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教育的形式范文

社区教育的形式精选(九篇)

社区教育的形式

第1篇:社区教育的形式范文

街情特色

南京市玄武区孝陵卫街道地处南京市东郊,毗邻风景秀丽的中山陵,面积约33平方公里,下辖11个社区和2个行政村,既有城市社区,又有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呈现出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特征。孝陵卫街道,又是南京的体育、农业科研中心,也是南京历史较为悠久,文化、科技底蕴较为丰富的地区,辖内高等院校5所、部级、省市级科研所5所、中专校1所、中小学6所,部队(包括干休所)19支,省市级文娱团体5家,还有孙中山纪念馆、地震博物馆、中山植物园。辖区内教育资源、文化资源、人才资源非常丰富,给街道开展社区教育,提高社区全体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整体素质提供了充足的资源支持。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越发迫切,渴望学习,渴求掌握新知识、新信息、新技能,已成为社区居民的强烈要求。因此,亟需开展社区居民全员、全程、全方位的社区教育,以顺应时代的发展,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近年来,街道的社区教育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区社区教育办公室的直接指导下,始终坚持以双十生态式社区教育模式,促进社区教育的内涵发展、优质发展和持续发展,提高社区教育自身的品质和能力,努力开展人民满意的社区教育。近几年取得了可喜成绩:先后获得省科普文明街道、市体育社区先进单位、市就业保障先进集体、市双拥模范街道、市关心下一代先进集体、南京市社区教育示范街道等。

理念思路

一是转变观念,提高对社区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发挥政府作用,加强社区教育管理和制度建设;三是建立社区教育机构,健全社区教育网络,建设好市民学习服务平台――学习超市,为市民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四是加强社区教育队伍建设,优化社区教育队伍结构;五是多渠道筹措经费,保证社区教育投入;六是积极探索,加强社区教育理论研究。

实践探索

我们街道社区教育伴随着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脚步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孝陵卫社区教育特色。尤其是在我区2001年成为部级首批社区教育实验区到2008年成为部级首批社区教育示范区期间,在社区教育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实施途径、运作形式、教育内容以及生态式学习型社区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实验与研究,社区教育模式由街道为中心的联动型社区教育模式逐渐过渡到开放的信息化社区教育模式。

以街道为中心的联动型社区教育模式:

其内涵为:街道作为所辖区域的社区教育组织者、实施者、监督者、协调者,以社区服务、社区文化为着眼点进行各种文化活动的社区教育。

运作方式:1.街道办事处相关职能部门布置、检查社区教育工作。2.成立社区教育委员会,由党政领导挂帅,有关职能部门及驻区单位积极参与社区教育工作,即“街道牵头、社会参与、双向服务”模式。

该模式易于发挥街道的主导作用,并可在一定限度内调动社区各项资源,以便形成“共建、共管、共享”格局。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传统的教育系统必然被知识网络和信息网络所取代,表现为办学模式和学习形式的开放。使人们学习不再局限在课堂上、书本上,不再是“班级教学”,而是把校园拓展到家庭和单位,扩大到全社会。把教育送到每个学习者身边,形成全社会的开放的大教育空间。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街道社区教育模式逐渐由以街道为中心的联动型模式过渡到开放的信息化社区教育模式。即逐渐形成任何求学者(whoever)随时(whenever)随地(wherever)实现任何方式(whatever)4w个性化学习的社区教育模式。

发展成果

发展4W社区教育模式, 建设生态式学习型社区,势必催促着教育手段现代化、学习途径便捷化、学习资源丰富化、学习形式多样化。所谓“数字化学习社区”,主要是指在社区教育中,通过计算机网络,让社区居民便捷地享受优质的网络学习资源。建设数字化学习社区的目的,正是为了通过社区教育载体的创新,建设整合一批数字化学习资源,让社区居民能够突破时空限制,分享优质网络教育资源,方便社区居民因需学习、个性化学习,推进学习型社区建设。

我们街道不断升级社区教育网站,同时,推进街道各社区教育网站建设,进一步开发网络课程资源,打造数字化学习社区,为居民网上学习提供优质服务。

社区居民通过网上学习沙龙、学习视频、在线答疑等了解工作、生活、技能、医疗、养身保健等知识,还通过上网查询新闻时事,政府有关政策、法规。可以说只有网络才能满足居民随时随地学习。街道社区学校通过建设社区教育专业网站,创设良好的数字化学习环境,自然而然地将市民“拉上网”。每年社区学校还可以通过网上调查、网上征文、网上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促进居民上网学习。同时,街道社区学校还可以对居民加以督促检查,通过网上点击率、访问资料库,了解、统计居民网上学习人次。自2001年以来,由我们街道社区教育工作者撰写的论文入选区级以上刊物或交流的共有73篇,自编《孩子的早期教育》、《老年健康教育》、《社区学校指南》、《青少年优教知识》、《“好家长”家庭教育》、《药膳速成》六套社区教育教材,完成省、市、区三项实验课题、两个实验项目,有两个课程成为部级社区教育特色课程。

第2篇:社区教育的形式范文

关键词:中山市;社区教育;模式;特色

中图分类号:G4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3)11-0036-04

广东省中山市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是伟大的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故乡,近几年来,中山市以建设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市为动力,通过大力发展社区教育,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了具有中山区域特色的社区教育办学模式和管理体制,与珠江三角洲主要城市相比较彰显了独特的优势。但同其他主要城市一样,目前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发展的重要问题,需要采取切实措施予以解决。

一、中山市社区教育办学模式及管理体制状况“社区”一词本是社会学研究社会存在形式和内部结构所使用的一个概念,指处于一定区域内,由具有共同特征的人们组成的生活共同体。共同生活性、地域性、满足社区居民各方面需要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体系,以人们长期共同生活为基础形成的社区意识是构成社区的基本要素。①特定的地理空间和社会空间的结合,使社区在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等方面具有其特殊性,构成了独立的、具有一定特色的社会生活单元。社区为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与实际的背景,同时也为教育提供了教育资源。目前尽管教育界对“社区”这一概念的理解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也存在着大致一致的共同认识,大家一致认为,“社区”概念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一定的地理区域是社区存在的前提; 二是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因素以及人与人之间形成的社会关系。此外,还包括为保证人们的生活所需而建立的各种社会机构, 这些都是一个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的规模是不同的,村庄、小城镇、街道邻里、城市的市区或郊区、大都市等,都是规模不等的社区。社区主要分为三种类型: 城市社区、城镇社区和农村社区。本文中所涉及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这一概念中,主要是指珠江三角洲地区趋向于城市与乡村一体化的社区,目的即是探讨解决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社区教育应采取的教育的模式以及管理体制应该如何构建的问题。社区教育是在社区范围内,利用社区内拥有的各类教育资源开展的,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并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社区教育思想最早源于美国“实用主义”哲学教育学家杜威,他最先提出“学校是社会的基础”的思想。随后,社区教育的内涵被不断丰富和完善,逐渐成为现代国际教育的一种现象和趋势。社区教育在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的,最早在上海和天津两个城市开展,相继又在其他一些城市得到推广和发展,而后,又从城市推向农村,逐渐出现蓬勃发展的局面。最初,社区教育的主要对象是青少年,其内容主要是提高青少年文化素养,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形式。后来, 随着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提出,社区教育的对象和内容有了进一步的拓展,同时这种教育形式也逐步得到广泛的关注。“学习社会的主体是学习者。人人享有学习的权利。学习成为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成为人的发展的手段,成为人的一生持续和终身的活动”。②

本文所指的社区教育办学模式,是指意在巩固城市基层政权建设,提高居民综合素质,加强社区整合力、向心力、自治力的社区内各级各类教育的统合、运作机制和工作方略;本文所谓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是指有关社区教育的体系化的制度,它是有关管理组织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权限划分等管理组织制度的总称。任何一个管理组织都必须具备四个基本条件才能有效地实现管理:一是有合理的管理机构设置;二是管理权限要明确、有权威;三是要有信息、能量和物质的交换与流通;四是要有高昂的士气、氛围和工作满足感。管理体制对管理效能状况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合理的管理体制是管理效能正常发挥的保证。

目前,中山市以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为主要目标任务,努力发展社区教育和继续教育从而促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初步形成了市委市政府统筹、市教育部门主管、市有关部门配合和支持,市成人教育协会协助,以辖区内各级各类高等院校继续教育学院、各级化技术学校及各类培训机构、公民办中小学校和幼儿园,以及各级各类文化中心、图书馆、镇区农家书屋和科学实验基地等教育资源作为依托,各级组织人事部门、教育部门、劳动部门、妇联部门、计生部门、各级团组织与各级工会等部门,分工规划、指导和组织实施教育教学和培训,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山区域特色的社区教育办学模式和管理体制。市委市政府统筹,市民政部门主导,有关部门参加,成立了全市社区建设委员会,致力于构建“8+N”社区建设管理模式,其中“8”是指社区建设的八项基础能力建设,“N”是指教育培训等有关部门参与规划和主管的业务项目,社区教育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规定全市社区教育由市教育部门统筹规划、指导和组织实施。

中山市社区教育模式和管理体制及特色中山市社区建设委员会实行党委政府领导,以组织部门和民政部门为主体,在市民政部门设置工作办公室,有关部门参与规划、指导和管理。中山市成人教育协会,协助全市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开展民间交往,协助市教育部门处理非行政性的业务,组织部门主要以党校和农村远程教育为平台,负责规划、指导和组织实施全市的党员干部培训,市劳动人事部门,负责劳动力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考核,市妇联负责妇女培训工作的规划、指导和实施,市计生部门负责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市教育部门负责全市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的中长期规划、年度计划、并指导、组织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和培训机构具体落实,推动开展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宣传,营造良好的全民学习的氛围,指导和帮助各级社区学院(学校)和化技术学校加强能力建设,统筹优化整合各类中小学校的教育资源,指导成人教育机构联合高校开展研究生课程培训、成人本科专科培训,组织开展成人高中(中专)业余学历教育,协助学校开展家庭教育,以社区居民和农民“谋生”与“乐生”作为宗旨,开设长期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培训活动。目前中山市初步形成了既具有统一的共性,又具有不同镇区区域个性特色的社区教育办学模式。全市社区教育办学模式统一的共性体现在七个方面:

一是各级党委政府统筹指导,制订有关政策和措施,营造良好的社区教育氛围,各级组织部门和民政部门从整体上主导社区建设,有关部门分类组织规划实施社区教育,社区党支部和居委会协助动员社区群众广泛参与,调动社区教育资源和文化资源为群众服务。二是市教育部门统筹规划和主管,镇区文化教育体育部门组织制定年度计划和具体落实。三是社区党支部和居委会负责协助镇区有关部门宣传发动,调查社区各类居民文化教育需求,并协助教育机构组织社区群众积极参与。四是整合社区各类文化教育资源开展化技术教育和社区教育。五是以设计符合社区居民需要的教育娱乐项目为主导,以促进社区居民“谋生”和“乐生”两大主题为宗旨,规划开展丰富多样的教育培训和娱乐项目。六是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形式为载体,以短期非学历教育的讲座为主要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和文化活动。七是凝聚镇区基层教育、文化、企业、行业等社会各界的文化、技术、医疗为生等行业的专业人士,由镇区文体教育局主导,统筹成立镇区社区教育教师和专家资料库,构建涵盖社区居民各种专业需要的教育教学师资队伍。

全市二十四个镇区结合镇区经济文化和社区实际,创造性地开展社区教育文化活动,目前初步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办学模式,它们体现着中山市社区教育办学模式和管理体制的个性特色。主要形成了四种办学模式和管理体制:

第一种办学模式和管理体制:以中山市石岐区、东区、西区和南区中心城区为代表,其居民以从事第三产业为主,文化层次普遍较高,教育需求与农村城镇有所不同,形成了以市委党工委和市政府办事处统筹,中心城区各区文化、教育、体育等主管部门主导,有关部门按照自身职能参与规划和实施,整合城区各类文化教育体育资源,贴近社区群众需要,设计内容丰富的教育文化娱乐项目,提供中心城区居民满意的社区教育服务。

第二种办学模式和管理体制:以工业发达的小榄镇为代表,该镇是全国百强镇,工商业十分发达,经济水平较高,居民素质高低参差不齐。镇党委政府主导的社区教育办学模式和管理体制机制。在镇党委政府主导下,调动镇委镇政府行政、教育、文化、体育、卫生医疗等资源,以全镇区域内各类中小学校、化技术学校和社区学院为平台,实行行政干预与群众自愿参与相结合的措施,制订全镇中长期社区教育规划和年度详细的教育计划,为全民素质提升为宗旨,大规模开展社区教育培训活动。

第三种办学模式和管理体制:以国家高新技术中山火炬开发区为代表,该区聚集了一大批中外高新技术产业,荟萃了一批高新技术人才。拥有区属高等职业院校和各类文化体育设施,社区教育是在区属高职院校主导下进行,区党委管委会统筹,区文化教育体育部门主管,区属化技术学校、党校和各类中小学校作为社区教育分支平台,区内文联、作协等群众性组织积极配合,广泛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各类居民参与各种层次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

第四种办学模式和管理体制:以三乡镇、坦洲镇和横栏镇等其他农村镇为代表。这些镇区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但还存在一定的农业生产,城镇化水平还不十分高,居民以农民为主体,征地拆迁和城镇化发展,形成了一定数量的城镇居民。其社区教育特点是在镇属中等理工学校和镇化技术学校主导下,镇党委政府给予一定的支持、鼓励,宣传发动适龄人员参与学历教育和以谋生为宗旨的劳动技能培训。

中山市社区教育的办学模式和管理体制的特殊性在于,该城市发展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动力在于,加快推动区域教育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任务要求,城区主要是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主导,农村镇主要是区内高等院校、化技术学校、理工学校主导,并整合优化镇区中小学校资源,形成社区教育的整体合力,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能和教育培训任务分工,参与指导、计划和落实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工作。

二、中山市社区教育在珠江三角洲城市群里的特色珠江三角洲社区教育在创新发展中形成了大体相同的社区教育模式和管理体制。这种社区教育模式和管理体制体现于,城区、街道、居委三级管理,宣传、教育、妇联三方合作,家庭、学校、社会三教结合的社区教育“三三式”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三级管理”体制指建立城区、街道、居委会三级社区教育委员会和社区教育指导中心,作为社区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管理与指导机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是社区教育活动和事业开展与发展的根本保障,它为社区教育提供了方向保障、组织保障、制度保障、政策保障、资源保障和经费保障。“三方合作”是指在三级管理体制中,宣传部、教育局、妇联是三个合作机构。但在城市现行管理体制下,代表党委、政府的宣传文明部门(精神文明办)是社区教育组织牵头与主管机构,而教育部门和妇联等主要是支持和配合机构。“三教结合”形成教育合力是我国传统教育的特色和经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各具特点、功能和优势,发挥各自的特点和优势才能产生同步、同向、合力的作用。

与珠三角洲广州、深圳两市社区教育模式和管理体制相比较,中山市社区教育模式和管理体制的特色表现于:一是中山市的社区教育主要是由各级党委政府统筹,各级教育部门主管,劳动、妇联、计生、团委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能和教育培训对象范围,分工合作,开展社区教育活动;辖区内各高等院校、各中小学校、镇区社区学院和镇区化技术学校等机构,是社区教育的主阵地,它们是实施社区教育的主要载体。而这种模式与广州和深圳市的区县的做法,具有一定的差异。中山市辖区内镇区的社区教育模式和管理体制,也不是同一张面孔,它们存在一定的差别。以上分析的四种社区教育模式和管理体制,每一种模式和管理体制,都有所不同。例如,中山市小榄模式的特点体现于,它是一种党委政府主导一切的社会教育工程。为此,在镇政府一级成立了“小榄社区教育办公室”(与教育办公室同级),依托独立的社区学校,深入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成人素质教育。该镇针对部分劳教人员解教后,有家不归,流荡社会,复吸率较高等社会现象,开展“无缝隙”帮教,把好解教人员回归社会第一道关;该镇重视“学困生”帮扶工作,促进全镇教育和谐发展;探索“德育导师制”,进一步落实对有“严重不良行为”学生的帮教措施,强化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坚持做到“三定”(定人员、定时间、定内容),落实帮教责任制,建立“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学生档案,建立由学校、社区居委会、社区教育办公室共同组成的帮教队伍,对这些学生进行跟踪帮教。对心理行为偏差的学生,学校专门安排一名教师(“校内家长”)、所属社区专门安排一名干部跟踪帮扶。成人社区教育注重搭建终身学习平台,对18至40周岁未达到高中毕业水平的劳动者,根据就业需要,开设成人高中、成人中专班。

三、中山市及珠三角洲社区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目前,中山市以及珠江三角洲主要城市还存在着制约社区教育健康发展的“瓶颈”问题,也是进一步促进全省社区教育快速发展的关键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一是对社区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认为社区教育在教育整体中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有些人只重视围墙内的学校教育,而忽视社区教育。近几年来,尽管珠江三角洲相对发达地区社区教育取得了较快发展,但尚未成为推动经济社会转型与社区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二是尚存在诸多制约社区教育发展的“瓶颈”因素。大致可以概括为:国家政策、经费来源、政府管理边界、社区教育性质、师资队伍建设等。国家过于集中的管理体制既使得地方政府缺乏足够的管理自主性,也使得高等院校参与社区教育缺乏积极性与实际能力。

三是目前社区教育尚未能创造出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新模式,目前社区教育方式方法、社区教育内容,还未能适应社区居民的实际需要,而社区教育适应多样而又多变的社会需求,则是它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

四是组织机构不够完善 。珠江三角洲一些城市还未设立“社区教育工作委员会”等类似的组织机构,有些城市区县,虽设立了社区教育组织机构,但未有人员编制和专项经费,致使社区教育正常工作难以落实。社区教育的管理人员及教师队伍建设始终是一个较大的难题。

五是社区教育统筹力度不够,参与社区管理的各部门的工作,往往受条块的限制,各自的工作重心有所不同、目标措施也不尽一致,常常会出现一些不协调的情况。此外,社区教育载体网络还需要完善;社区教育内容不够丰富,教材建设、课程体系建设,以及教育教学方式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深化改革。

针对目前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解决:

一是搭建社区教育政策平台,探索在国家和省级层面上制定有关促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法律、法规或规章、制度;在地级市层面出台促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文件和具体措施。

二是树立现代终身教育观念,进一步提高对社区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在部级或省级教育现代化督导评估过程中,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内容,并把教育观念转变转换为具体的教育行为。同时采取多种措施支持鼓励地方社区教育发展。

三是加强对部级和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工作的指导,大力开展社区教育教学研讨活动,形成多种多样的社区教育教学模式。社区教育的发展从本质上来说是社会经济发展、人们对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日益增长的结果。所以说我国社区教育方向应定位在建立一种集成人教育、社区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等为一体的新型教育模式。将各自为政的高等教育形式通过社区高等教育这一理念加以融合,使高职、高专、成人教育、教育培训与教育服务等各种职能形成合力,显示社区性的优势特色,与四年制本科院校一样享有其发展的应有地位,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四是进一步建立健全社区教育地方组织机构,完善规章制度,加强资源统筹力度,形成社区教育发展的合力。

注释:

①宣兆凯: 《新编社会学概论》,中国人事出版社,2000年,第214- 216页。

②厉以贤:《中国成人教育》, 2001年,第11期,第5- 7页。

参考文献:

[1] 刘如赞,张兴.区域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创新[J].科学决策,2001(3):25- 29.

[2] 马小健.美国承认教育管理体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成人高教学刊,2002(5):48- 51.

第3篇:社区教育的形式范文

关键词:农村教育;教育资源;社区教育;配置

当前农村教育面临着一个两难:时代背景与现实国情要求农村教育强势、快速发展与农村教育现时的举步维艰。由于传统教育思维模式,使作为农村教育主体部分的“基教”,仍然保持着它“游离”于农村经济需要之外的特性,同时却对教育资源垄断性占有,“职教”与“成教”,虽然应农村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教育资源却又不足,这种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合理以及相互之间的结构性隔离,使各级各类学校之间没有实现教育资源共享,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经费投入和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如何立足现有条件,配置现有的教育资源更好地为农村教育服务,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市场经济蕴涵的自由思想和竞争理念在很大程度上为教育改革注入了动力,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对教育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农村而言,农业产业化、农业市场化等新型经济模式的推行,都要求农村教育能够提供大量的技术人才,大量适合农村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得不改变传统的教育思维模式,市场经济的理念与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为资源配置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

一、对当前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分析

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问题。任何社会都以最优化作为资源配置的目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一般要从两个方面考虑即资源配置的方式选择和配置方式作用的范围。不同的生产方式或同一社会制度下的不同阶段对资源配置方式的选择是有所不同的。就目前而言关于资源配置方式存在着三种理论:一种是以决策的集中性、信息传递的纵向性以及行政性为特征的计划形式,另一种是以决策的分散性、信息传递的横向性以及市场性为特征的市场形式;第三种是伦理道德等社会文化方面的力量对资源配置的形式,它是除市场和国家以外的由习俗、伦理道德和思想观念等组成的力量对资源进行的补充性配置,该配置虽然作用巨大,但相对于市场配置和计划配置来说,其所能是补充性的。农村教育资源应以什么作为教育资源配置手段?笔者认为,选择什么作为教育资源配置手段,关键是看农村教育目的定位。

农村教育在整个教育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教育需要改善传统的、较为单一的结构与低层次模式,应当采取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整体发展模式,向着多层次,多形式,综合化,整体化的教育转换,不仅要发挥基础教育的服务功能,而且也要拓展与增强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为农村发展的服务功能,着眼于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和开发农村,以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促进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农业社会的转型。基于此农村教育目的应从培养传统的劳动者和传授简单的农业劳动技能,转向培养全面发展的适应现代化农业需要的人,为人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创业能力的形成服务,这就要求既要考虑社会发展对人的需求,也不忽视个人发展的内在要求。明确农村教育目的是我们考虑以什么形式作为教育资源配置的出发点和标准。

计划配置教育资源的最大优点在于它能根据现实状况预测的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确定国民经济总支出中分配给教育部门的经费,并从宏观方面确定教育布局,根据各地区的教育资源状况和公民素质水平的差异,制定出相关政策,消除各地区教育、文化发展的不平衡状态。能够根据一定时期内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步骤和战略重点,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搞重点学科建设、薄弱学校建设和义务教育的发展,加速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全社会公民素质的提高。但计划是以上级高度集权、行政调节的资源配置方式,容易造成学校教育自身能动性的缺乏,不能及时满足民众和社会不断变化的需求,导致教育僵化、死板。市场配置教育资源的明显优点是,由于社会投入到教育系统中的各种资源总是有限的,教育各种供求关系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直接指向市场。它从外部造成压力,推动学校布局的合理和教学、管理效益的提高,自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但完全的市场配置方式容易造成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机会不平等、教育的社会效益难以充分实现,从而偏离教育目的。伦理道德等社会文化方面的力量配置教育资源的形式,它是建立在计划配置教育资源或市场配置教育资源基础之上发生作用,它始终都伴随在计划配置或市场配置左右,作用虽然巨大,但很难单独发生作用。很明显,要达成农村教育目的,任何单一教育资源配置方式都不可能实现。实际上在现实中,纯粹的计划配置方式、纯粹的市场配置方式或纯粹的伦理道德等社会文化方面的力量配置都是不存在的,只能是计划、市场与社会文化在某种程度的结合。教育资源配置应是三种配置方式的结合,这种配置方式的结合作用范围,不仅应体现在宏观方面,还应落实到微观层次上。

二、在社区内统合配置教育资源形成社区教育分析

在现实中,计划、市场与社会文化在某种程度的结合,更多是从在宏观考虑教育资源的分配。实际上,当前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在微观具体上如何落实三种配置的结合,解决当前农村教育资源既不足又结构性浪费的问题。一句话,就是要解决在具体的教育环境中三种配置如何实现。教育在培养人的过程中既要考虑社会的需要又要关怀个体成长的内在要求,所以农村教育在具体环境中的实现往往表现出很强的区域性与特殊性。因此讨论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在具体的教育环境如何实现很有必要。首先我们需要考虑具体教育环境的范围,笔者认为,可以引入社区这一概念。

社区(commmunity)是来自腾尼斯(F.J.Tonnies)提出的Gemeinschaft一词,是社会学中一个从空间形式反映人们社会生活的概念。判定一个相对独立的社区的存在,应特别注意成员间的互相关系的特点,包括社区成员间彼此交往的频率、范围,以及社会心理(情感、意向)和价值倾向等方面的特点和一致性程度。这是社区成员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共同经营社会生活所形成的结果,又是将社区成员凝为一体的粘合剂和纽带。从社区具有的特征来看,农村社区应以自然地理区划为基础,而不是行政区划,这是因为自然地理区划的社区成员间社会心理和价值倾向等方面一致性程度较高,利于取得共通的认识,这有利于调动社区民众关心社区发展的积极性,而社区发展强调的就是成员的参与。以社区为范围进行教育资源配置可以克服单纯从宏观方面进行计划配置带来的学校教育自身能动性不足,市场配置带来的教育社会效益难以充分实现的不良后果,同时可以很大程度调动伦理道德等社会文化方面的力量参与到配置中来,而不仅仅只是“搭便车”的角色。在社区范围内统合三者,有效地配置农村教育资源,形成适合各地域的农村社区教育,最终使农村

社区教育成为农村教育主体。以农村社区教育整合农村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以及成人教育,这样做既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又可以满足农村个体发展的内在需要,从而整体上提高农村发展水平,促进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在这里有必要对本文所指的社区教育与通常意义的社区教育进行区分。

社区教育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不同国情的国度,对社区教育有着不同的理解:社区教育理解为“成人教育”,认为社区教育的管理应归属于国家的成人教育管理部门;社区教育理解为“非正规教育”,认为社区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属于传统正规学校系统之外的时空范围;社区教育理解为学校教育的开放过程和结果,认为社区教育是对学校教育的修正,把学校当作社区教育的主体;社区教育理解为“社会教育”,认为社区教育是除学校教育以外所有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教育活动。我国对社区教育的理解倾向于第一种解释,即将社区教育归属于“成人教育”,用成人教育的模式和规则来规范社区教育。本文中在社区范围内统合三种教育资源配置,形成的农村社区教育,具有自身独特的性质。它也不是单纯的某类型教育,而是整合教育。它既不同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成人教育、非正规教育,也不是单纯的学校教育的开放过程和结果,它是农村教育在达成农村教育目的的过程中,在实践形式上的发展。农村教育之所以面临今天的困境就在于农村教育的板块林立,互不相干,产生教育的内耗,消耗了有限的教育资源,不能满足社会和民众的要求。本文所指的社区教育就是力图通过整合教育消除教育内耗。需要指出的是,实现本文所指的社区教育的前提条件是在社区范围内统合三种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

三、实现统合配置教育资源形成社区教育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农村社区教育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通过配置各类教育资源,开展的旨在提高本地区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它是我国在农村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基础。要实现在社区内统合配置教育资源形成社区教育,应做好以下方面:

1.加强农村社区、社区教育的法制法规建设。应通过立法的形式,确立农村社区的法人资格,在此基础上理顺与政府、教育机构的关系。通过相关法规与配套措施,为三种教育资源配置在社区范围内实现扫清障碍。通过“政府授权”模式,给予成立的农村社区教育中心以制度化的财政支持,并使社区教育中心具有法人资格,承担法人责任。

2.整合农村社区资源,发挥社区的综合实力,构建农村社区教育体制。农村社区教育中心具有法人资格,承担法人责任,通过网络式的办学方式整合教育资源。在紧抓基础教育的同时,充分利用社区内各类教育资源对社区内各类人员开展社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教育一培训一教化活动。这种中心应通过“新建、重组、合并、共建”等方式加以组建,使其包容中小学和原有职业教育与成人教学校,有条件的地方还应成立社区学院。该中心在社区直接领导下工作,通过设立在各个自然村的学校,将触角伸人到全社区,并形成网络。

3.农村社区教育应以“依法、自治、参与、协调”为原则的管理运作系统,强化居民的社区参与意识和行为从以行政手段管理为主,转变为社区居民依法自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为主。力求满足各种不同类型人群的学习需求特别是进城务工的人群,充分发挥社区教育非学历继续教育、补偿教育的特点和优势,开辟社区学习、网络学习和自学等多样化学习渠道。经济的发展与民众素质的提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基础,因此农村社区教育应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要着眼于农村社区发展目标来确定教育目标,从中推动本区经济向前发展;二是要紧密配合本区两个文明建设,使属地居民素质有较大的提高。

4.加强农村社区教育师资建设。师资的培养应该考虑结构完整,形式多样,既要有普通教育师资,又要有职业教育师资,既要抓新师资的培养,又要抓现有师资的培训。需要强调的是在社区中教育的师资不应仅局限于正规院校培养的人才,特别在职教和成教方面要做到能者为师。

综上,我国农村社区及农村社区教育应结合世界社区及社区教育发展趋势和我国农村社区及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现状,将实践经验做理论上的概括并提升为理念,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在理论上不断反思,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俊翔.社区教育及其发展[J].成人教育,2005,(4)15―17.

第4篇:社区教育的形式范文

1.教育形式丰富化与教育师资灵活教学手段的应用

社区教育应更注重社区成员参与程度的高低,除了可以开展受众面较广,以社会热点、职业需求、文化素养为主题的专题讲座、专项活动外,也可以采用个体需求强烈,如心理辅导、法律援助等“点”对“点”,“一”对“一”的教育辅导形式。社区教育应该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随机的开展。这就要求社区教育老师不仅局限于课堂内教学,应该可以“请进来”、“走出去”,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开展教学。

2.教育内容多样化与对教育师资综合性知识体系的要求

由于社区成员人文素养的参差不齐、知识层次、知识结构和体系的不尽相同,从事社区教育的教师除了应具备很强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外,更应该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和见解独特与深刻的人,掌握基本的信息处理的方法,了解各类知识体系,最大程度上满足社区成员的学习需求,提高社区成员学习的满意度。

二、社区教育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区教育队伍的结构失衡不能适应社区教育需求的多面性

1.三支队伍人员比例不够均衡就目前社区教育队伍的人员结构比例来说,主要是以兼职和志愿者教育队伍为主,专职教育师资最少。以湖州市吴兴区为例,共有9个街道,67个社区,其中社区教育的专职人员不足200人。面对庞大的社区群体,这些专职教育人员数可谓是杯水车薪。究其原因,主要是受教育编制的制约,导致专职人员很少。专职人员与社区成员比例的严重失衡,导致社区教育根本无法适应社区多样化的教育需求,社区教育不全面、不到位,管理不完善等问题凸显。兼职、志愿者教育队伍是社区教育队伍的主力军。以湖州社区大学为例,由湖州社区大学牵头,以社区教育兼职、志愿者队伍为主的教育服务,开展了“父母大讲堂”进社区、“蓝领大讲堂”进企业、“人文大讲堂”进监狱、“新型农民创业大讲堂”进农村、“悦读湖州”进务工子弟学校等多种活动,其中连续五年在社区开展的“父母大讲堂”受到社区居民的普遍好评,受众人数已达2万余人。由此可见,兼职、志愿者教育队伍在社区教育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其人员多为在校教师、企业事业单位的专职人员、在校大学生,受到他们自身工作、学习条件等方面的影响,不仅流动性大而且授课的时间也极不稳定,这难免给社区教育整体课程的设计,教学计划的安排、运行管理带来许多不确定因素,增大了执行的难度。

2.三支队伍学历、专业结构不尽合理

社区教育队伍中三支队伍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及专业结构方面也参差不齐。以湖州市吴兴区为例,社区教育队伍的年龄构成在20岁至55岁之间。从事专职教育人员的学历层次主要以大专及本科为主,也有部分为高中学历或相当学历层次人员,专业结构与社区教育、社区管理关联性不大。兼职、志愿者教育人员的学历层次则大部分拥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研究生学历人员也占有一定比例,还有极少部分的技术型人员。相对于专职教育人员而言,其专业涉及面较广,专业认知程度较高。但三支教育队伍在教学过程中都普遍存在着教学形式单一化、教学过程模式化,以及技能操作性教学、针对性教学的缺乏的弊端,致使社区教育重表象而少内涵,社区成员的认可度并不高。

(二)社区教育队伍的运行不畅难以适应社区教育需求的可持续性

由于每支社区教育队伍人员构成的特殊性,其在工作目标、工作标准、工作任务等方面都会有所差别,其运行管理也应有所差异。但从目前社区教育队伍的运行来看,由于政府相关部门及社区教育层级管理的缺失或错位,社区教育主体的不明确,职责不清,造成了各支社区教育队伍运行并不顺畅。就专职教育队伍来说,虽然工作目标、任务相对明确,但由于其人员数量有限,在工作过程中难以深入基层,关注到社区教育过程中的细节问题,工作成效并不显著。社区对兼职、志愿者教育队伍的运行则普遍缺乏明确、长效的运行方法,往往导致工作目标、标准、任务模糊,教育工作缺乏持续性、连续性,重形式、走过场的情况并不罕见,这必然成为社区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的短板。

(三)社区教育队伍的管理缺失无法实现社区教育需求的公平化

各社区除了对专职教育队伍有相对明确统一的管理办法外,对兼职及公益教育队伍的管理并没有形成明确统一的管理条例、管理办法,各自为政,管理方法单一,激励措施缺乏,往往导致兼职、公益教育队伍教师工作积极性下降。同时,各社区教育队伍人员组建都较为固化,使得团队缺乏了灵活性与针对性,难以满足社区人员与时俱进的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对各社区之间的师资队伍由于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而使各社区之间的教学队伍资源相差较大。以湖州市吴兴区为例,对比碧浪湖社区与上下塘两社区开展的社区教育活动,碧浪湖社区仅半年就多达50余次,而上下塘社区一年还不足10次。除了和社区成员的人员组成结构有关外,各社区教育师资队伍的不均衡,资源的不共享是主要的因素之一,这也必然造成了不同社区成员必然不能公平的享用教育资源,造成了教育的不公平性。

三、“三位一体”社区教育队伍的建设

(一)“三位一体”社区教育队伍的构建

1.强化社区专职队伍,注重“专业化”

提高专职教育队伍整体素质与水平,使社区师资队伍在数量与质量上适应社区教育全面发展的需求,提高专职教师在社区教育队伍中的配比,实现社区专职师资队伍的职业化与专业化十分重要。“专业化”要求专职师资队伍:

(1)加强自我学习与自我实践。社区专职教师应自觉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知识水平的基础上,深入学习岗位专业知识,探寻社区教育中的新方法、新思路,通过自我学习与自我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专业知识“专业化”,教育管理“专业化”。

(2)创建学习资源,营造学习氛围。社区教育机构应提供各种机会,加强对社区专业教师的专门化指导与培训,营造良好的组织学习氛围与学习文化,建立终身学习制度,鼓励专职教师通过脱产学习、在职学习、工作实践、轮岗实习等形式不断进行自主学习、团队学习,提升专业化水平。

2.重构社区兼职队伍,实现“多元化”

社区兼职师资队伍是社区教育队伍的主力军,在队伍构建的过程中应以社区成员的需求为导向,更注重教育方向的全面化与多元化。“多元化”表现在:

(1)成员的多元化。兼职师资队伍的构建应在市区级有关机构的统一部署下,形成兼职师资队伍库。其成员除了在校教师、企业事业单位的专职人员外,还可以积极吸收社会各界的专业人士、各行业企业的能工巧匠,形成多元化师资库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区教育。(2)教育内容的多元化。兼职师资队伍的构建还要求研究领域的多元化。目前大部分的社区教育内容为人文社科类,专业技术、专业实践类内容较少。这就需要兼职教师组建中应进一步提高自然科学类、专业技能类教师的比例,实现教育内容的多元化与丰富化。

3.扩大社区志愿者队伍,凸显“平民化”

社区志愿者队伍的组建的过程中,应更多的树立教育队伍的全员化与平民化的理念。

(1)突破年龄界限,注重非正式组织教育。志愿者队伍的构建不能仅限于以中青年人为主的在校大学生和教师志愿者。应树立人人都是受教育者,人人都是教育者的理念,每个社区成员都可以成为教育的主体。其中更不可小觑社区中的少年儿童、老年群体对社区教育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可以让社区中学有余力、品学兼优的少年儿童组建“快乐成长”团,老有所长、热情活力的耄耋老人组建“夕阳红”社团等系列团体,实现“小”助“小”、“老”帮“老”,“一”对“一”的教育助学队伍,从而实现老中青少四代相结合,借助各自的优势,在不同年龄层次的非正式组织中发挥作用,实现教育的全员化。

(2)打破学历、身份的界限,注重教育过程的平民化。在社区志愿者队伍中,不应过分注重高学历、高职称与高职位,可以将虽没有高学历、高职称、高职位,但生活阅历丰富、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人士纳入其中;让每位热衷于公益的社区成员都参与其中,服务社区教育。志愿者的教育内容应更宽泛化,可趋向于社区中需长期开展的一系列教育项目或服务,如心理辅导、助学服务,日常管理等。教学过程中,可以走出组班化的课堂教学,通过走入每户家庭,走近每位社区成员的方式,形成以“面”带“点”,以“点”对“面”、以“点”对“点”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从而构建真正的学习型社区。

(二)“三位一体”社区教育队伍的运行

1.政府主导下的以社区为主体的连动式教育政府在社区教育的过程中应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

(1)建立相关的职能部门,制定社区教育的规章制度,管理并服务于社区教育;能及时发现并纠正社区教育队伍在构建、运行过程中的偏差。

(2)制定市、区级统一的师资队伍管理与培训制度,并通过政府出资、企业单位协助、公益捐助等形式为社区教育、师资培训等提供资金的保障与支持。

(3)为街道、社区、社区大学、地方大学、企事业单位、公益组织多方搭建信息资源互换、人才资源共享的平台,保障社区教育管理、运行的可持续性,促进社区教育队伍建设与管理的科学性。社区作为社区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督导者,应努力以社区成员的教育需求为导向,以社区服务、社区文化为着眼点开展各种形式的社区教育。应积极借助政府搭建的资源共享平台,与各单位各部门主动联手,充分利用各方可提供的人才资源、网络资源、物质资源等,建立集区域性、综合性、开放式、大众化为一体的社区教育体系,从而实现“政府搭台、社区牵头、多方参与、双向服务”的连动式教育模式。

2.专职教育队伍主导下的以兼职、公益教育队伍为主体的互融式运行

社区专职、兼职及公益教育队伍,由于其成员构成不尽相同,因此在教育目标、任务、形式上都会有所区别。明确这三支队伍在社区教育服务的权责关系,建立“一体化”的互融式运行模式将促进社区教育的有效运行。专职教育队伍在整个社区教育体系中应发挥其在专业教育、专业管理方面的主导性作用:

(1)深入社区居民群体,了解社区居民的群体性与差异性教育需求,制定具有实效性、文化性、职业性与专业性的课程和项目教育体系。

(2)专职教育人员应根据课程体系的性质特点,与兼职、公益教育人员共同开展课程的开发、学习与研讨,做出科学的课程安排,探寻多形式的授课方式。同时,建立健全课程评价体系,做好开课后的追踪、反馈与调研,以不断提升教学质量。(3)创建独特的社区教育文化。社区成员的结构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社区教育的内容及模式。专职教育人员应根据社区成员的特点,形成独特的社区教育文化,以引导社区成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真正实现社区成员从“要我学”、“要我做”到“我要学”、“我要做”的转变。在社区专职教师队伍的主导作用下,社区兼职教师除了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与专业水平,同时也应培养“社区是我家”的社区意识与社区归属感,能用自己的爱心、热心、耐心、真心去开展教学工作。公益教育队伍应该是人员最多、最能深入群众的一支队伍,每位成员应尽量发挥一技之长,用自己的知识、言行举止来开展教育、引导,形成与专职、兼职教育队伍一体化、网状化、互融式的教育模式。

(三)“三位一体”社区教育队伍的管理

“三位一体”的社区教育队伍是在重新构建三支队伍的基础上,通过创新、规范的管理,为专职、兼职和志愿者队伍搭建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提高队伍管理绩效。

1.“三位一体”的制度保障与灵活运作

“三位一体”的社区教育队伍管理制度,要求对社区专职、兼职、公益教育队伍建立起明确、统一的工作目标、岗位职责、工作要求、工作标准及考核体系。但同时可以根据不同教育队伍的教学特点,制定不同的管理细则,做到大同可小不同,实施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而创新的运作管理。

2.“三位一体”的大教育平台与资源共享

“三位一体”的大教育平台可以根据专职、兼职、公益教育队伍各自的教学特点、教学特长,充分整合各种教学项目、教学内容,借助网络平台、多媒体技术,通过网上直播授课、课程录像、微课等形式,使社区成员足不出户就可随时随地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从而最大程度的实现社区教育资源共享,实现教育全民化。

3.“三位一体”的学习借鉴与人才库储备

社区可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三支队伍开展教育教学研讨活动,为三支队伍提供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的平台,使其通过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开拓创新。同时也可以跨区域的邀请社区教育的专家对专兼职、公益教育师资进行专业培训与指导,使其掌握该领域内最新的发展动态和实践经验,从而提高三支部伍的整体教学水平。

4.“三位一体”的竞争机制与有效激励

第5篇:社区教育的形式范文

一、社区教育的含义

早期社区教育的发展在我国的理解大都处于感性的认识阶段,主要是围绕着社区教育的属性从社区教育属于教育范畴、社区发展范畴和组织管理范畴入手,研究者从研究的视角、理论背景以及所要解决的问题的不同进行剖析,没有统一的认识。直到2000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通知》中,对社区教育作出如下定义:“社区教育是在一定区域内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展的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这一表述,揭示了社区教育的本质内涵,与我国教育部职成司对社区教育的论述基本一致,是目前实践中较为常见的提法。

因此,社区教育应该定义为: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通过提供适应该区域内多元化的教育形式,为社区内全体居民提供教育服务,旨在提高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教育活动。

二、民族地区城镇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到地理环境和地区间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民族地区城镇社区教育的发展普遍起步较晚、发展较缓慢。直到21世纪初期,民族地区社区教育的各项职能和各项事业才得以发展和逐步完善。但是,目前民族地区城镇社区教育的发展还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规划性和可持续性。

民族地区城镇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一是民族地区各级政府及社区工作者对城镇社区教育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一方面是民族地区城镇社区教育处于起步阶段和政府对社区教育的发展及重要性没有深刻理会,各项政策宣传不到位。另一方面是因为民族地区城镇社区在发展建设中,只重视社区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忽略了社区教育发展。二是民族地区城镇社区教育法规政策缺乏。就是由于法律的缺乏和滞后,社区教育法规政策的不健全,导致了民族地区城镇社区教育处于混乱无序、发展缓慢的状态。三是民族地区城镇社区教育表现形式和途径比较单一。当前民族地区城镇社区教育开展途径和教育方式还都以课堂教学、专题讲座为主。四是民族地区城镇社区教育资源开发利用不够充分。一方面是社区教育机构与国家教育资源没有充分结合;另一方面是城镇社区教育内容与居民需求没有统一,城镇社区教育往往就是教育论教育,走形式主义。五是民族地区城镇社区的网络设施不健全和网络信息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民族地区城镇社区教育既没有建立专门的网站也没有专门的信息渠道。六是民族地区镇社区教育经费来源单一、投入不足。城镇社区教育的经费主要来源是依靠政府拨款,来源单一。

三、民族地区城镇社区教育治理新途径的对策建议

一是加强政府管理,明确社区教育的战略地位。1、政府在社区教育建设中,要转变职能,要从“主导一切”的管理者向“推动一切”引导者转变,实行主导、引导、协调相结合的策略。要避免在社区教育建设过程中由于政府主导一切,造成的政府管理失位和缺位现象。2、要建立协调机制。由于社区内居民成员比较复杂,涉及到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居民各个方面切身利益,所以,要组建一个有各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协调小组,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

二是构建和完善民族地区城镇社区教育的政策法律体系。法律法规是国家和政府为实现一定目标和任务而制定的行为准则与社会规范。为了保障民族地区社区教育科学有效持续发展,为了尽早实现民族地区终身教育目标,尽早实现国家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宏远目标,民族地区应该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社区教育在社会发展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三是构建适合民族地区城镇社区教育的多元化社区教育服务体系,丰富社区教育形式。1、要建立多元化的社区教育服务体系。民族地区城镇社区教育为了构建多元化的社区教育服务体系,不仅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还要吸收社会资源。不仅要有政府的引导,还要谋求社会组织、企业、学校的支持。要建立多元化的服务体系就是要建立社会、社区、政府和学校“四位一体”的社区教育模式。2、要建立丰富多样的社区教育形式。多元化的社区教育服务体系的建立,才能为社区教育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民族地区城镇社区居民的需求是多元的,社区教育的表达方式就要丰富化和多样化。

第6篇:社区教育的形式范文

[关键词]社区教育;存在问题;提升方略;

在中国,社区教育的形成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的初期,在总结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经验得失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先进社区教育经验,而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现在一般认为,农村社区教育就是立足于农村社区,以成人学校为主体、农村社区为教育领域,根据农民年龄、文化、爱好、就业取向等形成的符合农村特点,旨在加强劳动者素质和提升社区文化的教育形式。

一、农村社区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农村社区的形成还没有一个长期的时间,不少农民集中居住的意识还没有完全形成,再加上农村社区教育的配套没有完全跟上,因此当前的农村社区教育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1.缺少必要的联系。当前农村社区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能够找准需要培训的对象。综观当前急需培训的对象,理应是刚刚步入社会的“新农民”,即未能考上学校的初高中毕业生。这部分人群既易于培训又必须培训,因为他们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源。为此,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必须形成对接,不能彼此分离,导致最终的脱节。

2.缺少必要的认识。由于受到传统的小农思想的影响,不少需要培训的农民都认为接受社区教育并不是他们当前的必须品,不少农民认为,与其花时间接收培训,不如出去打些零工,小富即安的思想制约着更多农民参加社区教育。同时,由于社区管理者对社区的认识不够深入,认为社区教育就是教育部门的事情,导致社区教育难以顺利开展。

3.缺少必要的资金。当前,农村社区教育更多地属于政府进行主导,因此要想使社区教育有效开展,就必须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4.缺少必要的队伍。农村社区教育难以有效开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村社区教师资源有限。一方面,从事社区教育的教师人数有限。资料显示,海安县各乡镇从事农村社区教育的在编人数看,一般一个乡镇不超过8人,师生人数比与基础教育师生人数比,不足十分之一。另一方面,从事社区教育教师的素质有限。专职的社区教育教师几乎没有,更多的教师是基础教育转行的或者是各学校退休的管理人员,业务能力过硬的不多。

5.缺少必要的制度。长期以来,农村社区教育管理的制度不够完善,即使有相应的地区性制度进行保障,在执行的程度上也打了一定的折扣。

二、化解农村社区教育问题的提升策略

1.转变理念,提高认识。与社区管理部门联系,首先引导管理者从“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构建的角度来认识农村社区教育的必要性。同时,通过广播、宣传栏、有线电视等,在整个社区营造出“学习为再就业,学习可谋发展”的浓烈的学习氛围,引导广大失地农民从思想观念的转变入手,充分认识、积极参与,进而热情支持。

2.转变形式,学为所用。在教学形式的选择上,由于不少的农民已经很难像学龄阶段的学生进行教育,此阶段的培训应该采取 “学为所用,学有所用” 点对点式培训。即由企业下“订单”(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学校出“菜单”(根据用人单位需求开设相关课程,由农民自愿选择),政府来“买单”(培训费用由政府负担)的模式,为失地农民就业提供后续保障,增强农民的学习内驱力;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农民社区教育一定要立足于受训者的需求,如学校开设了“计算机操作、园艺、蔬菜、保洁、烹调、餐饮服务”等应用类,“书法、绘画、二胡、京剧、象棋”等休闲类课程,让农民按需要参加培训。

3.延伸课堂,提升效率。为了提升培训的效率,社区教育内容要根据新时期培训的要求,一方面,全方位采用了信息化技术的手段,通过计算机、投影仪、OA管理软件等来提升培训的效能;另一方面,根据需求,采取送教上门的形式,以“点对点”式的分散培训,来满足不同时段、不同类别学员的培训需求。

第7篇:社区教育的形式范文

1.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开展社区老年教育教学的重要性

(1)提高社区老年教育教学质量是适应现代社会的内在需要

许多老年人从紧张的工作到离岗、退休生活,一时难以适应,产生焦虑和怀旧心理。提升社区老年教育教学策略,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主动深入社区,了解老年人的需求,按需开课。帮助他们通过有目的的教育教学活动,轻松掌握休闲、有效有趣的知识和应对技能,让老年人的思想、言行跟上社会节奏,切实增强老年人学习的主动性、趣味性,使老年人晚年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同时开展社区老年教育也是精神养老的重要方式,许多老年人通过学习活动,认识更多的朋友,掌握更多的知识,陶冶情操,提高晚年的生活质量。

(2)开展社区老年教育教学是应对社会老龄化的现实需求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快速到来和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老年群体对老年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社区老年教育越来越受到广大市民朋友的关注。在“未富先老”的严峻挑战面前,创新社区老年教育教学策略是提升老年教育质量效果的战略选择。

(3)发展社区老年教育教学是促进家庭和谐、社区和谐、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老年人是家庭的重要成员,他们的生存状况、精神状态直接关系到家庭的和谐、社会的稳定。社区老年教育教学活动能够调节老年人的心态,消除离群感、孤独感和失落感,使他们融入社区、融入社会,生活自信,自身和谐,由此带来的是家庭的和谐,社会的稳定。

2.当前社区老年教育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

(1)社区老年教育教学服务保障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

社区老年教育的支持系统不够完善。在新形势下,社区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多是依托网络进行的。网络教学、课件、视频点播、教学管理、网络资源等都离不开网络系统。因此,基层的社区老年教育学校应当加强设备设施硬件建设,其运行技术管理水平也需有序、高效地提升,以满足日常教学的需求。

(2)社区老年教育教学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难以满足老年群体的需要

从教学的内容来看,主要是集中在养生保健、急救知识等传统的项目领域,涉及的知识领域不够,缺乏系统的知识体系,受教育的老年群体短时间内难以掌握。从教学的形式来看,主要是讲座、报告等,形式较单一,老年人参与度有待提高。

(3)对社区老年教育教学的认识误区

部分人认为老年人教育是可有可无的事情,老年人离岗后就应该养养老,不必有活动和再教育。

(4)社区老年教育教学场所不固定

由于社区没有独立的教学场所,靠临时租用或借用学校或会议室等一些公共场所开展教学工作,只能以“快、短、少”的方式进行,难以落实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初衷与效果。

(5)缺乏系统的课程教材建设

受资金、场地、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社区老年教育教学缺乏系统的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内容单一。现有的课程教材内容新颖性不突出,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要求,不能满足当前活动的需要。与老年人相关的社会适应性教育、老年健康教育、金融理财等本土化校本课程教少。(6)师资力量薄弱社区教育专业教师的数量偏少,社区学院通过外聘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绝大多数外聘教师有其自身的工作安排,不可能将过多的精力投入老年人教育当中,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教育的效果。老年教育专业性强,授课教师在教学思维、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要符合老年人的心理。

3.提升社区老年教育教学质量的思考

(1)提高认识,以终身教育的理念引领社区老年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以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广泛宣传社区老年教育终身学习理念,发动更多的市民参与到社区老年教育与学习过程中来。

(2)完善社区老年教育教学的外部环境和服务机制

社区内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积极支持、帮助学校推进老年人教育教学改革,为老年人提供社会实践场所,如图书馆、文化馆等教育、文化、科研、体育公共设施,要面向社区老年人有序开放,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教育活动场所。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提高老年教育教学质量。加强与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和协调,促进社区老年教育的发展。在落实老年教育政策的过程中,应当建立以教育部门为第一责任者,民政、财政共同参与,协调开展工作的老年教育管理体制。同时鼓励各类教育机构、社会团体、企业组织、成功人士投身老年教育,共同促进老年教育教学事业的繁荣。

(3)创新社区老年教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教学形式上,实行“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相结合。“第一课堂”是校内课堂,是从事社区老年教育教学的“主战场”。规范课堂教学,重抓课堂教育教学效果。“第二课堂”是校外实践。走出校门,通过班集体、协会等组织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走向社会,展示学习成果。“第三课堂”是服务社会。老年人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用于为社区建设做事,为社会服务,体现自身价值。将三种形式的课堂做到有机结合,目的在于提升教育教学的效果。教学方法上,实行“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注重老年教育教学形式的多元化,内容的多样性,既照顾到大多数群体,又注重个性化,力争满足老年人的个性需求。白天举办核心的课程教学,晚上举办唱歌、舞蹈、交流等活动。可以选择老年人易于集中的地方,如图书馆、社区管委会办公室等,开展小组学习或分享学习,让老年朋友基于兴趣爱好而自然分成不同学习小组。让同一小组的朋友能共同探讨与交流问题,体验分享的快乐,提高自己分析问题的水平。

(4)加强社区老年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

社区学院应针对老年人的学习特点,制作一些简单、生动、有效、艺术性强的课件、教本、小册子等,吸引老年朋友的集中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5)开展丰富的社区老年教育实践教学活动

深入社区第一线进行调研,了解老年人的真实需求,拓展与优化艺术项目教学活动形式,培育老年人的培训项目。结合特殊的节日,开展主题教育日活动,如社区学院开展“重阳话养生,保健促长寿”重阳节老年教学活动、“老人爱牙日”讲座等,切实丰富老年人的生活,增强老年人的幸福感。

(6)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确保老年教育教学的质量

第8篇:社区教育的形式范文

关键词:城市社区;危机教育;主体系统;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3-017-04

风险社会理论创始人乌尔里希・贝克认为,人们已完全生活在随时可能面临的巨大风险和灾难的不确定性之中。面对严峻的“危机时代”,加强公共危机教育,增强公民的危机意识,提高公民的危机应对能力,已成为当前我国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举措。作为危机预防的重要方式,公共危机教育能够提高基层市民应对危机的能力,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一、从危机管理的视角理解公共危机教育

危机实质上是对一国社会应对能力的综合考验,提高应对危机的各种能力是进行公共危机管理的基础。好的“危机管理”是将危机转化为机遇的金钥匙。危机管理的着眼点,并不像人们通常所理解的那样排斥和消灭危机,而在于监测和处置危机,同时也包含着引入和利用危机的意思。

1.公共危机教育的内涵

在危机管理的框架下进行的危机教育,一般是指为了预防和减少危机,培养危机意识和一定的危机应对知识、能力,树立正确的危机观而进行的教育活动。开展危机教育就是有效、及时、充分地掌握各种可能发生的危机信息,积极做好防范,制定应对预案,掌握各种防范危机的技能。公共危机教育属于危机管理的预防和准备阶段,是提高人民应对危机能力的重要途径。危机教育的客体是全体社会成员;内容包括危机意识、危机应对知识以及危机心理教育,涵盖了危机情境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形式不仅有知识传授、多种媒体宣传,也包括实践演练等。

2.重视并加强公共危机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对公众的危机教育,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危机管理效能,提高社会成熟度。公共危机往往表现为爆发突发事件,它要求政府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要控制危机的蔓延,又要对灾区进行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如果民众具备一定的公共危机知识,不仅能开展一定程度的自救,也能配合政府部门进行相应的救助活动,提高应对危机的整体效能。换言之,公共危机教育能够使人们通过常态化的教育增强危机应对能力。此外,公共危机教育能够促进社会成员参与公共危机治理,实现政府和社会的互动。开展危机教育,倡导民众参与防灾减灾及救灾活动,在培养能力的同时也能够提高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3.我国公共危机教育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危机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推进危机教育任重道远。一方面,政府对危机教育重视不够。危机教育没有很好地适应风险社会的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府处理危机的敏锐判断和处置能力。在我国,危机教育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落后于危机管理实践,尚缺乏对危机教育深入、系统、规范的研究。由于缺乏系统的专业人员及教材等原因,危机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还流于形式,效果不显著。另一方面,公共危机教育形式单一,参与主体较少,企业、社会组织、社区工作人员没有参与到公共危机教育中来,同时,还缺乏常态化的防灾训练。教育形式大多以宣传为主,缺乏实质性内容和有效的推进方式,不能满足不同受众对于防灾知识的多样化需求,也很难引起民众的重视。危机教育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对自然灾害和事故灾害处置的经验上,对于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经济危机等的总结较少,对灾害之后的心理恢复和灾区重建尚未形成系统体系。

二、城市社区在公共危机教育中的突出地位及意义

1.社区教育的内涵

“社区教育”的概念在国际上正式和广泛运用是在二战之后。社区教育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开展的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教育活动。社区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包含家庭教育、成人教育和技能培训等方面,发达的社区教育已成为一个国家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一方面,社区教育能为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服务,即社区教育是为解决社区面临的问题而组织实施的,社区的需求决定了社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另一方面,社区教育能实现全民参与、资源共享,即社区居民既是受教育者,又是社区教育的管理者。社区教育是一种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活动。

2.社区在公共危机教育中的功能定位及作用

社区由一定规模的具有不同背景的社会群体构成,社区成员之间通过共同生活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网络,形成了对社区一定的归属感和特有的社区文化。在社区开展公共危机教育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不同的受众对公共危机教育的需求不同,如果单纯依靠公共管理部门来进行多样化、有针对性的教育,存在工作量大、成本高的问题。而社区人员构成相对稳定,可以最大限度地缩小教育需求的差异化,从而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让社区人员参与公共危机的教育学习活动,有利于实现教育目标、内容、对象、形式的多样化,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再者,社区居民日常建立的生活联系,彼此之间本身就形成了危机教育的宣传载体,能大大提高教育的效果。

3.城市社区公共危机教育规范化建设的必要性

在发达国家,基于社区的公共危机教育已经作为一种常态化的危机管理模式被运用于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过程。在美国,社区被要求提供不同层次的急救课程培训。社区应急反应队是非常重要的市民组织,它强调以社区为基础,通过制订详细的救灾培训计划,向社区居民提供救灾培训,引导居民发挥主动性,增强居民在灾害准备上的责任,增强相互救助的能力。在日本,社区防灾教育丰富多样,比如,举办救援大赛、防灾物品展销会,组织居民参观防灾教育馆、消防博物馆,社区间交流经验,普及防灾知识等。日本还擅长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漫画形式对社区居民进行防灾教育。他们将防灾知识手册画上大量生动的漫画插图,并由专人负责讲解。印尼政府面对频繁的海啸、地震等自然灾害,也强调要以社区为单位进行防灾演练,提高社区居民的警惕性及应对灾害的技能。

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构成单元,是政府服务、经济运行和居民生活交织的区域性共同体,不仅是民众工作、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防灾减灾抗灾的前沿阵地。公共危机的教育与普及应从社区做起。2006年,我国提出了建设防灾型社区。完善城市社区公共危机教育,就要以社区为平台,明确城市社区公共危机教育的主体和客体,有效整合各类基层防灾减灾教育等资源,提供有针对性的公共危机教育内容,增强社区的综合抗灾能力。

三、城市社区公共危机教育主体的系统构成

我国城市社区公共危机教育,应是一个社区党组织保障、政府引导与规范、社区居委会统筹、灾害专业部门充实、社区学校及企业补充、非政府组织配合的共同参与、提供和实施的过程。推进社区危机教育首先应理清各相关主体在公共危机教育中的职责以及相互关系,以整合资源,建立统筹、协调、高效的公共危机教育主体系统。

1.社区党组织是社区公共危机教育的保障

在社区中,党组织可以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队作用,党组织可以凝聚社区人心。社区党组织可以以社区共同利益为价值取向,开展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吸引社区居民和单位共同推进社区建设。同时,发挥社区党员的示范作用,以榜样的力量带动社区成员和单位,共同做好社区的防灾减灾的教育工作。

2.政府是社区公共危机教育的引导与规范者

社区开展公共危机教育,政府引导与规范管理是关键。第一,政府应加强宣传,引导民众转变观念,有关职能部门组织相关工作者和社区居民学习危机教育的知识和理论,争取社会对在社区开展危机教育的重视和支持。第二,需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社区教育协调机制,引导社区危机教育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从宏观层面而言,政府应积极引导公共危机教育的知识体系建设,鼓励、扶持该领域的专门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及时有效地转化为实际工作的指南。第三,政府引导危机教育内容的体系设计。当前,我国危机教育的内容过于陈旧。政府应充分利用不同类型的危机事件,并根据危机的发生周期,开展全过程危机教育,并注重危机教育过程的开放性。第四,注重危机教育的人力资源队伍建设。鼓励社区离退休老干部、教师等人才积极参与危机教育的宣传和教育。同时,整合教育资源,建立社区危机教育网络,引导不同社区的沟通、交流和协作,共享知识与经验,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社区危机教育氛围。

3.社区居委会是社区公共危机教育的统筹者

社区居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在社区开展公共危机教育要根据各社区不同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社区居委会应是社区公共危机教育的主要负责人和统筹者,负责社区的灾害宣传和教育、编制危机教育内容、组织实施及效果评估等相关工作。同时,负责和不同的灾害专业部门进行沟通,了解和分析不同类型危机在本社区层面的教育内容,编制符合本社区的危机教育手册。

4.政府灾害管理部门是社区公共危机教育的重要支持力量

社区公共危机教育的完善不仅依靠自下而上的社区自治组织――社区居委会来进行,同时也需要自上而下的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的资源供给。一直以来,我国的危机管理采用的是分部门条块结合的方式,国土、水利、气象、林业、消防等多个部门掌握不同的灾害预防知识和资源。以社区作为危机教育的基本单位,能够解决各灾害管理部门的公共危机教育社会覆盖率不高的问题。

5.社区学校和企业是社区公共危机教育的重要参与者

社区中的学校、企业是开展社区公共危机教育的密切相关者和参与主体。学校可以举办减灾培训课程,企业可以通过合同外包的形式,为社区危机教育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并通过对社区开展的危机教育活动,提高企业在社区中的知名度,为企业创造一定的品牌价值。即使企业不直接参与社区危机教育,它们也可以开展企业内部的危机应对管理,制定本企业的防灾规划和应急手册,对其员工进行应急法律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等常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员工的防灾意识和能力,通过维护企业员工的安全来间接减少社区防灾减灾的压力。

6.非政府组织是社区公共危机教育必不可少的配合力量

在现代社会,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非政府组织都致力于各种社会问题的解决。事实上非政府组织已经发展成为解决社会公共危机教育问题的又一个基本组织形式。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教育,可以使政府从日常事务中转移出来,致力于应急指挥部署。非政府组织作为连接政府与社会的桥梁,可以在危机教育的过程中较为及时地定位社区的现实需求,提供社区居民多样化的应对能力培训。同时,非政府组织在特定领域具有专业性的特点,能够在公共危机教育上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四、城市社区公共危机教育运行机制

1.城市社区公共危机教育的主要内容及形式

根据危机管理的阶段特点,公共危机教育的内容包含事前的预防准备知识、危机发生时的应对技能、危机发生之后的恢复和重建知识。在社区开展公共危机教育,一是对社区成员的危机预防教育。社区教育主体在社区中介绍本社区可能的灾害主要类型、灾害产生的可能原因、灾害发生的心理准备等,帮助社区组织和家庭制订一定的防灾计划。例如,在社区资源和灾害初步认识上,告知社区成员在灾害发生时就近的避难场所、急救电话、信息获取的渠道、应急物资的配备情况等。社区家庭根据不同要求,制定适合自己的最优方案、选定家庭避难所、备灾工具包、老人和小孩的撤离方案、购买保险、准备家庭备用的电源等,并定期检查家庭的房屋是否坚固,与社区的其他家庭沟通交流,以便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快速地逃生。二是灾害发生时的应对方式,积极开展示范演练。根据社区不同情况进行模拟灾害演练,教导社区成员正确的逃生方法,引导居民疏解压力和紧张情绪,克服危机造成的负面情绪。三是危机之后的恢复重建。公共危机的恢复阶段不仅需要政府大量的资金和资源的投人与支持,还需要良好的心理调适。应积极发挥社会工作者的专长,开展一定的心理辅导和培训,以便在社区形成良好的社会心理基础。

在教育形式的选择上,可以实现互动式教学和讲授式教学、理论式与实践类相结合。一是在危机应对知识方面,可以通过在社区发放宣传单、设立宣传栏、张贴海报标语、开办危机教育课堂、举办专题展览、组织进行街头咨询、印发科普读物等方式,向居民普及有关危机的知识。适当引人知识竞赛等形式,形成较为丰富多样的讲授形式。二是在社区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培训方面,通过专家咨询、知识讲座、参观学习、有奖知识竞答、防火器具实物展示、视频资料播放,给社区居民发放应急包、应急小手册等,指导居民学习常备应急用品的使用。三是在应急预案建设和演练方面,政府机关、居委会、社区学校、企业等开展各类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社区救灾演练,提高居民防灾意识和避灾自救能力。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还可以带领部分居民,对社区内的老旧电表进行排查,预防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危机应对的心理教育,可以通过一些专业的非政府组织讲座和心理辅导等来实现。

2.城市社区开展公共危机教育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1)各地城市发展存在不平衡,从整体情况来看,城市社区教育本身还处于起步阶段。社区教育的实验研究和实践探索还处于自发状态,缺乏统一要求和统一行动。在社区中推进公共危机教育还没有引起社会各界的足够重视,更没有在实践方面形成规模效益。发生灾害的事后总结较多,预先防范的准备无论在硬件还是软实力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因此,真正将这种有利于政府的社会管理、有利于民众的生活生产保障的有益行动切实落实下去,不仅需要政府、社会转变观念,还需要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以及社会管理的创新和能力建设。在有条件的地方试点先行,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形成具体明确的操作规范,逐步推广。各地在社区开展危机教育也要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突出重点,体现特色。

(2)在社区开展公共危机教育的难点,是政府引导、社区合理统筹下社区内资源的有效整合,以实现资源共享,形成教育合力,提高教育效益。然而,社区中各相关主体缺乏沟通与协调会给社区危机教育的推进形成障碍。因此,政府应着力加快社区公共危机教育的规划。编制国家层面较为统一的公共危机教育课程及内容体系,明确基层政府、社区在公共危机教育中的职责和作用。同时,建立起社区公共危机教育的评价和考核体系。政府要把社区公共危机教育纳入整体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并将危机教育的实施情况作为社区工作的业绩指标,衡量社区综合管理能力。

(3)缺乏必要的、足够的、稳定的经费支持和人才队伍储备。社区开展危机教育要有一定的经费投入。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各地政府都没有划拨这笔专项资金,有些活动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的临时性支出。这一状况严重地妨碍了社区公共危机教育有效、可持续的开展。把社区公共危机教育引向专业化的道路,需要政府投入专项资金、培养社区公共危机教育的专门人才,提高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社区工作者等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水平,并提高他们的待遇水平,吸引优秀人才参与社区公共危机教育的建设。

(4)重视对危机教育的需求分析,设置合理、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不同群体对危机教育的需求不同,因此,危机教育课程的设计,既要满足地区的特点,又要满足社区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并且设计符合各年龄段人员特征的教育课程。

(5)社区自身建设薄弱,社会动员能力潜力未充分发挥。当前,社区组织与居民间有一定的互动,政府组织也在努力提高社区参与率,但许多活动多是围绕行政任务的完成而展开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社区动员对象的单一。以社区救助的人群以及退休党员等老年群体为主,广大分布在各行各业的社区居民,由于缺乏社区的情感利益结合点而缺少社区参与的动力。当面对突发危机时,社区所能动员和整合的社会资源有限。因此,需要上述主体真正发挥其能力,明确各主体的功能与定位,以制度与机制为保证和纽带,使社区公共危机教育体系有机地运转起来。

第9篇:社区教育的形式范文

关键词社区教育;新时期;全民性;多元性;时代性

社区教育是以社区为依托、以全体社区成员为对象、以提高社区成员整体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形式。它指基层社会组织或社区工作者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对社区成员施以各种形式的教育;以提高社区成员整体素质的社会教育过程。它一般由地方教育当局和社会教育团体、学校合作,组织志愿人员等,利用本社区内原有教育设施开展活动,也是西方一些国家为满足社区需要、促进社区发展,由社区内成员决定并参加的一种社会教育活动[1]。

社区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生事物。它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是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在总结原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社区教育的经验,从国内不同地域出发,通过试点逐渐发展起来的。它的出现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党和政府、教育界、社会团体等都对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社区教育在我国已卓有成效地开展起来,特别在一些大城市和沿海地区更是如火如荼地进行,对当地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现就新时期我国社区教育的功能及内容的拓展作一些探讨。

在我国,社区教育以其灵活的办学形式、丰富的办学内容,迎合了不同层次人们的学习需求,特别是社区内人们对各类形式的文化生活教育的需求。接受社区教育的人们,不受年龄、职业等的限制。社区内的居民只要有学习的需求,便可以不同的方式接受不同内容的教育或培训,这种教育和培训在相当程度上也弥补了我国正规教育的不足[2]。

开发社区教育是优化教育资源、提高办学规模的需要,是丰富社区成员业余生活的需要,也是我国尽快建立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社区教育是一种多形式、多规模、多层次,覆盖社区各行各业的教育体系。笔者认为:新时期社区教育的对象应是全体社区成员,要包括在校学生、离退休老人、外地居住在本社区的人员、待业下岗失业人员、特殊教育对象(包括残疾人和刑满释放人员)等。社区教育的功能和内容除了原有的成人学历教育、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外,还应包括青少年的校外教育、待业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教育、农民工的进城就业及返乡创业的培训、特殊群体的帮教教育,社区成员的余暇教育等[3-4]。

1成人学历教育

所谓成人学历教育,即对成人实施与普通学校教育系统相称的系统的中等和高等教育。按国家规定的教学计划修完课程,经考试合格后授予相应学历证书。一般可通过课堂教学、函授学习、广播电视教学、远程教学、网络教学、自学考试等多种形式进行。

成人中等教育是对完成初等教育或未能达到中学毕业程度的成人施行的学历教育。从1987年后,我国成人中等专业教育突破了单一的培养规格,推行3种证书(毕业证书、单科证书和专业证书)制度,这种教育加快了培养多规格的中等专业人才的步伐。

成人高等教育是在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成人高等专业的学历教育,培养相当于普通高等学校专科或本科水平的专门人才。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主要形式有职工业余大学、广播电视大学、高等函授学院、管理干部学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

2成人非正规教育

成人非正规教育,泛指在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学制要求范围以外的各类教育活动,如各种政治、文化、技术、业务短训班及学术讲座、岗位练兵、读书活动等。

2.1职工培训

一是技工教育。对技术工人进行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的培训,包括技术工人上岗前培训、在岗工人的提高培训、晋级培训、转岗培训和各种应急培训等。二是技能教育。即对受训练人员实施动手操作能力的培训。目的在于帮助受训人员在实践活动中运用和掌握有关的技术知识。在职工培训中,加强技能教育是整个培训过程中一项主要和基本的教学任务。三是成人中等技术教育。即以成人为对象的培养中级技术业务人才的教育,目的是提高现有劳动者的技术业务素质,适应社会各种职业对熟练劳动力的需求,它包括在职提高和转业换岗教育3种。

2.2待业、下岗人员培训

待业、下岗人员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的必然产物,也是社区教育中新涌现出来的一个课题,是社会的热点。将这些人员组织起来,进行文化、政治和专业技术教育,使其具有一技之长,然后根据企业、事业单位的招工条件,向用人单位推荐,实行双向选择就业,或鼓励其自主创业并从经费技术方面进行扶助。

2.3农民工进城就业及返乡创业培训

即国家实施阳光工程,目的是通过此项培训使农民工了解有关的法律法规,掌握1~2门实用技术,熟悉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以便在社区更好地就业并为社区的两个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2.4特殊群体的帮教教育

特殊群体包括残疾人和刑满释放人员。残疾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需要社会的特殊关照,应该帮助他们树立生活的信心,授予他们一技之长,使他们依靠自已的努力赢得人生的尊严。刑满释放人员是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做好这部分人的教育转化工作是关系到一个社区能否安定的关键。社区应从多方面关心教育他们,帮助其顺利就业。

3青少年校外教育

青少年的校外教育是社区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是与在校教育相辅相成的统一,是以培育“四有”新人为宗旨的一种教育形式,也是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的统一,是学校教育向社区的延伸,是学校教育的社区化,即发挥社区力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社会实践锻炼,并且把学校变成社区教育的主阵地。学校教育社区化,可以使学校冲破封闭式教育的束缚,更好地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可以促进教育体制的改革,加速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进程,从而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主要任务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配合学校教育,开展各种适合青少年年龄特征的有关政治思想教育、文化艺术、科学技术、文娱体育、公益劳动等活动,陶冶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促使青少年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4社会闲暇教育

社会闲暇教育是在闲暇时间进行的使学习者在信仰、感情、态度、知识、技能和行为等方面产生变化的教育,目的是使闲暇者正确判断闲暇行为价值、选择闲暇活动、确定个人的闲暇目标等能力得到提高,内容主要包括思想道德教育、科学知识教育、计划生育教育等,以生态其环境保护教育,培养高尚志趣,增进身心健康,适应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4.1社会公德教育

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种场合,以各种形式和方式,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习惯形成和发展。公德教育的内容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有利于和谐社区的创建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社区应将公德教育作为一个重点来抓。

4.2成人法制教育

成人法制教育是对成年人进行国家法律制度知识、守法的普及教育。法制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宪法、刑事诉讼法、婚姻法、经济合同法、环境保护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以及其他与广大公民有密切关系的法律常识。要发挥报纸刊物、广播、电视及橱窗、板报、画廊、幻灯、展览等大众媒介的作用,向群众进行遵纪守法的教育。文化宫、青少年宫、文化站、俱乐部、影剧场以及乡镇文化中心等群众文化阵地,也可运用电影、戏剧、曲艺等文艺形式进行宣传教育。

4.3科普教育

科普教育是有目的地广泛传播人类已经掌握的实用科学知识和技能以及先进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社会教育活动,内容包括科学技术的概念、理论、技术、历史最新成就、发展趋势和作用、意义等,任务是面向经济建设,面向人民群众,面向基层单位,从实际需要出发,通过教育、培训、讲座或展览、创作出版、科技交流等活动形式,帮助人们增长科学知识,提高技能,改善人民生活和增进人民身心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4.4大众教育

根据社会群体的利益,为尽力满足群体的发展,改善生活质量,在家庭、学校和工作单位以外开展的非职业性、娱乐、体育或文化知识性的集体活动,这些活动的目的在于发展个性和集体观念,适应各种年龄层次的人。

4.5老年教育

老年教育是一种根据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和志趣而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也是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对老年工作提出了“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选、老有所乐”的方针,让老年人既能保持身心健康欢度晚年,又能量力而行继续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适当贡献。老年教育的内容一般要结合老龄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兴趣,可开设一些相关的课程,如保健卫生、营养学、语言文学、历史、地理、书法、绘画、摄影、园艺等,学习方法可以灵活多样。

4.6妇女教育

妇女教育是根据女性的特点和需要,为提高妇女素质和社会地位,保障其合法权益而进行的教育。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启发妇女自尊、自爱、自重、自强教育,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教育;理想、道德、纪律教育;科学文化和技术业务知识教育,婚姻家庭知识教育和妇幼保健知识教育等。

4.7家庭生活教育

家庭生活教育是在体力、智力、情感、经济、身心诸方面促进家庭发展和幸福的教育。内容包括识字、计划生育、防止性病和婚外孕、妇女作用和就业、卫生保健、农业发展、营养、住房和家庭人际关系等,或通过社区的广播、电视、报纸等宣传媒介实施。

5结语

总之,社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服务、带动社区,因此,要进一步扩大社区教育规模,拓展社区教育的功能,发挥社区教育的的作用。只要社区需要,社区教育就应千方百计地满足要求,提供优质服务,使社区教育的发展处在常变常新的动态平衡之中。社区教育要为提高本区域内学生、职工、干部、市民及外来务工人员的整体素质,体现教育的全民性、多元性、时代性,提高社区教育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社区两个文明建设、为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6参考文献

[1] 杨高玕.社区与社区教育的发展刍议[j].河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3):5-7,11.

[2] 林天文.发展社区教育,服务和谐社会建设[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0(1):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