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范文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精选(九篇)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第1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范文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公共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2-0037-01

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之一,承担提供普遍均等、惠及全民的获取信息、学习休闲、社会教育、获取帮助等公共文化服务使命,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一、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1.倡导阅读,提供信息服务

公共图书馆是全民享用文化服务的平台,是培养公众阅读习惯和能力的主力军。在提供普遍的大众文化阅读服务的基础上,可以深化阅读服务体系,提供少儿文化阅读服务、学人文化阅读服务、工商界人士文化阅读服务、官员文化阅读服务、文化工作者阅读服务等,倡导全民阅读,提高人口素质。

公共图书馆依托丰富的馆藏信息资源和服务优势,通过搜集、整理、开发、传递向社会各界提供项目咨询、课题检索、科技查新等信息咨询服务,最大限度的为社会提供信息支持。

2.文化休闲,促进和谐社会氛围

公共文化服务的目的是保障和实现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活动中心之一,其休闲娱乐功能日渐丰富和活跃了公众的文化生活。舒适的人文环境,设备先进、设施一流的文化活动场所,观影、展览、讲座等文化活动正能满足公众的不同文化需求。

图书馆针对弱势群体提供的个性化、人性化服务,极好的诠释了公共图书馆的公平性和公益性特征,切实保障了公众的文化权益,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3.弘扬文化,承担社会教育职能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图书馆是保存和弘扬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阵地。通过收集、保存、整理文献资源,建立特色数据库、文献数字化等工作,进行文化展示、文化教育、文化交流,为公共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教育,图书馆也历来承担着教育的功能。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言“教育不专在学校,学校之外,还有许多机关,第一是图书馆”。在共享工程远程教育、建立流动阅读点、儿童启蒙教育等方面,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始终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吉林省图书馆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具体措施

1.依托馆藏优势,引领全民阅读

书房建设,阅读近在身边。从2011年7月开始,吉林省图书馆推出了“百姓书房”和“学生书房”建设项目,根据各自不用需求,为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部队、派出所、村镇、街道、商场、宾馆、学校等地配备图书、报纸、期刊,并定期更换,让公众能随时感受到近在身边的阅读。

图书数字化,阅读触手可及。2011年9月14日,吉林省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正式启动,面向公众提供数字化阅读服务。2012年11月28日,吉林省数字阅读联盟平台启动,实现统一认证、统一检索、文献传递、在线学习、培训等基本功能。2014年9月23日,⒍“吉林云图”,省内49家联盟成员馆的逾十万注册读者均可登录“吉林云图”阅读百万册电子书、300多种报纸、近3亿篇中外文期刊元数据以及丰富的音视频资源。

快乐阅读,从此爱上图书馆。“小小图书管理员”、“青青草”英语绘本沙龙、“在阅读中遇见美丽的自己”――作家进校园活动活动,能激发学生们的阅读热情,爱上图书馆;经典美文朗诵会,可使听众在韵味悠长的节奏中感受阅读带来的无限欢乐。

2.开发特色馆藏,传承文化全民共享

特色数据库建设。目前吉林省图书馆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已建成20个特色数据库,包括吉林二人转数据库、东北抗联数据库、萨满文化数据库、打牲乌拉数据库等等。以详尽的文字、图像,系统展示了吉林省的地域文化、民风民情。此外,松花石、建筑遗迹、吉剧等数据库业已完成即将呈现给广大读者。

文献数字化。吉林省图书馆馆藏的大量民国文献和文献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为更好地发挥其使用价值,文献数字化工作已经开展,目前已拍摄30余万拍。

3.创建品牌活动,打造文化休闲中心

电影放映、音乐会、演奏会、展览、公益讲座等,是图书馆送给广大人民群众的免费文化大餐。吉林省图书馆新馆投入使用后,为观众奉上7场音乐会和1场话剧演出。2016年举办各类展览展示20项,定期举办“文化吉林”讲坛31期,还与省社科联共同举办了吉林社科讲坛15期,协同其他单位开展讲座6期。

4.加强基层服务,关注弱势群体

加强基层服务,是图书馆践行公共文化服务着力发展的重点。吉林省图书馆一方面立足文化共享工程平台,向各基层服务网点提供讲座资源、致富信息等,举办文化共享工程技术骨干培训班,培养业务骨干;另一方面,开展“结对子、种文化”活动,与县级图书馆结成帮扶对象,送图书,建学生书房,邀请学者到当地做讲座,一对一为县级图书馆培训业务骨干。

吉林省图书馆非常关注农民工子女的成长。请高校志愿者为农民工子女辅导功课,建立农民工子弟校学生书房,邀请儿童作家为农民工子女授课,连续举办六届农民工子女书画精品展,提升了农民工子女的自信心和使命感。此外,吉林省残疾人书画摄影艺术展的展出,观者在赞叹其才艺精湛的同时,更加深了对残疾人士的社会认同。

三、努力的方向

1.合理结构布局

基层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就吉林省公共图书馆第五次评估的情况而言,公共图书馆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较为严重。因此,吉林省图书馆在巩固现有帮扶工作的基础上,应加大投入力度,以点带面,让帮扶成效逐步扩散。

在网点布局方面,省内各图书流通站和书房,要充分发挥社会教育的功能,不能成为死棋,完善网点之间的联动和互动,优化图书馆结构。

2.精深服务对象

从服务对象的年龄层次而言,成人服务重于少儿服务,少儿服务重于低幼服务。吉林省图书馆少儿馆将低幼儿和少儿的绘本阅读分区管理,年龄分层服务正在加强,少儿馆发展中的结构问题有待进一步优化。

从文献的服务结构而言,缺少针对性和专业性的文献分区服务。目前,大多数图书馆仍是按照传统的中图分类法进行图书上架整理的大众性图书馆,绝少设立某一涵盖书、刊、视频等资源于一体的研究型阅览结构,这是对图书馆服务和读者使用的双重考验。

3.加强协调合作

吉林省图书馆与党政机关、高校、新闻媒体等多家机构协调合作,开展讲座、展览、音乐会等多项文化活动,共同保障公民的文化权益。并为多家单位提供资源和场地,协助提升全省的文化软实力。今后,应继续与其他文化机构合作,不断发挥自身优势,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柯平、尹静.省级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功能定位[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8年4期

[2]鲍盛华、陶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图书馆“再造”―以吉林省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13年3期

[3]周月莲、魏闻潇、李波、张海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图书馆创新发展策略探讨[J].图书工作与研究.2011年5期

[4]王瑞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定位[J].图书与情报.2009年5期

第2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范文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养老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利的一系列制度设计和运行体系,也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保障群众尤其是老年人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利、参与文化活动的权利、开展文化创造的权利、文化创作成果得到保护的权利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点。

据我调研所知,国家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第一次提出“公共文化服务”概念。党的十七大把“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党的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中提出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的目标任务。

此外,财政投入不断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加快、实施免费开放、建设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

1.财政投入不断加大。“十一五”期间,各级财政对文化的投入从2006年的68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528亿元。2.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加快。2010年,全国文化基建项目11983个,项目计划总投资390.07亿元,比2007年增长46.4%。3.实施免费开放2011年1月27日,文化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2011年底前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全部免费开放。4.建设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5.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中,新余走在了前列。2014年5月新余市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成为江西唯一的入选城市。

新余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提出“四注重”。

一是注重项目化推动,形成完善配套的基础网络。目前,新余全市已拥有近900多个公共文化单位,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占地面积达200多万平方米。涌现了“全国服务基层服务农村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罗坊文化站等一批优秀基层文化单位。

二是注重品牌化打造,奉献丰富多样的文化大餐。新余市依托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打造了“百姓幸福广场”文艺演出、广场群众“红歌赛”等多个品牌,涌现了夏布刺绣等一批特色文化村和特色文化产业,一批独具新余特色的文化品牌在全省乃至全国初具影响。

三是注重市场化运作,建立多元化的投入体系。通过政府购买、项目补贴、税收减免、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社会力量以捐赠、赞助等方式,大力支持公共文化机构、社会团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服务。

四是注重制度化保障,建立科学规范的长效机制。始终坚持把加强制度建设作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根本性问题,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年度财政预算。

各级政府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都应以群众文化需求为重点。

群众文化需求的满足,一是通过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得到,二是以文化产业的方式通过文化市场有偿得到。

按照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国家标准,一个地区65岁以上老人超过7%,则认为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近日从市老龄办了解到,新余市目前60岁以上的老人已达14.56万人,占总人口的13%;而65岁以上的老人也超过总人口的7%,无论从哪个标准来看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怎么办?在这一方面新余市多个部门也进行过多年摸索和尝试,有些方面在全省、全国走在前列。

如:目前新余市各类老年学校已发展到25所,在校学员2000多人。据统计,新余市目前设立了70多个老年人活动站点和88个老年人四种气功辅导站,帮助老年人开展健康向上的体育活动。

当前,要树立“文化养老”新理念,建立一种新型的老年价值观,大力推进“工资养老”向“文化养老”的转变,积极探索“文化养老”新机制。

第3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范文

近年来,我省各级党委、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从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现代化河南的战略布局出发,围绕“四个河南”的目标定位,以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着力点,以文化设施为载体,以文化服务为核心,以保障有效供给为抓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呈现出整体推进、科学发展、全面提升的良好态势。一是文化事业投入大幅增长,文化民生“软实力”发展有了“硬措施”。2011年,省委、省政府将“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工作列入“十项民生工程”。全省4300多个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电影院、文化站建设,整体面貌得到显著改善。177个市县文化馆中,仅二级以上的文化馆,就由2007年的21个达到今天的64个,增速204%。二是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网络正由“小文化”实现“大跨越”。我省 “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民间艺术之乡”、 “全国文化先进社区”、 “省级文化先进县”达到83个。以2787个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为骨干的省、市、县、乡镇、村(社区)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三是文化惠民工程取得丰硕成果,公共文化权益的“饿汉子”有了“米袋子”。各级公益惠民演出活动日益红火,仅2015年就达到近1.8万场,受众达4500多万人次。四是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全面开展,文化服务的“高门槛”实现“无障碍”。自2011年起,全省2380个公共文化馆(站)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一年免费接待观众8860万人次。五是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活动影响广泛,群众文化活动由“随意溜”走向“品牌化”。“春满中原”节假系列、“品味中原”、“公益无限”惠民系列等品牌文化活动,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主题品牌文化活动的“示范性”、常规群众文化活动的“参与性”、地方节庆文化活动的“独特性”日益彰显。全省2100多个社会文化团队,9万名文化志愿者与广大群众在“永不落幕的舞台”建设中,组织开展各种广场文化活动3万多场,释放出绚丽缤纷的文化激情。

但不可讳言的是,仍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求还存在不同程度的错位:由于缺少大格局支撑,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依然短缺;由于缺少大蓝图规划,部分公共文化设施依然闲置;由于缺少大思路实施、服务内容依然老化、效率依然低下;由于缺少大目标引领,群众参与热情依然不高;由于缺少大盘子布局, 公共文化服务人才依然很缺;由于缺少大环境支持,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依然杯水车薪……这些问题迫在眉睫、亟待解决。只有认真学习落实指出的“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精神实质,坚持创新发展,靠创新塑造增长新动力、打造发展新引擎,才能在开拓思路、创新举措、积极努力、奋发有为的基础上,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依赖规模扩张转向提高质量效益,为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转型升级提供坚实支撑和强劲动力。

一、创新发展思路,彰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是民生幸福的重要保障。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坚持正确方向,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人民群众既是公共文化的服务对象,更是公共文化的参与主体,中心地位不可撼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核心,应该贯穿于文化建设全过程,贯穿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各个环节,这个方向不能动摇。因此,在整体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中,着眼均等化发展需要,加大投入,把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作为社会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千方百计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短板;丰富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品质,夯实文化发展基础,以文化的力量,凝聚核心价值、巩固共同理想、提升整个国家的文化实力和竞争力。而这些任务的推展,需要公共文化事业费用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当前,据了解,我省的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收入比重仅为0.4%,远低于教育、科技、卫生经费所占比重;人均文化事业费仅为教育的1/36、卫生的1/11、科技的1/8.5。建议各级领导采取必要措施,推动逐步加大公共文化资源支出在财政支出的比重,向基层和农村倾斜,尽快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

二、创新供给手段,夯实公共文化服务贴近群众需求的“适用性”。

伴随文化传播手段的日益多样化,人民群众的文化接受习惯也呈现新的特点。一方面,随着各级对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的力度不断加大,群众的文化需求日益增加,参与文化的热情显著提高;另一方面由于文化产品的供给精品力作匮乏,多样化的文化供给不足、剧节目陈旧,缺乏吸引力;有一些地方甚至出现台下观(听)众没有台上演员(服务人员)多的现象。加之基层公共文化活动数量稀少、内容单一、相当一部分文化活动的招式仍停留在 “跳方拔河扭秧歌,龙灯旱船放烟火”上,与群众期待的文化需求存在不少差距;带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与群众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群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强,部分群众甚而滋生了浓厚的文化虚无主义,表现出文化素质不高、情趣低下,陈规陋习、烧香拜佛、封建迷信、铺张挥霍、享乐至上等陋有抬头之势。面对这些严酷的现实,我们必须立足基层特别是农村的具体实际,改变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中的主观倾向和陈旧思维。努力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产品,让人民群众普遍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在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同时,积极探索“生产方以需定产、供给方菜单提供、受益方自主选择”的文化产品供给新模式,逐步实行“集中配送、连锁服务、流动服务”等多样化的服务方式,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中的群众主体地位,切实解决目前公共文化产品与群众需求脱节的问题,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形成文化项目“群众点单、政府端菜”的局面。

三、创新协调机制,彰显公共文化设施共建共享的“保障性”。

我省公共文化设施一直实行的是以部门为主导的自上而下 “条条”建设模式。现有设施中,不只文化系统有场馆,工青妇科教等系统的场馆也为数不少。以郑州市为例,属于文化系统的各种场馆站146个,而其他各种体育馆就有212个;如果把分散在广电、体育、民政、宣传、组织、共青团、工会、妇联、科协学校等多个部门的公共文化实施放在一起,总数相当可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文化资源不足与文化资源闲置并存;面对许多 “闲得很”的文化场所设施,群众只能望而兴叹。加快建立新的公共文化服务协调机制,就可以加强相同或相近领域的跨部门、跨领域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整合,促进共建共享和有效利用,切实解决当前公共文化资源分散、服务效益不高的问题。建议在全省层面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负责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大事项的协商和部署,整体规划未来的公共文化建设任务,统筹整合跨部门、跨领域的现有公共文化资源,全部纳入为民服务的管理和使用。

四、创新组织激励机制,调动各阶层人士、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在各级政府主导下完成的;但是政府是有限政府,政府的财力也是有限的,不可能,也无法满足体量日趋庞大的多元文化需求。除了基本的公共文化产品外,大量的文化需求,需要撬动社会力量来生产和供给,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证明:哪里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做得好,那里就有一支过硬的文化志愿者队伍,哪里的文化生活搞得好,那里就有一批热心服务群众的文化能人。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稳步推进,社会力量参与公益事业的热情空前高涨,文化领域的非营利组织和志愿工作者不断涌现;尤其中央财政对免费开放提供专项资金支持,公共文化服务参与单位、人群进一步扩大,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但是扩大了多少、扩大的是什么人群、收获怎么样,缺乏一个全面、系统、公开、公平、透明的第三方绩效评估。目前,财政投入不足与投入方式不合理并存,成为制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大瓶颈。许多单位调动文化志愿者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方法,基本靠参与者个人“利他、无偿、自愿”的高度文化自觉、高涨文化热情和高尚文化奉献。83岁的著名表演艺术家王素君,是河南公益无限艺术团的发起人之一,三年时间参加文化志愿活动累计投入8万多元。素雅青年豫剧团三年时间不要国家一分钱为群众演出480多场,公益无偿演出120多场。洛阳市宜阳县高村乡26位退休教师、工人、农民戏迷组成的农村文化志愿团队坚持为敬老院孤寡老人、农村留守人员无偿演出,仅2015年就演出68场。如果我们满足于这种只讲个人奉献、连交通、食宿都是自掏腰包的行动,不采取积极措施、激励、保护文化志愿者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就会使一些志愿者望而却步。总人口少于我省人口600万的山东省,注册文化志愿者人数已达23万,是我省的256%。建议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积极改进投入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方法,加强对民办文化机构、团体和文化志愿者的支持力度,打破体制界限,在资金扶持、队伍培训、行业评估等各方面一视同仁,同等对待,努力形成多元互补、广泛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格局。

五、创新培训方法,确保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发展人才保障的“稳定性”。

我省是一亿人口的大省,而现有公共文化服务人员不足2万人。这些社会文化工作者不仅要承担全省人民的公共文化服务,还要承担外来流动人口的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员数量明显不够;就是这些数量较少的专业队伍,受年龄偏大、观念不新、知识陈旧、业务素质和能力的制约,很难适应新时期公共文化建设的开展。此外,乡村(社区)配备的文化工作人员都是村(居)委工作人员兼职,没有配备专职人员,还普遍存在着学历职称偏低、年龄老化等情况。现有人员队伍数量、质量、结构都无法适应文化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用乡镇干部的话说:现在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员如同“白头麻雀--缺得很”。加强文化队伍的素质培训和发展壮大,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重要举措。一是要采取措施鼓励、引导更多的文艺院团文艺工作者、志愿者、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农村从事文化服务工作,培养大学生到公共文化服务的第一线就业,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从业者的整体素质,优化从业人员的组织结构。二是要在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通过高校开设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省市县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研究基地、行政学院代训专业人才等方法,加快公共文化服务的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为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人才保障。

六、创新传播渠道,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推广的“现代性”。

第4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范文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路径;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63(2013)04006004

党的十提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到2020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这是党中央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对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的科学概括。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深入领会,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手段,努力实现好、保障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民生。

一、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1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题中之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又需要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文化是一个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对于社会和谐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把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根本目的。而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就是要通过健全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强化公共文化信息传输能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

2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迫切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思潮更趋复杂、更加多元化,许多人的价值观念处于迷茫状态。面对这种思想状况,只有大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主阵地,旗帜鲜明地唱响主旋律,才能以文化的力量,凝聚共同理想、培育精神文明,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强大的精神力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

3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维护和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有效途径。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满足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民生,是整个文化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文化作为公民的一种基本权利,它与公民的政治权利、经济权利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多样性、多层次的特点,这无疑给文化的内容、风格、样式、品种等各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只有建立起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公益性公共文化事业,才能为人民群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才能确保所有人平等地享有参与文化活动、从事文化创造、享受文化福利的机会,实现文化领域的公平正义。

4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已经成为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要建设现代服务型政府,必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为全社会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当前,广大城乡居民快速增长的文化需求与基本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已对政府管理文化的传统手段提出越来越大的挑战。在新的时代要求面前,只有通过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挥政府在公共服务体系中的主体作用,才能适应迅速增长的公共文化需求,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二、当前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

加快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发展步伐,应当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深刻认识到,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思维理念、行为方式、生活习惯更加多样,文化传播形式内容和受众的选择更加多元,各种思想文化互动交融多变和复杂交织的态势更加凸显。这些都影响着文化建设环境,改变着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和需求的内容、方式。面对新形势新变化,我们一定要创新理念,以人为本,提高服务效能,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高效而又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其主要内容应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理念,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真正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出发。

当前一些地方党委政府仍然没有真正树立科学发展意识和正确的政绩观,存在“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重文化产业,轻文化事业”、“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等错误的思想观念,文化自觉意识不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就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以服务人民为根本宗旨,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根本目的,要让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解决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构建覆盖全社会全体人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以人为本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求实现公民的基本文化权力。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文化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本质要求。文化发展的以人为本,就是满足人的文化需求,以实现人的文化权益为根本。作为公民的一种基本权利,文化权利与政治权利、经济权利在公民权利中处于同样重要的地位。在公民权利的实现上,经济权利是基础,政治权力是保证,文化权利是目标。文化权利不是可有可无或可多可少的装饰品,而是公民必须得到保障的基本权利,因此大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的基本文化需求,让文化发展的成果惠及每一个人,正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判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是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我们一定要提高各类文化服务机构的影响力、凝聚力、亲和力,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工具及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激发人民群众公共文化参与的巨大热情和强烈主人翁精神,让一切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成为人民群众的共有精神家园,才能确保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真正成为提升和谐生活与幸福指数的制度杠杆。

2强化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主导地位。

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坚持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公共事业的建设是政府的重要职责。随着政府行政理念的创新和政府职能的转变,“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在政府职能定位中日益突出,基层政府尤其如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文化领域的社会公益体系,其构建是各级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本质要求,因此,在这一体系的构建中,政府作为核心主体,责无旁贷。具体要做好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要坚持政策规划推动。要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并将其作为评价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内容。要研究出台相关政策,制定发展规划,建立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

二是要坚持公共投资带动,提供文化设施和文化服务。政府要加大对公共文化的投入力度,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确保各级财政的文化事业费投入增幅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公共文化设施主要靠政府提供,文化经营服务要靠政府引导。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平台,用科学、健康、文明的群众文化活动占领思想文化阵地。文化部门要履行职责,加强辅导和培训,强化优质服务,尽力满足群众的文化需要。

三是要履行市场培育和市场监管的职责。从广义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包含繁荣和管理两大体系,文化市场繁荣了,必须要加强管理。政府要出台相关的文化经济政策和文化产业政策,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引导通过文化市场消费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的新观念,鼓励多生产文化产品,多开展文化活动。

3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制创新,应努力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和供给方式的多样化。

目前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似乎正逐渐陷入政府单向投入、公众“被服务”的怪圈,鲜见市场的力量。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政府是主体,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这一点可能形成共识,但社会力量是支不可忽视的积极力量。应确立政府为主导,企业、非政府组织、社区(村居)等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协商和对话的“交互理性”的制度框架,从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的多元化,优质高效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长期以来,我国社会公共文化服务职能主要由各级政府承担,政府文化事业单位等部门向社会系统地提供了文化政策、监督管理乃至具体文化节目等服务,为丰富广大城乡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提高全体国民精神文明素质作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日益深入,在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机制下,政府不能也不可能长期包办公共文化事务。目前我国文化事业领域由相对单一的政府部门和文化事业单位唱主角的局面必然导致政府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上存在局限性,无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深化文化体制、文化运行机制的改革,就是要正确处理公共文化的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关系,在文化事业领域引入市场机制,使企业参与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供给,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竞争参与主体。

企业应当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体结构的主体,是因为企业有着强大的生产能力与市场竞争力,在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及某些具体文化产品的生产中具备着比政府、文化事业单位及非政府组织更多的优势,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补充与延伸,有助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和高效运转。

非政府组织,即NGO,是指那些独立于政府之外、不以营利为目的、具有志愿性和自治性并致力于公益事业的社会组织。在当前我国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进程中,非政府组织不仅可以承担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还可以承接政府的部分公共文化管理的职能。在解决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求,提升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质量与效率,回应公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成为以政府为核心的网络化公共文化服务构架中的重要主体。

最后,社区(村居)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基本主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受益对象从空间上划分,就是农民和居民。相应的,社区和村居也自然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基本主体。

4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必须进一步强化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目前人才队伍建设已经成为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瓶颈”,我们要以提高素质和能力为重点,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育方法。建设一整套吸引人才、帮助人才创出业绩的良好的人才制度,为人才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采取多种方式及时吸收各类优秀文化人才充实专职文化队伍,开辟“绿色通道”引进文化专才。大力发展和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组织,鼓励民间成立各种形式的业余文艺团队,积极发展文化志愿者和文化义工队伍。建立一个完整的人才体系,主要包括三方面的人才:专业人才。要努力培养名理论家、名艺术家、名作家、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名播音员等文化艺术专业人才队伍,提升公共文化水平。管理人才。要走专业化的道路,既要有管理经验也要有专业知识,专业的眼光,经营人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既需要文化事业发展,也需要文化产业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业支撑与资金支持,二者都要有优秀的经营人才发挥作用,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5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加强弱势群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第一,普惠加特惠原则,实行一般性制度安排与专项制度安排相结合,充分依靠现有一般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弱势群体服务,同时根据弱势群体的特殊需求出台一系列特惠型的政策措施。第二,在弱势群体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过程中,以专业化为基本导向,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满意度为考量依据,突破以往“政府办社会”、“政府包揽一切”的惯性思维,使公共文化服务走上专业化的道路。第三,坚持服务为本的逻辑,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弱势群体民意表达机制与参与机制。第四,鉴于弱势群体经济上的贫困现状,地方政府应创新文化惠民的手段和方式,首先向残疾人、老人等生理性弱势群体发放文化消费补贴,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第五,积极推进公共环境无障碍改造,实施对公共图书馆、阅览室、公共体育场馆、影院、旅游景区等公共场所的无障碍改造。

参考文献:

[1] 牛华、安俊美.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及其社会价值探析[J].北方经济,2009(16).

[2] 李卫东.论幸福的社会属性[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3] 鄂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现状与保障[C].文化研究论坛,2011.

[4] 孔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政府的作用[D].山东大学,2010.

第5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范文

关键词:公共文化建设;服务体系;创新;图书馆

我国十八大会议报告指出,基于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理论和最终的目标出发,指出人民文化权益保障,是社会文化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让人民的精神样貌更加积极向上,来推进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对当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具有积极作用,是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环节。

1 公共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与特点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要实现覆盖全社会的文化构建基本建立,必须做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环境。

社会积极参与的公共文化建设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为人们带来文化知识、精神粮食以及先进的文化技术。但是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满足几点要素[1]。首先,要鼓励扶持其相关的法律政策以及措施,将法规作为公共建设的基础,然后,政府和社会对公共建设投入设施,提供文化建设的保障,其次,为公共文化建设提供人才,作为文化服务建设的核心动力,接下来就是开发人民群众,人们是承载文化服务的主体,只有主体稳固建设,服务体系才能顺利发展。

公共文化建设具有五种特点。一是公平性。公共文化本身就应使公平分配,设施与资源公平分布,最大程度的使群众都能享受到公共文化的服务。二是公益性。国家发展公共文化的服务建设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在文化服务上能享受到更大的利益,体现了人们利益高于一切的重要思想。三是丰富多样的特性,公共文化建设所带来的服务是多种多样,针对于不同的文化需要提供不同相应的服务。四是方便性,公共文化建设所提供的服务都是近距离的服务,使人们都能方便享受到服务。最后是普遍性,公共服务全部面向人民群众,使群众可以得到无差别的文化服务待遇,这一点也有利于新的文化知识的普及。

2 公共图书馆社会职能:公益性和社会化

2.1 公益性

公共图书馆是公益性文化教育的机构,公益性是图书馆的立馆之本。公共图书馆具备一定的公益性要求,能够为广大社会成员提供优质的服务以及无偿的服务,并且不再进行报酬的索取。同时,图书馆的职能也主要是向公众提供无偿的服务。公益性原则,增强了我国对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旨在全面提升公众的知识储备以及信息储备,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增强我国综合国力。

2.2 社会化

当前社会高速发展,知识以及信息已然成为一个独特的生产要素。人们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在不断进行学习,实现知识体系的掌握与更新,吸收新的知识内容,应对时展的浪潮。人们在图书馆中获取现代时展中所需的各项知识体系,因此,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提供一定的教育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当前公共服务建设的发展程度,而社会又可通过图书馆海量的知识体系,提升公众的整体科学文化素质。可见,公共图书馆作为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已然在现代生活中成为社会教育的根本,在信心传播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3 公共图书馆在社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公共图书馆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文化设施,是政府实现面向广大群众的文化关怀、文化享有、文化提高、文化创造的重要方式。建设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是建设公共文化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反映了21世纪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公民文化权利,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实现文化创新的必然要求。

公共图书馆促进现代知识信息的传播,是参与社会教育的机构之一,要充分发挥其文化职能,向公众传播知识。其次,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一切服务中从读者出发、体现人文关怀,让读者在知识的海洋里感受到浓厚的学术气息和人文氛围,提高读者的人文素质。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图书馆已成为巨大的文化载体,不断为读者提供馆内、馆外的的各种利用文献的便利。可见,公共图书馆在社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面临的将是传承与进步的挑战,必须强化创新意识、拓展服务形式。

4 公共图书馆在读者服务的创新和发展

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满足群众阅读需求,营造学习型社会的使命。服务是公共图书馆存在的前提和基石,所以,我们要把深化服务意识、构建服务网络、打造服务品牌作为工作目标,以形成资讯丰富、快捷高效的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和服务体系。当前,由于互联网的存在,公共图书馆是在一个不可控制的环境中生存,必须研究读者队伍、研究开发馆藏资源,研究读者服务工作方式方法,从中找出更适合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新思路。顺德图书馆在开拓读者服务工作新局面、开辟网络服务新天地、开展延伸业务服务新举措和开创可持续发展新环境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设想和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4.1 建设顺德区的图书馆服务网络

近年,顺德图书馆加大顺德公共图书馆集群的建设力度,逐步建成区、镇(街)、村(居)三级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截至2012年,佛山市顺德区已建成容桂、北颉⒙捉獭⒗樟4个镇街图书馆,流动服务点71个。已有70个成员馆已加入顺德公共图书馆集群,实行统一平台、统一管理、统一服务、一卡通用、通借通还等。顺德图书馆定期配送图书至基层,并提供业务培训、技术指导、业务咨询等服务,使各基层图书馆(室)更好地服务全区市民。

4.2 做好基层业务辅导和培训工作

顺德图书馆根椐顺德的实际积极开展基层图书馆(室)的业务辅导工作,为成员馆图书馆以及各村居、企业、学校图书室的建设发展规划提供指导意见和技术支持,并定期走访和开展业务辅导。为进一步提升区内图书管理员的业务水平,顺德图书馆定期组织镇街图书馆、农家书屋、各流动服务点的管理员开展业务培训工作,指导其进行服务提升,规范管理。基层业务辅导以及培训工作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健全了当前公共服务体系,提升了公共服务职能。

第6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范文

一、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现代服务型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责,政府要根据公民的文化需求,依法对公共文化服务领域进行领导、组织和管理,政府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政府通过制定支持公共文化服务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管理办法、建设标准等,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制度保障。政府按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产品的直接投入,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物质保障。政府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资金纳入财政预算,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所必需的资金,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财政保障。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具有主导作用,并不意味着政府是公共文化服务唯一供给者,靠政府单一供给难以满足多样性、复杂性的公共文化需求。因此,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社会的作用,通过市场机制,激发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把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公共文化服务活力。要注重发挥市场在配置文化资源、满足文化需求、调节文化服务中的作用,除特殊产品和服务外,无论是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还是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都要大力引入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运用政府购买服务、服务外包、定向补助、委托经营等多种形式,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加强对文化类行业协会、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社会组织的扶持和管理,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三个主体之间有效合作机制,逐步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格局。

二、硬件与软件的关系

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硬件基础,我省在《实施意见》中提出要达到“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面覆盖”,即到2020年“基本建成以大中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为骨干,以基层文化设施为重点,以流动文化设施和数字文化阵地建设为补充,实现省、市(地)、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公共文化设施五级网络全面覆盖、互联互通。力争实现全省公共图书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博物馆全覆盖”,为满足民众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提供硬件支撑。我省在推动硬件建设的同时,更要进一步创新机制,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实现软硬件建设并重。在软件建设方面,一是要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基于群众文化需求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机制、人才培训机制和公共文化绩效评价监督机制;二是针对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由不同部门管理,存在着部门切块、行业隔离、服务效率低的问题,加强对不同部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项目和资源的统筹,实现共建共享,综合利用,融合发展。同时,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硬件建设,切忌出现重基础设施建设而忽视精神价值塑造的现象。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的物质依托,而公共文化服务的主旨是通过健康文明的公共文化生活,实现精神价值塑造。因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不仅仅是一串数字的硬性积累,更应该体现在精神的张力和品格的彰显,体现在全省人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三、供给与需求的关系

在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着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是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文化需求不能完全对应。究其原因,就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与需求出现错位甚至脱节,没有处理好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如果政府不考虑群众公共文化需求内容、需求规模和需求结构,仅凭主观设想,即使提供文化产品的数量再多、质量再好也难以满足群众的公共文化需求。因此,应建立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机制,充分了解群众的文化需求。在公共文化服务中,不仅不能把群众看作是消极被动的服务对象,还要确立作为公共文化消费者的群众主位意识,真正重视群众的文化需求表达,切实让群众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和公共文化建设中来,赋予群众更多的表达权、知情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特别是要利用好网络和各种智能数字终端,发挥移动多媒体靶向性、精准化传播优势,利用大数据获得需求信息,更精准地了解群众的文化需求。在具体工作中,要坚持需求导向的原则,通过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目录、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包”、开展菜单式和订单式服务等方式,让群众自主选择,更好享受基本的公共文化消费和服务。同时,政府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时要注重对群众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的引导。从一定意义上说,文化消费是一种“引导性消费”,具有路径依赖性,文化供给可以引导甚至创造需求和消费。积极健康的文化消费过程,就是人的素质潜移默化的提高过程。政府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要努力做到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与传承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等黑龙江优秀精神有机结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四、标准化与均等化的关系

全面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是我省《实施意见》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的总体要求。均等化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最终目标,即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普遍均等、惠及全民,保基本,促公平,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要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必须建立明确的标准体系。所谓标准化,就是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范围、种类、程度、质量等定出标准,把标准上升为政府政策、行业准则,乃至于国家法律,以强有力的刚性约束来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普遍均等。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政府保障的标准化,主要体现各级政府责任和义务的保障标准;二是设施建设的标准化,主要指有关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方面的标准;三是管理和服务的标准化,主要指有关公共文化服务业务管理、服务规范、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标准;四是考核评估的标准化,主要指针对各级政府、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项目、活动等的评价标准。这四个方面基本确定了基本公共文化需求保障的实施者、需要的硬件和软件,以及实施成效的确认,能够从制度上保证公共文化服务的普遍均等、惠及全民。标准化是前提和手段,均等化是方向和目标,通过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来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

五、均等化与差异化的关系

第7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范文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图书馆;职能;策略

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概述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政府部门在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基础上,更多地提供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为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提供基础保障。它具有公益化、基本化、平等化等特点,以国家财政为主要支撑,以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为载体,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从而更好地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我国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在进行政府转型工作,旨在成为能够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在快速发展经济、为人们创造更好物质条件的同时,逐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着力发展社会公共事业是新时期政府工作的要求,旨在为人们营造一个稳定、和谐、有序、开放的社会环境。因此,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政府依然要着力建设文化体系。我国自2005年起就十分重视公共文化服务,并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第一次在部级文件中被提出,也是国家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营造和谐平等社会的重要举措。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公共文化的主要内容概括为“六大任务”,即以保障人民群众读书、看报、看电视、听广播、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此后,在“十二五”规划中,我国依然加大建设力度,提出建设纲要,并对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5年年初出台的《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年)》,提出了包括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硬件设施和人员配备在内的3大类、14项、22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在“六大任务”的基础上有明显拓展。2015年以来,全国各省(区、市)相继出台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和《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的地方性实施意见、实施标准,提出的标准指标和服务项目也各具特色,各省(区、市)的文件对它的实施过程做了更完整的规划,即在提供基本服务的基础上,满足人们其他不同层次的文化、精神需求,这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一个指导性、纲领性的方针,也为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此外,从财政部的数据来看,近几年来我国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加大。2003—2012年,我国累计投入近600亿元的资金用来建设基础设施。2015年,我国投入209.8亿元用于支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发展,比2014年增长1.73亿元。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建设惠及人民的文化工程项目、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机构水平,因此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

2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图书馆发展策略

2.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图书馆的影响

2.1.1图书馆的公共性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公共性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图书馆对所有的社会公众都免费开放,真正做到了公共开放,同时为人们提供各种有益的、积极向上的文献资料,以彰显图书馆的丰富内涵。公共图书馆的性质充分体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核心———公共性,并准确地将其传递给大众。2.1.2图书馆能够充分彰显公共文化服务的含义。一方面,图书馆作为一种独特的服务体系,拥有完备的体系构架和完善的服务支撑。它覆盖了社会的各个层面,具有很强的广泛性和包容性。阮冈纳赞说:“图书馆是一个不断生长的有机体。”随着历史的发展,图书馆也经历了一个逐渐完善的成长过程,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图书馆管理理论。另一方面,图书馆作为一种媒介,为人们接受知识提供了便捷的渠道,拥有丰富的内容构成。图书馆不仅有丰富的馆藏图书资源,而且是人们交流、娱乐的较好选择和丰富精神生活的重要途径,其所具有的文化氛围、价值理念等都凸显出它在体系建设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地位。2.1.3图书馆是各种知识资源的聚集地,为人们提供各个学科、各种文化的信息资源。此外,在这个信息化时代,文化资源的数量在飞速增长,但同时呈现出无序杂乱的状态,给读者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图书馆将各种资源进行分类整合,运用科学的管理方式使杂乱的信息资源变得有序,为人们的有效使用提供方便。2.1.4图书馆作为一种传递公共文化的手段,不仅仅是文本载体,还承载了文本内容和知识内涵,并通过一种具象的表达方式将知识传递给人们。图书馆汇集了各种书刊资料及海量文献资源,是我国几千年文化的重要聚集地。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可以提高人们的知识素养,营造“人人读书”的社会风气,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进步打造坚实的文化基础。

2.2公共文化服务体制下图书馆的发展状况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为图书馆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自2002年之后,文化体制建设就备受关注,体系建设是其中一个重要部分,图书馆作为文化传递的重要媒介,其现代化发展也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到2010年,我国建立了大约6,000个图书馆和文化馆,在城市和农村也建立了大量的文化站等,以实现文化的均等化和文化服务的基本全覆盖。从财政角度看,为了使基础设施更加完善,自2011年图书馆免费开放以来,政府连续加大对图书馆、文化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扩建面积、改善环境、提供更丰富的图书资源,使其具有向大众传递公共文化的条件,从而更好地为人们服务。2.2.1完善保障。由于体系建设初期缺乏全面完善的理论体系和规范的政策法规,我国出现了文化服务“不均等”现象,并长期存在于各个方面,其中包括地区差异、城乡差距等。如:在浙江省和山东省两个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有很大的差距,截至2012年年底,浙江省的图书馆、文化馆等数量远多于山东省。这种现象一方面是由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的,另一方面也与国家文化体制政策有关。与图书馆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服务体系缺少科学理论的指导,缺乏统筹、协调、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原则,同时对国家文化体系建设造成了消极的影响。2.2.2人才配备。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但人才的缺乏以及管理模式的落后同样制约着图书馆的发展。现今,图书馆管理体制得不到完善,管理人才匮乏,功能地位模糊,考核体系不完善,与现代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同时,图书馆的后期人员开支、业务活动、设施改善等都缺乏充足的资金支持,致使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无法得到提高,这将大大削减图书馆作为传递公共文化的重要媒介的影响力和吸引力。2.2.3阅读服务。随着设施、资源等硬件条件的改善,做好读者服务工作、服务效能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部分。图书馆要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打造特色服务品牌,把主要精力放在大众阅读上,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全民阅读活动。2.2.4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时代正在逐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人们对图书馆的使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满足人们的需求,顺应时代的发展,图书馆的管理方式应采用新技术模式,进一步推进区域综合性和数字平台服务建设,加快公共图书馆的数字化服务和其他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融合,建设统一的管理服务平台,提高数字资源的供给能力、远程服务能力。跟随大数据和“互联网+”的发展,通过技术革新进行信息化建设,深化公共图书馆数字体验空间建设,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数字化图书馆,是今后图书馆的重要发展方向。面对这些问题,首先,图书馆要明确基本发展方向,确定发展目标,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更深入的认识,彰显新思想,开创新理念,加大体系建设的力度,完善保障体系,解决图书馆发展中面临的资金、人才、法律问题。其次,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紧紧跟随时代步伐,加大文化科技的创新力度,将科技运用到体系建设中去,推动现代化科技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深度融合发展,使其与当代社会发展环境相适应。最后,图书馆要大力发展数字图书馆以及数字服务平台,推进地区综合性平台建设,提供数字化、智能化服务,重点建设文化共享工程、电子阅览室等,并与以往的图书馆管理模式相结合。

3结语

国家和政府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服务设施,为人们创造更好的文化环境。图书馆事业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推动力,要与当代科技完美结合形成更完整的管理体系。

作者:谢明明 单位:东营市图书馆

参考文献:

[1]洪伟达,王政.以图书馆为基础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J].图书馆建设,2014(3):12-16.

第8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范文

(湖北科技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部,咸宁437100)

(IdeologicalandPoliticalTheoryCourseDepartment,Hubei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Xianning437100,China)

摘要:新形势下,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文章以咸宁市为例,在分析咸宁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就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行探讨。

Abstract:Underthenewsituation,theestablishmentofpublicculturalservicesystemofmoderntimesisacrucialmeasurethatcanensureandimprovepeople´slivelihood,isaninevitabledemandthatcanpromoteflourishingdevelopmentofculturalundertakingsandisavitalmissionthatcancarryforwardsocialistcorevaluesandestablishasocialistculturalpower.ThethesistakesXianningasanexampletodiscussthepublicculturalservicesystemofmoderntimesonthebasisofanalyzingthestatusquoandproblemofpublicculturalservicesystemofXianning.

关键词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Keywords:moderntimes;publicculture;servicesystem

中图分类号:C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1-0026-03

0引言

自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到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任务,再到今年出台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短短十年时间,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从理论研究、政策完善、制度创新到实践探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咸宁市也不例外,但作为一个山区,经济发展水平在湖北省排名又相对靠后,如何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水平,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尽快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标准要求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重大课题和现实任务。

1咸宁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咸宁地处鄂南,素有“湖北南大门”、“武汉后花园”之称,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城市。咸宁文化底蕴深厚,九宫一山藏两教,三苗故园在幕阜,崇阳商代铜鼓催征越千年,羊楼茶马古道起盛唐,三国文化、闯王文化、北伐文化、抗战文化、向阳湖文化等交相辉映。近年以来,咸宁市文化部门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为统领,以项目建设为根基,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应当看到,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任务相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相比,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相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仍然有待提高。主要表现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总量不足,标准不高,社区、村镇还不完善甚至还未覆盖。近几年来,咸宁市虽然不断加大了公共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但远远不能满足全市群众文化体育生活需要。市图书馆还没有建成,县文化馆、图书馆、体育馆存在室内面积窄小、设施陈旧的现象,且难以接纳大型的群体性活动。城区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场所还不足,设施较少,大部分城区群众开展活动找不到阵地,大型赛事更是无法举办,比如广场舞大多都在沿街、沿路上。山区农村的情况更为糟糕,无公共活动场所,无基础设施,且山区农村交通偏远、人口稀散,缺少组织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基本条件。

②文化产品供给不足、文化服务能力不强,文化活动档次、规模和水平有待提高。当前有关部门提供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主要是在节假日期间举办歌舞晚会,组织群众参与和承办一些上级要求的大型文体活动,倡导全民阅读活动,引导社区群众夜间开展唱歌、跳舞、爬山等活动。这些活动内容还需要进一步丰富,群众参与率不高,在全市中普及的任务还很艰巨,远远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③文化市场的开放力度不够,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强。特别是有的县文化与旅游业没有实现紧密结合,对推动经济发展作用不够明显。除了市直、赤壁、通山外,其他县几乎都存在旅游项目基础设施缺乏,配套服务不到位,旅游资源没有得到较好的开发保护,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旅游项目等问题。比如在“吃、住、行、游、购、娱”旅游配套服务中,存在接待能力小、服务水平低、旅游商品缺乏、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种种因素。

④文化经费相对不足、文化机构运转困难、文化队伍中高端人才匮乏等等。这三个方面紧密相连。由于经费问题导致机构运转问题,人才自然是进不来或是留不住。当然这种现象也是呈梯次结构:市级强于县级,县级强于乡镇级,乡镇级强于村级。县文化系统一直难以引进专业人才,即使原有业务骨干也存在流失严重现象;乡镇文化服务中心人员老化、没有经费;村级基本没有专职文化工作人员,更谈不上专业人员。这样的文化队伍已经很难创造出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

2咸宁市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探讨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附件《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为了更好地服务广大咸宁市人民群众,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笔者认为,围绕国家标准,结合咸宁实际,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①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这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物质基础。既要注重对现有公共文化基础薄弱、设施简陋、资源匮乏、投入不足地方的有效提升,又要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与市政府公共财政支付能力之间持续发展、动态平衡。一是要加快推进文化“三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体育“四个一”(体育场、体育馆、健身广场、游泳池)项目的建设;二是要全力推进市县两级群艺(文化)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建设,进一步完善已建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全面提升农家书屋工程质量;三是深入开展“二馆一站”免费开放工作,继续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立足已建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和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服务点,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进城市社区公益书屋建设。

②加强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和提供多样化的文化服务,这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丰富内容。一要面向基层,提供更多更好面向社区、乡村、企业、学校、军营和家庭的公共文化产品。二要满足公众多层次和多元化文化需求,提供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服务。重点抓好温泉城区广场群众文化活动和“南鄂群星奖”(造型艺术类)评选活动,以此推动全市各级机关、社区、农村和校园群众文化活动的全面开展[3]。其次是从县、乡、村三个层面广泛开展各种特色文化活动,推进“送戏下乡”活动,精心编排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确保送戏下乡演出的数量与质量,丰富和促进乡村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充分利用农闲时节、节日和集市,组织灯会、花儿会、文艺调演、体育竞赛、劳动技能比赛等活动,不断活跃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文化水平,并努力探索使民间传统文化体现时代精神的途径。

③培育文化市场,壮大文化产业,这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效补充。公共文化服务在“送文化”的同时,更要注重培育文化市场,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最终实现提高群众文化素质和文化水平的目的。加大文化产业扶持政策,从市场准入、证照办理、税费收缴、土地征用、信贷投放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积极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促其不断发展壮大,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结合文化旅游业,实现文化建设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完善旅游项目及相关配套服务,夯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础。

④加大经费投入,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这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精神支撑。公共文化的发展繁荣,离不开资金的投入。这不仅是硬件设施建设的需要,更是软件建设提升的需要。首先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按照完善县级、建设乡级、发展村级的思路,多渠道加大投入,切实抓好重点文化项目建设尤其是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其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配套政策,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有计划、有重点地引进各类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特别是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再次要设立人才奖励基金,对高层次文化人才实行特殊政策,重奖突出贡献者,逐步培育咸宁市自己的文艺名师、名家、名艺人以及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最后要发挥基层党委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夯实文化队伍,共同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奉献力量。

3咸宁市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效果

①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更趋齐备。围绕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市图书馆新建工程取得重大突破,与档案馆合建项目即将开工,市传媒大厦、市妇儿活动中心、市科技馆、市老年人活动中心正在加紧建设中。赤壁市图书馆新馆建成开馆,文体会展中心二期主体工程完工;通山县博物馆进入装饰布展阶段。截至2013年底,全市共有群艺馆、文化馆7个,公共图书馆7个。广播电台6座,有线电视用户48.99万户,增长4.8%;数字电视用户40.08万户,增长15.5%;广播覆盖率95.41%,电视覆盖率97.31%。全年出版各类图书57千册,各类报刊16853千份。新建社区公共电子阅览室10个、卫星数字农家书屋93家[1]。为全市964个农家书屋续订报刊12种、城区社区文化活动室配备电脑60余台,确保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真正惠及民众。

②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更趋优化。咸宁市群艺馆举办“市民学堂”4期,面向公众免费开展“非遗”、美术、摄影、京剧知识讲座和音乐、舞蹈培训50余次,受到一致好评;市图书馆克服办公场地局限,以“图书十进”为主要工作方式,方便市民免费阅览、借阅。以“我的书屋,我的梦”为主题,组织开展了读书征文、读书展演、星级农家书屋评比等活动。全市图文馆站累计免费服务群众近150万人次。

③特色文化品牌优势更趋鲜明。群文活动初现规模化、品牌化、特色化效应,“南鄂群星奖”作为咸宁市设立的首个政府群众文化奖,继去年“舞台艺术”评比大获成功后,今年又圆满举办了“造型艺术”类评奖活动。“香城大舞台”本土群文品牌打响,成功举办了“香城好声音”群众文艺展演等系列活动,博得市民广泛赞许。咸安区的广场民俗群文活动、赤壁市的春节文化赶集、崇阳县的对联下乡、通山县的“欢迎农民工回家过年”联欢晚会,也很好地丰富了群众节庆生活,反响良好。

④公共文化建设质效更趋突出。民俗风情歌舞诗《梦寻咸宁》获全省“五个一”工程奖,崇阳民俗歌舞戏《隽水天成》获“屈原文艺奖”。李国光的书画作品,在全国书法大展中荣获金奖。《桂花开》、《赶鱼盆鼓》获湖北省首届“雏凤炫彩”少儿舞蹈比赛暨第七届小荷风采选拔赛湖北赛区金奖,《赶鱼盆鼓》入围全国选拔赛、《桂花开》入围第三届湖北省金凤奖舞蹈比赛(少儿组)。参加湖北省第十七届中小学生(幼儿)美术书法摄影比赛,获30金42银55铜。市群艺馆代表队在首届全省群文系统业务技能大赛中获4金8银5铜1优,团体总分二等奖的好成绩[2]。

总之,为了更好地实施“省级咸宁发展战略”,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上,要始终坚持“五抓”工作重点:即农村文化抓主体、城市文化抓平台、专业文化抓效益、市场文化抓规模、旅游文化抓结合,不断提高文化建设在全市工作中的贡献度和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为推进“省级咸宁发展战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良好的文化条件和和谐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咸宁统计年鉴(2014)》,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年版,第14页.

第9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范文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成效 问题 启示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0-0066-02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以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设施、产品、服务的制度体系。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但也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全面分析和把握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有利于推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向广度和深度拓展。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建立

一是加强基础性文化设施建设。城乡各地建设和改扩建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社区文化中心等基础文化设施,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正在形成。二是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取得丰硕成果。三是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全面开展。2012年年底之前各级美术馆将全部免费,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

(二)公共文化产品取得丰硕成果

近几年来,文艺界不断对文化体制进行改革,对创作体制进行了完善,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江苏“幸福蓝海”作为文化产业的名牌企业以品牌闯市场,打造出《建党伟业》《建国大业》《让子弹飞》《中国远征军》等风靡全国的影视剧。《江苏手机报》作为江苏手机版的品牌,拥有各类订阅用户已达220万,用户规模不仅在江苏省内名列第一,在全国省级党报集团创办的手机媒体中也名列前茅。广东精品力作不断,产生了诸如电视剧《亮剑》《潜伏》,音乐剧《蝶》《爱上邓丽君》,流行歌曲《一万个理由》《月亮之上》,动漫《喜羊羊与灰太狼》等一大批优秀作品。安徽推出了电视剧《三国》、电影《第一书记》、动画片《黑脸大包公》、话剧《万事根本》等一大批引领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又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

(三)公共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多年来,文化部坚持重大活动组织与长效机制建设并重,推动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以“群星奖”“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为龙头推出一批优秀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品牌。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投入总量不足,均等化任务艰巨

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偏少、偏低,多年在0.3%~0.4%之间徘徊,尚未建立比较完善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运行经费保障机制。2010年全国文化事业费总计323.04亿元,仅约相当于教育事业费的1/30,卫生事业费的1/13,科技事业费的1/9。文化事业经费投入的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较大,2010年各级财政对农村文化的投入仅占全国文化事业费的36%;对西部地区的投入仅占全国的24%。中央财政需要进一步加大公共文化服务经费投入力度,特别是加强对农村和老少边穷地区的投入。当前,如何保障农民工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亟待破题。我国目前有大约2亿农民工进入城市,他们在为城市建设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需要和城里人一样享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城待遇”,有必要将农民工的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二)基层公共文化队伍状况堪忧,管理和服务水平不高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滞后,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专业素质低等问题多年来仍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广大基层文化单位普遍存在人员年龄偏大,观念相对落后,知识结构陈旧,能力和素质偏低的状况。乡镇文化站无编制、无人员、无经费等现象依然严重。如何建立培训机制,保障培训经费,特别是如何引导大专院校相关专业毕业生进入基层文化单位,补充新鲜血液,值得认真研究。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进展不利,管理和服务尚处于较低层次和水平。县乡两级的文化设施和设备投入由于配套资金和措施不到位,很多项目不能如期完成,速成的设施难以正常运行。一些政府部门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往往因缺乏调查研究而脱离群众需求,农村基层和老少边穷地区的文化设施普遍落后,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水平远远不足。

(三)政策法规不够完善,缺乏刚性的支撑体系

当前,现行的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法规,很多都是针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任务做了宏观上的规定。但是,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诸如经费保障、经济政策、管理体制、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缺乏具体的、具有可行性的政策和法规,这对于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是不利的。同时,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特别是基层政府和综合部门仍未真正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缺乏文化自觉。文化建设在地方党委政府考核指标体系中所占的比重过低,缺乏刚性的约束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

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启示

(一)坚持政府主导是事业发展的关键

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文明素质。通过文化服务事业的建立,从而更好地教育人民群众,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和文明素质,引导社会和谐健康的发展。二是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各项管理制度,从而真正地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全面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的功能,保证人民群众更好地享用公共文化服务。三是充分发挥政府的公共财政作用,同时加强宣传,拓宽财政渠道,吸引民间资本的投入,建立全面的资金保障体系,为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真正地将公共文化服务系统的建设问题提到政府的行政之中,作为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考察指标,在思想上要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在行动上,要求各级政府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纳入到社会发展的规划之中。

(二)创新运作手段是事业发展的动力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必须把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内容创新、服务创新渗透到每一个领域,不断为公共文化服务注入新的理念、内涵和方式。文化部以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三大数字文化惠民工程为抓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打造基于新媒体的服务新业态为目标,努力构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如山东努力为百姓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开展“阅读改变人生”全面阅读活动,开通网络图书馆,积极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公共图书系统“一卡通”工程。广东在全国率先开展以“流动图书馆”“流动博物馆”和“流动演出服务网”为主体的公共文化流动服务网络,盘活了现有文化资源。

(三)加强制度建设是事业发展的保障

在理论政策层面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工作,深入研究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理论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推进文化投资融资管理体制、人事和内部分配制度改革,推动公共文化立法,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尽快走上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

【参考文献】

[1]张都爱.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J].保定学院学报,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