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颈椎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颈椎康复训练方法精选(九篇)

颈椎康复训练方法

第1篇:颈椎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1.1一般资料

2012年1月~2013年10月本医院康复科收治的116例颈椎病患者中,男67例,女49例。年龄20~78岁,平均年龄42岁。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配合治疗的方法进行颈椎病康复治疗;观察组采用常规护理配合治疗并在康复期间定期发放健康教育处方的方法进行系统的康复指导。

1.2.1观察组的具体治疗方法

①入院时,给患者以热情的关怀,为患者提供舒适的病房环境,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②根据患者年龄、性别、生活要求以及个人毅力情况,结合患者的病程和自身手术方式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制定术前、术后及出院后等阶段性健康教育处方,定期发放给颈椎病患者阅读,由护士为患者面对面进行针对性的健康宣教,在健康教育处方的理解等方面为患者答疑。③对于健康教育处方的具体操作,医护人员要进行指导并示范,不断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康复锻炼方法。④关心患者的康复情况,经常向患者提问健康教育处方常识,确定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及功能锻炼方法的掌握情况,并及时纠正思想上、做法上的错误。⑤出院前,请患者进行护理服务综合满意度评估。⑥出院当日叮嘱患者注意保养,预防颈椎病复发,出院后主动打电话询问患者的康复情况。

1.2.2健康教育处方的内容

①要有及早治疗和预防意识,即使是一般的颈部挫伤、落枕、小关节错位造成的颈部疼痛也不能听之任之,及时治疗才能防止颈部损伤恶化。②采用颈椎牵引是较好的颈椎病治疗方法,最为常用的是颈颔吊带牵引。做牵引时取坐姿,头部前倾,以4~10kg的牵引重量每天重复1~2次,每次坚持20~30min。需要注意的是,如出现头晕、心悸、恶心等非正常症状时应立即停止牵引动作,出现眩晕症状要卧床休息,防止由于身体的不平衡导致跌倒损伤。③术后护理要注意多种细节,比如患者营养摄入要能达到提高患者免疫力和术后康复训练耐受力的身体机能要求;注意预防褥疮和坠积性肺炎;适当做一些握拳、屈腕、屈伸、外展、内旋的上肢训练和吹气球等呼吸功能训练;指导家属为患者做肌肉按摩,2~3次/d,30~60min/次。康复训练要在安全环境下进行,头颈部功能训练,如“米”字操,旋肩舒颈,双手托颌,前屈后伸,左右侧屈等,要做2~3次/d。④出院后应慎起居,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要有健康意识,尽量保持颈部的平直,避免长时间伏案工作,工作强度大的要注意时常活动颈部,劳逸结合,放松颈部肌肉;规范站立、平坐、走动和劳动体姿,如睡眠姿势,要保持颈、胸、腰椎自然曲度,髋、膝部略屈曲,放松全身肌肉。仰卧位是最好的睡姿,侧卧位次之。而俯卧位会破坏颈椎自然生理曲度,是最不可取的姿势。

1.3康复效果评估

颈椎病主要症状及阳性体征全部消失,颈部功能恢复正常则表示痊愈;主要症状与阳性体征消失,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则表示显效;主要症状减轻,功能有所改善则表示有效;颈椎症状和体征没有得到改善则表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6.6%,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2.8%。观察组患者康复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颈椎关节、软骨、韧带及肌肉筋膜等发生退行性和继发性改变,导致人身体、血管等软组织受到压迫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因此颈椎病也叫退行性关节疾病。这种退变无法逆转,进行治疗时只能通过缓解病状及体征来延缓病情发展,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本研究中,采用常规护理配合治疗+健康教育处方康复指导方法进行颈椎病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康复效果显著(P<0.05),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为100%。

4结语

第2篇:颈椎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颈椎病是颈椎的一种慢性劳损的退变疾患,该病具有发病率高,治疗时间长,治疗后极易复发等特点。应用颈部康复训练方法能明显提高颈椎病的治疗效果。

1 临床资料

89例颈椎病患者,男37例,女52例,年龄在31岁~62岁之间,病程1~7年。全部病例均根据《康复医学诊疗规范》中颈椎病的诊断标准[1]而确诊。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有29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有22例,交感型颈椎病有13例,混合型颈椎病2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对照组44例。两组病情、年龄、性别、治疗方法等结构类似。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无显著性。

2 方法

颈椎病的常规治疗均采用牵引、按摩、理疗等方法治疗。观察组病人在接受常规治疗时,向患者传授颈部康复锻炼方法。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

2.1 工作和生活中不正确姿势的纠正,枕头硬度及高度的调整(仰卧的高度约10cm,侧卧的高度与单肩的宽度、高度一样),全身放松,消除紧张情绪。

2.2 头部、颈部的自我按摩:①梳头式按摩头皮:用双手五指按住头皮,从前向后地按摩,使头皮有酸胀感。②抓拿颈肩部:用手掌大拇指与四指相对用力抓拿颈背部、肩部,使肌肉有酸胀感。每组动作重复做10~20次,每日2~3次。

2.3 颈部肌肉增强锻炼。采用肌肉的等张、等长抗阻收缩的方法来增强颈部的肌力[2],同时也改善颈部的关节活动度:①屈伸运动训练:分别将手放在额部或枕部阻挡头部向前或向后的力量,在感到酸感时维持5秒钟后慢慢放松。②左右运动训练:分别将手放在头部左侧或右侧。来阻挡头部向左或向右压来的力量,在有酸胀感时维持5秒钟后慢慢放松。③旋转运动训练:分别将手放于头部左侧或右侧阻挡头部向左或向右旋转来的力量,在有酸胀感时维持5秒钟后慢慢放松。以上动作重复做10次,每日做2~3次。注意:颈部肌肉锻炼时,不宜用力过猛,不宜突然放手减压,一定要缓慢。否则会造成肌肉韧带的损伤。

第3篇:颈椎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  颈椎病;围术期;自护理论

【摘要】  [目的]总结对颈椎外伤病人围术期的自护培训指导的护理体会。[方法]对60例病人围术期分阶段性进行自护指导的培训。包括术前准备、术后床上功能锻炼及康复期的自护培训指导。[结果]经过系统性、针对性、计划性的指导,病人均获得不同程度的功能恢复,未发生护理并发症。[结论]自护指导在颈椎病人康复治疗中效果显著,通过自护培训指导,使病人能正确系统地进行自护,缩短病情,减少并发症,提高病人生存质量。

【关键词】  颈椎病;围术期;自护理论

颈椎病病人在手术治疗或保守治疗过程中需要进行功能锻炼,以促进不同程度受损的脊髓功能恢复以及尽可能保留现有功能,减少并发症,颈椎外伤属突发事件,对相关的自护知识缺乏,故对于围术期病人的健康教育及功能锻炼指导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自护理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科将自护理论运用于颈椎外伤病人围术期护理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2006年4月—2007年8月在我科住院的颈椎外伤病人60例,其中男44例,女16例;手术治疗54例,非手术治疗6例;年龄20岁~68岁,平均41岁;住院10 d~45 d;运动感觉全部丧失6例,部分运动感觉减退54例。

2 自护指导方法及内容

2.1 方法

病人入院即由岗位护士根据病人病情分阶段制定自护培训计划,包括术前准备指导、术后床上功能锻炼及康复期的自护培训指导。要求病人及家属同时参与,采取床边示教讲解,并发放相关资料,认真听取病人及家属的意见,及时评估及全程监护。

2.2 指导培训内容

2.2.1 术前准备指导

术前心理护理:颈椎手术在脊柱外科手术中风险相对较大,术前病人对手术充满恐惧和焦虑的心理。完成自护活动需要智慧、经验和他人的指导和帮助[1]。针对此种心理,采取了以下方法进行心理护理:①术前常与病人沟通,取得病人的信任。②了解病人紧张焦虑的原因,有的放矢地对病人进行护理,并列举手术成功的范例解除病人紧张的心理。③向病人解释手术的大概过程,使病人心中有数,解除其恐惧的心理。④指导病人家属对其生活上给予细心的照顾,关心爱护病人。 术前饮食:指导病人多进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增强体质,提高组织修复和抗感染能力。术前适应性生活功能训练:指导病人床上大小便及轴线翻身的方法。要求吸烟病人戒烟,每日早晚各做20个深呼吸训练,指导病人正确采取胸式呼吸或腹式呼吸方法。

2.2.2 术后床上功能锻炼

在执行颈椎术后护理常规中,要求病情稳定后着重强调床上功能康复训练的指导,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强直等并发症的发生,对瘫痪病人尤为重要,可指导主动或被动运动。术后麻醉清醒后即可应用部分补偿系统进行床上操练习,操作前指导病人进行全身肌肉放松练习,每个动作5遍。床上操练习方法:采取腹式呼吸,目的是激发小腹部的9条经络,使人体处于稳定平衡状态,同时有利于大脑的调整与安眠[2] 。身体仰卧,两手臂与躯干垂直,右手掌心压向左手掌心并慢慢深呼吸,同法两手臂与躯干垂直,左手掌心压向右手掌心并慢慢深呼吸。右侧腿屈膝平放,左侧腿抬起平放,右侧腿向旁侧打开30°后收回原位[3]。另左侧腿同法练习。两腿后跟不离开床面,同时外旋转内旋转左右摇摆,活动脚趾。床上操练习完毕后,可请家属帮助按摩。注意事项:指导病人正确进行床上操练习,做床上操的动作稍缓慢,并用好护栏,注意安全。

1.2.3 康复期的自护指导

在病情稳定后,要求指导病人从功能需要进行锻炼达到恢复该功能的目的,不论对于神经系统,还是肌肉本身,只有进行该项功能锻炼,才能达到康复的要求[4]。例如走路功能,只有进行走步的各项动作的训练与练习,才能学会走步。功能锻炼要求循序渐进,从简单到复杂,如平卧、翻身、做起到自己吃饭、看书、穿衣等,要求护士给予全面指导,反复评估,才能做到安全有效。

3 结果

对60例病人分别在出院前1 d及初次复诊时进行问卷调查,对自护知识知晓率达98%,本组病例均获得不同程度的功能恢复,未发生护理并发症。

4 讨论

对于颈椎伤病的治疗,无论是非手术治疗还是手术治疗之后,均应尽早进行康复治疗。康复治疗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颈椎伤病病人,除采取各种临床治疗外还应包括治疗结束后的职业训练、社会活动、家庭生活的安排与训练等。颈椎外伤病人功能锻炼多数在病人及其家属的协助下共同完成。然而临床上病人及家属对于功能锻炼普遍有错误的认识,他们认为术后病人需卧床休息,病人本身也不敢或是不愿尽早进行功能锻炼。颈椎外伤属突发事件,自护知识缺乏,给病人及其家属造成很大的困惑,对病人的康复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系统、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功能锻炼,自护指导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自我护理是个体为维持自身的结构完整和功能正常,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过程,所采取的一系列自发的调整行为[4]。自护理论为评估人的自护需要和自护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针对不同时段进行康复功能指导,使病人及家属能及时掌握疾病自护的护理技巧,促进疾病康复,减少并发症,提高病人生存质量,同时也大大减轻护理风险。

【参考文献】

   [1] 李晓玲.护理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354.

[2] 林菊英,金桥.中华护理大全[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9051909.

第4篇:颈椎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方法:实验组加强心理护理、气管推移训练、术后适应性训练、术后护理,加速患者康复。

结果: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少,康复的速度加快。

结论:颈椎前路手术时治疗颈椎疾病的主要手段,手术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手术中很好的配合好手术,术后正确地行功能锻炼,对预防并发症,加速患者康复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颈椎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围手术期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339-02

颈椎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多趋势,除理疗、药物治疗外,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在临床上亦比较常用。手术切除突出的椎间盘并植入钛合金钢板可有效解除对神经、血管的压迫,维持颈椎的稳定性,是恢复颈椎功能的有效手段。但围手术期患者的心理变化对手术效果的影响很大,所以做好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提高患者进行康复锻炼的依从性,对预防并发症,加速患者康复有着重要的意义。

1临床资料

2011年5月—2011年7月共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24例,随机分组对照组男7例,女15例,实验组男8例,女4例,年龄42—74岁,平均(52+0.31)岁。术前均经MRI检查确诊。术后对照组发生喉上神经损伤1例、肺部感染1例,血肿压迫呼吸道引起呼吸困难1例,实验组发生脑脊液漏1例,均未发生严重后果,康复出院。

2术前护理

2.1心理护理。对照组的患者护理人员给予常规的术前宣教,实验组的患者护理人员从患者入院起就关心患者的心理状态,加强健康宣教,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目的、手术过程、手术时间、术后如何功能锻炼、预后情况、与术后恢复快的患者交流、介绍主刀医生的经验等,降低患者的应激反应,减少焦虑和恐惧,取得医患之间理想的合作状态。

2.2气管推移训练。实验组的患者护理人员反复强调气管推移训练的重要性,术前施行系统而正确的气管推移的训练,除护理人员为患者进行外,患者主动进行训练,6—7次/天,时间逐渐增加能够耐受至30分钟以上。

2.3术后适应性训练。

2.3.1卧位训练。训练术后卧位对术后非常重要。仰卧时枕既不能过高也不能悬空颈部,沙袋固定颈部两侧。侧卧时枕与肩宽同高,使颈、肩与躯干保持一直线[1]。

2.3.2咳嗽、排痰训练。术前应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训练,在呼气末咳嗽,重复数次。实验组的患者反复强调咳嗽、排痰训练的重要性,使患者主动进行训练直到完全掌握。对照组的患者术前常规给予指导。

2.3.3饮食和排便训练。术前2—3天开始指导患者在床上仰卧位进食和排尿、排便。两组患者都能掌握。

3术后护理

3.1心理护理。患者术后护理人员要及时的给予心理安慰,遵医嘱给予止痛剂,减轻患者的疼痛。实验组的患者从返回病室护理人员就陪伴在患者的身边,不时的握握手给予鼓励,替患者盖好盖被、湿融口唇、擦汗以表示对患者的关心。同时给患者做好宣教,应该如何与医护人员配合好。给患者讲解保持好地心情对术后的恢复很重要。

3.2护理。患者术后返回病房,护理人员协助托起患者颈部、躯干、下肢,平卧硬板床上,保持颈部中立位,使头颈和躯干在同一水平。颈部用颈围外固定制动。仰卧位时,头下不垫枕,肩下垫一薄枕,使下颌抬起,预防颈前受压。侧卧位时应注意将颈部垫起,避免颈部屈伸、扭曲,保持颈椎的相对稳定[2]。

3.3生命体征观察。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术后3天要特别注意呼吸的频率、节律及氧饱和度的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3.4呼吸道的护理。常规在床边备气管切开包、吸痰用物等。鼓励患者做深呼吸、咳嗽,及时予以背部有效叩击,协助排痰。实验组的患者因术前训练的好,排痰效果较好。

3.5切口和引流管护理。因颈部血肿常发生术后48小时内,因此密切观察切口渗血及切口引流管情况。

3.6康复锻炼。术后第2天可适当抬高床头,逐渐过渡至半卧位,术后3-5天可佩戴颈围下床活动。术后佩戴颈围3个月。出院后仍不能做剧烈活动,可缓慢左右转动颈部,或轻微上下活动颈部,忌猛然回头等,以免内固定移位或植骨块脱落。并告知患者,经X线检查确定骨性融合后,方可去除颈围。解除颈围前需有一段适应时间,如先在睡觉时取下,以后改为间断使用直至解除。养成良好的坐、站、行及工作姿势,减少颈椎间盘得慢些摩擦损伤。每天进行双手的握、伸锻炼,或捏皮球锻炼。继续口服营养药物、补钙、增加蛋白质。3个月、半年、一年来院检查。

4讨论

颈椎前路手术是治疗颈椎疾病的主要手段,手术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术中很好的配好手术,术后正确地行功能锻炼,对预防并发症,加速患者康复有重要意义。颈椎前路手术的解剖比较复杂,术野较小,且比邻重要器官,难度大,早期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13%~30%[3]。术前给予积极地心理干预,可减少术后并发症。本组对照组共发生并发症3例,发生率为25%,其中喉上神经损伤1例,肺

参考文献

[1]许惠莲,高粱斌,李健.颈椎病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的康复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2005,21(4):359

第5篇:颈椎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 颈椎前路减压内固定手术; 颈椎疾患; 围手术期护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我国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颈椎疾患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它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早期诊断和及时的外科干预是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前提。我科自2004年9月~2005年12月采用颈椎前路减压内固定手术治疗28例颈椎疾患的病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结合临床资料总结护理体会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科自2004年9月~2005年12月共施行颈椎前路减压内固定手术治疗各种颈椎疾患病例28例,男15例,女13例,年龄38~71岁。其中颈椎不稳6例,脊髓型颈椎病13例,颈椎骨折伴滑脱9例。

2 方法

术前进行必要的心理护理及技术指导训练,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切口渗血情况,四肢感觉运动情况,指导病人功能锻炼,做好出院宣教。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因颈椎手术复杂,难度高,风险大,病人往往存有较重的心理负担,担心有生命危险,术后疗效不佳,顾虑手术后瘫痪。因此病人会感到非常焦虑紧张,他们会因此怀疑自己能否经受住手术,给自己做手术的医生是否技术高超等。术前我们要根据病人的心理状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就他们目前疾病的状况说明手术的必要性和可靠性,帮助他们了解疾病,给以他们足够的心理支持,增加他 们对医护人员的信任程度,向病人介绍手术效果显著的案例,让同类术后病友现身说法,从而解除病人的顾虑,增强病人自信心和安全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配合治疗,以保证手术顺利实施。

2.1.2 气管食管推移训练 术前指导病人本人或家属用2~4指在皮外插入切口一侧的内脏与血管神经鞘间隙处,持续性向非手术侧推移,训练时也可用另一手协助牵拉。开始时,每次持续10~20min,然后逐渐增加到30~40min,每天6~8次,而且必须将气管牵拉过中线,通常训练3~5天。体胖颈短者应适当延长时间,这种推移训练可提高患者在术中牵拉的耐受性[1],为手术提供了良好的视野。

2.1.3 床上大小便训练 为避免排尿排便困难,指导病人练习床上应用便器,并教会病人正确使用腹压,排空大小便,减少残余尿量,避免尿路感染的机会及便秘。

2.1.4 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做好健康宣教 对有吸烟习惯的患者应在术前的一段时间戒烟,并说明吸烟对手术及术后的危害,劝其戒烟,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2.1.5 呼吸功能锻炼 目的是增加肺活量,促进痰液排出,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锻炼方法:(1)深呼吸锻炼;(2)有效咳嗽锻炼;(3)吹气球练习[2]。

2.2 术后护理

2.2.1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病人术后回病房后,给予使用多功能心电监护仪,严密观察呼吸、脉搏、血压、氧饱和度及意识的变化并做好记录,一旦有异常变化立即汇报医生并协助处理。

2.2.2 严密观察呼吸情况 因颈椎手术尤其是上颈椎手术可影响延髓呼吸中枢,易引起呼吸功能减弱,再加上颈椎前路手术中因长时间的牵拉气管食道造成水肿、呼吸道分泌物增加、痰液堆积、气管受压,随时可导致呼吸困难、窒息甚至死亡。因此,术后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护理工作最关键的一步。(1)术后给予氧气吸入,氧浓度根据氧饱和度保持在95%以上。(2)术后给予雾化吸入:地塞米松、庆大霉素、糜蛋白酶各1支加生理盐水20ml进行雾化吸入,每天2~3次,雾化完毕即轻拍背部,使痰液松动,有利于痰液的咳出。(3)对体弱或肺功能欠佳者可予以吸痰。(4)加强饮食指导:术后以冷流质为主,逐步过度到半流质至普食,减轻咽部水肿及出血,教会病人慢慢吞咽,以防呛咳窒息[3] 。

2.2.3 体位的安置及颈托的配带 术后病人返回病房搬动时人力一定要充足,保证搬动时保持头、颈、胸部的一致,防止颈部转动,予以去枕平卧,颈部两侧分别放置一个沙袋用以颈部制动,大部分病人均可在术后1~2天坐起或下床活动,但是必须配带合适的颈托。我院采用的是前后两片式颈托,前后片松紧可自由调节,根据病人颈部的长短粗细不同,选择不同的型号,并协助病人配带,使病人在术后获得良好的外在稳定。

2.2.4 切口及引流管的观察 术后应严密观察颈部切口敷料渗血情况,保持引流管通畅,观察颈部有无肿胀,床旁常规备气管切开包,以防止因颈部血肿压迫气管发生窒息时便于抢救,特别是手术当天,要严密观察呼吸情况,必要时需再进手术室去除血肿,使呼吸通畅。如发现切口渗血多,引流量增多,病人主诉吞咽困难、声嘶、呼吸不畅、无力,应立即汇报医生及时处理。

2.2.5 术后功能锻炼的指导 术后功能的恢复和重建,与其锻炼情况有着直接关系。术后第一天指导病人和家属对肢体和关节做主动或被动锻炼,以主动活动为主,被动活动为辅。如肢体抬高,关节屈伸,每天5~6次,每次20~30min,逐渐增加,可以促进全身肢体功能的恢复,尤其对术前有肢体功能障碍的恢复更为重要。

2.3 出院指导 如何让病人早日康复,回归社会,恢复社会职能是护理工作的目标,因此做好出院指导工作十分重要。

2.3.1 出院时教会病人预防颈椎病复发的正确方法,叮嘱病人需继续配带颈托3~5个月。

2.3.2 避免颈部震动或扭曲,功能锻炼时应循序渐进,注意安全,防止跌到。

2.3.3 保持心情舒畅,注意劳逸结合,养成良好的坐、站、行、劳动姿势,

2.3.4 定期门诊复查,时间一般为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

3 小结

颈椎前路减压内固定术是目前治疗颈椎疾患的有效方法之一,因手术部位复杂,周围与许多器官及组织相邻,一旦损伤脊髓或神经,病人即可出现呼吸暂停。良好的医疗设施、娴熟的手术操作技能、正确的护理方法是保证手术效果,避免和减少并发症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因此适时策略地进行术前宣教和心理护理及严密的术后病情观察,正确的帮助和指导功能锻炼,使病人早日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朱翠萍,邹长芬.颈椎前路手术早期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2(11):974-975

2 许蕊凤.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病人的围手术期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2,37(5):344-345.

第6篇:颈椎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 飞行员;外科疾病;干预措施

1临床资料

1.1对象2008~2009年来我院疗养和进行体检健康鉴定的飞行员(包括陆航、海航)1 804人,其中男1 798人,女6人;年龄24~59岁,平均年龄36.4岁;病程50 d~23年不等,平均3.7年;在院期限3~30 d不等,平均19.4 d。

1.2方法对来我院疗养和进行体检健康鉴定的飞行员做全面系统的外科体检,对发现的外科疾病进行统计分析。所有诊断均符合《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1]。

2结果

经诊断分类,共检出外科疾病1 078人次,占全体体检人数的59.76%,其中腰肌劳损614人次,占56.96%;颈椎病204人次,占18.92%;腰椎病136人次,占12.62%;肩关节病54人次,占5.01%;膝关节病64人次,占5.94%;踝关节病6人次,占0.56%。以腰肌劳损、颈椎病、腰椎病为主,占外科疾病的88.50%。

3干预措施

3.1常见外科疾病的诱因

1)飞行员的军事训练每天都承受着反复或长时间的负荷,不断发生轻微损伤,如果这些轻微损伤不断积累,超过机体的修复能力,就会发生疲劳性的损伤。

2)随着飞行训练任务量的加大,以及高性能机种载荷增大,对飞行员肌力要求也有所提高,其腰背肌劳损、腰椎退行性病变等问题较普通人群更早被诱发[1]。

3)由行中不断出现较高载荷,且持续时间较长,飞行员全身肌肉,特别是腰背和下肢肌肉对抗作用增强且频繁,普遍反映飞行后疲劳和肌肉酸痛。疼痛会使腰部肌肉处于持续紧张状态,破坏脊柱稳定性,导致脊柱疾病[2]。

4)颈椎病的发生多数是由于头部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而使颈部周围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肌肉负荷超过其生理承受能力,逐渐出现颈肩痛,可向上肢放射及出现手指麻木等[3]。

5)腰椎病的诱因是长时间飞行活动受限、姿势固定使腰部长时间负荷以及腰部外伤、负荷过重等。另外,飞行加速、震动、摇摆等也可以引起椎间盘挤压力增大,易发生纤维环破裂。

6)腰肌劳损发病诱因是:当脊柱结构失衡时,起辅助稳定作用的腰背肌超负荷工作,以保持躯干稳定,长此以往,腰背部肌肉即产生代偿性肥大及增生。此外,长期弯腰工作者,腰背肌持续呈紧张状态,使局部小血管受压,供氧不足,代谢产物积累,进而形成损伤性炎症,导致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及腰部肌腱韧带劳损。

3.2干预措施

3.2.1训练管理方面①科学安排训练科目,应循序渐进,避免突然加大训练量,医务人员应加强医疗监督,与组织训练者共同研究训练计划,强调在体能训练、适应性训练的基础上逐步提高,提倡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各种科目穿行,避免在短时间内重复大强度、高难度的单项训练。及时发现训练中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改进措施,把训练伤病“斩杀”在萌芽状态。②训练前进行热身,并做好身体各部位的放松活动,训练后做好恢复调整,消除疲劳。③大力加强健康教育活动,让飞行员在训练前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增强飞行员对防治训练伤病重要性的认识,对可能出现的损伤有一定的预见性,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④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加强预防保健。如飞燕式运动、睡硬板床等针对腰部肌肉的功能锻炼,使腰部椎体及软组织保持平衡协调。

3.2.2临床治疗的主要方法①针对性锻炼。经常有规则地进行针对性颈部锻炼,可使颈部在正常生理范围内受力,防止骨质增生和脱钙,减轻或消除神经根及椎动脉的刺激和压迫,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缺血所造成的肌肉痉挛,从而产生直接镇痛作用;提高颈部肌肉力量,增强颈椎稳定性和椎关节柔韧性,进而达到治疗作用,有效率可达85.7%[4]。②针刀疗法治疗腰肌劳损。治愈率80.2%,总有效率达97.7%[5]。③针刀加手法治疗慢性腰肌劳损。优点:手术创口小、痛苦小,能准确到达病变部位;可在病变部位发挥“刀”的作用,能松解组织粘连,降低病变组织内张力,改善病变组织血液微循环等。针刀加手法治疗慢性腰肌劳损治愈率82%,总有效率达98%[6]。④采用手法治疗、骶管注射、小针刀等综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满意,且疗程短,治愈率可达87.1%[7]。⑤采用手法治疗、多功能数控脊柱病治疗机(DSJZ)、中药熏蒸等综合疗法治疗颈腰椎疾病,总有效率达83.5%[8]。⑥采用超短波、电脑中频治疗仪、牵引、拔罐和走罐等综合物理疗法治疗腰椎疾病,有效率为97.6%[9]。⑦中药内服加物理疗法(牵引、电脑中频、超短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效率达96.4%[10]。⑧中药加穴位注射治疗腰肌劳损,总有效率达93.9%(寒湿型有效率:95.2%;湿热型有效率:89.7%;肾虚型有效率:93.8%;血瘀型有效率:97.1%)[11]。

参考文献

[1]总后勤部卫生部.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S].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87:705-706.

[2]朱克顺,伍骥,潘庆联,等.歼击机飞行员腰椎退行性病变随访观察[J].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05,16(1):42-44.

[3]段世英,彭新涛.乘务员颈、腰椎病病因探讨[J].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01,12(1):52-541.

[4]余红英.颈肌锻炼治疗飞行员颈肩痛63例[J].人民军医,2007,50(7):398.

[5]赵振海,黄德云,张楚,等.针刀疗法治疗军人腰肌劳损疗效观察[J].人民军医,2007,50(3):127-128.

[6]郑炎,王国方.针刀加手法治疗慢性腰肌劳损150例[J].人民军医,2007,50(3):182-183.

[7]张国龙,杜杰,徐晓光,等.飞行人员腰椎间盘突出症两种非手术疗法疗效比较[J].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03,4(14):238-241.

[8]杜杰,张国龙,韩文良,等.综合疗法治疗飞行员颈腰腿痛疗效观察[J].人民军医,2007,50(7):396.

[9]梁岚萍.综合物理疗法治疗飞行员腰背痛83例[J].人民军医,2007,50(7):399-400.

[10]邓泽前,张荣龙,俞宙.中药加物理疗法治疗腰椎间 盘突出症82例[J].人民军医,2007,50(7):401.

第7篇:颈椎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射频靶点热凝 微创 护理

脊髓型颈椎病是颈椎退行性疾病的一种,可以导致不同程度的脊髓功能障碍,而颈椎间盘突出是引起脊髓型颈椎病的重要原因。射频靶点热凝术是近年来开展的颈椎微创手术,我科自2007年4月至2008年11月采用射频靶点热凝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脊髓型颈椎病共计47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有关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治疗患者47例,年龄42-78岁,平均年龄57.6岁;平均住院天数6.7天,涉及治疗椎间盘C3/44例,C4/517例,C5/616例,C6/710例;病程最短3月,最长28年,平均3.7年;所有病例均经CT、MRI、X线确诊并确定为椎间盘源性脊髓型颈椎病同时又不接受开放手术治疗患者。

1.2 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日本JOA颈椎病疗效评价标准,将病情分为严重、重度、中度、轻度;根据术后病情恢复好转情况来评价疗效,统计分为优、良、中、差,优良率=优+良/总数×100%。

2 护理体会

2.1 术前护理

2.1.1 手术介绍

射频靶点热凝术是一种成熟的微创治疗技术,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一种安全治疗方法。在C臂X线引导下,利用直径约0.7mm穿刺针达到椎间盘突出靶点位置,利用射频电极的高频电场,使突出的髓核缩小、凝固,从而降低椎间盘内压力,减轻对脊髓、神经根的压迫,并对受损脊髓局疗热疗,促进神经修复,来缓解或减轻症状[1]。

2.1.2 心理护理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多数病程较长,年龄较大,对颈椎开放手术有明显惧怕心理,多方求治,对治疗信心不足,并伴有不同程度运动功能和括约肌功能障碍,影响生活质量,有一定自卑心理;护理人员应配合医生向患者及家属告知手术大致情况,效果及可能引起的一些副反应,用巧妙的语言与患者沟通,强调微创手术相对安全,并使患者逐渐理解手术并发症及恢复较慢的情况,神经修复较慢并有一定的不可预知性,治疗过程分为髓核凝固、减压、热疗三个过程,需分2-3次治疗,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情绪及恐惧心理,并向患者介绍我科经验丰富的专家队伍,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手术。

2.1.3 气管推移训练

为防止手术中损伤气管,术前3天开始予以患者气管推移训练,用食指、中指沿右侧鞘膜间隙分离气管、食管及颈动脉,持续将气管向左侧推移,每次10-15分钟,每日三次。

2.1.4 基础护理

术前训练患者轴样翻身,并教患者正确使用颈托,颈部后伸训练,以适应手术体位;术前禁食、水2小时,术前进行深呼吸训练,控制吞咽动作;并评估患者健康情况,尤其对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患才必须做好充分术前准备,认真评估可能发生的风险及意外。

2.2 术后护理

2.2.1 一般护理

患者返回病房后,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观察四肢运动及感觉;并佩带颈托,颈托两边用沙袋固定,使颈部保持去枕平卧中立位6小时;同时严密观察创口有无渗出、疼痛、血肿等情况。

2.2.2 神经系统观察

脊髓型颈椎病神经系统观察是非常重要的护理观察。由于在穿刺以及射频热凝治疗过程中有可能对脊髓造成损伤,因而手术后必须严密观察患者神经系统情况。特别是四肢皮肤感觉、运动、肌力、肌张力的变化;并由于颈椎间盘突出压迫脊髓长期缺血、缺氧,射频热凝减压后可导致脊髓再灌注损伤的可能;同时由于脊髓长期麻痹、“休克”状态反应灵敏较差,致患者症状复制不明显,可能导致脊髓的损伤;在治疗开展初期曾发生一例高龄患者治疗后运动感觉明显障碍,后经甲强龙、血塞通、甘露醇等保护脊髓、营养神经治疗,3月后症状逐渐恢复。这与治疗过程中强求复制症状有一定可能[2]。

2.2.3 气管食管损伤

术中出现明显憋气、呼吸困难应考虑气管损伤可能,应拔穿刺针调整位置或暂停手术;出现吞咽困难、灼热不适,可能有食管损伤,术后采用流质饮食,一般2-3天可愈合。

2.2.4 药物治疗

术后遵医嘱静脉滴注林可霉素针、甘露醇、地塞米松、复方丹参针3-5天,以抗炎、脱水、营养神经、缓解症状,促进恢复。

2.2.5 功能锻炼

术后佩带颈托,术后第一天先行上肢功能锻炼,主要加强力量训练,颈部肌肉等长收缩练习,以头手对抗训练为主,有利于保持颈椎的稳定性,同时对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相对比较安全。

2.3 出院指导

2.3.1 心理疏导 由于脊髓型颈椎病压迫脊髓,恢复较慢,同时有不能恢复的可能,并反复沟通,降低患者期望值,同时告知患者病情,视恢复情况,2周后可再次行颈椎间盘射频热凝治疗。

2.3.2 颈部功能锻炼

一般要求患者术后一周开始颈部功能锻炼,适度活动,初期避免旋转运动,应循序渐进。

2.3.3 肢体功能锻炼

上肢功能障碍多数以双手精细活动差为主要表现,可予以患者插木板、捡豆子等双手精细活动训练;下肢以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以增强下肢力量及骨盆控制训练,并指导患者训练括约肌功能,养成定时排便习惯。功能锻炼时避免颈椎再次损伤[3]。

3 体会

射频靶点热凝治疗具有创伤小、副作用少、手术时间短(15-30分钟)、相对安全等多种优点,脊髓性颈椎病以往仅有开放手术治疗措施,采用射频靶点热凝治疗,为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提供了新的方法。采用JOA观察,近期回访显示,优良率达74.1%。护理工作中主要以心理沟通和术后神经功能观察为主,并提供术后康复指导,促进患者病情恢复。

参 考 文 献

[1] 王晓宁,侯树勋,吴闻文等.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初步报告[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4,14(2):99-101.

第8篇:颈椎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人工劲椎间盘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

人工劲椎间盘置换术起始于20世纪后期,该项新技术的出现逐步取代了传统的劲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其作为治疗劲椎病的手术方法,彻底解除了前路的神经压迫,代替原有的椎间盘实现椎间盘具有的功能,保留了置换节段的活动度,减少相邻节段的负荷代偿。我院2012年7月~2013年6月行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8例,近期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与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5例,女3例,年龄31~45岁,平均38.5岁,其中脊髓型颈椎病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6例。术前JOA评分为(8.2 1.0)分,均采用单节段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每例患者术前拍摄颈椎正侧位及动力位X线片、颈椎CT及MRI检查。X线片检查显示患者颈椎均有不同程度退变,但未发现颈椎不稳,CT及MRI检查显示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颈椎间盘退变和颈脊髓或神经根受压改变。

1.2 手术方法与术后处理 患者仰卧位,颈肩部垫软枕,颈部稍后伸,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右侧胸锁乳突肌内缘横切口,显露颈椎椎体前方,C型臂透视确定目标椎间隙,彻底切除纤维环、髓核组织及椎体后缘骨赘,以解除突出物对脊髓及神经的压迫。球型磨钻去除相邻椎体前缘的骨赘,用椎间撑开棒逐渐撑开椎间隙以增加椎间隙高度,横向中点定位仪在椎体前缘标记横向中点,用磨钻测深尺测取靠前椎体深度,选取相应长度的柱状削磨钻及相应直径的终板盘状削磨钻,削磨椎间隙上下椎体终板至成形,再拆除双轨通道,切除后纵韧带进行彻底的间隙减压,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后置植入假体。C型臂透视确认假体放置合适后,放置引流管,缝合关闭切口,负压引流24h拔除。术后第2d即可下地功能练习,术后1、3、6、12个月拍摄颈椎正侧位和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观察假置及颈部活动情况。

1.3 术前护理

1.3.1 心理护理 积极开导患者,向患者讲解人工劲椎间盘置换术的手术过程,手术的必要性、优点,介绍成功的案例等,调动患者对手术的积极性,消除一些紧张、恐惧的不良情绪。

1.3.2 食管和气管的推移训练 为了患者能够适应手术中的牵拉,在术前先对患者进行食管和气管的推移训练,向患者介绍该项训练对手术顺利的重要性。推移训练方法是指导患者使用指尖推移法将食管和气管连续地从右向左推移,每次推移都要过中线,持续时间15~20min,后逐渐延长到30~60min,练习2~3次/d,持续练习3~5d。

1.3.3 呼吸训练 由于手术后患者咽部伤口会感觉疼痛,但痰液的存在又要及时排出体外,因此要借助于连续的轻声咳嗽。为此,一般在手术前3d我们要开始指导患者学会深呼吸及有效咳嗽。有吸烟史的患者在入院后开始戒烟。

1.3.4 训练 为了在手术中患者保持姿势正确且持久,因此要进行必要的训练。方法是患者保持仰卧,在颈部垫1个薄枕,颈部两侧位置放置1个沙袋,从而保持颈椎呈现中立、轻度拉伸状态,每次持续时间是3~4h。同时也要进行卧床排便训练。

2 术后护理

2.1 病情观察 术后持续12~24h的心电监护,并在手术后6h内监测并记录患者的呼吸、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保持15~30min记录1次。待病情基本稳定后可以记录1次/h,重点观察患者有无缺氧,呼吸的频率、节奏、深浅等,以防假体滑出或血管等组织水肿造成的呼吸困难,致使患者窒息。

2.2 术后护理 术后搬运病患时,要保持颈部中立,不能扭转、过屈或过伸。患者置于病床上后要在颈部两侧放置沙袋,翻身时要保持头部和身体转动一致。术后尽量采取语言沟通。翻身时间规定,平卧6h才可以采取滚动式的翻身方法,该过程一定要保持头、颈、背、臀部在同一水平位置。

2.3 引流管和伤口的护理 手术后要密切观察切口位置的出血情况、引流管引出液体的色、质、量等,当切口出血量或者引流液数量超过200ml/h,就要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只有手术后1~2d里引流液数量小于50ml的时候才能拔管。

2.4 术后饮食护理 全麻手术后在6h内严格禁止患者饮食,6h后可以开始试喝水,术后第1d可以开始进流食,术后第2d进普食。食物选择清淡、易消化的,多食蔬菜类。

2.5 出院后注意事项 手术后要坚持佩戴颈托1个月,避免剧烈的拉伸运动,特别是乘车时可能导致的过伸过屈。注意日常生活、工作、休息时颈部位置良好,保持颈部平直。睡眠时,有正常的睡眠,颈肩部要注意保暖。日常要注重身体锻炼,特别是颈部和上下肢的功能锻炼。并保持定期门诊复查。

3 结果和讨论

3.1 结果 8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100min,无1例输血。术中或术后无神经、脊髓和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假体无明显下沉或偏移。置换节段稳定,颈椎活动范围得到明显恢复,前屈和后伸活动范围平均恢复5.57°(3.5°~6.2°),左右侧屈活动范围平均恢复3.55°(2.8°~5.19°),3.65°(2.8°~4.9°),颈椎生理弧度无丢失,假体节段周围无骨化。

3.2 讨论 单节段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恢复周期短、安全可靠。人工劲椎间盘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至关重要,能有效巩固手术疗效和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健康。

参考文献:

[1]吴丽萍,钱彩侠.10例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J].求医问药,2012(6).

[2]申海慧.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8(04).

第9篇:颈椎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 颈肌训练;颈椎病;生物力学

【中图分类号】 R681.5+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517(2009)24-0155-01

1 颈椎病的临床治疗现状

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及其他椎间关节退行性改变退变,造成脊髓、神经根、交感神经、椎动脉或自主神经损害及由此产生的继发性改变刺激或压迫临近组织,引起的临床各种症状和体征者统称为颈椎病。本病是复发率很高的退行性改变疾病,而目前我们大量的临床研究主要是研究针灸、推拿、牵引、中医的各种方法对各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本人结合在临床中的经验及翻阅大量文献从从生物力学的角度来探讨颈肌训练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意义。

2 正常成人颈椎

2.1 颈部肌肉的解剖

2.1.1 枕下肌群 头后小直肌起于寰椎后结节,止于枕骨下项线内1/3;头后大直肌起于枢椎棘突侧面,止于枕骨下项线中1/3;头上斜肌起于寰椎横突,止于枕骨下项线外1/3;头侧直肌起于寰椎横突,止于枕骨颈静脉突下面;头前直肌起于寰椎侧块前,止于枕骨;与起于枢椎棘突侧面,止于寰椎横突的头下斜肌(属于颈一颈肌),共同组成脊柱颈段特有的枕下肌群,对枕寰、寰枢关节的稳定性有重要意义。

2.1.2 颈部伸肌 项棘伸、项最长肌起于胸2至颈6棘突、横突,止于颈4-2棘突、横突;项半棘肌起于上数胸椎横突,止于上数颈椎棘突;多裂肌斜跨于各椎横突与棘突之间;颈长肌起于颈椎横突及上数胸椎前面和侧面,止于颈椎前面及横突。主要作用为伸展颈椎,维护颈椎生理曲度,是保持椎间稳定性最重要的肌肉。

2.1.3 颈部屈肌 颈夹肌起于胸3-6棘突,止于颈1一3横突后结节;提肩脚肌起于颈1一4横突后结节,止于肩脚内上角、菱形肌起于颈6一7项韧带,止于肩脚内上缘:大菱肌起于颈7、胸1一4棘突,止于肩脾内下缘;前、中、后斜角肌分别起于颈3一6、颈1一6横突前后结节、颈5一7横突后结节,止于第1肋骨斜角肌结节、中部及第2肋外侧。主要作用为协助颈椎前屈,侧屈及耸肩,缩肩运动。

2.2 不良姿势对颈椎的影响 颈椎是脊柱中灵活性最大,活动频率最高的节段,颈椎活动度大、稳定性差。有实验表明1,颈部活动时人们对头颅姿势的控制与颈部周围肌群在三

维方向上力矩的产生关系密切,其结果导致颈部肌肉运动模式的一致性。而颈部肌肉功能异常时可产生异常的运动模式,异常的应力环境使椎体、关节突关节与椎间盘所受应力增加,导致颈椎椎间盘变性和突出、椎体和小关节的骨质增生、关节囊水肿增厚、韧带肥厚。这些改变的发生直接或间接地对颈部周围的结构产生机械压迫和炎症物质刺激,影响颈椎周围血管、神经以及脊髓等组织正常生理功的发挥,导致了头痛、头晕、颈部疼痛、活动受限、运动及感觉功能减退等一系列病理改变的发生。

颈段脊柱的载荷主要由头颅的重量产生,颈部肌肉和键的力臂较小,而头颅运动时的力臂较大。这样颈部肌肉产生的肌力就必须足够大才能提供头颅运动所需要的足够大的力矩,用以维持颈椎的生物力学平衡和颈部的日常生理活动。

3 颈椎运动的生物力学机制

正常人体颈段的稳定性由内源性稳定和外源性稳定两大部分来维持。颈椎的小关节属于内源性稳定,能够控制活动节段的运动方向,而且还有重要的承载功能,尤其在过伸位时尤为重要。从颈椎的生物力学角度来看,正常人的颈椎为了适应视觉、听觉和嗅觉的刺激反应,需要有较大而敏锐的可动性。颈椎的活动范围要比胸椎和腰椎大得多,如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以及上述运动综合形成的环转运动。生理曲度的存在,能增加颈椎的弹性,减轻和缓冲重力的震荡,防止对脊髓和大脑的损伤。一般随年龄增长,加上长期坐姿、睡姿不良和椎间盘髓核脱水退行性变,颈椎出现退行性改变,颈部活动亦渐受限制2。颈椎的稳定结构对于维持脊柱正常形态和生理功能有重大意义,椎体、椎间盘和颈椎韧带维持小关节的稳定和平衡的作用为静力平衡;颈椎周围肌肉、肌腱及内压维护小关节稳定和平衡的作用为动力平衡3。正常颈椎的平衡由两方面来维护,一为内源性稳定,包括椎体、附件、椎间盘及相连的韧带,为静力平衡;二为外源性稳定,包括肌肉的凋节和控制,这是颈椎运动的原始动力,为动力平衡,内源性稳定是脊柱稳定的基础,外源性稳定是颈椎稳定的前提。正常情况下人体靠肌肉的收缩和松弛来达到颈椎的静态和动态平4。

4 颈肌训练在颈椎病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在姜淑云等5研究结果表明颈椎病患者颈伸肌和颈屈肌在60(°)/s等速运动状态下峰值力矩(PT)、F/E显著低于正常人群。说明颈椎病患者颈部肌群的肌力显著下降,尤其是颈伸肌肌力与屈肌相比下降尤其明显,所以F/E数值降低,颈椎运动趋向不平衡。推拿手法治疗后颈椎病患者的峰值力矩、动肌/拮抗肌比值都有显著的改善,说明颈伸肌的肌力得到改善后,颈椎节段不稳病例数和节段数显著降低,使不稳定脊柱的不平衡运动状态迅速得到改善,从而改善颈椎间盘和小关节以及韧带系统的的异常应力环境,恢复黄韧带的预应力,增大椎间隙,减轻颈椎病神经根和脊髓压迫和炎症刺激症状。vaSSeljen等5采用理疗与颈操进行比较,结果理疗组平均疼痛减轻为48%,体操组52%;理疗组患者83%自觉改善,体操组为42%。Jari等6对则颈部肌肉力量训练及耐力训练的结果进行了一年的长期随访,证明二者均可提高压痛的痛闭。由于等长收缩锻炼避免了颈椎的过度活动而带来的副作用,提高颈部肌肉及韧带的力量,且无需设备,简便易行,禁忌症少,在康复医学中常被用作增加肌力的训练。YlinenJJ7将等长收缩与等张收缩进行了对照,结果证实等长收缩对颈痛的缓解要显著优于等张收缩,而对于等张收缩组效果不佳的病人予等长收缩治疗后依然后取得很好的效果。等长收缩训练避免了颈椎的过度活动而带来的副作用,提高颈部肌肉及韧带的力量。Ylinen JJ8经过一年的随访证实颈痛与废用的改变率同等长收缩力量呈负相关,等长收缩对于慢性颈痛是有效的治疗方法,无论在于力量测试还是主观感受上,且这种结果可以在长期的训练中得以保持。

5 结语

综上所述,颈椎病是由于人们在不良、精神紧张等因素影响下长时间保持屈颈姿势,引起肌纤维损伤、肌力减弱,直接导致颈椎动静力平衡破坏及力学性能降低而加剧颈椎的退变。慢性颈部疼痛的病人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前屈、后伸及旋转肌群的肌力均显著降低,尤以后伸肌群肌力减弱明显。肌肉运动的不平衡导致了肌肉力量的不均衡,加剧了颈椎病的发生和发展。颈部正常的生理运动及其稳定性总是在静力平衡的基础上,依靠肌肉的作用来随时调整以达到动力平衡完成的。而在颈椎动力平衡中颈后肌群起主要作用,竖脊肌、头夹肌、颈夹肌、头半棘肌等在保持颈椎的稳定和运动中起重要的作用。颈肌训练在治疗颈椎病中具有确切的疗效,但如何对每型颈椎病制定标准的颈肌训练训练方案还需要作大量的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 ANVasada,B.W.Peterson,S.L.Delp.Three dimensional spatial tuning of neck muscle activatiml in humans(J).EXP Brain Res, 2002;147:437-448..

[2] Kusakabe T,Kasama F,Aizawa T.Facet cyst in the lumbar spine:radiological and histopathological findings andpossible pathogenesis.Neurosurg Spine,2006,5(5):398~403.

[3] 邵宣、许竞斌、史可任等.实用颈腰背痛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46-51.

[4]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第13卷第11期20090312出版2029-2031.

[5] Vasseljen,O,Johansen,B.M,Westgaard,R.H ,The effect of pain reduetion On pereeived tension and EMG- reeorded traPezius muscle aetivity in workers with shoulder and neek pain,Seand.J.Rehabil.Med,1995(27)243-252.

[6] Jari Y, Esa-pekkaT, Hannu k, et al. Effect of long-term neck muscle training on pressure pain threshold: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Euro J pain. 2005:9(6):6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