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学免疫学案例范文

医学免疫学案例精选(九篇)

医学免疫学案例

第1篇:医学免疫学案例范文

[摘要] 通过医学免疫学教学设计的建立,如充分认识医学免疫学的学科特点及成人教育教学目标,准确把握成人学生的免疫学实际水平及现实需求,灵活选择合理实用的教学方法,适当结合临床案例及免疫学前瞻性研究进行整体教学设计,可以有效激发成人学生的医学免疫学学习兴趣,促进讲授内容与学生原有免疫学知识的整合,增强他们应用免疫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他们的创新思维及科研思维意识,最大限度地实现医学免疫学成人教育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医学免疫学;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成人教育

[中图分类号] R392;G42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1)11(a)-146-02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methods of medical immunology for adult education HU Tao1, LIU Xiwei2

1.Department of Immunology, Bi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Shandong Province, Yantai 264003, China; 2.Department of Anatomy, Bi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Shandong Province, Yantai 264003,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many factors the entire instructional design of medical immunology has been built,such as full understanding of characteristic of medical immunology and instructional objectives on adult education, precise grasping immunological actual levels and real requirements of adult students in routine work, selecting the most reasonable teaching methods,and combining with cases and immunological prospective studies. By these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methods, we can most effectively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to study immunology,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new lecture into the original immunological knowledge, enhance their ability to solve problems by using immunological knowledge freely, expand their scientific thinking capac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and then achieve excellent teaching objective and better teaching quality on adult education.

[Key words] Medical immunology; Teaching strategy; Teaching method; Adult education

成人高等医学教育的方式、方法、途径多种多样,涉及的医学专业相对较多,不同专业之间的课程设置也不完全相同;医学免疫学作为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在所有医学专业中几乎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在针对成人教育进行的医学免疫学教学实践过程中,授课教师更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学生的个性特征,通过整体教学设计,进一步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结合临床案例有效激发成人学生对医学免疫学的学习兴趣,拓展其创新思维能力。最大限度地满足成教学生具体工作岗位对免疫学知识储备水平的要求。基于此,笔者对医学免疫学成人教育的特点进行了认真分析,探讨医学免疫学成人教育的教学策略方法,进一步提高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

1 充分认识医学免疫学的学科特点及成人教育教学目标

医学免疫学作为一门现代化的自然科学,在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通过与其他学科之间更广泛的交叉渗透,在细胞与分子水平建立了更深奥的理论知识体系。近年来,随着学科发展和知识更新速度的突飞猛进,许多新的理论、新的技术逐渐与临床应用紧密结合在一起,为医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随之医学免疫学在医学课程中的地位显得愈加重要。“免疫应答”是免疫学的核心内容,应答机制复杂、抽象,而且概念繁多。如果一味地记忆概念,熟悉免疫学的家族成员,不但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影响学生对医学免疫学的整体认识和理解[1]。传统的教学通常以基本的概念作为教学起点,所用时间为教学总学时的一半以上,而真正的核心内容――免疫应答对学生来说仍然是个谜,学生在枯燥无味中,记忆概念,熟悉免疫学的家族成员,这对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不能提供有力的支持。这些问题在成人教育的教学过程中,表现的尤为具体、明显。

鉴于接受成人教育的学生大多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先前曾学习或接触过免疫学,所以,每个授课教师在面对成人学生时,应将教学目标定位于通过复习让学生更系统地掌握免疫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实验技术及原理;熟悉常见免疫学疾病的免疫学特征、发病机制及免疫学诊断指标在疾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在此基础上,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科研思维,引导并鼓励他们用免疫学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一教学目标可以有效地激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促进他们进步。

2 准确把握成人教育受教对象的免疫学实际水平及现实需求

在成人教育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免疫学基础水平或实际状况,可以明确教学目的,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一,成人教育的受教对象因就读学校以及所在学校在学制、专业、课程设置、教学要求等方面的不同,免疫学知识差异明显;这种差异又因各自从事的工作可能被进一步放大。其二,成人教育受教对象在知识水平、从事专业领域甚至是年龄方面的差异,更能促进他们彼此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由于不同年龄、不同工作环境、不同工作状态导致了学生对免疫学知识的现实需求并不完全一致,所以,他们往往会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获取相关的免疫学知识和技能。对他们来说,对知识实用性和前瞻性的要求就更为迫切。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就应该有所调整,不能再完全照搬对全日制学生的授课模式,课堂上应给学生更多思考的机会,帮助他们以“免疫应答”为核心,建立免疫组织、器官、免疫分子的整体联系。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好能结合具体的科研实践或临床病例将免疫学的理论以及应用很清晰地讲解出来;甚至把课题设计思路、原理、选择相关实验方法的依据、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如何解决等解释清楚,让他们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所以,成人教育的免疫学教学过程更富有挑战性,或许并非所有的学生都希望了解免疫学的前沿知识,但通过前瞻性的研究,给学生以丰富的想象空间,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是必不可少的。

3 灵活选择讲授方法,促进讲授内容与学生原有免疫学知识的有效整合

当成人学生再次进入课堂时,不经意间就会将现在的老师与先前的老师进行比较,包括学术水平、思维能力、讲授风格、讲授艺术、个性特征、涵养等,所以从事成人教育的医学免疫学老师必须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一定要全新全意、尽职尽责,争取从第一次课开始就要用自己的完美表现征服他们,否则,后面的课就会乏善可陈,让学生失去耐心和兴趣。因此,对课堂进行整体设计、灵活选择讲授方法,是非常必要的。第一,要创设促进学生学习的条件、情景,用个人的教学经验、科研经历吸引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给学生提供大胆质疑,自主探究的宽松环境;要根据课堂状况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力求把静态教案转变为动态的方案。第二,要注意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让他们展开思维、发挥想象;在免疫学成人教育过程中应始终贯彻因学而教、顺学而导的教学理念。第三,要适当应用人文科学的讲授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效率。通过“角色扮演”将不同的免疫细胞视为“野战军(巨噬细胞)、边防军(肥大细胞)、特种兵(T、B细胞)”等,可以让学生更形象地认识不同免疫细胞的在免疫应答中的分工及相互协同。第四,要以思维训练为核心、融会贯通为目的建构个性特征明显的知识体系。问题是思维的起点、科学的发展、认知水平的提高,使许多免疫学原有的概念、观点和现代的理论之间发生了冲突,在成人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这些矛盾,在揭示新旧知识矛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在这一完整的思维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人的思维能力。

4 巧妙布置案例作业,引导学生体会并运用科研思维

将各种“即时信息”转化为教育内容,让学生了解当代科学的新动态、新发现和新记录,可以使学生接触人类最新创造的知识与技能,为他们的成长提供非常有利的科学氛围和思维想象空间。其实,在成人免疫学教学过程中,简单的布置一些案例作业就可以引起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比如,讲授T细胞亚群时,如果结合最新的“调节性T细胞(Treg)[2]、Th17[3]细胞”发现过程,讲述如何研究其功能,学生的兴趣会明显提高;如果再留一个作业“肿瘤组织周围Treg是增高还是降低,如何证明?”,“Th17是否参与了炎症反应?”,那么学生就会认真思考,对所学的免疫学知识进行综合,找出自己认为合理的解决方案,课堂的印象和效果就会非常明显。

随着成人教育的发展,成人教育的层次也从专科、本科逐步过渡到硕士学位,对案例作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应充分体现成人教育特征,又要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4]。选择的实际案例应充分反应其中的免疫学原理、方法;课题设计的由来和思路均应非常清晰;所用的实验的材料、过程、仪器设备尽量标示清楚,以便将来的具体应用。相信在这些案例的基础上,很多同学会结合自己的实际需要,请教老师新的问题。学生的科研思维会被进一步延伸,应用免疫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逐步加强,听课者定能获得最大收益。

总之,成人教育特点鲜明,每个学生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知识水平、周围环境存在诸多差异,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成人教育的特点进行整体教学设计,选择合适的策略和方法科学应对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成人医学免疫学教育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胡涛,刘希伟,付强,等.医学免疫学中的哲学思维[J].医学与哲学,2008,29(10):72-74.

[2] Anderton SM, Liblau RS. Regulatory T cells in the control of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disease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J]. Curr Opin Neurol,2008,21(3):248-254.

[3] Annunziato F, Cosmi L, Liotta F, et al. The phenotype of human Th17 cells and their precursors, the cytokines that mediate their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role of Th17 cells in inflammation [J]. Int Immunol,2008,20(11):1361-1368.

第2篇:医学免疫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动物免疫学;自主学习;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2-0114-02

引言:

《动物免疫学》、《兽医免疫学》是高等院校动物医学专业极为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免疫学已渗透到生命科学的所有学科,而动物免疫学作为免疫学的一个分支,也已渗透到兽医学及生物科学的各个领域。在兽医学中的应用主要包含:

1.免疫诊断。例如,基于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反应的血清学检测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各种动物疫病的诊断。

2.免疫预防。疫苗免疫已经成为防控我国动物传染病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对猪瘟、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以及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等四种重大动物疫病实行强制免疫。

3.免疫治疗。例如,对发病个体进行抗血清被动免疫的紧急预防治疗。然而,由于《动物免疫学》具有理论抽象难懂、知识点分散繁多等课程特点,加之与《兽医传染病学》、《动物生物化学》等课程的渗透交叉,是动物医学专业学生普遍认为较为难学的一门课程。

自主学习教学法基于美国心理学家Carl R. Rogers非指导性教学理论,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人为本,引导学习者独立、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在免疫学的理论与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尝试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对免疫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从而改善教学效果。本文作者主要根据切身经历的中美高校兽医学院《动物免疫学》课程教学,通过比较探讨,总结出以下几点建议,为我们《动物免疫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通过采用问答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笔者在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KSU)学习工作期间,选修过兽医学院的《兽医免疫学》与生物学院的《免疫学》两门课程。与国内的《动物免疫学》课程相比,美国《兽医免疫学》课程,明显更加强调互动教学。最简单的一点,国内上《动物免疫学》时,虽然老师也会提醒学生提前预习课程内容,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方法通常是按教材满堂灌,学生预习与否对上课影响不大,因此,造成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养成认真预习的习惯。然而,在美国《兽医免疫学》或者《免疫学》课堂上,主要是进行免疫学相关问题的探讨。老师会通过连续问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而学生则根据预习所自学内容分析、讨论这些问题,这一问答教学方式使得课前预习变得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很好的课前预习,很难跟上教学进程。因此,课前预习已成为美国大学生最重要的学习任务之一。

二、通过实际案例讲解增强对免疫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美国本科生学习《兽医免疫学》和《免疫学》课程时,教师主要是通过实例教学完成重点免疫学知识讲解。常用的实例来源包括:

1.最新发表在免疫学相关顶级杂志上的研究内容。通过最新研究结果探讨,讲解课程上要介绍免疫学知识,以增强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兴趣并加深理解。

2.通过给学生提前发放将要讲解的知识点相关经典文献或者案例供学生自学,再在课堂上进行特定案例探讨。

3.通过介绍由于免疫学相关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奖的实例介绍免疫学知识点。具体案例如:(1)在谈到先天性免疫缺陷(SCID)时,通过讲述气泡男孩David Vetter因为患有SCID,在与世隔绝的气泡内生活了12年的故事,使大家对SCID留下深刻的印象。(2)在谈到疫苗的作用时,通过讲述1979年天花消灭以及2012年牛瘟扑灭的例子,说明疫苗免疫在传染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3)德国医学家Emil Von Behring因为发现抗体并建立血清疗法而在1901年获得首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美国免疫学家Bruce A. Beutler与法国生物学家Jules A. Hoffmann由于在天然免疫功能方面的研究,与加拿大免疫学家Ralph M. Steinman关于树突状细胞在获得性免疫功能方面的研究,而共同分享了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通过介绍这些伟大的科研成就,提高学生学习免疫学的兴趣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免疫学相关的研究工作。

三、通过任务安排使学生自主完成部分教学内容

KSU本科生在《兽医免疫学》、《免疫学》教学过程中,与国内学生相比,所需自主参与完成的教学任务明显较多。例如,任课教师会选择部分重要知识点,根据班级学生人数,安排3―5名学生为一小组,完成某一知识点的自主教学任务,组内人员分工完成相关资料查询、教学课件准备,并以PPT形式向所有学生口头汇报。其他学生可在课堂上提问,由该组学生解答。任课老师需在他们完成自主教学过程中,给予引导、帮助,并做相应的补充,以获得较为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学生需要自主选择一个较为感兴趣的免疫学相关问题,通过查阅文献书籍等资料,写一份关于该问题或者知识点的综述报告,老师会根据综述报告完成情况,给予点评并打分。自主教学与综述报告都是期末最终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通过双语教学促进兽医专业课程教学与国际接轨

随着教育国际化进程的日益推进,兽医专业本科教育需要积极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专业课教学。特别是近几年许多高校都从海外引进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在师资力量上,双语专业课教学已经完全可能实现。为推进我校兽医专业本科生的双语教学改革,建议先采用小班试点制,对部分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进行双语教学实践。双语专业课试点班的顺利进行需满足如下要求:

1.试点班学生必须主观支持对《动物免疫学》等专业基础课进行双语教学。同时,试点班学生还应该具有较为良好的英语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

2.专业课教学必须采用双语教材,可以选用较为权威的英文原版教材为主要教材,并辅以现有的中文教材。

3.试点班任课老师必须同时具有较高的专业教学水平与外语水平,可以侧重在具有海外留学工作背景的教师中选择合适的专业课老师进行试验性教学。

4.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课堂上教师可多采用问答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部分教学工作,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鼓励创造性思考,提高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

五、小结

有效进行问答教学、实例教学、自主教学和双语教学等,必将有助于提高《动物免疫学》的教学效果,但是这一方法的有效实施要求学生必须积极配合,也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的自学能力。同时,对任课教师自身的水平也有更高的要求。因此,为切实做好《动物免疫学》教学改革工作,需要根据生源水平、师资力量等实际情况,与中国学生目前更加适应的传统教学法等相互结合,循序渐进地改善《动物免疫学》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汉春.动物免疫学[M].第2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8-9.

[2]朱建中.医学免疫学教学过程中科研意识的引导[J].基础医学教育,2002,4(4):299-299.

[3]雷程红,余佳琳,姚刚,等.案例教学在《动物免疫学》教学中的运用和思考[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3,34(11):66-68.

[4]余祖华,丁轲,程相朝,等.任务教学法在动物免疫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5,31(7):966-968.

[5]李任峰,王三虎,田香勤.动物免疫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效果分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9,11(43):150-153.

Enlightenment From the Teaching-learning Model of Veterinary Immunology in United States

CHEN Nan-hua,ZHU Jian-zhong *

(College of Veterinary Medicine,Yangzhou University,Yangzhou,Jiangsu 225009,China)

第3篇:医学免疫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 免疫规划 监测

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自2004年法定传染病实行网络直报以来,湖北省乙肝报告发病率位于法定报告传染病前列,尤其近3年稳居首位。近年来中国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 报告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2000~2003 年报告发病率为45.56/10万~53.32/10万, 年增幅平均5% 左右。2004~2009年乙肝报告发病率为45.75/10万~76.6/10万,报告发病率逐年上升,年平均增幅为9.4%。

1 资料及方法

2010年辖区内统计9846例乙肝中,有1492例经地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诊断,占15.1%;5264例经县级医疗机构诊断,占53.6%;3090例经乡级医疗机构诊断,占31.4%。由乡级和县级诊断的病例占84.7%。男性6584例,女性2238例,不详1024例。5~9岁2629例,占26.7%;10~15岁5169例,占52.5%,不详2048例,占20.8%。9846例乙肝中,有明确临床症状的3642例,占36.9%;有肝功异常者3729例,占37.8%。经肝功检查,有明确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伴肝功能异常者1743例,占17.7%;有临床症状和体征、肝功能异常、且HBsAg阳性的1378例,占13.9%。5699例有发病因素的患者中,87.05%无手术史,87.56%无受血史,20.46%的有静脉注射史,16.72%的有预防接种史,8.97%的家庭内有HBsAg携带者,其中511例接种过乙肝疫苗,接种率为31.12%。利用SPSS13.0分析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报告的乙肝个案病例数据, 利用Excel 软件将结果与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报告和处理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执行, 及时对报告的新发乙肝病例, 特别是≤15岁人群病例开展个案调查,并进行实验室核实诊断。2003年开始,各地陆续从免疫规划信息网上报≤15岁人群新发乙肝病例。

2 传染病报告分析

自2003年启用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各地开始对≤15岁人群新发乙肝病例开展个案调查,但是从报告情况看,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报告病例数远低于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2004~2009年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报告≤15岁乙肝18691例,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报告≤15岁乙肝9846例,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报告乙肝病例仅为法定传染病系统的47.89%。

辖区内从1992年乙肝疫苗接种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程序,2003年纳入儿童计划免疫,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资料中乙肝报告发病率逐年升高,由2004年的36.47/10万上升至2009年的89.63/10万。但≤15岁人群乙肝报告发病率由2004年的41.2/10万下降至2009年的23.5/10万,下降了57.41%。乙肝纳入儿童计划免疫取得了显著成效。

3 讨论

自2003年启用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 各省开始对≤15岁人群新发乙肝病例开展个案调查,但是从报告情况看, 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报告病例数远低于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2004、2005年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报告≤15岁乙肝119053例,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报告≤15岁乙肝9756例,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报告乙肝病例仅为法定传染病系统的8.19%。为了更好地对乙肝发病进行客观的评价,实施乙肝病例监测是非常必要的,但从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报告的15岁人群乙肝发病看,各地乙肝病例报告工作存在很多问题,大部分病例未进行报告是最为突出的问题。另外,从报告的乙肝病例发病情况分析,大部分医务人员对乙肝病例的定义仍不明确。在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报告的9756例乙肝中,有临床症状和体征、肝功能异常、且HBsAg阳性的1257例,占12.88%。这些是作为疑似乙肝病例报告的必须条件,但是其它病例不具备这些标准仍被诊断和报告。这种资料说明要对乙肝新发病例进行监测,对监测对象给一个明确的定义标准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1]。

辖区各地乙肝病例报告工作存在以下突出问题:首先对乙肝病例的定义把握不准。卫生部制定的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中规定,病原学指标、症状和肝功能异常为诊断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必备条件[3]。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报告的8951例乙肝中,有临床症状和体征、肝功能异常,且HBsAg阳性的1378例,仅占15.40%。不具备这些标准的病例仍被诊断和报告,而84.90%的病例由经乡、县级医疗机构诊断,这说明大部分乡、县级医疗机构传染病法定责任报告人对乙肝病例定义缺乏正确的认识,存在误报、诊断不明情况。可见统一乙肝监测报告的病例定义、诊断标准、相关报告规范及实验室检测,对于开展乙肝监测和了解乙肝实际发病水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也有必要加强和规范医务人员及法定传染病责任报告人对乙肝新发病例的定义、诊断标准的掌握和报告。其次为漏报问题,最后为个人档案填写不完全。乙肝病毒感染标志未填的个案占30.4%(2995/9846),症状体征未填的占11.5%(1134/9846),肝功能未填的占14.3%(1409/9846)。各地应加强个案填写完整性。

综上所述,尽管存在乙肝漏报病例, 辖区≤15岁人群报告乙肝发病率比实际发病率高, 开展急性乙肝病例的监测是当前首要问题,在数据上报过程中注意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对医疗条件较差的镇、县级医院应加强其医疗水平提高上报准确性,绝大多数因普查中漏报或医疗水平限制漏报的患者应为重点对象,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运转有待加强。

参 考 文 献

[1]Zielinski A,Czarkow MP,Infectious diseases in Poland in 2003[J].Przegl Epidemiol,2005,59(2):191-199

第4篇:医学免疫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基础医学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网络在线考试系统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5-0098-03

《病原生物与免疫》等基础医学课程是医学相关类专业的职业能力支撑课程。课程的教学改革围绕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主要从课程内容的结构、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功能等方面进行了实践和总结。

问题与分析

过多的基础医学课程群 各专业主导制定的课程体系中,每个专业有各自的基础医学课程群,以病原生物与免疫为例,设置的课程有护理专业的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医学美容技术专业的美容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医学营养专业的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基础;公卫专业的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等。在强调自身专业特点的同时,忽略了基础医学课程的知识结构特点和认知规律,也忽略了有限的基础医学教师资源,导致了各专业的基础医学课程名称不同而课程目标基本一致,没有真正体现课程目标紧密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也导致了课程管理上的困难。

单一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大班教学是指教师直接讲授的教学模式,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说教式教学对于部分理论性强的基础内容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但过多的说教式教学,使学生变得被动和依从,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学习进程探索不同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教学情况评估 《病原生物与免疫》是一门与临床岗位密切联系的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概述、细菌、病毒以及免疫基础,课程面向刚入学的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高职学生,在第一学期开设。学生反映病原生物内容繁杂零乱,免疫内容抽象不易理解,学习压力大;而教师反映学生不重视基础医学课程,教得辛苦。

课程改革的实践

(一)改革思路

按照人才培养体系的需求取舍教学内容和调整教学重点,突出专业特色内容;以职业活动为主线,按教育教学的认知规律编排课程内容,形成与工作过程相适应的课程组织形式;开展理实一体教学、案例教学、传统讲授教学相结合的多样化教学模式,且横向以网络辅助教学模式完善主体教学,建立立体化的教学模式。

(二)改革实践

1.构建基础医学平台课程。以职业导向,内容够用、实用的高职课程观为出发点,基础医学教师参与各专业团队的岗位群调研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分析并理出后续课程和岗位能力需要支撑的内容。如医学美容专业提炼出与美容药物、临床医学概论、皮肤美容技术、美容外科技术、护理技术概论等后续课程中相关的知识应用点,化妆品污染引起皮肤感染、美容手术引起感染或传染的微生物以及如何防止美容手术操作中的感染、消毒灭菌的原理和应用等专业技能素质。在这一过程中会发现支撑各专业的基本核心内容是相同的,即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细菌的分布;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和菌群失调;消毒、灭菌、无菌和无菌操作;物理消毒灭菌法、化学消毒灭菌法;细菌的感染与免疫、感染的来源及类型等;以此构建平台课程《病原生物与免疫》。知识内容编排根据临床工作过程和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把细菌、病毒等以感染途径为主线进一步整合,整体形成病原生物总论、病原生物各论和免疫基础。同时,每个专业需要突出的针对性强的知识内容形成扩展性的学习专题,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功能将其强化。目前,护理专业消毒灭菌与院内感染、超敏反应疾病与防治,医学营养专业病原生物与食源性疾病、免疫与营养,医学美容专业的体表微生物分布、皮肤免疫功能与美容,公卫专业病原生物预防与疫苗等已经设计成网站学习专题,由课程组教师负责每个专业开设特色专题讲座;要求学生选一个小专题,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网站专题和文献检索,完成一份读书报告;每年开展综合性应用型知识竞赛等来强化专业针对性知识的应用,使病原生物与免疫既对各专业起广泛的支撑作用,又实现与专业目标的对接。

2.实践立体化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探索是课程改革的重点,教学模式可直接推动教学改革的进程,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进度探索多样的教学模式。病原生物的“总论”内容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而对于刚入学的95%以上(5%为三类生)具有形象思维为主的高职新生,在病原生物的总论教学中引入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将理论内容与经典的验证性实验内容重新组合,融理论讲授与技能训练于一体,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和兴趣。可利用职场化的实训基地实验室,第一次就带学生进实验室实践“细菌分布检查与培养”,循着细菌在哪里,细菌长什么样,与人类如何相处等一系列的实践探究中达成基本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目前,“理实一体”主要集中在病原生物总论。

教学进入病原生物各论阶段时,教学内容点多面广、容易混淆。而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形态和生理机能医学知识,在每周只有一次的教学安排等前提条件下,适时地引入案例教学模式。以岗位中出现的问题为中心,铺展课程教学线路:真实的典型病例(图片或文字案例)问题展示学生思考由教师导出教材及辅助资料范围讨论分析(问题的根源、解决的方法等)点评讨论结果达到教学目标。可通过大量生动翔实的案例论证,使学生触类旁通,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直接的作用,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热情。目前,案例教学主要集中在病原生物各论。

而免疫内容主要是免疫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以多媒体辅助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和学校的校园网资源构建辅助的网络自主学习资源,形成主体与辅助、课堂与课外、理论与实践、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紧密结合起来的立体化教学模式。

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发挥网络教学资源功能。基于自主学习的智能化教学资源如同步学习资源、标准化的考核评价和网络智能在线考试系统已经建成;智能化的互动界面引入情境化的学习案例替代简单性的描述,易于学习和理解。学生(特别是文科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借助网络智能在线考试系统,及时了解自身知识掌握情况,在查漏补缺时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丰富的同步学习资源有助于学生自我测试后立刻找到相关学习资料,通过自学巩固重点,突破难点。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的角色已悄然发生了变化,学生由原先的知识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能够经常检测自己,并主动学习。教师则成了网络教学资源的设计者、学习目标的引导者和学生学习的协作者。

总结与反思

改革成效 经过几年的课程改革实践和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提示学生的接受度是肯定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协作交流和思维拓展能力。2011年的合格率达到了99%,更多的学生表现出愿意与教师交流和探讨,改变了以往只有到了期末才有个别学生来找教师求助的现象。网络讨论、短信平台、课间讨论的参与人数与日俱增,学生间的讨论也增加了学习的快乐和同学的友谊。作为支撑多个专业的基础医学平台课程,改革后的课程目标包含基本的基础目标和对各专业能力培养支撑性强的应用性目标,既具有基本医学知识,又强化专业特色内容,是病原生物与免疫课程改革的核心,也是改革研究的成果之一。依据职业活动特点和前后知识的继承关系编排课程组织形式,其中病原生物各论以感染途径把细菌和病毒等进行了整合,有待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而在基础医学课程课时压缩、大班教学难度大的背景下,以分析课程教学内容特点为突破口,结合教学进程,实施了多种教学模式,并且开发相应的教学资源,特别是网络教学资源,有助于课外辅助的自主学习。由此构成的立体化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师单一向学生传递的教学活动,出现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改善了病原生物与免疫课时减少与教学效果提高之间的矛盾,也为其他基础医学课程的改革提供了借鉴。

深化改革的对策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也遇到了一些“瓶颈”。开展案例教学需要形成典型性、针对性案例。只是单纯地花时间讨论难以解决。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特别是学生的好问也使教师面临严峻的挑战。与课程改革相应的评价方式仍然难以突破,考核内容和比例虽有改变,增加了过程考核的比例,如实践操作能力、课堂参与表现、专题读书报告等,但区分度还不够,更加合理有效的考核内容和指标还在探索中。而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特别是“双师”素质的培养。面对多个专业,我们提出了建设“多重素养”课程组,一方面专业教师引入课程组,同时基础教师融入行业岗位实践,增加岗位需求的感性和理性认识,便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病原生物与免疫等基础医学课程真正成为人才培养目标中的有力支撑部分。

参考文献:

[1]王维金.运用教学模式 推进课程改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4(7):64.

[2]伍建桥.高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8):91-92.

[3]李永芳,唐瑜菁,齐冰,等.细胞生物学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生物学杂志,2008,25(2):69-71.

[4]童旭红.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院校的适用性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1(9):39-40.

第5篇:医学免疫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回生口服液;老年中晚期NSCLC;免疫功能

肺癌患者机体的免疫系统均受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老年中晚期肺癌患者来说,免疫系统受影响大、治疗副反应重、耐受性差、并发症多、生存质量差等特点尤为突出。我国报道回生口服液在化疗中有增强免疫,提高疗效,减轻毒性反应和改善生活质量的作用。本文总结回生口服液联合化疗治疗老年非小细胞肺癌免疫功能的变化,进行系统评价,以显示中药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同时从侧面揭示其治疗肺癌的机制,为提高中医药治疗肺癌的疗效提供新的临床研究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男38例,女22例,年龄65~84岁,平均年龄73.5岁。均为首次确诊,经病理学检查后确诊为肺癌,其中腺癌35例,鳞癌23例,支进行TNM分期,Ⅲ期27例,Ⅳ期33例,Karnofsky生活质量评分≥60分或PS评分0~2分,预期生存期>3个月,前后2个月内未使用其它免疫调节剂。气管肺泡癌1例,腺鳞癌1例。影像学资料均有可测量病灶。按AJCC癌症分期标准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其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生活质量评分、临床分期)经统计学检验均无显著差异。

1.2方法 治疗组在化疗的基础上,加服回生口服液10ml/次,3次/d。治疗组化疗前1w开始服用回生口服液至化疗结束后1w,4个疗程(共8w)。对照组单纯使用化疗进行治疗。以上两组皆采用含铂三代一线方案化疗2周期,21d为1周期(共6w),其中腺癌、支气管肺泡癌、腺鳞癌应用紫杉醇175mg/m2 d1+顺铂 25mg/m2 d2-4方案化疗,鳞癌应用吉西他滨1250mg/m2 d1、8+顺铂25mg/m2 d2-4方案化疗。化疗期间两组均予对症及支持治疗,包括应用止吐、骨髓支持(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补液等。在2周期化疗结束后1w行近期疗效评定。

1.3观察指标

1.3.1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

1.3.2治疗前后NK细胞活性、CIK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

1.3.3体力状况改善 评定标准:①提高:治疗后较治疗前KPS增加≥10分;②稳定:治疗后较治疗前KPS增加或减少不足10分;③下降:治疗后较治疗前KPS减少≥10分。

1.3.4临床疗效 中医证候评分标准:①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②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③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1.4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治疗前后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内治疗前后差异采用配对t检验。对两组间疗效及治疗前后疗效进行统计分析,客观评价两组药物治疗对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以及近期疗效。

2 结果

2.1治疗前后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比较 见表1。

由表1可知,对照组(单纯化疗)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均下降,但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组(化疗+回生口服液) 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可明显提高T细胞亚群CD3+、CD4+、CD4+/CD8+的水平,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2.2治疗前后两组NK细胞活性、CIK细胞比较 见表2。

由表2可知,治疗组(化疗+回生口服液)治疗后NK细胞、CIK细胞均上升,且CIK有显著性差异(P

2.3治疗后两组在体力状况方面的比较 见表3。

由表3可知,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明显比对照组提高稳定率高,且差异有显著性(P

2.4治疗后两组在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4。

由表4可知,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6.67%:经χ2检验,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3 讨论

肺癌是目前我国增长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约80%的肺癌患者在发现时已属中晚期,目前肺癌的总5年生存率约10%。治疗肺癌的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细胞免疫治疗、中药治疗等。大部分患者发病时已属中晚期,治疗上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同时大量的研究表明,肺癌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与机体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紊乱及肿瘤免疫逃逸密切相关。由于老年人代销功能降低,脏器功能减退和并发症增多,老年肿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受损严重,治疗过程中毒副反应较重。中医药能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使化疗所致的细胞免疫水平下降及细胞免疫功能损伤得到较快恢复,在改善肺癌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取得了较好疗效。一些实验研究[1、2]发现参芪扶正注射液、固本抑瘤Ⅱ号、康莱特注射液等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临床研究发现生脉注射液[3]对晚期肺癌化疗患者具有保护、增强免疫功能作用。肺瘤平膏[4]可改善晚期肺癌患者的免疫功能及化疗后免疫功能的抑制,主要表现为化疗患者外周血CD3+、CD4+细胞值,CD4+/CD8+比值的升高,同时可改善晚期肺癌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益气养阴方[5]能提高肺癌患者免疫功能。这些研究均显示中医药能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使化疗所致的细胞免疫水平下降及细胞免疫功能损伤得到较快恢复,在改善肺癌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取得了较好疗效。回生口服液内含益母草、甲、水蛭、虻虫、干漆、桃仁、红花、川芎、延胡索、三棱、乳香、没药等34味,诸药相伍可起到消化瘀、益气养血、健脾补肾之力。有研究[5、6]显示回生口服液与放疗、化疗药物合用治疗消化道肿瘤、肺癌等具有增效、减毒作用,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增加患者治疗顺应性及耐受性,改善生活质量,提高近期疗效。

本观察结果也显示,回生口服液配合化疗治疗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改善临床症状及化疗后生活质量,减轻化疗免疫抑制,改善免疫功能,取得较好的近期疗效。

参考文献:

[1]徐朝军,宋岚,尹晓清,等.参芪扶正注射液对肺癌化疗后小鼠血清IL-2,INF-γ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学,2008,9(4):1-2.

[2]吴岩,潘沛,王或杰,等.康莱特注射液对Lewis肺癌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9,12(7):1455-1458.

[3]李艳秋,冯艳,王育强,等.生脉注射液对中晚期肺癌化疗患者免疫功能调节作用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2):268-269.

[4]周雍明,朴炳奎,侯炜,等.肺瘤平膏改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免疫状态及预后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5):78-79.

[5]孙慧莉,施志明,赵丽红,等.益气养阴方对中晚期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17(5):474.

第6篇:医学免疫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农村卫生人才 医学定向生 免疫学 教学模式

从2009年国家颁布新医改方案以来,中国医改已经历6年的时间。新医改的最大成就,是我国基层医疗卫生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强调基础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全科医疗是一种集生物医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于一体的医学行为,以初级卫生保健和社区医疗服务为目的的特殊学科。国家在高等院校开展免费定向医生培养工作,为乡镇卫生院及以下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卫生人才,解决基层医疗人才严重不足的问题。医学免疫学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主要研究如何应用免疫学理论预防和治疗疾病,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之一,也是医学本科生一门重要的主干课程。基层群众对疾病的预防和自我保护的意识相对薄弱。因此,对全科医学生而言,免疫学的学习就显得更为重要。吉林医药学院承担“五年制”乡镇及社区人员定向培养任务。在此背景下,探索和改进医学免疫的教学内容,以适应培养能适应农村和社区需要的医学人才。

一、改进课程结构和内容设计

(一)重构课程体系

在教学内容多和学时有限的情况下,为了将繁杂和抽象的教材内容系统地传授给学生,我们根据课程各章节的特点、学习要点及临床结合度等调整了免疫学课程内容,将其划分为基础知识模块、核心模块和临床免疫模块。基础知识模块包括抗原、免疫分子和免疫细胞。核心模块包括免疫应答、免疫调节及免疫耐受。临床免疫模块中将其划分为免疫性疾病和免疫学应用两个部分。通过调整课程的结构顺序,使知识具有连贯性、系统性,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二)优化教学内容

知识的讲授如果不能“有的放矢”,学生会产生“学而无用”的思想。密切联系专业,充实教学内容,强化学生的专业思想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按照为基层农村培养应用型、全科型卫生人才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基层农村常见病、多发病基本诊疗技能的培养。我们侧重生活中常见的过敏现象的发生机制及预防和治疗对策;疫苗制备的免疫学机制、疫苗的种类和研究进展和针对疫苗接种中应注意的问题等。对于即将走向基层工作的全科医学生来说,一些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艾滋病等是怎么发生、发展、如何预防以及如何治也将是医学生所面对的问题和挑战。通过一些生活相关的临床例子,增加大家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人文素质的缺失,将导致在未来的工作中医生与病人的距离越来越远,造成医患关系紧。因此,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缺少任何一方的医学都是不健全的医学。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当前的医学现象及问题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体会。如器官移植的困境及艰难、对艾滋病病人的歧视、为什么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传染病还会如此猖獗等。让学生们感知到作为一名医生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及同情心、尊重身边的任何生物,才能与之和谐相处。由于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毕业去向是条件较为艰苦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很多同学没有树立远大的理想,意识不到学习是为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而进行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讲解免疫学领域诺贝尔医学得主们的故事,一方面,起到传授知识的作用;另一方面,让同学们感知到他们如何克服寂寞和困难的环境,不为个人创造财富,而为病人解除痛苦的大无畏精神。鼓励学生树立信心,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中创造出一片天空。

二、改进教学手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面对医学免疫学这门极其深奥、抽象的学科,传统式的教授方法对学生而言的确需要改善。我们按照不同模块的教学内容,改进了我们的教学手段。在基础教学模块部分,我们通过“讲故事和提问题”的形式吸引学生对内容的兴趣。例如,MHC与亲子鉴定、SARS与细胞因子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在课程中通过设置问题例如为什么B细胞既能识别线性表位又能识别构象表位并且表位只能在抗原分子表面?诱导学生将分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使分散的内容整体化,利用学生理解和记忆。核心模块教学中采用以任务驱动的形式进行,以任务为向导、学生为主题,教师引导学生为主。在这部分教学中教师只给出知识的主干部分,让学生通过自己查找资料将枝叶填充进去。例如,教师只给出免疫应答的基本纲要,其中的详细内容及过程要求学生自己完成。在课堂上学生以小组进行讲解,其余各组对对其讲解内容进行补充及纠正。学生相互之间“评头论足,取长补短”,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自学,提高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在临床免疫模块引入了PBL教学方法。我们以自身免疫病和免疫缺陷病等问题为主,设计具有特色的免疫学PBL问题和病例。PBL教学法更加切合临床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临床思维、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三、改进考核方式

改革考核方式是强化素质教育、加强教学过程指导和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改变考核手段,有利于提高免疫学教学质量及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我们打破一站式终结考评模式,将考核贯穿于整个课程中。

(一)理论课考核

我们将免疫学分为模块式的教学方式,在每个模块课堂教学结束后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阶段性测试、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小结或通过作业的形式让同学们查找与所学内容相关的新的研究进展,课堂上进行讲解和讨论。考核同学对课程的参与程度,对问题的综合思维能力及自学能力,同时将课堂学习的内容充分得到应用。这种考核方式不仅能够全面客观的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医学发展需要的认知能力及个人综合素质。

(二)实验课考核

实验课上,我们将学生分为2~3人为一组,完成实验后将结果呈报给老师,老师对实验结果当场进行评价及给分。这种考核方式避免学生实验课的懒惰型和依赖性。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同时让学生学习与人共事,训练他们为自己与团队的学习成效负责。此外,我们对一些细小事情也列入考核中。例如,打扫卫生情况及物品排放情况等,为将来在临床工作中养成细心细致的良好习惯。

总之,全科医学教育是适应我国当前卫生事业发展需求的新医学教育模式。在教与学中,应不断改进方法、提高教学技能、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争取为社区和基层输送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根强,周向峰,王勤荣.新医改背景下社区医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1,31(10):1014-1017.

[2]潘小炎.面向农村服务基层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构建――以广西医科大学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2,(24):49-50.

第7篇:医学免疫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免疫学 双语教学 实践 学习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131-02

免疫学不仅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同时也是生物学中的重要学科。随着对免疫学理论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免疫学相关技术的迅速发展,免疫学已在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技术产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双语教学是指同时用母语和另一种外国语(通常指英语)作为课堂教学语言授课的教学活动[1]。由于免疫学涉及内容广泛,且发展迅速,新的理论和词汇不断涌现,一些词汇用英语更能展示其本义,使用双语教学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是适应学科发展的要求。我们通过对生物学专业学生进行免疫学双语教学的实践,发掘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1.英语和口语的学习贯穿于免疫学教学的整个过程

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都具备较强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但是在听力和英语交际方面并未达到应有的水平[2]。当我们在课堂上采用英语进行授课时,学生直呼听不懂。此外,免疫学专业词汇丰富,知识体系抽象,更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3]。因此,要实施免疫学双语教学,必须与高校英语教学相关老师一起合作,共同提高学生的英语基础,尤其加强学生听力和口语的教学。同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遵循循序渐进和英汉搭配的原则。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通过先采用英文PPT和英语的讲解使学生们对免疫学概念和知识有初步的认识,然后在辅以中文的解说,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更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通过该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以中文学习和理解知识为主、英文为辅转变成为以英文学习和理解为主、中文为辅的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的转变也为将免疫学等其它生物专业学科的教学转化成为全方位的英语教学提供了基础和参考。

2. 联合使用英文和中文备课

免疫学双语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课堂教学真正的主角,而教师是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教师在进行授课前必须认真备课,双语教学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同时准备英文和中文两方面的备课内容。在免疫学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具备运用熟练及正确的英语进行授课的能力,同时能辅以中文的解释准确传授免疫学理论知识,使学生既能同时运用英文理解授课内容,又能通过中文解释深化对免疫学知识的理解。因此,对教师来说,课堂双语教学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充满挑战。免疫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前后学习的内容存在紧密的联系,富含丰富的专业词汇。在课前备课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免疫学课程自身的特点,按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制定课时和授课计划。对于教学内容的准备工作,教师应在认真阅读和领会英文教材的基础上,尽量使用简明正确的英文表达知识点,使学生容易消化吸收。对于复杂难懂的概念或理论,教师在英文讲解的过程中辅以中文解释,使学生较易理解相应的专业知识。在此基础上,再用英文进行总结归纳,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3. 发挥网络、多媒体和案例在免疫学教学中的作用

免疫学的知识体系复杂而抽象,许多知识的理解需借助于先进的教学措施和方法。其中,将网络、多媒体和案例教学很好的应用于免疫学教学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原本难懂或用语言文字表述很难理解的内容更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能更好的吸收并理解免疫学知识[4]。目前,关于免疫学教学的网站相对较多,其中"免疫学信息网"及国内优秀大学的教学视频和教学课件多数能够在网络上搜索获得,同时,国外各大学的免疫学教学的相关材料也比较丰富,包括众多的教学图片和视频。免疫学双语教学离不开多媒体,集合教材、网络材料等各方面信息制作精良的多媒体课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在多媒体课件中,联合应用英文和中文描述及各种图片和视频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并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用英文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能力。对于某些较难用以上方法讲解的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列举案例来阐述相关的知识点,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解析,更加深入领会免疫学的基础理论知识。

4、循序渐进的授课方式

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教师应采取坚持循序渐进授课的原则[5]。首先:针对学生初次接触免疫学的知识,采取举例、对比的方式让学生们对新知识有初步的印象。其次,教师应把握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多采用动画、图片、线路图和举例等多样化的方式解读这些内容。同时,教师应具备采用精辟语言总结免疫学理论知识的能力,将丰富的内容总结成几个关键的知识点,并使学生在掌握关键知识点的基础上,运用发散性思维丰富所学内容。再次,教师应能启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并辅以研究性教学让学生亲自体验作为教师如何准备授课内容及采用双语教学进行讲课,从而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而该方法的实施可以减轻教师的授课压力,提高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在免疫学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积极温习所学内容,而温习需要学生和教师同时来完成。教师应提醒学生在课后积极复习所学内容,并在下一次课时抽取一定时间和学生一起回顾以前所学的内容,使学生更有效的接受新知识和新内容。

总之,双语教学依赖于教师、学生和学校三者的共同协作,教师的英文水平和教学水平、学生的整体素质及学校的支持和辅助决定了双语教学的发展程度。我们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都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但是在听力和口语上仍然存在明显的欠缺,因此,学校应鼓励学生多听、多说,提高他们的英语整体水平。教师作为双语教学的引导者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除了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应该在英语和中文两方面都有较深的造诣,引导学生挖掘自身潜能。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应加强自身训练和学习,因为最终的教学成果是通过学生的掌握程度反映出来。免疫学双语教学是大学教学发展趋势所向,同时,越来越多的课程需要双语教学的加入,这是提高我国大学教育水平及和世界大学教育接轨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 阳雨君. 试论医学双语教学[J].高教论坛, 2006, 2(1): 79~81

[2] 张同利. 加强高校双语教学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7, (5): 90~92

[3] 韩德平, 田野苹. 提高医学免疫学双语教学效果的探讨[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8, 10(1): 88~90

[4] 席俊, 免疫学双语教学中的专业英语整合模式的探讨[J]. 中国西部科技. 2011, 10(12): 70~71

第8篇:医学免疫学案例范文

(一)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在市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认真履行防控职责,领导协调教育、卫生行政部门建立合作机制,共同督促和指导辖区学校、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学校甲流感防控工作,形成高效顺畅的联防联控工作局面。

(二)教育行政部门

制定并落实学校应对甲流感应急预案及防控措施;督促检查学校安排防控物资、经费,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做好信息上报工作,严密监测辖区内学校甲流感发生情况;在卫生部门指导下,组织学校培训演练,配合卫生部门做好疫情的调查处理工作。

(三)卫生行政部门

指导、帮助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完善防控预案或工作方案;做好学校甲流感疫情的监测、预警和暴发疫情的调查处置;组织协调对病人的诊断和医疗救治;指导学校落实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管理;及时向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通报相关疫情,并根据疫情变化情况,指导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及时调整和完善防控措施,配合教育行政部门督导检查学校抓好落实。

(四)学校

建立一把手负总责的防控工作责任制,成立防控领导机构,制定防控应急预案,落实相关部门工作职责,建立与卫生部门联系人制度,按要求落实防控物资、经费和各项防控措施,发现疑似病人应及时向当地卫生部门报告,发生疫情时配合卫生部门做好疫情处置工作。学校应准备必要的隔离场所,应对疫情发生后病人与密切接触者的处置。各学校严格执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配备校医及保健医生。

(五)其他相关部门

交通部门在市政府领导下,做好学校发现疫情后人员疏导的交通需求预案,及时调配车辆;公安部门依法协助做好疫区封锁、卫生检疫、密切接触者追踪等工作,全力配合和做好学校甲流感防控工作。

二、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各级各类学校、托幼机构以及其它的教育培训机构(如党校、短期培训学校及高复班等)。

三、防控措施

(一)应急准备

1、制订预案。教育行政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共同制订学校甲流感防控应急预案;各学校制订相应甲流感疫情防控应急预案。教育行政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学校和市疾控中心、镇(街道)卫生院应确定联系人,24小时保持信息通畅。

2、加强培训。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召集学校和托幼机构负责人、校医和疫情信息报告人,卫生部门派出专业人员集中进行甲流感等传染病防控知识及技术的师资培训,各学校组织对全体教师进行二次培训。

3、应急物资准备。各学校要储备一定数量的一次性医用口罩、体温测量表、乳胶手套、防护用品、洗手液、消毒液、感冒药品等物资;有住校生的各类学校还应准备一定数量的备用宿舍。

4、设立校医室的学校应安排流感样病人诊疗专门房间,未设立校医室的学校也应安排流感样症状的病人暂时处理专用房间。校医或保健人员应为病人提供口罩,自身应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采取一级防护措施,严格保持手卫生。

5、疫苗接种。建立有效的季节性流感防控免疫屏障,减少流感流行造成的危害,防止季节性流感和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交织暴发,依照告知、自愿、自费的原则,对教职工、学生和幼儿园儿童等高危人群开展季节性流感疫苗接种工作。按上级统一部署开展甲流感疫苗接种。

(二)长假期间防控措施

1、建立告知和健康申报制度。各学校负责给每位学生发一份“预防甲流感告知书”和《*市学校、幼托机构人员健康监测记录表》(附表1),由家长开展健康监测,小学和托幼机构直接发给家长,同时通过手机短信通知,建议师生长假尽量减少外出,避免接触流感样病人,长假复课第一天应提交《*市学校、幼托机构人员健康监测记录表》,如出现流感样症状,应及时就医,症状消失后返校;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督促落实。

2、开展健康监测工作。长假复课第一天由各学校负责查收每位师生的《*市学校、幼托机构人员健康监测记录表》,并对学生接送人员开展流感样症状监测,一旦发现接送人员出现流感样症状,让其戴上口罩并劝其及时就诊。

(三)日常防控措施

1、落实学生晨检和因病缺课登记追踪制度。学校应每天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学生晨检,测量体温,托幼机构由保育员负责,中小学校学生由班主任老师负责,在每天第一节课课前5—10分钟完成,教职工由校医或保健老师负责,当日上午10时前报告校医或保健老师;全体性的晨检统计结果应由校医或保健老师审核后及时报告学校。发生疫情的学校应开展晨午检或晚检。晨检时还要了解学生或教职工是否有发热、咳嗽、咽痛、咳痰、鼻塞、流涕、全身酸痛、乏力等症状。凡实测腋下体温≥37.5℃或有伴流感样症状者,应当及时告知学校校医或保健老师等疫情报告人,立即让其戴上口罩,严格采取隔离措施,实行居家隔离休息或就医,体温正常3天,症状消失方可恢复上课。做好因病缺课登记和病因追访工作,结果纳入晨检一并统计。

2、建立和完善疫情报告制度。学校发现在同一宿舍或者同一班级,1天内有3例或者连续3天内有5例以上学生,或教职工出现3例以上流感样相似症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立即报告当地镇(街道)卫生院和教育行政部门和当地政府。

3、搞好校园环境卫生。加强教室、学生宿舍、图书馆、食堂等公共场所的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减少室内空调和电梯使用;定期清理垃圾;设置充足的洗手水龙头、洗手液或肥皂供师生使用;定期对幼儿玩具、楼梯扶手、门把手、公用电话等公共物品和物体表面进行清洁消毒。加强食堂食品卫生管理,强化餐具消毒。

4、开展健康宣教工作。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宣传教育活动,把甲流感防控知识的健康教育纳入卫生课内容,提高广大学生、教职员工对流感防治的正确认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5、坚持“非必须不举办不参与”的原则,严格控制聚集性活动的开展。必须开展的集体性大型活动尽量安排在室外进行,缩短活动时间。

(四)出现散发疫情时防控措施

第一时间隔离病人,密切接触者实施医学观察。加强日常防控措施,严格其他人群健康监测,发现流感样症状的及时处置并报告。

(五)出现暴发疫情时防控措施

学校出现甲型H1N1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时应采取以下措施:

1、病例的隔离治疗。第一时间隔离病人,隔离病人后再开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根据病情和疫情进展分别实行住院隔离治疗或居家隔离治疗。重症病例由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隔离治疗,其他病例由市卫生局指定医院收治或居家隔离治疗。指定学校要在诊治医院安排专人值班,加强与医院、家长的联系。符合居家隔离治疗指征的本地轻症病例,可由当地镇(街道)卫生院负责居家隔离治疗。

2、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学校应主动配合卫生部门开展对病例密切接触者的追踪,在病例密切接触者离开学校时发放一份《*市学校、幼托机构流感样病例或密切接触者居家健康监测记录表》(附表2),并实施居家医学观察。密切接触者居家医学观察采取以医学观察对象(或监护人)自我观察、主动报告结合家庭成员督促相结合的方式实施。为避免疫情扩散蔓延,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密切接触者实施统一疏散,交通、公安等部门负责车辆及安全保障工作,疏散时密切接触者应戴口罩。

病例所在学校应配合卫生部门,建立与居家医学观察者的联系,及时了解其每日健康状况,并将密切接触者健康状况报告当地卫生院(公共卫生所),同时报告教育行政部门。病例所在地镇(街道)卫生院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指导下负责医学观察期间的医学观察管理工作。如果密切接触者出现发热或呼吸道症状,学校或病例监护人应立即向当地卫生院报告,根据需要采集标本开展实验室检测与排查工作,并按有关规定落实居家或住院治疗。

3、疫点消毒。卫生部门指导学校开展对疫点的终末消毒和环境的日常消毒,要特别注意物体表面的擦拭消毒,防止病人的呼吸道分泌物污染物体表面或日常用品引起传播。

4、疫情报告。启动疫情日报和零报制度,学校疫情报告人应每天向当地卫生院和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健康状况。

5、重点人群的保护。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配合卫生部门对重点或高危人群进行预防性服药和免疫接种。

6、校园管理。学校应加强对学校人员出入的管理,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入校园;学校停止举办校内各种大型师生集会等活动;校医室或保健室等有关场所实行严格的消毒,校医诊疗时按标准实施预防措施。

7、停课放假。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卫生行政部门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停课、放假的建议。原则上,各级各类学校及幼托机构停课的范围根据疫情波及的范围和发展趋势,由小到大,如由班级到年级,由年级到全校(园),由一个学校(园)到多所学校(园)等。

(1)对病例集中的,即一天内同一班级出现2例及以上,一周内一个班级5例及以上,该班级可停课;14天内同一学校有2个及以上班级出现病例的,该班级所在年级可停课;如果14天内,同一学校有2个及以上年级需要停课时,结合疫情风险评估,该学校可以全部停课。

当学校短期内出现较多病人,波及多个班级,密切接触者难以准确判定时,采取全部回家实施居家医学观察措施。学校应在卫生部门配合下,告知每位师生采取医学观察的缘由、期限以及法律依据、内容和注意事项,介绍防控知识等。要由当地交通部门统一调配车辆,集中疏散到学生家中,途中师生应戴口罩。在学生回家后,配合当地医疗卫生机构实施管理。

(2)停课前,除应告知学生、家长及教职员工甲流感相关知识外,应让学生、家长及教职员工与学校保持联系,报告其是否出现流感样症状。学校应向当地卫生院和教育行政部门每日报告居家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健康状况。

(3)停课时间不少于7天,自最后一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被隔离或离校之日算起。可根据放假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健康状况,随时调整放假期限。

(4)中小学校、托幼机构停课放假后,卫生、教育等相关部门应在市政府的领导下,加强放假学生校外管理,避免其在学校外的相互接触和聚集。

8、复课

(1)复课前,必须对教室、阅览室、食堂、厕所、电梯等场所进行彻底清扫消毒;患病学生必须在恢复健康,经卫生院出具有效的复课证明或出院证明后方可复学。

(2)复课后,未痊愈的学生应继续隔离治疗,至其病后7天或症状完全消失后24小时(以两者之间较长者为准),方可上学。流感样病例或密切接触者凭《*市学校、幼托机构流感样病例或密切接触者居家健康监测记录表》,方可复课。

第9篇:医学免疫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 FOLFOX方案;化疗;结直肠癌;免疫细胞数;影响

[中图分类号] R5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8(c)-0074-02

结直肠癌是恶性肿瘤中常见的一种疾病,由于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2],间接提高了结直肠癌的患病率。癌细胞转移对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预后具有重要影响,患者免疫功能情况对肿瘤的进展、预后也有一定影响。化疗治疗能够明显提高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率,提高其生活水平。但是化疗治疗的同时还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反应,导致患者免疫功能受到一定影响。若是免疫功能出现持续性降低,将增加肿瘤的复发率及转移率。现择取2011年6月―2014年1月期间在该院接受治疗63例结直肠癌患者,进一步了解FOLFOX方案化疗对其免疫细胞数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在该院接受治疗63例结直肠癌患者作为实验组,均通过病理检查得以确诊。结合国际TNM分期标准把结直肠癌患者予以分期:I期者3例,II期者10例,III期者32例,IV期者18例。包括35例女性患者,28例男性患者。年龄均在27~79岁之间,平均年龄(46.87±4.21)岁。同时择取同期体检的63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其中32例女性患者,31例男性患者。年龄均在25~77岁之间,平均年龄(44.87±3.96)岁。全部受检者均没有免疫系统疾病,没有应用免疫抑制剂,两组患者的临床一般资料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FOLFOX方案化疗:第1天,奥沙利铂,剂量为85 mg/m2 ,予以静脉滴注;亚叶酸钙,剂量为400 mg/m2 ,进行静脉滴注;氟尿嘧啶,剂量为400 mg/m2,进行静脉推注,氟尿嘧啶2.4 g/m2持续静脉滴注46 h。2周1次,2次为1个疗程。

1.3 检测方法

取经肝素抗凝处理的新鲜外周血标本,剂量为100 μL,溶入单克隆抗体(抗CD16+56PE、抗CD8PE、抗CD4PE、抗CD3FITC),混合均匀,室温避光20 min染色。再加入1.5 mL红细胞裂解液,当混合均匀后室温、避光静置10 min,使红细胞破坏。以250×g的标准离心5 min,然后弃上清液。每管溶入2.0 mL(浓度为0.1%)叠氮钠的磷酸盐缓冲液[2],混合均匀,以100×g的标准离心5 min,弃上层清液。再加入1.0 mL PBS,混合均匀,2 h内上机检测。通过流式细胞仪Cell Quest 软件(型号为FACSCan)取得数据并分析。将FSC2H/SSC2H设定为淋巴细胞门,用IgG/FITC/IgGaPE明确FL1、FL2的非特异性结合水平[3]。同时,调整SSC、FSC的电压;FL22FL1%荧光补偿、FL12FL2%荧光补偿;FSC阈值。每管得到1万个细胞。

将对照组63例健康者的外周血细胞数的水平作为标准,评判实验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细胞的变化情况。

1.4 统计方法

选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试验数据实施系统化处理,通过均数±、平均数(x±s)表示计量数据,运用χ2对试验所得计数数据进行检验,运用t对所得计量数据进行检验。

2 结果

经化疗治疗后,实验组患者在1周、2周、4周时的外周血CD4+、CD3+以及CD4+/CD8+、NK细胞数量、CD8+细胞比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外周血CD4+、CD3+以及CD4+/CD8+、NK细胞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但是CD8+细胞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实验组结直肠癌不同分期患者的CD4+/CD8+细胞比值、NK细胞数量、CD4+细胞、CD3+细胞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少;CD8+细胞值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II期、IV期结直肠癌患者NK细胞数量、CD4+/CD8+细胞比值、CD4+细胞、CD3+细胞明显低于I期、II期;CD8+细胞比例明显高于I期、II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机体抗肿瘤免疫机制相对复杂[4-5],通常抗肿瘤免疫主要是细胞免疫,但体液免疫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次研究中,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内CD4+/CD8+细胞比值、CD4+、CD3+均显著小于健康者,但是CD8+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健康者,这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一致[6]。由此表明,结直肠癌患者免疫功能低于健康者水平,其机制可能受到肿瘤发生、发展期间分泌过多的免疫抑制因子有一定关系。结直肠癌患者通过FOLFOX方案化疗前、化疗后1周、2周、4周,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活性没有明显差异,可见该种方案在对肿瘤病灶转移治疗有效的情况下,对患者机体免疫功能没有产生显著影响。随着结直肠癌患者癌细胞的发展,从I期-IV期患者机体外周细胞免疫功能不断减少[7],I期、II期与III期、IV期患者之间明显差异性,说明结直肠癌患者免疫功能与病理分期存在负相关性,患者病理分期越晚,免疫功能越差。反之,患者免疫功能越差[8],说明肿瘤病理分期越晚、临床预后越差。所以。患者免疫功能能够间接说明患者的预后情况。结直肠癌患者NK细胞数量显著性小于健康者,同时与病理分期有一定关联,病理分期越晚,外周血NK细胞数量越低,关键原因可能是因为消灭肿瘤细胞期间,耗费了大量的NK细胞,肿瘤细胞所产生的免疫抑制因子让NK活性减弱,NK 细胞将在血液循环过程中再分布。该次研究充分验证了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细胞免疫功能减弱,也就是机体抗肿瘤免疫功能衰弱,致使肿瘤细胞脱离了免疫监视持续生长。所以,通过流式细胞仪对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NK细胞等指标进行检测时,可用于监测结直肠癌患者的免疫状态,说明结直肠癌患者的免疫辅助治疗重点在于提高NK 细胞、CD4+、CD3+数量,增强患者免疫功能。

[参考文献]

[1] 吕伽林,刘海鹰,鲁伟群,等.全身热疗联合FOLFOX 7方案治疗晚期大肠癌近期疗效观察 [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1,28(6):412-414.

[2] 黄显实,梁丹,王娟,等.化疗对结直肠癌患者的免疫功能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3(18):67-68.

[3] 施红,顾惜春,朱玲,等.大剂量胸腺肽对恶性血液病化疗患者 T 细胞亚群的影响[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1,13(3):120-122.

[4] 米希茂.FO LFOX 4 方案治疗晚期大肠癌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1,47(10):42-44.

[5] 肖秀英,于宝华,杨晓燕,等.FOLFOX 方案化疗对结直肠癌患者免疫细胞数的影响[J].中国癌症杂志,2011,19(10):770-771.

[6] 马建仓,赵军,谢忠海,等.FOLFOX方案对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免疫力的影响[J].现代肿瘤医学,2011,25(12):353-354.

[7] 黄常新,李朝阳,姜贻乾,等.FOLFOX方案化疗对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1,26(9):661-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