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城市建设的看法范文

对城市建设的看法精选(九篇)

对城市建设的看法

第1篇:对城市建设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设;生态环境;城市交通

城市规划建设是指研究城市未来的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这已成为了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规划建设在推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使得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城市规划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果不能及时的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 我国城市规划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1.1 城市规划建设存在随意性

城市建设要以城市规划为前提,现如今的城市建设中规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规划是城市建设的法律,然而当前的城市建设中,城市规划经常被改变,随意性很强。具体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发展变化存在于任何事物之中,没有一成不变的。第二,地方政府高层领导的更替。第三,利益驱使。首先是来自于地方的,地方领导们为了寻求财力多数都热衷于土地出让,这些都牵涉到了城市的规划建设。其次就是个人利益,有少数人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操纵或诱导规划的调整,从中牟利。这些都使现阶段的城市规划建设出现了随意性的特征。

1.2 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

居民生活质量的好坏不单要看整个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设施的完善程度,还要看其布局是否合理,是否具备健康的生态环境。一个城市是否适合居住不能只看城市的规模和建筑,更主要的是看有没有合理的布局和健康的生态环境。我国现在的城市规划建设在促进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虽然国家也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如水土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等,并对大型和重要建设项目要求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制定水土保持方案。但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不论是具体部门还是领导都对此不够重视,从而导致了法律法规不能得到具体落实。

随着城市规划建设的日益发展,城市中出现了许多大中型企业。在促进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例如,一些工厂都建在了市区之中,在每天生产过程中都会产生大量的污水废气,给城市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虽然国家也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但作用却是微乎其微的。

1.3 城市交通问题

由于我国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近年来私家车的普及率大幅度增长,城市中道路的数量和宽度已经远远不足,交通拥堵的现象已经日趋明显。在诸多的旧城区中,人口密度大、公共设施、户外活动空间有限,公众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很大程度上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随着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张,我们应该大力的提倡步行和非机动交通的发展,即做到了节能、环保,有能大大的缓解机动车给交通带来的压力,这就更符合了“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

1.4 安置房的建设问题

随着城市规划建设的迅猛发展,致使城市周边大量的土地被占用,村民失房失地,急需安置。于是出现了村民安置用地和安置房。由于土地资源少,从而导致了安置房建筑密度过大容积率过高的现象。因为起点低、标准低、环境差,所以很快的会演变成城市中的新“贫民窟”。这样的现状也就充分的证明了地不能再批,拆迁安置应该转换为货币形式,并力争让拆迁户得到长久的生活保障。城市规划建设只有以相同的高起点、高标准为目标,才能更好的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 我国现阶段城市规划建设的发展趋势

2.1 基本规划建设理论

城市规划建设不能只是局限于理想模式,必须要务实。需要从我国特殊的国情出发,调整好思路,加强理论应用的研究,动态地解决城市规划建设中现存的问题。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规划技术是保证,其基础是规划研究,规划实施是重中之重。

2.1.1 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论

人类的发展必然是以可持续发展为选择,实现经济、社会文化、人口等的协调发展是当代城市发展建设的主潮流。虽然城市规划建设中很难保证不破坏生态环境,在采取科学有效的规划措施使这些影响大幅度的降低的同时,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贯彻到各个方面上去。

2.1.2 人性化的城市规划建设理念

城市规划建设与城市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其主要涉及的是人与人、人与自身和人与自然的发展关系。所以说不管如何规划首先要树立的理念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不能做到以人为本的宗旨,再完美的技术,在雄厚的物质投资也都是微不足道的。应该把城市规划建设提高到一个人性的高度来对待,让其更能体现人文关怀。

2.2 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实施

规划建设的实施指的是规划由蓝图变为现实的过程,其中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实施的不可逆转性。城市的面貌最终是由规划的实施阶段决定的。目前,我国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加上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的变化都将影响着规划的实施。

2.2.1 保证城市规划建设的严肃性

城市规划的法制化进程,包括规划阶段和实施阶段都要注重法律的在其中的重要作用,规划的严肃性,这与城市规划的性质分不开,法制建设是保证规划顺利实施的。1989年国家出台《城市规划法》,该项法律的实施真正将我国城市规划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但目前地方性法规仍然需要完善。因此,要避免规划失效,使城市朝着人类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必须加大执法力度,推进执法进程,完善执法措施,强化对规划主体和客体的约束机制。

2.2.2 城市规划建设的管理要科学化

所谓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是指城市政府依据相关法规对城市规划实施的管理。实质上它是对城市中各项建设项目的组织、控制、协调的过程。要与时俱进,对城市建设进行动态的管理、监测,同时规划部门要对反馈的信息综合考察论证,并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对规划方案进行及时的补充和调整,这样才能实现城市建设的科学合理性。

2.2.3 城市规划建设要以人为本

城市规划建设要全面体现民意,切实关注民生,把落脚点放在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上,创建舒适的民居环境,发展多样地方文化,培育城市的个性魅力。加强市民的城市环境意识教育,增进人与人之间心灵的交流,突出市民在城市中的地位,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城市规划要在交通,娱乐,就医,教育等方面体现市民的利益,切实做到以人为本。

3 结论:

总之,我国城市规划建设中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正式并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促使我国城市规划建设走向持续健康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第2篇:对城市建设的看法范文

一、当前我国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管理体制方面的落后与不健全

首先,管理体制方面的落后与不健全主要是因为我国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体制依然沿袭着经济时代的管理方式,尤其是政府一直在扮演着协调经济与社会的重要较色,这样以来就明显跟不上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其次是比较缺乏科学整体指导规划的指导系统。这是因为城市绿化建设的投资主体如今已呈现了多元化趋势的局面,而政府主管部门却很难去控制和规范部分绿化的工程。比如:少部分房地产开发商在开发生态型楼盘时,从节约资金和降低成本两种角度考虑,就找人随便种上几棵树,铺点草坪,并借此来蒙混过关。然而整个开发的工程率却比较薄弱。目前在我国的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方面,很多管理部门目前都尚未建立起考核和监督的机制,并且也没有把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工作纳入到各级相关领导政绩的考核内容上去,甚而至于有的还未能列入到政府的重要工作议程之中。这样就势必会造成园林绿化管理工作中薄弱的监督机制。

最后是城市里的园林绿化管理目前还缺乏一整套比较统一且协调的管理体制。对于大部分地方园林绿化规划和管理以及建设,一般都遵循各自为政,比如城市里的各个区政府和各开发区管辖范围内,各企事业单位和各开发商等,这些部门里的园林绿化管理基本都是自成体系,在管理体制上也缺乏系统性和全局性。同时也因为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体制还不健全,导致各个相关职能部门的综合协调作用能力不能充分发挥,最终使得有些城市整体的绿化环境遭遇到了严重的损害。

(二)规划管理的缺位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当前的园林绿化规划方面还缺乏长远性。一般而言,整个城市里面环境质量的高与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整个城市园林绿化的质量的好坏,然而该城市园林绿化所进行的规划设计又决定了城市园林绿化的质量好坏。通过这样的规划与设计,就可以使城市的园林绿化地在整个城市的建筑规划中能占有一席之地,并且保证有一定的比例,从而达到了最终促进城市园林绿化的巩固和发展,并且为整个城市里的居民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目前来看,虽然我国绝大部分城市都已编制了合适本城市发展需要的城市园林绿化规划,但最终由于缺乏科学性和长远性的指导,使得整个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与城市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不相协调,这样一来就造成远远不能达到居民生活和城市发展对现代生态型城市的要求。

其次我们应该都看到了不少城市目前还尚未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城市园林绿化的规划设计。由于缺乏这种较为长久以及稳定的规划系统来指引整个城市在绿化方面的规划,在进行城市园林管理的同时就没有可靠的依据,结果就会导致整个城市园林绿化规划编制方面与实际规划实施的脱节。就会让城市园林的绿地数量出现严重不足,也大大的滞后于整个城市生态发展的要求以及城市化现代化建设发展对于园林绿地的要求。

(三)绿化管理理念与实践方面的落后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城市的政府部门基于园林绿化管理在现代城市文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认识不足,尤其是在整个城市管理与环境保护中的战略地位以及功能认识不清。比如城市的城市总体规划与整体园林绿化建设不相协调。表现在大多数城市在规划建设过程中,绿地预留面积的比例都相对不足,高标准的绿化景观也相对较少,而且大多数现在都不从城市建筑功能与市民生活的需要方面出发,在破坏绿色植被的基础上来构建人造景观,不少城市的园林规划过分看重城市绿化的最终景观效益,只知道一味盲目的追求覆盖率,却忽视了城市绿化的综合生态效益。并且我们也看到了由于城市园林绿化工程不能像其他的商品货物一样能够在短期内就可以直接产生看得见的经济效益,而它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很少被人们所认识和了解,导致城市绿化管理实践和理念出现滞后局面。

二、我国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创新方面的发展策略分析

(一)推进建设城市园林绿化现代化的管理创新体制

首先便是基于城市园林绿化的各级管理部门务必要切实理顺管理体制。尤其是在体制上更要逐步完善分权分级管理,并且管理的重心一定要逐渐下移,调整其职能配置,这样才能建立起一种和谐且有效的管理机制;其次是建立协调统一的园林绿化规划与建设管理体制;最后是需要建立起管理部门的责任机制。由于城市园林绿化在管理方面的工作任务量巨大、涉及面非常广,而且具体操作起来也非常复杂,这也就需要众多相关部门相互协作团结一致来完成的一项社会性和系统性的工作。因此就要求各个管理部门必须倾力重视与关注城市绿化,建立起城市绿化管理责权。

(二)从严控制绿化建设的用地面积与配套城市园林绿化规划管理部门在规划编制中,为了能更好地配合城市规划作了强制性的内容管理,应该对“绿线”进行特定的规划,以单独图来对它进行编制,这样才能更好的加强城市绿线的规划设计要求。要为城市绿化的建设预留好足够的建设空间,以便能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居住环境。并且城市的绿化工程必须要与建设里的主体工程项目规划、征地、验收、建设同步进行,要坚决抵制各种挤占城市绿地的现象和行为。并且有关部门应该采用法律以及经济与行政相结合的监督手段来保护和发展绿化成果,特别是要对违反城市绿化管理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要严肃查处,从根本上来切实维护和协助城市园林绿化管理部门的工作。

(三)提高城市绿化管理创新方面的理念和实践

第3篇:对城市建设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西安城市建设 曲江新区 景观设计 行政景观

中图分类号:TU984.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正文:

20世纪既是人类从未经历过的伟大而进步的时代,又是史无前例的患难与迷惘的时代。在下一个世纪里,变化的进程将会更快。——《北京》。这是《北京》中对20世纪与21世纪的预测与忧虑。现如今的城市建设发展也应验了这些推断和担忧。对于社会发展的“快”恐怕是一个我们所有人都能切身感受到得词。中国近些年的社会发展,城市建设其速度相当的惊人。但就如“北京”中所提到的,也是一个史无前例的“破坏”与“迷惘”的时代。高速行驶的列车也同样是容易失控的巨兽。这是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中国所有的城市建设都跳脱不了。

回到西安,看我们的时代建设。功绩当然不可磨灭,但也不能说是过错全无。也一直引发着建筑、景观、城市规划等专业的反思。北京大学的俞孔坚教授提出了今日城市建筑的三大结症:小农意识、暴发户心态、长官意志。虽然城市建设中种种弊病的原因远不止这些。但这三点确实是凸点,而且其中的“长官意志”当然是顶顶要紧的了,所以城市中就多了许多的中国特色的“行政景观”。但这些也都不乏一定的现实性。

看西安如今的城市建设当然要数是南郊曲江的建设在近些年最为成功。“成功”以何标准去评判我们暂且不论,但其带动的经济产值是不可小视的。大雁塔北广场的成功建设打响了“曲江模式”的第一枪。他在建设了硕大的城市地标、公共空间的同时,也提升了以往周边环境的建设、加快了房地产的开发、吸入了大量的资金,赚的是盆满钵满。 这其实不是曲江独创的模式,早在1858年纽约中央公园设计方案的成功敲定到1873年全部建成就已经开创了这一吸金模式,带动的经济利润也成为房产界的神话。有了成功的先例再加上北广场的成功建设,看到了甜头的曲江当然会更加大刀阔斧的改造西安,政府也当然不会拒绝这笔资金的流入了。曲江南湖、大唐芙蓉园、大唐不夜城,一个接一个的大型项目接二连三的实施。都是为了吸引更多的资金。资本的投入就是为了获取利益,这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原则与动力。

这当然是大家都能看得出来的。但是问题就在于方式,揽入资金的同时若能带动其他利益的增长,例如更好的传承传统文化,提高大众的审美、改善协调城市与自然的关系等等,当然就更加成功了。但别忘了我们是坐在一辆高速行驶的列车上的。它的速度早就超过了预期,当然会产生疏忽、产生失控、产生破坏。所以在某些项目上显现出弊病。所以问题就在于速度。就像(英)戈登·卡伦在其著名的《简明城镇景观设计》中提到的:“规划师,就像是胃液,无法将匆忙吞咽下的大块食物分解为情绪山的营养。我们也许能够做到许多我们的祖辈无法做到的事情,但我们无法比他们消化得更快。”所以我们的城市就正在经历着这样的消化不良,更何况我们的规划师也不过都是些参考,关键的抉择还得看上级的指示。可是你也同样没办法把这台列车停下来,因为他已经启动了。就算停也会有这极大的惯性,更何况驱动它奔跑的动力-"利益"一直占据着上风。

1957年“大鸣放”,张奚若就批评了北京的城市建设规划,总结了十六个字:“好大喜功、急功近利、鄙视既往、迷信未来。”虽然“既往”指的是历史,“未来”指的是西化。虽然看上去,西安强调的是历史文化复兴但就前两句今来看今天西安的城市建设,却也是照样准确。再说说“历史”、历史怎么可能重新复制?我们现在只是在尽力这建造着伪造的历史景象,城市发展与其特殊性是分不开的,西安历史的特殊性就也成就了其发展路线必然是发展文化历史特色的经济路线。但归根结底还是“经济发展”。陈丹青在其书中对如今大家看不惯的建设也这样写道:“全国上上下下成千上万的行政机构里那么多饭碗,岂能砸?这是巨大的现实。我常想,在着巨大的现实中,一小撮家伙在谈什么城市景观。文化记忆,多么奢侈、讨厌!多么脱离现实!今天的现实哪里轮得到什么建筑美学、建筑景观?......房地产开发是目前中国经济的大支柱,而发展经济,是政府与跨国资本主义联手合作的最大的“政治任务。我们必须记住:这是发展经济,这是讲政治,哪里是在讲什么建筑艺术。”他当然不是赞同这样的行政景观,但他也说自己不是在批评。只是想给大家一个忠告,说说事实。

就西安城市景观设计现状来看,设计的理念与手法,还是应着重从如下几点进行加强的:

1、生态可持续理念的景观设计

城市雨水的收集净化与再利用是生态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当今国内外出现了“城市雨洪公园”这一理念的城市景观绿地。它集城市湿地、城市公园、城市雨水排放储存与净化等功能与一身,因而能够十分有效地解决城市旱涝问题,并有效地解决地下水不断下降的问题,与此同时由于湿地的产生又有助于城市生物的多样性。基于该理念的城市景观绿地尤其适用于西安这样一座资源性缺水城市。

2、绿道概念的引入

绿道建设不需占用建设用地指标、它具有低投入、快速见效的特点与建设低碳城市的理念相吻合,同时还能广泛地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以英国为例,伦敦的环境品质依托城市、乡村相结合的花园城市模式,围绕城市建设环城绿带以及大量的城市绿色通道网络。如今的伦敦周边已经密布这种链式绿色开放空间将近300 余处,其面积约为伦敦市区的7 倍,伦敦也因此从原来的重污染城市成为环境宜人的花园城市。西安这座城市的周边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城市的南端便是物华天宝的秦岭,那里有着丰沛的水源、种类繁多的动植物、且不乏国家珍稀野生动物。但至今西安未能有效利用这一资源,使得在环终南山北麓形成一个以生态保护为主、旅游为辅的终南山北麓绿道系统。

3、 城市公共景观的设计应当“见缝插针式”,将这些场所的尺度多样化。

城市绿地的建设不应一味希求大面积的专有场地,在尺度上亦应当有其多样性,见缝插绿、见缝“布景”的手法应当服务于城市中各种尺度的人们公共活动场所,它们应当是城市总体绿地景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城市建设的脚步不会停止,更不会因为一小撮人的叫嚣就停止。否则中国的教育制度就早已改革了、房产模式也早已改革了。但现实就是现实。因为我们在谈论的同时又有多少不开眼的项目又在实施了,做事的人都不用说的,只是默默的做。而说的人只能等你有权时才能实施你能意志了。当然,我们希望的是这城建的脚步能够慢一些,谨慎一些,眼光长远一些,那样也许我们的城市便能更好的向未来跨进。

参考文献:

《北京》——吴良镛教授起草的《北京》1999年6月23日。

[访谈] 北大教授景观设计专家俞孔坚痛陈"城市景观病"2004年11月30日 ——来源:济南日报。

简明城镇景观设计 ——卡伦、 王珏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01出版) 。

第4篇:对城市建设的看法范文

一、经营城市与投资环境建设关系解析

在经营城市和投资环境建设的主体、客体、目的、特点等方面具有一致性。论文百事通从主体上看,政府、企业、居民及各类社会组织都是经营城市和投资环境建设的主体,其中政府是经营城市和投资环境建设的主导者,因为只有政府能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社会经济发展。从客体上看,投资环境构成要素和经营城市的对象是一致的,城市的一切自然、物质、文化、制度要素都是经营城市和投资环境建设的客体。城市的基础设施、环境、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居民素质以及城市管理政策、法规和城市形象都是经营城市的对象和投资环境建设的内容。从目的上看,经营城市和投资环境建设的着眼点虽不同,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城市在经济、社会、生态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经营城市着眼于促进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的良性循环和供给效率的提高,完善城市功能,塑造城市形象和打造城市品牌。但若从城市发展的角度上看,经营城市不能单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而不顾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经营城市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城市资源的价值和城市竞争力,以及在人口、资源和环境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投资环境建设着眼于吸引更多投资和投资效益的提高,以加快城市发展,提高城市竞争力。从受资方看,投资效益则包括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个方面。因此,经营城市和投资环境建设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城市竞争力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从特点上看,经营城市和投资环境建设都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系统性和地域性特点。经营城市是城市对有形、无形的公共资产、公共资源和企业外部经济进行资本化和产业化的整体策划、营销和评价的经济行为。经营城市涉及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的各个环节,牵涉到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综合体的方方面面,只有各个方面相互配合才能真正实现城市发展,这决定了经营城市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投资环境是一定地域影响直接投资的经济、社会、自然、文化、法律制度等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的集合,各种要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只有各要素相互协调、配合、共同提高才能起到吸引投资的作用,因此建设优良的投资也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不同城市的自然、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不同,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和在区域分工中的作用不同,决定了经营城市和投资环境建设的主导因素不同,经营城市和投资环境建设的方向不同。因此,经营城市和投资环境建设在各地没有统一的模式,各地必须根据自身条件,抓住关键因素和发展方向来开展经营城市和投资环境建设。

二、经营城市对投资环境建设的作用机制分析

经营城市与投资环境建设在主体、客体、目的、特点上的一致性,决定了经营城市的开展必然会对投资环境建设产生显著的影响。一般而言,经济不发达城市投资环境的制约因素往往是落后城市基础设施和政府职能转化不到位,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过大。而经营城市一经起步就可缓解这两大制约因素。经营城市起步阶段的目的是解决城市基础设施落后问题,解决办法是将城市基础设施市场化。由于城市基础设施服务需求稳定、规模大、变现性强、投资和经营风险小,所以基础设施一经市场化便能吸引投资的大量进入,从而缓解城市基础设施落后问题。经营城市是一种城市管理理念的变革,在城市管理中加入了市场经营理念,将最终使得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走向合理化。

投资环境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其建设的重点逐步转向以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城市功能、营造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为主要内容的投资环境综合竞争力的培育。而这一时期的经营城市也由解决基础设施落后问题的资金导向型经营城市转向以强化城市功能、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为目的的功能导向型经营城市。经营城市的目的开始重视城市发展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经营城市走向战略化,因为城市功能的强化和城市竞争力的提高强烈地依赖于城市规划、城市产业发展规划等各种规划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这一时期,通过对城市的SWOT、PEST分析,识别城市形象,确定城市发展目标,并制定适合发展目标的经营战略。经营城市的战略化恰恰适应了投资环境建设导向性的要求。城市性质、城市所处的区域自然、经济、社会结构及其发展变化决定了投资环境的总体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即不同城市投资环境建设先天具有导向性,进而决定了城市吸引投资的大体方向、数量和结构。城市投资环境建设只能按照既定的方向进行才能有效。功能导向型经营城市实现城市功能建设和城市自身发展条件相适应,解决了地区城市之间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协调问题。因此,经营城市目标和策略的转变适应了投资环境建设的要求,推动了投资环境建设的高级化。

三、经营城市对投资环境建设的影响

(一)有利于形成具有投资吸引力的公共设施。城市交通、供电、供水、卫生、文化、教育等公共设施是为城市生产、生活提供服务的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的支撑和优良投资环境的基础。然而,在我国长久以来,城市政府一直是公共设施的直接建设者和运营者,由于财政有限和公共设施结构复杂、种类繁多,造成公共设施建设跟不上需求,服务效率低、质量差。经营城市尽可能地把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推向市场,凡是市场提供比政府提供更有效的,就交给市场去经营,通过竞争性市场提高公共设施的供给效率。同时,经营城市通过对那些可以市场化的城市资源的资本化运作,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为政府那些难以通过市场投资建设或运营的公共设施提供了资金,如支持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设施的建设。

(二)有利于提高市场化水平。地区市场规模、市场前景、市场化水平决定了投资的营利水平和营利前景。市场规模和市场前景与地区区位条件、人口数量和经济发展水平有关,短期内难以改变,所以增强市场投资吸引力,关键在于提高市场化水平。根据现代市场经济理论,政府主要应通过提供界定、保护产权的制度和降低交易成本制度提高市场化水平。政府制度供给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个方面,正式制度包括产权制度、市场法制化程度、政府对市场秩序的维护、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程度,非正式制度主要指社会信用水平。

公共设施市场化的前提是合理界定各种公共设施的产权,合理区分政府、集体和个人产权,合理划定管理权、经营权、收益权等衍生产权。因此,经营城市对公共设施的市场化运作,促进了城市资产合理产权结构的形成,尤其是促进了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主体。为了实现公共设施市场化过程中公共设施供给效率和效益提高,政府必然会加强公共设施市场化的政策和法规制定、完善,加强城市管理法律、法规的执法和监督,这将有利于形成公平、公正、开放、竞争有效的市场环境。政府为了长久吸引投资者参与城市建设将会强化自身信用水平,企业和个人为长久经营城市公共设施必然也提高其信用水平,政府、企业、个人在信用建设上共同推进,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市场信用环境。经营城市还锻就了城市政府对市场的管理水平,促进了城市生产要素市场、资本市场的发展。最后,经营城市不但提高城市的市场化水平,而且活跃城市经济,释放了潜在市场规模,展现了美好的市场前景。新晨

(三)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和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城市政府是城市投资环境建设的主导者,政府行为方式的合理性是投资环境建设成败的关键。经营城市是经济转型时期的一种政府行为方式的变革,城市政府由过去的行政指令性管理转向以法律法规为基础的经营管理模式。它遵循市场经济规则,通过市场化运作,使城市资源得以有效配制。从过去的对企事业单位的微观管理转向对城市整体资源的发掘、利用和经营。政府职能实现由“计划管理”向“市场管理”转变,由“微观直接管理”向“间接宏观管理”过渡。经济全球化导致城市发展由封闭走向开放,要求主动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这使得经营城市必然按照国际惯例运行,政府职能不断适应全球竞争的要求。因此,经营城市实质上体现了政府职能的转变,经营城市是政府职能转变的理想路径。

经营城市中对公共设施的市场化运作锻就了政府的服务意识、服务效率和服务的有效性,促进了城市管理由“行政性管理”转变为“服务性管理”。由于公共设施的市场化运作与市民和企业利益紧密相关,政府将征求市民和非政府部门意见,以合理处理公共设施供给效率和公共效益的关系,这将促进非政府部门服务水平的提高和市民民主意识的增强,从而带动经济服务社会化程度的提高。

第5篇:对城市建设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城建 档案 作用

中图分类号:G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5-0025-01

城建档案是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实施行政管理、行政许可、市场监管和执法监督的重要依据,也是工程建设运营管理、养护维修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城建档案在进行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保障城市生产生活秩序、维护城市安全、应对城市突发事件及反恐等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城建档案在文件形成阶段的作用

在施工过程中,随着工程的进度同步形成的文件材料,记录了当时施工情况和有关实际测试数据,并经有关人员签字认可,其文件材料反映有关单位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再次,文件材料是保证各有关方面经济效益的认可,同时,也是对工程量的认可,是工程结算的基础。

二、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的作用

建筑物、构筑物在有效的使用期间内(除了大自然灾害和外界影响外),由于工程自身质量的问题造成不能正常进行使用,其原因除了施工单位的质量问题外,尚有工程设计方面、建筑材料方面、使用管理方面的原因等。城建档案是在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中,唯一具有权威的依据。可以利用城建档案,分析造成危害的程度以及制定抢修、维修和弥补的方案。

三、城建档案的历史作用

1.城建档案是城市建设的经验积累和技术储备

城市建设活动最终向社会提供两种形式的产品,一是建筑实体,另一种就是城建档案,这二者形式不同,但是,反映的是同一种事物。城建档案是城市建设活动的直接和真实的反映,记录了城市建设活动的过程和成果,记载了城市建设思想、技术和经验。作为城市建设成果的城建档案,当然起到了经验积累和技术储备的作用。

2.城建档案是城市规划的基础

城市规划是根据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城市或城市中的各种要素,按城市现状、基础、特点,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的、综合的、科学的、长远的预测和设想,通过论证编制城市规划方案,付诸城市建设实施。《城市规划法》明确规定:城市规划的编制,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计划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等统筹、综合布置。这些内容都是来自城建档案中,因此,城建档案是城市规划的基础。

3.城建档案是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

现代化的城市是一个非常复杂、多功能的综合体,地面的各种道路交错,建筑物、构筑物密集,地下管线纵横交错,密如蛛网,地下建筑物及各种隐蔽工程越来越多,城市立体化程度越来越高。要保证城市的各种设施正常使用,必须要加强城市的科学管理。城建档案是城市建设科学技术资源,反映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情况,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重要依据。

4.城建档案是建筑物维修、改建、扩建的依据

任何建筑物都有一定的使用周期。随着使用时间的推移,根据使用的需要,功能规模发生变化,需要对建筑物进行维修、改建、扩建等。充分利用原有建筑物的档案,充分考虑和了解其现有情况,拟定正确的维修、改建、扩建方案,可以节约投资。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盲目、粗暴施工对建筑物结构带来的损坏,在最大程度上保证施工和人身安全。

5.城建档案是城市防灾、抗灾、减灾和战后恢复重建的重要依据

任何一场大的灾害,除了人员的伤亡,就是对建筑物的损坏。要进行灾后重建,就要利用和依据城建档案对原有建筑物进行排险、抢修、恢复和重建。

6.城建档案是征用土地、房地产产权、产籍的法律依据

城市的各类建筑物都会形成土地征用、审批文件、建筑许可证、产权所有证等档案,它是城市房地产管理的历史凭证,是解决产权纠纷的法律依据。

7.城建档案是城市科学研究的重要资源

第6篇:对城市建设的看法范文

“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到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要从47.5%提高到51.5%。 相关数据显示,按照常住人口计算,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52.57%,提前完成规划任务。《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2011-2020年)》初稿中称,未来十年,我国城镇化建设将形成40万亿的投资规模,成为扩大内需的最大动力。近期,一系列智慧城市扶持政策的出台,为新型城镇化发展创造了新的契机。据悉,住建部第二批智慧城市试点申报工作正在积极展开,预计会有不少于50个城市(区、镇)参与申报,试点名单也将在3个月内公布。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智慧城市应该如何规划?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副司长郭理桥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并就相关疑问予以了解答。

《经济》:在此之前,工信部曾先后在扬州、常州进行试点建设,科技部也牵头成立了中国智慧城市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之相比,住建部智慧城市试点建设的侧重点在哪里?

郭理桥:无论是科技部、工信部,还是其他部门,都会从自身职能角度来共同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为建设小康社会、美丽中国,发挥各自的作用。

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科技部多侧重于科技、技术问题,探究这一过程中需要攻克的、符合目前历史阶段需求的关键技术。对工信部而言,其主要承担产业的推进任务,侧重于如何通过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来推动产业的升级转型,促进新兴产业的形成,使其从先导产业变成主导产业乃至支柱产业。

作为承担城镇化发展的主要职能部门,住建部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的目的,是为了探索智慧城市建设、运行、管理、服务和发展的科学方式,从而智慧地推动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我们认为,智慧城市是通过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城镇化建设新模式,是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从方法论上说,我们既要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从城市的整体系统地看问题,也要讲绩效、讲实效,确保所有工作都能经得住检验。在具体操作层面上,住建部的《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中,包含了57个3级指标,基本涵盖了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社会治理、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内容,着重于城市整体层面的发展和现实问题的解决。从管理服务上讲,围绕试点的政策理论、标准体系、关键技术、应用体系和投融资模式等方面,我们深入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受住建部的委托,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承担了具体的研究支撑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支撑服务作用。从试点审批过程来看,我们设立了试点申报、过程管理、专家评估等流程,有步骤、有规划地推进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工作,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总结、纠偏,以保证试点城市的发展方向和质量。从责任主体来看,我们构建了住建部主管、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主导、地方试点政府一把手推进的智慧城市行政责任架构。从智慧城市建设本身来讲,确立了“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全社会参与”的建设方针。

总体来说,智慧城市试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立体化地推进,不以试点本身为目标,要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制度,以试点工作的开展来促进城市产业的发展和城市整体水平的提升。

《经济》:请您介绍一下,目前,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情况如何?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应如何应对?

郭理桥: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工作正在轰轰烈烈地展开。从国家部委来看,住建部、工信部、科技部、发改委等都在积极推进;就地方城市而言,所有一线城市、绝大部分二线城市,也有很多三线城市都明确提出了自身关于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从企业角度看,国内许多企业提出了智慧城市运营的规划,并积极进行智慧城市业务的开发,比如软通动力、中国安防、东方道迩、东蓝数码等等。

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对智慧城市的理解千差万别、智慧城市建设重点各异、智慧城市建设规划各成体系等,为具体的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顶层设计或顶层设计不清晰。没有从新型城镇化发展和小康社会建设的目标出发,以及从城市整体和区域发展角度,制定目标明确、步骤清楚、保障可靠的顶层设计。二是对智慧城市概念和内涵理解不够。部分城市偏重信息技术本身的应用,使建设目标沦为信息化发展规划;有的甚至演变成房地产开发或工程项目建设。这些都是很不智慧的做法。三是对城市具体需求和现状的认识不足。没有系统性地考虑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城市产业、民生服务、社会治理、生态环境等各方面问题。四是缺乏建设资金。过度依赖于地产开发商或通信运营商的资金投入,致使智慧城市建设走样。

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住建部开展了多方面的工作。第一,发挥政、产、学、研、用、资的合力。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就智慧城市理论政策、标准技术及应用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与专家、各部委、地方城市、企业等建立了良好的沟通交流机制,并拟成立智慧城市研究院,以便更充分地集聚各方力量,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第二,加强省厅和省级专家的主力作用。省建设厅和省级专家对地方城市的具体情况清楚,发挥省厅的主力作用来加强对地方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和监督,能够尽量避免其走偏路、走错路。第三,进行投融资模式创新。1月14日国开行与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签署了智慧城市建设战略合作协议,承诺在“十二五”后3年提供不低于800亿元投融资规模,重点支持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区、镇)建设。同时我们也正与各商业银行、社会资本、国外资本等进行会谈协商,争取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智慧城市试点建设中来。第四,成立智慧城市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集各企业的产业技术优势,创新驱动城市发展,共同为地方智慧城市建设服务。

此外,我们还建议,在住建部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的基础上,建立由住建部和相关部委组成的智慧城市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协调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加大关键技术研发支持力度,建立相应标准体系,完善智慧城市评估办法,进一步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及示范工作。

《经济》:现在有很多人对智慧城市的建设深表担忧,害怕会出现“高投资,低回报”的问题,对此您是如何看待的?

郭理桥:任何投资都要讲求回报。投入回报主要有三种,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智慧城市建设应该把握“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全社会参与”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的优势,实现公益性项目由政府主导,民生类等可以市场化和社会运营的项目由市场处理,调动民众和各类团体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积极性,真正做到智慧城市建设来自于人民、服务于人民。

同时,也要充分重视智慧城市建设的风险防范。首先,注意城镇化建设风险。要结合新型城镇化理念,避免出现房地产化、摊大饼发展等情况。其次,防范信息技术风险。不仅强调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更应注重方法论的指导。智慧城市要立足于信息技术,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用更智慧的方法来提升城市规划、建设、运行及管理的水平,其目标是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国家的总体战略保持一致。第三,重视投入和产出的核算及规划。在智慧城市建设前期,国家、地方政府以及参与的运营商的资金投入会非常大,因此,必须要保证合理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只有当社会各类投资方都能获得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的投资回报时,智慧城市建设的产业化才能真正迈开步伐,实现可持续发展。第四,注重科学化、智慧化发展。我们应该引进社会的监督机制、市场机制,来防范风险、不断纠正错误。

《经济》:通过随机调查我们发现,市民对智慧城市的了解程度还不是很高。您认为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哪些?对此,相关部门应如何开展下一步工作?

郭理桥:的确,现在市民对智慧城市的理解还不够广泛和深入。智慧城市目前尚处于发展阶段,仍属新生事物,各部委、科研机构对其的认识和看法也存在不一致性。有人形象地将其理解为“智慧城市=数字城市+物联网+云计算+人”,由此可以看出,智慧城市是对传统数字城市、数字地球、数字城管等概念的升级和扩展,是对城市信息化更高层次的发展,体现以人为本、智慧运行的理念。目前,现代智慧技术已经深入民众,在娱乐消费领域也有了广泛应用,如智能终端应用等。但对于智慧城市关注的政府社会管理和服务、企业服务等方面,我们认为在广大民众层面做得还不够好。

第7篇:对城市建设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管理;问题;策略

城市规划管理作为一项协调城市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经济社

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管理的一种类型,具体而言,是指对一个城市的规划编制、规划许可、以及建设项目是否符合规划许可的内容进行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的行政管理工作,城市规划管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城市规划能否顺利实施。从其管理对象来看,城市规划管理主要以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社会公共资源为主要对象。从其管理范围来看,其包括了城市规划管理、城市基础设施及公共设施管理、城市环境和公共秩序的管理等。城市规划管理具体是指城市政府依据相关法规对城市规划实施的管理等等。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逐渐对于城市规划管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但是与之相矛盾的是目前我国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首先,城市规划结构不合理、用地效率低大多数城市更注重经济的增长、 而忽视城市环境质量的提高,表现在工业用地比例偏高,公共绿地及公共配套设施用地比例偏低;过分追求超大马路、大广场,在城市路网结构中,主次干道的比例偏高,支路严重不足,路网结构不合理,造成城市交通拥堵。同时,由于城乡体制的制约使城市和镇村各自为政,土地利用呈现散乱、无序的状态,土地开发处于粗放式经营状态,土地利用率低,土地资源的浪费现象较为严重。

其次,规划编制主体多,规划区重叠从的规划结构来看: 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城市总体规划下一层次是分区规划,再由分区规划具体指导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原则上,上级规划划定的规划区包括下级规划时,下级规划不再重新划定。 但由于现行规划管理的体制尚不统一,市、区、镇各级均可设规划管理部门,出现各自为政的现象很难避免。 城市和建制镇需要编制城市规划,集镇和村庄需要编制村镇规划,所以市、镇、集镇和村庄均在编制不同的规划,再加上各类园区,产生了各个层次规划之间的矛盾。 各编制主体各自编制了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的分区规划在规划边界、基础设施配套、道路交通、生态廊道控制等方面存在矛盾, 导致总体规划意图难以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具体落实。

第三,缺乏公众参与。随着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政治民主化的趋势,政府开始给予公众参加城市规划的权利,并将这种权利以法律的形式加以确定。然而,我国原来的城市规划法规,对公众参与规划的对象、机构、内容、程序、深度、职责、权利、义务和监督保障等体制和机制,均无明文规定,使得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规定成为一纸空文。

由上所述,目前在我国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之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革新。

首先,以《城乡规划法》为中心和基本依据,建立健全规划法规体系。国家制定《城乡规划法》的目的在于依靠法律的权威,运用法律手段,保证科学合理地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城市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强,城市的结构和功能日趋多样化,城市各项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关系日趋复杂,城市土地各项建设活动日趋频繁。因此,必须进一步强化城市规划的综合协调职能,城市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活动都必须纳入统一的规划,实施统一的规划管理,遵循统一的行为规范准则,才能够保证城市合理发展和协调运转。这就需要严格按照《城乡规划法》的法定要求和规定来约束城乡规划区内的一切建设行为和管理行为。

其次,设计有效的规划许可审批程序。要使城市规划行政管理遵循城市发展与规划建设的客观规律,就必须按照科学的审批管理程序来进行。也就是要求在城市规划区内的使用土地和各种建设活动,都必须依照《城乡规划法》的规定,经过申请、审查、征询有关部门意见、报批、核发有关法律性凭证和批后管理等必要的环节来进行,否则就是违法。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防止审批工作中的随意性,切实制止各种不按科学程序进行审批的越权和的行为发生。对于城市规划区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活动,都要严格依照《城乡规划法》的有关规定进行规划管理。也就是要以经过批准的城市规划和有关的城市规划管理法则为依据,防止和抵制以言代法,以权代法的行为,对一切违背城市规划和有关城市规划管理法则的违法行为,都要依法追究当事人应负的法律责任。

第三,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在我国,规划常常仅限于政府和专家之间的交流,普通大众对规划缺乏应有的了解,也缺少对规划的支持和参与,致使随意更改规划、规划服从项目的情况时有发生。城市社会的主体是居民,城市文明的主要创造者和享受者自然也是广大市民百姓。在城市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只有居民的直接参与和管理,才能培育居民的社区归属感、认同感和现代感,才能有效地整合与发挥城市自身的各种资源。从这个意义_匕来说,居民的社会参与是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源泉,离开了居民的积极参与,就没有真正的或完整意义上的都市文明进步。换句话说,没有大多数居民的积极参与,就没有城市现代化的内在发展,就可能出现“有增长(有建设)无发展”的局面。公众参与城市规划,既是对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监督,也能够使公众更易理解和认同城市规划的意图,顺利地实施城市规划。目前,海市的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己经通过政务公开、规划网站等途径让公众更多地了解城市规划,但是让公众真正参与到城市规划管理中来,除了行政许听证外暂无其他方式。因此,笔者认为应当向美国、法国等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做法较好的国家学习,拓宽公众参与的途径,让市民更多地参与到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中去。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促进我国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之中的相关问题的更好解决。

参考文献

[1]薛刚,张明远.谈城市规划管理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05) .

[2]方华,唐良云. 浅析城市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科技信息, 2009,(27) .

第8篇:对城市建设的看法范文

【关键字】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关系现状;对策

1 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建筑设计对城市规划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同时城市规划又对建筑设计起着控制和约束的作用。下面就具体的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一个详细的阐述。

1.1 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在学科划分上都是相对独立的学科。

建筑设计是指建筑在被建造之前,设计者需要按照所给的建设任务,并把在施工及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或可能发生的问题,事先作好设想,然后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通过图纸和文件的方式表达出来,作为备料,施工组织及各工种在设计,建造工作中互相配合协调的依据,使得整个建筑工程得以在预定的投资限额内,按照周密考虑的预定设计方案,统一步调,顺利进行,使建成的建筑能够充分的满足使用者和社会所期望的各种要求。

城市规划则主要是指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及城市管理各项资源,安排城市的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工作。它是在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重要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城市运行这三个阶段管理实现的龙头。目前,在我国,城市规划通常包括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

简而言之,城市规划是一门逐渐趋于完善的,不断发展的综合学科,它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理论和学科研究的方法;而城市设计则是在城市规划学和建筑学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出来的,它是利用建筑学的理论、方法,在城市规划的总体指导下,涉及建筑学、城市规划学以及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的边缘性学科。从性质上划分,这两者都是相对独立的学科。

1.2 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在空间上是点和面的关系,建筑设计要服从与城市规划。

建筑是构成城市规模的基本要素之一,建筑是城市最主要的内容。因此,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在空间规模上是点和面的关系,建筑设计的实现必须以城市规划为基础和前提。

城市规划是一个城市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它是对一个城市在某区域内的城市布局、结构布局以及市政发展的综合规划和部署,同时它也是一个宏观的发展规划;而建筑设计则只是一个具体的设计方案,它所表现出来的是微观方面的策划和设计。因此,每一个具体的建筑项目的设计和规划都必须服从于整体的城市规划,以城市规划为前提,符合整体城市规划的内容和要求,可以说,具体的建筑设计是城市规划下的设计项目。所以,这两者是点和面的关系,建筑设计必须以城市规划为基础来实现。

1.3 建筑设计对城市规划具有重要影响作用。

就建筑与城市的关系来看,建筑是基础,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具有指导作用。因此,建筑设计的好坏对城市规划也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只有建筑设计做到与城市规划的协调发展,城市规划才能真正得到很好的实现;相反,如果作为局部的建筑设计,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那么必然对城市的总体规划造成不利的影响。

2 当前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我国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发展情况来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2.1 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缺乏新意和特色。

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发展来看,很多城市规划都趋于大同小异,而且其规划和设计方法传统、单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创新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一大亮点。无论是发展经济还是进行城市规划,都提出了创新的要求;同时,目前,有部分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一些设计师们为了突出新意,强行照搬,生搬硬套,结构造成了建筑设计与整体城市的不协调,效果适得其反。因此,我国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必须充分考虑我国的文化环境,人文习俗等,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突出新意。

2.2 城市规划的指导效果还需提高。

前我国的建筑设计发展来看,尽管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但事实上,有很多建筑在设计过程中,根本就没有考虑到城市规划的影响作用,片面的,局部的自行独立设计,而且其设计建造的随意性较大,造成了局部与整体的不协调。因此,提高城市规划的指导效果,势在必行。

3 加强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对策

在分析了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基础上,针对前面所提到的目前我国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下几点建议和对策。

3.1 加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为建筑设计提供更好的科学指导。

良好的建筑设计需要依赖于良好的城市规划,这就要求必须加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用科学的方法实现城市规划,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建筑设计。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就要求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城市发展的周边环境,城市区域的地域特性以及城市规划的影响因素等,建立并确定城市规划的发展模式、规划手段及城市规划发展的科学理论依据。通过不断的分析和实践,聘请专家们不断分析研究,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借鉴别人的优点,防止盲目的抄袭和照搬,做到为我所用。

3.2 树立创新意识,加大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深度。

创新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源泉,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也要求做到不断的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需要。

一方面,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创新要求从实际出发,从我国特有的文化出发,充分考虑我国的地域特色,人文精神和风情民俗,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全面、协调的规划和设计,把整体的城市规划和局部的建筑设计统筹起来进行研究,做到富有新意而不失本色。

另一方面,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要不断的提高其深度。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也要求不断提高其深度,不断运用高科技,新技术,做到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突出个性,力求新品,严格把握质量关,运用新技术,采纳新工艺,从而提高我国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科技含量和科技水平。

3.3 建立和完善城市规划管理体制。

好的城市规划需要一个好的城市规划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城市规划管理体制,对我国的城市规划来说起到了一个制度保证的作用。它要求在进行城市规划的工作中建立一个专门的、独立的城市规划管理部门,赋予他们职能和职责,专门负责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管理与监督工作;邀请专家和社会各界的资历人士组成管理委员会,实现对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有效的指导,监督和管理,防止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次序的混乱;同时,还要加大依法管理城市规划的作用,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做到有法可依,依法管理,保证城市规划建设的顺利进行。

4 结束语

正确认识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对开展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要求在城市规划的总体指导下开展建筑设计工作,同时也要求建筑设计工作与城市规划的协调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城市发展,实现其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健康发展。因此,作为一个建筑设计师和城市规划设计师而言,城市规划和建筑的设计不仅要注重建筑其本身的特点性质,还要努力做到建筑的设计与城市规划相适应。社会总是在不断发展,对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的研究应也将会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不断的改善和进步,把我国的城市规划努力做到更好,一如既往,不断创新,不断提高对自身的要求,我国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就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龚爱平.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6).

[2]袁渊.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工作关系的探讨[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 (6).

[3]莫雪英.城市规划设计特点与建筑设计的区别[J].山西建筑, Vo1.33No.12Apt. 2007.

第9篇:对城市建设的看法范文

现代城市治理的复杂性、多样性及相互交织性,使得原有条块分割的部门执法体制捉襟见肘,旨在实现多部门综合执法职能的城管执法应运而生。但是,自从建立伊始,城管执法便面临没有“婆婆”的体制尴尬。由于缺乏自上而下的组织架构和明确统一的立法指引,各地在城管执法体制设置上五花八门,组织机构、职权范围、执法监督等都不尽一致,客观上造成了实践中城管执法失范。

要改变“九龙治水”的部门执法弊症,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首先必须从组织体制入手,在现有的行政结构中组合出科学高效的城管执法体制。此前,一些地方在划分调整部门职能的基础上,成立专门的城管部门。例如,北京市以原市政市容委为基础,成立职权范围更广的城市管理委员会。但从国家层面看,中央政府始终缺乏专门的城管机构,相关职权虽然划归了住建部,但在住建部中也缺乏专门性机构,不便于更加专业、更为集中地开展工作。

此次住建部设置的城市管理监督局,严格意义上讲并非全国城管执法的“婆婆”。从职能上分析,城市管理监督局只是住建部的“内设机构”,并不直接对外行使执法职能,负责“指导”而非“领导”全国城管执法工作。但是,这种定位更加突出了规则供给和监督查处的功能,回应了当下执法实践中发生的一些问题,有益于促进全国城管执法的规范化、法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