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内部管控模式范文

内部管控模式精选(九篇)

内部管控模式

第1篇:内部管控模式范文

[关键词]企业;财务内控;创新模式

1财务内控管理创新的重要性

创新,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它可以使一个企业永葆青春活力。要在整个企业中大力弘扬创新的精神和氛围,鼓励所有的员工敢于创新、乐于创新。在实际工作中,为了增强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创新意识,必须加强财务内控方面的创新,财务内控管理创新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重要性。

1.1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当前,我国企业蓬勃发展,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必须结合当前先进的管理理念,制定出一个有针对性的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内部的团结有序,进而提高企业在经济管理中的实际成效。由此可见,财务内控管理创新有助于建立一个科学完善、高效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这对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1.2确保财务信息正确

种类繁多、数量庞大是企业内部信息的一大显著特征,加强财务内控管理的创新,有助于加强对数据的检查与核实,可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进而确保财务信息的正确性。

1.3健全财务管理机制

在一个企业中,制定高效实用的管理机制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保障。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进行财务内控管理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用高效、合适、有用的方法,起到最佳的效果和作用,不断健全企业的财务管理机制。

1.4加强财务风险控制

财务状况是一个企业能否良好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而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会面临诸多的挫折和困难,财务风险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困难。因此,必须进行财务内控创新,进一步加强对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

2财务内控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企业发展面临着诸多的问题,财务内控创新不足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财务内控管理理念落后

在当今的财务内控管理中,发挥主要作用的仍然是传统的管理理念,在财务内控管理中,管理者仍然把工作的重心放在了提高经济效益上,对于新的管理模式和思想观念的关注度低,虽然新的理念也有人在倡导,但员工和管理者的认可度却始终不高。这种管理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员工的创造性理念、阻碍了企业经济在创新活动方面工作的开展。

2.2财务内控管理体制不健全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规则的制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企业财务内控管理体制健全完善,既可以使管理者明白当下企业发展的实际状况,也可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质量。目前,财务内控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未能制定出合理的管理体制;二是缺乏高效科学、执行有力的监督体系和组织机构。

2.3财务内控管理人员创新不足

管理人员是一个企业的关键和核心所在,能够对企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只有做好企业管理人员工作,才能使企业内部更加高效协调的运转。但是在财务内控创新的实际工作中,管理者未能充分采取创新的措施和对策,也未能采取积极的鼓励性和激励性措施来调动员工的创新。

3财务内控管理创新模式

3.1创新财务内控管理理念

理念的先进性对所要采取的行动和措施具有引导性和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必须引导企业管理人员注意到创新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在企业内部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鼓励所有人员积极创新。首先,管理人员要树立创新意识,允许企业内部出现“不同”的意见和声音;其次,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员工,对他们采取激励性和鼓励性措施,允许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最后,要树立与时展和社会进步相适应的创新理念,不仅可以提高经济效益,而且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国家的繁荣昌盛以及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2健全财务内控管理体制

良好高效、科学有序的管理体制,为财务内控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因此,必须健全财务内控管理体制,促进企业内部更好地协调发展。一是充分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状况以及规模速度,制定出合理高效、切实可行的财务内控创新体制;二是真正落实财务内控创新体制的实施,协调与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成立专门的监督考核机构,来保证财务内控创新体制的贯彻执行;四是定期对制度运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交流总结,对不适应条款及时更新,以促进企业良好发展。

3.3培育财务内控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

财务内控管理人员在企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也是企业之间竞争的核心因素和关键点。增强财务内控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入手:一是要引进一些财务内控管理创新方面的专业人才,要求他们充分掌握企业实际情况,并且带领企业大胆的改革创新;二是加大对财务内控管理创新方面人员的培训力度,多投入一些培训经费,让财务内控管理人员积极参加培训、勇于培训、乐于培训;三是对从事财务内控管理创新的工作人员,科学合理的规定他们的工作量,以工作量作为考核标准,使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不断提高。同时,采取激励性的措施,使更多的人加入这一行业,扩大后备人才资源补给。

3.4提高财务内控管理风险控制能力

风险控制是财务内控管理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制约和影响着财务内控管理创新能否进行下去,也对企业的发展存亡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所以,必须在创新的过程中,提高财务内控管理风险控制能力,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设立科学合理的目标,把财务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二是在企业运行和发展的过程中,必须科学合理,采取理性的态度投入资金、资产等;三是要充分进行市场调研,了解市场的动态和需要,从而有效降低自身的风险。

第2篇:内部管控模式范文

一、预算管理模式下企业内部控制的问题

因为企业管理者对于预算管理与内部控制之间关系的认识不清晰,常会出现两种制度割裂进行制定和实施,忽视预算管理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地位,造成了一系列的内部控制问题:第一,在编制预算管理计划时缺乏战略规划的指导,没有将短期预算管理目标与战略规划相结合,造成了企业在战略制定、决策选择上拘泥于形式,使得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严重下降,在没有战略规划的前提下进行预算的编制使得企业只注重短期经济活动,而忽视了长远的经营目标,预算管理的目标难以实现。第二,缺乏完善的预算管理体制,没有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不能从内部控制角度清晰的界定预算管理的制度,有些企业甚至只注重财务不进行的预算管理工作,忽视了企业组织机构方面的预算管理制度的完善,造成了相应的预算管理体系构架不完整,没有清晰的层次性、权威性,很难在企业内部控制中发挥预算管理的作用。第三,缺乏进行预算执行以及考核内部控制的体系,没有建立系统性的预算管理制度,在进行预算制定、执行、控制、分析的过程中不能做到有制度可依,经常出现重编制轻执行的现象,导致无法取得预期的预算管理目标,主要原因也与企业的内部控制不严有关,所以建立有效的监督考核以及奖惩制度很关键。

二、加强预算管理模式下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议

(一)建立以企业战略规划为引导的预算管理体系

企业的战略规划主要反映了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而战略规划的作用就是控制企业的发展方向不至于偏离轨道,战略规划的制定过程是企业进行长期发展规划的基础,有助于企业进行投资项目时进行投资风险的预测,充分掌握企业的经营风险。战略规划是预算管理的额宗旨,为预算管理指明了方向,预算编制需要符合企业的长期战略规划,建立符合企业自身实际的预算控制模式,从而为企业内部控制过程保驾护航,战略与预算管理是相辅相成的。

(二)健全预算管理模式下的内部控制体系

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企业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不仅能够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也为预算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预算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将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联系起来,既能够进行预算规划的预测、沟通协调,也能够进行管理控制以及考核激励,从根本上实现了资金流、业务流以及信息流的综合集成,能够对企业的各项资源进行整合、配置,内部控制则通过预算管理实现企业活动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控制,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另外,建立以资金控制为核心的内部控制的重点应该以分层控制为基本手段,定量化的进行控制,搭建全方位、全过程的内部控制体系。

(三)加强预算管理全过程的监督控制

首先,对预算管理的编制流程进行监督控制,因为预算编制的程序是遵循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原则进行的,设计好预算编制需要使用统计表格,并分别发给各部门进行填写,而企业的各个部门之间则应该积极地进行沟通,尽可能的综合分析预测预算管理的执行过程,将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遏制在源头,填写完成无误之后,由各部门的负责人进行确认签字,再向对口部门进行报送,负责预算的人员应该对预算的数据进行多次调整、综合,编制日常业务核算、资本性收支预算以及财务预算板块,这是因为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涉及的项目种类比较多,不同的项目具有不同的业务特点。其次,对预算的执行过程以及流程进行监督控制,预算编制完成之后,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执行才能够达到预期的预算表,预算的执行过程是整个预算管理的中心环节,一旦预算指标确定,就应该在企业内部具有指导行的控制作用,企业可以通过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控制监督:第一,审查预算是否落实,主要是对相关部门是否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进行预算的落实,部门责任预算与企业总预算是否协调。第二,审查预算的执行是否全面,主要是审查责任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执行的情况,是否能够完成预算目标,预算执行是否均衡,预算进度的安排是否合理。第三,企业资金的使用是否合理,因为资金是企业的血液,与企业的各个部门息息相关,控制企业资金流主要是为了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各部门应该按照准则落实财务预算,严格落实预算执行的工作进度,按照企业内部控制的原则进行资金的审核,在办理结算时需要由财务部门的预算管理人员对资金金额进行核对,确定无财务风险。第四,落实预算执行的反馈报告,这是便于企业各部门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反馈,防止预算出现偏差的时候及时地进行纠正,企业各部门对预算执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都能够及时的上报预算管理委员会,由预算管理委员会进行预算差异的分析,找出差异的源头,并提出改进措施,以便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

(四)科学的制定考评和激励制度

在企业的预算管理过程中,预算的编制、执行以及反馈过程应该形成完整的组织系统,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周而复始的进行循环,以实现整个企业的经营活动全过程的控制,预算管理模式下,企业的内部控制应该以预算执行为主,对预算执行的结果进行考核和评价,体现客观性、严肃性以及权威性,这是企业管理者进行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的约束机制,预算管理如果没有相应的考评制度,就会导致企业内部控制的失控,而预算考评主要是从企业整体经营业绩评价、预算责任人业绩评价两方面进行,实现预算管理模式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约束作用。

三、结束语

第3篇:内部管控模式范文

摘 要 内部控制包括对企业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的信息技术控制、财务会计控制等活动。然而,作为企业成本中心的财务管理部门,通过合理设计预算资金,并有效实施资金配置、监管、绩效评价等工作,必然成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中关键要素。

关键词 工业企业 内部控制 财务管理

伴随着后危机时期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因素依然存在的事实,我国工业企业(下文简称:企业)的“扩大再生产”将长期面临着诸多挑战。因此,目前企业普遍重视对自身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一般而言,内部控制包括对企业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的信息技术控制、财务会计控制等活动。然而,作为企业成本中心的财务管理部门,通过合理设计预算资金,并有效实施资金配置、监管、绩效评价等工作,必然成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中关键要素。在此背景下,本文将以企业财务管理模式作为研究对象。

文章将以资本循环公式为基础,从价值层面来考察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难理解:根据G―W―G`的循环逻辑,企业财务管理将从资金的商品职能、生产职能、商品职能等三个环节,形成前后统一的内部控制机制。从而,满足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立的内在要求。

一、企业内部控制建立所面临的挑战

将后危机时期的经济环境纳入到“所面临挑战”的分析中,具体表现为:

(一)企业产品市场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大

企业往往根据产品市场需求来确定产能水平,这一点突出表现为市场导向型的生产模式。然而,受到后危机时期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诸多中小企业面临着市场需求萎缩的现状。这样一来,通过逆向传导必然深刻影响到企业的生产和原材料采购环节。从而,增大了企业在这两个环节的内部控制难度。

(二)企业融资渠道不断萎缩

伴随着我国CPI指数和PPI指数的不断高企,央行屡次调高了存款准备金率。在此背景下,必然不断抑制住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外源性资金供给。然而,以扩大再生产作为主要生产特征的企业,在缺少外生资金支持的情形下,自然面临着极大的预算约束压力。由此,增大了企业内部控制中的预算资金配置难度。

不难预测,在我国经济宏观面持续呈现通膨态势的当下,上述挑战将长期存在。为此,须从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产成品销售等多个环节同时展开内部控制。

二、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

在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中,将着重围绕着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并根照G―W―G`的顺序进行阐述。

(一)企业原材料采购环节的内部控制

企业在原材料采购环节的内部控制,主要在于对采购成本的控制。而采购成本的控制又直接取决于对原材料采购数量的把握。因此,企业采购部门应与财务管理部门、生产部门展开协作。通过对企业产能水平的核定,科学、合理的评估原材料采购数量。

(二)企业生产环节的内部控制

生产环节是企业创造价值的重要领域,此时的内部控制应关注:产成品率、生产效率,以及生产成本的控制。在此目标导向下,企业应在绩效考核的基础上完成对一线员工的生产评估。同时,生产主管部门应在生产计划的指导下,对产品生产展开全过程控制。

(三)企业销售环节的内部控制

销售环节是实现企业生产利润的重要环节,对于该环节的内部控制应关注:产品订单的签定以及货款的回收情况。由此可见,应在市场部门和财务部门的协作下,完成对市场销售人员的绩效考核。绩效考核的主要内容应在于“货款的回收”情况。

综上所述,以上三个环节应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最终建立起企业的内部控制中财务管理模式构建的基础。

三、企业财务管理具体的实施过程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本文以钢铁企业为考察对象。

(一)钢铁企业原材料采购环节的财务管理模式

企业应根据下游市场需求确定产能水平,为此,企业财务部门与市场部门、生产部门应形成联动机制。其中,生产部门和市场部门应确定原材料的采购数量。在此基础上,财务部门进行资金预算评估。伴随着预算资金的拨付,财务部门还应全程监管资金的使用及效益。

(二)钢铁企业生产环节的财务管理模式

在生产过程中,生产部门应根据具体的生产工艺流程进行组织资源的配置。如“带钢生产”,钢铁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包括:酸洗、冷轧、工艺、退火、平整、镀层、剪切和包装。因此,财务部门需要联同生产部门,分别完成对产品的成本控制以及生产管理工作。财务部门可以采取成本逆向分解,细化到“人头”来展开生产成本的优化。

(三)钢铁企业销售环节的财务管理模式

该阶段内部控制的关键主要在于对潜在客户的挖掘,以及销售货款的及时回收。为此,财务部门应与市场部门建立联动机制。通过设立一系列绩效考核制度,在激励和约束作用下推动市场人员的工作进程;并在财务部门的监督下,积极开展货款的回收工作。

综上所述,以上三个方面便构成了企业财务管理的流程。

参考文献:

[1]曹海.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对策研究.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9).

第4篇:内部管控模式范文

论文关键词:内部控制,代建制模式,政府工程管理企业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的经营环境日趋复杂,经营风险也随之逐步加大,因此控制和防范经营风险成了企业目标实现的关键,内部控制就是企业控制和防范风险的一道防火墙。在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代建制模式下的政府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经历了从无到有,并且迅速发展壮大,同时政府工程项目暴露出许多弊端:像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管理经验积累不足、管理成本相对较高、政府控制能力相对较弱等,这就很容易造成政府投资工程项目超投资、超标准、超工期等现象,也容易给各方提供牟利的空间。因此越来越多的政府工程管理企业开始意识到内部控制对优化企业管理、增强企业竞争实力和防范风险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代建制模式下的政府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内部控制现状

经过十几年的研究与探索,我国政府开始逐步采取“代建制”模式管理学论文,实现了“投资、建设、管理、使用”的适度分离,从而有效控制使用单位无限制的扩大项目建设规模,提高政府对工程项目的监督力度,从而保证工程项目建设和管理的专业化水平。目前代建制模式下的政府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内部控制是以内部会计控制为主,兼顾与会计相关的其它控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对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内部控制执行缺乏强制性措施

我国“代建制”政府工程管理企业作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中一个新出现的且十分重要的角色,得到了政府及建筑业的关注,许多企业也抓住这一契机,纷纷通过各种方式开展工程项目管理业务,但代建制还属于新型项目管理模式,我国相应法律法规还不是很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只能参照建筑施工企业。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只有上市公司在发生融资行为时,才被强制性披露其内部控制方面的信息,只要不进行融资,则可以不披露或少披露。这样,就难以达到内部控制报告应有的效果,尤其是在强调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的义务和责任、在向投资者或其他财务报告的使用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等方面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为加强企业风险管理,应当强制性要求企业建立并实施内部控制①论文提纲格式。

①李连华.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的链接与互动.会计研究,2005,(2):65-68.

(二)内部审计监督机制不完善

一个完整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应该有内部审计来监督执行,以便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修改并最终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企业设

立内部审计部门,完善其内部控制组织设置,关键是要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科学划分企业内部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的机制。内部审计机构应直接受董事会或下属的审计委员会领导,以保持其独立性和权威性。但是目前很多政府工程管理企业对于审计人员发现的问题重视不够,对于审计人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不能积极整改,或者虽然上报整改方案,但是没有真正执行,等到再审计检查时类似的问题还依然存在,而且审计人员也没有处罚权管理学论文,发现问题不能及时处罚,这样影响了审计部门的审计意见和执行效果。

(三)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

政府工程管理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是没有制定,而是内部控制的各项规章制度用来应付上级检查.装订成册或张贴在墙上,但执行中却很随意。像有的企业不相容职务混岗,合同的签订、执行、付款手续办理等全部由一人完成;对项目工程款结算的随意性较大,有的结算原始单据没有现场工程师或技术员的签字或签字手续不齐全;有的项目在没有签订供料合同或设备租赁合同,就开始开工生产;有的项目工程合同的内容发生了变更没有及时签订补充协议;这些环节出现的缺陷都反映出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健全、内部控制的薄弱、监管力度不够。

二、强化代建制模式下的政府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法律法规不断完善

目前,不少地方正在建立各自的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管理办法,如陕西、吉林等省份。各界人士面对代建法律法规严重缺乏的问题,一致呼吁政府有关部门应积极组织力量,重点加强立法调研,尽快研究制订统一、全面、完善的代建制法规规章。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国将会颁发部级的代建制管理办法、代建制合同示范文本、代建单位的资质管理办法等法规及相关配套政策,将会对代建制市场的开放、监管主体、代建制单位的设立条件和资质审查、代建制的适用范围和实施程序、代建制管理项目的风险评估与控制、代建制项目的业绩评价等方面作出明确的规定,为代建制的顺利开展提供更好的法律保障②。随着我国代建制管理办法、代建制合同示范文本、代建单位的资质管理办法等法规及相关配套政策的建立,代建制政府项目工程管理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也将逐步完善。

(二)构建政府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政府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必须强化对工程建设全过程的监控,制定和完善工程项目各项管理制度,明确相关机构和岗位的职责权限,规范工程立项、招标、造价、建设、验收等环节的工作流程及控制措施,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和进度。

(1)注重风险控制,加强职能管理

①加强会计核算和资金统一管理

集中会计核算和统一资金管理,加强企业预算管理和成本控制,

②刘笑峰 《代建制模式下的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经营管理对策》 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21.

建立有效的内部结算支付制度,对各施工项目部的资金由企业对资金

统一进行结算,按预算下拨,实行统一调度管理,强化企业的资金调控力度,以便实现资金的统筹安排和有效使用,形成规模效应。

②加强大型设备和材料采购管理

企业建立统一的材料采购与管理、租赁使用和更新改造制度,统一调配,加强管理,避免重复购买,提高完好率和使用率管理学论文,加快更新改造资金的回笼;统一大宗材料采购,加强公司内部的统筹安排,降低经营成本③

③加强市场经营和招标投标管理

从符合企业总体利益的角度来统一调配资源,优化选择,因此企业必须强化市场经营和招投标管理职能,统一经营决策,集中人力物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④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应与主要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关键技术工人签订劳动合同并在内部有序流动,对暂时无岗人员按待岗制度处理,保持其相对稳定性,其他人员可由施工项目部按工程需要临时聘用;设计合理的薪酬体系和激励机制,配合项目经营责任制的实施,真正做到绩效挂钩,吸引员工到一线项目部从事管理和技术工作,稳定员工队伍。

(2)建立良好的监督检查机制

企业应建立对施工项目业务的监督检查制度,明确监督检查机构

③凌家明.内部控制理论的演进轨迹分析.经济与管理,2005,19(J):24—26.

或人员的职责权限,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检查④。

①相关岗位及人员的设置情况,重点检查是否存在施工项目业务不相容职务混岗的现象。

②授权批准制度的执行情况,重点检查重要业务的授权批准手续是否健全,是否存在越权审批行为。

③业务流程的遵循情况,重点检查是否存在跨越流程办理施工项目相关业务的现象论文提纲格式。

④责任制的执行情况,重点检查相关责任是否真正落实到个人。

⑤各类款项的支付情况,重点检查工程款、材料款、设备等的支付是否符合相关法规、制度和合同的要求;对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工程项目内部控制中的薄弱环节,应当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和完善。

(3)完善内部审计制度

内部审计部门应该对内部控制定期进行独立、有效和全面的评审,并将结果向管理层直接报告,这是政府工程项目管理企业控制风险的一道防火线。在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内审部门应该参与评审和制度制定的全过程,这样有利于内审人员全面了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成体系,发现关键控制点,准确理解各项内控目的、控制环境、控制方法、控制程序等。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包括内审工作任务、权限、人员分工、人员岗位、审计程序、审计档案管理

等管理学论文,制定相应的评审办法,制定审计标准,例如审计实施程序的标准、

④朱翠兰.论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企业技术开发,2006,(J):55-57.

审计报告的标准等。政府工程项目管理企业通过完善的内审制度的建立,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对内控系统的全面有效审计再监督,及时纠正控制的缺陷将显得十分必要。

2010年4月26日,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国资委、银监会、保监会等部门在北京召开联合会,隆重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标志着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形成。《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就像盛夏里的一场及时雨,指引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大中型企业的发展方向,提升经营管理水平。代建制模式下的政府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属于新时期的新型企业,应该参照《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摆正业务发展与内部控制的关系,严格管理,强化控制,对各项管理工作要形成多层次多视角全方位的风险控制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才能有实力应对日益复杂的竞争环境,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连华.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的链接与互动.会计研究,2005,(2):65-68.

[2]刘笑峰.代建制模式下的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经营管理对策.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21.

[3]凌家明.内部控制理论的演进轨迹分析.经济与管理,2005,19(J):24—26.

[4]朱翠兰.论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企业技术开发,2006,(J):55-57.

[5]陈关中.内审监督——企业风险防范的第三道防线.财务与会计,2006.12(J):52-53.

[6]刘玉廷.全面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解读.会计研究,2010.5(J): 3-16.

第5篇:内部管控模式范文

摘要:随着“三农”扶持力度逐步加大,大量农村专项资金拨付农村,其使用效率受到广泛重视。目前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下的状况,需要通过加强区县级、乡镇级、村级及村民级四个层面的财务内部控制手段改善,通过完善环境建设、风险控制、信息沟通、监督控制手段进一步加强农村专项资金进行监控,从而提高农村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

关键词 :专项资金;内部控制;村账乡代管

一、引言

农村专项资金是指由各级预算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安排的,为适应农村经济社会改革与发展要求、完成农业工作任务或实现某一项农业事业发展目标,具有专门用途和绩效目标的财政资金。近年来,农村专项资金的投入对于引进农业新技术、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及生态环境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从重庆市的情况来看,2008 年至2011 年农村专项资金总额从105 亿元提高到了193.4 亿元,四年来增长近1倍,增幅连年提高。细分项目数据表明,农村专项资金中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骨干水源、农村公路、沼气、便道等项目资金,占到了总额的51.3%;农民种粮社会直补占比为24.3%。

专项资金额度增加的同时增加了管理难度,重庆市历年的政府审计数据均暴露出相关问题:(1)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下,资金使用一定程度上存在混乱。因此分析目前农村财务现存吞噬国家财产的巨大漏洞,由漏洞出发从根源上解决农村财务面临的问题至关重要。

(2)基于农村专项资金的实际运作机制,笔者抓住了与之相关的区县、乡镇、村和村民四个层级,拟通过研究专项资金在四个层级的拨付使用现状,探索其在内部控制上存在的问题,以期从四个层级的内部控制入手创新对专项资金使用的管理,提高使用效率,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三农建设。

二、重庆市农村专项资金拨付与使用现状

1.区县级。专项农村专项资金的拨付使用涉及的层级及其相关关系反映如图1,阴影部分表示农村专项资金的逐级流失。我国农村专项资金划拨主要是经由国家财政部预决算,根据不同省市需要制定划拨额度(图1箭头⑸);市财政部门针对专项资金做出预决算,由各农业、农村发展公共服务平台向三农类专项资金领导小组办公室申报,在项目的真实、可行性得以核实后,以联合行文的形式上报市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区级部门按建设规划通过招投标等形式对专项资金进行统筹安排,后拨至乡镇(图1 箭头⑹⑺)。

2.乡镇级。乡镇级首先向区县级进行专项资金申报(图1 箭头⑺),后以招投标、申报等形式分配专项资金(图1箭头⑻)。目前众多乡镇下属的村集体采取“村账乡代管”管理村级财务(图1 箭头⑻⑼),乡镇级涉及处理村级专项资金的申报、审批、拨付程序,通常以不同部门职能划分进行内部控制职能,村账的部门不得涉及村级专项资金的管理。

3.村级。重庆市规定村集体经济组织各项财务收支公开于每年1、4、7、10 月15 日,各村按时公开上季度财务收支情况;财务收支量大的村每月15 日定期公布上月财务收支情况。村级专项资金通过村民申报的形式上报至村级行政管理部门,村级部门可按专项资金额度大小采取直接拨付等形式进行划拨。

4.村民级。村民通过参与惠农政策实施或直接申报获得专项资金补贴(图1 箭头⑽)。信息沟通在村民及职能中占有重要地位(图1 点线表示),村民通过农村财务公开信息反馈(图1 箭头⑾)的形式进行监督;通过上访、信访等形式(图1箭头⑿)越过底层相关国家机关直接向更高级部门反馈信息,相关部门按照“分级负责,归口办理”和“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做针对性处理。

三、专项资金内控现状

1.环境。专项资金的拨付使用涉及到市财政部门、农业农村发展公共服务平台、三农类专项资金领导小组办公室、区财政部门、乡镇经济发展办公室、财政所、农业发展科等部门及科室,各级部门人员专业认识水平存在较大差异,高层部门人员专业素质高于基层。各级部门均存在专项资金受惠对象认识不足的问题,导致农村专项资金犯罪的发生。

2.风险控制。区县级行政单位经手农村专项资金数额较完整,对农村专项资金信息了解更加客观,上级行政单位能够在监督的效率得以保证下监督专项资金拨付情况(箭头⒁⒂)。拨付过程中仍存在较严重的非法流失现象,图1 以⑴⑵⑶⑷表示的阴影代表专项资金在四个层面逐级非法流失现象,分别为区县级专项资金流失、乡镇级专项资金流失、村级专项资金流失和村民级专项不合规分配。预算一般由高级行政管理当局参与制定,额度相对较客观。申报由下级部门或者村民提交,通常存在虚高额度问题。审批为农村专项资金关键内部控制手段,但因申报、审批的公开度不足、授权集中化、经手人不足等问题,仍存在较严重的专项资金挤占挪用、滞留、少计结余等现象。村集体的专项资金申报、审批、拨付很大程度由代帐的乡镇执行,成为“村账乡代管”运作中村集体所有权移位的隐患,“自拨自用”的嫌疑不容忽视。

3.信息沟通。管理当局与基层间信息沟通充分、对称是村民实施民主监督的前提。目前重庆市仅对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和中小学食堂建设、农机购置、农村公路等专项资金进行较少明细公示,公示方面未体现完整性,不利于比较监督;大量村乡集体未按要求各村须按时公开上季度财务收支情况,基本按季度、半年度进行财务公开,且农村财务公示内容存在严重“资金抱团”现象;上访回复率不高且效果不大,反映问题落实执行困难。

4.监督。笔者调研获悉,重庆市农村专项资金审计对乡镇级主要分为乡镇主要领导干部届中、离职经济责任审计,其中要求对农村专项资金重要方面进行抽查审计;其次是对村级主要是农业部在村干部离职经济责任审计要求中强调的农村专项资金审计;农业部下属单位委派农经师审计,经由农委农经站执行;各个乡镇独立审计。但因存在部分区县级专项资金非法流失以及上下级勾结骗补的情况,使得区县级在主观上监督范围造成缩减,降低了监督力度,削弱审计效果。

四、重庆市农村专项资金管理存在问题及分析

(一)存在问题

1.农村专项资金区县级存在问题

挤占挪用专项资金,弥补行政经费或其他项费用的超支缺口。2009年三峡库区移民资金中13个区县挤占挪用移民资金4.3 亿元,用于非移民项目建设以及弥补政府统筹还建房和行管费的超支缺口;7 个区县挤占挪用粮畜补助资金1402 万元;2010 年7 个区县挤占挪用棚户区改造资金7077万元。

滞留专项资金,私存私放资金。2009年7个区县财政局滞留重庆市森林工程市级补助资金5205 万元;市级有关单位和4 个区县滞留就业专项资金2031 万元;15 个区县滞留粮畜补助金4621 万元;2010 年30 个区县滞留和未及时拨付退耕还林资金17202万元。

虚列专项资金支出。2009 年11 个区县虚列、滞留计生经费1443 万元;7 个区县违规代领粮畜补助金401万元;2010 年某区虚列棚户区改造资金等专项支出41903 万元;2 个区县弄虚作假套取退耕还林资金140万元;2011 年3 个区县扩大范围安排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182万元1。

2.农村专项资金乡镇级存在问题

专项资金挤占挪用。2009 年8 个区县乡镇卫生院套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90 万元;2011 年8 个合作社弄虚作假套取农民专业合作社及补助资金165 万元,12 个合作社挤占挪用、截留补助资金111 万元;6 个区县相关部门、乡镇及业主套取、挪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347万元。

专项招投标不规范。2009 年的专项资金申报中部分企业不具备销售资格,5 个区县46 家备案销售网点不符合规定条件,2 个区县10 家备案销售网点未售出下乡产品;2011 年农村饮水家电汽摩下乡专项资金6个区县已建成的141 处工程未能正常运行或闲置停运,涉及投资2672万元。

财务处理不规范。调研结果显示“村账乡代管”基层财务从业人员对内部控制概念了解程度仅46%;基层财务从业人员专业程度不高,其学历大多不足本科,专业与财务管理相关程度低;内部控制利用不足,仅27%单位曾运用内部控制手段进行管理优化。表现为2009 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9 个区县新农合信息系统数据与财务数据差异大,业务基础工作薄弱;2010 年9 个区县廉租房建设项目未按规定减免廉租房建设相关费用1510万元。

3.农村专项资金村级存在问题

挪用套取专项资金。2011 年补贴政策中种粮大户种粮直补补贴标准为200 元/ 亩,一般户补贴标准84.7元/ 亩,村官村民利用政策做文章虚报面积;虚假列支公路款;未占用征地,勾结村民套取国家征地补偿。

管理收支混乱。专项补偿款未入到集体账户中;协调费未纳入村级财务核算;专项虚列支出;对于自制票据的核查不到位,为作假帐提供可乘之机偷税漏税。工程项目款用第三方发票报销;以白条方式支付工程款;按照自制凭证支付工程款,无责任人签字或者责任人签字可疑。重庆市某区2009 至2011年数村通过在工程款支付中不使用建筑安装发票入账,采用白条及其他票据冲抵,助长工程承包人偷税,总额高达299.6 万元。

4.农村专项资金村民级存在问题

村民是国家财政预算的最终受益者,但不在少数不法村民为牟取私利吞占专项资金,降低专项资金使用效率。表现为专项资金骗补(图1⑷)。2009 年家电汽摩下乡专项资金12 个区县部分经销商及网点虚报领取补贴22 万元;家电汽摩下乡专项资金有22 个区县部分经销商、交管部门、机动车检测机构及保险公司违规收费128 万元;15 个区县及4 个经销商弄虚作假套取粮畜补助资金376 万元。2011 年8 个合作社弄虚作假套取补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及资金165 万元;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中有个别区县及业主以拨作支、票据不规范,涉及资金253 万元。

(二)问题分析

1.缺乏思想道德教育

农村专项资金额度巨大,经手人员未能明确职能,正面利益诱惑。这不仅反映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更体现思想教育的匮乏。目前基层队伍建设存在把关不严、再教育不受重视的问题,众多官员在诱惑中迷失党性,贪图不法利益,成为组织内部的害群之马。

2.管理漏洞制造犯罪条件

上级管理、民众监督不足造成中间执行部门的勾结增加。上级部门针对农村专项资金审计的力度、范围均不够,对额度较大的专项资金拨付使用效果没能做到实时监控;村民对财务信息公示的监督意识不足,关注度不够,信息公示形同虚设。“村账乡代管”模式在农村专项资金审批、拨付方面的职权不明晰为乡村勾结提供了便利,勾结骗补现象普遍。

3.外部监督环境不足

有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得较为完善,但由于外部监督环境不到位,内部控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以至于很多部门出现会计造假行为。如有的单位内部各职能部门都开设银行账户和私设小金库,资金管理严重失控;有的单位甚至发生负责人卷巨额公款外逃的现象,造成了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国家、人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五、加强农村专项资金内部控制建议

(一)专项资金运作模式改进

1.区县级。从高层直击基层,加强监管力度,提高干部队伍思想建设质量,控制领导干部犯罪。市区级对村镇监督(图2箭头⒁⒂)实行专项资金集中公示、定期检查、不定期审计和绩效考核。将农村专项资金的安排情况公示至报刊、公众信息网站,加强公众监督;每年对区县级固有预算执行、财政决算审计中农村专项资金相关项目进行重点抽查审计,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组成联合检查组有计划地对农村专项资金开展年度检查,有效监控专项资金的拨付结余情况;对专项资金建立和完善项目的绩效管理及评价制度,要求重大项目验收后同时报送绩效评价报告。市区级对村民监督(图2箭头⒃)实施第三方机构介入管理、审计。跨越中间部门有效控制利益关系,防止干部联合骗补;针对个别专项资金可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亦可委托近年来刚刚兴起的并且可信度较高的代帐机构参与管理专项资金,在减少管理成本基础上降低各级专项资金骗补可能性(图2⑴)。

2.乡镇级。“村账乡代管”模式下加强实施程序,增强自我控制。在专项资金从政府机构流向民间的初期做好控制,在乡镇向拨付阶段严格控制专项资金招投标(图2 箭头⑻),杜绝不合格的商参与专项资金项目,防止不法商户中饱私囊。其次加强基层干部队伍的专业培训,提升专业水平;制度上严格审批村民申报,加大专项资金骗补惩罚力度,采取匿名监督举报制和实施责任人连坐制(图2⑵)。

3.村级。完善“村账乡代管”制度,部分账目委托代帐机构办理(图2 箭头⑼),增加犯罪成本,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率。新增公示专项资金(图2 箭头⑽)包括财政批示金额、部分明细账,如招待费、干部薪酬等,解决“资金抱团”问题。国家直接监督村级(箭头⒄),省去大量中间环节,大幅提高审计效率,提高审计效果。重庆市目前已经开展了农村专项资金审计调查,建议重庆市申请国家参与审计(图2⑶)。

4.村民级。加强监督,村民级作为受惠对象应关注有关部门对专项资金划拨使用的监督情况及上级部门公示改进,充分了解农村专项资金的意义和专项资金总额明细情况。农村专项资金实行“三级公示”管理:第一级在接到上级批复后涉农项目建设名称、建设地点、建设内容和资金计划等相关信息在政府设立公示栏进行公示;第二级在下达项目实施时分阶段将相关信息细节于政务公开栏上进行公示;第三级在项目工程完工后,将相关情况建设地立碑进行公示(图2⑷)。

(二)专项资金内控改进

1.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基层财务工作专业氛围,从再教育和人才引进方面提升农村基层财务相关工作者的专业素养。重视基层领导队伍组成,上级部门可对基层财务工作者参加专业资格考试或再教育做硬性要求;鼓励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入基层工作,为农村财务注入新活力。进一步重视村级理财小组建设,使其在帮助反映村民意愿方面起到作用。对第三方机构介入“村账乡代管”进行试点。

2.风险控制。在监督范围监管范围上,区县级对下级专项资金使用的控制(图2 箭头⒁⒂⒃)较下级监督反馈(图2箭头⑾⑿⒀)更有优势。加强专项资金上级监管力度,规范专项资金额度预算、申报流程、审批控制、拨付手续等实施程序,结合预算控制、下级监督进行风险控制,提高专项资金下级监督质量。

3.信息沟通。增强及时性,公示信息严格按照准则规定公示,并在之前通知群众参与了解;增强充分性,上级部门公示改进避免资金抱团,公开如“干部工资”、“业务费”、“招待费”部分明细账;增强对称性,上级部门上访制度完善可针对村民对更上级行政单位作出的的信息反馈(图2 箭头⑿⒀),完善上访制度和信访制度,加大上访、信访的重视力度,继续发展重庆各部门在门户网站设立市长公开信箱、市局公开信箱、区县级公开信箱制,维持并提高回复率和对应问题执行力,区县级不定期抽查信访反馈情况,并以此为下级部门绩效考核标准;变上访为下访,领导干部零距离接触群众,对存在问题有更实际全面的了解。

4.监督。加大农村专项资金犯罪惩罚力度,减少农村专项资金犯罪,使部门主观监督范围缩减造成的上下级勾结挪用、骗补专项资金的现状得到改善。加强上级部门对专项资金审计力度,农业部在村干部离职经济责任审计可由离职审计改为不定期抽查审计和离职审计相结合。加强信息公示反馈和农村专项资金上访事件的重视,利用管理当局与基层信息沟通效果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控制。

六、研究结论

专项资金是国家惠农政策的直接表现形式,与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直接相关,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不仅关系到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更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密切联系。因此,防止各级挪用、基层骗补、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成为当务之急。随着农村专项资金的拨付到位,我国农村建设必将迎来质的飞跃,贫富差距逐步减小,村级财务问题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会随之提高,结合家庭农场有助于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克服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并将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推动农业商品化的进程。家庭农场的小农规模性质,最终村集体财产所有权更加明晰、管理更加规范,“村账乡代管”模式失去存在价值,终究会“还账于民”;小农经济及家庭农场的推行会进一步将农村财务细化至家庭为单位,专项资金受惠范围的方式随之改变,众多村级财务问题迎刃而解。相信在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之下,基层财务工作质量会提升到新的高度,农村专项资金使用必将更加有效率,从真正意义上贯彻落实“三农”政策。

项目支持:

2014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创新训练“农村专项资金内部控制手段创新性研究”中期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4bj170。

参考文献

[1]杨理安.试论提高村级财务内部控制水平方法[J].经济研究导论,2009,(5).

[2]祝丽云.村级财务“内部人控制”问题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5).

[3]姜良.农业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J].中国农业会计,2003,(7).

[4] 贠鸿琬. 农业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主体与评价客体讨论[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11,(9).

[5]张丽权.农业专项资金审计问题与应对措施[J].现代商业,2013,(10).

第6篇:内部管控模式范文

(周口师范学院财务处 河南·周口)

摘 要:针对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本文对学者提出的两种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总结了两种模式的适用性和优缺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整合模式的内部控制评价模式,分析了整合评价模式的适用性、应用的关键,建议整合评价模式的应用应注意成本效益原则和动态调整原则,与风险管理相结合,根据内部控制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风险,对内部控制评价指标进行动态调整。

关键词 :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模式

自2014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全面实施以来,高校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业务的特殊性,其内部控制建设的进度和水平一直备受关注。两年来,高校内部控制建设状况不尽人意,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内部控制评价相关规定。作为高效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内部控制评价可以持续发现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存在的漏洞和问题,并不断改进,从而推动高校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从不同的利益角度出发,在内部控制评价时,评价指标选取的侧重点就会不同,从而直接影响内部控制缺陷的判定依据。目前,国内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目标导向型评价模式,另一种则是要素导向型评价模式。

一、目标导向型评价模式

目标导向型评价模式是指在内部控制评价时,评价指标的选取主要来自于内部控制目标,评价标准是内部控制是否以及在何种程度上保证了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该观点认为内部控制目标实现得越好,内部控制越有效,反之,则越无效。

1.理论支撑和适用性分析

目标导向型模式是基于委托理论提出的,委托方为更加清晰地了解受托方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衡量委托目标的实现程度。因此,该模式的利益需求是站在单位外部而言的,即单位外部相关利益主体对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需求。高校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的一部分,其投资者是政府,所有者是全体人民,高校领导者只是受政府和全体人民所托,负责管理高校日常业务活动,并对高校业务活动的结果负责,从这个角度上讲,政府和社会公众均是高校的外部相关利益主体。与企业不同的是,高校提供商品和服务所利用的资源不是自有资源,而是公共资源,在此种情况下,如何优化配置公共资源,以最小的成本提供最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成为了外部相关利益主体关注的重点。权利的公共性、资源的排他性、产品服务质量的公共性和难定论性是高校实施内部控制的最根本原因,即通过内部控制的实施,达到对公共权利的约束,减少资源的无效配置,提高产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高校内部控制评价的模式,从理论上就应从目标出发,通过对目标实现程度的衡量来评判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此外,与企业内部控制目标不同的是,高校内部控制目标更加侧重于社会效益,高校内部控制评价的标准也应特别关注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随着我国政府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高校的行为不仅要合规合法、阳光透明,而且还要高效,这就必然要求高校不断完善内部治理体系,公开权力配置系统和资源配置系统,便于政府和社会公众对高校考核和监督。从这个角度出发,高校内部控制评价对社会效益目标、经济效率的考核,完全符合政府改革的要求,符合社会公众对政府权力优化配置的监督要求。因此,目标导向型的内部控制评价模式,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发展的适用性、必然性。

2.研究成果

目前,围绕内部控制目标评价模式的讨论,代表性的学者及研究成果主要有:张先治、戴文涛(2011)认为国内很多学者采用要素式评价模式,评价指标却采用目标式的方式是不正确的,主张两者应保持一致。他认为内部控制评价是对企业内部控制合理保证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程度进行的评价,内部控制评价的着手点应该是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程度,因此,他建议以企业内部控制五个目标作为评判内部控制的标准,在此模式下,构建由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的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在我国特殊的情况下,可以较好地促进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戴文涛、李维安(2013)认为我国学者以五要素为标准出发构建的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没有体现中国的制度环境特征,评价指标体系中的评价指标多数是会计指标,缺乏反映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本质特征和目标要求的定性和定量指标,而且有的评价指标体系仅仅是理论上的探讨,无法利用公开的数据信息对企业内部控制状况进行测评,内部控制的目标就是要保证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未能保证企业实现目标的内部控制不是完全有效的。因此他建议从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的真正需求出发,选择以内部控制目标为导向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并且在构建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充分考虑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的结合,从不同角度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3.优点和缺陷

目标导向型评价模式具有以下优点:首先该模式下内部控制评价指标的选取以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程度为标准,具有一定的直观性、客观性,内部控制评价指标较为量化。其次,内部控制评价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可比性。鉴于内部控制评价指标选取的客观性,内部控制评价结果在我国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同一企业的不同时期具有一定的可比性,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水平,可以较为直观地表现出来。再次,该模式下评价信息的获取较为容易,内部控制评价的成本较低,提高了内部控制评价的效率,符合内部控制评价的成本效益原则。最后,目标导向的评价模式具有真实可靠的依据,可以防止内部控制评价流于形式,提高内部控制评价结论的信息质量。但目标导向型模式也有一定的缺陷,一方面如果将内部控制评价的利益相关者仅仅限定在外部利益相关者,这本身和内部控制评价的定义存在冲突。内部控制评价本身就是单位自身对内部控制实施状况的一种评估,主要目的是为管理者完善内部控制,做出决策提供有效信息。从定义上分析,内部控制评价信息的主要使用者应该是单位管理层,这和外部相关利益者不一致。另一方面,选取的定量考核指标过于片面,不能完全反映单位内部控制的全貌。

二、层级导向型评价模式

层级导向型评价模式是指高校在内部控制评价时,单位层面内部控制和业务层面内部控制分别进行评价。该评价模式在实质上也是要素导向型评价模式的一种形式变更。评价指标的选取主要来自单位层面、业务层面的相关控制。持有此观点的学者认为该模式的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主要关注的是高校内部的管理者,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与规范契合度越高,且有效执行,内部控制越有效,反之,则越无效。

1.理论支撑和适用性分析

与《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不同的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不是按照五要素的方式展开的,而是整合了内部控制审计的相关内容,按照风险影响的大小分为单位层面内部控制和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每个层面的内部控制均包含了五要素,这样的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不仅有利于与外部审计相整合,而且结合政府体制改革、加强廉政建设的要求,更多地融合了风险管理的理念,强化了行政事业单位的风险管理,单位层面的内部控制对于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整体存在影响,而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仅仅对某个业务流程本身目标的实现存在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要求,分单位层级和业务层级建立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检查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执行情况,可以与制度保持较为密切的契合性。此种模式下得出的内部控制评价结果,可以直观地为高校管理层提供该单位经济业务运行的状况。此外,政府制度改革和职能转变要求高校务必要提高行政运作效率、简政放权、强化廉政建设,杜绝腐败。在此背景下,高校按照规范的要求,强化内部控制评价,可以督促内部控制的完善,并且使其制度化,达到约束权力、将权力关在“笼子里”、预防腐败的目的。

2.研究成果

目前,围绕层级评价模式的讨论,代表性的学者及研究成果主要有:王素莲( 2005)、池国华(2011)、陈汉文( 2010)在构建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时,选择的标准是借鉴了COSO五要素,将五要素作为一级指标,然后按照每个要素展开,设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唐大鹏等(2015),支博(2014)通过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两种模式:目标导向型评价模式和要素导向型评价模式的深入分析,指出了两种模式不同的理论基础、制度基础和适用性,总结了两种不同评价模式的不同点及各自的优缺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整合模式下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体系。该体系分为单位层面的内部控制和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并在各个层级分别建立了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但仔细对上述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分析后可以看出,该整合模式虽然摆脱了要素导向型评价模式,但对指标的选取仍然没有体现目标导向型评价模式。因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设计是按照层级展开的,并在每个层级均包含了内部控制的五要素,因此,可以说上述的研究成果其实仍是要素导向型评价模式的一种形式变换。

3.优点和缺陷

层级导向型评价模式具有以下优点:首先按照单位层级和业务层级设计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契合度较高,实施较为容易,实施成本较低,易于被评价小组成员理解和接受,因而该模式的实施范围较广。其次,高校内部控制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高校仍未建立统一的内部控制体系,采用层级导向型评价模式,易于找出高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漏洞和问题,对高校内部控制建设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最后,单位层级和业务层级,包含了高校经济业务的所有风险,体现了以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建设,按照这个模式进行评价,自然能够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评价相结合,首先识别对单位整体存在影响的内部控制缺陷,然后在业务层级识别对某个业务存在影响的缺陷。但该模式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包括在内部控制评价时,可能过多地需要依靠评价人员的主观判断,此时判断的客观性与目标导向性内部控制评价模式相比,或许较差;此外,按照层级进行内部控制评价,需要按照单位层级和业务层级分别进行逐一评价,评价较为繁琐,评价的成本较高。

三、整合的评价模式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知,两种评价模式各有优缺点,任何一种评价模式都存在一定的缺陷,高校在组织内部控制评价时,若采用上述评价模式,均无法全面评价高校内部控制的状况。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将两者进行整合,利用两种模式的优点,规避各自的缺点,使其能全面评价高校内部控制建设的状况。因内部控制评价是高校自身组织的评价,评价的首要目的是改进管理,提高决策水平。同时,高校的真正出资者是政府,高校的管理者只是受政府委托管理高校业务活动,高校的所有者既是政府,又是社会全体人民,而高校的资源和产品又具有独特的公共性,这使得内部控制评价还需兼顾规范权力、预防腐败的目标。因此,这种整合的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模式,为高校内部管理者提供相关信息,同时还要兼顾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约束权力、信息公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反映管理者的受托责任。

整合的内部控制评价模式,其内部控制的评价标准及指标体系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按照内部控制目标设计的定量考核指标。主要用于识别已经发生的,对高校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已产生重大影响的内部控制缺陷,是补救性内部控制评价,主要立足于高校合法合规性目标,侧重于高校外部利益相关者对相关信息的需求。第二部分是按照单位层级构建的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第三部分是按照业务层级构建的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后两部分主要用于识别未产生重大损失,但内部控制存在重要缺陷或一般缺陷的情况。后两者的评价体系有助于高校内部管理者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内部控制执行,预防经济损失的出现,是预防型内部控制评价,主要立足于高校内部管理者,满足内部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相关信息的需求。

整合评价模式的成功应用主要取决于两个关键因素:一是坚持成本效益原则,二是坚持动态调整原则。成本效益原则就是高校在组织内部控制评价时,不能对内部控制的各方面面面俱到,应抓住重点,以最小的成本取得内部控制评价的最大信息。动态调整原则就是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的选取要根据高校内部控制建设的进度、内部控制实施的环境等因素的不同而进行动态调整,以反映高校内部控制的重大风险环节,这样才能时时、处处抓住主要矛盾,抓住高校不同发展时期的主要风险,要将内部控制评价与风险管理相结合,建立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评价模式,这样才能避免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流于形式。

第7篇:内部管控模式范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 环境 财务管控模式 设计 运行

目前,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不断涌现,就IT业来说,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代表是云计算。云计算使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飞速发展,它是移动应用、互联网、大数据的基础,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心脏,也是企业财务管控模式设计和运行的最佳解决方案。由于受企业所处的行业特性、发展战略、经营模式、企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企业的财务管控模式设计需要从财务管理涉及的每一个环节深入思考,充分利用云计算技术,遵循内部控制规范的要求,保证管控模式的健康运行,推动企业财务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精准化。

一、简述企业信息化环境中的财务管控的重要性

1.实现企业资金的合理利用

资金是企业经营正常运行的血液。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中,如何保证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如何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益性,设计科学的财务管控模式尤其重要。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银行支付手段日新月异,很多企业普遍采用网银进行资金归集、调拨和支付,逐步减少现金支付和支票支付手段,实现资金支付的便捷,掌握资金的流向,保证采购货物或劳务的真实性。此外,企业委托银行理财日益盛行,通过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提高资金的收益率。所以,财务管控需要充分了解现代支付手段和理财方式,设计不同层次的权限和管控流程,实现企业资金合理利用的目标和效果。

2.有利于提高财务管理效率

财务核算是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之一。但随着财务核算软件的普及,企业普遍建立了会计电算化系统,会计核算人员从繁琐的核算工作中解脱出来,更多地参与资产管理、成本控制、财务分析等活动。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中,企业在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方面,往往要求财务人员身兼多职,增加了财务管理工作的多样性。同时,财务信息是企业信息的核心,所有的企业信息都与财务信息相关。在实现资源共享的前提下,财务人员需要将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提供准确的财务信息,从而增加了财务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为了提高财务管理效率,企业需要设计科学的财务管控模式,按照内部控制规范的要求,实行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在信息处理系统中设置相应岗位和权限,设计合理的处理流程。

二、分析企业信息化环境中的财务管控存在的相关问题

1.资金管理过程松散

目前,很多企业都采用资金池方式管理总部和下属企业的资金集中收付,只是通过网银将几个子企业的银行账户挂入总部银行账户进行管理。而一个子企业开立一个基本银行账户外,还存在几个或多个一般结算账户、临时账户、专用账户。这增加了管理资金的难度。同时,资金的收付在每个经营(投资)项目前期就可能发生,其与整个项目经营过程都存在联系,如果资金管理系统没有跟经营业务系统(合同管理平台、项目管理平台、采购信息平台、劳务信息平台)及时关联,就存在资金管理的漏洞。这增加了管理资金的风险。因此,企业资金管理过程普遍存在松散的问题。集权后如何分权和管权?企业需要通过制度建设和财务管控模式设计来制衡,使得资金合理利用,提高使用效率,促进企业资源优化配置。

2.财务管控方式过于简单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财务管理工作呈现出上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而传统的财务管控方式仍只是人管人或人管机(即主要通过财务人员的主观意识和价值判断参与财务管理的整个过程),由于主观意识或“内部控制人”的干预,财务管理容易摆脱制度的约束,使内部控制流于形式,往往造成巨大的财务风险。而且简单的财务管控方式,只是从财务的角度发现财务领域的问题,对引起跨领域连锁反应的信息处理缺乏必要的手段。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中,很多信息需要各部门,各专业技术人员协同处理,形成立体的管控模式,多管齐下,才能快速地全面地解决问题,提高经营管理效能。因此,财务管控方式应该采用多种技术手段,不仅要人管机,还要机管人(即结合企业管理制度和计算机信息系统,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对每个工作环节的审批权限和稽核关系进行监督和信息反馈),以应付复杂多样的财务管理工作,保证企业经营健康运行。

三、探讨企业信息化环境中的财务管控模式设计和运行

1.财务管控模式的选择

现代企业财务管控模式大致分为集权式管控模式、分权式管控模式、混合式管控模式。集权式管控模式便于推行和实行统一的财务决策,保证子企业的规范运行,降低经营风险,但容易降低子企业经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分权式管控模式便于快速应变市场环境,提高经营的灵活性和竞争性,但容易独立于总部控制之外,难以实行统一的经营决策,存在较大的经营风险。由于大企业集团(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防控风险意识逐渐提高,所以集权式管控模式被大多数企业采用。然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中,云计算信息技术的应用,对集权式管控模式提出挑战,采用混合式管控模式更能发挥集权式与分权式管控模式的优点,在降低经营风险的前提下,使得企业总部决策结合统一性和灵活性,子企业经营具有积极性和创造性,抢占市场,保证集团利益最大化。

2.财务管控模式的设计对象与原则

财务管控模式设计的对象狭义上是指在财务信息系统范围内的会计核算系统、资金管理系统、税务管理系统、财务分析系统、财务风险控制系统;而广义上应该包括财务信息系统范围外的业务平台,如合同管理平台、项目管理平台、采购信息平台、劳务信息平台等。只有按照业务流程和审批流程建立各环节的信息库,实现内外部资源共享,并赋予必要的权限管理,财务管控才能体现财务信息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从而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防范风险。

财务管控模式设计的原则是:

(1)综合性。财务管理虽然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但它贯穿于企业经营的全过程。在企业发展战略方面,财务管控模式要适应于财务战略目标,包括筹资战略、投资战略、收益分配战略等;在经营管理方面,财务管控模式发挥控制、监督、反馈的功能;在人力资源方面,财务管控模式要参与绩效考核与评价、收益统计与分配的活动,所以财务管控模式设计需要综合考虑企业经营的各个领域。

(2)系统性。企业必须寻求各个领域的管理系统的结合点,并且了解各系统的关键控制点和处理规则,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查询、审核、监督、反馈、评价功能,使各系统信息能够交互传递和控制,形成企业资源网络体系,提升工作效率。

(3)制衡性。由于混合式财务管控模式需要兼顾企业决策的协调性和灵活性,所以在设计财务管控模式时,企业需要考虑其应当具有制衡效果。制衡性原则要求企业完成某项工作必须经过互不隶属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岗位和环节,同时,还要求履行内部控制监督职责的机构或人员具有良好的独立性。

3.财务管控模式的设计方式

财务管控模式的设计分为横向设计与纵向设计。财务管控模式的横向设计是指在企业组织架构确立的基础上,根据财务信息系统跟其他各个领域的管理系统的业务依存关系,按照财务管控模式构建的综合性原则和系统性原则,设计各个管理系统的沟通机制。财务管控模式的纵向设计是指根据企业经营业务流程和审批流程,按照财务管控模式构建的制衡性原则,设计信息流的传递和控制机制。

财务管控模式的横向设计包括会计核算与全面预算、应收应付与合同管理、资金管理与项目管理、工资核算与人力资源、投融资管理与发展战略等跨系统的联系。企业应当了解各个环节的关键控制点及控制措施,形成一种动态的评价机制。

财务管控模式的纵向设计包括资金活动、采购业务、资产管理、销售业务、研究与开发、工程项目、担保业务、业务外包、财务报告、全面预算、合同管理等业务的单向联系。按照企业管理制度与审批权限,信息系统对业务流程进行记录和控制,形成一种动态的监督机制。

4.财务管控模式的运行

财务管控模式的运行基础是搭建信息收集平台。由于云计算信息技术的发展,子企业及项目部可以共享总部的企业资源,同时,企业领导层不管身处何时何地,都可以通过移动办公审批文件。所以,混合式财务管控模式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中,可以快速、及时、灵活地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在企业层面,总部只需根据内部控制规范“三重一大”(企业的重大决策、重大事项、重要人事任免及大额资金支付业务)的要求,集中部分的财权与人事权,包括资金管理和财务主管委派制;在业务层面,子企业可以利用总部资源和信息系统处理相关业务,由于共用同一套信息系统,总部能够方便地随时监控子企业的经营运作情况。对于子企业除“三重一大”外的决策信息,可以实行备案制。履行内部控制监督职责的机构或人员需要定期总结、评价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修正内部控制缺陷,建立反舞弊机制,保证财务管控模式的健康运行。

四、总结

总之,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中,财务管控模式的设计和运行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必经之路。财务管控模式设计必须综合考虑企业所有信息,充分地利用网络技术,正确地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形成内部控制体系的一部分,降低经营风险,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参考文献:

[1]王红霞.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中国外资,2011年第14期

[2]谢虹.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时代金融,2012年第06期

[3]高燕.项目成本控制探析.现代商业,2011年第07期

第8篇:内部管控模式范文

【关键词】企业集团全方位;财务控制;财务管理理念

一、现阶段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及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管理观念、方法与企业发展的不适应

企业经营决策活动离不开企业的财务管理,通过财务控制,确保企业完成财务计划,实现对经营活动的有效管理。在当前日趋国际化市场竞争的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更体现于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相应的财务活动的控制。许多企业集团从组建开始就建立了相应的财务管理体系。但由于主要财务管理人员的观念落后,财务知识陈旧,缺乏对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认识,依然采用旧的管理办法实施对企业的财务管理,不仅限制了企业经营活动,而且存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浪费的现象。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不能有效处理好企业财务成本控制与资源优化配置的关系,没有建立起集团内部有效的财务管理、控制制度,已经严重地制约了部分企业集团的发展。

(二)集团内部财务关系不合理

部分企业集团缺乏一体化的财务管理,财务管理上过度分权,对子公司经营活动不能有效控制,使子公司经营权力过大。子公司为追求局部利益“最大化”,致使集团无法从战略高度有效部署各项经营活动,出现了投资规模失控、产业结构失衡、整体收益下降的问题,无法实现集团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削弱了集团的整体竞争优势和综合能力的发挥,扩大了集团的财务风险。

相反,部分集团公司在财务管理上又过度集权,限制了子公司经营活动的自主决定权,无法充分发挥子公司应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子公司成了集团纯粹的附属,造成子公司在面对行业领域内的竞争时,无法有效发挥自身与其它子公司间的经营合作,对外也无法灵活做出财务决策。子公司向上传递信息,往往需要等待集团审批,这很可能错过最佳的投资机会、经营时机,从而造成利益损失,也会影响集团财务一体化管理的效率、效果。

因此,企业集团在面对当前及今后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必须选择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财务控制模式,建立全方位财务控制体系,对企业集团财务管理进行一体化、全方位的控制,在集团与子公司间实现资金的有效流动和资源的优化组合、配置,对各子公司的经营活动进行过程控制、点式控制,既要保持各子公司的市场竞争力,还要在完成集团整体战略部署中,实现集团利益最大化。

二、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模式及内容

(一)财务控制模式分类

建立全方位的财务控制体系必须围绕实现企业总体财务目标而设计财务控制模式、控制机构及组织分工等要素,而财务控制管理体系的核心在于对集权与分权的有效选择。目前,我国企业采用的财务控制模式有三种:集权模式、分权模式和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模式。

1.集权模式。财务管理决策高度集中于母公司,母公司拥有对下属子公司人、财、物统一控制权,同时也赋予子公司少部分的财务决策权,以增加子公司适度的经营灵活性。子公司依据母公司下达的生产经营任务及各项经营管理指标来开展工作,且子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受母公司的直接控制,子公司只有围绕母公司的财务决策实施短期财务规划和日常经营控制。集权模式的优点在于母公司能合理配置内部财务资源,全方位地控制子公司的财务行为,通过集团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的整体优化,有利于降低成本,取得规模效益。

2.分权模式。在分权模式下,母公司只保留对子公司重大财务事项的决策权或审批权,不直接干预子公司的生产经营与财务活动,子公司相对独立,子公司可根据市场和公司实际情况做出财务决策和调整经营目标,子公司将决策结果提交母公司进行备案,以实现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间接管理。

3.集权—分权相结合模式。这是一种上述两种模式兼容的混合模式。母公司严格控制涉及整个企业集团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问题以及预算管理、人员控制、投融资管理、经营业绩考核等关键环节,按照内部规定实行逐级审批。母公司制定子公司生产经营目标及考核指标,对子公司实行弹性预算与奖惩激励机制相结合的控制办法,子公司在集团公司授权范围内享有充分的决策权。这种模式强调结果的重要性,不是过程控制,而是对可能出现的财务控制点实行控制。

企业集团应根据外部环境和竞争的需要,考虑集团公司、子公司的性质,结合集团规模、生产经营、组织机构、财务运行模式和环境的差异,创造适合自身特点的财务控制模式。

(二)企业集团全方位财务控制的内容

企业集团作为一种企业联合体的组织形式,其财务控制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集团公司对自身业务进行的管理,包括单位企业财务控制的基本内容,如投资成本控制、资金审批控制、信用控制等;二是集团公司作为管理总部对其子公司及成员企业进行的管理,如生产成本控制、财务指标控制、重大经济项目支出控制等。实施全方位财务控制,必须贯穿于企业集团内资金运动全过程,实施对流动资金和非流动资金控制,对成本耗费水平的成本控制,对销售收入水平的销售控制,对利润水平和利润分配的利润控制。在全方位财务控制下,企业集团以财务计划目标为依据,约束和调节整个财务活动过程,保证财务活动依照既定的目标进行,实现企业集团一体化的财务控制。

三、建立企业集团全方位财务控制体系

(一)财务控制模式的选择

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企业集团当时所处的发展阶段、内部的组织结构形式、成员企业具体情况以及集团整体发展战略等因素。

1.在企业集团发展战略方面:集团公司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具体战略,要求采取不同的财务控制模式,如在实施扩张战略阶段,应积极鼓励子公司开拓外部市场,形成集团内多个新的经济利润增长点,需要分权程度就应该大些。在稳定型战略下,投资融资权力要从严把握,而对资金营运方面的权力可适当分离,在紧缩战略下,必须强调高度集权。

2.在企业集团发展阶段方面:集团公司在发展初期应选择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随着集团规模的不断扩大与逐渐成熟,由于总部管理层能力的限制,管理的分权制便成为需要,而对于已发展成熟的集团公司或规模较小的子公司应选择集权与分权结合式财务管理模式。

3.在成员企业对母公司财务战略影响的重要程度上:对于那些与集团核心产业联系密切,对集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子公司,母公司选择相对集权控制;对于那些具有重要影响的成员企业,集团总部必须保持高度集中的控制与管理;对于那些与集团发展战略、核心能力、核心业务关系一般,影响不大的成员企业,即使是控股的子公司,从提高管理效率、发挥各自的积极性以及增强市场竞争的应变能力角度,采用分权型的管理体制较合适。

(二)建立全方位财务控制体系的步骤

全方位财务控制就是指依据财务预算和有关制度,对企业所有财务活动施加影响或进行调节,确保企业及其内部机构和人员全面实现财务预算的过程。企业集团在建立全方位财务控制管理体系前,首先需要确定财务管理控制的模式,在这个模式基础上,才能制定财务控制的相关政策、制度、程序,建立相应的组织。如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核算方法,完善授权审批制度,建立合理的内部财务关系,完善全面预算制度,设立内部财务结算中心,完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实行定期或不定期内部财务审核等。其次,控制的目标要得到很好的执行与贯彻,需要有一个完整的财务控制机制保障,这些机制包括人员机制、制度机制、机构机制等。最后,一个全方位的财务控制的过程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三个连贯的过程,是否采取财务关键点控制还是过程控制,往往由不同阶段的企业经营过程来决定。

四、建立全方位财务控制体系的两个要点

(一)财务控制要与战略控制相结合

财务控制完成了企业集团内部控制操作层面的任务,还应与企业集团战略性控制相结合。企业集团的总体设计和规划构成集团的发展战略,按照企业集团发展的战略控制,企业集团始终不偏离发展的大方向。而财务控制为企业集团控制提供了基本的信息资料,它以利润为目标,关心成本收益等短期可度量的财务信息,按照固定的程序相对稳定地进行。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企业集团将会采取不同的经营战略和相应的财务战略,但有时可能会因过于注重财务结果而鼓励短期行为,这时要结合企业集团的长期生存发展目标,综合考虑企业内外部环境,兼容长短期目标,将全局观念、长远观念、整体观念等深入贯彻到财务控制中,以加强组织和业务的灵活性,保持企业集团的市场竞争力。

(二)财务控制要与会计控制相结合

财务控制与会计控制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财务控制在完善和健全各项基础工作、制定控制标准、分析差异以及执行结果考核评价时,无疑要利用会计控制手段,两者在诸多时候是交叉的。财务控制的职责主要是筹划资金、制定信用政策、办理货币资金收支款项等,侧重于业务活动量的方面,关注现金收支流量活动,编制预算是其重要方法。会计控制是对经济业务是否安全与合法进行的控制,其职责是负责记录经营收支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状况、编制报告、对内外提供会计信息等,侧重于业务活动的合法性,如会计控制关注对现金收支等活动是否合法。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与会计控制相结合,才能实现全方位财务控制管理的长效性。

全方位财务控制不仅对企业集团经营活动进行全过程的监控,而且能对经营成果作合理的评价,全方位财务控制体系是企业集团发展的“软基础”。企业集团要确保财务控制系统能良好地运转,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需要将企业集团的整体规划及战略目标分解、贯彻到具体的财务管理工作中,改善母公司与子公司的内部控制系统,强化预算管理,重视评价、执行、纠正情况,从而提高企业集团的科学管理水平,防范经营风险,提高企业集团整体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世定.企业内部制度控制设计[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2002.

[2]岳守艳.对企业内部控控制框架的设想[J].财会月刊,2004,(11).

[3]陈琨,张正国.企业财务治理结构优化的对策分析[J].财会通讯,2004,(8).

第9篇:内部管控模式范文

(一)美国内部控制框架体系 1992年美国的COSO委员会在《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报告中,将内部控制界定为,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它受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以及企业中其他员工的影响,为财务报告可靠性、营运效益性、相关法律法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提供合理保证。其构成要素应考虑管理层的经营方式,并充分考虑管理的过程。整体框架体系构建了五要素框架模型,含两个层次(机构和业务活动),三个目标(财务报告可靠性、营运效果以及法律法规遵循性)以及五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控)。具体为:(1)控制环境。涉及组织员工的诚信、道德观念和能力;管理层的理念与经营手段;管理层权限及其责任的分配情况、员工组织和发展的模式;董事会关注的方面。(2)风险评估。以确认和分析实现目标过程中相关风险为依据,确定管理何种风险。(3)控制活动。指帮助执行管理指令的政策和程序,贯穿整个组织的各个层次,以帮助管理层确保控制目标的实现及各种风险防控行为的有效落实。(4)信息和沟通。涉及经营、财务、守规等方面的信息,保证员工在执行、管理以及控制活动的全过程中能够获得需要的各方面信息,并且可以实现信息的有效沟通。(5)监控。监控是对整个系统运行效果的评价,具体是对正常的管理和控制活动以及员工执行职责过程中活动实施监控,对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正,确保内部控制活动的有效落实。COSO的五要素框架模型将内部控制准确定位为为企业“保驾护航”,提出三类目标和五项构成要素,强调内部控制过程性,认为内部控制系统要“内置于”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过程之中,为现代企业构建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提供完备的理念和框架指导。

(二)英国内部控制框架体系 1999年英国了《内部控制框架报告》,即Turnbull报告,基于英国的法律环境和公司治理特点,建立风险导向、具原则性及框架指引性的内部控制指南。英国的Turnbull报告强调,企业内部控制的目的在于发现并控制企业风险,保证企业资产安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防止财务欺诈行为,遵循法律法规等。除了财务控制之外,经营管理、风险控制、遵循法律法规以及人力资源等也是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Turnbull报告指出控制要素由控制环境、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督检查四个要素组成。(1)控制环境。董事会、管理层以及普通工作人员都需建立内部控制意识,并各自负有相应的职责。(2)控制活动。包括识别企业风险与进行等级划分;控制手段要和企业文化、员工的价值观念、激励机制相匹配;检查管理层的各项承诺;并经常性审核管理层的内部控制报告,实施年度评估,确保全面考虑了内部控制涉及的重要方面。(3)信息和沟通。包括向管理层汇报的机制,保证及时地将辨识出来的内部控制缺陷及改正的措施送达管理层;董事长根据各种上交的报告进行内部问题的沟通机制;及员工与董事会沟通机制。(4)监督检查。公司董事会负责评估内部控制执行情况,根据公司经营目标、风险大小、业务性质制定内部控制的年度评估计划。Turnbull指南把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商业目标三者联系了起来,把内部控制嵌入到企业经营之中,成为企业管理文化的一部分。Turnbull框架下,更侧重对公司董事会的建设,董事会对内部控制负主要责任,内部控制作为公司治理结构的一部分。同时该框架体系也更注重对风险业务的控制,确保股东投资和公司资产的安全,且更注重于对股东利益的保护。

(三)加拿大内部控制框架体系 1995年加拿大了“控制指南”(即COCO指南),借此规范和指导企业的内部控制。COCO框架将“内部控制”概念内涵进行了扩展,内部控制是指包括系统、资源、文化、过程、结构和任务等要素在内的企业诸要素的集合体,通过这些要素共同支持达成该企业目标。“控制指南”认为企业内部控制涵盖目标、承诺、能力、学习和监督等四要素,通过“行动”将四要素联结形成一个循环。其中, “目标”要素明晰了企业的发展方向、存在的机遇和风险,包括前景、任务和战略规划。“承诺”要素在于培育并形成企业的同一性和价值观。“能力”要素旨在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为员工提供设计和执行控制活动所必需的资源、知识、技术和工具支持。“学习和监督”要素关注的是企业的发展,是指从工作中持续的学习并进行自我审查。通过学习和监督,实施并及时调整后续控制措施,以应对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控制指南”更明确地将风险管理视为内部控制组成要素。该体系有关“有效控制”的标准是让员工拥有在控制风险过程中能够适时、灵活地利用值得信赖的信息,使得企业仅仅保留可以接受的风险,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程度的保证。

(四)德国内部控制框架体系 德国公司的组织制度基于“分权原则”建立,作为公司的权力机关、监督机关和执行机关分别设置了股东会、监事会、董事会,,并分别代表行使所有权、监督权和经营权,彼此之间权责分明,形成相互制衡的“三会”制度。三权严格分工和均衡配置,有利于各自发挥其独立的作用,从而形成了有效的制约机制。德国股份公司法实行“双层委员会制”,所谓双层是指上下隶属关系的监事会与董事会双层结构,公司机关则由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构成。监事会和董事会的“双层委员制”的建立,是为了强化股东对经营管理者的监控。同时,为了使一般职工也能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该国公司法还有“职工参与制”的规定,要求监事会成员中的三分之一或半数要从普通职工中选举产生。职工代表进入了监事会,使公司决策公开化,更利于监督实现。此外,德国公司借助银行介入制,发挥金融机构对公司治理的重要作用,实施长期内在控制。

二、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模式实践经验

(一)宝钢的监事委派模式 宝钢集团公司作为我国最大、最具现代化的钢铁联合企业之一,创造性地探索并建立了具中国特色、上海特长、宝钢特点的国有资产管理和内部监督体系。具体有外派监事会制度、“四有”监管工作方针、“三不”监管原则和“四为主”的监管方式。(1)外派监事会制度。在宝钢的内部国有资产监督体系中,首推模式即集团公司外派监事会的模式。通过集团公司对子公司派驻监事会,对子公司进行监督工作,保障出资者权益,规范子公司经营行为,形成一个专职监事和各职能部门相结合的监管平台。(2)“四有”监管工作方针。即既要有力、有威,同时又要有情、有效。有力指外派监事会较子公司内部监事会监督力度更大;有威指外派监事会具有委派机构的权威性;有情指监事会在执行监督职能的同时,对子公司给予经营改进等方面的帮助;有效指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帮助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实现,讲究实效。(3)“三不”监管原则。即不干预、不越位、不对立。(4)“四为主”的监管方式。其一指以下派为主,内派为辅;其二,以面对面沟通为主,背靠背为辅;其三,以定期检查为主,以专项检查为辅;第四,以过程监督为主,以事后监督为辅。宝钢的监事会制度被并入到公司治理结构之中,将外派的监事人员派驻到下属子公司内部,实现集团对子公司直接监督。

(二)武钢的链式财务委派模式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下文简称武钢)积极推行会计委派制度创新,建立了链式财务委派模式体系。武钢按“加强财务监督及控制、提高财务工作绩效为目的,统一设置集团财务机构,对财务人员实行统管统派”的会计委派基本思路,首先建立了新的集团公司财务部,而后又成立财务委派管理中心,实现财务集中管理,建立了独立财务委派管理组织。随着母、子公司体制建立,集团扩大了会计委派制度实行范围,向各子公司派出了财务机构,同时各子公司内部再分别对各分支机构实行会计委派制,最终形成链式财务委派模式。在链式财务委派体系运作过程中,武钢借助统一设置财务机构、统管统派财务人员的方式,实现对集团财务的统一管理和控制,并通过全面预算管理、财务信息化管理等手段实现了对财务风险的管控及对资金动向的实时掌控。这种自上而下财务体系设置使得集团可在内部有效协调其各个下属企业的资金,实现资金在集团内部的有效周转,提高资金利用率,服务于集团公司增值活动。

(三)国华的集约共享型纪检监察模式 国华电力公司是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跨区域电力公司,据集团公司规定及公司经营实际情况,国华电力公司的党委提出了“集约共享型”的纪检监察工作模式,该模式定位于以内部监督来促进和保障公司可持续发展,并通过集中办公、统一管理、协作共享的方式,在相对独立的组织平台上积极推进专业化、职业化的纪检监察工作。具体来看,,国华在体制架构方面构建了专业化独立纪检体制架构,即设立了相对独立的纪检监察部,并设置有4个专职的工作岗位,涵盖了公司纪检监察工作涉及的全部职能;在下属分公司或子公司中选取资产超过百亿的下属单位设置专职纪委书记,成立纪检监察部,而在下属其它单位设置专职纪检监察岗位。为保障集约共享模式有效运作,建立“联合办公制、专项工作负责制、定期联系调研制、协同合作以及资源共享的协调机制”四位一体运行机制,及实施“集约共享型”纪检监察模式的保障机制。通过“集约共享型”纪检监察工作模式的建立,纪委对公司内部的纪检监察力量具备充分的领导权,可以在相对独立的组织平台上,统一管理整个公司可支配的纪检监察资源,有效实现资源整合,重点把握重大问题的处理。该模式为我国国有企业纪检监察设置提供了新的参考。

(四)申能的三级审计模式 申能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申能)以经营电力、燃气等生产供应和能源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管理为主,是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为了适应集团快速发展和经营规模扩张,申能不断地完善集团体系内审计组织机构,构建出了风险导向的三级内部审计模式。申能内部审计系统共设计了三个层级的体系:第一级是指集团审计室,主要负责的是集团内审制度的构建和完善,对集团的所有二级公司实施年度审计,和对所有的集团三级公司进行周期性的延伸审计,同时还需对系统内的重大工程项目进行跟踪审计,以及对集团党委管理的相关领导干部调动实施离任时的经济责任审计和对系统审计人员进行再培训等工作。第二级主要指的是集团下属的两大重要子公司的审计部门,主要负责的是对控股的子公司进行审计,对所属管理的相关领导干部的变动进行离任时的经济责任的审计,同时配合上层集团审计室的工作,对三级公司开展延伸审计和所管理的重大项目的跟踪审计等。第三级主要由三级子公司成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构成,主要负责的是企业内部管理的审计和对分支机构的审计监督工作,包括负责工程项目发包决算审计,审计配合协调等。申能的三级审计模式是通过集团基于风险导向的三级内部审计系统,监督层层设卡,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落实,真正实现了审计价值。

三、中外内部控制模式经验评述及借鉴

从国际上几种典型内部控制模式来看,各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是基于各自不同的经济、政策、体制背景,其框架侧重点有所不同。英美两国企业较注重内部控制框架体系构建,美国的COSO框架侧重内部控制的过程性监督,而英国的Turnbull报告强调内部控制的系统性;加拿大的COCO框架更明确地将风险管理作为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着重对风险的管控以及对内部控制结果的反馈落实;德国企业的内部控制着力于监事会、银行、职工三方主体监督作用的协同发挥。

从国内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模式来看,监事委派、会计委派、纪检监察和审计监督是我国较为常见的内部控制监督手段。宝钢的监事委派模式通过监督、规范企业经营行为,为企业实现增值;武钢的链式财务委派模式通过委派会计和财务信息化管理,集中管理、规划资金在集团内部的有效调度,实现了财务实时监督与控制;国华的集约共享型纪检监察模式通过构建专业化的独立纪检机构、四位一体的运行机制与保障机制,规范了企业经营者的经济行为,有效防治损害企业经济利益的行为;申能的三级审计模式通过集团基于风险导向的三级内部审计系统,监督层层设卡,保证了内部控制的有效落实。四种内部控制监督手段从不同角度规范管理人员的经营行为,保障企业的安全、健康运行。然而,这些企业尚缺乏能充分调动各监督主体的监督优势,并整合企业内部所有监督资源,实现各监督主体职能有效对接的监控体系。

综观国内外大型企业内部控制模式,不难发现,大型企业内部监控体系的建立,需要整合所有的监督资源,建立以风险为导向的监事委派、会计委派、纪检监察、审计监督“四位一体”的监督体系,将成为大型企业内部监控体系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