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技创新的重点范文

科技创新的重点精选(九篇)

科技创新的重点

第1篇:科技创新的重点范文

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是我国应对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要求。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是指高校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各种科技资源,通过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创新、管理创新等各种科技创新活动,产生高水平科技成果,并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科技领域与创新特色的综合能力。高校重点实验室是为了将学科建设、人才建设与科技发展统一起来,实现人才和资源的充分共享,继而形成一种新的、交叉的、重要的科研组织运行模式,是提升学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切入口。在学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具有龙头地位;其建设关系到学校的科技储备和原始创新能力,关系到学校在学术领域中的地位和科技创新的竞争实力。因此。各高校都把争取和建设高层次、富有创新能力的重点实验室作为重要工作来抓。

重点实验室建设对地方高校科技发展具有全方位带动和辐射作用

有利于增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水平

地方高校的重点实验室主要是由政府与高校联合投资建设的省级、市级重点实验室,是国家和地方科技创新的有效载体;其主要任务是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战略目标及学科发展优势,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为解决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提供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的知识储备和科技支撑;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增加科技成果有效供给;为凝聚、稳定人才队伍。培养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因此,重点实验室建设能够真正将地方高校科技人员的自由探索和现实要求结合起来,使其研究方向和领域符合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需要,并体现出明显的地方优势和特色,这样的研究机构就有实力争取和承担更多的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急需的重大研究课题,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层面上的原始创新,从而提升地方高校的科技创新水平,也增强地方经济发展后劲。

有利于地方高校凝聚和培养一批科技拔尖创新人才

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是重点实验室准入条件的核心内容,是评价高水平实验室的主要指标。然而,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一流创新人才流动的目的是求发展。需求的是先进的实验手段和良好的科研环境。由于地方政府和学校对重点实验室资金投入较多,通过重点建设优化了科研条件和研究手段,提供了宽松、稳定的科研环境,引进和留住了一批优秀科技人才,把他们有效地组建起来,形成结构合理、能力互补的创新团队;通过重点实验室开展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率的科学研究,能够促进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迅速成长,脱颖而出成为拔尖创新人才,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提高了博士生、硕士生的培养质量,为高校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拔尖创新人才支持。

有利于促进地方高校开展多种渠道的科技合作与交流

地方高校重点实验室是高校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重要基地和平台,在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加强科研环境和条件建设的同时,能够将集聚的大量高素质的研究人员和高水平的研究基地与社会联通、与企业合作,为企业解决产品或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高校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平台,开辟了更多渠道也加强了地方高校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和重点大学广泛的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有利于活跃学术思想,使来自不同单位的优秀科研人员能够建立起紧密的协作关系,相互取长补短,增强科技创新活力,为地方高校提高科研水平、多出科研成果、多出创新人才和扩大学术影响提供了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平台,也为地方高校参与竞争全国性甚至是区域性国际重大科学研究项目奠定了基础。

有利于地方高校产生新的学科生长点

高校重点实验室不仅肩负着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等三大任务,同时还要适应高校特点,具有服务于高校学科建设的功能。重点实验室建立时。某些领域已处于较为领先或比较有发展前景的地位,这些领域与相关学科进行交叉、建设即可碰撞出新的思路或形成新的切入点,新的切入点又可带动其他学科向前发展。此外,重点实验室为高校学科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优化的运行环境和必要的条件保障,极大地改善了相关学科的软硬件条件。重点实验室已成为重点学科开展重大基础性研究和重大科技攻关的主要基地,在研究过程中新知识、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推动了学科基本理论的发展与创新,推动了学科研究对象的深化与研究领域的拓展,从而改造和提升了传统学科,促进和催生了新兴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有利于促进地方高校进行科研体制改革与创新

地方高校重点实验室实行的“开放、流动、联合、竞争”创新机制从本质上打破了地方高校旧的科研封闭体系和多年形成的割裂的研究组织形式,有利于实验室创造宽松民主、探索求真的学术环境,有利于科研队伍结构不断优化、科研资源开放共享的新模式的形成,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文化环境的形成,有利于地方高校整体科技实力的提高和科研创新活力的增强,对于孕育优秀的科学家和杰出的科学成就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重点实验室已成为学校推动科研管理体制改革的示范窗口和辐射基地。

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地方高校重点实验室在建设与管理过程中仍不时地暴露出一些问题,它们制约了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影响了高校科技创新潜能的发挥。如研究方向分散,重点不突出,特色不显著;学科交叉融合度不高,没有充分发挥高校多学科综合优势;创新团队建设重视不够,缺乏拔尖创新人才;科技资源整合度低,综合集成能力和联合创新能力不高;建设经费和科研经费来源渠道过分依赖财政投入,吸引企业和社会资本的能力弱;成果转化率低等。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的地方高校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争取更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就必须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之路;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对策,力争高起点、高标准把重点实验室建设成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地方阵地”是其重要措施。

以重点实验室为依托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几点建议

选准突破点,走特色发展之路

特色和优势是任何科研型重点实验室健康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一个实验室要想在激烈的科技竞争中异峰突起,出奇制胜,就必须发挥优势,以特色取胜。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因此,地方高校重点实验室的科学研究应以特色带动其建设和发展。围绕特色研究方向整合科技资源,不但可以突出重点,使有限的资源得以集中,形成“拳头”和优势,而

且还能使实验室的结构得以优化,从而尽快达到上水平、出标志性成果的目标。地方高校重点实验室在选择突破点的时候,应抓住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难得机会,围绕科技前沿和国家需要,根据自身特色和优势,与企业、研究院所及其他科研创新平台之间形成优势互补,成为战略伙伴,以重点项目为抓手,提高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的能力。推进重点实验室建设取得新的突破,产生新的创新成果,实现跨越式发展。

加强跨学科合作,拓宽科技创新领域

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交叉和碰撞所产生的火花是科学发展的驱动力之一,也是创新科学论点与方法的源泉;跨学科研究机构作为对传统学科分工的补充、拓展,在知识经济全球化时代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中正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因此,地方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首先必须树立大学科的思想和跨学科的观念,围绕实验室的发展目标,充分发挥高校自身学科门类齐全、不同领域专家众多的优势。加强多学科交叉研究,促进新领域的合作。开发新的研究领域和社会服务项目,刺激新的基金来源,培育有创新思维的人才。其次,应根据实验室研究方向的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在海内外积极引进急需的跨学科顶尖人才,或通过开放课题资助、共同申请基金项目等多种方式把相关学科中的研究骨干或地方科技人员和企业研发人员凝聚到实验室人才队伍中,以加强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的交叉融合与渗透,实现学科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构建人才高地和科技创新平台。再次,应努力使联合的学科形成优势学科群,摆脱研究领域过窄的弊病,促进科研的深入开展和创新,开辟出多个新的研究领域,承担起更多的国家和省部级重大或重点科研任务,实现高起点、多领域科技创新。

更新管理理念,打造科技创新团队

科技的竞争首先是人才的竞争。世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需要有一大批训练有素的创新人才作为基础。需要不同学科的科学家进行紧密的交流与合作,以优秀拔尖创新人才为核心。形成有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团队。因此,通过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建设汇聚队伍,培养和打造具有创新能力的科研人员,形成具有很强创新能力的科研团队并构建学科大平台,才能争取和完成重大研究课题,产出创新性的重要成果。首先。地方高校重点实验室应积极参与国内外人才竞争。全力创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吸引和凝聚拔尖创新人才的良好环境和平台,使创新人才的创新思想得以萌发而取得科学的突破。如制定一套能使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建立一套能力、水平、贡献与奖惩相适应的灵活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从而调动科技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设立优秀科技创新团队专项基金,强调集体价值观和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的团队精神,鼓励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宽容失败;加强团队创新文化建设,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供内在动力和增强科技创新团队的积聚力。其次,提倡虚拟团队管理理念,对实验室科技创新团队进行灵活有效的管理。因为虚拟团队最大的优势是可以冲破以往固定人员的思维与智慧,可以汇聚各地不同的人才。充分利用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内所具有的不同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向着一个共同的利益目标,在一定时间内结成动态联盟。虚拟团队管理模式是适应地方高校特点和客观现实提出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可以提高创新团队的柔性,便于组织模式的动态调整。在重点实验室建设过程中,根据研究方向的需要可重新设计组织,使研究人员朝着有利于组织发展的方向流动,也可以根据未来的研究方向而迅速调整,促进组织机构的扁平化。

加速成果转化,提高科技活动效益

地方高校重点实验室研究与创新只有面向地方,服务地方。解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得到地方的支持,形成科技与地方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为此,重点实验室建设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速度,以增强科研成果的适用性和先进性,保证科技投入产出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形成投入一产出一再投入的良性循环。在推进产学研合作运行中,必须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实践证明。政府组织是解决科技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关键问题的决策者和推动者;采用官产学研合作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资源配置的能力,建立起以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融为一体的、相互协调的科技创新体系,有效连接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经济的结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提高地方创新体系的整体创新能力与效率。建议政府、企业和高校联合设立相应的科技开发风险投资基金或中试专项基金。支持科研成果的中试生产和技术的熟化,为成果转化提供条件保障。建议地方高校重点实验室要抓产学研典型,集中力量重点突破,以获取关键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利用高校人才和科研优势,加强与企业化运行机制有机结合,使校企协作开发新技术由松散和短期的形式向紧密和长期的形式发展,进行优势资源的联合互补,形成校企良性互动;要做好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利用。建议高校建设一支掌握政策、精通法律的科技管理干部,设立专门机构,加强校企联系,积极向企业推销科技成果,为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政策和法律咨询,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起到桥梁作用;在保证科技人员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的同时,为技术创新体系健康发展提供有效的政策和法律保障。

第2篇:科技创新的重点范文

2011年科技活动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设创新型城市,针对公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需求,面向广大市民和企业开展服务,让科技成果惠及广大市民,让科技创新支撑经济发展;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发展创新文化,提高市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发挥我县科技事业发展的最新成就,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社会氛围,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注科技发展、支持科技工作、参与科技创新的良好局面,为扎实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促进县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贡献。

二、重点任务

2011年科技活动周要紧紧围绕当前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突出科技惠及民生和科技支撑发展两大主线,通过举办一系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科技活动,重点宣传科技支撑发展,科技惠及民生,科技引导未来。让公众在亲身参与中体验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作用。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突出科技方针政策与法规宣传。围绕我县的战略目标,结合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需求,通过举办“科技培训”、“科技下乡”、“科技入园”、“科技进社区”等形式,重点向公众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宣传《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引导广大公众理解自主创新,积极参与科技活动。

(二)突出科技兴农惠民和改善民生。科技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性力量。科技发展为了人,让科技创新的成果惠及广大群众,是科技工作的重要宗旨。要以科技下乡为重点,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提高农民科学素质。以医疗卫生服务、科技进社区、进农户、进企业、进学校为重点,大力提高全民健康水平。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使科技创新的成果走进千家万户,让广大群众在建设创新型的实践中共享科技创新的福祉。

(三)突出节能减排和生态文明。以实施节能减排全民科技行动为重点,通过举办科技讲座、发放科普知识读本、开办科普画廊等活动,提高节能减排从我做起,从生活点点滴滴做起的意识,积极创建绿色社区和节约家庭,引导公众树立科学、绿色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四)突出科技对经济与社会发展引领作用。近年来,全县科技战线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建设创新型新建为目标,以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根本,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明显增强。要通过举办“科技成就巡展”、“科技论坛”“电视专题片”等多种形式展示重大科技成果、高新技术产业化重大项目、科技人才先进事迹等,集中宣传近年来我县科技改革和发展的重大成就,努力营造鼓励创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推动全民创新创业。

(五)突出科普传播和科普创作。以加强科普能力建设为重点,积极组织新闻媒体、学校和各级科协等团体,一中科学馆、二中科学馆、县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同时通过生态环境保护等宣传活动倡导科学,低碳消费方式,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面向未成年人开展科技传播活动,让科技活动周成为展示科普能力建设成就的重要舞台,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的科普产品和服务。

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各有关部门和科技企业要高度重视,把举办科技活动周作为推进自主创新、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新闻媒体要加大对科技活动周的宣传报道力度,提高宣传的深度和广度。

第3篇:科技创新的重点范文

为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促进全县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现就进一步加强全县科技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全国及省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赶超争先工作要求,抢抓沿海开发战略推进的历史性机遇,以争创创新型县份和省级高新区为目标,着力培育创新型企业,优化区域创新环境,加大政策激励引导力度,全力聚集科技资源,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引导、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提升科技创新的综合能力,巩固科技进步先进县创建成果,促进全县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二、主要目标

1.高新技术产值占比达到42%;

2.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4%;

3.新增“三创”核心园区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

4.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家;

5.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6.98件。

三、重点工作

(一)推动高新技术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1.突出区域科技创新规划引领。进一步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建规划,建立健全创建推进机制,集成科技、发改、商务、国土、住建等部门力量,对照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建标准,推进高新技术开发区创建核心工程——“三创”载体建设。加大对“三创”载体建设的支持力度,将“三创”集中区列入发展规划,统筹协调、形成合力。推进科技城硬件设施建设,打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加大科技招商力度,重点瞄准风电、LNG承压件、化工DCS控制等地方主导产业和重点领域,吸引创新、创业、创意企业入驻落户。

2.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加快建立企业主导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鼓励支持企业按照市场需求开展技术创新,推动企业真正成为创新需求、研发投入、技术开发和成果应用的主体。加快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发挥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方面的作用,启动科技企业“小升高”计划,推动促进中石机械、赛孚石油、博程生物等一批成长期小企业加快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着力构建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的企业创新集群。

3.突出产业科技创新支撑作用。对照高新技术产业目录,结合全县产业发展实际,重点围绕新材料、医药、智能装备、电子及通讯设备、新能源等高新技术及新兴产业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加强技术集成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积极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产业带动性、高成长性的高新技术新兴产业群。积极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重点做好医药化工产业的DCS控制改造、纺织行业CAD/CAM技术改造、特种劳保行业差别化纤维开发应用、石油机械加工行业的复合材料替代和井下工具、水平井工具、海上油田工具生产技术开发。重点做好中天科技、九九久科技、海装风电、快达农化、利田科技等公司的产业创新和研发项目跟踪服务。

(二)突出载体平台建设,加快科技资源集聚

1.推进研发平台建设。按照研发机构建设“六有”要求,加快大中型工业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步伐。通过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促进企业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和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带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重点做好中天科技的部级工程中心、九九久科技的省重点实验室、大唐电信高水平研发平台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的跟踪服务。

2.推进科技园区建设。着力加强高分子材料科技产业园、科技创业园和软件园等一批省级科技园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园区的基础设施和软件配套服务能力,积极开展项目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引进、政策配套、融资担保等服务,吸引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创新团队落户,使之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

3.推进大院大所建设。通过引进华东理工等高校院所,建设创新载体,借力高端创新资源,针对我县企业技术需求开展研究,打造促进产学研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

4.推进创新型乡镇建设。充分调动乡镇科技创新积极性,构建上下联动,协同推进科技创新的工作格局,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对乡镇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的支撑能力和引领水平。河口镇和洋口镇要围绕发展新材料主导产业推进创新型乡镇建设,努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研发投入、发明专利在全县的科技贡献份额。结合省高新技术园区创建,推动掘港镇省级创新型乡镇创建工作,为创新型县份建设夯实基础。

(三)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1.实施跨江合作。利用区域优势,瞄准无锡、江阴、昆山、宜兴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开展产学研合作与科技招商活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部级高新区的合作,引进一批高科技含量产业落户。

2.推进区域合作。深入推进中关村与全面合作,促进中关村科教资源、人才资源、产业资源向集聚。重点推进北京泰宁科创雨水处理、北京好利阀门高新阀门和天然气门站制造、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二氧化钛强氧还原等高新技术在我县转化。

3.促进点对点合作。邀请相关高校院所专家来如举办科技成果信息会,采取合作共建重点实验室、研发基地、研究生实习基地等,加快高校院所新技术、新成果的产业化。重点跟踪、拓展与武汉、陕西、天津地区高校合作,积极推进九九久科技与武汉理工、如通机械与西安石油大学、利田科技与西北工大、东昌化工与天津大学的产学研合作。

(四)强化科技惠民服务,加快民生科技创新

1.加快科技服务超市建设。围绕我县海洋特色产业,提升农村科技服务超市服务“三农”水平,努力解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进一步加强与上海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省海洋水产研究所产学研合作,及时将新品种、新技术送到广大农民手中,为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和农民致富提供科技支撑。

2.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致富为目标,以科技富民项目为抓手,以农民需求为重点,以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为载体,选派农业科技人员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地头,把当前农业生产急需的实用技术和农业政策送到农民手中。开展多种形式的送科技下乡活动,推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现代农业新知识的普及推广,提升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科技致富技能。

3.大力发展民生科技。在生态环境、人口健康、土地改良等领域,推广应用一批先进适用的技术和产品,实施一批科技惠民工程,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环境,提升生活质量。重点抓好北京合力清源公司的“综合利用畜禽粪便制造高品质天然气体”项目跟踪服务,做好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提升农村生态环境。深入推进与北京亚东制药、北大药学院的交流合作,开展耐盐中药材试验试种,加快沿海盐碱地土地改良进程。

(五)促进创新环境优化,加快服务体系构建

1.加快创新人才招引。完善创新人才激励保障机制,积极推进以高新区为核心的科技城、软件园、孵化器、加速器、人才公寓等硬件建设,积极研究人才落户需要,推进软件服务配套到位,发挥高层次人才及其团队的研发创新能力,把人才引进工作与重大项目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研发机构建设结合起来。加大对“”、“企业院士工作站”、“双创计划”、“博士集聚计划”等人才引进计划实施项目的跟踪和服务,提升对项目的扶持力度,注重发挥“科技镇长团”的桥梁纽带作用,最大限度的支持和帮助科技人员创新创业。

2.加强科技融资服务。广泛宣传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专项资金政策,稳步做大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资金贷款总量,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引导作用,帮助中小微企业打通快速和低成本融资渠道,缓解我县中小微科技型企业贷款难题。加强与金融系统的合作,探索建立科技金融风险基金、科技产权交易中心,加快发展科技银行、科技小额借款公司、科技担保公司等金融组织。

3.加大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加大发明专利扶持力度,拓展专利引进渠道。重点在技术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获取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着力做好中天科技、九九久科技、高盟新材料、泰禾化工等专利大户培育。努力做好与我县关联的上市公司、科技型企业专利申请和授权专利的转移登记服务工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宣传,加大专利侵权案件的查处,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

四、组织保障

1.强化组织领导。调整优化全县科技工作组织体系,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县镇(区)二级联动科技工作机制,实行主要考核指标月度排名通报和分析制度,通过季度例会、重点工作推进会等加强工作分析研究,切实解决科技创新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2.强化政策引导。优化调整县级科技创新创业激励政策,加大财政科技扶持力度,确保科技经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发挥科技政策引导作用,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向科技企业,形成政府资本为引导、社会资本为主体的多元化格局。积极争取上级科技项目扶持,严格执行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企业技术开发项目备案加计抵扣等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积极做好技术开发项目备案工作,扩大科技政策的惠及面。

第4篇:科技创新的重点范文

探索与选择

南阳市是河南省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农业大市。早在20世纪80年代,南阳市就在全国较早提出了“科技兴宛,教育为本”的发展战略,在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尤其是进入21世纪,南阳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启动并实施创新带动战略,逐步把南阳经济社会发展带上了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

南阳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0-2011年),起步阶段。2010年3月8日,以南阳市创新带动办公室成立为标志。南阳市委召开市委全会对实施“四个带动”进行动员部署,南阳市上下把创新带动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区域竞争力的主要抓手,迅速启动,全面铺开,扎实推进,南阳市科技发展呈现出科技创新不断深化、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加快,体制机制活力逐步迸发,管理创新稳步推进的良好态势。

第二阶段(2011-2013年),探索阶段。2011年9月6日,南阳市人民政府正式向国家科技部申报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南阳市委、市政府以宛发〔2011〕10号文出台了《关于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若干意见》,提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产业创新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管理创新为保障,以观念创新为基础,坚持整体推进、产业优先、开放创新、空间拓展、协调推进的原则,积极探索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路子。

第三阶段(2013年至今),深化阶段。2013年4月19日,国家科技部正式确定南阳为部级创新型试点城市。南阳市委、市政府把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作为新起点、新契机,全面启动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战略,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意见》,编制了《南阳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规划》和“三库二表”,即围绕创新体系和产业发展,建设重点项目库、重点技术需求库、科技人才库和高新技术运行情况表、自主创新平台运行监测表,做好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基础数据和监测评价工作。先后邀请国务院参事、原国家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为南阳市委中心组作了“创新方法与自主创新”报告,组织了多层次、大范围的培训活动。南阳市科技局、市统计局组织有关专家,组成南阳市科技创新研究课题组,对南阳市创新能力指数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了南阳市创新能力加强企业,激发了南阳市企业科技创新的热情,一个南阳市上下依靠创新驱动的大好局面逐渐形成,各项工作正在深入推进。

做法与成效

南阳市在推进部级创新型城市建设上,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其主要做法是:

1.抓环境,营造浓厚创新氛围。

一是宣传发动。2013年南阳市召开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大会,出台了《南阳市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和《南阳市自主创新体系与发展规划》,对南阳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科技创新重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充分利用科技活动周、科普日、知识产权日等契机,采取在新闻媒体开辟专栏、专题,运用网络、简报、标语等形式,大力宣传创新带动的重大意义和精神实质,广泛报道在创新带动过程中涌现出的典型事例,南阳市共在各类新闻媒体发表创新带动稿件198篇,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声势,使创新带动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二是培训带动。坚持创新带动、培训先行的工作理念,围绕观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邀请当代自主创新领军人物王永民教授作了“爱国务实谈创新”大型主题报告,科技部“创新方法企业行”选择天冠集团作为整个活动的首站,举行了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讲座,组织了多层次、大范围的培训活动。

三是政策推动。2011年初,南阳市委、市政府提出《关于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若干意见》,把建设创新型南阳上升为城市总体发展战略,将创新指标分解成65项重点任务,明确到责任单位,制定了实施细则。目前《南阳市实施“四个带动”绩效考评奖惩办法》将科技投入等6个具体指标正式纳入目标管理体系。同时,出台了《关于加快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的意见》、《南阳市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南阳市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南阳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各县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也纷纷出台措施,对科技、体制机制和管理创新进行奖励扶持。如:淅川县出台了《科技创新奖励办法》《专利资助基金管理办法》等文件,设立创新带动专项资金,鼓励、支持各类创新活动。

2.抓重点,强力推进科技创新。

一是切实加强创新研发平台建设。按照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强技术中心、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建设,着力打造一批行业领先、水平一流、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响的研发机构,为技术创新常态化和持续化创造条件,提供保障。西排公司以内燃机排气歧管产品为主导,在继承传统铸造技术的基础上,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创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内燃机排气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实力稳步增长;该企业起草的“排气歧管用铸铁件暨奥氏体件企业标准”国家标准通过评审,填补了国内空白。同时,注重运用市场机制,集聚创新资源,推进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在战略层面有效结合,支撑和引领产业技术进步。南阳防爆集团、防爆研究所、瑞发水电等3家企业联合成立河南省首个产业技术战略联盟――河南省风电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利达光电与上海理工大学、上海交大全面合作,建立了“光电产业技术战略联盟”,有力地促进了企业技术研发。

二是着力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南阳市科技局明确提出以项目带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以争取国家、省重大科技项目为重点,围绕装备制造、纺织、石油化工、冶金建材、食品五大战略支撑产业和新能源、生物、光电、新材料四大战略先导产业,组织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项目,二胶厂“电子纸”、首控光电“激光电视”、利达光电“DLP”摄影机、天冠集团全降解塑料4个入选国家863计划项目进展顺利。

三是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南阳市牢牢把握人才为科技创新的根本,坚持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还组织召开了南阳市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大会上,对获得“南阳市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的8名科技人员每人重奖20万元,在社会上引起了良好的反响,大大激发了科技人员在经济建设主战场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3.抓难点,着力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

一是围绕破解制约南阳发展瓶颈问题抓体制机制创新。产业集聚区建设是推动南阳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针对建设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体制机制问题,各地大胆探索,着力破解。在领导体制上,明确县委书记、县长分别并兼任当地产业集聚区管委会书记、主任,大员上前亲自抓;在运作机制上,相继出台了推进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管理办法、考核方案等配套政策措施,建立了产业集聚区积累机制、服务机制和激励机制,促进产业聚集区又好又快发展。针对南阳工业经济发展缺乏龙头企业的软肋,南阳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实施扶优扶强战略,把大型企业集团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来抓,筛选确定了100家重点企业,通过战略重组、上市融资、政策扶持等措施,加大生产要素集聚,着力培育天冠、二胶厂、中光学等一批产业突出、市场占有率高、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针对市民反映强烈的城市管理等问题创新管理模式,成立市城市管理局,引进先进城市管理理念,探索城市管理的新措施、新办法。在管理体制上,进一步调整充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和城管办工作机构,构建“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大城管”格局;在管理标准上,坚持精细化管理,制定环卫、市政、园林绿化等精细化作业标准,实施路段责任承包、奖惩问责等制度,推动城市管理由“突出型”、“粗放型”向“长效型”、“精细型”转变。

二是围绕热点难点问题抓政府管理创新。南阳市结合机构改革,大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减少审批环节,提高机关效能,提升服务水平。南召县创新政府工作部门管理办法,实施绩效积分考评制度,运用量化的方法,重点围绕目标评定、履职评价、行风评议、促争先创优、促“两转两提”、“三评两促”五项指标,对县政府工作部门履行过程、结果进行评价,以此促进绩效提升和干部作风转变。在移民迁安中,移民部门在充分尊重移民意愿的基础上,严格履行法律程序,提请南阳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丹江口库区移民安置新村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对移民新村建设采取“双委托”创新模式,即先由移民委托迁安组织,再由迁安组织委托安置区乡镇政府,确立安置地乡镇政府的建设主体地位和监督管理权,确保了建房质量和建设进度,实现了移民工作“四年任务,两年完成”的目标,创造了伟大的南阳移民精神。

三是围绕提速增效抓企业管理创新。在推进企业结构调整中,狠抓企业管理创新,在南阳市确定20家重点企业作为试点,全面推广企业资源规划管理(ERP),把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统一起来进行管理,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现有资源,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新野县鼎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根据电子行业的特点,一改传统的管理方法和模式,大胆推广应用ERP管理系统,实现了企业效益和职工薪酬的双提高。

4.抓推进,强化工作举措。

一是明确工作重点。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南阳市先后制定了《创新带动工作实施方案》《2010年创新带动工作计划》等,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并将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到县区和市直单位,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建立了南阳市创新带动联席会议制度和创新带动办公室日常工作制度、调研制度等,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例会,听取工作汇报,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安排部署下步工作,确保创新带动工作深入推进。各县区和市直部门也都成立了创新带动领导机构,做到有机构、有人员、有制度,南阳市上下形成高效联动的工作体系。

二是坚持典型推动。在实施创新带动工作中,南阳市创新办坚持抓点带面,以典型引路推动整体工作上水平。结合各县市区和企业的基础条件及工作特点,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和管理创新等领域,筛选和培育了4大类9个方面特色鲜明的典型,加强指导,打造亮点。并多次召开现场观摩会,交流经验,示范推广。

三是强化跟踪问效。对确定的中心城区产业集聚区体制机制创新等6项优先启动的重点任务,明确了责任单位和分区领导,提出了督点、时间节点、工作进度等要求,实行全程跟踪问效。目前已组织4次南阳市范围内的督查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工作开展。同时,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制定了《南阳市实施创新带动考评办法》,把创新带动纳入南阳市目标管理和工作实绩考核内容,明确完成时限,严格进行考评,以此调动各级各部门抓创新带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经过几年来的不懈探索和努力,南阳市在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

2013年,南阳市专利申请3 141件,较2012年增长29%,其中发明604件,增长41.5%;实用新型2 133件,增长28.3%;外观设计404件,增长16.1%;在2013年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中,南阳16个项目获奖,位居省辖市第三名,其中一等奖2项,占省辖市获奖总数1/4以上。2013年南阳市科技进步奖170项。创新要素不断聚集。天冠集团和防爆研究所成功入选科技部首批创新方法试点,宛西制药“现代技术集成在传统中药浓缩丸应用”、利达光电“新型光学引擎及数字投影机”等一大批创新项目分别列入国家、省重大科技专项,防爆电气研究所主持制定了“IEC国际矿用设备标准”,实现了南阳市主持制定国际标准零的突破。

2.自主创新平台不断壮大。

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建设,着力打造一批行业领先、水平一流,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响的研发机构,为自主创新提供保障,取得显著成效。河南省新能源领域首个部级重点实验室――“车用生物燃料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南阳市获准组建。“昆虫生物学实验室”被认定为首批河南省国际联合实验室。河南省首家孵化器式公司制实验室―今凯基因实验室落户南阳。围绕新能源、光电光伏、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河南省光学薄膜工程技术中心”、“河南省印刷影像工程技术中心”等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建成。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南阳市小麦育种工程中心”、“南阳市花生提取工程中心”等一批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成。围绕民生健康发展,“南阳市烧伤整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阳市肿瘤分子生物学与治疗重点实验室”等一批医学科技创新平台建成。到目前为止,南阳市市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发展到255个,其中国际联合2个、部级1个,省级36个,市级216个。

3.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

紧紧围绕南阳市新能源、新材料、光电光伏、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以“火炬计划”为龙头,积极推进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取得明显成效。南阳防爆集团、二机集团、森霸光电等40家企业成为部级高新技术企业。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得到实施。二胶厂承担的省重大科技专项“紫激光计算机直接制版版材关键技术研究”,打破了国外公司的技术和市场垄断,累计实现产值2.5亿元,出口创汇2 275万美元。天冠集团秸秆纤维乙醇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示范项目,在纤维素酶和糖化设备研制开发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糖醇转化率已提高到45%以上。防爆集团承担了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压水堆核电站中低压核级电动机”项目,研制开发出了新一代AP1000核电站用核级电机,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核级电机生产技术的国家。淅减组织实施的“高速列车抗蛇形减振器产品研发”取得重大进展。河南通宇实施的“电动客车动力系统研究与开发”获得重大突破。南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增加值大幅度提升。目前,南阳市成功地创建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光电和新能源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南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被河南省政府确定为首批创新型产业集聚区。

4.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南阳市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约40万人,其中,中高级职称的科技人员达到7万余人,南阳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事科研活动的科技人员达到12 000余人,从事科技创新的科技人员明显增多。王光谦、张勇传、刘燕华等14名院士和高层次专家被市政府聘请为科技顾问,杜祥琬等27名两院院士被天冠集团、南阳理工学院等企业和高校聘请为高级发展顾问。围绕重大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的研发,河南省轴承热轧材料等10家院士工作站在南阳市建成。南阳市企业已与清华大学等39所高校、中科院化学所等22家知名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科技合作关系。南阳市科技特派员发展到2 000余人。

5.创新成果转化步伐明显加快。

推进新兴战略产业发展,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取得明显成效。南阳市科技局与北京市科委全面建设京宛综合科技服务平台开始启动;与北京中关村管委会确定建设“南阳中关村科技产业园”;与清华大学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共同打造中国水都、南阳水产业园;与浙江大学共同建设产业技术转移中心;与华中科技大学共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深入实施“中英低碳城市发展合作项目”,伦敦大学与通宇集团“新能源汽车”项目进展顺利;南阳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与欧洲可再生能源中心达成科技合作协议;“纤维乙醇”、“紫激光”、“新型光学引擎及数字投影机”等一批创新成果顺利实施,设施农业、节水浇灌、病虫防治、标准化养殖等一批农业实用技术得到很好的推广应用,南阳市科技成果转化步伐明显加快。

6.体制机制创新初见成效。

在产业集聚区建设上,创新运作机制、投融资机制和人才培育机制,理顺了领导体制,优化了管理体制,解决了税收分配、土地使用等制约发展的诸多问题,实现了轻装上阵,快速发展。在中心城市管理上,以成立城市管理局为契机,以“六创一迎”活动为抓手,大力推行精细化管理,继续对交通秩序、环境卫生、市场秩序等进行整治,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受到了广大市民的好评。在“三农”发展上,重点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改革试点,唐河县探索出流转式、全程式、菜单式三种土地托管经营模式,目前已托管土地2万余亩,涉及农户500余户,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基层党建上,城市社区党建亮点纷呈。卧龙区整合各类资源,创新服务党员、服务群众工作平台,在7个街道40个社区全部建立了党员服务中心,集教育培训、就业服务、关爱帮扶、奉献服务、文化娱乐和党务工作日常六大功能为一体,形成了设施完善、功能完备、运行有序、作用明显的党员服务网络,构建了城市党建工作新格局。宛城区探索建立了以社区和驻区单位党建工作为依托,以健全和完善共建协作机制为核心的“大党委”工作模式,推进社区党建工作从垂直管理向区域整合,实现了社区党建工作优势互补、共驻共建。南阳市科技局创新科技成果奖励机制,建立成果初审制度、回避制度、反馈制度和跟踪问效制度,受到社会广泛好评。西峡县创新教学方法,探索出了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教学质量和升学率大规模提升。

问题与不足

创新型城市是指主要依靠科技、知识、人力、文化、体制等创新要素驱动发展的城市,对其他区域具有高端辐射与引领作用。

通过调研,我们深深感觉到南阳创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以来,初步形成了鼓励创新、支持创新的良好氛围和政策环境,也积累了一定的技术创新储备,出现了比较好的工作态势和趋势。但与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要求相比,与深圳、杭州等发达地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相比,这项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1.科技投入严重不足。

表现在财政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南阳市县两级财政都存在着投入不足的问题,科技投入导向不明确;企业投入不平衡,中小企业科技投入尚未达到一定的比例,企业尚未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金融投入强度不够,中小企业科技发展面临资金的困扰。

2.创新人才结构不合理。

南阳市40万专业技术人才,大部分集中在教育、卫生系统,真正在工农业第一线,在经济建设主战场从事科技研发的科技人员明显不足。表现在每年市级科技成果工农业领域比例偏少。

3.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在近3年发明创造中,专利申请数量上有了大幅度提升,但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市场带动力强的项目不多;在发明专利、外观设计、实用新型三类专利中,发明专利占的比例偏低;在总的专利申请中职务发明占的比例偏低;在非职务发明中,专利实施率偏低。在企业专利申请中,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有的大中型企业,尚未实现专利申请零的突破。

4.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

南阳市1 252家规模以上企业只有40家高新技术企业,并且缺乏产业带动的龙头、大型企业、上市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占南阳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很低。产业带动能力弱,科技支撑能力不强。

5.科技服务能力弱。

现代科技服务业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一些大型科学仪器、科技文献信息共享等基础性的科技服务尚未开展;创新资源整合不充分;是科技企业孵化、技术交易市场发育不足,金融科技服务尚未形成,现代科技服务业发展存在“短板”。

6.对创新的认识不到位。

传统文化“求稳安逸”心态和经济发展“速度数量”偏好,导致对创新的地位、作用和规模认识不到位,阻碍了创新积极性、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对策与建议

加快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纵观世界发展格局,高瞻远瞩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关系南阳市发展全局的大事,对于保持经济持续增长,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加快中原崛起南阳振兴步伐,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南阳市的实践表明,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是南阳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加快南阳可持续发展的英明之举,是南阳市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南阳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是南阳市提升要素禀赋结构,参与全球经济竞争与合作的重要途径。目前,南阳市创新型试点城市已经进入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

如何进一步提升南阳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的速度、质量和水平,通过思考和研究,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以创新为理念,确定城市发展定位。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推进南阳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关键在创新。必须坚持把创新作为南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贯穿到城市经济、科技、教育及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制定城市创新发展总体规划,增强创新能力,完善城市功能,探索新型发展模式。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创新政策环境,进一步加强对创新工作的领导,加大科技、教育和人才投入,提高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集成各类资源支持创新发展,提高城市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辐射和带动区域又好又快发展。

2.以项目为抓手,深入推进科技大招商活动。

进一步完善市厅会商机制,密切关注、认真研究部厅科技创新政策动态和项目导向,积极推动已纳入省部会商、市厅会商框架内的省以上重大科技项目落地,争取更多的南阳市科技项目纳入国家和省科技创新规划,争取省以上更多的科技资源和财政支持向南阳市倾斜。加大科技招商力度,通过科技招商引进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解决一批关键技术难题,吸纳一批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建立一批长期稳固的产学研合作关系。组织开展各类境内外科技交流与大型经贸洽谈活动,做好科技成果转化对接工作。进一步加强与央企和高校院所的合作,举办对接央企暨产学研合作交流会,建立起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合作发展新机制,在自主创新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等方面深化合作,助推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3.以企业为主体,打造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企业集群。

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要着力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善于调动一切有利因素为我所用,能够将技术、资本和人才等创新要素有机整合的企业主体。结合国内外产业技术的发展方向,重点研究和建立新能源、光电、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以及农业主要领域的产业技术路线图,筛选和确定制约南阳市产业当前未来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组织国内外科研力量开展关键技术研发,依靠科技手段打通全产业链,培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企业集群,推动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建设开放式创新平台,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国外或先进发达地区设立研发中心,引导并鼓励外资以并购、直接投资等方式在南阳市设立研发中心;积极打造一批部级和省级创新平台。

4.以高新为方向,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

建设南阳市创新型城市必须在高新技术上下功夫,在产业化、规模上做文章。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产业和技术在大规模转移的同时,也为高新技术产业化提供了更加先进的技术支持、更加优秀的科技人才队伍和更加庞大的市场需求。要在大力实施“五个一百”行动计划的基础上,集中力量,重抓重推,重点培育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等六大新兴产业。要坚持把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作为加快转型的契机,坚持产业转移与技术转移上结合,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相结合,加大承接技术转移的力度,促进更多的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和企业落户南阳。要通过组建产学研战略创新联盟,组织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对接活动,完善科研成果利益分配机制,设立各种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等措施,破解创新成果转化中的瓶颈制约,实现从科技创新到科技创业的转变。产业集聚区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平台,要把企业的创新能力和项目的科技含量作为入驻产业集聚区的重要标准,在科研立项、平台建设、成果鉴定和创新人才培养使用等各个领域向产业集聚区倾斜,增强产业集聚区承接技术转移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能力。以提升创新能力和完善服务功能为重点,发挥各个产业集聚区的作用,推进南阳高新区“二次创业”,充分发挥高新区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集聚、辐射和引领作用。

5.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建设南阳市创新型城市,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推进经济发展过程中,要以中原经济区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为统揽,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重点发展循环型工业。推进工业上下游产品持续利用,重点培育油碱化工、装备制造、电力能源、冶金建材、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工业循环产业链。开展资源循环利用和废弃物综合利用。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积极研发主要农作物、林草、畜禽等抗疫性强的优质种质资源和优良品种。积极发展循环型农业。推行各种农业循环模式,大力推进“畜-沼-气”、“种植-饲料加工-养殖-有机肥料-种植”等重点循环产业链条。要全面推进低碳生产模式和低碳生活方式,加快低碳城市、低碳园区、低碳社区、低碳学校、低碳家园建设,全面促进南阳市低碳化转型。推进碳排放交易试点工作,完善碳排放管理体制,建立碳排放统计和监测体系。逐步建立起以绿色发展为理念,以绿色生活为导向,以绿色生产为重点,全民参与的绿色南阳建设机制。明确各级政府建设绿色南阳的职能定位和目标责任。加大科学普及力度,提高全民基本科学素养,鼓励和引导企业推行绿色技术、绿色工艺和绿色生产。倡导个人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按照绿色生活的基本要求,做到节能、节约生活,促进科技成果更多惠及民生。

6.以服务为重点,加快现代科技服务业发展。

建设南阳市创新型城市,必须建立健全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形成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为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优质高效服务。重点发展科技咨询、资产评估、产权交易、融资担保等中介服务机构,进一步激活科技服务资源,进一步提升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市场等的服务功能和专业化水平,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各类技术转移和服务机构,建立高素质的科技中介服务人才队伍。加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和科技资源共享网络建设,完善开放共享的保障政策和运行机制。创新投融资体系,支持商业银行加大对科技创新的信贷支持,探索建立科技银行,完善科技型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加大对社会资金设立风险投资基金的引导支持和补偿,支持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科技投融资体系。

7.以人才为保障,壮大科技创新队伍。

科技创新,人才为本。人才作为一种智力资源,是一种无形资源,更是一种无限资源。南阳市作为一个人口大市,必须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变为人才资源优势。要充分发挥南阳师范学院、南阳理工学院等大中专院校在建设创新型南阳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要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加快各类人才,特别是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要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善于发现和培育创新人才,不拘一格选拔使用人才,研究设立“市青年科技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发挥好对人才的培养和带动作用。要不惜重金把领军人才引进来,舍得开出优惠的条件,把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吸引到南阳来创新创业,把先进技术、专利成果招引到南阳来转化。通过改革用人机制、实行政策引导、提供创业载体、加强创业指导等多种办法,使本土的外来的科技人才都能在南阳大地上有用武之地。

8.以改革为动力,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第5篇:科技创新的重点范文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建设一批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为目标,把科技招商放在创新载体建设的第一优先位置,不断强化“项目为王”的理念,加大科技招商力度,创新科技招商方式,加快集聚各类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创造和转化更多的创新成果,更好地服务和推动“三个”建设。

二、目标任务

1、总体目标:经过3-5年努力,每个创新载体在集聚知名院校所、研发机构、公共服务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创业创新领军人才等各类创新资源和要素上取得明显突破,成为区域内最重要的在省内外具有较高水平和知名度的技术创新基地、科技成果转化输出基地、创业孵化基地和高素质人才集聚基地。

2、各创新载体年度目标:

(1)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在创新载体内建设教育、科研或科技服务机构2家以上;

(2)引进并建成市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以及各类产业研究院等研发机构10家以上;

(3)引进并建成各类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风投、创投等公共服务机构2个以上;

(4)引进高新技术孵化企业20家以上;

(5)引进各类人才1000名以上,其中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和优秀博士人才4名以上。

三、招商重点

1、突出本地重点企业研发机构导入。充分利用各类创新载体良好的平台环境、宜业宜居环境,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快把本地重点企业建立的“三站三中心”导入创新载体内,率先实现本地科技创新资源的集聚、集约发展,加快本地研发机构做强做高,从而进一步增强对域外科技创新资源的吸引力和集聚力。

2、突出知名大校大所引进。大力引进与本地产业创新需求相衔接的国内外知名院校所,在创新载体内新办符合产业发展和创新需求的研究生院、分校、学院、继续教育机构、科研和科技服务机构,设立相关分支机构或建立产学研联合体。

3、突出高端研发机构创建。以政府投资为引导,招引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建设一批对接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公共技术研发平台;重点引进一批科研院校所在创新载体内设立前沿技术重点实验室、特色产业研究院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力引进国际国内知名企业来我市创新载体设立研发总部或分中心。对已建或在建的公共研发平台和企业研发平台,要围绕行业一流水平,高起点定位,强化改造提升,加快建设一批部级重点实验室、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和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4、突出公共服务机构培育。各地围绕自身产业定位,积极吸引国家检验检测中心或重点实验室入驻创新载体设立分中心或分支机构。加快建设技术交易、专利、人才培训、管理咨询、网络信息及人力资源开发等中介服务机构。着力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风投、创投机构在创新载体内创办公司或设立办事机构。积极引进科技支行、科技小额贷款和科技担保等金融机构。

5、突出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引进重要产业关键环节项目、关键共性技术项目和产业前沿技术项目,大力招引院校所高新技术科研成果、最新国际科研成果和企业高端研发成果,加快高新技术成果的孵化,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6、突出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围绕重点产业和科技优先发展领域,大力引进科技领军人才、高素质管理人才和创业创新团队。强化人才招引服务体系建设,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溢得出。

四、保障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市、县领导挂钩联系、督查推进创新载体重大项目招引机制。“创新”建设工作小组负责全市创新载体招商工作的组织推进,各地政府和各园区管委会是创新载体招商的责任主体,要制定招商行动方案,创新招商方式,完善招商项目规划,建立专业招商队伍,确保招商工作落到实处。

2、强化目标考核。结合“创新”建设工作小组成员季度例会,分阶段交流和点评创新载体科技招商进度,确保各创新载体招商和建设工作有序有效推进。每年由市创新办组织对各创新载体的招商和建设情况开展一次星级考核认定,并将考核结果计入市“创新”建设和创新型经济目标管理考核得分。

第6篇:科技创新的重点范文

――坚持一个核心,就是要坚持把全面加强自主创新作为推进我省又好又快发展的核心战略。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已成为增强综合国力、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总书记指出:“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近年来。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从总体上讲,仍然属于能源、资源消耗型增长和投资拉动型增长,经济发展的粗放型特征还比较明显。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已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企业增效难度增大,资源要素紧缺,环境压力加大。当前,我省进人了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重要时期,我们只有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之路,把自主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才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突破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保持经济稳定较快增长:才能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城乡一体化水平:才能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加快教育、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实现五大突破。就是要按照建设科技强省和创新型省份的要求,努力在以下五个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一、在优化创新环境、发展创新文化、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上取得新突破。一是加强科技法律政策环境建设。结合浙江实际制订和修订国家有关科技法律法规的实施办法,及时总结、规范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有关增加财政科技投入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整个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二是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激励和保护机制。研究编制必须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产品目录和应对策略。把取得自主知识产权作为科技计划立项和验收的重要指标,纳入科技管理全过程。鼓励和引导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大力开发、申请、拥有专利技术、软件著作权特别是发明专利。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完善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协调机制和行业自律机制。实施技术标准战略,重点在纺织品、软件等我省优势产业领域,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订、修订活动,逐步形成若干先导型的标准化体系。三是继续抓好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的完善和考核工作,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第一生产力不动摇。积极开展创建科技强县(市、区)活动。四是加强科技宣传和普及工作。通过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提高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和公众科学素养。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新”的良好氛围和“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努力形成全社会重视自主创新、参与自主创新的热潮。

二、在建设创新平台和创新载体、完善区域创新体系上取得新突破。一是加快公共科技基础条件、行业和区域三类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围绕重点产业、重点区域,以股份制、理事会、会员制等多种形式,整合科技资源,新建汽摩配、绿色化工、生物医药、皮革等一批行业和区域创新平台。加快已建的18个创新平台建设,着力在支撑发展、资源整合、成果应用、机制创新上下功夫,努力使创新平台成为科技要素集聚高地、科技创新高地和科技成果转化高地。二是加快“六个一批”创新载体建设。深化改革,做大做强重点企业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和试验基地、重点科研院所、重点科技企业孵化器、重点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重点科技中介机构等“六个一批”创新载体。鼓励和支持以企业为主建设一批创新载体,着力培育一批国内外一流的科研机构、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和创新型企业。三是继续建设和繁荣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强化服务,完善功能。做强做大专业市场,服务区域块状特色经济。加快建设“科技信箱”,促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科技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互动和资源开发共享。

三、在培养引进创新人才特别是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集聚国内外优质科技资源上取得新突破。一是全面实施“百千万科技创新人才工程”。通过实施重大专项,凝聚和扶持创新团队,培养科技领军人物等高层次科技人才。通过构建科技创新平台,为科技人才的集聚、创新、创业提供坚实的基础条件支撑和完善的公共服务。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大力培养、引进创新人才。建立科学的人才考核评价机制,完善科技人员的职称评定、成果奖励、分配激励政策。改革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科研体制与绩效考核办法,鼓励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把获取专利、软件著作权等自主知识产权和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作为技术职务晋升、业绩考核、奖励分配的重要指标。二是深入实施引进大院名校战略。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大院名校的全面合作。鼓励各地结合实际,积极引进国内外大院名校和大企业共建研发机构等各种形式的科技创新载体。积极开展以俄罗斯、乌克兰、欧美、日韩为重点的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建立我省与港澳台的科技合作机制。三是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根据我省科技经济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从我省优势学科和人才条件出发,选择已有一定研究基础、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和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关系重大的领域,加强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衔接,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重点实验室建设等进行重点科技攻关,争取重点突破。

四、在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攻克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上取得新突破。一是全面实施高新技术产业“翻两番”行动计划。围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能源与高效节能、现代装备、新材料等重点高新技术领域,组织实施和滚动实施半导体照明、嵌入式系统开发及应用、数

第7篇:科技创新的重点范文

今天,市委、市政府召开高规格的科技创新大会,主要目的是贯彻落实全国、全省科技创新大会和全省科技奖励暨创新奖励大会精神,总结成绩,表彰先进,交流经验,部署任务,在全市上下营造重视科技创新、支持科技创新、鼓励科技创新的浓厚氛围,不断开创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的新局面。

刚才,科技部周司长宣读了《国务院关于常德高新区升级为部级高新区的批复》,这是对常德科技创新工作的充分肯定和极大鼓舞;艳阳同志宣读了表彰奖励通报,部分获奖代表作了典型发言;省科技厅鲁厅长对下一阶段常德的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我们要认真领会,抓好落实。借这个机会,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获奖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表示亲切的问候,向关心支持常德科技创新工作的各位领导、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科技创新是谋发展的战略之计,要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当今时代是创新的时代。谁能在创新上抢先一步,谁就能在发展上胜出一筹。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创新发展的战略部署上来,统一到全省科技创新大会的总体要求上来,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快推进科技强市建设。

1.要着眼更高站位推进科技创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创新是第一驱动力,对时展如此,对民族进步如此,对个人事业也是如此。党的十以来,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摆在首要位置。特别是去年5月在全国“科技三会”上的重要讲话,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我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我国要成为世界科技强国,这为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实现我国科技事业跨越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省委省政府紧跟中央决策部署,大力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相继召开全省科技创新大会、全省科技奖励暨创新奖励大会,从科技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人才创新、平台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具体部署。我们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坚决把思想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坚决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决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创新发展、智慧发展、持续发展。

2.要着眼现实基础推进科技创新。近年来,面对经济下行、产业转型的巨大压力,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全市科技发展事业迈上了新的台阶。一是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十二五”期间,全市共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励43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全市每万人发明拥有量1.94件,排名上升到全省第四位。二是经济支撑更加强劲。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增长,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到113家,高新技术产值突破1000亿元。农业科技创新亮点纷呈,农村特派员创新创业行动、星创天地建设“常德经验”得到部省推介。民生科技取得重大突破,在人口与健康、海绵城市建设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关键技术成果,省级科普基地增加到12家。三是创新平台提质升级。常德高新区升级为部级高新区,常德国家农业科技园获批建设,汉寿经开区、津市工业集中区获批为省级高新区。目前,全市拥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家、重点实验室3家、院士专家工作站7家,部级星创天地2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5家。四是制度保障日益完善。围绕科技体制改革、财政科技投入、科技金融结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科技创新制度体系初步形成。成绩值得充分肯定,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比如,创新氛围不浓,企业自主创新的意愿不强,研发投入低,产业发展整体上还处在中低端水平;高端创新平台不多,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还是空白,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数量不多;研发经费投入偏少,**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的1.21%,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8%、全省平均水平的82%;创新环境不优,科技创新的意识、体制、环境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等等。问题就是方向,差距就是潜力。我们要立足现实基础,坚持问题导向,以更高的标准、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抓好科技创新,坚定不移朝着建设科技强市的目标阔步迈进。

3.要着眼战略需要推进科技创新。当前,常德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前不久召开的市委七届四次全会,着眼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部署推进开放强市、产业立市战略,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就是着力抓好产业培强、干部培优、机制培活、作风培实的重点任务,着力推动全市发展从追求颜值向追求颜值与气质并重转变,从注重规模规格数量向注重管理质量效益转变,从内陆大市向开放强市转变,从全面开花向重点突破转变。推进开放强市、产业立市,不能就开放抓开放、就产业抓产业,而是要以开放和产业为主线,把方方面面的要素汇聚起来,把方方面面的力量凝聚起来。这其中,科技创新作为第一驱动力,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抓好产业培强,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功能;抓好机制培活,离不开创新的引领作用;抓好“四个转变”,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强力驱动。我们要着眼开放强市、产业立市的大局,把加快科技创新作为推进战略落地的关键之举,把创新与开放、产业更好地融合起来,为常德发展注入更加持久强劲的动力。

二、科技创新是促发展的力量之源,要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竞争的根本出路

抓创新首先要抓科技创新,补短板首先要补科技创新短板。当前,我市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表面上看是由于经济下行压力大,产业结构不优,但核心还是在于创新资源不足,创新能力不强。我们要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积极推动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新的竞争优势。

1.要围绕产业转型升级抓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手段,促进发展是目的。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关键要落脚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上来。要推动工业技术创新。积极对接“湖南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行动计划”,大力推进烟草、食品及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补链强链”技术改造。大力培育和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一批技术引领型的“小巨人”企业,建成一批创新引领型的产业基地。要推动农业技术创新。常德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市,技术创新是解决农业问题的关键举措。要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在农作物选择、种养殖方式和农产品加工等方面实现新转变。要用现代科技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业生产机械化等方面实现新提升。要积极推广农业“互联网+”,深入推进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市建设。要推动服务业技术创新。当前,老百姓的消费需求很旺,要抓住消费转型升级的有利契机,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科技和信息服务等生产业,广泛开拓云计算、大数据、服务外包等新兴业态,提高服务业的发展层次和整体水平。要推动民生领域技术创新。围绕生命健康产业,开展基因诊疗等研究,推动重大疾病、职业病及精神病药物的研发与产业化,提升中医药现代化水平,培育医养结合的新兴生命健康服务业。支持企业研发海绵城市建设新技术新产品,促进海绵产业发展。加快工业污水处理、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秸秆和农村废弃物回收利用、农业面源和稻田重金属污染防治等方面的科技成果研发应用,加强食品安全保障、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及应急管理等方面研究,提高科技创新服务民生的能力和水平。

2.要围绕强化企业主体抓科技创新。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也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再小的企业,一旦掌握先进核心技术,就可能成为市场的“宠儿”;再大的企业,一旦丧失自主创新能力,就必然被市场淘汰出来。要促进企业成为创新决策的主体。上海、深圳等发达地区的经验表明,企业参与科技决策的程度决定科技发展的深度。从我市来看,重点骨干企业对全市重大科技项目、重点科技工程的参与度还不高,要健全以企业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的科研立项和资助机制,以项目为核心合理配置科技资源。要促进企业成为科研组织的主体。技术研发是企业的生命线。中锂新材通过锂离子电池隔膜技术的研发突破,成为了行业的“领头羊”。要鼓励企业自主研发创新,大力支持骨干企业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实验室等研发平台。要鼓励企业协同创新,大力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和相关应用研究。要促进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落实好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利成果转化补助等政策,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积极向上争取科研资金项目,把国家、省里支持企业研发创新的政策用好用足。

3.要围绕加强平台建设抓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没有良好的载体平台,就难以发挥规模效应和乘数效应,就难以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和高层次人才。要建好科技园区平台。重点抓好常德高新区建设,出台支持常德高新区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提质升级三年行动方案,下大力解决目前园区管理体制机制不顺、高新产业不大不优、基础设施不完善、创新资源不足、配套服务不全不专等问题,打造以生命健康产业为特色引擎,以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为重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力争把常德高新区建设成为泛湘西北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要以部级高新区成功获批为契机,推进各类科技园区提质升级,建好部级经开区和农业科技园区,创建一批省级高新区、农业科技园区。要建好科技创新孵化平台。科技孵化器是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吸引高新技术成果和人才的重要阵地。要结合各园区的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多形式多层次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使之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科技企业成长基地、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要建好产学研合作平台。目前,全市企业掌握的关键核心技术微乎其微。要解决这一问题,单靠企业自主研发远远不够,需要借助高校、科研院所的研发力量,共同开展技术攻关。要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

4.要围绕推进成果转化抓科技创新。坚持“市场配置科技资源、利益驱动创新创业”,大力发展技术市场,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要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采取“引智、引技、引资”三引联动的方式,推进院企合作和科技招商引智工作,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和基地,引进国内外高精尖人才和成果。积极对接省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力争引进5家以上市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常建立技术转移中心。要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力度。对国家重大专项中具有转化和产业化前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获得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创新计划支持的,获得国家和省级科技奖励的科技成果,在我市落户转化的给予重点支持。要深化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加大军民融合的力度,加快“民”和“民参军”,大力发展航空、航天、反恐、安保等高端军民两用科技,积极引导优质民营企业进入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

5.要围绕打造人才高地抓科技创新。科技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当前,人才不足尤其是高科技人才匮乏,是制约我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全市上下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积极探索引进人才、培育人才、使用人才、爱护人才的新办法新举措,努力打造区域“人才高地”。要加大投入引进人才。对于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的人才,引进是最直接、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要紧紧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行业、重点技术领域、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点学科建设和优势产业发展需要,舍得投入,舍得给政策,舍得拿出优厚条件,力求引进一个高端人才,带来一个创新团队,突破一项重大技术,催生一个高新产业,培育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创新方式培养人才。围绕产业转型发展需要,大力实施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工程,加快“大学生创业园”“留学生创业园”和“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人才平台建设,培育和造就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杰出人才和学科技术带头人。要优化环境留住人才。进一步完善创业投资服务体系,简化审批手续,降低准入门槛。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资助高层次人才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进一步加大对引进人才的项目支持、财税金融扶持,解决好住房保障、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实际问题,让优秀人才政治上有荣誉、社会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惠,真正做到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得好。

6.要围绕保护知识产权抓科技创新。实施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强标准、质量、品牌建设,不断提升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成效。要促进知识产权量质齐升。开展规模工业企业发明专利“扫零”行动,培育和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企业,确保全市专利申请年均增长12%以上,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年均增长20%以上。强化专利评价、资助和奖励的质量导向,把资助重点转向高价值专利培育。要提升知识产权管理水平。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知识产权战略和推进计划,持续开展县域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积极培育国家知识产权强县。突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完善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要注重知识产权综合运用。鼓励企业在关键技术、核心领域、新兴产业方面进行专利布局,以知识产权优势掌握国内外市场话语权;支持专利以入股、质押、拍卖、交易等多种方式进行转化;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重点企业知识产权贯标工程。

三、科技创新是抓发展的应有之义,要把科技创新纳入发展工作的重要任务

科技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全市方方面面、各个领域,必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凝聚强大的工作合力。

1.要突出组织推动。各级各部门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真正把科技创新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亲自推动,分管领导要具体研究、具体落实,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科技主管部门要牵头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认真发挥组织协调作用。要充分发挥各有关部门以及高校、科研单位的作用,整合力量、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工作。

2.要强化资金保障。科技创新投资是一种理性投资、战略性投资,也是回报率最高的投资。要建立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增幅高于财政支出增幅。要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关键技术突破、重大科技项目实施、重点产业发展等重要环节,发挥政府资金撬动、引导和助推作用。要千方百计扩大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加入,促进科技与金融融合发展,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科技部门要加强对科技计划项目实施的调度和监督,管好用好有限资金,提高科技投入效率,确保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

3.要严格责任落实。市委市政府将要研究出台《关于贯彻落实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科技强市的实施意见》,即将出台一系列有“干货”、有含金量的政策措施。各级各部门要对照实施意见,认真分解细化,将任务具体到项目、落实到岗位、量化到个人,做到责任明确、措施有力、落实到位。要建立重大科技项目市级领导联系制度,对重点科技创新项目、重点科技创新型企业实行“一对一”联系。要严格督查考核,严格兑现奖惩,激发干事动力,促进工作落实。

第8篇:科技创新的重点范文

“十二五”时期,科技发展必须继续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以服务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推进自主创新,攻占科技制高点,培育经济增长点,围绕民生关注点,找准改革突破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内生增长,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

为积极赶超世界科技发展潮流,主动融入经济主战场,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十二五”时期,将主要力推以下六项工作:

一是前瞻部署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超前部署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加快实施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重大基础项目研究,在关系国家未来发展和长远竞争力的重点领域,部署一批重大前沿技术研究项目,努力攻占未来科技竞争的制高点。

二是加快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继续把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作为推进自主创新的重要任务,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优化资源配置,突出系统推进,力争取得重大进展。在清洁能源、深海探测、深地勘探等方面,选择有望实现突破的重大任务,调整充实重大科技专项。

三是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应用为核心,把握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市场的优化配置作用、国家科技计划的基础支撑作用和国家高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生物种业、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一批重大战略产品、技术系统和产业体系。

四是运用高新技术加快提升传统产业。加强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和重点产业振兴。加快发展研发设计与服务、现代物流、创意等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五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服务现代农业发展,支撑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引导科技和现代生产要素向农村集聚,促进城乡统筹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9篇:科技创新的重点范文

20**年,我市科技工作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紧扣**“四个四”发展战略,围绕**酿酒、化工、机械、能源等优势产业及现代农业发展,强化技术就是经济的意识,加大科技投入,整合科技资源,积极推进创新体系建设。重点抓好以**老窖为依托的国家“固态酿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酒业发展区“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和**市“国家高性能液压件产业化基地”创建,积极对接国家、省科技重大专项;加强知识产权工作,扶持一批创新型企业,助推一批市场前景好,产业带动强的创新产品;积极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科技行动,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目标任务

做好全市“科技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编制,以实施科技专项与成果转化为载体,以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和农村聚集为重点,继续推进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以科技金融为突破口,组织实施国家、省、市重点科技项目60项;创新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180项(不含外观设计专利),重点组织推广高新技术成果、专利技术和农村实用技术37项,实现新增产值26亿元;建设科技进步示范乡镇(含科技示范园区、基地)5个;星火培训19万人次;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9户;实施企业信息化工程试点示范重点企业7户;培育认定科普基地2个。

二、重点工作

(一)突出酿酒、化工、机械、能源产业的自主创新,依靠科技创新促进优势产业发展

一是继续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点组织实施生物及医药、先进制造、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项目;继续抓好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和16户省创新企业、培育企业的指导、服务,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二是加强产业科技创新体制建设,建立科技经济相互融合、双向互动的产业型科技创新体制。在突出企业创新主体的同时,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的骨干和生力军作用,整合创新资源,构筑产学研相互融合、多向互动的技术创新体系,组织好我市企业和项目参加“首届**创新设计与产品提升对接推进大会”,加快建设创新型企业,培育形成一批创新能力突出、产业优势明显,具有示范效应的创新企业团队。完善产学研联盟的运作模式,建立产学研合作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长效机制,搭建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平台,组织实施一批产学研合作项目,推进企业科技创新工作实现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三是加快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投融资机制。积极探索我市高新技术企业投融资渠道和办法,继续加强与兴泸信用担保有限公司的合作,建立信息互通、项目互荐机制;组织好我市企业和项目参加“第二届中国西部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对接推进会”,拓宽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渠道。大力提倡和鼓励银行、风险投资机构、担保机构与高新技术企业开展投融资业务。推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为高新技术企业创业板上市融资服务,按照高新技术企业创业期、成长期、扩张期、成熟期不同发展阶段,探索配套的投融资政策措施,搭建科技金融的桥梁。四是进一步落实技术创新财税优惠政策,重点抓好技术开发费(抵扣所得税)、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合同等科技优惠政策的落实工作,发挥政策推动创新的积极效应。五是继续抓好企业信息化工程的实施。重点抓好示范企业信息技术成果的推广,在大型企业着力抓好“甩图纸”和“甩帐表”示范,在中小型企业抓好单项技术的应用,推动我市企业信息化进程,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六是大力帮助企业提高知识产权的创造和保护能力。指导、帮助省级知识产权试点园区的建设,持续开展“科技人员企业行、创新方法企业行、专利标准企业行”活动,加强对基层、企业人员的培训工作。

(二)加强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推进科技之光行动计划深入实施

一是根据“四个四”战略的实施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工作,抓好“科技之光行动计划”最后一年的实施,扩大参与面和影响力。二是强化“科技之光行动计划”的目标考核,按照“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加大考核力度,确保目标任务完成,同时做好“科技之光行动计划”实施五年来的总结和十二五科技成果转化规划的编制。三是加强重大科技转化项目的过程管理与跟踪服务,确保重大科技项目实施顺利推进。四是强化科技之光行动计划的支撑保障,整合各部门资金、人才等科技资源,加大对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增加对项目的投入,通过科技资源整合和研发经费的政策引导,促进一批高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三)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进公共科技资源的社会共享

一是建立科技部门与经济部门、行业部门在科技管理中的协同机制,加强对区域创新发展进行总体布局和分类指导。在科技计划的组织实施上要更多地发挥部门、行业的积极性,形成共同推动科技发展的合力。二是建立科研基地(机构)、科技文献、科学数据(统计)、自然科技资源等公共科技资源信息系统,从资源信息公开,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等方面推进科技资源管理单位向社会提供共享服务。重点抓好以**长江液压件责任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市国家高性能液压件产业化基地”和“工程机械中小企业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三是依托**老窖“国家固态酿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酿酒生物技术省重点实验室及**酒业集中发展区“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省水稻高粱研究所国家水稻分中心、**医学院电生理重点实验室等,整合科技资源,建立生物技术创新平台和全市科研仪器共享平台。

(四)继续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科技行动,依靠科技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一是面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形势,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针对城乡统筹发展的科技需求,将城市科技创新平台和人才重心下移,引导人才、技术、项目、资金、信息等科技创新要素向农村流动和辐射。二是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科技行动,按照“集聚创新要素、壮大特色产业、发展农村工业、培养新型农民、探索经营模式、改善人居环境”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我市农业科技资源和技术创新优势,培育壮大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重点抓好酿酒原粮、生猪、蔬菜、水果、丛生竹等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和龙头企业科技创新工作。三是抓好市科技进步示范乡镇的创建。四是以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为重点,加强农村新型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推进农村科技110、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和科技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开展科技致富带头人评选活动,创新农村科技服务机制,健全和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和运行机制。

(五)发挥科技对改善民生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提高科技服务民生的能力

一是实施科技服务民生工程专项行动。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系统设计、优势集成,典型示范、区域推进”的思路,以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为重点,以科技创新、科技成果推广、技术集成示范为主线,以示范基地、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载体,使科技成果惠及广大群众。20**年创建2个基层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完成古蔺、叙永贫困县少数民族风湿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基因多态性研究,做好地方病防治、防灾减灾科技行动、基层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示范行动和江阳区长江沿岸景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二是做好科普宣传工作,逐步形成常态性科普活动。结合每年“三下乡”、科普活动月以及科技活动周等大型科普活动,按照城乡统筹科技促进行动的要求,加强科普教育基地的培育和认定工作,组织广大科技人员和专家深入农村,有针对性开展科技下乡活动;把科普工作与科技宣传工作紧紧结合在一起,办好《**科技》、《科技信息》等刊物,围绕促进优势产业发展,开设科普教育网页,建立农村实用技术数据库,通过电视台、报刊、网络等现代媒体,将科技传播到千家万户。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科学执政能力

加强现代科技理论和经济理论学习,倡导良好的学习风气,建设学习型机关,提高驾驭全局、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下组织科技创新、处理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坚持民主集中的领导制度,完善科技项目评审制度。坚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领导班子成员分别联系区县、创新型企业、重点科技项目,把解决具体问题和研究全局工作结合起来。

(二)加强科技工作统筹协调,推动科技资源集成

一是加强对区县科技工作的指导和协调。要继续推进区县“一把手抓科技”工作和“科技之光行动计划”的实施,加大目标考核力度,把各区县科技投入和争取省以上科技计划项目纳入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各区县要依托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加强技术集成和科技资源配置,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建立市局与区县科技工作会商制度,加强市局与区县党委、政府领导的沟通和联系,促进区域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二是加强市级部门科技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发挥市级部门科技项目、资金、人才的积聚效应,为全市科技创新服务。三是加强在泸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科研和人才的指导和协调,充分发挥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技术创新服务机构的桥梁纽带作用,引导和组织广大科技人员为**“四个四”战略实施服务。

(三)深化科技计划管理制度改革,加强项目管理和廉政建设

以推进自主创新为核心,以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为宗旨,以企业主体和廉洁高效为主线,以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为重要目标,建立科技计划管理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完善科技计划申报方式,建立信息公开、社会参与、专家评审、局办公会审定相结合的决策机制;构建公正透明、权责明确、行为规范、廉洁高效的科技计划项目及资金监督机制;强化宏观管理、过程管理、经济管理和监督管理,突出管理绩效、突出清正廉洁,促进机关廉政建设。

(四)建立多元化的投入体系,切实加大科技投入

市、区县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列入财政预算,并提高增长幅度。抓好高新技术企业与风险投资资本的对接,用好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同时,加大力度组织申报争取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机构、社会投资相结合的科技投入体系。

(五)加强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大力实施科技人才战略

发挥科技顾问团聚才和决策咨询功能。针对“四个四”发展战略需要,加大重大课题研究和咨询服务力度。以培养科技领军人才为重点,以实施重大科技项目为载体,建立科技创新团队,抓好重点科技战略人才、转化创业人才、产业紧缺人才、实用技术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企业在凝聚优势科技人才队伍中的重要作用,同时继续在基层、企业广泛开展业务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