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方案范文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方案精选(九篇)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方案

第1篇: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方案范文

一、算法初步的教学目标

算法在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计算的基础部分。教师在高中数学课堂上应用算法初步的主要目标是根据具体的算数案例进行实际分析和计算,培养学生自身的计算能力,提升其逻辑思维能力,解决在计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此让学生深刻体会算法在数学教学和社会应用中的地位和影响,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

二、在高中数学课堂中运用算数初步需要注意的问题

1.选择结构中易犯的错误

在学习的开始,学生不明白计算机计算的原理,容易对算法产生错误的理解,因此,学生在书写计算结构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错误,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特别关注,并进行相关的引导和纠正。

2.循环语句的形成和控制

循环语句的问题是高中数学教学中很容易出现的问题,在进行计算机特有的转换方式时,如a=a+b,c=a+1等表达方式,学生理解起来就很困难,他们对等号已经拥有一定的基础理解,对这种赋值号的理解不太容易。因此,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用计算机的递进方式进行讲解,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计算机的替代方式,从而真正地理解算法中的等号与算数中的等号并不相同。

三、高中数学课堂的算数教学建议

1.重视基础,掌握难点

在进行算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太过于急躁,而是要为学生的学习打好基础,将学习的重点、难点多次进行讲解。当然也可以应用一些实际的案例,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更多的计算机算法特点,从而完善教学课堂的不足。相关的教学实例证明,学生在解决整体问题的算法时,首先要找的是一个问题的算法,当这个问题得到解决时,才更容易解决下一个问题。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实力应用,引发学生自我思考,但要注意不能引用过难的案例,要先从本质的问题解决,熟练地掌握重点和难点,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2.注重对算数思想的理解

在进行算法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学会迎难而上,从以前学过的经典案例当中进行分析与理解,了解真正意义上的算法应用。如学生可以根据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计算算法的原理进行反复计算,就可以体会到算法的特点。因此,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进行相关的算法,并且增加与学生的探讨和分析,这样就可以加深学生对算法的理解。算法教学是新课标改革后的内容,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深入教材进行研究,并且结合学生学习的特点,设计新的教学方案,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算法教学。在高中数学中,有很多的算法应用,如不等式的求解、概率问题等,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要真正理解算法的相关知识,并将自己学到的知识引用到解题当中,从而加深对算法的运用。

3.运用实例,层层深入

第2篇: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方案范文

关键词:人教版;初中数学;差别;教学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通常发现学生数学知识的水平不是处于同一个水平线上,有些学生对数字非常敏感,但是对空间想象力非常迟钝;有些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强,但是计算能力却非常低下。那么该如何对这些学生进行教学呢?笔者在本文浅谈如何通过差别性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一、把学生有序地分组。学生在学习中一般可以分为三大类:起点高的学生、起点一般的学生,起点低的学生。只有对学生分组后,教师才能有的放矢,才能针对他们的情况实施差别性教学。

二、根据分组的情况,实施教学。在讲解新知识之前,第一环节是引入新课,对于起点低的学生,我们可以要求他们回忆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起点一般的学生则要通过原有知识来思考新的教学内容,起点高的学生要去完善起点一般学生的内容。在完成教学内容之后,要分层设计课堂练习,不同层次学生做不同难度的数学习题,第一层次的学生做一些基础知识题,第二层次的学生做难度稍大的习题,第三层次的学生则做一些高难度的习题。

三、根据教学的情况,实施不同评价方案。在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估时,对于这三类不同起点的学生,在进行评估时也要实行不同的评估方案。对于第一层次的学生,只要他能把基础题目全做完了,做准确了,就应该给他们一个很高的评价,然后启发他们向高一层次发展;对于第二层次的学生,我们要把评价的标准定高一些,要求他们完成基础题目之外,还要完成一些中等难度的题目,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对于起点高的学生,则要把教师布置的拓展题全完成。

结语:我们在实施差别性教学模式时,可以分批解决学生学习中所出现的问题,要让学生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出来,以此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对于起点差的学生,我们要多加鼓励,不能打消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各有发展。

参考文献:

[1]袁泉.《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开放式教学》[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下旬)2014(05)7―8.

第3篇: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方案范文

    关键词:  分层教学     教学策略     因材施教

    目前素质教育正在全面推广,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数学教学要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必须要以人为本,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但初中学生尤其是初三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都不尽相同,所以(根据我们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初中数学教学尤其是初三数学教学,进行分层教学能更好地进行因材施教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较快地提高教学效果。

    我个人在初中数学教学多年的实践中体会到,初中数学教学进行分层教学,教学效果比不分层的传统教学要好,初二和初三的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差别会更大,进行分层教学效果会更加显著。

    以下谈谈我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进行分层教学的一些做法和教学效果:

    一。在充分了解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思维能力水平对学生分开几个层次。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

    首先对自己所教的学生进行分层:

    A层:数学基础较好,思维能力也较好。

    B层:数学基础一般,思维能力一般或较好。

    C层:数学基础中下,思维能力一般,或思维能力较好但数学基础较差,学习品质不够好。

    D层:数学基础较差,思维能力一般或中下。

    当然,这样将学生进行分层我是不告诉学生的,只要自己心中有数,教学有针对性就行了。

    对学生分层后,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

    数学基础要更扎实,数学思维能力要更强,成为数学尖子。

    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出较高要求和开小灶。要求他们除完成课本习题外,尽量多看些有关解题和数学竞赛的数学课外书,鼓励他们提数学问题,多鼓励他们自学和进行一题多解。

    B层

    提高数学基础知识水平和数学基本运算技能,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使他们一部分能向A层转化。

    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多问,多提问题,多鼓励他们自学,多鼓励他们一题多解,要求他们在测验时争取优分并追上成绩最好的同学。

    C层

    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使他们其中一部分向B层转化。

    多鼓励多提问多辅导,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数学题的兴趣。要求他们在测验中取得合格以上成绩。

    D层

    尽量提高他们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部分向C层甚至B层转化。

    多耐心辅导教育多鼓励,尽量多提问,提高他们听数学课的兴趣,要求他们完成作业和在测验中争取合格以上成绩。

    二。 做好教材的分析研究和结合学生情况进行教材处理。

    初中数学教材尽管较系统地叙述初中的数学知识,但其中包涵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没有明显地叙述出来,探索推导的过程也不可能全部叙述出来,所以,我首先吃透教材,把握数学知识的系统,挖掘数学知识所包涵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数学的精髓)。而我的学生(初中学生)的数学基础和思维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都有差异,所以我又必须对数学的教材进行恰当的处理。

    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每节数学课都要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各层次的学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如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如何创设问题情景,如何设计层层深入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索,讨论;如何把例题分解和组合;哪个地方该精讲,哪个地方该让学生去探求;如何设计各层次学生的作业。等等。

   三。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的实践和教学效果。

    2001学年,我担任初二两个数学基础一样的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在一班我用传统教学法,在二班我试用分层教学法, 以便探究分层教学法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以下我主要谈谈我在二班进行分层教学的一些做法:

    (1) 在课堂教学中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导学方法,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和发展能力。

    课堂上多让A和B层学生探求问题(例题,习题或老师和同学提出的数学问题),讨论问题,最后独立地或在老师的引导下找出答案,并多鼓励他们质疑已有答案(或解法,证法)和对数学题进行一题多解,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对C和D层次的学生则在讲解教学内容之后还加强个别辅导。

    上课前的复习提问,课堂的练习,课外的作业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开层次,一般课堂练习和课外作业分基础题(必做)和提高题(选做),提高题鼓励A层次和B层次的学生做,C和D层次的学生可以不做,但仍鼓励他们尽量去做,能做几题就做几题。如何将各章节的练习和作业分层次则视学生的整体基础情况而定。如果学生对某节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则对该节的基础题和提高题的深度就适当增加一些。(基础题一般是教材中练习,习题中较浅的题目和老师编的单或双知识点题。而提高题则是练习和习题中较深的题目,开放性数学题和新型数学应用题)。

    (2)采取多举学生感兴趣的实例或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提高学生(尤其是C,D层次学生)对数学概念,定理,性质的感性认识,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班C,D层次的学生基础较差,有一次,我发现他们老是把解方程当作式题计算来做,知道他们对解方程的同解原理不理解,我就这样引导他们认识解方程的同解原理: 我要知道你们这一列同学中最后一位同学有多少只手指,现在我要倒数第二位同学跟最后一位同学比较手指数,如果相同,则要倒数第三位同学跟倒数第二位同学比较手指数,如果相同,再进行下去,直到我面前这位同学。因为你们这一列同学前后两个同学的手指数都相同,所以,我只要看我面前这位同学的手指数就可以知道最后那位同学的手指数。然后,我类比此例讲解用同解原理解方程的原理(板书):

    通过这样举例讲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C,D层次的学生理解了用同解原理解方程的原理,以后他们都会用同解原理按解方程的步骤来解方程了。

    (3)对学生的引导由少到多,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所需的启发

    在初二几何中的梯形中位线定理的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方法进行分层教学:

    要求学生先回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和梯形中位线的概念。(鼓励C,D层次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出来以后,我提出问题: 梯形中位线有没有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类似的性质呢? (要求学生画图探讨和讨论,然后讲出答案或猜想答案)

    学生讲出答案(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且等于梯形两底之和的一半)后,我把学生讲出的答案作为命题板书在黑板上,再要求学生就这命题画图写已知求证。

    然后抽一个B层次的学生板书他自己所写的关于这命题的已知求证。该学生板书后,通过让C,D层次学生提问,该学生作答,老师再引导的办法纠正学生所写的已知求证。

    已知:梯形ABCD的中位线为MN

    求证:MN∥BC,MN=1/2(AD+BC)

    接着,我要求学生写证明过程或思考证明过程 (要求: A层次学生用两种以上方法来证,B层次学生写出一种证明方法的全过程,C,D层次的学生思考并尽量写出一种证法的部分或全部证明过程)

    我作引导1: 能不能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来证明?引导后检查A,B层次学生有多少能写出证明过程(发现还有很多学生没能写出证明过程)。

    我再作引导2: 如何把你画的梯形转化成以梯形中位线作为它的中位线的三角形?

    让学生讨论这问题后再去证明。我再检查又有多少学生能写出证明过程。(发现A层次的少 数,B层次的多数,C,D层次全部还是不能写出证明过程)

    我再作引导3: 如图  在梯形ABCD中,过D,M作射线交BC的反向延长线于点E得DEC.引导后,我再检查又有多少学生能写出证明过程(发现B层次部分,C和D层次的多数学生还是没能写出证明过程) .

    我再作引导4: 如图(上图),能不能证明线段MN是DEC的中位线?点N已是DC边的中点,要证MN是DEC的中位线先要证明什么?

    提问B,C,D层次学生,学生答出:要证明点M是DE边的中点即DM=EM.我再问:要证明DM=EM先要证明什么?(提问B,C,D层次学生) 学生答:要证明ADM≌BEM. 够条件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提问C,D层次学生,直到他们答对为止)

    然后,抽一位B层次的学生板书他对这命题的证明过程。学生板书后,我请A,B层次的学生纠正。要求C,D层次不能写出证明过程的学生认真看黑板上正确的证明过程,鼓励他们对不理解的地方提问。并让A,B层次的学生回答。最后,为了使C和D层次的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再讲解一次这命题的证明思路和证明过程。

    接着,检查A,B层次学生对这个命题的另外的证明方法,抽其中部分学生讲解他们的证明思路。我板书出学生所讲的证明思路,并作评价和纠正。

    教学效果对比:(1)就教学进度来说,进行分层教学的二班要比用传统教学法的一班快。因为在一班有些数学课有较多学生掌握得不够好要经常补课和增加练习课,而在二班则较少需要这样做。

    (2)两班年终考数学成绩对比:

    显然,使用分层教学法比使用传统教学法教学效果要好。差生减少了,而优生增多了。

    其中原因是什么呢?由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分层教学的实践使我体会到其中的原因是:在班级教学中,传统教学法主要照顾全面,往往没有强调个别,其实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而分层教学法虽然也是班级教学,但要求老师强调个别(至少是一个层面上的部分学生),也就是在某个层面上做到因材施教,体现出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因而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数学思维能力,进而提高了数学的教学效果。

    参考资料:

    1.张春莉 <<从建构主义观点论课堂教学评价>> (<<教育研究>>2002年第7期)

    2.王国海 杨树才 <<改造 “注入式” 寻求 “导学式”>>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2第7期)

第4篇: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方案范文

一。在充分了解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思维能力水平对学生分开几个层次。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

首先对自己所教的学生进行分层:

A层:数学基础较好,思维能力也较好。

B层:数学基础一般,思维能力一般或较好。

C层:数学基础中下,思维能力一般,或思维能力较好但数学基础较差,学习品质不够好。

D层:数学基础较差,思维能力一般或中下。

当然,这样将学生进行分层我是不告诉学生的,只要自己心中有数,教学有针对性就行了。

二。 做好教材的分析研究和结合学生情况进行教材处理。

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每节数学课都要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各层次的学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如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如何创设问题情景,如何设计层层深入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索,讨论;如何把例题分解和组合;哪个地方该精讲,哪个地方该让学生去探求;如何设计各层次学生的作业。等等

三。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的实践和教学效果。

2011学年,我担任初二两个数学基础一样的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在一班我用传统教学法,在二班我试用分层教学法, 以便探究分层教学法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以下我主要谈谈我在二班进行分层教学的一些做法:

(1) 在课堂教学中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导学方法,使各层次的学

课堂上多让A和B层学生探求问题(例题,习题或老师和同学提出的数学问题),讨论问题,最后独立地或在老师的引导下找出答案,并多鼓励他们质疑已有答案(或解法,证法)和对数学题进行一题多解,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而对C和D层次的学生则在讲解教学内容之后还加强个别辅导。

上课前的复习提问,课堂的练习,课外的作业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开层次,一般课堂练习和课外作业分基础题(必做)和提高题(选做),提高题鼓励A层次和B层次的学生做,C和D层次的学生可以不做,但仍鼓励他们尽量去做,能做几题就做几题。如何将各章节的练习和作业分层次则视学生的整体基础情况而定。如果学生对某节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则对该节的基础题和提高题的深度就适当增加一些。(基础题一般是教材中练习,习题中较浅的题目和老师编的单或双知识点题。而提高题则是练习和习题中较深的题目,开放性数学题和新型数学应用题)。 转贴于

(2)对学生的引导由少到多,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所需的启发

在初二几何中的梯形中位线定理的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方法进行分层教学:

要求学生先回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和梯形中位线的概念。(鼓励C,D层次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出来以后,我提出问题: 梯形中位线有没有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类似的性质呢? (要求学生画图探讨和讨论,然后讲出答案或猜想答案)

学生讲出答案(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且等于梯形两底之和的一半)后,我把学生讲出的答案作为命题板书在黑板上,再要求学生就这命题画图写已知求证。

然后抽一个B层次的学生板书他自己所写的关于这命题的已知求证。该学生板书后,通过让C,D层次学生提问,该学生作答,老师再引导的办法纠正学生所写的已知求证。

已知:梯形ABCD的中位线为MN 求证:MN∥BC,MN=1/2(AD+BC)

接着,我要求学生写证明过程或思考证明过程 (要求: A层次学生用两种以上方法来证,B层次学生写出一种证明方法的全过程,C,D层次的学生思考并尽量写出一种证法的部分或全部证明过程)

我作引导1: 能不能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来证明?引导后检查A,B层次学生有多少能写出证明过程(发现还有很多学生没能写出证明过程)。

我再作引导2: 如何把你画的梯形转化成以梯形中位线作为它的中位线的三角形?

让学生讨论这问题后再去证明。我再检查又有多少学生能写出证明过程。(发现A层次的少 数,B层次的多数,C,D层次全部还是不能写出证明过程)

我再作引导3: 如图 在梯形ABCD中,过D,M作射线交BC的反向延长线于点E得DEC.引导后,我再检查又有多少学生能写出证明过程(发现B层次部分,C和D层次的多数学生还是没能写出证明过程) .

接着,检查A,B层次学生对这个命题的另外的证明方法,抽其中部分学生讲解他们的证明思路。我板书出学生所讲的证明思路,并作评价和纠正。

第5篇: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方案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因材施教;以学生为本;分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新课改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提出教学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而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在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如何更全面的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学习上有所收获,这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以往教育过分强调学生整体性,一刀切的教学方式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受到很大程度的损害,从而导致低效的学习状况。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每名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根基,扭转一体化、灌输式的教学现状,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分层为纽带,以宽松的学习环境为依托,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一、设置分层化教学目标

实施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重要前提是充分掌握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要,并以此为依据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师还要通过多种方式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强化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利用多种手段激励学生,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所进步。由于学生在基础知识、兴趣爱好、学习方法、智力水平和接受信息能力等个性方面上的差异,必须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教学目标分层。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数学基础上,采取学生自报和教师建议的方式,针对学生学习可能达到的水平,将学生分为相对稳定的若干层次,通常可分为A、B、C三个层次,这种分层只是相对稳定,并非一成不变的,只要学生有进步,就会及时做出调整,以鼓励学生不断努力,向上一个层次靠拢。

二、进行分层化备课

要想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获得好的教学效果,认真备课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以分层教学法展开教学,首先在备课时就要有所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准备不同的教学内容。对于那些基础较差的C层学生,要以基础知识的讲授为主,而对于那些数学基础好、能力较强的A层学生,教师在帮助其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逐渐提高问题的难度系数,实现学生数学能力新的突破。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该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根据不同的问题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C层学生主要树立信心,体验成功的乐趣。B层学生夯实基础,冲刺难题。而A层的学生则拓展思维,鼓励思考。

如在讲授“平行四边形”内容时,教师应根据不同层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课程要求、教学重难点内容,分别设置以下三种教学目标:“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定义、熟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通过操作说理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规范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这样,A/B/C三个层次的学生就会“有据可循”,从而更好的进行学习活动。当然,在教学中也应该这类现象的发生:一些A/B层次的学生因为知识过于简单,感觉浪费时间,学不到东西。而一些B/C层次的学生因为知识太难,明显超出自己的理解范围,因长期听不懂而产生厌学情绪而放弃听讲。

三、开展课堂分层提问

开展初中数学课堂分层提问,能够提高新课的导入效率,同时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和主动性。教师根据学生的层次设置具有明显指向性的问题,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进行有效的思考,并在思考的过程中获得新的进步。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可采取“一问多式”的方法,设置一些层层衔接、逐步递进的问题,不但针对相应层次的学生,又使前后问题形成铺垫延伸,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既解决一些基础性、变式性问题,也尝试解决一些综合性、发散性问题。一般来说,对于数学课堂问题,教师可先呈现C层问题,在绝大部分学生正确解答之后,教师再增加难度,使B层学生顺利通过,然后再抛出A层高难度问题,引起学优生的重视,并且在深入思考后给出答案。

四、提倡分层习题练习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时,要根据学生的层次差异,适当调整问题的难度系数。例如,应用题一题多解的练习,对于C层的学生来说难度有点大,教师可以要求其只用一种方法解题,并给予适当的指导,降低问题的难度。对于B组学生,要求他们独立进行解答,在正确解答之后,启发学生合作交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对于A组学生,则要求他们快速、独立完成解答滞后,能够寻找到更多、更好的解题方法。在学案中,练习题应具备基础题、提高题、拓展题这三个层次,通过教师建议、学生自主选择等方式进行练习。在一个班级中,学生掌握数学能力高低不一,那么如果整齐划一的编排学案习题,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不利于针对学生情况因材施教。教师在精选学案习题时应该在难度上具有层次性和梯度性,不要选用那些偏题、怪题,以免浪费课堂时间和让学生感到厌烦。

五、注重分层教学评价

在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赏识性评价,因为教师的肯定和鼓励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这对提升初中数学教学的效率和效果都是非常有利的。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法的顺利实施,必须辅以分层评价,这样分层教学法才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每个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优点,都有发展和进步的空间,教师应该善于利用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有目的的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该以赞许与表扬为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努力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闪光点,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与学习认真情况进行评定,以赏识的词语尽量消除学生的自卑、消极情绪,使学生树立成功的信心。

总之,分层教学实现了初中数学教学模式的创新,完整的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分层教学不仅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同时使差异化教学更加的科学、合理,从整体上推动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第6篇: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方案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数学 目标性教学 策略运用

一、前言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初中数学目标性教学已经引起了相关部门的广泛关注。课堂作为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主要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展示自我、养成自我学习的主要渠道。在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的要求下,目标性教学策略应运而生,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和课堂知识,转变原有教学观念,明确教与学之间的主导和主体关系,将“学生第一,老师第二的理念”贯穿整个教学课堂。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首先对新课标下初中教学目标性教学进行了概述,然后讲述了初中数学目标性教学的原则,最后讲述了提高新课标下初中教学目标性教学策略的几条措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二、新课标下初中数学目标性教学概述

新课标形势下,初中教学正在进行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已经濒临淘汰的边缘,特别是“重教材、轻学生、重教法、轻学法”的教育方式很难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难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造成了“教师讲门道,学生看热闹”,“一听就懂,一问就答,一答就对,一考就垮”的不良现象。而目标性教学策略以学生为本,借鉴和吸收近年来教育改革的成果和国外现代教育理论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以提高课堂效率为目标,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目标性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学生自我学习和分析思维能力,更为强调学习目标和评价,注重反馈和评价作用。目标性教学有一套定向的目标程序:目标定向实施教学形成性检测反馈校正平行性检测。初中数学目标性教学由四个基本的观点组成:学生观、差生观、教育观、和评价观。目标教学模式是以课堂教学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其基本要素包括:制订教学计划、展示教学目标、依据内容要点安排教学过程、依据能力层次选择教学方法、利用观察,提问、检查作业、测验、考试等评价手段评价学生。

三、新课标下初中数学目标性教学原则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目的性教学应该考虑老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层次性、科学性和持续性为原则,结合教材内容,紧贴学生实际,并且联系教学实际,形成统一化的教学体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1.数学教学目标具有层次性,并且贴近学生实际

目标性教学应该贴近学生实际,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是不同的学生之间具有个体性差异,导致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具有个体差异性,要求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制定层次性的教学目标,将学生摆在教学的核心位置,保证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能够掌握相应的知识。比如,在教学“勾股定理”和“因式分解”的知识内容的时候,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分层”,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要求不同的掌握程度,有效体现目标层次性的教学方式。

2.数学教学目标具有科学性,并且和教材相结合

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广大教学工作者应该实际教学过程中积累总结相应的教学观念,并且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学包括老师和学生两方面,教师应该明确自我位置,认真研究教材内容,并且制定科学性的教学内容,开展灵活性强、针对性强、时效性强的教学活动,预备好相应的应急预案,提升教学水平,切实处理好各种目标性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实现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双方面提升。

3.数学教学目标具有持续性,并且联系教学实际

目标性教学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持续性,贯穿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持续性教学要求以课堂教学为目标,更重要的是将学生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提升到一定的程度。教师在制定数学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主体为核心,将学习能力的培养分布、分点的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却,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和发展。教学目标的持续性还体现在教学之外,学生应该将学子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用知识指导生活。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解题思路,学生应该以发散的思维理解知识内涵,提高自己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新课标下提高初中数学目标性教学的几条措施

1.构建健全的备课模式,实行以素质教育为体系的目标教学模式

健全的备课模式是上好课的基础和前提,特别是在先进的目标性教学体制中,备课更是重中之重。传统的备课模式以教师为主,只是教师单方面的通过教学大纲来设计课堂内同,很难做到群里群策,所以在目标性教学模式,以课题组为单位,建立健全的备课流程,一个健全的备课模式流程图如下图所示。

健全的备课模式,首先按照数学教学大纲进行事先分工,每一个教师制定一部分备课内容,然后通过大家在一起说课进行集体讨论,找出备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集体讨论,探究教学规律,根绝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拟编训练题,深化学习目标。最后,每一周都要定期进行讲课、听课、评课活动,并且对教案进行存档。目标性教学是为了素质教学而准备的,以教授知识为目标,要求学生参与其中,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积极性和情趣性。一个健全的教学模式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并且通过变式训练来破除机械重复的作业练习,让学生通过最简单的练习来掌握知识,进行知识归纳总结。此外,老师还可以课堂考试或者小型问答来反馈调控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

制订教学计划包括两种表达方式:文字表述式和列表式,前者可以归纳成计划档案,后者按照时间顺序制定教学方案。教学目标展示是营造良好课堂环境的重要措施,就时间来说,可在课前或课中,课后展示。就方式来说,可分低,中,高年级学生分别采用简单明白的语言提问和出思考题的方式展示。此外,教师还应该根据初中数学的实际情况安排教学过程,运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互相配合互相转换的规律,形成 有张有弛,变而有序的课堂教学节奏。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必须用“情感”为教学开道。根据学生能力层次制定教学方法,只有在了解了学生能力和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才能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而达到教学目标。利用观察、提问、考试和测验等方式不断校正学习途径和目标,促使全体学生共同发展。

3.改善调控教学模式,构建良好的评价体系

改善调控教学模式首先要建立良好的评价体系,教学评价体系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教学结果进行评价。评价体系不仅是对学生成绩进行评价,而且要对教学手段和学生状态进行评价,形成一个反馈系统。评价体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健全的评价体系包括四个阶段,具体流程如下图所示。

前提性诊断性评价主要对学生认识和情感前提特性进行评价,是目标性教学的补偿和保证。在课堂开始的几分钟,通过前提性诊断性评价,可以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一个大概了解,前提性诊断性评价包括提问、板演、小测验等方式,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课时形成性评价主要是确认、强化教学动机,寻求教学带来的问题根源,促进教学结构的全面优化。教师可以通过看、听、问等方式检验教学效果,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单元形成性评价包括三种方式:教师评价方式、学生自评方式和混合评价方式,通常情况下,第一次单元形成性评价要求进行教学目标的校正,对于普遍性问题进行集体性校正,对于部分为达标的学生进行补偿教育,其方式有:根据学生自我错误进行变式练习,针对性进行单独的教学补偿,调动学生之间的积极性,通过互相批改作业来实现教学目的。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业余时间,还可以采取课外辅导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单独辅导,最后达到教学目标。

4.构建档案建设模式,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体制

构建档案建设模式要保证档案建立的原始性、完备性、连续性、有效性和科学性,从教学实际出发建立学校课题组档案和班级档案。学校课题组档案包括三类:基础类档案、过程类档案、成果类档案,基础类档案包括教师基本情况表、学生基本情况表、学校年度计划表和子课题实验方案,等等。过程类档案包括学生成绩表、课题组集中备课记录、主要会议记录、重要活动记录,等等。成果类档案包括教师成果和学生成果,等等。班级档案要做的细致明确,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归档,定期进行老师培训,提高教师的理论素质和业务水平。

五、结语

目标性教学是在新课标形势下的重要教学手段,已经引起了广大初中教师和学生的广泛关注。目标性教学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而且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为初中数学教学“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王洪伟,杜和平.运用小组合作教学 培养数学创新能力[J].山东教育,2013,(04):270-274.

第7篇: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方案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作业;设计;思考;认识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实践体系,由众多教学因素和实施环节所构成。其中,课堂作业是课堂教学活动体系的重要构成“部件”之一,也是课堂教学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之一。常言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磨刀不误砍柴工。宁愿将准备活动坐在最前面。课堂作业目标意图是否鲜明、锤炼特性是否凸显、内涵意义是否深远,需要教师切实做好“预设”活动,准备工作,扎实做实做优课堂作业内容的设计“工程”。近年来,新课改成为学科教学活动的“总遵循”,教学改革成为学科教育的“主旋律”,科学设计课堂作业,助推教学进程,成为初中数学教师教学教研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凸显温故特性,巩固数学知识素养

课堂作业应该服务、服从于课堂教学活动。教师设置的课堂教学内容、实施的教学手段、设定的教学环节,都为了让学习对象的数学知识素养、解决问题技能经验等,得到有效的锻炼和切实的巩固。课堂作业作为课堂教学活动体系一部分,就必须为学习对象知识技能巩固强化做好服务工作。教育学指出,课堂作业具有鲜明的温故特性,能够帮助学习对象切实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因此,教师在初中数学作业设计时,应发挥课堂作业在巩固强化数学知识素养方面的温故特性,认真做好教材的研析工作,吃透教材,抓住教与学的重点和难点,并将重难点以典型案例的形式,融入和渗透在所设计的课堂作业内容之中,让初中生在解决作业案例中,进一步巩固强化所学知识,进一步理解掌握知识内涵,提升数学知识素养。如在“垂直”课堂作业设计时,教师抓住该节课教材的重点:“会用作图工具画垂线,并掌握垂线(段)性质内容”,学习的难点:“从实际生活中感知垂线的性质以及体会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意义”,以及根据以往新知讲授时初中生的掌握实际,设计了“填空题:1.过一点有且只有 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2.画一条线段或射线的垂线,就是画它们 的垂线,3.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 ,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如图所示,直线AB、CD、EF交于点O,OG平分∠BOF,且CDEF,∠AOE=70°,求∠DOG的度数”等案例,让初中生在感知、解决作业案例进程中,强化对新知内涵要义的认知程度和掌握程度和深度,进一步提高初中生的数学知识素养。

二、凸显层次特性,兼顾不同学生主体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中最为活跃的关键因素。作为社会存在个体,学生受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自身条件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个体之间的智力发展、解析水平以及技能素养等存在距离和差距。教育发展学指出,学生个体差异性客观存在,教师应科学施教,有效缩减,促进整体进步。而笔者发现,少部分初中数学教师课堂作业脱离学生主体,所设计作业内容难易层次不明显,递进性不强,解析要求过高或过低,大大降低了课堂作业的教学功效。这就要求,教师设计作业,首先要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不动摇,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联系学生学习实际,贴合学生学习实情,设计出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兼顾中后进学生群体的作业内容,在层次分明、难易递进的课堂作业中,为每一学生提供发展时机,推进初中生不同程度进步。值得注意的是,课堂作业设计的案例题型以及解题要求,正好遵循和符合因材施教,因生而异的教学原则,教师在设计过程中要联系学生,深刻运用。

三、凸显探究特性,注重学习能力锤炼

培养学习对象良好的学习技能和数学素养,是新课改下初中数学学科课堂教学亘古不变的永恒“主题”,也是当前初中数学教师所肩负的重要职责。学生完成数学作业的过程,也就是将探究、分析、概括、推理等数学学习技能学以致用的践行过程。课堂作业,既要基于教材内容要义,又要高于教材目标要求,设置的数学课堂练习案例要具有探究特性,探索特点,有助于初中生将数学知识、解析技能运用到案例解答之中,设计的作业案例具有探索功能,利于学生知识内容的升华和拓展,同时,锻炼和培养初中生数学学习能力和素养。

总之,课堂作业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是课前预设活动的重要部分,需要设计者充分考虑多方面教学因素,科学设置,精心布局,深刻发挥出课堂作业积极教学功效,让课堂作业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前进的“阶梯石”。

【参考文献】

[1]褚明妍.创新作业设计,让学生最大限度发展[J].教育艺术,2011年08期

第8篇: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方案范文

本人一直从事中学数学教育教学工作,并一直担任初中班主任工作,所带班级和学科教学质量一直保持较高水平。本人致力于课堂教学方法与效益的研究,并且对“异步分层”教学的研究有了一定的心得和体会,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省内外20余篇。作为市第二批“教学能手”和区首批“特色教师”,平时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育教学培训和研讨,在区内外多次举行相关领域的公开课与方法研讨,引起了当地专家的好评。近期本人着力于研究初中数学“异步探究、分层评价”教学模式这一教学课题,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深感陶先生“教学合一”教学思想之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期,在统一时间、统一进度、统一标准的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学生的情感、意志、能力、智力等方面随着年级的升高,差异越来越明显,学习成绩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到了后期很多学生渐渐丧失了求学的兴趣。长期以来,初中数学教学由于受传统班级授课制的约束和限制,教师从备课、讲授、作业辅导、考查评价等环节,很少顾及不同学习智能水平学生的差异性,致使学生在接受知识和掌握知识上存在个体差异,他们在各自的水平层次上,都不能达到很好的提高和发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现行的教学方式为传统的“平行分班”,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很大的差异性,如果按着中等的学生上课,长期下来必然形成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吃不了。优等生没有动力,冒不了尖,而差生最基本的知识也掌握不了,给以后的学习和相关科目的学习带来困难,不能实现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

本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在原有分班体系不打乱的前提下如何分层备课、异步上课、分层作业与评价,构建一整套完善的“异步分层”的教学体系,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个人资质、学力、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家庭条件等),确定学生分层方案。②根据《数学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学生年龄特点及该班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相适应的目标体系。③根据各层次的教学目标和小学各年级学生的特点,改革旧的教学模式,形成切实可行的可操作的异步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特别是针对上课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组织不同层次学生探讨不同层次问题,实施异步探究。④根据各层次学生达到目标及发展情况,建立激励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让不同层次学生都得到最大的收获和最好的发展。

我国教育领域自古以来,便有提倡“因材施教”。宋代朱熹在《论语》的注解中指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这其实是分层异步教学的最早阐释。国外的分层教学最先出现于美国,20世纪初面对着大量移民儿童的涌入,为了教育这些背景各异的新生,教育官员认为有必要按能力和以前的学习成绩对他们进行分类(分层)。到50年代,英国几乎所有的中小学都在将学生根据能力分到不同的层,并且始终待在一个班级里学习所有的课程。1957年,前苏联人造卫星上天,使得西方各国,特别是美国,对教育制度进行抨击和反思,产生了要加速培养“尖端人才(精英)”的紧迫感,从而恢复了对分层教学的重视,并开展了再实验,再研究,现评价,形成了对分层教学新的研究高潮。到了90年代,大部分学校重新回到分层教学的实践当中。根据现有的研究,至今对于分层教学是好是坏的问题仍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结论。不同教学目的价值观使得人们对分层教学的评价有赞有贬。但美国的“分层教学”与“小班化”教学,“主体教育”“赏识教育”相结合,更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引进了分层教学的概念,国内各省市都有学校进行分层教学的研究和实践。目前,一些学校在小班化分层教学的教学组织、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策略、课堂教学环节和设计、师资配备以及教学评价方面已有了一些进展。与此同时,也有一部分人在从事着分层教学实验的理论及实践反思方面的工作,发表的相关文章也多起来。所探讨的研究领域,也从最初的关于分层教学的教学论意义、分层方法、注意事项等问题,逐渐向更加深入、具体的方面展开。

“异步、分层”的教学思想的研究并不是一个新的课题,有很多专家曾经对此课题进行了比较深刻的研究,提出了分层教学的概念,并对分层教学的具体实施提出了一定的方案,但是这些方案具体操作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可操作性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异步教学还缺乏必要的可操作性的措施。

选用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就是要突破这一研究领域的瓶颈,特别是在不打乱现有平行分班体质的前提下,探索出关于“异步、分层”教学的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设计出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实施“异步探究、分层评价”思想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和与之相应的学生评价体系,主要包括:(1)如何搞好对学生的分层和分组;(2)如何搞好对教学目标的分层;(3)备课如何分层;(4)分组学习如何分层与异步;(5)课堂练习的设置如何分层与异步;(6)作业布置如何分层与异步;(7)作业的批改如何分层;(8)阶段测试题的编写如何分层与异步;(9)课后辅导如何分层与异步;(10)教学评价如何分层与异步。我们相信这些对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基础性和全面性,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9篇: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方案范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2B-0076-02

在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中,学生表现出不同的探究能力。若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多级分层教学法在认可学生存在客观差异的基础上,结合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个体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施教。在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级分层教学法,对学生探究能力、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等进行分层,在此基础上实施多级分层教学。

一、学生探究能力的分层

在进行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前,教师应该综合分析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所具备的能力(如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等)、心理特点及性格等,对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科学分层。

教师应该在掌握学生基本情况的前提下,尊重学生的意愿,依据一定的差异标准对其进行分组。可将学生分为A类(探究能力较强的优等生,占班级总人数的25%)、B类(探究能力一般的中等生,占班级总人数的50%)、C类(探究能力较弱的潜力生,占班级总人数的25%)三个层次,将三个层次的学生按一定的原则进行分组,即组内搭配遵循组间平衡的原则,通常情况是4人一组,在这4个人中,A类学生1人,B类学生2人,C类学生1人,小组的组长由A类学生担任。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分层并不是静态的,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要依据实际情况对分组进行相应的调整。

二、教学目标的分层

教师应该依据教学大纲及课程标准,在了解学生现有水平和潜在能力的基础上,在探究性实验中为不同的学生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使得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

教师可先依据教学大纲及课程标准确定探究性实验的基本目标,然后再进行具体分层目标的确定。对于C类学生,只要求他们理解实验的基本知识即可,教师对其应给予重点指导;B类学生不但要理解基本的实验知识,还要学会分析各类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教师对其应给予一定的点拨;A类学生除完成B类学生的学习任务外,还要进行独立探究,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要重点培养其独立自主的探究能力和学习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各个层次的学生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个体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进入更高的层次中,提升自己的能力,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新的目标要求自己,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三、课堂教学分层

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有差异性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先自学,然后教师进行引导,接着进行分组探究,最后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

1.学生自学。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做好基础性的工作,即使学生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提纲等。并针对教学重难点对学生进行点拨。通过自学,学生会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有所了解,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

2.教师引导。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并与同学共享自己的观察成果,以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

3.小组探究。第一,提出问题。各个小组要经过讨论某物理实验现象提出一些物理问题,小组内的C类学生负责向全班同学陈述本小组的问题,各小组间可以相互补充,最后,师生共同在各小组所提出的问题中选择1~2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重点问题进行探究。第二,猜想假设。在此阶段,学生可以自由地进行猜想和假设,对问题的答案提出预测,促进发散思维的形成。各个小组讨论结束后,C类学生负责陈述本小组的猜想和假设,小组之间依旧可以相互补充。第三,实验设计。在此阶段,小组内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要进行思考,基本的实验方案由B类学生来设计,组内成员对实验方案进行讨论、补充和修正,最终确定本组的实验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觉得原先的实验方案不妥,也可以全体组员讨论并重新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对各个小组的实验方案进行评估,选出最优的几个方案作为实验的基本方案。第四,实验的实施以及数据资料的收集。B类学生为实验的主要操作者,A类学生充当指导者的角色监督整个实验过程,并对B类学生的不当操作给予修正,C类学生进行观摩,同时记录相关的数据资料。(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层次的学生均可以完成整个实验过程,也就是说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任务是可以交替完成的。)第五,分析及论证。全体小组成员先进行思考,通过分析得出初步的结论,c类学生把这一结论陈述出来以供A类、B类学生进行补充,然后进行组内讨论以确定结论,C类学生向全班同学陈述本组结论。第六,评估。学生思考实验活动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和发现的新问题,并改进实验方案。在此环节中,组内的各个成员都要参与思考,B类的学生提出看法,A类、C类的学生进行补充,最终由A类学生向全班陈述本组意见。第七,交流与合作。在实验活动中,无论是小组之间还是组内成员之间都要进行交流合作,实验报告的完成也需要全班的交流与合作。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验探究中,教师要给予遇到困难的小组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4.教师评价。评价可分为两个部分:学生的课堂表现,学生的课外表现。在课堂评价中,对不同的学生应使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c类学生,只要他们积极参与实验活动,能够完成相应的实验操作,就应给予肯定;对B类学生.只要他们能够在实验活动中积极思考并得出结论,就应给予肯定;对A类学生的要求则要更高一些。至于课外评价,只要学生能够在实验活动中发现新问题,教师就应给予一定的肯定和鼓励,使得实验活动实现课外延伸。之所以进行这样的评价是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达到激励学生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