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西方饮食文化特点范文

中西方饮食文化特点精选(九篇)

中西方饮食文化特点

第1篇:中西方饮食文化特点范文

【关键词】中西 饮食文化 差异

【中图分类号】TS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225-01

谈起饮食文化,人们往往就会想到"吃"。不错,饮食文化中就包含着"吃",可"吃"并不能代表饮食文化,也不能包括饮食文化的整体。饮食文化是人类在饮食方面的创造行为及其成果,凡涉及人类饮食方面的思想、意识、观念、哲学、宗教、艺术等都在饮食文化的范围之内。因此,一个小小的"吃"字,绝包含不了上述博大精深的内容。

随着中国与世界接轨,许多新鲜事物涌入国门,其中当然也包括饮食文化。现今社会,许多人都抱着好奇的心态,去尝尝不同国家的食物,但真正了解饮食文化不同之处的人却不多。况且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饮食文化往往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化的浓缩,为了增强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的取长补短,我们更有必要去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的特点,因此,我广泛地收集资料,总结出一些中西饮食文化的特点,并努力给大家提出中肯的建议。

(1)世界上有许多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一个民族的特质,往往能够形成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我们中国人一向热情好客,大家围在一起吃一顿"大锅饭"似乎更能增进彼此的感情,在席间,好客的主人则会一再地给客人挟菜,热情之状溢于言表。而西方人和我们大有不同,他们总是把自己喜欢吃的食物放在一个小盘里,并不习惯于给对方挟菜。周到的服务才是他们显示好客的方式。

(2)从食物的营养方面来看,中国的饮食显得比较健康合理,他们是高纤维素,低脂低糖的食品。而西方的饮食往往是高脂肪、高热量,但这并不说明他们不注意饮食健康。在保持食物天然营养方面,西方的一切烹调手法的确胜人一筹。比如说:西方人喜欢吃生菜,如蔬菜、水果、色拉,牛排也是西方人所衷爱的食物之一。在我们看来要把牛肉煮得熟透才可吃,而在西方人看来,不完全熟透的牛排,才能尽显其美味和丰富的营养,他们注意的是尽量保持食物的原汁和天然营养,在这一点,的确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3)一种文化的形成都应具有一定的历史积累,一般历史往往就能造就一种饮食文化。中国有着二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创造了无数的灿烂文明,在这种文化蕴藏中,使中国的饮食更加博大精深。技术的高超、菜式的多样、造型的精致,的确令人惊叹。而西方的一些国家曾为一些国家的殖民地,并且汇集着各国的移民,因此这些国家深受各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博采众长,并结合自已的饮食习惯,从而使西方的饮食文化成为一种综合性的饮食文化。

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俗是以植物性食料为主。主食是五谷、辅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形成这一习俗的主要原因是中原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的经济生产万式。但在不同阶层中,食物的配置比例不尽相同。因此古代有称在位者为"肉食者"。 以热食、熟食为主,也是中国人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这和中国文明开化较早和烹调技术的发达有关。中国古人认为:"水居者腥,肉腺,草食即檀。"热食、熟食可以"灭腥去燥除檀"。中国人的饮食历来以食谱广泛、烹调技术的精致而闻名于世。有书载: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的厨师,一个瓜能变出十种式样、一个菜能做出几十种味道,烹调技术的高超,令人惊叹。

各国特色

法国是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墟上逐渐建立起来的国家。在此以前它是古罗马省,称为外高卢。当时就有一些典雅和罗马的有名厨师来到这里,奠定了法国菜的基础。到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盛行的煎嫩牛排及各种少司的制作方法等传到了法国,使法国菜更加丰富起来。由于历代法国国王崇尚美食,使得当时的法国名厨辈出,奠定了法式菜在西餐中的重要地位。但目前法餐却趋于保守,发展较为缓慢。

意大利地处南欧的亚平宁半岛,优越的地理条件使意大利的受精和食品加工业都很发达,其以面条,奶酪,色拉米肉肠著称于世。公元前2世纪后期,古罗马宫廷的膳房已形成庞大的队伍,并有很细的分工。厨师总管的身份与贵族大臣相同,烹调方法日臻完善,并发明了数十种制作方法。时至今日,意大利菜仍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英国的农业有发达,粮食每年主要靠进口,英国人也不像法国人那样崇尚美食,因此英式菜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英国人也常自嘲自己不善烹调。但英式菜的早餐却很丰盛,受到西方各国的普遍欢迎。另外,在国人喜欢喝茶,习惯在下午3点左右吃茶点,一般是一杯红茶或咖啡再加一份点心。如遇朋友有伤心事,递上一杯好茶,是对朋友最好的安慰。

由于在美国的英国移民较多,所以美式菜基本上是在英式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另外,由于美国的历史短,传统、保守思想较少,在生活习惯上也不墨守成规,美国人拥有丰富的农牧产品,结合欧洲其他移民和当地印第安人的生活习惯,形成了独特的美国饮食文化。美国饮食不讲究精细,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华,比较大众化。一日三餐都比较随便。

早餐以面包、牛奶、鸡蛋、果汁、麦片、咖啡、香肠等为主。午餐一般在工作地点用快餐(快餐是典型的美国饮食文化,十分普及),一般有三明治、水果、咖啡、汉堡包、热狗等。晚餐是正餐,比较丰盛,有一二道菜,如牛排、猪排、烤肉、炸鸡等,配面包、黄油、青菜、水果、点心等。也有不少人上餐馆用晚餐。美国餐馆很多,一般供应自助餐、快餐、特餐(固定份饭)、全餐等各种形式的餐饮,价格一般比较低廉,也可点菜,点菜价格最高。早餐一般在8时左右,午餐一般在12时-14时,晚餐一般在18时左右。他们在临睡前有吃点心的习惯,成人以水果、糖果为主,孩子则食用牛奶和小甜饼。

德国是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由日尔曼诸部落逐渐建立起来的国家,中世纪时期一直处于分裂状态,直到1870年才真正统一。在生活上德国人喜爱运动,所以食量较大,他们保留了以肉食为主的日尔曼遗风,德式菜看以丰盛实惠、朴实无华而著称。

通过以上的论述,大家应该对中西方饮食文化有着一定的了解,因此,在面对这些来自异国他乡的饮食文化的时候,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有所取舍,不可一味追求味觉上的享受,从而摄入过多高热量的食品,对身体产生不良的影响,也不可对这些新鲜事物盲目排斥,西方的饮食的确值得一尝,绝对会有一种全新的感觉。

第2篇:中西方饮食文化特点范文

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是民族文化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同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所包含的民间文化的遗传信息十分丰富。任何一个民族的饮食文化包括这个民族的饮食特点与饮食习惯,这种特点与习惯又肯定能够在不同程度上反映这个民族的血统、生存历史和生存环境。

一. 引言

中西文化历来是世界文化的两大派系,而饮食在两个文化中部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在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西方饮食习俗,不论在其观念、性质,还是在其方式、对象等诸多方面,所存在的差异是非常鲜明的。

饮食文化包括食物的加工、消费和享受三个方面。本文主要从这几个方面来谈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二.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1. 饮食观念的差异

中国人的饮食强调感性和艺术性,追求饮食的口味感觉,而不注意食物的营养成分,多从“色、香、味、形”等方面来评价饮食的好坏优劣,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简单地说,中国人吃的是口味,“味”,是中国饮食的魅力所在。中国人饮食的目的,除了果腹充饥,同时还满足对美味的渴望,带来身心的愉悦。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的饮食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西方人喜好小而精。对于烹饪食物,营养性和美味性就是他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他们全力开发和研究食物在不同状态本文由收集整理下的营养差异,特别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各类无机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合宜,热量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以及这些营养成分是否能为进食者充分吸收,有无其他副作用。这种价值理念的差别形成了中餐过分注重饭菜色、香、味的特点,而西方人则自始至终坚持着从营养角度出发,轻视饭菜的其他功能

2. 饮食内容的差异

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饮食结构以谷类即淀粉为主,肉吃的较少,粮食较多,再以蔬菜搭配,蔬菜可以说占主导地位。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也注重了平时生活中肉的摄取量,但还是以蔬菜和豆制品为主。而西方人比较注重动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取,饮食结构上,也以动物类菜品居多,主要是牛肉、鸡肉、猪肉、羊肉和鱼等。因此肉食在饮食比例中一直占到很大的比例。西方人还喜爱冷食、凉菜,从冷菜拼盘、色拉到冷饮,餐桌上少不了冷菜。西方人多生吃蔬菜,不仅西红柿、黄瓜、生菜生吃,就是洋白菜、洋葱、绿菜花、西兰花等也都生吃。而中国人喜欢热食,除正菜前的小碟是冷菜外,主莱都是热的。在中国人看来,热菜凉了,就少了许多味,趁热吃才能吃出菜的味来。

3. 饮食方式的差异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在中国,无论是家庭用餐还是正式宴席,都是聚餐围坐,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共享一席,人们相互敬酒、劝菜,要借此体现出人们之间的相互尊敬、礼让的美德以及和睦、团圆的气氛。特别是在各种年节里,更是借饮食而合欢。这种会食方式,是中国饮食文化上的一个重要传统。中国人进食的过程中无须他人事先进行食物的分配,而是各取所需。而西方人在家庭聚会或是正式宴席上,也会围坐在一起,但他们的食物是单盘独碟的,,有专人先行分配食物,是一人一份的定量供应。大多数宴席是不必固定座位,可以自由走动,不仅可以充分满足个人对食物的喜好,还便于社交,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与信息的交流,而不必在餐桌上将所有的活动公之于众。这种用餐方式充分体现了西方人对人性、对自我的尊重,强调了个人的独立和自主。 此外,在餐具方面,差异就更甚明显。中国人使用的是筷子、汤匙,吃饭也用碗盛;而西方人呢,则是盘子盛食物,用刀叉即切即吃,喝汤则有专门的汤匙。

4. 饮食习惯的差异

从烹调过程来看,中国人爱加醋、姜、蒜、葱、辣椒等佐料,他们认为这些佐料不仅可以提味,而且可以杀菌、消脂、增进食欲,帮助消化等。西方人的佐料没有我们的这么丰富,但也不乏优点,他们烹饪时不爱放味精,因为味精含钠,摄入过量有损健康; 许多中国人习惯每日购买新鲜食品烹饪,当天吃什么才会买什么,不会买很多储藏起来;但西方人往往一次性购买一周的食品贮存在冰箱里,每日食用冷冻食品,且经常食用罐头和腌制品。

5. 菜名的差异

中国的很多菜名中往往包含了很多的历史、文化的信息。如“东坡肉”,传说是根据宋代的打文豪苏东坡流传下来的食谱烹制的,“宫保鸡丁”,“宫保”是官员的职位。有的菜名还与典故、传说有很大的关系,如“霸王别姬”。“佛跳墙”则是传说,这道菜的香味引得寺庙里的和尚纷纷跳出院墙。随着饮食文化的不断发展,菜肴的内容也在不断的变化。相比之下,西餐的菜名要简单得多,炸鸡腿、香辣鸡翅、炸薯条、汉堡包、海鲜汤,几乎无一不是以原料加上烹饪方法来命名的。还有一些西餐厅里经常出现的菜肴如意大利面条、意大利比萨饼等也是如此。这在中国人看来就没有了诗情画意的“味道”在其中了,但却符合西方人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省去了不必要的思考时间,简化了吃喝的过程。

第3篇:中西方饮食文化特点范文

虽然全世界的人类都会有饮食这一生活习惯,但是由于有不同的经济、政治、地域、天气、宗教等方面的不同影响,于是便形成了不同的饮食观念、饮食习惯等,最终形成了今天的饮食文化差异。饮食文化之博大精深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值得我们加以研究。

1.饮食观念的差异

1.1中国的饮食观念

我国在封建社会的时候就重视农业而抑制工业,而且还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支撑着整个国家过了2000年。艰苦耕作的农民们或者因为国家政策要交税,或者因为受到地主的剥削,或者因为受到天灾人祸的影响,收获的粮食很实在很难解决一家人的温饱问题,所以自古以来,解决温饱问题是很多中国人的主要矛盾。发展到现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逐渐提高,大家注重的不仅仅是温饱问题的解决了,而是更加注重饮食的质量了。于是,随着这浪潮,出现了很多专业的厨师,开始研究饮食文化,开始研究烹饪,开始研究食材的搭配等,所以我们中国人在饮食中很注重色香味俱全的搭配的,视高质量饮食为一种享受,而非仅仅只有充饥的功能。

1.2西方的饮食观念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

至于西方国家的经济一直都不比东方落后,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机械化大生产,人们的生活节奏又大大的提高,这造成了西方国家的人们对饮食熟视无睹,认为饮食仅仅是充饥果腹的手段而已。但是,从另一方面分析,他们采用了更科学、更规范和更合理的方式为自己的三餐搭配,很注重营养充足,适量搭配的健康饮食。特别是现代出现了营养学时候,更助长了他们在饮食方面的理性分析倾向,甚至根据不同人的身体状况来配给饮食。

1.3小结

总的来说,如果在西方国家注重营养搭配的基础上,再发展味觉上的享受,这才会使我们中国的饮食文化更加完善,而且将有利于将西方人所说的chinese food推向国际。

2.饮食内容的差异

2.1中国的饮食内容

在中国,从封建社会到现在,国家都特别重视农业的发展,但仅限种植业,南方的水稻,北方的小麦,南方的米饭,北方的面食,都是中国的主食,可见,我们中国都是以素食为主。其实从东方人的体型就可以知道我们的饮食比较素,东方人都是以身材矮小、骨细肩窄为主。而且在中国经济落后的时代,很多平民百姓都买不起肉食,特别是在凭粮票购买粮食的时代,更加少有肉食,大概是在春节等重要的节日中,人们才舍得买肉食。但是现在中国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在人民的餐桌上找到越来越多的肉食,特别是过年过节,或者是招待客人的时候,鱼虾蟹、鸡鸭鹅、猪牛羊都常常出现。

2.2西方的饮食内容

在西方国家则比较重视牧业,特别是某些国家更加以动物发展出另类的文化,例如美国的牛仔文化,西班牙的斗牛文化等。而且西方很重视航海文化的发展, 因而渔业也发展得很好,这两点决定了西方人以进食动物为主。再次,西方人因为注重营养的摄入以保证体能的充足,他们都很注重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取,所以西方人的体型都是高大肥胖、骨大肩宽为主。但是由于现在西方人摄入太多脂肪,营养师建议他们的餐桌上应多增加蔬果类的食物,以增强消化。

2.3小结

总的来说,中西方的饮食内容都有发生变化,素与荤的搭配也日催合适,健康饮食的观念也以深入民心。

3.饮食方式和餐桌礼仪的差异

3.1中国的饮食方式与餐桌礼仪

因为中国以素食为主,大多书人都以筷子、勺子为主要的餐具,方便使用。很多外国人都不会用筷子,因为这与手的灵活度有关,中国人从古至今都是属于心灵手巧的类型的,而外国人则比较豪放,所以比较难学会用筷子。

而平常饮食的方式,我们则大多以围餐为主,即放几盘菜在中间,大家喜欢吃多少便夹多少,尽量做到不浪费的原则。因为我们中国以前经济较落后的时候,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养成了中国人节俭的优良习惯,所以围餐就是尽量避免个人饮食的浪费。再次,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很重,一家人一起围坐在餐桌前,互相夹菜,有利于维护家里和睦的气氛,无论是过年过节或是喜事丧事,一家大小都会坐在一起吃饭。长久以来,围餐已经成为家庭聚会的主要形式了。但是围餐也有不讲究卫生,容易传播疾病的缺点,所以现在如果是在公共食堂,大家都以一人一份饭菜为主,卫生观念以逐渐提高中。

3.2西方的饮食方式与餐桌礼仪

西方国家的人们因为以肉食为主,所以他们以刀、叉、勺子为主要的餐具,而且刀子也分为切包和切肉的不同,勺子也分了汤和食物的不同使用,他们的排放位置也有严格的要求,但这也主要是为了方便使用。

而进食的时候虽然都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但是都以一人一份食物为主要的形式,主人一般只给客人夹一次菜。其余由客人自主食用。西方国家的文化讲求的是自主独立,讲求个性,若不断给客人夹菜,客人会觉得主人在强迫,没有礼貌。虽然缺少了互相夹菜的温馨,但是也多了一份卫生健康的保证。西方人的餐馆都是很安静的,因为他们觉得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哗是不文明的行为,而且很可能会打扰其他人进食的心情,侵害了其他人享受安静环境的权利,所以西方人在餐馆进食时要不不说话,或者很小声地交谈,尽量做到不打扰其他人。

3.3小结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各有特点,没有优劣之分,只是生活习惯、文化氛围都造成的。现在随着世界全球化得趋势,中西方的饮食方式也开始走向日趋融合的方式,中国人经常吃西餐,西方人也开始青睐中国的食物,方式也随之得以变化。

4.烹饪方式的差异

4.1中国的烹饪方式

在中国,烹饪是一种民间艺术,因为中国烹饪追求的是随意性,而非像西方国家那样追求规范化。之所以称中国的烹饪时民间艺术是因为烹饪这艺术存在于家家户户中,食材的搭配、调味料的搭配都是随个人喜欢的,所以可能会出现明明是同一道菜,但是在不同地方食用会出现不同的风味。这些都造就了我们中国的菜系的形成,这菜系鲁菜、川菜、粤菜、闽菜、苏菜、浙菜、湘菜、徽菜,都各有特色,各具自己独特的风味。

4.2西方的烹饪方式

在西方,烹饪是机械化的,严格按照营养学来进行科学搭配,因而厨师的工作就成为了一种机械化的技术性工作。由于食客也只注重营养的摄取是否足够,这更放宽了厨师的烹饪技术限制。

4.3小结

在烹饪方式方面,中国注重的是随意性、和合性,而且烹饪的方式也多种多样。而西方注重的是营养的搭配,因而具有机械性,搭配单一乏味,缺少趣味性。

第4篇:中西方饮食文化特点范文

关键词: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名族性;多样性

随着中国的国际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中国和西方国家除了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合作,更多的是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而其中的饮食文化则成为了最热门最贴近生活的文化,同样是饮食文化,有共同点,亦有各自不同的特色,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文化观念的差异

在中国,民间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 味道是烹调的最高准则。所以才有了后来的“舌尖上的中国”。中国人的饮食的目,除了果腹充饥,同时还满足对美味的渴望,带来身心的愉悦,可以说,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西方人更注重的是营养。西方是一种理性的、讲求科学的饮食观念。他们不会过分追求食物的色香味,更注重的是膳食的均衡。西方人认为饮食只是一种手段,因而享受在饮食中并不占重要位置,故而不会过分地追求口味。西方人吃的是营养,他们很少或几乎不把饮食与精神享受联系起来。西方人熟知营养搭配的原则,以保证营养的充足和平衡,这种科学化理性化的饮食观念,是值得中餐借鉴的。如果能在享受色香味俱佳的美食的同时还能获得充分的营养,这无疑是最好的。

二、文化内容的差异

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又加之人口压力以及其它多种原因的存在,中国人的饮食从先秦开始,就是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菜蔬,植物类菜品占主导地位。这一饮食习惯又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佛教认为,动物是“生灵”,而生灵是不可以杀死的,更不能食用。加之道教亦忌食鱼肉等荤腥,从而在中国大开素食之风,同时也推动了蔬菜类植物的栽培与烹调制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豆类制品技术的发展。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营养观念的普及,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正在加大肉类和奶类食品的比重。同样,在西方人的饮食结构里,蔬菜类也明显在增加,中西方饮食结构已趋向融合。而西方人秉承着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以渔猎、养殖为主,以采集、种植为辅,荤食较多,吃、穿、用都取之于动物,连西药都从动物身上取料炼而制。比较注意动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取,饮食结构上,也以动物类菜品居多,主要是牛肉、鸡肉、猪肉、羊肉和鱼等。因此肉食在饮食中比例一直很高,到了近代,种植业比重增加,但是肉食在饮食中的比例仍然要比中国人的高。

三、文化方式的差异

1.用餐工具

众所周知,中国人包括亚洲一些黄种人的国家,使用的是筷子,汤匙,吃饭也用碗盛。而西方人则是用盘子盛食物,用刀叉即切即吃,喝汤则有专门的汤匙。筷子与刀叉作为东西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餐具,筷子和刀叉影响了东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代表着不同的两种智慧。

2.用餐方式

在中国无论是家庭用餐还是正式宴席,都是聚餐围坐,共享一席,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互相夹菜、劝菜,要借此体现出人们之间的相互尊敬、礼让的美德以及和睦、团圆的气氛,表现出中国人团结、和合、交融的群体意识文化精神。特别是在各种年节里,更是借饮食而合欢,这种会食方式,是中国饮食文化上的一个重要传统。而受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西方人习惯于分而食之,有专人先行分配食物,是一人一份的定量供应。在西方宴会上,虽也围坐,但各人的食物是单盘独碟的。不必固定座位,可以自由走动,不仅可以充分满足个人对食物的喜好,还便于社交,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与信息的交流,而不必在餐桌上将所有的活动公之于众。这种用餐方式充分体现了西方人独立、冷峻、自由的个体意识文化精神。

3.赴宴方式

在中国,客人大多不会提早到宴会的现场,他们经常会迟到。对于这种“迟到”现象主客双方都习以为常,并不将之视为对主人邀请的一种轻视或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而西方国家中,正式的宴会要求准时到达,一般不超过10分钟,否则将被视为不合礼仪,是对主人以及其他客人的不尊重。

4.用餐礼仪

中国的大多数宴会上位高权重者或年长者常首先入座并坐首席,主人发话了客人才可以动筷。由于传统习惯,中国人喜欢热闹,主人常常要给别人夹菜,时时招呼大家不要客气,习惯频频给客人劝酒、夹菜,并会说些诸如“菜不丰富,请大家吃点”等客气话,宾客间也习惯频频攀谈。 而在西方宴席上,主人一般只给客人夹一次菜,其余由客人自主食用;若客人不要,也不便硬让人家再吃,也不要按中国人的习惯频频给客人劝酒、夹菜。西餐比较讲究安静,席间宾客很少大声喧哗,很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包括喝汤和咀嚼食物都几乎不发出声音,这样的安静和中国人的热闹形成鲜明的对比。

四、结束语

饮食文化的交流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断充当全球经济文化整合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传递带”。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日益增强的文化影响力,正发挥着比其他任何全球化单一力量大得多的作用,也在悄悄地改变着全世界。中西饮食文化的碰撞、交流以及融化为全人类文明起到了填补和着彩的作用。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当然,由于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加之许多外国快餐店进入中国,并且受到欢迎,现在的中餐已开始注重食物的营养性、健康性、和烹饪的科学性;而中餐凭借悠久的历史和精巧的烹饪方法制作工艺也在逐渐的影响西方饮食;西餐也开始向中餐的色、香、味、意、形的境界发展。中西餐饮文化的合理融合,让中西方文化在交流中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胡文仲.中英(英语国家)文化习俗比较[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多晓萍.从饮食角度浅析中西文化[E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

第5篇:中西方饮食文化特点范文

【关键词】饮食文化;渗透;交融;翻译

一、西餐在中国的兴起

饮食是文化的先躯,是文化必然就会有传播和交流。因此,英美等国的饮食菜肴就传人了中国,西餐成为了中国人常常可以品尝到的另一种口味。西餐在我国发展的历史是比较久远的。早在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中国旅行时,就将某些欧洲菜点的制作方法传人中国。1840年鸦片战争后,各港口城市开放及各个租界的出现,西餐馆随之在中国出现,并得到了迅速发展。到了20世纪初,在中国的中上层各界人士中掀起了吃西餐的热潮,中国西餐行业开始蓬勃发展。改革开放使西餐业在中国得到进一步发展,陆续出现一些中外合资的旅游饭店,引进了先进的西餐设备及先进加工方法,提高了西餐的烹饪水平,由此也更确定了西餐在中国饮食行业的重要地位。

二、西方菜名的翻译方法

西方是一种理性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在摄取食物的时候,基本上是从营养的角度理解事物的。强调采用新鲜原料,强调在烹调过程中保持原有的营养成分和原有的味道,蔬菜基本上都是生吃。譬如,色拉其制作方法大都是由蔬菜,水果等混合而成。所以我们在看到色拉时对于其所含的原料,配料就一目了然了。在翻译的过程中也是直截了当,清清楚楚呈现在读者面前。如: sunshine salad胡萝卜色拉; home-made vegetable salad家常蔬菜色拉; fruit salad水果色拉。

当然,理论总是人们在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历史条件下,对特定实践活动的理性认识,是实践对象的本质特征或属性的概括。因此,理论一旦提出,便成为“传统”或“历史”。就是说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实践范围不断扩大,随着时空与认识条件的变化,其实践的对象发生变化,行为主体的目的性及需求性也发生变化,必然会对实践对象产生新的认识和要求,新的方法论也就随之而出,人们也就必然要赋予某些传统理论以新的内涵。我们也应纵向考察翻译理论,认识到其历史性与发展性。中国菜肴的英译不可能不受时代的认识因素的制约,其建立与发展需要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过程。翻译理论与实践之间矛盾的发生与解决,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而且永无止境。

三、中餐对西方的影响

中国的饮食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华侨和华裔外籍人在海外谋生,经营最为普遍的产业就是餐饮业,有华人处就有中国餐馆,可以说是“食”遍天下。当初,孙中山先生在其《建国方略》一书中说:“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各国所不及。”确如孙中山先生所言,中华文明到了近代,被西方文明冲击得七零八落,而中国餐馆则能够登陆欧美,遍布全球,所向披靡。由此可见,中国饮食文化对西方的影响之普遍。

世界上多种文化并存,这是一种文化生态环境。“优胜劣汰”是一种规律,“协同进化”也是一种规律。应该说,“协同进化”的观点比“优胜劣汰”的观点在反映自然界进化是上全面、更准确。伴随着中西方文化趋同的同时,世界文化正朝着一体化的方向迈进。 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化。各个国家、民族的文化不是静止不变的,而随着社会的演变发展始终处于动态的变化过程中,这种不断的变化促进民族文化的趋同。同时由于各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具有极其旺盛的生命力,所以在语言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文化趋同与语言文化差异必将同时存在,在趋同中发展,在差异中共存。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的饮食文化在与世界各国饮食文化的碰撞中必将出现新的特色、新的发展。中国菜色种类派系繁多,菜品命名多同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风情和历代名人相联系,带有浓厚的本民族文化色彩。翻译的行为是跨越文化障碍,使人们能自如地交际。这就要求翻译时要对汉语原文及其文化了解透彻的同时,还要对英语运用自如,并对英语国家的文化和风俗习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翻译时,我们要考虑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尊重各自的饮食文化,熟悉中西菜名翻译方法的不同点,根据不同的菜名采取相应的翻译方法,让外国人不仅能品尝到中国的特色美食,还能了解到中国的特色文化,从而促进中西方文化的进一步交流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熊少游著,《中华菜名功能与翻译处理》[J],长沙大学学报,2005(9):74- 78

第6篇:中西方饮食文化特点范文

【关键词】饮食;三餐;五餐;健康

一、中西三餐五餐之别

每个人生活的地区环境不同,就会造成很多生活习惯上的差异,但是无论差异多大,同一个国家里,每天吃饭的次数还是大致一样的。而中国和西班牙是两个不同民族的国家,其差异是必然的。

1.1中国的三餐

现代中国人对养生的知识多少有些直观上的了解,所以大多数人,每天都会做到一日三餐。但实际上在秦汉以前,由于农业极端落后,粮食非常有限,人们只吃两顿饭即使是两顿饭也要视人而待。《墨子・杂守》说,兵士每天吃两顿,食量分为五个等级。第一顿称“朝食”或“饔”,在太阳行至东南方时就餐。第二顿称“飨”或“食”,在申时(下午四点左右)进餐。对于进餐时间,古人讲“食不时不食”[1] (《论语》)。在不应进餐的时间进餐,被认为是一种越礼的行为或特别的犒赏。如《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听说刘邦欲王关中,曾怒下令“且日享士卒”,借此犒劳将士,激发士气。[2]

在汉代以后,一日两餐就慢慢的演变成了三餐或四餐,三餐后来又有了早、中、晚饭的分称。早饭,在汉代被称为寒具,指得是早晨洗漱之后所用的小食。到了唐代,寒具开始有了点心之称。《能改斋漫录》云:“世俗例以早晨小食为点心,自唐时已有此语。”直至当今的日常生活中,我国许多地区仍称早饭为早点。午饭时,古人曾称之为“中饭”或“过中”。一日两餐时,人们认为“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始”(《孟子・媵文公上》),用过飨食,便意味着一日时间的流逝。而今天人们常用“一日三餐”之词来表示对时光的不同情感,其中包括惜时着的感慨[3]。

而生活在现代的我们,每天重复着一日三餐的饮食规律,身体机能也已经习惯一日三餐。

1.2西班牙的五餐

去过西班牙旅游或者工作的人必然会对西班牙人的每日五餐有很深的体会。西班牙人吃饭的时间主要是附和了西班牙人的工作时间。在西班牙的大城市,上班时间一般在9点半,下午一点半是午休,这个午休一直持续到下午的四点半才结束,然后开始下午班,一直持续到晚上8点;而在小城市,商店常常要到10点乃至11点才开始营业,下午一点半开始午休,午休到下午四点半,整个下午基本上就过去了[4]。工作之余的休息时间,根据人类生理需求都会适当补充能量,由于西班牙人工作日的休息时间比较特殊,所以饮食的时间也比较特殊。早餐时间一般都在7点到8点之间,主要以果汁、咖啡、饼干、面点等为主,午餐时间一般在下午一点到三点半之间,饭前喝一点开胃酒,配上些干果、火腿、乳酪、土豆蛋饼、炸小鱼等,午餐头盘一般为蔬菜或汤类,主菜为鱼为肉,甜点之后,西班牙人有饭后吸雪茄或喝餐后酒的习惯。并且有的西班牙人在10:30-11:00之间和在18:00左右有吃点心的习惯。西班牙人的晚餐时间一般在晚上8点半到11点之间,相比中国人的晚餐时间较晚,西班牙人有的餐馆晚上九点多才开门营业,晚餐与午餐相比要清淡些,但是非常的丰盛。绝大多数的中国人都能接受西班牙饭菜,因为西班牙饭菜口味和做法与中餐有一定的相似性。在西班牙,用餐的地方非常的多,除了餐馆以外,还有大量的小酒馆、咖啡馆、酒吧、速食店如肯德基麦当劳等。通常情况下,大部分西班牙用餐场所可以提供套餐,而且价格都较为便宜。

西班牙人的一日五餐从侧面上也反映出他们慵懒的性格,如果在法定节日去西班牙,对他们的这种慵懒的性格会有更深的体会,在假期的前期工作日,很多商场和机构都会人去楼空,而节日过后即便是工作日,这些地方会依旧不开门,在每年的七八月份,或者新年、圣诞期间,西班牙人往往会外出休假,这一期间西班牙几乎车满为患,在机场、车站、码头、海边等场所则人满为患,这一时期几乎无人办公,全国出于“瘫痪”状态[4]。

二、两国饮食与健康

身体健康是人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而饮食是健康的基础,食物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饮食健康对于人类是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无论生活在哪个年代的人对这个话题的讨论永远是乐此不疲的。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西班牙,人们对于饮食追求的终极目标一定会回到健康这个轨道上去。

2.1中国人的饮食与健康

中国是个民以食为天的国家,吃的重要程度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很多饮食习惯都逐渐形成一种民俗,甚至一种文化。比如说:中国讲究天人合一,根据不同的季节吃不同的食物,相信以形补形,以脏补脏。传统饮食以植物原料为主,主食是五谷,辅以蔬菜,外加少量肉食,且以热食熟食为主;同时饮食历来以食谱的广泛,烹饪技术的精饪而闻名于世。菜系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骄傲,让许多外国人也赞不绝口。有史书记载,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的厨师,一个瓜能变出十几种花样,一个菜能做出十几种味道,烹调技术之高超,令人叹为观止。虽然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无论何时,健康是最重要的[5]。

在当今的中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也得了诸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之类的富贵病。所以当今人们对于饮食健康也十分的关注,我们不仅要吃的好,更要吃的健康。

2.2西班牙人的饮食与健康

在西班牙人的心中,除了火腿还有很多事物是能够让他们骄傲自豪的,其中在饮食界里,橄榄油在西班牙人心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都知道油炸食品是不健康的,主要是因为制作这些油炸食品所用的油,如猪油,含有很多饱和脂肪酸,让人易得冠心病等疾病。但西班牙人常用的橄榄油和葵花籽油多含不饱和脂肪酸,因此能大大降低由于油炸食品所造成的冠心病等疾病发病的风险。并且橄榄油中还富含维生素E和酚类化合物,这些成分可能在预防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

西班牙饮食属于地中海式饮食,地中海式饮食主要以鱼类、豆类、蔬菜、水果、坚果、橄榄油为主并且搭配适量的红酒,但只食用少量红肉和奶制品。因此地中海式饮食有一很明显的特点:饱和脂肪酸摄入量低,但是单不饱和酸和膳食纤维量摄入量却很高。

西班牙在烹饪方法上,非常少见中国的“炒”,这很大程度上能保存食材的营养素,并且西班牙的烹饪文化讲究变化,以尽量保持原料的独特风味为基本原则,烹饪的方法和原料之间有较强的针对性,比如为了保持海鲜原料的鲜美滋味,大多采用的是可以快速并且简单的烹调方法。

三、小结

中国和西班牙饮食文化之间的差异很大,而饮食又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了解了两国之间的饮食差异,对于两国的文化交融起着非常大的作用,能避免很多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为两国的关系的友好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德军.墨子[M].云南教育出版社,2009.

[2]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1982.

第7篇:中西方饮食文化特点范文

【关键词】各国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影响方面

一、有关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书籍

陈芬森先生所著的《西方饮食在中国》中以散文的形式,讲述了西食东渐的过程,从改革开放开始,西食东渐风气算是正式开始,陈先生在书中描写了西餐的礼仪,风味和各式西餐在中国的发展,或者说是在中国如何“入乡随俗”,写得生动有趣。都大明所著的《中华饮食文化》中,作者用历史和学术性的角度,系统地说明了中国饮食文化行成的多种因素,在书中作者用历史的实证来指出中华名族的饮食习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列举了地域,文化,自产作物和外来作物,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也阐述了中国的茶酒文化。王学泰所著的《中国饮食文化简史》(2010年3月)用时间做主线,阐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四个时代,分别是――蒙昧时代,萌芽时代,昌明时代和昌盛时代。在这条主线中穿插了影响中国饮食文化形成的各种因素,也有国人对饮食的哲学思考。而在杨柳所著的《中国清真饮食文化》中,主讲传承伊斯兰文化的清真特色饮食文化的形成,成为中国饮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国饮食文化现状分析

中国饮食文化从夏商周时代正式开始,同时也是个过度时期。在现如今已经发展的比较完善,自称特色。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菜系,在历史的舞台上保持了自己的特色,同时,通过丝绸之路,香药之路,唐朝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以及改革开放等途径,充分发挥中华民族的包容性,取精华弃糟粕,进一步丰富了中国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在现时既表现了各国饮食文化的结合,同时又能体现出明显的中国菜的“中国味”。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国民收入增长迅速,居民消费升级,带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餐饮业同是。现代人因为工作的繁忙,外出饮食者越来越多,加速快餐业的发展;而因为经济的发展和收入水平的增高,旅游业也发展起来,又带动了旅游餐饮业的发展。放眼望去,中国餐饮业发展一片繁荣,各类食品都丰富多样,可是却在发展的同时,带来了食品安全问题。国民对食品安全的不信任与怀疑感越来越重,是不得不在意的一个问题,也是中华饮食文化的一道大坎。

三、西食东渐的历史背景

早在秦汉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_始,中华民族就开始引进食品原料的品种,张骞通西域,引进了茄子,扁豆,黄瓜,西瓜,大蒜,苜蓿,胡麻等蔬菜,也引进了葡萄、胡桃等水果。而在唐时期,与日本和朝鲜保持了和谐友好的联系;宋朝则是打破了坊市的界限;元朝统一中国时,带来了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明朝开发野生动植物品种,郑和七下西洋使得饮食文化达到成熟时期。而真正的饮食文化交流,是在清朝后期,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也是由此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中列强用洋枪大炮轰开国门,强制开放了更多的通商口岸,强制灌输西方文化。此时外国人开始在中国经营西餐馆,大多是服务于越来越多的侵略者和外籍侨民,但是由于生意的兴隆,本地商人也开始开办“番菜馆”,由此拉开了西餐正式在中国站立的序幕。改革开放后,洋快餐也正式落户――麦当劳,肯德基。现如今已成为中国快餐业的巨头。受其影响,中国快餐业也发展起来,大多融合了西式的方便迅速,但是仍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以中国菜为主。

四、各国影响下的中国饮食文化

以上提到各国饮食习惯影响中国饮食文化的背景,现在我们来细说如何影响以及影响后的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

(一)西餐

最初的西餐,多是带着“中式西餐”的味道。西餐的传入,其实影响最大的是食材的丰富精致,西餐的礼仪和食物营养学。西餐多为牛排,各种海鱼海产,奶酪,肉冻,酱类(鹅肝酱,鱼子酱等),沙拉,菜汤组成。传入中国后,牛排又被延伸为猪排,鱼排,鸡排等。奶酪也开始在中国生产,各种酱的制作技艺也开始被传入,一些西餐元素在中国不仅为西餐服务,国人也把它们融合起来,放在中国餐饮中。还有就是“洋快餐”在中国的兴起,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等快餐业在中国迅速发展,在餐饮业中很快占据一席之地,影响了中国饮食结构。受其影响,中国快餐业也发展起来,许多地方风味小吃也开始改革营业路线,走进了快餐行业。例如上海的荣华鸡,台湾的永和豆浆,新疆的兰州拉面,,山西的刀削面等。

(二)其他

关于日韩料理,相对于西餐是比较容易吸收贯通的。日本和中国因是临近国,所以很多文化共同点。如日式料理的生鱼片比较闻名,但其实生鱼片起源于中国。日式料理主要为寿司,刺身,饭团,炸物和石烧。日式料理以注重食物原本的味道著名,这种精神对我国饮食起到重要启发作用。日式料理的做法也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饮食文化。韩国料理的制作方法和酱料方面,也一定程度影响了中国饮食。东南亚的其他国家例如印度,咖喱的传入又为我国增加了一种新香料。最后是酒品方面的传入,西方的啤酒,烈酒,葡萄酒;日本的清酒,韩国的烧酒。在中国也有自己的市场,这些酒的传入,极大地丰富了我国餐桌上的配酒种类,也使客人们得到了更好的餐桌体验,是中国饮食文化行成不可缺少的一环。

五、结语

中国饮食文化发展至此,源远流长,繁荣兴旺。对我国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饮食文化不仅是物质上的,也有精神层面的含义,从饮食文化的角度也可窥探到中国的历史发展。但是,繁荣兴旺的背后,仍然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食品安全,饮食卫生,传统的丧失等,中国饮食文化发展任重而道远。为了中国饮食文化更好的发展,应共同努力。

第8篇:中西方饮食文化特点范文

饮食是文化的先躯,是文化必然就会有传播和交流。因此,欧美各国的饮食菜肴也就传入了中国。从此,西餐就成为我们常常可以品尝到的另一种口味。西餐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较长。早在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中国旅行时,就将某些欧洲菜点的制作方法传入中国。1840年鸦片战争后,各港口城市开放及各个租界的出现,西餐馆随之在中国出现,并得到了迅速发展。到了20世纪20~30年代,中国的中上层各界人士中掀起了吃西餐的热潮,标志中国西餐行业进了一步。直至上个世纪50年代,友好往来的国家增多了,西餐经营开始活跃起来,蓬勃发展。改革开放给西餐业送来了春风,陆续出现一些中外合资的旅游饭店,引进了先进的西餐设备及先进加工方法,提高了西餐的烹饪水平,由此也更确定了西餐在中国饮食行业的重要地位。

从传统上来看,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以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肉食为主,而食用碳水化合物、纤维素成分的食物偏少,而我国则主要从谷物中摄取热量。这就是为什么西方人大多易患肥胖症、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和癌症,而中国人不少营养缺乏、体质偏弱的原因。在烹调方式上,西方采用机器操作进行大规模化生产,要求营养、方便、快捷,中国则注重细火慢温,把菜肴做得精细,以香诱食欲为特征,以调和五味为根本,以色彩艺术为精华,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要求色香味形俱佳。在饮食环境和服务方式上,西餐注意整洁卫生,要求整体上的有条不紊,提供全面优质服务,以其崭新的设计、幽雅的环境、明快的格调,适应了现代生活节奏和西方人及世界广大青年的新潮观,从而赢得了广大顾客的欢迎。而中餐则借助餐具和用餐环境的文化色彩显示其独特性,在服务方式上则不及西餐的细致周到。西餐食品不断向东方市场倾斜和西餐的普遍化表现在,以美国麦当劳汉堡包、肯德基炸鸡、意大利比萨饼、法国大菜、西班牙烤猪等为代表的西方几家名牌大户正领导着当今世界食品消费的新潮流。

饮食结构表现着民族生活习惯,构成饮食结构的是民族习惯、地理气候、地区物产及烹调方法。西餐以肉类食品为主,蔬菜和米面通常用以佐餐,且菜肴多以大块和较整体出现,于是进餐工具为刀叉,同时促成了分餐的良好的进餐方式。从初级原始的切割食用演变成的分餐制,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十分科学的,它既有利于各人口味的选择,增加进餐的自由度,又可避免无谓的浪费,也避免了病菌交叉感染的机会。

西餐有西餐的上菜程序。首先上汤,然后上凉盘,再次上热菜,热菜一般分两道,先上鱼鲜类后上肉类,接着是素菜,再其次是甜食,最后是咖啡等。西餐菜的调理更有自己的原则,口味搭配,营养搭配。另外,无论是加工细碎原料还是整个大的原料都特别考虑到人数的搭配,为分餐制打好基础。烹调操作过程复杂,十分精细,讲究原汁原味,有其独到之处。

西菜的调味与中餐明显不同,西菜包括烹制前调味,烹制中调味和烹制后调味,有的菜肴如煮鸡蛋、英式嫩牛扒还由客人自调味。因为以肉食为主,使得盐、胡椒成为西餐两大基本调味品。盐可定味,胡椒可去腥解腻,清除异味,提鲜保鲜。西菜讲究荤素搭配,配菜多是蔬菜,可以增加鸡鸭鱼肉等的维生素含量,蔬菜的纤维虽然人体不能吸收,但有助于人体胃肠蠕动和消化,荤素搭配起来不仅有利于消化吸收荤菜,更增加菜肴的营养,丰富菜肴色彩。根据地理物产、储物时间及西菜烹调的广泛使用率,洋葱、胡萝卜、土豆成为最基本的3种蔬菜。冷菜需要专门技术,它口味清凉爽快,伴有刺激性,引导进餐,通常称其为开胃前食。西式冷盘制作形式与中式拼盘有一定差别。它突出主料,讲究主料原形和装饰,主要形式有什锦组合式、素沙拉垫底的覆盖式等。说到沙拉,它是西餐独有的凉菜品种,有刺激性口感,有开胃助消化的作用,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维生素,主要口味有酸甜味,奶油香味等。西餐汤冷热俱备,从原料上分有动物类主料汤、植物类主料汤、混合原料汤、海味汤、蘑菇汤;从形式上分有清汤、浓汤、奶汤和红汤。西餐餐后甜品也称做甜点,以甜为主,种类有煮烩类、酥皮类、炸制类、布丁类、冰糕类。有人会问,热狗、三明治等与正餐的关系,其实这只是快餐食品,对西方人而言,这只能是快节奏生活下的职业食品,是不能取代正常的饮食享受的。

尽管不同的社会历史、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和不同的地域特征,造成中西方迥异的饮食文化背景,但从本质上讲,“吃”的内涵并不会因为这些差异而改变。中西方饮食无论是个性变化多么丰富,总是具有相对稳定的共性。就当前国际饮食业的发展趋势来看,中西方都在扬长避短,逐步走上互补的道路。讲究品种多样、营养平衡、搭配合理、重视健康已成为中西方饮食科学的共识,这是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融合最重要的基础。只有交流,才有可能了解;只有了解,才有可能发展。在世界科技腾飞与国际交往不断加强的今天,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新鲜的思想观念绵延为千年的中西方饮食文化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中国饮食带着中华民族文化神韵逐步走向世界。

第9篇:中西方饮食文化特点范文

民族饮食体现了我们的方方面面:我们的宗教禁忌,民风食俗,阶级结构,经济乃至政体。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五彩纷呈,很难给它下一个精确的定义,倘若非要给它下一个定义的话,我想借用“和”这一文化理念,国家治理要和谐,家庭团结要和睦,人与人相处要和气,烹调也要讲究五味调和,菜系之间又要互相融和,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其实菜系之间既有它的个性,又存在着共性的交织,尤其是在通讯快捷和贸易加速的时代,许多我们以为深深扎根于文化传统的食物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全球交流,像胡椒、胡萝卜、番茄等等这些具有外域特色的名字不就是全球交流的结果吗?日本从中国引入了筷子,从葡萄牙引入了天麸罗,第一碗面条是否出自意大利,如今我们终敢断言:NO,一碗反扣于碗底且保存良好的黄色面条在青海省的拉加 (音)考古遗址被发掘出来,经过检验,面条是用小米的原料做成的已有长达四千年之久,无可辩驳地否定了面条起源于意大利或是阿拉伯的历史性争论,而他们都声称他们的祖先曾在两千年前就发明了面条。

如今我们已经接受了番茄酱、色拉酱,也接受了咖喱酱,并且能运用自如。麦当劳快餐也遍地开花,我们完全不顾被西方人鄙为垃圾食品之嫌而大快朵颐,真羡慕有如此众多忠诚的消费群,始终如一地“呵护”着麦当劳的成长,窃以为麦当劳快餐能融入不同饮食文化成功的秘诀在于它的异域文化风情,方便快捷、卫生、休闲(没有酒桌上进食的繁褥章节与思想包袱)、美味,当然价格也不算太贵,这已足够了,谁还在乎多摄入一点高热量的营养配比呢?尤其在发展中国家。

任何一个民族的饮食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即使把各个民族的饮食特色融汇一炉,假如将中国的味道,日本的拼摆艺术,法国的浪漫奢华,和地中海式的健康饮食(以橄榄油、海产品和新鲜的蔬菜水果为主)拼凑一起,混合出一种饮食风格,我想也是不伦不类的。其实这些也是无法混合的,因为物产、气候、文化特点、民族特性迥异,特定的人群选择了特定的饮食风格,短时间是无法改变的,将全球化出现了接近一元化趋势的观点也是大错特错的。几千年来人类社会主要是农耕社会为主,自给自足的状态就已经告诉我们,地理决定了烹饪的命运。在我们为了往日的饮食方式而泪眼婆娑之前,重要的是记住食物的目的是让我们活着,这在过去比今天要难得多,西化饮食的侵略源于我们的兼容,而抗拒住西化的吸引力则源于我们富有魅力的传统饮食,现实证明,人们很难牢牢掌握住传统饮食的快乐,至少我们正在遗忘或减少享用食物的快乐时光,虽然你会找出n个恰当的理由去说服自己,都是对我们在文化上和身体上更加健康的饮食方式的背离。事实上是必须将快餐泛滥的糟粕清除出去,提倡全球性倡导的慢食运动 (一种饮食的“绿色和平”组织,反对快餐提倡传统方法制作的饭菜),若谁都腾不出时间,西化饮食方式的侵入,连中国人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