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概念教学流程范文

概念教学流程精选(九篇)

概念教学流程

第1篇:概念教学流程范文

中职物流专业物流概念教学整体概念据调查,物流专业学生对物流概念完整掌握的比例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物流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本文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结合自身教学过程中的思考,对中职物流专业基础课中物流概念的教学作初步的探讨。

一、物流概念教学效果较差原因分析

(一)学生方面

一般来说,各学校中职物流专业在制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时候,往往将物流基础课程安排在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与公共基础课程语文、数学、英语同期开出。新生刚结束九年义务制教育,对语数英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非常熟悉,教学过程中适应起来非常快。相反对专业基础课来说,他们既没有理论学习的基础,也没有社会实践的基础,对于概念的理解和学习处于一个非常不利的状态。

(二)教师方面

物流,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和产业,近年来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每年以远高于GDP的增速的发展速度快速扩张,催生出旺盛的从业需求,进而引发了中高职、本科院校物流类专业的开办热潮。大部分从事物流教学的一线教师,基本上未从事过物流行业相关实践,甚至从未参加过物流类专业的系统理论学习。授课教师对物流业务理解不深,自然难以对物流的概念有整体上的认识,在教材处理中存在着囫囵吞枣、一笔带过的现象。

二、物流整体概念分析

物流作为新鲜事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第一,具有明显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物流是个整合的概念,它将以往长期存在的相互分离的运输、仓储、装卸等职能整合起来,作为一个利益共同体看待,将所有的外部条件输入看成是系统输入,输出的是符合客户需求的同时,总体成本最低的服务。第二,具有信息化特点。物流概念的提出及系统优化的过程均离不开高速发展和扩张应用的信息技术。第三,具有时空范围广,跨越大的特征。物流从时间角度来讲,运输、仓储、配送等都需要一定的时间,都有一定的空间要求,都在创造时间、空间价值。物流的概念内涵丰富广博。

应用知识迁移的手段,我们发现,物流这一概念可以运用《市场营销》中关于产品整体概念的方式来进行立体诠释。

物流整体概念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一)核心层

核心层是物流整体概念最基本的层次,它描述的是物流这一服务的核心内容,即为物流活动需求方提供最基本的功用。满足他们最核心的需求,它可以是仓储,或者是运输,抑或是流通加工等,或者是这些业务的衔接和集合。实际上,核心内涵可以简单地描述为“服务”。

(二)有形层

有形层是指物流服务提供者所承诺提供的物流服务产品各个标准体系。它定义了物流服务提供商所提供服务的各种细部特征。不同的物流产品在满足需求者的过程中可以在此层次被比对和选择。

(三)附加层

附加层是指物流服务提供者在物流服务过程中,除去服务承诺的部分以外,通过各种途径、各种办法为需求者提供超出顾客期望的部分。

根据以上三个层次,我们可以依次分析中国、美国两个不同经济体对物流概念的区别。

三、物流概念的教学方法思考

(一)概念的导入

1.案例导入法

例如,2013年10月某日,上海市南京路上某金店在打开当天收到的三个包裹时,发现其中的一个装有价值20余万的包裹竟然空无一物,让我们来分析下最有可能的窃贼是出现在哪个环节的哪个人?

通过学生们比较熟悉的电商快递业着手,引入涉及整个物流运输、仓储、装卸、配送诸环节的案例,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通过粗线条的流程描述,使学生能对一般的物流职能和环节有初步的了解,为理解定义扫清概念上的障碍。

2.概念分拆法

例如,物可以扩展为物体、物块、物料、物资等;流可以扩展为流动、流向、流转。在黑板上列举以上新词,然后让学生在课中对照物流定义,选择最为合适的扩展词语。

紧扣“物流”这一主谓结构词组,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将字扩展为词,让学生充分讨论、任意搭配,然后再进行概念讲解,除去错误搭配,形成最佳组合。

(二)概念的辨析

在物流概念的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几个容易出错的问题。第一就是概念中“实体流动”即是运动状态,也可以是静止状态,进一步可对应出“运动状态―运输或配送”、“静止状态―存储”,两种状态均为物流的重要职能;第二是概念中的“信息处理”,很容易被误认为不属于物流范畴。此问题可通过物流概念层级中有形层中关于“有机结合”的特征进行解说。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如何有效提升各环节联系,如能结合案例来剖析,效果更好。

(三)概念的记忆

引入思维导图学习法,实现物流概念整体学习和全面记忆。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物流整体概念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

思维导图可以作为物流概念认知的主要学习方法,通过“认识物流概念”――“物流的作用”――“物流的分类”……逐一扩充的形式,将物流的基础知识扩充绘制成若干张思维导图,从而从整体上认知并掌握物流概念以及其他定义。

具体的做法是:

1.确定手工绘制思维导图的图样示例。通过浏览展示的形式,将常用的几种思维导图案例介绍给学生,并简要介绍手工绘图过程中的要点。

2.明确项目的主题。根据我们学习的内容,可以将活动的主题定为“物流的整体概念”。

3.确定下级结点内容。根据不同的分层标准,可选择“核心―有形―无形”、“区域―国内―国际”等不同的结点划分方式。

4.逐级展开,进一步丰富下级结点内容,扩充导图的内容。

5.美化导图效果。对导图进行细节处理,增加美感,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

参考文献:

[1]物流术语(GB/T18354―200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件.2001.

[2]东尼・博赞.思维导图使用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3]丁立言,张铎.国际物流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第2篇:概念教学流程范文

在多年的初中物理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中,笔者感受到,在以下力学和电学方面形成的错误的前概念对初中物理教学影响较大。

关于力的前概念

1. 只有有生命的人(或动物)才能施出力来,或只有人(或动物)及发动机、磁铁、带电体等几种特殊物体才能施出力来。

2. 力的作用是单方面的,如人、动物或磁铁等施力于某物体时,并不受到受力物体的反作用力。

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前概念

1. 运动必须要有力的维持;要使物体运动,一定要有力的作用。

2. 要使物体做匀速运动,必须有大小不变的力作用在它上面;要使物体做加速运动,作用力要不断增加。

3. 人或动物只要依靠自身的力量,就能克服阻力做匀速或加速运动。

关于电流的前概念

1. 电流是从电源出发的电荷像流水一样定向移动而到达用电器的过程。

2. 受到电流概念中“流”的影响,学生认为越靠近电源正极的地方,电流会越大;电流通过电路元件时,后面的电路元件得到的电流是前面用完剩下的;电流被认为是依赖于时间、空间顺序的一个事件,当电流经过电路元件后,它剩下的部分回到电源负极……

当然,关于电压、电阻的的前概念也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例举。错误的前概念是一种生活经验,是在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自发形成的,没有经过严密的科学分析与实验证明,错误的知识结构对新的知识结构的建立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并形成负迁移。

也有一些物理前概念与科学概念接近,它们有助于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形成概念和掌握物理规律,是学生进行物理学习的基础。教学实践证明,可把前概念这种“资源”作为让学生理解新知识、新概念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前概念中“生长”出新的科学概念。

前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多种多样,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感觉到下列两个策略对初中学生的概念转变效果明显。 转贴于

1. 初中物理前概念的显性化

针对前概念现象,在物理概念教学中,了解或设法去发现学生中可能存在的相关的各种“前概念”,将其显性化,然后从物理学研究问题的需要,针对学生中的前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让学生自己发现已有经验的不足甚至错误,激发认知冲突,使学生自觉地对前概念修正、完善甚至放弃,并进一步转变为主动学习科学的物理概念的需求。这就要求教师精心创设前概念情境,将物理前概念显性化。教师可以采用设置形成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而导入:一般应注重设置能充分暴露学生错误前概念的情境,针对性强,能通过学生的表达充分暴露其前概念的错误,也就是在学习科学概念之前,让学生清楚自己原来是怎么想的。当新奇、生动的现象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时,好奇的心理驱使他们积极地思索。教师要及时地抓住学生闪现出的认知矛盾,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究、解决问题。

2. 初中物理前概念的转变

转变学生的前概念,就是要改造和重组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学生认知结构的改造和重组的过程就是认知发展进行同化和顺应的过程。教师应该利用教学,使学生的前概念经过同化和顺应的过程转变为科学概念。

第3篇:概念教学流程范文

论文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物理,概念教学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应当重视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物理教学中。”在物理教学中,教师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把容易混淆或是难以理解的物理概念加以展示,使静态的知识生动化,促使学生动手、动脑,不断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世界的多种矛盾,分清主次、搞清楚各种矛盾的相互依存关系及发展方向,让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掌握了方法,培养能力,从而真正实现物理概念教学的目的。

一、呈现物理情景,引入概念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一定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在物理概念引入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呈现物理情景,能使学生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上全方位地受到刺激,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如,“动能”教学时,我把龙卷风、海啸、水库放水等动态视频组合在一起加以呈现,学生看到大树拔起、车辆掀翻、堤坝冲毁、房屋倒塌的画面后非常震感,也提了许多问题:“龙卷风怎么形成的?力量怎么样厉害?” “水狂泻下怎么会如此厉害?这是什么能量?”……这样以信息技术呈现物理现象,无论是视觉效果还是听觉效果,都能给学生深刻的印象,让学生对自然界物体具有的某种“能力”获得一种强烈的感受和直观的认识,从而为建立“动能”的概念打下基础。

因此,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初中物理,创设与形成物理概念有关的生动的、新颖的情境,使学生感知大量的感性材料,对物理现象有一个明晰的印象,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加深理解物理规律。

二、揭示本质属性,理解概念

物理概念的建立过程是在物理环境中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获取必要的感性知识,并与自己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相联系的基础上,通过同化或顺应不断加深认识和理解概念的。因此,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摒弃现象和过程中那些表面的、偶然的、次要的等非本质的东西,以揭示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

如,“重力”教学时,我先播放铅球和跳高比赛的视频录像,然后提出问题:奋力投出的铅球和跃过横杆的运动员最终会处于怎样的状态?这样的竞技项目挑战的是人类的什么极限?问题的提出,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待学生回答之后,再播放神舟七号航天飞船成功升上太空和宇航员在飞船舱内的生活和工作情景的视频,再一次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在远离地球的太空中,宇航员可以用任意的姿势“漂浮”在船舱中,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这样,借助信息技术展示现实生活中的重力现象,丰富了学生的感知,激发了学生积极思维,在鲜明对比的情境中,抽象概括出重力概念的本质属性,使学生深刻认识到: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三、突破教学难点,深化概念

将物理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无疑为课程目标的实现提供了近乎完美的渠道。信息技术独有的“模拟”作用,不仅能真实生动地再现各种难以理解的、抽象的物理知识,激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而且可以有效突破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深化概念规律的理解。

如,“电流”一节,难点是学生无法观察到电流的形成与方向,因此,电流的概念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在教学时,我利用Flash软件进行仿真“模拟”,把电池组、小灯泡、开关、导线连成实物电路。然后闭合开关,电流(用红色线条表示)从电源正极(用“+”表示)流出,通过小灯泡时,灯泡发光,最后回到负极(用 “一”表示),形象、直观一目了然。师生通过对这一直观模拟实验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很快就能够理解电流的形成、方向这一重点、难点,对“电流”的概念也就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把抽象的、枯燥的物理知识原理转化为生动的、具体的图像,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正确模型中国论文网。从而有效突破教学难点,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四、动态分析过程,活化概念

物理概念与规律的教学是物理教学的核心。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相互联系及其发展趋势是靠物理规律建立的。在物理规律教学中拓展概念教学,运用信息技术的动态变化功能,进一步揭示和理解相关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形象直观地“顿悟”概念的内涵。这有利于概念知识沿网状同化,从而达到活化概念的目的。

如,有关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动时初中物理,电流表、电压表示数变化情况的判断以及变化范围的计算问题,一直是历年中考物理试题和各种物理竞赛中的热点。而学生普遍感到此类题难度大,得分率也较低。

如右图所示的电路中,滑动变阻器R2的滑片P向右移动。请分析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变化情况。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时,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动态变化功能,制成课件进行以下动态分析:把电压表和电流表等效替换,电压表等效于开路,电流表等效于一条导线。由此不难看出,电路中的电流只有一条道路,即串联电路,电压表测量的事滑动变阻器的电压。

这样,运用信息技术对电路进行动态分析,既让学生充分理解了电路的规律,也加深学生对电学部分相关概念的具体认识,深化和活化了物理概念,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加强练习反馈,巩固概念

课堂练习的检测与反馈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环节。通过反馈练习可以使学生深化概念,提高学习效率,加强对所学概念的理解和巩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贮量大、速度快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检测,为学生创造了一种悦目、悦耳、悦心的效果,高效率地提高理解概念的程度。同时,信息技术的人机交互性能,加强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人机之间的信息交流、思维碰撞,从而促使课堂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互动生成。

如,九年级“惯性”一节复习检测中,我设计一题:播放飞机正确投掷救灾物质的动画视频,同时提出问题:飞机投掷救灾物质为什么要提前投掷?让学生用本堂课所学知识来回答。这样就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不仅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通过练习深化了对“惯性”概念的理解。

第4篇:概念教学流程范文

关键词:建构主义;先前概念;科学概念

建构主义的学习方法就是一系列的概念变化。学生的教学前概念与科学概念和原理通常体现在不同的框架之中。认知心理学关注:什么引起概念的变化?怎样带来概念的变化?

概念变化的诠释在理科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这个理论有几个来源:其一,是皮亚杰的同化与适应的平衡概念;其二,是科学哲学和历史学家的研究工作,比如,库思和拉卡托斯等人的成果,强调概念发展过程中理性和逻辑争论的意义;其三,是一些理科教育研究者的工作,他们将学生比喻为科学家,强调理解概念变化的过

程;其四,是根据一些研究者所提出的“概念生态”一词,强调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是同密切相关的项目组成的,这些项目是生态系统中相互作用的记忆。学生的概念生态是指先前概念与新概念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动力系统。

在建构主义看来,学生的先前概念是极为重要的,他是学习能否成功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下面我将描述一个经典的“鱼就是鱼”的故事。以便于我们生动地理解有关概念变化的基础。

“鱼就是鱼”讲的是,有一条鱼,它很想了解陆地上发生的事情,却因为只能在水中呼吸而无法实现。它与一个小蝌蚪交上了朋友。在小蝌蚪长成青蛙之后,便跳上陆地。几周后,青蛙回到池塘,向鱼讲述它所看到的。青蛙描述了陆地上的各种东西:鸟、牛和人。故事中呈现了鱼根据青蛙对每一样东西的描述所做的图画表征:每一样东西都带有鱼的形状,只是根据青蛙的描述稍作调整――

人被想象为用尾巴走路的鱼、鸟是长着翅膀的鱼、奶牛是有着的鱼。这个故事说明了基于自己已有的知识建构新知识的过程中,创造性的机遇和风险并存。

学生先前概念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概念指导或者决定着学生的感知过程;其次,概念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行为产生影响;再次,概念对学生学习过程产生影响;最后,概念变化发生在解释学的圈子里。有效的理科学习必须以一定的概念为基础并将这些概念用于解释学的经验或新的知识,因为只有这样才可能产生理解。

下面我将通过举例说明学生的先前概念对学生认知的影响。

在有电感线圈和电容器组成的振荡电路中,当电路中的电流增加时,有学生认为电感线圈两端的电压增高。学生的理由是:根据欧姆定律,当流经线圈的电流增加时,其两端的电压增高了。而事实上电路中电流减小的过程就是电容器放电的过程,也就是电容器二级板或电感线圈两端电压降低相对缓慢的过程。而造成学生错误理解的主要原因是把具有自感作用、其电阻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线圈当做阻值不变的电阻来处理。

又如,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分子电流的模型。在学生的日常经验中,电流是存在于导线中的。但当学生了解导线中的电流是电子的定向移动时,有助于分子电流模型的理解。若要学生能够主动应用分子电流的思想方法来解决或理解一些物理问题时,还需要一定的时间。种种事例证明,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的日常经验或先前概念对当前学习的影响,势必造成无尽的教与学的误解。作为任课教师,当我们就学生目前正在学习中的要领或原理或正在解决的某一问题谈论他们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学生的进步通常会很快。

参考文献:

第5篇:概念教学流程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物理;概念教学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应当重视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物理教学中。”在物理教学中,教师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把容易混淆或是难以理解的物理概念加以展示,使静态的知识生动化,促使学生动手、动脑,不断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世界的多种矛盾,分清主次、搞清楚各种矛盾的相互依存关系及发展方向,让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掌握了方法,培养能力,从而真正实现物理概念教学的目的。

一、呈现物理情景,引入概念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一定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在物理概念引入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呈现物理情景,能使学生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上全方位地受到刺激,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如,“动能”教学时,我把龙卷风、海啸、水库放水等动态视频组合在一起加以呈现,学生看到大树拔起、车辆掀翻、堤坝冲毁、房屋倒塌的画面后非常震感,也提了许多问题:“龙卷风怎么形成的?力量怎么样厉害?” “水狂泻下怎么会如此厉害?这是什么能量?”……这样以信息技术呈现物理现象,无论是视觉效果还是听觉效果,都能给学生深刻的印象,让学生对自然界物体具有的某种“能力”获得一种强烈的感受和直观的认识,从而为建立“动能”的概念打下基础。

因此,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初中物理,创设与形成物理概念有关的生动的、新颖的情境,使学生感知大量的感性材料,对物理现象有一个明晰的印象,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加深理解物理规律。

二、揭示本质属性,理解概念

物理概念的建立过程是在物理环境中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获取必要的感性知识,并与自己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相联系的基础上,通过同化或顺应不断加深认识和理解概念的。因此,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摒弃现象和过程中那些表面的、偶然的、次要的等非本质的东西,以揭示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

这样,借助信息技术展示现实生活中的重力现象,丰富了学生的感知,激发了学生积极思维,在鲜明对比的情境中,抽象概括出重力概念的本质属性,使学生深刻认识到: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三、突破教学难点,深化概念

将物理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无疑为课程目标的实现提供了近乎完美的渠道。信息技术独有的“模拟”作用,不仅能真实生动地再现各种难以理解的、抽象的物理知识,激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而且可以有效突破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深化概念规律的理解。

如,“电流”一节,难点是学生无法观察到电流的形成与方向,因此,电流的概念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在教学时,我利用Flash软件进行仿真“模拟”,把电池组、小灯泡、开关、导线连成实物电路。然后闭合开关,电流(用红色线条表示)从电源正极(用“+”表示)流出,通过小灯泡时,灯泡发光,最后回到负极(用 “一”表示),形象、直观一目了然。师生通过对这一直观模拟实验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很快就能够理解电流的形成、方向这一重点、难点,对“电流”的概念也就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把抽象的、枯燥的物理知识原理转化为生动的、具体的图像,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正确模型免费。从而有效突破教学难点,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四、动态分析过程,活化概念

物理概念与规律的教学是物理教学的核心。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相互联系及其发展趋势是靠物理规律建立的。在物理规律教学中拓展概念教学,运用信息技术的动态变化功能,进一步揭示和理解相关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形象直观地“顿悟”概念的内涵。这有利于概念知识沿网状同化,从而达到活化概念的目的。

如图所示的电路中,滑动变阻器R2的滑片P 向右移动。请分析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变化情况。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时,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动态变化功能,制成课件进行以下动态分析:把电压表和电流表等效替换,电压表等效于开路,电流表等效于一条导线。由此不难看出,电路中的电流只有一条道路,即串联电路,电压表测量的事滑动变阻器的电压。

这样,运用信息技术对电路进行动态分析,既让学生充分理解了电路的规律,也加深学生对电学部分相关概念的具体认识,深化和活化了物理概念,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加强练习反馈,巩固概念

课堂练习的检测与反馈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环节。通过反馈练习可以使学生深化概念,提高学习效率,加强对所学概念的理解和巩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贮量大、速度快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检测,为学生创造了一种悦目、悦耳、悦心的效果,高效率地提高理解概念的程度。

第6篇:概念教学流程范文

中学物理教学历来重视物理概念的教学,传统的概念教学从物理概念的文本出发,着力在三个方面讲解和剖析物理概念:一讲清概念的内涵,即物理内容和物理意义;二强调概念的外延,即概念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三理清相关概念的联系和相近概念的区别,课改后的概念教学,继续重视知识文本内容的宣讲,将知识内容讲授得精要、清晰、连贯,以教学艺术与教师情绪的感染将单向的知识传授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同时还融入了演示实验、多媒体或实物展示、板书与演算等教学手段,但是,基层教师对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的研究不足,采用的教学手段流于形式,难以让学生内化概念知识,以一节《阿基米德定律》公开展示课为例,笔者曾对学生做了一次课后测评,在为“浮力”概念设置的问题中,对“请举一个生活实例来说明浮力的存在”的39份答卷中,除1份外,其它35正确答案均取自于课堂教师所列举的实例;在回答“浮力的方向是否可能在水平方向上”问题时,却仅有7份回答“不可能”,从测评数据可以支持这样的判断:学生并未在这节课堂教学中通过对“浮力”概念本质的分析进行深入思考,尚未对“浮力”概念形成扎实的知识储备。

物理概念,其本身的含义既抽象且深刻,在日常生活中常被误用或滥用,同时,初中学生在物理概念学习过程中,由于其自身认知特征的局限性,不仅仅需要教师帮助从现象中抽取并概括出物理现象的本质属性,还需要学生自己对获得的知识内容进行深层次的加工整理,才能让学生在原有的经验背景下内化到自己的各自有所不同的知识结构中,那么,物理概念的教学可以采用怎样的教学策略,在实行严谨的概念文本解读的同时,突出概念内化呢?现将在知识内容传播与教学活动设计两个方面,探寻可资利用的教学策略。

1 概念内容的选择与呈现顺序的策略

概念教学,一般是从学生已有知识或生活经验或实验现象开始,首先让学生观察并帮助学生归纳大量事实的共同特征,选择与设计有利于学生内化概念内容的实验与生活经验,存在三个主要来源:

第一,教材与教参中的实例与实验。

第二,应用于生活中的现象和经验;适度的贴近学生社会生活的经验与现象,便于学生观察、感知和分析。

第三,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经验;教师能从中发现学生的认知偏差,学生也容易被唤起兴趣与注意。

概念内容的呈现顺序,考虑到学生学习的认知特征与学科内容特点,以直线式或螺旋式、渐进性组织或跨越性组织等方式来调整概念教学内容。

如初中物理“内能”一节,采用教学内容的渐进性组织方式,以三步骤建构内能概念:从“能量是物体所具有的对外做功的能力”已有知识出发,通过加热水杯,水杯内悬浮物从静止开始运动的演示实验,发现“温度高的物体具有对外做功能力”,得到“温度高的物体具有能量”,即“任何物体都具有与类似机械能的能量”结论,再用反复弯折铁丝实验,总结出“对物体做功,内能增加”,来进一步强调物体内能的能量特征,最后,加热铁丝、烘烤铁丝等实验,发现并归纳出内能所具有的“热传递方式转移内能”,拓展出物体内能转移的特殊方式。

2 形成概念的方法的教学策略

概念形成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作用的认识发展过程,使用了严谨的科学方法,针对概念形成的不同方法,教学活动也各有不同的策略。

2.1观察法建构概念,例如连通器,用直观感知的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将形状、粗细不同的各种连通器拿给学生看,观察且归纳出容器加水后的水面总处于同一高度这样共同特征,来形成连通器概念,课后就不难准确地识别出其它的未在课堂上呈现的连通器了。

2.2数学法建构概念,如密度,应用发现式教学策略

分别测量同种物质的形状、大小各异的物块,发现各物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等的共同特征,将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定义为密度概念,当然教学侧重点不仅在于从大量示例中发现具有共同特征的数学关系,还要辅以概念形成的物理发展史的教学。

2.3理想化法建构概念,如惯性、分子电流等,采用讲演式讲授法

帮助学生在尊重假说的基础上,实施理性推理的教学活动策略。

3 概念适用范围及与相似概念的区别的教学策略

每个物理概念都具有独一无二的含义,要掌握概念决定条件、物理量的量度公式、适用范围及与相似概念的区别,采用类比式讲授法与设想类问题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内化概念内容。

例如,“电阻”概念与“密度”概念类比,两者量度公式极其相似,一样不能从电阻定量公式R=U/I认为电阻与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通过导体的电流成反比,而与密度是物质的属性一样,决定导体电阻的是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_同样,内能中的分子动能与机械能中的动能概念,压强与压力概念,等等,类比教学方式有利于同化与顺应新概念的认知,避免概念的混淆。

日常口语会话中常常会被滥用的能量概念,设想类问题的讨论式教学活动,如“气功师号称能‘隔空打物’或‘隔山打牛’,如何设计实验证明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师生既可以围绕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和交流,从不同角度来探讨机械能、内能、化学能等概念,也可以创造性地设计实验,将所学知识加以合理发挥,来促成对能量概念知识的全面、深刻的理解,

4 概念内化需要的时间与资源的教学活动策略

学生构建个人化概念所需要的时间与资源,在教学活动方面,设计发现性实验与开放性问题,在教学方法方面,讲授式教学方法的同时,辅以交流、合作、探究等课堂活动,都是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策略。

第7篇:概念教学流程范文

关键词:物理概念 新课程 效果

一、中学物理概念教学的现状

中学物理教学历来都十分重视物理概念的教学,但由于教学理念的不同造成了物理概念教学着重点各有不同,用新的教学理念和现代教学论来审视传统的物理概念教学,我们会发现有许多成功和不足之处。

1、传统概念教学的成功之处

传统的概念教学着重从物理概念的文本出发,着力从三个方面讲解和剖析物理概念:一讲清物理概念的内涵,即它们的物理内容和物理意义;二强调物理概念的外延,即它们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三理清有关概念的联系和相近概念的区别。这样的教学严谨扎实,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人类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积累的大量知识(以书本为载体的间接经验),形成学生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技巧,进而运用知识。

2、传统概念教学存在的不足

受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刺激-反应)的影响,教师在物理概念的教学过程中有意无意中过于强调物理概念的知识本位,大大压缩了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新授课教学"重结果"的情况非常严重,很多教师在引入概念时没有让学生对其必要性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而是直接给出物理概念,致使一部分学生只是死记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而没有真正理解物理概念的实质,物理概念在他们的头脑中成为空中楼阁。题海战术成为他们学习物理的"捷径",这种"熟记型"学习往往是比较机械的,学生对物理概念没有在感悟中"升华"。

二、新课程理念下物理概念教学的建议

1、 物理概念教学应由"重知识"向"重过程"转变

根据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学习应是认知主休的内部心理过程,学生是信息加工主休,高中物理新课标中提出了"过程与方法"这一教学目标维度,在这一维度下,新课程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从原来的"重知识"转变为"重过程"。

一是重视概念的引入过程,使认识产生飞跃

物理概念是客观事物的物理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物理事物的抽象。任何一个物理概念的出现都不是可有可无的,都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抽象,而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条件决定了其抽象能力的缺失,因此教师要能够在形成概念前使学生获得十分丰富的、有助于形成这个概念的感性材料,使学生认识引入此概念的必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认识上产生飞跃。

二是充分还原稀释,使学生发现、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

每个物理概念都是人类知识的结晶,铭刻着人类思维发展的烙印。如果我们在进行物理概念教学的同时,能把浓缩在其中的思维历程充分还原稀释,让学生沿着前人思维活动的足迹去重演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从中发现、体验、掌握形成概念的方法和学习科学思维的方法,那就等于教给学生一把打开思维宝库的金钥匙,从而把物理概念的教学作为帮助学生认识事物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

三是适当引入物理学史,让学生感知物理学的文化内涵

只有了解了物理概念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它们的本质。教学实践中的难点,往往也是物理学发展史上长期未能克服的困难;历史上物理大师们与之辩论和斗争的错误观点,往往也保留在学生的概念之中,认识上的反复和曲折正可反衬出正确理解物理概念的重要。物理学历史上关键性的突破和物理学家的伟大贡献,也正是物理学的重点

新课程改革强调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更关注将人文的因素渗透。萨顿提倡的新人文主义将科学和人文结合在一起,科学发展史就是一部完整的科学家奋斗史,通过学习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熟悉了定量、定性等思维方式;形成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预成性"向"生成性"转变

物理新课标对"方法"给予了更多的关注,目标的设计不仅仅指向"结果性知识",而更多地侧重于"生成性知识"以及"生成知识的方法"。物理概念的教学应由传统的"预成性"教学向"生成性"教学转变,教学过程应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将所要学习的知识"生长"到学生已有的认识上。在静电场的教学中许多概念非常抽象学生不易学习,如"点电荷"概念可将生长点建立在"质点"上、电势能生长在重力势能之上。在生成显性的知识同时,也生成了隐性的知识──思维。

生成性教学在物理教学中最直接的体现是"概念变化"。所谓概念变化,是指学生在新的学习中,不同程度地扩展、更改或重组头脑中的已有概念以适应科学概念,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如在力的概念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在整个高中的学习过程进行如下的概念变化:在大量的物理事件中建立"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分析物体竖直上抛的上升和下降阶段的受力改变学生"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错误前概念,建立"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在建立了加速度概念和学习牛顿第二定律之后,促使学生建立"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功是力在空间上的积累冲量是力在时间上的积累,在概念变化和重建中对力的理解呈螺旋上升。

3、注重师生交流,关注异质反馈

第8篇:概念教学流程范文

一、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感知形成平面几何概念

目前所使用的新教材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求一定要注重平面几何概念的形成过程,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概念所形成的原因,还要知道概念的主要作用.在学习概念的时候通常要从具体的事例开始进行抽象和概括,最后实现最终的应用.在整个概念的认知过程中,需要有两次飞跃.一是从具体事例的感知开始进行抽象和概括,这就意味着学生应该在对具体事物进行感知的基础上,将其合理的抽象化并进行总结概括,从而得到平面几何概念的本质.如果学生在认知过程中有不清楚不明白的地方,就不能有效的开发属于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只能简单的进行死记硬背盲目学习.二是在进行平面几何概念的教学过程中,要想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概念的形成,就需要结合实际的动手操作来仔细观察,认真分析,然后再经过互相的讨论和交流之后,最终得出平面几何确切的概念.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学生真正的理解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学生和学生之间有效交流的目的.比如说,教师在介绍三角形内角平分线这一概念的时候,不能在学生还没有明确这一概念的形成时就将结论拿出来让他们死记硬背,这只会起到反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结合实际的动手操作,要求学生在已经准备好的三角形纸片上选中一个内角,然后画出该内角的平分线;接着再在另外一个三角形纸片上选中一个内角,通过折叠的方法找出其平分线,让学生将二者进行对比和分析,查看有没有什么共同地方,经过交流和讨论之后最终得出三角形内角平分线的概念.上述所说的让学生通过实际动手操作观察事物,分析概念的形成,从而理解和掌握平面几何的概念如何定义,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此外,通过这种方法还能让学生对概念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发展和扩展能力.

二、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有机的形成平面几何概念

在平面几何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应该从特殊现象开始归纳到一般现象,从具体的事物展开抽象,所以说在平面几何里很多抽象的概念都是从现实事物归纳总结得来的.所以,教师应从学生熟知的一些事物展开讲解,逐渐引入平面几何概念,可以让学生有机的将现实世界和所学知识联系在一起,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结合实际,通过一些实物来详细的为学生介绍平面几何概念,然后对具体事物进行抽象总结,对平面图形的特征等通过用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并将图形作为辅助教学对象,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概念的形成过程.上述通过图形来介绍平面几何概念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对概念的本质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学生在对概念进行表述的时候,可以充分的发挥他们的思维能力,在头脑中形成更加清晰的概念定义,有效的对所学知识进行应用,而不是对平面几何的概念进行死记硬背.例如,教师在为学生介绍圆的定义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将已有的知识和实际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对生活中的各种例子进行分析,比如,在观察了车轮之后可以提出以下问题:(1)为什么要将车轮设计制作成为圆形?(2)为什么没有将其设置为其他的形状比如三角形等?(3)可以把车轮做成椭圆形状吗?(4)为什么圆形的车轮在车辆行驶的过程中不会出现一会儿高一会儿低的现象?接着让学生根据这些问题进互相交流,得到最终的答案:“车轮上任意一个点与车轮轴心之间的距离都相等.”在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利用一些教学工具,根据车轮的形状画出圆形:在黑板上将准备好的绳子一端进行固定,然后在绳子的另外一端系粉笔,接着拉紧绳子,围绕黑板上那个固定的点进行旋转,在旋转360°之后发现,黑板上描绘出来的图形就是圆.到此为止,学生就能够很顺利的将圆的定义归纳出来,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抽象对比和分析能力.

三、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对比的方式形成平面几何概念

在平面几何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明确几何概念的形成过程,而平面几何概念不仅与其他一般的概念有着相同的结构,而且还与其他概念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人们的意识观察和分析,利用一定的文字、图形等进行描述,才能够形成平面几何概念.而这当中图形以及文字等都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概念,从而有效的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通常在为学生介绍平面几何概念的时候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实际事物的观察认识、结合图形进行分析抽象以及概念本质特点的抽象等.并可以将教学划分为四个详细的步骤:第一,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通过使用一些教学模型以及实际事物等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观察和认识.第二,通过利用文字、图象以及一些其他的特殊符号等,对平面几何概念进行概括,抽象出其具有的本质属性,为概念进行定义.第三,结合图示、举例的方法进一步阐述概念本质.第四,在一定的环境系统下有效的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第9篇:概念教学流程范文

【关键词】物理概念教学;生活现象;观察能力;设置问题;实验

物理概念是整个物理学科的核心,物理学科的一切知识体系都是围绕着概念建立起来的。因此,要想学好物理这门课,就要从概念入手,学好物理概念,并在此基础上习得物理知识,培养物理能力。在物理教学中,一些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的时候,往往以记忆背诵的方式为主,在他们看来,学生只要能够把概念记下了就算是掌握了。事实上,物理概念看似简短的表述,其内涵却很丰富,只要认真挖掘,可以通过概念的学习获得很多的知识,这样,会为更进一步的物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重视从生活中引入概念

物理学科是一门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的身边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物理现象、物理规律。在没有学习物理知识之前,大多数学生往往意识不到那些看似普通的现象蕴含的物理科学,如果我们在课堂上能够把学生这些不经意的现象同物理知识联系起来,这样,可以瞬间勾起学生的记忆,引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在进行物理概念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尽量从生活中来引入相关物理概念,在熟悉的生活经验的帮助学生,学生会更有效的理解与这些现象相对应的物理概念,从而加强概念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讲到摩擦起电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在用梳子梳头发的时候,如果天气比较干燥或者用的是一些塑料材质的梳子时,头发会沾到梳子上;在天气冷的时候,当我们关上灯脱衣服时,有时候会发现有电光在闪动。以上这些现象,几乎每个学生都亲身经历过,当教师把他们拿到课堂上,把这些现象与接下来要讲的物理知识联系起来时,这样会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概念教学起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是人们认知世界、探究世界的第一步,通过观察,学生可以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这样,再经过一定的分析归纳,把它上升到理性知识的范畴,这就是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而概念的形成也是同样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想进行有效的概念教学,就要从第一步观察开始抓起。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就要让学生养成勤于观察、善于观察的习惯,这样,在有目的、有计划的科学观察的过程中,学生就能够获得感性知识,再通过一定的归纳总结,把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的层次,从而自然地引出相关的概念。例如,在讲到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观察小车在不同物体,如毛巾、棉布、玻璃板等的表面运动的情况,从而通过对不同运动情况的总结分析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通过这种观察而得来的概念,由于是建立在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因而,学生在理解和应用起来都会更加地得心应手。

三、重视问题的设置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和动力,在概念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的认识,但是怎样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范畴呢?这就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究。在这个时候,如果教师能够设置一定的问题,用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这样,有利于把学生的感性认识推上理性认识的道路之上。例如,在讲到电阻的概念时,首先让学生观察一段串联电路,在串联电路中分别穿有小灯泡、铜丝、镍铬合金丝。通电以后,学生经过观察以后发现,在串联电路中的不同位置,小灯泡的亮度不一样。由这个表面现象。学生大致得出了不同的导体对电流的阻碍程度不相同的结论。到了这里以后,怎样将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深化下去呢?这时候,教师就可以设置问题:思考一下,决定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的因素有哪些?这个问题的出现,可以使得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扩展,这样,通过讨论、探究,才能够得到结论:影响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因素有横截面积、温度、材料、长度这样几个因素。由此可见,在关键时刻设置有效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进入到更深一步的思维活动中来,从而推动概念的进一步形成。

四、重视实验手段的运用

实验是验证物理概念规律的重要途径,在形成物理概念的过程中,往往是按照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这样一个顺序进行的。因此,在概念教学中,实验手段的运用也是概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学习电阻的概念时,当学生猜想到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有横截面积、长度、温度、材料时,接下来要做的工作就是通过实验的方式来对这些猜想加以验证,这样,才能够得出最终的结论。例如,学生可以分别取长度和粗细相同,但材料不同的导体来对比电流的阻碍作用;长度和材料相同,但粗细不同的导体对比电流的阻碍作用;粗细和材料相同而长度不同的导体来对比电流阻碍的作用;粗细、长度和材料都相同而温度不同的导体来对比电流阻碍的作用。这样,通过实验的方式,可以直观地验证前面提出的假设,从而最终获得结论。

概念作为整个物理科学的基础,在进行物理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概念教学活动的科学有效性,要一改往日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概念的方式,真正地按照概念的形成过程一步步地理解概念、掌握概念,进而学会应用概念,这样的概念教学才能够使得学生真正地理解掌握和应用相关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学好物理这门学科。

【参考文献】

[1]李凤金.试析初中物理教学中概念的引入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12期.

[2]盛建国.谈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难点与突破[J].学周刊,2011年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