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融服务发展趋势范文

金融服务发展趋势精选(九篇)

金融服务发展趋势

第1篇:金融服务发展趋势范文

论文提要:近年来,全球金融服务外包行业发展迅猛,我国金融服务外包已经开始起步并呈现不断发展的趋势。为保证我国金融服务外包行业的持续良性发展,政府部门应建立完善而有效的金融服务外包监管制度,并制定相关的鼓励政策;而金融机构应抓住机遇,明确外包战略,在可承受的范围内逐步扩大外包业务范围,并慎重选择外包服务商。

金融服务外包,是指金融机构将其部分事务委托给外部机构或者个人处理。2005年2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公布了《金融服务外包》,对金融服务外包监管提供指引。该文件将金融服务外包定义为“受管制实体在持续性的基础上利用第三方来完成一些一般由受管制现在或将来所从事的事务,而不论该第三方当事人是否为公司集团内的一个附属企业,或为公司集团外的某一当事人。”具体来看,金融服务外包不仅包括将业务交给外部机构,还包括将业务交给集团内的其他子公司去完成的情形;不仅包括业务的初始转移,还包括业务的再次转移(也可称之为“分包”);不仅包括银行业务的外包,还包括保险、基金等业务领域的外包。

从外包内容上看,金融服务外包包括金融信息技术外包(ITO)和金融业务流程外包(BPO)。金融信息技术外包,是指金融企业以长期合同的方式委托信息技术服务商提供部分或全部的信息技术服务,主要包括应用软件开发与服务、嵌入式软件开发与服务,以及其他相关的信息技术服务等。金融业务流程外包是指金融企业将非核心业务流程和部分核心业务流程委托给专业服务提供商来完成,主要包括呼叫中心、财务技术支持、消费者支持服务、运营流程外包等。

一、金融服务外包发展趋势

金融行业的服务外包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七十年代。当时,一些金融公司为节约成本,将打印及记录等业务外包。九十年代后,金融服务外包进入飞速发展时期,外包业务扩展到IT部门及人力资源等更多领域。近年来,发达国家出现了新一轮金融服务外包浪潮,在所有行业中,金融业外包规模已经仅排在制造业之后位居第二,覆盖了银行、保险、证券、投资等各类金融机构以及各种规模的金融机构。

(一)金融服务外包规模持续迅猛增长。当前,以软件及信息服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正以空前的速度实现跨国界转移,专业化服务出现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尤其是金融后台服务(外包)行业正进入高速成长期。金融机构在全球IT技术的发展、成本压力,以及自身安全要求和转移风险等因素的驱动下通过将前、后台业务分离,将金融后台服务包括金融数据处理、金融服务软件及系统研发、金融灾难备份、清算中心、银行卡业务等外包来提高效率、更专注于核心业务,以增加其在全球金融领域中的竞争力。全球外包年会主席、美国著名外包管理专家迈克尔·科比特曾估算,外包市场在1998~2000年间增长了一倍。2001年全球外包金额达3.78万亿美元,2003年全球外包市场规模为5.1万亿美元,目前正以每年约20%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将有20万亿美元的规模。

谋求低成本是金融服务外包迅猛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而参与其中的金融企业也的确获益匪浅。德勤咨询公司的《关于全球金融机构离岸外包2007》报告显示,半数以上的金融机构通过金融外包节约了40%的成本,而这个比例在2003年大约只有33%;外包节约的成本从2003年的5亿元到2006年的90亿元。根据德勤公司的预测,从2005年起的未来5年内,世界前100家大型国际金融企业将要向外输出3,560亿美元的金融外包业务。为此,这些企业将至少能节约1,380亿美元的运营成本。不仅如此,世界前20家大型金融企业还可以通过外包大幅削减2~3倍的经营成本。

(二)金融服务外包的内容逐渐深化。从金融服务外包的发展历程来看,金融服务外包起步于金融ITO,成长壮大于金融BPO,而发展趋势将是金融KPO。以前的金融服务外包主要是IT业务的外包,包括提供桌面协助、大型数据系统或网络的连接等服务。近年来,许多大型银行竞相将其操作管理中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业务派送到海外,离岸外包业务从一般IT服务扩展到金融服务领域,外包的商业模式也从一般软件配套服务进入了运营操作过程承包。目前,外包市场逐步向纵深发展,即逐步转向KPO。一些专精特定业务的外包商目前很受市场欢迎。近年来,这些提供特殊专精功能的外包商为了保持其竞争力而不断加大外包业务的深度,正在大力开拓专家型外包业务,并配以高科技的智能应用,创造出新的知识资本,从而大力降低成本。

(三)离岸金融服务外包趋势不断扩大。离岸金融服务外包是指金融企业将自己的部分业务委托给外国企业的一种商业行为。由于行业竞争的加剧,各公司的利润率不断下降,同时客户提出更高要求的服务,这推动了各金融服务公司在不断降低成本的同时要提高服务品质。最初,欧美的公司进行离岸外包是充分利用全球的劳动力差价进行劳动力套利,发展中国家低廉的劳动力降低了公司成本,使公司在竞争中获得成本优势。2003年后,这种趋势更加明显。许多跨国公司试图通过建立离岸交易及服务中心来提高本机构整体效率。金融机构除将业务外包给服务商外,也会把一些业务交由海外附属机构来完成。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的统计显示,2001年只有少于10%的金融机构参与到离岸外包的行业,而到2006年这个比例已经达到了75%。据金融研究公司Tower Group的调查,一批世界超级金融机构,包括美国运通、GE Capital等都向海外大规模地外移了客户呼叫中心与软件开发业务。

(四)金融服务外包的全球格局初步形成。美国、欧盟、日本等国是主要的金融服务外包发包方,而印度、爱尔兰等国是主要的接包方。美国公司占据全球离岸经营业务的70%。欧盟和日本占据剩余份额,其中英国居于主导地位。美国、日本和西欧的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的商务流程已经实现了标准化,为降低成本,将其业务流程中非核心的业务外包给国外其他的服务公司运作。

国际金融服务外包最主要承接国是印度、爱尔兰等。科尔尼咨询公司研究指出,从金融结构、商业环境和专业技术人才的获取三个方面来考察离岸目的地国家,印度处于绝对领先地位,中国、马来西亚、捷克等紧随其后。目前,国际金融服务外包市场已经形成以印度市场为核心,同时包括菲律宾、马来西亚等新兴服务外包市场的整体格局。

二、我国金融服务外包发展现状

全球金融服务外包的蓬勃发展对我国而言意味着两大机遇:一方面根据WTO协议,随着我国银行业的全面开放,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在华设立外包服务中心,我国有望成为继印度等国家之后又一个离岸金融服务外包中心,为国内金融服务外包商提供了大的机会;一方面国内金融机构也将越来越多地借鉴国外同行的成功经验,选择合适的外包商,将非核心业务剥离,提高自身经营效率。

(一)我国金融业在开展金融服务外包方面仍处在起步阶段。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开放,外资跨国金融机构较早在我国境内开展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目前,外资跨国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比较广泛,涉及数据处理、IT服务、人力资源管理和部分操作性业务等。相比之下,中资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外包尚处在起步阶段,部分国内金融机构开展了服务外包业务的尝试,主要集中于信息技术相关业务、信用卡业务的外包。

以银行业为例,2001年7月深圳发展银行与GDS(万国数据服务有限公司)签订为期五年的灾备外包服务协议。2002年通过招标,国家开发银行将PC等设备外包给了惠普公司。2004年2月国家开发银行与惠普的外包协议,是国内金融界首家整体外包案例。2005年国家开发银行的IT外包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应用系统开发、网络系统运维、灾备中心建设与运维、项目监理、咨询等共七个类型的服务。2003年11月中国光大银行将其核心业务和管理会计系统的开发外包给联想IT服务,项目引进全球ERP市场占比例最高的SAP公司的产品。2004年初,光大银行又将信用卡外包给了美国第一资讯公司,开创了国内信用卡系统外包开发的先河。同年8月,光大银行也签订了国内首份信用卡全面外包协议,将信用卡业务外包于美国第一资讯公司(FDC)。 转贴于

我国金融机构近几年来进行的金融外包在有效利用外部资源、集中资源于自己的核心业务、缩短新业务或新产品推向市场的时间、降低成本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然而,我国金融服务外包市场还很不完善,主要表现在:(1)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规范的纠纷处理机制缺失,外包监控制度尚不成熟;(2)外包服务商资格审查制度欠缺,致使质量信誉优异的外包服务商缺乏;(3)外包业务范围狭窄。但是国内金融服务外包主要集中于IT业,IT系统规模小的地方性商业银行通过外包服务所能带来的成本节约不具有吸引力。

但从长远发展趋势看,随着我国金融业开放程度的加深,国内金融行业的竞争将日趋激烈,国内金融机构也将更加关注自己的核心业务,对外包服务的需求将不断扩大。而国内IT行业、技术和管理咨询行业的迅速成长也会带动外包服务的增长;伴随着金融外包行业的成熟,专业化的金融服务外包商也将涌现出来。可以预见,中国金融服务外包的市场需求和供给均会不断扩大。

(二)我国在承接国际金融服务外包方面仍需进一步努力。近年来,在全球金融服务外包市场体系中,中国正越来越受到世人的瞩目,并被认为有机会成为继印度之后的全球第二大金融服务外包中心。毕博管理咨询公司彼得·郝勒维茨就曾认为,到2015年中国和印度将成为全球金融服务外包业的中心。因为中、印两国拥有大量受过良好培训的外包业务人才,具有劳动力成本优势,能提供满足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我国在综合成本、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比其他发展中国家具有优势,因此我国是发达国家金融服务外包的首要选择。我国有庞大的国内市场,而且这个市场还在不断扩大;另外,在软件从业人员的薪资方面,我国也比印度等国更有竞争力。

然而,相对于印度而言,我国在承接国际金融服务外包方面还存在差距。有专家表示,中国在外包业务方面可能仍落后5~10年。根据麦肯锡公司的调查,中国信息技术服务一年的收入还不到印度同行的一半,且外包服务部门零散,缺少具有规模优势的大企业。而且我国银行业的信息技术投入中,硬件投入的比例偏高,服务投入的比重较小,与国外银行业偏重服务投入的做法差距明显。此外,印度拥有更好的语言优势、数量更多的专业人才,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也较为严格。

三、推进我国金融机构服务外包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对政府部门的建议

1、建立完善而有效的金融服务外包监管制度。到目前为止,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尚未出台针对金融机构业务外包的监管法规或指引文件。监管制度的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金融机构业务外包的发展。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应充分认识到金融服务外包活动潜在的风险,立足于我国金融服务外包的实践,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监管框架和措施,参考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金融服务外包》的成果,尽快推出金融业务外包监管指引文件,为积极支持我国金融外包业务的发展提供制度基础。

2、制定相关的鼓励政策,支持金融服务外包行业发展。可将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列入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目录;还应建立并完善外包服务商的资格审查和信用评级制度。另外,政府可倡导建立金融服务外包行业协会,制定金融服务外包的行业标准,推动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健康规范发展。或由政府推动,组建金融服务外包联盟,突出群体力量,承接离岸金融服务外包业务。

(二)对金融机构的建议

1、明确外包战略。金融企业进行业务外包时,需要对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管理的优势与劣势、整体价值和长远目标进行系统分析,明确将要外包的业务在整个经营战略中的角色以及外包将给本企业造成的影响,外包业务的选定应与整体战略相一致。

第2篇:金融服务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金融服务外包;最新趋势;发展现状;未来前景;战略思路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10)03-0038-04

一、经济衰退条件下国际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最新趋势

(一)巨型金融服务外包交易规模明显下滑

金融危机使得经济发展不确定性提高,银行等金融机构更是损失巨大,占服务外包三分之一的金融外包业务严重缩水。2008年1-9月,金融业价值2000万美元以上的大型外包合同数量从130份减少到100份上下,合同金额从180亿美元下降到110亿美元。金额大于10亿美元的巨型合同下滑更快,从2008年上半年的12个减少到下半年的3个,合同总额由170亿美元下滑到64亿美元,比2007年同期减少35%。2009年以来,仅有美国保险公司英杰华集团选定EDS和惠普公司升级和管理它在英国的两个数据中心而签订的合同金额在10亿美元以上,而在2007年最大的一单外包业务曾超过500亿美元。

(二)辅后台业务潜在外包需求加快释放

由于在危机期间承受着削减成本以求生存的巨大压力,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减少或控制成本,削减在非主营业务方面的开支,就金融行业而言,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的辅后台业务如数据处理、资金清算、应用开发中心、银行卡业务、呼叫中心等成为新的外包热点。据报道,摩根大通和美国国际集团等都将在近期在菲拓展他们的信用卡等外包业务。麦肯锡的调查结果显示,2009年以来,美国领先银行的各个部门(从前台、运营、IT到财务、人力等)在高成本地区以外员工比例都计划大幅提升,并计划在2-3年期间继续保持离岸外包项目,其中一些资本市场的流动性产品(基金托管、外汇、现金股权等)建设甚至将加速,一些期待市场复苏的机会主义的产能也将加快建设。在成本压力下,西欧的金融机构也在寻找新的外包机会。2009年7月。葡萄牙最大的综合金融集团之一――圣精银行(Banco Espirito Santo)与IBM宣布签署了一项价值1.5亿欧元、为期10年的外包服务合同,将由IBM管理该银行的信息技术基础架构。

(三)服务外包行业掀起新的并购浪潮,国际金融机构自营运营中心外部化成为新趋势

此次金融危机中,部分金融机构损失较大,为降低经营成本,出现自营中心外部化、出售给专业服务外包商的新趋势。2008年7月,英国Aviva保险集团将旗下的全球共享服务中心AGS出售给专业BPO服务商WNS,并与WNS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为其在英国和加拿大的保险业务提供服务外包。2008年10月,花旗集团将建在印度的全球处理中心CGSL出售给TCS(印度塔塔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其后双方签署为期9.5年的外包合同。由TCS继续为花旗集团及其旗下子公司提供各种相关的后台流程处理业务。花旗集团也由此成为第一家将包括核心后台运营处理在内的完整处理流程外包的全球银行。

(四)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有望赢得“反向式增长”机遇

全球经济调整带来风险与挑战的同时,也孕育着发展机遇,印度外包产业曾在此前的三次经济衰退中逆势增长。本次金融危机强化了具有一定基础的发展中国家在某些特定领域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竞争优势,通过人力成本套利加速发展,“反向式增长”势头明显。以全球第二大服务外包目的国菲律宾为侧,在全球经济呈现一片阴暗的情况下,2008年其外包收入达60亿美元,实现25%的增长,其中85%的客户来自银行服务业,成为菲国经济增长的新亮点,为避免菲经济陷入衰退做出了重要贡献。截至2008年底,中国BPO服务外包行业已成长为约230亿元人民币规模的市场。其中,约占20%份额的金融业服务外包,增长率在20%以上。例如,中国本土最大的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华道数据充分把握金融危机的重要机遇,加快商业模式创新,大力拓展金融后台服务外包业务,目前已与30多家中国和北美的信用卡发卡机构、银行和保险公司结为合作伙伴,股东包括以鼎晖投资在内的四家全球基金,华道数据成功人选IAOP2009年度全球外包100强企业,成为世界最优秀的外包服务提供商之一。

二、当前中国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现状与主要问题

(一)本土市场规模较小,外包渗透率偏低

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金融服务外包市场目前尚处于萌芽阶段,总体规模较小,渗透率偏低。到2008年底,中国金融服务外包市场规模仅为48亿元人民币,而同期美国市场规模为9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54亿元,中国金融服务外包市场不及美国市场规模的7.4%。从金融行业服务外包渗透率来看,中国处于较低水平,金融行业服务外包支出仅占整体金融业运营支出的0.53%,而同期美国则达到了1.86%。原因主要在于国内金融外包产业起步较晚以及市场、产业和法律环境基础不够完善,风险管理和监控手段有限,因此,迄今为止,实施外包的金融机构以中小银行为主,主要国有大型银行涉及较少。

(二)业务内容相对简单,产业成熟度低

我国金融机构近几年来进行的金融外包在有效利用外部资源、集中资源于自己的核心业务、缩短新业务或新产品推向市场的时间、降低成本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从业务内容看,相对简单,总体处于初级阶段。从服务层级和内容看,目前中国金融服务外包业务以操作简单、重复性强的如IT服务、数据加工、单据审核等基本后台处理低端业务为主,大部分职能型业务如财务会计、人力资源、采购及金融市场的研究和数据分析、批发银行、保险理赔等前台高端业务外包很少;从业务深度看。以单点或局部外包业务为主,相对复杂、涵盖环节较多的整体流程外包尚不多见;从发包商和服务提供商的合作关系来看,中国金融机构对外包业务提供商的价值定位主要在短期“补缺”方面,特别是短期的人力和技能等资源提供方面,通过与外包商长期合作实现流程优化、业务创新以及改善运营模式等长期目标的战略外包较少。

(三)本土服务提供商成长迅速,但承接大型项目和系统服务能力尚嫌不足

随着国内金融机构对外包服务的认可度不断提高,市场逐渐打开,本土服务商的技术能力和风险控制水平迅速提高,且具有成本低廉、便于沟通、熟悉本土市场需求和政策环境变化等优势。由惠普、IBM垄断的局面正在发生改变。比如神州数码凭借在核心业务系统外包方面的优势,赢得了包括中国建设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银行、广东发展银行、交通银行等在内的一些银行的核心系统外包项目,成为国内第二大金融解决方案提供商。同时也是唯一能提供金融高端咨询服务的本土服务商,使得国内银行IT系统外包(1TO)市场整体竞争格局发生重要变化。以华道数据为代表的部分专业从事金融BPO业务外包的企业也迅速成长起来。但是。总体看,本土服务提供商在资质、技术能力和风险控制水平方面与跨国服务商还存在较大差距,在承接大型项目和系统服务能力以及包括人力资源培训、知识创新和产品研发等知识流程外包(KPO)方面稍嫌不足。

(四)国内监控体系不成熟,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随着金融服务“离岸化”商业链外包成为重要趋势,金融机构与服务商的关系也由传统的服务提供转变为战略合作,离岸业务的增长产生了监管当局对“国家风险”进行监控的需要。巴塞尔委员会等国际监管层面和金融服务外包发展相对成熟的主要发达国家对金融服务外包陆续出台了一些监管措施。就中国而言,为适应产业发展需要,近几年国家陆续颁布了一些针对金融行业BPO的法规,在原则性层面提供了一些指导,但总体来看,由于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总体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引起监管机构的足够重视,除了一部专门针对商业银行外包的征求意见稿,其他主要在一些银行业务管理文件中零星涉及到外包的规定出台,对于证券、保险等其他金融服务领域中日益广泛的外包现象涉及很少,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较为成熟的监管体系相比,中国对金融服务外包领域的监管还比较薄弱,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日益成为金融服务外包发展的制约因素。

三、后危机时代中国金融服务外包产业面临重要机遇

(一)后危机时代,国际金融服务外包市场将加快重组和转移

尽管金融危机引起的需求收缩令中国服务外包增长放缓,但未来3至4年中国仍有望保持23%以上的高速增长。一旦全球经济走出低谷。中国服务外包业将迎来广阔的市场空间。与印度相比,中国仍然保有劳动力成本方面的优势,平均IT劳务成本比印度低三至四成,而对比在成本上更低的加纳、印尼、越南、菲律宾等地,中国多源服务外包基地的建设以及人力资本的性价比,也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预计到2010年,中国在岸金融业务流程外包市场将高达500亿美元,离岸金融业务流程外包也将超过50亿美元,到2015年,中国将可能成为继印度之后的全球金融服务外包中心,其在远东市场的地位得到巩固。

(二)对外开放和竞争加剧将加快释放国内金融机构的外包需求

在金融业对外开放加快和金融业竞争日益加剧的市场环境下。国内金融机构开始更多关注自身核心业务的发展创新和整体经营效益的提升,积极进行业务梳理、整合和集中,进而越来越多地尝试将自身部分的非核心业务进行外包。此外,国内金融机构信息化起点低,在新型金融业务和流程方面存在人才、经验和技能缺口,可以直接采用已相当成熟的外包模式作为有益的补充,通过与外包服务商的战略协作,实现跨越式发展。上述原因势必加快释放国内金融机构的外包需求。

(三)跨国服务提供商的进入将带来成熟的金融服务外包运营模式,对本土服务商产生示范效应。大大提高其整体服务水平和竞争力

从全球看,金融服务业是外包市场规模最大、业务模式发展较为成熟的行业,欧美等国际同行的外包项目早已超越简单的操作性后台业务,而是以涵盖复杂环节的多节点整体流程外包为主,跨国服务提供商通常具有很强的业务流程咨询能力和IT系统实施能力,发包商与接包商形成长期稳固的战略合作关系,项目金额动辄上亿美元,甚至数十亿美元。随着外资银行和跨国服务商的涌入,先进的管理方法与从业规范必将给中国金融服务外包业带来从概念到实践的全面冲击,进而对本土服务商产生示范效应。从而提高其竞争力和中国金融外包行业整体发展水平。

四、加快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

(一)积极发挥外资机构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到服务开放阶段,发展金融服务外包。应大力借鉴制造业的有益经验,积极引进金融服务外包专业公司,在外资金融机构密集、国际金融业务集中及具有显著地缘或成本优势地区加强金融服务外包园区建设,鼓励发展金融服务外包咨询监理中心,加快建设金融科技服务外包中心,大力发展金融信息和金融研究中心,打造国际跨国金融机构的亚太总部基地和全球后台服务中心,积极发挥外资机构在培育市场和提升产业竞争力方面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二)鼓励国内金融机构释放内需

专业外包商往往比金融机构具有更丰富的专业化知识和经验,因而产生更高的生产效率,金融服务外包是金融产业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随着中国经就的快速增长,金融产业的整体规模迅速扩大,金融资产不断增加。应大力加强对金融服务外包产业的推介和宣传活动,鼓励本土金融机构,尤其是大型国有银行和金融企业将服务外包作为减少风险投资、降低经营成本、转移安全风险、提高服务水平、获得竞争优势和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战略,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在建设外包市场体系中的积极作用,改善金融服务外包发展的外部环境,打消金融企业在外包风险管理和就业问题等方面的顾虑。

(三)尽快建立健全中国金融服务外包监管体系

由于金融行业对风险具有特殊敏感性,覆盖面窄、指引规则不够细化等监管体系不完善已成为制约金融服务外包顺利发展的重要因素。为适应和促进金融服务外包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关部门应密切关注外包产业发展动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综合考虑金融机构的效率要求与金融安全,坚持有效监管与合理监管的原则,适时出台明晰的监管规则,将监管范围、内容、权限和程序予以具体化和规范化。

第3篇:金融服务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技术;互联网金融;服务;趋势;对策

移动互联网金融不但凝缩了传统金融行业的精髓以及优势,而且引入了先进的移动互联网技术,是两者结合的产物。相较于传统金融服务,移动互联网金融服务建立在移动设备的基础上,比较典型的有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应用设备上的差异,使移动互联网金融业务有诸多明显的特征,其中不但包括透明度强、成本低廉,还包括参与性强、操作简便。正是因为这样的优势,使其得到了快速发展。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分析了移动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商业银行的发展对策。

1.移动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发展趋势

1.1金融服务行业壁垒淡化

互联网产业改变了生活、生产方式,在很多领域都硕果累累,诸如网络基础建设、软件应用、信息服务等。而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进步,资金、信息优势的积累,互联网产业将改造、改变更多的传统产业。一些和互联网“精神”、“发展趋势”相悖的企业,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和挤压下,要么借助互联网提供的机遇“涅”,要么则走向终结。在互联网产业的推动、支持下,产业之间的壁垒将逐渐消失,产业融合的趋势将不断加强。在这样的情况下,金融服务行业的壁垒将日益淡化,直至融合。

1.2金融服务需求扩大、层次提高

人口结构的变化会导致金融服务需求、层次的变化,具体体现在如下两点:其一,高金融资产群体老龄化。现在高金融资产客户群体主要是青壮年人群,而未来这部分群体将变为中年人,这种老龄化的趋势正在悄然而变。为了适应新的金融需求,就需要加强产品研发,对以往的产品加以调整,特别是医疗卫生领域的、互助养老等方面的产品和服务。总的来说,高金融资产群体的老龄化,实际上催生了新的金融服务需求,扩大了金融服务的范围。其二,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将不断加强,人们在各方面的需求水平将不断提高。这部分需求是刺激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在新的形势下,城市人群越来越多,对银行产品、服务的需求更大、要求更高,尤其是在智能性、移动性等方面。在这样的情况下,银行必须要利用大数据技术,加强对数据的关联分析、建立数据分析模型,以推出更高层次的产品,满足用户的需求。而发展到一定程度,移动终端以其便捷、体验性、移动性等特征,在金融服务领域将占据更大的份额。

1.3金融产品服务定价市场化

这里所说的金融产品服务定价市场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具体如下:其一,汇率市场化不断成熟。出境旅行、投资、留学等更为便利,跨境结算的需求将不断增加。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企业客户为了更好地适应国际化发展趋势,在对外投资、分支机构设立上也将更为积极,这些都标志着汇率市场化进程提速。国内商业银行的业务还主要停留在满足内需上,而随着汇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内商业银行的业务国际化水平将不断提高,国际计算业务将成为盈利的关键。而移动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发展,能够有效地降低境外网点设立成本,更好地为企业和个人客户提供相应的服务,提高银行的经营、服务效率。其二,利率市场化不断成熟。从近年的情况来看,我国的金融行业的经济增速,已经超过了实体经济。但是产品、服务的同质性较强,竞争激烈。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相关政策的出台,利率限制将逐渐放松,存款保险制度将不断完善。在这样的发展驱使下,商业银行当前“重规模、轻效益”的经营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趋势,必须要推出中间业务产品以及更为高端的金融服务。而这些产品、服务大都建立在移动互联网的基础上。

2.商业银行应对移动互联网金融服务趋势的发展对策

2.1提高对移动互联网金融的重视程度

商业银行要发展必须要看到大的趋势、走向,移动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应该引起商业银行的注意。商业银行领导应该从战略上认识到移动互联网金融的重要性,时刻关注产业布局,提高自身的敏感性和反应速度。以往,商业银行将互联网金融服务看作是自身业务的拓展途径。以电子银行业务为例,商业银行看重的是该业务对人力资源的释放作用。因为该业务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经营效率,这才引起了银行的关注。商业银行大多利用新渠道来进行传统业务的迁移,而不能利用这些渠道进行创新,研发新产品、服务,这使得其发展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商业银行还不能改变这种思维方式,必将自承恶果。

2.2挖掘潜在业务增长点和盈利点

商业银行要发展,眼光必须要放长远,不能局限于当前的“形势”,而应该预测未来十年,甚至数十年的产品、服务的趋势,并深挖、改造,推出更多新业务、产品、服务,提升自身的竞争力。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让业内惊奇,而随着越来越多新技术的出现,产品、服务的模式将发生深层次的变革。以手机银行为例,该业务的发展和成熟,实际上建立在智能快速普及的基础上。手机银行的发展,不但有效地拓展了商业银行的业务,也进一步优化了商业银行的功能和内容。而试想随着移动终端技术的快速发展,金融服务平台又将发生怎样的改变呢?商业银行需要挖掘的业务增长点很多,盈利的角度和思维也十分多样,只有看得远,才能走得远。

2.3开展互利共赢的产业合作

依靠移动互联网金融平台,社会公众可以享受到更为多元的金融服务。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商业银行的竞争者们正在加速开辟新业务、新赢利点,以便在竞争中取得主导权。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第三方支付机构在支付结算领域的尝试。它们通过提供更为智能的金融服务,弱化了客户对银行产品、服务的需求,凸显出自身产品、服务的有效性,对银行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为此,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应该时刻关注市场走向,掌握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动向以及彼此之间的合作关系:并且在确保自身利益的基础上,加强和这些主体的交流与合作,不断积累在互联网金融上的经验,逐步提升自身的产品质量、服务水平,实现互利共赢。在支付结算领域,新产品屡见不鲜,业务类型也更为多元,结算行为更加复杂。在这样当前情况下,客户对支付流程再造的需求就会逐渐凸显出来。为了实现自身在支付结算领域的突破,商业银行可以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享相关数据,以便更好地分析、评估客户的资金流特征、支付偏好、结算需求等,以更好地优化支付流程,为客户创造更为便捷、高端的客户体验。在投资融资领域,由于金融脱媒进程不断加快,客户的投融资渠道越来越多,在产品与服务的选择上,从注重考量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程度。为了拓展自身的融资业务,商业银行应该掌握市场的发展趋势,了解网络融资公司等机构的运行状况,并建立和这些结构的合作,以便从他们身上获取更多的数据信息,通过对这些数据信息的评估、分析,建立健全自身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以便争取到更多的中小企业客户,为其研发更多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在与移动金融服务方合作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并购等方式,将竞争对手整合成自身的力量,这样不但可以更好地掌握客户资源,还可以提高信息共享程度,更好地促进相关业务的开展。

2.4推进内外部系统的有效联通

为了更好地提高移动互联网金融服务水平,就需要从满足客户智能化、移动化的金融业务需求出发。而要满足客户这样的需求,就需要加强对各类商业智能技术的研究和创新。这种研究和创新建立在内外部系统有效联通的基础上,只有实现有效、智能的联通,才能更好地精准的推送相关的信息,保持对客户需求的敏感度,有效地进行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开展精准的市场营销。具体来说,要推进内外部系统的有效联通,就需要集中力量,构建移动金融产品与服务体系。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商业银行当前的业务系统诸多,运营管理较为复杂,交易数据量较大。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实现业务间的融合存在很大的难度。但是在从移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来看,对不同业务数据进行整合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只有在统一的系统中,才能更好地进行客户关系维护,把握客户的需求,搜集更为多元的交易信息,以便发现更好地销售机会。这样一方面满足了客户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提高银行的经营效益。在未来十年,商业银行应该加快内部数据仓库建设,借助大数据技术、通信网络,提高自身的信息存储、处理、联通、分析、共享等方面的能力,依靠这些信息数据的分析结果,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有效地开展与合作伙伴的战略合作。

2.5深入感知金融市场需求信息

掌握市场需求信息,是提品、服务的基础,为此,商业银行一方面应该尽量采集、汇总客户办理业务中表露的需求信息,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对金融生态系统信息数据的分析。只有了解到真实、可靠的需求信息、数据,才能更好地进行决策优化,提供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在未来十年,新兴信息技术,诸如语音识别、大数据技术、物联网等将快速发展起来,商业银行应加强对这些技术的应用水平,提高与客户的交互水平,掌握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并通过有效地分类,关注潜在的客户。此外,人口城市化、老龄化车孤独不断提高,移动金融、社区应用等正快速发展起来在这样的情况下,在金融生态系统中将会产生更多的潜在客户需求。在移动互联网平台上,商业银行的小微金融支付业务存在诸多的竞争,其中不但有电信运营商的用户识别竞争,第三方支付机构支付工具的竞争,还包括移动互联网公司客户资源的竞争。总之,商业银行为了适应移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需要构建完善的移动金融服务体系,深入感知金融市场需求信息,及时获取相关数据信息,凸显银行的渠道优势、技术优势。

2.6提升银行的数据分析能力

为了构建引动互联网金融服务体系,商业银行需要加强对新型数据挖掘技术的了解,不断提高自身的数据分析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借助这些数据,完善自身的决策支持系统,优化业务流程以及知识获取流程。商业银行在运营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存在某些“痕迹”、“规律”的,但是这些“内涵式”的“痕迹”、“规律”都隐藏在大量的数据深层。要分析出这些有用的东西,就需要利用数据仓库。商业银行需要利用成熟的数据挖掘技术,筛选、分析银行的业务数据,将无用的数据剔除,选择那些对业务开展有用的数据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为决策系统提供数据源。在利用成熟数据挖掘技术的基础上,银行的业务部门要与技术部门保持合作,及时总结最新的实践经验,听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以便保证知识库信息建立与管理过程中维持决策推理机制运行的准确性。

2.7打造移动金融产品创新团队

为了更好地适应移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商业银行应该加强对相关人才的培养工作。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互联网行业存在大量高科技人才,且保持激烈的竞争。银行出于成本控制的考虑,引入的高科技人才比较少,这使得商业银行难以具备与互联网企业想匹配的科技水平,在竞争中始终处于劣势。在互联网行业集中了大量的产品研发人才,且素质较高,而商业银行在这方面比较薄弱,为了适应移动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发展趋势,商业银行应该挖掘和培养更多的移动互联网金融方面的人才。

第4篇:金融服务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金融危机 贸易发展 趋势研究

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不能实现各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与此同时,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面对日益复杂的金融危机,既要保障我国的经济实力,又要保障经济利益的提升,如何选择我国贸易发展的趋势,成为社会各界比较关注的问题,根据我国贸易的实际发展,分析世界贸易的需求,提出符合国情的贸易发展趋势及发展目标。

一、金融危机的影响

金融危机的影响多种多样,严重制约世界经济水平的提高,对金融危机的影响进行分析,其主要的表现形式大致分为三种。首先是商品与贸易同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商品随着贸易的上升而上升,金融危机导致贸易的综合服务上升,但是商品却没有占据主导地位,降低了商品的价值性,促使两者之间分级发展;其次是金融危机有选择的对行业造成影响,金融危机导致世界对商品的需求度降低,导致过多资源被浪费,不同行业受到金融危机不同的影响,致使以商品制造业为主的行业受到较大攻击,行业的正常运行受到制约;最后是平衡发展中、发达国家的差距,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全球都在努力实现国家经济效益的最高,风险最小,因此促使各国之间在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表达自身对金融危机的意见,由此,可发现提升国家利益的途径,改变了以往发达国家主宰贸易市场的局面。

二、我国贸易发展的趋势

金融危机的出现,促使世界经济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同时为贸易的发展提供机遇,因此,金融危机的影响,为我国的贸易提供了发展平台,针对我国贸易的发展趋势,作以下分析:

1.贸易方式的转型。我国传统的贸易方式主要以粗放、模仿为主,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促进贸易方式转型为集约、创新。贸易方式的转型,优化我国贸易结构,传统的贸易方式无法解决金融危机带来的难题,例如:我国产品出口时,单价降低,同样的资金,可购买更多的商品,无疑降低了我国的收益,因此需根据我国贸易的实际情况,促进贸易的发展。

2.贸易结构的调整。金融危机带来的世界竞争必不可少,我国的贸易发展趋势必须改变传统以导向为主的出口,将其调整为以竞争为核心的结构模式,结合创新的贸易元素,制定贸易结构调整的计划,在我国现行的贸易基础上,对贸易结构进行创新调整,不仅可以保留我国的经济实力,而且可以适当解决我国在金融危机中遇到的问题,促进资金的流通,保障我国在贸易的过程中获得更高的利益,推进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3.贸易服务的转型。我国最初的贸易,对商品质量的重视度远大于服务,金融危机的到来,导致商品质量缺乏实际的竞争力,我国贸易的发展趋势需朝向贸易服务转型,近几年,在对我国贸易经济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可发现,贸易服务因素在经济中的活跃度非常高,在我国的贸易中,将商品的服务作为贸易的品牌,可有效利用金融危机,刺激我国贸易的发展。

4.贸易层次的调整。改变传统的贸易层次,促使贸易层次高端化,是我国贸易发展的层次趋势,我国传统的贸易层次比较低,主要围绕我国各项资源的优势,降低我国贸易的能力,同时也无法在贸易中获取效益,因此调整我国的贸易层次,推动我国贸易商品的高端化,我国可采取国外经验借鉴或者是政策干预的方式,加快贸易层次调整的力度,降低金融危机的影响力。

综上所述,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贸易发展的趋势更加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有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抓住金融危机中的有效因素,提高我国的贸易水平,同时提升我国在世界金融中的影响力。

三、我国贸易发展的措施

针对我国贸易发展趋势,提出有效的实施措施,在保障我国贸易的发展适应金融危机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我国的贸易发展,具体措施如下:

1.重点建设人才。为促进我国贸易的发展,必须吸纳更多的人才,同时以人才为基础,也是促进贸易迅速进步的先决条件,所以,我国需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普及高等知识教育,重点培养专业人才,促使人才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在人才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可促进国际学生之间的交流,以交流的方式促进人才的成长,帮助我国贸易发展储备技能比较高的人才。

2.杜绝行业垄断。实现我国贸易发展的有效措施,即是鼓励行业在保障自身运营效益的基础上实行开放,行业垄断不利于贸易竞争力的提升,自身吸收不到发展经验,同时导致行业合作伙伴的缺乏,通过行业的开放,才可实现贸易的持续发展,例如:在某行业的开放过程中,首先对国内开放,稳定国内市场的行业结构,整体提升国内贸易的发展力;其次采取部分对国外开放,促进贸易行业的交流,不仅可获取大量的行业信息以及贸易经验外,而且可刺激国际金融经济的发展;最后在国际上扩大行业开放的范围,促使我国在金融危机影响下的贸易得到发展。

3.发挥政策力度。我国政策的支持对贸易发展影响较大,为保障我国贸易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可平稳发展,我国应发挥政策的力度,通过出台相关的政策,对我国的贸易市场进行约束,例如:财务政策,国家应给予贸易公司适当的财务税收,采取财政上补助贸易公司的方式,提升我国贸易在市场经济中的影响力,由此还可帮助我国贸易吸收大量人才,促进贸易与人才的良性循环。

四、结束语

金融危机影响中,我国贸易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部分,以调整、转型为发展我国贸易措施的依据,促使我国在金融危机中,可寻找到合适的贸易发展趋势,站在经济发展的角度考虑,提出我国贸易发展的趋势,一方面树立我国在世界金融行业中的形象;另一方面为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奠定基础,同时提升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阮丽熔.浅析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J].中国集体经济,2012(03).

[2]李丽.全球经济危机发展趋势及中国贸易的发展趋势[J].统计与决策,2011(01).

第5篇:金融服务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 转型 必要性 风险

一、我国商业银行转型的必要性

(一)顺应当代金融发展大趋势的要求

从美国的金融发展史可以看出,由金融霸权国家主导的金融行业的发展和变革是有一定的历史趋势和规律的,20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的经济“大萧条”催生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该法案将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分离开来,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达60多年。直到90年代的金融创新和自由化趋势加强,美国颁布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才打破了金融各业态不能混业经营的藩篱,使得混业经营成为可能和金融发展的大趋势。2008年的金融危机暴露了金融创新中缺乏监管导致的严重后果,于是2010年7月21日,美国颁布了《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案》,对美国金融体系各层面进行了规范。该法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银行的综合化发展,但其目的是要建立一个稳定有序、富有效率的监管机制。应该看到,正是得益于其产品与业务的完整齐全,开展综合化经营的大型银行在此轮金融危机中展现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以及在危机之后才会迅速扭亏为盈。所以,金融的综合化混业经营仍是当代金融发展的主要历史趋势,我国的商业银行如果想在日益激烈和开放的金融全球化竞争中立足,就需要顺应由发达国家引领的金融综合化经营的行业趋势,以稳健主动的姿态进行转型的探索和尝试。

(二)利率市场化的驱动

由于我国的金融结构不合理,金融体系过于依赖银行间接融资,再加上我国的金融机构还没有实现利率市场化,使得商业银行仅仅依靠存贷款的利差就可以赚取巨额的利润,但是在为众多中小企业提供急需的融资服务方面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履行社会责任和为广大普通客户提供金融服务上也差强人意。长远来看,利率市场化是积极的举措——它迫使这些庞大的国有控股银行展开更加有力的竞争,促使各自的营业收入来源更加多元化。目前,利差为各大银行贡献了大约80%的利润,而利率市场化将侵蚀此前坚如磐石的存贷息差。利率的逐步市场化是中国金融市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率市场化的趋势驱动着我国商业银行要进行适时转型。

(三)自身寻求发展,应对不同业态金融竞争的要求

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商业银行提出了战略转型的探索要求。从长远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逐步增加,以及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完善,发挥越来越重要的直接融资的作用,商业银行无论从融资规模或者在融资结构中的占比上来说应该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也符合这一点。在全球经济一体化、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监管政策与国际接轨、利率逐步市场化、客户需求多元化、金融脱媒加快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自身寻求发展必须改变传统的利差赢利模式,提升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虽然银行、证券、保险是目前我国金融领域的三大主业,但是证券和保险在融资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和银行相比,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除了近几年基金和信托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像小额贷款、农村互助合作社、典当等泛金融业态也会在市场的多样化融资需求和多层次的金融体系中找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另外,随着中国的金融领域对外开放程度的增强,商业银行不仅面临像汇丰银行、花旗银行这样业务成熟、实力强大、服务优良的国外超级大银行的挑战,可能还会遇到国外其他金融创新业务和产品的冲击。因此,我国的商业银行立足长远,谋划长期的发展转型是应对国内外不同金融业态竞争的必然选择。

(四)缓解社会舆论压力,更好满足客户的需要

商业银行的高福利、高薪酬是众所周知的事,金融本就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而商业银行在我国更是金融的核心,所以商业银行的高额利润以及员工的高收入有很大程度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小企业经历寒冬,实体经济困难重重,但是商业银行依然“春风依旧”,加上媒体网络等报道的一些新闻事件把我国商业银行的暴利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尤其是在我国贫富差距扩大的国情背景下,商业银行的上千种让人捉摸不透的服务收费项目,加上服务态度不佳和糟糕的客户体验,使得居民对商业银行依靠行业垄断地位和仅食“利差”就获取的暴利以及高管和员工的高额薪酬和福利,越来越感到不满,而且在赚取暴利之后银行业并没有很好的履行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整个中国的银行业都遭受到社会各界强烈的舆论压力和抨击。在这样的环境下,如果各家商业银行期望改善自身在社会和客户心目中的形象,缓解社会舆论批评的压力,提高客户体验金融服务的满意度,在未来利率市场化趋势和金融各业态竞争的浪潮中留住客户,就必须放低自身姿态,虚心主动制定长远发展战略,主动求变掌握先机,进行顺应趋势的转型。

二、转型中面临的风险

(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未来发展模式的不确定性

随着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日益深入人心,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时期,各国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政治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日益迫切,国内外环境和各种因素的复杂多变给我国商业银行的转型带来了诸多的风险和冲击。虽然综合化经营是当今由美国引领的金融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但是中国的中央银行和金融监管机构从金融稳定和控制风险的角度考虑,始终坚持分业经营的原则。尽管中国在混业经营上做出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但是面对决策层的考虑和政策取向,商业银行未来到底进行怎样的转型和业务创新都还具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一旦未来中国的金融结构和金融格局发生变革,存贷款利率更加的市场化,仅依靠目前“存贷差”的利润模式肯定难以为继,但是能否借鉴国外商业银行已有的成熟的发展模式以及能否进行同样的业务创新,这些问题都依赖于到时候决策层的政策和监管层的态度。所以说,从长远来看中国的商业银行进行转型的趋势难以逆转,但是具体转向什么样的新的发展模式,开展怎么样的业务创新从目前来看都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二)金融结构转型的冲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中,并没有按照产业结构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形成相适应的金融结构。表现为:多年以来,国有大银行一直掌控着贷款供给,将集中于大银行的金融资金以优惠利率输送给“宠儿”国有大企业,虽然中小企业和农村地区对于资金的需求非常旺盛,但是金融体系中缺少为它们提供融资服务的中小银行和金融机构,使得这些经济实体的金融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虽然以商业银行为绝对主体的间接融资方式占据了我国金融市场融资渠道近80%的比重,但是立足长远,遵循国外金融结构演化过渡的规律来看,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和理性化,证券业以及保险业、信托业、基金业、小额贷款等多样化的金融体系和融资渠道将发挥重要作用。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中的融资规模和占比将会下降,至少现在在金融体系中的垄断地位将受到挑战,未来的商业银行将难以再像现在一样仅依靠“存贷差”就可以轻易赚取巨额利润。所以,长期来看,当过惯了“好日子”的商业银行一旦面临中国的金融结构由银行间接融资为主导向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为主导的过渡,如果不能很好的制定应对转型的战略规划,主动谋求自身在金融结构格局变革中的立足点,将会面临很大的风险冲击。

(三)外资银行以及其他金融业态的挑战

随着中国的金融市场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市场化,金融结构越来越优化,中国的商业银行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到来自外资银行和包括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等行业以及小贷公司、典当、融资租赁等其他泛金融业态的竞争冲击。和中国的商业银行相比,外资银行的业务相对比较完善和成熟,服务理念和员工素质更加优良,一旦中国的金融市场更加的开放化,外资银行凭借着自身的优势势必会对中国的银行造成很大的冲击。而且随着其他几大金融主业和基金、信托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未来可能形成证券、保险、基金以及信托和商业银行抢占瓜分金融天下的格局。以信托业为例,工商企业正从规模日益壮大的信托公司中获得越来越多的融资。2012年6月底,中国的信托公司管理的资产规模为人民币5.5万亿元,较一年前的3.7万亿元增长了49%。在不久前的一份报告中,毕马威(KPMG)测算,到今年年底,信托公司管理的资产规模将超过保险领域,成为金融行业的第二大主业。一旦到时商业银行面临着外资银行和本土其他几大金融主业以及新型金融业态后来居上的内外夹击,在自身的转型过程中将会面临着很大的风险和挑战。

三、简要的对策和建议

商业银行的综合化经营是银行业发展的趋势,这种趋势反映了客户的金融需求日益多元化,是商业银行优化业务结构与盈利结构,提高风险防控能力的需要。

首先,探索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由于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坚持严格的金融分业经营,所以银行综合化经营的转型探索应重视全面分析和控制风险,可以先从基于客户需求、符合监管要求、风险可测可控的业务开始,分类进行、适度开放、稳健审慎的推进。不仅要与实体经济发展阶段相一致,既不能滞后,也不能脱离和超前实体经济,还要与客户的市场需求相一致,与监管水平相一致。

其次,变革商业银行的管理模式与经营理念。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大信息披露的透明度,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在借鉴发达国家先进银行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情况对管理模式进行变革,推行扁平化管理、流程化运营、标准化操作、专业化服务,提升竞争力。商业银行要突破过度倚重存贷款的传统经营观念,坚持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理念,以满足客户为中心,针对不同客户的金融需求,提供个性化、多样化、优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再者,创新商业银行的业务和产品。一是要促进对资产多元化、资产证券化(如贷款证券化、应收账款证券化)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将银行信贷资产转变为可在市场上出售和流动的证券化资产,以解决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不足、资本充足率下降等问题;二是要充分利用商业银行辐射面广和信息灵通的优势,发展高效益、低风险的中间业务,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变革传统盈利模式。

参考文献:

[1]隋健,潘丽娟.关于后危机时代我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策略的思考[J].中国货币市场,2011(11).

第6篇:金融服务发展趋势范文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科技的发展之不断加快,中国市场经济的网络金融呈现出越来越好的发展趋势,其原生创新和国际借鉴皆有发展。话虽如此,综合考量目前状况依然可以发现网络金融行业现状并不能称之为十分成熟,所以当下业内从业者和行业研究者应该认真分析相关问题,找出解决之道。下文就将针对网络金融在金融行业的发展状况,综合考虑两者之间的关系,将发展进程已经出现的问题一一进行分析讨论,并积极提出合理科学的解决方法,保证网络金融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体制之下博得更良好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

网络金融;现状及其发展;未来趋势

0 引言

纵观我国现行金融行业的蓬勃发展,可以清楚地发现,网络金融在其发展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金融行业发展分支众多,无论在哪种类型的金融业务方面,网络金融的发展都与其息息相关。因此,伴随如今国内与世界同步发展的金融发展态势,网络金融将持续进行高效的发展,与此同时其市场份额也将不断拓展,最终全面融入我国各个金融业务的发展中去,成为与传统金融通道相抗衡的新型金融业务发展趋势。

1 网络金融的兴起

说到网络金融的兴起,可以说这是时展的必然趋势,网络金融也就是我们今天俗称的电子金融,这种金融业务发展模式是借助现代互联网的信息技术向广大客户实现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正因为这种金融业务处理模式大量借助了网络平台,因此更具有全面性和高效性,让客户的业务要求可以基本达到有求必应,实现了一体化和人性化的金融服务要求。从各个国家对网络金融技术的应用情况来看,从经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网络金融都占很大比重,在金融行业已然呈现全方位、多角度的发展模式进发。纵观未来,这种发展态势将会更加激烈,渐渐占领整个金融行业发展的市场份额。这种现实情况的发展提醒我国各个金融行业发展人,务必迅速将网络金融与世界金融之间的发展关系理清,真正将网络金融重视起来,让其对我国金融行业发挥更加有利的积极作用,以紧跟世界金融发展步伐,展现我国金融发展的巨大潜力。

2 网络金融产生的背景

2.1 网络金融发展的源动力是世界经济一体化

在二十世纪到二十一世纪之间,世界金融行业格局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利用很多新兴的金融发展模式实现了金融发展的变革,例如金融法律大幅改变、金融管制程度开始放松、金融机构得到充足等发展模式,这些金融变革的发展无不向世人展现一个事实: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然渗透到世界金融行业的发展中去,并潜移默化地引领着金融行业向一体化进程发展,世界银行也将改变固有发展模式而转向全能银行的发展模式。而在市场中的表现就是越来越多的客户开始与金融行业的相关业务实现信息和资源的共享,互联网的平台更多的应用到了金融交易中来,各个金融行业之间的业务发展也将因为互联网平台的高效性实现更加良好的金融合作。

2.2 网络金融发展的推动力是电子商务和网络经济的普及

自从计算机技术被带到普通大众家里之后,网络经济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最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因为网络经济模式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发展态势良好,所以如今的电子商务也乘着网络经济的发展之风被带上了轨道,将由如今的初级发展阶段走向更新一步的变革和发展,现在的网银和网上支付使用的支付宝这两种交易模式就是良好的经济改革的体现。网上交易模式从发展之初就备受争议,这不仅考验着银行交易系统的完善性,更考验着虚拟网络世界的安全和可靠性;除此之外,更要求以往拥有固定经营模式的银行和金融网络服务平台要达到完美的结合,让客户在利用网络交易工具的时候能够放心,要做到这点就要求两者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相互适应地发展自身业务,相互推动地提高网上交易模式的可靠性,让网络金融模式在新兴的挑战和多变的环境下寻得更加良好的发展空间。

2.3 网络金融的技术基础是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关于信息技术在网络环境下的高速发展,普通的计算机网络用户是深有体会的,而这种网络信息技术不仅仅对千家万户具有深远影响,更对金融行业具有重大影响,它让金融业务的处理效率得以百倍提高,网络系统的自动处理功能大大减少了人工操作的劳动量,更让金融业务实现了网上操作,让虚拟的世界成为现实交易的良好平台。具体分析可以将其益处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系统的自动处理功能。这种网络金融业务处理功能不仅减少了人工处理的劳动量,更降低了人为金融业务操作的错误率,而且简化了业务处理程序和操作流程,在时间上取得巨大优势;第二、业务处理潜能可创造性。网络金融技术借助信息技术的发展初步实现了虚拟业务处理的便捷性,而网上业务处理还可以发掘更多更方便的业务处理功能,技术研发人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潜能不断创新出适宜于金融行业业务发展的网络工具;第三、相互合作,共同发展。金融行业使用网络信息技术不仅仅实现网络金融业务处理的高效性,更推动了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这两者相互推动,将为我国市场经济的金融行业发展和网络技术发展共同带来巨大的发展前景。

3 网络金融的发展趋势

3.1 打造服务水平更全面的网络金融模式和创新效果更丰富的金融产品

众所周知,网络信息技术中包括数据库和各项数据处理在内的各项信息技术处理方法的广泛应用,为如今网络金融的良好发展提供了优良的技术基础和发展平台。在这种情况之下,网络金融行业的发展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如今的发展成效,而是应该趁势头正好,利用这些越来越完善和不断成熟的信息技术,并通过金融企业人睿智的市场洞察力和发展眼光,发现客户的越来越多变的要求,从而打造服务水平更全面的网络金融模式和创新效果更丰富的金融产品,让网络金融发展之路不断快速前进。 [3] 此时,如何把握现在新兴的大数据、云计算的基础平台变化,就是值得大家研究的问题。

3.2 各种金融服务品牌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

由于网络金融模式的服务在广大客户中渐渐开始崭露头角,在不远的将来,这种金融模式将占领金融服务的大多数市场份额,不可避免地,网络金融服务的工作者和行业领导者也将越来越多。虽然这种发展态势是优良的,但同样少不了的是面对客户挑剔的眼光和越来越专业的要求,客户也必将对其进行严格甄选,因此,在严格的市场选择之下,网络金融服务业的品牌效应将逐渐展现出来,各种金融服务品牌也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品牌效应的产生可以让客户从众多金融服务提供者中辨别出更加安全可靠、信誉度更高的提供者。

3.3 网络金融服务逐渐趋于标准化和个性化

由于网络金融服务行业的工作方式较传统方式有巨大的改革,其工作环境十分特殊,需要服务的客户种类也越来越多,因此其业务操作就具有很强的标准化和个性化特点。这就要求网络金融服务业提供者在服务于不同客户时要依据客户的不同特点和要求,量身定做具有个性的产品。通过这种标准化和个性化的服务流程可以让网络金融服务越来越具有人性化特点,让越来越多的客户产生信任和长期合作意愿。[3]

4 对我国现行网络金融的发展提出建议

4.1 打造网络金融服务的品牌效应

我国现行金融行业发展模式有多个不同的分支,包括金融控股公司在内的多种金融模式共同竞争市场份额,但是金融行业的企业发展仍然保持单一的金融模式。在这种情况之下,企业发展致力于打造属于自身金融模式的企业金融品牌,这种方法很好地为自身建立金融业务的业内名誉。网络金融模式的金融行业发展也同样需要打造网络金融服务品牌,让自身的企业信誉迅速提高,带领其他网络金融服务也逐步成长。

4.2 培养网络营销服务的多样化

如今网络营销方式是网络金融服务最重要的一种经营方式,它的营销状况决定着金融网站利润走向。在现行的金融网站业务处理状况中大都缺少统一法定的服务定价,这种情况考验着金融网站的网络营销手段和能力。随着客户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平台寻找高要求的金融服务,网络金融服务要及时准确地捕捉客户的社交信息,通过发展和创新更符合客户体验要求的金融服务项目来推动网络营销的发展,从而促进网络金融服务的全面发展。

4.3 紧跟时代步伐更新网络金融信息服务理念

随着世界金融行业发展的高度信息化,互联网这个共享的平台不仅带来了巨大的商机,更考验着我国金融行业对巨大信息量的把控和对顾客越来越高要求的满足程度。在这种情况下,网络金融服务业不仅要致力于提高自身的信誉和服务效益,更要从服务理念出发,针对整个业务流程和后期的售后服务与客户的体验感受,对网站各项功能创新出更加现代化、人性化的操作平台和服务方法。只有从市场环境和自身发展趋势双向考虑,宏观把控好顾客走向和发展理念,才能更好地在市场竞争中展现自身的网络金融服务优势。

5 总结

总之,我国网络金融服务业应该紧跟时展步伐,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上双管齐下,又好又快地发展。同时要在基于现有技术基础的服务之同时,紧跟技术变化,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王琴,王海权.网络金融发展趋势研究[J].商业时代,2013(03)

[2]祁敬宇.浅析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城乡一体化问题——兼论政府在农村金融发展中的作用[J].《2011北京两届联席会议高峰论坛文集》,2011(10)

第7篇:金融服务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沈阳市;金融;经济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1

在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指导下,沈阳金融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当前沈阳金融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金融业的发展,加快金融改革创新,不断完善加强沈阳金融一体化的发展,是沈阳金融业发展的趋势,因此要加强金融改革的创新,推进金融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我国当前金融业发展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金融业的作用已超越了国家疆界的范围,金融机构作为各国经济中的核心产业,在各国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资本的力量在全球各地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金融业的发展是各国发展经济的重中之重。当前国际金融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趋势。

1.国际化趋势

加入WTO是国际化趋势的主要标志,我国金融机构打破地域界限,有层次地对外资对国外金融机构开放,随着国外金融机构的进入,外资金融机构将成为我国金融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国内金融业将出现自我调整,一些有实力的金融机构将会迅速发展起来。对于外国金融机构进入我国,也有一个本土化的过程,外企在本土化过程中均希望寻找国内的合作伙伴,国内外金融机构将出现更多的合作机会。

2.市场化趋势

外资银行拥有混业经营带来的利润调节和客户资源共享的优势,其业务的国际性和交易的电子化使我国央行惯用的行政手段不再适用,我国允许外资银行开展国内缺乏的新金融业务,如金融租赁、投资组合、保险中介、金融衍生工具等。总之,外资金融机构的准入,不仅要求在待遇上与国内金融机构一视同仁,而且包括管理法规的统一,从而加速了我国金融监管法律与国际惯例的接轨,加速了我国金融业的市场化进程,金融调控将更加规范,一些主要金融资产价格将由市场决定。

3.金融机构多样化趋势

金融业的内部结构在发生变动,其机构数量在迅速增加。除传统意义上的金融企业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外,新出现的金融中介机构担保业,也随着市场需求的迫切,而快速成长。“只要是提供金融服务就是金融机构”的理念正在被认可,金融机构多样化成为趋势。

二、促进沈阳市金融业发展的策略

1.加强政府的工作职能

要不断强化政府金融服务职能,加强政府的领导,为金融业的发展确定正确的发展方向,同时要加强市政对金融的资金投入,从市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统筹安排资金,用于支持金融产业发展、鼓励金融创新和吸引金融人才等。改善金融法制环境。充分发挥金融法庭作用,依法依规妥善处理金融合同纠纷案件,提高金融案件的结案率和执行率。规范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行为,依法保护金融机构债权。规范金融市场秩序,严厉打击企业逃废债行为,维护金融安全。

2.营造开放的金融市场环境

加强与国内外金融组织、金融机构、金融中心城市的交流合作,逐步构建各类区域性金融市场。大力发展金融会展业,举办大型金融活动,支持各区、县(市)、各部门和金融机构开展境内外金融论坛及金融推介活动。树立现代金融业经营理念,探索发展国家政策范围允许的金融业务。调整金融服务对象结构,改变金融服务以大中企业为主的倾向,将金融服务的主要对象由大中企业向中小企业倾斜,由国有企业向民营企业倾斜,由注重大型工业项目向兼顾商业项目和中小农业项目,尤其是要注重兼顾县级企业项目。以立项指导产业结构调整,引导资金流向,与银行合作选择既符合各银行总行要求,又与我省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一致的具有前景的好项目作为银行的投资对象,既为银行提供了优质客户,又为我省经济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针对中小企业,进行金融创新

辽宁省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主要服务客户是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而中小企业很少得到金融资金的支持。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程序不很适应我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的需要。比如贷款要求企业有严格的财务制度,足够的抵押物等,否则不能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而我省正在发展中的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完善,抵押物不充分,作为国有商业银行,针对这样的客户进行金融创新,只要有好项目,企业法人素质高、人品好,就可以通过金融创新使其得到银行的资金支持。通过金融创新服务,解决企业困难。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不断加快金融服务产品的开发与服务功能的拓展。如对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建设项目,可以开发权做抵押给信托公司,发行债券,开发商与信托公司合作,通过收费来还款。全国很多地方都在搞,我省可借鉴兄弟省市的经验,加快发展类似金融业务。

4.鼓励金融与产业交叉持股和综合经营

加强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积极鼓励金融机构对产业集群、新兴产业、支柱产业、重点企业的金融信贷投入。推进金融机构和工商企业的交叉持股,实现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融合。积极推进区域内大中型企业与金融机构、基金、保险资金等各类金融资本与产业合作新模式,组建金融控股集团、金融租赁公司等大型金融企业。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运作,支持企业设立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实现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有效融合,促进辽宁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同时,鼓励银行、保险、证券等各类金融机构创新管理模式,加强管理。选择稳健经营的金融机构,经过审批在沈阳经济区内逐步开展综合经营。

三、小结

沈阳金融业的发展与政府的支持与社会各界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只有明确发展目标,不断增强活力、释放潜力,才能为辽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韩冰.“沈阳城市群的发育全国最好”[N].沈阳日报,2010-04-21(A05).

[2]刘洋.沈阳金融凝聚力进一步增强[N].沈阳日报,2011-01-21(A01).

[3]刘斌.金融发展差异与经济增长区域差异的关系[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0(03).

[4]禄兴能,周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西部省级面板数据[J].华北金融,2011(08).

第8篇:金融服务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银行理财 产品营销变革

随着互联网的兴盛,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除了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以外,社会的商业模式也发生了改变,而银行的金融理财产品也从传统的线下销售渠道逐渐发展为线上网点的销售渠道,基金,保险,证券等金融产品也纷纷建立了线上渠道销售模式,成功吸引了商业各界的注意,也进行了效仿[1]。但是线上渠道的银行金融理财产品又是否能替代传统的线下网点?本文就对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作出分析,并对银行理财产品的营销发展方向及发展前景进行探讨。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下银行理财产品营销发展现状

银行的理财产品一般都是在各银行中进行产品销售,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下银行的销售渠道主要是各网点,互联网金融发展浪潮的兴盛,使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走进了千家万户,逐渐线上销售模式也成功被人们所吸引,银行也因此加大了线上销售渠道,扩大销售规模,银行的销售规模从理财产品扩大到其他各项金融产品,形成银行理财产品互联网代销状态,以下就银行的销售模式进行分析:

(一)互联网代销模式

互联网销售模式,从根本上说理财产品还是由银行发起,为互联网的终端用户提供理财服务,客户可以从银行发起的互联网平台上进行金融产品的购买理财产品,直接进入银行系统,这也是目前由银行系统唯一符合规定的代销模式[2]。这种模式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兴业银行所发起的一种代销模式“钱大掌柜”,该方法是通过整合各家银行之间的财富管理业务而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财富管理网上平台,这种平台包括各银行的理财产品与基金,证券,保险以及贵金属交易等各种金融服务管理。该平台是通过银行发起的互联网销售,客户可以在线上及手机客户端上进行金融产品的购买,并省去了其他中间环节,为客户的服务提供了便利。

(二)银行与互联网合作销售模式

该模式是将银行与外部的互联网平台进行合作,并通过该平台将银行的理财产品进行线上销售,但这种模式在当前社会形势下,由于监管力度较强,这种方法并没有进行开展,比如之前广发银行与淘宝网的合作,还有招商银行和京东金融的合作,都没有取得成功。该模式的存在仅限于线上销售,而没有线下具体的销售形态,还需借助第三方的支付平台进行支付,安全性不高,因此这种模式还需要不断的发展与完善[3]。

(三)第三方销售模式

第三方销售模式是指由独立的第三方平台,也就是互联网销售平台进行银行金融理财产品的销售,这种模式与银行之间的联系是委托关系而非合作关系,也就是说客户在进行金融理财产品购买时,是通过网站进行购买,与银行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而网站以第三方的身份对银行进行交易,但值得注意的是,客户购买的理财产品的所有权还是归属于网站所有,而不是客户本身,因此该模式没有较为严谨的监管力度与法律效益,并且这种模式与银行之间的关系也并不稳定,存在极大的风险。当然这种模式也还是有一定的优势,相比较其他模式而言,这种模式更加便捷,为客户购买理财产品带来了便利,并且购买理财产品时门槛较低,为大部分客户都能对理财产品进行购买。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下银行理财产品营销发展趋势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并且在法律监管下互联网代销模式存在制约性,就社会经济发展市场总体而言,互联网代销模式将会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一)打破市场渠道垄断

市场环境在不断变化之中,由于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趋势下,为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国家的监管机构对银行的理财产品销售进行严格的监管[4]。但现在的金融市场在不断扩大,规模和产品都在增加,投资者对这方面的知识缺乏综合性的认识,而银行理财产品的销售,不仅有利于投资者加深对理财产品的认识,还能帮助投资者规避风险,投资者也对投资能更加独立,培育风险意识。并且金融市场的改革,让我国的金融局面打开,对未来金融市场的发展有非常大的影响力,但我国的金融市场目前还是处于初步阶段,互联网金融平台在未来将成为银行理财产品相对重要的一个销售渠道。

(二)建立健全监管机制

当前金融市场的发展受监管机构的制约,对银行的金融理财产品的营销方式有一定的影响,不利于金融市场更好的发展。因此在未来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上看,建立健全监管机制是必然的,对投资者的权益在保护的同时也应加强投资者的风险意识与规避风险的办法,通过健全的管理办法引导投资者规避风险,对待金融风险进行防范的意识,在此基础上对投资者的权益进行保护,并让金融市场能够有序的发展。

(三)金融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之路

互联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进步,金融市场也逐步打开,根据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银行的理财产品营销打破地域的限制,形成线上营销模式,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等特点,对传统的销售渠道形成强烈的冲击,银行理财产品的I销渠道终将代替传统银行的销售渠道,这种智能化,便捷化的服务方式更适合未来金融市场发展趋势,金融产品的销售和服务也会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改变金融高门槛的局限,增加投资者的数量,改变传统的消费理念与理财观念[5]。

三、结语

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发展,让这个大数据时代更加丰富也更加完善,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与理财方式,银行的理财产品营销观念也发生了变化,银行的理财产品营销从传统的线下销售拓展为线上销售与线下销售结合的模式,单一的线上销售模式,还有第三方销售模式,但是当前社会的监管机制仍对这种销售模式存在一定的制约,在未来金融市场的发展方向上看,这种新型的银行理财产品营销模式将成为金融市场的潮流,为更多的投资爱好者提供便利的服务,以及高效益的投资回报。

参考文献

[1]陈嘉欣,王健康.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余额宝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影响――基于事件分析法的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6,01:167-173.

[2]谢治春.互联网金融与我国商业银行零售金融业务营销渠道的变革[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6:48-57.

[3]本刊记者.互联网时代的金融创新与银行变革――访交通银行董事长牛锡明[J].新金融,2013,07:4-9.

[4]邱勋.互联网基金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以余额宝为例[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3,04:75-83.

第9篇:金融服务发展趋势范文

一、我国金融服务开放的现状

我国的金融服务开放在加入WTO之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近年来有较快的发展。据统计,截至2005年10月末,共有20个国家和地区的71家银行在中国设立了238家营业性机构,外资银行在华资产总额达845亿美元,占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2%左右。在保险领域,截至2005年底,我国已有40家外资保险公司,进入世界500强企业的46家保险公司中,有27家在我国设立了营业机构,全球最大的50家保险公司中有29家在我国开展保险业务,从2000-2005年年底,进入我国保险业的国外资本在保险业总资本中占比已由3%上升到37%。证券服务业到2004年底,有5家合资证券公司,27家境外机构获得了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资格,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先后批准了13家。

中国的金融服务开放还可以从金融服务贸易的统计数字进一步反映出来。根据WTO对服务贸易的定义,国际金融服务贸易有四种存在形式:跨境交付(国内消费者从国外金融服务提供商购买服务);境外消费(国内消费者在境外购买外国服务商提供的服务);商业存在(外国金融服务提供商并购国内机构,或设立分支机构,主要是分公司和业务部,或通过直接投资向本地居民出售服务);自然人流动(外国自然人向国内消费者提供服务)。由于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主要是通过跨境交付和商业存在这两种形式进行的,因此,我们主要考察通过这两种形式进行的金融服务贸易在我国的发展情况。

(一)我国跨境交付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状况

根据IMF《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对保险服务和金融服务统计范围的规定,《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保险服务科目仅仅统计跨境交付的寿险、货运险、其他直接保险和再保险等几类保险服务;《国际收支平衡表》的金融服务科目也仅仅统计跨境交付的金融中介服务费用和与有价证券交易有关的佣金。我国从1997年开始按照IMF《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的原则编制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其中统计了保险服务和其他金融服务的国际贸易量。因此,可以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数据反映我国从2000年到2005年跨境交付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状况。

表1我国跨境交付金融服务贸易统计表(2000-2005)

从表1可以看出,随着我国经济金融的不断发展,跨境交付金融服务贸易的出口规模和进口规模都保持了增长的趋势,但是这种增长却不平衡,从2000年以来,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都处于逆差状态,并且这种逆差呈不断扩大的趋势。从金融服务贸易的内部结构来看,保险服务贸易占金融服务贸易的比重要比其他金融服务贸易所占的比重高得多,2000年以来,保险服务贸易所占的比重分别达到了93.6%、94.3%、96.1%、92.7%、96.6%和96.2%,但是,保险服务贸易的增长也不平衡,2000年以来一直都处于逆差状态,其逆差占整个逆差的比重也都在98%以上。

(二)我国商业存在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状况

由于统计的缺陷,商业存在金融服务贸易额无法从一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获得,在本文,我们用金融机构的国外资产数来近似地评估商业存在金融服务贸易。由于我国银行业特别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整个金融业中具有代表性,也是银行业“走出去”的代表,因此,本文将通过考察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国外资产和外资银行在华资产的相对数来反映我国商业存在金融服务贸易的整体状况。

表2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国外资产数与外资银行在华资产数

从表2可以看出,如果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国外资产数和外资银行在华资产数分别代表我国商业存在金融服务贸易的出口额和进口额,则我国以商业存在形式提供的金融服务贸易呈出口远大于进口的态势。不过这二者的相对比例呈下降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外资银行在华资产以更快的速度增长所致,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在加入WTO之后,逐步放宽了外资金融机构在市场准入、业务范围等方面的限制,从而促进了外资金融机构在我国的发展。

二、我国金融服务开放中的金融结构转换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中国经济在开放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使中国在世界经济分工的格局中获得了制造业中心的位置,由此在全球资源的重新配置中,中国的进出口贸易迅速增长,成为规模位居第三的贸易大国;连年吸收的直接投资保持在六、七百亿美元的高规模;外汇储备实现了跨越式增长,迄今已超过八千亿美元,位居世界第

一;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与此相应,中国金融服务在开放中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变化体现在金融结构的转换上,因为这种结构的变化将深刻影响到金融的质量和可持续性增长。

(一)金融产业结构的变化

目前,我国金融产业结构总体已经形成了管理性、商业性和政策性金融机构三大类金融机构并存,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齐备的多元化结构。从金融产业内部结构来看,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的发展不平衡,2004年我国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为331331.68亿元,其中银行业资产占比95.04%,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保险业、证券业资产所占比重较小,分别为3.58%和1.38%。

从银行业内部来看,各类银行机构之间的发展也不平衡,其中国有商业银行资产所占比重虽然自2003年以来连续3年下降(2003年、2004年、2005年分别为56.5%、53.6%、52.5%),但所占比重都在50%以上,处于绝对优势地位;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产增长速度最快,市场份额由2003年的12.7%上升至2005年的15.5%;其他类金融机构的市场份额也呈不断上升趋势,由2003年的25.9%上升至2004年的26.2%、2005年的26.6%,其中,随着银行业开放的深入,外资银行资产所占比重由2004年10月的1.8%上升到了2005年10月的2%,这说明外资银行资产虽然所占的比重较低,但呈上升趋势。另外保险公司资产所占的比重虽然较低,但2000年以来一直呈上升趋势,由2000年的1.80%上升至2003年的3.08%,其中,外资保险公司所占的比重虽低,但也呈明显上升趋势。证券、信托租赁等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产额也都有所增长,但所占比重也都较低。

(二)金融市场结构的变化

随着金融服务市场的开放,我国的金融市场体系逐步完备。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规模在2003年以前一直呈上升趋势,在2004年首次出现了下降,其中,外资机构在拆入市场所占的比重由2003年的2.37%上升至2004年的6.46%,在拆出市场所占的比重由2003年的0.59%上升至2004年的2.31%。1998年以来,在中央银行的推动下,以银行承兑汇票为主的商业票据业务发展较快,到2004年底,票据市场上累计签发商业汇票34000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4.84%。股票市场的总市值自2000年以来连续减少,由2000年的48090.94亿元减少至2004年的37055.57亿元,减少了11035.37亿元,下降幅度达22.94%。外汇市场从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后步入规范发展时期,从市场规模看,2004年,银行间外汇市场累计成交2090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为12.65%,自2000年以来,银行间外汇市场连续五年以双位数增长;从交易币种看,在原有美元、港元交易的基础上增加了日元和欧元的交易。保险市场自2000年以来发展迅速,但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相比,保险市场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规模相对较小。期货市场从规模上来看,自2000年以来发展迅速,总成交额由2000年的1.61万亿元上升至2004年的14.69万亿元,增长了8倍;从交易品种上来看,期货市场从2003年开始一改以前单一品种(农产品期货)独大现象,出现不同期货品种共同活跃的局面,2004年工业品期货累计成交8.43万亿元,占全国期货市场成交金额的57.39%。

(三)金融资产和融资结构的变化

随着金融产业和金融市场的发展,我国金融资产的构成也不断发生变化。根据表3,我们可以大致看出:货币性金融资产在资产总额中占绝对比重,但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证券、保险类资产虽然所占的比重较低,但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另外在我国,间接融资虽然仍是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但其比重呈不断下降趋势,由2002年的80.2%下降至2003年的78.96%,2004年的75.85%。另外,从直接融资的内部结构来看,国债融资一直占主导地位,并且其比重呈不断上升趋势。总的来说,虽然我国的融资结构有了一定程度的优化,但我国金融体系中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的不协调、企业直接融资中股票与债券的不协调、债券市场中政府债券与企业债券的不协调等问题依然存在。

表3国内金融市场融资情况表

三、金融创新是带动金融结构转换最活跃的因素

影响我国金融结构变化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也是最活跃的因素是金融创新。金融创新作为金融总量增长和金融结构提升的主要动力,是金融发展的灵魂和主线。在目前我国金融总量已经达到相当规模和金融结构存在一定缺陷的情况下,金融开放程度的提高和金融结构多样化的设计,已成为推动中国金融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从政策上说,金融服务开放应以解决金融结构性矛盾,促进金融结构升级为宗旨,通过规定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鼓励金融业在金融产品、金融机构、金融技术的不断创新,来提高金融结构转换的能力、速度与效率,进而实现金融产业结构的协调与提升。金融业作为一个服务性的行业,在当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金融机构服务水平的高低,服务质量的优劣,服务内容的公众吸引力,直接决定其市场占有水平。同时,金融机构服务效率的高低,服务对象的区别,也直接影响到该机构所能创造的盈利水平。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后,对外资企业、合资企业、效益好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以及优质个人客户等20%的优质客户资源的争夺更加激烈,这迫使中资金融机构转变观念,从制度安全、机构设置、金融产品调整、金融业务开发等方面开展金融创新,以此来全方位迎接挑战。

(一)服务对象创新是开展其他服务创新的基础

开展服务创新,首先要对服务对象进行创新。只有选择了特定的有一定范围的对象,才能根据这些对象,开展针对性的,真正具有特色的创新服务。我国各个地方由于地域特色、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客户构成也不相同,金融机构应从实际出发确定业务发展的重点。因此,金融机构根据自身的市场定位来界定合理的客户群体,从而针对性地开展特色服务,是服务行之有效的前提。

(二)服务工具创新是开展服务创新的必要手段

当今社会科技力量日新月异。仅仅停留在以往手工、柜面操作的基础上,无论多好的服务都已经不能够再吸引顾客。金融服务市场开放后,外资银行的进入,更是为客户提供了选择先进、科学、高效服务工具的机会。因此,大力开展服务工具的创新,是服务创新的必要手段。只有借助现代、科学、先进的服务工具,才能为客户提供高效、便捷、综合的服务。

(三)服务内容创新是吸引客户的源泉

随着经济和金融的发展,客户对银行服务的要求也日新月异。在这种情况下,有时金融机构为自己钟情的对象提供了高效、先进的服务,但由于服务的内容不到位,同样不能吸引客户。这就要求银行在提供传统服务内容的基础上,不断应客户的要求,提供新的服务内容。近几年来,业务、银证转账、个人委托贷款等等都是应市场的需求而生。金融机构在服务内容的创新上走在同行的前列,就可以率先占领该业务的市场份额,从而占据主动地位。

(四)服务方式创新是扩大服务效益的有效手段

目前我国银行的服务大都还停留在被动服务阶段,临柜员工往往缺乏相应的公关服务能力,客户上门以后,不能主动帮助其选择相应的产品和服务。这里的差别不仅仅是态度的问题,而是服务方式的不同。服务方式的创新是改被动为主动,开展综合服务,公关服务,利用我国银行业综合的资源优势,吸引和稳固客户,并创造综合性的效益。

总之近年来,我国各家银行和金融机构纷纷从各方面着手,开展服务软、硬件等多方面的创新,以特色服务吸引市场,创造效益。这使得我国的金融领域十分活跃,各个层次的金融创新层出不穷,据不完全统计,仅从金融产品市场来看,2005年我国金融机构就推出了人民币理财、外汇理财、黄金理财、外汇远期、外汇掉期、货币互换、资产证券化、企业短期融资券、商业银行普通债券、商业银行次级债券、国际开发机构人民币债券、债券远期、信用违约互换、权证交易、企业年金、信托构造以及大量的保险产品的创新。从我国金融产品创新的趋势来看,人民币衍生产品和国际离岸业务的推出,已经并将继续使我国金融产品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

四、我国金融服务开放中的金融企业效率变化

在金融服务业的开放和金融结构转化的过程中,竞争的加剧和创新的活跃促进了我国金融效率的提高。这种提高一方面反映在金融中介机构的效率提高上,另一方面也通过金融机构的活跃刺激金融需求和金融供给的增长,从而带动整个金融的深化。

(一)银行业的效率变化

1.在全球1000家大银行排行榜中上榜数量逐年上升。英国《银行家》杂志(TheBanker)每年公布的“全球1000家大银行”排行榜是目前全世界有关商业银行的最权威的排行榜,被公认为是评估全球各大银行综合实力的“试金石”。我国银行业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在全球1000家大银行排行榜中上榜数量逐年上升(见表4)。

表4中国历年在全球1000家大银行排行榜中的情况

2.银行经营指标明显改善,所有者权益、资本充足率水平和抗风险能力大幅提高。2005年年底,我国主要商业银行所有者权益达到1.1万亿元,增长了19.2%;资本充足率达到8%的银行已达到40家,比2005年年初增加了10家,达标银行资产约占73%,比2005年年初提高25个百分点。在资产质量方面,到2005年底,境内全部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3133.6亿元,比年初减少5827.1亿元,不良贷款率为8.61%,比年初下降4.25个百分点,银行业的不良贷款自2002年以来连续4年保持了“双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