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西方教学的差异范文

中西方教学的差异精选(九篇)

中西方教学的差异

第1篇:中西方教学的差异范文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 差异 教学 交际 能力

中学英语新课程标准对英语课程的任务里有这样的描述: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事业,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生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可见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于英语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发展交际能力。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已达成共识,即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社会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

但英语教学中,我们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即培养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致使学生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在此,语言的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作为一个重要问题被提了出来。我就初中英语教学中涉及的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了分类,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比较教学。

1.称呼语

人教社JEFC教材Book3 Lesson 14 The man upstairs中,出现过“I’m sorry to trouble you, comrade.”的道歉语。“comrade”是社会主义国家所特有的称呼,在英语国家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常用sir和madam。如果我们和英语国家的人以comrade相称,他们就会感到莫名其妙。

又如学生知道teacher的含义是“老师”,上课时的问候语往往是“Good morning, teacher!”也就相应地把“李老师”称为Teacher Li。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汉语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的简单理解:李老师=Teacher Li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感觉别扭。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 Miss, Mrs.等。

2.感谢和答谢

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 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现在这种习惯正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接受。)

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drink?),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 please.” 若不想要,只要说“No, 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和英语国家人的不同风格。

3.赞美及回答

在英语国家,赞美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新买的东西、个人财物、个人在某方面的出色表现等。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如,A:Your skirt looks nice. B:Thank you. 而我们对于别人的赞美往往谦虚地说:“没有,没有。”,“哪里,哪里。”不敢喜形于色,以防被人说骄傲。

4.隐私

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人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如在JEFC Book 1 Lesson 16中有这样的对话:“How old are you, Mrs Read?”“Ah, it’s a secret!”为什么Mrs Read不肯说出自己的年龄呢?因为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Where are you 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 are you doing?)在英语国家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

5.打招呼

[1] [2]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Have you had your dinner?)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6.介绍

人教社JEFC Book 1中“What’s your name?”出现的频率相当高,但对于它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却鲜有解释。实际上,英语国家的人在谈话时一般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如“I am…”对方自然会即刻说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写表格、面谈等场合需要问及姓名时,一般也只说“Your name, 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他们就会觉得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

7.节日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 Year’s Day)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the Spring Festival, Mid-autumn Day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节),April Fool’s Day(愚人节),Thanksgiving Day(感恩节)和Christmas Day(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这在人教社JEFC教材中有充分地体现,如JEFC Book 2 Unit 3 Mid-autumn Day和Book 3 Unit13 Merry Christmas!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当面不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除了课堂上进行比较教学外,我还利用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开设英语讲座,给学生进行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内容的补充。通过对这些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分析和比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想了解世界的热情,增强了学英语的兴趣,更提高了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

第2篇:中西方教学的差异范文

[关键词]:英语教学 文化差异 文化意识

在美国有这样一个尽人皆知的句子:“When you’re down, 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但是许多English learners却对其含义不甚了了。原因是不了解这句话的文化背景。这原是一句拳击术语,在拳击比赛中拳击手若被对方击倒,裁判数到“10”还不能起来则被判输。但在很多情况下不等裁判数到“10”,倒地的拳击手便能爬起来再战。因此,这句话的表层意思是:“当你被人击倒,并不意味着输了这场比赛。”其寓意为:“当你遇到挫折,并不一定丧失了成功的机会。”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一、语言和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 W.E.La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二、中西文化的偶合现象与文化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济”,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 ea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蓝图”,英语为“blue print”等,这样的偶合现象不胜枚举。文化的这种偶合现象,可以促进English learners在目的语(target language)学习中的“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

但是,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编码(code)、分类;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也导致了他们独特的笃信、崇尚和忌讳心态;不同的民族因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也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典故,传说轶事。如:汉语中的“龙”、“生死轮回”、“八卦”、“阴阳”、“气功”等,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必然是云里雾里,不知何物。同样,当我们看到英语中“He is a wolf”这个句子时,还以为是“这个人很凶”,实为“他是个好色之徒”。中西两种文化的差异还可以从动物的“文化附加义”的差异窥见一斑。

对于狮子的勇猛(brave)、绵羊的温顺(gentle)、狐狸的狡猾(sly)、乌龟的迟缓(slow)、猪的贪婪(greedy)、英语和汉语的文化附加义基本相同。但在老鼠,骡子和猫头鹰的习性上,英语和汉语的文化附加义则大相径庭。在汉语中有“贼眉鼠目”、“鼠目寸光”等成语,用以形容鬼鬼祟祟和目光短浅。而老鼠在英语俚语中可指女人、怕羞的人。更由于迪斯尼先生创造了Mickey Mouse这个尤物,从而使得老鼠的形象大放异彩,成为千家万户所喜爱的动物,尤其在儿童心目中,更是机智、智慧的象征。至于骡子,在汉语中,“寿命长,体力大”是它的特征。而英语中骡子是“顽固(stubborn)”的代名词。汉语中人们用猫头鹰象征不祥之兆,如“猫头鹰进宅,无事不来”,而英语中的猫头鹰则是智慧之鸟。

此外,中西文化的差异还有很多,如熟人,朋友间见面打招呼时的差异(中国人见面多问“你吃了没有”、“你到哪里去”;而外国人则说“Hello”);人们接受礼物时表达自己态度的差异(一般中国人不会当着送礼物人的面看礼物;而外国人往往会当面撤开礼物并高兴地向人家连声称谢“Thank you. I really appreciate it”);运用体态语的差异(如中国人召唤他人走近时常用手心向下,手指向内连续弯曲的手势,这种手势在英语中是在使唤小动物走近时用的;召唤他人走近外国人使用四指弯曲食指向内勾动的手势,而这种手势在汉语中则是极富挑衅性的)。

三、树立文化意识,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在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步可以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时进行。如“freeze”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冰冻”、“结冰”。而在一个私人拥有枪支的美国社会中,一位留学生因听不懂美国人的口语“Freeze”(“站住”、“不许动”)而被枪杀。在美国社会中,“Freeze”却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语。假如这位留学生有这点文化知识就不至于付出生命的代价。又如,教词汇“professional”时,告诉学生“He is a professional”和“She is a professional”可能会引起天壤之别的联想意义:“He is perhaps a boxer”和“She is likely a prostitute”这是由英美的文化所触发的定向思维。

第3篇:中西方教学的差异范文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国际商务文化意识

商务英语作为一门用于国际商务环境中应用的专门用途英语,是大学阶段市场营销、国际商务、工商管理、国际贸易等商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其内容包括商务环境下的各个场景。商务英语教学的目的不应仅仅是教会学生某一商务情景下的英文词汇、表达方式等语言技能,而更应注重提高学生在未来职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即教会他们如何与英语国家的人进行成功的沟通交流,让学生了解外国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等,导入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国际商务文化意识,使学生在未来的国际商务交际活动中避免文化冲突,成功交际。

一、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1.生活方式的差异

西方人在生活上讲究舒适,即便是出差也会尽量保持如在家般的生活质量,另外对住宅的安全如高层消防问题非常重视。而相比较而言,中国人出行则尽量简单,能凑合就凑合。在住宅的防盗上下功夫大,在消防安全上则重视不够。

那么在商务活动中,比如在帮客人预订酒店时,就应注意在规格相当的基础上选取环境较好,远离市区,相对安静的酒店,最好是那种酒店外还有小花园,从房间的窗户看出去有好的风景的房间。如在海边的话,面朝大海的海景房,在内陆的话,选取俯瞰公园,小树林等的房间,一定不可订俯瞰繁忙的吵闹的街道的酒店。

如有的项目外国员工会在中国当地呆相当长商务一段时间,需要租房住时,一定注意住房的安全问题。如果住高层的房子,除了要选取24小时安保的社区外,应在住所内给配置灭火毯、消防面罩、灭火器,医药包等,并在客人入住的时候将火警报警器的位置告知。

2.饮食文化的差异

商务宴请是一项重要的商务活动,宴请融洽的氛围中对双方的沟通更有利,同时也是表达热情好客礼尚往来所必需的。充分注意中西方的饮食文化差异对成功的宴请至关重要。

如西方人不喜欢那种啃骨头的肉类,感觉既不文雅也很残忍。因此在点菜时像凤爪、猪蹄、鸭颈之类我们国内比较喜欢的菜不可以点,鱼类也是,最好是点那种没有不用吐鱼刺的鱼片。另海鲜或很辣的川菜,应事先问明客人是否可以吃。

另外餐桌上不可给对方夹菜,劝酒,让对方随意即可。此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注意时间的掌握。在国内很多人习惯边吃边谈事情,一顿饭经常吃上好几个小时。在西方人看来,吃饭就是吃饭,氛围应轻松享受,聊聊天,谈谈风土人情,开开玩笑,吃饱了就结束,不拖拉。

3.风俗习惯和礼仪习惯的差异

在商务活动中要了解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和礼仪等,在交际中才不至于失礼。比如在赠送礼物时,无论礼物大小一定要包装好。收取礼物时,西方人习惯当面拆开并致谢,与我们的习惯不同。又比如在穿着方面,虽然欧美人平时讲究舒适,喜欢穿牛仔裤和T恤,但在正式的场合,都很注意穿正装,男士一般穿深色特别是黑色的西装,女士则穿根据场合不同穿套装或晚装。而在国内现在人们衣着越来越注重休闲,甚至在正式的场合也穿着休闲衣,笔者曾见一次商务接待中,外方人员全部正装,而中方大多穿休闲衣,甚至有好几个都穿的是户外运动系列的运动衣,从衣着上难免失礼。

在对待隐私方面,西方人非常注重自己的隐私,因此在商务交际中不可提及家人、工资、年龄等敏感话题,可聊一聊运动赛事、天气、娱乐、旅游度假等。打电话时,在我们国内,很多人在电话中会问对方:“在哪呀?在干什么呢?”,表示关心,或者是对话的开始,双方都理解。但在与欧美人通电话时,如果问“Where are you?”或“What are you doing?”对方会感觉非常奇怪,有窥探别人隐私之嫌。

4.思维方式的差异

西方人思维方式比较直接,守时,工作细致,认真,制定好的规则会严格遵守,讲究工作效率。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语言下人的思维方式也完全不同。了解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工作中才能互相理解,顺利合作。比如笔者曾听到一个外企的中国行政人员说班车问题,非常不理解,班车按规定是15分钟发一次,从办公室发往施工现场,循环发车。但有时发车时根本就没人,也就是空发一趟,因此中国员工认为没人时就应停发,避免资源浪费。但外方主管不这么认为,他认为,班车每15分钟发一趟的目的就是为了员工在办公区和施工现场之间往来方便的,即使无人,也照发。要是无人就停发,那间隔的时间就不再是准的15分钟了,有可能就是半个小时,间隔时间不固定了,这样往返两地之间的人员就无法估算时间坐车,有可能会等很久才能坐上车,这样就会耽误他们的时间并随之带来一连串的延误,甚至会出现事故,因此即便是空车也要严格的每15分钟发一趟。这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典型案例。

5.、政治立场的差异

中西方的文化背景下的宗教、政治都有巨大的差异。这一点学生都能理解,在商务英语交际中,尽量避免谈论政治、宗教之类的敏感话题,更不必大谈特谈国内的政策等,因为对方也不会理解也不感兴趣,对交际无益。可谈谈所在地区的近期的发展,悠久的历史,标志性的旅游景点等等。

二、商务英语教学中国际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

1.在商务英语的课堂教学中加大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重

在每一单元的主题下,都应结合教学目标,补充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内容。比如:在商务电话单元中,应导入中西方电话礼仪的差异。如商务电话,打电话的时间,应在白天工作时间打,不可在周末或是晚上对方下班后,除非是有紧急的事,就算有紧急的事也应先为在非工作时间打扰别人而致歉。因为在西方人看来下班的时间就属于自己的个人时间了。再比如在机场接机单元中,应介绍接机、拿行李、订酒店等细节方面的中西方差异,以便将来学生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可以正确应对。

2.以案例的形式阐述中西方文化差异

商务英语教学中,导入中西方文化差异时采取案例的形式。来自外企的文化冲突的真实案例生动有趣,更便于学生理解,使他们在以后的职场交际中成功避免发生类似问题。但收集案例对教师来说要求很高,教师不仅应自己非常熟悉西方文化,还应到外企挂职,才能接触到鲜活的文化冲突的案例,用于教学。

3.视频的应用

现在有很多流行的美剧和电影,里面有很多片段和情节带有明显的文化特征,并且语言都是最鲜活,时下最流行的,将这样的片段选取后用于课堂,视频的资料形象、直接,教师可做必要解释,指出此处文化差异的点,学生在理解文化差异的同时,也训练了听力和口语,了解了目前某个英语国家流行的词语和说法。

三、结语

明确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对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至关重要。商务英语的教学中应注重文化差异的导入,培养学生的国际商务文化意识,使其在将来的职场中避免文化冲突,成功参与商务活动。

参考文献:

[1]梁爽.中西文化差异与商务英语教学[J].经贸实务,2011,10.

[2]李培.看中西方文化差异谈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5.

[3]段学莲.交际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J].中国科技信息,2008,03.

第4篇:中西方教学的差异范文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 差异 教学 交际 能力

中学英语新课程标准对英语课程的任务里有这样的描述: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事业,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生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可见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于英语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发展交际能力。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已达成共识,即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社会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

但英语教学中,我们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即培养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致使学生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在此,语言的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作为一个重要问题被提了出来。我就初中英语教学中涉及的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了分类,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比较教学。

1.称呼语

人教社jefc教材book3 lesson 14 the man upstairs中,出现过“i’m sorry to trouble you, comrade.”的道歉语。“comrade”是社会主义国家所特有的称呼,在英语国家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常用sir和madam。如果我们和英语国家的人以comrade相称,他们就会感到莫名其妙。

又如学生知道teacher的含义是“老师”,上课时的问候语往往是“good morning, teacher!”也就相应地把“李老师”称为teacher li。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汉语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的简单理解:李老师=teacher li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感觉别扭。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 miss, mrs.等。

2.感谢和答谢

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 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现在这种习惯正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接受。)

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drink?),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 please.” 若不想要,只要说“no, 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和英语国家人的不同风格。

3.赞美及回答

在英语国家,赞美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新买的东西、个人财物、个人在某方面的出色表现等。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如,a:your skirt looks nice. b:thank you. 而我们对于别人的赞美往往谦虚地说:“没有,没有。”,“哪里,哪里。”不敢喜形于色,以防被人说骄傲。

4.隐私

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人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如在jefc book 1 lesson 16中有这样的对话:“how old are you, mrs read?”“ah, it’s a secret!”为什么mrs read不肯说出自己的年龄呢?因为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where are you 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 are you doing?)在英语国家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

5.打招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have you had your dinner?)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6.介绍

人教社jefc book 1中“what’s your name?”出现的频率相当高,但对于它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却鲜有解释。实际上,英语国家的人在谈话时一般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如“i am…”对方自然会即刻说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写表格、面谈等场合需要问及姓名时,一般也只说“your name, 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他们就会觉得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

7.节日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 year’s day)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the spring festival, mid-autumn day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节),april fool’s day(愚人节),thanksgiving day(感恩节)和christmas day(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这在人教社jefc教材中有充分地体现,如jefc book 2 unit 3 mid-autumn day和book 3 unit13 merry christmas!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当面不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除了课堂上进行比较教学外,我还利用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开设英语讲座,给学生进行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内容的补充。通过对这些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分析和比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想了解世界的热情,增强了学英语的兴趣,更提高了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

第5篇:中西方教学的差异范文

关键词:中英日常交际差异;跨文化背景知识;跨文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8-285-01

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跨文化现象。本文所讲的是中西方日常交际时的礼貌用语出错而导致的词不达意,或不符合表达的习惯说得不合时宜,未能按照英美人的社会风俗习惯来交谈所造成的失误,以及从而产生的理解不完整或错误理解。

一、中西方日常交际的差异

1、见面打招呼的差异

中西方由于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不同,因此他们在见面时打招呼的用语和习惯也大相径庭。在中国,人们碰面时则常问“你吃了吗?”,吃是人们谈话常见的话题。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理解为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

2、隐私的差异

与西方人交际时应注意一些话题。譬如西方人一般不会向不太熟悉的人提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个人收入之类的事。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人却对此比较反感。如在课本中会常有这样的对话: “How old are you , Mrs. White ? ” “Ah ,it’s a secret ! ”

3、称谓的差异

在中西方文化中,因其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而使其在称呼用语上存在较大差异。在汉语中姓在前名在后,而在英语中则完全不同,他们是名在前姓在后,而且在中间还喜欢加上一个中间名。称呼别人时一般在姓的前面加上称呼语,如“Mr. Black,Miss White ”等。

4、社交礼节上的差异

先以please“请”举个例子。让别人先进门或先上车时,不说please,一般说:After you。但是初学英语的人常用You go first,这是不对的。在用餐时请别人吃饭、喝酒时,一般用Help yourself,也不用please。

5、去别人家做客的差异

当你邀请客人来你家做客时,英国人仅会带你到客厅或告诉你卫生间的方向而不会带客人象中国人那样到处参观,西方有一句谚语“英国人的家就是他们的城堡”而在这一方面,中国人则表现出自己的大度和推心置腹。

6、服饰礼仪的差异

在西方国家,男士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女士喜欢穿礼服套装。但在美国,人们平时喜欢穿着休闲装。在中国,有些人虽然崇洋但还是有自己特色的服饰,如唐装之类的,但在平时中国人还是比较喜欢穿休闲的衣服。

二、在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

在以往的英语教学中,培养出来的学生尽管掌握的词汇量很大,语法知识也很好,但却缺乏在不同的场合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有事甚至闹出笑话。

三、怎样在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

从教学角度看,根据语言的交际性原则,它应是实践课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应是一种密切结合语言实践的教学,不能脱离实践。因此,我认为加强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英语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文化背景知识包罗万象,从广义上讲,它包括所学外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习 俗、心理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狭义上讲,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因此,作为一名外语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只有这样才能把英语教"活"。

2、英语语言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教学同时进行、紧密结合

在进行文化背景知识教学时必须优先考虑外语教学的实践性和交际性原则,做到精讲多练,形象生动。

3、结合教材,随机讲授

因为目前中学还没有开设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专门课程,所以只能按现有教材,除讲清其概念部分外,还要讲清它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

4、劳逸结合,创造语言环境

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应用,而学习外语的难题之一是缺乏语言环境。因此,在教学过程 中,教师应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语言环境。我们可以利用课堂或课外活动时间采取对话、表演、竞赛等多种形式,为他们创造学习环境,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和提高。

5、利用课外阅读渗透文化意识

唯一的课堂传授途径不能促成学生英语文化素养的提高,还需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例如,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网络还可以通过阅读报刊不断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四、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和折射镜。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可以窥见该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形态。外语教学不仅要介绍语言知识、进行“四会”技能训练,而且要培养语言应用能力,交际能力离不开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的了解,学习一种语言必然要学习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作为英语教师,尤其应把相应的文化知识同步贯穿在语言教学之中,引导学生加深对英语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在学习运用外语的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持久性。

参考文献:

第6篇:中西方教学的差异范文

关键词:东西方文化;差异;英语教学;交际能力

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够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 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话,侵犯了别人的隐私(privacy),会激起对方的反感。可见,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不了解外语的文化背景,就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外语。东西方的社会是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所有人们的思想,信仰,习俗等都有不同程度上的差异。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而且还应当加强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使学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克服母语的干扰,养成良好的习惯,把英语学“活”,达到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而且有助于学生集东西方文化为一身,提高文化修养。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大致可以分以下几方面:

(一).东西方感情表达方式的差异

西方人看《红楼梦》一定看不懂,这里头最大的问题就是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

(二).日常生活差异

在说英语的国家,就如在中国一样,当遇到熟人时,人们通常会相互问候,英语中人们常常说:

——Good morning afternoon evening!

____Hello!

____How are you doing?

(三).语言方面

例如:“You indeed are a lucky dog”直译是:“你真是一条幸运的狗。”这在汉语中用来指讨厌的人。可是在英语“狗”在这儿用来指人,表示一种亲昵的关系。

(四).民族传统不同

刮痧是我们中国非常好的治病的办法,不过会在皮肤上留下一些斑斑点点的血印子。美国人就觉得是虐待孩子,这看着让人生气。

(五).告辞

“告辞”在任何一种文化当中都是最难的,尤其是对处于不同文化中的人来说。在西方文化中,如果客人打算告辞之前要和主人简短地交谈几分钟,他们通常会这样说:——谢谢你丰盛的晚餐,——谢谢你难忘的聚会,——我很喜欢和你交谈,——很高兴再次见到您。

相比之下,中国的客人经常会说:“我现在得走了。”或者“我认为我现在必须得走了。”这对西方人来说就显得很唐突,还有一点儿不礼貌。

(六).恭维

在称赞和反应方面的差异

①A: Your suit is exquisite. The color is so beautiful.

B1: Thank you.

B2: Oh, it’s very ordinary.

②A: You did a good job.

B1: Thank you very much.

B2: No, I haven’t done enough. The achievement i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

(七).思维方式不同

我们思维方式里经常有意会性,喜欢用暗示,或者喻古论今。这种含蓄需要你去意会,所谓此处无声胜有声,这与西方人的直观性不太一样。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认为:一个学习语言的人仅仅学习语言是不够的,必须学会在具体的语境中如何恰当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交际能力除了听、说、读、写以外,还应包括社会文化能力。在外语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地道的语音、语调、正确的语法知识及一定的词汇量,还应帮助学生了解所学语言的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中了解文化,在了解文化中加深对语言的理解。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教学阶段的要求对文化因素进行科学的层次切分,分析出哪些语言形式所涉及的文化因素可能会对交际造成理解偏差和误解,甚至造成困难与障碍,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融为一体。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

两种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两种不同的教育制度。作为教师,我们是中西方文化发展与交流的桥梁,要真正实现英语教学的目的,就要扩充自己的知识。因此,作为一名外语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够把英语教“活”。

二、加强词汇讲解

词汇是语言表达的基础,要真正掌握一个词,离不开它的句法功能、搭配意义和感情色彩。由于人类的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历史发展具有相似性,中英两种语言中部分词汇的文化内涵很接近,但由于宗教信仰、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等的影响,两种语言的词汇内涵不可能完全相同。教师在讲解词汇时应注意引导和比较,让学生不仅了解词的表面意义,而且了解词的内涵意义。

三、重视语法、篇章结构的理解

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概念、句法及篇章结构上的差异都体现了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有意识地进行对照比较,有助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该语言,让他们在使用英语时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不少学生在用英语表达或写作时,仍沿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不能用地道、得体的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结果常常出现大量中国式英语,让外国人不知所云。

四、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我们在使用英语进行日常交际时,除了具备英语语言本身的知识和技能外,还要注意由文化差异造成的语用差异,即注意语言的得体性和实用性。大部分的语用差异是由交际双方不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生活方式造成的。如面对同样的赞美,西方人是欣然接受,而中国人则过分推辞谦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容易犯的语用错误,如称呼、赞扬、问候等,应从中英文化差异的角度进行对比、分析,并给学生提供情景,让他们模拟真实的交际场景反复操练,使他们运用语言时准确流畅。

第7篇:中西方教学的差异范文

中国传统思想一直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哲学理论。这在我们传统的中医理论中具有很明显的体现。我们传统的中医将人体看作一个整体,我们不会头痛医头,脚疼医脚,我们都是整体来调理。所谓通过“清热解毒”,“活血化淤”,“以毒攻毒”来医治疾病。这在我们中国传统的水墨画中也很容易看到。比如在我们中国传统的人物画里,往往都是人在景中,人融于景,人是大自然景物的一部分。因为在我们汉民族眼里,个人只不过是大自然的一个很微不足道的一种“存在”,是与大自然浑然一体的。这实际上也体现了中国的一种“悲秋”情怀。

然而相比之下,英美民族关注个体的探究。比如像在英文中,所有的字母在拼写时都无需大写,只有一个词语要大写,而且在任何时候都要大写。就是“我”,“I”就要大写。然而在汉语中,同样是称呼“我”,我们不仅不会大写,我们还会用别的词语来表达。比如我们会说“在下”,“鄙人”,“在下”,甚至就连皇会称自己是“寡人”或者是“孤”。在这里,整体与个体的差异就不言而喻了。

中西方整体与个体思维模式的差异也相应地体现在课堂教学中。 中方英语教师对课堂的把握侧重于学生的整体授课,教师主要从整体上关注学生听课情况,如果大部分学生听课认真,能够跟得上教师的授课进度,则不会特别在意个别学生的听课情况。而外方教师授课则注重突出个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创新,鼓励批判性观点。比如,在一个西方教学的课堂里,如果一位教师讲完课后问他/她的学生:“我今天讲课你们觉得怎么样?”这个时候如果有两个学生起来回答,一位学生回答说:“老师,您讲得非常精彩,我完全赞同。”而这个时候如果有另外一位学生起来回答说:“老师,我想找个时间和您辩论一下,因为您讲的很多地方我不太赞同。”在一位西方教师的心目中,她会很看重第二个学生,也就是要找时间和她辩论的那位同学。也即是说,西方教学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一种启发式,引导式的教学。在他们眼中,教学应该是将学生领到一个平台,或者是为学生打开一扇窗户让他们自己去看。也许每位同学所见所感都会有所差异。比如说有些同学看到的是窗外的树木,有些同学看到的是楼前的草坪,还有的同学看到的是树上的绿叶……在这种开放式的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并无对错。

二、模糊与具体

中国传统思维模式注直观感受,以模糊的思维去认识模糊的整物。比如在中国的古典小说里,旦凡是描写“美人”的诗句,所看到的无非就是“沉鱼落雁,碧月修花”之类的套语。然而在西方的文学著作中,如果是描写美人,那往往是千人千面。再比如,假设我现在走到您的面前说:“您需要换副新眼镜了,您的眼镜花了。”实际上在上述句子中有两幅眼镜,而且根据上下文可以推知,这两幅眼镜实际上并不一样。但是汉语不需要特指,也可以知道是两幅眼镜。但是在英语中,就必须要说明清楚究竟是哪幅眼镜。由此可见,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则习惯将复杂的事物分解成简单要素,逐个进行研究,把事物具体化,注重逻辑分析。

三、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对中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一)培养学生英汉思维差异的意识

外语思维是外语教学追求的目标,著名语言学家洪堡特说过:“每种语言都在它隶属的民族周围设下一道藩篱,一个人只有跨过另一种语言的藩篱,才有可能摆脱母语的束缚。”学习外语不仅是学习一种技能,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的转变。这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地渗透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让学生重视思维和语言间的关联。

(二)加强学习者英语和汉语对比的意识

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强调过:“对于中国学生最有用的帮助是让他认识英语和汉语的区别,在每一个具体问题比如词形、语义、语法、句子结构上,都尽可能跟英语作比较,让他通过这种比较得到更深刻的领会。”当然,思维差异和语言差异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在讲解语言形式差异的同时,分析其内在原因---即不同民族间的思维差异,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语言差异的生成机制;相反,通过语言差异,学生也更深刻地理解思维差异。

参考文献:

[1]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c].北京:商务印书馆

[2]巴尔胡达洛夫.语言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3]鲍林杰,D.语言要略[M].方立、李谷城等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4]曹逢甫.中英文的句子――某些基本语法差异的探讨[A].一九七九年亚太地区语占教学研讨会论集

[5]常宝儒.论汉字属性[A].现代汉语用字信息分析[C].陈原主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6]陈原.语言和人――应用社会语言学若干探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7]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8]陈才宇.古英语评述[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9]陈昌来.新时期汉语语法特点研究:现状・角度・反思[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

[10]陈昌来.现代汉语句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1]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增订版)[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2]陈嘉映.语言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3]郭富强.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4]郭富强.形合和意合的辩证法及翻译策略[J].中国科技翻译

第8篇:中西方教学的差异范文

关键词 传统教育模式 研讨式教育模式 比较研究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目前中国高校的师资水平,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相当大比例;实验室的建设水平,不能说大部分,但至少个别重点大学实验室设备也绝对不比欧美大学差;考入大学的生源质量也很好,我国的高中生知识水平普遍比欧美的要求高,那么,我们的大学为什么不能培养出诺贝尔奖获得者呢?原因在哪里呢?在教学方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教学方法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教学模式的含义教学模式是什么?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反应特定教学理论逻辑轮廓的,为保持某种教学任务的相对稳定而具体的教学活动结构。作为沟通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方法论体系,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起着桥梁和中介的作用。由此可见,教学模式是一个方法论体系,其中包含了讲授式、启发式、举例式、讨论式及实践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师要完成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对象,采取恰当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可能是一种或几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现代高等教育始于西方,教学模式在历史上也发生了几次阶段性的变化。

二、高等教学模式的历史发展阶段(一)西方高等教育模式的历史阶段西方大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大致经历了三代:第一生在19世纪之前,第二代的时间是从19世纪到20世纪后期,第三代是从20世纪后期到现在。第三代还在发展中,主要是信息技术的普及化、国际互联网的建立、知识社会的出现使得大学教学模式又开始了新的探索。第一代出现于19世纪之前社会、科技不发达,大学课程里还没有形成教材,教学方法是教师学生面对面的讲授。大学教学主要是教师念书,学生记忆和背诵。学生主要学习修辞、语法、逻辑等。此时大学教育的任务是让学生读书写字,学会演讲和辩论。第二代是19世纪初出现于德国的“研讨班”,这种教学方法理念是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做法是教师先提出问题,由学生自己去学习研究,然后老师和学生在“研讨班”上讨论,学生在自我学习的过程得到了自我能力的提高。德国的“研讨班”教学模式被当时的许多大学所采用,但是随之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规模也越来越大,“研讨班”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教育人数迅速增长的需求。后来,便出现了“班级授课”,这种模式的特点和现在我国高校的“班级制”类似,教师在规定的时间给某个班级授课。这种教学模式解决了上述问题,但是,这种模式的缺点是教师是课堂的中心,学生是观众,教师照顾了大多数学生的情况,却忽略了学生个性化特征,不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第三代是19世纪后期,美国的教育家提出了要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大学教学要让学生得到发展,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在做中学。他们认为这才是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第三代教育模式出现了,就是结合“研习班”和“班级授课”的优点形成的研究性课堂教学法。在班级授课时采用研讨的方法,课堂上教师不再是中心而是组织和引导者,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一种现成知识的记忆和存储,以及现成技术的模仿,更多的时候是对问题的探索,在西方大学里,现在普遍采用的正是这种教学方法。 (二)我国高等教育模式发展的历史阶段在西方高等教育蓬勃向前发展的同时,我国的高等教育情况也经历了几个阶段。我国的现代高等教育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鸦片战争之前是古代教育阶段主要是官学和私学。在明朝时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系统,教育与科举紧密联系,形成了从地方到中央的学制系统:乡学――府州县学――国子监。当时也有书院,比如,东林书院,这时的书院掺杂了浓重的政治色彩。鸦片战争之后是中国古代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转型期,出现了壬寅学制、癸卯学制,出现了高等学堂和班级授课制,还划分了门类,比如:农科、经济科、文学科及政治科等。到辛亥革命之前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时期,这个时期成立的天津中西学堂、上海南洋公学和京师大学堂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大学的雏型。此时中国高等教育,在理论和制度方面都有浓厚的“以日为师”的基调。民国初年教育改革的总设计师蔡元培先生非常关心高等教育,他制定的《大学令》是“仿德国大学制”。此后到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主要是“美国模式”。新中国成立之后主要是学习“苏联模式”。改革开放之后,为了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中国高等教育模式吸取东西方教育模式的长处,不断探索调整希望找到更加合适的教学模式。从中西方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基本相似,都经历了“德国学制”“美国学制”阶段,到目前为止我国的高等教育与欧美国家相比在哪些方面还有差距呢?

三、西方和我国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的具体形式(一)我国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大多数课程通常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也就是“讲授法”。纵观教育模式的历史发展过程,教育模式中大规模采用“讲授法”出现于工业革命之后,当时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学生规模的问题,出现了“班级授课制”。大学开始按照固定的时间,由固定的教师给固定的班级授课,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讲授法的优点是:教师和同学之间有眼神和语言交流,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会更加深刻。针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灵活掌握和解决,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即兴书写和发挥。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出现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其优点是可以呈现复杂抽象的图像,学生可以非常清楚的明白接受,但是多媒体的过量应用会限制教师和同学之间的交流,在运用时应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点。我国高校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讲授法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模式。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课堂为中心,课堂上又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知识的接受者,过分强调了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方面,而学生“学”的主动性方面被弱化了,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针对大多数学生的状态进行的教学活动,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学生创新性的培养。为此,我国许多高校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为发展学生的个性创造条件。比如,对于理科的学生来讲,加大了实验课程的课时量,安排了实习实践课、社会实践课等。但这些做法的收效甚微,一些流于形式,在实施的方法上还有待改进。(二)西方高等教育课堂上的教学模式表1是美国一所大学11门课程的课堂教学,除去讲授法以外,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表中一共列举了16中教学方法。表中打“√”表示该门课程采取了此种方法,打“”表明该教师非常恰当得运用了该方法。这16中教学方法,可以大致进行分类:第一类课堂上:小组学习、讨论、Q-A,presentation,现代多样化教学技术,案例分析。第二类课堂外:课外考察调研实践,多样化教材和大量阅读,论文写作,课后见面,嘉宾论坛。第三类评价体系:累加式多样考试,教师评估和学生评价。从这三个分类可以比较出,我国高等教学模式与西方教学模式的差别。第一类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在课堂上,不同之处,就是我国的课堂大部分是教师的舞台,学生是观众,教师板书或是使用多媒体课件,讲解许多知识点,学生听一天的课下来,就是忙于记笔记,思考的时间少,没有思考,哪里会提出问题?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并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学生听得多,说得少,思考的少,这些不利于表达能力得锻炼,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西方的教学模式中,课堂上教师是引导者,课堂是学生的舞台,通过“小组学习、讨论”等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表达自己的调研成果和的意见,这一过程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做起来才会充满动力,再辛苦也不觉得累。我国的教学模式可以借鉴西方的这种方式,在课堂教学中,也根据需要适当的采取一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教学方法。第二类教学方法主要是在课堂之外,我国现有的模式称之为实践课。这些方法之中,在我国教学模式中也有,比如每一门课除了教材之外,教师都会制定几本参考书。我们也有课外调研的活动,但是在执行的时候,学生被动的学习习惯,导致了结果不理想。我国的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习惯于教师课堂上讲什么就学什么,轮到自己独立的去学习时,就有点儿不知从何开始了。在西方的课堂之外,不管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都需要大量的调研和大量阅读,学生的阅读能力会得到锻炼和提高。除了要阅读之外,西方教学中,相当重视对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课程论文作为课程考核的一部分是比较常见的。我国不少课程也有这一环节,可学生执行得比较敷衍。阅读、写作能力是一个人的基本技能,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第三类就是评价方法。西方教育和我国最大的不同就是,有学生相互评价。如果我们在课程教学上也引入小组讨论式的教学模式,在评价体系中就可以适当的加入学生的相互评价。但是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又会遇到问题,因为学校规定了课程的考核体系,而且往往是一刀切,所有的课程都比照一个模式,期末考卷成绩占70%,平时成绩(课程论文,考勤等)占30%,所以在课程的评价体系中,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被限制了。我们要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是一个系统工作,需要许多相关管理部门给予支持。课堂外的考察调研实践,多样化教材的大量阅读;课堂上的小组学习、讨论、Q-A,presentation,论文写作;评价体系的教师评估和学生评价。这三类教学方法构成了相辅相成的系统,每类之间的教学方法都相互关联与制约,教师在课堂上给出问题后,学生带着问题在课堂外阅读相关的书目和调研活动形成自己的观点和问题,回到课堂后教师组织小组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去实施方案,最后以论文或报告的形式做总结。学生通过这些环节的实践,学会了提出问题、制定方案、得出结论的过程,并且在实施过程中学生的阅读、写作和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发展。同时在这一教学模式的进行过程中,学生认识到了团队协作精神,大家完成了一项工作,要相互配合,共同努力。

四、结论

知识的海洋是浩瀚的,在课堂上老师能交给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育的目的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具备学习的能力。当然这一教育理念应存在于整个教育体系中,而不仅仅是高校。在我国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课堂上,适当的采用“小组学习、讨论、presentation,论文写作,教师评估和学生评价”等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表达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能够更有效得达到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长萍.大教学模式设计策略.中国高教研究,1997,(6):66-67.

第9篇:中西方教学的差异范文

【关键词】初中英语 关注 中西文化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的学习和运用无法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长期以来,英语教学往往过于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忽视了语言的文化背景教学,尤其是语言的文化差异,使得学生在英语学习和应用交际过程中因文化障碍而屡屡出现歧义、误解、用语失误现象,影响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单纯地注重语言教学,还应重视语言背后的文化渗透,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培养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感知力和鉴别力,消除文化交际障碍,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初中英语教学中西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

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生活习惯的不同,思维方式的不同,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存在诸多差异。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隐私观念方面的差异

由于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和影响,中国人讲究团结友爱、互帮互助,个人隐私观念较为薄弱。中国人在见面寒暄时,往往会以询问对方年龄、婚姻状况、家庭情况、工作收入等方面来表示自己的关心,而西方人却比较注重个人隐私,忌讳向别人过多地透露自己的事情,他们认为这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权。因此,我们在与西方人交际时,要避免使用“How old are you?”、“Are you married”、“What's your income”、“What is your weight”等有关隐私习惯的用语,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2.问候语的差异

中国人问候朋友、熟人时常以“你吃饭了吗”“最近忙什么呢”“准备去哪儿”开始话题。对西方人来说,这些问候方式常会使他们感到茫然,甚至产生误解,他们会认为你在探听他们的私事。实际上,西方人在见面时常以天气、交通、健康状况以及爱好等话题进行问候,如“What's the wither like today?”、“How do you do?”等。

3.餐桌礼仪上的差异

中西方在餐桌礼仪上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差异,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人餐桌中的静,是中西餐桌礼仪差异中最明显的差异。中华民族素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在交际场合和酒席中,往往会很热情地向客人互相敬酒,吃饭时给客人夹菜,用各种方法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即使美味佳肴摆满一桌,主人也会很客气地对客人说:“没什么好吃的,请多多包涵”等客套话。但是,在西方国家,主人比较尊重客人的个人习惯,不会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喝酒,也不会勉强客人吃什么,比较随意,主人通常会说一句“Help yourself, please.”

二、加强中西文化差异教学的主要措施

1.加强中西文化差异比较,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

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可以增强学生对交际文化的敏感性,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如“What's your name”在初中英语教材中出现的频率较高,但是对于其具体的交际用法却甚少解释。事实上,西方人在交际谈话时会先介绍自己,在洽谈一些问题需要知道对方的名字时,会说“May I know you name?”、“Your name, please”,不会直接询问“What's your name”。在学习时,教师可以比较中西方介绍用语方面的差异,避免交际误解。又如,学习Unit 7 I'd like some noodles时,教师应告诉学生:当别人询问要喝点或吃点什么时,中国人往往习惯推辞一番,会说“不用了、别麻烦了”等客套话,但在西方,若你想要,就不需客气推辞,直接说“Yes, please!”若不想要,说声“No, thanks!”即可。通过比较,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交际技能,又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渗透词汇文化知识教学,丰富文化背景知识

词汇是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反映着文化的发展和变化,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过程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词汇教学中渗透文化背景知识教学,往往可以深化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和掌握,丰富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达到英语教学的目的。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渗透词汇文化知识,注重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介绍,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不同的思想理念,感受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和异域文化风情,从而消除中西文化差异,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fat”一词,在中国文化中含有“赞美恭维”之意,人们常说某个不可多得的好东西是块“肥肉”,某个求之不得的差使是“肥缺”,对成年人说“fat”,表示“发福”,对成年女性说“fat”表示“丰满”,对小孩说“fat”,含胖嘟嘟之意,表示“可爱”。但是在西方国家,“fat”一词会让他们感到反感和沮丧,尤其是英美人最忌讳“fat”一词,他们认为“fat”是毫无价值的东西,含有“废物”之意。因而,若不了解这方面的文化差异,学生往往容易产生语用错误,在交际时会引起不必要的误解甚至冲突。

3.注重课外文化知识积累,增强学生的文化感受能力

除了课堂教学中渗透中西文化差异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注重课外文化知识的积累,鼓励学生通过更多的机会了解、学习西方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感受能力。比如,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21century》《时代周刊》等反映当代西方社会的书刊、报纸等读物,以增强对西方文化的感性认识,拓宽西方文化视野;积极开展英语文化交流活动,组织学生排练英语小品、进行英语情景交际、角色扮演等活动,通过网络和多媒体观看英语影视作品等,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感受的过程中,理解语言内容,洞悉文化差异,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