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美术专业范文

美术专业精选(九篇)

美术专业

第1篇:美术专业范文

艺术教育的目的不同于科学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要具有高尚的爱国情操,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通过美术作品的熏陶,让学生的产生艺术魅力、艺术灵感、艺术共鸣、艺术感染力,让学生不断积累和不断丰富爱国情操、审美情感,使学生感悟到有一种心灵之间的纯洁之美、高尚之美。例如:让学生在课堂上欣赏张大千的国画作品《千里江山图》时,画幅中展现的烟波飘渺、连绵千里、重峦叠嶂,一波万里,散发着无与伦比的光芒。《千里江山图》展现的出来的景观何其雄伟壮观,关键在于细节的刻画上,将自然界无穷变化的自然形象比如茂林修竹、飞流瀑布都刻画的惟妙惟肖、多姿多彩,无论是幽绿茂密的树林还是连绵不绝的山峰,都没有一样类似,其之间的精美生活空间相融合,如野村小市、楼台亭阁还有小船人家等幽幽景观,无一都刻画的恰到好处。通过这些景色的深刻绘画,将祖国的壮丽河山都呈现在学生绵延,使其学生在情感上有深刻的触动,感觉到我们的国家是非常美丽的,油然而生一种爱国情感,提高对国家的热爱之情,更加的积极学习。还有展子虔的《游春图》、范宽的《富春山居图》等,通过这些作品的欣赏,让学生自然产生一种爱国情感,一种崇高的爱国情节。美术的魅力是无法比拟的,也是艺术教育特色展现的一面,也是美术教育在艺术教育中的完美体现。

二、培养学生崇高的审美情操,加强学生的艺术情感

艺术教育可以爆发学生内在潜力,非普通教育所能比拟的,培养学生的个性发挥,是对学生的道德、意志以及气节、个性等心理因素进行完美触发的特殊教育。比如,在课堂上我们欣赏中国传统绘画《溪山行旅图》的时候,首先会感觉到这是一副描绘山水画的巨作,笔墨浑厚,气势磅礴,仿佛画里的山峰耸立于我们面前,山峰嶙峋,挺拔坚硬,让后直落千尺,将整个山川的生机与活力展现的淋漓尽致;山尖茂林密密,山腰巨石突起,老树盘根,山间小溪可以让人感觉到潺潺水声;古道上驼队的点缀,更是加强了生命力。宏伟磅礴的挥笔用墨,将国画技巧运用到如此精准,气象宏伟的自然景观,把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独特意境得到充分的展现。一部作品给学生的审美情操更是有一种特殊的情感,让学生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有着自然的爱慕,这种特殊的爱慕情感会让学生感受到,以画感人,了解祖国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加强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教学中,将学生的情感融入,使其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到国画的灵魂、国画的传神、国画的自然巧妙指出,通过整体的方式来感受,让学生感受到美术专业对他们人格魅力的熏陶;用美术的角度去感受,是艺术教育的完美表达;以传统教育去体会,是传统教育所展现的情绪反映以及情感上的完美体会。

三、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的能力,加强学生的艺术情感

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审美的大众,艺术是按照美的原则来触发灵感创造作品的;反之,也会对学生从心灵上起着没的教育熏陶和情感上的作用。艺术是一种听觉和视觉相互融合相互传神的过程,它将有艺术的和谐力、节奏的感染力来体现生活、表达生活、热爱生活,通过栩栩如生的形象和身临其境的意境来触发学生们的大胆想象力和丰富的联想力,最重要的是心灵上的触动也必须是由感性来呈现出来的。艺术所反映的是生活现实的一面,是心灵触动之后的一种自然感悟上的冲动,将现实生活的心灵化与艺术作品的心灵化完美融合。艺术家用心灵的呼喊或心灵上的动态、线条以及色彩用美术的形式来创造作品,正式艺术家通过作品向世人表达心理和传递情感的一种体现,更是艺术家带给世人生活上的感受和感悟,对生活上的向往和体现。例如,在课堂上学生们在观赏齐白石老先生《虾》的作品时,就能从这幅绘画中感受到独特的艺术风格的展现,以及齐白石老人独特的人格魅力的体现。学生们需要学会用不同的方式去展现自己,对于学生来讲,自我展现的机会越多,就会最大的限度的去挖掘自己内在的潜力。美术专业为学生建设了创建展现个人情感的发展性及可能性的,在美术专业教学中,不仅要学习美术本身的基本知识、技能、技巧以外,而且还要涉及到历史、地理、政治、自然等方面的知识补充。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见识、增强思维能力等具有新时代的个性空间发展的空间的全面发展。

四、培养学生个性的创作能力,逐步成为创新型人才

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个性的创作能力,加强学生创新的能力,也是完善和全方位增强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在创作活动、创作思维的过程中,让学生的人格魅力得到全面的培养,使学生在通过自己的灵感去创作自己的美术作品的时候,可以表达学生对整个人类环境、对祖国的大好河川、对社会文明有深刻的认识,然后通过这种思想情感,让学生逐步去寻找内心的自己,慢慢的认识自己、最后掌握自己,了解当今时代的传统文化,使学生的艺术感得到升华;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丰富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底蕴。美术专业在艺术教育中的完美之处就是在于培养学生自己独特的创作能力,让学生把对现实生活的感受、美丽景观的感叹、当今社会文明的感悟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使学生把生活中的真、善、美用美术专业的独特魅力去展现自己认识的美、自己人生的独特,用美术专业的方式去激发学生对创作的追求、刺激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爆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当代艺术教育有着特殊的历史使命感,只将赋予艺术教育的独特创意,将美术的形象、色彩、形态可以完美的融合,才能体现出艺术的奇迹,艺术的真善美。培养学生艺术的想象力,扩展艺术的联想力,爆发学生的灵感,永远都从创意的角度去展现艺术的独特魅力。

五、加强美术教师教师素质的培养

美术教师自然是美术专业的重要力量,本身所具备的素质好坏、能力高低会直接影响到美术教育的效果。

(一)不断充实美术教师的专业知识

不断提高自身知识的掌握能力。当今社会,科技经济告诉发展,艺术也更多元化,新的艺术形式不断出现。因此要结合时代的要求培养美术人才,美术教师要不断更新的自己的知识体系,把“专”“精”的知识体系与“博”“深”“广”相结合。

(二)加强美术教师教学能力和美术创作能力

美术教师若能是有理论知识、教学方法、创作能力三者结合的理想教师,那是完美的境界。有创造能力的教师,一般专业技能和技巧也会较强。这类教师一般在基本的功的训练上,在引导创造行,都会影响学生。所以,高水平的教师会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在这里特别注重一点,当今社会创造要有时代的精神的体现,敢于大胆摸索新的方法、创造新的艺术语言与表现手法,从而创造出有个性、有风格的美术作品。

六、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实施

目前社会都在积极地推行如何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建立现代的教学体系,来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人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教育方法和思想的改革:

(一)改革三中传统教学观念

首先是改变教学质量观,树立完善全面的教育质量观;其二改革单一的教学观,树立多个教学观;其三改革整齐的教学观,树立灵活多元化的教学观。第一中教学观念最重要。通过事实发现,知识、智力、和非智力的因素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基础是知识,重点是智力,前提是非智力,三者必须完美的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教学质量的理想效果。

(二)改革传统堂课气氛

调动教师与学生在美术课堂的互动积极性,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心情、态度与美术教师的交流配合,都会成为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关键在于教师提供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学生乐趣在于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收获;学习中矛盾的解决关系教师的灵活处理。美术课程最佳的教学效果,是教学要素各个最优化的综合效果,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关键要靠有强烈能动性作用的教师,在于美术教师对所有教学因素最佳的设计和实施,更主要是学生自身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实施启发式教学方式

第2篇:美术专业范文

美术学专业考研考政治、外语和两门专业课,专业课考素描和所报考的方向的专业

美术学专业为美术史论、美术教育领域培养教学和科研,美术评论和编辑、艺术管理和博物馆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能从事美术教育、美术研究、文博艺术管理、新闻出版等方面的工作。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美术专业范文

    多少世纪以来,人们头脑中的,绘画、雕塑、实用美术等形式都是美术创作中不可动摇的表现形式,是作为形象记录的符号、表现手段。

    一、美术教育专业与世界观、人生观密切相关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艺术观对我国美术教育专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些观点认为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艺术是最先进艺术的代表,是未来艺术的发展方向,还有一些观点认为中国的艺术要与世界艺术接轨,就是要引进西方现代艺术。

    艺术与美的结合,不是将艺术限制于各种教条之内,更不是给艺术强加上不能表现丑的清规戒律,而是要求将美作为艺术家的一种信仰渗透于关系和作品中,使之成为一种形而上的境界,从而深刻地影响着读者和观众。对于艺术审美性的要求,不简单地等于悦耳悦目,同时还包括境界的提升和认知上的满足。

    二、感悟精髓,虚心求教,加强美术教学训练

    艺术作品是反映作者当时思维和心理活动过程的明镜,美术教学的关键也往往在于紧扣这些过程的每个环节。在美术教学的训练中,学生们经常不自觉地用自己固有的思维方法学习,错误、混乱地表现对象,并麻木地进行下去,这一恶性循环的症结在哪里呢?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整体深入地认识、理解及分析对象,没有追踪和提炼感受到第一印象。而只是凭借臆造,概念、机械地表现对象。对此问题,解决方法主要是正确把握自己的思维,虚心地向老师学习纠正。

    三、构建科学的评价方法,对教学的成果进行自我检验

    自我评价是提高认识思维的重要过程,这一个过程的客观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取得明显的进步,同时,这也是一个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的过程。通过校园系列作品汇展,同学之间的互相评价,既可增强学习的氛围,又可得到他人的评价,进行深刻的艺术反思,从而更好地进行美术教学训练。“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正是教师的真正价值,也体现出教师的评价在美术教学中所起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看,也要求教师具备明晰的艺术观点和深厚的艺术修养,能够给出见解独到的激励性评价。

    四、教师个性化语言对美术教学的影响

    表现主义,作为艺术史上一个重要的流派,同时对中国高等美术教育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对人的主观世界的表现方式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挥空间,表现性教学丰富了传统以写实为主的美术教育模式,它的存在和发展为美术教育教学带来了积极的影响。然而,随着目前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生源专业素质呈现出明显的下降态势。随着多媒体时代的到来,速成艺术家成为了普遍的社会现象,在美术教育上表现为忽视美术基础教育,过分强调个性化教育。表面的个性化风格语言难掩审美修养的欠缺和艺术基础的薄弱等问题。作为教师,传授艺术的普遍规律,体现美术及美术教育的公共性才是其真正责任,而不是个性化的特殊现象,学生的个性因人而异,教师“抛砖引玉”的教学方式比强加于人的教学方法更具科学性,对学生专业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也更具有实际意义。

    综上所述,把创造性和个性摆在美术教育的至高无上的位置、用完全激发个性的教育来代替基础教育是不正确的,特别是不能把所谓的“创造性”仅仅看作是语言样式上的“出新”。现在某些标榜“创新” 的作品,其精神内涵却很空洞,就是这种理论误导的结果。

    虽然,现代科技对传统美术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但是究其根本,也只是在艺术创作中对工具的影响。而真正要创作出有价值,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关键还在于提高人的艺术修养。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艺术家不仅要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有深刻的认识,而且还要以艺术的表现手段、表现技巧和表现形式,将深刻的艺术认识形象地表达出来,才能实现艺术创作的目的。艺术之美不仅是形式之美,更是思想之美。这就要求艺术家具有较高的认识水平和较强的表现能力,要具备坚实的艺术功底。如果不从根本上提高艺术修养,只是掌握一门技术和一两种设计软件,那就只能是模仿性的制作或机械性的复制,决不可能创作出具有艺术感染力和艺术家自己独特个性的艺术品来。

第4篇:美术专业范文

关键词: 中职对口单招 美术专业 考前强化训练

近几年中职对口单招扩招,参加艺术类单招的考生越来越多,考前强化训练是每个考生都必须经历的,我认为对学生进行美术专业考前强化训练关键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以人为本,创设情境,调整学生最佳状态。

学生对美术的兴趣需要以情激趣,环境和气氛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在训练中要发挥电教媒体、范品、演示讲解的作用,同时调动学生眼、耳、手、口等器官的综合功能的积极性,创设并融入多维空间情境,在对构图、造型、色彩、空间、虚实等的平面或立体感受中激发学生人画合一,这样学生的精神状态才能得以激发,从而“精神饱满”地去作画。专业课在轻松和愉快的气氛中进行,美术老师应该将自己对艺术的热情通过自身美术素质与基本功,融入到对学生的理解与爱护之中。

二、讲究技巧,授之以“渔”,提高学生应变能力。

一直以来,很多老师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能考出“好成绩”,急功近利,平时的教学过程就是让学生选择一个范图机械地进行临摹和默写。画素描,永远是那个固定的角度;画色彩,“一个苹果十三笔”。学生受到这些框框的限制,失去了激情,缺少感性和理性的认知,以致最后考试时,只能靠呆板的记忆答题,模特儿角度变了,还是按那个角度画。色彩静物中的苹果个个一模一样,相同的用笔,相同的色彩。也许最后,可能有学生侥幸得高分,但到了高校,问题就来了,因为他所画的画都是一个“模子”。

其实,真正的老师不是我们而是生活,我们的主要任务是传授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法,写生永远是我们认识生活的主要方式,因为绘画作为视觉艺术的最基本工程,是手(手绘)、眼(观察)、脑(认识)、心(感情)相结合的产物。所以,我在对学生的强化训练中把写生排在第一位,临摹只是写生的辅助手段。在写生时,我总是把几种不同风格的范图挂在墙上,学生只在写生感觉不对时才看看范图。若写生时,角度不好、光线移动或色彩静物中某些形体不美,位置不利构图,这时,我们就要加入默写。不管人物、静物在客观上有哪些缺陷,在主观上,在最后的画面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应该是最好的。以大量的写生或默写为观察和达到对生活感受最初步的取舍,选取精华或重新组合或由之启发而就的构图整体,将有发展前途的构思升级为创作,经过几次变体达到终极目标。创作,还是基于写生。

三、举一反三,创新发展,充分挖掘学生潜力。

这里的“举”和“反”都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的。学生没有固定的教材,为此,我找了一些风格不同的作品借给同学们看,同时让他们自己到书店、图书馆接触各种作品,然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本书,并介绍自己最喜爱的一幅作品,进而对学生有全面的了解。接下来,我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观察、分析、学习这幅作品的表现方式,对作品进一步深入了解。“读懂”画,然后进行临摹,并能默写,这是“一”。这样,课堂写生就容易多了。不同时间,不同光线,不同主题的写生就是“三”。可以说,写生过程就是“反三”过程。在写生中,学生学习处理各种不同的色调、各种关系,这是一个重点训练过程,这一步强化训练做好了,学生就能坦然面对美术加试了。

四、分组练习,团队合作,有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风格。

不同性格的学生作画风格是有区别的,我发现那些敏感纤细的同学喜欢的作品风格多是清秀细腻的,而一些活泼开朗的同学则喜欢大笔触、效果强烈而豪放的。我就根据不同的风格把学生分成几小组进行练习。老师把自己的风格强加给学生是不对的。我常对学生讲,笔触大小、风格习惯甚至作画步骤都不是问题,但这并不等于没有原则和标准,一幅画的构图、色调处理、主次、虚实、比例、色彩等关系必须明确而科学。“感觉”很重要,但“理性”同样很重要。这种分组练习实际上就是因材施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体认识,使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第5篇:美术专业范文

关 键 词:新世纪 高师美教专业 复合型人才 培养模式

2002年,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正式颁发,标志着中国美术基础教育进入了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从课程教学、课程设置、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全面改革。同时,与之关系密切的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也势在必行。而专业复合型美术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是其中的重点。目前,我国高师美教专业培养模式存在着培养目标单一、培养模式凝固化以及与社会的联系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就高师美教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加以探析。

一、新世纪教育改革的基本需要

新世纪经济的快速发展,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对美术人才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对高师美教专业教育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高师院校复合型美术人才教学体系的转变,培养出符合新世纪所需的高素质、高质量的美术复合型人才是21世纪我国社会发展教育变革的必然趋势,也是高师美术专业本身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的发展靠的是教育,教育的方针、策略和教学体系直接影响人才类型的培养,而人才又能推动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所以说,今天的高师教育就是明天的教育水平,要想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深入研究和探索转变对高师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显得十分必要。高师院校美教专业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美术师资的主要场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已进行多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有些高师院校仍存在改革幅度不大、培养模式、教学体系依旧传统、没有创造性和活力的状况。具体表现是:课程设置过窄,导致学生的知识、能力单一、片面;学生缺乏综合知识和多元文化知识;教师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教育教学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高师毕业的学生与非师范毕业的学生所具备的教师能力与素质相比,并没有显出明显的优势,且高师培养出的美术师资也不能胜任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因此,只有转变传统的教学体系,培养出复合型美术人才,才是符合社会主义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能更好地迎合当今教育体系的基础教育改革,从而推进教育进步和社会发展。

二、我国高师美教专业培养模式转变的趋向

1.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

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先导。不管是体制改革还是教学改革都必然涉及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不改变过去那种“专业对口”的观念就无法拓宽专业面和知识面;不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就不可能有个性化的教育,就不能培养出创造性的人才;不树立大学素质教育思想,就不可能打破目前高等教育职业性太强、功利导向太重的局面。因此,面向新世纪的培养模式的转变,必须首先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2.高师美教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要求

高师美教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应符合社会和教育发展要求的调整,在主要以“掌握美术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基本技能”的培养基础上,明确提出美术学的毕业生必须获得“美术教育管理、美术学科研究的能力”,获得“美术创作的能力”和“美术鉴赏的能力”。培养能够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开展美术教学,能够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获得研究信息,开展学术研究的学生,全面培养、发扬创新精神和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

三、高师美教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1.专业口径的拓宽

未来的人才,不仅要具备本专业所需要的理论基础、知识基础和技能基础,更需要具有创新能力。过分注意专业性和职业性,过分强调职业分工,适应范围狭窄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这就需要将原有的单一学科拓宽为复合学科系。如增设应用型或新型交叉学科专业;合理组织通识类、专门学科类和教育学科类课程,实现文理相通、专博结合,专教渗透;开设选修课,实行辅修制、双专业制等。具体模式可为大学一二年级不分专业,实行通才教育,高年级再根据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确定其发展方向,这样就增强了毕业生的适应能力。

转贴于 2.课程结构的调整

目前,有些教师教育课程设置还存在如下问题:

(1)课程设置的功能定位不明确。有的课程设置过分强调学科专业领域的培养而忽略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方面的培养。这导致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削弱了师范院校区别于其他高等院校的优势,在就业、择业过程中师范生的优势无法得到突显。

(2)课程体系的结构不合理。由于师范生既要学习专业类课程,又要学习教育类课程,所以,没有足够的教育实践训练的时间,教师专业化体现不明显。

(3)课程设置内容与培养目标联系不紧密,缺少教师教育的实践环节;开设的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是以教师教授为主,学生实践环节和实践经验相对缺乏。

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必须通过课程整合进行完善的课程体系的调整。《新课标》中明确指出:“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绝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的学习,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独特的贡献。”(转第65页)(接第60页)

3.教学方法的转变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在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指出:“课程改革不仅是内容上的改革,也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体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高师美术教育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学生新的教育理念及综合素质的形成,这要求高师教师在课程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应体会素质教育改革的宗旨,使其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创造性的改革。具体体现在:第一,眼光不能局限在课堂内,尤其是美术专业,应多增加课外学习、参观、考察、研究的机会,使学生的眼界、见识更宽广,有利于综合素质的形成。第二,应从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提高到美术文化修养上,多讲艺术特征,讲规律,讲审美,教师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感召学生。第三,培养学生评价能力,评价能力是素质教育培养的一个方向。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多让学生发表、阐述自己的感受、见解,使其形成评价能力。

4.教师教育风格的转变

教师在教育思想上要改变灌输式教学,积极组织讨论式、辩论式的教学,自学阅读、调研、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尊重学生个体,接受多元共存。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好的语言是塑造青少年心灵的最巧妙的手段。没有高超的语言素质,就培养不出青少年内心的细腻感情和崇高的道德情感。”教学风格首先应当包括说话艺术,教师的语言修养是教师充分表现自己的学识、才能、情操和意志的关键条件。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的授受过程,更是师生情感交流和共鸣的过程。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学中最宝贵的财富,它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师能否促使学生的人格健康发展,而且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有着重要意义。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孜孜以求、永不言退的意志品质、严格严谨的治学态度、勇于创造的求新精神无不对学生产生直接而有力的影响。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只有个性才能作用于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

总之,教育是全社会、全民族的大事,高师院校美教专业教育不能脱离基础改革需要,不能脱离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只有转变其教学体系来培养复合型美术教师人才,才能更好地迎合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促进高校基础教育改革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王开友.高师复合型人才培养初探[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0.19(5):第92-94页.

[2]杨钧.新课改环境下高师美术改革对策[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19(2).

[3]周志田.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探讨[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1.17(2):

第84-87页.

[4]王尧,焦烈,刘力.我国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浅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9(6):第215—217页.

[5]梁梅.地方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亟需改革[J].教育纵横.

第6篇:美术专业范文

学美术专业较好的中专学校如下:

1、伊春美术设计中专学院:成立于1999年,由黑龙江大学伊春分校和伊春师范学校合并成立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职院校。 学院是一所林、文、理、财、法、艺、师兼容的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

2、河南省工艺美术技校:河南省工艺美术学校是1962年由国家创办的河南省一所正轨工艺美术专业学校,学校又称河南省工艺美学校,是一所省教育厅直属学校,部级重点中专。

3、郑州美术学院:创建于1988年,原名郑州艺术研究院,全称为郑州美术进修学院,是一所培养高

(来源:文章屋网 )

第7篇:美术专业范文

关键词:高职扩招;以生为本;三教改革

李克强总理在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后两年高职院校继续扩招200万,要使更多劳动者长技能、好就业;而在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的《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中也明确要求,做好分类教育管理工作,推动教师教材教法(下文简称“三教”)改革,以确保百万扩招的培养质量。本专业于2015年申报,成为全国首个美容美体艺术专业。培养能够从事皮肤管理、形体管理、养生保健、化妆与形象造型设计、美甲美睫等技术服务的热爱和崇尚“健康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2019年10月校企合作招收第一届全日制社会扩招生,2020年10月开展第二届招生。面对扩招生源学情,笔者在扩招班的教学实践中深入探索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三教”改革,希望能把握改革精神,为今后扩招生源教学提供思路。

1客观分析学情

1.1分析生源特点

起点各异:本届全日制社会扩招生源立足校企合作,学员均是美容相关从业人员,来自不同的岗位类型、岗位层级,有经营管理层、咨询导师、技术学徒等;目标有别:据调查,社会扩招生源入读目标大致有:补充基础理论知识,通过系统学习以掌握产业格局、动态,有些是为丰富岗位技能,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或学历;出路不同:通过三年的全日制在职学习,以工作、学者交互的方式实现成果转化,预期职务得到晋升,拓宽职业的选择空间以及学历的提升。

1.2分析学习能力

知识背景:来自企业的扩招生源对经营模式、店务管理能够熟练掌握,但对人体结构与比例、审美标准、皮肤生理等基础理论知识相对匮乏;严重缺乏产业、技术的宏观理论基础。能力基础:学员长于单一实操技能的掌握,缺乏专业技术修养自我提升以及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转化能力以及再创造的能力。素养特质:学员有实际问题,在主观上对本专业抱有较强期待,因此更能够以积极态度投入学习;缺乏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习惯于选择自己擅长的主题任务;人文素养欠缺,亟须提升职业情怀。由此,扩招生源与一般高职生源有显著不同,他们的阅历与实践水平更具层次深度,在学习动机以及目标方面更具务实性,对实际问题的参与度也更高;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教学必须作出调整,以应对此种情况。

2“三教”改革与实践

2.1因材施教

针对社会扩招生主要存在的轻视理论、技能落后、协作不足、人文素养缺乏等问题,采取切合实际的教学手段,使教学成效得到显著提高,真正落实“以生为本”理念。依据学习内容和学情分析,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理念,根据“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模式制定教学策略,提出以“补理论、拔技能、促协作、融思政”为着力点,全面推动学生职业综合素养的提升。以生为本——培养自主探究能力。针对社会扩招生源在知识结构、技术水平及发展方向上的多样性需求,培养发展自主探究能力,有效提高岗位胜任力。工学交替——及时巩固岗位技能。针对社会扩招生源的岗位特点,强化工学交替手段。本专业(社会扩招)人才培养方案中,40周实习在三年内开展,本课程教学阶段安排岗位实习7周,工学合一,实时巩固、完善岗位技能水平。项目驱动——协作完成课程任务。充分针对学情特点以协作方式完成课程任务,有效组织和实施“通用能力+任务菜单”的可选择教学任务、内容。通过对岗位工作特性及能力的研究,设置项目小组,协作完成可选择的任务菜单,使组员发挥所长、弥补欠缺,达成教学目标。因势利导——巧妙融合思政教育。遵循“健康美+形态美”法则,培养学员由内而外塑造美的职业习惯;根据教学内容采取递进式的“热爱美—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路径,提高学员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达到人文素养、职业情怀、创新精神渐次提高,就业、创业能力日趋成熟的目的。

2.2因材定教

创造性地提出“活页教材”概念,加大力度建设求美者资源库,加大力度发挥互联网平台的作用;致力于教材有的放矢、资源库品类丰富、资源获取快速便捷;教学资源建设切实做到适应学情和产业发展“推陈出新”理念。以活应变——机动组合课程教材。美容美体艺术作为建立于时尚产业基础上的新兴学科,具有极强的流行性特征,有诸多不确定因素;由于教材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容易产生教学内容与需求错位等情况,不利于在教学和实践中研究、解决现实问题,为提高师生在产、学、研诸环节的敏锐性,我们以强化针对性为目的,形成“活”的概念,设计“活页”式教材编订模式,提高教材与产业流行及时尚元素的适配度,利用优秀行业专家的研究成果,专职教师的教学成果以及历届学生的优秀案例,形成目标清晰、内容丰富的单元,以替换、结合等方式融入教材编选,保障学科契合产业发展快速更新的特点。分门别类——形成求美者资源库。作为高标准建设的学科,教学资源尚处积累阶段。目前,借助于科技进步和互联网资源,切实扩充“求美者”实例的类型,形成“库”的概念,打开教学视野;资源库的完善有赖于求美者的积极参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在主观上加强科学、严谨的态度,主要依据职业、性别、年龄、外形与内在特征等方面有意识地加以补全,建立更为系统的“标准化”资源库,更大发挥教学与实践等方面的学术意义。借助平台——不断扩容信息资源。充分利用互联网交互平台以及便捷的学习软件,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学方式和资源,通过不断扩容信息资源,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的制约,形成“云”的概念,包括教学手段、资源库等学科建设成果如:网络视频、公众号、语音访谈记录等内容,达到学科全覆盖,实现资源供给方式多维化。

2.3因材任教

因材任教是因材施教、因材定教能否达成的关键因素。基于学情分析,从个体角度要将现有师资明确分工,确保教师专业、经验、能力得到发挥;从全局角度则要做到有机整合、紧密衔接;通过统筹,确保师资团队潜力能够充分释放,促进“教学相长”的实际作用。双师三能——加强专职教师培养。针对扩招生源的教学任务,加强双师型师资建设。不仅仅专注于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的培养,也要下到实践基地,提高专技能力,使教师具备扎实的实践指导能力。还要积极认知行业,形成学术成长的深厚基础,积淀一定的社会服务能力。目前,本专业已有14名教师取得双证,比例已达到80%以上。校企合作——充实师资队伍建设。为使教学更能够贴近实际、贴近实战,通过校企合作平台的效能,采取以企业资深从业人员利用多样性教学手段充实课堂教学,更能够解决过渡时期的教学难题,不仅扩大了教学力量,也弥补了专职师资缺乏产业职业经验的不足。

3教学设计与实施

3.1三段五步——科学实施教学任务

教学过程确立“三段”原则,按照课前自主学习、课中知识内化、课后知识巩固把握课程推进。在契合三段原则的基础上,推行“五步”展开,具体为,课前进行课题线上自主“探”究,要点的“辩”析活动,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习;课中做线下检“验”、权威性的“评”价,吃透知识重点;课后利用线上线下平台进行“展”示活动,推出优秀案例,强化示范作用、巩固所学知识,如图1所示。

3.2线上线下——多元实施教学评价

课程采用多元化、多层次的评价体系,结合“三段”原则,采用线上、线下方式按规定比例进行教学评价,确保评价结果科学、系统、全面。课前,依托学习通平台与能力分析测评,掌握学情。课中,通过教师评价、组内互评、线上即时测试等方式,明确课程知识点掌握情况。课后,对学生的作品展示成果进行项目化考核,考察单元性学习效果。

4教学成效

理论知识趋于扎实。通过课前对健康形态知识的自主探究学习,课堂上对逻辑关系的梳理、引导和强化,掌握程度明显提高。通过学习平台,健康形态知识测验及格率提升较明显。专业技能有所加强。在学习的不同阶段进行技能测评。60%以上的课前自学得分平均上升10%;经学习后的总体技能得分提高了13%,学生的技能明显提高。任务完成效率提高。以项目驱动—协作完成课程任务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协同、互补、高效的团队意识,推动了学生善用“取长补短”策略,发挥个体和团队最大优势完成任务。职业素养得到提升。通过协作与互助、整体评价、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多人合作、培养团队意识,调查显示,通过团队协作有效增强个人技术水平和职业综合素养。服务意识明显增强。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演练等方式,培养学生以求美者视角捕捉服务细节。在实施过程中,学生的服务流程完成度、精细度日益提高;领会服务要领和服务精神作用的同时,也培养了换位思考、精益求精的精神。职业情怀得到深化。课程中强调尊重科学真理美、探索健康形态美以及表达人文艺术美等核心品质,在工学交替的教学过程中以思政浸润人文素养,培育职业情怀,据课后反馈,学生的职业情怀普遍得到深化。

5反思与改进

视“疫情”防控常态化——开发居家实践教学形式。疫情撼动了固有的教学模式,迫使我们深度思考如何在不可抗力条件下发展教学工作。此次,我们制定柔性的教学方针,利用互联网平台,设计并布置了通过“健康形态”塑造的居家实践任务,推动学员自主探究、团队协作能力。同时通过对“美”的创造,感染创作、观赏者,激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将居家实践任务结合线上教学评价以“常态化”形式切入教学设计,有效补充线下教学。视“社招”常态化——探索多元生源教学策略。要进一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形成更为清晰、直接的职业价值观;要对社会扩招生源展开持续的、深入的学情分析,在校企共赢的基础上探索社会扩招生培养课程多元化、多维度的建设与发展。视“证书”常态化——更新课证融合教学内容。教育部推行“1+证书”制度,促使我们在美容类“X”证书陆续推出的过程中,要以美业需求为依托,对教学内容进行更多的尝试和创新,以便在“X”证书推出后“课证融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李克强.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R].2019-03-05.

[2]秦川,付慧宇,王泽来.高职扩招的探索与思考——以天津市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20(09):21-25.

第8篇:美术专业范文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 美术史教学现状 原因 发展

目前,我国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在这个众多院校共同参与的美术教师教育培养体系中,高等师范院校是主体。为更好地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师范类美术院校课程改革的要求,国家教育部于2005年3月出台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在方案里明确了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民间美术史为必修课,外国现代设计史为选修课。在此基础上,2009年国家教育部又出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美术史的课程性质、目标、内容、教学、实施与评价都做了详细的规定,至此,师范类美术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的美术史教学有了明确的规章可依。

但是,在一系列政策出台后,截止到现在,有章可依的师范类美术院校美术史教学现状如何?本文试图对其做简要的介绍分析。

美术史属于专业理论基础课,在部分师范院校,校方为方便管理把美术课程进行划分,技法课由学院自主排课,理论课统一由学校教务部门来排课、管理。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不适合美术史课程特殊性的管理方式导致美术史教学无法开展实地考察、参观与实践的多样化教学方式,这对美术史课程的学习是不利的。虽然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图片和视频来辅助课堂,但这与面对实物仍有巨大差异。“百闻不如一见”,直观教学对美术史的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笔者曾带学生去博物馆、美术馆或相关古迹等实地考察,在考察过程中将相关知识有机结合对学生作讲解,既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又使其掌握了美术史知识,反映颇好。我国自2008年以来免费开放各级博物馆、美术馆与纪念馆,这给美术史课程创造了很好的直观教学条件。但目前来看仍有很多师范类院校没有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美术史的直观教学还需得到进一步的重视。

师范类美术史课堂的开展除了受学校管理这个因素之外,学院与学生的态度也有很大的影响。目前仍有一些师范类美术院校没有摆脱走“小美院”的旧专业教学模式,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大美术”师范观念与美术史学习的重要性,导致学生的美术专业素养与综合素质有所缺失,影响了今后从事艺术教育的技能培养;另一方面,从学生角度来说,其自身也有重技轻文、忽视美术史学习作用的心理。长久以来,美术专业高考录取分值的相对较低使招录进来的部分学生文化涵养欠缺,对理论类的知识兴致不高,再加上现在很多中学的美术课被随意占用,使学生的美术常识与大学美术史课程的衔接上出现了断层。这些学生在进入高等院校之后,美术史还需要从最基础的知识开始学起,其学习难度与美术史教师的授课难度无疑又增加了一层。

在美术史的教学中,很多师范类高校由于多方面的条件限制,没有专门的美术史教师,多由技法课教师代上;另一方面,不管是专业的美术史教师还是其他兼代美术史的教师,在美术史的师范性和美术史的专业分寸上很难把握,如何掌握美术史课程的师范性是摆在高等师范院校美术史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可喜的是随着美术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师范类院校美术史教师开始注重美术史与中小学美术教育之间的关系,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从事相关的教学科研工作,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地将美术史的专业性与师范性相结合,把与美术史相关的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在授课过程中介绍给学生,把看似沉寂的美术史课程变活,将学生的视野变得开阔,这也是我们一直期待看到的一个变化。

在美术史课堂教学中,除了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外,教师的授课方式是一个影响美术史教学的重要因素。显而易见,传统的填鸭式已不适合美术史的课程学习,怎样转变学生对美术史学习的态度,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其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也是教师面临的另外一个难题。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教师个人专业能力与教学能力的不断提高对于美术史的课堂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另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美术史教材的作用也不可忽视,而如何在纷繁多样的美术史教材中选取符合教育部规定又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教材,教师也应做审慎的思考。

除掉上述种种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因素,现在高等师范院校的美术史课程考察评定多采取闭卷考试的单一模式。闭卷考试提供给考生的多为简短的文字材料或者识记性的问题,考试问题相对简单,大多能从书本上直接找到答案,这种考试形式虽有利于考查考生的识记、简单理解和应用能力,但势必会让学生死记硬背、以追求及格为最终目的,考察不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也不利于其综合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应该思考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评定学生对美术史相关知识的掌握水平。

美术史教育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对美术史的学习不单单是掌握过往的历史,而是在看清过去的同时更好地展望未来。师范类美术生将来大部分是要走向教育岗位的,他们对国民艺术素质的提高与发展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而他们在师范院校所受到的教育模式势必会影响其今后的教学。所以,师范类美术院校在授课时应考虑到美术史课程对我国国民素质的发展所带来的重要影响。

总之,虽然目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美术史课程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美术史的教学状况也正在逐步发展。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的探索与研究适合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专业美术史教学,就会达到相应的高度与水平。

参考文献:

[1]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2]李春.西方美术史教程[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3]艾迪斯·埃里克森.艺术史与艺术教育[M].宋献春,伍桂红,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4]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 2005.3.

第9篇:美术专业范文

关键词:高等艺术院校;美术专业;基础素描教学

一、基础素描的重要性

素描兴盛于文艺复兴时期,在进入17世纪之后,素描逐渐被西方许多主流美术教育机构纳入到教学之中,以此作为培养学生绘画技巧的基本手段。在不断发展过程中,素描成为了一种独立的绘画形式而存在着,基础素描教学对于高等艺术院校美术专业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一,基础素描是建立造型艺术表现的基础。基础素描培养学生对表现对象良好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学习造型艺术中的线条、形体、结构、体积、空间、色调、以及相互之间整体关系等,锻炼造型表现能力和表现技巧,进而将造型艺术以具象或者抽象的不同表现形式来表现和抒发自己的情感。米开朗基罗认为“素描是绘画、雕塑、建筑的最高点,是所有绘画种类的源泉和灵魂”,基础素描的学习专注于单色、朴素的表现绘画对象,避免繁杂的色彩、色调、媒介等其它因素的影响和干扰,从而进行专注的观察和描绘表现,学生通过素描学习,集中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基础造型表现能力,学习眼、手、心的协调一致表达,通过素描的练习、鉴赏能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提升高艺术鉴赏水平,拓展学生艺术思维和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为美术专业其他课程的开展和造型艺术的创作奠定了基础。比如说,基础素描在造型、体积、空间、黑白灰统一等方面也对基础色彩的学习和表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对色彩语言以及绘画语言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第二,基础素描能拓宽学生艺术感受能力。基础素描学习中强调实物写生、表现的训练,这要求学生多角度的、联系的、整体的观察、体会、感受不同的绘画对象所具有的特质,进而能灵活运用多样的方式表达,这也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中过分强调描摹、师承流派样式学习的描摹训练方式的约束,提高了学生直观艺术感受能力,同时也拓展了造型艺术表现题材、类型,拓宽了学生对造型表现方式的生动、概括和多样性的表现,促进艺术想象力、创新思维的发展和造型艺术水平的提高。第三,基础素描也是一种创作思维、思想、观念的体现。在基础素描的不断学习中,学习者会逐渐形成自己的独有的观察方式、造型理念和表现特点的素描语言,素描作品中体现创作者造型艺术语言的样式、风格、思想,体现作者的审美趣味。每次基础素描作品的练习,都是一次思维、思想、观念、情感的表现。个人素描语言汇成一种造型理念、对艺术家独特艺术风格、艺术思想的表现有重要的作用。只有在造型理念上有所创新,才能创新出与众不同的艺术作品,如马蒂斯、贾克梅迪、莫兰迪等著名艺术家都是在素描语言、造型观念有所创新、变化的情况下才创作出独具个人艺术魅力的绘画作品。

二、高校基础素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专业基础薄弱,专业理论素养不足

近年来,从高等艺术院校美术专业基础教学现状来看,普遍存在学生整体基础较差的问题,学生对基础素描的内涵、意义、作用认识不够。具体表现为学生受到高考前生硬的、单一的、僵化的对着照片画素描和程序式默画学习模式的影响极大,没有系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对绘画对象没有正确的观察方法和掌握过硬的表现技能,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对素描的统一联系的关系认识不足,停留在画面像不像、造型准不准、用笔是否潇洒、排线笔触均匀的层面,陷入到肤浅的、炫技式的认识误区。认为素描课程只是一门入门学习的普通、阶段课程,对基础素描的重要性和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并且贯穿于长期专业学习和艺术创作中认识不足。学生对素描过分强调纤毫毕现式的具象再现也导致学生艺术视野狭隘,专注于技术的表现而忽视了艺术多样的、抽象的表现,主动的艺术感受客观对象能力弱。同时,学生间专业水平差异较大,对班级基础素描教学的有效开展也存在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在我国大学教育普及化发展的情况下,各类层次的大学基本上都开设有美术专业,招生规模也在进行较大的扩招,通过短时间、考试模式化的培训而考上高等艺术院校美术专业的学生很多,部分学生靠死记硬练习,只学习考试的技巧,知识面窄,艺术理论不足,对造型艺术的抽象、情感的表现认识不充分、艺术的鉴赏力、审美趣味不高,艺术视野狭隘。

2.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够

基础素描学习需要投入长时间的练习、磨练,是一个循序渐进、持续的过程。学生需要在课堂学习之外投入很多时间进行理论和实训练习相结合学习,但是,很多美术专业学生只是为考上大学而选择学习美术专业,学习兴趣不高,只在上课时到教室学习,课余时间几乎不画画,应付式的完成作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就很容易出现厌烦、枯燥等情绪,最终也就会严重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敏锐性。

3.教学模式单一、教学程序化,教学资源不够充分

基础素描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对客观对象观察以及表现能力,更好地掌握视觉艺术规律。可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照本宣科,灌输式的教学和课程评价不够科学,教学理念陈旧的情况。注重专业学习而忽视学生文化、艺术素养的培养,在教学开展和教学评价中,如果不是围绕以客观再现的具象表现为目标,就无法得到认同,这样教学也就会被争议。因此,很少有师生对传统素描教学来进行教学创新与突破,最终也就促使整个基础素描教学模式程式化倾向严重。同时,基础素描教学内容、教材单一,缺少特色教学。基础素描教学形式、内容相对单一,总是室内静物、石膏、人像等描摹,一些新颖的、具有丰富地域特点、民族特色的素材在教学上运用少,在户外开展的学习少之又少,在这一种学习环境下导致学生会感觉基础素描学习的枯燥无味。现阶段,很多高校造型艺术类学生规模很大,人数众多,师生比高,这也在很大程度上稀薄了教学资源,一个教师在面对众多学生的教学环境下,无法兼顾到每一个学生,进行充分的示范、讲解,容易处在“超负荷”的状态下,基础素描教学得不到充分的保障,教师教学积极性也会降低。

4.忽视学生个性与创造力培养

课程要求和教学中强调的都是学生“写实”基本功、技法,强调造型、空间、体积等方面具象表现等基础知识和统一的要求,可是对学生的独特个性与创造能力的培养却没有起到足够的重视,一味侧重技术统一要求,完成教学任务,对于学生不同的认识和表现方式认识不足。每个学生都存在个性差异,在基础素描的学习中队客观对象的观察和表现的侧重点、兴趣点也不一样,统一的绘画步骤、程序和画面效果要求、评价限制了学生个人想象力、表现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每个人的个性和想象都是独一无二的,创造的艺术作品也不是一样的,这恰恰是艺术宝贵的地方。

三、针对基础素描教学的一些对策

基础素描教学的开展是通过老师、学生间根据学习目标、理念,应用相关的媒介、手段、练习来实现,要提高基础素描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明确对基础素描内涵的认识

素描是美术专业学习的基础,除了对素描的作用、意义等方面要有正确认识之外,我们还要正确认识、把握素描中几个关键的内涵关系。第一是强调素描技术与艺术关系的认识。技术不等同于艺术,艺术需要娴熟的技术才能实现,但实中,技术往往也包含有艺术在里面。片面的认为艺术高于技术是不科学的。比如艺术家的创作小稿也和他的根据小稿创作的作品一样具有很高的艺术性。素描的技术性,技能方面我们应该提倡、坚持。一幅优秀作品中肯定包含有作者高超的专业技术性表现,如合理构图、巧妙细节刻画、准确色彩表现,但是,如果只强调技术的客观因素,没有主观创造性的情感、神韵、想象、思想因素,画面就无法达到感性和理性的统一、和谐。所以我们在开展基础素描教学时,既要肯定学生在技能技巧方面的磨练,也要强调在创新、想象力、审美感受力、情感方面的修炼。第二是局部与整体的联系。画面局部与整体关系认识关系到一张作品的成败,在素描作品中,画面不同的局部通过合理的构图,充分运用点、线、面、色调、光影、空间等表现方式,系统组成联系的整体。画面整体由许多局部构成,局部始终服从于整体。画面的局部刻画不管多精彩,都必须统一在整体的框架,才能算是一张优秀的作品。但是画面整体的呈现、情感流露和美感又是依靠局部细节联系体现的。所以在基础素描练习过程中,经常是先整体酝酿、构思,全面的观察、理解对象,再到塑造刻画表现,最后调整画面整体关系。这样“整体-局部-整体”的关系不断循环,始终贯穿于基础素描学习表现中。

2.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做好学生个性发展与创造力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动力源泉,基础素描学习效果好不好也与学生的兴趣息息相关。因此需要创新教法、提高学生互动,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在教学内容加入新意和新颖题材,上课方式灵活运用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结合课程和学生实际水平、身心发展特征,使用一些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教学素材来调动学生情感因素。在教室学习之外,增加户外学习和在美术馆、博物馆现场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多读、多思考、多学习,特别是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学和学生群组学习。另一方面,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个性发展与创造力的培养。教学素描学习也是艺术学习,而艺术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创新和个性语言。每个学生的个性不一样,领悟能力不一样,学生在素描表现中有一些新的创意、萌芽、方向、个人感受,要珍惜它的可贵,要尊重、呵护,积极引导和培养。教学中要在把控艺术共性规律教学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积极表现,创新。例如,在学生塑造形象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与分析,并且要求学生在过程中提炼、归纳出形体的精神本质,之后将基础素描教学和媒介、工具以及载体结合起来,结合课程主题、教学内容,借助于特定素描材料如丙烯、墨汁、色粉等替代只用铅笔、素描纸来表现的方式,多样、灵活的表现。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来使学生体验到不同的造型表现和历练,激发学生对于基础素描学习表现欲望,促进对学生个性与创造力的培养,让学生得到更全面的拓展。除此之外,还可以充分借助于微信、QQ等平台和网络资料来对学生进行扩充教学,更好地开展师生教学交流,进一步提高学生基础素描学习的兴趣、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注重素描基础理论与技能的学习,加强艺术审美感受能力的培养

在高等艺术院校美术学专业基础素描教学过程中,教学不能只注重学生技能训练,而忽视学生人文素养知识与现当代艺术发展规律的学习,这对于基础素描教学非常的重要,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技术的协调发展,一边学习技术、一边学习理论,两者同时进行。在开展基础素描教学活动的时候,因为如果只是单纯的进行技术教学,学生的思维也就只能停留在客观对象的表象,很难取得长远的进步与发展。注重基础素面技术层面的学习表现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没有契合艺术鉴赏、审美、艺术历史变革、民族文化、时代精神以及情感人文等因素,素描的学习、艺术作品的创作只会停留在肤浅的阶段。在学习上应强调向经典学习。对经典作品的临摹和鉴赏是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学习,是对素描艺术发展、变化的学习,也是探索艺术规律、培养审美感知的学习。学生对经典作品的学习也许没有马上理解透彻,但是没有关系,通过阅历的增长,临摹、鉴赏的数量多了,经典作品中精髓的东西会渗透到心灵里。在学习上还强调加强速写的练习。速写是对绘画对象感谢、直接、快速、概括的表现。坚持速写,能锻炼学生的敏锐的感受能力和表现力,大量短期的速写与课堂写生练习相结合,能让学生在感性和理性间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提高学习效率,也只有这样大量的结合作品鉴赏的练习,专业基础薄弱的学生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总之,学习上需要学生多看、多读、多想,自主、自觉学习。通过到美术馆看展览、看原作、看画册,多读艺术理论专著、学习中外艺术史知识、人文社科知识,关注不同学科领域,如音乐、文学、舞蹈等的鉴赏和学习,相互比较,善于思考,勤于练习,及时总结,技能学习与理论学习相结合,培养艺术审美感受。

4.创设良好课堂环境和开展有效点评、讨论

好的学习环境对基础素描的学习有促进作用,在这方面老师要发挥主导作用。第一是教师应该了解班级的整体情况,创设可控的、利于班级学习开展的学习环境和良好氛围。课堂中要鼓励学生提问,尊重学生间的差异,善于与学生沟通,规范的开展示范讲解,利用多媒体、网络,建构学习交流、学习资料平台,整合不同学科教师资源、开展团队联合教学,组织开展专题学术讲座,建设个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另外,教师专业素养与能力会直接对整个教学效率和质量造成重要影响。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形成正确的教学观念和意识,一定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结合时展深入社会进行调研,通过深造、访学等方式来学习新技能、新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开阔教育视野,才能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第二是教师还应该适时开展进行作业分析、解读、评价和讨论。有针对性的分析、解读学生的作业,指出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中存在的问题、优点,加强师生的交流,通过鼓励学生开展点评、讨论,使学生对基础素描学习中产生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问题的途径有更多的认识,学生的表达和信心都会得到增强,相反如果没有及时的总结、交流,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学生会感到不知所措,甚至引起学生的挫败感,对学生接下来学习和成长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