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范文

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精选(九篇)

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第1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想象思维;联想思维

一、善用课文插图,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

小学语文教材中配备了大量的课文插图,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同时,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联想思维的训练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老师要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素材,一方面,利用插图更好地丰富文本内容,使学生能够直观感知客观事物,更加深刻地体会阅读内容,在阅读教学中做到“以图释文”,帮助学生完成对文本形象的构建,通过文本,领会作者的表达思想,与作者展开有效的交流,发展学生的观察与阅读的能力,为展开联想思维的训练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老师可运用课文中的插图素材,积极组织生动的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老师可充分运用课文插图素材开展“读图说话”的竞赛活动。如:在开展新人教版三年级课文“小音乐家杨科”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文本中附带了一幅插图,生动地展现主人公杨科对小提琴的渴盼,以及看地主仆人小提琴的胆怯心理。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就可充分运用这幅插图,积极开展一个观图说话的活动,组织学生自习观察图片,将图片中的内容用讲故事的形式生动地描述出来,引导学生进入阅读教学情境,联系图画内容与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联想,对课文中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进行补充,学生讲完之后老师要进行适时评价与鼓励,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

二、巧用教材内容,发展学生的联想思维

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实践中,课文中存在着大量的可供学生展开联想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老师要注重充分运用这些教学内容,开展多元化的联想训练活动,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例如,针对文中省略号之后的内容,老师可开展一个“省略内容还原”教学活动,对作者未说完的话或者对作者难以表述的情感,运用学生储备的知识进行未完故事情节的加工,展开合理的补充,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又如,针对课文中的文尾留白,老师可组织学生积极开展“故事续写接力赛”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与联想思维,一人补充一句故事的后续发展内容,发挥集体想象力,为学生的联想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可运用角色代入法,让学生假想自己就是文中的角色,思考自己作为主人公将如何做?激发学生的联想积极性,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全面发展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

第2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范文

《课标》指出:“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语言与思维的统一发展。”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就必须发展学生的思维,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抓住了学生的思维训练就是抓住了学生智力发展的关键。这还告诉我们,思维离不开语言,它和语言是不可分割的联系着的,它们的关系是表里关系――没有思维,就根本没有语言;没有语言,思维也就无法表达。可见要完成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就离不开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因为学生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才能自觉地运用所掌握知识、技能去进行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由此及彼地掌握和学习新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因为当今社会迫切需要会思考、会创造的人才,来适应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在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让学生学会思维(即学会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谈谈在教学中的体会。

一、破题设问,诱导思维

文章的题目,就小学语文教材来看,有的是中心,有的是主要内容,有的是主要人物,也有的是事件发生的地点等。根据这些特点,我常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审题,明确题意。学生在阅读中带着这些问题去自学课文,从文章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使学生积极动脑,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金色的鱼钩》一文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根据题目,你能设计出哪些问题?在学生纷纷设计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归纳综合:这是一个怎样的鱼钩?课文是怎样把老班长和鱼钩联系在一起的?为什么一个长满红锈的普通的鱼钩在作者心中却是那样珍贵?为什么鱼钩会闪着金色的光芒?对此,老师不急于求解,而是设下悬念,进一步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进一步深入思考,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要完全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金色的鱼钩”到老班长“金子般的精神”,学生领悟得非常深刻。

从上述问题中不难看出,学生要从课题中提出这些问题,必定要与以往经验联系起来,经过一番思考、分析才有可能做到,这些问题是读懂文章的关键。学生弄明白它们有的要联系时代背景,有的要联系当时、当地的情况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思考。这样围绕课题设计问题,久之,不仅让学生从中学会怎样读懂文章的方法,而且让学生明白在今后写作过程中,如何审题,如何考虑周到,更主要的是教给了学生思维方法和思维方向,使之思维得到锻炼和培养。

二、抓关键词、句,启发思维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常注意到抓文章的关键词语和重点句子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启发学生的智慧。这就是注意到了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传授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

1.扣住课文的关键词,设计问题。我在设计《索溪峪的“野”》第一自然段时,抓住“野”一词提问。谁野?野在课文中分别是指什么?山野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说水野?动物野?游人野?再抓住“返璞归真”提问:什么叫返璞归真?为什么说人们在索溪峪里“返璞归真”了?举文中例子说明。让学生真正地领略到索溪峪独特的美景,以及人们畅游于大自然时那种愉快的心情。

2.抓重点,设计加深领会文章内容的问题。例如我在教《白杨》一文时,抓住文中最后一句“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设计了这样一连串问题加深学生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先设计爸爸为什么陷入沉思?接着进行一个跳跃,为什么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的是什么?“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指的是什么?最后回到学生身上。根据刚才的分析,说说读完全文后给你什么启发教育。

从上面两点的实际教学工作中的整合,说明了好的课堂提问设计可以诱导学生思维逐步地加深。这样既与课文的叙述相联系,又与时代背景相联系,不仅学生对文章加深了理解、掌握,还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更主要的是在注意了文道结合的同时,又对学生进行智力所及的逻辑推理,全面考虑问题的思维训练。

三、拓展想象、发展思维

想象是储于大脑中的表象重新组合意象的过程。想象的触觉伸得越长,它所唤起的意象就越丰富,在阅读教学中,积极诱导学生想象,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述能力,而且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学生的智能发展。

1.根据情节,合理构想。在阅读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的能力。课文中有不少成为我们想象好所在,而这又往往能激起学生探求的兴趣。如《再见了,亲人》中作者省去的朝鲜大嫂怎样由受伤到伤好这一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补充想象,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加深对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战斗友谊的理解。

2.配合插图,展开想象。课文的插图大多是与课文的重点部分配合的。教学中我们应注意配合重点内容,充分用好挂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合理想象,促进学生对文章全面、深刻的理解,活跃学生的思维。如《少年闰土》中,我引导学生细致观察课文插图,画面上的景物及闰土的神情、动作,体会农村生活的神秘动人、闰土的勇敢机智以及看瓜刺猹的紧张、惊险。同时要求学生把自己观察到的,想到的用自己的语言有条理、有顺序地把它说出来(叙述)。这样把图文结合起来,使学生的思维和语言统一起来,启迪学生的形象思维。

第3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思维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种极其复杂的智力活动,这种活动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多方面的心理因素。其中思维因素是智力发展的核心。如果没有了思维的参与,阅读教学将不能顺利进行。“学而不思则罔”所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因此,新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训练进行了重点反复强调。以下将结合本人从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训练作如下分析。

一、注重课堂教学,实现联想运用

在阅读教学中,联想训练也是大有可为的。首先课文本身就有大量联想的内容,就需要学生理解。在理解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联想的一般规律,为运用联想做好准备。一般说来,应遵循这样三条:①联想的根据是现实。没有无缘无故的联想,联想必须从现实中引起。比如课文《月光曲》,为什么盲姑娘能联想到月光清幽,波光粼粼的大海这样美丽的景色,是因为她听到了贝多芬弹起美妙的钢琴曲――“月光曲”。②联想的内容要合乎情理。像《月光曲》中,因为贝多芬演奏的是“月光曲”,所以联想到大海、月光是很自然的,合乎情理。倘若盲姑娘联想到灼热的太阳,就显得不伦不类了。③联想要有目的。要为了表现中心思想。联想不是一匹脱缰的野马,不能为联想而联想。还以上例来说明,《月光曲》中的盲姑娘听着乐声联想的那一大段内容要表现什么呢?很明显,说明贝多芬的乐曲演奏得太美了,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同时也告诉我们,盲姑娘爱音乐又懂音乐。

二、运用课文精读,探究思维能力的运用

抓住了课文标题,文章的内容也就有所了解。但这个时候学生的认识往往是对情节的了解,还不能形成对文章脉络结构――即文章主线的了解。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如何有效获取主要信息并能利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表达揭示文章的主要脉络和主线。文章的主线是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的重要因素,因为只有抓住了文章的主线,才能串起文章的重要内容。文章主线的确定不仅是对主要信息的获取和重新组织, 如果在这个过程缺乏探究的精神,只是让学生像听故事一样的去读去了解,那么,主线也就失去了它串起精华的实际作用,所以,精读是一种形式,探究意识的渗透和培养,才是重点。如果没有探究的意识,主线的确定就显得苍白而无力。在探究中确定主线,不仅可以让阅读教学有的放矢,引导学生在阅读时抓住主要线索和情节,而且还可以在探究中将主线赋予实际的内容。

三、充分运用阅读,进行扩想思维训练

教师抓住课文某些语言因素,提出想象要求,扩展语言因素中含有的情节内容,就是扩想训练。试举一教例。课文《曼谷的小象》,记叙了泰国妇女阿玲指挥小象帮助司机拉出陷入泥坑的汽车,并冲洗干净的故事,赞扬了阿玲热心助人的品质。其中有一个情节:“当我们再次向阿玲致谢时,她却摆摆手。”这个“摆摆手”,内涵很丰富。言语不通,阿玲只得摆手,谦虚内向,阿玲乐意摆手,但心里有许多话要说。教师不失时机地扣住“摆手”这个词语,引发学生扩想:阿玲摆手在想说什么?课上立即出现了许多心灵美的“小阿玲”:“不用谢,您赶快赶路吧,已经耽误了您许多时间啦!”“您是中国来的客人,我做这点事算什么!”“我养这头小象就是为外国人服务的,为了中泰两国人民的友好。”学生的扩想使一位做了好事不要感谢、热情好客的泰国妇女形象顿时立了起来。从这个教例可以看出,扩想训练的关键是选择内涵丰富、有情节的语言因素。

四、展开阅读训练,提高创造思维

抓住教材的“扩点”,进行展开性阅读课文中常有概括、简略、省去的内容,这些未开展的内在因素正是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极好“扩点”。依据这些“扩点”,可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将概括性词语具体形象化;详述文中的略写部分;补充作者省略的内容;推测事情的前因后果等等,把“潜台词”“画外音”均显现出来。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比如课文《小木船》结尾段写道:“陈明跟着爸爸妈妈搬到外地去了,那天以后,我们俩再也没有见过面……”虽然两人没能再见面,但友谊是长存的。课文至此并未展开,某教师紧扣这个“扩点”,发动学生创造想象,续说“我”与陈明不见面而友谊长存的情景,别开生面的边读边想使学生兴趣倍增,浮想联翩:有的说“我”寄给陈明一套航模邮票做友谊的纪念;有的想“我”家养的信鸽传递着久别的友谊;有的假想陈明搬回两人喜重逢;有的畅想二十年后两人都成了造船专家,并用激光电话交流彼此的科研成果。一幅幅友谊画卷的展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入了,学生的情操也得到了陶冶,创造性的想象力更是迸发光辉。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在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与策略,并能养成积累的良好习惯,利用课堂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途径,并使之在获得语文知识的同时,不断增强他们的思维能力,从而加强他们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的能力,使他们在语文阅读中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林秋灵.让创新走进课堂[J].福建:福建教育,2002(4).

第4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范文

【关键词】小学阅读教学 语言文字训练 问题 对策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这一性质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为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树立以语言文字训练为核心的思想,并以此为主轴来协调实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思想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既是小学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又是小学语文发展的必然。

一、小学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存在的问题

有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把语言文字训练与语言文字练习等同对待,混为一谈,把语言文字训练变成语言文字的练习;有的教师把“语言文字训练”与“理解课文内容”在有意无意中对立起来,为了强调语言文字训练,千方百计回避课文内容。为了避“内容分析”之嫌,这也不敢讲,那也不敢谈,课堂上干脆就一黑板接一黑板,不让学生喘一口气地完成各种形式的练习题。这种各式花样翻新的练习令人眼花缭乱,训练是充实了,但一堂课下来,教师根本没有指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没有进行情感的熏陶,更没有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语文课变成了纯形式的语言文字练习课,使阅读教学由“架空分析”演变成了“架空训练”,由一个误区陷入了另一个误区。

二、小学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存在问题的原因

首先是对语言文字理解的偏颇,导致阅读教学的畸型发展。有的教师把“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片面理解为“只抓语言文字训练”,模糊了阅读课与练习课的区别,甚至把内容理解情感熏陶一概排斥在语言文字训练之外。试想连课文写了什么内容都不甚了解,思想感情上不能与作者沟通从而吸取教益,这怎能算读懂了课文呢?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又从何谈起呢?因此,正确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必须兼顾思想教育、思维训练、情感体验等,几者有机渗透,才能提及语言文字训练的整体效益。

其次是没有树立正确的“训练”观念,使语言文字训练落不到实处。有的教师认为语言文字训练就是让学生多做多练,练得越多获得的知识越多,全然不顾方法的传授,这实在是一种无的放矢的行为。其实“语言文字训练”的“训练”包括“训”与“练”两个方面的内容。“训”就是“教导、教诲”之意,主要是指教师的活动,包括教师的讲、读、点、拨、指导等;而“练”主要是学生的活动,包括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等动脑、动手、动口的实际操作活动。因此,“训练”必须兼有两者。

三、小学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的对策

1.明确训练目标。阅读教学要统观全篇,确定训练目标,要按照课标对年级的要求,按作者的编写意图、本册教材的内容和课后作业的提示与学生的实际,训练目标的确立要准确、科学、鲜明、突出。确定训练目标时,要注意连续性和阶段性,按“大纲”要求、教材系统把握好每项训练“点”和训练“度”,使训练要求到位。要围绕目标的实现,设计精巧、有梯度的训练环节,分步实施、层层逼近教学目标,而且各项训练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2.训练方法要科学。训练方法要符合学生的认识事物、学习语言的规律,注意从感性到理性,具体到抽象,由理解进而到积累运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如《捞铁牛》一课第四段的内容涉及到水的浮力知识比较难,教学时,我通过实物演示、电教媒体等帮助学生感知,加深理解。

3.整体着眼训练要有层次。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就要精心设计问题,改变一问一答式的提问,要从整体着眼,设计好训练层次,围绕带动全文的大问题向部分辐射。我在教学《葡萄沟》一课时,一是抓住中心句读懂全篇文章,这课的结尾句正是全篇的中心句,即“葡萄沟是个好地方”,然后指出重点:葡萄沟这样好,为什么?接着让学生逐段理解,第一段认识“出产水果多”,第二段“葡萄好,老乡好”,第三段认识“葡萄干好”,从而体会是个好地方。二是抓重点句,让学生读懂重点段《葡萄沟》第二段是全文的重点段,也是要求学生理解的重点内容,我从二、三、四句使学生了解葡萄“长得好”、“又多又美丽”、“甜”体会人们为什么喜爱葡萄。三是抓重点词,读重点句子。最后训练写段,仿照课文写一段话“――真是个好地方”,这是训练的第三个层次。

第5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范文

语文素质的提高是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的中心目标。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增强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把语文课真正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本文试从两个方面对阅读教学中语文素质的培养谈些粗浅的认识。

一、明确训练目标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反复强调:“有效的教学始于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实践证明,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属。所以我们进行素质教育时,更要以制订明确的、恰当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为首要条件。阅读教学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语言文字的阅读能力,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思维训练和渗透思想教育。

《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地告诉我们,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的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语言文字理解内容,懂得课文“写了什么”“为什么写”,这是阅读教学的起点;二是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再认识作者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情意的规律和方法,懂得课文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这是阅读教学的终点。因此,要统观全篇,以确定训练目标,要按照新课标对年级的要求,按作者的编写意图、本册教材的内容和课后作业提示与学生实际确定训练目标。训练目标的确立要准确、科学、鲜明、突出;确定训练目标时要注意连续性和阶段性,按新课标要求,系统把握好每项训练的“点”和训练的“度”,使训练要求到位。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确定四项训练目标:①读的训练,通过范读和自读,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和篇章结构特点。②段的训练,重点讲解第2段,结合课后第2题理解作者如何按四季的顺序分别描述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并根据段的特点进行分层的训练指导。③句子的训练,结合收尾两个自然段中的比喻句和课后第3题进行指导,学习作者比喻手法的运用及用准确的词句生动形象地描写事物的方法。

二、注重训练方法

语文教学目标必须通过训练来实现,每节阅读课都应以文字为主线贯穿始终。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从广义上来讲就是“字、词、句、段,听、说、读、写”。听、读训练旨在提升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主要解决“怎么听、怎么读”的问题,老师要在听读训练中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吸收说、写训练所需的营养。说、写训练旨在提升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主要解决“怎么说、怎么写”的问题,要在说、写训练中指导学生恰当运用听、读训练中所获取的材料和方法,把握听、说、读、写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设计训练方法,使之有机结合,互相渗透。

1.训练方法要讲求科学性

训练方法、程序要符合小学生认识事物、学习语言的规律,要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理解到运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因此,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训练步骤。如在单元教学中,讲读课文是示范篇,担负着“揭示规律”的任务;读写例话是桥梁和纽带,担负着指导读和写的任务。只有在讲读课文的教学中抓好重点训练项目,总结出方法规律,在二、三类课文的教学中才可能将以上知识巩固运用。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规律、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应将读与写有机结合,在教学方法上采取顺序组织教学的方法。实践证明,这种变序教学法比常规的顺序组织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的效果要好得多。

第6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范文

一、导读激发阅读兴趣,训练阅读技巧

阅读的重点是理解和吸收。对小学生来说.并非易事,需要教师善于启发引导,给予各方面的帮助。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例如学生读《翠乌》一课时。对翠鸟的样子和捕食小鱼这两段课文由衷喜爱,百读不厌,教师就应以趣励学,进一步激发。使学生爱读、乐学,析疑解惑,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或指引路径。鼓励他们自己去探索,使学生读得懂,懂得读。如果由教师讲解,让学生“听”懂,置学生于被动的地位,就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爱好阅读,掌握阅读技巧。1、先读后导,以读为“导”,对重要内容,可以先让学生带着教师提示的问题去阅读课文,教师再根据学生理解的程度,抓住关键进行指点,提高“导”的针对性。2、先“导”后读。以“导”促读,对教材的难点,如果让学生自己去阅读理解,不仅耗费学生的时间、精力,而且超出了学生的知识水平。难以有所收获。所以可以先由教师指导帮助,再让学生阅读思考有关的教材,才能使学生加深理解。3、边读边“导”。“导”读结合,对规律性的知识,可以一边引导学生阅读有关的课文内容,一边由教师给予启发指导,再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或指导学生运用,教师继续给予帮助,把学生的阅读活动引向深入。不论采用哪一种配合形式,随着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的提高,应该放手让学生讲一讲,互相交流。放手让学生多读,从时间上给予保证。对教材的重点内容要指导学生熟读精思,加深理解,巩固记忆。

二、导练结合,培养阅读能力

小学阅读教学要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引导学生学习字、词、句、段、篇,培养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阅读教学中,读是主要活动。练占有突出地位,通过熟读精思和综合性训练,学生才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知识、能力、思维是紧密联系着的,成为一个链环。读,能吸取运用语言文字的经验,提高认识能力;练,是理解读写知识的继续,并能巩固提高,转化为能力。学生只有通过熟读精思和思考性的练习,才能发展思维能力。1、要突出重点。阅读教学的练。内容范围比较广,从字、词、句、段、篇到听、说、读、写都要考虑到。口头练和书面练。两者要兼顾;听、说和读、写两方面的能力无法替代;练读和练写,两者相辅相成。紧密结合。但是,落实到一堂课.却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第一、从教学要求来考虑,要充分估计学生的实际水平,每篇课文的课后作业时最基本的训练要求,一般是各课练习的重点;第二、从学生的知识基础来考虑,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实际水平,让大多数学生能够独立完成阅读。对课后作业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但要明确练习目的,不随意增加练习量,以免加重学生负担。2、要巧练。阅读要讲究方式,练得生动活泼。练的方式同效果密切相关,方式多样,学生才能保持浓厚兴趣,集中注意力,并能引导他们在各种不同情况下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巧练,还要符合科学性,克服盲目性。对练习的内容、题量和顺序等,要有周密计划,讲求实效,不能单从数量上考虑。如果片面强调多练.就会加重学生的负担,效果适得其反。3、要加强阅读中薄弱环节的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不重视复述和背诵,这是误区。复述和背诵可以积累语言材料,加深理解,促进记忆力的发展,所以很有必要加强复述和背诵的训练。

三、注重思维训练,提高阅读能力

第7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范文

关键词:阅读;自读能力;结合

阅读教学,历来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知识、技能、学习方法迁移训练的主要课型。而聋生在语言交流方面,由于生理的原因,受到种种局限,给阅读、理解、表达带来了障碍,因此如何引导聋生阅读,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学习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那么,如何上好聋生阅读课,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呢?

一、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感悟,并与教师的合作、组织、引导相结合

感悟是学生阅读中进行语言思维活动的过程,也是学生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进行自主领会、品味、内化的理解过程,是教师不可包办代替的。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好学生自读活动的合作者、组织者、引领者,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语言积累、情感积累、生活积累的经验去阅读、去品味、去思考、去分析、去归纳。总结课文中语言文字所蕴含的内容和情感,利用已有的审美积累,去感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方法和技巧。只有引领学生在自读中去自我感悟,自主品味,合作探究性的分析理解,学生才会真正学有所得,从而读思结合,获得对作品的理想认识。这种感性和理性的认识,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学生人文品质的形成。

但是,在自读实践中,聋生的自读能力和认识水平是有局限性的,往往会出现表面性和片面性,从而出现学生阅读认识的偏差或错误,对课文的理解比较肤浅,深度不够,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因此,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阅读之前,教师应教给学生自读的方法,提出自读目标和要求。教师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前提下,要组织学生围绕阅读重点、难点、疑点展开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大胆探究,融入学生的自读活动过程,参与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之中,进行民主的沟通与交流,就能收到良好的自读效果。

二、整体自读与重点自读相结合

阅读教学,应抓住整体,突出重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既窥全豹,又见一斑。教师在引导学生自读时,应从课文的整体出发,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写了什么内容,领会作品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让学生从课文入手,对文章有整体感悟。

在整体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应组织、引导学生重点自读,引领学生从文章内涵的感性认识引向深入,达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在引导学生自读时,要抓住关键的语段,从词语、句子、段落入手,仔细读,反复品,认真想,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创造性地挖掘词句的内涵和意韵,体会其深刻含义,弄清课文重点与文章整体的联系,让学生对课文既有一个总体印象,又有一个深刻认识。

三、自读与阅读思维能力迁移训练相结合

认真阅读文章有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学生的自读活动是阅读思维能力迁移训练的主要载体,阅读思维能力迁移训练是自读中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训练的重点。学生自读与阅读思维能力相结合,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品质的重要手段。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因此,在阅读课文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自读与阅读思维能力迁移训练相结合,才能收到阅读教学的良好效果,真正达到让学生学会学习的目的。

1.要注重科学的自读方法的培养

一是训练学生个人自主性阅读与学生合作性、探究性自读;二是训练学生抓住重点反复品读;三是进行迁移阅读和拓展阅读训练。现代社会以电视、网络为主的视觉媒体越来越广泛的普及,学校图书馆藏书等,为聋生吸收外界信息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有利于聋生的迁移性学习。除此之外,还要教给学生在自读活动中的粗读、精读、浏览、品读方法。学生掌握了科学的自读方法,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在自读时做到:眼到、手到、心到,让学生眼观其形,手记其要,心悟其旨。在组织学生课外阅读时,要求学会见好书就读,博览群书,不断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随着阅读量的增多,扩展学生的知识广度和深度,让学生读有所得,思有所悟。

四、自读与创新实践相结合

在阅读课教学中,不但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坚持把学生自读与创新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养成语言积累、情感积累和生活积累习惯,通过对词汇、语句、素材等的积累,让学生真正实现学以致用,为我所用的理想,进而让学生在自读活动中真正体会到创新实践的成功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聋生课外阅读是提高聋生汉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这需要聋校教师深入探讨与研究课题,只有勤于积累,善于积累,科学训练,学生在语文创新思维活动中的语言源泉才不会干枯。通过课内外的大量阅读,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学生才会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素材可写。我想这就是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吧。

第8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范文

一、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首先,教师要使学生懂得预习课文,对文章整体有一个大概的认识、了解,能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然后通过翻查工具书等方式,尽力去解决这些问题,提升对课文的初步认识。其次,教师应该主动建立起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途径,引发学生表达个人意见。此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表述来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纠正他们的一些错误观点、认识。最后,还应该加强学生间的阅读交流,使他们对文章的基本结构、主题思想以及写法特点等有较为明确的认识。

二、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每个学生的个人成长经历存都在着非常明显的唯一性,所以他们理解事物的角度与看法也就不尽相同,对阅读的体验也会有一定的差异。这是学生认识多样性的体现,表明他们的思维开阔,不受任何的限制与束缚。这正是现代教育中需要着重培养的学生基本素质能力。

古人云:“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这说明阅读并不存在着标准答案,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与见解。就拿课文《北京的春节》来说,当学生阅读完这篇课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这篇课文的内容,来谈一谈自己对春节、对过年的感想。为了引导学生,教师也应该敞开心扉谈一谈自己对春节的感受。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每个人成长经历的不同,对春节的看法也自然不尽相同,这样最大限度地体现出课堂的开放性、多样性与包容性。这不仅能使教学气氛更加融洽,也能使学生在阅读中产生与作者的共鸣,提升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总之,要重视并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不能用“标准”“统一”等传统的阅读教学思维来限定学生的阅读感受。否则,不仅会剥夺学生的主导权,还会使学生丧失对阅读的兴趣与积极性。

三、在阅读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阅读,并非是一个机械地接受过程,而是一个综合性的思考与识别的过程。因此,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自主的思考与探索,以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与思维能力。如,教学《山雨》一文,在教学正式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合上课本,凭借自身的经验,运用其自身的思维能力,在脑海中描绘一幅“山雨图”。之后,再让学生翻开课本,看看作者所描绘的山雨景象,与自己心中的“山雨”与进行比较。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这篇课文的阅读与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他们综合能力的发展。

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想象能力、联想能力进行启发与培养,这样才能让学生具有创造性与探究性的阅读思维能力。

四、强化学生语感训练

阅读不仅能增长见识,而且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经验、强化语感。小学生进行阅读时可以采用朗读或默读两种方式。

阅读是一个多种感官协调运作的过程,也是直觉体悟语言的基本方式之一。首先,要注重对学生的精读训练,这是一种最基本的、最准确的阅读感知训练。如《老人与海鸥》、《怀念母亲》等必读的课文,是训练学生精读的最佳材料。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还能提升学生的语言基本感知能力。第二,在抓好学生精读训练的基础之上,还要对学生进行速读训练,这是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一个重要方式。所谓的速读,并不是单一的“一目十行”,也不是对文字、符号进行单独的大概、模糊了解,而是凭借阅读者自身的语言直觉感悟,对阅读内容进行快速、准确的整体理解。因为阅读者在对文章进行快速阅读时,没有必要,也不太可能逐字逐句地对文字、符号进行理解,而需要凭借作者自身的直觉思维对文字进行有依据的“预见”,以迅速、准确地对阅读内容进行了解与掌握。如《林海》、《鹿和狼的故事》、《看戏》等选读课文以及其他课外阅读课文都是训练学生速读能力的最佳选择。在阅读这些文章的时候,不一定非要学生对阅读内容的每一词、每一句都有非常精确的理解不可,而只需要学生能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大概内容有清楚的认识即可。

这样的阅读训练,不仅能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丰富,还能增强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第9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范文

一、树立正确的语文训练观

在特级教师钱梦龙的语文教育观里,他的“三主”教学思想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以训练为主线”,他将“训练”作为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基本形态,认为只要有语文教学就不能脱离“训练”。笔者从钱梦龙对语文训练的主张得到启发,以为很有必要为当前的语文训练正名。

首先必须搞清楚语文训练的真正含义。钱梦龙从“训练”一词的两个语素入手,对“训练”的意义做了简洁明了的诠释:所谓“训”,就是教师的指导;所谓“练”,就是学生的实践。“训”和“练”合在一起,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实践。由此可见,要达成一项“训练”,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学生的实践,二是教师的指导,三是师生的互动合作,三者缺一不可。只有把上述三个条件有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效“训练”。那种只有教师讲解、指导,没有学生主动实践的学习活动不是训练;反之,只有学生的实践和练习,而没有教师有效指导的学习活动也不是训练。训练一定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习实践活动,并且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通过互动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其次须正确辨识应试教育对“训练”的“误读”。应试教育把对学生进行大量繁琐的字词句篇的操练和题海战术简单地等同于训练,这种大量的机械性的练习,只有学生的实践,缺乏教师的有效指导和适时的师生互动,耗损学生的时间,牺牲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在应试教育的课堂上,教师设计出一个又一个琐碎且缺乏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回答,这样的课堂表面看起来师生互动频繁、课堂气氛活跃,但真正留给学生自主思考和实践的时间少、空间小,学生的收获十分有限。这种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问”“答”,也不能真正训练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还有一种归属于应试教育的教学活动,教师的指导策略不恰当,学生无法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表面看已经具备了训练的三要素,实质上却因为缺乏教师的有效指导,造成了训练的低效,甚至无效。正是这些对“训练”的误解,造成了当前语文教学中“训练”日益被边缘化。

最后,还语文训练以清白。钱梦龙指出:训练是师生互动、合作的基本形态,教学过程中只要有师生的互动、合作,就必然有训练。由此可见,“训练”其实是语文教学活动一个不可或缺的平台,只有通过这样一个平台,才能检验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效、教师的教学指导是否得力,也只有在这样一个平台上,师生的对话、互动、合作、交流才能不断深入。新课程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要真正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师生共同探究,必然要进行大量的师生互动与合作,彻底打破传统的教师一讲到底的课堂教学模式。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训练”对于语文教学来讲,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有效的教学活动。

二、怎样的语文训练才是真正有效的

(一)明确训练的目标

教育家叶圣陶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中小学之所以开设语文课,根本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这需要通过语文训练来达成。

翻开每年的中考、高考试卷,现代文阅读和作文都是学生失分的“重灾区”,这种状况之所以得不到根本性的扭转,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语文训练的目标发生了偏离,没有将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而只是把阅读训练和写作训练当作提升学生应试水平的一种手段。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以教学生做阅读题的训练代替了学生的阅读活动,以传授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代替了学生的写作实践。这种以应试为目标的语文训练,与语文课程目标相差甚远,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自然难以得到提高。

法国著名文学家罗曼・罗兰在其《回忆录》中提到:“即使在投报巴黎高等师范最紧张、最艰难的日子,我仍然每天坚持读我的‘闲书’――莎士比亚戏剧,写那些明知不能发表更不可能上演的无用历史剧。”而正是这些“闲书”和“无用”历史剧成就了罗曼・罗兰。罗曼・罗兰的经验能够给我们以启迪:良好的读写能力是逐渐形成的,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量的阅读积累,才能找到阅读写作的路径,进而形成良好的阅读写作习惯,提升读写能力。

(二)抓住语言训练这个核心

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落实到每一节课的教学中,就是要加强对学生的语言训练。比如,语文名师余映潮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课时,设计了一道训练题:精读课文第三段,给这段文字所描绘的画面命名。这样的一道训练题,主要是训练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余映潮在设计这道训练题时,用了“画面”一词,意在强调在概括之余,突出语言与审美的训练,让学生的语言表达更准确、更富有文采,而这就抓住了语文教学要强化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核心。同样,黄厚江老师执教的《阿房宫赋》一课,设计了这样一道训练题:阿房宫其形可谓( )矣,其制可谓( )矣,宫中之女可谓( )矣,宫中之宝可谓( )矣,其费可谓( )矣,其奢可谓( )矣。其亡亦可谓( )!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 )矣!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在这段话的括号处填入最恰当的词语。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最终达成共识:阿房宫其形可谓(雄)矣,其制可谓(大)矣,宫中之女可谓(众)矣,宫中之宝可谓(多)矣,其费可谓(靡)矣,其奢可谓(极)矣。其亡亦可谓(速)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悲)矣!细细品味两位名师的教学,他们都抓住了语言训练这个核心进行教学。纵观名师的语文课堂,他们的教学之所以有效和高效,是因为他们始终把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作为了语文教学的核心。

(三)突出思维训练这个关键

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去除一切表象的东西,其实就是“言”与“意”的思维转换。阅读过程就是思维活动由“言”及“义”的过程,写作过程就是将“义”达“言”的过程。因此,学生的阅读与写作都必须建立在良好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基础上。强化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将学生的认知、体验和感悟引向深入,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余映潮老师执教《济南的冬天》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在“宝地”“温晴”“奇迹”“有山有水”“慈善”“理想的境界”这6个词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济南冬天的特点?从教学“抓特点来描写景物”的角度来看,大多数老师会这样设计问题: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有着怎样的特点?这样的提问,学生依据以往养成的阅读习惯,很快就能找到“温晴”这个关键词;但是,这样的教学,学生的思维训练难以深入。反观余老师设计的这个问题,他将课文中带有“济南的冬天”的特点的6个词语全部罗列出来,让学生逐一思考、辨析,通过思维的碰撞,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学生通过比较可以知道,这些词语虽然都涉及济南的冬天的特点,但最能概括的词语只有“温晴”。再如,宁鸿彬老师的“寓思维训练于读写听说活动之中”的教学思想,程红兵老师的“思维是写作的核心”的教学思想,也都是抓住了思维训练这个关键。

(四)凸显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学科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有关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这告诉我们,学生的语文学习和训练决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上。在生活中,一句精美的富有创意的广告词是语文;一条包含诚挚祝福的短信是语文;一个富含深意的门店招牌是语文……在生活中,语文无处不在。因此,有效的语文训练必须走出课堂,走出课本,走进生活,走向社会;只有在生活中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学生获得的语文素养才会更全面、更贴近生活。要做到这一点,仅从课堂教学层面来说,目前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中,编写者都专门设计了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专题,对于这些内容的教学,教师必须通过有效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从而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跳出对语文训练认识的误区,正确理解语文训练的内涵、意义和作用,还语文训练以清白,实实在在地抓好有效的语文训练,语文训练才会成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