往往差强人意:档案科研的实际承担者大多根据个人的兴趣、甚至根据个人好恶而确定档案科研题目的取舍,缺少统筹协调机制的规范制约,以至形成三、五人甚或是“单枪匹马”的档案科研人员结构模式。造成档案科研成果层次偏低、研究周期漫长、涉及领域狭窄等一系列问题,成为档案科研长期处于重复研究、低水平徘徊境地的主要原因,严重地桎梏了档案科研工作的发展。鉴于此,建议国家、省及有条件的地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担负起协调、规划档案科研工作的责任。在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普遍开展群众性档案科研活动的同时,注意引导档案科研的实际承担者从档案科研选题的现实性、战略性、预见性、计划性和新颖性等方面入手开展档案科研工作活动;并注意对关系到档案工作全局的一些热点、重点、难点等战略性问题,引进并实行“课题负责人制度”,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集体智慧,集中优势兵力进行协作攻关。形成“人自为战”与“协同作战”两种模式并存、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局面,使档案科研工作呈现出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促进档案工作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树立科学理念、增强科研意识

“事业发展靠科研”。档案科研工作是在科技不断进步环境下促进档案工作全面、快速发展的“增速器”。要达到加强档案科研工作的目的,就必须首先解决好对档案科研的认识问题、增强档案人员的科研意识、激发他们参与档案科研的欲望。从目前的总体情况分析,档案工作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应用性特点,档案管理实践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档案科研创新的辅佐与支持。因此,要正确教育引导档案科研人员树立牢固的科学理念,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内容实质,发挥档案科研人员从事档案科研工作活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增强档案科研的创新意识。并创造条件,鼓励档案科研人员依托档案工作实践,从实际需要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形成既关注档案管理的基础理论研究,又重视档案管理的应用与实证研究的档案科研机制,使档案科研人员能够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心态、充足的干劲,开展多形式、多领域的档案科研工作活动。

三、加大推广力度、注重实际应用

档案科研成果推广是由档案科研向档案工作实际迈进的必经之路,也是档案科研工作的目标。从整体上说,我国档案业务工作领域的基本管理手段仍处于新旧更替时期,传统的手工操作尚未完全退出主导位置,现代化管理手段有待于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因而,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与培训工作,以提高档案工作者、特别是档案工作领导者的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增强他们乐于接受、勇于应用档案科研创新成果的能力和自觉性,便于使档案科研成果得到实际工作的验证。与此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档案科研成果管理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档案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力度,使档案科研成果的推广能够有章可循,得到及时的实际应用,尽可能地缩短档案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周期,最大限度地实现档案科研成果的转化,发挥档案科研成果对档案工作实践所应有的推动作用,进而推动整个档案事业的全面、健康、快速与可持续发展。

四、广辟经费渠道,增加科研投入

档案科研经费短缺,严重制约着档案科研工作的发展。国家每年可以划拨的档案科研经费与档案科研工作实际所需经费之间的比例失衡;而地方各省、市可用于档案科研的经费几乎无从谈起。采取坐等这种状况得到改变的办法不利于档案科研工作的发展。因此,除建议国家档案局向国家科学管理部门申请增加用于档案科研工作的“科技三项费用”额度或另设国家档案科研专项基金,以资助重大或有影响的档案科研项目之外,还要广辟渠道,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多方筹措档案科研经费。地方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或专业主管机关也应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划拨一定数额的经费或组织力量申请当地的有关科研基金项目,尽量满足档案科研工作的需要;各级档案学会则应当发挥学会组织的优势与特长,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有偿服务进行经济创收,筹集档案科研经费,“反哺”档案科研的实际需要;档案科研的实际承担者应当与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等进行必要横向协作,利用自己丰厚的专业知识与专业科研能力等优势,通过合作的方式,承担其所需的档案科研项目,获得档案科研经费的资助;在必要时,还可以采取面向社会进行征集、获得社会赞助等形式,调动社会积极因素,多方筹措档案科研经费,并将有限的经费用在急需的档案科研项目上,缓解档案科研经费紧张的矛盾,力争取得档案科研作用绩效的最大化。

第8篇:科技创新调研方案范文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环节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人民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时期的海军工程系水下兵器科,1958年,我国第一用电子计算机在此研制成功,1966年创建计算机系。1970年开始筹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哈船院”)后,又以原“哈军工”计算机系的部分教师为基础组建了计算机教研室,1975年成立了“哈船院”的计算机系。1984年,计算机系的603研究室与学校计算机室合并组建了计算中心,2001年,计算中心并入计算机系,成立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08年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师资力量和专业基础,成立软件学院,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合署办公。

学院全面总结了建系30多年来的办学经验,为了适应计算机学科的高速发展及社会需求的不断增长,认真听取了来自行业学会、用人单位、毕业校友和高年级学生等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以培养出计算机领域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一流工程师为目的构建了新版培养方案。

1调研与研讨工作

1.1行业协会调研

各专业委员会和行业协会具有本专业、本行业规范制订的职能,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学院为各课程组长配发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的《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

核心知识体系与课程》一书,使教师们可以系统地了解计算机专业公共核心课程选取的原则、公共核心知识体系、公共核心课程大纲和专业方向核心课程示例。

2008年10月,学院承办了“2008年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论坛(黑龙江地区)”,充分研讨教育部计算机教指委制定的专业规范、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精品课程教学实践与建设,共同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整体质量。此次论坛邀请蒋宗礼教授作专题报告,介绍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计算机专业教学体系与规范、计算机类专业工程教育认证,交流精品课程建设经验和教学经验。

1.2同行及用人单位调研

主要围绕学生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实训基地、管理措施、学生就业情况等内容进行了调研,先后走访了东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等高校以及联想、曙光、中兴、华为、百度、中国平安保险、IBM研发中心、中科院软件所、北京新思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北京久其软件开发公司等十余家著名企业单位。

用人单位反馈意见主要可以概括为加强学生三方面能力的培养,教:基础、专业知识的深入掌握及自学能力;养: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展示自我价值的能力;写:书面表达能力,包括全面性、条理性、逻辑性等。

1.3教学研讨会

学院前后召开了20多次各种规模的教学研讨工作会议,与会教师就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课程群建设、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等内容进行专题研讨。教师一致建议进一步加强数理基础、强化实践创新,规范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各门专业课的大纲和教学进度表,大纲中教学内容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初步形成学院本科各专业(方向)的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包括四个专业(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安全和ACM班。

2初步形成人才培养目标,体现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根据哈尔滨工程大学“宽口径”、“厚基础”、“倡个性”、“重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面向前沿和基础的科学研究,不断提升学院的层次和水平,我院确定了建设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学院,致力于培养计算机专业一流工程师的战略目标。

目前学院按电气信息类大类招生,学制四年,前三个学期打通专业壁垒进行培养,后五个学期再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安全和ACM实验班四个专业(方向)进行分流培养,培养目标如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面向IT行业,强调厚基础、宽口径,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理论与技术、能够从事计算机教学、科研和应用工作的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设ACM实验班,实验班面向世界一流的计算机企业,强调问题求解能力,培养数理基础扎实、程序设计能力强、能够适合国际计算机行业高端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软件工程专业面向软件企业,强调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培养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技术与软件工程基本理论、能够从事软件项目分析、设计、开发和管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级工程型人才。

信息安全专业面向国防科技工业,强调保密特色,培养系统地掌握信息安全与保密基本理论与技术,具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管理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熟悉相关法律法规,能够从事信息安全与保密技术和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3培养计算机专业一流工程师,形成新版培养方案

学院根据在行业协会、用人单位、毕业生及在校高年级学生的调研结果,参照国内外知名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环节等方面做了较大的改革。

3.1构建课程体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课程体系包括两条主线:一条是基础与理论训练,由四个层级的课程构成,自底向上依次是学校公共课(含通识教育选修课)、学院平台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另一条主线是纵贯四个学年的实践与能力训练。原来的培养方案理论教学偏多,实践环节薄弱,不同课程的内容重复的问题(如学院的数字逻辑与信通学院的电工技术),本次培养方案将在此方面进行改进。适当增加一、二年级课程量,使学生保持高中阶段发奋学习的劲头,在三年内基本完成理论教学,四年级第一学期就开始做毕业设计(论文)。同时注重因材施教,设置多模式培养方案。要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和时间,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只有学生愿意做、喜欢做,才能成功等。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使学生毕业就能在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避免回炉现象发生。

3.2课程建设与改革

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改革思路以及现代化教学管理方法,深入开展教学研究交流活动。强调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引进国内外经典教材,组织教学内容。具体措施有:把握好教学内容,信息量要大;把握好教学理念,重视创新;把握好实践教学,培养能力;把握好课程衔接,承上启下。课程教学改革是高等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中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课程建设与改革成功的重要标志。2008年,学院申报成功省级新世纪教改1项,校级新世纪教改19项。“数据结构”入选2008年省级精品课程,“计算机系统结构”入选2008英特尔――教育部精品课程,目前学院共有2门省级精品课程、6门校级精品课程。学院精品课程体系汇集了一批学术造诣高的知名教授,产生了一批特色鲜明、内容翔实的教学成果,形成了一批高水平、具有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的优质教学资源,带动了学院整体课程教学改革和水平的提高,有效地提升了学院的教学质量。

3.3实践环节

科学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引导和服务于学生的科技创新事业,“注重课程体系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创新能力”的特色已在多年的实践教学改革中不断积累,并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全面地总结并展现出来。实践教学条件得到巨大改善,建成了成系列的软硬件专业实验中心和上规模的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中心,新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基地也已经建成。今后学院将继续加强实践教学,尤其是实验教学指导队伍的建设,切实建立起一支业务水平高、指导经验丰富、岗位稳定的实践教学队伍;加大对实验教学内容和体系改革的力度,不断更新内容,加强实验室开放,逐渐达到实验室开放的时间全天候、开放范围全校性、开放内容多样化,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4多种教学模式改革带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4.1培养创新意识与自主学习能力,开设新生研讨课

新生研讨课是面向新生开设的小班研讨性质的课程。通过学术造诣较高的教师与新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启发学生研究与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对学生各个方面进行整体的综合培养和训练。其教学模式,包括授课方法、教学媒介、考核手段等均体现研究型教学的特征。学院开设的新生研讨课充分考虑了新生的特点,重在激发新生的兴趣和主动参与意识,为后继专业课程学习打好基础。

4.2搭建优越的软硬件环境,为本科生实践创新提供支持

为保障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计算机学院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了以“环境搭建为先导,学院投入为保障,政策体现为推力,教师指导为支撑,科协工作为基础”的科技创新工作机制,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完善。学院设置了计算机技术创新实验室、软件工程实验室、计算机软件实验室和ACM/ICPC训练基地四个创新实验室,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良好环境;近三年来,学院直接用于学生科技创新经费投入7万多元,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有力的经费保障;学院对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成绩的学生,在保送研究生及学期综合成绩评定时予以加分;学院在创新实验室安排了11名专职和8名兼职指导老师(副教授及以上职称6人),为学生科技创新方面提供了技术支撑。

4.3充分利用网上在线考试系统,加强学生程序设计能力

学院教师在为ACM程序设计大赛研发的“在线评判系统”的基础上开发了“网上在线考试系统”,该系统主要针对计算机语言类考试设计,能够实现考试的整个工作流程。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实践证明,“网上在线考试系统”是一项有益的教学改革措施,具有积极的教学效果。通过上机考试,将学与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也充分意识到动手能力的重要性;该系统是全新的、可操作的、通用的考试系统,有较好的推广前景。学院从2007年起将此系统应用到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Java语言)、大学计算机基础等课程的考试中。在机考过程中,该系统运行正常,实现了预期目标。

4.4精心组织实习,培养合格的软件工程师

毕业实习是毕业设计的前提和基础,毕业实习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毕业设计质量。学院从目前毕业实习质量不断下滑的现状着手,运用目标管理思想,对毕业实习全过程实施弹性目标管理,贯穿于毕业实习全过程。学院的毕业实习选在中软国际无锡软件人才实训基地进行,该基地是2008年由中软国际与无锡市政府联合规划的面向IT软件人才的市级人才实训中心。培训事业部根据“六艺”人才的需要,在“五个真实”(真实的企业环境、真实的项目案例、真实的项目经理、真实的工作压力、真实的工作机会)的人才培养实施理念下,以中软国际的大型项目作为实战教程,完整地还原办公场景和客户需求,由真正的资深项目经理带领学生完成部级软件研发,增加学生职业素质的教育及企业文化的灌输,让学员了解企业、适应企业,得心应手于以后的工作岗位。

4.5研发“高校本科毕业设计一体化系统”,毕业设计管理工作水平上新台阶

考虑到高校本科教学工作管理的繁杂,该系统注重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与指导教师之间的沟通,提高高校本科毕业设计的管理水平,同时灵活性是系统具有通用价值,适用于任何高校的毕业设计管理,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高校本科毕业设计一体化系统”的应用大大的提高了学院本科毕业设计管理的工作效率,管理人员脱离了大量手工统计操作的模式,促进了学生、教师在毕业选题及毕业设计整个过程中的互动,推动了毕业设计的良好运转,使毕业设计管理工作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总地来说,新版培养方案重视基础、强调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具有宽广深厚的数理基础和专业基础;具有创新意识、计算思维和综合运用计算机理论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合作能力;具有从事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和工程的研究和开发的全方位综合素质,包括数学分析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应用分析能力、沟通和交流能力、团队协同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秦辉. 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机制的研究与思考[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8(5).

[2] 余欢.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凸显办学特色[J]. 中国高等教育,2008(24).

[3] 臧斌宇,赵一鸣,李银胜,等. 国际化、创新型软件工程特色专业建设[J]. 中国大学教学,2008(11).

[4] 刘建东,田野.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优化与教学模式改革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9(8).

[5] 宁丽霞. 计算机教学模式与培养实用型人才初探[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12).

第9篇:科技创新调研方案范文

关键词:科技档案;科技创新;具体作用;分析和讨论

一、科技档案对科技创新的奠基作用

科技创新对于人类的发展来说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单独将科技创新拿出来看,科技创新只有继承前人的研究和成果才能不断的发展下去,也就是说,如果科技创新没有前人的研究和成果作为它的基础的话,那么科技创新根本无法凭空而来,所以说科技创新必须在继承前人的研究和成果才能得到发展。而科技档案就可以将前人的研究和成果都给予精确记录,由此人类就可以真实地了解前人的研究和成果,为人类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科技档案对科技创新起到了奠基作用,主要有两方面的变现:

第一,为产生新规律、新系统的认知起到基础作用。对于科技上的任何创新都是新规律、新系统的产生,而任何新规律、新系统的产生都是针对过去的认识、系统给予批判和弥补,或者针对目前的新经验、新看法进行的总结。无论是对旧的弥补还是对新的总结,都需要对已经成为事实的理论和系统进行细致的了解和认知,之后才能供提出新的规律和新的系统。

第二,为科学方法、工程技术以及生产技术的发展成熟起到奠基作用。科学方法、工程技术以及生产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必要因素,它的发展同样也需要科技档案作为坚实的基础才可以有序的进行。人们可以通过对科技档案的查阅了解之前的一些技术和科技达到何种水平,从而在研究的初始就可以确定研究的起点,由此就可以避免出现重复研究的现象,不仅可以节约各种资源,还可以有效地提高技术和科技的研究效率,对于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科技档案对于科技创新具有启迪作用

科技档案对于科技创新来说,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为人们新思想和新灵感提供条件。人们可以从科技档案中得知前人才相关研究中的相关材料,通对材料的类比、分析,人们会从中产生新的理念和概念,从而就产生科技创新的新灵感。

第二,为科技创新的判断和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任何科技创新都要具有科技的判断和决策,而是否能做到科学的判断就要取决对研究人员的自身以及针对客观事物的正确理解和分析。而科技档案则可以给人们提供和科学判断有关的资料,由此人们可以根据资料的内容来确立自身的判断。

第三,为知识的转换以及应用提出有效的借鉴。在科技创新中,知识的转换和应用是科技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知识转换和应用就是人类将对自然界的认识转化成利用自然、协调自然的一种行为。例如,一项产品如果想要达到创新,那么就必须针对过去的相关产品进行查阅,否则非常容易出现雷同产品。也就说,科技人员在进行研究设计之前,必须要通过科技档案来进行有效的研究和查阅,否则创新就非常容易出雷同现象。

三、科技档案对科技创新具有激励作用

对于任何工作来说,有效的激励手段可以给人们带来愉快的心情以及非比寻常的动力,并且还可以挖掘人类潜在的能力,而这些对于科技创新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任何一种科技创新都必须具有超常的动力以及超越常人的潜能。而通过对科技档案的阅读和研究,科技人员就可以了解到过去的科学家都是经过多少的实验和努力最终才得到了一个新的结果、新的发明,这对于科技人员来说就可以产生一种积极的激励作用。

科技档案的激励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问题激励

一是问题激励通过对前人所提出的种种假设、理论等进行求证和研究,由此来推动相关的问题可以得到发展。历史上很多科学家在提出了自己观点的时候,但仍对一些细节问题无法证明,而后人就可以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探索,最终通过不断的努力将这些问题的结果研究出来,这对于科技创新来说,就起到一种以问题来激烈创新的作用。二是科技档案可以有效地激励科技人员针对一种问题而探索出多种方法,由此就可以大大地扩宽科技人员的思维,并且从多种方法中选择最优的方法,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三是科技档案中的失败可以激励人们正确的研究。科技档案中不仅记载了前人的成功,同样也记载了前人的失败,所以科技档案可以为当今的科技人员提供失败的借鉴,并且科技人员也可以从前人的失败中寻找成功的经验。

(二)榜样激励

科技创新就是人们不断地提出新问题,之后再通过研究解决问题、证明问题,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发展。而科技档案中记录的科学家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失败,又不断的研究,为后人树立了正确的榜样。一是为后人树立了追求真理、实事求是、不断创新的精神。二是通过前人的榜样可以激励当今的科研人员必须以一种严谨的态度进行研究。

四、结束语

科技创新可以不断地推动社会的发展,所以说科技创新对于人类发展的影响非常重要。而当我们在进行科技创新时,不要忘了前人走过的路、总结的经验、付出的汗水,我们要充分了解前人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前行。

参考文献:

1.杨力.论科技档案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J].科技管理研究,2004(5).

2.翟乐华.科技档案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J].机电兵船档案,2001(3).

3.李菊芳.论科技档案在企业科技创新中的作用[J].机电兵船档案,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