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体工程学原则范文

人体工程学原则精选(九篇)

人体工程学原则

第1篇:人体工程学原则范文

现阶段施工建设中,为了适应人们不断增长的环保理念,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工程成为了工程建设中的重要发展方向。绿色工程以生态环保低碳作为发展目标,促进工程管理建设可持续性发展。本文通过概述绿色工程管理,研究其工程价值观和其具体评价体系,以期为工程建设可持续经济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绿色工程;工程价值;管理研究

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普遍实施,各行各业对于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生态环保关注度逐渐增加,建筑行业中绿色工程建设及管理的研究也成为行业未来发展的新趋势。绿色工程是在规划建设中与周围环境相互利用,最大程度减小环境污染的影响,实现无害、低耗的绿色工程。

1绿色工程管理概述及具体含义

1.1简介绿色工程管理

随着工程建设行业的发展,后期的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凸现出来,生态环境问题频出,直接制约着社会的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建设。建筑工程是资源消耗的主要行业,引进绿色工程管理方案。绿色工程管理是以可持续科学发展作为指导方针,将生态自然发展作为工程导向,运用科学的管理体系、生态策略和可靠的管理技术,保障施工建设的科学环保生态化。在工程建设中,结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三位一体原则,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1.2绿色工程管理具体含义

绿色工程管理将生态目标作为其导向。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发挥其生态导向作用,创建绿色工程的价值观念。绿色工程的关键在于最大限度保障生态环境,降低人为建设破坏,达到工程建设与环境的自然协调。其次,在工程建设中要将社会和环境因素考虑到工程实施中。有机整合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综合效益,协调各方因素实现持续发展。与此同时,绿色工程要有效安排建设周期和投入成本与工程质量。

2绿色工程管理的原则及评价体系

2.1绿色工程管理原则

绿色工程管理通常包含四个原则: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及经济实用和先进性相结合的原则。工程管理要遵循客观性原则,处理问题应该从工程项目的自身特征进行分析,根据不同情况选择解决方案。遵循系统性的相关原则。影响绿色工程管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要充分结合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全方位发展工程项目的建设。在工程管理中要全面理性分析各因素之间的联系和矛盾变化,结合物流网和循环资源,完善绿色工程的生态循环建设,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工程的建造要坚持以人为本,通过绿色工程的建设管理,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生活需求,为使用者提供更好的生活状态。在建设中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创新能力,在结合周边环境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设计灵感,使得人与环境得到完美共存。经济实用和先进性相统一的原则是绿色工程管理原则中需要重点强调的一项。先进性就是要求与时俱进,时刻学习先进的工程管理理论经验;经济性和实用性是工程管理的目标与保障,两者是辩证的关系。将管理中的先进性作为其手段进行全方位质量力度监管,最终实现经济化效益。

2.2工程管理的评价原则

首先是建立评价体系的原则,设置评价标准时,要符合科学设计的原则,掌握相应的科学依据。评判过程不光要关注数量和工程自身特征问题,还要从宏观角度掌控全局,同时学会深入细节分析。其次,管理要实现全面综合性原则。工程管理评价体系是全方位整合信息的体系,在工程管理中坚持有机统一评价整体。综合各个方面和不同层次来研究工程建设对于周边生态所造成的影响和改变,依此来判断实际动工情况。工程管理要同时考虑建设的可操作性和协调性。在做出相应建筑设计方案之后,要经过实地勘探考察,准确采集数据和科学精确计算,使之能够方便的应用于实践操作中。在制定评价标准的过程中,要确保各项评价指标相互协调互补,使得最终计算结果科学准确。充分考虑到工程的周期、建设投入成本和项目质量以及建设过程中安全管理问题。项目的时间通常包含工程的整体规划和周期进度;工程的安全大致分为规划、意识和保护措施等方面的安全问题;而建设投入成本主要为成本的控制、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前期工程合理造价方面;质量问题则包含环境污染的情况、施工标准合格率以及建筑材料的质量问题。

3绿色工程管理的措施探讨

3.1提高公众参与度

绿色工程的核心也是以人为本,创造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生活状态。工程建设要想达到高质量的严格监督,就需要公开公正,鼓励广大公众参与到工程管理监督中来。在前期的工程管理实施中,通过召开公众监督座谈会,一方面向公众宣传绿色工程建设的创新性理念,一方面通过征询公众环保建议使得工程建筑达到高标准严要求。公众有机会参与到绿色工程的管理建设中来,会对绿色环保有更高的认同度。

3.2解决绿色工程管理发展的制度障碍

绿色工程的管理制度在不断完善中,但仍然有许多地方不尽如人意。目前我国的工程管理分工较为杂乱,工程的前期规划、中期建造和周边生态环境保护都隶属于不同部门分管,负责人也只是各管各地,并没有形成整体的管理制度。由于没有统一的管理小组,导致绿色工程的发展进程较为缓慢,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因此,解决管理制度的障碍,破除部门保护主义,是当前管理方面需要改进的一项重要内容。

3.3提高绿色工程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绿色工程管理较为复杂,需要相应的专业性知识和综合素质。因此,绿色工程管理人员不但需要拥有工程管理的技术性能力,还需要了解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管理等相应专业的综合知识储备。在具备了相应的技术能力和知识储备后,作为绿色工程管理人员要确实承担起监督职责,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绿色建筑环保观念。

4结束语

未来工程管理的发展需要结合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将绿色工程管理理念切实深入应用到工程建设中,以期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科学发展。绿色工程管理不单是建筑行业需要探讨的重要内容,更应该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关注,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推动其在未来发展更加趋于科学化。

作者:段增 单位:中国舰船研究院

参考文献:

[1]王建廷,李迎迎,肖忠钰.绿色工程管理及其工程价值观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0,(1):41-45.

第2篇:人体工程学原则范文

教材是教学指导思想、培养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的具体体现,是职业教育中的一项基本设施,是人类思维方法和认知过程的载体。

在施瓦布看来,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教材在成为相互作用过程中的积极因素,在满足特定学习情境的问题、需要和兴趣时,即具有课程的意义。此时,教材就是“课程”。离开教材,课程就是一个“空壳”,教师、学生是无法完成教学和学习的。教师通过教材具体地理解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学生以它为依据进行学习,通过教材掌握所规定的知识、技能。高水平的教材能全面、准确地体现教学要求,即使教师讲课中有些不足,学生通过自学教材也很容易弥补。没有高质量的教材,提高教学质量只能是一句空话。

一、高职“工作过程系统化”教材开发基本理论

高职教材是以程序性知识为主,其组织与编排应利于职业能力的形成。那么,如何开发高职教材?高职教材如何适合教师和学生使用?教材如何利于教学、便于能力形成?如何保证教材价值和使用目标的实现?以下是相关的基本理论。

(一)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理论

高职教材开发的前提和逻辑起点在哪里?内容如何确定和筛选?如何体现能力本位?

这些问题由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理论来解决。赵志群认为,“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据此推导,“教材的内容是‘工作任务’,通过‘研究工作’开发教材”。

之所以提出“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即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其原因在于:学生生活世界的定向与系统世界的定向,即满足职业世界的要求与劳动世界的要求之间,经常是不一致的;学科体系不能直接推导出一个使学生可能获得与现实社会要求相适应的能力的学习体系\[1\]。

所谓工作过程,就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工作过程的意义在于,“一个职业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职业,是因为它具有特殊的工作过程,即在工作的方式、内容、方法、组织以及工具的历史发展方面有它自身的独到之处”\[2\]。

工作过程导向的目的在于克服学科体系结构化内容的学习而有利于工作过程相关内容的学习。以工作过程作为课程开发参照系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挣脱”了学科体系的“束缚”,强调了系统学习与案例学习的有机结合。这也是职业教育与学科教育课程开发的根本分野。

学习领域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该摒弃“惰性知识”,而关注“行动知识”,即掌握那些对行动重要的应用型知识。应用型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又含处置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依据《框架教学计划》,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步骤是:分析职业工作过程,了解职业教育条件,确定职业行动领域,描述职业行动领域,评价选择行动领域,转换配置学习领域,扩展描述学习领域,扩展表述学习情境。

对编写教材而言,在“转换配置学习领域”环节产生最有意义的成果是“专业课程体系”和“专业课程标准”, 有了它们,就可以编写专业教材(体系)了。“课程标准”规定了教材的内容,教学(学习)目标规定了职业能力(含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从而保证了教材的内容,且能体现能力本位的职教特色。许新华,喻靖文:“工作过程系统化”教材开发原理框架设计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 第25卷第3期

(二)现代职业教育学习理论

教材如何适应高职学生学习?如何组织内容便于实现学生从新手到专家的转变?

学习理论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流派众多。对于学习的定义,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刺激—反应(S-R)之间联结的加强,或者是一个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过程(桑代克,斯金纳),但是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及创造性的培养;认知主义强调研究现象的经验,认为它是一个整体,并具有特定的内在结构,学习就是通过认知重组把握这种结构,是一个“刺激—重组—反应”过程。认知主义把学习解释为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兴趣和爱好并利用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对当前的学习内容作出主动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强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能力(加涅);行动导向学习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职业教育出现的新思潮,它强调以人为本,认为人是主动的、不断优化和自我负责的,能在实现既定目标过程中进行批判性的自我反馈,学习不再是外部控制而是一个自我控制的过程,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组织者、咨询者和指导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主动“建构”意义而实现。教师是学习情境的创建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

建构主义与行动导向学习理论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是现代学习理论历经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后的进一步发展。

加涅将学习结果分为三个领域,即认知领域(含知识、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动作技能领域和情感领域(含态度),布卢姆(B.S.Bloom)认为,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六级,即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情感领域分为五级,即接受(注意)、反映、价值化、组织、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心因动作技能领域分为七级,即知觉、定向、有指导的反映、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和创新。

以上现代学习理论,尤其是建构主义与行动导向学习理论以及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为职业教育教材的开发提供了内容组织原则,也对教材在运用过程中是否适用和实用提供了指南。

(三)行动导向教学范式理论

教材如何利于高职教学?如何利于职业能力形成?如何利于达成教学目标?

所谓教学范式,是指某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教育实践、尤其是学校教育中教学活动的典型模式,并且基于这种模式的关于教育以及有效组织教学的主导性社会观念。行动导向产生的基础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职业学校和职教企业教学实践的变化以及德国职业教育界对原有学科系统化教学和范例教学活动的批判性认识。目前,该范式是德国职业教育主导性的教学范式。随着我国职教改革的深入,在我国职教界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所谓“行动导向”,是指“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动产品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它不强调知识的学科系统性,而是重视“案例”和“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学生自我管理式学习。

行动导向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交际教学、建构主义的学习、问题导向的学习、项目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适用于目标单一的知识传授与技能培训法(谈话教学法、四阶段教学法、六阶段教学法、张贴板教学法、头脑风暴教学法)、综合能力培养方法(引导文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等,高职教材开发及其内容、体例设计需要考虑是否利于行动导向教学范式的实施,从而利于高职教学、利于职业能力的形成。

(四)职业教育传播理论

教材如何利于高职教学传播?开发哪些立体化配套资源?

教育传播是研究学校对学生的教育传播活动,包括课内、课外以及近距离、远距离的教育传播活动。职业教育的传播包括4个基本要素: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受教育者。教育信息包括社会、学生、职业需要的内容,以及对于这些内容的编码,包括逻辑结构和呈现形式。教学媒体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呈现信息的手段和工具,除教材外,主要有录音、投影、电影、电视、计算机、视频、Flas等等,其中教材是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教育媒体,教育传播理论对教材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教育传递过程中,通道传信率与编码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语言描述需2.8秒,彩色照片需0.9秒,直接看实物需0.7秒。人类接受信息主要靠视觉和听觉,占总数(含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的85%。

这对于我们进行不同媒体形式的教材设计具有指导意义。高职教材要利于高职教学传播,注重开发与纸质文字教材相配套的立体化教学资源、丰富的多媒体素材。

(五)高职教材评价理论

如何保证教材价值、使用目标的实现?

高职教材必须建立在课程开发的基础上,充分体现职业教育学习理论、课程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但是如何保证教材是否符合这些理论,保证其价值和使用目标,需要对教材进行评价和反馈。教材评价的3个基本要素是:评价者(社会学专家、行业企业专家、课程专家、教学论专家、学习论专家、教材编辑、教育技术专家、教材的使用者即教师和学生、管理人员)、评价对象(教材)、评价指标及标准(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评价目的有改进评价、选择评价和适用评价。教材的适用评价是指教材是否满足高职教育教学需要,是否符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原则,是否符合上述职业教育诸理论,是否满足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二、高职“工作过程系统化”教材开发的基本原则

(一)能力本位原则

体现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这里的能力指综合职业能力,含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以及关键能力。它是指在真实工作情境中整体化地解决综合性的专业(职业)问题的能力,是人们从事一门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课程教材内容应突出能力本位原则,摒弃学科体系的知识本位原则。陈述性知识以“适用、够用”为度,重在程序性知识,便于动手能力、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这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则,是职业教育教材与传统学科教育教材的最大区别。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原则

职业教育的一个专业需要自己的整套教材,职业教育教材需要按专业规划自己的教材体系。这就要求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开发课程,形成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和专业课程标准,再以课程标准为指南开发专业教材(体系)。工作过程知识是指有丰富经验的技术工人所特有的与生产过程相关的知识。工作过程知识多数是隐性的(默会知识),是生产经验与专业理论知识相结合的产物。工作过程系统化教材应便于学生经历从明确任务、制定计划、作出决策、实施计划、检查到评价反馈这一整个解决专业问题的全过程获得工作过程知识并掌握操作技能,同时获得处理信息、整体化思维和系统化思考等关键能力。

(三)职业成长规律原则

内容选择和排序要便于形成职业能力,遵循职业成长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律。本耐(P.Benner)和德莱福斯(S.E.Dreyfus)研究发现:人的职业成长遵循从初学者、高级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到专家5个阶段,此后,劳耐尔(F.Rauner)发现并确认了各发展阶段对应的知识形态,据此,课程教材可分为4个能力发展层次(难度):定向和概括性知识;关联性知识;具体和原理性知识;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学科系统化知识\[3\]。专业教材体系应据此选择内容并组织、排序。

(四)行动导向原则

课程教材的编写体例是否适宜于行动导向教学范(模)式的教学,是一个重要原则。职业教育教学应“做中学”,而行动导向的学习将认知过程与职业活动结合在一起,强调“为了行动而学习”和“通过行动来学习”,其核心是优化学习过程。

(五)职业教育课程论与专业教学论原则

以上4条原则事实上来源于“职业教育课程论与专业教学论”,虽然它目前还很不成熟。此外,“职业教育课程论与专业教学论的课程组织方法、教学组织方法、教学策略、学习动机原理、教学质量评价等等也是必须考虑的。

(六)教育传播原则

教材编写要符合以下教育传播原理:共同经验原理、抽象层次原理、重复作用原理、最小代价原理、信息来源原理、知觉组织原理\[4\]。以“信息来源原理”为例,职业教育教材的编写者如果是知名行业企业专家、教授、专业优秀教师,则该教材容易被接受,其质量和权威性容易被认可。

三、高职“工作过程系统化”教材开发模式

(一)高职教材开发通用模式

教材开发模式必须解决四个问题:(1)开发什么样的教材(教材定位);(2)怎样开发这样的教材(教材规划);(3)应该采取那些步骤和措施来开发这样的教材(教材实施);(4)开发的教材质量怎么样(教材评价)。

亦即开发流程的4个阶段是:(1)教材定位;(2)教材规划;(3)教材实施;(4)教材评价。这是通用模式。

(二)高职教材开发“4912”模式

运用“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进行教材开发,4个阶段还可划分为9个环节,产生12项主要成果,我们称之为“4912”开发模式\[5\]。

至此,工作过程系统化教材开发原理框架就搭建起来了,可以用下图示意:

图1 工作过程系统化教材开发原理框架示意图 可见,生动、鲜活的职业教育实践是空气和土壤,代表环境层面,它为职业教育教材开发提供了基本的条件,工作过程系统化教材开发基本理论及原则是树根,代表理念层面,基本理论从土壤和空气中吸收各种营养,支持着高职教材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教材开发基本原则是高职教材开发的准则,主要包括能力本位原则、工作过程系统化原则、职业成长规律原则、行动导向原则、教育传播原则;工作过程系统化教材开发基本模式是树干,代表行为层面,是高职教材开发的方法论与实施路线,在此基础上开发的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教材链、教材标准等等就是树叶和花朵,教材就是果实,即工作过程系统化教材,它们代表形象层面。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89.

[2] 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97.

[3] 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37.

第3篇:人体工程学原则范文

企业培训教学工作

单选题

1、培训教学督导的基本含义是:上级对下级工作的(

A监督、指导

B监督、检查

C监督、检查和指导行为

D督促、指导

2、培训教学督导工作具有的基本职能是(

A

监督、指导和评价

B

监督检查、指导和评价

C

监督和评价

D

监督和指导

3、模仿---练习教学过程模式的基本程序是(

A实践—模仿—传授—纠正

B

实践—模仿---指导---

评定

C

实践—模仿---熟练—评价

D

实践—模仿—指导—熟练

4、发现学习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

A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

B

新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C

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D

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个性民主化

5、当企业培训采用项目负责制时,项目负责人对培训质量管理承担的责任是()

A、直接的控制责任

B、督导、评价和指导责任

C、“第一责任人”

D、第一时间的、微观的责任

6、()是指对培训教学工作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指导、建议,并对教学总体质量进行评价的活动。198

(A)培训教学督导

(B)培训质量控制

(C)培训质量评估

(D)培训教学指导

7、对教学工作的监督、检查可采用(

)。高P/196

(A)形成性监督和诊断性监督

(B)形成性监督和过程性监督

(C)过程监督和结果监督

(D)过程监督和诊断性监督

8、企业培训的教学原则是(

)、尊重企业培训发展规律的原则、教学互动原则、个性化原则、激发举和创造性学习的原则以及现场、现实教学原则。

A、生动原则

B、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C、尊重成人教学规律的原则

D、最优化原则

9、在职业培训教学设计中,应充分体现以()为导向的宗旨。

A、理论知识系统全面

B、知识系统化

C、工作能力提升

D、知识掌握

10、培训师教学工作要做到四好:选好教材,写好教案,(

),答好疑

A、注意课堂气氛

B、工作能力提升

C、讲好课

D、与学员搞好沟通

11、对教学工作的监督、检查可采取过程监督和(

)两种方法。

A、问卷调查

B、抽查测验

C、结果监督

D、事后监督

12、分析评价教学工作的基本方法具体包括两种:定量分析和(

A、听课法

B、抽查测验

C、谈话了解

D、定性评价

13、教学整体计划和教案撰写情况是评估培训师(

)的一个重要方面。

(A)工作态度

(B)组织性

(C)纪律性

(D)科研水平

14、程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

A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

B

新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C

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D

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个性民主化

15、培训教学的组织与实践属于培训的四个阶段中(

)阶段

A培训需求分析

B

培训结果评

C

提供培训

D

策划培训

14、示范-指导教学过程模式的基本程序是(

)P203

A示范-模仿-传授-指导评定

B示范-模仿-指导-熟练-评定

C示范-模仿-传授-纠正-评定

D示范-模仿-指导-传授-评定

15、“合作教育”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以(

)为基础。P213

A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

B新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C学校学习模式

D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个性民主化

16、对培训教学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指导、建议、并对教学总体质量进行评价的活动。称之为(

A、培训度量

B、培训教学督导

C、培训评估

D、定性评价

17、常见的企业培训师选拔与使用制度有四种

:派任制,(

)聘任制

,灵活作用制。

A、代课制

B、合同制

C、考聘制

D、派遣制

18、“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

A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

B

新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C

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D

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个性民主化

多选题

1、培训教学督导的意义在于(

A有利于培训需求的分析与把握

B

有利于使培训教学的前期准备工作做到保质保量

C

有利于培训评价

D

有利于对教学过程总体情况的把握

E

有利于改进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2、教学督导工作规则的基本内容包括:(

)。高P/194

(A)督导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

(B)督导工作的基本目标

(C)督导工作的基本要求

(D)督导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E)督导工作的检查方法

3、监督检查教学工作常用的技巧有(

)。高P/197

(A)定量分析

(B)定性评价

(C)定期检查和抽查

(D)工作量比较

(E)指标和非指标体系

4、分析评价教学工作的基本方法有(

)P196

A定量分析

B指标体系

C非指标体体系

D定性评价

E可行性评价

5、??建立企业培训师人才库要把握的基本要点是(

).。P217

A注重专业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

B注重专兼职相结合

C注重选拔与培训相结合

D注重动态管理

E提倡企业培训师人才库的网络建设

6、培训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有(

A、系统综合原则

B、客观真实原则

C、易于操作原则

D、最优化原则

E、针对性原则

7、培训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有(

A、培训教师的选择

B、教学目标的确定

C、教学评价的实施

D、教学进度的安排

E、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的选择

8、教学系统设计的要点包括目标、内容、(

)、组织、时间、空间等九部分

A、策略

B、教材

C、模式

D、评价

E、进度

9、常用的企业培训师任用制度有:(

)。P218

(A)派任制

(B)灵活任用制

(C)任命制

(D)考聘制

(E)聘任制

10、任用企业培训师要坚守(

)P220

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B

服务社会原则

C信赖尊重原则

D

一专多能原则

E

培训于与发展原则

11、职业培训教学管理系统构成要素,从基本类型上分,有两个方面,分别是(

A、人员系统

B、物质系统

C、教师系统

D、教学辅助人员系统

E、行政系统

12、企业培训教学管理的物质系统包括(

A企业培训的电脑、投影仪

B

企业培训的教学场所

C企业培训的教学设备

D

企业培训的工具、装备

E

企业培训的各种材料

13、教学督导工作规则制定的方法有:(

)P194

A、参照法

B、归纳法(经验法)

C、系统法

D、综合法

E、关键问题法

14、调查教学工作情况的基本方法有(

)P195

A、问卷法

B、头脑风暴法

C、座谈法

D、谈话法

E、关键问题法

15、教学督导的基本程序包括(

)有关工作人员及企业培训师根据指导意见调整工作方案、定期再抽查。P197

A、制定教学督导工作规则

B、对教学组织工作情况及企业培训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调查

C、结合调查情况对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D、对教学组织及教学工作情况进行分析评价

E、对相关工作人员提出指导性意见

16、对教学工作进行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

)。P199

A、教学组织管理方案设计和活动本身进行评价

B、对授课技巧进行评价

C、对教学质量的评价

D、对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评价

E、对教学的进度

17、对教学后期工作的监督内容主要包括:(

)。198

A、对教学进展程度情况的监督

B、对知识点、技能点的教学情况的监督

C、对教学效果的监督

D、对教学过程中课堂授课技巧的监督

E、对学员的课堂反应

18、程序教学提出的四条原则是(

A、步子原则

B、即反应原则

C、即时确认原则

D、协作原则

E、自定步调原则

19、发现学习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包括(

A、创设情境

B、带着问题观察具体事务

C、提出假设

D、形成抽象概念

E、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20、掌握学习教学模式为掌握而教的具体步骤是(

A、提出假设

B、采取班级教学形式对学生集体授课

C、对学生进行单元的形成测验

D、分析测试结果

E、对未作对的问题再进行一次形成性测验

21、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包括(

A、创设情境

B、提出假设

C、带着问题观察具体事务

第4篇:人体工程学原则范文

关键词:工程师;工程伦理;伦理准则;伦理责任

abstract:engineers, as the integral part of any engineering projects, will certainly face various ethic issues all the way in their practice engineering morality plays the role crucial to every engineer in regulating the ethical relations betwee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nd society, thus affecting greatly the behavior of engineers and engineering quality to normalize and guide them engineers are supposed to abide by their professional integrity, covering such principles as people first, love and care of life, safety/reliability, environmental friendliness and equality/justice therefore, engineers' social obligations are deeply concerned with human future and fortune engineers are expected to be aware of their social consciousness and bear full responsibility for all relevant consequences as to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the engineering morality education is an imperative task to which the related courses should be offered effectively

key words:engineer; engineering ethics; morality; ethic obligation

随着工程技术不断发展, 工程技术的负面效应也日渐突出。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使得与工程技术联系最为密切的工程伦理问题成为工程界、哲学界和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工程师必须遵守工程伦理准则,在工程活动中具有社会责任感,正确的价值观、利益观和强烈的伦理道德意识,才能自觉担负起维护人类共同利益的伦理责任。

一、 工程伦理准则

工程伦理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才逐步引起工程界和哲学界的关注的。国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的。

工程伦理是关于“工程技术人员(包括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在工程活动中,包括工程设计和建设以及工程运转和维护中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的研究”[1]。工程伦理是“从工程问题中推演出来的,把工程问题提到道德高度,既有助于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道德素质和道德水平;又有助于保证工程质量,最大限度地避免工程风险”[1]。工程伦理问题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有利于纠正当前在工程界存在的对工程伦理的片面性认识,而且有利于对工程活动进行有效的制约与监督,有利于对工程活动的决策者、参与者进行工程伦理教育。

工程伦理是调整工程与技术、工程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是在工程领域必须遵守的伦理道德原则。工程伦理的“道德规范是对从事工程设计、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的道德要求。其主要道德规范是:责任、公平、安全、风险。前两者是普遍伦理原则,后两者是工程伦理特有的原则”[1]。工程伦理研究工程师职业道德素质、行为规范及其伦理控制机制,在充分总结工程活动的道德要求和工程技术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工程师及其他工程技术工作者应具备的道德素养和伦理规范。

技术伦理是指通过对技术的行为进行伦理导向,使技术主体(包括技术设计者、技术生产者和销售者、技术消费者)在技术活动过程中,不仅考虑技术的可能性,而且还要考虑其活动的目的、手段以及后果的正当性。通过对技术行为的伦理调节,协调技术发展与人以及社会之间的紧张的伦理关系[2]。

现代工程越来越无法摆脱作为活动手段的技术,而越来越复杂的现代技术则需要更多地依托于工程来实现。技术与工程的区分是相对的,在特定的条件下,技术与工程的区分才有意义。技术伦理与工程伦理的区别也是相对的。技术伦理着重解决技术活动中的伦理问题,是研究以利益为基础的人们在从事技术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原则、规范与追求的道德价值目标;工程伦理着重解决工程活动中的伦理问题。技术伦理与工程伦理适用的范围不同。

笔者认为工程伦理准则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以人为本是工程伦理观的核心,是工程师处理工程活动中各种伦理关系最基本的伦理原则。它体现的是工程师对人类利益的关心, 对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关爱和尊重之心。以人为本的工程伦理原则意味着工程建设要有利于人的福利,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人的生活质量。

第二,关爱生命原则。关爱生命原则要求工程师必须尊重人的生命权,意味着要始终将保护人的生命摆在重要位置,意味着不支持以毁灭人的生命为目标的项目的研制开发,不从事危害人的健康的工程的设计、开发。这是对工程师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也是所有工程伦理的根本依据。尊重人的生命权而不是剥夺人的生命权,是人类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第三,安全可靠原则。在工程设计和实施中以对待人的生命高度负责的态度充分考虑产品的安全性能和劳动保护措施,要求工程师在进行工程技术活动时必须考虑安全可靠,对人类无害。

第四,关爱自然的原则。工程技术人员在工程活动中要坚持生态伦理原则,不从事和开发可能破坏生态环境或对生态环境有害的工程,工程师进行的工程活动要有利于自然界的生命和生态系统的健全发展,提高环境质量。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在工程活动中要善待和敬畏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建立人与自然的友好伙伴关系,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公平正义原则。正义与无私相关,包含着平等的含义。公平正义原则要求工程技术人员的伦理行为要有利于他人和社会,尤其是面对利益冲突时要坚决按照道德原则行动。公平正义原则还要求工程师不把从事工程活动视为名誉、地位、声望的敲门砖,反对用不正当的手段在竞争中抬高自己。在工程活动中体现尊重并保障每个人合法的生存权、发展权、财产权、隐私权等个人权益,工程技术人员在工程活动中应该时时处处树立维护公众权利的意识,不任意损害个人利益,对不能避免的或已经造成的利益损害给予合理的经济补偿。

以上只是一些普遍性的原则,在一些具体的工程技术领域,工程伦理准则更为具体。

二、 工程师的伦理责任

工程师是工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程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工程师包括研发工程师、设计工程师、生产工程师等。一般把工程师定义为拥有科学知识和技术应用技巧,在人类改造物质自然界,建造人工自然的全部实践活动和过程中从事研发、设计与生产施工活动的主体。原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朱高峰院士认为,现代工程师“应该能综合运用科学的方法及观点和技术手段来分析与解决各种工程问题,承担工程科学与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任务。他所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包括知识、能力、品德三个方面”[3]。

美国工程师协会提出了工程师的五大基本准则。①工程师在达成其专业任务时,应将公众安全、健康、福祉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优先考虑,并作为执行任务时服膺的准绳。②应只限于在足以胜任的领域中从事工作。③应以客观诚实的态度发表口头或书面意见。④应在专业工作上,扮演雇主、业主的忠实经纪人、信托人。⑤避免以欺瞒的手段争取专业职务。我国台湾的“中国工程师协会”提出了四大“中国工程师信条”:一是工程师对社会的责任:守法奉献,尊重自然;二是工程师对专业的责任:敬业守分,创新精进;三是工程师对雇主的责任:真诚服务,互信互利;四是工程师对同僚的责任:分工合作,承先启后。这些提法有一定道理。

工程师的伦理行为是工程师作为道德主体出于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能动的改造特定对象的活动。其中工程师伦理行为选择是工程师伦理行为的核心和实质部分。工程师伦理行为选择是指工程师面临多种伦理可能时,在一定的伦理意识的支配下,根据一定的伦理价值标准,自觉自愿、自主自决地进行善恶取舍的行为活动。从工程实践看,工程师在工程决策、工程实施、工程后果等阶段都存在诸如“义”与“利”的抉择、“经济价值”与“精神价值”的两难抉择、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与全人类共同利益冲突矛盾、经济技术要求与人权保障矛盾冲突等[4]。

工程师在伦理行为选择中还存在着目的和手段的关系问题。目的和手段都存在着善与恶的问题。只有善的目的和善的手段才能达成工程师的伦理行为;善的目的和恶的手段抑或恶的目的和善的手段都会把工程师的行为推向不道德的行为途径上去,从而产生消极影响,破坏社会伦理秩序[4]。

工程师作为工程活动的主体,在工作过程中会遇到各种伦理问题。责任通常与某个特定的职位或机构相联系,指分内应做的事或由于没有做好而应当承担的过失。伦理责任的含义是指人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该行为是可以答复和解释说明的[5]。相对于法律责任而言,伦理责任具有前瞻性,它是一种以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荣誉与耻辱等作为评判准则的社会责任[6]。从哲学角度讲,责任和因果性紧密联系在一起。责任的最一般、最首要的条件是因果力,即我们的行为都会对世界造成影响;其次,这些行为都受行为者的控制;第三,在一定程度上工程师能预见后果并可以按自由意志来行动。然而,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往往不是简单的单向线性关系。一个原因可能产生多种结果,一种结果也可能由多种原因共同造成。因此,讨论责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在当今的大科学时代,科学技术渗透在社会的各个领域,科学家和工程师不仅人数众多而且常常参与社会的重大决策和管理,因此,工程师的伦理责任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7]。

现代工程活动使工程师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专业角色,工程自身的技术复杂性和社会联系性,必然要求工程师不仅精通技术业务,能够创造性地解决有关技术难题,还要善于管理和协调,处理好与工程活动相联的各种关系。最重要的是,工程活动对社会和环境越来越大的影响要求工程师突破技术眼光的局限,对工程活动的全面社会意义和长远社会影响建立自觉的认识,承担起全部的社会责任。因此,现代工程要求工程师除具备专业技术能力外,还要具备在利益冲突、道义与功利矛盾中作出道德选择的能力,除对工程进行经济价值和技术价值判断外,还必须对工程进行伦理价值判断;除具备专业技术素养外,还应具备道德素养;除了对雇主负责外,还要对社会公众、环境以及人类未来负责。

工程师之所以要承担伦理责任,首先是因为工程师的社会职责事关人类自己的前途和命运的选择,其次是因为工程师行为选择决定的。选择和责任是分不开的,选择将工程师带进价值冲突之中,使他们在多种可能性中取舍。传统观点认为,工程师的社会责任是做好本职工作。实际上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如前所述,当代工程技术的新发展赋予科技工作者前所未有的力量,使他们的行为后果常常大到难以预测,信息技术、基因工程等工程技术在给人类带来利益的同时还带来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危害甚至灾难,或者给一些人带来利益而给另一些人带来危害。可见,在现代社会,工程师的伦理责任要远远超过做好本职工作。

三、 工科高校必须切实加强

工程伦理教育工科高校是高等工程教育的主阵地,肩负着为国家培养未来工程师的重任,现代工程师必须是高素质的,包括在政治思想上、业务技术上、体魄体能上,都要达到较高的标准。其中道德素质应该摆在重要地位。科学技术的发展,给高等工程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如何在新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背景下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是我们关注的课题。在当前教育改革深入开展的情况下,工科高校尤其要加强工程教育中的工程伦理教育,强调未来工程师的工程伦理意识,其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工程伦理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环节,但又是易被忽视的部分。长期以来,由于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提到应有高度。概念性强调的多,具体操作部分不详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科技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科技道德失范现象。科技道德失范反映到工程领域,表现为工程伦理滑坡。如在工程建设中的“豆腐渣”工程,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假冒伪劣等。对在校工科学生加强工程伦理教育,是塑造未来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举措[8]。

(2) 现代工程技术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工程伦理问题需要回答和解决。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生物工程、克隆技术提出了许多全新的工程伦理问题。人类要热爱和保护自然,努力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按照自然本身的规律改善和优化自然。同时,要尊重后代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不能以浪费和牺牲生态环境资源为代价增加自己的财富,损害后代人的权利和利益。可以说,在高等工程教育中,加强工程伦理教育,是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8]。

(3) 开展工程伦理教育是工程与社会和自然关系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当今复杂的工程活动中,工程师既要对公众和自然负有伦理义务,又要对雇主、顾客和工程专业负有伦理义务。有时互相矛盾的伦理要求很容易引发一系列伦理问题,如利益冲突,对公众健康和安全的责任,贸易秘密和专利信息,承包商和其他人的送礼,研究和测试中的诚实,环境污染与防治等。唯一的对策是提高伦理道德修养,以便抉择[9]。

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 加强工程伦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期,计划经济正在被市场经济所代替,原来的经济运行模式被取代,新的制度还不完善,监督管理机制不规范,存在种种漏洞和缺陷,人们的许多观念和习俗还适应不了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发展。全国各地欣欣向荣的工程活动极快地增强了我国的国力,使我国的面貌日新月异,但是,毋庸讳言,这些工程活动中存在许多伦理问题,为此必须加强工程师的伦理教育[9]。

工科高校的伦理教育不等同于工程伦理教育。工科高校的伦理教育比工科高校的工程伦理教育宽泛,包含网络伦理教育、环境伦理教育、科学伦理教育、技术伦理教育、职业伦理教育等多方面的伦理教育,当然也包括工程伦理教育。工程伦理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工科高校大学生工程伦理意识,使大学生明确工程伦理规范,明确工程师的伦理责任。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工科高校都没有开设工程伦理教育的相关课程。工科教师也普遍缺少工程伦理教育的知识,甚至缺乏工程伦理教育的意识。多数工科大学生对工程伦理就更是不知所云,几乎没有什么了解和认识。

当今我国许多工程活动已经引起了严重负面效应,在国家十分强调保护生态环境、重视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工程伦理教育在工科高校中却还处于被忽视的状态,而没有占据任何位置。可以说目前工科教育存在着严重缺憾,不适应我国科技发展、经济建设与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现在已经到了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急切措施加以弥补的时候了。笔者认为工科高校加强工程伦理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开设工程伦理课程。在国外,对工程伦理教育十分重视。美国许多院校都开设了工程伦理学课程。我国高等工科院校中应该安排专任教师开设工程伦理教育课程,作为所有工科大学生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工程伦理方面的教育。开设课程,包括正规化、常规化的工程伦理课程以及在专业基础课和人文素质方面的公共课中加入工程伦理内容。开展工程伦理学教学首先要领导重视,从体制上加以支持。工程伦理学是新兴的交叉学科,传统的专业课和伦理学都不能涵盖它,没有体制上的支持,工程伦理教育是很难维持的。

第二,学校要有计划地对工科教师进行工程伦理知识的培训和教育,增强他们对这一问题的意识,提高他们在工程伦理教育方面的知识水平和教育能力,使他们在专业教学中注重培养大学生工程伦理意识,把课堂教学作为工程伦理教育最主要的途径。

第三,根据工科面向实际和应用性强的特点,在工科高校教学中,一方面,要大量引入真实案例或模拟案例,提出问题供师生共同探讨、研究;另一方面,在学生的毕业设计及毕业论文中要强调工程伦理意识和规范原则,并以此作为评定学生毕业设计及论文的一个重要标准, 以使学生们增强工程伦理的意识,提高面对复杂因素进行具体分析、综合,进而作出正确判断和选择的能力。

第四,开展产学合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工程伦理。我国许多高校正在实行产学合作试验,这项试验工作对工科院校尤其重要。学生在校期间可以走出校门,投入工程实践,在与现场技术人员一道工作中,践行工程伦理原则,接受工程实践的锻炼。学校要努力创造条件,有计划地安排大学生进行生产实习,让他们有机会到工程活动的第一线去亲自实践,参与工程设计、管理、考核与评估等方面的工作,使他们在这一过程中亲自感受和认识到工程活动对人类生活、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领悟到工程活动中蕴含着的伦理价值。这种教育方法来自工作实践,更加具体、生动,对学生能够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第五,要加强专业课教师和工程伦理学教师的交流与合作。要使工程伦理学教学切实有效,该课程应该和专业课相结合,密切联系学生所关心的问题。学校需要创造条件鼓励和促进这种合作与交流。要加强对工程伦理问题的研究,培训工程伦理学方面的专职教师和研究人员[9]。

第六,由于工程伦理教育是一个人文教育和科技教育相互交叉、融合的学科,面对的问题往往来自不同的科技领域,同时需要哲学、伦理、历史、文化及环境等多方面学科共同参与进行综合研究,所以,应该注重从不同的工程领域中搜集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寻找出可供共同遵循的规范和原则。 如此,也就需要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许多教师共同配合,才能完成工程伦理教育[9]。

目前在许多发达国家,工程伦理学的研究和教学已越来越受重视,有许多经验和教训。我们要结合国情,结合学生的实际和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学习和借鉴国外的经验,探索和开创适合中国高校的工程伦理学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1]余谋昌 关于工程伦理的几个问题[j]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4(1):1-2

[2]李伟侠 技术伦理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拉普技术伦理思想研究[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6(4):24

[3]朱高峰 面向21世纪的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2007-03-26] http:∥wwweducn/20010827/208519shtml

[4]陈万求,林慧岳 工程技术对社会伦理秩序的影响[j]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2,19(6):32

[5]周礼文,龙则霖 论科技人员的社会责任[j]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12(2):27-29

[6]张长元 领导者应有生态伦理责任[j] 生态经济, 2002(2):32-33

[7]曹南燕 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伦理责任[j] 哲学研究, 2000(1):45-51

第5篇:人体工程学原则范文

1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1)市场需求原则。市场需求原则是指人才培养要以市场的需求为动为,把现代国际贸易的新理念、新技术、新知识融入到课程中去,强调人才培养的职业能力,从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来培养人才。(2)综合效益原则。综合效益原则是指学校在培养人才时,要综合考虑社会效益、投资效益、资源配置效益以及办学效益等各方面的效益,对人才培养的效益进行专业的评估,使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达到效益的最大化。(3)以能力为中心原则。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来说,职业能力是所有能力中最核心的,这关系着学生将来能否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因此,在课程设置时要通过对岗位和职业进行系统分析,把职业和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融入到课程中去,让学生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与职业岗位和工作情景相融合。

2目前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国内开设国际贸易专业的学校很多,每个学校的课程设置不同,但总体来说可以归纳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大类。

(1)公共基础课。国际贸易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一般都是必修课,如政治、体育、数学、英语、计算机等课程,选修课较少,且主要是“艺术类”选修课程,如美术、音乐、书法等,缺少社会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这一块。因此,在公共课程的设置上,应相对地减少必修课的比重,增加选修课的比重。同时,要注重学生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素质的培养,开设社会学、历史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等方面的课程。(2)专业基础课。国际贸易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都是必修课,很少有学校开设选修课。这难免会造成学生基础理论薄弱、知识面过于狭窄。本科院校的应用型外贸人才培养,除了重视实践教学外,理论教学也是不容忽视的,课程的设置应体现“宽”、“厚”的特点,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才具有职业发展潜力,而不能象高职专院校以理论“必需”、“够用”为原则。(3)专业课。①专业课程中大部分为必修课,选修课较少,并且和外贸岗位的联系性不够突出。这使得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比较狭窄,影响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的发挥,限制了专业口径,不利于学生的就业。②专业课与国际接轨不够。由于国际贸易专业自身的特点,要求本专业的课程具有“国际性”,但大部分高校在这方面还比较薄弱,专业课中涉及“国际”的课程相对较少,重点仅局限于强调学生对基本经济贸易知识的掌握,而对国际商业环境和投资环境的相关知识关注较少。③缺少产品和区域研究方面的课程。产品是国际贸易的对象,一个外贸人员必须要对产品有所了解,才可能在产品的营销、报关、报检等方面做出正确的决策。区域研究对外贸人员同样重要,一个国家要想在全球化的市场中获胜,必须熟悉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各方面。这类课程的开设,还可以使学生有选择地倾向某一类产品或某一区域的研究,明确今后的工作方向。④实践教学偏少。很多高校实践教学的学分占总学分中的比重仅为20%左右,没有很好地突出知识的实用性,忽视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使得职业能力与外贸人才市场的要求脱节。⑤专业课一般集中在大三学年和大四学年的第一学期,学生对专业的深入认识比较晚,学业负担比较重,而且大四的时候学生又往往忙于找工作和实习,没有精力来认真学习,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

3课程体系的优化

3.1课程体系的总体框架

第6篇:人体工程学原则范文

关键词:工程;诚实;伦理;经济建设

诚实信用不仅是民法中的重要立法原则之一,同时也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体现,因此我们应该在科学研究诚实信用的基础上,着眼于现阶段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特点,分析出现诚实信用缺失的源头,从而探索出一条在民法实践以及发展过程中比较完善的诚实信用的道路,其最终目的在于为了更好更快地促进和加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化建设目标的进程和发展。

一、诚实的认知与情感

在道德范围内,道德认知以及情感的关系紧密。同样的,诚实作为道德领域里的一个方面的内容,认知和情感同样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诚实的认知中渗透着情感的认识,同时诚实的情感却又是基于一定的认知情感的。

二、诚实的意识与行为

黑格尔曾有有云:理智的工作仅在于认识这世界是如此,反过来,意志的努力即在于使得这个世界成为应如此。从诚实的意志到诚实的行为,呈现出一种由内到外的、由无形到有形的活动。诚实意志是通过自觉地确定诚实的目的,支配自己的行为,克服不诚实行为的困难,致力于自我约束的无形的活动。

三、诚实的人格与责任

诚实人格是人们通过诚实生活意识到自己的诚实责任以及诚实义务以及人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诚实责任是诚实行为选择的特征和中心问题,人们必须对自己的诚实行为选择服从于诚实责任的要求和规定。在工程领域中,使人们意识到诚实责任,进而来影响甚至指导人们的诚实行为就显得更加的重要以及迫切。诚实生活和诚实生产理念的提出,可以帮助人们对于生产和生活形成正确的认识,提升人们的诚实人格。

四、工程中诚实缺失的表现以及原因

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诚实原则可以说是我国经济高速和正确发展以及繁荣的前提条件,任何不诚实行为都有可能导致重大的人身损失以及经济损失。但是,经济的高速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却是人们的诚实道德水平跟不上时展的步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之下,诚实原则的缺失表现主要有两种形式,其一是个人诚实信用原则的缺失,主要有:弄虚作假、胡话连篇等。这些现象直接导致的问题就是由于个人的诚实信用的缺失造成集体或者企业的经济损失,甚至导致工程项目的失败,给社会给国家造成不可挽回的生命或者经济损害;其二就是企业的诚实信用问题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不守信用、严重的违反规定违反法律、合同欺诈、财务信息失真甚至作假帐等等。诚实原则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在法制化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出现是正常的客观规律,关键是我们要能够客观的看待诚实原则问题的缺失,努力找出诚实问题发生的内在深层次的原因,最终找到有效解决诚实原则问题缺失治理的方式方法。

产生诚实原则缺失的因素有很多。首先要说的是,违背诚实原则的成本过低,那么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刺激了违法失信行为的产生,加速了违背诚实原则的行为的发生以及思想对于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的伤害。其次,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还不够完备以及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我国对于诚实原则的法律体系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以及漏洞,这就给各种工程中不诚实的行为提供了滋生的空间,从而使失信行为以及思想有了进一步扩散的机会和可能。最后,国家政府的司法腐败以及司法权力的滥用都会在某种程度上给不诚实行为一定的保护和纵容,使真正的诚实原则遵守者的利益受到损害,进而导致诚实原则失去了基本的建立基础。

五、完善诚实原则的措施

(一)正确方向的引导诚实原则的推广。我们要给予遵守诚实原则的个人、单位以及团体企业和相关诚实行为以一定程度上的信誉、诚实信用方面的奖励,鼓励社会和全体民众以及团体单位从更加长远的角度以及发展的眼光看待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现状,同时对符合和遵守诚实原则的行为进行引导以及适当的鼓励,以正确的方向引导的多种方式方法推动人们对于道德精神、思想政治、诚实行为以及意识进行合理的强化。建立起全社会全民众尊崇诚实原则的人格和意识,营造一个诚实信用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生长土壤。

(二)加强违背诚实原则者违规违法成本。我们要建立起一套完整而且健全的诚实信用体系,对于违背诚实信用原则者进行相应的一定程度上的惩戒,提高违规违法者的失信成本,降低违规违法的生活的质量和品质,以反面典型的示范作用使效法者不敢越雷池一步。给予诚实原则人格不健全和不强壮的人以警示和提醒,对于违规违法者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和社会谴责。

(三)建立起社会诚实的法律法规体系。我国的民法是一个比较完整和完备的法律以及法规体系,要实现诚实原则,就必须依靠一整套的法律法规体系的完整性,这样才会有根本性地保障。这也是我国朝着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内在要求。只有在今后的法律工作中更好的完善以及丰富民法体系内容,这样才能够更加有效地对各种各样的违背诚实原则的行为进行及时地纠正和制止,进而实现良好的社会信用以及诚实原则的建立健全。

(四)加强社会主义的市场主体建设。社会主义的市场主体原则是诚实原则的根本所在。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系还处在初级阶段和摸索阶段,其中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以及缺失,因此,在现阶段会产生社会主义的市场主体的失信行为于欺诈行为,从而滋生诚信、社会管理以及经济发展层面上的一系列诚实原则问题。在今后的司法实践和司法工作中,我们应该坚守规范和效率相互结合的方式方法,并且积极推行“资本信用”的措施,为社会主义的市场主体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构建基础和法律规范。

六、总结

工程中诚实问题的伦理维度审视,不可形成工程中的伦理缺失,工程工作者或者企业团体应当自觉的培养诚实责任伦理意识,在履行工程工作的责任过程中,把公众和社会的安全、健康、福祉以及公众和社会利益放在首要的位置,把对于全社会以及人们的诚实信用的道德责任放在第一位,明确自己在工程工作中的所担当的责任角色;另一方面,伦理学界也不可忽略工程活动中这一伦理研究对象,不可造成对工程工作中的伦理研究和探索的遗忘。

参考文献:

[1]王俊铭, 对诚实信用原则的理性探讨[C].黑龙江省律师协会.2009.

第7篇:人体工程学原则范文

一 学生干部选拔体系的研究

1.选拔标准

学生干部是学生集体中心理素质、品德素质、经验素质、能力素质等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所以在选拔学生干部人才方面我们着重考查学生的以下方面的素质。

第一,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名合格学生干部必备的基础条件,作为一名学生干部,要对自己充满自信心,并且具有积极主动承担责任、工作的勇气,当有困难出现时,能够果断、坚毅的面对。

第二,品德素质。做一名合格的学生干部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原则性,具备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端正的工作态度,及乐于为广大同学服务的精神。

第三,经验素质。经验是日积月累所形成的,因此,学生干部必须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

第四,能力素质。能力素质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知识与经验不断结合并运用于实践的结果,它包括:决策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和人际社交能力等。

2.学生干部选拔原则与措施

学生干部的选拔要以公平、公正、公开为原则,选出学生中优秀的学生担任干部,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学生的认同。在学生干部队伍的构建中遵循能上能下的选人与用人体系,采用竞争——监督的聘任机制,打造一批有能力的学生干部队伍。在构建选拔过程中,我们要遵循:(1)工作效率原则,以提高学生工作的效率与突出工作的成果为前提;(2)任人唯贤原则;(3)因事择人原则,要以工作岗位对学生干部的实际要求为标准,选拔各类有用之才;(4)量才使用原则,人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一个人只有处在最能发挥其才能的岗位上,才能干得更好;(5)要遵循程序化、规范化原则,遵循标准和程序,这是组织选拔优秀人才的重要保证。

二 学生干部培训体系研究

对学生干部的培养管理,即是对人的管理,可借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方法措施,来做好学生干部的培训工作。

1.科学管理原则

学生干部知识技能层次上的培训工作,可以看做是一个科学管理的过程,应该遵循科学管理的原则。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搜集、归类、整理学生干部工作中暴露的问题,并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让学生干部能带着解决方案开展学生工作,以保证他们工作有的放矢、高质高效。

2.学以致用原则

对学生干部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要从其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并与自身岗位相结合,制定培养方案。对学生干部的培养应努力做到培训与使用相一致,突出针对性和实践性,通过培训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以便进一步促使学生干部能够学有所成。

3.按需施教原则

学生干部的培训应依据学生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培训的种类、方式、时间、内容和使用方向,同时培训的方式、方法要符合个人实际情况,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才能满足学校发展和团学工作的需要。

4.全员培训与分类培训相结合的原则

全员性是指所有学生干部都有机会参加培训,上至主席团下至普通的部门干事,通过全员性的培训提高学生干部的整体素质水平,有效推动团学组织的发展。同时,有效的培训应考虑学生干部的特殊性,不同的岗位设置不同的课程,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训练技法,不同的条件采用不同的培训方式,不同的个人能力和发展方向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

三 学生干部评价体系研究

在学生干部的管理中一个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对学生干部的评价。学生干部既是学生,又是管理者,对他们的评价不应仅限于传统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对学生干部的评价,在内容上应该增加管理,在方法上应该采用多个评估者进行评价,这样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干部的情况。了解学生干部的真实情况,才能更方便地对学生干部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

四 结束语

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生干部管理体系,首要条件就是必须了解学生干部的真实情况,以及工作中常遇到的问题,制定学生干部的管理方案,以求构建行之有效的学生干部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杨湘涛、朱新鹏.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8(11)

[2]师文慧.高校学生干部心理角色冲突及调适[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0(8)

第8篇:人体工程学原则范文

关键词:电力行业 人机工程 设计标准 控制中心

1 控制中心人机工程设计的必要性 电力系统的控制中心(在电网称调度中心,它包括控制室及与其配套的功能室和相关设施)是监测并控制发电、输电、配电运行的 所在地,是电力系统运行的枢纽。控制中心的设计包括技术和人机工程两个方面。如何运用 人机工程原则,使控制中心的机(包括硬件和软件)和环境(物理环境、化学环境以及社会人际环境)适合人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人的能力及其限度,从而使其技术充分发挥作用,实现控制中心人、机、环境协调和整体优化,保证系统运行安全、高效,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我国电力部门十分重视控制中心的设计,重视采用先进技术,有的直接从国外引进先进设备。 但因人种和所处地区不同,在身材、工作环境等方面有所差异,从人机工程角度看,有些地 方整体并不协调,必须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才能适合于国内使用。至于我国自己设计的控 制中心,虽然也考虑了人的因素,但不够全面,除了对人的心理因素考虑较少外,主要是缺 乏系统化、规范化的人机工程设计。因而在运行时往往也呈现出许多弱点,这早已引起业内 人士的关注。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有人对我国4座电厂(分别反映我国60年代末,70年代 末和国外80年代末水平)中各种类型的控制室作人机工程学调研,结果表明:在控制室的布局,控制室内显示系统布局对人的视野的适应性,控制装置的可操作性,显示与控制装置的 成对性,仪表的易读性,操作人员的作业姿势与控制台,坐椅设计的合理性,控制室作业环 境(照明、噪声、空气品质、工作空间、活动空间)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符合人机工程 原则的地方,有的已导致操作人员疲劳或工作效率降低,成为安全运行的隐患。

另外,笔者看到的大型调度中心的控制室,设备很先进,但也存在眩光,操作台与坐椅 不符合人机工程要求等问题。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在设计控制室时没有充分考虑人的因素,特别是缺乏相应的 人机工程设计标准。因此,电力系统控制中心必须实施人机工程设计,才能保证电力生产的 安全。

2 国外控制中心人机工程设计标准 据对美国电力行业制定和应用人机工程标准所作的调研表明:美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EPRI)在70年代中期曾对大型火电厂频繁的停机事故作过研究和分析,发现其中大部分停机 事故是由于人员操作失误造成的,而失误的原因有的是由于电厂的设计没有很好应用人机工 程学原则,导致难以减少或避免操作失误。因此,80年代在对美国中西部大型电厂进行了人 机工程调研和审评的基础上,编制了一套设计导则,题为《提高火电厂设计、运行和维修水 平的人机工程导则》,详细具体地阐明如何将人机工程学原则和方法贯彻到大型火电厂设计 的全过程以及设计的各方面。后又出版了《大型电厂可维修性人机工程设计导则》。这两套 导则,为电厂控制中心的设计、运行和维修提供了全面的指导,并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美国 国家标准局还于1988年颁布了人机工程标准ANSI/HFS100-1988《视觉显示终端工作站的人机 工程导则》。该标准全面规定了用于视觉显示终端(VDT)、相关工作桌椅以及VDT环境的人机 工程原则和具体要求。VDT是现代工业中常用的设备,也是电力系统控制中心中的重要设备。 据称,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在编制一套《控制中心的人机工程设计》系列标准(ISO 11064), 以及《用于办公室工作的视觉显示终端的人机工程要求》系列标准(ISO 9241)。这两个系列 标准中有的已正式颁布,有的还处于草稿或征求意见稿阶段。

3 我国控制中心人机工程设计标准 如上所述,要很好进行控制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就必须制定并实施我国的相应标准。1997 年,在中电联领导下,由南京自动化研究院牵头,中国标准化研究所、苏州热工研究所等参 加组成了“控制中心人机工程设计标准”编制工作组(以下简称编制组)。编制组竭力应用当 前国内外人机工程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参考大量相关标准,尤其是国际上还处在编制阶段的 ISO 11064和ISO 9241的最新内部资料,编制适合我国电力系统实际的人机工程设计标准。 1999年5月初完成了自成体系的《控制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系列标准(以下简称系列标 准)。并由中电联标准化部主持,在北京召开了系列标准审查会。与会者对系列标准的内容 进行了全面审查,认为该标准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填补了我国电力系统人机工程设 计标准方面的空白,对今后电力设计工作和生产运行都具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一致通过了系列标准的送审稿。并从实际应用出发,对标准提出了修改意见。

今年3月19日,中电联标准化中心正式宣布该系列标准将于2000年7月1日起实施。

该系列标准共包括12个子标准:

DL/T575.1-1999 “控制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第1部份 术语与定义

DL/T575.2-1999 “控制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第2部份 视野与视区划分

DL/T575.3-1999 “控制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第3部份 手可及范围与操作区划分

DL/T575.4-1999 “控制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第4部份 受限空间尺寸

DL/T575.5-1999 “控制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第5部份 控制中心设计原则

DL/T575.6-1999 “控制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第6部份 控制中心总体布局原则

DL/T575.7-1999 “控制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第7部份 控制室的布局

DL/T575.8-1999 “控制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第8部份 工作站的布局与尺寸

DL/T575.9-1999 “控制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第9部份 显示器、控制器及其相互 作用

DL/T575.10-1999 “控制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第10部份 环境要求原则

DL/T575.11-1999 “控制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第11部份 控制室的评价原则

DL/T575.12-1999 “控制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第12部份 视觉、显示终端 (VDT)工作站

上述12个子标准中,前4个是基础部分。其中DL/T575.1-1999概括了系列标准中所有用到的术语及其定义,对理解整个标准有重要作用,其余3个对与控制中心设计有关的人的生理、心理特性、能力及其限度给出了具体数据。如:人在各种操作姿势下的视区、视野范围, 最佳视区和最佳视野值,监视作业的视区划分;人在各种操作姿势下手功能可及范围及操作 区划分;精确操作区、有效操作区、舒适操作区、可扩展操作区的尺寸;受限空间设计应考 虑的主要因素,以及控制中心的受限作业空间、受限活动空间和个人心理空间的尺寸等等。这些都是控制中心人机工程设计中所必需的基本数据。 后7个子标准是控制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是系列标准的核心部分。它从整体到局部,依次从控制中心到控制室,再到其中的工作站,逐步细化至显示器、控制器,分别详细地规定了设计原则、设 计步骤以及应考虑的各种因素。对控制中心中最重要的部分——控制室,还规定了具体环境 (热环境、声环境、气流、照明、空气品质等)要求以及评价原则(人机评价的基本内容、要 求、评价程序、评价方法等)。凡设计中要求的具体数值都根据第2、3、4个子标准中提供的 基础数据给出。最后一个子标准既是前列各子标准中诸多人机工程学原则在VDT工作站上的 综合应用实例,又是本系列标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为VDT工作站是控制中心的重要设 备,是控制室内重要的人机接口。

电力系统控制中心实施人机工程设计是电力系统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新技术不 断应用,必将遇到新的人机接口问题。该系列标准不可能包含一切。但人机工程学强调的原 则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机—环境整体协调的设计思想,机和环境的设计都要尽可能适合人的 生理心理特征、人的能力及其限度。尽管技术日新月异,但人的基本特征变化是不大的。因 而,只要紧紧抓住上述原则,在使用系列标准中所给的具体设计原则和参数时,不过分着眼 于单个原则或参数而善于全面理解、综合运用,使系统整体协调,就一定能使控制中心的设 计更加合理、更加适合运行要求。

参考文献 1 童时中等.火电厂控制室人机系统状况调查.水利电力劳 动保护,1994(2)

2 李志光等.青山热电厂锅炉控制室安全运行故障的人机 学研究.安全,1991(4)

3 EPRICS-3745,1984年 Enhancing fossil power plant design,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Human factors guidelines,

4 EPRI NP-4350,1985年 Human Engineering design guidelines for maintainability

5 ANSI/HFS 100-1988 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 for human factors engineering of visual display terminal workstations.

第9篇:人体工程学原则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原则

中图分类号:G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8-201-02

教育是个复杂的社会化的运动,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承,是爱的传递。通过对国内一般教育教学原则以及对职业教育教学原则特点的研究可知,职业教育教学原则既要体现一般的教育教学原则,也要体现职业教育本身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六项内容:

一、职业性原则

职业性是指应使受教育者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获得与经济建设具有极为密切关系的相关职业所需要的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亦即成为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应用型和实用型的职业人才。职业性原则由职业教育的性质、任务决定。教学的指导思想应是以职业为导向安排全程的教育和教学,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具有远大的职业理想、深厚的职业情感、高尚的职业道德、扎实的职业知识、熟练的职业技能、较强的职业能力、高度的职业责任和自觉的职业纪律。职业性原则对职业学校的教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是职业学校教学的首要原则,贯彻此原则,应做到:

1.从学生入校起就要根据未来职业的需要进行职业定向和职业指导,明确本专业(工种)学生未来所从事的职业范围和职业要求以及适应未来职业要求的知识、能力结构、素质和情感态度。

2.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搞好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教育,对学生进行敬业爱岗的职业道德教育。

3.在校期间,教学工作要以专业课程教学为主,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养成良好的职业能力,为学生就业和将来职业转换创造条件。

二、实践性原则

职业教育的目的反映在教学工作上,就是教学的实践性要求,即教学要以职业实践为出发点、作为教学工作的导向和最终的目标。在职业教育中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尽管在强调教学实践性原则的同时,并不能否认学生应当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在职业教育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系统培养是第一位的,学生是否需要,或需要在多大程度上接受系统化的理论教育,应完全取决于学生未来工作的岗位要求。任何脱离工作岗位实际需要的、对教学的理论程度和理论教学的程度和系统的过高要求,都是违背职业教育的总体目标的,贯彻此原则,应当做到:

1.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与学的双方都应当自觉地去完成这个联系的过程,即教师要理论联系实际地教,学生要理论联系实际地学,做到学用一致,学以致用。理论教学必须以实践性教学的需要为依据,以“必须、够用”为原则。实践性教学又要在理论教学的指导下有效开展,两者统一在具体的培养目标上。理论课教师要围绕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根据生产实际和学生未来之间发展的要求组织教学;并按照本专业的最新发展状况、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日常生活实际补充教材,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要让学生明确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的联系,使学生学到灵活的知识。同时,教师进行实践课教学时,也要充分贯彻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科学的基础。逐渐做到融“教、学、做”为一体,推行一体化教学,让学习过程依照职业的工作过程展开,以便获得完整的职业行动能力。

2.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场地的作用,包括实习车间、校内外实训基地等,学生实践能力的高低,是评价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为了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缩短学生从毕业到独立项岗的适应周期,应当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基地,对学生进行与现实生产或工作相一致的有针对性的培训,尽量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使学生不但具备在学校模拟工作环境中的经验,而且具备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和一定程度的关键能力。

3.教师应具备一定的、与所教学生的专业一致或相近的职业实践经验,了解学生毕业后所从事工作的实际要求,包括劳动生产技术、人员组织管理情况和行业发展的现状等。其中,实习指导教师要有娴熟的操作技能、较强的本专业的实践能力和必需的工作经验;专业理论课教师虽然不需要在特定的专项技能上达到很高的要求,但应当对所教专业职业领域内所有技能点都有所了解,并能完成基本操作。

三、系统性原则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专门技术人才,通过职业分析所得到的职业岗位的要求,是对从业能力的具体、完整说明,其各项内容之间其有一定的逻辑秩序和内在联系。因此,要求职业教育的教学工作必须按照职业岗位能力的内在联系,系统地进行。职业教育教学的系统性则取决于职业活动的系统性,如机械加工专业的车削技术是由与车削有关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计算、识图和操作技能等组成的系统,系统元素之间只有特定的内在联系(如手动车削是数控车削加工的基础),贯彻此教学原则,应当做到:

1.教师要了解职业岗位与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了解各个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了解专业理论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要求间的具体联系。在教学中,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系统连贯、层次清晰、重点突出,准确地再现本专业技术体系的精华。要特别注意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培养在内容选择、时间安排上的协调一致以及各个科目之间的协调。

2.由于在实际的职业活动中,人们的行为过程总是按照所谓“完整的实践”模式进行的,即可划分为学习或获取必要的资料信息、制定可行的工作计划、做出行动的决策、实施工作计划、在工作中控制保证质量和评价工作成就等六个步骤。因此,要求在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尽可能注意全面、系统地培养学生这六个方面的能力,以形成系统、完整的职业实践能力。

3.应处理好专业、专业基础和文化知识教学与“系统性”的关系。在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具有该职业的完整、系统的从业能力是一个大的系统。在从业能力这个大系统中包含有许多元素。如土木建筑专业需要一定的数学和结构力学知识,这里的数学和结构力学是土木建筑专业这个大系统的组成元素。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这些元素本身各自早已发展成为较为独立的、结构相对完整的学科系统。但就职业教育而言,这些学科系统只能是从业能力这个大系统的完整性,而不是子系统如数学等学科教学的完整性,否则就会混淆全面和局部的关系。

四、可接受性原则

可接受性原则,就是要求教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教学的方法以及教学组织形式等,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文化知识水平,使学生在可承受的学习压力下,尽可能多地获得职业实践能力,并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职业学校的客观教学条件和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化基础以及兴趣特长等诸多因素,决定了在职业教育教学中贯彻可接受性原则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因此,在任何一类职业学校中,都绝对不应当盲目攀比普通学校文化课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也不能简单照搬其他类型学校的教学内容甚至教材,为贯彻此教学原则,应当做到:

1.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教学理论基础和相应的实践能力,即具备“双师”素质。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职业教育教学内容日益复杂的今天,职业教育教师必须通过必要的教学简化过程,把教学内容集中到最主要的专业内容上,并使学习难度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基本一致。教学简化包括水平简化和垂直简化,水平简化是对教学内容的精简过程,即选择与培养目标相当的教学内容;垂直简化是通过适当的教学媒体和语言表达方式等手段,把教学内容的难度降低到能被学生接受的程度。教学简化是在教学实际中运用教学论原理的核心。

2.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如家庭背景、所处社会环境、班级风气以及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和态度等,准确地估计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科学地检查学生的现有水平,掌握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为准确进行教学简化打下基础。

五、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是指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在大脑中产生的感觉、知觉和表象。人们的认识活动是从这些具体的感觉、知觉和表象开始的。现代教育研究表明,具有不同智能类型和不同智力结构的人,对知识的掌握也其有不同的指向性,教育实践和科学研究都证明,形象思维强的人,能较快地获取经验性和策略性的指示。这正是职业教育的优势,也正是大多数职业学校的学生的优势。所以,在教学中贯彻直观性原则是职业教育学生认识规律的反映。直观不但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创造条件,而且还能够促使感性的职业实践和生活实践经验与理性知识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贯彻此教学原则,应当做到:

1.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减少学生学习和认识过程中的困难,帮助学生建立起实践经验和理性思维的联系。教师还应当重视直观教学媒体的运用质量,在熟练使用传统的挂图、模型、幻灯、投影仪等教具的同时,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供的多种直观化可能性,如张贴板、现代音像技术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技术设备,使教学直观化过程达到较高的水平。

2.在教学中不同专业领域、不同职业和生活经历、不同年龄甚至不同年级的学生对直观教学手段的要求是不同的。因此,直观教学要有目的性,不流于形式,为直观而直观。直观是手段,不能把教学中的观察停留在现象上。应通过直观观察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通过分析、比较等思维和推理方法,从表象上升到概念。

3.注意改观和抽象相结合。直观毕竟不是目的,应注意培养、开发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特别是对技术或经营过程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生产与教学相结合原则

生产与教学相结合是指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进行一定的产品生产、技术推广和实业服务,做到培养人才与创造财富兼收并得。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既使学生加深理解并运用了所学专业知识,又培养了他们操作技能和解决生产(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是一次职业素质的训练,同时可以创造一定的产品为国家增添物质财富。产教结合,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具体体现,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级形式,是职业学校中教学的突出特点,是教学特别是专业课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重要原则,为贯彻此教学原则,应当做到:

1.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实习基地,包括各类校内实习场所、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特别是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

2.要使生产产品与实习课题相结合。

3.要使指导教师与现场员工密切配合,学生既是学徒,也是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