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范文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精选(九篇)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

第1篇:现代教育技术环境范文

教育技术的革命和电化教育的开发,使得现代教育媒体在教育教学更为广泛的范畴中发挥作用。大量的事实证明,电化教学在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改善教育教学环境,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当今时代技术高速发展,更高的技术成分已逐渐渗透教学媒体中,随之而来的就是,教育改革随着技术的发展更深更广泛地开展,课堂教学的改革也步入了发展的全新时期。在日常教学中,应用多媒体已成为一种趋势,教育高新技术的发展促使传统教学模式发生改变,课堂教学凭先进的教育技术不断发展进步,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创新能力得以增强,教学的质量也会得到提高。

1.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多媒体教学作为教育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是一种直观与交互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它可以将教学内容以一种形象而直观的形式表达出来。这种模式的开展主要依托于教师。教师将零散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汇总,精心设计编排教学内容,依托多媒体教学手段,营造和谐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异于传统的枯燥教学模式,营造的教学环境是和谐的。教师在这样的氛围中灵活教学,同学们学习知识将更为容易。

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突破传统的教学课堂时空界限。

传统的教学课堂受到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我们学习到的课本上的知识是人类认知发展的最终结果。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采取讲授式教学,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学,单纯地学习课本中有限的知识,师生之间的交互模式,主要表现就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提问老师讲解。教学的交流被课堂所局限。这一问题,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应用而得到解决。交互模式有了新的发展,网络的介入使得教学的交流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学生利用多媒体,实现了相互协作,思维得到了解放,学习的能动性得到了调动,对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学习方法得到了创新改进。

3.现代教学媒体促进了“教师讲堂”向“学生讲堂”的转变。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促使多媒体网络得以进步。教师凭借多媒体,对传统的说教式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开创多感官刺激的教学模式,以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其在更真实的情景环境中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质量,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教学目标。以一个教学实例进行说明,生物课上,研究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分析农民建立温室种植蔬菜的科学依据。学生可分为两人一组,由老师为学生提供相关网站。让学生合作,登录网站寻求有效信息,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老师起到的是指导作用,学生利用自己找到的有关信息,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索、搜集、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得以提高,学习的热情也会不断上涨。

4.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会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改革。教育方式会因为多种现代教育手段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而得以突破创新。现代教育的发展,使得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符合时代潮流,教学方式的变化应运而生。教师的教学手段和学生的学习工具,随着信息技术带动教育技术和手段的发展而得以更快发展。由此可见,教育技术作为教师的重要教学工具,关乎教师教学水平,关乎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效率,更在深层次上影响着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师利用互联网教学技术,能够创设形象而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高效学习,让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高。总之,现代教育技术的进步为实现教育上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支持和保障。

5.现代教育技术在运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5.1需注意电教手段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的实用性和推广性。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电教手段有自己的独特功能,也存在局限性,比如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实用性。电教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标准就是少但是要精。没有必要用电教手段解决每个问题。把握好电教的后端应用的最佳实际,把握好应用的分寸,让它能够恰到好处地帮助我们解决相关问题,胡乱使用电教手段,会分散学生注意力,降低学习效率,适得其反。

5.2教师应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能力需要得到培养和提高。

教师的教育技术技能(媒体设备操作技能、媒体软件的编制技能和媒体组合教学的设计技能)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多媒体技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教育的改革是推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一个重要推动力。更为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整体改革将教育技术作为其关键因素。由此可知,广大教师掌握较强的教育技术运用能力,对推动教育改革尤为重要。因此,教职员工必须掌握必要的教育技术意识和技能,并将教育技术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在实践中推动教育改革的车轮向前滚动。

5.3重视硬件、软件、潜件的关系。

在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一个重大的研究课题需要引起人们的注意,即硬件、软件、潜件的关系问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大家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三者的关系,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追求提高硬件的设备规模和档次上,相比之下,软件和潜件的建设就被忽视了。当今,学习的资源和学习的过程是现代教育重视的两个方面,只重视教学的资源而忽视教师和学生,是不客观不全面的。人们给予重视度较多的硬件设备只是一个投入问题,相比更为复杂的提高软件水平和潜件水平,难度性是较低的。

我认为,一些常规的设备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经费的问题,我们对一些高科技的教学项目需要慎重。科学技术完美地应用于教育领域,需要实现教育装备的现代化,还需要协调教育技术和教育方法。我们应该立足于教学手段实现现代化建设的长远角度上,从实际出发,考虑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建设硬件工程,对潜件的建设和软件的建设做到高标准严要求,力争上游。

参考文献:

[1]孟庆军.现代教育技术实用教程[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0.

第2篇:现代教育技术环境范文

【关键词】英语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网络;教学

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发展在改变着人们的经济模式和文化观念,同时对英语学习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过去的英语学习,我们除了在课堂上从教师的讲授中获得外,虽也借助其他手段,如:卡片、录音机、录像机等,但效果都不理想,而借助计算机(软件)及其网络进行学习则可大大弥补其不足。英语是活泼、有情景场合的思维活动的统一体,但在我们英语学习中,这方面的环境相当薄弱。如何为学生的英语学习创造真实的语言情景,培养学生学会具体情况中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实际能力,就成为摆在我的面前的首要问题。因此,要解决此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网络辅助语言学习已成为或将要成为一种新的英语学习模式。

1. 计算机多媒体及其网络在英语学习上的应用 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习者语言能力,用语能力,即平常我们说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要让学生做到外语思维反映迅速,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帮了英语教师的一个大忙。我国的学生,从中学到大学,虽已经过十多年的英语学习,但其听说能力,尤其是说的能力还是很差的。学习使多年英语还是“聋子”、“哑巴”。在与外国人交流中也存在一定的障碍。究其原因,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与我们的英语学习模式有关。传统英语教学模式是教师“广播式”、“填鸭式”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缺少双向的沟通,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很难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统一式”授课也是弊端之一,教师面对的是全班学生,满足不了学生个性差异的要求。因而,教师提供的有效信息量有限。近年来,我国在英语教学上特别强调应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实施从“怎样教”到“怎样学”的重心转移。但如果仍沿袭旧的教学模式,尤其在很大程度上再以应付考试为目的的情况下进行教学,就很难做到这一点。而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的引入,解决了这个问题。教师利用计算机教学,使教学过程不仅“教师——学生”共同学习,而且增加了“学生——计算机”双向交流,在网络上学生能搜索到适合自己英语程度的读物以及试题,单词等,听力、口语语音资料(MP3,rm),可重复练习,也可及时看到得分,这样的及时反馈,更促进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更有激情地向更高的级别努力。这就激发了学生学习掌握英语语言的兴趣和求知欲,这样就为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提供了条件的保证。

对于自学者来说,利用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来学习英语更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老师可以有目的地提供一些网址。一台连网的多媒体计算机,就象一名任你支配的英语教师,随时都可以成为你学习英语的得力助手。

2. 计算机在英语辅助语言学习上的优越性 通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功能证明,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具有信息量大,交互性强,生动有趣,实用性强,知识新等很多优点。

(1)磁盘容量大,网络信息无穷。一张1、44兆U盘,能存储50多万字的信息,一张光盘大约600兆,能存大约3亿字的信息。从因特网上下载了总计达16千兆容量的信息,包括2000多部文学作品,如不考虑图形,每本书按十万字计算,相当于8万册书;师生在校园网上共享这些资源,就可有利地推动师生教学科研工作。

(2)交互性强。所谓交互性,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只是单纯地被动学习,而是可以参与到过程中去。以前人们采用学习英语的辅助手段是录音机放磁带,放像机放录象带,基本上是被动听和被动看。对机器控制也只能是停,倒,录,放,有时很难控制;而使用计算机软件,却可以对文字、声音、图象等任意选择,只要用计算机的鼠标器一点,非常简便,就是几岁的孩子都能操作,就把自己融入单词游戏,对话角色中。交互性好,还表现在可以使你进入一个比较时间的语言环境中进行交流。在多媒体计算机教室,你可以同老师或任何一个同学单独对话,加一个小摄像头,甚至还可以看到各自的口型。你在因特网的英语语音聊天室里,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一个连网的人交谈。这样足不出户就可以解决缺乏情景气氛的问题。

(3)信息知识新。传统英语学习,是以固定教材为主,而且为了保持教材稳定性,往往一般使用几年,甚至十几年,语言比较陈旧,语法学习乏味。而计算机软件更新快,尤其是在网络上的语言,同实际的语言发展同步。比如,可以很容易读到当天的英美电子版的报刊杂志,像《今日美国》、《时代》等。而专题讨论组,电子邮件中用的语言更是最新的语言。迅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社会变化,甚至时髦用语等原因,有好些词虽貌似相识但对其确切含义并不好理解,甚至在十几万字的字典里全都查不到。当我们学习一种语言时,只有我们学习到它最新最现实的语言,才能理解和溶入这个社会,才能更好地交流沟通,而网络的利用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第3篇:现代教育技术环境范文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构建;体育教学环境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通应用,研究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的问题。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成为各国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可以说,以电脑化、网络化、教学化为重要内容的“信息化”不仅是知识经济到来的标志,也将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主要标志。离开了教育信息化,教育创新会失去载体;而没有这种载体的所谓“创新”,也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的要求。

一、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就是研究信息与媒体的发展与设计问题,以提高传播效果与效率的一门科学技术。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信息技术发展十分迅速,不断出现新的成果。目前,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以及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智能化技术。

多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为载体,能够采集、存储、处理以及重新组织播放视听觉信息以及文本信息的一种新兴技术。计算机所提供的人机界面的会话能力能够使信息传送成为一种交互作用的人机会话过程,即由人向计算机提出要求,计算机根据人的要求传送各种媒体的组合信息,然后再根据人们对于所传送的信息的进一步要求,再传送进一步的信息,即要求传送信息再要求再传送的过程。这种过程十分符合人类使用工具来帮助解决问题的习惯。

二、关于体育教学环境

学校体育教学环境指的是学校为实现体育教学活动所必需的多种客观条件的综合,它是按照一定的体育教学规律,在符合人的身心发展的情况下组织起来的环境。体育教学环境的组成要素包括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场馆设施、体育器材、教学文件、教学制度以及体育的价值、态度、风气和人际氛围等一切与学校体育教学有关的、自然的、人为的、有形无形的环境等。体育环境又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它是由多个子系统或元素组成,无论体育环境内部如何分类,各子系统或元素并不因为分类的方法不同,而改变其本身固有的特征、性质和作用规律。

三、如何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构建体育教学环境

1.用超媒体技术构建学生主动学习的环境

超文本是按照人脑的联想思维方式,用网状结构非线性地组织管理信息的一种先进技术。如果所管理的信息不仅是文字,而且还包含图形、动画、图像、声音、视频等其他媒体信息,那就成为一个超媒体系统,换句话说,超媒体就是多媒体加超文本。

如果按超媒体方式组织一本书,就和传统的文件或印刷的书籍完全不同,这时的正文(文章、段落、或一句话、一个词)都按相互间的联系被组织成正文网。这本书包含着文字、图片、声音、动画、影片,这本书也无所谓第一页和最后一页,从哪段正文开始阅读,以及接下来读什么都由读者的意愿来决定。选择下一段正文的依据不是顺序,也不是索引,而是正文之间的语义联系,对语句和词语的解释有文字、图片、声音、动画、影片等各种方式。

以往我们教学总是教师教、学生学,学生能学到什么知识完全取决于教师教什么。这种被动式教学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难因材施教。而使用超媒体教学则完全不同,教师引出一个主题后,学生愿意学习这个主题的哪个内容,从哪个方面来学习这个主题完全取决于学生自己。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就愿意主动学习。

2.用多媒体技术攻克教学的难、重点构建轻松学习的环境

众所周知,在体育教学中,一些动作有很多腾空、高速、翻转的技术动作,由于这些动作都是瞬间完成的,学生很难看清楚这些动作,对于这些动作的掌握也就会比较难。如果,教师对这些动作一味地示范、反复讲解,有时候还会影响教学进程,学生也容易对这些动作产生错误的认识。

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这些技术动作分解开来,一步一步将动作教给学生。教师还可以将学生的动作录制下来,与正确动作相比较,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自己错在什么地方。甚至可以将人体在做动作时的解剖图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知道动作的原理。这样攻克教学重、难点就更轻松、更容易。

比如,在讲解短跑的动作要领时,其中摆臂动作是课程的关键。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是教师反复进行动作示范,以及学生对于动作的反复练习。但是由于学生日常的一些习惯等因素,使得学生并不能够准确、尽快地将动作做到位。对此,多媒体课件的利用就会让学生准确地观看高级运动员的正确跑姿,明白其中的一些原理,比如肌肉构造、跑步动作的生理机制,摆臂过程中肩关节、肘关节等的最佳运动角度是多少等。多媒体的引进,使学生更能准确地掌握动作要领,学习变得更为轻松。

3.用网络技术构建师生平等对话和互相学习的环境

课堂45分钟教师除去教学时间,能用来和学生交流的时间很少。而在课后时间里,由于自古以来的师道尊严和班级与班级之间的格式限制,学生主动与教师对话的现象很少,学生和学生的交流和学习基本只在小群体和班级之内。

用网络技术把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串联起来,通过BBS、远程通信等方式能很好地构建学生和教师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和多对多的对话、学习、交流的环境。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当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与发展趋势》,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2.王吉庆,《信息素养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3.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全员培训教材编委会,《体育》(中学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4篇:现代教育技术环境范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数学学习 激发兴趣

《课标》指出:“现代教育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目前,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已成为一个热点问题。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运用和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创造理想的数学学习新环境。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巧设学习情境,激发参与兴趣。

小学生活泼好动,追逐事物的新奇,他们的注意力和兴趣往往取决于外界环境的刺激,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而传统的教材提供的学习信息较单一,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想出了不少办法:或是绘声绘色,或是亦歌亦舞,或是实物展示,或是幻灯辅助等。但这些方法难免容量小,手段单一。多媒体计算机引入数学教学为学生的积极参与创造了理想的环境。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辅助教学,可以集文字、声音、图像和动画于一体,且具有综合处理能力。它可以创设丰富多彩、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能给学生以新奇的刺激感受,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这一内容时,我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在森林运动会上,小猴子、小鹿和小熊猫要进行独轮车比赛。小猴子的车轮是圆的,小鹿的车轮是椭圆形的,小熊猫的车轮是方形的。画面刚一出现时,立刻就引起了全体同学的注意。此情此景,声情并茂,强烈地刺激了他们的感官,就连一些平时不喜欢数学课的学生此时也活跃起来。激烈而有趣的比赛结束后,小猴子获得了冠军。由此引发了学生质疑: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车轴又为什么安在车轮的中心位置?学生不知不觉进入了学习角色,探索问题的学习热情极其高涨,思维也异常活跃,进入了最佳学习状态。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消除思维障碍,突破知识难点。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而有的数学知识又比较抽象、枯燥,难于理解,这样就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形成了一对鲜明的矛盾。而传统的教学手段有一定的局限性,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入可以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动态的过程静态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从而提示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化难为易,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重要的数学知识,构建新的数学知识结构及数学思想。如教学《圆的周长》时,传统教学是让学生折、比、量、剪圆形纸片的方法推导出圆周率,由于操作不科学,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采用多媒体软件让学生上机操作,先在屏幕上出示一个标有直径长度的圆,围成圆的曲线可以展开,并能用电子尺测量其长度,还有一个供学生记录操作数据的统计表:学生拖动圆的直径一端,可以将其长度增长或缩短,圆的周长也同时增大或缩小,围成圆的曲线同样可以展开并能测量出长度:当学生操作遇到困难时,可以向电脑求助,电脑可以引导学生操作,另外设置了一个计算器,便于学生计算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学生通过多次操作、观察记录的数据,利用计算器计算每一次操作的结果发现,在同一个圆里,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14…倍,顺利得出圆周率,从而让学生形象理解了圆周率的概念,突破了知识难点。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多边互动式交流,展现个性化学习。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运用网络技术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如在《轴对称图形》一课中,我让学生在计算机上使用“画笔”画出形状各样的轴对称图形。在学生完成的过程中,我利用教师机浏览学生的画图情况,在极短的时间内我可以看到每一位学生已完成的和正在进行的画图,并给予个别学生适当指导。学生完成一张“创意拼图”后,可把作业立即上传到教师机上,然后继续创作下一幅拼图。而教师可以把学生的作品在大屏幕上展示出来,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启发其他学生的思维,特别是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打开思路。这样,有的学生创作出一两幅,而有的学生创作出七八幅。学习困难的学生开始时只想到把两个图形进行组合,参考了其他同学的作品后,自己也能把多个图形组合起来,设计出颇有创意的图形。而且网络上可以匿名,不怕被别人嘲笑,这使每一位学生都敢于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并发表评价意见,课堂上不再只是少数学生唱主角,营造起共同参与的氛围。学生在轻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中进行多边互动式的交流,展现了个性化的学习。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展学习资源,延伸课堂学习。

第5篇:现代教育技术环境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现代教育技术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5-0010-03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和广泛使用,全球数据呈爆炸式增长,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数字化程度不断提高,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而且产生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数据来源于社会的方方面面,可谓是特别广泛,其中最主要的有科学研究(天文学、生物学、高能物理等)、社交网络、电子商务、物联网、移动通信等。[1]IDC 公司的研究显示:2009年到2020 年,全球数字信息的总量将增长44 倍,达到大约35.2 ZB。[2] 对于如此迅猛增长的数据, 世界上各个国家以及各个领域的人们都逐渐意识到了其中所蕴涵的巨大价值。

在2015年5月23日《新闻联播》中提出:“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深刻地改变着人类思维,生产、生活和学习的方式,深刻展示世界发展的前景。”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大数据时代,研究如何将“互联网+”、大数据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融合对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环境下的现代教育技术是未来教育技术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二、“互联网+”技术研究

1.“互联网+”定义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生产进步的基础上,社会生产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是最终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互联网便拥有这种决定性的力量。互联网能够实现查资料和聊天,提供市场交易平台,大大缩短了时空距离,提高了工作效率,因此它不仅仅是一种生产关系的表现,还是一种生产力。

“互联网+”既是互联网创新发展的演进形态,又是一种新经济形态。“互联网+”是基于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通过对各个领域的大数据信息、科学知识资源优化配置和深度融合,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革新,从而促进生产关系改变,使社会生产方式发生广泛而深刻变革。[3]“互联网+”将改变现有的经济结构、企业的运作方式、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教育方式。如果说工业时代进一步推动了人类的社会分工,那么互联网信息时代则推动着人类的逐步融合,互联网改变着人们的交流、交往、追求、表达和交易的方式,调整着人们的注意力,“互联网+”是综合所有这些形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新组合。

2.互联网为什么要“+”

自美国雅虎成立开启人类互联网时代的20年以来,互联网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拥有6.3亿互联网用户,早已居世界第一。互联网时代催生的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奇虎360、搜狐、网易、金山等巨头,不仅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还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如果不能革新生产力,互联网浪潮必然会遭到致命性的挫折。

“互联网+”中的“+”代表了多。互联网除了能上网,还能购物;除了能购物,还能看电影;除了看电影,还能打游戏;除了打游戏,还能炒股票;除了炒股票,还能找对象;除了找对象,还能……互联网+传统集市,有了淘宝;互联网+传统百货卖场,有了京东;互联网+传统银行,有了支付宝;互联网+传统红娘,有了世纪佳缘;互联网+传统交通,有了快的、滴滴;互联网+传统新闻,有了柴静《穹顶之下》病毒式的传播。“互联网+”是在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基础上深度融合了传统行业和互联网的一种创新的发展生态。

3.互联网+教育

那么“互联网+传统教育”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呢?2014年我国有1916.5万人没有接受大学高等教育,中国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通过“互联网+传统教育”产生创新型的现代教育技术,进而深刻变革高等教育,使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体系的建设成为可能。[4]真正让那些未能考入大学的学生足不出户在家便可以学习并取得相应的文凭和技能证书,大大提高我国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和整体国民的素质,从而极大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三、大数据技术研究

1.大数据定义

什么是大数据?大数据是巨量数据的集合,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给出的大数据定义是:一种规模大到在获取、存储、管理、分析方面大大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能力范围的数据集合,具有海量的数据规模、快速的数据流转、多样的数据类型和价值密度低四大特征。[5][6]

2.大数据技术

大数据技术是在数据库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同时又大大超出了传统数据库的范围,“大数据”技术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大的“数据”和大的“数据库技术”。严格意义上讲,本质上大数据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技术体系。大数据技术概念关系分析如图1所示。大数据技术重在对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而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

创新是在现有技术体系上的拔高,而不是摈弃原有的技术体系。大数据的出现并不否定数据库技术的历史贡献。在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并存的环境下,大数据和数据库技术,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第6篇:现代教育技术环境范文

【设计简说】《治水必躬亲》是篇幅短小但内涵丰富的文言文。文章整句散句交错,适合有节奏诵读。重点字义需要识记,课文大意需要把握。本课借助视频系统、图文展示,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借助摄像头的捕获功能直观展示学生作业,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大展示面,尽可能多地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走进文本,感受“治水之迫”

整合点一:情境引发求知欲。

图片导入新课:同学们,这里山青水秀,水光潋滟,让人感受到水的柔美与多情,可是,水也有无情冷酷的时候,它一旦发威,我们的生活就会受到干扰、破坏。

请看短片。(播放洪水灾害的短片)

“看了这个短片,你意识到了什么问题是当务之急?”(提问1~2名学生)

引入文本:治水问题。清代文人钱泳认为,在治水问题上,领导者应当躬亲,做好表率。今天,我们一起来感知他的呼唤。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治水之迫”,然后引入文本。“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让学生产生积极心理期待,抛锚式教学导入让学生产生朗读的内驱力,产生学习的强烈愿望。

二、初读课文,体验“演读之趣”

整合点二:创新朗读激潜能。

这篇文章很有节奏,激情演读,你会爱上它。请根据提示,将节奏演读出来。

(演读节奏:治水之法, 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

接下来,到白板上做一组测试。

用斜线划分句子停顿:

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

是以必得躬历山川。

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

【设计意图】为了让大家快乐求知,我设计了“和着鼓点节拍,激情演读文本”的方法。学生口、手、脑、心并用,读得兴味盎然,进入不悱急知的学习层面。

三、释疑解难,掌握“文章之意”

整合点三:双基教学巧突破。

学生完成活动二:(教师将5句话的重点词整理在活动单上)

活动二结束后,通过“竞找句症”环节及时反馈。竞找句症:1.泥于掌故:拘泥于故事;2.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大概是地形有高有低,水流有快有慢;3.非相度不得其情:不观察和估计就不能了解真实情况;4.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往往来来在荒村野水之间;5.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然而随同的管理差役没有尝试横行勒索一文钱财。

【设计意图】“竞找句症”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思维。哪个词译错了,哪个词漏译了,哪句话翻译语序不当,在积极的纠错过程中,学习活动取得成效。

四、再读课文,懂得“论证之法”

过渡:钱泳的这篇文章篇幅虽然短小,说理却很透彻,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有力。请大家思考活动三,了解本文的精髓所在。

学生通过小组活动,探究出活动三的结论后,教师用一个数字序列向大家补充海瑞的资料:明朝清官,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三朝元老,事必躬亲,务实刚正,留名千古,弃官谏上,扒贪肃师,九州巡阅,逝于任上,万代传颂。

【设计意图】通过文理探究,让学生对作者观点、论述技巧做到心领神会,并在小组展示后用幻灯片上的板书巩固这一成果,巩固学生的认知。通过海瑞资料让学生加深认知,激起学习兴趣。

五、结合实际,明了“躬亲之需”

整合点四:认知提升话躬亲。

过渡:领导者躬亲治水,我们就将迎来一个春水涣涣、夏水澹澹、秋水盈盈、冬水融融的美好境界;领导者躬亲为民,我们就将迎来一个和谐文明、繁荣富强、团结奋进的太平盛世。让我们以崇敬的心情向这些躬亲为民的典范致敬。全体起立,齐读文字(出示配有文字解说的领导者躬亲的一组图片)。

(他――孔繁森,50岁以身殉职,时任藏区阿里地委书记,茫茫雪域高原,到处留下他躬亲为民的深深足迹。他――邓稼先,担任核试验领导工作,在核武器插雷管等最危险的时刻,总坚持站在操作人员身边。她――叶欣,非典战役中的“白衣勇士”,任护士长期间,遇到传染性患者就诊,总是抢在年轻护士前护理和救治。她――任长霞,公安英模。任登封市公安局局长期间,和干警一起现场侦查、取证、破案,不辞辛劳,被誉为“女神警”。)

躬亲者的事迹代代相传,躬亲者的英名世人永志。你对“躬亲”有何认识?请看活动四:

【设计意图】学生齐读,感受躬亲者的无穷魅力,在心灵的震颤中燃烧激情。“情动而辞发”,从而结合实际,完成活动四:谈谈“躬亲”意识与自身成长的关系,并借此解决教学难点。总结:45分钟的课堂结束了,但我们的思考没有结束。(板书“人”字)一撇是你的职责,一捺是你的行为。用你的行为支撑起你的职责,你才会顶天立地,站得更直,行得更远!我倡议:人人懂得躬亲,自身必将更加明理自力,小组必将更加团结奋进,校园必将更加文明和谐!(全体起立,举起右手,跟读倡议)

第7篇:现代教育技术环境范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学习方式 理论 策略 信息技术

[作者简介]杨志坚(1973- ),男,江西宁都人,赣南教育学院生化系,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李贤阳(1977- ),男,江西宁都人,赣南教育学院计算机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网络研究;廖必峰(1987- ),女,江西宁都人,赣州市章贡区第二保育院,小教一级,主要从事幼儿教学教育的研究。(江西 赣州 34100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8-0161-02

上世纪末,现代教育技术在我国开始兴盛,在新世纪的前十年,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突飞猛进,成为教育领域影响最广泛的学科体系之一。“现代教育技术最大限度地拓宽了教育的时间和空间,极大提高了人们学习的机动性,因需学习、因时因地学习、因材施教真正得以实现。传统的教学过程正在被颠覆,教育面临有史以来最彻底的变革,教学模式将取得重大突破,从而促进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①为适应21世纪教育发展新形势,全面推进信息化教育,我国已确定在全国中小学普及现代教育技术,全面实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课程标准体系。显然,“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新型学习方式成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新重点,它与传统课堂教学有一定承续性,甚至交叉性,但又是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新型学习方式。”②此新型学习方式的研究形成与实施推广,为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发挥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创设了良好的理论与技术基础,使我国基础教育中的学校教育朝着有各自学校特色的新型学习方式方向发展。

一、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为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传统课堂教学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实际教学偏离课堂教学的特点,课堂教学是师生以知识和教学资料为媒介的互动活动,既不能拘泥于文本和知识,又不能丢弃文本和知识。二是把书本作为唯一学习资源,学校课堂作为唯一学习场所,学习任务就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这种将学生生活世界与书本知识割裂的现状使学生不能快乐地体验和尽情享受学习的乐趣。信息技术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和学习方式。现代教育技术以软件和多媒体的方式给学习者提供各种知识信息,其交互式及联网等特性决定了它在转变人们的学习方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1.现代学习理论为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提供理论依据。学习方式是教育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对其解释并不尽相同。“有人认为是学习者的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活动形式各因素的总和。也有人认为是指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中的基本行为特征和认知取向,是组合性的概念。还有人认为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是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性学习方面的基本特征。”③基于现代学习理论的学习方式转变是指从单纯地、机械地、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运用现信息技术并结合现代学习理论的新型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地获取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进而构建知识意义。

2.素质教育理论为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提供目标要求。“素质教育是依据人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尊重学生主动精神,注重激发人的智慧潜能,提高人的自主创造性等主体性品质为根本特征的教育。”④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学习方式转变就是要构建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的的学习方式及相应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对书本知识提出质疑和对教师实现超越,加强学生独特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勤于动手、乐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3.课程改革新理论、新理念为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提供评判依据。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新课程改革标准强调课程的实施要以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为重点,要以三个基本概念(自主、合作、探究)和从三个维度(自主性程度、合作性程度和探究性程度)来判断学习方式转变成功与否。“基于新课标的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核心为学习方式的单一性向多样化转变,关键要承认并尊重学习者由于个人能力倾向、个性风格和知识背景的不同,必然会有个性化的学习风格和不同的学习方式。”⑤

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为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策略提供导向依据。信息技术正在对课程的传统理念、内容、实施以及课程资源产生深刻影响和变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其必将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及与之相应的新的教学目标、方法及评价手段。“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信息的大量涌现,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学习者从传统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⑥

二、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提供环境和技术支持

信息技术主要为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近年来,现代教育技术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而尤以网络通信技术发展最迅速,应用也最广泛。计算机网络特别是校园网不仅要用来支持教师的教,更要用来支持学生的学,并要成为学生进学习的常用基本工具。因此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自主环境中自由选择感兴趣并适应自己现有知识意义的学习内容,自由选择学习方法,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实现‘师生互动、资源共享、学生互助、信息共用’的信息流多向交互传递,并将其转化为能力与习惯,最终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⑦

校园网的快速发展和建设的加强,为网络教学提供物质基础。现在各个学校都在不断地加强校园网中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并把校园网与Internet连接,教师和学生能够在网上获得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信息。现在的教师都比较好地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造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一种自主愉快、探索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学习由“被动式”转变为“主动式”。学生在网络学习中不断实践和体验,掌握网络学习的特点和方法,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元学习方式,培养自主探究的意识和学习习惯,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行为,形成乐于学习的内在的意志品质,最终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三、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学习方式转变的具体策略

1.利用现代教学理论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在现代教育技术普及并应用于学科建设的环境下,日常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正在改变,自主探究、小组协作学习方式已成为学生主要的自学行为。实践表明,多媒体技术及网络通信以其操作便利、互动方便、资源丰富等特征,改变了学生的学习观念和方式。使学生学习方式由单一被动变为主动多样,“实现真正意义的合作学习、交互学习、发现学习和创新学习,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学会合作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⑧

2.利用信息技术理论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通信应用于课堂教学,特别是因特网不受时空限制,不受人员和环境影响的特性,学生学习行为彻底得到释放,“主要学习行为有个体主动学习:学生利用网络交互特性,就个人特殊问题单独向老师请教,也可和同学、老师展开学习讨论,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主动进行更为深入的学习和探究,从而得到个性发展,进而促进全面发展;互动学习: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有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映射关系,互动交流活动明显增加,交互合作学习成为主体,学生此过程中学会了合作、沟通和分享;共享学习:学生通过校园网和同学、老师共享学习信息资源,也可通过因特网共享各种信息资源,学习空间变成了一个无限扩展的世界,可以利用网络上一切资源服务于学习。”⑨基于网络系统的开放特性,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有了更多更好的学习资源来共享和选择。

3.利用寓教于乐、拓展新知策略改变学生的学习氛围。在学科教学中,利用教学游戏软件,把科学性、趣味性、教育性集为一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从而锻炼学生的反应速度、决策能力和操作能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民主的学习氛围,让整个课堂都充满着教师和学生的激情,涌动着师生互动创新的灵感,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色彩。此外,“利用信息技术媒体,开展艺术欣赏、制作比赛、学生作品展示等活动,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意义,提高发展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提高创新能力。”⑩

4.利用情境激励策略改变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学习效果的好与差,取决于学生对该学科的感兴趣程度,学生在学习中心情的愉悦程度决定了学习效果,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深入了解学生想学、爱学的内容,把认知与情感和谐统一起来,让学生喜欢课堂,享受课堂。情境激励策略就是通过学习理论来创设教学情境,在教学中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确保学生完全参与到学习中,通过师生情感交流引发学习动机,学生在心情愉快中积极参与新知识的构建,从而激发学生探索与发现的热情。让学生通过自主感悟、合作讨论、相互评价、分析归结、创造想象等探讨性活动来体验探讨的乐趣,品尝创新的快乐。

5.利用多种感官参与思维培养策略来改变信息获取方式。在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力求为学生提供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充分让学生动眼、动耳、动脑、动手、动口,并通过动手实验、操作学具,边想、边做、边练来感知事物、领悟概念、掌握原理。在学生、教师、学习小组、教材、学习资源之间组建一个信息传递交流的立体化网络,使教学信息在多维信息传递网络系统中不断发展和扩大。

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基础理论和转变的各种策略,给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构建适合不同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群体的新型学习方式,来作为一个整体性教学框架,对学生的具体学习作明细的指导,在具体教学和学生自主创新学习中应该灵活运用,并在实践中不断进行修正与细化。

[注释]

①钟启泉,安桂清.研究性学习理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

②刘美凤.教育技术学的知识构成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3(11):23.

③⑥李贤阳,黄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下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构建与探析[J].福建电脑,2011(8):206,207.

④邹尚智.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M].成都: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

⑤梁平.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2.

⑦刘力,吴国平,薜小棉.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理论的构想与实施策略[J].教育研究,2004(9):88.

⑧王志勤,蒋海晖.网络,让语文教学焕发生命的色彩[A].中国人才研究会教育人才专业委员会,中国未来研究会教育分会,发现杂志社.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北京:发现杂志社,2007:496,497.

第8篇:现代教育技术环境范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实验室建设;管理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6-0010-02

就目前来说,实验室教学对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实验室管理是一种多目标以及多层次的结构系统,因此,在其管理的职能上具有综合性以及交叉性等特点。另外,很多高校中建设的实验室都是多种学科以及多种领域综合的综合实验室,每一个实验室都有自身的安全需要,因而,在对其进行管理的时候,出现一定的难度。在很多的实验室中,其自身所需的条件、实验室种类具有复杂性等特征,有的实验室中保存了大量的易爆物品等危险物品[1]。另外,高校中实验室的使用人员也比较复杂,这给实验室管理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随着科学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即时信息成为可能,这给实验室的管理建设工作带来了新的启发,以期实现管理的科学性。

一、高校实验室管理中的难度分析

1.多样的实验室条件。由于高校中所存在的学科环境较为复杂,因此,不同的学科需要使用不同的实验室,如电子学院需要大型的计算机室、机械学院需要大型机床实验室、化学学院需要对多种化学药品以及进行化学实验的相关实验室等。并且,实验室的实验条件也具有相当的复杂性,造成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出现一定的问题。如化学试验室中就需要对化学药品存放所需要的温度条件、湿度条件以及检验条件进行明确的规定。而生物实验室不仅涉及到药品存放的安全性,还涉及到生物防疫以及辐射源等相关的内容,工科领域中的实验室则是对机床运行以及操作的安全性、高电磁辐射的安全性、强电运行的安全性进行了一定的要求。正是,由于现今高校的学科设置更加丰富,从而导致高校试验在使用中,会涉及到各种药品以及仪器的使用,进而造成高校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2]。

2.复杂的实验室使用人员。就目前来看,高校实验室的使用人员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不仅涉及到学生、老师,还涉及到实验室管理人员等。如上文所说,现今高校中的实验室种类也较为丰富,因此,使得各种学科的实验室有着不同的管理特点,不仅需要实验室管理的相关知识,还需要较为丰富的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实验室的科学管理。这样的状况使得实验室中的相关管理人员不仅需要调动高校中的行政人员对其进行管理,还需要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人员对其进行管理。这些专业人员可以从学科专业性的角度,对实验室中的设施、物品等进行安全、科学的管理。但是,这样一来,必然会使得从事实验室管理的相关人员数量队伍较为庞大,造成了实验室管理具有较大的难度。另外,高校中的学生数量较为巨大,导致很多开放性的实验室,人员流动性较大[3]。很多的学生进入实验室后,其安全意识不足、相关的理论知识也不足,甚至学生的专业性也有一定的差异,导致实验室教学以及实验室管理都存在较大的难度。

二、实验室管理的基本思路

1.完善制度建设。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应该是依照一定的实验室制度进行的,由此可见,管理制度是整个实验室管理过程实施的主要规范[4]。同时,规划化、科学化的管理制度也是保证实验室管理工作走向规范的主要保证。为了使得实验室教学、实验室科研活动以及实验室的社会服务得以顺利进行,在进行实验室管理的时候,需要根据各高校专业的不同,制定相关的实验室制度,如实验室进入规定、实验室管理规定以及实验室使用规定等。另外,实验室制度还需要对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相关职责以及实验室大型设施的管理办法进行明确,以期实现实验室管理的科学化[5]。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实验室制度得到完善并不代表管理的有效性得到了保证,实验室管理的科学性以及有效性,还和实验室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有关。因此,在进行实验室制度建设的同时,还需要对管理人员加强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并有效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

2.加强队伍建设。就高等学校来说,实验室的教学工作主要是由专业的老师以及实验的技术人员组成。实验专业老师主要的职责是对实验标准进行完善,对实验规则进行改革以及协调实验前的各项准备等。另外,实验室专业教学老师还需要履行的职责有根据实验课程的相关标准进行实验工作的讲解以及指导工作[6]。可以说,实验教学的专业老师是进行实验室建设、教学的主要力量,也是完成实验教学工作、实现实验目标的关键。实验室中的相关技术人员是保证实验室中日常工作正常完成的主要力量,对于教书育人、物资供应以及设备维修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在进行实验教学的时候,既需要实验的指导作用,也需要实验的服务作用,还需要有实验的行政作用。因此,实验室中的教学队伍建设是对实验室进行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实验室中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人的作用,把有限的物力、财力以及人力等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在进行实验室队伍建设的时候,最重要的是引导相关人员认识教学队伍是进行实验室教学的重要保证,应该对实验室教学人员的待遇地位进行有效提高,转变其教辅地位,从而对相关教学人员的积极性进行充分调动[7]。其次,从事实验室相关工作的人员要进行理想树立,严于律己,对自身的综合素质进行显著提高,在日常工作中多学习,勤实践,实现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与专业的技能知识相结合,从而更好地从事于实验室工作。三是对从事实验室工作的相关人员加强培训,采取理论传播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模式,对实验室管理人员、教学人员的业务素质进行显著提高[8]。四是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的队伍进行进一步优化。引导学院中的教授、学科带头人等进行实验课的教学工作,从而实现实验教学的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结语:

进入新世纪以来,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科学技术等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为实验室的管理以及建设工作都带来了新的思考,也为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等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在现代教育技术下,开展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应该在结合各学院实验室实际特点的基础上开展。并在管理的同时,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实验室管理的信息系统,从而实现管理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代新敏.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优化探讨[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01):146-148.

[2]李婷.教育技术学数字化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03):135-139.

[3]谢安建,王礼贵.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创新性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04):271-273+288.

[4]郝丹.远程实验室:支撑环境与创新动力――“中国远程教育学术论坛”综述[J].中国远程教育,2012,(11):5-15.

[5]陈文倩,宋军,战永佳.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探索与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03):190-192.

[6]韩宇男,吴伶锡,周并举.高校专业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模式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07):224-227+235.

第9篇:现代教育技术环境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师;转换;策略

引言

在高科技时代的大环境下,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快速地融入人们的生活。人们获取信息的来源不断增加,获取信息的时间缩短,成本减低。信息技术所塑造的新的社会格局对各类社会群体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是教育领域,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形成巨大冲击,对教师所应具备的能力结构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角色困境的研究,无论是从对理论的完善还是对实践的指导方面来讲都是具有一定意义的,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对教师角色的研究,既可以帮助教师认识新的角色期望,设法解决角色再定位过程中的困惑,准确调整自身的角色行为,也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教师能更快、更顺利的进入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角色。

一 教师的角色

1.1传统的教师角色

在特殊的社会文化传统、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下,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掌握着大量学生群体所不掌握的知识、理论、信息和方法等,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演示、讲述为主,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者,处于权威的地位[1][2]。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虽然随着信息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师角色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教育环境,但我们也应该的确切的认识到传统教师的教学理论,深入分析传统教师的教学理论中的合理性和不足之处,从而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2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角色

与“传统教育”观念不同,现代教学讲求的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育观念[3],目的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是加速了这样一种教育观念的转化,新的教育目标和教育观念给传统教师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中国人习惯于“守旧”,这可能是和几千年的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有关,对于广大人民教师而言,角色意识已经根深蒂固,在短期内很难得到彻底的改变,而信息技术的继续向前发展,教师要想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就必须要进行自身角色重新定位,调整自己的角色行为,那么,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认清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地位的改变。教师在进行角色认知时,必须要做到“继承、创新”,一方面,传统的教师角色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虽然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但我们也要认清它的合理性,使其继续发挥自己的价值,这是因为现代教育跟传统教育之间仍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重合性,比方说一些基础知识理论、伦理道德的传承等等;而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教师在教学中也需要扮演一些新的教学角色,从而适应新的教学模式。

二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角色困境

2.1 理解上的偏差

2.2 教学环境不完善

2.3 组织培训不到位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需要具有现代教学观念和多学科管理知识的跨学科人才,能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把信息技术内容有机地融入到学科教学活动当中。在培训方面,我实习的学校做的也比较独特,每个月都有教学比赛,比赛的形式就是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教师在比赛中使用的课件等资源都是自己独立完成的,并且每学期都会针对教师做相关的培训,这些都刺激着教师充分、高效的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反观一些其他学校,教师根本没有机会去一些培训机构进行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也有做过培训后回到学校还是按照以往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长时间不使用,那培训中所学到的知识也就慢慢淡忘了。造成这些现象的有很多,学校领导不重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教师没有机会进行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当地没有针对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机构等等,总之就是对教师所做的培训不到位,教师没有掌握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的本领,不能适应信息技术化教学的要求。

2.4 教学理论不完善

三 职能转换策略

3.1 正视信息技术的价值

教师要学会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并让现代信息技术成为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教师要改变过去“一支粉,笔一张嘴”的简单化的教学模式,而要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一方面

教师要熟练的使用现代教学设备、工具等,另一方面在知识和理论的传授过程中,要让教师充分的认识到信息技术的真正价值,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既能使知识和理论的教学更方便,更有效,也能使教师学习到如何更好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和研究工作,即教师改变以往的被迫式或走形式等非自愿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情况,而是让教师有规划,有选择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使其发挥最大效用。

3.2改善配套设施建设

虽然现在多媒体教学模式已经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普及,但仍有不少学校存在设备不足、落后、或者陈旧等影响信息技术教学发展的情况,阻碍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发展的步伐,并且,许多教师对信息技术所知甚少,一些硬件、软件的不足,极大地影响了教师在教育上运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因此,学校应有计划地通过各种渠道筹措资金和专用经费,添置硬件设备和教学软件,在资源建设方面,为防止课件风格单一,提倡教师组成课件开发组,从而做出内容和风格极为丰富的课件资源,为教师能更快、更顺利的进入到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的教师角色,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3.3 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也有一些学校已经拥有了良好的信息技术教学环境却闲置不用,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不想用或者是不会用,若想真正的、彻底的解决这个问题就要让教师深刻的认识到,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支持,若想跟上时代的发展,那么教师必须要提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即“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法”;要认清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信息、教学媒体[5]。以及教学传播环境和教育传播效果之间的关系,六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熟练的使用教育媒体,这样才能有良好的教育传播效果,也就是说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技术培训,达到教师能独自完成教学资源建设,能熟练使用教学媒体设备进行教学的效果,为教师能更快、更顺利的进入到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的教师角色,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3.4 相关理论指导教师角色再定位

教育实践活动始终是需要理论指导的,具体包括各种传播理论、教育理论、心理学理论以及社会学理论等。某种特定教育理论就会指导出与之对应的教育工作,从而,也就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教师角色。配合信息技术手段,这些理论在教育实践中也能够促进教师进行教学角色定位。一方面,理论指导下的课堂教学需要技术支持、教师支持,另一方面,教师在应用这些技术手段时又能够依靠相关的理论指导。例如,在信息技术条件下,人们非常重视学生知识结构的自我构建。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培养学生意义建构的自主能力时,其理论依托就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经验的背景,学习过程包含两个方面的建构: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形成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其教学方法有情境法、问题式学习、合作学习等。想用该理论有效地指导教育实践,需要教师熟练掌握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并调整自己在学生学习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因此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各种相关理论的发展在推动技术手段应用的同时,也为教师能更快更顺利的进入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角色提供理论保障。

结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