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古代教育特征范文

古代教育特征精选(九篇)

古代教育特征

第1篇:古代教育特征范文

论文摘要:针对“体育与智育并重、力量与知识并举”的完人教育理想既促成了古希腊竞技体育的繁荣,又维护了古希腊竞技体育的纯洁性的说法,通过对完人教育理想的本体溯源以及在古希腊竞技体育发展中的转变过程,发现古希腊竞技体育发展的现实选择是完人教育理想的破灭与重塑,而能够与其保持一致的“非功利性”和“非职业化”的古希腊竞技体育独有特征只不过是古希腊竞技体育发展与完人教育理想矛盾对立的产物,直至柏拉图等哲学家从理论上解决了这个矛盾,古希腊竞技体育的独有特征亦随之丧失,与现代竞技体育也就相差无几了。

古希腊竞技体育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如:宗教祭祀、祈福避祸、纪念英雄、政权更迭、战争和外交等等,由于年代久远,文献遗失,如今已经无从考证了。不过,与此相关的另一种说法,即古希腊的体育旨在施行体智并重,心身并举的完人教育的说法却广为流传,日益深人人心。这是由于现代竞技体育存在的一些弊端与恶习,诸如职业化所带来的过度训练,功利化所带来的只重视成绩,商业化所引发的暗箱操作、金钱交易等,一些学者据此证明,现代竞技体育已经偏离了古希腊竞技体育的正常轨道,丧失了古希腊竞技体育的精神,要想克服这种弊端,必须复兴希腊奥林匹克竞技会的精神,重塑体育与智育并重、力量与知识并举的完人教育理念。

事实上,我们对古希腊竞技体育和完人教育理想的理解存在偏差。因为,这种理想在古希腊从未成为现实,而且在这种理想指导下的古希腊竞技体育,也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完美无缺。应该说,古希腊竞技体育的进一步发展,使其与完人理想的矛盾进一步激化,是柏拉图等哲学家从理论上解决了这个矛盾,此后,古希腊竞技体育的独有特征亦随之丧失,与现代竞技体育也就大同小异了。

1古希腊竞技体育的特征与思想基础

1)非功利性。考古的发现与相关的研究不断证实,古希腊的体育竞技与今天大不相同。其中突出的一点就是非功利性,不但竞技的承办方不会从活动中牟取任何收益,就连竞技的优胜者,亦不会从中获取某种物质好处,而更多得到的是精神奖励。这种非功利性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古代奥运会的纯洁性,因为,功利性因素的涉人,难免会带来一定的腐败机率。现代奥林匹克的创立者顾拜旦对此亦深有感触,因而主张抵制奥运会的商业化,并把商业化与奥运会的变质腐化联系起来,而力图维护其非功利性。但别具讽刺的是,第1届现代雅典奥运会因为出现了资金紧张,雅典政府为此不得不进行商业操作,靠民间募捐和发行纪念邮票等方式才勉强度过了难关。可见,所倡导的非功利性只是古希腊竞技体育的一种理想礼。

2)非职业化。古希腊奥林匹亚竞技会在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坚持业余化原则,拒绝接受职业运动员的参与。业余化的好处非常明显,首先,运动员无需仅仅参加某一项或某几项运动,因而不会导致体育技能的畸形发展;其次,运动员参与比赛的目标在于娱乐性和参与性,而不必过分在意比赛结果;最后,非职业化可以吸纳更多的体育爱好者参与比赛,彰显古希腊竞技体育的基础。不过有一点需要指出,古希腊竞技体育在其初始阶段,更多是贵族精英内部的自娱自乐,而极少吸收平民阶层的参与,贵族阶层的闲暇亦是促成这种非职业化的重要原因。

3)完人理想。一般人认为,现代竞技体育的诸多弊病与不足,主要发端于商业化(功利化)和职业化(专业化)因素。因此,为了克服现代竞技体育的弊端,有必要复兴古希腊的体育精神,倡导古希腊的“完人”教育理念。古希腊人认为,要将竞技体育教育与知识教育一道,作为培养完善人格的必需环节;形体美和心灵美对于造就个人的美德同样重要。所谓完人理想就是体育与智育并重发展的理想,而这种体育与智育并重的“完人”教育理念在价值层面上体现为古希腊崇尚健全思想寓于健全身心、尊重生命、追求公平、和谐发展的体育精神,于竞技体育活动中表现为“非功利性”和“非职业化”的特征,可以说古希腊竞技体育的繁盛,离不开古希腊人对完人理想的无限追求。

2《荷马史诗》与完人教育理想的幻觉

古希腊历史因其结构复杂而令人眼花缭乱,仅就现今考古的发现已经证明,它至少是克里特、迈锡尼、希腊城邦以及东方古代4种文明交错混合而成的结果,因此,详细考证其“竞技体育”和“完人理想”的各自的发展史及两者的关系是非常困难的。但是,从《荷马史诗》中可以约略地看出“完人教育理想”与“古希腊竞技体育”的基本形态。《荷马史诗》是以古希腊迈锡尼时期的特洛伊战争为背景,塑造了古希腊的一大批英雄人物。他们可谓是古希腊完人教育理念的最初起源与标准样板。本来,把完美人格作为教育的榜样,这在古代是通行的做法,是无可厚非。但是古希腊人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们不仅把这种完美人格作为榜样,而且把这种完美人格作为现实的目标,期望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与培育程序,把每一位希腊公民都塑造成这种完美人格范本一样的人。不过,因为伴随着竞技体育和智育的各自发展深化,这种完人的教育不是在体育与智育之间顾此失彼,就是对两者浅尝辄止,因而既不能造就真正的运动员,也无法培养伟大的哲学家,雅典教育的实际结果是只培养了运动员,而无法在智育方面取得大的成效。

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错位,根本原因在于希腊人未能分清《荷马史诗》是介于半神话与半史实的作品,从而以信史的态度完全接受了《荷马史诗》中虚幻的“完人”理想。古希腊人一旦接受其为信史,同时把其中的“完人”理想贯彻到现实之中,就有混同想象与现实之虞。换句话说,如果泛泛地讲体能与智慧并重,可以并行不悖,相得益彰。但是如果把体能提高到以一挡万,把智慧说成了神人不及,那么这样的两相并著,在现实中是很难实现的。因为古希腊人为自身设定了一个太过高远的目标,因而导致其在实践之中,不是过于注重了体能的培养,就是太过偏向于智能的提高,而很难在二者之间保持平衡。所以古希腊人对《荷马史诗》的盲目推崇,导致其确立了过于高远虚幻的教育理想。

3完人理想的幻觉与古希腊竞技体育发展背道而行

从古希腊竞技体育的特征及完人教育理想的来源考察来看,古希腊竞技体育的“非功利性”和“非职业化”两大特征,正好可以映衬“完人”教育理念,并与这种幻觉保持一致性。但从历史上来看,应该说古希腊竞技体育与完人理想之间的根本矛盾,使得这些特征失去了不断发展的土壤,不可能在现实中长久存在,即使存在也只是在古希腊竞技体育的初创阶段。因为,古希腊人较早确立的身心并重、体智并举,培养卓越之完人的教育理念,有更深刻的内涵。他们所谓的体育,并非我们现代泛泛所讲的身体运动,而更多地特指竞技运动,也即体育比赛;他们所谓的智慧,也并非今天所说的文化教育,而更多的是指智慧教育、哲学教育。按照这样的考证,真正的完人既是运动竞技场上优胜的运动员,亦是学园中通晓智慧的哲学家。这种理想的设定是很高的,也只有在少数贵族,才可以做到这种既研究哲学,又进行竞技的体智并重。这就难怪在公元前500年至480年期间举行的奥林匹亚竞技会上,优胜者或都是贵族,或都是职业竞技者,而真正的业余竞技者实际上就是这些贵族,他们之间才真正体现着“非功利性”和“非职业化”的竞技体育理念。

伴随着古希腊的竞技体育活动越来越被重视,获胜者的奖赏越来越丰厚,体育与智育各自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竞技体育的职业化与专业化就再所难免,竞技者要想获得竞赛的胜利,必须很早就跟从专业教练,进行相应的训练;训练的种类几也从以前的无所不包,变为专门修习其中的一两种;而训练的方法,则愈加专业化。其中既包括具体的竞技技艺,还包括相应的饮食学、卫生学等知识;因而一些优胜者为了提高自己的成绩,不断提出新的方法、发明或改进锻炼规则,接受特殊的饮食制度,遵守卫生条例。比如,公元前460年和456年两届奥林匹亚竞技会长跑冠军德洛麦就发明了肉食食谱,以补充竞技者的营养。所有这些均进一步促进了竞技体育继续朝向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

另一方面,随着优胜者所获奖赏的不断提高,古希腊的竞技体育亦愈加难以保持早期的非功利性。竞技体育的功利化倾向不断增强。比如,雅典的梭伦就曾经颁布了一项法律(元前580),规定每个奥林匹亚竞技优胜者可获得五百德拉克马的奖励,折桂的竞技者免除赋税,且终身由城邦供养,仅此一点,就足以断送雅典长久以来在竞技体育方面所维持的非功利性特征。此外,商业化操作跟着也兴盛起来,最初是商业庙会与节日庆典,其次是负责供应事务的妇女或,再次,竞技学堂及竞技馆,也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在这种情况下,体育不断强大,智育不断孤弱,所谓体智并重、身心并举的完人教育理想已经名存实亡了。

因而,古希腊竞技体育的繁盛,根本称不上是其完人教育理念的必然结果,应该说是竞技体育本身与完人教育之间固有矛盾的特有产物,而始于古希腊竞技体育草创阶段的“非功利性”和“非职业性”特征也只能在古希腊竞技体育发展中如昙花一现,随着竞技体育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商业化倾向增强,这些特征便愈加岌岌可危了。

4完人理想的重塑与古希腊竞技体育发展的相向而行

在古希腊竞技体育职业化与商业化之后,非功利性和非职业化的理想已名存实亡,但希腊人仍然对完人理想不离不弃,并根据这种完人理想的幻觉对新兴的职业化竞技体育加以指责,认为古希腊竞技体育的职业化过分强调了体育的重要性,而忽视了智育的必要性,背离了完人理想的初衷,因而必须加以遏制。这样的要求层出不穷,却从未得到实现。法国历史学家瓦诺耶克指出,“从色诺芬尼时起,体育课和思想文化课的苛求似乎是二律背反的”,但是,这种矛盾一直延续下来,却始终未能得到克服。

过去在谈及古希腊的体育与智育并重的完人教育理想时,论者经常引述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相关的论断,柏拉图r5,曾说:“神赐给人两种艺术:音乐和体操。神不是赐给灵魂和身体的……而是让它们在灵魂和身体之间融合,达到张弛有度。因为,单方面沉迷于体操的人难免失之粗野,只注重音乐的人则会流于柔弱。”就表面来看,柏拉图似乎同样是在强调智育的重要性,要求增加智育在教育中的比重,以便复兴古典时期的完人教育理想。但这只是表面而已,究其实质,柏拉图等人的批判在实际上非但没有扭转,反而促进了古希腊竞技运动职业化、专业化的进程。就他们的理论而言,他们业已放弃了古典时期的“完人”教育理想,转而主张“专业人”的教育理念。具体来讲,柏拉图所作的工作大体可分为以下3个方面:

1)他区分了竞技体育与一般体育。古希腊竞技体育的目标是成为奥林匹亚运动会的优胜者,获得物质利益与精神荣誉;一般体育的目标在于强身健体,为精神活动奠定物质基础。大体说来,柏拉图所作的这种区分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职业竞技与大众体育的区分。这在今天来说已成为常识的区分在古希腊却极有重要意义。正因为缺少这种区分,古希腊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把完人理想的内容规定为竞技体育与智育兼举并重,要求教育在这两者之间实现兼收并蓄,然而,正如前文所述,古希腊竞技体育的专业化,使得这种并重化为一纸空文,结果造成教育对竞技性体育的单方面强调,而忽视了智育的重要性。或者说由于竞技体育的专业化,使得教育无法在体育与智育之间维持应有的平衡。所以柏拉图对竞技体育与一般体育所作的区分,一方面部分地挽救了古典希腊的完人理想,另一方面也促成了竞技体育的独立化与专业化。古希腊竞技体育从此摆脱完人理想的束缚,无需再在体育与智育之间藏头露尾,也无需理会外界的指责,走上了与现代竞技体育相似的发展道路。

2)他区分了完人与职业人。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把人分为卫国者、战士和农民,这3类人的分类,实际上是在向专业化作妥协,前文之所以说他只是部分维护了古希腊的完人理想,原因即在于此。承认单个人不能既是智力突出的卫国者,同时又是擅长体育的战士,即承认卫国者与战士必需由不同的人分别担任,必须进行职业化与专业化。但是要想具体地在同一个体身上,把体育和智力活动均达到极至,即既要在竞技赛场上成为佼佼者,又要在课堂中堪比哲学家,则始终是不可能的。柏拉图关于3种人的分类,恰恰解决了古希腊长久以来所面临的难题,把古希腊竞技体育从完人理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有利于推动古希腊竞技体育的专业化与职业化进程。当然,由于柏拉图对智慧或智育的偏爱,造成其对古希腊竞技体育的评价不高,甚至有时过激地主张取消古希腊竞技体育,但是这些并不能抹杀其理论在客观上促进了古希腊竞技体育的独立发展这一事实。

3)他提出智育高于体育。苏格拉底明确把知识等同于美德,这在古希腊是第一次。在此之前,希腊人更多地是把力量与知识并重的人称为具备美德。柏拉图继承了这一发明,进一步提高知识在美德中的比重,认为卫国者、国王的美德全在于智慧,在于懂得如何治理国家。卫国者固然也需要进行体育训练,但这种训练更多的是出于健康方面的考虑,而非出干美德和竞技方面的要求。就这一点而论,柏拉图不仅否定了完人教育的理想,确立了专业人的方向,而且在3种不同的专业人之间确立了在智育、美德和竞技体育3方面选择上所表现出来的高下优劣关系。

第2篇:古代教育特征范文

关键词:古琴 传统文化 大学生 素质教育

古琴又称为七弦琴,是中国最早的弹拨乐器,它在中国教育史中曾经充当重要的角色。《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删留的“诗”“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作为儒家教典之一——《诗》是以古琴为配乐而传播的,那么琴乐作为教学手段也相应得到了传播,同时琴这件乐器自最初即被赋予了深刻的儒家思想。从孔子到师旷,从嵇康到陶渊明,“士无故不撤琴瑟无”,可见古琴艺术曾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古琴自2003年申遗成功后,逐渐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认识,随即兴起了古琴的学习热,其艺术价值在今天逐步得到了理解。

当今高等教育中,在不断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中,我们却忽略了曾经在中国教育中承担重要人格塑造功能的礼乐之教。我们能否通过对古代乐教价值的重新梳理、呈现来获取新的可能性呢?那么,古琴艺术教育在当今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到底有哪些价值可以被发掘并应用呢?本文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以上问题做一些初步的探究。

一、古琴自身所包含的人文象征,可以传达传统文化的认知功能,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古琴的斫制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严谨过程,取材、形制上都有严格的制度与要求。这些制度与要求除了有发音学上的合理性外,也被赋予了一定的人文象征意义。

1.古琴取材

古琴在取材上以桐木为面板,梓木为底板,以竹根为琴轸,所以也称“丝桐”。用桐木和梓木制琴有一定的科学道理,桐木松透,敲之铿锵有声,是发声的好材料;梓木坚硬,可以产生共鸣并在一定程度上有抑制声音的作用。我们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去解读,桐木为祥木,有“凤凰非桐木不栖”的高贵品质。《太音大全集卷之三》记“伏羲见凤集于桐,乃象其形,立高三尺增六寸六分,制以为琴”。 汉代恒谭的《新论》记载:炎帝神农氏“始削桐为琴,练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诗经》有“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的记载,都将古琴的制作材料“桐”“梓”等制琴材料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涵义。

2.古琴形制

古琴的形制多种多样,每种形制都有其来源或意义。有些琴式却被后人假以传说推到更古的时代,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融进其中,如神农式、伏羲式、仲尼式、师旷式等均传为古代圣人所造。还有一些古琴样式取意于诗意化的物象,如此君式,模仿“四君子”中的竹子;蕉叶式,模仿“雨打蕉叶”诗意中的蕉叶形状。还有更多的琴式,如聚云式、蝉翼式、四峰式、灵机式、秦琴式等,或从地域,或从意境,或从感悟等等,如细细考证,无不具有一段历史佳话,又都是源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审美取向的表现。

3.古琴制度的法象含义

所谓法象,也即效法模仿。《易经·系传》曰:“圣人立象以尽意。”即“圣人”通过对事物概念的模仿与附会,达到表达某种更深层次涵义的目的。古琴构造法象有:面圆为阳,底平为阴,象征天地秩序;额宽为尊,尾窄为卑,象征君臣尊卑。琴体名称法象有:琴额、琴项、琴肩、琴腰,取象于人体;凤舌、雁足、龙垠、龙须,取象于古代吉祥神兽;岳山、龙池、凤沼,取象于自然风物。古琴尺寸法象有:琴长三尺六寸六分,象征三百六十五天;额阔六寸,象征六合;尾阔四寸,象征四时。其他,再如十三个琴徽象征十二个月和一个闰月,七弦中文武二弦象征君臣,余五弦象征五行。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在琴制度法象上的反映,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积淀。

古琴不同于其他乐器,因为它在历史的长河中浓缩了太过丰厚的人文象征,最终成为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器物。通过对古琴文化的学习,不仅能够扩展大学生的传统历史文化知识,还可以增加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情怀。

二、古琴曲所蕴涵的美学价值,可以正确引导大学生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1.古琴音色独有的韵味,可以给大学生带来丰富的审美体验

古琴的发音原理主要是弦的震动通过坚硬的岳山和龙垠带动整体琴腔的震动,并将声音留着腔内,造成绵延不绝的效果,形成了古琴特有的音色。古琴的有效弦长一般都在110厘米以上,在弹奏过程中通过左右手指法的变换,形成不同的音韵,一般我们将其分为泛音、散音和按音。泛音是古琴区别于其他乐器的重要特征,它使古琴表现力大大增强。按音也称走手音,是古琴独有的。按音是造成古琴音乐具有独有韵味的主要因素,刘承华先生将按音的美学成因归纳成以下四个方面:其一,走手音使点状音延长为曲线音,产生由点到线的变化,使人产生一种空间上的遐想。其二,走手音的逐渐弱化给人以深远、无垠之感。声音的延续可以让人有足够的时间去品“味道”,发泄演奏者的文人情怀。其三,走手音的弱化往往持续到无声的地步,使音与音之间出现空白,造成空灵的意境。 古琴曲一般以一段散板的泛音开始,泛音与泛音之间的长短可以由演奏者自由表现,两音之间的静有如国画笔墨之间的留白。清代郓格在《南田画跋》中说:“古人用心在无笔墨处”“气韵自然,虚实相生”。国画的韵与留白有直接的关系,这种音与音之间的空白也可以看做是古琴曲曲韵之所在。其四,走手音的音色近于人声,使得琴曲情感表现更为真切。

第3篇:古代教育特征范文

书中,作者以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六个历史时期为序,对当时服饰的制作工艺、穿着场景以及适用人群等进行介绍,并从中阐明中国古代服饰所折射出的审美取向,同时联系历史背景对其审美取向的形成内因进行分析。此外,该书配有大量实物图以及线图,有助于读者充分感知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灿烂成就。作者基于历史背景对服饰样式进行评析后指出,我国各历史阶段和朝代下社会背景有所不同,因此造就了古代人不同的审美思维和视角,这便是我国古代服饰多姿多彩、审美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而正是因为这种基于实际社会背景的服饰设计思路,才深刻体现了我国古代服饰不同于世界的独特审美情趣,凝聚着独属于中国的文化内涵。书中针对不同历史时期分析了其服饰审美取向及其形成原因,笔者以部分历史时期为例作具体论述。

一是先秦时期,该历史阶段中出现了诸多学派,受不同学派思想的影响,部分主事者将学派中的思想理念融入服饰设计中,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服饰审美思维,如儒家讲究“约之以礼”,法家强调“自然而反对修饰”,而墨家则指出“节用”,上述这些思想都具有朴素观的审美内蕴,因此当时服饰普遍较为简约拙朴。二是魏晋时期,此阶段虽然政治混乱,但精神上却高度开放,自然主义与个性主义盛行,其服饰装束上多为袒胸露臂、披发跣足,展现着不拘礼法的审美取向。三是唐朝时期,此时期国力强盛,政治、经济、文化等都处于尤为繁华的阶段,并且手工艺发达、对外交流频繁,此时国内的“时尚”之风盛行,尤其以女性服饰最为多样,其中石榴裙流行时间最长且覆盖范围最广,成为当朝最经典的女士服饰之一。四是宋朝时期,这个时期社会主流思想受程朱理学的影响,服饰多为纯色且样式简单,以取淳朴淡雅之美。由上述不同历史时期的服饰审美特征可以清晰看出,服装从最早的遮羞保暖功能持续发展,逐渐成为等级制度的代言人,也成为凸显个性的象征物,但无论其作用如何,中国古人的独特审美意识都贯穿于其中。对于当代美术教育来说,教育者除了要传授学生美术创作理论知识与技法之外,还应当秉承学生全面发展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尤其在新时代环境下,美术教师更需注重学生的审美意识培育,引导其积极进行审美创造。而中国古代服饰作为凝聚中华民族审美精神的载体,其在美术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物质形态上看,中国古代服饰形制多样,美术要素丰富多彩,可有效扩充美术教育教学资源。正如书中指出,中国古代服饰体系庞大,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地域以及不同的社会阶段下,服饰各方面设计要素有所不同。在长期的发展下,中国古代服饰设计留下了许多美术要素,如杭绣、麻绣、堆绫、盘扣、扎染等一众美术元素都可在古代服饰中寻到。从美术创作视角审视中国古代服饰也可以发现,中国古代服饰具备类型多样、题材广泛、艺术设计手段多样的特征,对于当代美术教育来说,其不仅是一座良好的素材库,同时更是激发美术创作思路、推动美术创作技法创新的良好载体,可为美术教学注入新鲜活力。从精神形态上看,中国古代服饰所蕴藏的中华美育精神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美术教育的审美教育价值。

第4篇:古代教育特征范文

【关键词】敦煌壁画 古代体育 文化

敦煌壁画中有众多关于中国古代体育的图像,它们是对中国古代体育盛况的真实反映。通过对敦煌壁画的体育研究,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当代竞技体育项目的历史渊源,而且可以领略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的丰富内涵。

研究方法与研究资料

研究方法。敦煌壁画的核心研究方法包括图像研究和文献研究,具体而言,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第一,只包含图像研究。此类研究着眼于敦煌壁画中人物的形体特征及表现,并由此探寻古代体育的历史痕迹。第二,只包含文献研究。此类研究侧重于参考文献资料的描述,印证敦煌壁画中所体现出的古代体育项目。第三,既包含图像研究,又包含文献研究。此类研究是将图像研究和文献研究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研究。

研究资料。从资料来源来看,首先是研究的核心载体—敦煌壁画;其次是为研究提供真实依据的史书记载和敦煌出土文献。除此之外,其他文献资料,如儒家学说、宗教经典、诗词歌赋等,都为研究提供了有益的佐证。

敦煌壁画。从十六国和北魏时期,到西魏、北周时期,再到唐代、五代及北宋时期,敦煌壁画刻画了众多朝代的历史足迹。在绘画面积超过五万平方米的巨幅画卷上,人们展开了对中国古代体育研究。在具体的研究中,有的添加了壁画中的图像,例如,谢生保在描述敦煌飞天形体姿态时,就展示了仰游式飞天等多幅飞天图像,还对其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和说明;还有的直接描述图像,没有附加壁画中的图像,例如,李金梅在研究古代博弈文化时,对六博、围棋、象棋等进行了详细的文字描述,而没有添加任何插图。

史书记载。各个朝代的史书记载,是对当时盛行的体育运动和重大的体育活动的真实记录。研究中所引用的史书,基本上都出自于正史,即二十四史,如《史记》、《汉书》、《宋史》等。

敦煌出土文献。敦煌出土文献是对敦煌历史的真实见证,包括各个朝代的经卷、文书以及简牍等。这些文献为研究中国古代体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对推动中国古代体育研究做出了无比巨大的贡献。

其他文献资料。中国古代体育中,融入了众多儒家思想,还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如佛教、道教等。因而,在研究中引用的儒家学说和宗教经典也占有一定的比例。除此之外,诗词歌赋等内容在研究中亦有体现。

对中国古代体育项目的研究

通过对敦煌壁画中人物的外在表现的综合研究,学者们描述了武术、百戏等众多古代体育项目,为我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中国古代体育历史。

武术:在敦煌壁画中,有大量体现武术特征的图像,如徒手格斗、武舞和剑术等。其中,徒手格斗经历了搏斗运动到套路运动的过程,并衍生出角抵、手搏、和击剑等竞技体育项目;武舞是武术与舞蹈的有机结合,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歌舞和百戏,都属于武舞,其表现形式有单练、对练和集体练三种;剑术则是由击、刺、点和崩等剑法组成的套路练习。

百戏与角抵戏:敦煌壁画中关于百戏与角抵戏的图像,数量众多,主要分为杂耍和乐舞两大类。杂耍包括橦技、角抵、筋斗等;乐舞大致包括“天宫伎乐、飞天、伎乐天、菩萨、药叉的舞蹈”,以及“礼佛、娱佛的舞蹈场面,尤其是各类经变画中”。其中,角抵是现代摔跤和相扑的前身;舞马,即马戏,经过历代变迁,逐渐演变为现代的马术;乐舞中的许多表现技巧,为现代体操所继承,如双飞燕等。

骑马和射箭:骑马最初是应狩猎和军事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后来才有与骑马相关的体育项目的诞生,如马球和马伎。马球比赛时,球门两旁插有记分用的旗子,场地上还专门设有空架,供插旗记分使用。这与篮球比赛和排球比赛中使用的记分牌相似。马伎即马术,与现代马术运动极其相似。

与骑马一样,射箭也与狩猎和军事活动密切相关。由射箭衍生出的是射术和射礼:射术强调力度和准度,讲究“稳、准、狠”。射礼出现于西周时期,是以射箭为形式的礼典。根据性质的不同,射礼分为军事仪式、祭祀仪式和集体娱乐仪式三种。

骑射是骑马与射箭的结合。它具有骑马与射箭的综合特征。骑射的出现,不仅代表着骑马与射箭的有机融合,更代表着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举重、投掷和倒立:举重,古称翘关、扛鼎等,在我国已开展了数千年。它包括举象、举钟、举铁排、举铁槊等竞技形式,具有极强的力量型特点。投掷,源于远古时代,与狩猎、军事紧密相联。它以投象、掷枪、投壶等运动为表现形式,与现代田径运动中的投掷类项目,应该存在渊源关系。倒立,历代有多种称呼,如倒植、掷倒、竖蜻蜓、拿大鼎等,一般认为是由西域传入中国。倒立在中国出现后,被融入百戏和武术之中。现代运动中的竞技体操、跳台跳水等,都透射出倒立技艺的身影。

儿童游戏:儿童游戏,简称童戏,在敦煌壁画中具有一定程度的体现。其中与体育项目相关的有:倒立、叠罗汉、骑竹马、步打球、聚沙、舞蹈等。但当时这些游戏都被纳入“艺”的范畴,与教化相结合,因而走向伦理化、艺术化的道路,越来越偏离竞技体育的方向。

总体来看,现有对古代体育项目的研究,涉及面较大,却有轻有重。一般是敦煌壁画中体现较多的,研究较多,如武术等;反之,敦煌壁画中体现较少的,则研究较少,如举重儿童游戏等。

对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的研究

中国古代体育文化是与中国古代体育相伴而生的,其产生背景和独特之处与中国古代体育息息相关。现有研究主要对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的背景和特点进行了分析,同时也涉及到了一些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现象。

第5篇:古代教育特征范文

(苏州大学体育学院, 江苏苏州215000)

摘要: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埃及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取得了不朽的成就。体育是古埃及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探寻古埃及体育的发展特征,有助于加深对古埃及文明的认识。古埃及的体育主要体现在宗教、职业、娱乐和军事训练领域,舞蹈、摔跤、游泳、狩猎等项目是古埃及体育开展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古埃及 体育 发展特征 宗教 舞蹈 游泳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5)06—0005—02

作者简介:刘琪(1971~),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管理。

1 古埃及发展简况

古埃及地处尼罗河流域,这里土壤肥沃、温度适宜,有便于农作物生长和商业交通的水路。尼罗河孕育了灿烂的古埃及文化,使之成为最早摆脱野蛮文明的地区之一。古埃及所处地理位置的区域庇护性非常好, 因此在历史上能够长期保持相对和平的状态。古埃及在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动荡的时期,大约在公元前1500 年左右,古埃及向南征服了埃塞俄比亚,向东扩张至幼发拉底河, 但随后古埃及进入了发展衰退期, 在大约公元前700年,古埃及被亚述帝国征服,当亚述帝国灭亡后,古埃及重新获得独立并开始对外开放,允许游客来游览,允许商业贸易,特别是跟希腊人的贸易非常频繁。随后古埃及几乎一直都是附属国,先后被波斯、亚历山大大帝和希腊托勒密统治,直到公元前30年,被奥古斯都大帝征服,成为罗马帝国的一个省。古埃及在科学、农业、水利、建筑和家用设备方面做出了许多重要贡献,古埃及所创造的一些成就至今依然令人神往,例如金字塔的建造、防腐技艺的使用、编织方法以及玻璃、黄金的制造工艺等。古埃及还设计出了纸莎草纸,并发明了一些拼音字母。古埃及在天文学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例如制订了日历。古埃及在算术、几何和测量学方面也取得了很多进展, 并成功地运用到建筑、水力、土木工程、导航和医药技术领域。古埃及在艺术文化领域也有颇多建树,美妙的颂歌、迷人的舞蹈和独树一帜的绘画、雕塑传诵至今。古埃及政治社会的宗教色彩非常浓厚,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认为“埃及人过分宗教化”,他们崇拜星系之神,坚定地相信会有来生, 因此不惜余力地修建着辉煌的寺庙和巨大的法老陵寝金字塔[1]。相较于其他古代文明,古埃及的妇女享有较高的地位,法律承认她们的财产权利,她们无需深居简出,受过专业训练的女祭司在国家事务上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并拥有相当大的国家事务行使权力。古埃及的社会阶层分化明显,社会等级异常森严,是一个特权主义横行的专制主义国际,法老是古埃及国王的专有称呼, 是国家的绝对统治者, 法老自称是“太阳神之子”,是神在人间的,是人与神交流的中介,贵族、教士、政府官员和文士在社会地位上次之,然后是享受特权的士兵阶层,他们被赋予免征土地税的特权,上述阶层在古埃及属于社会上层。在古埃及的城市中存在着一个由商人和工匠所组成的中产阶级阶层,主要从事商业贸易和商品生产,他们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对政治的影响并不大。农民阶级处于古埃及社会的最底层,他们最为辛劳,但却承担了最为沉重的赋税。对于中下层阶级而言,改变社会地位主要靠教育,古埃及的正规教育注重阅读和书写能力的培养, 掌握阅读和书写能力能够给予一个人社会地位和权力, 所有的教育都指向获得职业这一实际目标,普通民众通过学习阅读和书写知识,可以成为一个文士,从而可以从事秘书或管家的职业,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习者可以从文献中熟悉道德和宗教的概念,同时可以熟悉作品、诗歌和当代科学。总体而言,古埃及的教育注重实用性,普通民众可以通过教育提升社会地位、改善生活质量,但古埃及的教育对知识本身和文化的鉴赏方面不是特别重视。

2 古埃及体育发展特征

2.1 古埃及体育开展的目的

体育在古埃及的社会发展中并未发挥主导作用。古埃及在发展方面并不推崇扩张政策,军事实力长期比较孱弱,因此对体育的需求不是那么旺盛。古埃及对健康与卫生的关系比较关注,并在医学领域取得了许多成果, 但他们并没有探究健康与体育的关系。推崇和平主义与实用主义的古埃及对体育的职业、娱乐和宗教目标的重视甚于对军事或健康目标的重视。士兵、舞者、摔跤者和杂技演员都需要掌握这一行业的专业技能, 观看别人表演是一个流行的娱乐方式, 而民间游戏和虔诚的宗教舞蹈是实现宗教目标的一种手段。

2.2 古埃及体育的开展形式

在教育领域,学校里的孩子通常更多关注阅读与书写,只是在空闲时间进行一些体育游戏活动, 有时他们能够从地位比较高的奴隶那里得到游泳方面的指导。在军事领域,部队里的士兵主要是雇佣军,他们主要从老士兵那里学习搏斗技击技巧。在宗教领域,存在着专业舞者群体,他们通常在寺庙等宗教场所进行表演,专业舞者在某种类型的舞蹈学校中进行学习,目的是为了获得职业收入。在民间领域,虽然没有像希腊那样举行项目繁多的正式竞技比赛运动, 但古埃及经常会在宗教仪式上举办一些单项的体育竞技比赛来表达对神灵的敬畏。古埃及经常在宗教仪式或盛大节日期间举办摔跤比赛、斗牛比赛,以及开展一些独具特色的舞蹈和游戏活动, 而法老会在一些重要节日庆典上进行奔跑,以此来向臣民展示自己充沛的体力与对神灵的崇拜[2]。

2.3 古埃及体育开展的内容

2.3.1游泳

可能因为靠近水域的关系, 游泳成为古埃及最为流行的运动之一,甚至女性也非常热衷。游泳甚至成为文字符号,交替划手的符号在象形文字中多有出现。而描绘战争的雕刻场景也显示,在拉美西斯二世追逐哈提人时,在过河时也使用了交替划手的动作,同时还有运用人工呼吸进行救助的场景[1]。在古埃及最为强盛的底斯比时代,达官贵人的家中都设有游泳池。在部队系统中,游泳是士兵军事训练的重要内容,同时划船也是必须训练的项目。2.3.2骑马与狩猎年轻的男孩子被送进军营接受严格的训练, 学习武器的使用和处理,发展速度、力量、柔韧性和灵活性,练习摔跤和战争舞蹈。士兵阶层还从事狩猎活动,其目的不仅是为战争做准备,还有应付凶猛动物的现实需要。古埃及的马和战车据说是希克索斯人在公元前1680-1567年侵入埃及后带来的,在此之前,埃及人都骑驴,在赶走了希克索斯人之后,埃及建立了第十八王朝,自此之后得到了广泛应用[3]。贵族阶层喜欢骑马狩猎,普通民众也积极参与狩猎活动,只是普通民众的参与目的在于获取食物,而贵族阶层的参与目的在于消遣娱乐。普通民众多使用弓箭、长矛、鱼叉、绳套等工具来捕捉小动物、鱼类或鸟类,而贵族阶层则会动用更多的人手和工具来进行围猎。值得一提的是,在古埃及已有原始的钓具出现。

2.3.3摔跤与搏击

从绘画、浮雕、花瓶、马赛克和相关著作中,我们了解到,古埃及人喜欢摔跤比赛。摔跤是一种发达的艺术,它不仅出现在士兵的体能训练中,还出现在娱乐表演中。从目前的资料看,古埃及的摔跤是从直立状态开始的, 而且不允许任何类似拳击的击打行为,这与古罗马的角斗非常不同,古罗马的角斗是允许同时使用拳击、角力和其他招数的全面性搏斗,呈现的是最原始的力量与力量的对决,而古埃及的摔跤更注重技巧性。至于古埃及的搏击,主要包括棒击和搏击,一种持棒,一种赤手,古埃及的搏击多数都以表演的形式出现,多是一种宗教崇拜的表现[2]。

2.3.4舞蹈

古埃及在原始文明时期就出现了舞蹈,在进入文明时期后,舞蹈继续吸引着大众的兴趣。皇家阶层基本只参加缓慢稳重的宗教舞蹈,普通民众则热衷参与节奏明快的民间舞蹈,专业舞者则主要从事高难度的舞蹈,例如杂技。专业舞者备受尊敬,高难度的舞蹈技巧吸引着民众驻足观看。专业舞者的舞蹈通常伴随着乐器的音乐或观者的掌声、打鼓声进行。但宗教舞蹈在古埃及是主流, 普通民众以及专业舞者所参与的舞蹈被视为是低俗的艺术, 宗教舞蹈的表现形式非常固化, 动作既不自然和也不协调,但这些动作表现形式却成为古埃及舞蹈艺术的表征。

2.3.5体育游戏

古埃及的儿童也从事着诸多体育游戏, 例如玩玩具、跳格子、球类游戏、玩翻滚、翻筋头以及其他一些类似体操的游戏[4]。而青少年则会进行举重、对抗比武等。类的游戏很受欢迎。男女老少都参与一些球类游戏,此类球类游戏与杂技表演类似,未接住球的人会接受某种处罚,例如被当驴子扛人,而其他人继续玩耍。儿童青少年主要靠模仿成人来学习各项技能,包括体育运动技能。古埃及出现了学徒制,学徒跟着师傅学习,以便掌握谋生的技能。除了专业舞者可能是在专门学校进行学习外,古埃及的体育多数是自发式的模仿学习。

参考文献:

[1]Satish4 Sonkar.A4World4History4 of4 Physical4 and4Health4Education:Ancient4Period4[M].ABD4Publishers,2005.

[2]郝海迪.古埃及的体育成就[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8-19.

第6篇:古代教育特征范文

一、古筝艺术的审美教育价值所在

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艺术的发展就是要超越自身价值。而也是因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艺术培养逐渐开始关注。作为传统艺术和审美教育的主要形式,古筝教学在近几年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所谓审美就是对美的一种感受、感知和创造,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对于美的一种追求和实践。审美教育理论则是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教育对于审美教育的关注逐渐增大,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审美教育艺术表现形式,音乐教学不论是从精神层面、教育层面来说都具有典型性。所以,以音乐为媒介进行的审美教育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作为古典音乐的表现载体,古筝是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乐器,其所体现出的中华民族传统之美与深层次的艺术美,在现代多元化的音乐审美观中具有着较强烈的体现。因此,审美教育中运用古筝教学来体现审美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不仅能够充分融合古筝教学与审美教育,更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与表现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古筝教学中具体审美教育分析

(一)音色与韵律之美音色作为音乐学习中的重要因素,是区分音乐的最基本特征。因音色的不同,音乐产生的美感也是不同的。作为我国传统且典型的音乐艺术民族乐器,古筝的音色清亮、盈透,有较强的节奏感和清扬的旋律,同时古筝自身具有的独特气质也决定了其审美价值所在。目的、功效、作用以及场合的不同,古筝所表达的韵律美感表达形式也有一定的差异,而作为决定美妙音乐的关键因素,音色与韵律对于古筝的审美教育起着关键的作用。比如:很多时候,人们只要想到古筝就会想到古代美人在清风徐徐下弹奏一首首悠扬恬静的曲子,这对于陶冶情操有着极大的作用。其次,因古筝具有独特的韵味,相较于其他现代乐器来说,尤其是其五声调式的四个偏音,使得弹奏出来的曲子别具一格。例如,在《秦桑曲》中,古筝苦音偏向于凄楚、柔美;但在潮州曲子《寒鸦戏水》中却偏重于委婉、清醇。所以,在实际的审美教育过程中,因旋律的不同,让学生深入的了解其区别,并反复尝试不同韵味的技巧,使学生体会其中的内涵和韵味,从而促进审美观的提升。

(二)意境之美众所周知,音乐是一门学科,是培养学生音乐能力和审美观的重要学科,是实现音乐教学的重要途径;更是开拓学生视野,提升其审美意识并培养各项综合素质的学科。而审美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一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价值观和心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通过不断的练习,使学生领会其中所要表达的意思,从而了解其中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这样一来,不仅能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还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艺术表现力以及鉴赏力等多种能力。比如:我们所熟知的《渔舟唱晚》描绘的是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景色,利用古筝弹奏出来,悠扬、清透的曲风很容易将学生带入情境。而另一个《洞庭新歌》所描绘的湖水涟漪的景象,也能够轻松通过古筝演奏出来。这也正是古筝教学中审美教育价值的完美体现。

(三)仪态与情感美教育古筝教学是审美教育的载体,而其体现出来的情感教育对于审美教育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有必要强调古筝教育中的仪态和情感教育之美,因为在审美情感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有灵活有效的教育策略,为学生学习创建积极生动的学习情境,要用古筝教学自身体现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拨动学生内心对艺术的真实情感,让学生在欣赏艺术和感受艺术的时候获得审美体验,进而陶冶性情,净化其心灵,提高其艺术思想境界。不仅如此,古筝教学的情感美教育作为其重要的审美教育价值,有着浓厚的情感特征,这也正是情感表达艺术,通过情感引导学生去欣赏美、感受美的过程。

三、结语

第7篇:古代教育特征范文

关键词: 学生因素 应用型古籍修复人才 人才培养

人,存在于世间,总有千差万别。具体到高校教育,对此差别即学生个体本身存在的差异,自不能无视,因为这关系到教育的效果和百年树人的大计。应用型古籍修复人才的培育,一方面要重视其综合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要在整体教育格局中重视学生因素。大学本科是学生重要的学习时期,也是其人生的转折点,因为它前接中学时期的基础教育,后启大学后的专业从事。所以必须重视学生因素在本科应用型古籍修复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这既是对学生的尊重,又是对社会的尊重和历史的负责。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生活于其间的人,一代一代也有不同。生活在当下科技飞速发展环境下的大学生,与其前大不相同,这在思想、意识、见解、习惯、理想、追求方面都有所显现。而这些不同,则自然、不自然地体现于学生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明白了这些差异及影响,面对本科应用型古籍修复人才培养的对象――学生,在培育过程中就不能不重视他们的地位。当然,重视学生因素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是一老话题。时代在演进,时时展现出新内容。与时俱进,是高校教育发展必须遵循的规律,这就要求高校在发展中重视学生地位,重新审视学生在高校教育中的位置,这是高校自身生存、发展的必要,与高校自身的定位、培养学生的目标等息息相关。

金陵科技W院是一所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是教育部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单位,其设人文学院有古典文献(古籍修复)和文献保护专业,是响应国家政策,受江苏省文化厅与教育厅的委托,与南京图书馆合作办学、特色鲜明、影响较大的一个专业,也是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培养古籍修复人才的本科专业[1],其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愿意献身祖国的传统文化事业,通过系统的古籍保护基础理论学习与专业技能训练,培养具有扎实的古籍保护知识,掌握从事古籍修复与文献保护的基本技能与方法,能从事古籍修复、古籍保护工作的应用型人才[2]。在践行此目标的过程中,所要注重的要素很多,而学生则是其中的重要因素。我院古籍修复专业的大学生属本科大学生,有着当下大学生存有的共性,面对如此的应用型古籍修复人才培养的对象,对其进行教育和培养,必须认识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特征:

(一)此时期的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渐以生成、确定的时期。经过高考后的学生进入大学,面临一个对人生、对世界、对存在再行思考、重新自我定位的问题。在紧张激烈的高考之后,他们来到一个新的学习环境,有向往也有迷茫,有努力也需辨明方向。所以此时,学校院系的教师应主动帮助学生解决迷茫、辨析方向,指明道路,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人的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此种迷惑或许在后面的大学生活、学习中都有存在,所以此种指导,当一直保持、持续,伴随着学生的成长。

(二)此时期的学生正处于学习从奠定基础到开始术业专攻的时期。大学时期的学习,不同于此前中学的基础教育,而是按着学生高考时的专业选择、接受学科、专业教育,开始建构新的知识框架和能力培养,基本决定了学生掌握何种的专业知识和此后从业的领域。这些知识的接收和能力的培养与学生本人的心性、志向、才情、兴趣紧密相连,所以其间对学生性情、志趣的了解自不可少,且需加以指导,引导他们确定自己努力的方向和人生的目标。

(三)此时的学生正处于离开家庭、渐少父母照顾,开始独自、独立生活的时期。大学时期的生活,大多数学生是离开家乡、到外地求学,不同于中学时在家与父母的朝夕相处,因而此时期的学生,开始独自生活,思乡、念家成为新生入学之初的情绪,而后即会凝结为一种乡愁,萦绕在个人心间。这就需要师友同学互相关心,相互照应,不但在日常生活中,而且要在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上,全方位构创出一种合作、友爱、和谐、共进的氛围环境,慰藉离乡人的心灵,迎接生活的一缕阳光,增加人生的一种温暖。

(四)此时的学生正处于是情感由个人开始向二人转变的时期。此时期的学生,生理和心理逐渐成熟,从中学年少的青春懵懂到大学时的渐渐明白男女感情,因此此时也是学生从一人到二人开始交友转变的过程,这个问题不可回避。在此过程中心理和情绪的变化,喜乐或忧伤,会影响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对此,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帮助其渡过关口,把主要精力用于学习、成才上。

以上是现代大学生在校时普遍存在的特性,应用型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对象既存有这种共性,又具有独特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就业发展方向的个性。综合看来,经过高考的学生,进入大学专业学习之后,由于不同的理想、追求,不同的心性、情趣和爱好,差异的成长、生活及情感经历,在适应新生活、开始新学习时都难免有些困惑和迷茫,需要教师给予及时的指导、帮助和适当的心理疏导。这种关爱既体现在学习、生活上,又体现在思想、情感上。与此同时,还要让其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古籍修复、保护在传承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目标、确定理想,为应用型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打造其自身的心性需求和志趣目标。

基于以上对应用型本科修复人才特征的分析与认识,学校院系所进行的管理理念、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师资配置、课程设置、实习安排等方面都需顾及到学生因素,要切实做到以育人为本。2006年国务院总理和大学校长、教育专家座谈时强调,高等教育要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要以学生为本,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3],这是我们培养应用型修复人才过程中重视学生因素的行为准则,必须遵循。

(一)转变管理理念。要转变管理方式为贴心式的服务,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志向,及时了解、掌握学生思想、学习、生活方面的动态,引导学生、自我成才,帮助解决其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供服务,为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提供服务,为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提供服务,为帮助学生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服务,为拓展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服务,为提高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提供服务,为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性提供服务,为提高学生今后在社会上具有更高的竞争力提供服务”[4]。积极打造一支服务队,在全面培养应用型古籍修复人才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的过程中实现理念的转变和管理模式的突破。

(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结构,以及为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的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5]。在培养应用型古籍修复人才的模式中,要充分了解、尊重学生的差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一片树叶,学校里也没有完全一样的学生,每位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特性。这种特性的形成,与其生长环境、学习经历、志趣爱好、理想追求、思想认识等因素密切相关。所以应用型古籍修复人才的教育和培养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不可一刀切,更不能淡化、漠视学生个体存在的特殊性和差异性。要根据应用型古籍修复事业发展的方向、“本着‘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和‘多向选择,分流培养’的原则,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应用型人才”[6],为社会输送更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及时了解当下社会,熟识产业、行业、市场发展的需求,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方案,加强特色化建设,加大校企合作与政产学研合作的力度,造就出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应用型古籍修复人才。

(三)改进教育教学方式。对学生,无论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还是进行通识、专业教学,都应考虑到学生特性。当前的时代,已经迥异于以前,现在学生主动性强、思想新潮、行动力好、接触的信息量大,所以要充分了解当下学生的特点、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优势,并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此外,还要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改变实践教学过于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项目教学、课程设计、实训实习、工学结合等综合性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对知识的C合掌握、应用能力,建立结构科学、目的明确、管理规范的以能力为本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教育教学各环节中的实践教学,突出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因为这是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一个显著特征[7],也是培养应用型古籍修复人才教育教学方式的显著特点。

(四)建设合理的师资队伍。教师队伍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应用型古籍修复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因此,在此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吸纳一些能了解学生心理、掌握学生工作特点的人员,接纳与学生年纪差别不是太大的青年教师,加大师生间的融合、弥合代沟的影响,和学生打成一片。应及时了解学生的状态、及时解决问题,要在选择辅导员、班主任时有所考量。另一方面要配备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教授学科知识,训练专业技能、加大培育实践能力。在此过程中同样需要考虑学生因素,不断进行教学理念的更新、课堂教学方法的转变、实践实习方式的改进,提倡开展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和案例教学,进一步强调做中学、做中研、做中创[8],努力打造“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不断提高师资队伍建设的质量,提高教师队伍的工作能力,以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为应用型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提供人力保障。

(五)改革课程体系。“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设置上要充分体现职业能力(专业能力)的核心性特征,要以社会需要、职业需要为核心,积极探索以能力为主线、实践体系为主、理论为其服务的新模式”。“要注重依据地方(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调整专业学科布局。在面临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社会快速发展转型的新阶段、新形势下,学校专业的建设、课程体系的设置需要及时做出响应”[9]。因此,课程体系的调整与设置直接关系到应用型古籍修复人才专业知识的获得和技能应用能力的筑就。而古籍修复专业教育的内在发展规律、社会对文献修复人才的需求及当前高校学生自身对知识结构与素质修养的要求等三个方面,共同影响修复专业的课程建设[10]。所以,在应用型古籍修复人才培育中一方面应重视学生因素,要根据学生学习的目的、着眼于学生的长期、全面的发展调整课程结构,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要及时了解社会和产业发展的新情况,并将此体现在新课程体系设置上,体现出服务行业的职业能力,更要突出强调学科理论应用的重要性。

(六)加强课外实践实习,打造就业创业机制。“应用型人才就是与精于理论研究的学术型人才和擅长实际操作的技能型人才相对应的,既有足够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素养,又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人才”[11]。这是当下对应用型人才特征概括,也是对培养应用型古籍修复人才的要求。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强化学生的实践应用意识,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去,这是一种学习、更是一种提升。因此,学校院系要想学生之所想、念学生之所念,根据学生不同的意愿、需求和发展,加强实验室建设、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开拓校外实习基地,打造出适应社会需求、行业发展和有利于学生就业、创业的机制,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职业的良好对接,更好地践行国家万人创业的大政方针。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没有学生也就没有学校、也就没有教师,因此,重视学生在教育中的地位是必需的。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学生群体随之具有不同于以前的特质,所以在培养应用型古籍修复人才的过程中重视学生因素也是必需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论及高校人才培养时明确指出,要“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这是中共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重视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已上升到国家层面。学生群体的特点代表了一个时代、一个社会发展的时期,因而与之相应的大学管理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方式、课程体系建置、就业实习基地的建设等,都要适合学生的特点,合乎时代的演变。因为这是关系到学校兴衰、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大事。

参考文献:

[1]郑利锋.论应用型古籍修复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J].文教资料,2012(1):146-147。

[2][10]葛怀东.新时期古籍修复专业的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方案[J].新世纪图书馆,2007(6):69-70+90+2.

[3]王荣林.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12(12):168-169.

[4][7][9]陈小虎,杨祥.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14个基本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13(1):17-22.

[5]林蕙青.深化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培养高质量的跨世纪人才[J].人才医学教育,1997(6):1-7.

第8篇:古代教育特征范文

摘要:通过对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产生的背景和顾拜旦的言论等文献的分析,认为:顾拜旦把人的和谐发展与世界的和平发展作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出发点,通过奥林匹克的文化活动培养和教育青年。为了保证奥林匹克运动理想的实现,他设计了各种仪式、文化活动,制定了各种制度保证奥林匹克运动的神圣性、独立性和纯洁性。顾拜旦架构的奥林匹克运动既继承了古代奥运会的宗教精神、教育价值和审美艺术,又根据历史条件赋予时代精神,提出了崇高的奋斗目标,使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连接了古代文化、现代精神和未来理想,成为促进人类的和谐、和平发展的社会文化活动。

关键词:顾拜旦;构建;奥林匹克运动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5-0606-03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既有古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教特征,又具有现代社会的时代精神,本文从现代奥林匹的创始人顾拜旦对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架构的创造来分析和认识奥林匹克运动。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顾拜旦奥林匹克思想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

1.2 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法,通过对近代欧洲历史和顾拜旦的相关文献资料,通过对古代奥林匹克运动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比较,揭示顾拜旦对现代奥林匹克的设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顾拜旦把人的和谐发展与国际和平发展作为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主题 《奥林匹克》对顾拜旦提出的奥林匹克主义的表述:“奥林匹克主义是将(人的)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的结合起来,并使之提高到一种人生哲学”;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通过没有任何歧视的体育活动教育青年,从而建立一个和平美好的世界”。由此看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是关于人和国家的运动、人际和国际的运动、和谐与和平的运动,把人的和谐发展与世界关系的和平发展作为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主题。

2.1.1 把人的和谐发展作为奥林匹克运动的根本 顾拜旦在研究古代奥林匹克运动后,认为古希腊人通过奥林匹克运动获得身体的平衡而达到形体美和健康的途径,而在中世纪,基督教使身体与精神分离开来,顾拜旦批判了这种分离,他认为“将身体作为奴隶对待,且被迫每天感到自身的从属和低下是一个大错误”,他指出“人是肉体,精神和品质构成的”,认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实现了“肌肉和精神长期分居的合法婚姻”。

顾拜旦通过对英美等国的考察,高度重视体育对于人的培养,在他的传世名作《体育颂》中,赞颂了体育运动对于人性的培养,指出体育给予迷茫的人类宗教般的引导,给冷漠的人们送去温暖,教育人们认识和崇尚美丽的体魄;体育给人向上的勇气,给予人荣誉,乐趣和健康,促进人的发展。“奥林匹克运动的复兴把体育运动引向高度完善的境地,并为新兴一代注人对生命的尊重”。

顾拜旦一方面强调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给年轻人提供超越的自由,另一方面,他倡导在大众中发展奥林匹克运动,试图通过奥林匹克运动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在《至高无上的运动》文中,他强调“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运动机会,不管他的身体条件有助于或不利于运动的发展都应一视同仁”,“运动需要自由,需要尊重个性”,在《我为什么恢复奥林匹克运动会》中指出“每个人都能够参加体育锻炼是一个最好的最合意的观点,即当一个国家存在时,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和他的同伴们,都可以充分享受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权利。他们在健康的体育中,寻找一种极好的方式来增进健康,增长力量,到那时,整个人类,或一部分,就可以达到尽善尽美”,顾拜旦发展奥林匹克运动不仅是发展体育运动,而是通过奥林匹克运动使每个人得到充分的发展,让所有的参加者通过运动感悟生活的真谛,从而实现每个人的身心的和谐,最终实现人类的和谐。

2.1.2 把国际和平作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基础 顾拜旦强调奥林匹克应发展成为独立的国际性的体育组织,在第一届奥运会后,希腊国王曾要求将希腊作为永远的举办地,顾拜旦坚持奥运会的国际性。在《市场还是圣殿――每个运动员面临的问题》一文中,他提醒:“奥运会不是属于任何单独一个国家或民族所有,不能被任何一类集团所独占,奥运会是世界范围的,必须让所有国家都能参加,无需经过讨论”;同时他认为国际化是时代的特点,奥运会只有通过国际化才能获得生命力,他说“奥林匹克运动只有冲破地中海,甚至欧洲的范围,征服新的环境,才能得到繁荣”。

顾拜旦是位历史学家,他考察认为古代奥林匹克运动具有国际性,顾拜旦在《我为什么恢复奥林匹克运动会》说“在古代从某种意义上说,运动员也几乎具有国际性,他们是希腊、意大利、埃及等地不同城邦的市民”,近代探险家和航海家的贡献,使得世界各国成为类似于古希腊城邦的世界城邦,而国家间不善于用和平方式相处,动辄武力威胁,国家关系紧张,战争频繁。顾拜旦总结古代奥林匹克休战思想,顾拜旦寄予现代奥林匹克的促进世界和平愿望;他认为体育就代表着和平,它在各民族之间建立愉快的联系,它有节制,有组织,有技艺,使全世界的青年相互尊重和学习,使不同民族差异成为高尚而和平竞赛的动力。一战后,他在演说《我们现在能期望体育运动做些什么》中,“现在体育运动可为我们做更多的事情,如果我们知道怎样让它发挥作用,明天它就能捍卫人类的根本利益――社会和平,没有这个根本利益就不可能有持久的复兴”。顾拜旦为他创建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在国际和平所作的贡献而自豪,他在《第七届奥运会》中,特别提到荷兰和比利时这两个宿敌能够同场竞技,并在竞赛中表现出了真挚的友谊,顾拜旦自豪地说:“这是政治所不能达到的”。

顾拜旦把教育人、发展人作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根本目的,通过每个人的和谐发展,实现整个人类的和谐发展;顾拜旦认为世界和平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基础,同时现代奥林匹克运动通过国际性的交往可以有助于世界的和平。顾拜旦从人和国际关系出发,把发展人和国际关系作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这是奥林匹克运动在近现展过程中吸引入眼球的根本原因。

2.2 把奥林匹克主义作为组织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灵魂

2.2.1 奥林匹克主义的宗教精神来自古代奥林匹克运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宗教精神来源于古代奥林匹克运动。顾拜旦认为“古代奥林匹亚是竞技城市,但只是暂时的间歇的,奥林匹亚是永远的艺术之城和祈祷之城,是一座供奉人们衷心崇拜的庙宇,宗教精神渗透与周围的环境,弥漫名胜古迹,浸透于柱廊沙石,雕塑、绘画、艺术品、运动员的健美体魄,周围的名胜古迹,宗教背景使的人们产生错觉,不知道是现实或是宗教故事,宗教的精神像甘水一样浸透于每个竞技者的心田,城邦的年轻选手都带着宗教精神,难怪著名的悲剧家不以作品为自豪,却以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为荣……无论是古代还是

现代奥林匹克最根本的特点是贯穿其中的宗教精神”。

顾拜旦认为在狄奥多西废除古代奥运会后,因为“心灵和肌体分离,竞技者们再没有艺术美和智慧的火花,也再没有了昔日的辉煌”,经过对中世纪的骑士制度的比较,他大胆地得出骑士制度是古代奥林匹克宗教精神的再生物,“他们(骑士)对体育的热情马上就清楚地显现出来……教会使骑士的武器神圣化……使他的功绩都具有高尚目的色彩”。因此,顾拜旦认识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应以“古希腊的理想”和“高贵的骑士精神”作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灵魂。

古希腊宙斯及其家族的神话已成为传说中的故事,近现代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天(宇宙)、地(地理)、人(人体解剖)有了科学的认识,人们已不再迷信天堂的存在,知道世界的丰富,和人的生理结构,人类的信仰出现了危机,以国家为特征的民族心理和以人类共同特征人性心理开始萌芽和发展。顾拜旦要在国际化的时代特征下,根据民族主义发展的需要,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中创造了一种新的宗教感情,让“现代运动员以同样的方式(像古代奥运会一样)为自己的祖国,民族以及国旗赢得荣誉”,这种(荣誉)“与曾引导着年轻希腊人向宙斯的圣坛走去时的情感是一致的”。

2.2.2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教育价值 近现代,巨大的变革给社会带来发展的机遇,同时世界关系紧张,战争频繁。顾拜旦相信体育馆可以取代由于现代灾难而导致的“酒精中毒”、“幽灵酒吧”等糟糕的社会现象。顾拜旦认为“体育可以塑造人体,但,是高尚还是卑鄙,就看它是被可被可耻的欲望引向堕落还是由健康的力量悉心的培育”。

顾拜旦到英国考察了教育家托马斯・阿诺德的教育方式,他认为阿诺德继承了古希腊体育的教育作用,并加上“现代条件下的教育的外衣”,他对阿诺德的教育寄予极高的评价,顾拜旦认为“有组织的体育运动创造了巨大的精神和社会力量,从而在国家命运中起着支柱作用”。

顾拜旦创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为年轻人提供“超越的自由”,运用时代精神教育青年,在各种仪式中让他们体会到神圣感、荣誉感和责任感,通过运动竞技使他们的精神和身体的力量得到释放,在运动场上给他们设置各种障碍,使他们在困难和前进中获得信心,从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的鼓励中得到崇高的教育,通过运动中产生的精英人物影响和教育后继者,通过艺术教育运动员和观众,让他们体验到自己所参与的运动的神圣性,让他们体验到自己是在一个神庙中竞技。

以宗教精神和教育思想为内容的奥林匹克主义成为奥林匹克运动的灵魂,通过4年人类青年发展的周期,通过奥运会举办地在世界范围的变换,奥林匹克主义在每一代青年,世界的每一个国家中传递,虽然古希腊的神话不在,但奥运会圣火仍在延续,穿越时空的人类的精神在传递,奥林匹克主义已经成为人类共同信奉的理想。

3 结论

顾拜旦创建的奥林匹克运动,以发展人、促进世界和平为宗旨,以教育青年,延续和传递“宗教精神”为目的,在此基础上,顾拜旦还赋予了旨在发展奥林匹克运动的基本精神,如鼓励运动员和观众的参与精神,不断冲破阻碍的超越精神,不同民族相聚会首的宽容态度,也有为保持奥林匹克运动纯洁、独立运转的具体制度。

总之,顾拜旦创设的奥林匹克运动是一个完整庞大的思想和结构构体系,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也有选择的偶然性,但人类的智慧总是在必然和偶然间创造和发展奇迹,顾拜旦缔造的奥林匹克宏伟的大厦已证明了这一点。

参考文献:

[1]詹汝宗.奥林匹克理想[M].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1993,9.

[2]Norbert・Muller,pierre de Couberlin Olympsm selected writings.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2000.

[3]蔡鸿滨.欧洲史[刚.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

[4]颜绍泸,周西宽.体育运动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熊斗寅.熊斗寅体育文选[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6]申建勇.顾拜旦与现代奥林匹克主义[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3.

[7]孙兴岱.顾拜旦和他的体育教育思想[J].山东体育科技,1996,1.

[8]任海.顾拜旦与国际奥委会的自我遴选制[J].体育文史,1996,3.

[9]黄曾敏.顾拜旦奥林匹克主义思想――奥林匹克主义的历史和现在[J].体育文史,1997,6.

[10]马敬衣.顾拜旦体育教育思想探析[J].北京教育学院,2001,2.

[11]任海.顾拜旦与奥林匹克仪式[J].中国体育科技,2001,3.

[12]张翠萍.当代人文学者不应忽视奥林匹克主义问题[J].体育与科学,2002,4.

第9篇:古代教育特征范文

本文在分析苏教版高中文言文编写特色的基础上,探究了如何在课堂实践中提升文言文教学效果的方式与方法,以期高中语文教师能够更好的利用苏教版教材。

【关键词】

苏教版 文言文 教学策略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文学语言,以其凝练性与简约美传承着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折射着中国古代先贤对于社会、文学和哲学的人生思考,闪烁着熠熠生辉的智慧光芒,它不仅是中国文字的瑰宝,更是人类悠久传承的见证。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增加文言文教学的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本国文化精品,增加文化自信,而且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增进学生爱国情感。因此,研究苏教版文言文教材编排的特色所在,以便让高中教师更好的利用教材开展教学是大有裨益的。

一、苏教版高中文言文教材编写特色

新时期,时代的发展对于人才的特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领域也在广泛推行素质教育和新课标改革,因此,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编排的过程中,从内容和形式上都作出了极大的变革。其中文言文教材内容的编写上将独特的审美意蕴与科学的编排思想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变革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让文言文能够更好地走入学生的“内心”。

1.人文化价值取向

苏教版高中文言文教材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文章选取方面人文化凸显,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尤其是人文素养。语文学科传授的是一门语言知识,高中语文教师不仅要教授知识,更要在点滴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受到语言所传播文化的熏陶。相比于老版教材专注于字词句意的解读以及古今异义比较的工具性特征明显而言,新版的苏教版高中文言文教材在编写理念上更加倾向于人文性,在文言文选编上,编者更加注重课文内容所传递出来的人文气息,当然编者并没有忽视对于文言文知识的解读,而是在选择能够体现出深厚的人文内涵以及时代气息的基础上,找到文言文知识与人文价值的契合点,将两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2.专题化课题选编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编写体系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专题化”,当然在文言文板块也不例外,在每一个专题之下选取同样题材的文言文,有助于学生在横向对比之间加深对于相关文言文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材的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中,文言文板块以“求学之道”为主题,收录了两篇《劝学》与《师说》古文,让学生在进入高中的第一课中便知晓了古人的求学之道,学生在学习这两篇古文时,可以相互借鉴与印证,综合分析与理解古文知识,以便快速提升古文素养。

3.探究性文本学习

苏教版高中文言文教材在编排上新增了“文本研习”“问题探讨”和“活动体验”板块,探究精神与能力的培养在新版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得以凸显。在文本研习板块,编者希望读者能够自行阅读体验,并且与同学和教师交流阅读的心得体会,在自学之中提升文学鉴赏能力;而问题探讨板块则是寄希望于问题的提出与解读,在探索相关问题的正确答案之中加深对于文本的理解;活动体验板块更是鼓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演绎相关的文本情节,以亲身体会感悟人文内涵。在活动体验板块,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以体会各个人物的心理活动。

二、苏教版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文言文的知识体系与现在相去甚远,语言的学习难度明显加大,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讲究方式方法,体会教材编写者各个板块设计的奥妙,善于利用各板块文本内容进行针对性教学。

1.整合性策略培养学生欣赏能力

根苏教版高中文言文教材编写体系趋向人文化,以及专题化选题的特征,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运用整合性策略,将文言文知识的学习视作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改革传统的分散式学习语法以及词句的方式,而是通过整合性策略将文言文知识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之中,通过培养学生的古文语感以及人文素养,整体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鉴赏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应该通过朗诵或者阅读,将古文抑扬顿挫的文字美通过听觉让学生体悟到,而不是一味的教授枯燥的语法知识体系;其次是注重对于内容的解读,将学生带入到古文描绘的意境之中,而不是单调地解释课文词句。

2.探究性策略发掘古文之美

苏教版高中文言文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就强调了对于探究能力与精神的培养,特地设计了相关的“活动体验”板块,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此板块,有效组织同学们开展丰富多彩的自我探究或者合作探究式文章体验活动,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形式融入到古文所述的历史情境中,体会古人在彼时彼境之下的心理活动,进而理解文章所表达的内涵主旨。此外,我们也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拓展,在充分理解古文主人翁心理及特点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合乎情节发展的拓展古文,将古文进行进一步解读,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3.科技性策略助力教学相长

随着时代的发展,运用于教育领域的科技日益现代化,高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学习文言文开辟新路径。多媒体设备的运用能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古文的创作环境,让学生对于文章有一个宏观的掌握。例如,在教学李商隐的《锦瑟》之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名家解读,让学生得以把握文章主题具有多义性;同时,还可以播放一些优秀的朗诵音频,体会其中蕴含的淡淡忧伤之情。通过多媒体设备的运用,不仅加深学生对于文章理解的广度与深度,还培养了其善于利用科技自学知识的技能。

【结 语】

文言文不仅是我国文化的瑰宝,还是我们民族文明的象征。高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是学生学习汉语言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可以知晓我国古代之灿烂文明,又可以增强民族自信。高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编写的特色,有针对性和创造性的开展文言文教学,让学生于轻松之中接收古文化的熏陶。

【参考文献】

【1】王红匣.文言文教学之我见【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