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范文

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精选(九篇)

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

第1篇: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范文

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关键是组织学生沉下心来自主阅读,阅读后可探讨、可引导、可提问、可揭示等等,方式多样,关键是学生要真正地独立地去看、去读、去做笔记,即便个别学生效率很差,但只要认真去投入阅读了,在集体阅读氛围的感染下,习惯渐渐巩固,水平日益上升,尽管可能上升的幅度不明显,但也是一种真正的学习。

我个人认为学生阅读的前提是要有明确的目标,学生要知道通过这次阅读所要解决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去读,所以教师在布置阅读任务前,应根据教学需要,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在阅读中熟悉教学内容,同时解决教学任务。

我们学校现在采用的是目标导引下的小组合作式学习,也就是导学案教学的。历史导学案正常设计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自主学习,先是阅读教材,完成自学填空;

如:自主学习,完成自学填空

1.的导火线:

2.的口号: 、

3、的结果――取得了 。

北洋政府被迫 ,罢免 的职务,拒绝 。

4、的历史意义:

是一次彻底的 ,

因为 在运动中起了先锋作用,中国 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发挥了主力军作用。运动波及全国广大地区,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它扩大了 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的结合。标志着 的开端。

第二部分:探究部分,深入细读教材,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1.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仍然摆脱不了被侵犯的命运?

2.结合后期的领导者理解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领导阶级、群众基础、指导思想、革命目标)

例如,在上到《北方民族大融合》这一课时,在介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的时候,得让学生明白在改革前,北方已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的趋势,从而为讲述北魏孝文帝改革打下基础。

我首先提问学生,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北方出现了什么新现象呢?然后指导学生看教内容。经过思考,有个学生很聪明,举手说“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因为标题上就写的很清楚,于是我进一步追问他:那什么叫民族融合啊?这下他傻了眼,赶紧开始翻书找寻答案,他马上说:民族融合具体我解释不了,不过比如,少数民族穿汉族的衣服,汉族人穿少数民族的衣服就是民族融合的表现。我表扬了他的反应快,也希望他和其他同学继续思考:民族融合除了服饰上的互相学习之外,还包含哪些内容呢?什么叫民族融合呢?

这个时候,学生都在辛勤的“啃”着书本,但书中的材料少,语言叙述的过于概括,导致学生无法直观的深入的体会民族融合。待学生感觉到自己明白了,好像又有点不是那么明白的时候,我出示了一系列教材中的图片,可能学生在阅读课本的时候没有注意到。我说,“我们先暂停思考到底很么是什么是民族融合,太抽象了,我们来欣赏几幅图片,一起先去体味以下当时北方民族融合的情况。”

每出示一张图片,我都把图片中的故事,图片反映出的内容详细的给学生介绍。随着故事的介绍以及直观的图片刺激,学生对当时的民族融合有了更深刻的情感体验和更直观的认识。而且在讲解图片的过程中,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都在传递给我很好的信息反馈:他们很喜欢去品味古人的生活细节,很喜欢去了解当时民族融合的各种表现。讲完后,学生意犹未尽,问:还有没有其他图片啦,真有意思!说明学生已经深刻的理解了什么是民族融合,在这个基础上,我只要稍微归纳总结,学生就能非常好的取理解民族融合这个概念。用教材中的图片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消除学生在学习历史时历来普遍感到教材比较抽象、枯燥的隔膜感,让一段一段的历史一下子在学生的心中“活”了起来,站立了起来。

确实,学生的阅读能力对于历史课堂的教学至关重要,但目前的学生阅读能力水平不高。很多学生在阅读时只是简单的看,而没有真正的用心去分析历史材料所蕴含的信息。还有的历史材料来源于历史史料,那么学生更是无法理解,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兴趣,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多种方式、手段,通过图片、音像等教学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产生阅读的动力。把知识的传授融入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中去,尽量使教学过程像娱乐活动一样吸引人。

第2篇: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阅读方法 语文教学 语文课堂 阅读能力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钻研教材,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合理解读教科书知识,不断开发新课堂资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新知识,掌握阅读技巧,灵活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怎样才能进行有机的、系统的课堂教学,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运用和理解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自我阅读的能力,培养学生多个思维去阅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文对学生在课堂中阅读兴趣的提高、阅读形式和方法的掌握、阅读态度的培养等方面来探究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阅读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它是学生求知欲的直接动力,它能促进学生积极阅读、思维、勇于创新。所谓的求知欲是当学生接触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时,学生才会积极地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并以最简捷、最有效的方法去获得最必要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自己的学识和思维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重视学生的思维和兴趣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化抽象为形象,通过讲故事的手段,化平淡为神奇,向枯燥无味的课堂注入生机。是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对阅读入迷。例如讲到《老山界》课文中红军连夜登山的片段时,为了让学生领悟到红军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精神,我先通过分析“之”字形与“S”形的路线陡和险;接着,通过“伸手看不到五指”、“浑身紧张”等词句来说明路途的凶险;然后,在让学生自己进行风趣幽默的对话,从而让学生对《老山界》这篇课文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体会都得到升华。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的源泉在于应用”。为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多交流机会和互动空间,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去阅读,去创新、去领悟阅读的真谛。

二、科学的阅读形式,规范学生的阅读方法,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句话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常用来激励学生自主去阅读。虽然说多读有助于学生了解其中所包含的意义,但在此过程中也要讲究阅读方法和形式,一遍遍机械式的重复阅读只能使学生感动枯燥,只有科学阅读方法和形式,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阅读的积极性,避免学生对阅读的产生厌烦。我来说说阅读的主要方法和形式:

1.明确阅读要求,有目的的去阅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不能急于求成,应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来引导。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该考虑到每个阶段学生的学习状况,认真设计每节课学生阅读的任务,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读,要达到什么的目的,教师应对不同的阶段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只有通过这样精心设计的阅读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创设情境氛围,引导学生融入情境。首先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情境氛围的创设。这样,学生在阅读时就能亲临现场,才能真正做到感情投入去阅读,真正感悟到语言美、意境美。如教《春笋》一文时,我通过幻灯片来让学生了解春笋的生长过程,让学生体会到春笋生长时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精神。在朗读时,我边用幻灯片放出春笋生长的过程边动情地朗读文章。学生在视觉、听觉的慢慢领悟到春笋的精神,唤起学生的想象,慢慢进入的情境,并读出了那种感觉。

3.反复阅读重点词句,提高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应将文章中关键性,主导性的词句段落标注出来,让学生重点去阅读去体会。例如:《落花生》一课,将父亲的话进行解读分析,体会话中含义,得出结论:人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不要做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通过这样对文章的解读,使文章的中心更明了,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的把握,就能更好更快的理解文章所阐述的观点。

三、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态度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时因为老师的一次批评,让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就对自己失去了信心,从而对阅读产生恐惧心理甚至对其产生反感,这样就对学生今后的阅读产生负面的影响。所以教师在课堂中,应当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多鼓励,少批评。比如,学生在读课文时不能很流利,不应该指责学生课前没预习,更不应该对其阅读能力产生质疑,这样会对学生造成伤害。此时,应该对学生上来读课文的勇气进行褒奖,或者对学生的发音等方面对学生加以褒奖。这样,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了保护,同时自信心也受到鼓舞,才能真正做到培养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学好语文的体现。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应积极去探索和总结激发学生兴趣和培养自主阅读能力的方法和技巧,只有这样,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又能享受阅读的乐趣。

参考文献:

第3篇: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英语阅读能力培养

就初中英语学习者而言,阅读是吸收英语语言材料、增加语言知识、扩大词汇量的最重要的手段;而且阅读能力的提高能为口语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发展打好基础,也能使学生从英语阅读中认识学习英语的真正意义和价值,体验学习英语的乐趣,树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所以,学生所学的语言能否巩固,言语技能能否得到培养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能否真正学会阅读。

一、以教材为本,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能力的养成主要在课堂。通过阅读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综合,推理和论证的能力。教材中的题材广,内容丰富,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好材料。一方面教师必须认真备好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课前要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内容,确定重难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步骤,并考虑到上课过程中可能碰到的问题和应对策略,这样上课时才能有的放矢。另一方面在学生阅读之前,老师及时给学生提供有关背景知识的材料和预习练习。这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并能培养起他们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为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开一个好头。如学BillGates,Amanwhonevergaveup这些课时,可以先把主人公的生活简历及主要成就印发给学生们,让他们为次日要上的阅读课做好准备。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书本知识,教师应该在阅读前认真做好导入工作,激活学生的思维。在阅读前,可设置情景、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读的愿望,然后带着目的去读。然后,学生们带着老师提的问题,一段一段地去读,并找出每段的中心意思在导读阶段应教会学生以下几种方式。

1.略读。学生快速阅读全文,理解文章脉络,了解课文大意,明确文章的主旨。它可以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技巧和获取文章整体信息的能力。

2.精读。在精读阶段应着重于文章的内涵。仔细推敲和揣摩文中的关键句和段落,进行逻辑推理和分析判断;同时应引导学生对文中的难句和长句进行语法分析,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又能增强学生的理解程度;还应要求学生通过词法分析掌握词语的字面意义,有效地获取作者在字里行间所传递的信息。

3.熟读。通过熟读,指导学生突破难点,对已摄取的信息进行归纳和总结,使信息的吸收得到强化和巩固,并让学生在理解和记忆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地练习,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复述课文是一种极佳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也是阅读理解进入高层次的表现。看着显目的板书,这样,语言点得到了操练,口语也得到了训练,分析文章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每一位细心的教师都会发现,选入教材的许多课文都是经典,如果教学得法,学生的阅读能力,口语能力和写作能力都会得到很大提高。

二、利用课外读物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除了立足课堂教学外,还要增加学生课外知识的获得量,即泛读。泛读是指广泛地读各种文章。开展课外泛读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泛读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词语知识和增强理解能力,还能开阔视野,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如:可以向学生推荐几套难度适中,题材广泛且又能使他们感兴趣的材料。如《海底二万里》,《汤姆索娅历险记》等名篇,从而使他们获得大量的知识。指导学生泛读,教师要教会学生查字典,使用语法工具书,提供难度适当的国内外材料给学生自读,使他们养成自读的习惯,从而培养独立的阅读能力。老师提供的泛读材料的题材要广,既要有故事性文章,同时,也要有可科普性文章和应用文。泛读材料后一般附以要求学生掌握的有关文章主旨的练习,无需考察学生对文章的细节的把握。老师可以用抽查的形式掌握泛读的反馈。学生要做到四勤:勤读,勤记,勤问,勤回顾。勤读指勤读课外书,勤记指勤做课外笔记,勤问指勤问同学和教师,勤回顾指勤回头看所读过不理解的内容。

三、交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技巧,帮助学生迅速找到答案,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第4篇: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范文

一、创设直观情境,提高阅读能力

所谓的直观情境就是要将抽象的文本理论形象化,目的就是要打破传统课堂的沉闷,要在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的同时,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在文本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结合教材内容来创设直观情境,鼓励学生去阅读、去思考,进而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感受文本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例如,在阅读《圆明园的毁灭》时,我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圆明园的相关照片,有被恢复原貌的、有被毁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去自主了解文本的兴趣,接着,再引导学生去自主阅读,并用心去体会文本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进而使学生在对比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当然,除了多媒体的辅助之外,我们还可以借助“情境表演”活动来创设直观的情境,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形象的情境中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进而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二、创设问题情境,锻炼阅读能力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就是要减少学生阅读的盲目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深入挖掘教材,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进而为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阅读《草船借箭》时,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理解能力,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1)草船借箭为什么会成功?(2)诸葛亮是如何做到“神机妙算”的?(3)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组织学生结合上述问题进行自主阅读,并自主解答,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同时,也能确保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三、实施小组讨论,培养阅读能力

小组讨论活动开展的目的就是要组织学生在彼此交流讨论中去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在小组内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还能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阅读《晏子使楚》时,我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你认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进行互相讨论,这样不仅能够让晏子的形象更加完整,而且还能加强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在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交流中更好地体验文本的中心思想,进而使学生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以促使学生的个性化得到发展。

总之,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在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也为学生综合而全面的发展做好保障工作。

第5篇: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能力培养

初中英语阅读是倡导让学生自己去研读教材,读思结合,读有所悟,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提高。教师要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他们感兴趣的英语阅读材料、英文歌曲、小幽默、小笑话和名人警句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树立竞争意识,在合作中解决英语问题,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拓展学生的英语思维空间,让学生充分探究文本,鼓励他们喜爱英语、感受英语和乐学英语,从而促进学生的英语素质全面发展。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追寻英语阅读本色,努力创建“富有的活力”的精彩英语阅读课堂。

1.创设和谐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阅读情境就是教师运用直观的教学方式再现课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及其背景。和谐的阅读情境能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氛围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英语知识,让课堂“活”起来。创设良好的英语教学情境,能让学生变得积极乐观,收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

1.1.质疑导入,激发兴趣

导入是初中英语新课学习的引子,起着酝酿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作用。教师提问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学生的英语思维的火种。“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从而提出问题或新的见解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自主寻找答案,主动探究知识。在阅读过程中遇到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敢疑、善疑、会疑,养成敢于质疑的习惯。如:教学《仁爱版英语》第一册Unit3 Topic2一课时,教师要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主动掌握有关食物的名词以及吃和喝的词汇。课前让学生准备自己最喜欢吃的或喝的东西,把实物带到学校来。学生兴趣浓厚,积极准备。让学生或直接带实物来,这样使学生一开始就把实物或图片与英语词汇直接联系起来,加深印象,提高记忆效果,而且通过看物生情,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课前简单地质疑进行热身, “Hello, boys and girls, how are you today? What class are you in? What do you like? What color is it?” 学生积极回答,课堂气氛活跃,提高了学习新课的热情。教师质疑:“What is your favorite food ?学生踊跃回答,积极心高涨。出示图片,让学生从具体的图片中猜测词义,这就省去了老师用母语来解释词的意义。学生边出示图片边回答: chicken, hamburgers ,dumplings, eggs, noodles, bread等词汇。这样在质疑中就把词的音、形、义全过程教学一次性完成了,这样的阅读导入既生动形象,又情趣盎然,提高英语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

1.2.鼓励演讲,张扬个性

初中英语阅读作为语言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语言输入的主要环节之一,在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课前5分钟,要求学生自己准备英语演讲稿,每堂课前都针对本课内容设计演讲稿,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又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学习与别人交流的技巧,对事物多问为什么,以增强英语的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大胆说英语,做快乐的“English learner”。教师在讲完被动语态知识以后,可以轱辘学生拿自己喜欢的物品到前面即兴“一分钟演讲”。“This is a cup. It’s made of glass. It’s used for drinking water. I think it is made in Yichang.” 同学们能用英语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意思,积极性高涨,跃跃欲试。讲的好的同学很有自豪感,不会讲的同学也暗暗较劲。教师对回答得好的学生,用“Very good!” (很好!),“Excellent!”(好极了!)来评价;对表现一般的,用“Good”(好),“well done”(不错)来表扬。学生们在浓厚的兴趣中进入了新课的阅读,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为整个阅读教学的成功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从而有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2.掌握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初中英语阅读能力是一项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主要包括理解程度和阅读速度。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充分利用现有的材料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听、说、读、写的训练,以细节阅读为核心,合理分析课文的性质和结构特征。

2.1模拟购物,学以致用

阅读是凭借已知去获取未知。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课文类型、内容和阅读目的的不同,选择灵活的阅读方法,它是语言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要把英语阅读与写作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把阅读与写作教学进行优化组合,在阅读中培养写作能力,学以致用。购物是初中生特别喜欢的话题,怎样用英语来表达呢,学生还不会运用。教师在教室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购物超市,用真实感来吸引学生,鼓励学生用英语购物,然后写下来。如:教学Grade 8 Unit 6 Topic1 Section B时,要求学生自己掌握购物用语以及如何表达自己对商品的看法,会用How do you like …?,What do you think of …?组句子。模拟以下购物情境:

T: Do you like shopping?

(下转第52页)

(上接第40页)

Ss: Yes, I do.

T: Tomorrow is my mother’s birthday, and I want to buy something for her. And please give me some sugguestions. Now let’s go shopping.

Ss: Ok.

( Teacher shows a picture of a famous store)

T: How do you like this pair of pants?

Ss: It is too red.

T: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se shoes?

Ss: They are good.

让学生主动为母亲买生日礼物,引出新句型,个别学生不会回答,但也理解意思。然后阅读短文,自己再写出购物体会。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把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融为一体,培养了学生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其身临其境,学以致用。

2.2.积累词汇,有效阅读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要根据课文内容灵活选择、恰当运用阅读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唤醒学生的阅读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加强课外阅读,扩大知识面。要注意词汇的积累,词汇的积累是基本功,在阅读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鼓励学生平时识记与收集教科书中的基础词汇,注意文中的关键词,把一些重要的词汇,优美的句子摘抄下来,尽量的记忆。如and、in、besides、for example等词,预示着前后内容或相似或互为补充,可适当提高阅读速度。学生长期积累就会增加词汇量,减少了阅读障碍,提高了阅读速度。

总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切忌阅读方法古板、单调。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扩大词汇量,丰富语言知识,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英语资源,丰富英语意象,体现英语教育的本色性。

【参考文献】

[1]成文.以学生为中心的初中英语阅读有效教学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81-83

第6篇: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范文

学生学习新课文的时候,需要创设一种“问题情景”,设置一些问题悬念。这些问题,能唤起学生探索问题的情趣,使得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主动参与学习。而题目是文章的“窗口”,抓住题目,能概括文章的内容,或体现课文的思想内容。如学习《父亲的菜园》时,学生对课题产生疑问:“为什么题目叫‘父亲的菜园’,而不叫‘我家的菜园’?”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在文中圈画批注,从而明白父亲为了这块菜园付出的艰辛与爱。

二、在空白处产生疑问

课文中总有一些空白点,它需要经过读者的阅读和思考,让读者以自己的感受和经验去填充这些空白点。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想象天地。在学习《那天》一文中,对“那K字用橡皮擦过,留有淡淡的痕迹。”有学生质疑“为什么K字有擦过的淡淡的痕迹?”我随即追问道:“是啊,父亲为什么想擦掉K字?为什么留有淡淡的擦痕?父亲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我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猜测。文章开头简洁地交代了“我”的家庭背景――生活窘困,且库伯并不知道代他买的中了奖。文章结尾是父亲打电话让真正的获奖者库伯把车开走。学生自然地想到父亲在面临“道德难题”――该不该把车还给库伯时,内心所做的思想斗争。父亲最终选择了诚信,进而,学生也很容易就理解了:为什么父亲当初开着获奖的奔驰车却“神情严肃”,而车被开走后,“父亲显得特别高兴”。

三、在矛盾处质疑

文章前后文的矛盾处往往是文中蕴涵玄机之处,这是作者有意安排点睛的伏笔。如《钓鱼的启示》中,父亲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去,有学生质疑:“从‘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中可以看出父亲也很喜欢这条鲈鱼,为什么父亲坚持要‘我’把鲈鱼放回湖里去?”有的学生答道:“因为距离捕捞开放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马上有学生争辩道:“可是周围没有其他人,没人知道作者是在什么时间钓到这条鲈鱼的。”我追问道:“那父亲为什么坚持放回鲈鱼呢?父亲当时是怎么想的?”结合下文,学生揣测父亲的心理,体会到父亲的慈爱――父亲理解孩子的心情,但道德实践是没法妥协的,必须从小严格要求,这是真正的爱孩子,而非不懂人情。对课文空白处的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线索进行教学。

四、质疑插图,图中探究学习

课文插图往往落在文章的重要处。图文并茂,有利于导出文章的主线。我们可以从插图中的人物、背景、人物的表情、服饰等形成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如《珍珠鸟》一课,我让学生认真观察插图,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默读课文,勾画出作者是怎样逐渐得到珍珠鸟的信赖的,更好地理解了作者深深地感悟:“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第7篇: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阅读能力 高效课堂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较为抽象和理论的学科,给人的感觉就是特别枯燥,总是让学生背条条框框,忽略了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因而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不高。实际上思想品德课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品德意识,更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辩证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阅读能力等。尤其是阅读能力,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长期以来别忽视了,教师力求把教材讲得淋漓尽致,面面俱到。学生只需背诵条条框框,阅读意识淡薄,阅读能力差。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必须教会少年阅读。阅读能力是人的基本能力之一,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培养自学能力,培养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一、思想品德课教学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必要性

(一)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促进学生能力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在长期阅读实践中积累的感悟经验。阅读能力在学生求知的过程中发挥着持久的作用。现在的思想品德课本图文并茂,除了知识性的课本知识,还有部分相关链接,辅助材料等。另外,现在的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是三维的,我们除了实现知识目标外,情感价值观目标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更需要我们关注。这些文字对课本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新课改特别强调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这个角度来讲,阅读能力的培养符合新课改的思想。

(二)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以前每当提起思想品德课学生会觉得很枯燥,思想品德课的老师都是照本宣科,说教式的老学究。思想政治的教学,让学生常感枯燥无味、兴趣索然。究其原因,一是因为政治课内容有些枯燥,与现实落差较大;二是因为课堂老师讲授太多,学生只需听懂,没有多大思考余地。新课改要求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主体的作用。我们教师要着重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讲解一些阅读方法和技巧,然后放手让学生去阅读。在阅读中让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学生创造一种积极参与的氛围,则能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尝试成功的喜悦,满足求知的欲望,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

新课改要求实现高效和谐的课堂,充分实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人地位。 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传统“满堂灌”式的老师讲学生听、把学生当作是盛放知识容器的课堂,教师的教学预计目标与阶段检测的结果相差甚远,显而易见,这样的课堂不是有效课堂。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而不是为了展示教师的“教”,在思想政治课堂中,让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去阅读教材、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找到问题的答案,在阅读中再发现问题,通过多次阅读去思考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课堂才会真正的有效。学生是求知的主体,学习的主体,参与的主体,这样的课堂才会实现高效。

二、思想品德课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一)改变学生对思想品德课阅读能力不重视的现状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当代学习理论的一场革命,也是是新课改的理论依据之一,它强调的学习过程就是鼓励学生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过程,这意味着学习是主动的,学生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而要对外部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阅读过程就伴随着这样一种信息的选择和加工。因此,必须改变对思想品德课阅读不重视的现状,我们才可能在课堂上很好开展阅读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学案方式对本课知识目标进行展现,向学生表明学习任务,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有针对性,而且容易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成就感。学生通过自己阅读去提取信息、发现问题,从而不断的清除学生的惰性意识,然后根据教材设计有层次的的问题,加强实践磨练,并对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引导分析,以摸索技巧、训练方法,使学生阅读能力不断提高;同时针对学生的点滴进步做好及时点评,在表扬与鼓励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进行相应方法的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在阅读中提升能力,从而提高阅读的兴趣。

(三)教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阅读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如果没有正确的阅读方法,阅读教学估计仅是流于形式,也很难起到良好的效果,而阅读的方法需要教师潜移默化的传授,需要学生的长期的日积月累。现行的中学思想政治教材的一大特色就是可读性强,这无疑有利于学生自学。但许多学生在阅读教材内容之后,往往对书本表述似懂非懂,既不能抓住要领,更不能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这其实就是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在教材的阅读方面要求学生进行“粗读——精读——质疑——释疑”几个步骤。通过粗读了解整课内容的梗概;通过精读把重要知识加以梳理;通过质疑提出相应的思考问题;然后根据前后知识联系做好总结和反思;在指导学生做阅读材料题时,要求学生做到三到”(心到、眼到、口到);找准关键词,关键句,并用记号记下,找出问题与问题间的内在关系,与课本知识联系,作出正确的回答。同时也可以依据材料内容,由学生自己设计问题,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就会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

总之:我们就要尽可能去挖掘,尽可能地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服务,当然,我们在利用课程资源时,也应该有选择性,充分发挥其长处,不可肓用,否则,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参考文献:

第8篇: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其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通过对学生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与增长,为学生今后的写作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且通过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产生积极的推进作用。那么要如何培养小学语文能力,本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促进学生在阅读中主体地位的突出

要想更好地培养小学语文阅读能力,那么就必须要加强对学生在阅读中主体地位的突出,使得学生真正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让学生体会阅读、学会阅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中心,在阅读过程中强调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体,从而更好地从各个方面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确立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一方面要加强对平等、民主师生关系的建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处于一个引导、参与的地位,与学生共同阅读。另一方面,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就要加强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与激发。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只有学生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积极地去阅读,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二、不断促进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语文阅读能力要想得到更好地培养,那么就要加强对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注重。加强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使得学生真正从心里去接受这门课,从而为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提供动力,也可以为兴趣的持久打下基础。因此,教师要加强对阅读的引导,加强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在教学时,要注意对学生认真听的习惯的培养,使得学生认真去听读书、听讲解,在听的过程中,要学会去分清老师讲解的重点与难点。另外,要培养学生说的习惯,在课上,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之中,大胆地表达出自己的意见与见解。在阅读实践中,要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对阅读的教学时,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有效的阅读,阅读不仅仅是用眼睛去看,更重要的是用“心”去读,尤其是对于一些启迪性强的文章。在阅读时,可以先初读,再品读,带着问题去加深对文章的阅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对于文章进入到一个积极探索的状态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逐渐地养成。

三、培养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要注重循序渐进教学方法的运用

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对循序渐进教学方针的运用。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年级的学生所提出的阅读要求要有所区别,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与情况来制定阅读要求,阅读难度要有一个度的把握。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在进行阅读前,教师可以针对阅读的内容提出一些针对性强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这样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思考问题,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的培养,要从小学一年级就要抓起,对于一年级的学生,对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要尽可能地低一些,让学生体会到阅读成功的乐趣,为学生的阅读树立一个良好的信心。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以随着学生年纪与知识结构的不断增长,来加强对阅读要求的提高。这样,在不同时期不同年级,对学生的阅读提出不同的要求,循序渐进地使得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有效地提升。

四、培养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就要加强对课外阅读的融入

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单纯地依靠课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须要加强对课外阅读的融入。要加强对学生把课内所学知识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的引导,从而更好地使得学生把课外阅读中的知识与课堂知识相结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习惯与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要靠课外阅读来实践课堂教学中所学到的阅读方法、阅读技能等。由于课堂数量的有限,课外阅读可以更好地扩大知识面,课外阅读可以为阅读提供更多的空间。在进行课外阅读时,我们要尽量加强对课堂阅读所学知识的涉及,从而使得学生更加深刻的明白课堂学习的重要性,也可以使得学生巩固了课堂所学知识。这样不仅仅可以提高课堂阅读教学质量,而且还对所学过的知识是一种巩固。与此同时,在阅读教学时,要加强对一些文学名著的贯穿,从而引起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从而增加学生的文学知识。加强课外阅读,要加强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与课外阅读的结合,以更好地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第9篇: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培养 阅读化学教材 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等等。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绝大部分知识都是通过阅读来获取的。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学生所学的知识主要来源于教材,因此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习惯便是化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近几年高考中信息题大量出现,这就意味着在选拔人才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对阅读能力的考察。因此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习惯不但可以让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更全面,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下面谈一下笔者的做法:

一、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做好课前阅读教材的习惯

课前预习是学生最难做好的一个环节,很多学生不重视预习,他们课前不愿意阅读教材,作为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课前阅读的指导,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进行阅读,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教材的习惯。要想使学生课前认真阅读教材,就要提出一些明确的要求,不仅要使学生明确阅读范围,更要使学生明确通过阅读要解决的问题,即要让学生做到“带着问题去看书”。为了使学生在课前能认真阅读并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严格检查是必不可少的,经过一个时期的严格要求,学生的阅读习惯就会逐渐养成。

二、课堂上注重分析教材,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对于培养学生阅读化学教材的习惯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也是关键的一环。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学生阅读教材的方法指导,不但能让学生养成阅读教材的习惯,还能让学生真正学“会”阅读教材。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要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阅读获取知识,然后再通过讲解,学生知道自己是否找到了重点,以后在阅读中应该注意什么。其次要重视表格、插图及其所隐含的信息。最后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重视知识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对比。

三、课后重新阅读教材,弥补听课不足,提高阅读能力

课后对教材的阅读是课堂阅读的延伸,它是培养阅读教材的习惯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阶段,学生可以通过课后阅读对已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