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代服务业体系范文

现代服务业体系精选(九篇)

现代服务业体系

第1篇:现代服务业体系范文

21世纪在中国,最大的商机不在制造业而是在服务业。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德·德鲁克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构建适合海南特点、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是全省推进现代化进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客观要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是建设国际旅游岛、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现代服务业在海南具有特殊重要地位,发展现代服务业对海南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为此,海南省要以国际旅游岛建设为突破口,紧紧围绕现代服务业发展谋划未来,以现代生活业的大发展促进国际旅游岛建设。

一、现代服务业的内涵

现代服务业是我国的提法,是1997年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国外是知识型服务业《KnowledgeIntensiveBusinessService,KIBS)、高端服务业(AdvancedServices)。我国四个现代化最初没有服务业现代化,只有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后来用于具体产业上,又提出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业,党的十五大开始加入现代服务业。所谓现代服务业:主要受工业化进程、社会生产分工的深入影响而加速发展的服务业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新型服务方式及新型经营形态对传统服务业进行改造的服务业。它是为满足现代生产生活需要,那些运用现代技术和经营管理理念而快速发展的服务行业,包括推进传统服务行业的现代化和正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并快速发展、且不断分化的新兴服务业。我们提到现代服务业,更多的是贯彻一种理念。现代服务业有现代生活业和现代生产业之分。现代服务业是一个功能概念,它突出强调的是服务业的生产性特征,与传统服务业的基础性特征相比,现代服务业突出强调了对生产的功能作用,它所具有的很多功能其他产业无法替代。这些功能形成了产业结构升级与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它是现代化水平的推进器,节能降耗的催化剂。现代服务业的特性:

1.扩张性。传统服务业是国内消费,扩张能力较弱。现代服务业是世界消费,要么直接占领世界市场,要么借助工业、农业产品挤占世界市场。比如,美元作为世界货币,对世界的金融控制;再如联邦快递、沃尔玛、麦当劳和审计领域的普华永道等。

2.高增值性。离岸外包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是来料加工的20倍,印度500亿美元软件出口,给国内创造的增加值相当于中国制造业1万亿美元创造的价值。发达国家之所以让出一部分低端制造业,集中精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看中的就是现代服务业是赚钱的行业。只有现代服务业才能支撑西方富裕的生活方式。

3.知识密集性。现代服务业都是知识密集、人才密集的行业,知识与创新的作用十分突出,因此,从事现代服务业的人员习惯称之为白领,绝大部分还是白领中的白领,即高级白领。与工业领域的物耗不同,知识、智力等要素的投入是现代服务业的最大投入。

4.物质资源的低损耗性。从要素投入看,服务经济和工业经济最大的差别在于,非物耗的投入比重高,物耗投入的比重低。发达国家从工业经济阶段迈入后工业化社会,进入服务经济阶段后,单位GDP的物质消耗和环境损耗大大降低。

二、海南现代服务业的定位

——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改革试验区。充分发挥海南特殊区位和经济特区优势,选准若干有条件、有优势、有潜力、基础好的现代服务业行业,进行先行改革开放探索和试验,使海南在这些现代服务业行业的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按照国际标准,加快推进旅游要素转型升级,加强旅游软硬件设施建设,开发特色旅游产品,规范化、标准化、优质化旅游服务,全面提升海南国际旅游岛形象和发展水平。

——国际经济合作交流的重要服务平台和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发挥博鳌亚洲论坛的品牌优势,为国家全方位开展区域性、国际性经贸交流活动和高层次外交外事活动提供优质服务。发挥国际旅游岛的独特优势,整合各民族文化资源,使海南成为我国对外文化传播,增强中华民族文化世界感染力的重要基地。

——南海综合开发服务中心。围绕南海油气资源开发、岛屿旅游、渔业资源开发等,发展面向海洋经济的服务业,建立海洋综合保障服务体系,使海南成为我国南海综合服务中心地区。——热带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充分利用海南热带农业资源丰富的优势,建立集南繁育种、热带农产品交易、热带农产品信息等于一体的综合热带农业服务体系,成为我国立足海南、面向全国和东南亚的区域性热带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三、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纵观世界发达国家现代服务业的崛起,无不是以现代金融、商务服务、信息与科技服务为主导,无不以为现代生产服务为主导。但海南的区域特点和产业基础决定了在构建现代服务体系上的差异性。建设国际旅游岛需要海南强化生活性金融、旅游商务与资讯服务。围绕现代化大生产服务的金融、信息和科技服务的市场基础薄弱。因此,近期海南现代服务业的生活性需求较为明显,需要构建生产性和生活性并重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构建以旅游业为龙头,度假休闲购物、康复疗养、文化娱乐、房地产业为支撑的现代生活体系。围绕特色化和优质化,加快培育复合型现代生活服务企业,引进大型服务企业集团。打造一批服务特色明显、服务质量一流、品位高、影响力与知名度不断提升的现代旅游交通集团、大型商贸集团、休闲疗养集团、文化娱乐集团等,形成服务品牌。——构建以现代物流、科技信息服务、金融服务为支撑的现代生产体系。围绕“精、高”做文章,不以贪大求全为目标,建立服务有力、精致高效、服务品种多、服务触角广的现代生产体系。

——构建围绕热带农业发展和海洋资源开发的特色化的综合服务体系。围绕独特的热带农业资源和200万平方公里海洋资源的全面、深度开发需要,建立以优质热带农产品培育、产中绿色无公害服务、产后营销体系建设为主导的综合农业服务体系和以远洋捕捞服务、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服务为主导的综合海洋服务体系。

四、海南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主要任务

(一)推进服务业的现代化

海南服务业的现代化水平还较低,据粗略计算,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大致在45%左右,不仅服务经济不发达,现代服务业发展也十分滞后。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海南不仅要将发展服务业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更要将推进服务业的现代化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

1.推进传统服务业的现代化。

海南传统服务业的比重还较高,商贸餐饮、交通运输等行业的经营手段仍然以传统方式为主,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还不充分,现代化的交通营运与管理方式应用还不普遍,商贸餐饮的连锁化、品牌化经营理念与环境还未广泛形成。缺乏大型化、连锁化、品牌化和能影响全国的本土化商贸和餐饮企业。海南土生土长的生活企业在海南还是空白。要借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春风,发挥海南特有的政策与区位优势,整合全国在这些领域的资源和人才优势,将中华文明的饮食文化和数千年的商业文化,通过运用现代经营理念和信息技术,让其在海南生根发芽。因此,海南在推进传统服务业的现代化过程中,一是要积极推进传统服务业领域产业技术的信息化;二是要积极推进传统服务领域产业组织连锁化、大型化;三是要大力培育基于全国资源在海南出生的品牌化企业。

2.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现代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是支撑发达国家占领全球经济制高点的关键领域,是现代经济结构组成的核心行业

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是小柯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的,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体系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以下是正文。

,其他行业或强或弱的附属其中。海南必须要在这些领域有重要突破。一是大力发展与国际旅游岛建设要求相适应的现代金融产品,推展传统金融市场,繁荣现代金融产业;二是建设以推进海南的信息化和软件产业发展为重点,通过大力发展信息服务外包,建立信息服务外包基地等方式建设信息智能岛;三是以洋浦港等为依托,利用现代化的高速运输网络系统和信息管理手段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四是大力发展与热带农业资源、海洋资源开发密切相关的科技服务业,推进热带农业资源和南海资源的深度开发;五是大力发展与外向型经济和市场经济密切相关的各类商务服务业,提升海南整合各类市场资源的能力;六是大力发展与和谐社会及国际旅游岛建设密切相关的社区服务、医疗健康服务、社保服务等,提升服务居民的能力。

(二)推进服务业的国际化

服务业的国际化包括引进国外服务企业和培养本土化的国际企业,开拓海外服务市场,推进服务业的国际化就是大量拥有国际化企业的过程。欧美正处于大量服务企业走出去即向外扩张阶段,我国香港则是大量国际化服务企业涌入发展的结果。服务业的国际化是服务业大发展并不断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于区域乃至国际竞争力的必要条件。由于服务业领域国际化进程较慢,对外开放滞后,我国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作为我国最先开放的省份之一,海南要继续发挥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先发优势,加快国际旅游岛建设步伐,海南必须在推进服务业的国际化上有所作为。

1.搭建国际化大型服务企业参与海南建设平台。

中国不仅是巨大的工业品消费市场,未来更是巨大的服务消费市场。发达国家的很多大型知名服务企业一直将进人中国市场作为企业的市场拓展方向,从信息服务领域到商品销售,从饮食服务行业到会计咨询,从现代物流到旅游服务等无不成为跨国服务企业进军中国的阵地。很多跨国服务企业开始加快了亚洲总部转移至中国的步伐,比如联邦快递亚洲总部从南亚移至广州,很多知名制造企业也将研发中心从亚洲其他国家转移至中国。海南具有很多体制机制和政策上的开放优势,可以在服务业的某些领域发挥先行先试作用,成为国际化的服务企业进入我国的跳板和平台。

——建设国际化空港服务平台。国际旅游岛需要加快国际空港建设步伐,开辟直达国际主要旅游消费热点城市和国家的空中航线。要将海南打造成中国南部又一个新的国家空港基地,形成与香港相互辉映发展的格局。因此,需要大量引进国外航空企业,建设国际空港服务基地。

——建设国际化旅游服务平台。采取特殊政策,引导国际旅行社进驻海南,鼓励发达国家旅游中介机构和服务组织,比如各类游艇协会在海南设立办事处。

——建设国际化的品牌供应商服务平台。我国正成为增长最快、国际地位日益突出的品牌商品消费大国,根多国际知名品牌十分重视开拓中国市场,海南具有独特的品牌商品销售政策优势,可作为国际品牌供应商进人中国内陆的基地。

——建设国际化的经济合作与交流平台。进一步扩大博鳌论坛影响力,提升国际知名度,形成西方有达沃斯,东方有博鳌的格局,交流范围比达沃斯更广,影响力更全面,涉猎范围除经济外,包括文化、区域合作等诸多议题,可以有博鳌影视文化节、国际民族艺术交流节等国际重大文化活动。

2.搭建我国优势服务企业走出去的战略平台。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企业竞争力不断提升,对外拓展能力日益提高,在海外建基地、建工厂,参与世界企业重组并购乃大势所趋,且呈现快速发展势头,与此相关的一系列商务活动也急剧增加。为此,海南要在中国走向世界进程中扮演应有角色,承担应有功能,成为我国走向世界的重要助力平台。

——将海南建设成为我国企业走向世界的休闲商务谈判基地。培养与引进国际商务人才,建立优良国际商务发展环境,推动商务服务业加快发展。

——将海南建设成为我国企业资讯中心,成为世界了解中国企业的一个重要窗口。

(三)推进服务业的连锁化、集团化

满足基础服务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但要拓展世界市场,对区域经济起关键性的带动与引领作用,则必须建立起行业集团。市场竞争法则如此,连锁企业因此应运而生,比如快速崛起的零售企业集团沃尔玛、家乐福,餐饮业集团肯德基、麦当劳以及近年来快速崛起的日本连锁料理、中国本土的连锁料理,娱乐业的麦乐迪和我国本土化的各种休闲中心等。服务业的连锁化、集团化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大众信用度较高、易于推广市场的服务产品。海南要借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契机,通过发挥政策与体制机制优势,吸引与整合国内相关资源,着力打造本土化的连锁企业集团。

1.推进家政服务集团化、连锁化经营。

海南具有我国稀缺的热带资源,是度假或作“候鸟式”居住的理想场所。海南不仅需要开放大量与之相关的房产资源,还需要培养一支素质高、安全可靠、服务质量好的家政服务队伍,以满足各地人们来海南居住或定期度假的需要。为此,需要有集家政人员培训、管理、各类家政服务人员保障等于一体、公司化运作的集团来完成,形成海南模式。

2.推进旅行公司集团化、连锁化经营。

纵观世界六大岛屿旅游胜地,一些大的旅行公司承担起旅游地的声誉影响。不仅环境优美,秩序良好;而且游客花钱放心,旅游满意。民营和私营旅行社可以参与竞争,但一定要有规范,要有行业协会管理,可以形成民营旅行社集团,同非民营旅行公司展开公平、有序、规范竞争,但绝不允许无序的自行其是。因此,需要加大对现有旅行社的整合,制定整合规制,制定统一的宣传形象和统一的服务标准,实行上下关联、不同区域和路线关联、利益关联的连锁化、集团化旅游经营管理新模式。围绕旅游体制创新,建立海南旅游综合改革实验区。

3.推进某些服务领域从业人员集团化、租赁化管理。

在海南生活领域中,很多行业具有较强的季节性。旺季一些行业的服务人员供不应求,淡季则供过于求,人员流动性强。导致行业从业人员心态不稳,影响行业发展。要提升海南服务品质和形象,就必须有针对性地出台相关措施,改变这个局面。一是服务从业人员的集团化培训和管理,即成立专门的服务劳务公司,让从业人员不仅有职工之家,还能得到适应不同服务行业和标准的培训,政府从税收、培训资金、办公条件等方面给予支持;二是采取行业租赁方式出售服务劳务,服务劳务需求方根据服务需求市场变化情况与服务劳务公司签订服务劳务合同。公司对服务从业人员负责,公司与劳务租赁方打交道。同时,公司在全海南开展服务劳务租赁活动,具备不同服务行业劳务租赁能力和淡旺季、区域间的劳务调节能力。

4.推进车辆租赁、游艇租赁等连锁化、集团化经营。

适应自驾游、个人消遣游比例不断提高的总趋势,围绕为游客提供便捷、高效的旅行环境建设,大力发展自驾游车辆租赁、游艇租赁服务,借鉴国际同行业成熟发展经验,建立便捷、高效的租赁服务体系,发展覆盖全岛、服务周到、信誉度高、集车辆和游艇租赁于一体的旅行工具租赁公司。在全岛设立若干个租赁服务网点,开展连锁化、品牌化的旅行租赁服务。

(四)推进服务业的特色化、品牌化

国际旅游岛众多,但各有特色。国际经验证明,国际旅游岛的开发成效总是与该国经济发展成就、文化渊源和世界影响力紧密联系,美国的夏威夷之所以在世界六大国际旅游岛中独占鳌头,国内旅游收入和旅游外汇收入远超过其他五个旅游岛之总和,与背靠美国发达的经济密不可分;与美国国内旅游消费急剧增长和世界各国人民想急切了解美国,对其乐土夏威夷趋之若骛密切

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是小柯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的,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体系的相关;与美国这个代表发达国家文化水准,各种文化在此高度融合密切相连。打造国际旅游岛需紧密联系上述关联因素展开。一是紧紧抓住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亚洲日渐成为世界经济发展重心的历史机遇,将海南打造成亚太乃至世界岛屿旅游的中心;二是集中华悠久文化之大成,通过现代服务创新,将古老的文化与现代旅游文明紧密结合起来,造就集文化旅游于一体、山海游融合的东方明珠。这就需要海南着力强化各类特色功能区、基地与平台建设,将开发国内旅游市场与开拓国际旅游市场紧密结合起来,打造世界一流、特色化与品牌化的服务产品。而且,海南具有一批颇具特色的“山、河、湖、海、农”服务资源,万泉河、五指山、西沙群岛等在全国有较大声誉,令国人向往,是做响品牌,做强特色的良好基础。

1.打造中华文化精品演艺园。

借国际旅游岛建设之机,在海南着力打造中华各民族文化展示的大舞台,促进文化产业在海南的大发展、大繁荣,让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在海南不仅感受到自然风光和独特气候带来的惬意,还要有享受丰富文化大餐带来的满足。一是以海口为基地,打造中华精品文化展示平台,建设中华精品文化演艺园;二是以三亚为基地,打造民俗文化展示平台,发展民俗文化展示园;三是以万宁为基地,打造集东南亚风情和各国特色文化于一体的国际优秀文化展示平台,建设国际优秀文化演艺园。此外,海南还应更多承担国家对外宣传形象大使功能,打造代表东方文化视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影视文化节,建设东方戛纳城。

2.塑造热带农业休闲观光体验平台。

将热带休闲、观光、民俗风情表演、丰富的农业感受活动等紧密结合在一起,抓住新农村建设和农民致富这条主线,打造体现海南特色,具有全国感召力和世界影响力的休闲农业观光体验园。建设若干个特色镇、特色农业园区,按照一镇一色、一园一品的布局发展要求,形成不同的农业休闲观光模式。通过“农业+旅游”的一、三产业联动与融合发展,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经营体制创新,引入现代农业经营理念,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促进农民致富和身份变化,带动新农村建设与发展。

3.构建高端服务人才培训基地。

发挥海南独特的气候资源、海洋资源、山地资源汇聚辉映的优势,建立如金融管理人才培训、航空管理人员培训、大型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等高端服务人才培训基地;与国内外知名大学紧密合作,把海南建成国际化、国内一流的MBA、EMBA教育基地,使海南尽快成为中国乃至在华企业进行高端服务人才的培训中心。“十二五”时期,重点以海口、三亚和博鳌为依托,打造集培训、高端再教育和会议于一体的会教产业,初步形成以会议培训为主,热带农产品展销为辅的会展培训业发展模式。

4.开发热带深山旅行体验服务新产品。

海南具有丰富的热带深山森林资源,是国际旅游岛建设极为珍贵的财富。在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将逐步加大以“山”与“林”为依托资源的开发力度。按照高标准、高品质、现代化、特色化的要求,规划建设若干个特色明显、功能独特、服务设施齐全的现代深山旅行体验功能区,开发包括漂流、登山、野餐、疗养、探险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旅行服务产品。统筹考虑各功能区的便捷交通联系,按照市场影响力的强弱与成熟程度,循序渐进开发与布局深山旅行服务产品链条。

5.建立南海海洋资源保护与教育服务基地。

我国具有广阔的海域,蕴藏着丰富的海洋资源,为促进海洋资源开发,发展蓝色经济;以及提升国民的海洋意识,教育全民热爱蓝色国土,海南将在国际旅游岛建设过程中,着力建设好南海资源保护与开发平台,促进蓝色旅游经济发展。为此,将加强南海资源实验保护基地、南海资源科研教育基地、南海资源开发综合补给基地、南海岛屿旅游特色基地等的建设,把海南建设成为集海洋资源科研、保护、开发、综合补给及教育于一体的部级海洋资源综合利用中心。

(五)形成若干服务业功能集聚发展区

服务业发展的集聚效应明显。同时,服务业的集聚反过来极大地促进了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海南发展服务业,增强服务业对全省经济的支撑作用,也必须在服务业功能区建设上有所作为。在统筹规划,科学布局的基础上,形成若干个特色明显、支撑功能强、对区域服务业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服务业集聚功能区。

1.休闲度假疗养功能区(RBD)建设。

建设国际旅游岛,要求强化特色明显、功能各异的休闲度假疗养功能区建设。我省南北两极、东部沿海、中部山区、西部部分地区及南海岛屿均具有建设上述功能区的良好条件,有些已初步具备一定规模。“十二五”时期,需要在统筹规划、科学布局与定位的基础上,明确各功能区建设范围、发展目标、实施步骤及搞好控制性详规,并要有相应的管理机制;需要在特色休闲疗养度假区建设规划的基础上,超前谋划相关旅游设施规划。

2.中央商务功能区(CBD)建设。

集金融、商务、休闲购物于一体的中央商务区是城市功能强化的突出标志,同时也为城市增添许多现代气息。从世界国际化和建设国际旅游岛的需要出发,海南需要不断强化国际金融、商务、法律咨询、资讯等服务功能。为此,从综合区位条件看,需要以海口为依托,着力打造集上述各类功能于一体的中央商务区,提升全省适应国际化的能力和现代化国际旅游岛形象。

3.会议培训功能区建设。

博鳌论坛的会议品牌已经形成,但还远未充分发挥其对琼海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对全省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也亟待加强。要围绕博鳌品牌,大力发展与之相关的会展培训业,以博鳌沿海、万泉河沿江为基本框架,谋划全国有影响、国际知名的会展培训城。在现有会议功能的基础上,不断强化高端培训、商务与高端购物、特色优秀文化演艺等功能,提升服务品质和整体影响力。同时,要与海口共同打造“两点一线”会议培训产业带。

4.热带现代农业综合服务功能区建设。

包括热带农业综合服务基地及其延伸触角,以热带农业院校、科研机构为依托,农业公司为纽带,农业信息化为支撑,建立复合型、对热带农业发展有强大支撑作用的现代综合服务功能区。围绕观光农业、优质农业、信息农业开展服务支撑工作,以农业经营体制创新、科技创新、资源整合能力提升为重点,设立热带现代农业综合改革实验区,探索农业信息化、现代化及服务化的相关问题。

5.海洋综合服务功能区建设。

加强南海资源的开发利用,发展蓝色经济是21世纪海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深化包括海洋捕捞补给服务、海洋产品交易、海底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服务、海洋信息服务等是推进海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十二五”时期,海南省要在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建立集海洋科教、补给、信息、海产品现货交易及定价权管理于一体的大型海洋综合服务基地,全面提升海洋综合服务能力。

6.文化功能区建设。

没有文化的旅游岛缺乏生命力。扬中华民族5000年悠久历史文化之辉,展示56个民族历史文化瑰宝,不仅是中华各民族互吸营养的重要途径,也是让世界了解中国、热爱中国的重要手段,更能形成巨大的文化感召力和吸引力,增强国际旅游岛的魅力。除了传统的猎奇文化外,要大力发展大众的、民族的文化,将海南建成中华民族文化乃至世界优秀文化的共融舞台。

7.世界高档消费品展示与销售中心。

中国成为快速崛起的高档消费品市场,并受到世界各大高档消费品品牌供应商青睐。然而,由于关税原因,我国并不是消费者理想的高档消费品购买地,绝大部分消费者去香港乃至欧美其他国家满足购买需求。如果海南在《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

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是小柯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的,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体系的的指导下,尽快成为高档消费品离岛免税区,则不仅成为亚洲乃至世界最大的高档商品销售基地,更有可能成为世界各大品牌供应商的必争之地,有利于高档商品展示行业的发展,形成新的会展品牌,其直接效应是商业的突破发展和会展行业的新增长极。为此,在空间布局上以海口、三亚为载体,通过抓住两头、带动全身发展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免税购物对全省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8.现代物流园区建设。

国际旅游岛往往不是区域乃至世界性物流枢纽,海南也不可能成为这样的枢纽。沿海物流枢纽往往紧紧背靠大陆腹地,而不是孤岛海港。以建设与海南省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现代物流园区为基本目标,着力发展以人流为主要对象的现代化空港和海港,以人流促物流是海南省物流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因此,需在谋划好国际空港与现代化旅游港口的基础上,统筹考虑生产物流问题,统筹全省物流园区规划与建设。

五、重点行业发展思路

(一)旅游业

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拓展并举,以着力打造清洁海南、疗养海南、热带雨林海南、南沙海南、购物海南、窗口海南等多个品牌为标杆,构建特色化、多种优势资源组合的发展模式,形成不同特色组团、功能差异明显且互补性强的空间发展格局。按照国际旅游岛建设目标,加强旅游服务设施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旅游要素的转型升级,逐步实现旅游要素国际化、高端化和品牌化。

(二)现代物流业

实施“人流”带“物流”战略。以“两港”(海港、空港)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物流快速通道网络、物流节点系统以及物流信息基础平台建设为支撑,以培育现代物流园区和现代物流企业为中心,全面提升整合海、陆、空物流资源的能力,形成以港口物流为“龙头”的现代化综合物流体系。把海南建设成为我国南方新兴国际化的空港基地,确立海南在华南、全国乃至国际旅客运输的中枢和物流供应链的节点地位。

(三)金融保险

利用岛屿相对独立、封闭条件较好和特区政策优势,进一步优化金融生态,强化金融创新,扩大金融开放,在金融的若干领域先行先试,以改革开放促进金融新发展。鼓励境外银行、证券、保险、期货、信托、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与组织来海南开展业务;率先进行民间金融管理改革试点,鼓励发展各类民间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组织,推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开展居民本外币兑换特许业务;探索开展离岸金融业务试点,拓展大众保险市场。

(四)房地产业

以发展酒店、度假村、商务办公等经营性房地产为主导,减少候鸟居住型房地产开发比重,降低住房容积率,增加绿地、生态美化林地等景观型土地供给,坚决杜绝房地产开发上的短期性土地出租行为,推进房地产业由粗放发展向集约发展转型。推进人才引进型房地产业小区建设;精心设计,统筹规划,体现特色,着力解决好保障性住房建设。结合新农村和国际旅游岛建设,搞好农村村庄规划、设计与施工,建设品味村庄和特色旅游小镇。

(五)信息服务业

以建设“信息智能岛”为目标,以构建现代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手段,积极推进信息平台与信息产业基地建设,包括涵盖东南亚的热带农业综合信息平台建设、服务中国开放型经济的综合信息窗口平台建设、服务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各类旅游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建设以及利用本土优势发展起来的各类软件基地建设等。努力开拓面向本省、全国乃至全球的各类信息服务市场,引导多种信息服务增值业务发展,开展各种形式的信息服务,不断开拓信息服务业的新业务和新领域。

(六)现代商贸业

围绕打造国际购物中心的目标,塑造“东方购物天堂”。尽快出台离岛购物免税实施管理办法,加强国际顶级商贸中心建设,提升商贸服务能级;优化空间商贸格局,培育现代商贸品牌核心区与功能区;积极发展先进商贸业态,全方位、多层次营造国际化购物环境,提高商贸现代化水平,推动传统商贸业向现代商贸业转型,促进海南省商贸业由末端产业向风向产业、支柱产业转化。着力打造全国热带农产品综合交易中心、国际高端消费天堂。

(七)文化产业

按照建设大产业、繁荣大文化的目标,通过突破文化产业发展体制与创新投融资机制,推动“娱乐之都”建设。鼓励举办大型旅游文化演出和节庆活动,引进各类演艺企业和专业创作团队,开发形成音乐会、舞台剧、曲剧、戏剧、演唱会、实景演出等一批演艺品牌,建设海口、三亚等文化综合演艺园,打造“东方迪斯尼”。

根据中国体育发展快、体育入口多、体育市场潜力大的特点,搭建体育延伸产业综合服务平台。支持海南举办国际大帆船拉力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高尔夫球职业巡回赛等体育赛事,打响品牌;引进体育创意服务机构,开展体育产业相关活动。

(八)商务、会展与培训业

以旅游休闲商务、企业(公司)内外联系商务为主导,以搭建政府大型论坛为支点,以高端化会议培训为基本拓展方向,将海南塑造成为集国际商务、特色会展、高端培训与一体,功能特色明显、亚洲顶级的现代商务服务中心。

(九)农业服务业

以建立热带农业综合科技实验基地、东南亚热带农业综合服务平台为目标,强化热带农业科技支撑、信息支撑、农产业综合交易能力建设等,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生产服务业。增强海南热带农业资源的整合能力,实施“小岛带大区战略”,使海南成为优质化热带农产品实验与培育基地,东南亚热带农业信息反馈基地与定价交易中心。

第2篇:现代服务业体系范文

关键词:服务增强;战略;现代产业体系;河北省

长期以来,在河北省的三次产业结构中,农业和制造业,尤其是重工业占据主导地位,这直接制约了河北省的产业转型和优化升级,直接制约了未来竞争优势的获取。而按照新出台的《河北省现代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未来5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预计年均增长达到10%以上,到2015年突破1万亿元人民币大关,人均服务业增加值1.5万元人民币左右,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8%左右。目标的实现,需要策略的支持,实施制造业服务增强战略,降低制造业在GDP中的比重,提高服务的增加值,就成为目前众多制约条件下可行选择,作为科技传播与人才培养的高等学校在这样的战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国家、地区实施服务增强战略的成功经验

(一)美国由制造业王国向服务业王国的成功转型

芝加哥城市群(芝加哥-内珀维尔-朱利厄特)在从单一制造业中心转型成为多元化经济体制过程中,充分挖掘和整合在商业、金融服务业、运输物流业的发展潜力,逐渐站在各个领域的最前沿,成为了美国最多样化的城市经济体。

(二)日本实施服务型制造的成功转型

大阪作为日本国内第二大经济中心和关西地区核心城市,从产出法的角度统计,2007年其国民生产总值约为41.75万亿日元,比上一年增长1.1%。近年来,大阪的产业结构较为稳定,农林渔及采矿业在整个经济结构中的比例非常低,不到0.1%;制造业仍然是大阪的重点行业,其规模占全市国民产值的18%左右。尽管如此,作为一个大城市,大阪经济仍然具有显著的服务经济特点,2007年各种服务业的产值规模达33.04万亿日元,占所有产业产值总量的76.27%,其中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以及主要包括商业服务业和专业服务业在内的其他服务业在整个服务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我国台湾地区的经验

台湾在上个世纪60年代实行“出口导向战略”,以食品、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工业化进程。70年代,石化、钢铁、造船、机械等重工业成为经济的新支柱,而纺织、制鞋、自行车、家具、玩具等轻工业也大放异彩。80年代随着成本上升,当局开始实施“产业升级”战略,信息产业飞速发展,至90年代中后期笔记本电脑世界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50%以上。新世纪以来,随着传统产业向海外转移,台湾重新调整产业发展思路,一是向附加值高的“微笑曲线”两端上升,做研发、设计和营销;二是大力发展金融投资、商业贸易、物流运输等生产业。

二、服务增强战略的理论依据

(一)三次产业划分理论

三次产业的划分方法是英国经济学家配弟・克拉克在上世纪30年代首先提出的,现在已为西方经济学界广泛采用。他认为:经济发展可概括地描述为经济重点从第一次产业(即第一产业,主要是农业)向第二次产业(即第二产业,其典型部门是制造业和采掘业)移动,再由第二次产业向第三次产业(即第三产业、服务业,只提供服务而收取报酬的部门)移动的状况。随着信息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和信息产业的形成,也有学者将其称为第四次产业。

(二)微笑曲线理论

“微笑曲线”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初有台湾“IT教父”之称的宏基总裁施正荣先生根据波特理论和他多年从事IT产业的丰富经验提出的。其核心是:附加值高低随着产业链分工中的业务工序上中下游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情况下,在产业链业务工序的上游,即产品的开发、设计、主要零部件的生产和产业链的下游,即渠道运营、品牌管理、售后等服务,这些业务工序上可以产生更高的附加值,从而获得高额的经济利润。

尽管“微笑曲线”只是一种定性的经验描述,还没有严格的理论推导与精确的定量意义,但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三)区域竞争优势构建理论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间的竞争日益体现在国家的次一级层面上,把区域作为基本的划分单位有其时代的必然性。可用比较优势理论、波特的竞争优势思想和潜在效益的释放来透视不同层面的竞争力,区域可通过集聚经济的间接传递机制把产业层面上的竞争优势与国家层面上的比较优势联系起来,并将之置于一个框架,全面理解区域竞争力内在涵义。

三、河北省实施服务增强战略的主要策略

(一)宏观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与合理配置

促进农村土地和劳动力合理流动,将改变小农生产方式,推动农业人口的城镇化、城市化,必将促进三次产业的调整,收入的提高也必将促进消费观念的转变,促进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同时,大批农民向城镇转移,不仅将产生对城镇基础设施的巨大需求,也将带动公共服务设施、住宅建设等方面的有效需求,会强劲地拉动消费需求的增长,有力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二)中观整合产业链

任何行业的产业链,除了加工制造,还有六大服务性环节: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这些正是实施制造业服务增强战略的方向,也是附加价值高的环节,而把零部件生产或组装加工等附加价值低的环节安排到其他国家(或地区)去生产;更加注重于向服务业倾斜,强调突出核心业务,并以核心业务来驱动相关业务的拓展,从而控制产业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以保持其价值链和产业链的竞争优势。

(三)微观组织结构(或功能)的再划分

在现在的大多企业中存在的组织形式是职能部门化,即按照生产、财务管理、营销、人事、研发等基本活动相似或技能相似的要求,分类设立的管理部门。但这种组织形式突出缺陷是可能助长部门主义,使得部门之间难以协调配合,部门利益高于企业整体利益。而流程部门化,即按照工作或业务流程来组织业务活动,则能够充分发挥集中的技术优势,易于协调管理,对市场需求的变动也能够敏捷地反应,容易取得较明显的集合优势,容易在组织内部形成良好的相互学习的氛围,会产生较为明显的学习经验曲线效应。最终使得企业整体利益达到最大化,达到服务增强的目的。

四、结术语

发达的服务业已经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的集中体现,而实施制造业实施服务增强战略,发展生产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成为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跨越的必经之路。立足于河北省的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适当实施制造业服务增强战略,则能优化当前的产业结构,提高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蔺雷,吴贵生.制造业发展与服务创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第3篇:现代服务业体系范文

关键词:现代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思考

现代畜牧业社会化服务包含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包括科技研究与推广、市场信息、饲料生产与供应、疫病监测预防与治疗、畜产品加工和营销、信贷投资等,贯穿整个畜牧业产业链的内容。按照“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畜牧业经营体系”的要求,要理顺管理体制,落实经费渠道,稳定服务队伍,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能力,发挥公益机构的主导作用。

一、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面临的问题

1.缺乏配套政策,资金投入不足。长期以来,社会化服务业一直存在行业定位不准、效率较低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同时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和畜牧业生产成本上升等原因,很难形成有效的服务手段与服务范围。服务范围常常仅限于统一饲料供直、技术服务和疫病防治等几个方面,满足不了畜牧业再生产过程中各环节的需要。

2.从业人员文化水平和业务素质偏低。一方面,高技能性人才比重太低,另一方面,畜牧兽医工作者大都只限于单一诊疗、和动物疫病防治工作,而忽视畜牧业生产和社会化服务工作。

3.流通体系不健全。一方面国有商业、供销、外贸部门在畜产品流通中地位弱化。以非公有制为主体的畜产品流通主渠道还没有成长起来,没有形成主流。另一方面缺乏联络省内各大畜产品市场的专业信息网络,更没有连接国内各大畜产品市场的专业信息网络。

二、完善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对策

1.加快推进畜禽繁育体系建设。要认识到畜禽繁育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严格按照“祖代场-扩繁场-商品场”繁育体系的要求,建立层次分明、衔接紧密、比例合理的结构关系,完善财政扶持和金融机构贷款政策,将祖代场场内性能测定、扩繁制种场良种引进、人工授精站良种补贴、商品场标准化圈舍改造作为投入的关键环节。建立和完善祖代场、扩繁制种场、人工授精站等建设标准,明确其业务范围和职责要求,加强种畜禽质量检验监督,保证供种质量。

2.全面推进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要加快推进监测预警机制建设,着力提高疫情监测能力、分析评估能力、信息化应用能力和测报体系工作能力。要加快开展省级兽医实验室考核验收,建立和完善实验室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各级实验室人员技术培训,加快推进实验室能力建设。要加快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无规定疫病区和生物安全隔离区建设、法规制度建设和兽医信息化建设。

3.加强畜牧经济信息网络。应狠抓畜牧信息机构建设,构建全省畜牧经济信息化体系主体网络。搭建互联网络、农民热线、政府决策“三个平台”,提高畜牧经济信息化体系建设水平。着力构建畜牧经济综合数据分析、畜牧电子政务、畜产品价格动态监测、畜牧专家咨询、畜牧地理信息、重大疫(病)情预警监测和畜牧应急情况指挥和畜牧电子商务等“七个系统”,强力推进四川畜牧经济信息化体系建设步伐,整合畜牧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着力构建西部地区多层次、全方位的畜牧经济信息化体系,大力提高畜牧优势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4.加大畜牧业社会化服务的资金投入。(1)加强财政支持。引导各级政府在省级投入的基础上,积极筹措资金,把服务体系建设资金列入年度专项计划,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2)重视信贷支持。在各级财政支持下实行低息贷款甚至是无息贷款,尽可能降低服务组织的建设成本。(3)增加基建投资,增加直接用于服务体系的大中型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多元化投资兴办服务组织的优惠政策。鼓励大型龙头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中介组织等多种投资主体创办服务组织,合理吸收和运用社会资金。

5.强化科技培训和兽医技术推广体系建设。(1)加强畜牧科技推广体制改革。将畜牧技术推广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保证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支持,调动畜牧兽医人员从事科技推广的积极性。(2)积极鼓励科技人员到生产第一线,拓宽服务领域,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提高畜牧业的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畜牧业的经济效益。(3)加强科技推广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围绕项目产业的需要开展培训,采取省、市、县、乡技术骨干逐级重点培训与“走村进户”战略相结合,切实解决科技成果推广不到位、科学技术入户难的问题,让养殖户真正享受到科技带来的实惠。

第4篇:现代服务业体系范文

关键词:农业;热线;信息;服务;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39-8114(2011)12-2585-03

Application of Rural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 based on

Agricultural Hotline

GUO Qiang1,LUO Chang-shou1,ZHANG Jun-feng1,SUN Su-fen1,ZHAO Shu-hong2,CAO Cheng-zhong1,MENG He1

(1.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Agriculture, Beijing Academ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s, Beijing 100097,China; 2. Rural Development Centre, Beij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ission,Beijing 100097,China))

Abstract: It is an urgent need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using basic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service hotline to establish a practical and convenient rural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The rural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based on agricultural hotline had constructed in Beijing. The functions, assurance and model of the system were given and analyzed. The suggestion was provided for promoting the system’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agriculture; hotline; information; service; pattern

目前电话在我国农村已经具有很高的普及率,许多地方都建设了农业热线服务系统。利用电话为农村用户提供科技信息服务,仍然是农民的一条实用的信息获取通道,并且农业热线服务系统在人力资源等方面大都具备有较好的基础。但通过电话获取信息也具有一定的制约性,它只能传输语音信息,遇到复杂的技术问题咨询等,就难以有效解决。如何在现有的农业热线基础上,建立既实用又便捷的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该研究以北京市为例,从体系功能、保障和模式等方面对以农业热线为基础的现代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

1服务体系功能建设分析

随着农村信息化工作的开展,计算机及宽带网络等在农村得到了一定的普及发展。如何利用已经建成的农业热线及其在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与计算机等手段相结合,构建方便、实用、互动性强的服务体系是建设现代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的目标。通过体系建设,用户可以结合自身需求,通过多种手段进行咨询服务。首先可以通过农业热线系统,向专家进行技术咨询;其次,当专家不在线时,用户可通过自动语音信息服务的方式获取相关的科技信息;第三,用户可运用手机短信的方式进行信息的获取;第四,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查询浏览,与专家在网上进行问题的交流;最后,当遇到一些复杂的问题时,可以通过农业远程双向视频诊断系统进行咨询。为实现上述目标,体系建设采用基于SOA的构架技术,以已有的农业热线服务系统与资源为基础,将专家人工服务、语音电话服务、手机短信服务、网络咨询服务、视频咨询服务等功能进行有机整合,构建现代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为用户提供多层次、方便快捷的服务。

1.1专家人工坐席服务系统

人工坐席系统主要包括软电话系统、坐席办公系统、语音数据采集系统、数据报表系统等,用户拨打热线选择人工服务后,即可通过与坐席人员和专家进行对话交流,进行技术信息咨询。

1.2农业数字自动语音信息服务系统

系统主要由30线中继线、PBX交换机、CTI服务器、IVR系统、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TTS系统和坐席系统等硬件设备和系统应用软件组成,可为用户提供优质的农业科技信息语音自动服务功能。当专家不在线时,用户通过拨打农业热线电话,根据按键提示内容选择进行语音信息查询。系统集成的信息内容包括农作物种植技术、畜禽水产养殖技术、市场信息、政策法规信息、农村生活常识等。

1.3手机短信服务系统

通过集成的手机短信服务系统,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信息订制、信息和信息咨询。系统集成的信息包括用户对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定制后,可免费浏览相关信息,主要服务信息包括:农业科技、政策法规、市场供求、市场预测、农时播报、法律维权和医疗保健等内容。

1.4热线网站咨询服务系统

对于方便上网的用户,可以通过网上咨询方式,向农业热线的服务专家进行咨询。对于用户提出的各类技术信息,专家在1个工作日内给予解答。由于目前计算机设备在发达地区农村普及率较高,此种服务方式受到了相当数量用户的关注,如北京市热线网站咨询栏目开通后的1年里,登录访问人数达到了300多万人次。

1.5农业远程双向视频诊断系统

当用户通过电话、网站等无法解决其问题时,可通过集成的农业远程双向视频诊断系统进行进一步的咨询。用户只需要利用计算机和配备的摄像头、耳机和麦克风等设备,即可登录远程视频诊断系统,与专家“面对面”交流,进行语音、视频及文字等多种方式的交流。对于那些需要通过观察图形图像才能解决的农业技术问题,这样解决起来更为得心应手,成为农业热线服务系统的有效补充手段。

2服务体系保障建设分析

完成服务体系的功能建设,只是为开展服务提供了基础手段,为使服务体系发挥其应用的作用,除了在功能方面整合多个系统外,还需要从多方面开展保障性建设。

2.1为服务体系提供信息内容保障

信息服务内容方面,需要建设一个可为多种资源载体服务的农业科技信息资源中心,为多种手段和方式的服务提供多层次的资源保障,内容涉及作物、蔬菜、果树、畜禽、食用菌、肥料、植保等方面,可通过资源整合、共享、新建等方法实现此目的。

2.2为服务体系提供专家资源保障

专家资源是多种咨询服务的基础,专家服务团队建设是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遴选一批掌握最新科技成果并具有实践指导能力的科技专家,按照服务形式将其分为固定坐席专家和流动服务专家,构建一个农民随时“找得到”的专家服务团队,对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尤为重要的作用。

2.3为服务体系提供制度保障

为提升体系的服务质量与效果,必须加大服务体系的制度建设。首先为了有效发挥科技服务体系的服务作用,树立其良好的社会形象与信誉,必须制定一系列的工作服务制度,对服务行为进行规范;其次,为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咨询服务专家团队的智力优势,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需要制定专家服务管理办法等,确保科技信息咨询和实用技术推广等各项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3服务体系应用推广模式分析

在构建体系功能与建设保障体系基础上,如何充分利用已有的多种农村信息服务资源,深入开展应用服务,是服务体系建设需要面临解决的一个问题。北京市以“12396农业热线”服务为基础,整合了多种服务功能,构建了现代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在应用模式方面,服务体系整合了北京市爱农驿站、资源站、协调员工作站等多方资源,着力搭建城乡一体化的科技服务平台,构建农村科技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在此过程中构建特色创新服务模式,促进热线服务作用的进一步发挥。

3.1利用服务港形成的“四个一”(一员、一站、一库、一平台)科技资源,建设完善“港、站、员”三位一体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农村科技服务港是北京市为促进市级科技资源向农村辐射而着力建设的农村科技服务平台。目前全市已形成市级有服务港和资源站、区级有协调员管理站、乡镇有科技推广站和协调员工作站、村级有农村科技协调员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12396热线”利用电话、电脑、视频等多种信息化服务手段,在工作中结合运用服务港“港、站、员”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发挥了积极作用,依托24个市级资源站、404个协调员工作站、1万余名农村科技协调员,通过在服务港区县、乡镇和村级建立的工作站,建立了农业热线各级终端服务平台,成为进一步推动农村科技服务的助力器。

3.2以“12396热线”平台为重点,构建农村科技公共信息服务体系

“12396北京新农村科技服务热线”整合科技、信息以及专家等多种资源,通过语音、视频诊断、手机短信、网上在线答疑等多种方式快速解决问题,为农民提供新品种、新技术、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生产技术、农业政策法规、农村生活常识资讯等多方面的咨询服务以及专家视频诊断服务,搭建了农村科技公共信息的服务平台。同时,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思路和服务空间,整合爱农驿站、资源站、协调员工作站资源,服务于涉农企业的发展;为市民提供京郊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及特色旅游、休闲度假信息服务;通过与“爱农卡”结合,建立从田间到市民家庭的绿色农产品生产、检测、追溯及配送服务体系;通过与农资企业结合,搭建京郊良种推广经营网,建立农业品种更新换代的长效机制,搭建城乡一体化的科技服务平台。

3.3依托星火培训网络,健全农村科技培训服务体系

积极依托星火培训基地、爱农驿站、远程教育站点、协调员工作站等培训网络,整合城乡科技资源,组建一支以科技传播专家、乡土专家和科技协调员为主体的农村科技培训师资队伍,开展农村科技培训服务。完善星火科技培训体系,采取“乡镇布局,按需配送,分类进修”方式,制定培训计划;以提高农民的市场开拓能力为目标,以培养信息员、农产品经纪人以及大学生村官为重点,开展农村科技“二传手”培训,不断提高农村科技服务人员的素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科技服务队伍。

3.4结合创新型乡镇建设,推动科研院所科研工作与政府工作相结合

新型农业热线服务体系建设应用,将科研院所的科研工作与政府工作充分结合、科技服务充分与基层工作相结合,尤其是在区县乡镇,通过与建设创新型乡镇相结合,推动了地方科技应用和成果推广,推动了经济发展。通过热线组织的培训、带动活动,组织有经营思想、有技术基础的农民开展科技创业,促进科技、人才、信息、管理等生产经营要素向农村聚集。逐步探索在创新型乡镇开展农业推广教授制度,促进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科技人员参与领办、共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有效地解决专家教授“常下乡、难长下乡”的问题,促进新产品、新技术、新品种的使用和推广。

3.5围绕农业科技城建设,探索法人科技特派员服务模式

围绕农业科技城建设,推动以农业龙头企业为核心的“法人科特派”服务体系,依托已有的服务带动基础,提升其在农业高端研发、产业链推动、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作用,在科技攻关、成果转化、星火示范等科技计划方面予以优先支持。鼓励“法人科特派”开展技术创新,促进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落地,提升“法人科特派”的高端研发水平;通过加强科技成果宣传推介,推广一批先进实用技术,壮大一批特色产业,推动农业产业链发展;通过塑造法人科特派典型,提高技术辐射带动能力,建设有成果、有链条、有队伍的产业服务体系。

4服务体系进一步发展建议

以“12396热线”为基础的现代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架起了一个快速、高效、实用、双向交互的农业科技信息互动服务平台,通过应用服务模式的创新,使体系成为一条联系农民的新型纽带,在转变用户科技信息服务意识,使农民逐步在生产、生活中主动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便捷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服务体系要长久稳定地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带动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作用,还需要在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4.1建议将体系运行纳入市级财政预算,进行专项支持

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建成的,新型农业热线科技信息服务体系从事面向基层的科技信息服务,属于准公共服务,应当由公共财政负担,否则很难持续。因此,建议将热线运作纳入市级财政专项支持,才能使该项服务更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才能使农民更长久地获得实惠。

4.2建立工作联动的专家遴选机制

目前体系基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的专业研究所已构建了一批由专家组成的服务团队,但从长远发展的需求来说,应当不断扩展专家的专业技术背景及来源,尤其是补充具有大量实践经验的一线专家。应在工作联动的基础上,联系市级相关农业、林业等部门以及市级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不同部门的技术专家,让他们充分参与到服务体系建设中来,使体系在持续发展的同时也为各级专家的成长搭建平台。

4.3不断完善应用反馈系统,提升服务质量

针对需求、完善反馈系统,不断改善服务质量,促进持续发展,是新型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能够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基本要求。因此,新型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并完善的工作重点,应当在应用效果反馈体系建设方面,尤其是如何针对需求开展服务,急农民之所急、解农民之所困,真正地解决实际生产问题,这样,新型信息服务体系才能不断植根于“三农”,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4.4提升服务功能,拓宽信息渠道

体系建设可结合3G移动网络建设和“三网融合”工程等在农村的推进,进一步提升功能、拓展信息传播渠道,以更加丰富的服务资源和更加高效的服务手段为农业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服务。

5结语

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公益性事业,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对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可持续、低碳的角度出发,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基础与资源。

目前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首先应整合多种已有的信息服务系统与手段;其次要为其提供相应的信息服务资源、专家服务资源、制度保障等;再者要建立适合当地特色的应用模式;最后要做好信息服务的反馈工作,从技术手段等方面逐步完善服务体系。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任重而道远、需要长期投入力量的工作,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深入地开展。

参考文献:

[1] 孙素芬.新形势下北京市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实践与思考[C].第二届国际计算机及计算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研讨会暨第二届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论坛论文集,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200-206.

[2] 杨宇,段立军.农村科技信息平台多模式服务体系结合的研究[J].现代情报,2009(12):45-48.

[3] 王彦峰,袁汝兵,强.北京农村科技协调员体系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2):144-149.

[4] 夏益俊.现代农业视阈下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创新研究[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09(6):12-14.

[5] 刘东.中国特色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探索与创新[J].华夏星火,2008(2):34.

第5篇:现代服务业体系范文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25-0035-03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标准这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目前衡量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经济实力的主要因素就是分析其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辽宁作为全国第三个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省份,经过近两年的发展,辽宁已经成为领先全国现代服务业的省份之一。积极研究现代服务业系统机理与发展模式能够清晰的知道制约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因素,进而可以更好地指导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现代服务业系统的界定

1.现代服务业系统的涵义

关于现代服务业的概念目前还没有相对统一的观点,但是其具有以下特点:三高、三新、两低的特点,基于现代服务业与其它产业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将现代服务业分为两种:一是有传统的服务业发展而来,即在传统服务业的基础上注入新的技术与方法;二是在新的技术变革下促生的新兴服务产业,比如信息咨询业、养老服务业、房地产业等等。而现代服务业系统属于相对复杂的系统,是由不同若干因素相互构成的,属于社会经济系统的范畴,是具有动态行为特征的复杂的非线性系统。

2.现代服务业系统边界的确定

首先现代服务业行业的界定,如前所述,现代服务业是在传统服务业的基础上发生而来的,因此在对现代服务业的行业进行界定时,我们很难将其与传统服务业分割,因此本文研究的现代服务业主要是根据历年辽宁省历年服务业的发展数据进行重新分类;其次,现代服务业系统由需求拉动系统、引力推动系统、要素能动系统和保障辅动系统四大子系统构成,该系统是各动力要素有机组合、相互作用的有机体。

二、现代服务业系统形成机理分析

1.现代服务业系统形成的环境基础与前提条件

(1)现代服务业系统形成的环境基础。首先服务业的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标准,本质而言市场体系建设的过程也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过程中,一旦市场对各种信息技术等要素实行了市场价格的确定,就标志着现代服务业范围在不断的扩大,而现代服务业市场的不断完善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平;其次市场经济是推动服务业发展的动力。是由市场不断完善才能为现代服务业创造各种条件,才能保证现代服务业的不断创新与发展;最后电子环境的形成加速现代服务业系统的发展。

(2)现代服务业系统形成前提。城市化发展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城市化通过内向式集聚和外向式推延,产生了聚集效应,从而带动周围地区经济的发展,城市促进现代服务业主要表现为:一是近郊效应,通过聚集企业可以提升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二是规模效应,通过构建城市企业产业园等可以增强企业之间的实力,带动周围企业的社会影响力,比如中关村的经济效益就是规模效应的体现;三是分工效应。通过聚集,任何企业都可以进行专业化的生产,实现自己优势资源的发展。

2.现代服务业系统形成的产业机理

从理论层面看,现代服务业系统形成的产业机理主要体现为产业结构理论支撑下的各相关产业间的互动关联关系,而各产业间的关联关系主要通过产业链得以体现;从产业的视角看,任何产业发展都涉及到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关系、产业布局等层面,由于受现实资源的限制,现代服务业企业尚不能独自为客户提供所有服务,加之现代服务业自身的发展也需要其他的专业化服务,现代服务业企业间的关联反映也就由此产生了。

三、辽宁省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

辽宁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模式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空间集聚发展模式

城市是现代服务业的天然空间聚集发展载体,首先辽宁省的大型机械制造业主要集中在城市,基于服务业受市场需求因素的影响比较大,因此城市是聚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首要考虑因素,因此城市的各种工业系统比较成熟、人口总多,因此现代服务业市场的缺口会非常大,以养老服务业为例,辽宁大型机械设备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沈阳,因此沈阳的退休人员就比较多,给予广阔的老龄人口,就为养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需求发展的可能,为养老市场提供了客户资源;其次城市具有集聚效益,通过发展现代服务业可以带动更多的人员就业,人员的就业会吸引更多地人员流入城市,人员的流入有为现代服务业业提供市场发展需求。

2.产业链发展模式

基于辽宁省实际工业发展的要求,辽宁应该构建现代服务业链发展模式:首先产业互动发展模式。辽宁省应该加快产业链中现代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之间的结构调整与整合。继续深化产业链内部各现代服务行业与装备制造业之间的合作层次,细化各个产业链内部的分工程度,扩展和深化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其次链群互动发展模式。实施链群互动发展模式,就是使产业集群作为制造业-服务业产业链的空间载体,一方面集群内部制造.业和服务业存在产业链关系,即产业集群是产业链的集聚体。另一方面,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集群之间依据产业链的分工关系来构建、优化和管理,实现融合发展。

四、辽宁省现代服务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整体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作为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辽宁省将工作中心一直放着发展重工业方面,忽视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持,相比北上广城市,辽宁省服务业占辽宁省GDP的比重仅为36.1%,其不仅要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甚至还低于发展中国家水平,需要注意的是辽宁省的GDP从2000年以后就逐年的递增,但是相比之下,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在逐渐的下滑,可以说现代服务业滞后的“短板”效应将直接影响到辽宁的竞争实力和资源配置效率,难以为其它产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撑。

2.内部结构不尽合理

在辽宁省现代服务业内部机构中分析,新兴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远远达不到相同城市或者国家的比例,尤其是以现代科技含量型的现代服务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其中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仅占到GDP的3%和1%,此外,辽宁省服务业中劳动密集型行业多,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少,高新技术水平低,科技含量少,信息化程度低。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辽宁现代服务业都与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加速发展的新形势不协调。

3.区域结构不平衡

辽宁省区域经济之间的发展存在很大的差异,据2011年辽宁省国民经济发展数据分析,只有沈阳、鞍山、大连、锦州以及抚顺五个城市的现代服务业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人均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别为17.7倍,其中沈阳、大连所占的比重要达到全省的60%,由此表明辽宁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极为不平衡。

五、辽宁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对策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首先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现代服务项目的调度检查,加强项目过程管理和监督检查,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确保试点项目按时竣工运营,早出形象、多做贡献;其次建立健全协调推进和考评考核机制,按照市场主导、政府推动、扶优扶强、聚焦支持等基本原则,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建立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促进辽宁服务业的发展;最后用好专项资金,为促进辽宁省现代服务业发展,辽宁省政府制定了《辽宁省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因此有关部门一定要按照相关规定严格规范资金的使用用途和效益。

2.做好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

辽宁省在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同时要站在全局角度制定符合辽宁区域经济发展的现代服务业,比如针对辽宁省的特殊地理位置,可以构建以沈阳、大连和鲅鱼圈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将现代服务业的功效发挥到最大,为更好发挥现代服务业的经济产业带动作用:首先要建立以沈阳为中心的信息服务业;其次要以大连为中心依托海洋资源构建软件产业、旅游业以及金融服务业;最后依托鞍山、海城的大产圆资源,构建新技术改造产业。

3.进一步加快推进服务业改革

基于辽宁省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均的现状,要从源头分析,加快现代服务企业之间的改革,首先要对具有传统意义的垄断服务业进行改组,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激活企业的发展动力,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在此方面我们可以借鉴美国、日本的经验,通过降低政府对现代服务业企业设定的门槛要求,提高现代服务企业的树立与规模;其次加快本区域服务业的创新与发展,辽宁省在加快本区域现代服务企业发展的同时,还要为其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为他们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提供指导,并且鼓励企业走向国际,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进而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企业;最后积极构建适合辽宁区域经济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基于辽宁省重工业发达的现状,辽宁省要深入拓展工业技术科研服务业,通过机械科研能力水平的提高,促进辽宁经济的发展。

4.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搭建平台

服务业同其他产业对比,其特点是产业依存度大、关联度高,因此建设服务业发展平台对服务业的作用是非常重大的。辽宁省现代服务业目前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还需要加强以下平台的建设,只在这样才能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一是要加强基础设施平台。辽宁省要加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现代服务业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通过构建完善的环境吸引优秀的现代服务企业入住辽宁;二是构建技术平台,提高现代服务业的技术发展水平;三是完善市场平台。

5.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

实现辽宁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人才,因此辽宁省要加强职业教育,与高职院校开展合作,通过校企合作模式为现代服务业培养大量的人才,比如鞍山学院就依托鞍山丰富的自然资源,通过与相关企业合作,为鞍山提供专业化的人才,具体的人才教育工作:一是增强岗位职业培训,提高在岗服务人员的业务水平;二是积极引进先进的服务型人才;三是完善各种人才激励政策;四是完善成人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官卫华;陈雯.大都市现代服务业空间

组织机理研究——以南京为例[J].地理

科学进展2013年03期

[2]任英华;游万海;徐玲. 现代服务业

集聚形成机理空间计量分析[J].人文地

理2011年02期

[3]高玫.我国中心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

现状与路径选择[J].企业经济2012年

12期

[4]程肖芬.基于自组织理论的现代服务

业集聚区演化与动力研究——兼论上

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J].商业经济与

管理2011年03期

作者简介:吴雅琴(1968.-),女,汉族,辽宁锦州人,渤海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是会计学和财务管理。

第6篇:现代服务业体系范文

现代服务业经过十余年的战略定位、理论研讨、概念设定、范畴界定和重点领域凝练,已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投资热点,对于改善工农业生产、提升社会生活品质、加速智慧城市建设和智能产业发展的引导和促进作用日益明显。国家现代服务业产业政策陆续出台。一批部级现代服务业示范城市、示范基地、示范企业相继涌现。在未来发展中,台湾现代服务业的成熟经验和商业模式值得借鉴。海峡两岸在现代服务业领域有若干战略合作机遇。

一、现代服务业发展问题的提出

“现代服务业”是我国近年提出的一种新的产业形态。这一提法最早出现在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中。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的建议中,再次提出“要发展现代服务业,改组和改造传统服务业,明显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2003年6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战略研究工作启动,将“现代服务业发展科技问题研究”作为特定的专题进行战略研究。2006年2月,国务院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指出:发展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和现代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对信息技术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发展思路上,提出“以应用需求为导向,重视和加强集成创新,开发支撑和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技术和关键产品,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技术升级”。随着工农业经济与知识经济的伴生发展,各国经济的繁荣与竞争能力不仅取决于资源、资本的规模和增量,更多体现于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科学技术的能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突出反映了这一特征。

《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立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实现社会、经济和人的全面协调发展为基本目标,建成一个基于先进信息网络的、能够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人人受益的高效安全可信并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服务体系。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8%;服务业吸纳劳动力比重达到51%;人均劳动生产率达到4000美元左右。并提出我国现代服务业应当实施“一体两翼”的行业发展战略,即以“加速发展”为战略主体,以“信息化带动”和“体制创新推动”为两翼;推动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面向市场,务实创新,重点跨越”。

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总体上包括两部分:一是由传统服务业通过技术改造升级和经营模式的更新而形成的,如通信业、金融业等;二是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如移动通信、数字影视、网络传媒、信息服务、现代物流、远程教育、电子商务等。

《规划纲要》指出,我国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领域是:建设以“普遍服务、人人受益”为目标的面向服务业的先进信息网络综合平台,是发展现代服务体系的基础;为提高国民素质,发展科学、文化和教育资源共享的网络化学习体系,是长期战略重点,优先服务于生产,提升国民经济质量,发展现代金融业、协同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已成为当务之急;发展现代传媒、现代医疗,服务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十分紧迫的重要任务。并提出重点建设现代服务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示范工程、现代金融服务与金融监管系统示范工程、协同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服务示范工程、网络化教育示范工程、现代传媒服务示范工程、现代医疗服务系统示范工程。

二、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领域

为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精神,做好“十一五”现代服务业科技工作,国家科技部在863计划中设立了现代服务业科技战略规划研究课题,组织国务院各相关部委、行业协会、地方政府、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对我国现代服务业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编写并提出实施《“十一五”现代服务业科技行动纲要》(简称《行动纲要》)。指出:在“共性支撑、横向协同、模式创新、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之下,四项主要任务是:1.建立现代服务业共性技术支撑体系,包括现代服务业共技术与平台;电子商务与物流关键技术与平台;数字内容关键技术与平台。2.加强示范工程建设与应用推广,包括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数字媒体、数字教育、区域协同医疗、数字社区、数字旅游、电子金融等八项服务示范工程。3.建立现代服务业标准规范体系,包括通用数据标准、数据交换格式标准、交易流程标准、共标准、服务接口标准、服务质量和服务集成标准以及相应的国际标准、测试工具和认证机制。4.构建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体系,包括组建若干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教育培训基地、测评认证中心、中介咨询机构;建立一批示范基地等。

“十一五”期间,我国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取得重要进展,产业形态趋于明朗,产业规模初步形成。2006年,科技部组织召开了全国现代服务业科技工作会议,正式启动实施“现代服务业科技行动”,随后加强了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支撑体系、标准规范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开展了重点应用示范工程和示范基地建设,优化了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环境,提高了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水平,有效促进了现代服务业的创新发展。期间,组织实施了一批现代服务业科技重大、重点项目,共投入国拨经费10多亿元,支持的内容涉及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数字医疗、数字内容、数字社区、数字教育、劳动保障服务、信息及空间服务、信息安全服务、残疾人信息无障碍服务、生殖健康服务、电子工商服务、药品网络市场监管服务以及现代服务业标准规范体系等现代服务业的多个领域和方向。

“十一五”这五年的主要发展成就包括:突破60余项基础性、全局性关键服务共性支撑技术;50余项带动性、战略性的领域共性关键技术;开发和集成了30多项第三方共;在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数字内容、数字医疗、数字旅游、数字社区、数字教育等典型应用领域开展了近160项共性技术和共的集成应用和试验示范,创新了20余种新型服务模式。共研究制定了91项现代服务关键技术标准,其中行业标准32项、国家标准52项、国际标准6项。科技部认定了一批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组建了若干家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服务平台。

三、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导向

为全面推进《行动纲要》四大任务的实施,国家科技部提出八项政策措施:1.建立了跨部门、地方协调工作机制,成立由科技部牵头、相关部委和地方参与的协调领导小组;2.启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现代服务业共性技术支撑体系与应用示范工程》,同时加强与863计划、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科技计划的衔接与协调;3.建立现代服务业投融资体系;4.推进现代服务业产学研联盟的形成;5.加强现代服务业监督管理体系建设;6.加强服务科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7.加强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8.积极开展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为深入贯彻《规划纲要》和《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精神,落实《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的总体要求,发挥科技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在现代服务业若干重点领域,加强商业模式创新和技术集成创新,推动传统服务业提升和服务业新兴业态的培育,促进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国家科技部在“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专门设立了现代服务业领域,继续组织实施相关项目和课题。2012年3月的《“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现代服务业领域2013年度备选项目征集指南》重点支持的方向与内容包括:

* 数字文化方向。主题:动态数字出版关键支撑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

* 数字化金融服务方向。主题:公众保险一站式服务体系研究与示范;新一代电子支付服务体系构建及应用示范。

* 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方向。主题:消费品电子商务服务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城市物流配送服务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 数字化教育服务方向。主题:面向中小学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及应用示范;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公共服务体系及应用示范

* 数字医疗与健康服务方向。主题:第三方专科影像服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 社会化公共服务方向。主题:面向残疾人的无障碍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及应用示范

* 科技服务方向。主题:专业化知识产权一站式服务系统研发与应用。

近几年来,文化产业受到空前未有的重视。针对现代服务业重要领域之一的数字文化、文化科技创新领域,科技部、、财政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于2012年6月联合印发《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倡导全社会把握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性机遇,加强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全面提高文化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全面促进文化发展和科技进步。并提出了文化科技创新的总体目标、阶段发展目标、五项主要任务(包括加强文化领域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促进传统文化产业的优化和升级;推动新兴文化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提升文化事业服务能力;加强文化科技创新发展环境建设)和政策保障措施。2012年7月,按照《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的总体部署,科技部等六部委开展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2013年度预备项目的申报推荐工作。2013年度支持重点包括网络文化、文化旅游、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和文化科技服务等六个领域。在国务院有关部委、地方政府推荐的基础上,已审核立项支持近300项重点课题任务,国拨总经费10亿元。

* 网络文化领域。主题:网络影视制作与传播;网络音乐制作与传播;网络监督与互动服务。

* 文化旅游领域。主题:中华文化遗产数字化与文化旅游综合服务;文化主题展示系统技术集成与应用。

* 文化艺术领域。主题:舞美设计和舞台效果集成系统应用;文物知识分析与设计素材再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 广播影视领域。主题:实时交互虚拟化电影协同制作;互动电视媒体应用聚合云服务;立体视觉系统研发集成与内容服务。

* 新闻出版领域。主题:数字出版资源投送服务。

* 文化科技服务领域。主题:特色文化产业集群科技服务;基于先进表现与传播技术的科普产品与服务;动漫游戏与虚拟仿真技术集成应用。

文化部组织实施的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和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是部级科研项目,其实施目的是更好地运用高新科技提升文化创新能力,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2013年度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申报主要支持以下七个领域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示范:

*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

* 传统文化产业提升改造与新兴文化产业培育发展;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抢救、利用及传承发展;

* 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

* 中华文化感召力和影响力的增强与提升;

* 艺术创作与表演;

* 艺术人才培养。

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领域之一,现代物流、物联网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为加快现代物流、物联网的发展,培育和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在现代物流领域,工信部、财政部自2011年起设立“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每年财政拨款5亿元,重点支持技术创新、产业化、示范推广和标准编制与公共服务四大类项目:

* 技术研发类项目:重点支持智能传感器、超高频和微波RFID、传感器网络和节点等感知技术,物联网应用中间件、嵌入式系统、海量数据存储与处理等应用技术,物联网信息安全、标识编码、频谱等共性技术的研发。

* 产业化类项目:重点支持传感器、二维条码识读设备、M2M设备、传感器网络通信模块/节点/网关、应用软件、信息安全等关键产品的中试和规模化生产。

* 应用示范与推广类项目:支持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改造传统工业流程、促进安全生产和节能减排的工业行业应用示范,以及在公共安全、公共服务、社会信息化等社会管理领域中的应用示范。

* 标准研制与公共服务类项目:支持物联网总体架构、接口、协同信息处理等基础和共性技术标准的研制;支持物联网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及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领域之一,电子商务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拓展市场和创新经营模式的有效手段,是满足和提升消费需求、提高产业和资源的组织化程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对于优化产业结构、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作用。为全面贯彻《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工信部制定了《电子商务“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到2015年,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18万亿元。其中,企业间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超过15万亿元。企业网上采购和网上销售占采购和销售总额的比重分别超过50%和20%。并明确提出九项可操作性强的重要任务。

作为电子商务行业主管部门,商务部于2011年9月《商务部“十二五”电子商务发展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十二五”期间,中央及各级财政将加大对发展电子商务的支持力度,设立电子商务发展专项资金。电子商务发展专项资金将对电子商务科研创新、模式创新、产学研成果转化、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中小电子商务企业融资、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电子商务公共服务提供资金支持。同时明确,支持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鼓励中小企业应用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拓展海外市场,开展国际合作解决跨境电子商务中存在的问题;引导鼓励中小企业应用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开拓国内外市场;鼓励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与有条件的省(区、市)建立区域性电子商务平台。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四川省、安徽省、广州市、宁波市、成都市、郑州市等地相继设立电子商务发展专项资金。

数字教育在行动。2012年4月,国家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据教育部科技司透露,国家拟尽快启动、组织实施重大项目――“中国数字教育2020行动计划”,着重解决教育信息化的全局性、基础性问题,并开展前瞻性试点示范。其中包括“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学校信息化能力建设与提升”、“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和“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等五项行动。

* 学校信息化建设与提升行动 是国家教育信息化的主阵地,将在所有中小学校和职业学校推进信息化达标建设,建设高校数字校园,并选择一定数量的各级各类学校和区域开展教育信息化创新与改革试点,探索信息化对教育产生革命性影响的新思路、新方法与新机制。

* 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行动 是支撑教育管理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将建立国家和地方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和信息系统,推动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并实现系统整合与数据共享。

* 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行动 将建设国家和省级培训基地,实施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制定、推广和应用教育信息化标准,建设技术支持体系、战略研究体系和人才培养基地,促进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 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行动 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公共基础,将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建设国家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络、国家教育云基础平台和开放大学信息化支撑平台,为全国教育机构和相关人员开展教育信息化应用提供基础支撑环境。

数字医疗在行动。医疗卫生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是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在实行基本药物制度之后,基本药物的招标、采购、配送、使用和监管离不开信息化。新农合系统,跨地区、跨县的即时结算也离不开信息化。“十一五”期间,各地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两大资源信息系统建设方面,已经展开了多方探索,但试点项目多数仅涵盖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临床业务信息系统。2010年中央财政专款支持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专项总计投入27亿元。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由于能够与医院电子病历有效衔接,将有助于消除各家医院独立发展造成的“信息孤岛”瓶颈。鉴于此,中央到地方各级财政已在逐年加大对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投入。卫生部正在研究医保卡的信息化问题,将有助于实现跨地区的信息交流和共享。

数字城市建设、数字社区管理经过近些年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更已上升到智慧城市、智能产业的战略高度,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家已批准两批智慧城市试点城市的建设,涵盖近200座不同规模的城市(区)、县(镇)。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公安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建部、交通运输部在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和地方意见的基础上,已研究起草了《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并于7月下旬报请国务院。《意见》明确提出了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思路、建设原则、主要目标以及信息安全保障等要求,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加强对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实践、智能产业健康发展的引导。

网络出版、网络文化、数字媒体日新月异。电子图书即时发行。

微博、微信、微电影(电视)走进每个用户身边,深得用户青睐。

第7篇:现代服务业体系范文

【关键词】农业服务体系;农业服务模式;合作社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11-0060-01

农业服务体系,也有称为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指根据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通过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形式,多层次、多环节、多回路的相互联系、互相配合的全面系统化的服务,达到各种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最佳社会经济效益的网络体系,是综合性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种机制。它是和农业生产部门(农场和农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而组成了一个包括农用物资的生产和供应、农业生产、农产品收购、贮存、运输、加工、包装和最终产品销售等环节在内的农业综合体(或称农工商综合体)。我国农业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服务内容、服务模式、服务的方法和手段,在近年来有了较大的发展,但还很不适应,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与广大农民群众的要求相差甚远。这就要求我们对此进行相似性与差异性的对比分析,寻找差距所在。

一、国外现代农业服务模式

纵观国外尤其是农业发达国家的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其农业服务体系基本都处于成熟期,成为现代农业经济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经过多年发展,农业服务构成了政府、合作社和私人公司三个层次的网络体系,即公共农业服务系统、合作组织农业服务系统、私人(公司)农业服务系统,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协调,互有所补而又自我发展,形成了“政府+农户”、“私人(公司)+农户”、“农业合作组织+农户”三种常见的农业服务模式。

1、“政府+农户”服务模式。政府不仅承担着从战略角度统筹、规划、引导、援助等促进农业发展的统筹规划任务,还为农业发展提供一系列服务,如科技服务、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农用生产资料供应服务和农产品销售服务等,使公共农业服务系统更加充满了活力。

2、“私人(公司)+农户”服务模式。私人的农业生产服务公司,包括独立经营的家庭企业、合伙企业和股份公司,主要为农业提供系统的购销、加工以及产中服务,其服务范围几乎涉及所有领域。

3、“农业合作组织+农户”服务模式。在农业服务体系中,合作组织系统为农民提供销售、购买、信贷、运输、仓储、灌溉乃至电力、电话、医疗保健、住房、植保、灌溉、家畜品种改良等方面服务。

二、国内现代农业服务模式

1、“政府+农户”服务模式。“政府+农户”服务模式是以国家的有关涉农政府部门服务为主的发展模式。政府涉农部门的农业服务由两部分构成,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设在县、乡(镇)两级的各类事业单位,以及国家设在乡(镇)的农业技术推广站、农机站、植保站、良种站等政府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机构。其服务的对象的主体是农民,提供服务的特点是无偿或微利的,提供服务的性质是社会化的。有关部门还采取政令、法律、试验等手段,以“深化改革,抓好落实;扩大试点,重点突破;完善机制,巩固成果”为总要求,以求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2、“公司+农户”服务模式。在农业实行产业化经营的进程中,加工流通企业被喻为“产加销”,“农工贸”一体化经营的“龙头”。

3、“合作经济组织+农户”服务模式。我国至今仍普遍存在的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主要是供销合作社、信用合作社等形式,一般是松散的组织形式,会员入会只交纳少量的会费,依靠大户投资开展各项业务活动。合作组织收购和推销产品通常采取买断制、推销、中介或保险机构等经营形式。

4、“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十农户”服务模式。社区集体经济组织是一种以血缘或地缘为纽带,以集体所有土地和其他共有资产为边界的组织,它汇聚了社会组织、合作组织和基层政权组织的交叉功能,在农业服务中具有双重经营体制的作用,承担着乡(镇)村范围内的管理协调、生产服务、资产积累和政府委托的某些政权职能。

5、“市场+农户”服务模式。该模式中的“市场”是指具体从事商品交换的场地,一般是由场地或集散地的农村社区集体利用其公用土地建立起来的场地设施,目的是利用市场集散商品的效应,为当地村民提供一个农产品销售场所,也为村组集体建立一个出租摊位和收取管理费的创收窗口。

6、“农业综合服务公司+农户”服务模式。农业综合服务公司,主要是那些为农民提供各种综合配套和系列化全程服务的个人和经营组织。这种模式,对那些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专业化生产地区来说,起到了疏通产品销售渠道,促进当地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

三、国内外现代农业服务模式的比较分析

1、相似性分析。世界各国基于本国国情选择了不同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和模式,农业服务体系发展各具特色,但都有相同或相似之处,而且现有模式也将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呈现出平稳的渐进的发展态势。

2、差异性分析。

发达国家的农业服务体系根据其职能可分为公益性的农技服务体系、农民专业合作服务体系和经营性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三大类,分工明确,功能健全,达到了十分发达和完善的程度。而国内目前仍处于此类体系的初步构建阶段,面临着较多问题与障碍。

第8篇:现代服务业体系范文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相关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33-0119-03

1 研究背景

1.1 发展现状

1980年以来,我国服务业一直在快速增长。然而,我国金融保险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开发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总增加值的比重仅为26.6%,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滞后,己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瓶颈"。现代服务业主要指在工业化高度发展阶段产生的,依托电子信息和网络技术等高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而发展起来的服务业。

另外,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快速发展并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同时,先进制造业作为制造业中极具竞争力的部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也逐渐显露出来。先进制造业包括高新技术制造业和新兴制造业,也包括采用更为先进的制造技术改造后的制造业。根据国标行业分类,将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6个行业列为先进制造行业。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外有关现代服务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现代服务业的概念、现代服务业的区位优势和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

荣晓华(2006)提出现代服务业又称新兴第三产业,一般包括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旅游业、物流业、房地产及社区服务业等,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有关现代服务业的区位优势的研究在国外尤为盛行。

Daniels(1985)通过对英国现代服务业的区位选择研究,认为投资成本是现代服务业投资环境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决定着现代服务业的功能水平[2]。而有关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的研究则最为丰富。

Miller(2001)的研究表明大伦敦区聚集了全英国最重要的服务业集群、伦敦市中心的商业集群、伦敦市区的金融服务业集群、伦敦区的电影、电视等媒体制作集群[3]。

1.2..2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提出制造业企业要发展先进制造技术,抢占技术高地从而获得竞争优势。S.E.Gouvea da Costa(2009)认为企业因为同竞争对手竞争的需要而谋求技术进步,但也应当根据自己本身的组织结构选择合适的先进制造技术[4]。先进制造业的内涵分析方面:龚唯平(2008)认为先进制造业是市场网络组织体系、生产制造技术与制造模式具有先进性的制造业生产系统[5]。

先进制造业的行业评价方面:郭巍,林汉川(2010)选取北京市2008年28个制造业行业的统计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从多个层面、不同角度评价各个制造业行业的先进性程度[6]。

由上可知,虽然国内外对于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相关研究都比较丰富,但是国内文献大多采用定性的方法来总结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规律和特点,而采用数学模型、经济模型和数理统计工具来分析和预测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优势和劣势的研究较少。

2 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定量分析

2.1 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我们对数据的研究主要从相关性及因果性出发,主要有皮尔逊(Pearson)相关系数及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为了保证相关细分行业的相关性分析,我们选取的时间跨度为1994~2012十年间武汉市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统计年鉴相关数据,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历年《武汉市统计年鉴》。

现代服务业(S)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S1)、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S2)、金融业(S3)、房地产业(S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S5)、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S6)、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S7)、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S8)、教育(S9)、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S10)、文化、体育和娱乐业(S11)、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S12);先进制造业(M)包括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M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M2)、通用设备制造业(M3)、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M4)、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M5)、医药制造业(M6)

本文,我们选取各行业的增加值,并分别对其进行GDP平减。另由于本文数据是从1994年开始按1994不变价计算,用GDP价格缩减指数除以现价GDP,便得到按不变价格计算的GDP。GDP价格缩减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2.2 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关系

2.2.1 相关性分析

根据1994~2012年的相关数据,武汉市生产业与制造业走势趋势大体相似,因此初步判断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运用SPSS相关性检验,我们得到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Pearson相关性达到0.992,因此可以认为两者高度相关。

2.2.2 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

我们从定量角度说明,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产值增长互相推动,共同促进武汉市GDP的增长。

2.3 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各细分行业的关系

2.3.1 相关性分析

运用SPSS对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各细分行业相关性进行定量分析,得到结果见表1。

表中,现代服务业(S)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M2)的相关性系数为0.662,其他各细分行业的相关性系数均大于0.9,因此从定量角度,我们可以认为,S与M各细分行业高度相关。

2.3.2 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

运用格兰杰因果分析,得到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各细分行业因果影响结果。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除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M1)以外的其他细分行业均互为因果。

2.4 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各细分行业的关系

由于相关性分析和格兰杰因果分析建立在一段较长的时间段上才更具有说服力,我们对现代服务业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几个细分行业,通过这些细分行业相关性与因果分析,探究具体情况。选取的细分行业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①现代服务业这六个细分行业统计口径基本保持不变,因此数据具有连续性;②这六个细分行业总体GDP占现代服务业总体比重较大。

2.4.1 相关性分析

运用SPSS对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各细分行业相关性进行定量分析,得到结果见表2。

上表显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部分细分行业的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938、0.986、0.986、0.980、0.961、0.995,均大于0.9,因此从定量分析,我们可以认为他们存在显著相关。

2.4.2 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

同样运用格兰杰因果分析,得到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各细分行业因果影响结果。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S1)在滞后为4时,导致先进制造业的进步,但是反过来,先进制造业整体GDP的增长,与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S1)没有关系。

先进制造业(M)与金融业(S3)互为因果,同期共同影响。先进制造业与房地产业没有双向因果关系,但存在明显、持续的单向影响。

先进制造业(M)与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S6)在滞后期为3时,互为因果;滞后期为4时,教育(S9)推动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先进制造业与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S10)交叉影响,滞后期为2时,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S10)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先进制造业的进步,而在滞后期为3时,这种促进作用不明显,反过来先进制造业推动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S10)的发展,如此反复。

从相关性定量分析,我们可以认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存在显著相关。

2.5 细分行业间的关系

通过整体现代服务业GDP与先进制造业各细分行业GDP,整体先进制造业GDP与现代服务业部分行业GDP相关性与格兰杰因果分析,我们得到,大部分变量间存在较为显著的相关性和不同滞后期的因果关系。将先进制造业(M)与现代服务业(S)各细分行业相关性、因果关系分别分析,得到更明了的结果。

2.5.1 相关性分析

运用SPSS对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各细分行业相关性进行定量分析,得到结果见表3。

上表表明,S、M各细分行业间相关性系数大部分都在0.90及以上,因此,我们可以推出,各细分行业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2.5.2 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

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M1):

现代服务业各细分行业在滞后期为1时,都显著促进了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M1)的增长;

在滞后期为3时,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M1)促进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S1)、金融业(S3),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S6)的进步;

滞后期为4时,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S6)、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S10)影响了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M1)的GDP的提升。

②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M2):

在滞后期为3的时候,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M2)是金融业(S3)GDP增长的推动因素,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S6)的GDP增长推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M2)的进步。

在滞后期为1时,它促进了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S10)的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其他行业的GDP增长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M2)的发展没有显著的因果关系。

③通用设备制造业(M3):

滞后期为1-3时,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S1),房地产业(S4)都促进通用设备制造业(M3)的发展,反之则不成立,即这种影响只是单方向的;

在滞后期为1时,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S6)拉动通用设备制造业(M3)的发展,而在滞后期为3时,通用设备制造业(M3)反过来促进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S6)的进步;

通用设备制造业(M3)与教育(S9)的GDP增长在滞后期为2时互为因果,与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S10)在滞后期为1时互为因果。

④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M4):

仅在滞后期为4时,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S1)促进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M4)的发展;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M4)与金融业(S3),房地产业(S4)在滞后期为2时互为因果;

滞后期为1-3时,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M4)均促进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S6)的进步,而教育(S9)仅在滞后期为3时,推动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M4)的GDP的增长。

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M4)在滞后期为1时,导致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S10)的进步。

⑤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M5):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M5)分别与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S1),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S6),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S10)的GDP增长互为因果,在1-3期,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M5)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金融业(S3)的进步,而反过来,房地产业(S4),教育(S9)在滞后期为1-3时,影响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M5)的增长。

⑥医药制造业(M6):

在滞后期为1时,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S1)促进医药制造业(M6)的进步,而在滞后期为4时,医药制造业(M6)反过来拉动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S1)的发展;

医药制造业(M6)仅在滞后期为3时促进金融业的发展;

滞后期为1-3时,房地产业(S4),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S10)均促进医药制造业的进步;

滞后期为1和4时,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S6)拉动医药制造业(M6)的GDP增长;

教育(S9)仅在滞后期为1时,促进医药制造业(M6)。

即医药制造业(M6)与现代服务业各行业没有必然的互为因果关系,但是在一定程度、不同的滞后期对现代服务业某些细分行业有一定的单向或者交叉影响。

3 结 论

通过SPSS相关性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无论从整体层面还是细分到各个具体行业,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行业之间都有着较强的相关性。从整体层面,现代服务业整体GDP与先进制造业整体GDP增长在滞后期为3时互为因果,并且这种互为因果表现为同期影响,融合发展。

通过现代服务业整体GDP与先进制造业六个细分行业的格兰杰因果分析,我们得到,除了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GDP增长与现代服务业GDP没有必然的同期因果关系外,先进制造业的其他五个细分行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均在同期与现代服务业存在着显著的同期互为因果。

无论是整体层面,还是整体与细分行业的格兰杰因果分析结果都表明,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种关系具体到各个细分行业,如果影响,整体层面的因果关系是由哪些细分行业之间的互为因果、单向因果或者交叉因果导致。通过现代服务业部分细分行业与先进制造业各细分行业具体的格兰杰因果分析,我们得到整体行业间细分行业的因果关系。

参考文献:

[1] 荣晓华.大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对策[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6,(1).

[2] Peier W.Daniels.Sevice industries:a geographical appraisal[M].New York,1985.

[3] Miller,P.et al.Business clusters in the UK-a first assessment,Volume1,Main Report[R].Dept.of trade and Industry,2001.

[4] Sergio E.Gouvea Da Costa.Strategic selection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ies (AMT),based on the manufacturing vision[J].IJCAT,2009,(27).

第9篇:现代服务业体系范文

关键词: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改革;新使命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使得远程教育的学历补偿作用逐渐淡化,其终身学习功能日益凸显;互联网在线教育的迅猛发展,使得远程学习者有了更多的选择;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迫使现代远程教育技术不断更新;远程学习者对证书的单纯诉求逐渐转向对知识更新的需求……上述的多种变化,既是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环境之变,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面对这些变化,现代远程教育必须在技术、服务、教育质量等方面做出回应。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作为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基石,在新形势下,其发展既面临挑战,也迎来机遇。因此,公共服务体系必须重新定位,改变固有的管理、服务、技术与经营模式,适应新的挑战,建设新一代的公共服务体系,为现代远程教育发展和终身学习社会建设服务。

一、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环境变化给公共服务体系带来的挑战

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始建于2001年,全国性的公共服务体系主要有三家,分别是奥鹏、弘成和知金,其他还有依托各省市区广播电视大学建立起来的地方公共服务体系[1]。在过去的十多年,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生态环境环境出现巨变,生态环境的巨变给远程教育的基石———公共服务体系带来挑战。

(一)国家教育政策之变带来的挑战

教育部在2014年10月《中国高等教育评估报告》,结果显示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经超过36%,有望在2020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超过4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增长,预示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已然普及。这样的形势变化给现代远程教育发展带来挑战,过去远程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扮演高等成人学历教育的角色,对社会个体进行学历补偿教育既是远程教育的使命,也是其公共服务体系的主要任务。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之后,学历补偿教育开始弱化,而社会个体对提升自身职业技能、促进自身知识更新、保持自身专业转行所需的学习能力以及发展个人兴趣爱好等需求不断增加,这就要求现代远程教育必须从过去的学历补偿教育向非学历性质的继续教育转变,其公共服务体系也必须在服务模式上发生改变[2]。2014年11月,国务院启动中国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明确提出到2020年,中国要建立现代化的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及多元录取的招生体制,促进考试招生制度的公平化与科学化,着力构建各级各类教育的衔接机制并逐步确立互认体系,最终构建终身学习社会所需的“立交桥”。国家在考试招生制度领域的改革,不仅是针对高考改革的,还是一个考试招生的综合改革,最终目标是确立各类教育模式、学习模式及招生模式的互通,共同为终身学习社会建设服务。由此,远程教育在过去的发展定位需要在新形势下发展改变,远程教育作为一种技术手段或学习模式必须与其他的教育体系、教育模式衔接互认,这也给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此外,2014年年底,国务院加快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建立现代化的职业教育体系,积极促进产学研融合,着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学习能力强的技术人才。职业教育体制的改革不单是职业教育领域的事情,更是触及整个教育体系,比如,在决定中要求打通中等职业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通道以及职业教育发展与继续教育发展的衔接问题。这些具体的体制、机制变化给远程教育发展也带来挑战,远程教育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在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中广泛使用,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体系的融合,形成大职教观与体系,势必也给远程教育发展带来形式、内容上的变化,其公共服务体系也必须适应这样的变化与挑战。

(二)现代远程教育体制改革带来的挑战

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开展远程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在这个通知中,国家决定启动开放大学建设,建设电大、成教与远程教育的学分互认及学分银行制度,形成新的自考、成人教育考试招生体系。按照这个改革的方向,当年教育部就先后批准北京、上海、江苏、广东、云南等5所地方电大及中央电大更名为开放大学。国家开放大学及地方5所开放大学的先后成立,打破电大教育的固有格局,对现代远程教育及其公共服务体系带来巨大的冲击。众所周知,远程教育的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与电大教育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如目前最大公共服务体系———奥鹏系统,就是中央电大与中国卫星通信集团、TCL集团共同建设管理的。电大系统向开放大学转变,既是远程教育本身改革的趋势,也是其公共服务体系走向多元化的体现。2014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事项,取消或下放近70项由行政部门审批的事项,其中就包括取消通过互联网实施远程教育的行政审批。这就意味着以后网络远程教育的发展,除了最早试点的68所高校,其他的大学、互联网企业、教育企业均会获得远程教育办学资格,进一步激活远程教育的竞争市场。由此,依靠试点建立起来的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在今后大量高校、互联网公司、教育企业进入市场的情况下,其优势势必不复存在,迫使其做出改革,当然这也是其发展的一大机遇。

(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挑战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在2015年年底的报告显示,我国网民的数量、互联网普及率、智能手机用户的规模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位。截至2015年11月,我国网民数量突破7.5亿,智能手机用户突破6.58亿,互联网的普及率超过58.9%[3]。互联网、智能手机如此庞大的用户群体,使得各类网络应用程度发展迅猛,各类互联网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渗透到人们的社会、经济及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面对信息技术的如此巨大变化,这为教育的信息化提供有力的支撑条件,比如,慕课、泛在学习、翻转课堂、微课、混合学习、移动公开课等各类新型远程学习模式层出不穷,这既给远程教育的发展带来挑战,也给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带来冲击。信息技术始终是公共服务体系的基础,公共服务体系必须依赖于信息技术才能发展与更新。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下,在线教育产业发展势头迅猛,2014年的营业额超过1000亿元,有学者预计,到2020年将会突破2500亿元,在线教育企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将会成为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真正对手,公共服务体系必须敢于挑战并做出变革。

二、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新使命的改革路径

目前,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建设等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各项教育改革正如火如荼,公共服务体系应该顺应时代要求,成为人们终身学习的主要手段,也算是其使命感的一种历史回归。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公共服务体系为终身学习服务,这既是其历史责任,也是其持续发展的动力。公共服务体系的这种变化,既是时展之变,也是自我革新的路径。从其职责意义上看,如果我们能够将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转变成终身学习的公共服务体系,如此,其转变就走向成功。为了促成这种变化,公共服务体系必须有新的使命感。

(一)更新理念

公共服务体系最早是为远程教育试点高校提供学习支持服务的,协助这些高校开展学历补偿教育,现在要将这种学历补偿教育转化为“为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为人们终身学习服务”,因此,更新服务理念是第一步要做的。经过15年的发展与建设,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已经有了一个较为完备的服务体系,具备较为成熟的管理及运营模式。当然,这种成熟的体制及服务,在变革的过程中可能会成为创新的羁绊。当然,任何的改革及转变是个较为艰难的过程,但需要改革魄力。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就公共服务体系而言,其革新的条件已经具备。因为公共服务体系经过多年的发展,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以及众多的深入基层的学习服务中心,其优势相较于在线教育机构是明显的,可以完成单一院校不能完成的事情。此外,公共服务体系还有巨大的技术研发、资源开发的团队及经验优势,既有自身特色的支持服务理念,也有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及资金支持[2]。这些改革条件和优势已然具备,只需要转变发展、服务理念,其优势就可以及时转化为革新的动力,能够大大促使其革新的步伐。

(二)丰富内涵

内涵是任何服务体系不可缺少的,作为远程教育的公共服务体系,其要想做到持续发展,质量是其核心内容。教育质量对于任何学习者、任何教育模式均是个永恒的话题,学习者对于其学习的满意度是衡量公共服务体系的最终指标。因此,在新的形势下,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要以完善其学习中心服务质量为核心,开展常态化的服务质量评估,积极研发新一代的远程教育教学与管理平台,积极创新各类新的学习模板,开发各类适应学习者需要的新型学习资源,推进学习过程的信息化。例如,当前的O2O学习模式、慕课学习模式,可以运用到公共服务体系改革中,创新其学习机制与架构,从而吸引更多的学习者。

(三)扩展范围

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除了可以为远程学习、在线教育提供学习支持服务之外,在终身学习社会的建设下,还可以积极扩展其服务范围,在市场中与其他的学习平台开展竞争。比如,积极参与到社区教育中,为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提供学习支持服务;积极参与到行业教育中,为行业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支持;为职业教育的信息化服务;打通远程教育与成人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函授学历教育的衔接渠道,构建公共服务体系的学分银行;利用自身的第三方优势,寻求与政府、企业、行业合作的机会;积极介入到在线教育中,与在线教育企业开展竞争。无论如何,公共服务体系作为一种支持平台,其可以与不同的教育类型、教育模式、教育主体、学习者建立多种交叉性的服务组合。

三、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新使命的正确定位

(一)做政府想做的事

政府作为公共产品的主导者,对于教育领域而言,政府不可能每一件事情都能事无巨细,这无疑为公共服务体系提供机会。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作为独立的第三方,与学习者、高校或教育企业是分离的,可以扮演政府的角色。具体而言,第一,打造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生态环境及规范化的管理服务平台,形成国家自主知识产权品牌的远程教育支持服务体系;第二,将公共服务体系打造成构建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技术支持平台,形成遍布全国城乡、社区的开放式学习网络体系;第三,在整合各类优质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推进学习超市、学分银行建设,为社会个体公平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的衔接体系;第四,利用自身优势,参与在线教育竞争,并为在线教育企业提供或建立行业性规范,以促进在线教育的发展。因此,这就要求公共服务体系在理念上要开放多元,在服务上要提高质量,在模式上要建立独立的第三方供应体系,在技术上要打破各类知识之间的隔阂以及整合知识的碎片化,为个体的社会化学习提供一站式导航。

(二)做一家高校或教育企业难以做到的事

可以说,世界上再优秀的大学,口碑再好的教育企业难以创建所有的学科,也难以保证所有的知识供给,因为没有一个综合性的大学能够保证其所有专业、学科是最优的,也没有一家教育企业能够保证其所提供的学习资源是最好的。如何解决这个“学科、专业或知识的有限性”问题呢?公共服务体系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平台,可以有效弥补高校学科、教育企业知识资源的局限性及单一性问题[5]。具体而言,第一,通过公共服务体系打造与高校、教育企业互动的第三方平台来解决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学习成果互通的机制,扩展所有高校、教育企业在学科、知识资源上的共享服务,学习者无须通过学校,只需要登录公共服务体系的账号平台就可以选择其感兴趣的最好资源来进行学习。第二,建立公共服务体系规范教育市场的体制与机制,当前在线教育、远程学习的市场比较混乱,比如,招生乱、学费恶性竞争、市场无序、考试及毕业论文管理混乱等问题。这些问题不是一家高校或一家教育企业能够解决的,高校与高校、高校与教育企业之间没有互通机制,无法协调解决这个问题。而政府也很难掌控,政府只能在政策上做出调节,无法替高校、教育企业解决这些实际乱象问题。因此,公共服务体系可以在这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因为是独立的第三方定位,可以衔接与高校、政府、教育企业之间的关系,统一规范市场标准如招生、毕业、学费等,如此,这些市场乱象就迎刃而解。

(三)做学习者想做的事

在终身学习社会中,学习者始终是任何教育模式、教育类型的主体,为学习者提供优质的、个性化的学习资源与体验是极其重要的。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最大优势是资源、研发及服务优势,在转型过程中,这种优势可以继续发扬光大。具体而言,第一,整合各类学习资源,建立泛在学习模式。通过与高校、教育企业建立合作联盟,也可以仿照国外建立MOOC中国联盟,将各种可学的、优质的资源规范整合起来,供学习者自主选择。第二,更新学习支持服务。在远程教育中,公共服务体系在学习支持尤其是师生互动上,往往会局限于一校、一课的师生互动。而在其新使命转型中,对于学习者的提问,任何教育不再局限于学校、课程,只要有能力解答的,均可以回答学习者的提问。第三,建立统一的、综合的学习者社交平台。这种社交平台打造的目的是为学习者提供学习者支持,为此,可以建立互通式、主体化的学习社区,打通高校与高校、高校与教育企业之间的师资壁垒,给学习者创造一个综合式的学习服务体验,帮助学习者获取最好的学习支持服务。

参考文献:

[1]郭炯,等.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运行现状的调研[J].开放教育研究,2010(3):110-115.

[2]陈庚.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新使命[J].中国远程教育,2015(9):46-50.

[3]贾芳,张强.函授教育中网络教育资源的共享与整合[J].继续教育研究,2016(1):88-90.

[4]陈立勇.开放大学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基于集聚学习支持服务理念[J].天津电大学报,2015(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