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化学计算方法总结范文

初中化学计算方法总结精选(九篇)

初中化学计算方法总结

第1篇:初中化学计算方法总结范文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初始化

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初始化工作包括设置系统参数、设置科目、建立各种账簿文件、定义各种辅助核算、定义报表以及录入各种余额数据或者是发生额数据等。初始化工作只能进行一次,并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后的核算工作。不论是从手工核算过渡到电算化处理还是更换会计电算化软件,都需要做初始化的工作。在初始化的工作中,将本单位要 采用的核算程序、方法、规则、基础数据录入电脑,使会计软件能适应本单位的核算、管理需要。本文就会计电算化的核算方法、规则的选用、科目的设置、报表定义等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讨论。

一、在项目的具体实施工作之前,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实施项目的主管人员应该与电算化软件公司的实施人员做好沟通、协商的工作

单位的会计主管人员对于本单位的会计管理工作比较熟悉,清楚实施会计电算化项目要实现哪些功能,达到何种管理的目的。但是,处于项目实施阶段时,单位的会计主管人员对于电算化软件如何实现某项具体的功能,如何才能达到自己需要的管理目标,还处于摸索的阶段。软件公司的项目实施人员对于自己公司的软件的具体功能,功能之间的细小的差别设置了如指掌。但是,对于实施单位的具体业务却不太熟悉,不清楚实施单位需要实现哪些具体的管理目标,哪些功能对单位的会计核算重要,哪些功能对该单位的会计核算无足轻重,单位要实现功能是否具备了客观的条件。因此,在项目的具体实施之前,单位的会计主管人员应该与软件公司的实施人员做好交流沟通工作,对软件的具体功能和单位的具体管理核算目标进行讨论,将二者之间协调起来,以避免在具体的实施工作中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并且制定出标准化的方案,标准化方案的制定应该做到尽量的细致、明确。在制定标准化的方案中还要注意满足单位现有的客观条件,既要避免那种没有实现条件的功能,又要为实施单位的进一步会计核算管理发展的需要留有一定的空间。

二、单位在选择会计核算程序、方法、规则时,应充分考虑电脑处理会计信息快速、准确的特点

《企业会计准则》和各行业会计制度确定了很多核算程序、方法,单位应结合自身特点进行选择应用。它们各自具有鲜明的特点,且能相互补充。在手工核算方式下,我们往往选用那些计算过程不能很复杂、会计处理不能太冗长、结果要求准确或较准确的方法、程序。而会计电算化由电脑执行程序自动处理会计数据,就可以不考虑计算的复杂性,只要求结果准确就行了。如成本核算中的代数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它的突出特点是计算复杂但是其结果很准确;再如存货收发计价中的个别确认法,它也是结果准确而对会计核算、库管要求甚高。所以代数法、个别确认法等应在会计电算化中广泛采用。然而,在会计实务中,初始化的方法选用问题,往往由软件公司辅助完成,将本单位的现行会计核算模式照搬到电算化中去,这样就无法充分发挥电脑处理信息快、准的优点。因此,我们应当从会计历史上去检索、选用适应电脑高速处理、结果准确的方式、方法和规则。因此,在由手工账过渡到电算化的过程中,应该了解电算化的特点与优点,摒弃传统的一些会计核算方法,采用适合会计电算化,能够充分发挥电算化功能的会计核算方法。

三、科目设置中应注意的问题

建账时要将收集到的会计科目加入软件系统,建立账务系统的会计科目体系。一般在建立账套的同时,电算化软件会根据你所选择的单位性质,按照会计规则默认安装一套会计科目。这些会计科目大都是总账科目,一般会满足单位的需要,不用再自行手工建立,但是各单位的会计核算的区别较大,明细科目还需要自己根据本单位会计核算的需要分别建立。在电算化账务系统中除了像手工账务一样要使用会计科目外,还要为每一个会计科目加入一个编码,另外还需要注意科目的性质、余额的方向,需要辅助核算的科目还要进行辅助核算方面的设置。在设定会计科目时需要重点注意以下问题:

(一)科目的设置要规范。财政部已制定的各行业会计制度中都系统地给出了总账科目及少量二级科目的名称和科目编码。在设定总账科目编码时必须符合财政部门制定的会计制度中的有关规定,设立明细科目编码除会计制度有规定的以外,应该按上级主管部门和本单位的管理要求设定,以保证科目代码的规范系统性和统一性。尤其是集团公司,科目的名称、代码等一定要做到规范统一。

(二)科目的设置要简洁。在满足管理要求和适合计算机处理的前提下,力求代码简单明了、位数越短越好,既便于记忆又能提高录入凭证的速度,应当避免那些冗长而又无用的科目影响日常工作的效率。

(三)科目设置中应该考虑到业务的发展和会计核算的进步,注意科目的扩展性。会计科目体系一经设定,其代码结构就无法改变。修改结构只能通过重新建账实现,而重新建账将丢失已输入的所有初始化数据和已输入的凭证资料。因此在设计代码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要求。确定某一级明细科目的代码长度通常是以上级科目中所含明细科目最大可能达到的个数来确定的,例如,假设“应收账款”通常以客户或单位为来设置明细科目,明细科目的数量不同单位差异很大,少则几十个,多则成百上千,两位码长难以满足要求,要增至三位甚至更长,由于同级科目必须使用等长的科目编码,其他二级科目也要使用三位或更长的科目编码先按客户所属地区分类,设置二级明细。如果设定的分段代码位数较长而绝大多数上级科目所包含的明细科目个数不多时,其他科目的凭证输入速度势必会受到影响。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像这样的科目在设置中便需要一些技巧,一般的会计软件会提供一定的辅助核算的功能,可以将这类科目的辅助核算的性质设置为“往来核算”,将往来单位作为辅助核算的明细项进行核算,这样既减少了明细科目的设置,又增加了往来核算的明晰性与灵活性。如果不想采用辅助核算可将明细科目先分类,按分类设置二级科目,然后再设置下级明细科目,如“应收账款”总账科目下细科目,然后再按客户名称设置三级明细科目。

四、初始数据的录入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完成科目设置的工作后,即可将各科目余额输入系统,根据系统启用的月份不同,原始数据的录入也有区别。账务系统在一月份启用时只需输入上年余额即可,上年余额既是年初余额又是一月份的期初余额。

如果账务系统在其他月份启用,除需要输入启用月份余额外,还必须输入年初余额和一月到启用账务系统之前各月的累计发生额,这是为会计报表所准备的数据,如不输入累计发生额,由于会计数据缺乏连续性,在以后的查询及报表中如需要全年累计发生额,系统将无法提供正确的数据。但是仅仅是录入各月份的发生额,再查询以前月份的账户的明细时,还是不能得到结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如果单位的业务量小,凭证的数量较少,可以采取手工录入追加凭证的方法;另一种方法适用于更换财务软件的单位,与软件公司的人员协商,使用特定的软件,将过去使用的软件的数据转出来,再导入到新的软件系统中,这样做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风险,丢失某些数据。总之,在会计年度中间实施会计电算化,数据的初始所涉及的问题较多,应尽量在会计年度的开始或者是结尾,来更换财务软件。

初始余额发生额数据录入完成以后,软件会自动地核对总账与明细账之间、借贷双方之间、总账与辅助核算之间的平衡关系,但是对这个步骤不要掉以轻心,急于进行日常的工作,应该将录入的数据与手工账之间进行仔细核对,确认二者之间无误后再进行日常的操作。原因是大多数软件在录入凭证后,初始的余额便无法改动,当使用一段时间后再发现初始的数据有错误,便没有办法改动,只能用调整凭证进行调整,或者是作废掉该账套重新再建立一账套,重新初始化。

五、报表初始化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会计报表是会计工作流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在会计软件中通常都预置了通用的会计报表,但除通用会计报表外,单位一定还需要其他报表,这些报表是无法预置的,需要重新设定。报表通常由表标题、表头、表体、表尾四部分组成,其中表体的设置是关键所在。表体中有两类数据,一类是固定的表项目,另一类是变动的数值性数据。数值性数据须设置取数公式,从账薄、其他报表中取来,随账薄中的数据变化而变化。但是取数公式的格式在不同的会计软件产品中各不相同,必须参考会计软件所属的用户操作手册。在定义报表的过程中,需要用到很多函数,财务人员一般不容易掌握。因此在初始化的过程中,这一项工作一般由软件公司的项目实施人员与单位的财务人员来共同完成。定义完报表以后还应该注意报表的校验公式的定义,校验报表内部、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避免出现一些低级的错误。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集团公司,集团内的各分公司向总公司提供的电子报表应严格符合集团公司所要求的格式,这样集团公司才能够进行合并、汇总工作。因此,为了做到严格的统一,像这一类的报表,集团公司应该首先定义出标准的报表,然后向分公司下发,分公司通过接收报表的方式,将标准化的报表接收到自己单位的账套中,而不应该由分公司自己定义这一类报表。

与一般的报表相比较,现金流量表的制作相对困难了一些。对于现金流量表的具体制作,不同的软件提供了不同的方法,各种方法之间的差别也比较大,我们在这里简单地总结一下,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在制作凭证的同时将涉及现金流的分录,归纳到不同的现金流项目中去;另一种方法是事后调整,制作凭证的时候不进行归类,等到会计期末,再由专门的制表人统一进行调整制作。这两种方式各有利弊,第一种方式直截了当,做完凭证后随时可以得到现金流量表,但是对于凭证的制作人员的要求较高,凭证制作人员应熟悉现金流量表的制作。第二种方式对于凭证制作人员的要求较低,但是将工作量积攒到会计期末,制表人员的工作量较大,修改相应凭证后,制表人还得重新进行调整。单位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的方式。

总之,会计电算化的初始工作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涉及方面较广泛的,内容较复杂的工作。只有在会计电算化的初始工作中注意上面所提到的问题,高质量地完成初始化工作,才能避免在今后的工作中走不必要的弯路,才能最大地发挥软件的功能。

参考文献:

[1]赵伟。加入wto对我国会计信息产业的影响与对策[j].中国会计电算化。2002,(7)。

[2]李守明,靳兰春。我国电算化会计与电算化审计的比较分析[j].财会月刊(会计)。2001,(4)。

[3]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中级会计实务(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辅导用书)[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第2篇:初中化学计算方法总结范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F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23-0000-01

Vocational Schools Junior Accounting Computerization Teaching

Li Yanwei

(Xingtai Technician College,Xingtai 054000,China)

Abstract: Accounting computerization teaching for the practice teaching,we must continue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methods,practice-oriented teaching,increasing student self-learning ability,in order to achieve the requirements of teaching computerized accounting.

Keywords:Accounting Computerization;Teaching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既学习会计学的原理,又利用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和报账,以及部分工作需要计算机代替人脑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分析、预测、决策,从而实现会计工作的数字化。因此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不但要传授给学生基本知识,还要让学生掌握会计的各种操作技能,以培养其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两者结合,才能使学生学以致用,独立完成会计工作,成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结合平时的教学工作,谈谈对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一、明确目标,激发学生的兴趣

要想学好一门课,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和计算机知识的综合运用,学习会计电算化的方法与学习计算机和会计的方法有一定的区别,只有掌握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学习特点,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首先,消除学生的思想障碍,这是学好会计电算化知识的首要前提。由于会计电算化的特殊性,这门课程只有在学完计算机基础知识、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会计职业道德之后,才能进行会计电算化教学,因此在知识掌握方面对学生要求比较高。不少同学在接触和学习会计电算化之前,对学习会计电算化觉得很生疏。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要帮助学生对会计电算化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其次,要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会计电算化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如何使用和操作会计电算化的软件,并结合先前对会计基础知识的学习顺利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也是会计电算化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因此,学生学习会计电算化只要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树立信心、增强自身的能动性,才能激发出学习的兴趣。

二、理论联系实际,推动教学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良好的教学效果与教学方法有着密切联系。

(一)理论结合实际,突出实践操作

在讲解计算机知识时,以前是先集中学习理论,然后上机实践。这种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容易使理论与实际脱离,而且当前会计专业的学生中女生占绝大多数,相对于男生来说对电脑知识兴趣不大,掌握程度比较低。基于这种情形,在进行会计电算化教学时,直接把机房当作教室,面对面地讲解基础知识,操作方法,以及操作过程中应该注意那些问题等,然后让学生具体操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做到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已达到提高课堂效果的目的。

(二)适当运用比较法,加强教学效果

会计电算化课程一般安排在最后两个学期,学生对手工核算和会计业务流程已经很熟悉了。但是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中,账、证、表的处理过程及会计业务流程有较大的改变。简单地说,有以下几方面的不同:

1.初始化设置工作不同。手工核算的初始化工作包括建立会计科目,开设总账,登记余额等。会计电算化的初始化设置工作较为复杂,主要有会计系统的安装,账套的设置,权限的设置,会计科目及其代码的建立,初始余额的输入,自动转账分录定义,会计报表名称、格式、数据来源公式的定义等。2.科目的设置和使用不同。在手工会计中,将账户分设为总账和明细账,明细账大多仅设到三级账户,然后按需要再开设辅助账户,科目的设置和使用一般都仅为中文科目。在会计电算化中,有的科目级数设置到6级以上,除设置中文科目外,还设置与之对应的科目代码。使用科目时,只要求输入某一科目代码,而不要求输入对应中文科目,但在显示打印时,一般都将中文科目和与之对应的科目代码同时显示。3.数据处理方式的不同。在手工核算环境下,科目汇总表、资产负债表、借贷试算平衡以及相关的财务报表分析都需要进行人工汇总计算,工作量很大,也容易造成数据上的计算错误。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只需录入原始数据,通过凭证的审核、修改、确认由计算机自动完成打印输出,科目汇总、借贷平衡等工作均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同时可以根据需要生成会计报表,这大大降低了工作量,也避免了计算汇总过程中出现错误。4.格式的不同。在手工核算中,账簿的格式分为订本式、活页式和卡片式三种,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和总账必须采用订本式账簿。而在会计电算化中,由于受到打印机的条件限制,不太可能打印出订本式账簿,因此根据规定,所有的账页均可按活页式打印后装订成册。

因此,在教学中,通过会计电算化与手工核算的比较,找出这些差异,并且加以强调,加深学生对这些差异的认识,从而提高课堂效果。

(三)鼓励学生自学,循序渐进开展学习

会计电算化的教学,虽然是以教师引导教学,包括讲授、上机辅导,但自学的成分很大。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要循序渐进,不能一下子要求自己学得太多、太深。开始学习时,先掌握软件的操作,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所以,要求学生从最基础、最简单的操作做起。当天的任务当天完成,当天的问题当天解决。例如,对日记账的登记,就要逐日逐笔地去登记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做到日清月结。

(四)组织模拟实习,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重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这完全符合中职院校加强素质教育的要求。所以,仅仅学习会计和会计电算化的基础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对会计核算的操作技能进行实践性教学,使学生掌握会计核算的具体方法和过程。因此,会计电算化教学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软件核算的操作和使用。我们可以模拟一个单位,对这个单位的一个会计期间的经济业务进行处理,兼顾其他子系统,如固定资产子系统、工资核算子系统、成本核算子系统等,进行会计电算化的模拟实习,以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总之,会计电算化是会计人员的基本技能。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实现中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教师应不断尝试和改革教学方法,在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的同时,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初级会计电算化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孙霞.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学文摘,2011,5

第3篇:初中化学计算方法总结范文

关键词:计算;兴趣;估算

计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也是历来小学数学的基本内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也是目前小学数学教育的主要教学目的之一。《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计算教学中,既要重视以计算技能为重点的认知目标,又要关注以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发展目标。这就为计算教学指明了方向。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进行计算教学呢?下面就来谈谈我自己的体会吧!

一、计算教学应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一定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计算、乐于学习。首先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制造悬念,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去探索新知识,将干巴巴的计算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其次,在教学中,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入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再次,应讲究训练形式,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可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二、计算教学应重视算理和算法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计算教学没有什么道理可讲,只要让学生死记硬背,反复“演练”就能达到正确、熟练的目的,不必再费心思去理解算理。殊不知,理解算理和抽象算法二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大纲强调,“笔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不懂得算理,光靠机械操练也许也能掌握其计算的方法,因为学生在大量简单模仿和机械套用后就能算出正确的结果,但这种“依样画葫芦”式的掌握,其迁移范围是非常有限的,无法适应干变万化的具体情况,更谈不上灵活应用。因而,在计算教学中,我们应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建立“运算”意识,主动发现计算法则,在算理直观与算法抽象之间架设一座桥梁。

三、计算教学应倡导算法的多样化,但算法的优化不可无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淡化笔算、强调估算、鼓励和提倡算法多样化”。要真正落实算法多样化这一教学理念,首先必须消除对算法多样化的片面理解。在多样化的算法中,很大一部分学生的思维是凌乱的,有些方法并不十分有效甚至是不太合理的,这就需要进行“算法的优化”。算法多样化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算法优化则有利于培养学生高水平的数学思维,算法多样化只是从量的角度发展学生思维,优化则可以从质的角度发展学生的有序思维。这就需要老师充分利用各种算法,引导学生分析、比较、质疑、辩论、反思,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并对后继学习有帮助的基本方法。这个过程就是优化的过程。我们要把优化的权力交给学生们,让他们在充分的体验与感悟下自觉地进行优化,并且这种优化是每个个体的优化,教师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而应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来促成。

四、计算教学应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大多数是粗心大意、马虎、字迹潦草等不良习惯造成的。因此,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证。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并做到先复习后练习,练习中刻苦钻研,细心推敲,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求证得数。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教师还要强调作业、练习的书写一定要工整和规范,数字间要有适当的间隔,竖式要相同数位对齐,条理清楚。因为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教师还要以身作则,作学生的表率。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时,教师要有耐心,有恒心,要统一办法与要求,坚持不懈,一抓到底。

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成效。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张爱玲对计算教学的再思考.基础教育课程M.2008.(01)

[3]刘霞芬.谈低年级计算教学的思考小学教学参考M.2008.(06)

初三数学复习之我见

田德华

摘要:做好初三数学复习课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此目的,是每位毕业班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数学复习;编制计划;基础知识;系统整理;集中练习

做好初三数学复习课教学,对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初三数学总复习应达到以下目的:(1)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让学生将初中三年的数学知识连成一个有机整体,更利于学生理解;(2)少讲多练,巩固基本技能;(3)抓好方法教学,归纳、总结解题方法;(4)做好综合题训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此目的,是每位毕业班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下面就结合本人近几年来初三数学总复习教学,谈谈我对九年级数学总复习的几点见解。

一、紧扣大纲,精心编制复习计划

初中数学内容多而杂,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分散覆盖在三年的教科书中,学生往往学了新的,忘了旧的。因此,必须依据大纲规定的内容和系统化的知识要点,精心编制复习计划。计划的编写必须切合学生实际。可采用基础知识习题化的方法,根据平时教学中掌握的学生应用知识的实际,编制一份渗透主要知识点的测试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然后按测试中出现的学生难以理解、遗忘率较高且易混易错的内容,确定计划的重点。复习计划制定后,要做好复习课例题的选择、练习题配套作业筛眩教师制定的复习计划要交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再按自己的学习实际制定具体复习规划,确定自己的奋进目标。

二、追本求源,系统掌握基础知识

总复习开始的第一阶段,首先必须强调学生系统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过好课本关。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①对基本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不仅要正确叙述,而且要灵活应用;②对课本后练习题必须逐题过关;③每章后的复习题带有综合性,要求多数学生必须独立完成,学困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

三、系统整理,提高复习效率

总复习的第二阶段,要特别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初中数学知识加以系统整理,依据基础知识的相互联系及相互转化关系,梳理归类,分块整理,重新组织,变为系统的条理化的知识点。例如,初三代数可分为函数的定义、正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统计初步三大部分。几何分为:第一块为以解直角三角形为主体的1条线。第二块相似形分为3条线:(1)成比例线段;(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第三块圆,包含7条线:(3)圆的性质;(4)直线与圆;(5)圆与圆;(6)角与圆;(7)三角形与圆;(8)四边形与圆。这种归纳总结对程度差别不大、素质较好的班级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去作,即由学生“画龙”,教师“点睛”。中等及其以下班级由教师归类,对比讲解,分块练习与综合练习交叉进行,使学生真正掌握初中数学教材内容。

四、集中练习,争取最佳效果

梳理分块,把握教材内容之后,即开始第三阶段的综合复习。这个阶段,除了重视课本中的重点章节之外,主要以反复练习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常以章节综合习题和系统知识为骨干的综合练习题为主,适当加大模拟题的份量。对教师来说,这时主要任务是精选习题,精心批改学生完成的练习题,及时讲评,从中查漏补缺,巩固复习成效,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精选综合练习题要注意两个问题:

第一,选择的习题要有目的性、典型性和规律性。

第4篇:初中化学计算方法总结范文

关键词:电算化会计会计软件

会计核算方法是对经济业务进行完整、连续和系统的记录和计算,为经营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所应用的方法。一般包括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报表编制和会计资料的分析利用等,以下我们称之为传统会计方法;在电算化环境下,为完成会计核算任务而采用的新方法,以下我们称之为电算会计方法。传统会计方法与电算会计方法的综合运用并不断提高,才是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必要保证。把会计电算化说成是在计算机环境下传统会计方法的模拟是只看到了事物的表面或结果,而没有看到事物的本质;电算会计方法只有建立在传统会计方法的基础之上,才能得到发展和提高;同时,也要以电算化环境下特有的方法去解决新形势下的新问题。

一、明确会计主体与会计对象:“建立账套”的电算会计方法

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一般采用通用会计软件来建立自己的系统,这样,不同会计主体在核算上的差异、不同会计对象适用的具体会计方法必需通过软件的“选项”来加以区别和明确。在应用会计核算软件开展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始,第一件事就是要在系统中建立当前会计主体独立使用的一套核算数据,并明确有关事项以适应当前会计主体的核算要求。这就是“建立账套”,建立账套时,一般至少要明确下列事项。(1)账套编号:为便于计算机的数据处理,以区别不同的账套或据以命名并建立相应的文件夹、数据文件名或数据库名称等;(2)账套名称:一般为核算单位名称;(3)会计主管:电算化系统主管的姓名,以便进行全面的操作授权;(4)启始会计期间:在电算化系统中进行会计核算的开始期间;(5)具体核算方法或计算方法的选用:如会计科目编码规则、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存货成本计价方法、会计凭证分类方法等;(6)选择所属行业以预置会计科目。以上在电算化系统中称之为账套参数。建立账套完成后,就具备了在电算化系统中开展会计核算的物质基础。在传统会计方法中当然也有账套的概念,但只有在电算化系统中才需要把它列为一个重要的会计核算方法,在编制会计软件时,需要以特定的技术方法才能实现。有了建立账套这一方法,就可以在同一电算化系统中为多个会计主体完成会计核算任务。这给学习与掌握会计电算化技术、开展记账、划小核算单位并分别进行独立核算等带来了方便。

二、站在电算化会计核算的起点:“初始设置”的电算会计方法

建立账套完成以后,首先要进行一些日常核算之前的准备工作,主要是三个方面的任务。一是操作人员设置,将会计人员的职责分工在系统中加以明确,同时使系统具有了合法的使用者;二是会计科目设置(即设置账户),在系统中建立起用于进行会计核算的会计科目(账户)体系(这部分内容在下一部分单独讨论);三是输入初始余额,是指将原来已经存在于手工系统的数据转入到电算化系统中来,以开始以后的会计核算。

初始设置是会计软件中建立账套后必需首先完成的,并且只有正确完成了初始设置,才能进行以后的操作。其中较典型的方式是输入初始余额后要进行试算平衡,初始余额平衡后,正式启用账套。启用账套后即进入日常业务处理阶段,不能再行修改初始余额。

初始设置中的操作人员设置、会计科目设置和输入初始余额都需要采用具体的方法来实现。其效果的好坏对会计核算的大部分内容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说是系统中最为关键的部分,是系统设计水平的集中体现。在应用中,初始设置工作应尽可能做到准确、恰当、周到、细致,才能取得更好的会计核算质量。

三、会计核算体系的建立:“设置账户”的传统会计方法的发展运用

“设置账户”这一传统会计方法在电算化系统中一般称之为“会计科目设置”。账户是会计科目在核算中具体形式。会计科目是会计要素的进一步细化。通过对会计科目开设账户的方法,分别对会计对象的不同内容进行反映和监督,是会计核算的主要形式。在大部分会计资料中(如凭证、账簿、报表等),都要以会计科目作为直接对象来加以反映,从而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核算体系。

电算化系统在运用这个传统会计方法时,在形式上进行了变通,在结构上进行了突破,使电算化系统的会计核算体系较之手工会计核算更全面、更完整、更合理。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从形式上,以“会计科目表”代替了所有分列在不同账簿或账页上的“账户”。在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中,数据主要以“表”的形式存在,无论是设置的账户,还是输入的凭证。“会计科目表”中,对会计科目首先要分级编号并顺序排列;其次以每一会计科目的“属性”来表示该科目所适用的账页格式或核算要求;还有,在会计核算软件中,总是由多个相当于“会计科目表”的部分,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核算体系,它们主要是“会计科目主表”、“部门目录”、“单位往来目录”、“个人往来目录”、“项目目录”等,它们之间以从属或交叉的关系,组合成一个大的“会计科目表”。(2)从内容上,丰富了传统“设置账户”的方法。系统内部处理数据时,以科目编码作为会计科目的惟一标识和所属关系的判定依据,使分级核算更加紧凑、严格、清晰;可以根据需要产生新的账页格式或核算内容:“会计科目表”各部分之间在使用时随时组合,既保证了科目设置的完整性,又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巧妙地解决了事先不可知会计科目的设置。如“营业费用/通讯费”按部门设置明细科目进行核算时,到底哪些部门实际上真的会发生“通讯费”呢,在电算化核算系统中,只有真的发生时,该账户才正式存在;电算化系统中“部门目录”、“往来目录”等,本身可以继续分类或分级,而且“部门目录”与“会计科目主表”之间是交叉关系,有级次的会计科目都可以同时进行“总分类核算”和“明细分类核算”,即同时具有本期累计发生额、本年累计发生额、余额等概括性数据和含有业务事项(会计分录)的详细数据(明细账),提高了会计核算的详细程度,使会计核算体系更加完善。

四、业务处理的核心:“填制凭证”与“登记账簿”

电算化会计之所以仍然只是会计,而不是另外一个新的学科,就在于它仍然是以形成“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档案资料为主要任务形式。“填制凭证”和“登记账簿”这样的传统会计方法仍然是电算化会计系统的业务处理的核心。电算化会计系统与手工会计系统形式上的主要差别就是这些会计档案的存在形式的不同,这就决定了“填制凭证”与“登记账簿”这些方法的直接对象有着明显的区别,在使用这些方法时,自然也因其对象属性的变化而有所变化。

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填制凭证”有两种情形,一种是直接在系统中填制凭证,另一种是手工制好凭证后的输入凭证,两种情形都体现为会计软件的一个较为重要的输入功能。与传统会计方法相比,电算化会计系统中的“填制凭证”及“登记账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凭证中各数据项根据类型、范围和勾稽关系进行有效控制。如会计分录中的会计科目必须在设置的会计科目表中已经存在,并且是最底层的明细科目;根据当前科目的属性确定是否具有某些项目,如往来单位、结算单据号码等;借贷方金额必须相等才能保存;事先确定的借方或贷方必有或必无科目、非法对应科目等;编号可以自动连续;日期可以限制顺序等。(2)键盘操作较之手工处理的“笔误”更容易发生“误操作”,因而“凭证填制”在操作功能上分为“填制”、“修改”、“删除”等步骤,以进行正确性控制。(3)填好的凭证同样需要“审核”,电算化系统的审核可在程序中再次检验凭证的正确性。(4)“登记账簿”之前可以“汇总”,而不是必须汇总;电算化系统可根据需要随时对任意范围的凭证进行汇总,汇总速度较快且准确;计算机不会因疏漏出现总账与明细账登记结果不一致的情况,当然在记账之前则不必进行“试算平衡”。(5)“登记账簿”只是凭证数据的确认过程,而不是抄写或复制过程。这一简单的过程明确了“工作底稿”与正式会计档案之间的界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五、自动化处理的充分体现:“自动转账”的电算会计方法

根据用户定义,由系统自动生成转账凭证的方法称为“自动转账”,它已经成为电算化会计系统非常成熟的方法之一。自动转账有两种情形,一种是直接从账项数据中取数生成记账凭证,如结转期间损益;另一种是要通过函数进行较为复杂的运算才能得到凭证上所需的数值,如计算并分配应付福利费。自动转账又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在总账系统(或称账务处理系统)中定义并使用的自动转账;另一个层次是在各个子系统中定义和使用自动转账,如工资系统中的工资费用分配、固定资产系统的折旧费用分配等。“自动转账”一旦完成定义,即可在不同会计期间重复使用,大大提高了系统的效率。

六、会计信息的集中与概括:“编制会计报表”

编制会计报表,是会计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阶段性地完成会计核算任务的标识性工作。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更给这一传统工作任务赋予了新的活力。

在会计核算软件中,编制会计报表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设计阶段,有两方面的设计任务,一是“会计报表格式设计”,二是“数据来源定义”;第二步是使用阶段,在一定会计期间,即可自动生成当期会计报表的结果。设计完成的会计报表可以长期使用。生成会计报表的过程快速准确,可以进行正确性检验和审核。会计报表之间随时可以横向或纵向的汇总或比较分析。

第5篇:初中化学计算方法总结范文

会计核算方法是对经济业务进行完整、连续和系统的记录和计算,为经营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所应用的方法。一般包括设置帐户、 复式记帐、填制会计凭证、登记帐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报表编制和会计资料的分析利用等,以下我们称之为传统会计方法;在电算化环境下,为完成会计核算任务而采用的新方法,以下我们称之为电算会计方法。传统会计方法与电算会计方法的综合运用并不断提高,才是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必要保证。把会计电算化说成是在计算机环境下传统会计方法的模拟是只看到了事物的表面或结果,而没有看到事物的本质;电算会计方法只有建立在传统会计方法的基础之上,才能得到发展和提高;同时,也要以电算化环境下特有的方法去解决新形势下的新问题。

一、 明确会计主体与会计对象:"建立帐套"的电算会计方法

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一般采用通用会计软件来建立自己的系统,这样,不同会计主体在核算上的差异、不同会计对象适用的具体会计方法必需通过软件的"选项"来加以区别和明确。在应用会计核算软件开展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始,第一件事就是要在系统中建立当前会计主体独立使用的一套核算数据,并明确有关事项以适应当前会计主体的核算要求。这就是"建立帐套",建立帐套时,一般至少要明确下列事项:

(一)帐套编号:为便于计算机的数据处理,以区别不同的帐套或据以命名并建 立相应的文件夹、数据文件名或数据库名称等;

(二)帐套名称:一般为核算单位名称;

(三)会计主管:电算化系统主管的姓名,以便进行全面的操作授权;

(四)启始会计期间:在电算化系统中进行会计核算的开始期间;

(五)具体核算方法或计算方法的选用:如会计科目编码规则、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存货成本计价方法、会计凭证分类方法等;

(六)选择所属行业以预置会计科目。以上在电算化系统中称之为帐套参数。建立帐套完成后,就具备了在电算化系统中开展会计核算的物质基础。在传统会计方法中当然也有帐套的概念,但只有在电算化系统中才需要把它列为一个重要的会计核算方法,在编制会计软件时,需要以特定的技术方法才能实现。有了建立帐套这一方法,就可以在同一电算化系统中为多个会计主体完成会计核算任务。这给学习与掌握会计电算化技术、开展记帐、划小核算单位并分别进行独立核算等带来了方便。

二、 站在电算化会计核算的起点:"初始设置"的电算会计方法

建立帐套完成以后,首先要进行一些日常核算之前的准备工作,主要是三个方面的任务,一是操作人员设置,将会计人员的职责分工在系统中加以明确,同时使系统具有了合法的使用者;二是会计科目设置(即设置帐户),在系统中建立起用于进行会计核算的会计科目(帐户)体系(这部分内容在下一部分单独讨论),三是输入初始余额,是指将原来已经存在于手工系统的数据转入到电算化系统中来,以开始以后的会计核算。

初始设置是会计软件中建立帐套后必需首先完成的,并且只有正确完成了初始设置,才能进行以后的操作。其中较典型的方式是输入初始余额后要进行试算平衡,初始余额平衡后,正式启用帐套。启用帐套后即进入日常业务处理阶段,不能再行修改初始余额。

初始设置中的操作人员设置、会计科目设置和输入初始余额都需要采用具体的方法来实现。其效果的好坏对会计核算的大部分内容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说是系统中最为关键的部分,是系统设计水平的集中体现。

在应用中,初始设置工作应尽可能做到准确、恰当、周到、细致。才能取得更好的会计核算质量。

三、会计核算体系的建立:"设置帐户"的传统会计方法的发展运用

"设置帐户"这一传统会计方法在电算化系统中一般称之为"会计科目设置"。帐户是会计科目在核算中具体形式。会计科目是会计要素的进一步细化。通过对会计科目开设帐户的方法,分别对会计对象的不同内容进行反映和监督,是会计核算的主要开式。在大部分会计资料中(如凭证、帐簿、报表等),都要以会计科目做为直接对象来加以反映。从而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核算体系。

电算化系统在运用这个传统会计方法时,在形式上进行了变通,在结构上进行了突破,使电算化系统的会计核算体系较之手工会计核算更全面、更完整、更合理。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形式上,以";会计科目表"代替了所有分列在不同帐簿或帐页上的"帐户"。在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中,数据主要以"表"的形式存在,无论是设置的帐户,还是输入的凭证。"会计科目表"中,对会计科目首先要分级编号并顺序排列;其次以每一会计科目的"属性"来表示该科目所适用的帐页格式或核算要求;还有,在会计核算软件中,总是由多个相当于"会计科目表"的部分,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核算体系,它们主要为:"会计科目主表"、"部门目录"、"单位往来目录"、"个人往来目录"、"项目目录"等,他们之间以从属或交叉的关系,组合成一个大的"会计科目表"。

(二)从内容上,丰富了传统"设置帐户"的方法。系统内部处理数据时,以科目编码做为会计科目的唯一标识和所属关系的判定依据,使分级核算更加紧凑、严格、清晰;可以根据需要产生新的帐页格式或核算内容;"会计科目表"各部分之间在使用时随时组合,既保证了科目设置的完整性,又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巧妙地解决了事先不可知会计科目的设置。如"营业费用/通讯费"按部门分设置明细科目进行核算时,到底哪些部门实际上真的会发生"通讯费"呢,在电算化核算系统中,只有真的发生时,该帐户才正式存在;电算化系统中"部门目录"、"往来目录"等,本身可以继续分类或分级,而且"部门目录"与"会计科目主表";之间是交叉关系,所有级次的会计科目都可以同时进行"总分类核算"和"明细分类核算",即同时具有本期累计发生额、本年累计发生额、余额等概括性数据和含有业务事项(会计分录)的详细数据(明细帐)。提高了会计核算的详细程度,使会计核算体系更加完善。

四、业务处理的核心:"填制凭证"与"登记帐簿"

电算化会计之所以仍然只是会计,而不是另外一个新的学科,就在于它仍然是以形成"凭证"、"帐簿"、"报表";等会计档案资料为主要任务形式。"填制凭证"和"登记帐簿"这样的传统会计方法仍然是电算化会计系统的业务处理的核心。电算化会计系统与手工会计系统形式上的主要差别就是这些会计档案的存在形式的不同,这就决定了"填制凭证"与"登记帐簿"这些方法的直接对象有着明显的区别,在使用这些方法时,自然也因其对象属性的变化而有所变化。

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填制凭证"有两种情形,一种是直接在系统中填制凭证,另一种是手工制好凭证后的输入凭证,两种情形都体现为会计软件的一个较为重要的输入功能。与传统会计方法相比,电算化会计系统中的"填制凭证"及"登记帐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凭证中各数据项根据类型、范围和勾稽关系进行有效控制。如会计分录中的会计科目必须在设置的会计科目表中已经存在,并且是最底层的明细科目;根据当前科目的属性确定是否具有某些项目,如往来单位、结算单据号码等;借贷方金额必须相等才能保存;事先确定的借方或贷方必有或必无科目、非法对应科目等;编号可以自动连续;日期可以限制顺序等。

(二)键盘操作较之手工处理的"笔误"更容易发生"误操作",因而";凭证填制"在操作功能上分为"填制"、"修改"、"删除"等步骤,以进行正确性控制。

(三)填好的凭证同样需要"审核",电算化系统的审核可在程序中再次检验凭证的正确性。

(四)"登记帐簿"之前可以"汇总",而不是必须汇总;电算化系统可根据需要随时对任意范围的凭证进行汇总,汇总速度较快且准确;计算机不会因疏漏出现总帐与明细帐登记结果不一致的情况,当然在记帐之前则不必进行"试算平衡"。

(五)"登记帐簿"只是凭证数据的确认过程,而不是抄写或复制过程。这一简单的过程明确了"工作底稿"与正式会计档案之间的界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五、自动化处理的充分体现:“自动转帐的电算会计方法 ”

根据用户定义,由系统自动生成转帐凭证的方法称为"自动转帐",它已经成为电算化会计系统非常成熟的方法之一。自动转帐有两种情形,一种是直接从帐项数据中取数生成记帐凭证,如结转期间损益;另一种是要通过函数进行较为复杂的运算才能得到凭证上所需的数值,如计算并分配应付福利费。自动转帐又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在总帐系统(或称帐务处理系统)中定义并使用的自动转帐;另一个层次是在各个子系统中定义和使用自动转帐,如工资系统中的工资费用分配、固定资产系统的折旧费用分配等。

"自动转帐"一旦完成定义,即可在不同会计期间重复使用,大大提高了系统的效率。

六、会计信息的集中与概括:"编制会计报表"

编制会计报表,是会计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阶段性地完成会计核算任务的标识性工作。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更给这一传统工作任务赋予了新的活力。

第6篇:初中化学计算方法总结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试验;分步优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18-4429-02

1 计算机试验

伴随着计算技术的发展,涉及到科学研究以及工程实践当中有关于实验现象的研究系统都是需要采用建立数学模型的方式来进行描述的,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数值求解。例如大型土建或者水利设施等一些复杂的结构系统都不可避免的会接触到使用有限元等离散方法进行数值求解,从而获取结构的输入、输出响应。另外,系统结构的可靠性分析、优化设计以及结构性能评估等研究还需要进行大量的重复试验并且对数据进行缜密分析,才能有效地了解结构系统在整个输入参数空间的输出特性。但是,在计算机试验当中,想要提高每一次数值分析的精确性就必须要消耗大量的计算时间为代价,也就无法对试验设计中的所有参数组合进行逐一的分析求解,仅仅是通过选择一些适当的点作为输入然后进行计算机试验,并且通过建立替代模型,对未试验点进行响应的预测。在建模方法上,操作简单并且经常使用的是样条函数模型、多项式回归模型、随机过程模型以及人工神经模型等。

由此可见,计算机试验设计对于输入样本点的确定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替代模型的逼近精度。现阶段所采用的抽样方法主要有简单随机抽样以及LHS抽样两种,但这些抽样方法都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因素,为了改进这一点,人们在众多的LHS中挑出了一个最小化的某种优化准则进行试验设计,也就是所谓的优化拉丁方试验设计。例如进行最大及最小距离的设计、均匀试验设计和最大后验熵设计等等。作为样本输入的替代模型,虽然优化的拉丁方试验设计较于简单随机抽样以及LHS抽样作为输入的替代模型在逼近精度上有着极其明显的优势,但其缺点在于优化的拉丁方试验设计要进行全局精确寻优却是一个十分复杂繁琐的过程,若以10个样本输入点和4个变量为例进行试验设计,不同的试验个数就超过1022之多,这样一来,也就只能寻找近似的最优解,而且伴随着样本输入点数量的递增,工作站所需要花费的时间也随之相应增加,对于要确定一个最优的优化的拉丁方试验设计来说,计算时间的消耗是非常巨大的,这一点对于大规模的试验设计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为了提高优化的拉丁方试验设计效率,对随机进化寻优算法和计算机试验的分布优化设计进行改进是一项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本文主要探讨通过均匀试验设计以及径向基神经网络替代模型的数值试验,并且通过验证,证明改进的算法以及分布试验设计方法具有可行性。

2 随机进化算法的改进

最初的随机进化算法仅仅只是用于解决组合优化的问题,具体操作过程是:首先随机选择一个初始的拉丁方实验设计值X0。然后通过多次的元素交换组成一个设计集合Xset,而且设计集合当中含有多个新设计,即Xnew∈Xset。通过对所组成的设计集合进行计算,并且决定是否用更优的试验设计来替代当前的最优设计,然后再进行元素交换构造新的设计集合计算其中的每一个新设计关于某一优化准则的函数值并通过不断重复进行验证。

由此可见,随机进化算法虽然可以避开局部最优,逼近全局最优,但是通过繁琐的计算过程,我们不难发现,逃离局部最优是一个极其缓慢的过程,这其中至少存在一个直接或者间接地不断由旧值递推出新值的变量,需要进行数量足够的迭代,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极大的影响了计算机试验设计的效率。由于计算机试验优化设计经常面临着非常广阔的搜索空间,相比传统的从一个初始点出发或者从一个局部极值点出发,再进行深度搜索寻找局部全优,其过程复杂耗时。鉴于此为了进一步提高计算机寻优过程的效率,需要对原始的随机进化算法从设计思路上进行一些改进,从一个集群的初始点出发或者从一个集群的局部极值出发,这样一来,就可以有效地兼顾深度搜索和广度搜索来寻找近似全局最优。其具体改进措施如下:

1) 增加大循环,即在整个外部循环的外部再设置一重循环,其根本目的在于从外部循环中所确定的局部极值当中选出最优的局部极值作为全局极值。

2) 确定外部循环中初始的拉丁方试验设计值X0为集合中的最优点,并设定初始集中随机样本点的个数。

3) 在外部循环中增加对事件flagimp=0的记数,即Nimp,当初始集中随机样本点的个数Nimp达到外部循环最大数的某一比例值时就可以结束这一轮的循环计算,然后改变集合中的元素进行下一轮大循环。

在这个过程中第一二步充分考虑到了随机进化算法的广度搜索空间,第三步可以有效地避免随机进化算法陷入局部极值。下面就保持整个循环总数一致,在此条件下进行原始随机进化算法与改进后的随即进化算法在时间的消耗以及完成任务的质量上进行比较。其中改进后的随即进化算法所用的时间与原始随即进化算法所用的时间之比为T,而改进后的随机进化算法的最优质与原始随机进化算法的最优值之比为V,所采用的均匀试验设计类型分为10×2,20×4,50×2,50×8,设原始随机进化算法的外循环数为60,改进后的随机进化算法的大循环数为3,外循环总数为20,通过计算如表1所示。

由此可见,改进算法所用的时间与原始算法所用的时间平均值为0.48,改进算法的最优质与原始算法的最优值为1.01,所以得出的结论是改进后的随机算法可以平均节省50%左右的时间,其搜索到的结果与原始算法结果仅仅存在1%左右的误差。

3 计算机试验的分布试验设计

传统的计算机试验优化设计方法是将所有的实验样本点一次性布置完成,也就是所谓的一步试验设计。但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伴随着试验样本点数量的递增,优化算法所面临的搜索空间也将无限扩大,所以在进行大规模试验设计时就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因此,对于这一繁琐的过程应该进行更为合理的改进,鉴于此,本文提出了分布试验设计的思路,就是逐步分批地布置试验样本点,化整为零地减小搜索空间,其基本过程如下:

1)首先布置一个试验样本点n1,即优化n1×m的拉丁方试验设计。

2)追加布置第二个试验样本点n2,即优化(n1+n2)×m的拉丁方试验设计,在这其中一定要注意保持原先已经布置好的试验样本点的位置不变,即元素进形变换时只能在追加布置的第二个试验样本点中产生。

3)重复元素变换,直到完成所有的试验样本点布置。

由此可见,计算机试验的分布试验设计方法的根本目的在于以化整为零的方式以及分步优化的方法缩小搜索空间,从而极大的缩短了计算时间。采用分步试验的方法进行均匀试验设计,计算时间复杂程度为O(mn2),如果采用两步设计每步布置总点数的50%,则计算时间复杂度为2×O[m(0.5n)2]=0.5×O(mn2),这样一来就将比传统的一部设计减少50%的用时,采用三步试验设计,若第一部布置点数占总样本点数的40%,第二、三步分别占总样本点数的30%,则计算时间复杂度为O{[m(0.4n)2] +2×O[m(0.3n)2]}=0.34×O(mn2),计算时间将比一步试验设计减少66%。因此,计算机试验的分步试验设计方法能够有效地减少计算用时。

为了验证计算机试验的分步优化设计,以均匀试验设计为例,将两步、三步试验设计和一步试验设计用于径向基神经网络替代模型的训练样本集的确定,然后再对径向基神经网络替代模型对真实响应的逼近精度的评价,进行计算机试验的分步优化设计可靠性验证。随机抽取5000个测试点用来比较输出值和真实响应之间的差异,所涉及到的评价指标为均为均方误差和相对误差两种,其中均方误差是指所有输出值和真实值之差的平方和的平均值;相对误差为误差小于某一比例的测试点占总测试点的百分比。通过选择三个典型的测试函数,分别用来描述指数关系、工程中常见的正弦关系以及含有两个变量的函数,具有多个局部极值,经常用于测试优化算法。通过具体的计算结果可知,在确保计算精度的前提下,将计算机试验划分为两步或者三步进行试验设计时相比较一步试验设计可以减少大约40%到60%的计算用时,所以也证实了计算机分步试验设计的时效性。基于一步、两步、三步试验设计建立的径向神经网络替代模型,通过对误差结果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出,伴随着试验样本点数量的递增,一步、两步以及三步试验设计的替代模型的逼近精度也在逐步提高,均方误差下降,相对误差上升,并且各误差最终趋于平稳。总之,相比较一步试验设计而言,两步或者三步的计算机试验设计在不同的样本数量下,对于替代模型的逼近精度各有优劣,但总体影响相对较小,特别是伴随着试验样本点数量的递增的情况下,通过分步试验设计的方法所产生的误差趋于一致。因此,综合考虑计算机试验优化设计的效率以及替代模型的逼近精度,将分步试验设计用于大规模计算机试验优化设计将会更好的发挥其自身的特点。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传统的计算机试验优化设计计算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所以必须对其设计过程进行改进,一方面通过对原始的随机进化寻优算法进行改进,可以很好的兼顾深度搜索与广度搜索;另一方面提出了分布试验优化设计的思路,逐步分批地布置试验样本点,化整为零地减小搜索空间;最后采用径向基神经网络代替模型,并且以均匀试验设计为例,检验了分布试验优化设计方法的可行性。结合计算所得出的结论,改进后的随机进化算法节省了大约50%的计算用时,对于其所寻找的最优值与原始随机进化算法的差别仅为1%左右。所以计算机试验的分步优化设计可以有效地缩小搜索空间,在确保计算精度的同时也节省了计算时间的消耗。由此可知,计算机试验的分步试验设计方法尤其适合用于大规模试验样本点的替代模型,可以很好的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 王元,方开泰.关于均匀分布与试验设计[J].科学通报,1981,26(2):485-489.

[2] 黄靓,易伟建,汪优.计算机试验的分步优化设计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8).

[3] 韩斌,吴爱祥,邓建,等.基于可靠度理论的下向进路胶结充填技术分析[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7(3):583-584.

第7篇:初中化学计算方法总结范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实务》课程;项目化;整体设计

一、引言

项目化教学是一种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1]。这个项目可以是一个实际产品,也可以是一个工艺设计等。所选项目要与企业相结合,能开发成可实施的教学项目,一门课程可以选择一个项目,也可以选择多个项目并列[2]。根据项目实施的工作流程,教学项目还可以分解为若干个工作任务,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组织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这就要求课程内容的组织必须以项目实施的工作流程为主线,根据工作流程整合完成每个任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点。因此,高职院校项目化课程设计的重点是,需要根据工作流程、工作任务,对传统的课程内容进行重构。现结合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特点,探索《会计电算化实务》课程的教学设计。

二、课程性质和定位

(一)课程性质

通过对企事业单位财务部门的深入调研,并对会计的职业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等充分论证,确定本课程应属于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为促进教学项目的有效实施,本课程结合本校和企业的会计业务,设计了海南用友公司软件推广业务、学院财务会计业务、学院人事工资管理业务、学院后勤固定资产管理业务等项目,将课程内容构建为初识财务软件、走进财务软件、探索财务软件、建立学院账套、财务总账初始化、人事工资初始化、后勤固定资产初始化等工作任务,并将教学必修知识有机融进这些项目及工作任务中。

(二)课程定位

《会计电算化实务》课程是针对会计电算化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开发的,其在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它前衔接《基础会计实务》、《财务会计实务》等课程,后衔接《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等课程。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并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起着主要支撑作用。通过本课程的项目学习和训练,能够促使学生熟练运用财务软件,进行会计岗位账务处理的技能,这为学生以后从事会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设计

(一)课程目标设计

1.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ERP财务软件的基础知识,了解财务软件各模块的功能,能够进行系统管理和基础档案设置。(2)能运用总账系统模块,进行总账系统初始化、日常业务处理和出纳管理等操作。(3)能运用往来款系统,进行应收应付管理系统的初始化、单据处理、票据管理、转账处理等操作。(4)能够运用薪资管理模块,进行薪资系统初始化、薪资核算、工资分摊等日常业务处理。(5)能够运用固定资产系统,进行系统初始化、录入原始卡片、修改固定资产卡片、增加固定资产、折旧处理等操作。(6)能运用总账期末业务功能,进行生成机制凭证、对账、结账等处理,能运用自定义报表功能设计报表、录入单元公式、生产报表数据等,并能运用报表模板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等。

2.知识目标

(1)了解会计电算化的含义、内容、特点和国内外发展,了解ERP财务软件的含义、功能、商品化财务软件的类型和会计电算化的实施,熟悉财务软件的账套建立、用户增加及权限设置等方法。(2)熟悉基础档案的设置要点,了解系统参数、会计科目、凭证类别的设置方法,掌握期初余额的输入、记账凭证的填制及修改方法,掌握凭证审核、出纳签字的工作步骤。(3)了解应收应付款管理系统初始化,掌握单据处理和票据管理业务,掌握转账处理和坏账处理等业务,掌握记账、查账、冲销账目的操作方法。(4)了解工资类别、工资项目、计算公式等设置方法,掌握薪资数据的录入、计算方法、工资分摊并生成转账凭证等操作,掌握工资月末业务处理的步骤。(5)熟悉建立固定资产子账套的步骤。熟悉录入、修改和增加固定资产原始卡片,理解固定资产折旧的原理,掌握生成固定资产的记账凭证、期末处理和变动处理。(6)熟悉生成机制凭证、对账和结账等总账业务方法,掌握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利润表的方法。

3.素质目标

能够养成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建立会计电算化相关的法制观念和规范意识,提高保护会计电算化数据安全的意识,培养团队协作与爱岗敬业的精神,树立适应会计电算化技术迅速发展的信心。

(二)课程项目设计

按照企事业会计电算化岗位的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将传统课程内容进行系统的重构为:海南用友公司软件推广业务、学院财务会计业务、学院人事工资管理业务、学院后勤固定资产管理业务等6个项目,各项目按照会计工作过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深入,构成知识、能力和岗位一体化的课程体系。项目名称、教学学时和能力训练任务具体如表1所示。

(三)课程第一堂课设计

1.展示课程总体目标。

通过对本课程的系统学习和训练,培养学生具备会计电算化相关的专业素质,提高处理会计业务的工作效率,提升运用财务软件进行会计处理的操作技能。同时,为学生拓宽就业领域、提高职业素质和增强实践能力打下厚实的基础。最后,告知学生本课程的进程表和作业进程表

2.展示要求与期望

第一次课应告知学生要求:须六人一组从前至后依次落座,并将书包统一放在操作台的中央;尽量不要在教室内吃东西,喝水后要将杯盖拧紧,课后将自己造成的垃圾带走;上课严禁睡觉,严禁玩手机,严禁玩游戏;课堂上要服从安排,积极参与教学项目,认真完成活动任务;下课后请关闭电脑,并将板凳放回原位。并期望学生培养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协作与爱岗敬业精神。

(四)考核方案设计

本课程分为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总平成绩(100%)= 形成性考核(60%)+ 终结性考核(40%)。

1.形成性考核

形成性考核按照课程的进度计划,主要考核学生的出勤率、纪律表现、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项目完成情况、操作熟练程度和准确率等指标。形成性考核占总成绩的60%,包括出勤率(5%)、遵守纪律(5%)、积极性(5%)、项目完成情况(15%)、熟练程度(10%)、正确率(10%)、取得成果(10%)。

2.终结性考核

终结性考核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项综合的会计业务操作项目,老师根据学生的操作步骤和数据准确率进行评定成绩。终结性考核占总成绩的50%,包括理论知识考核(30%)和独立操作能力测试(70%)。本课程终结性考核的主要包括系统管理、基础设置、总账初始化、总账日常业务、薪资初始化、薪资业务处理、固定资产初始化、固定资产业务处理、总账期末业务等内容。

四、项目化课程设计体会

通过对《会计电算化实务》课程的教学设计,本人感触颇深。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自己也曾尝试过模块化的教学设计,只是过去对课程的整体设计还不够系统,对单元设计还欠具体。通过这次系统的“项目化”教学设计,并借助海南用友公司和学院各部门的真实项目,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真实的实践操作业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凸显了本课程“教、学、做”一体化的特点。在项目化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接受任务、独立完成任务、展示任务成果、检测与评价任务成果等完整的“工作过程”。为了完成工作任务,学生不仅掌握了所学会的知识,而且还能灵活应用这些知识进行熟练的技能操作,这就有机地将理论与实践融合在一起,实现“做中学,学中做”,达到了所学即所用的目的。因此,项目化教学设计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了学生学习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兴趣,有效提高了学生操作会计电算化业务的岗位技能。

参考文献:

[1]卜锡滨.项目化教学的组织与实施[J].滁州学院学报,2011(06):119.

第8篇:初中化学计算方法总结范文

【关键词】倒推法 物理计算 应用

一、物理计算题概述

由于计算题在初中物理题型中的位置比较特殊,是综合性的统一,考查面比较广,它不仅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考查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技巧、语言表达及归纳能力、计算能力及对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等,可谓是一题多用。但是,初中学生在计算题上却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对计算题是望而生畏。在所有题型的得分中,据有关部门统计,计算题的得分率是最低的。而在中考中,计算题在中考题分值的比例上却居高不下,并且有进一步再提升的趋势。

理综综合中物理是由90分,纯计算题占了25%以上。可见,计算题在初中中考物理这一科目上的位置极其重要。那么,如何让学生从容面对计算题呢?我认为主要是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学生在这方面的锻炼不够,另一方面,是缺乏有效的方法指导。

二、计算题解题的基本步骤

第一步就是要克服计算题的害怕心理。也就是要正确地面对困难。

第二步非常重要,是将单位统一。在物理等理科考试中,可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必须注意运算中的单位,要细心,不能出错。

当然,真正做到得心应手的解题,说起容易其实也不容易,因为这并非是一日两日之功。它在于平时的积累、练习、思考、探索。相信只要付出了努力,就一定会有所收获,就一定会不再怕计算题了。下面就计算题作出一些解析,以供参考。

三、初中计算题的例题分析

例题1:一块冰内含有一小石块,放入盛有水的量筒内,正好悬浮于水中,此时量筒内的水面升高了4.6cm.当冰融化后,水面又下降了0.44cm.设量筒内横截面积为50cm2,求石块的密度是多少?(水=0.9×103kg/m3)

精析 从受力分析入手,并且知道冰融化,质量不变,体积减小,造成液面下降.

已知:S=50cm2,h1=4.6cm,h2=0.44cm

求:石

分析:要计算石块的密度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知道石块的质量和体积,石块的体积可以根据冰和石块的总体积减去冰的体积,石块的质量可以用重力等于是浮力的知识求得,由于是悬浮,表明石块和冰排开的体积的重力等于浮力。因此,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求解。

解 V冰+V石=Sh1=50cm2×4.6cm=230cm3冰融化后,水面下降h2.

四、结束语

通过上面我们对要解决的一个力学和一个电学题目的分析,我们得出要解决中考物理计算题,并不是没有方法,关键是我们要掌握好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要将倒推法运用到计算题的分析和解答中,这样就能做到以不变应不变,以变应变,从而一通百通,做到百战不殆。

【参考文献】

[1]何伟. 逆推法——初中物理计算题解答的“金钥匙”[J].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7(4).

第9篇:初中化学计算方法总结范文

关键词:计算能力;代数运算;灵活性与实用性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203-02

初一是初中的初始年级,有的同学习惯了小学的口算,到了初中后也是完全按照小学的方法,计算没有任何的过程,错误率极高。还有的学生总以为计算题比分析应用题容易得多,总认为计算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因而在计算时或过于自信,或注意力不能集中,结果错误百出。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加强计算教学,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有效地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方面。下面我将从分析计算正确率低的原因及怎样提高计算能力两方面来说明。

一、计算正确率低的原因

1、学习习惯不好:好多初一的孩子在小学的时候都上过奥数,都已经习惯用固定的公式去算,所以好多简便计算都是一步得出答案,没有任何的计算过程,所以好多的计算孩子根本没有明白其中的来龙去脉,只是重视了答案,没有重视知识的生成。

2、思维方式运用的不合理:初中数学和小学相比,知识的深度、广度、能力的要求都是一次飞跃,如:负数的引入、用字母表示数、空 间概念的形成、函数的知识等与旧知识有明显的不同,有些同学的思维还是一直停留在小学的思维方式,不能进行发散思维、抽象思维等。

3、学习方法不合理:好多初一的孩子还没有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只是重视结果,轻视过程,急于求成,粗枝大叶,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知识点应用的不到位。

因而提高计算能力的问题,是一个综合问题。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我自己认为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二、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养成良好的习惯

刚踏入中学的初一学生,他们好多都是第一次住校,第一次过没有父母的生活,第一次所有的生活都得靠自己,孩子们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期。他们一方面好奇心强,爱说爱动,争强好胜,学习的动力多来自兴趣激情,收获多来自“无意”。另一方面,他们自觉性差,自控能力弱,情绪起伏较大,动力和效果都不稳定。浓厚的兴趣是学好数学的前提。

三、抓好起点教学,防患于未然

1、负号的引入与符号法则是代数运算的一个重要起点。教学中除重视理解外,应特别注意其应用要点。如初一学生在学习有理数运算时,应强调运算时“先定符号后计算,观察特点再起步”,即先确定每步运算或结果的符号,再对其绝对值进行计算;计算时先观察题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以求运算简便、快捷。有些学生开始不能针对题目特点,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律来解题,而是按同级运算法则把题中的分数化为小数(或小数化为分数)再从左到右依次计算。可以让孩子们使用不同种的计算方法,然后让他们自己亲自感受哪种运算简单、快捷。

2、做好学生的思维转化。学生感知字母的主要障碍是容易受小学算术的定势影响。比如学生觉得a是正数,总以为-a一定是负数。如比较4a和2a的大小,学生易受4>2的影响而忽略a可正、可负、可为零的本质属性,而错误的判断为4a>2a,忽视了4a=2a(当 a= 0时);或 4a< 2a(当 a< 0时)两种情况的存在。为此,教学中要着力突出a是什么有理数,在教学中尽可能让孩子举例子,使之认识由表及里,由具体向抽象发展.

四、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

计算能力与思维能力相结合,包括分析运算条件,探究运算方向,选择运算公式,确定合理的运算方法等一系列过程。中学数学是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而非只机械套用公式计算。运算出错,常听到学生自责“粗心大意,没看清楚题目,数字抄错等”,当然不排除个别情况下因粗心造成错误,但解题经常“粗心大意”,就不仅仅是“粗心大意”了。同时反映出来的问题是基础知识混淆、模糊。基础知识不过硬,往往是引起计算错误的根本原因,所以加强基础教学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1、正确理解概念。熟记某些重要公式、法则、定理的准确无误是运算的基本要求,正确的记忆公式和法则是计算准确的前提。并能掌握公式的推导,只有理解某些概念与公式的推导,才能做到公式的正用、反用和活用,从而提高运算能力。

2、抓好审题训练。做题时养成认真审题、细心求解的习惯,要求学生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确定正确的运算顺序,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要做对一个计算题,首先要做到认真读题、多角度观察、综合性思考,过好审题关。

3、选择最优计算方法的训练。我们平时要加强对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训练。数学思想是数学的基本观点,是数学中最本质、最高层次的东西,它是解决运算合理性的基本策略的源泉,是数学运算的灵魂。

4、加强计算练习。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要进行严格训练。要求学生养成规范书写的习惯,书写工整、格式正确、字迹端正、做到不潦草,不涂改,保持作业整齐美观。要自信,争取一次做对;慢一点,想清楚再写;少心算,少跳步,草稿纸上也要写清楚。最好培养孩子们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定数量的计算题,而且必须保证准确率。这是一个长期坚持的一个过程,好多家长老想让孩子练习一、两次就做到这点,太急于求成反而会起到反效果。

5、加强学生准确检查计算题习惯的培养。好多孩子做完计算题后检查一遍后还是错的,或者有的直接把正确的反而改成了错误的。纠正这种坏习惯只是要求学生细心还远远不够,还要提高其验算能力。学生往往两三遍地查不出毛病,其原因往往是他们只是简单的重看一边或重算一遍,而不是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从不同角度进行演算。事实说明这种重算一遍的方法是没有多大意义的,而能从各个方面来迅速判断答案真假的学生,他们对问题的理解才会深刻,对学习才有意义。

6、建立错题集。让学生把自己在平时中经常做错的题整理到错题集上,自己在平日里可以经常看看自己哪些题老容易出错,在以后的做题中改正。

五、加强推理训练,注意解题策略,提高运算的简捷性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加强推理训练,平时练习就要求做到步步有根据、有充足的理由,并注意运算的顺序性。有的学生缺乏比较意识,做题时往往找到一种方法就抱着死做下去,认为做对就行了。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条件,提高运算的简捷性,如灵活运用概念、公式,灵活选择运算途径等。数形结合,化繁为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