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美术技巧知识点总结范文

美术技巧知识点总结精选(九篇)

美术技巧知识点总结

第1篇:美术技巧知识点总结范文

(一)只关注知识教育,忽视思想教育

高校学生在结束了大学生涯之后,就要走出校门面对社会,接受社会的考验。但是,当代大部分大学生还只顾着享受象牙塔内的安逸,这不仅是学生个人发展观念决定的,更是当代高校教育模式决定的。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生将大部分时间花在学习教材知识上,没有重视自己思想上的成长。同时,在高校的美术教育活动中,不只是学生,教师也没有重视美术教育与思想教育的结合。教师对于思想教育的忽视,或者形式化思想教育活动的开展,影响了学生的思想发展,让学生的价值观偏离了正确的轨道。

(二)只关注技巧教育,忽视文化教育

重视技巧教学,忽视文化传承的教学问题存在于许多高校的诸多教育活动中。大部分高校都利用知识快餐式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教师关注学生对于美术知识的掌握速度,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习到最多的美术技巧与方法。但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美术的文化内涵,也理解不到美术艺术的意义。许多大学生在经过高校的美术教育之后,只了解了美术艺术的一点皮毛,没有深入思考美术作品的艺术价值。虽然对于教师与学生来说美术文化知识的学习是枯燥的,但缺少文化内涵的支持,美术学习是不尽完整的。忽视美术文化的传承,极大地削弱了高校美术教育的意义。

(三)只培养知识能力,忽视综合能力

受到传统教学思想以及教育体制的影响,许多高校美术教师都有一套固定的教学模式。在美术课堂中,教师给学生有条不紊地讲解绘画的具体步骤,向学生传递专业知识。这些教师认为只要学生掌握了美术的绘画技巧,再加以多次练习,就可以完成美术学习任务。只要学生通过学校的美术考试,教学任务就算完成。高校的美术教育重点应当是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而不是单一地培养学生的美术专业能力。在以专业能力培养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中,高校美术教育的成效被限制,也极大地缩小了学生的美术能力发展空间,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高校美术教育模式改革分析

面对高校美术教学中的诸多问题,在教育改革的新时代,要满足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需要对高校美术教学模式进行全方位改革,具体方法如下:

(一)将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随着我国社会文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于当代人才的要求逐渐提高。一名合格的社会人才,应当具有充足的专业知识,更要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一个人的思想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个人人品,决定了其日常行为规范性。只有具有正确思想道德观念与价值观的人,才能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应用在正确的地方,让知识发挥出正面价值。当代高校美术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结合的重要性,在根本上改革自己的教育观念。利用个人情感的投入以及热情的彰显,让学生意识到思想水平提高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利用美术专业知识充实个人头脑的同时,关注思想觉悟的提升。比如在引导学生欣赏《陕北老农》的时候,教师不仅要在课堂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绘制的优势与具体应用的绘制技巧,更要让学生从美术作品的内容出发,分析出一些思想因素。教师可以从农民的朴实以及农民的辛苦劳作入手,让学生明白“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只有学生的思想觉悟水平得以提升,才能让其专业能力体现出来,让美术能力成为个人魅力的一部分。

(二)重视美术技巧与文化共同传承

作为一名美术专业的毕业生,如果不能了解美术专业的相关文化知识,那只能证明他们的美术专业学习是不完整的,自然,教师的美术教育也不尽合格。将美术技巧与文化教学进行结合,在传授美术绘画技巧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一些必要的美术艺术文化知识,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美术技巧水平的提升,更能让学生建立起自己的美术艺术观。美术文化的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热情,让学生以美术学习过程为荣,更加享受美术学习。比如引导学生学习布局技巧的时候,教师给学生呈现一些优秀作品,不仅要从布局技巧方面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更要让学生了解作品的背景知识,给学生讲解布局技巧的由来以及相关的创造。将技巧教育与文化传承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往往能够提高教学效率。

(三)重视学生文化知识与综合素质提升

美术艺术,是一种视觉艺术,要想在美术方面真正有所成就,只学习课本内容是明显不够的。学生只有具备综合能力,才能全方位地感受美术艺术的美感,体会美术学习内容的意义。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有资格去谈论美感与艺术,从自己的视角去创造美术作品,才能促进美术教育目标的实现。高校美术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创作机会,让学生在应用课本知识创作个人作品的过程中提高综合素质。

三、总结

第2篇:美术技巧知识点总结范文

中等职业学校;美术;教学模式

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社会对美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发生变化,不但需求量增大,而且对美术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当前,各类中等职业学校纷纷开设美术学院,不断增加美术专业的类型,美术专业的招生规模随之扩大,但部分高校的美术教学仍旧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出来的美术人才质量不高,适应不了社会的需求。因此,各设立了美术教育的中等职业学校需要创新美术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让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传统美术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分析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教师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美术知识和美术能力,忽视了学生的文化知识和综合素质。首先,在传统的中等职业学校美术教学中,教师单一地给学生传授美术绘画技巧,一味地让学生临摹其他人的作品,忽视学生美术创作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其次,对于传统的美术专业教学内容而言,文化课占的比例极小,很多美术专业的学生缺乏文化知识和人文内涵,创作出来的美术作品经常不尽如人意。最后,在传统美术教学模式之下,教师在教学时大多重视理论教育,实践教育被忽视,部分学生虽然掌握了扎实的理论知识,但应用能力不强,不会把相关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创作中。总之,当前,社会对美术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美术教育必须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断总结教学中的经验,吸取教训,构建出适合自己的美术教学模式。

二、中等职业学校美术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发展

(一)认真研究社会需求,制订教学目标

当前,社会对美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发生变化,在这样的情况下,中等职业学校美术教师应该不断研究社会需求,并针对社会需求,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订合理、科学的教学目标,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教学目标。在制订出教学目标之后,中等职业学校美术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断注入新的教学内容,保持教学内容的新颖性。此外,教师在实现相应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高质量就业打好基础。

(二)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当前,我国现代教育事业发展程度越来越高,国家教育部门要求各类教学不断实施素质教育,不断实现教育的“育人”功能。在以往的美术教学中,课程内容局限于美术专业知识,学生缺乏认识、学习其他学科的机会,不但个性得不到发展,而且综合能力不强。因此,中等职业学校需要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设置出更多不同类型,有利于学生美术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课程,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课程,有机会学习其他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且可以让学生创造出更多具有内涵的美术作品,从而让美术教学质量得以提高。与此同时,在美术专业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摒弃“一刀切”的教学方法,灵活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指导学生时,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选择不同的指导方式,并引导学生在作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既能够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还能够实现“因材施教”,实现更好的美术教学效果。

(三)注重实践教学

美术教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为了创作出更好的美术作品,学生需要掌握扎实的美术理论知识和绘画技巧,但在掌握了美术知识和绘画技巧之后,学生需要去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这些理论知识和绘画技巧的印象,在不同美术作品的创造中灵活应用各种美术技巧。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组织更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机会自主创作。比如,在美术作品鉴赏课中,教师往往会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在欣赏结束之后,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感受,并以合作的方式创作一幅作品,最后小组间互相交流创作成果。这样,学生为让自己小组的作品能够脱颖而出,就会互相交流、“贡献”自己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了解彼此的优秀想法,并从中获得创作灵感,创作出具有丰富内涵和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

三、总结

总而言之,当今社会,中等职业学校美术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中等职业学校美术教育工作者要对美术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并以“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综合素质”为改革宗旨,不断创新美术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美术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出更加优秀的美术专业人才,从而提高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作者:胡英 单位:江西省瑞金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第3篇:美术技巧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设疑 探究 总结 高中美术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270-01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做好课堂教学设计工作,从美术这门学科的实际教学特点出发,同时结合高中学生学习的特点、学习需求,科学的设疑、探究和总结,从而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确保学生美术学习的有效性。下面,笔者对高中美术课堂教学设计进行详细的分析。

1 设疑――激发学生好奇心

所谓的设疑,就是设置疑问,这是激发学生好奇心的有效手段。高中阶段的学生由于面对高考的压力,对于美术等艺术学科的重视程度不足,甚至部分学生在高中美术课堂上学习其他学科,影响到美术教学的进度,同时无法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发展。因此,教师需采取设疑的手段将学生的注意力高度的集中在美术课堂上,紧跟教师的教学步伐,提高美术艺术修养,夯实学生的美术基础[1]。

例如,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在多媒体上呈现了“蒙娜丽莎”这幅经典之作,教师为学生提出如下的问题:(1)作者创作该作品的背景?(2)该作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创作情感?(3)你在这部作品中感受到了什么?简单的三个问题就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出来,由于学生对“蒙娜丽莎”这幅经典之作较为熟悉和了解,很多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也会看到这幅作品,加之教师巧妙的设置疑问,学生随之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美术的兴趣,学生不再认为美术学习枯燥乏味,对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此外,在设置疑问的过程中,教师应确保疑问的趣味性,这样才能够在第一时间吸引住学生,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非常有利。

2 探究――调动学生积极性

探究是深入学习美术知识的过程。由于部分学生对美术这门学科不重视,进而在小学阶段及初中阶段没有打好美术基础,对于基本的绘画技巧、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方法等没有掌握,导致高中美术教学存在着诸多的困境,最终也会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发展。因此,教师在实际的高中美术教学中,应组织学生开展深入的探究。在探究中,学生会了解绘画技巧、了解美术作品的欣赏方法、了解美术的内涵,并对美术这门学科从新认识,最终会获得更多的美术学习感受,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3]。此外,在设计探究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应科学的把握相关的技巧,探究任务要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及趣味性,难度要适中,同时能吸引学生,这样学生才能有兴趣进行深入探究,更加高效的学习美术知识,提高美术学习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如下探究活动:《探究蒙娜丽莎的微笑》。此探究活动较为新颖。蒙娜丽莎的微笑给很多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蒙娜丽莎的微笑是最神秘和最有特点的,在探究的过程中,一方面学生可以从自己的角度上发表对蒙娜丽莎微笑内涵的看法,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另外,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小组合作、相互探讨的方式,能够集思广益,学生之间可以获得思想上的碰撞,从而提高了学生美术学习的质量。

3 总结――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课堂总结非常关键。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很多教师忽视了课堂总结的重要性,最终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率。由于年龄小,加之课堂教学容量较大,学生无法分清哪些知识点是重点、哪些知识点是需要了解不需要掌握的,如果教师不进行美术教学总结,学生在课后复习的过程中缺乏重点,在浪费大量学习时间的同时学习效率也不高,对学生的美术学习非常不利。因此,课堂总结至关重要[4]。

例如,在某节美术课课堂教学工作结束之时,教师做了如下的总结:本堂课教学的重点在于掌握基本的美术鉴赏方法,包括感悟鉴赏、形式鉴赏、社会学鉴赏、比较鉴赏等。另外,在总结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预留了《太行铁壁》《狼牙山五壮士》等鉴赏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利用本节课学习的鉴赏方法,对上述两幅美术作品进行鉴赏。通过有效的课堂总结,学生在掌握本堂课重点知识的基础上,也提高了学习效率,实现了对学生的高效教

学[5]。

4 结语

美术这门学科由于在高中阶段的尴尬地位,导致学生不重视美术的学习,同时也造成了艺术审美能力及艺术修养低等不良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方面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另外一方面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发展造成阻碍。因此,教师应通过巧妙设疑、引导学生探究以及进行科学的课堂总结等方式,高效率、高质量的开展高中美术教学工作,以便于将高中美术教学的效能发挥到最大,在夯实学生美术基础的同时,为学生未来的良好发展进行有效推动。

参考文献:

[1] 戴良芬.网络资源及技术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23).

[2] 张浩.浅谈高中美术多媒体教学及实施方法[J].中国新通信, 2016(01).

[3] 胡小坤.基于“微课”视域下的高中美术教学策略[J].求知导刊,2015(23).

[4] 乐德群.基于新课改视角的高中美术高效教学探微[J].美术教育研究,2016(02).

第4篇:美术技巧知识点总结范文

在以往的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一味地传授美术技巧,忽视学生的感受,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所运用的教学方法单一,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渐渐地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不愿意主动投入到美术学习中,直接降低学生学习效率,导致学生的美术基础薄弱,针对这一教学现状,以下文章提出运用兴趣教学法,从而解决初中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初中美术教学中应用兴趣教学法的重要性

现阶段初中美术教学课堂上教师运用兴趣教学法,组织学生开展美术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户外绘画,引导学生自主创作美术作品,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锻炼学生的绘画技巧,使学生深层次理解美术意境。另外,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出多种多样的教学资源,呈现出生动立体的美术作品,能够加深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印象,对美术作品感兴趣,消除不良的学习情绪,逐步点燃学习热情,进而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美术作品所运用的绘画技巧,主动鉴赏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使学生的鉴赏能力有所提高,逐步增强学习美术的自信心。此外,在运用兴趣教学法时,要注重根据学生的兴趣点,设计趣味性的教学视频,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主动与教师沟通的交流,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以便于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设计出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实现兴趣教学法的教学目的,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充分体现出运用兴趣教学法的重要性[1]。

二、兴趣教学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1.运用多媒体呈现多种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以往的初中美术教学课堂中教师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忽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致使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学生不能深入理解美术作品的意境,没有熟练掌握绘画技巧,对美术知识的了解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机械的传授方式,使教学氛围枯燥,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学习美术知识和绘画技巧,逐渐失去学习美术的自信心,长此以往下去对美术不感兴趣,进而出现厌烦和抵触的学习情绪。为此,美术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积极运用兴趣教学法,借助多媒体呈现多种教学资源,扩宽学生的知识面,延伸更多的美术知识,丰富教学内容,开拓学生的视野,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摆脱不良的学习情绪,点燃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投入到美术学习中,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美术技巧,学到更多的美术知识,使学生深入理解多种美术作品所蕴含的寓意,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学习毕加索的作品时,教??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作者的诸多美术作品,并将兴趣教学法应用于教学各个环节之中,通过播放动态的教学视频,使美术教学内容生动化、形象化、立体化,带给学生全新的感觉,以便于学生全面了解多种不同的美术作品,不断提高学生美术素养,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2]。

2.营造艺术情境,运用兴趣教学法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初中美术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术教师要创新传统的教学方法,积极运用兴趣教学法,营造艺术情境,使学生置身于良好的教学环境中,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美术作品。教师应根据美术作品的特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布置教学任务,以免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将兴趣教学法深入落实到教学情境中,设计出具有趣味性的教学内容,同时营造艺术情境,驱使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对美术作品感兴趣,实现兴趣教学的目标。

例如:在学习“徒手画校园”一课时,教师运用兴趣教学法,注重创设艺术情境,引导学生自主绘画自己想象中的新校园,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深入挖掘学生学习美术的潜力,使学生的绘画技巧得到锻炼,在艺术情境之中,以便于学生轻松学习美术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美术教学效率。

3.开展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目前,兴趣教学法被广泛应用于初中美术教学中,美术教学通过运用兴趣教学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并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组织学生自主进行绘画,自主探究美术知识,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构建开放性的美术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融入到美术教学中。

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集体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美术教学内容体现出趣味性,形成活跃的学习环境,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牢记美术知识,深刻理解美术作品的含义,进而学会自主鉴赏美术作品,不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例如:在学习“现代建筑”时,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到户外观察现代建筑的特点,使学生感受到多种不同的建筑风格,运用自己所学过的绘画技巧进行创作,充分表达出不同建筑物的不同特色,进而锻炼学生的绘画技巧和观察能力。此外,全体学生可以相互交流绘画技巧,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通过开展户外的教学活动,能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逐步提高全体学习的动手能力和绘画技巧,使学生学会仔细观察建筑物,明确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进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3]。

第5篇:美术技巧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培养;体验;激发;训练;提升;拓宽

一、幼儿艺术创作性缺乏的原因

1.技能技巧培养忽视,幼儿表现能力缺乏

有些教师好高骛远,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过程中舍本求末,完全摒弃传统的美术教学方法,忽视对儿童美术基本技巧的培养。

2.生活认识体验不够,幼儿审美视野狭窄

“生活是创作的源头”,可见“艺术源于生活”。孩子们周围的世界虽然五彩斑斓,但是如果没有人进行指点,幼儿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深刻的体验,他们往往会陷入“熟视无睹”“无动于衷”的认知困境。

3.教学组织设计陈旧,幼儿创作灵性匮乏

在传统美术教学中,往往是教师示范、幼儿临摹。教师大多视“幼儿完成作品”为己任,画什么?怎么画?均由教师说了算,禁锢幼儿的创作思路。长此以往,幼儿习惯于依葫芦画瓢,不想动手创作,也不会动手创作,更谈不上有创作灵性了。

二、提高幼儿创作性的对策

1.欣赏作品,激发自我

孩子们创作贫乏的弱点,多数与不知道如何表现自我的感受有较大关系。于是,我们带领孩子们欣赏同一年龄段的优秀作品或一些画师的名作,让他们通过观察和体验感受作者所感所思。其中,主要是引导孩子们欣赏构图、色彩和线条的表现方法。这不仅是孩子们开阔眼界、丰富美感经验、陶冶艺术情操的好途径,也是帮助孩子认识生活、感悟生活,培养探究意识、学习创作技巧的好方法。

在组织孩子们作品欣赏时,我们也非常注意题材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运用,如组织“甜甜的午觉”题材时,孩子们立刻被熟悉的画面吸引住了。他们对睡觉的姿势、小床的摆放十分敏感。欣赏之后,马上对类似的在园生活产生观察探究的兴趣,自然地萌发创造欲望;我们经常采用直观的作品对比欣赏法,引导幼儿比较不同作品的表现手法、表现形式和表现风格,突出优秀作品线条的大胆粗狂、造型的奇特有趣、色彩的张扬等特点,让孩子们充分领悟作品的创作技巧和小作者的内心世界。

2.注重训练,培养技能

绘画需要技能。没有一定的技能技巧,孩子的艺术表现、艺术创作必将成为“空中楼阁”。因此,我们十分关注从基础入手,教给幼儿美术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我们结合主题活动的特点,让幼儿从小班就开始练习点、线、面及三者间的结合,让幼儿知道点是什么样子的,它像什么;学习线条的变化时可试用不同的线条(直线、曲线、螺旋线、继续线、重叠线、连续线),知道很多线条又能组合成一个面。在进行人物绘画时,大多数幼儿把人物的胳膊、腿用一条线来表现,把身子画成三角形。当出现这种情形时,教师要及时点拨。怎样正确画人,让幼儿先说,头是什么形,四肢又是什么样子?然后要求幼儿与已有的认知图形产生联想,这样身子不再是三角形,四肢也不再是线段了。中大班着重对幼儿进行构图、画面的布局、着色等技能技巧的培训,如山水画怎么合理布局,水天地相接的地方用哪些颜色,人与物的远近怎样表达。幼儿经过教师点拨引导,美术知识经验一点点丰富起来,一旦绘画技能掌握,对画画兴趣就会随之产生,对画画的恐惧心理自然就会消失,孩子的创作能力就会得到初步的培养。

3.再现生活,提升素材

生活是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有了作品欣赏的前奏、基本技能的铺垫,当生活重现在孩子眼前时,孩子们就会多一份审美的情趣,多一份观察的用心。因此,不管园内园外,我们经常利用家长、社区的力量,每天尽量带孩子到特色景区、菜市场、商店去接触社会,让美术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生活殿堂,让幼儿在交往中注意观察人们的活动,尝试不同的生活体验,丰富孩子头脑中表象的储存,发现其中蕴涵的美,积累“形象”素材,用生活的火种点燃孩子创作的火花。一次午睡起来,天突然下雨了。面对连续好长时间难得一见的一场大雨,人们又渴望又有些躲闪不及。为了使孩子们能深切地体验到这一点,我们组织他们在走廊上观看人们忙碌的场景。就这样,孩子们那一幅幅富有创意的佳作就在自己挥动的指尖下诞生了!

总之,在美术活动中不能只求表面效果,更应该有长远的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铺垫要“广”,立意要“高”,方法要“活”,引导要“巧”,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孩子搭建创作的平台,寻找创作的源头,激发创作的灵性,成功地开启孩子的“创作之门”。

第6篇:美术技巧知识点总结范文

医学院校大学语文教师和普通院校相比应该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这是由医学院校大学生的特殊性决定的。职业道德素养方面,教师要注重关爱学生,认真研究医学院校大学生的特点,充分理解他们学习紧、任务重、压力大而导致对语文课程依赖又独立、兴趣又轻视、努力又懈怠、尊重又怀疑的情绪变化,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树立教学就是服务的育人意识;知识素养方面,教师要注重各学科知识的交叉与融合,除了精通掌握博广的语文学科知识外,还应该学习一些医学基本语言和医学文化基础知识,尤其是对医古文、医学史、医学流派、西方医学、当代医学前沿问题等有一定的理论研究;能力素养方面,教师要注重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积累教学经验,发表教研论文,探索语文教学行之有效的新策略和新技巧。

二、医学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特色内涵

医学院校大学生的特殊性和语文教师的素质特点,决定了医学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在课程性质和培养目标方式上必须具备新的特色内涵。

1.独具一格的课程性质。医学院校的大学语文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而非纯粹的文学专业训练。因此大学语文教学不能仅仅是为了语文而教学,更不能是为了医学而语文。为了语文而教学违背了培养宗旨,为了医学而语文不如改成医古文。语文教学表现的不仅仅是审美,还表现着道德、哲学、社会学、思想、政治、历史等诸多内容。语文是知识、情感和思想的载体,是学好其他所有课程的基本工具。医学院校的大学生需要通过语文去学习、理解医学专业知识,需要通过语文去表达思想和交流情感。因此,医学院校的语文教学应以实用为前提,通过对语文基本知识的系统阐述,让医学生了解古今中外文学作家及其作品的基本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熟悉常见应用文的格式和写法,把握最基本的语法规范,提高生活中口才交际的水平,以适应未来职业工作的需要。

2.医学与人文:大学语文教学的“四个结合”。医学院校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医学与人文的相结合,培养较高素质的医学人才。结合重点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语文教学要与医德教育相结合,教育医学生如何立德做人;二是语文教学要与情感教育相结合,教育医学生如何爱人(理解人、同情人、关怀人、感化人);三是语文教学要与审美教育相结合,培养医学生现在以及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认识美,发现美,感受美、享受美;四是语文教学要与学生专业相结合,这一结合难度很大但又是因材施教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师挑战自我、提高水平的重要途径。“四个结合”是建构特色课堂,传播文化意蕴,丰富教学创意的理论依据。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更新加速且学而难用,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文学的漠视及其叛逆心理,社会各种思潮与不良诱惑以及语文学科在医学院校被边缘化等严重影响着大学语文教学的培养效果。因此,根据医学院校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和语文教师专业素养,切实把握语文课程的特色内涵,进一步探索语文教学的策略和技巧,成为提高语文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三、提高医学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实效性的几点技巧

1.抓好语文教学的基本功:“听说读写看译编背演比思”多管齐下。“听说读写看译编背演比思”是大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基本方式:可以师吟生听,潜思默记;可以师生齐诵,共醉其中;可以播放经典美文,师生边听边想;可以布置读书笔记和随笔作业,组织读书报告会,树榜立样,热情洋溢地赞美和鼓励;可以编排诗剧歌剧话剧,师生同台献艺;可以组织课堂文采大赛、佳作美文大赛、古文翻译大赛,使大学生敢于创新、乐于表现、轻松记忆;可以欣赏文学经典影片或纪录片,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等等。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还有很多,但是无论何种方式,最终的落脚点还是“思”。语文教学的效果归根究底是由思维参与的力度决定的,阅读需要思维的渗透深化,写作需要思维加工转化,听力需要思维训练强化,说话更需逻辑思维基础上的语言规范化等等。大学生有所思有所忆能明理,才能在不知不觉中把中华文化潜移默化为自己所有,这亦是从医者需要的一种人文素质境界。

2.进一步探索语文教学的专门技巧。语文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医学生的语文教学更是与众不同,大学语文教师要在抓好“听说读写看译编背演比思”基本功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一些专门的技巧。例如学习诸葛亮、陶渊明、杜牧、苏轼等人的诗词歌赋,就可以采取文学评论、文学批判、文学总结的方式技巧引导大学生领悟古人鞠躬尽瘁、甘于奉献、正直诚信、不畏权贵、济苦怜贫、积极进取、不落世俗等优良品格,让他们自己总结出大医精诚、服务人民的医者精神,奠定未来从医生涯的职业道德基础。再比如,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为大学语文教学提高效率和水平提供了条件。能否正确和恰当使用新技术亦成为检验语文教师教学技巧和理念的重要方面[3]。在当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中,电脑、投影仪、网络等多媒体设备已经广泛采用。教师可以利用图片、表格、视音频简单介绍中国古代医学经典著作及其创作过程;可以借助文学小说、轶闻趣事介绍扁鹊、华佗、张仲景、皇甫谧、朱丹溪、叶天士等名医名人;可以建设公共邮箱、QQ群、共用网络空间、贴吧等,集思广益讨论分享经典文学作品和学习心得体会;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教学平台,随时更新教学课件、教案、作业和课外阅读书目等。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只要我们深入研究并恰当地设计、开发、运用新技术,并与其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就能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充分体现新技术辅助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第7篇:美术技巧知识点总结范文

多元文化的学习意义,在于融合各种文化和其他学科的知识,来拓展美术教育的文化性质,开阔学生的视野,构建学生广博的知识面,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文化知识素材和时空,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构建一个必要的基础。在当下研究和尝试如何利用多元文化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在教学改革中有着现实意义。

(一)根据美术教育专业的特点进行多元文化教育

课题组成员将根据初等美术教育专业的实际情况,继续深入研究美术师范专业的特点,进一步调整课程体系,强调美术学科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等特点,把美术学习从单纯的技能技巧的学习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可以使学生全面地了解美术与人类、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政治、美术与历史等多方面的联系,从而能更好地学习美术,提高学生对美术审美能力,美术鉴赏能力和美术的艺术创造能力。

(二)掌握多种绘画技巧,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综合创造能力

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掌握中国画和西洋画差异,中国画是用线描和色彩来描绘物体的精神面貌,西洋画是用西洋的素描和色彩关系来塑造,通过多年的文化领域的探索发展,把中国画和西洋画都作了融合,通过中西画的技术的融合相互借鉴,中国画和西洋画都得到了提高。所以学生不能单纯的掌握一种绘画技巧,要掌握各种绘画技巧,跨越这些界线进行综合融合不同画种、技术、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

二、相关概念

“多元文化”是当代世界发展过程中的文化现象,指的是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之化等存在一定冲突的文化所构成的一个多元系统。“艺术素养”是指人所具备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理想的总和。审美素养即体现为对美的接收和欣赏能力,又转化为对文化的鉴别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实施过程

(一)研究对象

以我校美术系美术师范专业的学生作为此次项目研究的对象。

(二)研究方法

1.课题组成员要搜集有关资料,了解国内外有关多元文化与素质教育已有的研究成果,作为课题研究的借鉴。2.调查跟踪了解学生的各科学习状况,各种绘画技能的提高,建立学生档案,逐一进行分析找出差距总结经验。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

1.提高对东方美术和西方美术的认识能力,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之间的差异。在锦州师专的美术系教学中,根据美术师范专业综合性强、知识面广等特点进行教学,旨在培养掌握中国画、油画、工艺美术等多种绘画技能和艺术史等理论知识的美术师范专业人才。在教学中采用绘画示范、多媒体直观教学等手段让学生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表现方法,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之间的差异,提高对东方美术和西方美术的认识能力。了解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中国画和欧洲西洋绘画,由于历史渊源、地域、民族差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两种绘画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诸如:在美感追求上;在物体形象的塑造上;在绘画色彩的表现上;在透视学和解剖学的应用上;应该认识到采用的工具材料在东西方画种之间的差别。在彻底了解他们之间的差异后,才能把他们相互融合借鉴在一起,使绘画技巧得到提高。在教学中注重教学双边关系,通过师生互动,启发调动学生学习绘画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进行探索性的课堂活动,才能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避免了陈旧的教学方法。2.重视中外美术史理论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学习中外美术史以及与美术史相关的其他多元文化知识,比如:文学、历史、地理、宗教、民俗、政治等等,让学生全面了解美术与社会多元文化的相互关系。使学生在广泛的人文背景中深入解读美术作品的内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尤其对于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和徐悲鸿《田横五百士》等这类经典作品,学生如果不了解其历史文化背景,就很难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主题和艺术特点。在教学中,采用课前让学生翻阅相关资料、课上分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能够在浓厚的学习气氛中得到提高。3.跨越学科的界限,把音乐、诗歌等多元文化融合在各种类型的绘画中。在绘画创作教学可以把音乐、诗歌作为命题画,例如以杜牧的《清明》一诗为例,用“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为题,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绘画创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4.积极展出学生美术作业,观摩中外美术作品,有助于提高学生美术成绩和欣赏评价艺术作品的能力。选取学生课内外创作的优秀作品,在学校门厅、走廊、教室等场所经常展出举办美术课堂作业展、美术创作和临摹展。展览的作业包括油画、国画、工艺美术等多种形式。5.在美术教学多元化的实施过程中,突破实践和空间的限制,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在课堂之余充分利用学校和地区优越的文化环境、社会资源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场所,利用图书馆、网络、书籍、媒体、专题讲座等途径、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四、实施效果

第8篇:美术技巧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声乐教学情感调控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以及相应的行为反映。它既有信号的功能,又有调节人精神活动的动力功能。它能积极地影响人的认识过程,推动人的认识发展。积极而良好的情感能激发歌唱者感知的积极性,增强想象和思维的能动性。歌唱艺术是最富心灵性、表现性的艺术,情感则是它的内容和本质。情感这种心理现象在歌唱和技巧训练中往往起着非同寻常的重要作用,比如歌唱情绪低落,状态就差,歌唱无激情,声音无活力,高音就困难等。情感与声乐技巧训练及声乐艺术表现密切相关,因为一切歌唱活动都是依靠人的大脑和各发声器官协同配合来进行的艺术创造。这种创造体现在教学的双方,教与学双方都处在矛盾与解决矛盾的过程之中。声乐训练靠大量心理活动来实现,生理因素也受心理活动影响和制约。教学中影响学生的因素很多,毫不例外地应该将积极的情感作为动力,教师能否调控好学生积极的情感状态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一、积极的情感状态是解决声乐技巧的动力

在声乐教学中,情感的调控对解决声乐技巧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声乐艺术的学科特点处处充满矛盾,学生就是在矛盾的不断出现和不断被解决的过程中,使歌唱技巧和艺术表现力得到提高和完善的。歌唱者对自己的歌唱器官看不见又摸不着,只能凭听觉、视觉、感觉对教师的示范、讲解进行感受、比较,都是以感知为基础,以大脑的意识操作为手段,通过思维对所获得的感性认识进行分析、判断,逐渐形成对声音状态的理解,不断调整自己的歌唱状态和获得歌唱经验,达到真正掌握歌唱的技巧。教师若能准确地把握住学生发声的各种细微变化,并能通过有效的方法加以解决,注重自己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就能调动起学生旺盛的歌唱欲望和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核心因素,教师应该用教学方法的科学性来实现课堂的生动性,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声乐教学中积极的情感状态是获得好的歌唱状态的基础,比如声乐教学中常出现有的学生为追求某种声音效果,找“高位置”而脱离自然状态,发声音位不高、咬字无力、课堂不够积极等状况。笔者曾用富有情感和语气的朗诵状态启发、引导学生,收到很好的效果。朗诵本身就是艺术性的语言,《乐记》中讲:“歌之为言之,长言之也。”歌曲的创作与表现都是人们生活中情感语言的演变、夸张和提炼,而完美的朗诵更是发声技巧、语言技巧及情感表现的最好体现。作为声乐技能的训练也可借助朗诵的感觉,要求学生在练习中强调带上感情,并带上良好的呼吸支持,将语音位置提高,加强语气、语调以及咬字、吐字的积极状态,将朗诵时的生理感觉再现于歌唱状态之中,学生通过练习找到了好的声音感觉。中外艺术歌曲中,高潮处往往出现“啊”“哎”等感叹词,这些高音恰巧是歌唱技巧的难点,又是学生最畏惧的,若要求学生用叹气的状态,带上语气,深情地朗诵歌词的状态去找高音感觉,充分地打开喉咙,既能使学生容易找到高位置的声音状态,又能减少学生对高音的畏惧感,克服发声障碍。

声乐教学成功者往往是教师善于教与学生善于学的积极互动,学生课堂的感知状态、情感状态以及个性特征等都能动地支配着他的生理感觉,也控制着他的歌唱行为和技术的发挥。比如歌唱最重要而又最常见的呼吸问题,若教师只强调怎么吸,吸多少,吸到什么部位等等,学生往往不易做到。若能给学生讲明歌唱呼吸与生活呼吸的异同和特殊性,呼吸是歌唱的生命,歌唱呼吸需要一定量的支持和有意识地控制呼气,运用和练习中要吸得深而吐得均匀,随时要保持松而畅的呼吸状态。具体练习中可启发学生用吸气如“闻香花”“打呵欠”,呼气如“抽丝”“吹蜡”等生活体验来找感觉,可能会获得好效果。教师形象、生动的启发比单纯生理性或技术性阐述,更易让学生理解、接受,也会调动和激发起学生积极的情感状态和思维想象,利用丰富的想象力去捕捉各种发声感觉。

二、情感因素是歌唱表现艺术美的核心

歌唱是一门技巧性极强的学科,但具有艺术性的教学最能激发学生的歌唱激情,教师的教学要富有情感性,应具体落实在教学和艺术实践的每个环节中。比如声乐教学中教师选择的练声曲,它是教师训练声音的手段,也是声乐表演的准备和发声的基础。通常教师根据学生学习不同状况选择各种练声曲,主要注重于技术上的考虑,往往比较枯燥而单调。教师在巧妙地组合和设计练声曲时应充分考虑到课堂效果,既要做到循序渐进,也应考虑到该练习能否调动起学生积极的情感状态。例如音阶上下转换和跑动要富有流动感,应该连贯性练习与跳动性练习相结合,把学生从枯燥、单调的技术训练中解脱出来。特别注意课堂练习的状态,要求学生感觉每个乐句、每个母音的流动都有潜台词,将连惯性乐句要唱得舒展而自如,跳跃性乐句唱得华丽而富有活力。教师把练声曲看作是技术训练、音乐感觉、音乐表现力训练的综合体。要求学生在练声中养成细心感受、分析作品的良好习惯,把每条练声曲或作品都唱得准确而完美,从技能训练上升到有意识的歌唱需要,从而形成对音乐作品感受的完整概念,为今后驾驭难度较大的作品创造条件。由此能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受能力,增强教学艺术性,学生的心灵会得到陶冶,使其认识到美好的歌唱是技巧与情感的完美结合,是人内在情感激发的结果,使学生逐渐养成发声必有情的习惯。由此也能极大地减少由于技术训练带来的心理压力。

声乐教学中的情感调控无疑还应体现在对歌曲的艺术表现与情感内涵的挖掘上。声乐教学本身就是生动、鲜活、充满想象力的教学,教师要善于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要营造生动而和谐的教学氛围,只有当学生对所感知的美有深刻的体验时,才会对作品的艺术美产生热爱。在处理具体的作品中,教师若能运用富有感情的想象分析歌曲旋律与歌词,并用艺术性的朗诵语言准确而生动地朗诵歌词,就能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学生通过联想歌词中的意境,会身临其境,将歌曲音乐形象与歌词文学形象构成一幅生动的“音乐画面”,会激发起创造好这部作品的欲望。强烈的创造欲望会激起对声乐技巧的完美追求,在不断追求艺术完美的同时,良好的发声技巧和声音状态会得以巩固和稳定。

在此课堂氛围中还能使学生认识到歌唱是通过优美的乐音来表达情感和心灵状态的艺术,作为艺术二度创造的歌唱者若没有强烈的情感欲望和处于激动不已的情感状态便不能进入创作状态。没有真实的情感渗透与作品心灵相通的情感感应,就不能真正创造出具有艺术感染力的艺术形象。作为审美对象的声乐艺术本质上就是人类情感的需要和表现,“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乐记》)人心感于物而动,声则动于心而发。声乐教学的情感性表现为教师教学的知情统一,要善于利用非智力因素促进教学,寓情于理、情理交融、才能以情动人,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认知的发展,使教学充满情感的魅力。学生受到教师教学中情感的陶冶和激发,促进情感想象深度和广度的发展,对情感的理解从生理感官的感受上升到心理层次的完全接受,逐渐形成深刻、持久的审美体验和完善的审美能力。情感在声乐教学中充当着极为特殊的核心作用,没有情感的参与就没有学生接受的整体现实性。

三、不断的艺术实践是完善情感表现能力的基础

声乐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歌唱技巧是以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无数实践锻炼得以巩固。完美的歌唱应是正确的发声方法长期培养和不断的艺术实践总结、积累的结果。教师在注重课堂训练的同时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艺术实践机会,声乐教学实践活动包括上观摩课、听音乐会、参加演出等艺术活动。例如,学生听到著名歌唱家优美的歌唱,往往会因激动而情不自禁地歌唱,而且唱得轻松、自如,越唱越兴奋,越兴奋技术发挥、情感状态就越好。这种榜样的力量潜入学生心灵会激励学生对美的歌唱的追求,会为此而刻苦钻研。多参加舞台实践活动,学生会把平时课堂接受的感性认识通过舞台实践加以检验,并得以积累和巩固,逐渐上升为自身切实感受的理性认识,把歌唱技巧与歌唱心理统一起来,把教学中眼中所见、耳中所闻转变为心中所想、口中所唱,逐渐成为能用审美之心感物、审美之耳赏物、审美之眼观物,具有审美创造能力的人。

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学生会将歌唱时的情感活动与其他心理因素形成联系,并在以后类似情境中重复体验这种情感,这对培养学生深厚而稳定的情感素质大有益处。艺术实践是学生歌唱能力发展的决定条件,人的能力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歌唱才能也需要在无数次实践中去求得形成和发展。声乐教学中开展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拓宽艺术视野,提高审美鉴赏能力,使学生从中体会知识的实践意义,能极大地满足其求知需要,有利于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除此以外,在声乐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情感素养,始终保持良好的情感状态。教师教学中应注重以情动人、以美感人,不但能鼓舞学生的积极性,产生“情感共鸣”,教师还应加强自我修养,给学生以良好的榜样。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心灵的闪光点,作为推动其前进的动力和转化的起点,使教与学双方获得一种心灵的沟通。教师良好的情感素质会对学生产生较好的心理效应,真正像磁石般吸引着学生。在这种积极而和谐的状态下进行技能训练,十分有益于调动起学生的创造热情和情感表现欲望,学生会将这积极的内在动机转换成自觉而刻苦学习的动力。

结语

声乐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尽快掌握歌唱技巧,完善审美创造能力。教学内容丰富而复杂,教与学双方的互动则显得格外重要,教师若善于把握学生内心的各种情感因素,将它转换成精神动力,使学生在积极、活跃的心境中真正领会、掌握歌唱技能,定会产生良好的课堂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对情感的调控既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张凯著.音乐心理.西南师大出版社,2001年.

[2]章志光著.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

第9篇:美术技巧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 键 词:声乐教学 情感 调控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以及相应的行为反映。它既有信号的功能,又有调节人精神活动的动力功能。它能积极地影响人的认识过程,推动人的认识发展。积极而良好的情感能激发歌唱者感知的积极性,增强想象和思维的能动性。歌唱艺术是最富心灵性、表现性的艺术,情感则是它的内容和本质。情感这种心理现象在歌唱和技巧训练中往往起着非同寻常的重要作用,比如歌唱情绪低落,状态就差,歌唱无激情,声音无活力,高音就困难等。情感与声乐技巧训练及声乐艺术表现密切相关,因为一切歌唱活动都是依靠人的大脑和各发声器官协同配合来进行的艺术创造。这种创造体现在教学的双方,教与学双方都处在矛盾与解决矛盾的过程之中。声乐训练靠大量心理活动来实现,生理因素也受心理活动影响和制约。教学中影响学生的因素很多,毫不例外地应该将积极的情感作为动力,教师能否调控好学生积极的情感状态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一、积极的情感状态是解决声乐技巧的动力

在声乐教学中,情感的调控对解决声乐技巧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声乐艺术的学科特点处处充满矛盾,学生就是在矛盾的不断出现和不断被解决的过程中,使歌唱技巧和艺术表现力得到提高和完善的。歌唱者对自己的歌唱器官看不见又摸不着,只能凭听觉、视觉、感觉对教师的示范、讲解进行感受、比较,都是以感知为基础,以大脑的意识操作为手段,通过思维对所获得的感性认识进行分析、判断,逐渐形成对声音状态的理解,不断调整自己的歌唱状态和获得歌唱经验,达到真正掌握歌唱的技巧。WWw.133229.coM教师若能准确地把握住学生发声的各种细微变化,并能通过有效的方法加以解决,注重自己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就能调动起学生旺盛的歌唱欲望和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核心因素,教师应该用教学方法的科学性来实现课堂的生动性,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声乐教学中积极的情感状态是获得好的歌唱状态的基础,比如声乐教学中常出现有的学生为追求某种声音效果,找“高位置”而脱离自然状态,发声音位不高、咬字无力、课堂不够积极等状况。笔者曾用富有情感和语气的朗诵状态启发、引导学生,收到很好的效果。朗诵本身就是艺术性的语言,《乐记》中讲:“歌之为言之,长言之也。”歌曲的创作与表现都是人们生活中情感语言的演变、夸张和提炼,而完美的朗诵更是发声技巧、语言技巧及情感表现的最好体现。作为声乐技能的训练也可借助朗诵的感觉,要求学生在练习中强调带上感情,并带上良好的呼吸支持,将语音位置提高,加强语气、语调以及咬字、吐字的积极状态,将朗诵时的生理感觉再现于歌唱状态之中,学生通过练习找到了好的声音感觉。中外艺术歌曲中,高潮处往往出现“啊”“哎”等感叹词,这些高音恰巧是歌唱技巧的难点,又是学生最畏惧的,若要求学生用叹气的状态,带上语气,深情地朗诵歌词的状态去找高音感觉,充分地打开喉咙,既能使学生容易找到高位置的声音状态,又能减少学生对高音的畏惧感,克服发声障碍。

声乐教学成功者往往是教师善于教与学生善于学的积极互动,学生课堂的感知状态、情感状态以及个性特征等都能动地支配着他的生理感觉,也控制着他的歌唱行为和技术的发挥。比如歌唱最重要而又最常见的呼吸问题,若教师只强调怎么吸,吸多少,吸到什么部位等等,学生往往不易做到。若能给学生讲明歌唱呼吸与生活呼吸的异同和特殊性,呼吸是歌唱的生命,歌唱呼吸需要一定量的支持和有意识地控制呼气,运用和练习中要吸得深而吐得均匀,随时要保持松而畅的呼吸状态。具体练习中可启发学生用吸气如“闻香花”“打呵欠”,呼气如“抽丝”“吹蜡”等生活体验来找感觉,可能会获得好效果。教师形象、生动的启发比单纯生理性或技术性阐述,更易让学生理解、接受,也会调动和激发起学生积极的情感状态和思维想象,利用丰富的想象力去捕捉各种发声感觉。

二、情感因素是歌唱表现艺术美的核心

歌唱是一门技巧性极强的学科,但具有艺术性的教学最能激发学生的歌唱激情,教师的教学要富有情感性,应具体落实在教学和艺术实践的每个环节中。比如声乐教学中教师选择的练声曲,它是教师训练声音的手段,也是声乐表演的准备和发声的基础。通常教师根据学生学习不同状况选择各种练声曲,主要注重于技术上的考虑,往往比较枯燥而单调。教师在巧妙地组合和设计练声曲时应充分考虑到课堂效果,既要做到循序渐进,也应考虑到该练习能否调动起学生积极的情感状态。例如音阶上下转换和跑动要富有流动感,应该连贯性练习与跳动性练习相结合,把学生从枯燥、单调的技术训练中解脱出来。特别注意课堂练习的状态,要求学生感觉每个乐句、每个母音的流动都有潜台词,将连惯性乐句要唱得舒展而自如,跳跃性乐句唱得华丽而富有活力。教师把练声曲看作是技术训练、音乐感觉、音乐表现力训练的综合体。要求学生在练声中养成细心感受、分析作品的良好习惯,把每条练声曲或作品都唱得准确而完美,从技能训练上升到有意识的歌唱需要,从而形成对音乐作品感受的完整概念,为今后驾驭难度较大的作品创造条件。由此能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受能力,增强教学艺术性,学生的心灵会得到陶冶,使其认识到美好的歌唱是技巧与情感的完美结合,是人内在情感激发的结果,使学生逐渐养成发声必有情的习惯。由此也能极大地减少由于技术训练带来的心理压力。

声乐教学中的情感调控无疑还应体现在对歌曲的艺术表现与情感内涵的挖掘上。声乐教学本身就是生动、鲜活、充满想象力的教学,教师要善于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要营造生动而和谐的教学氛围,只有当学生对所感知的美有深刻的体验时,才会对作品的艺术美产生热爱。在处理具体的作品中,教师若能运用富有感情的想象分析歌曲旋律与歌词,并用艺术性的朗诵语言准确而生动地朗诵歌词,就能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学生通过联想歌词中的意境,会身临其境,将歌曲音乐形象与歌词文学形象构成一幅生动的“音乐画面”,会激发起创造好这部作品的欲望。强烈的创造欲望会激起对声乐技巧的完美追求,在不断追求艺术完美的同时,良好的发声技巧和声音状态会得以巩固和稳定。

在此课堂氛围中还能使学生认识到歌唱是通过优美的乐音来表达情感和心灵状态的艺术,作为艺术二度创造的歌唱者若没有强烈的情感欲望和处于激动不已的情感状态便不能进入创作状态。没有真实的情感渗透与作品心灵相通的情感感应,就不能真正创造出具有艺术感染力的艺术形象。作为审美对象的声乐艺术本质上就是人类情感的需要和表现,“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乐记》)人心感于物而动,声则动于心而发。声乐教学的情感性表现为教师教学的知情统一,要善于利用非智力因素促进教学,寓情于理、情理交融、才能以情动人,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认知的发展,使教学充满情感的魅力。学生受到教师教学中情感的陶冶和激发,促进情感想象深度和广度的发展,对情感的理解从生理感官的感受上升到心理层次的完全接受,逐渐形成深刻、持久的审美体验和完善的审美能力。情感在声乐教学中充当着极为特殊的核心作用,没有情感的参与就没有学生接受的整体现实性。

三、不断的艺术实践是完善情感表现能力的基础

声乐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歌唱技巧是以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无数实践锻炼得以巩固。完美的歌唱应是正确的发声方法长期培养和不断的艺术实践总结、积累的结果。教师在注重课堂训练的同时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艺术实践机会,声乐教学实践活动包括上观摩课、听音乐会、参加演出等艺术活动。例如,学生听到著名歌唱家优美的歌唱,往往会因激动而情不自禁地歌唱,而且唱得轻松、自如,越唱越兴奋,越兴奋技术发挥、情感状态就越好。这种榜样的力量潜入学生心灵会激励学生对美的歌唱的追求,会为此而刻苦钻研。多参加舞台实践活动,学生会把平时课堂接受的感性认识通过舞台实践加以检验,并得以积累和巩固,逐渐上升为自身切实感受的理性认识,把歌唱技巧与歌唱心理统一起来,把教学中眼中所见、耳中所闻转变为心中所想、口中所唱,逐渐成为能用审美之心感物、审美之耳赏物、审美之眼观物,具有审美创造能力的人。

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学生会将歌唱时的情感活动与其他心理因素形成联系,并在以后类似情境中重复体验这种情感,这对培养学生深厚而稳定的情感素质大有益处。艺术实践是学生歌唱能力发展的决定条件,人的能力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歌唱才能也需要在无数次实践中去求得形成和发展。声乐教学中开展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拓宽艺术视野,提高审美鉴赏能力,使学生从中体会知识的实践意义,能极大地满足其求知需要,有利于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除此以外,在声乐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情感素养,始终保持良好的情感状态。教师教学中应注重以情动人、以美感人,不但能鼓舞学生的积极性,产生“情感共鸣”,教师还应加强自我修养,给学生以良好的榜样。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心灵的闪光点,作为推动其前进的动力和转化的起点,使教与学双方获得一种心灵的沟通。教师良好的情感素质会对学生产生较好的心理效应,真正像磁石般吸引着学生。在这种积极而和谐的状态下进行技能训练,十分有益于调动起学生的创造热情和情感表现欲望,学生会将这积极的内在动机转换成自觉而刻苦学习的动力。

结语

声乐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尽快掌握歌唱技巧,完善审美创造能力。教学内容丰富而复杂,教与学双方的互动则显得格外重要,教师若善于把握学生内心的各种情感因素,将它转换成精神动力,使学生在积极、活跃的心境中真正领会、掌握歌唱技能,定会产生良好的课堂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对情感的调控既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张凯著.音乐心理.西南师大出版社,2001年.

[2]章志光著.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