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字农业存在问题范文

数字农业存在问题精选(九篇)

数字农业存在问题

第1篇:数字农业存在问题范文

论文摘要阐述数字农业的概念及其作用,指出数字农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农业信息化水平低、信息化意识及利用信息能力不强、管理和标准化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等,并对数字农业的建设进行了展望和设想。

在我国2000年的《农业科技发展纲要》中,将数字农业放在农业信息技术的首要位置,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文试图谈谈对数字农业的认识、存在的问题和建设数字农业的基本设想,以供参考。

1对数字农业的认识

数字农业(digitalagriculture)就是用数字化技术,按人类需要的目标,对农业所涉及的对象和全过程进行数字化和可视化的表达、设计、控制和管理。其本质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农业生产力要素,将工业可控生产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思想引入农业,通过计算机、地学空间、网络通讯、电子工程技术与农业的融合,在数字水平上对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流通、服务以及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进行数字化设计、可视化表达和智能化控制,使农业按照人类的需求目标发展[1]。

有的学者认为[2],数字农业是“数字地球”在农业领域的延伸。正如“数字地球”的概念一样,数字农业这一概念体现了数据和技术的综合集成。数字农业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数字农业,即信息化农业,包括农业要素(生物要素、环境要素、技术要素、社会经济要素等)、农业过程(生产、管理、储运、流通等)的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以及智能化,形成数字驱动的农业生产管理体系。狭义的数字农业,是以农业空间信息机理为基础的、以“3S”技术为支撑的农业系统空间信息技术体系。

事实上数字农业是一个学术性很强的综合概念。近年来,与数字农业技术体系有关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已经成为主要发达国家发展高新技术农业的侧重点,成为极其活跃的科技创新领域。数字农业是一项集农业科学、地球科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空间对地观测、数字通讯、环境科学等众多学科理论与技术于一体的现代科学体系,是由理论、技术和工程构成的三位一体的庞大系统工程。数字农业是对有关农业资源(植物、动物、土地等)、技术(品种、栽培、病虫害防治、开发利用等)、环境、经济等各类数据的获取、存贮、处理、分析、查询、预测与决策支持系统的总称。数字农业是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高级阶段,是农业信息化的必由之路;农业信息化、智能化、精确化与数字化将是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结果。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保障我国的食物安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于推动农业科技的发展,创造条件进行一次新的技术革命,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使粗放生产向集约化经营转变。可以预言,数字农业及其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推广应用,必将成为新世纪农业科技革命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必将推动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方向发展,在带动广大农民致富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

2存在的问题

2.1农业信息化水平较低

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播信息的软硬件设备与网络体系不健全;已开发的大量农业经济信息系统、农作物病虫害数据库、作物品种资源管理数据库系统、农业土壤系统分类数据库系统等大多不涉及空间维度,难以适应当前对空间数据信息的需求;对于来源多种多样、格式也不尽相同的各种数据的实时性、地域性、综合性处理还需作出很多努力。

2.2农业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

一方面,许多基层农技人员和广大农业从业者,知识老化,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利用现代技术,收集、处理、利用农业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另一方面,农业信息加工处理的技术人员缺乏,当前,就连最基本的能够及时、准确地提供农产品供需信息,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市场形势,回复网络用户的电子邮件,解答疑问等方面的人才也不多,更谈不上能够满足数字农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2.3农业信息化效益不明显

数字农业还刚刚起步,在国内总体上尚处于探索阶段,实用性、普遍性的技术应用还很少,直接带来的经济效益还没有很好地显现出来。

2.4农业信息数据的管理和标准化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其他农业信息管理系统为了完成某种分析工作所要求的各种农业数据往往格式与结构不同,而且往往掌握在不同的管理部门或研究机构中。因此,未来建立在网络上的农业地理信息系统要具备获取和分析分布式存储数据的能力,也就是说我们要使所谓的WebGIS能够协同处理来自不同组织和机构的农业数据[2]。

3建设数字农业的基本设想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台州在数字网络建设、原始数字化数据积累、数字化信息采集及其处理等

方面的工作已有一定的基础,起动发展数字农业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借鉴许多学者的研究结果[4,5],提出建设台州数字农业的基本设想,就是要在台州已有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果基础上,建立可视化的台州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构建直观形象的农业信息管理与辅助决策视频体系,实现农业信息的现代化综合管理、分析、共享和,彻底改造台州传统的农业管理模式,全面提升台州农业工作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

3.1整合已有的农业信息

在国家、省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以各级农业部门为依托,建设中央一省一市县信息骨干网络系统,形成一个功能完善、性能优良的农业综合信息网络系统,并与其他网络互联,成为一个全方位的农业资源和经济信息网络系统。

3.2信息表达要直观、形象,并要实现信息系统的联网

把市内的地形、地貌、交通、村镇、行政区划等基础地理信息以及耕地分布、土壤类型、种植结构、水肥状况、农作物生长发育、气象、病虫害、农民知识、乡镇企业、农业法律法规等各种农业信息以图形图像等直观形象的可视化电子地图与相关信息的形式在投影视频系统上进行显示和表达,随着数字农业的发展,逐步做到与省级、部级类似的信息系统进行交互式查询等。

3.3强化对科研、管理等的服务工作

通过对基础地理信息和农业专题信息的空间分析、网络分析和追踪分析等,实现农业科研、管理和决策人员在全市三维农业电子模型上,对农业生产中的现象、过程进行模拟,高效、直观、形象地为农业工作的规划、设计、建设、经营、管理、服务、决策等提供科学依据。

4参考文献

[1]蒋建科.“数字农业”带动农业现代化[J].农资科技,2003(5):41.

[2]薛领,雪燕.数字农业与我国农业空间信息网格(Grid)技术的发展[J].农业网络信息,2004(4):4-7.

[3]曹宏鑫,王家利,郑宏伟.发展“数字农业”推动农村信息化[J].农业网络信息,2004(1):17-20.

第2篇:数字农业存在问题范文

公共管理论文2300字(一):基于从公共管理角度探讨数字化城镇管理论文

【摘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字化城镇管理成为了公共管理领域内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促使城镇管理方法和技术发生了较大的变革,进一步推动了政府管理创新的发展。但在目前我国数字化城镇管理还存在一些不足,影响公共管理职能的发挥,因此本文通过阐述数字化城镇管理的重要意义,分析数字化城镇管理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并基于公共管理的角度上,提出加强数字化城镇管理水平的相关措施,旨在促使数字化城镇管理向前发展,为城镇化进程加速前进奠定基础。

【关键词】公共管理;数字化;城镇管理

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正不断尽快,城镇管理在公共管理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为了保障城镇化政策结果的实效性以及顺应数字化时代的发展要求,必须要转变传统的城镇管理方式,发展现代化、数字化管理模式。因此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明确数字化城镇管理的意义,分析其存在的不足,采取有效措施以实现高水平的数字化城镇管理,促进我国城镇可持续发展。

一、数字化城镇管理的重要意义

数字化城镇管理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是基于数字化城市管理演变而来的一种新公共管理模式。其主要是利用先进的科学信息技术手段以及信息管理系统,对涉及到社会公共利益以及人民群众利益的城镇问题进行处理,变革城镇管理水平和体制,充分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因此数字化城镇管理有利于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城镇化发展,整合城镇资源,建设特色城镇。另外我国在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实行数字化城镇管理则有利于解决传统的城镇管理问题,同时能够实现精准定位管理目标的时间和空间,减少巡查及处置人员,降低管理成本,有效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

二、数字化城镇管理存在的不足

现阶段由于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对城镇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处于探索和实践期,并且在公共管理中对城镇管理的职能和观念有待转变和提升,所以在数字化城镇管理进程中,出现了以下不足:

(1)公共机构职能出现重叠,管理效率较低。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即是公共管理机构的职能划分存在不明确、公共管理机构改革不彻底以及上级机构管理不科学等造成的。

(2)城镇管理信息化发展不均衡,存在资金、人才短缺的现象。虽然我国已经开始了城镇信息化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从实际上来看,基层城镇管理机构的信息化水平仍然相对较低,而且由于管理专项资金以及公共管理人员的缺失,导致基层管理机构与上级机构信息化发展存在差距,导致数字化管理存在较大的难度。

(3)数字资源缺乏整合、统一规划。数字化城镇管理是一项较为庞大的管理系统,涵盖了大量的信息数据,并且与多个管理部门具有密切的联系。所以数字信息资源整合是非常重要的。不过在实际管理中,城镇公共管理对数字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够,没有实行统一规划,就导致了数字信息相对独立,影响管理工作的协调开展。

三、基于公共管理角度提高数字化城镇管理水平的措施

(一)优化城镇公共管理机构职能

基于公共管理的角度实现数字化城镇管理即是要优化城镇公共管理機构的职能,针对当前城镇管理中存在的人员冗杂以及机构繁多等现状,要进行职能整合和重新划归,同时要在数字化城镇政府机构的基础上,明确各个职能机构的工作任务和职责,将城镇管理的各个方面落实到具体机构、具体人员,保障管理机构层次扁平化,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效率,切实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难题。比如针对城镇民众普遍关心的交通、商业发展以及农业用地规划等,进行信息公示,接收民众意见反馈,通过信息技术合理布设城镇格局等,提高公共管理水平。

(二)加强城镇公共管理队伍建设,培养数字化人才

数字化城镇管理是一项集合了技术、管理、人文以及经济的系统性工程,在公共管理角度上来看,需要进一步改革管理体制和机制,实现政府组织机构以及其运行方式、行政流程等有效重组和再造。这一过程则需要管理队伍具有高素质和高水平管理能力。因此政府要精简公共管理机构,节省资金,大力发展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并通过培训、教育学习、经验交流等方式提高管理人员的数字化、信息化技术能力,培养信息素质打破传统思维模式,积极协调业务工作,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数字化管理。比如公共管理机构要加强人才招聘和培养,从管理理念以及信息技术两方面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为数字化城镇管理提供人才支持,从而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

(三)建立科学的数字化城镇管理体系

数字化城镇管理涉及到的范围和内容相对较广,比如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政府组织机构、管理人员职能整合等。因此需要进行科学规划,建立完善的、可靠的数字化城镇管理体系。政府机构要发挥带头作用,建设完备的信息服务基础设施、明确公共管理机构的职能、任务,还要针对当前城镇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服务优化,如开展远程办公,打破时间、空间限制,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和质量。同时管理人员可以采用信息技术,根据城镇建设特点科学划分管理范围,做到全方位的城镇公共管理,及时处理城镇管理问题和缺陷,管理人员要基于数字化信息的反馈功能,深入基层协调公共管理矛盾,强化管理职能。另外可以通过研发建立城镇管理软件,实现信息快速收集、信息共享等,及时了解人民群众的真实需求,为城镇管理决策提供有效依据和支持。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字化城镇管理是公共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现代城镇化发展的要求。因此需要政府机构发挥领导作用,带领各公共管理机构在公共部门体制改革的背景下进行职能转变、加强信息化建设、培养数字化管理人才、构建数字化城镇管理体系,从而推动我国城镇化可持续发展。

公共管理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论新农村经济建设中的公共管理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城市得到了发展,我国有关部门越发重视对于新农村的建设。新农村能够使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在一定程度上使民生得到了保障。而在对于新农村进行经济建设时,公共事业管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支持。本篇文章分析了我国新农村经济建设中公共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来进行解决,希望能够提升我国新农村经济建设公共管理水平,构建美好新农村。

【关键词】新农村;经济建设;公共管理

开展新农村建设是为了使农村适应社会发展新需要,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居住质量、经济水平、文化思想等,使农村焕发新面貌。但是,从现实情况来进行分析,目前我国新农村经济建设中的公共管理水平较低,不利于我国建设新农村的目标顺利实现,为此必须要提升公共管理水平。

一、新农村经济建设中的公共管理存在的不足

(一)农村基层政府并没有认识到公共管理的重要性

新农村建设是时展的必然,能够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顺利开展提供支持,需要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关注。为此农村基层政府应该明确自身的职责,科学合理的开展新农村经济建设工作。但是,目前部分基层政府并没有认识到开展新农村经济建设公共管理的重要性,对于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一知半解,导致于基层政府无法为新农村经济建设公共管理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为了改善这一情况,需要农村基层政府认识到公共管理的重要性,为新农村经济建设的顺利开展提供支持。

(二)农村经济建设中投入的资金有待进一步提高

开展公共事业管理最主要的目标是改善农村居民贫穷的现状,使农村居民的生活变得赋予,带有一定的扶贫属性。从目前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水平来进行分析,大部分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和城市依然有着较大的差异,为此我国农村的公共管理依然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目前,大部分农村的经济水平只达到了不用为生存犯愁的水平。而我国却已经降低了在农业发展中投入的资金,这导致农村的经济建设公共管理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我国在农村建设方面投入的资金降低,仅仅只能满足农村公共管理开展的需要,比如说铺设电网、修路等,只能提高公共基础设施的水平,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人民的生活质量得不到提高,不利于农村的长期稳定发展。

(三)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来为公共事业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第一,为了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使各行各业都能够有所提升,我国制定了一些法律来保障公共事业工作的顺利开展,但是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我国公共管理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这些法律法规已经不能够满足公共事业进一步发展的需求,有关的政策包含的内容也并不全面,这并不利于农村公共事业的顺利开展。第二,农村现有的法律法规体系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人们在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无法依靠法律来进行解决,并且农村居民的法制观念较低,对于法律的了解比较少,遇见事情不善于借助法律。第三,农村的市场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来进行就爱你督管理,大部分企业并不认为在农村内投入资金可以获得收入,再加上在农村投资相关的法律比较少,农村能够获得企业投资的概率比较低,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农村的经济发展速度始终较慢。

(四)专业人才数量较少

由于农村的环境、薪资待遇等和城市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大部分人才在进行就业时会选择城市而非农村,农村中的人才数量比较少,这严重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开展公共管理时没有足够的人才作为支撑。虽然地方政府出台了部分法律法规以及政策对于基层政府进行了扶持,但是这也仅仅只是提升了农村居民的基础设施和硬件条件,人才紧缺的现状并没有得到缓解。

二、提高新农村经济建设中公共管理水平的措施

(一)政府要认识到公共管理的重要性

我国进行新农村经济建设离不开人民群众和当地政府的支持。为此,基层政府必须要对公共事业管理形成正确的认识,全面系统的了解开展公共管理需要进行的工作以及应该采取的工作方法。如果政府没有立足于农村的实际情况随意的规划建设新农村,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问题,为此基础干部必须要真真正正的了解农村的情况,因地制宜的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并由人民进行监督,确保基础政府能够为人们提供公共质量的服务,使农村得到发展。

(二)加大对于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

我国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水平比较低,主要是因为政府部门投入的资金和资源不多,农村的观念比较落后,没有认识到公共事业的重要性,进行公共事业发展时流于形式。为了推动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必须加大对于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这需要我国政府重视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农村有足够的资金为公共事业的发展提供支持,使公共基础设施能够真正的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帮助。除此之外,也要重视农村教育、文化、科学水平的提升,使农村更加全面的发展;国家要对于基层政府进行资金和政策上的扶持,我国农村地区经济水平较低,公共事业发展缓慢,基层设施不足,为此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工作的难点,只有加大对于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才能够使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建设有足够的资金作为保障,改善每一个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从目前的情况来进行分析,我国的公共财政转移支付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为了缩短城市和农村的差异,就必须要加大力度进行公共财政转移支付体系的建设,使农村的公共物品水平得到提升。这需要政府发挥自身的作用,对于转移支付制度作出一定的整合。并增加对于农业发展的投入,使我国农村事业发展有种子的资金作为支持,有效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四)完善相关的制度

农村的公共管理事业必须要有完善的制度来进行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农村的公共管理事业得到落实,真正的发挥出作用。完善的制度和颁布的法律法规能够为我国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引入更多的资金,从源头上改善我国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为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支持。

(五)提高农村公共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

由于农村经济水平较低,导致我国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得不到提升。我国部分基层领导的文化水平不高,思想观念没有与时俱进,再加上农村领导层的年龄较大,并没有新的年轻人加入到农村基层政府之中,导致新农村的发展缺乏人才作为支持,无法适应新时代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此,必须要加大力度对于人才进行培养,提升农村公共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并使我国农村居民的文化素养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除此之外,政府还应该颁布政策鼓励我国高校毕业生参加到基层工作之中,为农村公共事业的顺利开展提供支持。

第3篇:数字农业存在问题范文

但从目前看,还普遍存在一定问题,表现在:

一、电影市场还不活跃,对观众缺乏应有的吸引力。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传播途径的丰富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的提高。许多家庭拥有了先进的娱乐设施,人们进行娱乐活动和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广泛,电影业由此受到冲击。传统的播放形式不能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事实上,随着电影技术的革新,数字电影正日渐火爆,在各大城市票房收入屡创新高。这就要求公益电影放映整体水平要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激活市场,赢得观众,发挥好效果。

二、放映机构运转有一定困难,资金保障力度小。当前,随着电影放映制度的改革,国家、省市县对公益电影放映给与了前所未有的支持,大大改善了发展环境,呈现出新的气象。但由于多种原因,电影公司存在机构臃肿,人员庞杂,离退休职工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负担沉重等困难,生存存在问题。

三、放映设备设施不够先进,供需存在矛盾。电影公司的放映队设备还需要更新,拷贝时有损坏,片子更换较慢,放映质量有时不能满足观众要求。偏远农村观看电影依旧是在露天场所,夏天蚊虫叮咬,冬天风吹天冷,在这种条件下,群众大多选择在家看电视。

针对“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实施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我认为应该牢固树立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和发展意识,把下一步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优质放映、规范服务上来,转移到开拓市场、培育市场上来,把解决问题作为搞好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作的突破口,因地制宜地采取切实可行的推进措施和管理办法,真正建立起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依法经营管理的农村数字化放映体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做起:

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政府资金投入切实做到“做事”不“养人”,建立放映补贴机制,由政府直接采购电影节目方式扶持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各地应设立专项补贴资金和专项资金用于数字电影公司公共服务经费,扶持农村数字电影市场的培育和发展。

二、加强放映队伍建设。

“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全面实施,农村数字电影的逐渐普及与快速发展,加强放映队伍建设,急需大力培育较高素质的农村放映队伍。应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开展放映人员的继续教育。一是适时举办农村电影放映业务培训班,向放映人员灌输服务理念、创新理念、市场理念,分析和探讨农村电影市场现状、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措施,掌握放映设备日常维护和常见故障处理的技巧。二是适时组织放映员现场观摩优质放映员的数字电影放映操作流程,介绍优秀放映员的先进事迹,交流数字电影放映中的成功经验。三是组织县(区)级电影公司经理、技术骨干和部分放映员,参加全国数字电影放映管理与技术培训班,全面了解最新政策、法规和数字电影新技术的应用。四是考察其他数字电影院线的农村电影市场,吸收新观念,学习新经验、完善经营管理机制。努力打造一批“爱岗敬业、技术精通、服务优质”的放映队伍。

三、加强设备技术管理。

目前数字设备在农村电影市场中的应用,处于一种研发阶段,数字设备的升级和改良尚待磨合。针对数字电影放映中存在的服务器故障频发及售后服务不到位的情况,应因地制宜地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提高设备维护和运作能力,消除停机停映现象,保证“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顺利实施。一是数字公司技术人员电话实行手机呼叫转移,昼夜开通,随时进行技术指导。二是要求设备方应授权各数字公司设备维护资格,实现本级修理。三是设备方应为各数字公司配置部分易损备件备机,便于应急替代使用。四是设备方应不定期的深入数字电影院线,进行现场技术咨询和技术辅导,解决设备维护和修理中的疑难杂症。五是全面推广数字设备放映,实现升级换代。

第4篇:数字农业存在问题范文

关键词:数字鸿沟 信息化 发展方式 公共服务均等化

托马斯·弗里德曼在畅销书《世界是平的》中认为,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推进,使世界变得更加平坦。然而伴随新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数字化进程的加速,国家与国家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信息技术的拥有和使用方面的差距非常明显,且在不断扩大,一条条数字鸿沟让世界并没有想象中的平坦。

根据经合组织(OECD)的定义,“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是指不同社会经济水平的个人、家庭、企业和地区在接触信息通讯技术和利用因特网进行各种活动的机会的差距。数字鸿沟对社会发展及社会安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效应:“第一,离散效应,也就是让‘信息贫困者’无法充分参与创造和分享社会文明成果,逐渐成为社会的边缘群体;第二,分化效应,由于信息均享程度下降而导致的‘信息差别’将使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日益分离;第三,双刃效应,数字鸿沟既增加了弱势群体的社会风险,同时也提供了跨越发展的数字机遇;第四,放大效应,数字鸿沟的出现将加剧贫富差距,放大社会脆弱性。”①

城乡数字鸿沟是指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在拥有和使用信息技术方面的差距②。就目前来看,城乡数字鸿沟在中国不仅存在,并且正在不断扩大。城乡数字鸿沟制约着我国城乡之间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跨越城乡数字鸿沟,可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缩小城乡差距,进一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一、城乡数字鸿沟的存在现实

城乡数字鸿沟是我国现阶段一个无法忽视的现实,我国城乡居民在拥有和使用信息技术方面存在明显的差距。虽然网民规模保持增长,但从普及率、网民结构、网络应用三方面来看,城乡之间的差异显著,城乡数字鸿沟呈现一个不断扩大的趋势。

(一)城乡网络普及率差距扩大

从城乡互联网的普及率来看,互联网在城镇的普及率是44.6%,在农村仅为15%(见图1)。CNNIC《报告》对比了2007年以来中国城乡互联网的发展差距:2007年,城乡互联网普及率的差距仅为20.2%;2008年,差距扩大为23.5%;2009年,差距拉大为29.6%。农村互联网发展速度慢于城镇发展速度,互联网普及程度在城乡的差距在拉大,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有扩大趋势。在导致农村互联网增速放缓的因素中,“农村地区网络基础知识匮乏,对互联网的认知存在偏差”、“农村互联网相关基础设施薄弱,公共上网资源匮乏”、“农村上网成本相对于农民收入水平仍较高”是最重要的三大原因。

(二)农村网民结构还需要优化

CNNIC《报告》显示,与网民总体的年龄结构相比,农村网民更加趋于年轻化。农村网民中30岁以下群体所占比例高达69.2%;全国网民中30岁以下的年轻群体占61.5%。城镇与农村网民之间的学历分布差异比较明显,农村网民平均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农村网民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网民占52.1%,远高于城镇中29.2%的占比。互联网在中国农村地区正在向低学历人口渗透。此外,农村网民学生群体所占的比例高达32.3%,比城镇网民学生群体所占比例高4.9%。总体来看,“年轻化、低学历、学生群体”是农村网民的主要特征,这种结构特点导致农村网民对于信息技术工具的利用程度以及效率远低于城镇,农村网民结构有待优化。

(三)农村网民应用水平较落后

CNNIC《报告》对城乡网民网络应用进行了对比:对于商务交易类和交流沟通类的网络应用,城镇网民使用率远高于农村网民,城乡之间使用差距明显。尤其在网上购物、网上支付这两种典型的商务应用中,城镇使用率分别为31.7%、27.7%,而农村使用率仅为17.6%、15.1%。而在网络娱乐的应用中,农村地区网民的使用率与城镇较为接近。在网络游戏的使用率上,农村地区甚至高出城镇1.3个百分点(见表1)。这一特点可能与农村网民的年龄结构、学历层次有关,同时也表明农村网民对信息化工具的应用存在着误区,互联网以及电脑在农村更多地被当成一种娱乐工具,而忽略了其背后巨大的信息量以及商业机会。

二、跨越城乡数字鸿沟的重要意义

我国城乡居民在信息技术占有和使用上存在巨大差距,城乡数字鸿沟问题十分突出。跨越城乡数字鸿沟不仅是充分发挥信息化效用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同时,也为成功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重要支撑。

(一)跨越城乡数字鸿沟有利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生态、高效、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高产、优质、生态、高效、安全的现代农业离不开农村和农业的信息化,城乡数字鸿沟成为了阻碍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一大难题。

跨越城乡数字鸿沟,推动信息技术和信息化工具在农村的普及,对于发展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有着重要意义。信息化的工具可以便捷地储存和迅速地传播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信息,促进农业科技的创新、推广和应用,推动农业产业链的发展,加快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步伐。同时,互联网中所蕴含的巨大商机,也需要通过信息化工具来转变为经济收益,电子商务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也大有可为。跨越城乡数字鸿沟无疑是发展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

第5篇:数字农业存在问题范文

关键词:新农保业务 档案管理 数字化

随着我国新农保政策的广泛实行,农村的参保人数也在逐年攀升,这就使新农保档案管理工作面临更加巨大的压力。因此,在这样的形势下,规范新农保档案管理工作,探索新农保业务档案管理的数字化途径,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新农保业务档案数字化系统建设的重要性

(一)拓展档案管理的空间

传统的新农保业务档案管理,通常都是有专门的档案室和档案架,这样的管理方法占用了较多的有形空间,而随着档案文件的增多,档案室和档案架往往都容纳不下。新农保业务档案数字化系统建设彻底转变了传统的档案管理的模式,既提高了档案管理的有效性,又使得档案管理突破了有形空间的限制,还可以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网络共享。另一方面,传统的新农保业务档案都是纸质材料,在整理、储存、查阅等工作过程中,就有可能出现损毁、遗失的情况,将新农保业务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既能方便整理、储存、查阅,又可以避免档案的损毁、遗失,而且在计算机系统中还可以实现网络传输和远程调用,提高了档案的使用效率。

(二)减少档案管理的费用

传统的新农保业务档案管理对于各项配套的人员和设施往往都有较高的要求,一般的档案室都会安装空调、灭火器、去湿机等设备,还会安排专门的人员来管理,这些都是管理档案的费用。实行档案管理数字化系统管理后,可以极大地减少档案管理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既节约了占地空间,而且可以避免纸张浪费、材料损耗等问题。

(三)有效保护原始档案文件

新农保业务档案是重要的资料,通常需要长期保存,因此如何有效地保护原始档案文件极为重要,由于传统的档案文件都是纸质载体,因此管理、储存和保护这些文件具有较大的难度。浸水、火灾以及长年累月的翻阅都会对这些档案文件形成彻底的破坏。采用数字化的管理,既能在网络上替代原件来使用,还可以在机或者相关电子产品中永久的保存,而且数字化的档案资料可以实现电脑检索,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准确的查找,既能提高工作的效率,又可减少逐卷翻阅的次数,可以有效延长档案文件的使用寿命。除此之外,数字化的管理还可以防止别有用心者在查阅档案时撤换、篡改资料,有效保护原始档案文件。

二、新农保档案管理数字化系统建设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相关人员对于新农保档案管理数字化的认识

数字化系统是档案管理发展的方向,相关领导人员和档案管理人员应该转变陈旧的观念,对于数字化系统树立起新的认识。领导人员应该认识到实行新农保档案管理数字化是提高新农保工作效率的重要举措,加大对于新农保档案管理数字化系统建设的投入与培训的力度,及时调整管理方法,促进的有序发展,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档案管理人员应该正确认识到数字化系统的重要作用,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与实际操作水平,以适应新的需要,更好开展新农保档案管理工作。

(二)采用规范的系统和软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遍应用,各种档案管理的系统和软件层出不穷、五花八门,对于政府机构而言,应当采用中央组织部统一推行、规范的、符合《信息结构体系》的系统和软件,这样既能保证电子新农保档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还能避免出现资料混乱、上下级之间无法共享的问题。在采集文本、照片、声像等资料方面,应制定统一的标准,采用统一的文件格式,这样既能保证档案文件的统一规范,还能避免不必要的转换。除此之外,还应该加强信息入管理,既能保证信息录入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更能保新农保档案的安全性与准确性。

(三)使数字化系统规范化、法制化

在理论层面上,学术界对于新农保档案管理数字化系统建设还没有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成果。因此,需要相关学者对于数字化系统建设开展深入的研究,形成具有指导性意义理论成果,并引导这些理论成果运用于实践,使新农保档案管理的数字化系统的发展有良好的理论依据;在法律政策层面上,应尽快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与相关制度,使新农保档案管理数字化系统建设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可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明确新农保档案管理数字化系统建设的责任与义务,并建立相关的监管机构,使规范化、法制化。

(四)加强数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

首先,要明确档案管理人员的各项职责,对于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进行指导与监督;其次,完善数字化系统环境下的管理、授权、批准制度,严厉禁止无关的人员对于相关软件及程序进行操作,对于每一环节都进行监督与检查,档案管理人员应该做好每一次的操作记录,减少甚至杜绝错误以及舞弊行为;再次,保证良好的运行环境,建立各项数字化系统的管理制度,谨防由于突发事故引起的档案文件的丢失与损毁,加强对于软件、硬件的检测与维护,另外还应该做好机房管理、计算机维护制、数据备份等方面的工作,必要时以制度的形式加以规范;最后,保证网络安全,利用现代杀毒与隔离等网络技术,防止病毒与黑客的入侵,同时还要加强对于档案管理人员的安全教育与培训,不断提高其信息安全意识。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农保档案管理数字化系统建设既是一项创新,也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相比较于传统的新农保档案管理,数字化系统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是新农保档案管理的发展趋势。在实际工作中,应该遵循相关法规和制度,遵循科学的方法,有效开展新农保档案管理数字化系统建设,不断提升新农保档案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兴涛.浅析新农保险业务档案管理[J].人力资源管理,2014,(04).

[2]李琳萍.论新农保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知识经济,2013,(08).

第6篇:数字农业存在问题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探讨了数字农业空间管治信息质量指标。提出数字农业空间管治起源于农业发展中土地结构的更新改造,任何一项农业更新改造规划与实施,都需要对更新项目进行空间准人审批和空间管制决策评价。基于对农业更新改造的评价,建立了空间准入评价与空间管制决策指标体系。通过分析影响数据质量的因素,构建数字农业空间管治质量指标体系。

1.前言

农业空间管治是强调控制和协调,对农业地域空间资源的计划性配置的新理念川。跨人21世纪,国家正在建设信息高速公路、构筑数字农业。农业空间管治面临着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数字农业可为农业空间管治提供多元、分散、网络型和多样性的农业管理和控制决策支持信息流,利用数字农业信息高速公路网络构建农业管治决策支持系统,实现科学化的最佳决策。对现代农业这一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功能综合的自然与系统施行科学管理,对农业问题做出全面、准确地分析和评价,对农业未来发展进行科学、合理的推断与预测,使其协调可持续发展,并对农业空间管治决策进行科学论证。另一方面,经济的网络化、全球化,使农业空间格局发生变化,农业构造单元的活动已不再局限于本物理空间。若不采取新的农业空间管治模式,即没有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平台支持,农业空间管治就会失控失调。

农业空间管治是以农业空间资源分配为核心,将经济、社会、生态等可持续发展,以及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信息、知识等生产要素,在虚拟四维时空中的数字化实现。数字农业空间管治可为政府部门和非组织管治决策提供多要素、多层次、多时态的农业自然、生产、社会与经济信息,使其能更好、更有效地实现农业空间管治目标。

数字农业空间管治信息是农业空间管治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数据组成部分。农业空间管治所涉及的信息须按一定的标准和规范置于统一管理之下,使农业空间管治工作有一个规范标准化的高质量数据基础。信息数据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空间管治分析评价与决策结果的可靠程度和空间管治目标的真正实现。对于农业空间管治,由于其操作对象具体,功能目标明确,应用范围集中于农业区域,空间信息的尺度变化较大,数据质量对应用结果的影响非常明显,在数据质量方面的要求也就更高。因此,在数字农业空间管治研究中,信息数据质量体系研究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研究工作。

2数字农业空间管治信息数据质量的影响因素

数字农业空间管治信息数据主要有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两大类。图形数据包括基础数据和专题数据,如土地测量数据、地图数据和遥感图像数据等。这些数据的各种数据源都带有一定的误差因素,并将之引人数字农业空间管治信息管理的数据库中。另外,数据源在时间精度(即现势性)和数据空间范围与数据内容方面,若不能满足农业空间管治应用的需要,也会严重影响农业信息数据应用的质量。

数字农业空间管治信息数据的质量问题,实际上是伴随着数据的采集、处理与应用过程而产生并表现出来的。第一个阶段是空间管治信息数据的采集和保存;第二个阶段是数字农业空间管治信息系统数据库的建立,包括数字化、数据录人和必要的数据转换、数据处理;第三个阶段则是在数字农业空间管治决策支持信息系统中对数据的操作、分析评价和决策。每一个阶段都包含前一个阶段所带来的原有误差,并增加了本阶段所引人的新的误差因素。因而,数据质量的影响因素可以数据获取和应用过程的这三个阶段为线索来考查。

(1)数字城市空间管治数据源影响数据质量的因素

数字农业空间管治的数据源,通常包括外业测量、勘丈、调查记录的数字化数据、图纸、图像和文档材料等。数字农业空间管治数据源的质量问题,包括这些数据源的采集和生成过程中产生的误差,如测量中由测量方法、仪器及人员操作带来的误差,遥感的系统误差及干扰误差,文档材料在社会调查和统计时产生的误差,地图本身固有的误差(包括数学基础的展绘、编绘、清绘、制图综合、地图复制以及套色误差),遥感解译过程中产生的定位和分类误差等等,以及数据源在保存过程中产生的误差,如图纸变形误差等。

(2)数字农业空间管治决策支持数据库建立中对数据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

根据目前的技术方法和设备条件限制,数字农业空间管治决策支持信息系统所采用的数据源,主要还是来自土地利用规划图、外业测量和调查、统计资料等。这类数据源,必须经过数字化和数据录人以及二者之间的连接配准,也许还要经过一定的格式转换,才能进人空间管治决策支持系统,成为数字农业空间管治决策支持信息系统数据库中的原始数据。

这一部分数据质量问题,包括决策支持信息系统数据获取、数字化和数据录人以及数据格式转换所引起的质量问题。影响这部分数据质量的因素主要在于数字化采集仪器的精度、数字化方法以及数字化操作精度、统计数据录人中的差错等。这类数据质量问题相对比较简单,影响因素容易发现,可控制程度相对较高。

(3)数字农业空间管治分析和处理过程产生的数据质量问题

在数字农业空间管治评价和决策过程中,运用农业空间管治决策支持信息系统分析和处理,可能影响其数据质量问题的因素包括计算、拓扑、叠加。这一部分的数据质量问题,是由数字农业空间管治决策支持系统的分析和处理过程引人的问题比较复杂,影响因素较隐蔽,产生的误差也比较难估计。

3数字农业空间管治信息的质量指标

3.1数字农业空间管治评价与决策指标体系

数字农业空间管治是一项起源于农业发展中土地结构的更新改造活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工作。从任何一项农业更新改造规划开始,到更新方案实施,农业空间管治都需要依据国家的各种法规对更新项目进行空间准人审批和空间管制决策评价。从规划控制的系统结构来看,评价对农业更新改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农业空间管治评价类型与结构。根据农业空间管治评价对象和方法的不同,农业空间管治的评价可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

现状评价:分析和评价土地利用、农业生产结构和环境质量优劣程序,确定现状综合评定值。对现状息信进行评价是农业更新规划控制的起点。一方面,总体上根据现状评价的结果在整个农业区划范围内界定更新的对象,排列土地结构更新的先后次序。另一方面,针对具体更新区域的不良因素进行罚分评价,为下一步制定更新目标提供充分的现状信息。

空间准人评价:针对农业发展目标,评判农业更新改造项目对现状的改进程度,确定更新方案的综合评定值,是确立正确的土地利用规划目标所依靠的有力手段,它不仅可以对单一的目标进行评价,以确定它是否符合农业区划建设,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原则和农业更新的实际需要,而且可以对多种土地利用方案和目标进行比较和优选,从中选出最为合理的方案和目标。

空间管制评价:评价土地利用规划目标的实现程度,确定更新后的综合评定值,是对于更新以后的土地利用所进行的检测。它一方面对前一阶段的土地利用规划目标进行检验,另一方面为下一步的土地利用规划控制提供新的决策信息。

其评价体系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即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体系。指标体系是整个评价程序的框架和基础,也是建立科学的评价方法的必要前提。因此,我们有必要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农业空间管治评价指标体系,使农业空间管治的评价在内容上趋于客观和全面.在结构上趋于系统和严密,使得农业空间管治的决策更为科学和合理。

(2)农业空间管治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影响因素分析:影响农业空间管治的因素很多,诸如国家对国土资源开发利用、耕地保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农业政策,国家的经济实力,农业的整体结构和功能,社会对土地利用规划更新的期望值,以及更新区域的社会物质条件等等。其中,对农业空间管治最具直接影响的因素是土地结构更新区域的物质和社会状况,农业的社会物质条件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既包括土地结构、建筑建造、农业基本设施、道路交通等,也包括社会组织、历史文化、人文景观、农民收人等经济文化因素。它是土地结构更新地区农民生活质量和农业现代化的尺度和标志,也是农业土地结构更新评价指标的原始素材。因此,需要根据国家现行的各类相关法规和规程规范,全面综合地考虑农业空间管治的各种影响因素,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其不同内容将其分为两大类。即空间准人评价体系和空间管制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均以统一标准的位置(坐标)、高程、面积三种几何物理量作为评价指标。无缝镶嵌于数字农业空间管治信息分类体系中。图1为空间准人评价指标体系之一:农业生产控制评价指标体系。

3. 2数字农业空间管治信息数据质量指标确定

数据质量指标是农业空间管治数据质量控制的重要依据。根据对数据误差来源、性质、类型和大小以及产生的原因的分析。提出数据质量控制指标确定思路。

首先,数据质量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甚至衡量数据质量的标准也会随具体应用的特点和要求而变化。其次,数据质量本身具有不确定性,除了可度量的空间和属性误差外,许多质量因素是很不明显或是很难确定的。因此,数据质量问题中,有可以减小甚至消除的误差,也有很难检测和控制的因素。本文研究数字农业空间管治信息的数据质量控制,先仅针对其中可度量和可控制的质量问题而言,主要集中在数据源的信息采集、数字化处理和过程部分。数据质量不确定性另设专题研究。例如土地使用与管理单项空间管治数据质量指标确定,土地资源调查质量指标确定如图2所示。

根据上述确定的空间管治信息质量分类指标,可将空间管治信息质量分类指标归纳统计于表1.

从表1可确定出数字农业空间管治各种信息质量需求及数据采集所适宜的必要精度、方法与等级。

第7篇:数字农业存在问题范文

【关键词】传统图书馆平台 数字化公共服务

传统图书馆是一个专门收集、整理、保存、传播文献并提供利用的科学、文化、教育和科研机构,保存文献是图书馆开展一切工作的物质基础。然而,伴随着数字化和网络化大潮的推进,作为知识的殿堂―传统图书馆正面临着一次全方位的技术革新,传统图书馆如何适应新的时代需求,如何加快传统图书馆的数字化改造,主动跨入数字化时代,用新的数字化技术做好传统图书馆服务是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借助成立农家书屋春风,提前开展数字化图书馆服务

尽管国家在农村基层投入了大量资金,完善了农村文化服务体系,但是受到地域经济总量不大和农村教育起点低、对信息化接触少等因素的影响,漾濞县农村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基本处于一个空白状况。在此前提下,充分利用国家文化部开展农家书屋建设项目的契机,积极将农村数字化建设服务充分开展起来。2013年在建设农家书屋的同时,我县图书馆工作人员在大理州图书馆技术专家的指导下,对全县65个农家书屋、1个社区农家书屋进行数字化服务建设,对所有农家书屋同步配备了网络共享工程计算机,让农家书屋在进行传统图书馆服务的同时也具备了网络数字化共享服务的条件与能力。

县图书馆在传统农家书屋建设的同时开展的数字化服务,有效的解决了我县农村6万多农民朋友不能及时获取最新信息知识的问题,成功地引导广大农民朋友对数字化图书馆兴趣,跟上了数字化时代的步伐,初步对网络数字化知识有了延伸意识。

在农村书屋数字化建设项目启动以来,我县部分农村青年已经对数字化网络形成了依赖,对信息知识能够及时掌握,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很多不能解决的问题,他们能够利用借阅农家书屋传统农业知识书籍并用网络数字化平台进行对比相结合的方式解决相关困难。

二、注重自我建设,构建数字化服务工程

在数字计算机出现之前,文化知识传播仅限于印刷型文献为主的馆际互借、书本目录的交换等等方式。在网络快速发展的今天,知识共享产生了新的含义:图书馆采用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对文献信息资源进行存储、检索和传递,快速为全社会的用户提供所需本馆或他馆文献信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用户对信息资源的需求方式产生了根本变化,不再满足单一的馆藏信息,而是迫切需要内容新颖、全面、形式多样、来源广泛的信息服务。就县级图书馆而言,传统的信息资源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呈现狭窄单一的特点。将馆藏资源加以建设与整合,创造出资源互补、资源共建共享、共同发展的和谐工作方式,让共享策略顺应社会发展潮流,使其向多元一体、智能专业方向发展,这不仅是共享信息传播渠道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信息资源共享从低级水平向高级水平演变的关键。

三、传统图书馆数字化服务要解决的问题

漾濞县图书馆数字化服务起步较晚,但我们跟进步伐较及时,立项与培训服务上也较快。但要想取得顺利发展,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各类数字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必须以建立丰富的数字资源库为基础,否则要实现数字图书馆就是一句空话。各类型图书馆应针对本馆实际情况,将本馆馆藏资源数据化,建立具有本馆特色的数据资源库,通过相接的网络系统实现大部分地区图书馆文献资源的联机采编和馆际间互借。

(二)人才培养提高素质

第8篇:数字农业存在问题范文

三农问题在国计民生中的基础性和保障性地位,决定了“三农问题”在媒体报道和社会议题中始终占据重要位置。如何准确地传递信息和正确地引导舆论,促使政府和新闻媒体形成合力,正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目前,“三农”舆论调控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影响了“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因此,新时期下对“三农”舆论调控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三农”舆论调控存在的问题

(一)“数字鸿沟”制约了“三农”问题的解决

“数字鸿沟”是指在信息时代,不同的社会主体在信息的开发和应用领域所存在的差距,一般指信息富有者与信息贫乏者之间的鸿沟。而把“数字鸿沟”置于我国“三农”问题的特殊背景下时,则表现出特殊的情况。一方面,我国城乡之间存在着信息基础设施和装备上的差距。另一方面,城乡居民之间的信息获取和认知能力存在差距。这两个方面直接导致了城乡居民在获取和利用信息方面形成“信息马太效应”,从而愈加扩大和加剧了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及“数字鸿沟”。

城乡之间存在的“数字鸿沟”使农村的传媒生态处于失衡的境况。农民在“数字鸿沟”的语境下处于信息弱势地位因而导致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缺失或不畅。信息机会的不平等直接影响了农民群体在获取农业信息资源、理解国家农业政策方针的困难,也加剧了一些“三农”热点问题及突发事件解决的困难性,制约了“三农”问题的解决。

(二)“三农”媒介议程存在的问题

反观新闻媒体对“三农”问题的报道,发现这其中存在一定的问题。

第一,媒体的议题设置与选题局限。无论是全国和地方的综合性媒体,还是涉农媒体,其媒体报道的选题不应只从经济、民生等社会的传统角度出发,而且应该更多地关注生态发展、风土民情、精神文化风貌、农民群体的心理、情感层面等。当下的农村存在着许多发人深思并值得关注解决的现象及问题,如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及教育问题等。

第二,媒体对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没有进行及时澄清和解释,易形成负面舆论。媒体在涉农突发事件中的报道直接关系着公众对此事件的认知及看法。但在一些热点涉农舆情事件中,媒体有时没有及时公布事件的真相及相关重要信息,造成公众恐慌及信任危机。此外,公众对一些社会问题始终存在刻板印象、固定成见,媒体也没有通过积极的议题设置与报道策略进行正面的舆论引导。

(三)政府对“三农”问题的舆论引导存在的问题

在新形势下,政府做好舆情信息工作是畅通社情民意,提高其执政水平的有效途径。那么,当前政府在“三农”问题的舆论调控中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在认知及意识层面,一些政府的宣传部门存在着服务大局的意识和能力不足的问题。农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始终着眼于“三农”发展的大局,更要着眼于国家经济社会的全局,应该始终把维护和保障好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三农”新闻舆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舆论平台的建设体制机制不够完善,舆论平台的管理滞后。及时科学地监测舆情并准确做出研判是有效做好涉农舆情事件的重要前提和保障。然而,目前一些地方政府舆论监测平台的基础设施和机制建设还不够完善,直接影响了舆情的监控与引导。

第三,在舆论引导时、度、效层面,关于涉农舆情的应对能力需要强化,新闻的质量和水平需要提高。政府應把握好舆论引导的有效时机,抓住重要的时间节点,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及方法,提高其新闻的策略及艺术。

第四,在舆论引导的手段方法层面,部分地方政府仍然采用“宣传本位”的传统思维及模式。不善于讲故事,没有把握好农民群体的特点和心理,存在空洞说教的问题。此外,一些政府部门在进行宣传时偏重传统媒体,不能有效运用新媒体,且政务微博及微信的使用脱离实际、方式僵化。

二、解决“三农”舆论调控问题的重要意义

(一)是实现广大农民根本利益的需要

针对前文中所呈现的媒介议程设置因素分析,若要有效缓解和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必须发挥媒介议程设置的功能,既要合理准确地反映“三农”领域的实际问题,也需要科学设置议题对公众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

目前,网络舆论场已经成为公众进行民意表达、情绪宣泄、利益诉求的重要平台和渠道,也是社会舆情的“晴雨表”与“探测器”。关于“三农”的一些重大热点问题经常成为广大网民热议的焦点,而一些涉农突发事件及涉农谣言也常常最先在网络上传播。如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农村土地产权问题、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等,这些问题都与农民的利益息息相关,因此,解决好“三农”舆论调控问题是实现和维护广大农民根本利益的需要。

(二)是保障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阶段,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带来不同社会阶层与群体利益的分化与矛盾,形成了多元的价值观与复杂多样的心理诉求。而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均、贫富差距的日益扩大致使弱势群体极易形成挫折感、不平衡感和强烈的心理落差。这样的现实境况加剧了社会不稳定因子的汇聚,极易形成涉农群体性事件、突发事件。

面对这样的涉农突发事件及群体性事件,网民极易在群体情绪的渲染与煽动下,借助网络空间巨大的传播力与影响力,掀起非理性的舆论浪潮,形成负面舆论,加剧了这些舆情事件的爆点和热度。因此,如何在涉农舆情事件中报道新闻、传递信息,形成正确有效的舆论引导,对于维护网络空间及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是传播国家和政府良好形象的需要

新闻媒体是传播和输出国家形象的重要平台和渠道,而互联网则是反映和折射国家形象的窗口和镜子,同时也为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带来了挑战。

国家形象在对内和对外传播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内可以凝聚共识,形成民族向心力,达成共同认知;对外则影响着一个国家的舆论环境、国际声誉、国际权利、国际话语权等。“三农”问题是关乎我国国计民生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引起国际瞩目的重大问题。如何对内和对外都做好“三农”问题的报道和传播,如何在国际舆论场中消除对中国存在的偏见,如何在“三农”问题中正面引导国内和国际舆论,不仅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而且关系到国家和政府形象的建构和展现。因此,解决好“三农”舆论调控问题是传播国家和政府良好形象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方晓红.大众传媒与农村.【M】北京:中华书局,2002.

[2]谢咏才,李红艳.中国乡村传播学.【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第9篇:数字农业存在问题范文

2009年7月22日,第二届中英互联网圆桌会议在北京港澳中心饭店举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蔡名照在开幕式上做了主旨发言。他首先介绍了中国互联网发展情况,强调中国网民人数已经达到3.38亿,然后描述了中国网络安全所面临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应对这些问题的建议。在介绍中国互联网情况时,蔡名照谈及今年以来中国互联网发展呈现出的四个新特点,具体涵盖了互联网在经济领域的应用、互联网覆盖人群、移动互联网以及网上内容四个方面。其中第二个方面的内容最值得关注。这个特点指出中国互联网覆盖人群迅速扩大,“我国新增网民约70%在农村地区,城多之间、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正在缩小,网民也由以青年人为主向各年龄段人群拓展,互联网惠及越来越多的人群。”

这是笔者第一次听到中国数字鸿沟正在缩小的官方权威说法。这个消息远远要比听到中国网民达到3/38亿让人振奋。的确,中国网民数量在近几年来呈现爆炸性增长趋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每一次报告,中国网民数字就被当作噱头不断的被媒体炒作。甚至这次会议的演讲人也不例外,在蔡名照之后发言的中外嘉宾当中至少有六位提到3.38亿这个数字。然而,这里最值得庆贺的并不是中国网民数量的屡创新高,而是近年来中国的数字鸿沟正在缩小这个新趋势。中英互联网圆桌会议主要致力于讨论跟互联网经济有关的议题。大会中方发言人愿意在这个平台上提及数字鸿沟,表明这个问题早已融入到互联网治理的官方议程当中。

数字鸿沟研究学者曾经总结出来九条关于数字鸿沟的真理。其中有一条认为中国、印度、泰国等新兴市场是验证数字鸿沟能否弥合的最佳试验场所。而中国是第一个传出数字鸿沟呈现缩小趋势的发展中国家。在此之前,笔者只听说过在一些发达国家存在这样的趋势。2001年,西班牙信息社会理论家Manuel Castells在谈及数字鸿沟时,还对发展中国家内部以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能否弥合充满了绝望。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必须接入互联网,否则会跟信息时代的机遇无缘,但是事实却是数字鸿沟不断拉大。八年后的今天,中国就用自己的成绩证明数字鸿沟并非无法克服。虽然这里使用的衡量标准是根据普及率来定义的,依据是70%新增网民在农村,但是这仍然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信息时代,互联网虽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却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在论及数字鸿沟的时候,一直存在一种缺乏建设意义的悲观角度,过多地从社会贫富差距的角度来看待数字鸿沟,认为只要存在贫富分化,数字鸿沟就难以弥补。这种简单概括忽视了互联网这个平台在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信息时代,普及互联网是一个跟工业时代普及电力一样重要的议题。阿里巴巴CEO马云在会上的发言中就介绍了一种叫“淘宝式就业模式”。在这种就业模式下,淘宝网去年就“创造了57万个直接且充分就业岗位”。这种模式最值得关注的部分是农民工成为淘宝网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融入到整个就业与创业的体系中。

显然,并不是所有的农村网民都能利用互联网来致富。下一步应该认真对待的是这个中国最大的群体是如何使用互联网的以及效果如何。2008年3月,中国互联网络中心的调查发现农村网民的网络使用比较单一,农村网民在网络音乐与网络影视的使用上均超过城镇网民,而在电子邮件与电子商务的使用上均低于城镇网民。在此问题上,除了依赖于类似淘宝式的商业创新之外,政府大规模介入已经变得必不可少。针对农村成人而言,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扫盲运动是可资借鉴的经验。此外,针对农村地区中小学生网民比较多的特点,中国还可以借鉴麻省理工大学尼葛洛庞帝教授发起的每个孩子拥有一台一百美元笔记本电脑的运动。中国完全可以利用自身的硬件生产优势以适合中国国情的方式通过学校增加互联网普及率与使用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