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能交通发展范文

智能交通发展精选(九篇)

智能交通发展

第1篇:智能交通发展范文

主营突出、稳定增长

交技发展目前业务主要包括两大类:智能交通系统集成业务和工业自动化业务,其中智能交通系统集成业务占据主体,该业务主要是为客户提供智能交通系统项目的解决方案和集成服务,在该公司近三年的业务收入中约90%来自于智能交通系统集成业务,报告期间内该项业务对公司毛利的贡献率达85%左右,是公司持续稳定增长的基础。

受益于行业需求的持续增加,交技发展经营业绩稳步增长,2007-2009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27,872.84、32,020.06、36,027.47万元;净利润分别为2,094.82、2,269.20、2,717.44万元;报告期内公司的毛利水平也呈现稳定增长趋势,2008年较2007年增长8.97%,2009年较2008年增长15.18%,显示公司产品具有良好的盈利能力。

强大的技术研发实力

作为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交技发展自设立以来一直将技术研发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公司秉承部级研究所严谨的科研作风,结合行业技术的发展方向,致力于智能交通关键技术和应用产品开发,创新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前瞻性的交通智能化整体解决方案。该公司设立的智能交通研发中心作为新技术应用和行业解决方案的研究开发部门,对提高公司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已取得明显成效。公司应用SOA(面向服务体系架构)等技术成功开发的收费软件,已在贵州、宁夏、重庆及云南东部等省(市)获得高速公路收费软件一揽子订单;公司自主开发的i-SCOPE交通监控软件平台已在上海长江隧桥工程等重大工程得到广泛应用。

丰富的项目实施经验

交技发展作为国内较早进入智能交通工程领域的企业,积累了多年从事系统集成项目的成功经验,拥有高速公路智能交通系统,特大桥梁、隧道智能交通系统以及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的完整解决方案,基本覆盖了当前智能交通系统集成的各个领域。近年来,该公司先后承担了“世界第一外海跨海大桥”东海大桥通信、监控、收费系统;“世界第一桥隧结合工程”上海长江隧桥综合监控、收费、通信系统工程;“中华第一拱”上海卢浦大桥监控系统;“世界第一条双层双管越江隧道”上海复兴路隧道监控系统;“贵州第一隧”凉风垭隧道群监控系统等国内百项高速公路、特大型桥梁和长大隧道交通工程项目,创造了多项国内第一。

智能交通领域需求旺盛

相关数据显示,近几年,在我国对基础交通建设的大量投资下,智能交通系统行业的年均投资增速超过20%。根据发改委07年制定的《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预计到2020年我国高速公路里程将达到10万公里左右。目前我国高速公路单位里程投资额中智能交通系统投资的比例平均约占2-3%,与国外10-15%的比例相比明显偏低,行业存在巨大发展空间。同时,我国5-8年前建成的高速公路智能交通系统正逐步进入信息化升级改造阶段,以及城市交通管理系统市场的快速增长,智能交通领域需求旺盛。

第2篇:智能交通发展范文

[关键词]物联网;智能交通;技术应用;发展应对

中图分类号:U495;TN929.5;TP39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0-0369-02

0 引言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交通运输业带来的能耗、污染和拥堵问题日益严重,而智能交通的出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方向。随着物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智能交通研究的不断深入,过多的技术引入到智能交通领用中,虽然大大提高了智能交通的技术水平,但是同时也带来了技术支持目标单一、缺乏互联互通,重复投资等问题,难以大面积推广。为了进一步改善交通问题,我们应该努力提高交通运输设施、设备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作为物联网产业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交通具有行业市场成熟度较高,行业传感技术相对成熟等特点,智能交通系统在许多城市已经开始规模化应用,市场前景广阔,投资机会巨大,将成为未来几年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也将是我们发展智能交通研究的重要课题。

1 物联网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现状

(1)我国交通能耗、污染和拥堵问题的日益严重,交通越来越阻塞,交通事故也随之频繁发生,伴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等相关技术的出现,物联网凭借其网络化和智能化的特点,集合多领域、多学科的优势,在交通控制中拥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尤其可以促进智能交通的发展,为解决交通问题,智能交通系统应运而生。

(2)我国在物联网多领域实施了技术攻关措施达到了较好的效果,交通运输的智能化是依靠物联网设备和技术来实现的,是继互联网后产生的新兴产业,智能交通是物联网在现实中应用的典范,可以满足广大人们的需求,是最有市场前景的行业之一。

(3)在物联网中,物体可以无需人的干预直接就行彼此“交流”,通过RFID、传感器等的全面感知和存储信息,根据实际需要来完成物品互相联通的网络连接,然后进行通信以及交换信息,以至达到智能识别、定位、跟踪、监控以及管理的智能系统。随着智能交通的发展和普及,会带动智能汽车、导航系统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和市场需求。

(4)智能交通系统是把多种技术有效集成应用在交通领域的综合管理体系,智能交通系统是物联网技术在交通系统中的高效应用,它将信息高速公路与实体高速公路恰到好处的融合在一起。

2 物联网技术用于智能交通的功效

(1)管理维护。通过RFID标签可以准确的定位到相应的交通标识,更可以通过程序设定,当交通标识发生破坏时自行发送维护请求,方便公路管理部门的管理,将RFID技术用来交通标识的个体标识,实现交通标识数据的有效追溯和数据的共享,从而达到优化交通标识管理维护的目的。

(2)警示作用。物联网技术应用于交通标识可以实现获取天气信息,如湿度、雨雾、阳光强度等信息,从而进行科学分析,自动触发相关行为,调整标志反射角度,并根据相应天气信息发出警示信号。

(3)交通诱导。交通标识对于道路的通行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将物联网技术运用于交通标识中可以智能实现流量控制。通过采集监测到的交通数据流量,进行数据格式转换和数据库存储,从而建立智能交通系统的交通流量数据库。通过该数据库又可以自动或手动通过交通标识进行流量控制。

(4)指导路线。借助于系统的智能技术将各种交通方式的信息及道路状况进行登记、收集、分析,并通过远程通讯和信息技术,将这些信息实时提供给需要的人们,以增强行车安全,减少行车时间,并指导行车路线。

3 物联网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范畴

(1)城市公共交通。可以建立城市交通“一卡通”信息系统,实现公交车、出租车多种城市交通消费一体化;智能公交调度系统,利用GPS、RFID、人像识别、车内视频监控等技术掌握实时信息;站台车辆信息平台建设,方便乘客查询相关乘车信息,合理制定乘车方式。

(2)物流交通领域。通过道路运输GIS系统定位跟踪与运输导航、RFID、3G网络提供广域移动车载通信手段实现货物状态位置实时管理;通过电子标签及识别自动收集货物信息,从而缩短作业时间,提高运营效率。

(3)电子收费和证照。IC卡电子证件嵌入了RFID逻辑加密芯片,具有高可靠性、高安全性、高性价比等特点,它可以加快路桥收费站车辆通车速度,加快效率、减轻或避免车辆在收费用站口拥堵问题。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汽车电子牌照等对于防止假牌假证具有积极作用。

(4)道路设施监测。通过将道路基础设施被赋予电子标签,通过特定的信息传输通道和平台,能够实时掌握对象实体的状态信息,并将有强大的后台数据挖掘分析功能及丰富的展示平台,用于提高交通运输综合管理和服务能力。

4 物联网在智能交通中的利用形式

(1)中心型。主要由交通管理系统、突发事件管理系统、收费管理系统、商用车辆管理系统、维护与工程管理系统、信息服务提供系统、尾气排放管理系统、公共交通管理系统、车队及货运管理系统及存档数据管理系统等十个分支系统组成。系统运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位置的设置不受交通基础设施的约束,各分支系统间依靠有线通讯联系。

(2) 区域型。主要由道路系统、安全监控系统、公路收费系统、停车管理系统和商用车辆核查系统等五个分支5系统构成。系统在使用中一般情况下需要在特定的位置安装设备,如检测器、信号灯、信息搜集板等设施,并以有线连接的方式与一个或者多个中心型系统相连,与通过检测设备路段的车辆信息进行互换。

(3)旅行者。主要服务于旅行者或者是旅行行业的经营者,通过应用智能交通系统功能对不同的团队实施有效的技术支持,以达到旅行畅通的目的,节省时间成本。在使用中可以通过有线或无线连接方式与其它类型的系统进行直接的信息传递工作。

(4) 车辆型。使用中一般根据车辆的种类,把车辆行交通系统分别普通车辆系统、紧急车辆系统、商务车辆系统、公交大客车系统和工程车辆系统等五大类。也可以根据现实中的不同需要,将这些系统与之上三种系统中任意一个系统相联系,与各车辆系统间进行联系。

5 应用于智能交通的主要物联网技术

(1)无线通信技术。UHF和VHF频段上的无线调制解调器通信被广泛用于智能交通系统中的短距离和长距离通信。目前提出的长距离无线通信方案是通过基础设施网络来实现。使用长距离通信方案目前已经比较成熟,车辆已经能够通过多种无线通信方式与卫星、移动通信设备、移动电话网络、道路基础设施、周围车辆等进行通信,并且利用广泛部署的WiFi、移动电话网络等途径接入互联网。

(2)计算技术。根据汽车电子领域的最新进展,未来车辆中将配备数量更少但功能更为强大的处理器。发展的趋势是使用数量更少但是更加强大的微处理器模块以及硬件内存管理和实时的操作系统。同时新的嵌入式系统平台将支持更加复杂的软件应用,包括基于模型的过程控制、人工智能和普适计算。

(3)感知技术。智能交通系统中的感知技术是基于车辆和道路基础设施的网络系统。交通基础设施中的传感器嵌入在道路或者道路周边设施(如建筑)之中,因此它们需要在道路的建设维护阶段进行部署或者利用专门的传感器植人工具进行部署。车辆感知系统包括了部署道路基础设施至车辆以及车辆至道路基础设施的电子信标来进行识别通信,同时利用闭路电视技术和车牌号码自动识别技术对热点区域的可疑车辆进行持续监控。

(4)视频车辆监测。利用视频摄像设备进行交通流量计量和事故检测属于车辆监测的范畴,它不需要在路面或者路基中部署任何设备,当有车辆经过的时候,黑白或者彩色摄像机捕捉到的视频将会输入到处理器中进行分析以找出视频图像特性的变化。根据不同的产品型号,单个的视频监测处理器能够同时处理1~8个摄像机的视频数据。

(5)全球定位系统GPS?。车辆中配备的嵌入式GPS接收器能够接收多个不同卫星的信号并计算出车辆当前所在的位置,定位的误差一般是几米。GPS信号接收需要车辆具有卫星的视野,因此在城市中心区域可能由于建筑物的遮挡而使该技术的使用受到限制。GPS是很多车内导航系统的核心技术。很多国家已经或者计划利用车载卫星GPS设备来记录车辆行驶的里程并据此进行收费。

(6)探测车辆和设备。部分国家开始部署所谓的“探测车辆”,它们通常是出租车或者政府所有的车辆,配备了DSRC或其他的无线通信技术。这些车辆向交通运营管理中心汇报它们的速度和位置,管理中心对这些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得到广大范围内的交通流量情况以检测交通堵塞的位置。

6 促进智能运输系统发展的对策

(1)加强智能交通基础理论研究。虽然在物联网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实际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与其他成熟的技术相比较,由于国际上智能交通理论处于发展时期,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中的运用还有不小的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还应积极加强与智能交通开展较先进国家的交流,深入细致地进行理论研究,尽快接近或达到世界水平,以适应当前交通快速发展的需要。

(2)建立智能交通管理专门机构。中国交通运输体制目前仍是条块分割状况,铁路、公路、民航、公安,建设等部门分头管理,现已出现了各自发展自身智能交通的势头,这将造成中国资源上的巨大浪费。应尽快完善由国家相关部门统一领导的专门管理机构,并对智能交通发展战略、目标、原则和标准进行健全和完善、并促使其规范运行,特别是制定有关智能交通的技术规范和整体发展规划,实现智能交通技术和产品的通用性,兼容性和互换性,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以减少局部利益的冲突和有限资金的浪费。

(3)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随着智能交通的进一步发展,与之相应的是对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需求情况与以往大不相同,为了推动工作的开展,相关责任部门要派出人员专门进行学习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积极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将最新的智能交通技术溶入交通运输专业的教学内容和科研之中,以高素质的智能交通人才去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7 结束语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交通控制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已经是大势所趋,智能交通系统是交通事业的一场革命。通过有效的结合与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系统综合技术,使人、车、路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最优的方式呈现,进而实现高效、准确、实时、安全、节能的目标。发展基于物联网的智能交通系统,是当今世界城市交通发展的趋势和特征,它能够更加及时准确的收集各种交通信息,通过信息传输、分析和处理,为出行者提供更全面和准确的交通信息,使人们出行更加方面和快捷。

参考文献

[1] 李鹤艺,熊燕舞.交通在行动[J].交通建设与管理,2010,(7):16-20.

[2] 徐波.基于物联网的智慧交通系统建设思考[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3(3):27-31.

[3] 张海亮. 智能交通物联网发展展望 [J]. 中国交通信息化 ,2010(12):30-32.

第3篇:智能交通发展范文

 

关键词:智能交通 运输系统 发展 状况 对策 

智能运输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的主要思想是将传统的交通系统看成是人、车、路的统一体,运用计算机、通信、人工智能、传感器等领域的先进成果来彻底改变目前被动式的交通局面,使人在驾驶过程中可以随时通过GPS/GIS、广播、信息板等手段了解目前的交通状况,而交通管理部门则可通过道路上的车辆传感器、视频摄像机等设备随时了解各个路段的交通情况,并随时对各个交通路口的交通信号进行调整以及对外界进行信息,使整个交通系统的通行能力达到最大。 

 

一、智能交通发展的现状 

 

对智能运输系统的研究许多国家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并成为继航空航天、军事领域之后高新技术应用最集中的领域。目前已形成以美国、日本、欧洲为代表的三大研究中心。 

在美国,对ITS的研究虽然起步最晚,但由于投入较多,目前已处于该领域的领先水平。1991年,美国开始对ITS研究进行投资,仅1994~1995年就确定了104项研究项目,并成立了专门组织,着手制定ITS的研究开发计划,到1997年投资近7亿美元;1998年6月9日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了“面向21世纪运输权益法案(Transportation Equity Act of the 21th Century)”。该法案的确定为美国公路系统的继续发展和重建带来了创纪录的投资。法案跨度为6个财政年度(1998~2003),拨款总金额为2178.9亿美元,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用于支持ITS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欧洲在ITS的研究方面采取整个欧洲一体化的方针,由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面共同出资进行智能运输系统的研究,著名的项目有PROMETHEUS和DRIVE等,其中DRIVE工程是目前世界上交通运输界规模最大的合作研究计划,共有12个国家的700多个单位参加,经费达5亿欧元。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对汽车交通综合控制系统的研究,并成立了全国性的ITS推进组织,是对ITS进行研究最早、实用化程度最高的国家。目前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交通控制、信息服务等综合体系,并基本完成了覆盖全国的电子地图的绘制工作,有400万台汽车导航仪在使用,其中120万台可接收信息。 

我国在ITS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但随着全球范围智能交通技术研究的兴起,进入20世纪80年代,我国也加快了对智能交通技术研究的步伐。一方面,北京、上海、沈阳等大城市陆续从国外引进了一些较为先进的城市交通控制、道路监控系统;另一方面,国家加大了自主开发的步伐,如国家计委、科技委组织开发的实时自适应城市交通控制系统HT-UTCS,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市交警总队合作开发的SUATS系统等;1998年交通部正式批准成立了ISO/TC204中国委员会,秘书处设在交通智能运输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智能运输系统的标准化活动,现在正进行中国智能运输系统标准体系框架的研究。此外,我国将从今年起在全国36个城市实施以实现城市交通智能控制为主要内容的“畅通工程”,并逐步推广到全国100多个城市。 

 

二、智能交通系统建设的意义 

 

交通问题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交通拥挤造成了巨大的时间浪费,加大了环境污染。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平均行车速度已降至20km/h以下,有些路段甚至只有7~8km/h;由于车辆速度过慢,尾气排放增加,使得城市的空气质量进一步恶化。交通问题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缓解经济发展带来的交通运输发面的压力,尽量的利用现有的资源,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各国都加大了对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和建设的力度。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公路交通运输以其机动性好、可以实现“门到门”直达运输以及运送速度快的特点,成为我国城市和城间中短途客货运输的主要方式。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综合运用检测、通信、计算机、控制、GPS和GIS等现代高新技术,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的利用效率、减少交通公害对加速发展我国公路交通运输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公路智能交通运输工程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中国发展ITS的主导思想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发展ITS的必要基础条件上还有较大差距,加上我国特有的混合交通特点,以及城市结构、路网结构、交通结构的不完善,因此要结合中国的国情来研究制定我国发展ITS的战略及发展框架。 

中国交通运输正面临经济发展与资源制约的双重压力,因此也不能重复发达国家走过的老路,一定要立足本国实际,走中国ITS发展之路,以推动我国信息化进程及培育自己的ITS产业。

21世纪交通管理的发展趋势必将是管理体制集约化;管理设施现代化;管理手段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效率高效化;管理方式社会化。因此,中国ITS的发展将带来一场交通管理体制与模式的变革,而这种变革将直接影响着ITS的发展。 

 

四、发展中国智能运输系统的对策 

 

1、打好ITS发展基础,特别是应加强ITS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 

目前,国际上ITS理论仍不完善,还处于发展时期,我们应积极加强与ITS开展较先进国家的交流,在国际ITS现有发展水平上结合中国特点,深入细致地进行理论研究,尽快接近或达到世界水平,以迎接21世纪ITS发展的挑战。否则将成为别国的追随者,成为他们不成熟技术的推广试验场。 

2、建立ITS协调组织机构 

中国交通运输体制目前仍是条块分割状况,铁路、公路、民航、公安、建设等部门分头管理,现已出现了各自发展自身ITS的势头,这将造成中国资源上的巨大浪费。为此应尽快成立一个由国家统一领导的,有关部门、学者、企业和研究部门参与的“ITS中国”组织,类似于美国的ITS America,日本的VERTIS及欧州的ERTICO组织,来统一制订中国ITS发展战略、目标、原则和标准,特别是制定有关ITS的技术规范和整体发展规划,实现ITS技术和产品的通用性、兼容性和互换性,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以减少局部利益的冲突和有限资金的浪费。 

3、注重人才的培养 

随着ITS的进一步发展,21世纪交通运输将会发生重大变化,而与之相应的是对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需求情况与以往大不相同,为此应加强国内高校及科研单位交通运输领域与国外ITS的交流合作,派出人员学习培训,走出去、请进来,将最新的ITS技术溶入交通运输专业的教学内容和科研之中,以高素质的ITS人才去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第4篇:智能交通发展范文

关键词 智能交通 运输系统

智能运输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的主要思想是将传统的交通系统看成是人、车、路的统一体,运用计算机、通信、人工智能、传感器等领域的先进成果来彻底改变目前被动式的交通局面,使人在驾驶过程中可以随时通过GPS/GIS、广播、信息板等手段了解目前的交通状况,而交通管理部门则可通过道路上的车辆传感器、视频摄像机等设备随时了解各个路段的交通情况,并随时对各个交通路口的交通信号进行调整以及对外界进行信息,使整个交通系统的通行能力达到最大。

交通问题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交通拥挤造成了巨大的时间浪费,加大了环境污染。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平均行车速度已降至20km/h以下,有些路段甚至只有7~8km/h;由于车辆速度过慢,尾气排放增加,使得城市的空气质量进一步恶化。交通问题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据研究报道,美国每年因交通阻塞造成的经济损失约410亿美元,日本东京每年因交通拥挤造成的时间损失相当于

1 000多亿美元,欧洲每年因交通事故、交通拥挤和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分别为500~5000和50~500亿欧元。为了缓解经济发展带来的交通运输发面的压力,尽量的利用现有的资源,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各国都加大了对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和建设的力度。

1 智能交通发展的现状

对智能运输系统的研究许多国家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并成为继航空航天、军事领域之后高新技术应用最集中的领域。目前已形成以美国、日本、欧洲为代表的三大研究中心。

在美国,对ITS的研究虽然起步最晚,但由于投入较多,目前已处于该领域的领先水平。1991年,美国开始对ITS研究进行投资,仅1994~1995年就确定了104项研究项目,并成立了专门组织,着手制定ITS的研究开发计划,到1997年投资近7亿美元;1998年6月9日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了“面向21世纪运输权益法案(Transportation Equity Act of the 21th Century)”。该法案的确定为美国公路系统的继续发展和重建带来了创纪录的投资。法案跨度为6个财政年度(1998~2003),拨款总金额为2 178.9亿美元,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用于支持ITS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欧洲在ITS的研究方面采取整个欧洲一体化的方针,由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面共同出资进行智能运输系统的研究,著名的项目有PROMETHEUS和DRIVE等,其中DRIVE工程是目前世界上交通运输界规模最大的合作研究计划,共有12个国家的700多个单位参加,经费达5亿欧元。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对汽车交通综合控制系统的研究,并成立了全国性的ITS推进组织,是对ITS进行研究最早、实用化程度最高的国家。目前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交通控制、信息服务等综合体系,并基本完成了覆盖全国的电子地图的绘制工作,有400万台汽车导航仪在使用,其中120万台可接收信息。

我国在ITS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但随着全球范围智能交通技术研究的兴起,进入20世纪80年代,我国也加快了对智能交通技术研究的步伐。一方面,北京、上海、沈阳等大城市陆续从国外引进了一些较为先进的城市交通控制、道路监控系统;另一方面,国家加大了自主开发的步伐,如国家计委、科技委组织开发的实时自适应城市交通控制系统HT-UTCS,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市交警总队合作开发的SUATS系统等;1998年交通部正式批准成立了ISO/TC204中国委员会,秘书处设在交通智能运输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智能运输系统的标准化活动,现在正进行中国智能运输系统标准体系框架的研究。此外,我国将从今年起在全国36个城市实施以实现城市交通智能控制为主要内容的“畅通工程”,并逐步推广到全国100多个城市。

2 中国发展智能交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中国是一个经济持续发展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与汽车化发展十分迅猛。改革开放前,城市化水平不足19%,目前已经发展到超过30%,预测2010年将接近50%;机动车拥有量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长,预计2010年达到13亿多辆。中国城市交通的特点是混合交通,目前自行车拥有量超过1.8亿辆,如果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不提高,城市交通结构不改善,自行车拥有量将会有增无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道路交通设施及管理设施虽然有较大改观,但跟不上机动车增长速度。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大多数城市路网结构不合理,道路功能不完善,道路系统不健全。交通管理设施缺乏,管理水平不高。即使各地都建立了交通控制中心,大多只是实现了监视功能,而远没有发挥控制功能的效应。

中国城市的大气质量恶化,已逐步由煤烟型污染转变为机动车尾气污染。其主要原因是交通拥堵、车速下降以及车况差、车辆技术性能低等,致使中国处在世界十大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中。同时,车辆状况差也直接影响到城市交通,并已成为制约我国城市交通的重要因素。

3 中国发展ITS的主导思想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发展ITS的必要基础条件上还有较大差距,加上我国特有的混合交通特点,以及城市结构、路网结构、交通结构的不完善,因此要结合中国的国情来研究制定我国发展ITS的战略及发展框架。

中国交通运输正面临经济发展与资源制约的双重压力,因此也不能重复发达国家走过的老路,一定要立足本国实际,走中国ITS发展之路,以推动我国信息化进程及培育自己的ITS产业。

21世纪交通管理的发展趋势必将是管理体制集约化;管理设施现代化;管理手段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效率高效化;管理方式社会化。因此,中国ITS的发展将带来一场交通管理体制与模式的变革,而这种变革将直接影响着ITS的发展。

4 发展中国智能运输系统的对策

中国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建设,交通运输的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全社会各种运输方式完成的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交通运输技术装备得到明显的改善,使得中国交通运输已从“限制型”向“适应型”过渡,已从满足“量”的需要向满足“质”的需要过渡,已经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并且公路运输发展成为交通运输的主力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一些差距,如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总量不足的矛盾依然存在;交通运输设施在技术装备、服务质量等方面还很不适应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与国际水平相比差距较大;部分地区、部分运输方式和一些运输方向上存在着运力过剩、低水平恶性竞争的现象等。

纵观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交通运输发展经验,不同经济发展时期,其交通运输发展具有不同的特征,尽管世界各国情况不同,条件也有相当的差异,但这种特征却有着一定程度的共性。和发达国家相比,虽然中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尚有较大差距,但改革开放的政策使我们的发展速度较快,发达国家今天遇到的问题,我们已经或者今后必将会深刻地感受到,为使交通运输业适应21世纪的要求,我们应采取积极的对策,根据国情发展中国的智能运输系统。

4.1 打好ITS发展基础,特别是应加强ITS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

目前,国际上ITS理论仍不完善,还处于发展时期,我们应积极加强与ITS开展较先进国家的交流,在国际ITS现有发展水平上结合中国特点,深入细致地进行理论研究,尽快接近或达到世界水平,以迎接21世纪ITS发展的挑战。否则将成为别国的追随者,成为他们不成熟技术的推广试验场。

4.2 建立ITS协调组织机构

中国交通运输体制目前仍是条块分割状况,铁路、公路、民航、公安、建设等部门分头管理,现已出现了各自发展自身ITS的势头,这将造成中国资源上的巨大浪费。为此应尽快成立一个由国家统一领导的,有关部门、学者、企业和研究部门参与的“ITS中国”组织,类似于美国的ITS America,日本的VERTIS及欧州的ERTICO组织,来统一制订中国ITS发展战略、目标、原则和标准,特别是制定有关ITS的技术规范和整体发展规划,实现ITS技术和产品的通用性、兼容性和互换性,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以减少局部利益的冲突和有限资金的浪费。

4.3 注重人才的培养

随着ITS的进一步发展,21世纪交通运输将会发生重大变化,而与之相应的是对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需求情况与以往大不相同,为此应加强国内高校及科研单位交通运输领域与国外ITS的交流合作,派出人员学习培训,走出去、请进来,将最新的ITS技术溶入交通运输专业的教学内容和科研之中,以高素质的ITS人才去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4.4 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作为资金不足的发展中国家,应根据中国现有条件,以ITS个别项目入手选择恰当的切入点,诸如ITS技术及其产品的标准化;ITS中的城市交通管理系统;先进的公共交通营运系统;车辆控制和安全系统;先进的物流管理系统等。从全国范围内看,由于中国生产力布局、资源分布、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不同,交通运输具有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性,即某些地区的发展(如东部、东南部),特别是大都市及其附近的交通运输已存在发展智能运输的潜在市场需要。

参考文献

1 黎德扬.社会交通与社会发展[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第5篇:智能交通发展范文

关键词:智能交通;运输系统;发展;状况;对策

交通问题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交通拥挤造成了巨大的时间浪费,加大了环境污染。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平均行车速度已降至20km/h以下,有些路段甚至只有7~8km/h;由于车辆速度过慢,尾气排放增加,使得城市的空气质量进一步恶化。交通问题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缓解经济发展带来的交通运输发面的压力,尽量的利用现有的资源,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各国都加大了对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和建设的力度。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公路交通运输以其机动性好、可以实现“门到门”直达运输以及运送速度快的特点,成为我国城市和城间中短途客货运输的主要方式。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综合运用检测、通信、计算机、控制、GPS和GIS等现代高新技术,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的利用效率、减少交通公害对加速发展我国公路交通运输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公路智能交通运输工程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智能交通技术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短缺,需要加快建设,另一方面也存在交通设施利用率低、管理技术落后、交通安全形式严峻等问题。鉴于我国道路在未来20年内仍然处于建设期(根据“五纵七横”公路主骨架的布局框架,建设12条约35000公里以高等级公路组成的国道主干线),而这一期间正是智能交通技术在全世界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中国也需要根据中国公路运输的实际需求探讨在中国公路运输网中应用智能交通技术来提高运输效率、保障安全和保护环境的可能性。2000年,国家交通部、建设部,公安部联合全国各大科研院所和多家高校制定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国家ITS体系框架》规定我国ITS发展主要集中在不停车收费、出行者信息服务、城市交通管理、公共交通系统、智能公路系统等9个方面。

我国ITS研究可以追朔于80年代的公路收费系统研制,那时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津塘疏港公路交通工程研究”于首次在高等级公路上把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电子技术用于监控和管理系统;进入90年代,我国开始关注国际上ITS的发展。1995年,交通部ITS工程研究中心进行了GPS(卫星定位系统)与导驾系统研究、基于GPS的路政车辆管理系统等一系列项目研究,交通部还与各省厅开展了“网络环境下不停车收费系统”的联合攻关。1999年。由交通部、科技部、建设部等十多个相关部门组成了国家智能交通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将ITS。未来交通建设和发展的优先领域予以重点支持。由于世界各国把不停车收费系统作为ITS领域最先投入应用的系统开发,以此来扩大道路建设资金来源,缓解收费站交通堵塞,减少环境污染,所以我国也把联网收费、不停车收费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列为国家ITS领域首先启动的项目。

从1998年初开始,交通部就组织开展了“网络环境下的不停车收费系统研究”,并在4个省市进行了示范工程。1999年1月1日,广州市“一卡通”不停车收费系统投入运行,到目前已开通不停车收费车道40余条。同时,围绕交通监控、汽车智能导航等系统,以及一大批科研成果及技术产品得到实际应用,对提高社会和公交出租车辆通行效率,改善城市整体交通状况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ITS建设投入已经达到40亿50亿元,据了解,预计到2010年,“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网将基本建成,网络将贯穿全国主要大中城市,到2015年国道主干线和公路主枢纽系统将全面建成,构筑起以高速公路为主体的公路运输主骨架。在这个完善的道路网络里,绝大部分已建和所有新建的高速公路都预埋了比较充裕的管道,部分管孔已铺设了光纤,它将是承载智能交通业务的良好基础设施。仅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例,我国将建设3.5万公里的高等级公路,在高等级公路的建设中。有相当一部分需要建设通信、监控和收费系统,目前这一部分投资一般占总投资的4%~5%。1999年,我国公路建设投资达2000亿元以上,如果其中的1000亿元用于高等级公路建设,那么通信、监控和收费系统方面的投资将达到40亿50亿元,这仅仅是当前通信、监控和收费系统ITS应用的初级水平。如果考虑到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今后ITS应用水平的提高等诸多因素,我国的ITS市场规模将以百亿元、甚至千亿元计算。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ITS的研发和应用将会越来越新、越来越快,为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众多商家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商机和市场,我国即将掀起ITS产业建设的热潮,智能交通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变化。

二、发展中国智能运输系统的对策

中国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建设,交通运输的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全社会各种运输方式完成的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交通运输技术装备得到明显的改善,使得中国交通运输已从“限制型”向“适应型”过渡,已从满足“量”的需要向满足“质”的需要过渡,已经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并且公路运输发展成为交通运输的主力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一些差距。和发达国家相比,虽然中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尚有较大差距,但改革开放的政策使我们的发展速度较快,发达国家今天遇到的问题,我们已经或者今后必将会深刻地感受到,为使交通运输业适应21世纪的要求,我们应采取积极的对策,根据国情发展中国的智能运输系统。

1、打好ITS发展基础,特别是应加强ITS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

目前,国际上ITS理论仍不完善,还处于发展时期,我们应积极加强与ITS开展较先进国家的交流,在国际ITS现有发展水平上结合中国特点,深入细致地进行理论研究,尽快接近或达到世界水平,以迎接21世纪ITS发展的挑战。否则将成为别国的追随者,成为他们不成熟技术的推广试验场。

2、建立ITS协调组织机构

中国交通运输体制目前仍是条块分割状况,铁路、公路、民航、公安,建设等部门分头管理,现已出现了各自发展自身ITS的势头,这将造成中国资源上的巨大浪费。为此应尽快成立一个由国家统一领导的,有关部门、学者、企业和研究部门参与的“ITS中国”组织,类似于美国的ITSAmerica,日本的VERTIS及欧洲的ERTICO组织,来统一制订中国ITS发展战略、目标、原则和标准,特别是制定有关ITS的技术规范和整体发展规划,实现ITS技术和产品的通用性,兼容性和互换性,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以减少局部利益的冲突和有限资金的浪费。

3、注重人才的培养

随着ITS的进一步发展,21世纪交通运输将会发生重大变化,而与之相应的是对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需求情况与以往大不相同,为此应加强国内高校及科研单位交通运输领域与国外ITS的交流合作,派出人员学习培训,走出去、请进来,将最新的ITS技术溶入交通运输专业的教学内容和科研之中,以高素质的ITS人才去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第6篇:智能交通发展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智能交通;应用

大数据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云计算等先进科学技术发展和计算方法变革的产物,在很多行业领域中广泛应用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云时代的到来进一步推动了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现今在交通管理方面也将大数据加以应用。世界各国陆续开始对交通运输管理数据采用数字化的方式进行收集、存储和利用,智能交通系统的建立和应用对缓解交通压力,解决交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1、大数据概述

随着世界各国对“大数据”关注度的提高,大数据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其所蕴含的内容价值也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信息时代的发展进步导致了信息量的极速扩大,海量的多样的信息使我们逐渐的步入了“大数据”的时代。大数据是各种数据集的集合体,大而且复杂,是IT产业一次颠覆性的技术变革。大数据信息量之大,种类之多,采用已有的普通的数据库管理工作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的分析处理。要在大数据中快速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并对其进行有效的分析处理,就需要应用到大数据技术。

大数据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数据体积大。一般来说大型的数据集多位TB级,而大数据的数据集普遍为PB级,甚至达到EB级。第二,数据处理速度快。大数据与传统的数据采用不同的挖掘技术,而且数据处理不需要消耗仓储,因此在数据的处理速度上非常快。第三,数据种类多。大数据中的数据不仅包括传统的结构化数据,还包括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数据呈多种类型增加了大数据的复杂性。第四,数据具有实时性。虽然大数据中的数据量非常大,即便如此当用户将数据需求提交上来后,大数据即可自动对相关的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提取。在智能交通中,数据的类型以交通管理系统数据、服务数据、传感器数据和应用数据为主,拥有多种数据类型,而且数据体积大,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具有一定的难度。

2、大数据技术与智能交通的契合

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机动车的数量呈现出逐年大幅度增长的趋势。车辆的增多和各地间交流的日益频繁,为交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交通管理工作难度增加,交通堵塞问题严重。传统的交通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交通需求,智能化交通的系统的发展,加上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促进了交通管理模式的变革。

2.1跨越行政区域的限制

我国幅员辽阔,政府为了对国家加强统治和管理,将我国分为多个不同的行政区域实行区域化管理制度。行政区域的划分下的各个行政区域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拥有区域自治的权利,这也使得各地政府为了促进本区域的经济发展,努力注意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但是在各个区域连接的边界处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没能做到充分的重视,对于区域交界处的交通线路上的建设投入不高。大数据在交通管理中的应用,打破了区域限制,实现了区域管理的跨越化,各区域遵循信息共享的原则,对跨区域管理的问题在自己的行政区域下就能有效的管理。

2.2信息集成优势和组合效率

我国大多数城市的交通运输管理主体是呈分散性的。交通管理相关部门多,且各自都建立起属于自己部门的信息化系统。但是这些数据信息的应用是呈单一化的,垂直于各自的业务范围之内。这样一来,关联业务系统在沟通和交流互动方面就有所欠缺,造成了交通管理各司其职,互不干涉,管理分散的现象。大数据促进了综合通信息体系的建立,讲不同领域不同范围内的数据库集中起来形成一个大型的数据库,实现了信息集成,综合加以利用。这样一来,交通管理的整体性能得以提升,使各个领域的数据库中的存储的数据得到充分的利用,各部门之间协作性加强,有效的提升了交通管理的质量。

2.3配置交通资源

传统人工规划和管理交通的模式,在交通动态化管理方面存在严重的弊端。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对交通管理部门的决策和解决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不仅有效减少了交通管理部门在人力和物力方面的投入,同时使交通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如根据大数据结果确定多模式地面公交网络高效配置和客流组织方案,多层次地面公交主干网络绿波通行控制以及交通信号自适应控制。

2.4有效提高交通预测水平

以往对于交通拥堵状况的改善通常是采取加宽道路、增加里程等方法来提高交通运营的能力。但是这样的解决办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土地资源的制约、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方案前景预测等等,而且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都很大。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在对各个部门的数据进行准确提炼和构建合适的交通预测模型后,可以有效模拟交通未来运行状态,验证技术方案的可行性。而在实时交通预测领域,大数据的快速信息处理能力,对于车辆碰撞、车辆换道、驾驶员行为状态检测等实时预测也有非常高的可靠性。

3、大数据在智能交通中的重要作用和发展前景

3.1有效的提高交通运营能力

大数据技术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有效的提高的道路交通的通行能力,使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效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对交通需求能够科学有效的分析和调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涉及工程量大,投入多,受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大数据具有的大体积特点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比如,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对交通拥堵地段通过传感器通知机动车驾驶员,并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大大接受了形成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大数据的实时性,使处于静态闲置的数据被处理和需要利用时,即可被智能化利用,使交通运行的更加合理。

3.2有效的提高交通安全水平

大数据的实时性和可预测性有利于交通安全系统在对数据信息分析处理方面能力的提升。大数据技术能够都驾驶员的状态进行自动检测,当驾驶员的驾驶处于疲劳状态时,车载装置可对驾车者的身体状态是否正常进行检测。同时车载装置还可与路边探测器进行信息交互,对车辆运行的轨迹的检测。大数据技术能都对各个传感器传递的数据信息进行快速的整合处理,建立起安全模型对车辆行驶的安全型进行综合的分析,有效的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

3.3有效的进行环境监测

大数据技术通过建立区域交通排放的监测及预测模型,共享交通运行与环境数据,建立交通运行与环境数据共享试验系统,分析交通对环境的影响。数据技术能提供降低交通延误和减少排放的交通信号智能化控制的决策依据,建立低排放交通信号控制原型系统与车辆排放环境影响仿真系统。

参考文献

[1]庄仕昂,李世杰.浅谈无线网络技术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J].科学之友,2011(12).

第7篇:智能交通发展范文

    关键词:ITS 信息管理 通信 电子收费系统

    一、中国发展ITS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1.ITS的概念及其意义

    ITS(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是以信息通信技术将人、车、路三者紧密协调、和谐统一,而建立起的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运输管理系统。

    ITS将有效地利用现有交通设施、减少交通负荷和环境污染、保证交通安全、提高运输效率、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并以推动社会信息化及形成新产业受到各国的重视。目前已形成世界二十一世纪的发展方向。

    2.发展中国ITS的必要性 1)中国是一个经济持续发展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与汽车化发展十分迅猛。改革开放前,城市化水平不足19%,目前已经发展到超过30%,预测2010年将接近50%;机动车拥有量目前已达6000万辆,并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长,预计2010年达到1.3亿多辆;

    2)中国城市交通的特点是混合交通,目前自行车拥有量超过1.8亿辆,如果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不提高,城市交通结构不改善,自行车拥有量将会有增无减;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道路交通设施及管理设施虽然有较大改观,但跟不上机动车增长速度。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大多数城市路网结构不合理,道路功能不完善,道路系统不健全。

    交通管理设施缺乏,管理水平不高。即使各地都建立了交通控制中心,大多只是实现了监视功能,而远没有发挥控制功能的效应;

    4)中国城市的大气质量恶化,已逐步由无烟煤污染转变为机动车尾气污染。其主要原因是交通拥堵、车速下降以及车况差、车辆技术性能低等,致使在世界十大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我国就据之有七。同时,车辆状况差也直接影响到城市交通,并已成为制约我国城市交通的重要因素。以车况较好的北京市为例,平均日故障次数达500次以上,给城市交通带来巨大压力。

    二、中国发展ITS的主导思想

    从上述必要性与紧迫性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1.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发展ITS的必要基础条件上还有较大差距,加上我国特有的混合交通特点,以及城市结构、路网结构、交通结构的不完善,因此要结合中国的国情来研究制定我国发展ITS的战略及发展框架;

    2.中国交通运输正面临经济发展与资源制约的双重压力,因此也不能重复发达国家走过的老路,一定要立足本国实际,走中国ITS发展之路,以推动我国信息化进程及培育自己的ITS产业;

    3.二十一世纪交通管理的发展趋势必将是管理体制的集约化;管理设施现代化;管理手段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效率高效化;管理方式社会化。因此中国ITS的发展将带来一场交通管理体制与模式的变革,而这种变革将直接影响着ITS的发展。

    三、中国发展ITS的目标及基本框架

    综上所述,中国ITS的发展框架应逐步实现以下三个阶段目标:

    (一)前期阶段(5年)

    1.目标

    缓解交通需求矛盾,提高交通通行能力,减少中心区交通负荷。

    2.措施

    1)完善道路网系统功能,实施主干道(含快速路)的交通监控;

    2)加强交通需求管理(TDM),实施中心主要道路的收费管理,缓解中心区交通压力;

    3)减少路口非机动车干扰,实施机动车—非机动车时空分离及对自行车实行IC卡管理;

    4)路口渠化。实施信号灯优化配时及多相位信号控制;

    5)提高公交服务水平。吸引一部分交通量,实施公交优先道路及优先信号;

    6)公交线路网智能调度系统及信息服务系统。该系统运用GPS和计算机技术、信息网络技术实施运行起讫点的调度,运行期间的控制、突发事件的处理,并向乘客提供实时的车辆运营情况,车辆间隔时间等服务信息;

    7)建立城市机动车紧急救援系统。机动车突发故障是目前造成我国城市交通拥堵的重要原因,及时、有效地处理故障将大幅度减轻交通堵塞的发生。依靠成熟的GPS定位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并利用城市现有厂、站、救援车辆资源,再加以适当扩充,可以很快形成生产力;

    8)严格执法,加强违章处理,实施电子抓拍和电视监视等科技手段;

    9)开展动态交通分配理论方法研究,实施集中式交通控制系统软件的开发。

    3.目的

    该阶段的目的是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主要解决中心区交通拥堵,有目的地改进交通控制中心监控系统,改善交通结构,减少交通需求,为ITS创造必要的技术条件和交通环境。

    4.阶段任务

    该阶段同时要完成以下任务:

    1)ITS标准化的制定;

    2)ITS相关部门完成本行业ITS发展规划及信息化建设目标;

    3)加强宣传、教育,发动有关企业开展ITS开发;

    4)加强国际交流,了解国际ITS的动态,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研发我国ITS技术及产品;

    5)进行ITS示范工程建设,推广应用ITS技术;

    (二)发展阶段(10年)

    1.目标

    在综合信息网络平台下,形成信息管理、信息通信、信息服务子系统,实现交通信息双向交互;实施交通指挥、控制,达到减少堵塞时间、降低交通事故、出行便捷及保护环境的目的。

    2.措施

    初步建设以下各系统:

    1)城市信息管理系统

    该系统按城市GIS数据库、信息网络、车辆管理信息等分步建设,不仅为ITS系统提供直接相关的动、静态信息,同时也为未来城市发展提供各项信息服务。

    2)道路交通信息通信系统

    该系统由信息采集、信息处理及信息三部分组成。

    信息采集:实时采集交通拥挤、事故发生、道路施工、气候变化及停车泊位等信息。

    信息处理、分析:采集的各项信息经交通信息中心进行处理和分析。

    信息:将经过整理的实时信息及分析后的预测信息通过无线通信、有线广播、电子显示屏、net网,车载器向出行者及驾驶员。

    3)微波接入网系统

    该系统与交通管理监控系统及交通管理信息系统联网,提供开放式联网支持,通过车载单元(微波标识卡)和路边单元(微波天线及其控制器)有效地采集交通数据,提供信息及交通控制。

    4)网络下的电子收费系统

    该系统是车路间信息通信系统,通过微波通信技术实行不停车收费。该系统将在全区域内实现收费路网“一卡通”。

    5)多式联运管理服务系统

    该系统采取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各交通方式的运费、管理、服务系统联网,为客、货运输提供联运服务,提高效率和管理水平。

    3.目的

    该阶段的目的是信息通信网络化,建立信息通信平台,实行人、车、路之间相互传递实时、准确信息。

    4.阶段任务

    该阶段需要同时完成以下任务:

    1)ITS相关部门在信息平台建设中,要统一规划,联合攻关;

    2)形成产、学、研一体化,推进信息产业的开发和产品研制;

    3)加快智能车辆的研制生产,以适应ITS发展对汽车技术提出的要求;

    4)有指导性地抓好示范工程;

    5)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三)成熟阶段(10年)

    1.目标

    以ITS的发展推动信息化社会的进程,创立新产业,开拓新市场。

    2.措施

    1)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并达到世界发达国家现有水平;

    2)在城市综合交通实现规划、管理、运营智能化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全国各交通方式的综合运输规划、管理运营智能化;

    3)城市交通结构趋于合理,公交运量占较大比重;

    4)完成车间通信系统;

    5)成批生产电动汽车、环保车辆及智能车辆;

第8篇:智能交通发展范文

大数据时代智能交通发展的需求与机遇

1.智能交通系统发展的数据分析需求

一方面,交通数据采集的范围、广度和深度急剧增加,随着智能交通系统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正在形成以微波、线圈、GPS、车牌等交通流检测数据,交通监控视频数据,以及系统数据和服务数据等为主体的海量交通数据。

另一方面,对动静态海量交通数据的挖掘分析成为智能化交通信息处理分析的核心内容,交通数据的深层价值有待进一步的挖掘和开发。根据调查,韩国3G手机上的服务中,有50%以上的服务与交通有关,包括实时道路交通信息、地铁和公交信息、火车和飞机班次动态信息、换乘信息、与汽车服务有关的信息等。以智能终端为服务窗口的、以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技术为支撑的智能交通信息服务正在逐步成为主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大数据分析为智能交通发展带来的新机遇

一是大数据技术的海量数据存储和高效计算能力,将实现交通管理系统跨区域、跨部门的集成和组合,将会更加有效地配置交通资源,从而大大提高交通运行效率、安全水平和服务能力。二是交通大数据分析将为交通管理、决策、规划和运营、服务以及主动安全防范带来更加有效的支持。三是基于交通大数据的分析为公共安全和社会管理提供新的理念、模式和手段。

大数据时代智能交通的发展趋势

第9篇:智能交通发展范文

关键词 智能交通系统 车牌识别技术 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TP391.4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质量逐步加深,促进了公路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机动车辆与日俱增。由于城市空间有限,面对巨大的城市交通压力,仅依靠发展交通设施已不能解决现已存在的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交通事故频发等问题。为了缓解这一压力,利用高科技手段,建立完善的道路网络缓解道路交通增长的需求,智能交通系统应运而生。车牌识别系统作为智能交通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在道路交通管理、交通事故与机动车盗窃现象的抑制以及维护公共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车牌识别系统已成为现代交通工程领域中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之一。

1车牌识别系统在智能交通中的发展历程

随着交通事业的不断发展,车牌识别技术日趋走向成熟,并开逐渐应用于交通、公安、路政、停车场、安防、门禁、智能小区等许多领域。车牌识别系统简单的说是一种以特定目标为对象的专用视觉系统,它能够从一幅图像中提取分割并识别出车辆牌照,运用先进的图像处理、模式识别和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对图像的采集和处理完成车辆牌照的自动识别,识别结果可按需求分别包括车牌的字符、数字、牌照图像,以致牌照颜色、坐标、字体颜色等。

2车牌识别系统的研究现状

车牌识别技术起源于上个世纪末,ARGUS的车牌识别系统的识别时间约为100毫秒,通过ARGUS的车速可高达每小时100英里。还有Hi-Tech公司的See/Car?system,新加坡Optasia公司的VLPRS等。

国内不少学者也在进行车牌识别方面的研究,实验室方面,西安交通大学的图像处理和识别研究室、上海交通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和工程系、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的自动化系等在车牌识别方面有各自独立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的刘智勇等发表文章,他们在一个3180的样本集中,车牌定位准确率为99.4%,切分准确率为94.5%。北航的胡爱明等利用模板匹配技术开发了一种应用于收费站的车牌识别系统,其识别正确率能达到97%以上。华南理工大学的骆雪超、刘桂雄等提出了一种基于车牌特征信息的二值化方法,该系统对效果较好的车牌的识别率能够达到96%。清华大学的冯文毅等利用一种光电混合系统进行车牌识别,系统能够通过硬件来完成车牌识别的全过程。黄志斌等将基于串行分类器的字符识别应用于车牌识别系统中,对车牌识别系统中的分类器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目前比较成熟的产品有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汉王公司的汉王眼,香港亚洲视觉科技有限公司的慧光车牌号码识别系统等等。

根据IMS研究显示,截止2012年底,全球车牌自动识别市场已经扩展到了3.5亿美元左右。2011年车牌识别达到了年增长率6.9%的成绩。随着市场的发展和用户需求的不断变化,车牌识别保持着快速的发展。车牌自动识别技术算法有了很大的提升,从应用情况来看智能化算法与摄像机完美搭配,能够解决道路交通上遇到的不少难题。

尽管车牌自动识别机会比比皆是,但是其挑战仍然存在。以美国为例,车牌形式各种各样,形状、图片和字体也没有统一的规范。一点车辆可跨国驶入,监控系统面对其他国家或区域的车牌信息时,具体的语言文字也有所不同,摄像机算法必须更为复杂和精准。尽管识别技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但是目前车牌识别阿拉伯语仍具有很大的挑战。毫不夸张地说,这些字母的难度高于中国的草书。

3车牌识别系统可提升的空间及发展

车牌识别系统集中了光电、计算机、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模式识别等关键技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住宅、小区、停车场等需要保安人工监控的地方都将使用车牌识别系统,减少了许多人为因素造成的疏忽之处。也能扩展到犯罪车辆、肇事车辆、被盗车辆的辨识和拦截,交通流量监测等领域,为人们出行的安全和便捷提供了保障。一方面,车牌识别系统本身是一个全数字化的智能系统,以此为技术基础,可以衍生出一些其他功能。另一方面,由于环境因素、车牌自身因素以及拍摄角度等问题,尽管世界上很多研究机构和公司专门从事这方面的研发工作,高可靠性、高性能和高识别率的车牌识别系统还待开发。

参考文献

[1] MD.Tanvir Learning Algorithms for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Proc. 10tb Informantion Engineering Senimar June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