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代物流前景范文

现代物流前景精选(九篇)

现代物流前景

第1篇:现代物流前景范文

关键词:现代物漉;景气指数;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一、引言

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为38414亿元,按现价计算同比增长13.5%,增速比2005年上升0.6个百分点。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8.3%,比2005年下降O.2个百分点,但与发达国家10%左右的比率相比,我国物流效益整体水平较低,降低物流成本的空间很大.计算表明,如果我国物流成本与世界平均水平基本持平(即降低约8.3个百分点),则可节约物流成本17423亿元,这一数字约为当年新增GDP的82%,数量相当可观。

现代物流业有别于传统的交通运输业,它是由服务分销业、运输业、装卸业、仓储业、邮政业、流通加工业、物流信息业、货运业、包装业组成的复合型产业,对国民经济运行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按照国际标准,我国物流产业现代化发展尚处于初步成长阶段,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我国物流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物流企业发展的景气程度如何、企业家信心如何、影响其快速发展的因素有哪些,是我国物流业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我国物流业景气指数分析

2002—2007年我国物流业发展景气情况如图l所示。

可以看出,除2003年“非典”(SARS)出现和2006年物流产业赖以生存的能源价格上升导致我国物流景气指数有两次大幅跌落外,其他时期,我国物流业在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一直保持较好的运行状态。但通过对我国30个省(市、区~2007年物流景气指数报告和‘中国物流发展研究报告》(2002—2007各期)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仍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地区物流景气程度差异明显对不同地区物流景气指数的比较分析发现,我国经济运行状态已形成阶梯型。东部在市场规模、交通条件等方面已形成良性环境;中部由于东部经济的辐射作用以及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也逐渐开始和西部拉开了距离;西部由于市场规模、消费需求等对物流的限制,物流业并没有在信息技术的带动下加速发展,其最好的运行状态也只是与东、中部保持同幅度增长。由于基数上的差距,东西部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可能。

大中小型物流企业景气指数差异明显对不同规模物流企业景气指数的比较分析表明,大型物流企业运行状态良好,其景气指数平均值高达150以上,而中小物流企业景气指数差距不大。随着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进一步应用,消费者对物流运输的需求将向规模化、精细化、个性化、柔性化等方向发展,中小企业在不能获得规模效应、也不能提高物流服务质量的情况下,其生存将越来越困难。更何况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几年保护期已过,国外物流业巨头相继进入,给我国物流业带来了强大的冲击。这也说明企业规模是企业景气程度的影响因素之一。

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其他企业物流景气指数差异明显对不同所有制物流企业景气指数的比较分析表明,股份制企业的运行状态普遍高于其他所有制企业,外资企业包括港澳台投资企业次之,国有企业、私营企业景气程度较差。这也说明所有制是企业发展和效率的影响因素之一,并可能成为产业景气程度的影响因素之一.灾害事故对物流指数影响明显图l显示,2003年发生的“非典”对我国物流业运行状态影响非常大,无论是企业景气指数,还是企业家信心都受到了强烈的打击,几乎下降了60点;2006年能源价格的快速上升对物流业景气指数也有明显影响,但企业家信心指数变化不大。可见,这两个事件给物流业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建立物流业灾害应急处理系统也成为经济应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予以充分重视。

由以上分析得出,地区差异、企业规模、所有制结构和灾害事故等因素对物流行业运行状态具有显著影响。在分析我国物流业景气程度的影响因素时应关注这些因素的影响和作用。

三、产业景气与物流业景气分析文献回顾

企业家创新对产业景气程度的影响熊彼特认为,由利润动机引发的企业家创新精神为产业良性运行提供了最大可能,这点在我国现代物流领域的实践中得到了认同。ll】如2001年3月2日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第七条对高层次物流人才培养提出了要求;上海为在2010年建成国际重要物流枢纽并成为亚太物流中心之一,而在不断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实施物流人才先行措施,大量引进各类物流人才。

市场环境对产业景气程度的影响布罗代尔批评了熊彼特将企业家奉若神明的理论,认为首先是资本主义为企业家提供了表演的舞台,而后才是企业家的个性特征及其表现。?孙早、刘庆岩通过对企业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得出,市场环境是影响企业效率的主要因素,企业家才能只有在合适的市场环境下才能得以发挥,产业是否景气受市场环境制约。?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市场规模决定分工程度并进而决定企业规模:14J单纯加强法治对产业景气程度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大政府和非生产性政府对产业景气程度会产生阻碍作用。

因此在分析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时要考虑这些市场环境变量。高铁梅等利用合成指数方法构建了我国钢铁工业景气指数,指出指数指标具有先行、一致和滞后三种。

通过对比,我国物流产业景气指标虽然没有钢铁工业那么明显,但也具有这三种类型,在分析物流业景气指数的影响因素时应对相关变量作滞后处理。

产业景气指数在物流业分析中的运用魏众等针对物流运输的宏观调控问题,首先选取了能够客观反映物流运输景气程度的四类统计指标,然后定义了物流运输扩散指数和物流运输综合指数,最后基于近年相关统计数据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分别计算了物流运输扩散指数和物流运输综合指数,17l进而从定性与定量的角度把握物流运输市场运行的景气程度,以指数的形式反映物流运输景气程度的发展态势。杜潇潇等通过选取物流景气指标来构建物流市场景气预警系统。?二者都为我们准确把握物流业景气程度及其发展方向提供了一种思路。但物流业这一支撑国民经济系统高效运转的核心产业,影响其景气指数的核心因素有哪些,在对其景气指数进行监控时要注意哪些问题,也是本文力图解决的问题。

四、我国物流业景气指数影响因素分析

物流业景气程度或运行状态的好坏最终要归结为物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分析物流业景气程度的影响因素其实也是分析物流业绩效的影响因素。其影响因素除地区差异、企业规模、所有制结构和灾害事故四个方面外,熊彼特对企业家创新制胜的推崇表明了人力资源对效率的影响,单纯加强法治可能给产业发展带来负面效用,对物流业景气指数产生影响的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变量就是投资。我们也注意到,服务质量、品牌等都有可能对企业运行状态产生影响,但这些变量对产业景气程度的影响作用有限,而且无法准确度量,同时代表资产规模的变量、人力资源方面的变量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各物流企业在服务质量、品牌等方面对产业景气程度的影响,因此本文没有将这些变量纳入回归模型。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提出影响现代物流业景气程度关键因素的重要假设:

假设l:持续投资带来持续的产业景气。投资尤其是政府对发展潜力巨大的产业进行的引导性投资,将带给企业家信心并转化为该产业良好的运行状态。

假设2:市场规模影响产业景气程度。居民最终消费规模的大小决定了企业的赢利机会,在较大的市场中,企业能够享受到规模收益递增的好处;反之,企业的投资活动将维持在低水平。根据经典的斯密分工理论,市场规模决定分工程度,进而决定企业的规模。钱德勒关于美国现代工业企业成长史的开拓性研究就一再强调,现代大企业之所以在美国最早出现并得到充分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美国拥有一个偏好相对一致、规模巨大的市场。

假设3:大企业比小企业更为景气。因为前者具有规模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大企业更值得信赖,在物流业中,规模非常重要,因为可靠性和信誉与规模成正比。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而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小企业提供的服务可能比大企业便宜,但它们更容易破产,预见性和收益可靠性都较差,因此,多数客户还不愿意使用。

假设4:外资、私营、合资物流企业景气程度高于国有企业。这是基于非物流行业研究得出的结论,姚树洁、冯根福和姜春霞的研究结论是非国有银行比国有银行绩效高%。【9】一些早期的研究也发现,工业部门的非国有企业比国有企业绩效要好。然而,也要认识到在目前的市场状况下中国国有物流企业仍然可以具有较高的效率。原因有二:一是国有企业规模大,并且得到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它们具有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优势,具有为客户提供长期服务的历史。尽管非国有企业可能效率更高,但它们还没有建立起国有企业那样的信誉和可靠性。二是中国物流业市场的竞争仍不完善。事实上,国有物流企业享有非国有物流企业所不具有的许多政策和机构优势。所有制形式的净影响是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一种是以非国有企业为代表的完善的激励机制;另一种是以国有企业为代表的特殊的市场地位,而把这两种优势都结合起来的物流上市公司具有最高的景气程度。

假设5:单纯加强法治对物流业的景气程度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假设6:增强人力资本可以提高物流服务质量、降低管理成本并提高企业景气程度。物流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力资本十分重要,运输工具的操纵、保管等要求有强烈的责任心和承担风险的能力,业务联系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对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假设7:灾害事故影响物流业景气程度。基于近几年的分析可以得出该假设,但并不是所有的灾害事故都会影响物流业景气程度,如水灾事故造成极大的损失,但对物流业的影响却是不确定的,至少从物流业景气程度的变化上看不出来,甚至有可能由于这种灾害事故的发生,反而扩大了对物流的需求,从而提高了物流业景气指数也未可知,灾害事故对物流业运行状态的影响取决于物流需求的变化。

为了分析上的方便,本文选取我国除台湾、香港、澳门、外的30个省(市、区)2003~2006年的物流景气指数作为因变量,选取各省(市、区)物流业投资增长率、2003年期初人均cDP(QGDP)、规模以上物流企业利润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BENTP)、国有物流企业资产变化比率即国有物流企业利润增长率与所在地区物流利润增长率的比率(sTATE)、各省(市、区)公检法支出占财政预算内支出的比重(L~w)、当地物流企业职工中专以上学历人数占抽样调查总人数的比例(EDuC)、当地灾害事故造成的损失占GDP的比重(ACCID)7个自变量(见表1)来建立回归模型,并对以上假设进行分析检验。

本文利用《中国统计年鉴》反映的我国内地30个省市、区)连续4年共120个观测点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建立如下回归模型:

讧)=ocq+pIFINVES近一—l+B4STATEn—I+B5LAW矗一l+B6EDUCA—因变量LB00M。表示i省在第t年的物流景气指数,模型包含了前文定义的所有解释变量,下标卜1表示取滞后一年的移动平均值,、Bi(i-l,2,?7)是待估计的参数,代表误差项。将数据带入模型,回归检验结果见表2。

检验结果中,除了表示所有制的亚变量不显著外,其他变量都有预期的符号,大部分假设得到验证。各因素具体影响如下:投资对物流业景气程度的影响非常大,如果投资活跃程度提高lO%,物流业景气程度将提高15%左右。这意味着物流业的快速发展还需要加大物流设施、设备、员工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投资力度。

我国物流企业.规模较小,还没有办法与国外的大物流巨头竞争,但物流规模经济效应非常明显,因此我国物流企业可以通过资本运作方式迅速扩大物流企业规模,增强和国外物流企业竞争的能力。人力资本投入对物流业景气程度的影响也比较明显。现代物流业对人力资本的要求不断提高,物流业要注重物流人才的培养。

现阶段,单纯加强法治对物流业景气程度的负面影响较大,在我国经济转型和高速发展时期,已有的部分法律法规尤其是地方性法规由于适应性较差,加强这方面的法治反而会影响作为交易活动支撑环节的物流的发展。另外,灾害事故在10%的水平上也比较显著,因此,建立物流灾害应急措施相当必要,同时要利用保险等功能加强物流业风险分担。

代表所有制结构的亚变量表现不是很明显,这说明国有企业目前所享有的规模、政策和机构优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有物流企业资产比重的上升并没有对物流业景气指数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五、结论

第2篇:现代物流前景范文

现代园林石景设计之“法”

1.体现石景的文化性

现代园林石景的文化性包含有继承和创新,即让游人在欣赏其外在的同时,还能感受到石景传达的精神文化底蕴。

为达到这两个方面,必须要把握我国古典园林文化的文脉和艺术底蕴,中华泱泱大国,石文化源远流长,并为世人所称道。同时应结合现今流行的生态设计及现代景观设计,灵活运用现代的技术,将现代园林的多元化继承并发扬。

社会文化在发展进步,园林石景的设计也要与时俱进。古典的石景表现的是当时的社会文化,因此在设计现代园林石景时,要结合现代所特有的因素,加入新的文化特征因素,如网络,革命,艺术文化等。园林是与人交流的艺术,园林石景所要表现表达的,应是人们所熟悉了解的事物,如此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此外,应用当地石材,有两大优势,既可以开源节流,又能够体现当地文化底蕴,更好地体现地方特色,可谓一举两得。

2.体现石景的美学性

人的审美要求不断变化,石景的设计也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在色彩形态和质地上,都要从现代艺术中吸取灵感和经验,结合一定的艺术处理手法,体现现代美学原理,使人身心愉悦。这样既体现了现代美学的应用,也促使不同的艺术领域之间加深了交流贯通,是石景设计融入多元化的艺术流派风格。

如前文所言,在物质文明大步前进的同时,人们的审美水平和精神文明层面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美的要求也更加全面具体,自然园林石景当然也在其中。设计时,不仅仅要考虑到石景本身的形态、色彩、质地,也要让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统一,适时地运用对比统一的美学原理,能够让石景的美渗透到环境中,带给人愉悦的美感。

在艺术流派百家争鸣,空前繁荣的时代,艺术与生活的距离空前缩短,只有在各个艺术流派中汲取经验营养,并加以实际运用到园林的石景设计中,才能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同时也是未来园林景观的石景设计的发展趋势。

3.体现石景的生态性

在历史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环境友好型与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我们要为之努力的,现代园林景现也正大力提倡以生态为主的园林景观。以低碳经济的发展之路,换取生活品质的提高。园林景现空间造景更加讲究生态效益,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尽量以植物造景为主,尽量少用硬质景观。所以置石也应该适应时展的趋势,以创造具有生态效益的环境为目的,进行园林生态的置石,山石是没有生命的建材,在现代园林中它是并不是必不可少的物质要素,但是置石和组景所代来的独特的观赏价值。能够给人以无穷的想像空间和精神享受。

在历史进程发展到崭新篇章的今天,处处都在提倡生态自然,园林空间的设计也不例外,越来越强调生态效益和环境的保护,提倡结合立地生态条件,以自然植物造景,减少硬质景观的应用。而置石组景则不同,它独特的观赏价值给人以无尽的想象和精神享受,同时也是现代园林中重要的构景部分。因此,生态置石,刻不容缓。

何为生态性呢?其主要方面是用石简洁利落,择要处而置,反对堆砌,以简胜繁,意味着,“形简意赅”,反之则应避免;在设计施工中,更要注意到给植物的生长预留一定的空间和有利得条件,使之从而达到石景的“生态效益”最大化。如此不仅增添了许多自然趣味,也增加了石景的生态功能,耐人寻味。

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绿色植物的搭配更显得弥足珍贵,越来越多的植物被运用到园林景观设计中,将绿色与园林石景结合,让“园林”与“石景”相辅相成,才能达到浑然天成。

现代园林石景的发展趋势

发展和创新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只有这样,艺术才能经久不衰。只有不断的总结经验,分析现在,才能展望探索未来,才能维持其生命力。

首先,是继承与发展。古典的堆山叠石艺术,赏石置石的传统鉴赏文化,我们要在此基础上弘扬并发展。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深厚的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在世界的园林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深度的研究和挖掘历史文化精髓,借鉴和继承先人的财富,完善其艺术理论,取其精华,并结合到现代的园林艺术石景设计中。

其次,如需建构现代园林石景艺术的理论体系,我们需要结合传统的置石,传统的山水画理论,现代环境空间的艺术发展成果,现代艺术方面的理论等,形成共同具有民族特色的并且对现代风格的山石营造有指导意义的山石理论体系。

第3篇:现代物流前景范文

一、关于景观生态学和景观生态规划

(一)景观生态学

对景观生态学的定义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德国汉诺威工业大学景观管理与自然保护所Langer的定义为:研究相关景观系统的相互作用、空间组织和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viqk(1983)在讨论景观生态学在农业中的应用时,将景观生态学定义为:把土地属性作为客体和变量进行研究,包括对人类要控制的关键变量的特珠研究,以景观生态学为桥梁,把关于动物、植物和人类的各门具体科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景观利用的最优化。Form an等(1986)认为:景观生态学探讨诸如森林、草原、沼泽、廊道和村庄等生态系统的异质性组合、相互作用与变化,从荒野到城市景观,研究的重点是:(1)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的分布格局;(2)这些景观要素中的动物、植物、能量、矿物养分和水分的流动;(3)景观镶嵌体随时间的动态变化。他认为:景观生态学就是研究由相互作用生态系统组成的异质地表的结构、功能与动态。

一般地认为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它的主体是地理学与生态学之间的交叉。景观生态学以整个景观为对象,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价值流在地球表面的传输和交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以及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研究景观结构与功能、景观动态变化的美化格局、优化结构、合理利用与保护(傅伯杰。1991:邬健国2000)。

(二)景观生态规划

广义的理解是景观规划的生态学途径,也就是将广泛意义上的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及知识作为景观规划的基础,实际上是景观的生态规划,其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在19世纪下半叶,苏格兰植物学家和规划师Patrick Geddes(1854-1932)的先调查后规划和美国景观之父oim sted及Eliot等在城市与区域绿地系统和自然保护系统的规划。直到20世纪60年代Mchang的设计遵从自然的景观规划途径,当然也包括80年代迅速崛起的景观学在规划中的应用。景观生态规划的狭义理解是基于景观生态学的规划,也就是基于景观生态学关于景观格局和空间过程水平过程或流的关系原理的规划。在这里,景观更明确地被定义为在数平方公里尺度中,由多个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所构成的、异质的土地嵌合体Land m osaic(Form an and Godron,1986;Form an,995)。本文研究的景观生态规划是指狭义上的理解。

二、景观生态规划的四大战略

(一)战略之一:维护原初生态环境的安全

原初生态环境是各类物种最原始的栖息地,物种在千百年的进化演替中,达到了与现有生态环境的和谐与默契。维护原初生态环境的安全就是要维护原有山水环境的整体格局,维护大地机体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维护大自然演进的过程。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几乎无所不能,开山辟路,围海造田,筑坝拦河。然而,当人们沉浸于征服自然的喜悦之中时。人类同时也不断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地震、海啸频频发生,沙漠化加重,洪水泛滥等等。这些无不是由于人们对大自然肆意掠夺与破坏引起。于是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寻求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途径。维护原初生态环境的安全,就是维护人类自身生存环境的安全,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古代风水学的“天人合一”思想,就是与自然和谐的朴素自然观的体现。古代城市的选址遵循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自然格局,城市是一个大穴场,被喻为大自然的“胎息”,通过水系、山体及风道等,吸吮着大自然的营养。破坏山水格局的连续性,就切断自然的过程,包括风、水、物种、营养等的流动,必然会使城市这一大地之胎发育不良。

断山、断水被堪舆认为是最不吉利的景观,如果古代中国人对山水格局连续性的吉凶观是基于经验和潜意识的(俞孔坚.1998),那么,现代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则是对我们维护这种整体景观基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提供强有力的科学依据Naveh andLiebem an, 1984;Form and Gochrn,1986;Forman,1995)。从20世纪30年代末开始,特别是80年代中期开始,借助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一个多世纪以来的生态学观察和资料积累,面对高速公路及城市盲目扩张造成自然景观基质的破碎化,山脉被无情地切割,河流被任意截断,景观生态学提出了严重警告,照此下去,大量物种将不再持续生存下去,自然环境将不再可持续,人类自然也将不再可持续。因此维护大地景观格局的连续性,维护自然过程的连续性成为区域及景观规划的首要任务之一(Hamis,1984;Schreiber,1988;Noss,1991)。

(二)战略之二: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生态系统

我们往往只注重即将灭绝、稀有珍贵物种生境系统的保护,却忽略了乡土动植物栖息地的保护,致使在城市化过程和农田水利建设中毁掉了曾被认为荒滩野地的许多乡土动植物的栖息地。如野兔、黄鼠狼、獾、山鸡、野猫等往日常见的野生动物,如今已不再多见。大地景观是一个生命的系统,一个由多种生境构成的嵌合体(Mosaic,Form an,1995;Hansson and Fahrig, etal,1995),其生命力就在于其丰富多样性,哪怕是一种无名小草,其对人类未来以及对地球生态系统的意义可能不亚于熊猫和红树林。

我们划定的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仅占国土面积的极少一部分,城市公园和绿化系统大多是人工种植,物种单调,整体生态功能不强,这些不足以维持生态环境的稳定与平衡。相反,一些多年形成的、没有人工干预的乡土生态环境系统,却是许多乡土生物的极好的也往往是最后的栖息地。

这些乡土生态环境系统包括:(1)古老村落中的一方龙山和或一丛风水树;(2)均质农田上的坟地,它们往往是黄鼠狼等多种兽类和鸟类的最后的栖息地;(3)村落残址,由于长期免受干扰,加之断墙残壁及水塘构成的庇护环境,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生境条件,为多种动植物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4)荒滩、冲沟或低洼湿地,这些地方是多种微生物的栖息场所。

(三)战略之三:维护和恢复河道的自然形态

河流水系是大地的血脉,是景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污染、干旱断流和洪水是中国河流水系所面临的三大严重问题。人们在河流整治和城市建设中,由于认识上的不到位,犯下了不少错误,包括以下几种:

1.水泥护堤衬底。看似清洁、整齐,实际上破坏了原生的自然环境。曾经是水草丛生、白鹭低飞、青蛙缠脚、游鱼翔底,而今寸草不生。水的自净能力减弱,水土植物生物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循环系统被破坏;河床衬底后透气性降低,与大地的接触减少,原有起伏多变、基质多样的水生环境不复存在。许多生物无法生存,从而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形态。

2.裁弯取直。弯曲的水流是自然形成的大地机理,是顺应自然过程的结果。古代风水也讲究河流弯曲有致,弯曲的流水是运动的旋律,富有变化和情趣。现代景观生态学的研究也证实了弯曲的水流更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利于消减洪水的灾害性和突发性(Form an,1995)。弯曲自然的河流形态为各种生物创造了适宜的生境,是生物多样性的景观基础,同时也可以降低河水流速,减少洪水冲击力。我们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为了争得更多的空间,不惜将自然弯曲的河道填平取直,花费巨大,却破坏了生态环境。

3.高坝蓄水。我国古代非常重视治水,但不是筑坝拦水。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就是采用疏导的办法来避水害,秦汉时期,李冰父子用都江堰调节水位,但非筑堰挡水,保证河流的连续性。随着人类改造自然力量的不断增强,为了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在不断地争论中,截断了一个又一个的大地血脉。其弊端颇多:一是流水变死水,富营养化加剧,水质下降,丧失了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二是破坏了河流的连续性,使鱼类及其它生物的迁徙和繁衍过程受阻;三是影响下游河道景观,生境破坏;四是丧失水的自然形态,降低了河流的天然情趣。

(四)战略之四:恢复与保护湿地生态系统

湿地是地球表层上由水、土和水生或湿生植物相互作用构成的生态系统。湿地是众多野生动物、植物的重要生存环境,生物极为丰富,被誉为“自然之肾”,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和社会经济价值(Bolund and H unhammar, 1999 Ton等,1998;Mitsch等,2000吕宪国,1998;刘红玉等,1999;孟宪民,1999;左东启,1999;王瑞山等,2000;余国营,2000;)。这些生态服务包括:

1.提供丰富多样的栖息地:湿地由于其生态环境独特,决定了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特点。中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湿地物种多样性极为丰富。中国湿地已知高等植物825种,被子植物639种,鸟类300余种,鱼类1040种,其中许多是濒危或者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类群。

2.调节局部小气候:湿地碳的循环对全球气候变化起着重要作用。湿地还是全球氮、硫、甲烷等物质循环的重要控制因子。它还可以调节局部地域的小气候。湿地是多水的自然体,由于湿地土壤积水或经常处于过湿状态,水的热容量大,地表增温困难,而湿地蒸发是水面蒸发的2--3倍,蒸发量越大消耗热量就越多,导致湿地地区气温降低,气候较周边地区冷湿。湿地的蒸腾作用可保持当地的湿度和降雨量(孟宪民,1999)。

3.减缓旱涝灾害:湿地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能够发挥调节河川泾流、补充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的作用。

4.净化环境:湿地植被减缓地表水流的速度,流速减慢和植物枝叶的阻挡,使水中泥沙得以沉降,同时经过植物和土壤的生物代谢过程和物理化学作用,水中各种有机的和无机的溶解物和悬浮物被截流下来,许多有毒有害的复合物被分解转化为无害甚至有用的物质,这就使得水体澄清,达到净化环境的目的。

以前,由于对湿地认识上的不足,加上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我国对湿地的利用主要是开垦种地,如北大荒变成北大仓就是湿地的开发利用,虽然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我们付出的生态环境代价是不可估量的。可喜的是我国对湿地的保护已经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

三、结语

景观生态规划需要从战略上把握全局,但具体到每一个景观设计项目,还需要我们的景观设计师结合实情实地,认真地做好景观生态系统的研究,切实保护和利用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第4篇:现代物流前景范文

关键词:现代园林;水景设计;重要意义;经验

1 现代园林中水景设计的重要意义

水景设计工作从本质上讲,是园林设计人员将外在的大自然作为依托,立足于园林规模、景观、核心功能等实际状况,结合当前人们的审美习惯与生活环境,人工创造出泉水、小溪、瀑布、喷泉等景观项目,然后以不同的景观项目特点为基础,和谐地加入花、草、鸟、鱼等各类具有生命的元素,在园林中实现对自然流水景观的动态模拟,提升园林的自然属性。本文下面具体谈论一下水景设计的重要意义:

(1)生态环境价值。水是生态环境中极其重要的元素,是生命的源头,最能够体现自然的生命力,设计人员设计现代化的园林,致力于使园林实现对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小范围重现,势必需要将自然生态环境中必不可少的水元素引入,以使园林生态环境达到完整性。而且,设计人员通过对水元素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不仅能够实现对植物的滋养,维持植物的生长,最为重要的是水景使自然生态环境呈现出视觉、听觉等方面的美感,引起人们内心的共鸣。

(2)审美应答作用。水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审美意象,诗、词、曲、散文、辞赋、绘画中处处都有水的存在,且传统园林中均能够看到水景的存在,中国人在审美心理上存在着对水的潜在亲近感。现代园林中设计的水景景观,可以充分拉近观赏者与园林之间的距离,使观赏者内心关于水的各种美好意蕴被激发出来,诱发观赏者心灵上的审美应答,进而提高观赏者对园林的满意程度。

2 现代园林水景设计工作的具体经验

水景在现代园林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设计人员必须充分重视其设计工作,以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绿色和谐作为设计理念,从水、动植物以及水景建筑等方面,实现对于水景的优化设计。下面就具体地谈论一下优化园林中水景景观设计的几点经验:

2.1 水

水景的主体要素便是水,只有做到了对于水的和谐完美设计,才能够保证水景各项价值的充分实现。具体来讲,设计人员在对水进行设计时,必须充分注重水的流动性与静态感,使水的设计实现动静结合的效果。动态水的设计包括瀑布、喷泉、水流等,静态的水设计则包括池水与潭水等方面,设计人员必须以不同的项目特点为依据,做好优化设计。以喷泉的设计来讲,设计者应当在设计好喷水设备的线路之后,重点做好对于喷头的选择,以水景的位置及园林各方面的具体情况为基础,结合当地居民的风俗习惯,设计出漫天飞舞或鱼跃龙门的喷泉,并配合适当的音乐。再从静态水景的设计来看,设计人员可以采取小池、水潭或者水庭的形式,并配合设计堤桥、岛屿与植物,构建离心、扩散、曲折幽微的环境,如颐和园中的谐趣园。

2.2 动植物

动植物是为水景增加生命感,也是直接体现水景生命活力的事物,现代园林的设计人员必须以各方面的实际条件为基础,充分做好对于水景中的动植物选择与搭配。就动物方面来讲,设计人员应当根据小溪、湖泊等水景,选择符合审美习惯、易于养殖且又具有艺术美感的鱼类、水禽等。而就植物的设计来讲,设计人员可以打造以单一的植物(比如荷花)为主题的湖泊,并在湖泊周围种植垂柳、迎春花等植物,使整个水域景观实现灵动性。同时,设计人员还要通过对植物进行枝干探向水面的构图设计,以营造一种画面感。比如,设计人员可以将水边垂柳设计成柔条轻拂流水的姿态,使水面传达出自然灵动的视觉效应,尤其要避免对水边配景的植物进行整株或定型的修剪。

2.3 水景建筑

水景建筑与水、动植物一样,同样为凸显水景美感的必要元素,水景建筑的存在,可以作为一个载体,将水引入到整个园林中,使园林中其他建筑被和谐地连接在一起,成为具有生命力与流动性的动态环境。就当前来看,现代园林的设计人员设计水景建筑,主要可以采取水上石亭、木桥、石墩桥等形式,具体设计中,需要以该处水景的游客容纳限值与生态环境保护需求、审美需要等为依据,选择合适的形式。以木桥的设计来讲,设计人员可以在水流窄小、清浅的地方,设计跨越小溪、两旁有水声花草的窄桥,致力于为人数较少、喜欢幽静的游客打造古典的小桥流水景观。需要注意的是,在设计小桥时,必须保证桥梁的承载能力,避免出现断折塌陷问题。同时,设计人员在设计堤、桥、岛时,还可以设计相连的堤、桥,并以岛型为依据,选择不同的植物进行配置,比如环形岛可选择柳为主题植物,并在侧边种植紫藤、紫薇、合欢等适合的乔灌木。

参考文献

1 柯根星.现代园林水景设计手法浅析[J].林业勘察设计,2008(55)

第5篇:现代物流前景范文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这一跨时代概念,社会各行各业对“互联网+”的内涵进行了延伸。“互联网+”时代背景是指把互联网带进物流金融领域,是互联网和金融产业互相融合的演变过程,也是未来金融领域发展的主流趋势之一。

1当前物流金融存在的不足

11重复质押问题

当前我国物流金融存在着重复质押的问题。目前我国对质押的动产没有统一的登记记录,银行之间的质押数据互不共享,一些企业就利用这个缺陷,把某一项质押产品在不同的金融机构进行二次或者多次质押,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社会动产质押的风险。

12被动盈利问题

物流企业存在被动盈利的问题。物流金融业务操作环节非常复杂,涉及金融领域中的专业知识。而我国当前的物流企业在规模、资金、人才方面都存在着许多不足,因此在开展物流金融业务时,并不是在主动的位置,而是处于被动的位置,只是作为监管方存在,并且在代收款中也只是赚取了手续费的盈利,获得最终的盈利很少,处于被动的盈利状态。

13银行和企业间信息化沟通低的问题

银行和企业间存在着信息沟通比较低的问题。在物流金融业务中,借款方的金融机构和监管方的物流企业一般都需要对质押物的信息进行沟通交流,并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完整信息系统。可是,这两个单位之间最主要的还是通过人工进行沟通,并没有完全实现信息系统自动化对接,因此,监管的效率就比较低,信息化水平也同样低下。

2“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物流金融创新的特点

21结算电子化

如今的社会生活中,第三方支付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根据数据统计显示,我国2015年网络购物用户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逐渐提升,其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达38万亿元,较2014年增长362?G,是2011年的21倍,并且仍然保持稳定的增长水平。物流企业在进行物流配送的过程中,直接接触了买卖双方,为他们提供了代收款和垫付款等物流结算服务,而第三方支付方式更具安全性、快捷性等特点,已经慢慢取代了传统的支付方式,为此物流结算呈现了结算电子化的特点。

22质押物虚拟化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虚拟化的电子现金、电子支票、电子银行卡、电子钱包等不同形式的电子货币已经慢慢融入到我们现在的生活中,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支付方式。同样,物流金融中的仓库单据、应收货款、应付账款等质押单据都由纸张变为虚拟化和电子化,物流企业只用对信息系统进行确认和监管,节省了很多不必要的环节,并且确认质押变得更高,监管的成本也更低、更安全。物流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也更加具体透明。质押物虚拟化更加安全可靠,同时也拓展了物流金融的业务。

23服务平台多样化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促进了网络与实体经济之间的融合,推翻了由银行等机构为主的传统金融服务。当前的物流企业在储存、运输、配送等环节中直接连接着交易双方,因此积累了一定的客户资源、信息资源等优势,物流企业可以利用这些资源的优势来开展物流金融的增值业务,促进物流金融的发展。我国的物流业只在某一个环节中具有优势,未能建立统一的物流平台,因此,物流金融具有服务平台多样化的特点。

3“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物流金融创新的风险防范

31考察贷款的企业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物流金融创新的风险防范,首先需要全面考察贷款的企业,充分地分析贷款企业所处的行业,规避高风险行业。其次准确地评估贷款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信用度,全面掌握贷款企业的资源信息。并利用互?网络平台优势,详细地了解贷款企业的历史信用资料,以此避免与信用度低的企业合作。

在全面考察贷款企业的同时,也要关注质押物的信息,因为这关系到贷款企业在未来是否愿意还贷。因此,需要注重质押物的评估,从而选择正确的质押物。那么如何正确地评估和选择质押物呢?首先,应该确认质押物的合法性,贷款企业必须向银行提供物流企业、互联网平台等相关机构确认的货权凭证,辨别货权凭证的真实性,并能够明确货物作为质押物的合法性;其次,银行可以依据易变现、可控制、可计量这三个原则来选取合适的质押物,并且这个质押物最好便于保管且流动性好;最后,银行应该利用互联网平台的优势,对质押物历史和现阶段价值进行合理的评估和调查,以确认质押物的实际价值,并设定一定的价格波动警戒线,动态调整贷款企业的保证金,从而防范贷款企业质押物市场价值波动过大。

32加强业务运营管理

信息的传递对于物流金融业务的运营管理来说非常重要,因此,必须做好互联网平台、物流企业、会员企业之间的沟通工作。在开展物流金融业务工作的时候,才能及时传递信息,防范因为信息的不对称而造成的损失。其具体操作表现为:第一,物流企业必须严格按照各方签订的合作协议要求对货物进行监管,使各方的权利义务得到明确分配;第二,贷款企业在货物提货和换货时,必须出示银行的相关指令,尤其是在换货的时候,贷款企业必须提供货物数量、质量品质等信息证明,并把相关的信息传递回银行;第三,为了避免在质押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风险,必须要求贷款企业对其进行投保,分散质押过程中面临的风险。

33银行要不断完善信息平台,规范业务流程

银行要不断完善信息平台,规范业务流程,以此来防范“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物流金融创新的风险。首先,银行需要完善自身的信息系统,并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统计分析物流金融业务中的物流企业数据,优化自身的信息管理平台,从而满足贷款业务的要求,降低贷款业务中的风险。在改善自身信息平台的同时,银行也应该选择专业的物流企业来作为合作伙伴,以此减少监管货物过程中的风险。目前,物流金融行业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业务模式也各有不同,这造成了操作过于烦琐,从而不能有效地防治银行贷款的风险。因此,我们必须结合实际情况,规范物流金融业务操作流程,统一合同范本,以此来降低操作问题带来的风险。

第6篇:现代物流前景范文

【关键字】现代高铁火车站站前广场 景观

中图分类号:U41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现代高铁火车站前广场景观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交通问题

交通是火车站最本质的功能,而站前广场更应该强化体现这一功能,故而广场的设计首先要解决交通的问题。问题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车行与步行的问题,在出租车等候区显得尤为突出;二是快速通行与缓冲人流的问题,在站前广场区域比较突出。景观方案设计关注的重点应该是人们的步行问题,如何处理好空间、视觉、触觉等步行体验的问题将是场所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

2、周边环境问题

在进行高铁火车站站前广场景观设计时一定要牢记:广场是整个城市环境的一部分,它不能脱离周边环境独立存在。因此,广场的景观设计一定要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同时,在此基础之上要力求广场的景观要给周边环境以正面的影响,给城市环境锦上添花。

3、安全问题

作为人流复杂的公共空间,对火车站站前区域所有通道、界面、空间的安全问题应该着重考虑。站前广场作为城市交通的过渡界面和景观界面,站前广场应该如何处理才能既保证安全又保证景观的可赏、可游性,这也是该设计方案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场地内的夜景灯光处理将不仅体现美观问题,要更多考虑照明的安全问题。

二、现代高铁火车站站前广场设计目标

在综合考虑各项因素之后,有关专家一致认为现代高铁火车站站前广场的设计目标应包含以下内容:

(1)满足火车站人流集散的交通功能要求;(2)满足乘客及工作人员候车和休闲需求;(3)作为“城市客厅”,必须能体现城市形象;(4)作为现代城市广场,景观元素与人之间必须是和谐的,景观元素之间也必须是和谐共处的。(5)注重人的审美心理,将美学原则渗透在城市环境美的创造中。人们欣赏广场时首先看到的是整体的美,因此在火车站站前广场的改建中,首先考虑到整体美,注重形体、空间、比例、色彩等整体效果,考虑美学原则在城市广场空间环境中的应用。(6)注重空间环境要素,将生态元素融于城市环境美的创造中。人与环境空间存在着复杂的双向关系:人在空间环境中起主导作用,同时环境又限定人。(7)注重人的价值观念的发展,将文化物化在城市环境美的创造中。城市环境的作用是通过对其要素的艺术与功能的有机整合,通过艺术与文化在城市建设中的渗透作用,提高城市环境艺术与文化层次,营造内蕴深厚的艺术与文化氛围,使环境更好地为人服务,满足现代人对精神享受的更高追求。(8)将生态元素融于城市环境美的创造中。站前广场的建设应从“以人为本”的人文原则出发,展现对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爱,并将水体、铺地、绿化、灯光等多种构成要素进行精心设计和有机组合。以上设计目标可以概括为“功能优先、展示形象、体现特色,创建和谐发展的人性场所”。

三、景观设计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原则

火车站站前广场最主要的功能是集散功能,设计上要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原则,创造宜人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在充分发挥疏散人流、物流、车流的同时,满足旅客、市民休闲、游憩、交际等各方面活动的需求。

2、坚持公众性和开放性的设计原则

火车站站前广场不同于一般的广场,由于其特殊性质和特色服务要求,在设计上要最大限度的保证其公众性和开放性,整体上要更好的发挥站前广场的服务功能,为旅客和市民创造良好的出行空间。

3、坚持以植物造景与精品园林并重的设计原则

车站站前广场作为一个城市的文化符号和城市名片,景观设计上要注重特色创造,建筑和园林小品在满足服务功能的同时要力求风格新颖,赋予地方特色,同时,主要依靠植物造景与园林小品有机结合,相互映衬,要达到“景中生物物在景中、物衬景美、景映物真”的自然景观效果。

4、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设计原则

站前广场生态公园的景观要注重广场本身、环境、地方文化的发展,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使整体景观反映时代特色,突出地域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情。同时坚持适地适树,优先选择地方树种,保证植物成活率和健壮生长,绿化配置无论从选材到造型都体现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5、坚持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设计原则

为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和优美的城市空间,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在利用比例和布局上,坚持注重整体协调性,按照上、中、下3层设计,形成空间层次感,提高规划区绿地面积,达到较高的绿地率。

四、总体布局与功能划分

1、设计以“塞上江南、美丽凤城”为主题,该主题贯穿于整个规划设计中,基于火车站站前广场的特殊性质及现状,整个设计布局体现“水绿交融、民族特色、地方风情与现代城市”相呼应的格局。

2、根据设计的主题与各个区域的功能,总体布局分为3个功能区,分别为:站前广场区、生态公园区、道路景观绿化区。

3、站前广场为设计的重点部位,布局在规划区正中央,以主体大楼的正中为中轴线,采用南北对称的设计手法,利用现代化广场的布设、场地绿化与具有民族风情特色的雕像相结合,将整个站前广场设计成具有浓郁地方风情的都市广场和城市标志。

4、生态公园布局在规划区东北部,生态公园是站前广场的重要映衬与辅助。使其充分发挥站前广场的生态服务功能,重点配置园林植物群落,使之与园林小品、湖岸构成江南水乡的自然生态意境。

5、道路景观绿化主要功能是保护广场,隔绝外部嘈杂,主要沿规划区道路布设。道路绿化造景使整个广场受到保护,形成相对隐蔽的空间,在园林植物配置上又与整个站前广场形成统一和谐、流畅大气的绿色景观。

在整个布局中有两点元素需要我们着重注意:

1、水体

水体在广场空间中是人们观赏的重点,它的静止、流动、喷发、跌落都成为引人注目的景观,因此水体常常在闲静的广场上创造出跳动、欢乐的景象,成为生命的欢乐之源。在城市广场空间的水体可以帮助调节空气湿度,抑制粉尘的无度飞扬,缓解污染,提高城市空气质量。在广场建设过程中,有意在设计中引入了我国还较少用的旱地喷泉,一来可以用它调节空气湿度,二来它可以变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广场两侧对称设置旱地喷泉,从而形成一种动态景观,既改变了广场空气湿度,又增强了环境的热烈气氛。

2、地面铺装

任何空间的围合都由一定的物质材料构成,不同材料的质感和纹理都对空间的塑造有影响,并且只有较近距离才能看到它,所以空间的地面也要按相应的材料及其可见度进行设计。地面也能表达某种意义,或引起人们的联想。地面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活动的场所,而且有助于限定空间、标定空间,增强识别性,可以通过地面的处理给人以尺度感,通过图案将地面上的人、树、设施与建筑联系起来以构成整体的美感,也可以通过地面的处理使室内外空间与实体相互渗透。在广场地面的铺设上主要是以方便人们使用为主;其次铺装设计与整体空间环境相协调,在选材、造型、位置、尺度、色彩上纳入广场环境的总体加以权衡。

五、站前广场的工程意义

1、社会效益

站前广场的建成,极大的方便了市民的出行,改善了交通状况和治安状况,美化了环境,提高了服务设施的档次,同时成为附近市民日常休闲的好场所。它的建成,大大提升了城市门户区域的形象,促进了城市的进步,方便了市民生活,带来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2、生态效益

旧的站前广场,往往受到建设年代和当时生活水平的影响,几乎没有绿地,甚至与湖泊近在咫尺却没有沟通。现代高铁火车站前广场的建成,极大的改变了这一状况,充分考虑到了前广场同时也是城市绿地的一个组成部分,把“生态化”的理念贯彻始终,增加了足够的绿地空间,并充分利用了湖泊这一得天独厚的景观资源,将站前广场的生态效益发挥到最大化。

3、经济效益

站前广场的建成,大大提高了客流的吞吐量,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更好更快捷的通道,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尤其是随着最近几年的旅游热的越演越烈和春运压力的不断加大,高铁火车站前广场就显得尤为重要,其景观设计的经济效益也不容小觑。

【参考文献】

第7篇:现代物流前景范文

关键词:技术美学;景观设计;审美

Abstract:The source of technical aesthetics was introduced and its meaning was explained.The relations between technical aesthetics and modern landscpae design were discussed.The embodiment of technical aesthetics in landscpae design was discussed in the aspects of new material,new technology,new structureand new apparatus.It was put forward that the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echnical aesthetics were tending to sensibility, native land and zoology.

Keywords:technical aesthetics;landscape design;aesthetic taste

中图分类号:TU-0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06-0152-03

技术是人类文明与实践经验的积累,在物质化的同时,也在被精神化和审美化。在当代景观设计不断进化的历程中,新技术不仅能使我们更加自如地再现自然美景,甚至能创造出超自然的人工奇景。它不仅极大地改善我们用于造景的方法与素材,同时也带来全新的美学观念――技术美学。

1技术美学的产生及拓展

技术美学(aesthetics of technology)是研究美的技术表现,以及人的精神需求与物质需求恰当结合的科学,是应用美学的分支,亦是技术科学与美学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技术美学伴随着现代化生产而产生发展,可以追溯到首先在英国展开的工业化进程,以及随后在欧洲各地掀起的“新艺术运动”。20世纪30年代,在“德意志制造联盟”和“包豪斯”全面发展的以几何形式美、材料美和结构美为核心的“工业美学”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门以研究技术美为核心的新兴科学――技术美学。

技术美学最初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工业产品的艺术设计问题。它把美学运用于设计、商品交换领域,一方面要求充分运用先进科技作为设计的物质手段;另一方面又要求人们将积淀在头脑中的审美意识、艺术规律和艺术形式调动出来去创造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技术美学已逐渐从工业界漫入各行各业,其影响不仅体现在工业产品设计,还包括对建筑、室内、景观、服饰、广告、招贴、包装等设计行业的渗透,突破了传统空间向度和时间向度,开辟了技术表现的新领域。

2技术美学与当代景观的审美转型

技术美学应用在景观设计领域,是以技术为起点,以工业材料如砖、瓦和钢筋混凝土等为要素,研究景观、观赏者和景观审美意境三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技术构成是审美构成的基础。技术构成的变化总是要引起审美构成的变化,正如审美构成的变化往往可以追溯到技术构成的变化。任何一种景观的构成都具有技术的和审美的双重性。

建筑大师格罗皮乌斯在其著作《全面建筑观》中认为:“以往的历史表明,审美观念是随着思想和技术的进步而改变的。谁要是以为自己发现了‘永恒的美’,他就会陷入与摹仿和停滞不前。真正的传统是不断前进的产物,它的本质是运动的,不是静止的,传统应该推动人们不断前进。”技术能力是人类最基本的物质生产能力。人类的实用技术重于审美能力的发展。但是审美能力的发展又不是截然落后于技术能力,而是随着各种能力的发展而流动变化。

当代景观设计受到新材料技术、加工技术、环境科学技术,以及当代美学、现代艺术和现代建筑理论的影响,许多新的观念技术介入进来,传统景观的服务对象及目的已经完全改变,同时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审美习惯等的改变对景观环境有了新的要求,需要新的功能来满足人们的这一需求。这些都使得当代景观在各个方面都区别于传统的景观环境设计,使当代景观设计和营造不可避免的发生了转型和变化,越来越显示出明显的技术发展趋势。新技术成为景观设计师的灵感源泉和完成设计的手段,当代景观呈现出与传统景观迥然不同的面貌。

3技术美学在当代景观设计中的渗透和体现

技术美学与当代景观设计的发展过程有着密切关系,并在当代景观设计中通过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新设备的运用来体现技术美。

3.1新材料体现技术美

使用新材料是技术美的重要因素之一。新材料通过它本身的表面、形状、色彩和质地,在人们的感觉中唤起某种特定的感觉和情绪,带来不可取代的表现力。达到只有现代园林才能具备的质感、色彩、透明度、光影等特征,或达到传统材料无法达到的规模,这在一些具有创新或前卫精神的设计师身上反映突出。

近来玻璃、透明塑料等材料越来越多地进入园林景观,使景观设计出现一种走向透明的趋势,如丹・皮尔逊设计的屋顶花园,透明半球形屋顶灯散落在植物中,反射出天空与周围环境的影像产生一种科幻的效果(图1);合成纤维、橡胶等软质材料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景观设计中,其构成的软质景观形态流畅柔和,富于有机物的生命感和动态感,给人们带来新鲜的感受;具有现代工业色彩的金属的运用使种满自然植物的庭院很有现代感,如景观设计师大卫・史蒂文斯设计的金字塔形雕塑,将不锈钢、水和郁金香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水流过金字塔的表面,与纤细的花朵形成鲜明的对比,并给不锈钢的硬边记高强度的反光表面赋予生机与动感;光纤也开始应用于景观照明之中,成为一种新型的景观照明材料。

3.2新技术体现技术美

当代的技术观念是一种区别于传统现代主义的技术化观念,是一种多样化的技术观。相继出现的新媒介、新技术在环境设计之中的应用,为当代景观增加了区别于传统的环境景观的全新内容,并通过多种表现手段(嗅觉、听觉、触觉等)去丰富人们的审美内容,如音乐喷泉、人造雾、视频技术等现代手段。它完全区别于传统得以单纯的对自然欣赏,创造了具有时代感的技术美学。

由于现代建造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受建筑设计理论的影响,很多景观设计作品也表现出高技派、银色派的特点,精细的节点构造和细部,先进的施工技术,使景观建筑、小品越来越多地呈现工业设计的表现手法;先进的植物栽培技术同样给景观设计师带来新的灵感和创造能力。如无土栽培技术,让植物的栽植与培育不受场地的限制,有的设计师利用这一技术制作了“移动庭院”(图2);在景观照明技术方面,已从过去最求高照度逐步向注重景观照明质量、艺术性、视觉的舒适性方面转化。目前光纤照明系统经常被用于水池、喷泉里,如舒沃兹(Matha Schwatz)在瑞欧购物中心庭院的黑色水池池底分格条采用了光纤代替灯光效果;水景技术在手法上也异常丰富,形成了将形与色、动与静、秩序与自由、限定与引导等水的特性和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整体水环境设计。

3.3新结构体现技术美

当代技术美学把自身作为表现的“目的”和主题,摒弃了从内到外的手法和以功能作为单一表现内容的艺术教条,发展了以结构形式为表现内容的美学手法。如两个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学习艺术的法国学生设计的帐篷庭院,采用现代张拉膜结构的设计手法,用木桩和合成纤维帆布构成了一个雕塑形的超现实主义景观:一株新西兰亚麻和仙人掌类植物从起伏的红色帐篷中冒出来,一条黄色木板通道环绕庭院一周(图3)。这一设计对空间作了强有力的三维阐释,它更多地是一种体验,而非通常与庭院相关的供人们栽种花草或休闲娱乐的场所。设计摒弃了传统庭院的大部分元素。

3.4新设备体现技术美

当代水景设计师利用发动机等设备将运动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进行探索,有的设计甚至把灌溉系统设计成为一个动态的雕塑(图4)。这类高科技打造的现代水景空间让人们耳目一新,并不是单纯的流水空间概念,而是要与整体环境相结合创造出全新的环境,一改过去游人只是作为单纯的观赏者的身份,第一次让游人参与到水景设施当中去,进行全新的体验,同时它又是凝集了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附加价值的水景。

4技术美学在当代景观设计中的发展趋向

技术美学促进了当代景观设计的审美转型,同样地,当代景观设计也引导了技术美学的发展,两者互为前提、相互影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现代艺术理论、建筑理论等其他学科领域的影响,当代景观设计越来越呈现出技术主义的倾向。我们可以从许多的方面看到这种倾向的发生。

4.1新技术运用的情感化审美趋向

技术的情感化趋向在每一个时代都有它自己的特征。早期技术主义是以技术为基础,将人的感受放到了次要的地位。但是科学技术越发展,人们就越需要情感来平衡技术所带来非人性的负面影响。于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技术主义设计师便开始有意识地在设计中越来越多地考虑使用者的情感需要。他们一方面保持自身原有的对技术运用上的乐观和自信,继续将新材料、新技术和新思维注入到他们的新作之中;另一方面,他们也开始重视城市、自然和人类的需求等情感课题,并大胆地将他们所拥有的技术优势发展到感情领域。在机器工业时代向信息产业时代转化的过程中,当代景观技术美学需要适应技术与情感同步配合的时代要求。

4.2新技术运用的乡土化审美趋向

伴随着现代主义的反省以及对地域文化的重新认识,时代的演进推动着景观技术逐渐向地域性景观的方向发展。景观设计是立足于特定地理条件、地质条件和人文环境所产生的多样性的景观表现,在设计中如果能创造性地运用现有高新技术并结合当地的材料技术,与地域的人力、物力资源耦合,可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越来越多的设计师从景观与环境的对话、空间意向的把握和材料性能的理解等方面寻找传统和现代的契合点,将高新技术合理的运用到地区和传统的景观的构筑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技术与文化的共生。

4.3新技术运用的生态化审美趋向

随着结合自然的设计观念的逐渐深入人心,景观设计的生态观念必然有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在利用技术文明极大丰富物质世界的同时,必须要重新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抛弃消耗型的发展模式,使自然得到合理、适度的开发,以健康方式融入人类环境。因此今后的技术运用更加强调自然本身的健康状态和存在质量,发展一种在地域自然生态意义上可持续发展的景观,使之立足于地域特性的自然环境,体现地域自然生态的特征和运行机制,考虑自然环境的可能和限制,实现现代技术与地域环境、资源的结合。尊重地域、自然、地理的特征,使用地域性自然材料。反对以消耗大量能源和后期投入大量维护为前提条件的景观。

5结语

当代景观设计在不断扩大的审美领域的过程中,继续追求技术的艺术表现力,结合新结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运用,不断探索和拓展自身的表达语汇和形式而追求新的发展,使设计创作更具有审美的意义。当代景观的新思维不仅仅是对前卫、流行设计理念的复制,对当代景观的一种合理化、科学化和理性化的新的追求和探索,还是一种技术方面的新的哲学思想。当代景观的探索之路正逐渐向这样一个方向前进着。

参考文献:

[1] 陈志华.外国造园艺术.中国台北:明文书局,1995.

[2] 王晓俊.西方现代园林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3] 魏广龙.当代景观的审美转型.天津大学学报,2003.

[4] 邢佳林.现代景观高技术发展趋势初探.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5] 林菁.欧美现代园林发展概述.建筑师,1998.

第8篇:现代物流前景范文

关键词:城市护岸 发展历史 发展趋势

纵观人类城市的发展史,城市多选址于滨水区。这是因为河流能为工农业生产提供便利并解决人们生活上对水的需求;而且滨水风光能让人们在精神生活上得到满足。然而,由于水患危害,又使人类不断地与洪水奋争。在这期间城市护岸的主要功能是控制河流、防御洪水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城市护岸景观也随城市护岸功能的发展而发生着变化,主要有如下三个典型时期:

    第一18世纪60年代以前(与自然相和谐的护岸景观)

    当人类诞生后,直到伏羲时代,人们“逐水草而居”,“择丘陵而处”,对洪水一直采取“躲避”的态度。到了神农时代,经济有所发展,为了避免洪水的侵害,人们开始采取主动的姿态,创造出了“潺”与“埋”的防洪方法。‘.潺”是“以柴木奎水”,“埋,,是奎土填筑。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开始利用植物、木和土石等天然材料进行护岸的建造。在我国,早在周代已有沟渠堤岸植树的制度。战国时,《管子》主张“大者为之堤,小者为之防,树以荆棘,以固其地,杂之以柏杨,以备决水”。国外也有类似的记载,早在公元前28世纪,欧洲凯尔特人和伊里利来人采用柳枝编织篱笆的技术来进行防护。秦汉以后,一直到宋元,由于人们对水的性质认识不断深人,护岸的材料使用也更加丰富。这时出现了使用树枝、林秸、石头等捆扎而成材料作为护岸的材料。这种手法在我们现代叫做“柴枕法”。到了明清,据记载的护岸有抛石、柳树护岸、山石护岸与条石护岸。尤其出众的是明代刘天和总结堤岸植柳经验,归纳为“植柳六法响。在材料应用上,由于块石取材方便与自然易融合,一直应用在护岸建造当中。

    这一时期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城市护岸形式以自然形态为主,遵循自然河岸形式来进行的。材料也多采用自然的山石、植物等材料,因此护岸景观是以自然景观为主体,体现了天然弯曲的河道和丰富的植物群落,护岸表现为城市景观系统当中的一部分,具有良性的生态循环体系。

    第二18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期(人工化的护岸景观)

    工业革命以后,工业化的急速发展和经济的迅速膨胀,使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人定胜天的思想成为这一时期人类处理城市生态问题的普遍观点,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天平发生倾斜。这一时期人类对于城市护岸也采用了强制性的措施,利用高大硬质的防护堤遏制河水的侵扰,应用紧束河腰、裁直河道等措施来争取更多的城市用地化。造成城市的护岸景观环境遭到强烈的干扰,使其生态失衡、景色单调、亲水困难,同时蓄积了更大的洪水灾害和生态灾难。

    第三20世纪早期至今(城市护岸的生态景观)

    久治不愈的洪水灾害和人水相隔的痛苦,使人们不断的反思。经过200多年的思索终于顿悟:“天下至柔者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能胜之,以其无以易之。”之至理,继而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方。这一时期在欧洲率先进行生态适应性护岸的研究和实践工作。1938年德国的Seifert首先提出了亲自然河溪治理的概念;20世纪50年代德国正式创立了近自然河道治理工程理论,提出河道的整治要植物化和生命化,从而使植物首先作为一种工程材料被重新应用到工程生物治理之中;20世纪70年代中期,德国开始了真正的河流治理生态工程实践,对河流进行了自然保护与创造的尝试,被称之为重新自然化。二战后,世界范围内的城市滨水区开发热潮,带动了城市滨水护岸景观的研究发展。20世纪70年代,瑞士、法国、奥地利、荷兰等国也在河道治理中开始运用生态工程技术;20世纪70年代末,瑞士Zurich州河川保护局建设部的Christain Goldi将德国的Bittmann生物护岸法丰富发展为“近自然工法”,即拆除已建的混凝土护岸,改修成柳树和自然石护岸,给鱼类等提供生存空间,把直线形河道改修为具有深渊和浅滩的蛇形弯曲的自然河道,让河流保持自然状态,这种方法在瑞士被称为Naturanhe Wasserbau。到20世纪80年代,德国率先在世界提出了“近自然型河流”的概念,即河流规划与建设应以接近天然河流为标准。之后,德国开始在自身国内进行这一概念的落实一与实践。1985年丹麦开始实施的河流复原工程。恢复原来的弯曲河道形式,在冲积平原地带进行湿地再造等。1989年美国的Mitsch和Jorgensn式探讨了生态一程的概念并定义为“为了人类社会和其自然环境两方面利益而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设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将兼顾生物生存的河道生态恢复作为水资源开发管理工作必须考虑的项目,采用了近自然工法使生态环境得以良好恢复,对河道的生态整治工程目前已经扩大到整个流域尺度的整体生态恢复。受这观念的影响旧本于20世纪90年代初开展了“创造多自然型河川计划”,仅在1991年,日本全国就有多处试验工程,在日本建设省第九次治水五年计划中,对于河流采用多自然型河流治理法,采用植物护岸、石头及木材护底的自然护岸,河段尽可能利用木桩、竹笼、卵石等天然材料来修建河堤,并将其命名为“生态河堤”。不得已使用混凝土的护岸,也按生态型护堤法进行覆土改造。为挽救城市河流的生态,日本政府采取了“放任自流”的办法,使流经城市河流两岸重新草木葱笼。堤坝不再用水泥板修造,而是改用天然石块铺砌,还给草木自然生长的空间。

第9篇:现代物流前景范文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生态环境愈来愈受到广泛重视,对城市生态景观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口暴增、资源缺乏、污染严重、环境恶化等现象的出现使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延续受到威胁。而生态设计的可持续发展给新时代的人们带来了新思路,人们也越来越清晰地看到城市发展的生态化途径,建立一个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类新文明,已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不断地深入人心,人们对生态主义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在景观设计中,要不断改进设计方法,坚持可持续的生态理念,进一步推动现代景观设计朝着生态化、人文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

生态主义;景观设计;影响

现代景观设计起源于20世纪早期,到目前发展已逐渐成熟,形成了艺术、社会、科学三个方面相辅相成的当代景观艺术。当前的景观设计已经不再是当初的审美趣味,不再以美不美来对景观设计进行评价,而是结合科学、社会的背景进行艺术价值的评价。其目的也是为社会生活创造丰富而多元的价值。生态主义浪潮的全世界流行对这种认识有着很深的影响,使得人们站在了历史、科学的角度去审视景观设计,使得景观设计师有了更崇高的使命,将自身使命与全球生态系统联系了起来。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生态景观设计的重要理念,也是景观设计的未来趋势,景观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城市中人们的生活质量,其改善着城市水泥建设起来的硬环境,使城市环境变得充满生机。目前,生态主义已经成为景观设计师对景观设计的首要内在考虑因素,在可持续发展的处理技术、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环境和动物栖息的质量、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强调物种多样性以及尊重自然发展过程等方面都大力倡导。本文研究生态主义影响下的景观设计,希望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有益参考。

1现代景观设计的含义

现代景观生态是城市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其中加入了当代社会发展的先进理念,特别是以人为本的生态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这些理念的加入使得现代景观设计不再仅仅是一种景观的创造,更是一种社会人文、生态健康体系的表现,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发展目标和口号。加强生态主义下的景观设计就是解决人与景观之间的问题,景观与社会之间的问题、景观与整个生态之间的问题,使其完美融合,使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使整个社会的环境有所改善、人们的生活更加幸福。同时,景观设计还要结合社会发展实际,加强其人文精神的承载,使其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2植物要素在现代生态景观设计中作用

现代生态景观设计离不开植物,所以在景观设计中要加强植物的研究,使其合理的应用于景观设计之中。在景观设计中如何合理对植物进行配置,使景观与城市整体相和谐,是当前要研究的问题。景观设计最基础的就是进行植物的选择,其对整体的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植物的品种选择上,尽量选择和当地地域特色、人文特色相符合的品种,彰显其城市风格,使得人文艺术与景观效果得到双重满足。在景观设计中,植物的种植要考虑植物生态种群问题,以满足其生态特性,在此基础上再满足“三季观果”、“四季有花”等景观效果。在进行生态群落的搭配时,也要重视其生态的特性,注意乔灌草的科学搭配以及建立科学合理的搭配方式,使不同的种族群落之间相互协调、和谐统一共同发展。科学合理的对植物生态群落进行构建,也会使得生态取得良好的效益,使生态群落扩大。例如促进微生物、小动物在其中的成长,使生态环境更加多元化。自然的协调发展可以促进人类的更好发展,两者是命运共同体,人类只有依靠自然才能和谐发展,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促进了自然的更好发展。因此在建设生态景观的过程中要注意对自然生态的保护,只有这样才能够与大自然和谐的发展下去。

3生物要素在现代生态景观设计中的作用

现代生态景观的设计除了要考虑植物要素以外还要考虑到生物要素在其中的作用。生物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相互影响,相互改造。对动物的圈养、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对宠物的依恋都体现着生物与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随着人类认识的提高,与生物之间的关系也发生着不同的变化。最早的以打猎为生,到后来的圈养,现在又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宠物,越来越多的走进了人类的生活世界,人与动物之间形成了一种新的生物链。例如要在城市中设计相应的鸟类生态景观,营造适合它们栖息的生态环境,加强对它们的保护;在可可西里设计专门的供藏羚羊通过的桥洞,保护它们的迁徙不被打扰,因为人类知道,生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没有了它们,人类也无法“独处”。微生物也是现代生态景观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的问题,微生物具有分解垃圾资源、使土地更加肥沃的好处,也有传播疾病的坏处。景观中主要以自然生态为模板,进行人为的改造,这就需要微生物的参与,能促进各种要素的流动,对植物和动物的成长具有积极作用。

4地形要素在现代生态景观设计中的作用

城市的发展使人的生存环境更加狭小,城市超高利用率严重压缩了景观的设计,这就使得对地形的选择要因地制宜,发挥现有的地形优势,尽量满足人们的需求。在地形的设计中要为动植物的生存提供小而精的生存空间,同时要使得景观满足隔音降噪的作用,给城市嘈杂的生活找寻一片静谧之地。

5结语

随着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日益多元化,审美品味也日趋多元化,景观的设计不再仅仅局限于改善居住环境,增加城市美感,而是越来越强调它对生态平衡的促进作用,对人文精神的表达作用,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维护作用。

作者:张艺 单位:黄淮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媛媛.探讨生态主义影响下的现代景观设计[J].城市建筑,2013,(24).

[2]于冰沁,王向荣.生态主义思想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表达与实践[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