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教学技能训练总结范文

体育教学技能训练总结精选(九篇)

体育教学技能训练总结

第1篇:体育教学技能训练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校;体育训练;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人才竞争,更要注重体能、体质的竞争。教育的存在就是为社会提供急需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高校教育中,体育的训练就承担着培养体能健全人才的责任。但现实却是,高校体育训练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必须及时采取相关的措施解决,使高校的体育训练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一、高校体育训练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训练模式传统。我国大部分高校还沿用着传统的训练模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仅仅只是注重教授学生运动技能,主张按照传统的规律来进行训练,压制了学生自主的想法。陈旧的训练模式,导致学生对其产生了极其厌烦的心里,从心里就不接受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的运动技能也掌握不好,教学效果也体现不出来。

(二)体育训练方法死板、陈旧。固有的观念存在感过于强大,教练员总是不能摆脱传统的训练方法。在大部分高校中,教练员还只是看中外在的技术和运动技能,训练的手段与方法还是多以专项化的体育训练为主。教练员只是按照理论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训练,忽视了学生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压制了学生的兴趣发展,也忽视了传授科学锻炼身体的手段和方法。在训练结果上,只看中“考试”成绩,只把成绩的提高作为唯一的目标,从根本上忽视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都说兴趣是唯一的老师,而缺乏了兴趣,学生就仅仅只是单纯的完成规定的任务,导致学生终生体育锻炼的意识与能力无法完成。

(三)体育训练内容繁杂重复。为了达到体育锻炼的目标和任务,我国的高校对体育训练的内容设置偏多,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范围内难以完成,这样就导致体育训练变成了仅仅只是表面的学习,无法深入,训练出来的效果也极其不佳。而且以前内容又要重复的进行训练,个别的高校仅仅将训练停留在走、跑、跳、投等简单的训练项目,没有去研究训练效果好又有趣的、学生接受程度还高的训练项目。在训练过程中,总是分不清重点,总是想着以提高技能和身体素质的项目为主,忽视了有关休闲体育、生活体育的内容,这样就影响了学生思想与能力的形成。长久以往,学生就仅仅只是完成规定的任务,对自己体育能力完全不注重。

(四)体育训练场地器材不全。要想体育训练顺利的进行,高校就要有足够的教学场地与器材来支撑。但依据现有的经济情况,大部分高校还是达不到体育训练所需的标准,在场地与器材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五)教练员水平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不高。体育训练注重的不仅仅只是单纯的体育,也要注重其他的方面。现今大部分高校的教练员都是深受传统思想熏陶出来的,他们对体育训练的认知只是停留在竞技技术上,忽视了学生的健康教育,这样训练的结果就和社会所需的人才目标相背离。

(六)体育训练目标含糊不清。高校对体育训练的目标没有一个明确的表示,一些不重视体育训练的高校,仅仅只是想完成任务,暂时性的让学生接受训练,或者为学校争光,不考虑体育训练能带来的好处,这样就导致学生整体的运动水平得不到提高。

(七)体育训练与文化课之间的矛盾。学校与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就是怕体育训练影响了学生文化课的学习,他们总是认为只有文化课的学习才是最重要的,考出高分和好名次才有用。所以导致学生不重视体育训练,这也对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造成了损失。

二、解决体育训练问题的对策

(一)改变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模式也应按照需要有所改变,结合现代的技术,创新方法进行训练。在教学内容方面,不再只是单一的内容,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多挖掘出一些新的体育项目,开设学生喜欢的新兴项目,丰富训练内容。

(二)完善体系,提高训练质量。不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整改教学体系,提高训练的质量,立足于科学的选择和整体的推进。体育训练不只是技能的提高,在学生的思想上也应该注意,要将终身体育的思想贯穿到体育的训练之中,使学生意识到体育训练是一件重要的事,要让学生爱上体育训练,主动积极的进行体育训练。

(三)加大投入力度,增加体育设施。大部分的高校不能满足体育教学所需要训练场地与教学器材,与课程中规定的标准有一定的差距。高校应该重视体育训练,提高体育训练在高校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位置,发展体育设施的建设。高校应该通过调查,找出学校与学生最需要的体育设施,然后投入资金进行建设,确保学生有足够的精力与时间进行体育训练,使学生感受到体育训练的乐趣。

(四)加强师资力量,促进教练员素质。教练员起着引导学生、教授学生技能的作用。教练员应改变传统的训练方法,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训练,注重发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采取不同的考核标准,不能单单只是看最后的成绩,也应结合平时的表现和态度。公正公平的考核标准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很大的作用,还可以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教练员本身也要规范道德修养与职业修养,起到表率的作用。

(五)注重取得家长与学校的认可。学校方面,要转变观念,将体育训练与文化课进行两手抓,既要进行训练又不耽误文化课的学习。教练员方面,应该保持与家长的联系,告知家长体育训练的优势与重要性,提高家长的体育训练意识。教练员也可以通过家长更加的了解学生,找到适合学生的方式方法,便于学生的体育训练。

(六)注重理论的学习,提高理论教学质量。高校的体育训练在传授运动技能的同时也要传授学生体育的理论知识。想要提高学生的体育训练兴趣,就应该适当的学习理论课程,充实课程的内容,将理论与知识融入到体育训练中,不再只是进行简单的体育训练。体育教育根本在于体育的文化,唯有文化才能形成体育,唯有文化才能发展体育。

总结:重视高校的体育训练,及时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体育训练模式,创新方法,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体育训练环境,使学生意识到体育训练的重要性,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使高校的体育训练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2]王美.体育教学改革应立足社会需要和学科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3

[3]曾黎,李军亚.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8)

第2篇:体育教学技能训练总结范文

【关键词】 上海市;高水平;后备人才

本文拟从对上海市15所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进行调研,以期了解上海市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在实际运行中,基地运行模式情况、运动项目分布情况、管理人员、教练员基本情况、运动队训练及学习情况、运动员选拔及输送情况、科研水平情况、管理情况、改善情况和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内容。并针对研究结果提出对策,对总结基地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及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在被评定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后,经过将近一年的发展上海市15所基地的整体质量有了较大的改善,基地教练员学历层次较高,年龄结构合理,有着高水平的训练经历和执教经验,但高职称的教练员比例较少,撰写科研文章的能力不高。

(2)上海市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教练员学历层次较高,年龄结构合理,有着高水平的训练经历和执教经验。但高职称的教练员比例较少,同时教练员撰写科研文章的能力不高。

(3)基地的后备人才生源比较缺乏,对培养和输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带来了较大的阻力。

(4)大多数基地积极贯彻“体教结合”方针,但学训矛盾依然突出,教练员普遍反映运动员的训练时间不足,无法处理好训练与学习间的矛盾。

(5)上海市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科研人员与教练员互相协作的密切度不高,同时经费还是比较缺乏,经费的来源途径比较单一,主要以市体育局、区体育局的拨款为主,自身拓展经费来源的方法不多。

1 研究目的

本文拟从对上海市15所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进行调研,以期了解上海市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在实际运行中,基地运行模式情况、教练员基本情况、运动队训练及学习情况、运动员选拔及输送情况、科研水平情况、管理情况等内容。并针对研究结果提出对策,对总结基地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及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 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2.2问卷调查法

问卷的发放和回收:问卷经过效度检验后,于2005年10月对上海市15所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发放问卷。发放管理人员问卷50份,回收42份,回收率84.0,其中有效问卷42份,有效率84.0;发放教练员问卷190份,回收165份,回收率86.8,有效问卷159份,有效率为83.7。

2.3调查访问法

2.4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上海市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运行模式情况。在计划经济体制建立起的我国“三级训练网”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以其独特的资源整合优势,确保了我国竞技体育的起步、发展与腾飞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上海市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主要是以培养二、三线运动员及向上级单位输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为主的青少年训练单位。

3.2上海市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教练员基本情况

3.2.1教练员的年龄结构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上海市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教练员主要还是以中年年龄段为主,31-40岁和41-50岁的教练员占到了总人数的69.8,此年龄段的教练员年富力强,拥有丰富的训练执教经验,有能力完成日常主要的训练任务,年龄结构总体比较合理。

3.2.2教练员的执教年限、学历和职称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拥有6-20年和20年以上执教年限的教练员占了76.8。这些教练员在训练岗位上经过多年的摸索,积累了丰富的训练经验,可以说工作经验是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知识,也是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

从表3中看出,基地的教练员学历整体层次比较高,其中本科学历以上的占了总人数的69.2,当然学历能够反映教练员受教育的程度,但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学历并不能完全代表教练员的专业执教水平和训练能力。总体来看,上海市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教练员的学历比较合理。

另外在被调查的教练员中,具有初级职称的占28.3,中级职称的占52.2,高级职称的占17.6。高、中、初级教练员组成比例为2:5:3,基本符合与国家体育总局对于各类体校高、中、初级教练员组成标准2:5:4。

3.2.3 教练员的培训及科研能力。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基地对于教练员的日常培训还是非常重视的,有74.8教练员参加过市体育局组织的各单项教练员培训班,同时参加国家体育总局各单项教练员培训班和基地邀请有关部门专家的讲学也有半数以上。

在关于教练科研能力方面,有79.9的教练员已经撰写过与本专业相关的文章或论文,同时也有3.1的教练正在撰写中,可以看出基地教练员对于自己科研能力的重视程度较高。但在被问及是否在相关体育期刊上发表过时,其中在已经撰写的127名教练员中,只有38.6的教练员在相关体育期刊上发表过。

3.3 上海市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运动队训练及学习情况

3.3.1 运动队训练情况

3.3.1.1 运动队训练模式。基地的训练模式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属于三集中制,即运动员的训练、学习和生活都集中在基地内,这类形式主要是安排半天训练,半天学习。第二类是走训制,运动员在中小学就读,放学后到基地或是利用运动员就读学校的实际体育设施进行训练。

3.3.1.2 运动员年龄特征。基地教练员所带的运动队的运动员,主要以青少年为主,运动员的年龄跨度都就较大,最小的年龄为幼儿,而最大的年龄为大学生。在调查中发现基地教练员所带运动员主要是以中、小学年龄段为主要培养对象。

3.3.1.3 运动队训练时间与次数

通过调查了解到,基地绝大多数运动队的训练一般都安排在下午进行,部分运动队由于项目特点或是比赛任务也安排了早训或是晚训。运动员一般都在下午放学后到训练场地由教练员负责组织训练,训练时间大多维持2-3小时,从表中看出有64.2的教练员将训练时间每天保持在2-3小时。同时有79.2的教练员每周安排6-7次训练,算下来一周平均维持在12-21小时的训练总时间,另外在调查中发现,还是有52.2的教练员认为目前运动队的训练时间仍然不法保证。

3.3.2 运动队学习情况,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基地的办学模式已经开始由原先的三集中模式向“体教结合”模式过渡,现在所提的“体教结合”模式,可以说“体教结合”是上海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施奥运战略,走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创新。

基地现行的“体教结合”办学模式主要是分别把不同项目的运动队的运动员安排到就近的中小学进行文化学习,同时有些基地还是继续采用三集中模式,对运动员进行全程系统性管理,监督他们的训练及学习情况等。

图1 上海市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办学模式情况

三集中模式主要还是以市级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为主,一方面能够提供运动员完善的训练环境,另一方面也能保证运动员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

表5 管理人员、教练员对于“体教结合”模式观点 (N=201)

在表5中管理人员、教练员对于“体教结合”模式的观点中发现,管理人员和教练对于“体教结合”模式的观点都比较赞成。现阶段基地的运动员主要还是安排在普通中小学学习,从实际了解中发现运动员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绩还是不高,没有多大的改善。

3.4 上海市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运动员选拔及输送情况

3.4.1 后备人才的选拔

从表6中可以看出,基地现行的后备人才选拔途径还是以教练员自主推荐为主,同时以基层推荐和外省市引进为辅。基层推荐可以弥补基地教练员在短时间内对运动员了解不足的缺点,扩大选材面。同时上海市出台了基地可以全国范围选拔优秀人才,所以外省市引进也已经列入到基地的规划之中。

3.4.2 后备人才的输送

从表中可以发现基地后备人才的输送途径主要还是以上级单位的选拔和教练员的推荐为主,而现阶段上级单位选拔运动员,只看专项和发展潜力,对文化课并没有实际的要求,不重视孩子的文化学习,孩子也不关心自己的文化学习,导致我过体育后备人才自身所具备的科学文化知识与个人运动等级水平极不协调,文化知识水平严重滞后于运动技术水平。

3.5 上海市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科研水平情况

随着被评定为基地后,为了提高科学化训练水平,增加训练中的科技含量,给教练员们进行科学训练提供了保障。大多数基地都按评定要求添置了相应的科研设施硬件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同时大多数的基地都已经配备了专职的科研人员。在关于科研设施使用情况的调查中看出总体使用率还是比较高的,给教练员们进行科学训练提供了保障,但当被问及教练员对于基地科研设备对其日常训练帮助的观点时,大多数教练员表示帮助并不是很大。认为帮助大和很大的只占了40.9。(见表8)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①体育科研设施陈旧,派不上用场;②基地没有配备专门的科研人员,无法进行正常的操作;③科研人员没有积极和教练员进行正确的沟通和配合;④教练员相信自身实际能力,不需要体育科研的帮助。四点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科研人员没有积极和教练员进行正确的沟通和配合,即教练员与科研人员相互协作的密切程度不高。详见表19。其中教练员认为互相协作程度非常密切和密切只占了34。

3.6.1 基地训练常规管理。通过调查,有14所基地已经建有内容齐全的运动员人才库,这对于建立和完善竞技体育信息网络化,提高管理决策,对运动员进行系统化地管理有着非常大的帮助。同时基地教练员对于现阶段基地常规管理的满意程度情况可以看出,整体来说教练员对于现阶段基地的训练常规管理的实施情况还是比较满意的。

3.6.2 基地经费管理。对于上海市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国家体育总局从2005年起每年都给予每所基地6万元的专属经费,同时上海市体育局及基地所在区政府同样给予每所基地每年6万元的专属经费,据了解这个经费的数额应该会一年比一年多。

现阶段基地经费,其中包括训练经费和比赛经费主要是依靠国家拨款,另一种途径就是通过运动员上交训练费来维持(见表10、表11),运动队的经费来源途径较为单一。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在被评定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后,经过将近一年的发展上海市15所基地的整体质量有了较大的改善,基地教练员学历层次较高,年龄结构合理,有着高水平的训练经历和执教经验,但高职称的教练员比例较少,撰写科研文章的能力不高。

4.1.2 基地的后备人才生源比较缺乏,对培养和输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带来了较大的阻力。

4.1.3 大多数基地积极贯彻“体教结合”方针,但学训矛盾依然突出,教练员普遍反映运动员的训练时间不足,无法处理好训练与学习间的矛盾。

4.1.4 基地科研人员与教练员互相协作的密切度不高,同时经费还是比较缺乏,经费的来源途径比较单一,主要以市体育局、区体育局的拨款为主,自身拓展经费来源的方法不多。

4.2 建议

4.2.1 在教练员的职称评定过程可以采用灵活政策。不仅仅从输送和比赛成绩来考察,更要从管理科研、执教能力等综合能力对教练员进行全方位的衡量,以解决上海市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教练员职称结构不合理的状况。

4.2.2 基地应按进一步按照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的评定要求,添置新的科研仪器,同时提高科研人员与教练员互相协作的密切度,

4.2.3 基地及相关政府部门应做好竞技体育的舆论和宣传工作,调动运动员就读学校的教师、学生家长鼓励学生参加竞技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同时拓展运动员的升学及就业的出路。

4.2.4 基地针对学训矛盾比较突出,应进一步推进“体教结合”的力度。根据基地实际运行状况,在提高训练科学化的同时,合理安排好运动员的日常文化学习。

4.2.5 针对基地经费比较缺乏的问题,一方面政府机关增加对基地的扶持力度,加大专属经费的投入。另一方面基地自身应该努力拓宽和加大社会办体育的渠道和力度,增强了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自我造血机能。形成国家投入、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等多维支持基地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 国家奥林匹克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认定办法 [EB] 国家体育总局网站 2004.6

[2] 国家奥林匹克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认定条件 [EB] 国家体育总局网站 2004.6

[3] 上海市培养奥运后备人才行动方案 [EB] 上海市体育局网站 2002.1

[4] 项贤林,杨再淮.上海市重点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 2005.25(5):17-19

[5] 虞重干.上海竞技体育历史之研究[J].体育科技,2004,24(12):37-41

[6] 戴建,马志和.影响江、浙、沪地区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28(1):7-10

[7] 杨再淮.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与可持续发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27(1):1-4

第3篇:体育教学技能训练总结范文

关键词:体育技能;训练;田径;篮球;韵律操

体育技能的训练,是小学体育的教学重点,学生对各种体育技能的掌握,决定了学生是否会对体育课程产生并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决定了学生身体、心理、社会等发展是否会得到促进,同时对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建立,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所以,我们要正确认识体育技能教学并积极地贯彻实践。

小学体育技能,包括田径、篮球、足球、排球、体操、武术、韵律等等,本文主要结合笔者自身教学工作经验,对以下三种体育技能的训练方式进行详细介绍和总结。

一、田径技能的训练

田径运动,是最基础、最古老的运动。它的运动特征是与生活密切联系(人类生活的基本技能走、跑、跳、掷等,是田径运动项目中最基本的形式)、具有广泛性(除接力跑外,都是以个人为单位参加比赛)、简易可行(没有条件限制,可在简易的场地举行)、促进身心健康(对人们的身体素质水平和心理机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这一运动技能项目十分适合在学校开展,并始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保持着主体地位。那么,如何对小学生进行田径技能的训练呢?

以快速跑为例,笔者认为,首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6~8人为一组,对中等速度的匀速跑进行练习,距离为40米,给学生规定好练习的次数,练完之后,由我们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评价。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准备姿势的听突发信号的起动练习,从而训练学生的灵敏度,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另外,我们还可以拟定好田径训练计划,如时间规定在周一到周五。周一的训练强度为一般,主要对学生进行恢复体力的训练,剩下时间则逐渐将训练强度增强,并注重对技术和专项素质进行培养和训练。然后,再利用一周时间,进行中等强度的训练,使学生的练习次数降低,消除学生的疲劳感,接着,挑选一个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田径比赛,通过比赛及时查漏补缺,改进训练方法。

二、篮球技能的训练

《义务教育体育课程标准》中提出:“培养学生的球类运动技能,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运动协调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奋力拼搏精神。”所以,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我们要十分关注篮球教学,以此激发学生对篮球运动的热爱之情。笔者认为,对学生进行篮球技能的训练,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首先,让学生玩篮球游戏,做篮球操,以此激发他们对篮球的兴趣,使他们熟悉球性;其次,进行运球训练。运球是篮球技能中一项重要的技术,对学生进行运球技术的训练时,我们可以先对运球的手法进行教学,而后安排运球练习;再次,对学生进行传、接球训练。在这部分训练中,我们要要求学生注意球的飞行路线和落点,并教授给他们传、接球的手法,然后通过不断的锻炼提高他们传、接球的能力。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教授学生投篮、移动技术的技能,使学生在小学阶段就把篮球基本功打好,培养学生的篮球意识。

三、韵律操技能的训练

韵律操,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体育技能之一,同时也是小学体育教学的难点之一。因为小学阶段学生自控力差、注意力不稳定,而且好动,传统的教师在队前做,学生在身后学的教学方法,既显得枯燥无趣,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同时也因为种种因素的限制,如后排学生视野狭窄,对教师所做的动作观察不仔细,韵律操的教学效果一直处于高付出、低成效的状态。所以,笔者认为有必要对韵律操的教学方进行创新和改变,以培养学生的韵律操技能。

比如,我们可以采取让学生排成正方形方阵,自己站在中间的教学方式。首先,这种教学方式与以往的方式不同,会让学生产生新鲜感,进而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其次,这种教学方式后排学生的视线不会再受阻,对于教师所做的动作都能进行清晰、完整的观察。再次,这种方式教师的方位可以随时调动,学生也能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师的示范动作进行观察,有利于学生对韵律操的动作技能进行准确的判断和分析。另外,我们还可以要求学生轮流来表演我们所教的韵律操,这样有利于我们对学生韵律操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查,学生也能由始至终都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小学体育所包含的技能有很多,本文只对其中三个比较典型的体育技能训练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希望广大小学体育通过教学实践,让学生掌握身体练习的各种活动的运动技能,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并为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4篇:体育教学技能训练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拓展训练;组织管理;评价体系;模式构建

体育拓展训练是一种体验式的课程教学方式,将健康教育与生存技巧紧密地结合起来,在于以体验学习循环为基础,通过参与各种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互动式游戏和挑战高难度的户外体验项目,透过分享讨论,把体能训练、心理训练和生存技巧等在活动之中融会贯通,令每一位学生亲身体验,从体验中得到学习,在分享感受和观察中,帮助学生进一步认清由体验得出的结论。

一、拓展训练引入体育教学的模式构建

高职院校体育领域分为体育教学、课余体育和运动竞赛。将拓展训练引入体育教学中必须构建与体育课相结合的模式。本文在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各专业抽取学生225名,发放问卷225份,收回223份,有效问卷220份,有效度为98.7%,教师问卷发放8份,收回8份,有效度为100%。通过认知性问卷调查,得出相关数据如下:

由上表可以看出,学生倾向于选修课,教师更倾向于以俱乐部或选修课的方式开展。

1.与体育课相结合的模式

将拓展训练与传统的体育教学相结合。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一般采用集体教学与个别指导相结合,这种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体育与技能的传递都是单向的,学生、教师的主次地位颠倒,不符合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而拓展训练以活动为途径、以学员为中心,为学员创造难忘的学习体验;通过对体验的反思,使体验者超越体验本身;同时使学员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之中,在激励中加速所学知识的有效转换,并能联系生活与工作实际;以学习为目的,提供挑战和高峰体验;拓展训练课程始终遵循“理论一应用一活动一反思一迁移一提升一理论”的体验式学习圈理论,寓教于乐,融挑战性、教育性、职业实用性为一体。

2.以必修课的形式引入体育拓展训练

由上表中可以看出对于选择必修课方式,学生占15%,教师占12%,倾向度不高。

3.以选修课的形式引入体育教学

由表1可以看出学生倾向于选修课的占30%,因此,一些对体能要求不高的训练项目可以选择此方式。

4.与课余体育相结合的模式

从问卷可以看出学生对以这种方式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还是比较高,占总人数的29.1%。

5.以拓展训练比赛的方式进入模式

有57人选择了以拓展训练比赛活动的方式,占25.9%,也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二、拓展训练的组织、管理模式

拓展训练引入高职院校体育课还处在尝试阶段。学生体育拓展训练作为课堂的教学内容,其开展形式可以是丰富多样的,从学生问卷调查情况来看,可以作为选修课,也可以引入必修课,还可以以课外体育俱乐部和比赛的模式进行。根据学院的具体情况,可以先考虑将体育拓展训练作为选修课进行试点教学,等时机成熟之后再进行全院推广,作为一门必修课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这种体验式的教学中受益。此外,根据学院具体的设施和师资力量和学生的爱好,还可以组建校内的拓展训练俱乐部,可以与一些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

1.组织、管理模式

拓展训练是一个以体能作为基础,综合性很强、特殊的教育课程。课程内容涉及到体育教学、心理教学、学生管理等方面。

(1)采用目标式管理。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的是“教师发令,学生响应”的指令式管理,而拓展训练用个人与团队的目标来指导训练的进行,它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而且更注重学生学习效果的迁移、提升。因此,我们在高职院校中采用拓展训练这种目标式管理,有利于加速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2)将课程设计成两种课型进行实施。按照体验式学习流程:体验、分享、提升、迁移四个阶段来学习,先实践,后理论,讨论及总结相结合。

《拓展训练》课程课型设计分两种形式:理论知识课设计、实践课设计。成绩考核由两种课型按一定比例组成。

实践课是体验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由既独立又密切关联的五个环节组成,五个环节如下:体验――分享――交流――整合――应用(循环往复)

体验:此乃过程的开端。学生投入一项活动,并以观察、表达和行动的形式进行。这种初始的体验是整个过程的基础。

分享:有了体验以后,很重要的就是参加者要与其他体验过或观察过相同活动的同学分享他们的感受或观察结果。

交流:分享个人的感受只是第一步,循环的关键部分则是把这些分享的东西结合起来,与其他参加者探讨、交流以及反映自己的内在生活模式。

整合:按逻辑的程序,下一步是要从经历中总结出原则或归纳提取出精华,并用某种方式去整合,以帮助参加者进一步定义和认清体验中得出的结论。

应用:最后一步是策划如何将这些体验应用在工作及生活中。而应用本身也成为一种体验,有了新的体验,循环又开始了,因此参加者可以不断进步。

2.安全管理体系

拓展项目都带有一定的危险性,拓展训练中必须从场地器材、课程设计、项目管理、评价体系、师资力量、应急预案和安全保险等方面的建立安全体系作为开展拓展训练的保障。

(1)准备阶段(安全排查)。主要包括器材检查和安装、场地的布置、见习生的安排及安全事项的提醒。

(2)实施阶段(安全防范)。项目设计的安全性、安全知识讲解、安全操作规范、安全意识察觉、实施过程中严格监督和管理等。

(3)总结阶段:场地器材的维护、保养等。体育拓展训练在高职院校开展必须将安全作为第一项重要责任,要求时刻保持警觉,以专业的手段保证每一个细节的绝对安全可靠,所有拓展训练项目都要经过精心地设计与试验,从各个方面来杜绝安全隐患,保证拓展训练的顺利进行。在高职院校开展拓展训练,只要组织合理,严格按要求操作,利用体育课中的安全保护措施和保护器材,及时排除不安全因素,消除学生的思想顾虑,一定能使项目顺利开展下去。

三、教学内容、方法模式

1.理论知识课设计

教学内容:主要讲授拓展训练相关的理论知识,它的历史背景,现今的趋势等等。

教学条件:具备多媒体设备。

教学方式:制作多媒体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示范、讨论等方式。

2.实践课设计

教学内容:结合校内拓展训练器材、体育场地器材和校园环境等,体验拓展训练。也可以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和校园定向运动相结合,使专业知识技能与体育实践活动融会贯通,达到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

教学条件:要求有合适拓展训练的场地器材和校园环境。

教学组织:把一个班级分成几个小组,即各个小组成为几个“小团体”,每个小团体内设队长一名,其余都称之为队员。

教学方式:“小团体”教学法,是教师在课堂中留给学生广泛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各自的小组中练习和巩固学到的知识、技术和技能。它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合作与协同,促进他们自发、自主地学习。在“小团体”教学中,学生除了直接与教师发生联系外,团队之间、学生之间还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他们互帮、互练、互学、互相评价,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因为采用“分组轮换”的练习方法,各队的小队长不但要负责本队的队员练习,还要和其他小队保持协作。因此,通过“小团体”教学法的运用,不仅增加了练习密度、提高了动作水平,还可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发展融洽的人际关系,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高职院校体育拓展训练课可采取小班化教学,将班分成以14~16人为一组的小队,每次教学课可安排团队构建、团队竞争和小队活动等项目,并尽量统一着装。课程结构一般有气氛营造、布置项目任务、设计计划、完成任务、反思、教师引导等几个阶段。

四、评价管理体系

1.评价管理内容

拓展训练的主要结果不是体能,而是精神层面的收获。开设拓展训练课只是以体能活动为导引培养学生素质的一种模式,不像其他课程一样有一个明确的评分标准。它强调学生通过训练发生观念和素质变化,而不是通过具体的成绩衡定优劣。

2.评价管理方式

评价将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该评价方式以团队捆绑式学习为依托,设置训练的项目,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课堂、课后参与锻炼的积极性;在学生个人身体素质考核中,大胆采用学习进步考核法,使全班不同体能、不同技能水平的学生基本处于同一起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评价办法

拓展训练课程考核从学习效果和过程进行评价与考核,理论考核以提交每次活动的总结为主进行评定,占20%。课堂教学实践与综合教学实践以过程考核为主,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组织纪律性,二是团队协作,三是技术操作,完成所需的时间等。还包括团队中是否主动关心队友,主动沟通与协作,对待活动的态度与参与程度,技术操作的质量与规范性,完成技术的情况等。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实践总结等,由教师对每位学生给予成绩评定,占80%。通过注重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相对性评价与绝对性评价相结合的模式进行综合评价。

高职院校体育开展拓展训练需要一整套完善的教学组织、管理、评价体系与之配套。为此,我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组织管理、评价思路。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来评价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发展学生身体综合素质与技能的融合度,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等,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实现专业知识技能和身体素质拓展相融合的互助式发展。针对五个学习领域的目标对学生的拓展训练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这些评价措施不仅有助于将全新的教学理念、内容和形式落实到体育拓展训练课程中,还给现行高职体育教学的改革带来新的思路,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技能与身心健康有效、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长权,高林,李笋南.论大学生参加拓展训练的价值

[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3).

[2] 牟宏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整合模式初探[J].成

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

[3] 王振兴.关于体育教学评价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

2004,(5).

[4] 夏文,沐炜,罗兵,丁俊武.拓展训练对大学生自我概

念影响的实验研究[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10,

(1).

[5] 孙磊.关于高职院校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课程评价体系

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2,(25).

第5篇:体育教学技能训练总结范文

关键词:技工院校 职业素养 课程体系

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的今天,专门为企业培养技术工人的技工类院校,如何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及、总理关于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等内容的讲话精神,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更多的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为推动经济发展和保持比较充分就业提供支撑,已成为技工院校内涵建设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职业素养训练是技工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特点

技工院校作为职业学校的一类,它是形成素质教育与职业客观要求对接的一个很重要的过程;是引导学生由“学校人”向“职业人”过渡的桥梁;是实现校企深层次合作的平台;是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要求,“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坚持全面发展”的得力“抓手”。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训练是技工院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技工院校培养目标及办学特点的最好体现。

1.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劳动者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一般包含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中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通过学习、训练,在实践中比较容易获得,属于显性职业素养;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是劳动者的观念、思想和意志品质方面的表现,属隐性职业素养。隐性职业素养是职业素养中最根本的部分,是一个企业衡量人才的重要指标。

2.技工院校的培养目标

技工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职教育改革的意见》,技工院校的培养目标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观念,培养与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能力,在生产、服务、计划、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技工院校这种特定的培养目标,决定了技工院校在开展素质教育时,要针对职业对从业者具体要求,通过职业素养训练来提高学生适应职业、社会的能力。

3.技工院校的办学特点

技工院校作为职业学校与一般类别的职业培训不同。它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施正规的学历教育。这种办学特点决定了技工院校在服务上既要为社会发展服务,又要为经济发展服务,更要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

在就业上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各个阶段做好公共职业素养、行业职业素养和岗位职业素养的培养工作,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在实施学历教育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强化技能训练,努力提升学生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加强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职业能力等多种要素的综合品质即职业素养的训练。

因此,在技工院校广泛开展有效的职业素养训练课程既是技工院校特点的主要体现,也是学校施行德育的有效依托,更是实现技校生与社会能力无痕对接的良好途径。

二、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训练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从企业的实际出发,满足企业用人的需求。将产教融合落实到实处,将企业对从业人员职业素养的基本要求和标准渗透到教学中是构建职业素质训练课程体系的首要原则。

2.学生为主体原则

职业素养训练课程的行为主体是学生。将学生放在课堂活动的中心地位,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知,得到锻炼与提升是构建职业素养训练课程体系的基本原则。

3.可操作性原则

职业素养训练课程体系的重点是训练。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与方法,将纯理念性知识变为可操作可行动的训练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味职业人的概念,感受职业人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态度及职业能力,使职业素养训练课程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4.体验式原则

“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只有在活动中亲身感受和体验,才能将职业素养内化于心,外显于行。同时“体验”也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习的兴趣,使学习成为学生主动、自觉的活动。

5.多样性原则

技工院校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不高的特点决定了基本职业素养的训练必须采用多种训练方法及形式。如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角色表演、拓展活动等,激励学生表达观点,鼓励学生反思。

三、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训练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

1.训练目标

通过职业素养训练课学习和实践,使学生掌握所从事职业的基本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规范日常行为习惯,明确职业理想,学会明辨是非,诚实守信、秉公办事。

通过多种训练手段,根据不同专业具体要求,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如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等能力的培养,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促进他们人格的健全发展,提高他们应对将来职业发展的能力,达到增强就业竞争力的目的,为他们未来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2.训练手段

运用感悟式、体验式和发现式教学,将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行为训练、小组分享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

3.课程安排

以在校理论学习两年的中级工班学生为主要对象,以职业成长过程为主线,分阶段实施职业素养训练课程体系。

第一学期:走进技校。训练课程以行为习惯为主要内容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包括学生的礼仪规范、行为习惯、情绪管理、爱心教育等。

由于学生刚进入技校学习阶段,校园环境、学校管理、班级同学、学习内容的变化使他们很容易出现情绪的波动。因此第一学期主要进行以站姿、坐姿、仪容仪表等校园礼仪为主要内容的行为规范训练;以遵守学校、班级各项规章制度,按时完成作业,保证出勤为主要内容的守时守纪,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以孝敬父母、知道感恩为主题的孝亲尊师训练;以学会宽容、理解、关心他人,与人友好相处为主要内容的团结友爱训练等。

通过该模块的训练使学生在入学起明确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所为有所不为;学会和别人相处的基本礼仪;学会用心感恩,珍惜和同学的友谊;学会管理情绪,增强内控力,为走向职场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学期:走进职场(上)。训练课程以通用职业能力训练为主。通用职业能力即职场应有的“基本能力”。它属专业能力之外的非专业能力,是每一个劳动者从业必备的能力,是满足个体终身学习、全面发展的,稳定、可迁移、可持续的个性心理特征,是“隐性”的职业素养。主要包括自我管理、与人交流、团队合作、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环境适应、信息处理等能力。

笔者学校在对企业、在校学生、毕业学生及家长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分析研究,从而确定了课程体系中应包含的训练内容及时间。

内容上主要包括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适应环境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为主的通用职业能力培养。

教学目标上,通过该模块的训练,使学生学会适应环境的变化,进行自我管理;学会与人沟通、交流的技巧与方法;学会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从而提高自己适应社会、适应环境、适应竞争的能力。

可以安排在第二学期。学生经过第一学期基本行为规范的训练,已从入学后的一系列不适应逐渐到熟悉适应阶段,各方面趋于稳定。

第三、第四学期:走进职场(中)。训练课程以职业意识训练为主。职业意识是指个人积极认识职业、追求职业和争取职业成绩、职业进步的一种心理活动,是支配和调控全部职业行为和职业活动的调节器,是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行为等职业要素的总和。主要包括从业者从事工作岗位应该具有的责任意识、安全意识、服务意识、塑造自我形象意识等。

职业意识是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意识。不具备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及其他的职业素质将无从谈起。因此,第三、四学期结合职业指导课的学习,开设责任意识、安全意识、服务意识、塑造自我形象意识等基本职业意识训练。

教学目标是通过此模块的训练,使学生正确认识和了解职业,树立做好职业的信心。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安全意识等。使学生尽快地从学生变成“准职业人”,最终成为一个具有现代职业意识的职业人。

四、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训练课堂教学的评价

对职业素养训练课堂的教学评价是职业素养训练课程体系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通过职业素养相关知识的学习与训练,成果怎样?效果如何? 日常行为规范是否能够遵守?职业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职业意识感是否有所增强等都需要一定的评价形式及内容来进行评判。

根据技工院校学生的特点及职业素养训练课程本身的培养目标,我们将以往传统的单一评价形式调整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多元化的开展教学评价。通过评价,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经过训练后的学习效果及职业素养状态,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提高职业意识、职业能力、成功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为他们参与今后的职业竞争打下良好的基础。

1.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过程性评价主要是在学生参与每一次训练课程后,对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考核评价。

终结性评价是在学期结束后,给学生一个总体的评价,这个总体的评价相对于某一阶段来说是一个终结性的评价,但对于整个过程来说,仍然是一个过程性的评价。

职业素养作为一门训练课尤其注重学生训练过程中的表现,即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认真程度、参与程度及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学以致用的表现效果等。因此,采用过程性评价,对每一次活动进行考核,及时了解学生情况,有利于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还要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学期后给学生一个总评。这个总评要结合每一项任务的成绩,每一项活动的成绩,最后把学生每个部分的得分加起来,最终形成该学生的总体性评价,总体性评价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有利于比较客观、全面地考查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利于促进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也有利于师生互动和学生的发展。

2.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

学生评价主要包括学生个人评价、学生之间互评、小组间评价等。依据“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学生作为职业素养训练课堂体系中学习、训练的主体,应该参与教学的评价。

教师评价主要指班主任教师、任课教师的评价。教师作为课堂训练的主导,在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素养训练时,一方面要观察、考核学生参与课堂及活动的表现,一方面还要通过学生日常的行为习惯(包括学校的表现及家庭的表现)来评价学生经过学习后职业化行为举止,人际交往、团队意识等方面的成果。

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即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的重要体现,也是职业素养训练教学实践的重要体现。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既可以认识自我、展示自我,还可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促进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学习和尊重,增强团队合作力和凝聚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五、小结

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训练课程体系的构建是我们深入贯彻落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相关规定,进一步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将“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体验教育和实践教育贯穿于德育教学改革中,不断满足企业对从业人员职业素养要求所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必将随着时代的前进、职业教育的发展、企业对高素质从业人员的要求而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周大勇.探究职业素养培养课题 构建职业素养课程体系[J].职业,2014(17).

[2]王九程.高职生基本职业素养课程体系构建[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

[3]辛涛,姜宇,王烨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第6篇:体育教学技能训练总结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 餐饮服务 技能训练 指导方法

目前,很多职业学校普遍重视学生专业技能训练,举办技能节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每(((年分春秋两季组织技能大赛或进行专业技能抽查,劳动部门组织的各类专业技术等级证的考试等,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大发展和大繁荣。

专业技能训练是职业学校学生的基本功,是形成学生的感觉技能、心智技能、动作技能和技巧的一项关键措施。餐饮服务技能训练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教育质量关系重大,提高训练效果,完成技能训练大纲需求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笔者在训练工作中,总结出"四定四练四指导"训练法。

1.四定

所谓四定,是指定时、定量、定标、定考

1.1 定时

即确定训练时间,现行各级组织的冬春技能竞赛和专业抽查以及技能等级证、操作证的考试都有时间规定。合理的训练时间应包括技能训练的总时间数及实际服务标准时间数来确定。餐饮服务中的中式宴会摆台训练要使学生训练达到娴熟,应该参考接近该操作类型的实际服务时间定额,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训练时间。我在实际训练中一般按下式确定训练时间:

训练时间=(1.2~1.5)×服务时间定额

如餐饮服务中的客房中式铺床,服务时间定额标准是3分钟,可把训练时间定为3.6-4.5分钟。总训练时间按省颁技能训练大纲标准确定,为防止学生技能训练走过场,挂羊头卖狗肉,学校要刚性把技能训练课排入周课表中。

1.2 定量

即确定训练量,训练量要视课题内容,操作难易以及学生体力和掌握情况而定。训练量既不能大小,也不能太大,以不使学生疲劳为度,允许因人而异。

如中式托盘,我在实际训练中采用托盘托红砖逐渐递进的方法来替代,达到了预期效果。

1.3 定标

即确定训练标准。定标准有两层含义,一是训练的质量标准,如操作规程,安全文明服务规范等;二是技能训练大纲标准,主要是熟练程度的操作,严格要求。

1.4 定考

即确定考核标准,各校都应结合省颁技能训练、技能抽查、技能等级证考试,技能竞赛考试标准制定切实可行,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考试标准。我在实际操作中,对学校组织的期中、期末考试就是组织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考核,不搞理论考试,以增强学生专业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样便于学生参加省技能抽查考试,工人等级证操作考试以及各项技能竞赛,不打乱战、混战。

2.四练

所谓四练是指反复练习、多样练习、综合练习、模拟练习

2.1 反复练习

专业技能训练的好坏取决于熟练程度,规律之一就是重复。经过反复练习,必要的动作得到强化,多余的动作逐渐消失,技能水平就会提高。如餐巾折花这个训练课题就可以让学生按工艺要求反复折叠某种餐花,并讲解分解动作,进行测时记录,以使学生熟能生巧。

2.2 多样训练

采用各种方式进行练习,其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练习兴趣,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要注意使学生动手、动眼、动耳、动口,以提高练习效果,加速技能的形式。如托盘练习中,可把学生拖到室外运动场单一、二人、三人、四人或一排、二排或全班练习,也可采用上下楼梯进行练习。

2.3 综合练习

综合练习是在反复练习和多样练习的基础之上,把与之相关联的技能衔接起来,内容和难度增加了。综合练习要充分体现调动学生高涨的情绪及感知觉功能,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及创造性。如甲、乙两学生要参加市组织的中餐宴会摆台技能大赛,设计到的内容就有仪容仪表、礼貌礼节、即时演讲、自我介绍、插花、餐巾折花、摆台等,这些内容就需要综合练习。

2.4 模拟练习

模拟练习好像打战时用的"沙盘",完全是真刀真枪的干,通过模拟练习,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具体施教过程就是和县内的星级酒店联系,把学生拉到宾馆分成若干小组,从事前厅服务、餐饮服务、客房服务、宴会服务等,让学生面对客人,如何真正体会当好一名服务员。实践证明,通过学生模拟训练的"打、爬、滚、摸",效果明显。2012年我校10名学生参加市专业技能抽查优秀,我辅导的学生参加省、市技能竞赛获一等奖。

3.四指导

所谓四指导是指入门指导、巡回指导、总结指导、岗前指导

3.1 入门指导

通过讲授、操作演示、碟片观看以及提问,使学生了解技能训练的内容,明确操作要领、方法和技术要求。了解操作的工艺及服务过程,注意事项。在入门指导阶段,还要使学生知道该技能训练的时间定额,训练量及训练标准及考核要求。如学生的站姿、行姿、座姿适合入门指导。

3.2 巡回指导

教师按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练习作好观察与检查,尤其在反复练习中,重点检查学生的操作方法,动作是否恰当到位,随时予以修正和指导。否则,学生错误的操作方法、动作一旦养成习惯,就不易改变,将来会影响练习的效果。在巡回指导过程中,要交替使用个别和集中指导,以提高全体学生的技能水平。中式宴会摆台我用此法指导,效果显著。

3.3 总结指导

每结束一个训练课题,要进行综合性总结性指导。根据"四定"要求及学生在不同练习中的表现进行点评总结。让学生写出训练实习报告或体会,巩固已取得的训练成果。

3.4 岗前指导

岗前指导要与模拟练习相结合,学生面对的是顾客,环境陌生,适用能力差。要教给学生如何面对顾客,应急处理措施,酒店员工管理制度等。学校也应安排教师跟班,和学生同吃、同住、同工作,边学、边干、边指导,这样学生和家长也放心。

实践证明"四定四练四指导"技能训练法符合技能形成的规律,彼此之间有紧密的联系,适合学生特点,便于教师施教,能有效地提高综合操作训练效果和技能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岳瑞 岗位技能培训方式[J]职业技朮教育96年1期32页

[2] 彭道贤 机电实习操作技能训练途径 [J]职业技能培训教育99年10期43页

第7篇:体育教学技能训练总结范文

【关键词】赛艇教练员 优秀 运动员 综合素质

一、教练员所需要的素养

1.1优秀赛艇教练员必须要具备的修养

作为一个赛艇教练员,尤其是一名基层业余教练员。学会关心队员,爱护队员,帮助队员,尊重队员非常重要。现代社会的家庭,尤其是中国式家庭教育。孩子一般都是家庭的核心,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教育方式存在弊端,但在短期内我们无法改变这种状况,要想招到队员,留住队员,练好队员具备这几点十分重要。要知道,在教练员的手上,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家庭,孩子的好坏牵动着整个家庭的未来,所以赛艇教练员要有极强的责任感,家长才能放心的把未成年的孩子托付给教练。

1.3赛艇教练员的自身建设

作为一名赛艇教练员,要能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这样更有利于工作的开展。教练员的定位就是将来专业人才成长过程中的教育者、引导者、培育者。

所谓的教育者就是要承担运动员人格塑造与思想品德的教育任务;教其赛艇首先教其做人;而引导者则是承担运动员身心和谐发展与奉献社会的引导任务,教其做人要有健康的身心与远大的目标;培育者却要承担运动员掌握高超技能与谋求事业发展的培育任务;教育运动员为社会奉献必须要有真才实学。

1.4赛艇教练员的内在能力培养

一个优秀的赛艇教练员带出来的队伍,无论在技术风格还是在战术风格上要有自己的特点,这种整体的特点和风格是靠组队之初就要设计好。采取不同的训练手段和方法合理的选择与安排,对运动负荷的科学控制以及对比赛突发事件的预案及果断决策等构成了赛艇教练的内存能力。

1.5赛艇教练员的外在能力

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赛艇教练员,必须要具备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结继承和发展创新的能力;组织协调与情感沟通的能力;临场应变与果断决策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些外在能力,当运动员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才能从容应对。

二、树立三种精神

2.1奉献精神

首先奉献精神是由竞技体育本质决定。在中华体育精神里明确一条,遵纪守法、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团结合作、顽强拼搏。其次这种奉献精神是由赛艇训练环境决定的,全国绝大部分赛艇训练基地远离城市,没有奉献精神,干不了这项事业。

2.2坚守精神

赛艇项目一直以来都在艰难中前进,虽说在2008年荣获一枚奥运会金牌,但是之后未能延续光辉,所以作为水上人要坚守着铸就水上项目的崛起与辉煌;教练员要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坚守着岗位和希望,不放弃也不能放弃这份珍爱的事业,为再创辉煌而积蓄力量。尤其是业余教练员更要打好 夯实人才资源基础。

2.3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一种勇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创立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我国赛艇项目整体上与世界优秀水平还有一定差距,男子项目差距相对较大。我们要不断学习世界先进的训练理念和经验,但是还要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不断创新,走一条符合我们苏北青少年具体情况的训练之路。对于基层业余很多教练员来说,都是从优秀运动员退役下来,更要总结成功与不足,不能走老路,要创新训练理念与方法。

三、掌握五种方法

4.1精心设计训练计划

除了常规的综合性的周期计划、年度计划、阶段计划、周计划和课时计划以外,单项的计划还包括:体能训练计划、体重控制计划,等等。这些计划的设计都做到尽力、尽心。

4.2及时的总结训练

总结是要对前期训练的梳理和反思,是否达到目的,成功在哪里,失败在哪里,从而提高训练水平。为什么要不断的总结?总结就是要避免犯同样的错误,不断纠正错误,才能不断提高。从总结成功和失败中寻找训练的基本规律;找到项目发展的一般规律;做到周期训练板块化;训练方法结构化;个体训练时态化;专项能力技术化;体能训练常态化;恢复手段动态化;科技攻关系统化;训练参赛程序化,这样才能构建理想的训练体系。

4.3及时掌握队员的机能与心理状态

赛艇运动是一项综合体能素质的项目,既要有力量,又要有耐力,还要有速度。因此在训练中及时的掌握运动员常用的生理生化指标,对于训练的科学性有很大的帮助。将对科学训练、有效训练起到很大的作用

4.4严格训练严格管理

训练管理是一个思想体系,是教练管理队伍、管理训练的指导思想下的一系列方法,要做到“一步、两严、三高”.对运动员的生活管理和训练手段要精化细化,做到业余训练专业化,才能在各方面做得更好更强。

人都是有惰性的,尤其是青少年,思想上还没有成熟,需要引导和严格管理。正确的引导和严格的管理将可以使运动员少走弯路甚至不走弯路,一个优秀的教练员可以给自己运动员在青少年这段人生美好的岁月留下精彩而华丽的一页。

4.5善于处理与队员之间的关系

我们在工作上是教练,但在生活中又是个保姆,运动员年轻、活泼,求知欲旺,上进心强,但幼稚、单纯,分析能力差,除了训练以外,别的事懂得少甚少。我们要教技术,带作风,管生活,还要教他们怎么做人,这个时候,教与学之间的关系,依赖性比较大,我们说得多,她们听得多,我们怎么教,她们就怎么做。有点类似中、小学的师生关系。

所以当运动员处于青少年阶段时,应该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当运动员具备一定的水平时,应该是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当运动员已具备较高水平时,应该是朋友之间的关系。

当我们具备这些素养和工作能力,以及处理好这些和队员的关系的时候,我们必然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教练员。

参考文献: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体育局《加强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提高我区教练员综合素质》[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1(03)

[2]诸葛伟民:《对我国赛艇教练员赛前训练安排的调查分析》.[J] 中国体育科技.2006.(12)

第8篇:体育教学技能训练总结范文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交通部2号令的精神,进一步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提升教练员队伍的综合素质,市交委运管处驾协在全市各驾培行业发出开展教练员再教育培训活动的通知。公交驾校高度重视,在上级主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学校精心制定培训方案,部门之间通力合作、真抓实干、扎实工作、切实落实培训计划,使教练员再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广泛宣传。

汽车驾驶培训教练员是推动驾驶员素质教育的重要实践者,是普及道路交通安全知识的第一宣传员,也是铸就道路交通安全防线的关键执行者,教练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驾驶员培训的质量和道路交通安全。教练员再教育培训,是提高全体在职教练员的整体素质和促进教练员专业化技能提高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首先,是领导班子成员统一了以上思想认识,同时领会到对教育员再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有仅有利于社会,也是提高本企业员工队伍中广泛宣传,动员每位在岗的教练员积极参与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水平。

二、制定方案、加强领导、确保落实。

我们成立了再教育培训领导小组,由分管理驾驶培训领导主要负责,由驾驶培训部门具体组织实施,并制订了周密的培训方案,分为三个步骤,搞好两个结合,把本次教练员的再教育培训工作,作为进一步提高教练员素质的抓手,作为推动公交驾校培训质量的契机,精心地策划再教育培训方案。三个步骤即:宣传发动、组织实施、考核检查。两个结合即:一是将教练员参与培训的情况与教练员业绩考核相结合,二是将再教育培训工作与日常教学工作,创新教学管理方式、方法相结合。在再教育培训工作中,我们明确了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我们的教学工作,主动适应当前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坚持面向全体教练员,着眼提高,按需施教,有针对性、科学必、实用性地安排教学计划。

负责组织实施的驾培部为教练员再教育培训作了大量的工作,清理各分校教练员人数,整理教练员次料、摸清每个教练员的状况。由于我校上半年招收学员达千余人预计6、7、8月份为培训、考试的高峰,不能分期分批参加教练员再教育培训,经向运管处驾培办领导请示,定于9月5日、6日在学校内进行集中培训两天。学校领导做了培训前动员工作,动员会上再次重申外聘教练员培训不合格就辞退,内部教练员培训不合格就待岗再培训考核的制度。我校96名教练员全部参加了再教育培训,两天的培训中我们聘请了有关交通道路方面的专家授课,全面系统地讲解了机动车驾驶培训相关的法律、法规;教练员的职业行为规范、必备的交通安全意识、实用教学心理学、规范化教学、必备的教学技能等知识,使我们的教练员在理论知识的掌握、理解上有一个大的飞跃。

培训期间我们严格落实考核制度,每天打两次考勤,由于宣传工作深入、制度措施到位,整个培训无一迟到、早退、旷课现象发生,教练员们都能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课堂纪律较好,一致通过考试,得到培训单位的好评。

三、搞好结合、不走过场、重在实效。

公交驾校领导深刻认识到这次开展教练员进行再教育培训工作,目的是为进一步加强机动车驾驶员培训行业管理,规范机动车驾驶员的管理工作,提高机动车驾驶教练员的遵章守纪意识与执教服务质量、减少违章违纪行为,提高全市持证教练员的交能法规、行业管理法规规定的认识及安全意识等教练员素质和提高教练员正确使用机动车驾驶培训学员IC卡记时设备的能力。通过再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将大大促进各驾校员工素质的提高,各驾校培训质量的提高。因此,作为我们驾校在参与此项工作中,一定不能走过场,在整个教育培训活动中有机地将教练员参与培训的情况与教练员业绩考核结合起来,将再教育培训工作与日常教学工作,创新教学管理方式、方法相结合。

1、教练员参与培训的情况与教练员业绩考核结合。使教练员在学习培训过程中增加了紧迫感、增加了压力。我校驾驶员年龄普遍偏大,平均年龄40多岁。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两高、两低”即:专业技能等级高、文化程度较低,实际操作教学水平高、理论授课水平低。在学习培训期间很多教练员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答题的方法,叙述感觉很困难,但他们都克服了各种困难如:年级大、视力不好、提笔忘字等较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青山分校教练员邢启增家住武昌,年级大,患有糖尿病、培训期间每天按时到校上课,上课笔记做不过来,中午吃饭时间,找年青的教练员借笔记抄。休息时,教练员们都互相交流、互相传授着知识。教练员再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在教练员中掀起了一股学知识、学技能的高潮。

2、将再教育培训工作与日常教学工作,创新教学管理方式、方法相结合。为了配合再教育培训的深入开展,我校结合教学经营的工作实际,在全体教练员中开展了“创最佳经营业绩,争当优秀教练员”竞赛活动,组织和发动各分校员工大战100天,全力抓好安全训练、文明教学、优质培训。各分校按照要求,有计划、有措施、有奖励的制定了各自的教学竞赛方案,真正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落实,在此次竞赛中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教练员。中北分校教练队长卢小明不但要管理分校日常训练,自己还亲自带车教练。他在指导学员的过程中从来不发火,初上车学员难免有些动作不协调,从来不嫌麻烦,一遍又一遍地耐心指导,每到考试时,卢队长要为学员安排临考前的强化训练,吃下颗定心丸,考试很容易过关,卢队长还在方法上融入应试注意,应考要点,像卢队长这样“以技教人,以技服人”的优秀师傅实在难得。青山分校雷祥华师傅从教20多年,经验丰富、态度和蔼、教学方法多样化。在训练中,他对初学者总是不厌其烦地一遍遍讲解,手把手地教,直到弄懂为止,从来不对学员发火,更没有粗脏话,在工作上他宁可自己辛苦一点,早来晚规,带病也要完成学校安排给他的所有任务,对学员赠送的礼物他都婉言谢绝,更没有索要事情发生,雷师傅为人和敬业精神难能可贵,令人敬佩,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兑现了“善待学员”的诺言,也为我校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像这样的优秀教练还有岱山分校汪继明、古田分校肖诗新、杨家金等,他们爱岗敬业,从不计个人得失的精神,值香每一个人向他们学习。这次竞赛活动充分调动广大教练员的工作积极性,教练员之间互教互学已蔚然成风,教学培训质量上了新台阶。

第9篇:体育教学技能训练总结范文

一、更新理念,科学发展,进一步强化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带有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是抓好工作的根本保证。几年来,我们始终把制度建设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按照科学、严谨、规范、高效的建设思路,不断完善各项业训制度,努力靠制度管人,靠制度管事,靠制度推进工作。

(一)围绕战略目标制定制度。“立足省运会,着眼奥运会,服务全运会和城运会,为国家输送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有项目规划,靠项目支撑。我们根据国家和我省的竞技体育发展战略和项目布局调整,结合我市自身的实际情况,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认真制定了《石家庄市高水平竞技体育“精品工程”实施战略规划》。明确了竞技体育以“突出重点、打造精品、强化优势、输送尖子”为发展方向,提出以打造沿海体育强省省会为目标,用制度的形式确立了我市重点发展的优势项目和精品项目,决心走精兵之路、精品之路和精英之路。配套制定了《石家庄市体育局关于高水平竞技体育精品工程发展战略的实施办法》等相关措施,进一步明确各阶段任务目标、保障办法和监督管理等具体内容,增强了实现这一系统工程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目前,我们的战略规划、实施办法已成为全市体育系统的行动纲领,大家在共同为之奋斗。

(二)围绕人才输送制定制度。业余训练是体育事业的一项基础工程,是培养竞技体育优秀人才的摇篮,是体育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作为地市一级体育工作部门,要摒弃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错误观念,眼睛不能仅仅盯着省运会的金牌和冠军,要有更高的目标追求。应在发现人才、培养人才、输送人才上下功夫,进一步强化发现人才选好苗子、系统训练打好基础的理念,把终极目标落在人才的输送上,放在升国旗奏国歌上。为此,制定了《石家庄市竞技体育人才输送奖励试行规定》,鼓励广大教练员精心选材、科学训练、积极输送。奖励分为输送奖、输送成材奖、输送大赛效益奖和输送贡献奖四大类。不但对输送设置奖励,而且对输送后也继续奖励。凡运动员在奥运会等国内外大赛上取得优异成绩,均按照不同名次,对其输送教练员、体育教师和输送单位给予奖励。仅第十一届全运会后,我市用于发放上述奖励的资金就达50万元。其中,田径教练员范焕文一人就拿到近3万元奖金。近期,我们又将“培养输送”比重加大,在教练员年度考核条目中由原来的10%提升到30%。这些举措极大地触动了广大基层教练员,有力地推进了人才输送工作。

(三)围绕训练周期制定制度。训练和竞赛都有其固有的周期和规律,省运会、城运会等各类赛事环环相扣,紧密联系。我们坚持认真研究周期和规律,逐步确立了周期备战工作制度。第一,每个周期都明确目标责任制。我们针对新的竞争环境和发展形势,整合资源,调整优化项目布局,研究总体任务指标,进而与局属各场校签署《训练周期任务目标责任书》,明确比赛成绩和人才输送任务目标。各场校也细化任务,层层分解,做到人人肩上有责任,人人肩上有担子。第二,每个周期都进行教练员竞聘。我们着眼队伍的长期稳定发展,制定并实施了《关于新训练周期教练员聘用的管理办法》。新周期开始,对教练员实行了公开竞聘,择优聘用上岗。经过考核,共有86名教练员成功竞聘上岗,7人因连续2届没有完成省运会任务予以缓聘,真正实现了能者上,庸者下。第三,每个周期都加强保障措施。为进一步促进、规范备战训练和参赛工作,及时补充修订《关于参加省运会的奖惩办法》、《关于参加省运会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责任书》、《关于教练员年度考核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教练员岗位教育培训的管理办法》,靠制度形成有效的保障屏障。

我们通过这一系列制度建设,总体目标更加明确,工作程序更加规范,保障措施更加有力,使业训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保障了业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夯实基础,理顺关系,不断完善网络体系建设

在我国竞技体育实行“举国体制”的条件下,业训工作的基础力量源于学校。如何建设一个覆盖广泛、梯队合理、运作高效的业余训练网络体系,是我们始终在探索和实践的课题。

(一)重视业训网点建设。基层网点是我们业训工作的触角,是我们后备人才培养的最前沿。多建好一个网点,就能多辐射一个区域。为此,我们针对县(市)区业训网点功能弱化的问题,加大对业训网点的扶持力度。第一,制定了《关于对基层重点业训点扶持办法的暂行规定》,每年给予5000元—10000元的硬件设施扶持资金。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对输送率和竞技贡献率进行绩效评定,对工作突出的单位予以表彰奖励和器材扶持。就向鹿泉市体校、辛集市乒乓球体校等14所学校发放扶持经费10余万元,其中辛集一中达2.5万元。这一举措,切实强化了业训网点的硬件训练设施,也更充分调动了各基层训练点真抓实干、积极输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在网点建设上,我们从实际出发,统筹全市业余训练项目布局,规划建设覆盖全区域的选才网络。求精不求全,做强不做大,鼓励各地开展1-2个适合本地区特色的项目。例如:井陉和鹿泉的举重、柔道;无极的武术、跆拳道、拳击;辛集的篮球、乒乓球;正定的乒乓球;赵县的射击;藁城和平山的田径等。目前,已形成了覆盖市内5区、周边7个县级市的近20多个业训网点,在训运动员余名。

(二)重视传统学校建设。体育传统校是“体教结合”主要载体。多年来,我们以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建设为抓手,不断推进学校的业余训练和项目选材工作。一方面,联合教育局推动全市中小学校积极参与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争创工作,通过申报、检查和评估,对考核达标学校给予政策奖励,并促进体育硬件设施标准化的提升。目前,我市已形成了3所部级、32所省级和97所市级体育传统校的庞大资源体系。另一方面,结合市教育系统开展的“四个一”工程,根据我市的业训项目布局,积极协助传统校开展一项体育特色项目的训练,建立一支运动队,增强了学校体育活动的基础活力和动力。第三,通过开展学校间的体育竞赛,形成了各(市)区运动会、

单项比赛与市中小学年度比赛相互衔接、基层选材与市体校项目教练员相互配合的选材网络,为我们的业训梯队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第四,为提升体育传统校师资队伍的业务素质,常年组织各传统校的体育教师参加部级和省级的业务技能和理论培训,4年累计参加培训10余项200余人次。(三)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在建设业训网点和体育传统校的同时,我们一直在不断加强市级体校的硬件设施。以来,我市先后投入近4000万元资金用于业训一线的软硬件建设,不断改善训练条件和环境,特别是保证重点项目的训练器材、训练辅助设施等,做到训练装备与项目发展相一致,提高了运动队的训练水平。其中,投资688万元改建了市中山体育馆田径场和完善馆内的消防硬件设施;投资资金397万元翻建了体育运动学校的田径场。特别是投资2255万元建成的市水上体育训练中心,结束了我市赛皮划项目居无定所的窘迫局面,激发了教练员和运动员的热情,使我市水上项目跨入了全省的先进行列。

三、重视培训,强化管理,努力提升教练员业务能力

教练员既是训练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践者,又是运动员的教育者、指导者,是竞技体育重要人力资源。当今社会,文化科技日新月异,基层教练员的知识结构和执教水平越来越不适应,为此,我们把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良、奋发有为的教练员队伍摆在重要位置。

(一)优化队伍结构。为进一步优化队伍结构,完成新老交替,针对我市教练员队伍存在的问题,我们严格用人制度,各单位招录人员时向教练员岗位倾斜。四年来,依据有关规定,采取社会公开招聘的方式,补充了17名教练员,为业训一线增添了新的血液和活力。同时,对教练员岗位进行了调整、新老进行了搭配,使教练员梯队结构更为合理。

(二)强化业务培训。按照《关于加强教练员岗位教育培训的管理办法》,规定教练员每年参加市级以上培训最少不得低于2次,培训费用由体育局、场校负责,教练员只承担伙食费,并严格执行培训考勤制度。四年来,一方面我们采取请进来的方式,先后4次邀请国家体育总局和多次邀请省内外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做客石家庄,就运动员的力量训练、伤病防治、运动心理学和运动训练等方面进行培训授课,参加授课教练员400余人次。另一方面走出去,先后选派教练员参加国家体育总局、省体育局及各中心组织的各级各类教练员培训班共20余项200余人次。第三采取相互交流的方式,组织我市高水平教练员,根据自身多年积累的训练成果和管理经验,与全系统的教练员交流,现身成功之道。同时,各场校也定期组织开展项目间的交流和总结分析活动,取得了较好效果,尤其对迅速改进和提高年轻教练员的训练方法、训练手段提供了捷径。最近,我们又制定了《关于工作人员在职学历教育实施意见(试行)》,通过加强学历教育,提高全系统体育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以适应现代体育科学发展的需要。

(三)严格考核奖惩。按照《关于教练员年度考核的实施意见》,结合对各局属单位实行的省运会成绩和人才输送的目标责任管理,细化分解各项目和教练员的目标任务,将指标量化贯穿于3个备战年度和省运会赛事,分阶段实施量化管理、量化考核。每季度由竞体处、人事处和监察室组成考核小组,按照国家后备人才基地评定标准,对教练员的教学训练计划、教案进行督导和抽查,结果记录在案,年终再结合竞赛成绩、出勤考评和学习培训等内容进行综合考核,实行奖优罚劣。

去年省运会后,市政府为22名教练员荣记二等功。我们也对发生运动员年龄造假的8名教练员做出了给予全系统通报批评,取消当年评先评优资格,并扣罚相应奖金的处罚决定。社会主义荣辱观并非与生俱来,我们必须要通过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着力强化全体成员的内心体认和道德自觉,使之在正确认知中增强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坚定性,逐步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化,即最终内化为道理自觉,从而造就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体育工作者队伍。

四、典型示范,以点带面,充分发挥龙头引领作用

体育运动学校是我市唯一一所国办中等体育专业学校。该校有着辉煌的过去,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全国其它体校一样面临选材难、招生难等问题。为此,我们更新观念,创新机制,按照“进得来、留得住、出得去”的工作思路,广为招生,认真训练,力求成才。逐步使运动学校恢复了生机,充分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

(一)广开门路,降低门槛,扩大生源。数量是质量的保证,开办学校没有学生,提高质量只是空中楼阁。为破解这一难题,我们决心先把大门敞开,再把门槛降低。为此,成立了专门班子,认真研究,制定措施,明确分工,使招生工作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在此基础上,教职员工放下架子,深入基层,由过去的坐等学生,变成求贤若渴,广觅人才。运动学校的招生简章飞向了山区,走进了农户,教练员的足迹遍布城乡。为了提高吸引力,学校为每位在校生免费购买意外人身保险,并根据学习和比赛成绩实行奖学金制,每学年分500元、00元、100元三个等次。功夫不负有心人,近年来,运动学校的招生人数逐年增长,已由的74人增加到的190人。

(二)以人为本,完善举措,留住人才。学生招进来以后,能不能专心学习,同样是一个严峻的课题。学校坚持“以体育技能为特色,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市场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首先,强化思想文化教育。竞技训练不能与教育相分离,相反应寓教于乐,训教相长,文体兼修,从而达到打造人才、培养人才的目的。运动学校利用自身的优势,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文化教育,使学生热爱体育、献身体育,为理解和接受更高水平竞技训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充分体

现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其次,重视校园环境建设。依靠先进的训练场馆设施、公寓式的学生管理、干净卫生的学生食堂和安全舒适的校园网吧等良好的学习环境,把学生吸引住。第三,为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学校运动员享受三类灶待遇,仅此一项,每年增拨经费216万元,将经费专门用于运动员伙食,按运动员大赛成绩,全免或部分减免,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运动员的后顾之忧,调动了运动员训练的积极性。(三)着眼长远,多方协作,拓宽出口。学生能不能成才,能不能走向社会,直接关系着办学的成败。畅通出口是保证运动学校持续发展、实现良性循环的根本。为此,学校积极创造条件,多方举措,广开渠道,确定了以省专业队输送、高校深造和就业技能培训为出口的三个方向。第一,主动加强与省队的沟通和联系,及时掌握和了解各项目的技战术发展状况和后备人才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苗子运动员。第二,通过与武汉体院达成协议,对于考取武汉体院函授的在校学生,采取减免学费的优惠政策(每年学费学校承担800元,学生承担1000元),为学生进入高等学府深造创造了有利条件。第三,积极与五十四所计算机学校、石家庄铁路中专学校、京南高尔夫场等联合办学的方式,培养毕业生就业技能。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家长和学生对学校的认可度,拓宽了出口,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通过几年的努力,市运动学校常年在校生达到了500余名。向省队输送优秀运动员15人,占全省对应项目输送率的18%。升入本科院校学生达到15%左右。重竞技项目学生的就业率达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