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学生物常识范文

医学生物常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学生物常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学生物常识

第1篇:医学生物常识范文

医学涉及生物物理学知识非常广泛。为便于学习、掌握可把临床医学常涉及的生物物理学知识归纳为三类。其一,解释各种生物物理现象的知识,包括阐明现象的实质、变化过程、规律和成因或机理等。其二,分析各种物理(严格讲应是生物物理)检测结果的知识,包括所检测的生物物理信息的产生、产生机理、变化规律和采集方法,检测手段及图象形成的生物物理原理,检测图象的分析、归纳而获取结论。其三,阐明各种物理因素的生物效应的知识,包括物理因素的性质、所激发的生物效应及其变化规律,生物效应产生的机理,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对机体的危害缘由和防护等。

2要求知其所以然必须开物理课

科学知识可分为理论知识和经验知识两大类。生物物理学也不例外。常说对事物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其实前者就是只要求掌握其经验知识,而后者则要求掌握其理论知识,从理论上把握事物。亦即不仅能认识其表象,还能阐明产生表象的内在实质,揭示表象运动、变化规律的机理。要求医生能从理论上把握临床医学中常涉及的生物物理问题,就必须开设物理课,否则是不可能的。要求医生从理论上解决医学中涉及物理的问题越多越深,所需具备的物理相关知识越广越深,自然物理课学时应越多。一直以来只讲授纯物理知识,不结合讲授在医学中的应用,即不结合阐明医学中的生物物理问题,要学生自学解决是很困难的。应该既讲授物理理论也讲授必要的生物物理知识,才能做到学以致用。学生掌握临床医学常涉及的生物物理知识能适应如下四个方面的需要。其一,行医需要。有了相关生物物理知识才能从理论上全面、准确、深刻分析、理解、掌握行医过程中涉及物理问题的医学理论、技能和方法,才能高屋建瓴,在理论指导下,以清晰的思路,全面思考,准确诊断、有效治疗。其二,科研需要。临床各学科多有涉及生物物理的课题。没有相应的生物物理知识只能望而兴叹。反之则如虎添翼,可以在更宽的知识领域开展科研,为医学科学发展作更多贡献,提升人生价值。例如秦任甲教授就发现长期以来人们只从血流动力学角度分析和利用超声多普勒血流频谱图,这里存在个缺陷。可能是有关人员不具备血液流变学知识所致。他率先提出,应该加上血液流变学才能全面、准确分析和充分利用频谱图的丰富内涵,可以把频谱图作为有效手段来研究在体血管红细胞向轴集中的规律,并指导同行开展合作研究取得成果。其三,提高需要。工作中必然会遇到许多尚未掌握的涉及物理的医学问题。这就得靠自学更宽更深的物理、生物物理知识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技能。在校所学将成为自学习提高的基础。其四,思维需要。人的思维不外乎逻辑(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都是人在各成长阶段学习积累起来的。大学是人的思维知识和能力形成的十分重要的阶段。在学习、运用物理学、生物物理学过程中,在知识拓展的同时使物理的形象思维和数理逻辑思维得到尤其强的培养提高。数理逻辑思维是逻辑思维的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物理的这些思维能力的增强,使之在学医、行医和医学研究中终身受益。一流名校能安排物理课近百学时,甚至还结合讲授生物物理知识就是认同上述观点的佐证。其决策者和努力学习物理的学生都是有远见的。这正是一流名校要求学生从理论上掌握物理、生物物理,培养高水平医学人才的体现。

3只求知其然则可开可不开物理课

3.1可凭生物物理经验知识行医

大量事实表明,一般医生都是凭借物理、生物物理经验知识而非理论知识来理解、阐明、处置医学中涉及物理的问题。其在三类生物物理知识上的表现为:其一,对医学中涉及物理的现象即生物物理现象不理解,无从解释或者粗略地,含糊地理解或解释。也有以打比方的方式来认识或阐明。例如用粥的浓稀来说明血液黏度大小,流阻大小,而导致血压高低,极少见有医生能用泊肃叶定律等相关知识做出理论解释。其二,当用生物物理检测进行诊断时:对他人的检测,一般只凭检测医生的文字结论做出诊断,有时查看检测图象也只机械地与自己记忆中的正常图象对比而作诊断,并不理解图象是怎样形成的,甚至不理解结论是怎样依据图象分析而获得的;对自己的检测,一般都凭借自己对检测到的生物物理信息与记忆中的正常信息对比而作诊断,至于为什么能产生这样的信息未必明了。其三,利用物理因素进行治疗时,一般只知道某种因素或方法有疗效或只会治疗操作,对其疗效产生的物理机理或不知或不全知。这些表明:一般临床医生的物理知识还只是经验性的,并未上升到理论。但一直以来临床医生就依赖这样的经验知识不也诊治好许许多多疾病?其中许许多多不也成为专家、主任和教授等高级医生?这只能说要求不高时,医生不一定非要多么宽深扎实的物理和生物物理理论功底才能行医。事实上临床教师,甚至生理学教师课堂讲授和相关医学书籍对许多涉及物理的问题也只讲现象,并未从物理、生物物理理论上把产生现象的缘由阐明清楚,仍然只停留在经验知识层面上。学生也只能承认如此,达不到理论认识的高度。这样行医必然缺乏物理、生物物理理论指导,对诊治涉及物理问题的疾病往往思维明晰不起来,只能凭经验了。按以上所述,医生所需物理、生物物理知识的宽深程度伸缩性很大,高则要求具有较宽深扎实的功底,能适应前面提及的四个需要,成为物理理论型医生;低则只要求具备中学物理基础,对行医过程中遇到涉及物理的问题能有所了解,成为物理经验型医生。

3.2对学生的物理要求依培养目标而定

就原则而言,对物理课的要求和学时安排都是由决策者根据各自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而确定的。但实际决定时必然受到决策者对物理、生物物理在专业中的作用和地位;医生所需物理、生物物理宽窄深浅的认识程度的影响。鉴于各院校决策者的这种认识难免差异,医生应具备的物理、生物物理的宽深程度伸缩性又很大,不同档次院校培养目标显然不同,导致其物理课学时明显不同。一流名校为八九十学时以上。二流省(市区)属医科大学为六七十学时。三四十学时以下的出自三流学院,除去10来学时的实验课,还能比高中物理加深拓宽多少内容呢?据悉,还有学院把这门课改为任意选修课,选修者不到5%,等同于取消。不排除有些院校对物理、生物物理在专业中到底能发挥怎样的作用,需要安排多少学时为宜,并未作深入的调查研究,其学时数是随意或参照同档次院校而确定的,带有一定盲目性。巧的是各院校安排学时多少与其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高低是相吻合的。总之,鉴于医生所需物理、生物物理的宽深程度伸缩性很大,对各院校的学时安排不必厚非。

4改革临床医学专业物理教学内容

4.1改革目标

无论培养物理理论型还是物理经验型医生,只要开设物理课就应该改革纯物理的教学内容。一直以来绝大多数院校都只开物理课,讲授纯物理知识,丝毫不结合讲授医学所涉及的物理问题———医学物理学问题。其结果必然导致:无的放矢,所学纯物理知识不会应用,学而用不上等于不学;不仅使学生得不到把物理知识应用于阐明医学物理学问题的训练,还会造成医学物理学知识断层,很难适应前面提及的四个需要;使学生看不到所学知识的应用情境,使历届学生产生“物理无用论”,求知欲望低,学习不使劲,所学知识似懂非懂,很难用于理解学医和行医过程中遇到的物理问题。改革目的:必须破除思想上长期形成的只讲授纯物理知识,丝毫不与医学中的应用相结合,改革也只增删纯物理知识,丝毫不纳入最为实用的医学物理内容的定势思维,克服过去教学内容脱离医学实际的现象。安排适当的学时数,以临床常涉及的医学物理学内容为主,辅以必要的物理学基础,形成新的教学内容体系,以适应临床医学较高要求的需要,较好发挥物理、医学物理在临床医学中应有的作用。

4.2改革途径之一

没有医学物理学解决不了医学中涉及物理的问题。不开这门课就如同过河断了桥或知识断了层,物理学很难跨越断桥或断层直接阐明医学中涉及物理的问题。开物理课主要为学习、运用医学物理学打基础。只开前者而不开后者就是无的放矢。物理学与化学,医学物理学与生物化学在医学中的作用与地位十分相似。设想只讲授化学知识而不讲授生物化学知识,学生能掌握医学中涉及化学的知识吗?有条件的应该开设物理和医学物理两门课,实现基础知识与应用知识较完美的结合。这应该是物理教学内容改革的首选途径。

4.3改革途径之二

对于不便把物理课和医学物理课分开开设的院校可以把两者合拼开出。以临床常涉及的医学物理知识为主,辅以相关物理基础。这门教材也可称为医学物理学。学时多少都可以开。这样就把基础理论与医学应用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有的放矢,学以致用,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效果提高,知识结构改善,增进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改革困难所在

5.1缺乏阐明医学物理问题的知识

要把临床医学常涉及的物理问题纳入教材并非易事。这些问题许多尚未能从理论上获得阐明或者透彻阐明,还有待研究解决,构建起这些问题的较完整的理论知识,否则无多少临床常涉及的物理问题可讲授。不信,可从三个方面考察:其一,查阅生理学、心血管内科学等医学基础和临床书籍;其二,听听医学基础和临床教师讲课。书中所写,教师所讲,涉及物理的许多问题都只陈述现象,或借实验数据、图表阐明,或笼统、粗略交代,或打比喻解释,甚至含糊讲授。这些充其量说也不过是医学物理学的经验层面上的知识,未能从本质上,机理上,亦即理论层面上阐明问题,回答不了为什么?其三,查阅期刊论文,可发现生物物理学的研究火热得很,很多,但属于临床医学常涉及的物理问题却很少。总不能教材所写,课堂所授结合医学的内容尽是经验知识吧?这就必须对寓于人体各脏器的临床医学常涉及的物理问题逐个加以研究,构建起阐明逐个问题的一系列理论,形成丰富的临床医学常涉及的医学物理学知识体系,可供选择讲授。要达到如此,要经历很长时间,付出许多艰辛劳作。秦任甲自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一系列论著成果。这还不够,得依靠同行广泛参与才能构建起这个知识体系。

5.2医学物理问题如何通俗化

科研构建起的医学物理的一系列论文形式的理论知识,还只是具备了课堂讲授的素材。必须按照教材而非一般参考书的要求,使复杂、繁琐、深奥、数学表达太深、医学基础要求太多等等而造成教师难以讲授,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尽可能通俗、简明、浅显、形象、直观,做到教师好教,学生好学。这些讲起来容易,面对一个个具体问题要加以处理好时一定会遇到不少具体困难的。只要充分发挥群体的智慧,不断深入探索,总有一天人们会造就一本内容丰富,基础和应用知识恰当结合,适用的开创性教材。

5.3教师缺少医学物理知识

第2篇:医学生物常识范文

“中药不良反应”之说,近年多见。从中医药学和西医药学学科,不难给予此说的本质认识和对待。中医药学无中药不良反应概念,西医药学有药物不良反应概念。显示,此说是西医药学以标准医药学为基础加给中医药学的一种说法,然而西医药学确不是标准医药学。按药物不良反应概念内涵,此说却无病例事实依据;此说以中医药学理论为依据,却是对中医药学的偏见内容。此说不利中医药学的理论和实践、故应澄清与解决。现写此文,以求共议,取得共识。

关键词:

药物不良反应;药物毒性;

药物不良反应,是药物对人体伤害作用表述的一种药物概念。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医药学领域,常可见到"中药不良反应"说,并有人声言,应重视中药不良反应,要加强中药毒理学研究。现今每种中药成药说明书中均见有"不良反应"项,似此说已被国家医药管理部门认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尤其在七十年代以前,不仅难见"中药不良反应"说,却人们有共识性认识:中药毒性低,对人体无伤害作用。更在中医药学的经典著作中,见不到"中药不良反应"说。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笔者于1998年用约半年时间,查阅近十年的医药学相关文献,结果表明,"中药不良反应"说,可谓是西医药学加给中医药学的一种药物概念。现试作评说,以期共议。

一、评说前提:承认中医药学为一门医药科学,西医药学不是标准医药科学

中医药学的经典著作中,未见"药物不良反应"概念,表明中医药学无"中药不良反应"说。西医药学有"药物不良反应"概念,显示"中药不良反应"说是西医药学以标准医药学为依据而加给中医药学的。为评"中药不良反应"说,前提要承认中医药学为一门医药科学;中医药学和西医药学各有共优势和劣势,西医药学不是标准医药学。现作论证。

1.两类知识与两类科学或称学科

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的概称。基于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角度和方法不同,当今知识总体分两大类:宏观知识和微观知识。两类知识均可构成知识体系而成为科学。

医药科学,是研究人体、药物及二者关系的科学,目的在于维护或增进人体的健康水平。显然,医药科学的宏观事物则是指人体、药物及二者关系,可从宏观和微观两种角度加以认识,相应得宏观知识和微观知识,两类知识均可能构成知识体系而称科学。具体而言,中医药学是一种宏观知识体系;西医药学是一种微观知识体系。

2.中医药学确为一门医药科学

判定一种知识体系科学性的标志确定,不是宏观知识,也不是微观知识,而由共识标志,具体标志有:(1)知识由正面经验所积累;(2)陈述的单一性即概念内涵具特指性;(3)知识的系统化,即具规律性的上升为理论且能指导实践。中医药学完全具备三点标志,确为一门医药科学。

需要说明,(1)所谓正面经验,医药学应指治好病的经验,负面经验则指对人体伤害作用的经验。翻开中医药学典籍,内容都是如何调节人体由不平衡到平衡,即由正面经验所积累的知识组成。(2)由正面经验所积累成的知识组成,决不意味着中医药学包治百病,恰相反,中医药学公开宣称有"不治"之说,不治,当然无伤害作用。(3)标志,应指在一种知识体系内而言。

3.中医药学和西医药学的各自优势和劣势

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表明:宏观认识客观事物,保障对客观事物整体认识的准确性;微观认识客观事物,保障对客观事物局部认识的精确性。宏观包括并统帅微观,微观用来阐述客观,但决可能包括和统帅客观。只有从宏观和微观两大方面认识客观事物,才是对客观事物的全面认识,进而决定对客观事物的对待。

知识构成的不同,决定着中、西医药学各自的优势和劣势:中医药学的优势在宏观,劣势在微观;西医药学的优势在微观,劣势在客观。体现在实践中,中医药学是准确性好、精确性差;西医药学是精确性好、准确性差。精确性是指对人体和药物的局部;准确性是指对人体和药物的整体。就临床实践而言,当用药物影响人体状况或谓治疗疾病时,中医药学按辨证论治原则使用药物,其准确性保障了对人体的不伤害,故无不良反应之说;西医药学按指标(指药物功效指标)对指标(指人体状况指标)原则使用药物,基于其准确性差的劣势,难于完全避免药物对人体的伤害作用,故西药不良反应具有难于避免性。至于如何达到对人体、药物和二者的全面认识和对待,容后专述,此处仅提示:坚持科学发展观--保持优势、克服劣势。

综观,中药为中医药学的药物称谓。只有真正认识和承认中医药学为一门医药科学,西医药学不是标准医药科学,才能对"中药不良反应"说进行评说,故为评说的前提。

二、事实评说:药物对人体的伤害作用不能简单一概称作药物不良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的本质事实是药物对人体的伤害作用,但药物对人体的伤害作用,却不能简单一概称之为药物不良反应。对此,中国卫生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规定了药品不良反应的概念内涵。即为:"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可见,药物对人体的伤害作用,若称药物不良反应,应具三点前提条件:(1)合格药品;(2)正常用法;(3)正常用量。中药不良反应,应当符合药物不良反应的如上概念内涵,不能有双重或称另外的药物不良反应概念内涵。现就中药对人体伤害作用的事实,按药物不良反应概念内涵加以评说。

1.真正的中医师对中药伤害人体作用的看法和对待

中药对人体伤害作用的看法和对待,最有发言权者为真正的中医药学临床医师(注说:中医师为什么加"真正"二字,因现今尚有号称的中医师)。笔者从事工作为中药现代科学化研究,中药不良反应应属中医药学的临床范围概念,故请教中医师。问:您在临床诊治疾病开具处方后,是否嘱咐病者用药后要注意哪些不良反应?答:不嘱咐。问:为什么?答:按辨证论治原则开具的处方,是按"君臣佐使"关系组合,即使方中的单味药有的偏性大或者是毒性大及有的偏性为病者所不需,可能对病者有伤害作用,但组方中各单味药间已做调节,不会再对病者身体产生伤害作用,故不嘱咐。可见,真正的中医师使用中药,是不承认中药不良反应的,起码是不考虑所谓的中药不良反应。

2.笔者查阅文献所见称之为中药不良反应的典型病例举例分析评说

举三个典型病例:(1)一老妪患肘关节风湿性关节炎,听人言,生草乌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购200克,煎服,致死。(2)单味中药商陆,外形似人参,一人购之当人参而用以补益身体,结果,不仅身体未得到补益作用,却是受到明显的伤害作用。(3)一对年青人结婚将入洞房,听人言性交伤气,故购红参几十克,煎汤,于入洞房前服用,结果,神昏谵语,被送至病房。生草乌、商陆、红参,确为中药,起到如上对人体的伤害作用,亦为事实。如上事实,相关医药刊物发表时称作中药不良反应,是否相宜?试作评说:(2)例以商陆代替人参,属不合格药品;(3)例红参,具补气作用,按中医药学理论适用于气虚的人体状况,待结婚年青人,显系中医药学的不正常用法;(1)例则用量过大,为非正常用量,加之生草乌偏性突出,中毒而亡,具必然性。上三例,均属违背药物不良反应概念,故不应属药物不良反应范围,即不应称中药不良反应。

3.综合性中药不良反应病例评说

所谓综合性中药不良反应病例,此处指《医用中药药理学》(方文贤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出版)一书中所归纳的中药不良反应产生原因病例及中药不良反应治疗原则的病例,现依据病例事实作以评说。

关于中药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书中写到:(1)有些则是由于药品质量问题发生的,包括中药品种的混乱、伪品,以及产地、生长年限、收获季节、药用部位、贮存期等因素对中药质量的影响。(2)还有一些是因为长期用药,超剂量用药。(3)其中有不少不良反应的病例,是在违背了中医用药原则与不合理用药的情况下发生的。书中特别指出"该炮制使用而未炮制使用"。(注:为便于评述(1)(2)(3)为引述归纳加之),关于违背中医用药原则和不合理用药问题,书中强调用药时要"根据病情"、"人的体质"、"佐使控制"、"服药时间"等因素,加以防止出现不良反应。

如上综合病例情况,可做如下分析和评说。(1)类病例,属不合格药品;(2)类病例属非正常用量;(3)类病例属非正常用法。要明确,所谓中药的正常用法,突出表现按中医药学理论和原则使用。关于超剂量用药问题,不要说药物,就是馒头超量使用,亦会对人体产生伤害作用。上述(1)(2)(3)情况的病例,不符合药物不良反应概念的内涵,如此所致对人体伤害作用,显系不属药物不良反应,自然不能称如此使用中药对人体的伤害作用为中药不良反应。

综观,中药不良反应应以相应病例为依据,如上评说却表明,中药使用对人体伤害作用的病例,实不属中药不良反应概念内病例,即所称的中药不良反应无病例事实依据。

三、理论评说:中医药学和西医药学的"药物毒性"概念内涵不同

"中药不良反应"说,是西医药学加给中医药学的药物概念,此说的提出者和赞同者的理论依据,不是以西医药学的药物不良反应概念内涵为依据,而是以中医药学的中药毒性为依据,即引用"是药三分毒"为依据。为此,有人统计药典中的单味中药有多少种标为有毒(包括有毒、小毒、大毒);有人统计中药教课书中的单味中药有多少种标为有毒。总之一句话,用中药有毒性作为"中药不良反应"说的理论依据。客观而言,中医药学和西医药学的"药物毒性"概念的内涵是不同的,现作评说。

1.辨证地认识和对待药物毒性与药物对人体疾病治疗作用和对人体伤害作用的关系

药物,是用来防治人体疾病的一类物质。中药和西药均具毒性(毒性内涵,下述),且都是用来防治人体疾病的物质。一种药物对人体起治疗作用或伤害作用,取决于其被使用的理论及如何使用。就对人体的伤害作用而言,决不是简单地以药物毒性为依据。西药的毒性,确实是其对人体产生伤害作用的基础,以"不良反应"表述,这是在按西医药学理论使用而呈现的,具有必然性,是西医药学劣势的反映。即使如此,在权衡利弊--治疗作用与伤害作用后,仍作为防治人体疾病的物质在使用。中药具毒性,但其中突出毒性大的品种,如砒霜、生草乌等,在按中医药学理论,针对人体具体"证候"而应用时,仅起治疗作用而不是对人体的伤害作用。总之,要辨证地、有条件地认识和对待药物毒性与其对人体的治疗作用和伤害作用,决不能形而上学地对待药物毒性与其对人体的治疗作用和伤害作用,即不能认为药物有毒性,必然具有"不良反应"。

2.中医药学的"药物毒性"概念内涵

中医药学确有"药物毒性"概念,不仅有"是药三分毒"之说,且有"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之言。但中医药学的"药物毒性"内涵,是指药物的偏性,即热药有热毒,寒药有寒毒等。正是利用药物的偏性,对应起到调节人体不平衡到平衡的作用,即起到治疗功效。中医药学防治人体疾病的突出原则为辨证论治,即根据人体状况表述的证候,选择相应防治方法,若选用药物以防治,则为辨证择药。中药选用,遵循"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等原则,即热证之人体,选择寒性之药;寒证之人体,选择热性之药,等等。人体状况的证候所致原因,有因毒之谓;中药偏性谓之毒性,故有以毒攻毒之谓。正是中药毒性即偏性是中药起到人体疾病防治作用的依据。可见,中医药学的药物毒性与有效性具有同一性。对此,中医药学相关著作中多有论述。如《周礼》中言:"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张景岳言:"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药,是以气味之偏也"。《黄帝内经·素问》中言:"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总之,中医药学的"药物毒性"概念内涵是指药物的偏性,用以调节人体所偏即起治疗作用的依据,即药物毒性与药物功效具有一致性。

3.西医药学的"药物毒性"概念内涵

西医药学的"药物毒性"概念内涵,就实质而言是指药物对人体的伤害作用,其与治疗作用各具独立性。若说药物对人体的防治作用和伤害作用具有相关性,则表现为一种药物进入人体后,可能同时产生治疗作用和伤害作用,这是由西医药学宏观劣势的不准确性所决定的。当针对人体局部指标异常而选用对应指标作用的药物应用时,还可能对人体状况正常的其它指标产生影响,此即为对人体的伤害作用,可谓难于避免,故给予专门术语,称作药物不良反应。

对西医药学的微观优势应当肯定,但亦不应掩盖或回避其宏观劣势。西药不良反应难于避免,则为其宏观劣势所决定的反映。将西医药学劣势内容加给中医药学,即将药物不良反应概念加给中医药学而称中药不良反应,显示偏见。如此偏见,又要由中医药学寻求理论依据,恐有栽赃之嫌。

四、发展评说:坚持和体现科学发展观,解决"中药不良反应"说

评说"中药不良反应"说,目的在于解决"中药不良反应"说。最近《书报文摘》(2015年第38期,天津出版传媒集团主管)转载《经济参考报》"滥用药物如何成为我国普遍现象"一文,文章以一项"百姓安全用调查"为依据,写到:"我国不合理用药情况十分严重,约占用药者的12%到32%。全国每年5000多万住院病人中至少有250万人与药物不良反应有关,引起死亡约达19万人之多"。此况是否包括所称的"中药不良反应",没作指出。但有一点,尽管按中医药学理论和药物不良反应概念内涵,不应有"中药不良反应"之说,然而以"中药不良反应"之说作概括的对人体伤害作用,却应是事实。

面对西药和中药对人体的严重伤害作用,为解决此情况,医药学工作者尤其是西医药学工作者,从多方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但收效远不如人意。问题出在何处?笔者之见,根本问题是研究工作没能坚持和体现科学发展观。

1.坚持科学发展观,发展中医药学和西医药学,从根本上解决西药和中药对人体的伤害作用

任何事物和学科的科学发展观,笔者理解和概括为:保持优势、克服劣势。中医药学和西医药学各自优势和劣势前已述及,正是西医药学宏观劣势所呈现的不准确性,是西药在使用中出现不良反应的基础,具有难于避免性。正是中医药学微观劣势所呈现的不精确性,可谓产生"中药不良反应"之说的突出因由。可用中国的一句俗语表述:苍蝇不盯不缝之蛋。例如大多数中药质量的难于精确控制而致对人体的伤害,可谓具相当程度的普遍性,甚至引致对中药优势认识的干扰。换言之,正是中医药学的微观劣势,为西医药学将其药物不良反应概念加之于中医药学而称"中药不良反应"说提供了机缘。

现状的中医药学和西医药学因各具优势与劣势,故需保持各自优势和克服各自劣势而发展,这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正是按科学发展观而发展,两种医药学均达准确性与精确性的医药科学,实现统一而成新型医药科学,这就从根本上克服了对人体的伤害作用,即西医药学不再存在所称的药物不良反应,也就无从将药物不良反应概念转加给中医药学而专称"中药不良反应"了。退一步讲,若有人还欲加给中医药学一个"中药不良反应"概念,客观也就无机缘了。总之,坚持科学发展观,终将解决西药不良反应,也就不存在"中药不良反应"之说了。

2.中药现代科学化研究

以微观知识而组成的现代科学出现,为中医药学克服其微观劣势成为可能,即吸收现代科学的微观知识,使中医药学成为宏观知识与微观知识共具的医药学。就中药而言,亦应吸收现代科学知识,使成宏观知识与微观知识共具药物,即为准确性与精确性共呈的药物,为此,就药物而言,就需对中药进行现代科学的微观知识研究,从而吸收微观知识以实现现代科学化,核心或谓中心内容,则为获得现代科学化中药。为达此目的,首先应对现代科学化中药的标志有个认识与确定,才能为此而进行相应的现代科学微观知识研究。

对现代科学化中药标志,现今有多种认识。笔者之见,其标志有二:(1)仍是中药,即仍具中药的宏观知识内容,如性味、归经、中医药学的功能、主治、宜忌等,此为单味中药基本内容。若多种单味中药配合使用时,各药间关系的主次地位有别,即按"君臣佐使"关系组成一个功效整体。具如上内容,则为中药,可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2)对中药基本内容给予现代科学的微观阐述,包括物质和生物活性两方面:物质达分为水平;生物活性则以现代科学的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表达。例如,中药的寒性,到底哪些结构类型的化合物呈寒性作用;寒性作用到底影响人体的哪些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变化。如上两点共具,则为现代科学化中药,成为准确性与精确性共具药物。如此现代科学化中药,西医药学若将"中药不良反应"说,加强中药,也就失去原由与机缘了。

获得现代科学化中药而进行的对中药所做的微观知识研究,充分体现着科学发展观。为坚持科学发展观,对中药所做的现代科学研究,对不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情况,要有所认识和警觉,突出表现有:(1)对中药进行现代科学的微观知识研究,表面是在克服中药微观劣势,客观却不顾宏观优势的保持,最后仅得只具微观内容的新西药,即成为中药西药化,西药化后的"中药",决不等于现代科学化中药,此为西医药学百余年来对中药进行的所谓现代科学研究的主体。(2)仅顾中药宏观优势的保持,而对微观劣势的克服不给予足够重视,如此则难实现中药现代科学化,此为中医药学界比较明显的事实。(3)西医药学本不是标准医药科学,但却不承认总体的宏观劣势,而是掩饰劣势,且将劣势内容转加给中医药学,"中药不良反应"说则为明证。只有认识现状的中药劣势克服,优势保持,才能从根本解决"中药不良反应"说。

3.西药中药化研究

现状西药具备现代科学的微观知识内容,且为其优势所在,但不可否认,其缺宏观知识内容,则为其劣势所在。坚持科学发展观,令其再获宏观知识内容,则成准确性与精确性共具之药物,可能解决其不良反应问题。为此,可以对西药更加广泛的微观知识研究,总结归纳出宏观知识内容,但此途径难度极大。但从中医药学再对西药进行研究,使其再具中药基本内容,则成宏观与微观知识共具、准确性与精确性共呈的药物,可称作现代科学化中药,更呈现其不良反应的被克服,也就无从再把药物不良反应加给中医药学而称"中药不良反应"之说了。笔者将西药再获中药基本内容的研究过程和结果,对应中药西药化而称西药中药化。因笔者有专门西药中药化研究的多方面论述,此处不再引述,只提示:基于中医药学和西医药学的药物均为增进人体健康水平的物质,故西药能具中药基本内容而达中药化。

后记

对"中药不良反应"说,从中医药学和西医药学学科角度,不难给予本质认识和对待。现应指出和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一些称作中医药学工作者却从西医药学角度极力赞同"中药不良反应"之说。如有人赞赏性地称:"西药说明书上的"不良反应"项内容,很多都是一大串;而中药却经常标着尚不明确"。"西医药学尽可能写出不良反应内容,中医药学尽量回避不良反应内容"。进而对"中药不良反应"说称:"人家是拼命找,咱们是拼命瞒"。(注:原文前后文之意,人家似指为西医药学工作者,咱们似指自己为中医药学工作者)。更有人将"中药不良反应"说归类于中药毒理学,进而从事所谓的中药毒理学研究。对如上说法和作法,不准备展开讨论和评说,仅在此指出几点:(1)研究中药如何害人,远不如研究中药如何益人;(2)药物内容,不是不良反应内容越多越好,没有不良反应更好;(3)不存在,不等于隐瞒;尚不明确,不等于客观存在。供参考。

第3篇:医学生物常识范文

【关键词】形态学 实验课 交叉融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2-0029-02

目前,地方普通医学院校存在一种普遍现象:基础医学教学模式将系统性的完整知识分割为各独立课程,对学生而言整体的知识变得零散。作为附属各学科的实验课,因配合理论教学也被分割设置。这样就割断了各学科间的横向联系,破坏了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这不仅减少了理论和实验教学的信息量,还增加了医学生对基础医学知识学习的盲目性,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基础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作为医学教育的基础,以其较强的直观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方式,是从形态学角度研究和阐明疾病的发生、发展,学生需要通过观察正常和异常的实验标本加深对基础医学形态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泸州医学院计划将病理学、组织胚胎学、细胞生物学相关的实验课最大限度地有机融合在一起,进行基础医学形态学实验课交叉融合教学。所谓交叉融合教学是指将细胞生物学、组织学与病理学中有较强联系的细胞、组织、器官内容的实验课有机融合,不同的知识点融会贯通,使学生通过肉眼或显微镜,能对比观察同一细胞、组织、器官的正常与异常状态,通过参照、对比学习得出结论。这不仅使形态学知识的系统性、关联化更强,也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一 传统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弊端

多年来,大多数地方普通医学院校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一直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实验教学附属于理论教学,实验内容为配合理论教学而设计,实验室隶属于教研室。随着系统的医学知识被人为地分割为诸多学科,与之对应的实验室与实验教学模式也应运而生。对同属于形态学的细胞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等多个形态学科而言,即使理论知识有很强的连贯性,也会因为分段的理论课程安排而让知识点变得分散,既破坏了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导致教学效率的降低。在泸州医学院学习细胞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这三门课程及与之配合的实验课,学生往往需要通过三个学期才能完成。学生在大一上期学习细胞生物学,观察正常的细胞结构;大一下期学习组织胚胎学,观察正常的组织结构;大二下期学习病理学,观察发生病变的异常细胞、组织等。总结实验课内容分别是:观察正常形态(细胞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病理状态(病理学)。因此,传统的形态学实验教学作为附属教学,不仅存在相关课程的实验方法相近、部分实验内容重复的问题,也存在联系性较强的学科知识点分散,系统性较弱的问题。这样的教学安排存在一定的弊端,即提高了三门学科知识的交叉、渗透和融合的难度,这无法满足医学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为了更好地维持形态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方便学生从整体上认识、理解、记忆形态学知识,泸州医学院计划进行形态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开展交叉融合教学。

二 形态学实验交叉融合教学改革的思路及措施

1.以学科交叉、资源共享为原则,构建综合性实验教学平台

泸州医学院为优化形态学实验教学,增加形态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将病理实验室、组织胚胎学实验室和细胞生物学实验室整合为基础医学形态学实验室。计划对实验教学进行分类编排和整合,以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为脉络,贯穿正常―异常、健康―疾病的整体性主线,打破长期以来实验课局限于单学科的格局,实现跨学科和跨课程教学,使形态学实验教学真正融为一体。泸州医学院形态实验室现已拥有6间普通实验室、6间显微形态数码互动实验室、2间开放性实验室,不仅实现了实验教学多媒体化、网络互动化,构建了让学生从视、听、思维等多角度进行系统、循序渐进性学习训练的综合性实验教学平台。学生可充分利用这个实验平台对相关联的知识进行参照、对比学习,避免以往知识点间的相互分离,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巩固了对知识的系统掌握。

2.融合实验教学内容,完善教师知识结构

以“正常―异常”的思路为主线在教学内容上做设计,做到淡化学科界限,对实验内容有较强联系的实验课程采取融合的方式进行优化,减少重复,保持系统性。比如:在学习正常的肝脏组织镜下结构的实验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显微数码互动系统、形态学实验图库、视频资源,对比观察各种病变肝组织的数码切片。为此教师必须加强对相关学科的学习,完善知识结构。比如对细胞生物学、组织学教师进行病理学知识的培训,对病理学教师进行细胞生物学、组织学知识的培训。这不仅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而且纵向深入、

横向联系的教学方式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3.总结和研究实验教学方式

每一学期结束后,召开一次实验教学研讨会,总结交叉融合性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改进意见,确保形态学实验教学改革,有利于更好地维持形态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方便学生从整体上认识、理解、记忆形态学知识。

三 形态学实验开展交叉融合性教学的挑战与意义

目前,对多数地方普通医学院校的形态学实验课程开展交叉融合性教学意味着:(1)打乱形态学相关学科的理论教学秩序,如:将三个学期分开进行的细胞生物学、组织胚胎学与病理学整合为在一个学期同步进行。对医学知识背景贫乏的大一新生而言,同时开展三门学科的理论课程,难度性偏高。(2)教师知识结构的不适应。开展交叉融合性教学的教师,若要在实验课上融会贯通地传授系统的知识,不仅要精通本学科的专业知识,而且对相关学科的内容也要有一定程度的掌握。(3)形态学实验教材需要重新编写,确定新颖、精辟的实验教学内容。教师需要研制出新的教案和多媒体课件。所以,在形态学实验中进行这样的教学改革难度较大,当前实行交叉融合性教学的可行性并不高。

虽然地方普通医学院校在当下开展交叉融合性教学存在重重困难,但随着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的迅速发展,各医学院校正积极开创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力争突破传统的实验教学体制。所以,为满足形态学实验教学改革向系统性、整体性、阶梯形发展,在医学形态学实验中开展交叉融合性教学是一种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王小莉.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3(6):581~582

[2]王小莉.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J].南方医学教育,2012(2):31~32

[3]李渊、吴淑燕、顾冠彬等.医学形态学实验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J].中国医学创新,2013(18):113~114

第4篇:医学生物常识范文

关键词 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教学;医院感染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2-0144-04

1 医学实验教学中医院感染管理存在的问题

医院感染管理临床上称之为感控,是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医学高等院校实验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目前,医学院校尚未将医院感染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纳入教育体系[1],医学生整个大学五年没有这方面课程进行专门的培训,医院感染管理知识不完备,在实验教学中出现有处理医疗废物时未戴手套、从垃圾桶中用手直接取物、处理医疗废物后没按要求采取手卫生措施等、时有锐器伤等职业暴露现象。

1)医学生对感控重要性认识不足并缺乏安全保护意

识:在实验教学中常常看到,有的学生实验课不穿工作衣,水杯等生活用品任意放在实验台上。

2)实验室基础设施不能满足感控需要:医疗废物处置设施陈旧,实验室洗手设施不标准(不是感应式水龙头),未配备毁形器、干手纸、醇类手消毒剂等,垃圾袋薄、颜色单一等。

3)医疗垃圾与生活垃圾分类情况不乐观,存在医疗垃圾与生活垃圾混放的状况:对于损伤性医疗废物,如载玻片等,有的没按要求放入锐器盒中,而是和其他医疗废物混放;有的在使用一次性塑料手套、乳胶手套、纱布等物品后自行焚烧处理,燃烧后仍有燃烧不完全的带血纱布、塑料等物品,达不到无害化要求。

4)在现有的实验室规则以及有关规章制度中,具有本专业特点的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还不完善,还存在执行不到位的情况。

2 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教学中医院感染管理模式构建

构建思路 河南大学医学院2013、2014级口腔医学专业和临床医学专业部分班级,在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教学中在不增加实验教学学时、不减少教学大纲内容的前提下,正确处理好人体寄生虫学实验内容与医院感染管理教育的关系,以学生为中心,强化“教改”和“学改”两个重点[2],树立感控理念、培养感控意识、养成感控习惯。把突破点放在手卫生、医疗废物管理、有关制度的健全和加强师生安全防护上,以点带面,建立、健全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科学的规章制度、明确的岗位职责、相配套的设施和监督管理机制,树立师生安全第一、医疗相关感染零容忍的实验室感控文化,把医院感染管理知识与技能有机地渗透到每个实验课程中。

构建内容

1)建立健全医疗废物管理责任制。基本原则是在学院医疗废物管理第一责任人的领导下,成立由教师主导、学生参与,即由实验教师、实验室专职人员、各班级学习委员及课代表组成的三位一体的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教学与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由实验室专职教师为组长,实验教师、学生代表为监督员。管理小组的职责:制定、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并具体组织实施;负责指导、监督手卫生执行;负责指导、检查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转运、暂时贮存过程中各项工作的落实和职业安全防护工作;负责组织对医疗废物流失、扩散和意外事件发生时的紧急处理工作,并及时报告第一责任人。

2)建立健全与医疗废物处理有关的规章制度。在执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河南大学实验室污染物处理管理办法》的同时,根据医学院基本情况及人体寄生虫学自身特点,根据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及有关文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做到有制度、有目标、有要求,并将制度上墙。建立健全因医疗废物管理引起的意外事故及t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时的应急方案。

3)严格医疗废物的分类及收集方法。学生在实验中及实验结束后,按照感染性、药物性、病理性、损伤性和化学性医疗废物的分类原则[3],在印制有各类标志的红色、黄色、黑色垃圾袋及锐器盒中分类收集,并由专人送医疗废物处置单位处置。

4)建立专门的医疗废物贮存地点。医疗废物贮存地点,设施、设备完善,墙上有明确的警示标识和警示说明。盛装医疗废弃物的每个包装袋、容器、锐器盒等,表面也附有警示标识和标签,标明废弃物名称、产生单位、类别、日期、签名。

5)强调手卫生规范,提高消毒隔离与防护意识。处理或接触医疗废弃物时,按要求佩戴防护手套、口罩、帽子,避免裸手直接接触,操作后严格按照手卫生规范进行七步洗手法洗手及卫生手消毒;严格区分医疗废物的种类,掌握操作规范。如在处理一些化学制剂时防止对眼睛、皮肤、呼吸道的损害;坚决禁止用手直接从垃圾袋中去取东西,不管是医疗垃圾还是生活垃圾,也不管是戴手套还是不戴手套,要养成职业保护习惯;在接触感染性废弃物时,注意保护皮肤、黏膜,避免皮肤针刺、锐器伤或被其他废弃物损伤;使学生掌握一旦皮肤被废弃物刺伤,不能简单地使用创可贴,应立即挤出少量血,用盐水反复冲洗,再用碘伏消毒,损伤严重以及特殊情况下(比如接触到HIV、HBV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应及时按规定上报,到医院做相关检查,并给予相应的处理。

6)实验室清洁区、半清洁区和污染区分区明确。实验室两边实验边台为清洁区,学生的书包等一类物品可方便存放,解决了书包随身带或放置实验台的问题;学生用显微观察实验台设为半清洁区,动物实验、采血、粪便检查用实验台为污染区。半清洁区和污染区每次实验后进行湿式清洁,用500 mg/L含氯消毒剂擦拭。对于被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台面或地面,则用1000 mg/L含氯消毒剂清洁消毒。

构建方法

1)基于微信平台的翻转课堂。建立实验教师与医学生共享的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教学与医院感染管理微信平台,并利用该平台进行翻转课堂实践。手卫生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病人和医务人员安全最重要、最简单、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并已成为临床上医院感染管理的标志性名词[4]。充分利用微信平台这种多媒体丰富直观的表达形式,以手卫生为主课题,把人体寄生虫学部分实验课程包括实验内容、实验操作、实验视频、实验报告等部分与手卫生进行有机结合。

如实验五血涂片的制作与染色技术,以视频纠错的方式,首先提起学生的强烈兴趣,然后使学生充分了解和掌握实验过程和手卫生规范。以往的实验教学血涂片操作视频,由于对医院感染管理认识不足,整个实验操作视频不合乎感控规范的比比皆是。课前,将该视频以及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七步洗手法、手卫生五个时刻等内容以影像、醒目图片、部分临床医院的宣传板报照片、学习资料等形式发在微信平台上,并附有手卫生操作要点、操作注意事项等,学生带着好奇先了解实验操作,再了解手卫生措施,师生互动,讨论或争论,找出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课堂上,分组协作进行标准技术操作。课后,网络或图书馆查询有关资料,最后写出实验报告,制出精美的手卫生与实验教学PPT。有的学生用手机自拍出符合手卫生规范的血片制作与染色技术影像,总结出诙谐而又形象地涵盖了七步洗手法和手卫生五大时刻的“内外夹攻(弓)大力(立)丸(腕),两前三后记心间;每步揉搓15秒,致病细菌全玩完”口诀。通过预习、讨论、实践、查证、思考、总结,学生的实验理论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其他外延能力(包括医学论文检索、PPT制作等)都有了一次升华。

2)开展品管圈活动。组织对感控有特别兴趣的学生,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并把感控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相结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建立不同的圈,确定圈名、圈长、圈员、辅导教师,每次活动时间为30 min。有的圈名为“感控圈”,主题为实验教学中医疗废物处理;有的圈名为“手卫生圈”,主题为实验教学与手卫生;有的圈名为“安全防护圈”,主题为实验教学安全防护和锐器伤。

如感控圈,首先发放医院感染管理教育处方、宣传资料等纸质材料,做好有关废弃物污染环境的科普宣传;通过微信平台加强对学生掌握有关法律和专业技术、安全防护、消毒隔离以及意外事故紧急处理等知识的培训,使每个学生都明确医院感染管理和医疗废物的概念,认识预防医院感染、正确处理医疗废物的重要性,掌握医疗废物分类、贮存、运送的操作程序。

其次,圈长召集,全体圈员参加,在实验课后打扫卫生、消毒半清洁区和污染区、处理实验用医疗废物时,围绕主题结合病案进行讨论,对本实验室的医疗废物处理问题进行评价,找出实验教学中存在的有关问题,就问题的迫切性和可行性提出建议。

最后进行总结分析,根据记录并查询有关资料,写出圈活动报告。不少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写出关于医院感染管理的实验设计,并参与了河南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项目。各圈通过微信把圈内的活动情况向全体学生展示,通过比较与竞赛,在提高乐趣的同时,绝大多数学生的感控知识都有了全面的提高。

3 结果

系统收集医院感染管理与医学实验教学等相关资料,设计若干套测试卷。测试内容以实验教学中医院感染管理常识、手卫生规范、医疗废物管理、消毒隔离与安全防护等14个小项展开。第一次实验时随机取其中一套测试卷进行摸底测试,以了解医学生对医院感染管理知识的掌握情况;最后一次实验结束时,随机发放另一套测试卷为结业测试,以考核效果。为确保真实性,学生当场填写测试卷。

1)摸底测试:2013级、2014级口腔医学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计发放并收回有效测试卷204份。

2)结业测试:2013级、2014级口腔医学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计发放并收回有效测试卷210份。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

测试结果表明,看似简单的医院感染管理基本知识摸底测试结果极不乐观,医学生除对医学实验室规章制度、传染性疾病鞑ネ揪丁⒁皆焊腥径ㄒ宓扔薪细叩娜现外,其他知识的知晓正确率均低于50%,而对重要的手卫生规范有极低的认知,七步洗手法和手卫生五个关键时刻正确率为零。结业测试显示,手卫生知晓正确率均达到90%以上,医疗废物知识达到96%以上,消毒隔离等安全防护知识也达到70%以上,除医学实验室规章制度外,都与摸底测试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4 讨论

随着医学实验教学的飞跃式发展,实验教学中医疗废物的成分、性质和数量发生巨大变化,而与临床医疗单位相比,医学院校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还相对薄弱,医学生感控知识相对贫乏,实验教学中存在医疗相关感染重大隐患。因此,在医学实验教学中,有机地把实验教学与医院感染管理结合起来,加强医学生感控理论、基本技术、安全防护及意外处理等知识的培训和教育,建立健全与医疗废物处理有关的规章制度和各种应急预案,并用科学的方法处理医疗废物已迫在眉睫。

医学实验教学中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存在较多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实验室方面是规章制度、基础设施不完善;医学生方面是知识不完备,主要表现在医学生手卫生意识淡薄、手卫生依从性低、医疗废物处理不规范,缺乏必要的安全防护常识。基于此,笔者建立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教学结合感控的模式,用混合型的实验教学新策略,树立师生安全第一、医疗相关感染零容忍的实验室感控文化,建立感控精细化管理方法,并使之常态化。结果显示,该模式更加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加发挥了教师的引导、启发和监控作用,取得良好的效果。

通过以微信为平台的翻转课堂实践,师生间进行实时有效的交互活动,学生完成从课前的“信息传递”到课堂上的“吸收内化”[5-6],建立了新型师生关系,促进了师生良性互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医学生手卫生观念有了巨大的提高,手卫生操作有了长足的进步。笔者认为通过预习、讨论、实践、查证、思考、总结,在不增加课时、不减少专业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微信成为师生学习交流的最方便、最有效的移动互联平台。

值得注意的两点:1)引导、培养了学生应用微信做有意义的事的潜意识,不少学生表示,现在他们一上微信,首先想到的是看老师发没发感控消息,看同学们的热烈讨论;2)在师生的互动中并非仅限于手卫生培训内容,这也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对教师也是一种挑战。

在实验教学中摸索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同一圈内师生团结合作、集思广益,围绕主题,立足实验教学与感控,找准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取得较好的成效。比如对于锐器伤处理,学生自己总结出符合感控要求的“挤、冲、消、查、报”五字诀,记忆深刻。品管圈还属于初创阶段,范围还比较小,还不成熟,仍有继续探索与实践的巨大空间。

5 结语

鉴于医院感染管理在实验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感控是一项系统工程,内容繁多,单单通过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教学根本不可能使学生系统地、全面地掌握,而且存在能不能持续下去的问题,可能出现课完政息、知识忘却的情况。笔者认为,整个医学实验教学的各个学科都要提高对医院感染管理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把教师主导、学生参与的医院感染管理作为日常性的工作贯穿于整个实验教学之中。这就需要在学院的层面上设计,根据各个学科的特点,学科间协调合作、集体联动,将感控文化建设纳入学科文化建设之中,以医学院感控宣传周、医学生感控知识技能大赛等形式,调动全体医学生广泛参与的热情,建立起全学院实验教学与医院感染管理相结合的新体系。

参考文献

[1]徐艳娥.加强医学生医院感染知识培训的方法及效果[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7):1402-1403.

[2]王国英,张军,等.人体寄生虫学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3,8(11):2-4.

[3]周延萍.医疗废物是医院感染管理中的重要环节[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415.

[4]张炳华,房爱武,王炳花.我国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及展望[J].社区医学杂志,2012,10(10):60-62.

第5篇:医学生物常识范文

一、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内容及特点

2011年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包括基础、预防、临床理论、临床和综合应用4个科目,各占100分,总分400分。考试内容涵盖了动物医学专业的动物解剖生理学、兽医药理学、兽医传染病学等20多门课程,具有知识覆盖面广、内容丰富、题量大等特点,通过该考试有一定难度。

二、执业兽医资格考试中兽医药理学试题点特点

在2010年执业兽医资格考试中,兽医药理学的题点分布非常分散,且常常是些比较偏的题点,内容上不单体现出本学科的知识点,更注重了与临床课程的联系,丝丝入扣,紧密相连。因此,一些考生在理论知识的把握不足和实践技能欠缺的情况下,成绩并不理想。

三、调整动物医学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作为授课教师,必须结合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大纲对授课内容进行调整。在课堂有限时间内完成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的重点讲授,对于熟悉和了解内容应以辅导和复习题等形式指导学生自学,不漏知识点,既突出了重点难点,又注重了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由于执业兽医考试中更注重从业人员实践技能的全面性,所以,课堂的讲授中理论联系实践更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案例式教学法应是教师授课中的主要方法之一,使在校的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更贴近于生产实践,为以后的备考执业兽医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加强动物医学专业的师资队伍培养和专业学科建设

加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鼓励青年教师到基层、到企业去,走出校门,走近实践。学校应该建立相应的制度鼓励教师走出去,在工作量上有所体现,并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学习班和学术会议,拓宽眼界,提高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魏跃明.国外执业兽医师是如何炼成的\[J\].北方牧业,2010,22.

第6篇:医学生物常识范文

一、基础医学的重要性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学习了基本概念、理论和知识,才能进一步的专业学习和思维开发,才能对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下面就对基础课进行分析:

(一)人体解剖学该学科研究的是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其任务在于理解和掌握人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位置和毗邻关系,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奠定基础。“医者不知脏腑,无异于盲者夜行”就形象的比喻了人体解剖学在医学中的重要地位了。例如护士在做肌肉注射时,就需要解剖学的知识了,只有找到准确的位置,才能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

(二)组织胚胎学该学科主要研究人体微细结构及相关功能关系,是病理学的基础,不了解正常形态,便无法辨别异常。

(三)生理学该学科研究生物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主要任务是研究正常人体及各组成部分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生命现象、发生过程、产生条件、基本活动规律、形成机制,以及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对其功能性活动的影响和机体所进行的适应性调节。例如护士在护理哮喘病人时,观察病人是什么样的呼吸异常,为何哮喘病人呼气比吸气困难呢?这就用到生理学里面的知识了:在吸气时,呼吸道口径是扩张的,在呼气时呼吸道口径是收缩的,所以哮喘病人会出现呼气比吸气困难这样的情况。

(四)生物化学该学科是研究生命的化学组成及其在生命活动中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生物体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及其调节,遗传信息传递的分子基础与调控规律。它不仅为护理学生以后的临床课程打好基础,而且也与临床工作息息相关,比如血液生化、肝胆生化、维生素等的正常代谢是生命所必需的,如果代谢异常,就会直接造成临床多种疾病。

(五)药理学该学科研究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机制的一门学科,包括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和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作为护理人员,既是各种药物治疗的执行者,也是给药护理的实施者,所以必须熟悉临床各类用药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与医药人员一道,共同承担起合理用药指导、健康咨询、卫生保健等职责。比如在用药过程中,病人服用了利福平,那他的分泌物、尿液会出现橘红色的现象,所以作为护理人员来说,就应该非常清楚,事先告诉患者。

(六)病理学该学科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等方面的改变,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从而阐明疾病本质的医学学科。它被喻为“桥梁学科”和“权威诊断”,在临床医学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作为护理人员,只有知道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对功能、代谢的影响,才能够更好的做好病人的护理工作,健康教育等。

(七)微生物免疫学是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两门课程的合并,微生物学的学习主要是认识不同微生物的致病特点及临床表现,为临床用药治疗微生物做以铺垫。免疫学的学习,为现在的免疫系统疾病的治疗护理做基础,没有免疫学基本的知识,就很难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用药情况等。

二、影响

(一)高职护生特点分析高职护生是护士的主要来源,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在扩招,就面临着学生的录取分数线下降的问题,这样的生源在学习基础课时就比较费力了,学生的理解力、努力程度等都需要提高,所以在教师授课时就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程度灵活的调整上课方式与课时的安排等工作。

(二)对职业发展的影响高级护理人员不仅要掌握护理操作,更重要的是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且需要了解相关领域的知识,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疾病的恢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只有将知识融会贯通才能增强护士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基础医学是培养护理人才的必备内容。

(三)对工作的影响假如忽视基础医学,给护士以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从疾病的发展规律来讲,三分靠治疗,七分靠护理,所以护士是十分重要的角色,不仅要进行常规护理,还要进行心理护理,健康教育,观察病情,执行医嘱等,倘若片面的加强护理操作,忽视基础医学的学习,会使护士在临床工作中思维比较局限,对工作的有效开展起到阻碍作用。

三、对于基础课教学的几点想法

(一)教师提升授课水平基础医学课程,内容复杂抽象,记忆知识点多,面对高职学生,在讲课时教师要注意知识的深度和完整性的把握,因为基础课是为临床课的学习服务的。比如讲《人体解剖学》时,神经系统是学生很头疼的一章内容,作为护理学生而言,主要涉及这部分相关疾病的知识点就可以了,深度可以适当调整。

第7篇:医学生物常识范文

关键词:整合课程;临床医学;基础医学;方案设计

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临床医学各学科的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特征日趋明显,培养医生的整体观是现代医学科学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当前医学教育中亟待解决的课题。传统以学科为中心的医学课程模式注重各自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便于教学实施、组织管理和教学资源安排等优点。但学科之间界限过于分明,各学科内容之间存在交叉重复或表述不一;临床技能训练、职业素养和科研能力培养不足;教学方法单一,考评体系不够全面客观。鉴于此,医学教育课程模式改革迫在眉睫。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医学院校课程整合的经验,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构建地方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整合课程的方案。整合课程是指将原来自成体系的各门课程或教学环节中的教学内容,通过整理与融合,使相关课程形成内容冗余度少,结构精简、整体协调的新型课程环节,以发挥其综合优势[1]。实施整合课程的目的在于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适应知识爆炸时代的要求;有利于学生建构完善的知识结构;有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有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有利于医学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利于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课程的衔接。

1医学整合课程的发展现状

1.1医学课程模式的回顾

1993年,爱丁堡世界卫生医学教育峰会推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综合型课程教学模式[2],使医学生从真正意义上认识和理解一个器官与系统的关系,形成医学整体观。1999年,美国北德克萨斯大学医学院PapaFJ教授和卡格雷大学医学院HarasymPH教授系统论述了医学课程模式[3],将医学课程模式划分为5种:①以带徒培训为基础的课程模式(apprentice-ship-basedcurriculummodel,ABCM);②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模式(discipline-basedcurriculummodel,DBCM);③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课程模式(organ-system-basedcurriculummodel,OSBCM);④以问题为基础的课程模式(problem-basedcurriculummod-el,PBC或PBL);⑤以临床表现为基础的课程模式(clinicalpresentation-basedcurriculummodel,CPB-CM)。世界高等医学教育经历了3次改革浪潮:①1910年,以弗莱克斯纳(Flexner)报告为导引[4],形成了以学科为基础的医学教育模式;②20世纪中期,随着PBL的提出,医学教育迎来了以PBL和课程整合为创新手段的教育模式[5];③21世纪,随着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普及,医学教育的中心任务是提高医学生的核心岗位胜任力,提倡以岗位胜任力为基础的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新型职业素养,推动了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全面医学人格塑造教育模式的发展[6]。

1.2我国医学整合课程的发展现状

20世纪中叶开始,国内许多医学院校借鉴国外医学院校课程整合的成功经验,从不同角度采取多种形式对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整合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绩。2008年9月,教育部、卫生部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明确要求医学院校应积极开展纵向或(和)横向综合的课程改革,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2009年2月,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提出,医学院校要构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与医学知识相结合,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新型课程体系。2009年11月,医学发展高峰论坛以“医学整合”为主题,《北京共识》,指出医学整合式实现全民健康宏伟目标的重要方略。2011年,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改革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推进医学基础与临床课程的整合”。2015年10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国家医学考试中心、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主办的“中国医学整合课程联盟成立大会”暨“首届中国医学整合课程论坛”在西安举行,国家卫计委首套“器官-系统”整合规划教材正式。“整合”成为新形势、新挑战下的医学发展和医学教育改革的风向标。目前,国内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整合的模式主要分两类[7]:以器官系统或疾病模式和以问题为基础模式。器官系统或疾病模式又分为:①水平综合,相互平行的学科打破学科界限,分别局限在基础医学学科或临床医学学科;②垂直综合,基础医学学科与临床医学学科的综合渗透。以问题为基础的整合模式,是以问题为基本元素,将教学内容有机联系起来,以小组讨论为基本教学形式。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通过解决问题获取连贯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培养自学能力。如浙江大学医学院的《基础医学总论》与《基础医学各论1-4》整合模块[8];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以能力为主线的基础医学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实现了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上的真正融合[9];汕头大学医学院的模块课程教学[10];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横向基础医学整合课程、以临床问题为引导的基础医学教程、器官系统整合基础医学课程,促进了基础课程教学结合临床工作实际[11];北京大学医学部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构建基础医学新型课程体系,形成了以学科为中心向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转化[12]。绍兴文理学院为地方性院校,学生起点较低,师资等各种教学资源均有限,如何进行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模式的改革是一个极其严肃的课题。遵循“一体现、两符合、一致性原则”,参考国内外医学教育模式改革的大方向以及《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试行)》”的原则要求。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自主学习为导向的现代教育理念,符合综合素质培养的基本要求,符合国家对临床医学专业提出的“早临床、多临床和反复临床”的倡议,与国家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一致。经过广泛调研、论证和顶层设计,“小步慢跑、分步实施”,构建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整合课程方案,在临床医学专业2017级卓越医师养成班初步实施,皆在探索适合地方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方案,开拓出具有地方院校特色的医学教育改革模式。

2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整合课程的构建

2.1构建方法

学校成立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整合课程领导小组和专家组,在深入调研国内外课程整合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以教学研究项目为导向全面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课程整合的顶层设计。专家组查阅资料、调研学习、专家咨询、反复论证,确定整合课程方案,征求校外医学教育专家建议。经过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论证,党政联席会通过后逐步实施,并通过持续的教学改革促进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整合课程模式的不断优化。

2.2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的指导思想

即“以器官系统为中心”,“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功能,从正常到异常,从疾病到药物治疗”为指导思想,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按照人体器官系统逐一学习基础医学知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使医学生对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更加符合学习的规律。按照人体器官系统教学,“从宏观到微观”可以帮助学生记忆;“从形态到功能”可以帮助学生对功能的理解;“从正常到异常”可以加强比较,增加对疾病的认识;“从疾病到药物治疗”有利于学生对药理知识的掌握,为实施以问题为基础(PBL)创造良好的条件,可为后续学习临床医学课程打下更系统和坚实的基础。

2.3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方案思路基础医学课程

包括医学细胞生物学、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医学免疫学、医学遗传学、药理学、局部解剖学等,它们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医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医学免疫学、医学遗传学等课程的教学是按各自的规律进行授课。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是各自按人体器官系统分别进行教学。即同一个系统的知识在不同的课程中进行教学。例如在系统解剖学中学习人体器官系统的宏观结构,在组织学与胚胎学中学习器官系统的组织微观结构和器官系统的发生,在生理学中学习器官系统的生理功能,在病理学中学习器官系统的组织病理变化,在病理生理学中学习疾病状态下器官系统的功能改变,在药理学中学习治疗各器官系统疾病的药物作用、疗效和不良反应。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同一个器官系统的知识有时需要间隔半年至两年在不同的课程中学习。传统的、以学科课程为单位的教学模式还存在一些缺陷,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和病理学以大量的记忆学习为主;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主要以理解学习为主。限于授课任务和授课时间的关系,难以清楚地介绍同一个系统的宏观与微观、形态与功能、正常与异常的关系,因此,给学生对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包括理解和记忆)带来一定困难。鉴于此,有必要对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综合改革。整合课程方案是从整体上改革基础医学教学课程体系,将基础医学课程中按人体器官系统教学的课程,包括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等课程进行整合,目的是使学生对基础医学课程的学习更符合学习的规律,同时提高教学效率。将以往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构建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以结构-功能-环境-临床为主线的课程新体系,对原有的基础医学课程进行选择、优化和重组。把基础医学14门课程进行分解整合为生命基础模块、环境与健康模块、基础医学综合实验模块(见图1)。强调人体整体观,以器官系统为中心,体现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功能、正常与异常、环境与健康、基础与临床的相互联系,帮助学生建立起医学的整体认知观念.①细胞分子生物学。整合传统的医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强化医学生的生物学基础,围绕“人体由分子组成细胞”,强调细胞是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教学内容注重统一知识点的前后呼应、层层推进和理解不同角度,减少不必要和不恰当的重复,尽可能统一或说明不同学科对统一现象使用的术语,减少学生混淆,强调跨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各种知识点的适当平衡,突出人体正常结构和功能以及疾病的分子和细胞基础。②基础医学导论。依据“从形态到功能、从微观到宏观、从正常到异常、从疾病到药物治疗”的认知规律,整合传统的系统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多个学科的核心内容、总论和概述,是一门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的整合课程。③器官与系统。将基础医学课程中按人体器官系统教学的课程,整合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等课程,形成运动系统、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内分泌系统,实施了基础医学课程的整合。④感染与免疫。整合传统的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医学免疫学,以及涉及免疫系统的解剖学、组织学,传染病相关的病理学与抗感染有关的药理学内容进行了有机整合。以病原生物入侵与宿主免疫防御为主线,使学生对两者的相互作用有较全面、系统、整体的认识。⑤医学遗传与胚胎发育。整合传统的医学遗传学与胚胎学[13],打破了医学遗传学和胚胎学之间的学科界限,强调遗传物质的传递、分子遗传病和胚胎发育中的作用,使遗传学在医学中的作用凸显。力图从群体、个体、细胞和分子水平阐述人类遗传病发生及发展的规律,为遗传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⑥医学机能学实验是以人体功能观察、动物实验、虚拟实验为教学手段,探索人体功能的活动规律及其在疾病状态或药物干预下的变化规律,并阐述其发生机制的综合性医学实验课程。该课程有机融合了传统的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的相关理论和实验研究手段,引导学生学习机能学的实验方法和验证理论课所学的知识。⑦临床导向基础综合实验。根据我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围绕临床常见问题进行全方位相关信息的整合,不受固有学科限制,包括医学知识、医学能力、医学素质和医学心理。该课程使学生熟悉实验流程、学会实验设计,训练学生独立思考、互相协作、合理分析、清晰表达等素质,传递临床思维习惯及临床人文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分析总结能力、沟通能力、知识应用能力,严谨性、团队合作、创新精神。

2.4改革教学方法

开展CBL/PBL学习整合课程的特点是多学科交叉、学生自主学习、早期接触临床的融入。为促进学生所学融合知识,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开展以案例为基础(CBL)、以问题为基础(PBL)等教学,将CBL/PBL案例贯穿各整合课程学习中,促进基础与临床学科的纵向或横向联系,注重批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关注沟通与协作意识的养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结协作的能力以及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2.5创新评价模式

实施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各模块学习效果评价涵盖基础知识及理论评价、基本技能评价、PBL/CBL评分、学生互评等;学生整体能力评价;学生基本知识评价通过两次基础医学综合测试形成所有评价结果,及时收集学生对教学的各种意见或建议,配合整合课程对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的总体目标。

3实施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整合课程的保障措施

3.1更新教育理念是实施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整合课程的前提

学校采取“请进来、送出去、自充电”,培养一批教育理念先进的教学骨干。邀请国内外医学院校的医学教育专家来校开展医学教育学术交流。派出骨干教师赴国内外学习或参加学术会议,使教师了解国内外医学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提高对以器官系统为中心课程整合改革的感性认识。学校、学院教师发展中心要定期开展教师培训,通过亲身体验,提高以器官系统为中心课程整合的实践能力。

3.2持续的教育教学改革是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整合课程的根本

学校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整合作为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之一。学校成立课程整合领导小组和专家组,在深入研究国内外课程整合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以教学研究项目为导向全面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课程整合的教学研究,探究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整合方案,经过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论证后逐步实施,并通过持续的教学改革促进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整合课程模式的不断优化。

3.3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团队是整合课程的基石

学校依据各器官系统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建立由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教师组成的多学科交叉教学团队,明确教学团队负责人的职责,各学科教师合作实施器官系统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课程整合教学团队实行集体备课和预讲制度。通过集体备课,学科内和学科间的教师能够充分剔除重叠的内容,进行讲授内容的分工合作,真正做到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合作教学,保障各器官系统知识结构的整体性、系统性,提高教学效率。在预讲过程中,可以帮助教师找到整合的最佳结合点,加强各学科教师教学内容的有机衔接,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3.4教学改革课题立项是实施以器官系统为中心

整合课程的有效保障教改课题的方式是一种让教师了解“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捷径。通过课题的撰写,课程负责人会充分熟悉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改革的背景、现状和发展趋势,明晰课程整合的思路,梳理整合课程的知识点,组建教学团队,设计课程实施方案,有效保障课程的实施。对课程负责人严格的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既赋予责任人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也激励了课程负责人的积极性和探索精神。

参考文献:

[1]赵骥民,李春超,赵慧君.设置综合专业整合优化课程[J].中国高等教育,2005,(1):44-45.

[2]席焕久,秦书俭,李红玉,等.“以器官系统为中心”医学基础课程模式改革研究[J].医学教育,2003,23(5):1-5.

[3]PAPAFJ,HARASYMPH.MedicalcurriculumreforminNorthA-merica,1765tothepresent:acognitivescienceperspective[J].AcadMed,1999,74(2):154-164.

[4]张艳荣.20世纪初美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历程回顾与分析[J].中华医史杂志,2002,32(1):5-9.

[5]宋向秋,肖海,李志平.PBL教学法的发展历程及对中国医学教育的影响[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7):96-97.

[6]FRENKJ,CHENL,BHUTTAZA,etal.Healthprofessionalsforanewcentury:transformingeducationtostrengthenhealthsystemsinaninterdependentworld[J].RevPeruMedExpSaludPublica,2011,28(2):337-341.

[7]孔维佳,彭义香,付燕,等.临床医学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9,29(4):68-69,89.

[8]陈季强,夏强,富丽琴,等.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改革6年总结[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1):73-75.

[9]马建辉,冯友梅.构建以器官系统为基础课程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医学教育杂志,2011,31(2):193-195.

[10]何萍,杨棉华,林晓珊,等.以系统整合为基础构建临床医学本科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3):5-7.

[11]郭晓奎.医学整合课程实践与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1.

[12]彭宜红.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微生物学》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的研究[J].微生物与感染,2014,9(1):28-30.

第8篇:医学生物常识范文

作为一名在医学院校讲授药理学这门课程的教师,以往的教学中,一直是结合药理学这门课的特点,把与药理学相关的基础知识、药物的作用及机制以及与临床相关的知识等讲解得非常清楚,学生普遍掌握不错。所以,以往都认为这样就达到了讲授课堂知识的目的。现在,随着认识的提高以及自己相关的社会实践,发现这些还不够,还应该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医学教学中适当引入医学科普知识,提高他们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意识,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这些对于他们将来做一名合格的医生很有意义。所以,结合药理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和笔者的社会实践,在一些章节适当穿插一些医学科普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抗高血压药物这一章节时,以往都是先介绍高血压的发病机制,然后引出治疗抗高血压药的分类及其代表药;然后详细讲解每一种抗高血压药的作用机制、作用特点、临床应用及其常见的不良反应;再讲一下抗高血压药的应用原则。这些内容一讲完,抗高血压药这章的内容就结束了。现在,在讲完这些内容之后笔者还会讲一些相关的医学科普知识,比如告诉同学们:流行病学显示,我国高血压患者的平均年龄越来越低,很多患者在初得高血压症时并不在意这类病症。其实只要注意日常的生活作息和饮食上适当的节制和调理,高血压就不会来“侵犯”。那么日常生活中人们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呢?中医专家告诉我们:首先脾气暴躁的人高血压发病率很高,这是因为肝火过旺会促进血压骤然升高。人是一种社会动物,是具有“七情六欲”的。事实表明,七情太过则会引发疾病,所以要心情舒畅。生活要规律:睡前泡脚、按时就寝、早晨缓慢起床、要午睡、晚餐易少,戒烟戒(限)酒,防寒保暖、适量运动、控制体重,合理饮食。合理饮食包括:要控制能量的摄入,限制脂肪的摄入,适量摄入蛋白质,多吃含钾、钙丰富而含钠低的食品,限制盐的摄入量,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适当增加海产品摄入等等。再如,讲解降血糖药物时,以往也都是先介绍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然后引出治疗糖尿病的药物的分类及其代表药,然后详细讲解每一种降血糖药的作用机制、作用特点、临床应用及其常见的不良反应,这些内容一讲完,降血糖药这章的内容就结束了。

现在,在讲完这些内容之后笔者会讲一些相关的医学科普知识。比如,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日益升高,我们应该如何预防糖尿病、发现糖尿病?首先要鉴别易患人群。对下列人群应该进行常规血糖检测(包括空腹和餐后血糖):(1)糖尿病一级亲属家族史;(2)肥胖、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痛风患者;(3)或曾有妊娠糖尿病或有巨大胎儿生育史者;(4)年龄大于40岁,体力活动较少,缺乏锻炼或有明显生活水平改善者。其次告诉人们,要适当运动、控制体重,不鼓励作强烈运动。三要合理饮食:糖尿病人禁止吃甜食和多种水果,最好也不要饮酒;糖尿病人可以多吃高纤维食物,促进机体的糖代谢;多吃含糖低的蔬菜;多吃富含硒的食物,硒有与胰岛素相同的调节糖代谢的生理活性;多吃富含维生素B和维生素C的食物,补足这两种元素,有利于减缓糖尿病并发症的进程,对减轻糖尿病视网膜的病变、肾病有利;多吃南瓜、苦瓜、洋葱等对病人多饮、多食、多尿症状有明显改善作用,有降低血糖、调节血糖浓度的功能等等。除了这两个章节之外,像调血脂药、镇静催眠药等章节都可以适当加入一些医学科普知识。这些医学科普内容对于医学生来讲很好理解,仅需课堂上几分钟时间就可以了。时间虽短,但同学们扩大了知识面,培养了他们这种学习和了解医学科普知识的意识,以便将来当了医生可以去更好指导患者。也可能他们会利用空闲时间和更多的人一起当志愿者给老百姓讲解医学科普知识,提高全民的医学科普知识,降低一些疾病的发病率。

2在教学中适当引入医学科普知识有重要的意义

第9篇:医学生物常识范文

在学习中探究模式

起步阶段,学校在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石景山区教育委员会、东城区教育委员会、东城区史家小学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以北京景山学校远洋分校为主体的“科学用眼”项目协作体。我们探究出一套适合学校特色和学生特点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即在国家课程中,利用健康课、美术课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眼睛的基础知识,提升爱眼护眼的意识;在校本课程中专门开设科学用眼课,通过对成像原理的探究、色彩刺激的调节等探究活动,掌握科学用眼的方法;建立学生社团――护眼小组,通过参观眼科医院、参与视力调节训练等活动,加深对爱眼护眼的理解。

在凝练中完善体系

2014年,学校参加了中医药文化进校园项目组,被选为北京市开放性综合实践课基地校。与北京市中医研究所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学校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引领学生继承中医药文化为目标,以协作体为依托,以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成果为范本,按照在国家课程中渗透、地方课程中延伸、校本课程中逐步建立完善的思路,确定分层分级的推进方式。我们充分利用十二年一贯制的优势,以生物学科为主推动力,融合国家课程中的科学、美术,地方课程中的书法,延伸或创设了楹联文化、生物选修课、研究性学习等,构建了纵跨小初高学段、分层分级、立体系统的课程体系。

学校按照开发、实施、管理的网络推进校本课程的全面开展。趋于完善的体系为全学段、多学科整合课程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四、五年级的书法课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了中药名称书写比赛,获奖作品在全校展出,让更多师生了解了这些药用植物名称。初中部校本必修课程“植物的观察与识别”设计了多个药用植物专题,如常见中草药植物识别、校园本草识别、芳香植物c香囊制作和植物楹联创作,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认识了多种常见的药用植物和芳香植物,并学会了制作植物香囊;还与文科类校本课程“楹联文化”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创作了植物主题楹联,并选取了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六、七年级生物课组织了中医药知识科普手抄报的比赛,让更多师生和家长了解中医药方面的小知识。高中部面向高一、高二学生开设了以植物的观察与识别为主题的选修课“花草探秘”,设置了“城区常见药用植物”和“北京山区常见药用植物”两个专题,指导学生进行理论学习,并利用课外时间带领学生到校园、小区和野外考察,实地了解药用植物的生活习性、生长环境和分布状况,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兴趣点完成了报告。

除了在课程中设置中医药专题,我们还指导学生开展了中医药方面的课题研究。生物教师利用高中部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引导学生选择多个中医药方面的课题,并指导他们进行研究。学生开展的课题有:《北京景山学校远洋分校校园药用植物调查及图鉴编研》《妙峰山野生知母生长状况和生境调查》《妙峰山地区可食植物资源初探》《知母、苦地丁和蒲公英的抑菌效果比较》等。

中医药文化校本课程的教材一方面来自国家课程校本化,另一方面来源于与地方课程或原有校本课程某个章节的融会贯通。比如,在国家课程“小学科学”中,我们对观察植物这一章节做了校本化处理,让观察校园本草成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而在校本课程“楹联文化”中增加了用楹联的方式介绍中草药形态、药性等方面的内容。此外,在教材编纂上,我们一改以往由教师单方面设计的传统模式,更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并邀请学生参与到教材和实践活动方案的编纂之中。以“校本理――植物的观察与识别”为例,学生通过调查、采样、对比、分类、编纂,完成了研究成果《校园药用植物图鉴》。

在收获中继续思考

以“中医药文化”为核心,打造多学科联动校本课程体系。一方面,我们把中医药内容融合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另一方面,我们对学生群体进行细化,通过通识性课程帮助全体学生了解中医药基础知识;鼓励有兴趣的学生建立中医药探秘社团,开展较为专业化的研究并尝试种植;利用团委、学生会服务学生、引领学生的职能,结合政治、经济课相关知识,把学生的制作成品推向商业市场,参与商业流通,促进知识向价值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