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西医结合研究范文

中西医结合研究精选(九篇)

中西医结合研究

第1篇:中西医结合研究范文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科学研究;新思考

中西医结合的提法在我国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在临床方面取得了许多令人满意的成果,但关于中西结合的思路至今仍无清淅的认识,没有形成一整套理论体系。究其原因,与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在科研上完全机械地借用西医科研方法而忽略中医自身的特点有关。本文通过对现今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关于科研常见模式与误区、中西医结合建设现状进行分析,探索解决中西医结合学科科研方法误区的思路和方向。

一、现今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关于科研常见的模式及误区

1.1 单味药或药物提取物的临床疗效随机对照研究

临床疗效随机对照研究是现今借鉴西医研究方法较为完善的一种中医药现代科研方法,这也是中药药理学研究、中药新药研究的主要方式。主要包括植物药现代提取工艺研究、中药或提取物在机体内产生作用的生理生化研究、单味药或药物提取物临床疗效实验研究。这种模式将中药完全按照西药开发过程进行研究,最有名的当属青蒿素的研究,其他还有黄芪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有益气、活血、生津等功效的药物有效成分提取物研究,某味中草药抗病毒、抗肿瘤有效成分研究等。虽然较多研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不错的疗效,但也明显存在“舍帅保车”的误区,丢弃中医整体观,不以中医系统理论指导中药使用,致使药效发挥受到限制,药物不良反应及副作用突出,特别是在西医院应用时,中药制剂的不正确使用所致不良事件屡见不鲜。

1.2 Meta分析与文献综述

这是一种很好的临床经验积累学习的方法。Meta分析作为科研与临床的良好纽带,在西医基础研究-临床成果转化-联系指导临床医生的过程中被应用得淋漓尽致,以致发展为一个专门学科――循证医学。在国内,由于缺乏如国外科研严格谨慎的态度,很多研究结果存在偏差,借鉴现象较为严重,科研创新较少,对于Meta分析、文献综述的真实性、前沿性有一定影响。

1.3 中西医结合疗效与西医疗效的对比分析

查阅文献可以发现有不少此类研究,很多疾病都有两种治疗方法的相关疗效对比研究,其最后结论常常是中西医结合的疗效更好,值得推广。这类研究多以西医为主,中医仅为辅或从属性作用,对于中西医结合的推广有着积极作用,但其对于中医、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少有实质性作用。

1.4 某一治法对某证、某病的临床疗效研究

这是传统中医临床研究的延续,借助统计学、流行病、传染病等方法结合相关电脑软件等现代工具使得中医研究更加高效、深入。这种模式也是一种很好的中医学习方式,但在研究开展的过程中却不免让研究者力不从心。因为法同治不同,方亦不一定相同,按严谨、周密、精确的西方医学研究方法,这种模式在技术方法设计上难度较大,很难达到统一标准,在推理环节更是难以按数理等还原论逻辑让人达到信服。方药、针灸取穴组合灵活、变化多样,所以在中医的学习中对规律方法的总结很重要;此外,治法之下的灵活运用需要临床积累,万变不离其“宗”,医“宗”需要在临床中长年摸索,慢慢领会感悟。

二、中西医结合建设的现状

在现阶段中西医结合建设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果,如急腹症、骨折、针刺麻醉及针刺镇痛原理,多脏器衰竭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和研究,抗疟新药青蒿素的研制,砷制剂治疗白血病等研究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医院建设及临床发展方面,截至2012年,我国已建立中西医结合医院256家,拥有中西医结合医院执业医师13568名,中西医结合医院诊疗人次为27 025 861人次,门急诊人次为26 336 118人次。通过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国际学术交流,及中医药西医科研数据支持,使中医药在更多国家尤其是欧美国家医学界得到更广泛的认识和传播。当然,中西医结合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有一些误区,已在前文提及,不再赘述,这些问题是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不能回避的问题,而解决问题的过程正是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以糖尿病这一类慢性病为例,中西医结合治疗有着突出的优势,如今关于糖尿病的治疗方式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已经由传统胰岛素注射扩展到中医汤药、针灸以及太极拳、五禽戏、推拿、气功等养生锻炼。除血糖控制外,中西医结合在疾病症状缓解、并发症预防等方面有着突出的疗效,这也是现今医学界有目共睹的事实。

三、中西医结合在国内的发展趋势

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我国的疾病谱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慢性非传染病的比例大为提高,成为威胁人民健康的重要疾病,单纯采用中医或西医都不能取得很好的疗效,而中西医结合能分别针对不同发病环节,发挥各自优势,互补彼此的不足。这种改变无疑为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利的大环境。特别是目前我国在基层医疗机构大力推行全科医生团队服务模式,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需要大量的全科医生,而全科医学在我国发展很缓慢,目前基层医疗机构需要的全科医生只有通过转岗培训,既懂中医又懂西医的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医生无疑是转岗培训的首选对象,中西医结合转型的全科医生将是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主要力量。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鉴于中医和西医各自的特点,既要“中医西化”又要“西医中化”,要取长补短,充分发挥两者的优点。比如在药物运用上不能以中药代替中医,诊治上要正确处理“四诊”与西医检查的关系,疗效上不能拘泥于用西医衡量中医疗效,也不可以仅在实验室验证中医。本文非对现有中医、中西医结合的科研方法全盘否定,而是将查阅文献、参与科研和平时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常见误区罗列出来,供初涉医学的新人吸取前人发展中医道路上的探索经验。做到正确学习、运用和研究这两门医学,既要认真学习西医,特别是西医分子生物学、生化、生理、病理等基础学科,又要回顾中医经典,结合临床,从传统中医角度感悟中医,认真思考,准确把握研究的切入点。加强中医基础研究,从根本上吸收中医精华,并以基础研究发展带动临床发展,而非表面形式化功夫、生搬硬套。新事物产生之初必定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知道问题所在,不断改善,随着认识的深入、理论的完善、经验的积累,相信在我们共同努力之下中西医结合学科会有一个美好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邓崇平.中西医结合现状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2006,27(3):77-79.

第2篇:中西医结合研究范文

行性恶化难治的临床综合证候群。血液净化疗法和肾移植是治疗该病的重要手段,

但限于条件尚不能普及,因此非透析疗法更具有实际意义。我国学者经过30余年的

不懈努力,采用中西医结合非透析疗法在CRF的治疗和基础研究上取得了令人瞩目

的成就。中西医结合非透析疗法的核心是缓解症状、保护残余肾功能、延缓病程发

展、推迟必须透析和肾移植时间等,大大地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生活质量。本文试就

其研究现状作一概述,并略陈管见。

1 临床研究

1.1病因防治 引起CRF的原因较多,必须认真查找原发病,进行有针对性的病

因治疗,防止肾功能的进一步恶化。在原发性肾脏病中,慢性肾炎占居首位,其次

为慢性肾盂肾炎、肾动脉硬化等,在继发性肾脏病中,糖尿病肾病、狼疮肾病较为

常见。中医药在防治原发性肾脏病中确能行之有效地控制其演化成CRF,而在继发

性肾脏病中中西医结合防治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2控制可逆因素 CRF的病程是渐进性发展的,但在某一阶段受到某因素的影

响,可出现肾功能的急剧恶化。因而及时祛除这些可逆性因素,已被公认为是防止

肾功能急剧恶化的重要措施。促使肾功能急剧恶化的因素主要有(1):①累及肾脏

的疾病复发或加重;②水、电解质紊乱;③各种感染;④高血压、心力衰竭;⑤应

激状态;⑥其它各种不利因素。这些可逆性因素采用西医常规措施,常能取得满意

的疗效。中医认为其可逆性因素主要有(2):①外感风热或风寒;②痰热;③水湿

;④湿浊;⑤湿热;⑥瘀血;⑦风动;⑧风燥。中医针对这些邪实证,除常用的辨

证口服汤剂外,还采用如专方、专药、内服、外洗、灌肠、静脉给药等措施(3),

不仅疗效较好,而且还有标本同治之妙。

1.3 饮食加必需氨基酸(EAA)疗法 近年研究表明,低蛋白饮食可减少肾小球

的血液灌流量,使“健存肾单位”的滤过率减低,延缓肾小球的硬化过程,从而保

护了残存的肾功能。为了防止低蛋白饮食带来的负氮平衡及不利因素,目前多主张

采用(1):①低蛋白饮食+EAA疗法;②低蛋白饮食+α-酮酸疗法。饮食疗法历来

被中医所重视,但由于CRF的特殊性,虽有虚证诸象,但其“气化不足”,易生浊

毒。因此,其“虚则补之”而不能呆补、腻补、纯补,必须补而有节,特别是应以

肾的气化功能和邪的兼挟情况为参考,辨证进补(4),这样更能符合CRF之病情。

1.4 辨病与辨证治疗 治疗原发病和纠正可逆因素是治疗CRF的关键。CRF非

透析治疗的基本原理包括(1):①减少尿毒症毒素和代谢废物的蓄积,利用肾外途

径增加尿毒症毒物的排出;②避免或消除CRF急剧恶化的危险因素;③治疗CRF原发

病,控制CRF渐进性发展的各种原因;④针对各系统症状和并发症予以治疗。中医

辨证治疗,主要是针对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和阴阳两虚五个

证型辨证选方(2),但由于CRF往往有以脾肾亏虚为本、湿毒内蕴为标的特点,其组

方多以虚实并理、补泻合用、攻补兼施为特点(5);而中医内科肾病专业委员会,

也主张依据脾肾阳气虚、脾肾气阴虚、湿热中阻并浊邪犯肾、脾阳虚弱并浊邪内蕴

、脾肾虚弱并水瘀互结证型特点,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由于CRF是一个病情不断

变化的过程,不可能用某一型某一方治疗贯彻始终来处理如此复杂多变的疾病。病

症结合,标本兼顾,方能灵活地解决正邪、标本、病证之间变动着的矛盾。病证结

合的治疗方法,不仅能有效地缓解临床症状,更有确切延缓CRF进展的作用。

1.5 胃肠及结肠透析 胃肠透析是利用人体自身生物膜—胃肠粘膜清除代谢

废物的原理,但因传统的方法进液量较多而腹泻剧烈,病人无法坚持。随之研究的

化学吸附剂,如阳离子交换树脂、氧化淀粉及活性炭等虽有一定的疗效,但仍有其

局限性。针对传统的胃肠透析治疗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良,首先是中西医结合方法

解决了进液量过多和腹泻频率的问题。如成药尿毒清及含大黄的复方汤剂等透析药

,其药性缓和,并可控制其入液量和排泄次数,大大提高了临床疗效。结肠透析疗

法又是中西医结合疗法的一大改进,它是在胃肠透析的基础理论前提下,利用中药

复方大黄制剂进行结肠透析,又进一步推动了胃肠透析疗法在临床的广泛运用,大

大地弥补了中西医各自的不足,使胃肠透析疗法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中西医结合胃

肠及结肠透析疗法,不仅融汇了现代医学的理论,更发挥了中医中药全身性调节与

治疗作用,对于延缓CRF的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2 药物研究

寻求与研制防止CRF进展与恶化的有效药物,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热点之一。

临床研究表明大黄为治疗CRF的有效药物之一,并经多种动物实验证实其有延缓、

阻止CRF病情进展的作用。大黄治疗CRF的机理主要为(6):①对血BUN(尿素氮)的影

响;②对系膜细胞的影响;③对肾代谢的影响;④对血脂的影响;⑤对血液流变的

影响;⑥对免疫功能的影响;⑦对过氧化脂质及其它方面的作用。除大黄对多种C

RF动物模型具有显著疗效外,在动物实验研究中还论证了黄芪、参类、附片、当归

、川芎、地黄、冬虫夏草等药物防治CRF的机理(7),这些药物均是在中医辨证施治

的方中筛选出来的,将这些有效的药物组方应用到临床中则更进一步提高了临床疗

效。

3 方法研究

由于中西医对CRF认识上的差异,既谈中西医结合,就应该是有机地结合。如

南方医院潘氏提出:降尿毒、维护肾功能、延缓CRF的自身进展速度以中药为主,

以西医的饮食疗法、利尿降压、维持水电酸碱平衡、祛除可逆因素等手段为辅的方

法即为中西医结合。这种观点在目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苏州医学院的卢氏则提出

:CRF的中西医微调优化疗法,即建立在功能肾单位理论、超滤过理论、矫枉失衡

理论、小球小管反馈理论以及中医阴阳平衡理论、少火生气、壮火食气理论和CRF

病理生理特征基础上,着重优化观点,取中西医药二者之长而避其短,紧密与病人

(具体)病情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真正将中西医有机地结合。方法研究的目的还在于

开创中西医结合治疗新途径。如笔者曾撰文探讨尿毒症皮肤透析疗法的思路与方法

,这种机理便是现代医学的自身代偿、皮肤排泄和中医汗法理论融为一体的方法。

南京中医药大学则发展成为肾衰水浴方,利用中药与水浴的双重作用,加速出汗排

毒,利用皮肤半透膜的生物特性,达代偿性治疗的目的,经治后有效率达88.4%,

临床疗效显著。这种中西医结合新思路、新方法的探索,更丰富了临床治疗理论。

4 问题与展望

4.1 如何结合 中医药的长处在于能促进氮质由肠道排泄,从而有效地阻止

废物蓄积,而西医药擅长于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处理肾功能不全的增恶因子

及各种并发症方面发挥作用。目前的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方法主要有上述特点,并适

用于CRF的早、中期治疗。正是这种方法有效地促进了中西医结合防治CRF的研究进

展。但我们也不难看到,这种结合尚处于最简单的阶段,因中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

学体系,其结合不仅仅是临床的相加,更应有相适应的中西医结合理论来指导临床

实践,目前这种理论体系尚未形成,特别是如何有机地中西医结合、病症结合,仍

需进一步探索与研究。

4.2 诊疗标准 西医将CRF按照肾小球滤过功能储备的程度分为三个阶段,即

代偿期(肾功能储备减退期)、失代偿期(氮质血症期)及衰竭期(尿毒症终末期);而

中医则按照血肌酐水平分为Ⅰ~Ⅴ级,并依据改善的层次判断临床疗效。但目前尚

缺乏CRF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标准,这种诊疗标准既能体现病情的不同阶段而采取不

同的治疗,又能适合中医辨证论治的需要。虽然全国及国际性的中西医结合肾脏病

学术会议已召开了几届,但尚未引起有关专家学者的重视,故希望有关专业委员会

能引起重视并推行CRF中西医结合诊疗标准,以推动国内中西医结合防治CRF的研究

进展。

4.3 基础研究 探讨CRF进行性恶化的机制,寻找有效方药早期预防、延缓或

阻止CRF病情的进展,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重要课题。近些年来针对肾小球硬化的

研究主要在转化生长因子—β、血管紧张素Ⅱ及饮食蛋白上下功夫,药物如大黄、

冬虫夏草等的研究结果表明,其对CRF的多种病理机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

但尚未开发出一种新型的适合于临床的药物或剂型,这种基础研究与临床脱节的现

象仍是目前的困扰。这种困扰的关键是开发的新方法或药物,既要符合中医理论,

又要符合西医观点,同时又要有较高疗效,而只有中西医结合理论方能解决上述难

点。故此,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如何有机地融汇中西医药双重理论,并达殊途同

归之效,仍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难点。

4.4 宏微观研究 中医认识CRF的思路主要在宏观上,即从天人相关的整体观

察认识CRF的发生发展过程;西医则从微观的细胞、分子等水平认识CRF的病情与发

展,中西医结合工作则是宏微观研究的交汇点。如何把握住中西医二者的协调研究

与创新,仍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4.5 结语 CRF非透析疗法的原则,一是阻止废物的蓄积以缓解尿毒症症状,

二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避免肾功能不全的增恶因子、合并症以防其发展。中

西医结合治疗不仅符合上述原则,充分发挥二者互补的优势,并使诊疗水平不断提

高,使CRF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有了不少的突破。但我们也不难看出,CRF的中西医结

合研究尚有许多空白,仍需广大专家学者不断研究与探索,以形成CRF的中西医结

合防治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 阎祝三.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非透析治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8;18(6):332

2 刘宏伟.慢性肾衰中医辨证分型和疗效判定标准在全国肾衰研讨会通过.中医药

信息,1991;8(2):27

3 俞祖全.慢性肾功能不全诊治近况.中医药信息,1997;14(2):5

4 傅文录.慢性肾衰的饮食宜忌及临床重要性.新中医,1997;29(5):5

5 傅文录.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药治疗近况.国医论坛,1991;6(5):41

6 傅文录.大黄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浙江中医杂志,1991;29

(9):418

第3篇:中西医结合研究范文

1 临床研究

1.1病因防治 引起crf的原因较多,必须认真查找原发病,进行有针对性的病因治疗,防止肾功能的进一步恶化。在原发性肾脏病中,慢性肾炎占居首位,其次为慢性肾盂肾炎、肾动脉硬化等,在继发性肾脏病中,糖尿病肾病、狼疮肾病较为常见。中医药在防治原发性肾脏病中确能行之有效地控制其演化成crf,而在继发性肾脏病中中西医结合防治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2控制可逆因素 crf的病程是渐进性发展的,但在某一阶段受到某因素的影响,可出现肾功能的急剧恶化。因而及时祛除这些可逆性因素,已被公认为是防止肾功能急剧恶化的重要措施。促使肾功能急剧恶化的因素主要有(1):①累及肾脏的疾病复发或加重;②水、电解质紊乱;③各种感染;④高血压、心力衰竭;⑤应激状态;⑥其它各种不利因素。这些可逆性因素采用西医常规措施,常能取得满意的疗效。中医认为其可逆性因素主要有(2):①外感风热或风寒;②痰热;③水湿;④湿浊;⑤湿热;⑥瘀血;⑦风动;⑧风燥。中医针对这些邪实证,除常用的辨证口服汤剂外,还采用如专方、专药、内服、外洗、灌肠、静脉给药等措施(3),不仅疗效较好,而且还有标本同治之妙。

1.3 饮食加必需氨基酸(eaa)疗法 近年研究表明,低蛋白饮食可减少肾小球的血液灌流量,使“健存肾单位”的滤过率减低,延缓肾小球的硬化过程,从而保护了残存的肾功能。为了防止低蛋白饮食带来的负氮平衡及不利因素,目前多主张采用(1):①低蛋白饮食+eaa疗法;②低蛋白饮食+α-酮酸疗法。饮食疗法历来被中医所重视,但由于crf的特殊性,虽有虚证诸象,但其“气化不足”,易生浊毒。因此,其“虚则补之”而不能呆补、腻补、纯补,必须补而有节,特别是应以肾的气化功能和邪的兼挟情况为参考,辨证进补(4),这样更能符合crf之病情。

1.4 辨病与辨证治疗 治疗原发病和纠正可逆因素是治疗crf的关键。crf非透析治疗的基本原理包括(1):①减少尿毒症毒素和代谢废物的蓄积,利用肾外途径增加尿毒症毒物的排出;②避免或消除crf急剧恶化的危险因素;③治疗crf原发病,控制crf渐进性发展的各种原因;④针对各系统症状和并发症予以治疗。中医辨证治疗,主要是针对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和阴阳两虚五个证型辨证选方(2),但由于crf往往有以脾肾亏虚为本、湿毒内蕴为标的特点,其组方多以虚实并理、补泻合用、攻补兼施为特点(5);而中医内科肾病专业委员会,也主张依据脾肾阳气虚、脾肾气阴虚、湿热中阻并浊邪犯肾、脾阳虚弱并浊邪内蕴、脾肾虚弱并水瘀互结证型特点,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由于crf是一个病情不断变化的过程,不可能用某一型某一方治疗贯彻始终来处理如此复杂多变的疾病。病症结合,标本兼顾,方能灵活地解决正邪、标本、病证之间变动着的矛盾。病证结合的治疗方法,不仅能有效地缓解临床症状,更有确切延缓crf进展的作用。

1.5 胃肠及结肠透析 胃肠透析是利用人体自身生物膜—胃肠粘膜清除代谢废物的原理,但因传统的方法进液量较多而腹泻剧烈,病人无法坚持。随之研究的化学吸附剂,如阳离子交换树脂、氧化淀粉及活性炭等虽有一定的疗效,但仍有其局限性。针对传统的胃肠透析治疗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良,首先是中西医结合方法解决了进液量过多和腹泻频率的问题。如成药尿毒清及含大黄的复方汤剂等透析药,其药性缓和,并可控制其入液量和排泄次数,大大提高了临床疗效。结肠透析疗法又是中西医结合疗法的一大改进,它是在胃肠透析的基础理论前提下,利用中药复方大黄制剂进行结肠透析,又进一步推动了胃肠透析疗法在临床的广泛运用,大大地弥补了中西医各自的不足,使胃肠透析疗法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中西医结合胃肠及结肠透析疗法,不仅融汇了现代医学的理论,更发挥了中医中药全身性调节与治疗作用,对于延缓crf的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2 药物研究

寻求与研制防止crf进展与恶化的有效药物,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热点之一。临床研究表明大黄为治疗crf的有效药物之一,并经多种动物实验证实其有延缓、阻止crf病情进展的作用。大黄治疗crf的机理主要为(6):①对血bun(尿素氮)的影响;②对系膜细胞的影响;③对肾代谢的影响;④对血脂的影响;⑤对血液流变的影响;⑥对免疫功能的影响;⑦对过氧化脂质及其它方面的作用。除大黄对多种crf动物模型具有显著疗效外,在动物实验研究中还论证了黄芪、参类、附片、当归、川芎、地黄、冬虫夏草等药物防治crf的机理(7),这些药物均是在中医辨证施治的方中筛选出来的,将这些有效的药物组方应用到临床中则更进一步提高了临床疗效。

3 方法研究

由于中西医对crf认识上的差异,既谈中西医结合,就应该是有机地结合。如南方医院潘氏提出:降尿毒、维护肾功能、延缓crf的自身进展速度以中药为主,以西医的饮食疗法、利尿降压、维持水电酸碱平衡、祛除可逆因素等手段为辅的方法即为中西医结合。这种观点在目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苏州医学院的卢氏则提出:crf的中西医微调优化疗法,即建立在功能肾单位理论、超滤过理论、矫枉失衡理论、小球小管反馈理论以及中医阴阳平衡理论、少火生气、壮火食气理论和crf病理生理特征基础上,着重优化观点,取中西医药二者之长而避其短,紧密与病人(具体)病情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真正将中西医有机地结合。方法研究的目的还在于开创中西医结合治疗新途径。如笔者曾撰文探讨尿毒症皮肤透析疗法的思路与方法,这种机理便是现代医学的自身代偿、皮肤排泄和中医汗法理论融为一体的方法。南京中医药大学则发展成为肾衰水浴方,利用中药与水浴的双重作用,加速出汗排毒,利用皮肤半透膜的生物特性,达代偿性治疗的目的,经治后有效率达88.4%,临床疗效显著。这种中西医结合新思路、新方法的探索,更丰富了临床治疗理论。

4 问题与展望

4.1 如何结合 中医药的长处在于能促进氮质由肠道排泄,从而有效地阻止废物蓄积,而西医药擅长于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处理肾功能不全的增恶因子及各种并发症方面发挥作用。目前的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方法主要有上述特点,并适用于crf的早、中期治疗。正是这种方法有效地促进了中西医结合防治crf的研究进展。但我们也不难看到,这种结合尚处于最简单的阶段,因中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其结合不仅仅是临床的相加,更应有相适应的中西医结合理论来指导临床实践,目前这种理论体系尚未形成,特别是如何有机地中西医结合、病症结合,仍需进一步探索与研究。

4.2 诊疗标准 西医将crf按照肾小球滤过功能储备的程度分为三个阶段,即代偿期(肾功能储备减退期)、失代偿期(氮质血症期)及衰竭期(尿毒症终末期);而中医则按照血肌酐水平分为ⅰ~ⅴ级,并依据改善的层次判断临床疗效。但目前尚缺乏crf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标准,这种诊疗标准既能体现病情的不同阶段而采取不同的治疗,又能适合中医辨证论治的需要。虽然全国及国际性的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术会议已召开了几届,但尚未引起有关专家学者的重视,故希望有关专业委员会能引起重视并推行crf中西医结合诊疗标准,以推动国内中西医结合防治crf的研究进展。

4.3 基础研究 探讨crf进行性恶化的机制,寻找有效方药早期预防、延缓或阻止crf病情的进展,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重要课题。近些年来针对肾小球硬化的研究主要在转化生长因子—β、血管紧张素ⅱ及饮食蛋白上下功夫,药物如大黄、冬虫夏草等的研究结果表明,其对crf的多种病理机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但尚未开发出一种新型的适合于临床的药物或剂型,这种基础研究与临床脱节的现象仍是目前的困扰。这种困扰的关键是开发的新方法或药物,既要符合中医理论,又要符合西医观点,同时又要有较高疗效,而只有中西医结合理论方能解决上述难点。故此,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如何有机地融汇中西医药双重理论,并达殊途同归之效,仍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难点。

第4篇:中西医结合研究范文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大肠癌;综述

中图分类号:R73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97(2008)06-062-03

大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包括结肠癌、直肠癌、肛管癌。大肠癌在世界肿瘤病死率中居第三位,在西方癌症病死率中居第二位。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大肠癌的发病率也将日趋增高。大肠癌的治疗首推手术,并根据病期的早晚,采用全身综合治疗。化疗对大肠癌相对不敏感,易耐药,不良反应大。中药与化疗配合,有增效减毒作用。表现为提高近期有效率,延长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减轻疼痛等方面。现将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1 辨证论治研究

中医学认为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是一正邪相争,邪胜正衰的病理过程。脏腑功能减退,气血阴阳失调,正气亏虚是本。瘀结痰凝,癌毒内聚为标。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为其病机特点。因此,多数学者将大肠癌分为5型:湿热内蕴型、瘀毒内阻型、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和气血双亏型。朱旭东等[1]将中晚期大肠癌辨证分为脾虚湿滞、气血两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湿热瘀毒等5种证型,分别采用中药治疗,并结合放疗与化疗,临床观察76例,近期总有效率为30.26%,并能缓解主观症状,减轻化疗、放疗的副作用,中位生存时间较单纯放化疗者有所延长。陈刚[2]采用中医辨证治疗结合西医手术化疗治疗大肠癌37例,中医证型有脾虚湿滞、湿热蕴毒和脾肾寒湿3型,化疗采用MF方案。结果:显效12例,有效14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70.27%,生存时间0.15-3年。曾小粤等[3]将86例中晚期大肠癌患者采用手术+化疗+免疫+中药治疗。中药治疗采用辨证论治方法:湿热型用槐角地榆丸、清肠饮加减;瘀毒型用膈下逐瘀汤或桃红四物汤加减;脾肾亏虚型用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加减;气血双亏型用归脾汤加减。以上中药连服2个月,视患者情况随症加减。结果本法治疗后1、3、5年生存率为87.2%、79.1%、47.7%。中药组对术后降低CEA、CA199有明显效果,中药组方可以明显减轻化疗副作用。贾小强等[4]采用前瞻、对照、随机方法将57例大肠癌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8例,应用手术、辅助化疗和中药治疗。脾虚湿蕴型:治以健脾益气、理气化湿,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气血双亏型:治以益气养血,十全大补汤加减。脾肾阳虚型:治以温补脾肾,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肝肾阴虚型:治以滋补肝肾,大补阴丸合知柏地黄汤加减。对照组29例仅用手术及辅助化疗。结果:按照我国1990年制订的《肿瘤病人生活质量评分标准》,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较好率为75.0%,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2 专方研究

大肠癌是在内因与外因的共同作用下,因忧思恼怒,肝气犯脾,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毒邪蕴结,湿热下注,肠络瘀滞,结而成块发病。因此,许多医家围绕其病因病机,根据传统方剂化裁或自拟方药,从而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处方,在治疗本病中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周留勇等[5]观察中药微调3号(WD-3)(其组方为:潞党参、猪苓、薏苡仁、怀山药等)治疗晚期大肠癌的疗效。将患者分为3组,WD-3组单用WD-3治疗,中成药对照组用华蟾素注射液治疗,WD-3+化疗组用OLF方案化疗配以WD-3治疗。结果WD-3组治疗前后卡氏评分提高了23.75分,与中成药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与WD-3+化疗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WD-3组中位生存时间为36.91个月;中成药对照组为16.23个月;WD-3+化疗组为32.76个月。WD-3组生存时间长于WD-3+化疗组和中成药对照组。所有病例随访5年以上。WD-3组26例,1年、3年、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100%、50.00%、23.08%;中成药对照组24例,为87.50%、29.17%、0%;WD-3+化疗组22例,为100%、45.45%、9.10%。经检验,WD-3组的生存率高于中成药对照组,其5年生存率也高于WD-3+化疗组(P

3 中成药及静脉制剂研究

很多治疗大肠癌疗效确切的中草药,已制成中成药或提取其有效成分制成静脉制剂,极大方便了临床使用。朱伟嵘等[13]观察参麦针剂(SMI)协同腹腔化疗(IPC)治疗进展期大肠癌根治术后患者的疗效,选取进展期大肠癌根治术后行腹腔化疗患者58例,分成IPC组(22例)和SMI+IPC组(36例)。每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4~6个疗程。结果显示SMI+IPC能更好地维持患者血白细胞的稳定,提高NK细胞的活性和CD4/CD8的比值,提高生存质量,改善临床症状,减轻化疗的毒副反应,提高机体对化疗的耐受性,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而且,SMI+IPC组5年无瘤生存率为72.2%,IPC组为45.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4 思考与展望

综上所述,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大肠癌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尤其是治疗中晚期病人,在提高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减轻化疗毒副作用方面,显示出一定优势。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不足,尤其是缺乏大宗病例的双盲对照研究,生活质量研究较为薄弱,多数仅为卡氏评分,单纯中药治疗组的研究较少。今后应加强多学科合作,应用最新的现代科学技术,从细胞及分子水平探讨中药抗癌机理,争取更大的突破。

参考文献:

[1] 朱旭东.辨证分型治疗中晚期大肠癌76例[J].江苏中医,1998,19(2):28.

[2] 陈刚.中西医结合治疗大肠癌37例[J].浙江中西医结合,2001,11(5):291.

[3] 曾小粤.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晚期大肠癌86例[J].中医研究,2006,19(4):37~38.

[4] 贾小强,杜永宏,张丽娟.中西医结合治疗大肠癌疗效分析[J].辽宁中医,2005,32(7):703~704.

[5] 周留勇,尤建良,单珍珠.中药微调3号治疗大肠癌的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2005,32(6):546~547.

[6] 黄智芬,黎汉忠,刘俊波,等.健脾消积汤配合化疗治疗晚期大肠癌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2005,14(10):1281~1282.

[7] 梁松岳.肠复方合并化疗治疗大肠癌40例总结[J].湖南中医,2005,21(2):33~34.

[8] 马骏,王国骅,蔡定芳,等.健脾消瘤方预防大肠癌术后转移复发的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2005,39(1):24~25.

[9] 刘静安,张悦红.脾肾方治疗大肠癌术后化疗副反应96例总结[J].湖南中医,2000,16(2):9~10.

[10] 余国友,吴国琳,李剑平.扶脾益胃饮防治大肠癌术后化疗毒副反应临床观察[J].中华实用中西医学,2005,18(2):276~277.

[11] 毛喜莲,黄梅.健脾益气方药减轻肠癌术后化疗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9(2):128~129.

[12] 刘静,王雏平,周奕阳,等.健脾活血中药联合化疗治疗大肠癌术后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2005,25(3):207~209.

[13] 朱伟嵘,郑岚,郭元彪,等.参麦针剂协同腹腔化疗治疗进展期大肠癌的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5,3(4):266~269.

[14] 高海德,柳仲林,陈宏生.贞芪扶正胶囊在大肠癌术后化疗中的应用[J].医师进修,2005,28(6):39~40.

[15] 黄智芬,黎汉忠,张作军,等.平消胶囊配合化疗治疗晚期大肠癌33例临床观察[J].陕西肿瘤医学,2002,10(4):307~308.

第5篇:中西医结合研究范文

关键词:肿瘤治疗中医治疗肿瘤中西医治疗肿瘤

【中图分类号】R-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060-01

利用中医治疗肿瘤是我国医学界的特色,而利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则是我国医学界的优势[1]。但是在长期的临床治疗当中,无论是利用中医还是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都未取得应有的成绩,自然也未获得国际医学界的认可。因此,对于我国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临床方法,我们必须进行认真仔细地分析,将以往的不足加以改正,吸取治疗当中的有效经验,争取做出让国际医学界认可的成绩,以让国际医学界人士也能够认识到中医证的理论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优势。

1人类疾病治疗的方法

在对人类疾病进行治疗时,一般采用以下三种方法进行治疗:病因学治疗、病理解剖学治疗以及病理生理学治疗[2]。

1.1病因学治疗。病因学治疗法是一种比较基本的疾病治疗法,它也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疾病治疗法。病因学治疗主要是从病因产生的原理来对疾病的产生及发展进行消除。但其只适用于病因比较单一且明确的疾病,对于肿瘤这种病因不明确且发病机理不清楚的疾病,其就不能发挥多大作用了。

1.2病理解剖学治疗。病理解剖学治疗是指利用手术、物理学或是化学等方法将所需要进行治疗的部位进行直接破坏或是消除,其主要是对患者的最终结构性病变进行靶向治疗[3]。其是现阶段西医临床治疗肿瘤的最主要方式。除此之外,其对于很多其他类型的疾病也有着很好的疗效,比如说治疗冠心病可直接利用激光将粥样硬化斑块给消除等。

1.3病理生理学治疗。病理生理学治疗则是指利用药物或是治疗方法使得患者体内的各种病理生理学发生变化,调节患者体内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它是治疗疾病的一种基本策略[4]。对于很多不明病因的疾病都能产生很大的治疗作用。

2中医治疗肿瘤

利用中医治疗肿瘤主要是采取中医当中的辩证及辩病治疗两种方法[5]。

2.1辩证治疗。辩证治疗是利用中医进行疾病治疗的最基本特点,同时也是利用中医对肿瘤进行治疗的最基本策略。辩证治疗主要是通过传统的望、闻、问、切等方法对患者的病证首先进行了解,其次再根据所了解的情况进行治疗。通常来说,辩证治疗所遵循的原则主要有滋阴、益气、补阳、养血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以及化痰祛湿等。经过众多的实践,我们发现,其实利用中医的“证”来对疾病进行治疗是病理生理学理论当中所提到的基本病理过程中的一种,辩证治疗其实包含于病理生理学治疗的范围内。利用中医的辩证治疗法来对肿瘤进行治疗所产生的效果如下:利用辩证治疗所产生的最基本效果就是利用中药对患者体内所出现的因肿瘤而引发的病理生理学变异进行调节,对其异常病理进行改变,使患者机体的阴阳平衡得以恢复,以使患者的症状得以缓解,同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将患者的生存时间延长。据临床资料显示,辩证治疗还可使部分肿瘤的体积缩小,这表明,辩证治疗可能会对抑制或是杀伤肿瘤细胞产生作用。另外,实践表明,辩证治疗可与其他治疗方法结合使用。比如说在利用辩证治疗法进行手术时,可同时配以中药进行治疗,以加强辩证治疗的效果,同时降低副作用的产生。

2.2辩病治疗。通过多年的辩病治疗经验,我们了解到,有很多中药可以对肿瘤细胞的生长及繁殖起抑制作用,甚至有些还可以杀死或杀伤肿瘤细胞。在临床当中,利用中医对肿瘤进行治疗时,通常会先选择一些抗癌的中药对患者进行辩病治疗。利用中医中的辩病治疗法对肿瘤进行治疗时通常遵循以下原则:以毒攻毒、清热解毒以及逐瘀散结等。利用辩病治疗肿瘤其产生的疗效机理比较复杂,简单来说,其就是利用中药“以毒攻毒”,对肿瘤细胞的生长及繁殖起抑制作用,同时还可能会产生杀死或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6]。通常来说辩病治疗所用到的中药有喜树碱或是紫杉醇等。

3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优势

中西医结合就是指利用西医的病以及中医的证来对人类疾病的认识及反映,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就是指利用西医的辩病治疗法结合中医的辩证治疗法来治疗肿瘤,相对于单独使用中医或是西医来治疗肿瘤,其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

中医中利用疾病的“证”来进行诊断与治疗也包含于西医病理生理学当中所使用的诊断与治疗的范围内。所以,利用中西医结合诊断以及治疗肿瘤的方法。其一,中医中的“证”可以对肿瘤的综合诊断进行完善,而西医中的“病”可以对肿瘤的病理生理学治疗进行指导。也就是说,现在临床当中利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可以在利用西医病理治疗的解剖学治疗的前提下,再将中医当中的“证”给利用上,以对病理生理学进行诊断,即同时将西医的病理解剖学治疗结合中医的病理生理学治疗。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利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基本原理是:首先利用西医的解剖学进行治疗,即使用手术、放疗或是化疗等各种解剖学治疗法将肿瘤细胞给消灭掉,这样做可以达到祛邪的目的,同时又可以获得肿瘤治疗后的近期疗效以及其远期疗效;其次,在肿瘤的发生及发展过程当中,病患体内会有很多异常的病理会产生,在这个过程当中,利用中医中的辩证治疗法来对这些导常现象进行纠正,以使得患者体内的阴阳平衡得以恢复。这样不但可以将患者的远期疗效进行提高,而且还可以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提升。如此看来,利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不但可以将患者的很多症状进行改善,而且可以对患者的近期及远期疗效进行长期的保证,以提高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

4未来的发展趋势

首先是基本研究。利用中医治疗病症其核心为证,因此,必须尽快使中医理论实现现代化,利用现代医学理论来说明中医药理论的科学性及合理性,让国际医学界能够理解中医中证的内涵,明白中药所能产生的作用,认识到利用中医可进行同病异治以及异病同治的科学性原理。这将是我国未来发展中西医结合所要做的最基本的研究,因为只有让国际医学界人士了解到中医中证理论,国际医学界才可能会接受利用中医辩证治疗肿瘤的思想,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才能真正实现。

其是临床研究。在了解了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优势之后,就需要对其进行临床研究。患者患上肿瘤的早其是没有任何异常症状的,因此,现在临床就诊肿瘤的患者都属晚期,对于晚期肿瘤的临床治疗方法也有很多,但是至今为止,业界人士还未找到一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单独使用中医或是西医都未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而通过分析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有着明显的优势,因此,在今后的肿瘤治疗的临床道路上,利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将会是以后临床研究的方向。另外,在今后的临床治疗当中,虽然会考虑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但应该明确临床研究目标,努力找到治疗的突破口。现在,对于肿瘤患者的治疗,我们不仅关注治疗后的近期疗效及远期疗效,同时也很重视将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进行提高。而经过多年的中医病理治疗肿瘤的研究表明,中医对于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在今后的临床治疗当中,利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过程当中应该明确研究目标,找到治疗当中的突破口,使得临床治疗当中能真正取得成绩,也让国际医学界认可中医对于治疗肿瘤的效果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优势。

5结语

利用中医治疗肿瘤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医学界治疗肿瘤的特色,而利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则是我国医学界人士一直以来都致力研究的方向。中医治疗肿瘤主要是利用辩证治疗法,而西医中则主要是利用解剖学进行诊断,两者在对肿瘤进行诊断及治疗方面都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将两者结合起来治疗肿瘤成为了我国一直都努力研究的方向,而且也是我国今后对肿瘤进行治疗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林及龙,张金光,张力,张世春,李利清.关于肿瘤与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思考[J].中医研究.2010(03)

[2]沈绍功.中医治疗恶性肿瘤的优势[J].世界中医药.2009(05)

[3]王晓玲,李江涛,徐瑞荣.肿瘤的中医治疗对策[J].癌症进展.2009(06)

[4]杨文娟,田永立.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探要[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0(08)

第6篇:中西医结合研究范文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符合中田精神痰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抑郁症诊断标准的77例病人,Hamilton抑郁量表(HAMD)17项≥18分,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服中药汤剂加固产阿米替林口服,共36例,对照组。单用阿米替林口服,共41例,治疗6周末进行临床疗效和HAMD量表评定,结果研党组疗效肯定,显效率为80.53%,对照组为78.05%,研究组比对照组见效快约1周,不良反应相似,均较轻微,无一例因副作用严重而中途停药者。结论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抑郁症有效安全,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抑郁症;中西结合;阿米替林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以往多选用三环类抗抑郁剂及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治疗,但总有一部分患者因副作用大或疗效不佳而中途换药或停药,导致疾病迁延不愈。我们根据中药治疗精神疾病有减毒增效的作用机理,进行中药合并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的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2004年10月~2006年10月住人我院的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抑郁症诊断标准,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项评分≥18分的患者。排除标准:孕妇或哺乳期妇女;青光眼、癫痫、前列腺肥大、心脑血管疾病等严重躯体疾病者;酒精及药物依赖者;长期使用锂盐、2周内使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4周内使用其他研究药物者。

1.2 方法按随机原则将病例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选用国产阿米替林,由50mg/d开始,1周内加至150mg/d,以后视病情加减,最高250mg/d,再配合中药方剂解郁汤(柴胡、百合、郁金、香附、白芍、枳实、丹皮、丹参、枳壳、川工芎、栀子、甘草、菖蒲、神曲、白术、合欢皮、仙灵脾)进行辨证加减治疗,每日1剂,分上下午煎服。对照组单用阿米替林治疗,剂量。增减同研究组,两组疗程均为6周。

疗效评定:临床疗效采用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无效4级疗效评定;量表评定采用HAMD总分和减分率。实验室检查:所有病例于入院时、治疗6周分别测查血常规、尿常规、血糖、肝肾功能、体重、心电图等检查。

1.3 统计方法所有资料依资料类型进行X2或t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研究组共有36例,其中男16例,女20例;年龄18~65岁,平均41±5岁;平均疗程16.54±12.3周,双

2.2 疗效分析治疗6周后,研究组痊愈21例,显著进步8例,进步4例.无效3例。观察组依次为23例、9例、5例、4例。研究组显效率为80.53%,对照组为78.05%,两组疗效相比差异无显著性(X2=0.15,P>0.05)。

2.3 量表评定变化及比较 按量表总分减分率≥75%为痊愈,51%~74%为显著进步。25%~50%为进步,<25%为无效来制定疗效。6周后研究组痊愈20例,显著进步10例,进步3例,无效3例。对照组分别为22例、9例、6例、4例。研究组显效率为83.3%,对照组为75.6%,两组显效率差异无显著性(X2=0.70,P>0.05)。但研究组1周来HAMD减分率远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0.45%、26.4%,两者差异显著(X2=4,38,P>0.05),而对照组2周来减分率才能达到50%以上,提示研究组见效时间比对照组要快。对此疾病的许多论述,对其治疗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单用中草药治疗抑郁症往往起效较慢,且疗效不十分稳定,时而有效,时而疗效不佳,同时对某人有效,而对其他患者无效,重复性较差。三环类抑郁剂阿米替林虽疗效较好,但常因不良反应影响了病人的治疗依从性.改为二者合用,起效更快,易于为患者接受,临床应用安全有效。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疗效肯定,应引起临床工作者足够重视与更深入的研究,积累经验并加以推广,以发挥祖国医学对抑郁症治疗的独特优势。

2.4 不良反应 研究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均较轻,研究组有10例出现口干、便秘、视物模糊、体重增加等,经中药辨证施治后较快消失。有3例出现窦性心动过速;对照组分别有12例、4例出现上述不良反应。但两组均无因副作用而减药或停药。

3 讨论

第7篇:中西医结合研究范文

中图分类号:R5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10-0041-02

糖尿病足(DiabeticsFoot DF)是糖尿病(DiabeticsMeUitus,DM)常见的慢性严重并发症之一。据报道,全球1.5亿糖尿病患者有15%在其生活的某一个时刻会发生足溃疡或坏疽,因糖尿病足造成的截肢是非糖尿病足患者的15倍,每年的截肢患者中有50%是糖尿病患者,并且85%以上是因为足部溃疡恶化而造成深部感染或坏疽所致,严重威胁着糖尿病人的健康,是DM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现对近年来本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临床治疗

1.1 辨证分型加减配合西药治疗 梁少华在积极控制糖尿病,有效地控制感染的基础治疗下,将28例糖尿病足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为:①湿热毒盛型;②气阴两虚型。其中湿热毒盛型采用清热解毒,活血养阴法治疗,药用银花、玄参、当归、赤芍、黄柏、苍术、牛膝、丹参、天花粉、白芷、土茯苓、黄芪、甘草;气阴两虚型采用补气养阴、活血生肌方法治疗,药用党参、黄芪、山药、白术、茯苓、当归、熟地、山萸肉、丹皮、赤芍、甘草,结果治愈18例,好转8例,无效两例,总有效率为92.8%。张立芳等对30例早中期糖尿病坏疽病人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并与单纯西医治疗20例对照。对照组先给予一般对症处理,在此基础上,给以低分子肝素钙,弥可保静脉推注。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分为3型加减治疗:①瘀血阻络型给予补阳还五汤或血府逐瘀汤加减;②阳虚寒盛型给予阳和汤加减;③气血两虚型给予八珍汤加减。以上均每日1剂,水煎2次分早、晚内服。第3煎多加水,煎煮过滤药渣后待水温在38~45℃左右时浸洗双足(有溃破者禁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2组总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组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有改善,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张月珍等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早、中期糖尿病足30例,并与单纯西医治疗的20例作对照,治疗组在一般治疗基础上,中医辨证分为4型加减治疗:①瘀血阻络型予补阳还五汤或血府逐瘀汤加减;②阳虚寒盛型予阳和汤加减;③热毒蕴结型予四妙勇安汤加减;④气血两虚型予八珍汤加减。2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总有效率75%。都宾宾等将90例糖尿病足患者分为5型辨证加减治疗:①血脉瘀阻型予四妙勇安汤加减;②热毒伤阴型予加味承气汤加减;③湿热壅盛型予四妙散合五味消毒饮加减;④气血两虚型予四物汤合人生养荣汤加减;⑤寒湿阻络型予阳和汤加减,同时配合西医对症治疗亦取得了较好疗效。

1.2 基本方为主加减配合西药治疗 宋易华等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2组均外用西药庆大霉索纱条或雷佛奴尔纱条湿敷。治疗组用四妙勇安汤加减口服配合西药治疗,对照组仅用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为52%,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黎永富等将103例糖尿病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和对照组51例,在有效降糖等综合治疗基础上,治疗组给予糖足方治疗,对照组给予654-2治疗。结果治疗组溃疡肉芽组织出现时间、溃疡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截趾(肢)率明显低于对照组。邓伟明等将71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和局部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服用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功效的仙方活命饮加减。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22%,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以仙方活命饮加减对瘀热互结型糖尿病足配合西医对症治疗效果优于单用基础治疗。杨传经等将64例糖尿病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1例,对照组采用西药降糖及对症治疗,配合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脑苷肌肽注射液,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服五子四藤一仙汤。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1.8%,对照组有效率61.3%。张济海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糖尿病足32例,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内服自拟活血解毒汤,结果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齐学林等将糖尿病足患者74例随机分成2组,2组均予基础治疗及外科清创治疗,治疗组加用中药四妙勇安汤和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观察患者肉芽出现的时间、溃疡愈合的时间、截肢率、死亡率。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患者效果显著(P<0.01),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部溃疡效果显著。孙帅等在全身治疗的基础上,局部采用中药浸泡方,感染较重者予局部清刨,及时清除坏死组织、死骨,结果治愈率71.43%,截肢率4.76%。马平均等以自拟解毒化瘀汤加减治疗糖尿病足97例,同时口服降糖药物,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王智明等在基础治疗中采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广谱抗生素控制感染,糖尿病药膳治疗。将64例糖尿病足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对照组30例,2组采用相同的基础治疗,治疗组加用丹血蛭甲逍遥汤。结果治疗组显效14例,有效1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1%;对照组显效10例,有效1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0.0%,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1.3 中药制剂配合西药治疗 型糖尿病足坏疽患者随机分为清开灵治疗组和血塞通对照组,疗程为4周,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认为清开灵注射液对DF的治疗效应可能与控制炎症反应,遏止组织坏死,解除血管痉挛,组织微循环改善有关。陈文娟等将76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38例予单纯西药治疗,治疗组38例予水蛭粉胶囊联合聚维酮碘软膏治疗,2组总有效率比较显著性差异(P<0.05),半年内2组溃疡复发率比较控制(P<0.01),结论水蛭粉胶囊联合聚维酮碘软膏治疗糖尿病足部溃疡可显著缩短溃疡愈合时间。谢钦达运用西医常规基础治疗药物对30例糖尿病足患者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相同的基础上,加用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足38例,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何卫华在常规控制饮食治疗、胰岛素降糖或口服降糖药降糖以及有效抗生素及清创等综合处理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本病获得良好效果。李炳辉等在观察肤疾骨宁片2号及肤疾骨宁膏对糖尿病足难愈创面愈合的疗效时,将49例2型糖尿病足难愈创面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内服肤疾骨宁片2号及外敷肤疾骨宁膏治疗,结果49例中39例治愈,6例好转,4例无效,提示肤疾骨宁片2号及肤疾骨宁膏可促进糖尿病足难愈创面的愈合。

2 展望

第8篇:中西医结合研究范文

摘 要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易损性是引起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研究热点。现就该病的中西医结合防治方面作一回顾。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易损斑块 中西医结合

研究易损斑块及血栓形成和发展的机制,采取措施增强斑块的稳定性和阻止血栓形成,对ACS的防治有着重要意义。

斑块的形态功能和组织学特征

斑块主要由脂质核心和纤维帽组成,脂质核心由胆固醇结晶、胆固醇酯、氧化脂质、泡沫细胞以及坏死细胞的残骸组成。纤维帽由细胞外富含胶原的基质和平滑肌细胞构成。纤维帽的厚度与炎症细胞及平滑肌细胞的活性,特别是能降解细胞外基质的金属蛋白酶(MMPs)密切相关。

炎症与斑块易损性:1999年Ross提出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炎症性疾病。在对ACS病人的尸检中发现,冠状动脉斑块中存在大量的泡沫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肥大细胞,这些细胞既能分泌大量具有活性的降解细胞外基质、使纤维帽变薄的MMPs,同时还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等,并激活白细胞中核因子-KB(NF-KB)。上述细胞因子和炎症因子加剧了炎症反应,间接地增加了MMPs的表达,加快了细胞外基质的降解,从而影响了斑块的稳定性。大量研究已证实,炎症细胞因子对预测临床不稳定斑块的破裂具有更大的意义。

内皮细胞的损伤、凋亡与斑块易损性:经研究证实,氧化修饰的低密度脂蛋白(oxLDL)和氧化应激反应是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的两大因素,bax、Fas和p53等的表达产物,是促细胞凋亡的重要基因,在AS斑块的形成和易损中起着重要作用。

血管重构与斑块易损性:1987年,Glagov首次提出血管重构的概念,认为随着AS的发展,血管外弹力膜向外扩张以容纳斑块,保持管腔的容积不变。当斑块面积大于40%时,管腔才出现狭窄,在这个过程中,炎症和细胞凋亡起着重要作用,它们分泌的MMPs导致血管重构的发生。血管的重构包括正性重构和负性重构,血管正性重构易发生斑块破裂,因这种正性重构斑块具有较大的脂质核和较多的巨噬细胞浸润。血管正性重构是不稳定斑块的重要标志,而稳定斑块多为无重构和负性重构。其他因素如感染因子、新生血管、外界因素等,均可导致斑块不稳定。

不稳定斑块的动物模型研究

目前,不稳定斑块模型多集中在斑块破裂上。通常分为:自发破裂及血栓形成和人工诱发破裂及血栓形成。2004年,我国张氏等首次利用外源性p53基因转染兔AS斑块,成功建立了易损斑块的动物模型。研究发现,p53基因转染后VSMC的凋亡率增加,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从而导致了斑块纤维帽明显变薄,促进斑块向不稳定方向发展。此种方法建立的模型斑块的破裂率为85.7%,高于国外的同类研究。

对不稳定斑块的干预

Ambrose认为稳定不稳定斑块的途径包括支架植入、抗凝治疗和早期的降脂治疗。

西药治疗:①降脂类药物:近20年的大量流行病学研究及循证医学证据显示,在大剂量他汀强化降脂治疗基础上,LDL-C降低30%~50%时,冠脉事件随之减少30%~50%;持续降低LDL-C 1mmol/L约5年,可降低心肌梗死发生率25%。降脂药通过减少及清除斑块内的脂质、增加纤维帽的厚度、将胆固醇变成胆固醇晶体等作用,使临床心血管事件减少22%~34%,虽然斑块面积未见明显减少,却增加斑块的稳定性。另外,他汀类药物还具有抗氧化、保护内皮功能,从而增加斑块的稳定性。2003年11月12日AHA年会公布的RESERSAL研究结果显示,阿托伐他汀80mg治疗可阻止和减缓AS斑块的进展,稳定斑块。大规模的ESTEBLISH试验,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②ACEI类药物:ACEI类药物,可抑制血管紧张素Ⅱ形成而降低血压,减少血流剪切力,抑制NF-KB、MMPs基因的表达,减少巨噬细胞聚集,降低胆固醇含量和增加细胞外基质,从而稳定斑块。③抑制血小板聚集类药物:阿司匹林在冠心病治疗中,不仅能抑制环氧酶活性,减少血小板激活物的合成,还能降低IL-6、CRP、抑制炎症反应,稳定斑块。④β受体阻滞剂:能降低血压,减慢心率,减少斑块所承受的剪切力和机械应力,从而稳定斑块。⑤钙离子拮抗剂:可该善内皮功能,预防血小板聚集,并可通过减慢心率而抑制斑块破裂,常用药物为二氢吡啶类药物。

单味中药研究证实,不同活血药可作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的不同环节,包括降脂、影响胶原代谢、干预炎症反应、影响血管活性因子、抗血小板粘附聚集、改善血液黏度等。活血中药赤芍、丹参、川芎、三七、桃仁、酒大黄能够干预ApoE基因缺陷小鼠成熟斑块的进展,有一定的斑块稳定作用,其稳定斑块作用亦有所差别,以破血药酒制大黄稳定斑块作用最佳,几乎达到与西药辛伐他汀类似的效果,三七次之,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脂质代谢和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郭氏等对活血药的有效组分丹参素和川芎嗪进行了研究,发现二者均可抑制AngⅡ对心肌细胞ANP和肌动蛋白-β(β-actin)基因表达的增加,具有防止心肌细胞肥大作用,从而防治心肌肥厚,改善心功能。

中医药复方制剂研究:张氏等通过研究证实,稳斑护脉颗粒通过上调纤维帽合成因素与下调纤维帽降解因素的双向靶标,来影响动脉粥样硬化家兔斑块纤维帽中胶原纤维降解与合成的失衡状态,从而达到稳定斑块的作用。张氏等通过临床与实验研究证实,通心络胶囊具有明显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稳定易损斑块,有效缓解血管痉挛,防止微血管病变等作用。

第9篇:中西医结合研究范文

关键词:中西医;治疗;肺心病肺心病也称之为阻塞性肺气肿性心脏病,该病的发病机理主要为肺部胸郭或肺动脉的慢性病变引起的肺循环阻力增强,以致于肺动脉高压与右心室肥大,伴或不伴有右心衰竭的心脏病。肺心病的原发病灶为慢性支气管炎与肺气肿,其主要原因是患者呼吸道感染而导致心肺功能不全。最近几年,由于肺心病发患者数不断增多,很多病患机体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伤。选择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是减轻肺心病患者痛苦的首要任务,这一工作也引起了医学界与众多肺心病病患的高度重视[1]。本研究调查内容主要针对2010年3月~2012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处于急性加重期肺心病的病患的分析报告,以供临床参考。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10~2012年来我院就诊的60例急性加重期的肺心病病患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30例中,女18例,男12例,年龄在45~86岁,平均年龄为(42.30.3)岁,病程为6~40年,平均病程为(21.51.4)年。观察组的30例中,女11例,男19例,年龄在40~81岁,平均年龄为(38.51.2)岁,病程为8~50年,平均病程为(28.60.8)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

1.2诊断标准依照1997年全国肺心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明确诊断。

1.3方法

1.3.1观察组对观察组的病患采用常规西医治疗:包括抗生素感染,为患者服用舒张气管药物与平喘化痰药物让肺通气顺畅,针对部分心功能不全的病患给予强心、扩血管、利尿的药物,部分酸碱平衡失调与电解质紊乱的病患行纠正治疗,并为患者持续低流量吸氧。

1.3.2对照组 对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医治疗的同时在依据中医辨证分型加用中药治疗。对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法治疗时还需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的不同表现对症下药。

气虚血瘀型。患者临床症状为心悸、咳喘、胸腹胀满,部分严重患者口唇青紫、痰中带血、全身无力。治需益气活血。中药方剂:赤芍15g,黄芪20g,当归10g,益母草20g,党参15g,丹参15g,桃仁10g,泽兰10g。②脾虚痰湿型。患者通常表现为气短、咳嗽较严重,痰多色白、心悸、脉细等。此类患者治需活血化瘀,健脾化痰。中药方剂:党参30g,款冬花12g,白术12g,陈皮10g,茯苓3g,法半夏12g,桃仁10g,川贝母10g,丹参20g,干姜10g。脾肾阳虚型。患者临床表现为四肢肿胀,患者面部无光泽,心悸、痰稀薄、咳喘气短、平卧难受、尿量极少、舌暗胖、舌苔白。治需润肺化痰、健脾温阳。中药方剂:炮附子15g、干姜10g、葶苈子30g、党参9g、苏子10g、五味子12g、丹参12g、车前子30g、茯苓20g、法半夏12g、猪苓20g、细辛6g、白术15g。③肺肾两虚型。患者临床表现为咳喘、心悸、呼吸急促、活动不灵便、动则症状加重,平卧患者甚感不适,痰呈泡沫状,汗多、全身无力,舌暗淡、舌苔白、脉细缓。治需化痰降气,补肾宜肺。中药方剂:方剂:党参20g、苏子10g、枳壳12g,山茱萸8g,五味子10g,麦冬12g,桔梗6g,杏仁10g,法半夏10g,当归10g,桑白皮10g。以上药物1剂/d,水煎,每次服用150ml药汁,2次/d。两小组治疗周期相同,均在服药1疗程后进行疗效整理分析。

2结果

2.1疗效标准显效:临床体征与症状明显消失,水肿部分恢复正常,咳嗽、气喘明显好转,双肺音明显降低,部分患者音已消失,心跳频率有所下降,且恢复到100次/min,心功能达到2级,血液流变学参数明显变化,血气分析PaCO2明显提升;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好转;无效:临床症状毫无变化、甚至症状较之前严重。

2.2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展开数据评估,计量资料通过x±s表示,计数资料通过χ2检验,P

2.3治疗结果

2.3.1两组治疗结果与疗效比较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观察组(P〈0.05),见表1。

2.3.2两组症状明显改善时间比较对照组的症状恢复时间明显少于观察组(P

3讨论

肺心病属于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此病多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展而成,患此病的大多数病患均由慢性支气管炎并发肺气肿而至。肺心病在中医学中的病症范畴为“肺胀”“咳喘”“心悸”等[3]。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肺主气、可呼吸,但如咳喘严重就会反复发作,病患废弃消耗严重,会出现呼吸困难。现代医学表明,肺心病的形成主因是长期大量缺乏,体内滞留的二氧化碳偏多,导致肺动脉压力过大,右心室变肥、变大,阻碍患者体内的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肺心病的临床表现为哮喘、咳嗽等症状。肺心病的特征是反复发作,难根治。肺心病患者应多食用一些健脾开胃、含有维生素、微量元素、足够热量、优质蛋白的食物。对于老年肺心病患者而言,应忌食过咸、过辣、过燥热的食物。肺心病患者均需禁酒。

本文探究的结果表明,对照组总有效率优于观察组。可知,对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效果明显比仅用西医治疗效果更优,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张蓓蓓.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并发多功能脏器衰竭的临床疗效[J]..中国医学创新,2013,6(34):130-131.

[2]孙广彦.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临床经验[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7):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