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范文

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精选(九篇)

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

第1篇: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范文

学校办公室在校长领导下,协助处理学校日常行政事务,为广大师生服务,具体工作职责如下:

一、负责加强学校各处、室之间的工作协调和联系;协助学校领导做好日常行政事务工作。

二、按照学校的要求,负责组织草拟学校年度计划和总结,负责草拟学校有关文件文稿,并经校长审核后定稿,完善发文手续。

三、负责具体办理教师工资评定、晋升、津贴发放、年度考核、出具介绍信、证明等工作。

四、按照上级组织的各类会议、文件精神,处理、填报好有关报表,并及时传达相关精神。

五、保管好学校的公函、文件、资料,做好有关文件的传阅和文件归档;

六、协助做好教师及所有在职人员的生日、节日、疾病等慰问工作;

七、做好学校各种集体活动、会议的记录、考勤及组织工作。

八、做好家长或其他来访客人的服务接待工作,及时向校长或相关处室反馈信息。

德政处工作制度

德政处在校长的领导下,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德育优势,认真抓好学生及教师队伍的思想道德教育。

一、负责制订学校德育工作计划、总结,分享德育经验,开展中国传统文化学习。

二、坚持不懈地抓好学生的《一是一善》工作,定期检查、批改、评比。

三、搞好学校德育队伍的建设,做好班主任的学习、考核、评优等工作。

四、配合学校少先队组织,抓好学生小干部的培训和开展学校的团队活动。

五、组织全校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二十四孝》宣传教育活动。如国旗下的演讲、黑板报、讲故事、演讲比赛、歌咏比赛、文艺汇演、观看电影等。

六、负责学生的纪律教育、生活管理及违纪处分等工作。

七、开展纪律、卫生评比、评选活动,每周晨会进行公布及流动红旗的颁发。

八、配合家长、学校与教务处一起开好家长会及组织教师进行家访。

九、优化学校育人环境,配合总务处搞好学校环境布置及环境卫生的保持工作。

十、组织班主任做好学生的操行评语和操行等级评定工作。

十一、及时收缴各种资料,如:一日一善、。

教务处工作职责

一、协助校长组织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中国传统经典、现代教育理论,指导制定各类教育教学计划,主持教研组长会议,研究有关教学工作的各种问题,检查学校教学工作的全过程,保证全面完成教学任务。

二、组织编班、合理分配教师工作,制排课程表,拟定编制学校各种教务表册;做好教师的学习、工作的考核工作。

三、组织安排各时期、各学科的测试工作,并进行综合统计和分析,综合统计各班的生源情况,处理差生的补课工作;解决学生的插班、转学及学籍等问题,审核颁发学生的毕业证书,审核教科书的预定工作。

四、经常组织教师深入课堂听课,了解教师的业务能力,教学效果,适时安排教师的业务学习,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五、积极配合德政处做好学生孝悌之道的教育工作,指导班主任制定德育课计划及实施、检查和总结工作。

六、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定期检查教师教案、学生作业。指导班主任召开家长座谈会,听取、吸纳家长各方面的良善之策。

七、调控学生的体育卫生及课外活动,宏观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五育”方面得到发展。

教研组长工作职责

一.组织本组教师学习本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的和任务,讨论并确定本学科全学期和各单元章节的教学要求。

二.根据学校教学工作计划,结合本学科教学实际制定教研组活动计划,课题研究计划与实施,做好期末总结工作。

三.指导和检查本组教师钻研教材和备好课,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组织教师定时间、定内容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协助教务处星期一审阅教案,并及时进行量化评议。

四.经常分析各年级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处理好基础知识和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关系,研究教学方法的改进。

五.配合教务处研究和制定一学期学生抽考的时月,测试命题的原则,组织本组教师做好质量分析工作。

六.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从实际出发,确定教研组和个人教学研究的专题或重点,围绕专题和重点开展说课、听课、评课活动,及时总结交流经验。

七.制定本教研组教师业务提高计划,组织业务学习,帮组教学上有困难的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八.负责组织本学科兴趣小组、学科竞赛等教学辅助活动。

少先大队制度

一、活动制度

1、每学期开学,大队辅导员要根据少工委活动精神和学校的整体工作安排,制定本学期工作计划,布置工作。

2、少先大队每月开展子女孝道弘扬、人身安全、节约粮食及水电等方面的主题教育。

3、各中队在德政处和大队的指导下,进行全校的卫生、纪律和一日一善的定期检查。

4、少先队活动阵地要不断更新。各中队的班级文化、班级绿化工作要常抓不懈。

5、少先大队定期集体检查各中队活动,召集中队分享、交流学习与工作心得。

6、配合德政处每学期组织全校少先队员开展一次音乐、体育、科技等方面的集体活动。

7、根据各中队活动开展情况和达标情况,学期末尾评出优秀中队,并号召全校各中队向优秀中队学习。

二、培养队干部协助少先队工作

1、定期选拔少先大队干部,并采取互助互学的形式加强对队干部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的培养。在开展队会活动时,少先大队组 织队干部参与大会活动议程,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锻炼,。

2、队干部在学校应起模范带头作用,努力提高各方面素质。根据队干部在工作学习及各方面的表现情况,对于成绩优异者,及时给予表扬。每学年评出优秀队干部,并在大会上予以表彰。对工作效率低,能力差的队干部,经大队会议通过(半数以上)应提出要求,并限期改进。对各方面表现极差的队干部经少先大队会议讨论通过后予以撤消。

心理咨询室管理制度

1、心理咨询老师必须态度热情、工作细致和认真,要按约定时间到岗接受咨询者来访。

2、本着“积极、自信、乐观、向上”的健康心理状态以诚相待,倾情相助,引导来访者自助。

3、保持室内环境整洁,优美、舒心,营造温馨的空间。

4、尊重学生人格,保护学生的隐私,切实履行保密原则,对有较为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必要时可通知学校和家长,取得支持和配合。

5、心理咨询信件保证第二天及时回复,同时做好存档。

6、做好有关材料的存档工作,及时整理、装订成册。

7、充分利用课内和课外时间、提高“心理咨询室”的开放率、使用率。

8、心理咨询室开放时间为视咨询者时间而定。

9、每天的心理辅导老师按具体的工作安排进行值班。

10、工作完毕,关好门窗、做好安全保卫工作。

医务室管理制度

1、校医务室必须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坚持“以人为本,主动服务,热情服务”的工作宗旨,努力提高师生员工的健康水平。

2、每学期定期作出购药计划并从正规药店进药。药物每学期盘点一次。平时做到日清月结。

3、医务老师必须对工作极端负责任,从内心深处体贴生病师生,态度和蔼,遇问题应耐心解释。

4、开展学校健康教育,对教师和学生实行定期体检。针对本地区的常见病、多发病,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并总结适应本校预防及医疗保健的工作经验。

5、取药时必须要精神集中,细心谨慎,不得估计取药。认真查对师生的姓名、年龄、症状及药品名称、剂量、服用方法、禁忌症等。发药时学生每次发药量为一次量,酌情增加,不得浪费药品或发错药品。用药时应耐心向生病师生说明服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应经常向师生介绍新药信息。

6、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诊疗技术和服务质量。

7、负责对学校的宿舍卫生、教学卫生、体育卫生、饮食卫生和妇女卫生等进行业务指导和卫生监督。

微机室管理制度

一、微机室是微机教学和操作的重要场所,非微机室人员不得擅自入内。

二、为保证微机室的无尘状态,进室必须换干净的拖鞋或采取必要措施。

三、不准随地吐痰和扔废纸等杂物。

四、不准把食品、饮料等带入室内,严禁吸烟。

五、保持室内肃静,不得大声喧哗及打闹。

六、不得在室内随意串动、串机操作,上机后人机对号,并做好上机记录。

七、听从微机教师的指挥,按要求程序操作。

八、室内所有电器设备和开关不得随意乱动,不听指挥造成损失由行为人按价赔偿。

九、不得擅自使用非法复制和来历不明的光盘和软盘,一经发现一律没收,如带有病毒追究责任。

十、如上机处理文件和打印材料须经主管领导批准。

十一、物品的人为损坏,按价赔偿,物品的丢失追查直接责任人,由直接责任者赔偿。

十二、本室一切设备及备品未经主管领导允许不得私自带出室外,所有物品进出必须有台帐。

十三、雷雨天必须关机,无特殊情况不准开机。

音乐室管理制度

一、音乐室由上音乐课教师负责管理。

二、管理人员要认真做好添置设备登记,音乐器材应规范摆放整齐。

三、注意室内清洁,不准带东西在室内吃,不准乱丢纸屑、杂物、不准在座台、墙壁乱刻乱画。

四、上课、排练节目,学生要有秩序进入室内,按规定的地方排练,就座,室内保持安静,不准随意喧哗、走动、打闹。

五、爱护音乐器材,没有取得音乐教师允许,不准随意动用乐器,如违者造成损失,照价赔偿。

六、集体性文艺活动,音乐教师要提前准备好器材。每次活动完,要检查器材放置,关锁好门窗,如失职造成损失,按损失程度,追究其责任。

七、音乐器材借出和非音乐教师使用,必须经学校主管领导同意方可借出或开门使用。如借出、使用损坏或遗失,照价赔偿。

八、音乐器材一般不外借,外单位借用,应经学校领导审批,出据借条, 定期归还。对私人一律不外借。

体育器材管理制度

一、体育器材设备是学校的基本建设之一,必须切实加强管理,确保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和课外训练活动的正常开展。

二、体育器材设备按目录进行分类入帐,做到帐物相符,帐帐相符。每学期末清点一次,每年底与总务处对帐一次。

三、体育器材分类存放,定位定橱,陈列有序。要保持室内整洁,按器材性能要求做好防尘、防潮、防压、防照射等工作。损坏的器材要及时维修,使器材设备经常处于完好状态。

四、任课教师使用时必须提前两节课填交“体育器材使用通知单”。保管人员应按时准备好器材,并作必要的检查,确保体育课教学的正常进行。

五、一切器材设备的领用和归还均应登记,并检查器材的完好情况。对于损坏、丢失的器材应按有关规定处理。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长期占用。

六、所借器材设备在使用时,任何人不得擅自转借或持物离开教练场地,如发现,保管人员有权收回,并提出批评。

七、各种器材设备一般不外借。外单位借用,应经学校领导审批,出据借条, 定期归还。对私人一律不外借。

八、保管人员如有变动,应认真办理移交手续。移交时,学校领导应当场监交,按帐点物,逐件交接。遇有帐物不符时,要查明原因。并按有关规定及时处理。最后应由三方签字方能生效。

小学图书阅览室借阅制度

为了让大家更方便、快捷、有序地借阅图书,特做出以下规定:

一、教职工由本人办理借书事宜,学生由语文教师(或班主任)统一组织办理借书。

二、学生每人次可借阅图书1本(班内可由语文教师组织互换),借期15天,逾期未看完者,须办理续借手续。

三、职工每次可借阅一般图书2本,借期30天,逾期未看完者,须办理续借手续。借阅与本学期所任课程相关的专业书或专业参考书,借期2个月,到期未看完者,须办理续借手续。为保证绝大多数读者的权益,请按规定的借阅期限归还所借图书。超过借阅期限,将被禁止一个月借书。

四、工具书一律不外借,只限在阅览室内查阅。

五、读者要爱护图书,不得污损、撕毁、批注和丢失,如有上述情况应按制度赔偿。对于违章的读者,在未办妥有关赔偿手续前,暂停其借阅权利。

六、书刊遗失,尽量购买原版本图书赔偿 ,否则以书刊价格的5倍赔偿。套书籍遗失一本,按成套书价赔偿。图书室将所有罚款与赔书款,全部纳入购书经费。

七、教职工调离学校,学生毕业离校时应交回全部借书,否则不予办理相关手续。

八、借阅图书的时间是周一至周五每天安排一班级借阅。

第2篇: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范文

关键词:科研管理;民族院校;绩效考核制;激励机制

“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是高等学校的三项基本职能。“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以来,高校科学研究发展迅速,科研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

民族院校承担着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高素质人才,发展高科技、提供高水平服务的重任。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政策倾斜,我国民族院校取得了较快发展,办学条件显著提高,科研条件不断改善。但是,相对国内外高水平综合院校而言,我国民族院校科研工作普遍存在以教学为主,科研为辅的现象。教师的工作量以教学的课时计算,科研工作没有被纳入工作量的计算范围,从事科研工作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导致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很低,科技后备力量匮乏、观念落后。

然而,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一方面,科研能够促进教师学术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也能丰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学能为科研提供新的思路和启发。要想突破瓶颈,建设有特色的,高水平、世界一流民族大学,民族院校应该把科研和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正确引导民族院校科研方向、促进民族院校科研健康发展,高校科研管理体制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管理理念和机制,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

第一,以广大教师和研究生为主体,以人为本。教师和研究生是科研工作的主体,科研工作应把广大教师和研究生放在首位,强调科研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采取措施创造有利于科研发展的环境,打破传统学科界限,融合优化资源优势,引导科研方向及资源配置,带动整体科研实力的提高。正确处理和平衡教学和科研的关系,通过教学为少数民族地区输送合格毕业生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注重科研工作和创新对学校整体实力和当地社会经济的推动作用,适应社会对高校科学发展的需要。

第二,以绩效评估为手段,完善考核制度。绩效考核是对教师科研工作的评价机制。由于科研工作具有探索性,潜在性及效果滞后的特点,而科研工作绩效评估要充分考虑科学性、公正性,给考核评价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以往对科研项目的考核更多地注重形式,而忽视了对项目执行的过程和经费绩效的考核,没有形成对科研项目进行绩效评估的制度,没有对科研项目的投入和产出进行评估,取得的所谓成果不能得到实际应用,成果转化率低。应该采取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正确处理好“质”与“量”的关系,不能以科研成果的数量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或尺度,避免助长单纯以量取胜的投机心理和限制束缚那些难度较大或者周期较长的科学研究活动。

定性方法主要是指邀请熟知被评科研项目领域前沿知识和国内外发展动态的知名专家进行同行评议方法,利用群体的智慧形成正确的判断。但是,由于定性评价容易受到学术偏好和人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应该注意使评价主体多元化、社会化,避免偏见、冲突、欺诈或其它影响评价结果信度和效度的现象产生,增强评价结果的信度和效度,确保评价的可靠性。

定量方法主要是一种指标量化评价方法,主要是针对不同的评价对象制定不同的评价指标,并给各指标赋予不同权重,最后将各指标的不同等级得分与其权重系数相乘得出该指标的最后得分。在制定绩效评估体系时,必须依据学校科研基础与科研目标、科研发展与学校整体定位等因素。遵循客观性、整体性、导向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通过绩效管理提高资助项目的准确性和经费效益,从而达到既能保证科研经费真正用在科研工作上,又能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提高科研工作效率和效益的目的。

第三,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合理有效的、公平公正的激励措施可以引导科研向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鼓励科研人员出成果、出高质量的成果。首先,应该采取物质激励和精神鼓励相结合的形式,以奖金、学术称号、荣誉证书等形式让高校老师得到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双重满足,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其次,要根据年龄、职称、科研能力和学术领域等因素将科研人员分为不同的层级,每一层级用不同的科研标准衡量,在鼓励基础较差的中青年教师的同事,也不能挫伤老年教师的积极性。然后,积极营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学术环境,肯定高水平人才和他们的劳动成果,对高水平学术论文、学术专著,获奖成果和技术专利等给予适当的奖励。最后,引人竞争机制,优胜劣汰,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挖掘他们自身的潜力和创新能力。

民族高校科研活动的日益发展要求更系统的、更先进的,多样化的科研管理体系为其指引方向和提供服务。进一步完善民族高校科研管理体制,为广大的科研工作者提供良好的环境,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机制和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调动科研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民族地区的生活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杜学亮高校科研管理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管理观察,2009,(5)。

[2]冯敏,高校科研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3)。

[3]高乐敏,高校科研管理体制的国际比较与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4]韩小彬,激励机制在高校科研管理中的构建[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20(5)。

第3篇: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范文

一、工作完成情况

(一)制度建设方面

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强化医疗废物环境监管,做好医疗废物应急处置工作,按照上级主管部门安排,我局转发了省卫建委《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期间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工作的通知XX局转发的《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医疗废物应急处置管理与技术指南(试行)>》、市卫生健康委《关于印发xx市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集中整治百日攻坚行动工作方案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做好全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下属各医疗卫生单位严格贯彻落实,严格医疗废物信息报送制度。

(二)规范化医废暂存点设置和上交方面

为确保医疗废弃物集中化、规范化处置率达到100%,2020年,全县20家医疗卫生单位均设置了具备防鼠、防蝇、防蟑螂以及防渗漏和雨水冲刷等安全措施的医疗废弃物暂存点,和平凉市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置中心签订了《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置协议》,各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辖区的所有村卫生室、社区服务站、个体诊所签订了《医疗废弃物集中上交协议》,平凉市医废中心每月3次到各医疗卫生单位集中收集医疗废弃物,并出具《医疗废弃物运转联单》,做到了辖区医疗废物集中、规范处置,有效防止了医疗废弃物外流和污染等问题的发生,指标完成率100%。

(三)医疗废物申报登记、备案方面

为严格落实医疗废物申报登记、备案管理制度,2020年在县生态环境局备案的35家产生医疗废弃物的医疗卫生单位,按照相关要,在规定时限内均在甘肃省固体废物环境监管平台上及时进行备案、登记,并全部申报了2019年医废信息。

二、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第4篇: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范文

【关键词】会计制度建设现实性

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是各单位根据国家会计 法律 、法规、规章、制度的规定,结合本单位经营管理和业务管理的特点和要求而制定的旨在规范单位内部会计管理活动的制度和办法。建立健全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是贯彻执行国家会计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保证单位会计工作有序进行的重要措施,也是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手段。实践证明,建立并严格执行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会计基础工作就比较扎实,会计工作在 经济 管理中就能有效发挥作用。因此,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发展 ,各单位要认识到加强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把加强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建设工作与改善经营管理、建立 现代 企业 制度结合起来,要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健全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使会计工作在单位经营管理工作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一、加强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1.加强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建设是贯彻会计法规制度的重要基础

为了规范和加强会计工作,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会计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这些会计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是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和从事会计管理的基本依据。国家制定的会计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只是从全国会计工作的总体要求出发制定的,尽管在制定过程中尽可能地考虑不同地区、部门、行业、单位的会计工作要求和特点,以及不同会计工作水平的要求,但相对于具体的会计单位而言,国家的会计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各项规定仍需要结合本单位生产经营和业务管理的特点,要求进行具体化,并作必要的补充,以使会计管理工作能渗透到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这种对国家会计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具体化的办法和措施,就是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是国家会计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必要补充,是贯彻实施国家会计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重要基础和保证。因此,各单位必须充分重视和不断加强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建设。

2.加强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建设是规范会计工作秩序的客观要求

会计工作涉及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处理不当将会影响有关方面的利益,因此会计工作必须依法进行。从1996年以来进行的整顿会计工作程序情况看,许多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不健全,会计核算混乱,财务收支失控,不仅损害了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也对本单位的经营管理带来消极影响。因此,各单位应当加强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建设,使内部会计管理工作的程序、方法、要求等制度化、规范化,这样才能保证会计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规范有序,才能保证会计工作在单位经济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3.加强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建设是完善会计管理制度体系的要求

1992年我国财务会计制度实行重大改革以后,会计管理制度体系也相应发生了较大变化,通常认为由四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为会计法律,即《会计法》;第二层次为会计行政法规,如《总会计师条例》、《企业会计准则》等;第三层次为会计规章,如行业会计核算制度等;第四层次是单位根据会计法规、制度要求制定的内部会计制度。很显然,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是新的会计管理制度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以企业单位会计工作为例,《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和行业会计核算制度对企业会计工作的原则,基本方法和程序做出了规定,特别是赋予企业一定的理财自主权和会计核算选择权,为企业会计工作更好地为经营管理服务提供了制度保证,但是上述规定只是指明了企业会计工作的方向和目标,实现这些目标还需要企业根据上述规定并结合内部管理要求进行充实和细化,才能使会计法规的规定和理财自主权落到实处,进而保证新的会计管理制度体系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4.加强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建设是改善单位经营管理的重要保证

财务会计管理是单位内部管理的中心环节,是一项重要的综合性、职能性管理工作。一般而言,会计工作可以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会计法规制度侧重于对财务会计的基本要求做出规定,管理会计方面的内容则因其是单位内部的管理行为而未涉及。但并不是说在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者之间可以厚此薄彼,实际上,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都是单位内部管理的重要手段。因此,必须制定一套规范完整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充分保证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更好地参与单位内部经济管理,使会计工作渗透到单位内部管理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不仅有利于会计工作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更有利于改善单位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二、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基本内容

各单位建立哪些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各项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包括哪些内容,主要取决于单位内部的经营管理需要,不同类型的单位也会对内部会计管理有不同的选择,如行政单位往往不需要建立成本核算制度等。但仅从会计行业总体要求出发,包括以下内容。

1.内部会计管理体系

单位内部会计管理体系,主要是指一个单位的会计工作组织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1)明确单位领导人对会计工作的领导职责。根据《会计法》的规定,单位领导人应当对会计工作全面负责;领导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和单位其他人员认真执行会计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督促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贯彻实施;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准确、完整,保障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对忠于职守,做出显著成绩的会计人员进行表彰奖励。(2)明确总会计师对会计工作的领导职责。根据《会计法》,《总会计师条例》的规定,需要设置总会计师的单位应当依法设置总会计师。设置总会计师的单位,应当按照《会计法》和《总会计师条例》的规定,明确总会计师的职责、权限。(3)决定会计机构的设置,明确会计机构以及会计机构负责人(或者会计主管人员)的职责。会计机构的设置原则,会计机构的职责以及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职责,应当按照《会计法》的原则,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做出规定。(4)明确会计机构与其他职能机构的分工与关系。会计部门与单位内部其他部门如统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销售部门、物资管理部门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工作中经常发生业务联系,非常有必要明确它们之间的职责、分工,有利于明确责任、加强协作,也有利于管理者的监督、考核。(5)确定单位内部的会计核算组织形式。主要是明确单位内部的会计核算组织体系,即实行集体核算,还是实行分散核算(如二级核算、三级核算)。

2.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

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是单位内部会计人员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主要内容包括:会计人员工作岗位的设置,各个会计工作岗位的职责和工作标准;各会计工作岗位的人员和具体分工,会计工作岗位轮换办法;对各会计工作岗位的考核办法等。

3.账务处理程序制度

账务处理程序制度主要是对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核算流程和基本方法的规定。其主要内容包括:根据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确定单位会计科目和明细科目的设置和使用范围;根据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和单位会计核算的要求,确定本单位会计凭证格式、填制要求、审核要求、传递程序、保管要求等;根据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和单位会计核算的要求,确定本单位的总账、明细账、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各种辅助账等的设置、格式、登记、对账、结算、改错等要求;根据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确定对外财务报告的种类和编制要求,同时根据单位内部管理需要确定单位内部会计指标体系和考核要求。

4.内部牵制制度

内部牵制制度,是内部 会计 控制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制定该项制度时,应当与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结合起来考虑。其主要内容包括:内部牵制制度的原则,包括机构分离、职务分离、钱账分离、账物分离等;对出纳等岗位的职责和限制性规定;有关部门或领导对限制性岗位的定期检查办法。

5.稽核制度

稽核制度是指在会计机构内部指定专人对有关会计账证进行审核、复查的一种制度,该项制度的建立也应当结合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一并进行考虑。主要内容包括:稽核工作的组织形式和具体分工;稽核工作的职责、权限;稽核工作的程序和基本方法等。

6.原始记录管理制度

原始记录是会计核算工作的基础环节。建立规范的原始记录管理制度,对会计核算工作的正常进行起重要保证作用。其主要内容包括:原始记录的格式、内容和填制方法,包括填制、签署、传递、汇集、反馈要求等;原始记录的审核要求;有关人员对原始记录管理的责任等。

7.定额管理制度

定额管理制度是指确定定额制定依据、制定程序、考核方法、奖惩措施的制度。主要内容包括:定额管理的范围,制定和修订定额的依据、方法、程序;明确定额的执行、考核、奖惩的具体办法等。

8.计量验收制度

计量验收制度是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基础。主要内容包括:计量检测手段和方法;计量验收管理的要求;计量验收人员的责任和奖惩办法等。

9.财产清查制度

各单位应当建立财产清查制度,建立财产清查制度,是保证会计核算正常进行和会计核算质量的重要措施。主要内容包括:财产清查的范围;财产清查的组织领导;;财产清查的期限和程序、方法、要求;财产清查中发现问题的处理程序、报批程序;对财产管理人员的奖惩制度等。

10.财务收支审批制度

财务收支审批制度是指确定财务收支审批范围、审批人员、审批权限、审批程序及其责任的制度。建立健全财务收支审批制度,是财务会计工作的关键环节。主要内容包括:确定财务收支审批人员和审批权限。具体说来,应当明确单位领导人、总会计师、会计机构负责人、其他有关机构负责人审批财务收支的范围和最高限额;超过规定限额应当报批的程序。确定财务收支审批程序,包括经办人、审核人、批准人等应当履行的手续及承担的责任等。明确对财务收支中违反规定的责任人和领导人的处理要求。

11.成本核算制度

成本核算制度主要适用于 企业 单位。主要内容包括:成本核算对象的确定;成本核算方法和程序的确定;有关成本基础制度的制定;成本考核和成本分析等。

12.财务会计分析制度

建立定期财务会计分析制度,检查财务会计指标落实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相应改进措施,是加强单位内部管理,不断提高 经济 效益的重要施。主要内容包括:财务会计分析的时间、召集形式,参加的部门和人员;财务会计分析的内容和分析方法;财务会计分析报告的编写要求等。

三、制定内部会计管理制度遵循的原则

制定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以保证内部会计管理制度 科学 、合理,切实可行。

1.合法性原则

即各单位制定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应当符合并严格执行 法律 、法规和国家统一的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依法办事是会计工作的首要准则,也是制定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首要原则。尽管会计法规赋予各单位一定的理财自主权和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权,但上述自主权如果超出会计法规允许的范围和界限,并对经济管理活动产生消极影响,则是会计法规所不允许的。

2.适应性原则

即各单位制定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应当体现本单位的生产经营、业务管理的特点和要求,不能因追求先进而脱离本单位的实际,也不能生搬硬套书本上或其他单位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必须从本单位的实际出发,才能使内部会计管理制度适应内部管理要求并发挥作用。

3.规范性原则

即各单位制定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应当全面规范本单位的各项会计工作,保证会计工作的有序进行。规范性原则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符合并体现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不能与会计学的基本要求相违背;另一方面,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内容要全面,规范会计事务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不能顾此失彼。

4.科学性原则

制定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合理,使所制定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能便于操作和执行,缺乏科学性或不易操作的管理制度,就不会有生命力。

(2)利于控制,即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必须体现内部控制的要求,有效的内部控制是 现代 管理的基本要求,而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必须体现这方面的要求。

(3)便于检查,即能有了解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手段和途径,如果所制定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无法检查执行情况,制度也就失去了控制和规范的作用。

(4)定期完善,即各单位所制定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应当根据执行情况和管理需要不断完善,以保证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更加适应管理需要。

参考 文献 :

[1]财政部会计司.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讲话[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第5篇: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范文

关键词:制度建设;高校;行政管理

高校在发展过程中行政管理工作尤其重要,它不仅影响高校的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同时也直接关系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但是我国高校普遍存在行政管理效率低、机构繁杂、官本位意识强、管理制度不健全、观念滞后等问题。现阶段,为了促进高校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对高校行政管理工作进行改革和创新,以便使高校各方面的发展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同时从制度建设的教育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促进高校又快又好的发展。

一、制度建设在高校行政管理中的意义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是指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为了实现工作目标制定相关制度、依靠一些管理机构、采取一定的措施,带领教师和学生对高校各个方面工作进行的管理。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是高校工作中一项重要内容,在教育制度不断改革发展的当今环境下只有将制度建设融入到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才能有效提高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效率。

1.制度建设是高校行政管理的前提保障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实施要依靠一定的制度和机构,同时采取相关措施发挥行政职能,通过计划、组织等手段对高校的人财物进行管理,保障学校发展目标的完成。而制度建设是保障高校各项管理工作良好进展的前提,好的制度能够有效遏制高校不法分子的不轨行为,而坏的制度会制约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产生更为严重的影响。所以制度建设对于高校管理具有长期性、全局性、稳定性和根本性特点,制度建设是高校管理工作开展的决定性因素。从这方面来看,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必须在完善的规章制度下才能有效的进行。

2.制度建设能够有效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

高校管理工作涉及面比较广,是一项系统性管理工程,必须有严密的管理组织对其进行制度约束才能更好的发挥其管理作用。目前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存在严重的“人治”现象,导致依法治校的理念不能够完全在高校内部执行。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依然存在较多的问题,比如事难办、门难进、办事程序复杂、行政机构膨胀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而通过制度保障对高校行政管理程序进行有效的制约,规范高校各个行政部门管理行为,减少不必要的程序和机构,能够有效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

3.加强制度建设是高校行政改革的必然发展趋势

近几年,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发展,教育办学环境良好,高等院校获得较好的发展,各个高校的办学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学校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同时也给高校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新的发展形势下,高校很多原有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高校发展,必须适时加以创新,将原有的不适应高校发展的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高校管理质量,促进高校办学效益的提高。所以说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必须进行改革、创新,加强高校制度建设,从而有效促进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

二、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校不断改革与发展,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也需要不断地改革与创新。目前,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方面还存在较多问题,严重制约高校进一步发展。必须对这些问题进行积极的整改,重视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提高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效率,加强高校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促进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全面发展。

1.高校行政管理机构繁杂、层次多,管理方式滞后

很多高校在行政管理方面仍然使用传统管理理念和方法,仍然有很多人认为高校属于行政机构,校长和书记首先是官员,并且在行政待遇方面一些重点高校为副部级、本科院校为正厅级等,这种理念严重滞后。而且在领导方式方面有些人认为学校校长领导院长、院长领导系主任、系主任领导教研主任等,这种观念完全套用政府机关行政级别。高校管理机构比较多,层次复杂,导致在管理过程中出现多头领导,不仅降低行政管理效率,而且不利于高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另外,这种现象还容易导致很多行政管理人员不积极开展教育管理工作,而是更多的考虑个人级别的升迁问题,有些部门比较热衷于校内机构的升格事宜,这样不利于学校管理工作的开展,影响高校的进一步发展。

2.行政管理中官本位意识严重

有些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思想定位不正确,在工作中将其程序划定为:需求、请示、报告、批示,这种程序认为领导是一切内行。在工作过程中不是从广大学生和教职工角度出发,而是从自身方便角度出发。为群众服务的意识比较差,官本位思想突出,在办事过程中形成“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情况,降低行政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有些能够立刻解决的事项也会一拖再拖,能够一次接清楚的工作非要跑个两三次,这种工作拖延、承接性差的工作模式严重影响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提高。比如有些人将个人发展、升迁问题放到首位,而将学生论文、职称评级,以及师生、二级单位等事项放在脑后。另外,我国高校的权力结构延袭行政权力模式,在过去的确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改变,这种方式已经不应是现代高校的发展,可能会削弱学术权威的发挥,同时可能会遏制基层创造性的发挥,制约高校基本功能的实现。这种理念还可能导致高校各种群体利益难易实现,致使高校各种政策不能通过合法的途径实施。高校行政管理权力泛滥最终会打击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积极性,使高校教学目标难以实现,制约高校的进步和发展。

3.规章制度体系不完善

高校建设在国家经济、社会及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高校的教学、科研等职能范围和内涵不断扩充,各类服务机构不断增多,在工作过程中需要处理的新情况、新问题等层出不穷,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高校相应的规章制度没有及时跟上时展的步伐,导致很多高校规章制度体系不完善,制约高校全面发展。首先高校规章制度缺乏宏观指导,比如学校在运行过程中其章程、议事规则以及对二级委员会、职能部门的职责规定,另外还有学校各方面工作的指导性文件等没有宏观调控性。其次高校在行政管理方面对于一些原则性的规定没有真正具体地去落实,也没有制定出详实的实施方案和和细则,导致这些规定无法真正落实。再次高校制度管理方面缺少工作指南性文件的指导,很多具体工作的做法没有文字描述,一般是老人传新人,容易导致规章制度比严格等问题。而且对于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和矛盾的处理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处理上,不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剖析,导致规章制度执行力不强。另外,规章制度重复和交叉现象比较多,出现很多补充性质的规章制度,也严重制约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

4.高校规章制度缺乏稳定性和维护

高校管理制度严重缺乏稳定性,往往是朝令夕改,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形成规范和引导作用。规章制度从本质方面来说其具有共同的信息,在接受这一共同信息的人群中能够减少个人在群体中行动的不确定性。所以健全的规章制度有利于减少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不确定性。另外,高校制度存在较大的随意性,高校在实际工作中很少对规章制度进行统筹规划,甚至同一件事会一年一个政策,导致规章制度没有预见性,影响高校整体规章制度连续性、稳定性发展,同时也影响高校规章制度整体效率的提高。高校在管理活动中拥有一份完整的制度不仅需要进行科学的制定,而且需要高校根据实际发展情况进行不断的修整,以便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发展需求。但是在实际发展中高校的规章制度制定者常常会忽略这一问题,往往一个规章制度使用很长时间,导致有些规章制度不适应高校行政管理的发展。比如某大学1996年制定的导师指导研究生政策为一年只能选定2-3名研究生,而这一制度在高校扩招以后明显不适用,因为研究生的数量大幅度上升,一名导师必须指导7-8名研究生才能完成当年的限定标准。而近年来随着一大批年轻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的聘任,原来的招生数量又没有大的调整,学校出现了有的导师带不到学生的问题,可见,原先的规章制度明显不能适用于现在实际工作,必须进行修订才能切合实际需要。

三、从加强制度建设的角度看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方法

高校行政管理制度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复杂型工作,在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并且在发展中不断完善这项管理制度,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执行和监督,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针对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具体情况,要想进一步提高提高行政管理工作效率,必须要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机关工作运行机制,积极推行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1.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各个职能部门岗位职责

高校行政管理部门加强制度建设方面需要有一套完整并且与之相适应的配套机制,以便保证行政管理工作过程中明确岗位职责,强化部门责任管理。在工作过程中要按照高效、精简的原则确定高校各级部门,减少繁杂机构设置;同时公开各级部门工作职责,划分清晰各级部门的办事程序;不断完善决策监督机制,实行部门领导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强化对行政管理工作进行整改,有效提高行政管理工作效率。如果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在运行过程中没有明确各级教学事故的处理规定,缺乏对管理主体形成过错的解决措施,发生问题时只是一味的对管理对象进行惩戒,这样是很难达到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的目标。所以在实际工作中要建立横向沟通机制,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偏差问题,有效提高行政管理工作效率。

2.改进管理并强化服务责任制

在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必须重视服务管理职能的提高,积极推行首接负责和限时办结制度。这项制度的落实首先要接受询问和受理工作的行政人员必须积极主动的将询问事件解释清楚,并引导询问人高效完成工作。尽量一次性告知办事相关事项和所需要的材料。有关工作的所有审批事项必须实行限时办结,按照一定的程序在一定的事件内完成事务的处理,否则追究责任人。而且工作中的相关行政人员如果出现严重的不负责,违反相关规定,不履行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工作要求,导致国家或学校的利益受到损失的,按照危害后果追求其行政、经济等责任。另外在实际工作中相关责任人要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积极推行服务承诺。在工作的过程中以方便师生为作为工作原则。要结合高校实际工作情况,从行政人员日常行为规范方面入手开展工作,同时制定切实可行的服务承诺内容,并将内容向广大师生公开,接受师生的监督,以便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3.实施定岗定编制度,明确岗位责任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要积极完善岗位编制,以制度的形式确定每个岗位上的固定工作职责,保证每个岗位均有对应的承办者。每个科室、部门的行政人员的职责和岗位责任都要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另外,积极完善各项考核和奖惩机制,在实际工作中将考勤考核、职称评定、奖励优评等具体办事程序进行明确划分,避免不必要的人事纠纷事件的发生。将工作过程中的办事制度、时间限制等岗位要求等进行公布,接受师生的监督,提高工作人员工作效率。

4.加强信息沟通,提高办事效率

高校实现行政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必须积极拓展部门沟通渠道,部门决策制定过程中要广泛接纳各方意见,与师生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以便更好的为师生服务。行政管理人员作为学校领导的助手必须深入了解基层情况,以便为领导提供而更加贴切实际的工作资料。加强高校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保障校内信息的畅通无阻,提高高校管理部门的办事效率,各项工作都要在具体的时间限制内完成,做好工作不拖延、不推诿;对于上级的指示、基层单位的请示、师生的报告以及兄弟单位的协调要求等要做到及时上报和反馈,并做到有始有终。从基层工作抓起,有序协调开展各项事务,使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处于一个高效、便捷、规范的运行状态下,实现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效率的有效提高。

5.严格考核体系,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质

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要结合自身实际发展情况制定一套科学、合理且操作性较强的绩效考核体系,以便对行政管理人员实施的有效的考核管理,并制定合理的奖惩制度,在工作中严格落实和执行;同时要加强行政管理管理人员的培训,在校园内部开展定期、不定期的培训工作,以便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保证高效行政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通过以上我们对高校行政管理工作问题的综合分析,发现从制度建设方面提高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是一项比较复杂和系统的工作,涉及的行政管理工作比较多,不管是从学术权利、行政权力、专业人员、骨干教师还是基层学生等方面进行管理都要健全规章制度建设,并加强监督和执行,将高校行政管理规章制度工作切实落实到实际管理中,有效提高高校行政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促进高校工作的进一步提高,积极推动高校健康、稳定发展。

作者:薛永斌 单位:中国传媒大学MBA学院

参考文献:

[1]徐柏.论制度建设与高校行政管理[J].统计与管理,2014(5):161-162,163

[2]刘敏姬.从制度建设的角度思考高校行政管理效率提高[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27(7):127-130

[3]姜高月.高校行政管理中的规章制度建设[J].魅力中国,2011(13):208-209

[4]王干.高校行政管理与和谐新理念浅探[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9(6):65-66

[5]王娜娜.浅析高校行政管理党支部如何在建设和谐校园中发挥作用[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94-96

[6]赵宏斌,周伟.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问题、思路与启示[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5):274-276

第6篇: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范文

关键词:人本管理;以人为本;制度管理;有据可依

制度管理是基于章程、法律、政策等约束性文件开展的管理活动,人本管理则是建立在人本管理基础上建立的管理体系,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息息相关,对于企业而言,要提升管理效率,必须要合理应用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的模式。

一、人本管理的概念

人本管理,顾名思义,就是将“以人为本”作为指导思想的管理模式。相对于其他管理模式,人本管理更加注重人在管理过程中的定位,对人在经济活动、社会活动之中可能起到的功能,及其行为所带来的作用有着更为清晰的认识,将人作为管理活动的重心。

企业经营过程中,企业人员即是活动主体,又是被活动影响的客体。作为主体,企业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和理论基础知识,以及决策判断能力,同时作为客体,每个人的受教育水平、技能水平等方面的区别,也会导致每个人对接受管理命令的态度不同。只有使主体客体的目标发展方向相辅相成,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架起基于情感的桥梁,创造和谐良好的工作环境,加强管理的人性化,才能真正实现人本管理。

为了使被管理者能够有自主工作的积极性,改变原有的被动服从命令的认知,可以采用激励制度。激励制度可以分为奖励制度与施压制度,奖励制度可通过对员工进行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两种方式必须同时存在,可以最大程度的将员工的内在工作动力激发出来。压力制度可通过员工与员工、员工与上级等关系之间的良性竞争,加深员工对自己承担的工作的责任感和危机感,促使员工工作。

二、制度管理的概念

制度管理指的是组织将按照一定的规章准则、法制规定来对组织经营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情况进行管理和监督,在当今社会中,制度管理广泛的应用于国家政府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社会团体组织之中,极大程度的维持了工作、生活的正常秩序。

简单来说,制度管理中,组织的规章规定就是这个组织的法律,是衡量工作行为的标杆、度量尺。制度管理是逐步促进被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激励被管理者提高工作效率以达成最终的发展目标的过程中的必经之路。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通过制度管理,所有成员的相关工作行为活动都变得有据可依,使工作变得更为规范化、标准化,也能够不断的完善组织结构。

施行制度管理,应当选择自觉性高、自身能力强的人来管理,这样既可以起到带头作用,成为多数员工行为的楷模,便于管理,也能够将个人力量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使工作进行更为顺利。

三、人本管理与制度管理二者的联系

尽管人本管理和制度管理的思想重心不同(人本管理以人为本,制度管理以制度为本),但是这两种管理方式有着相同的目的,即提高企业组织的工作、生产效率,此外,这两种管理方式都应用于组织企业管理,基于利益共同体而存在。

由于人本管理和制度管理存在某些方面上的相同点,这两种管理模式生成了相得益彰的关系――人本管理需要在制度管理的基础上,制度管理为人本管理创造合适的、有利的环境条件;制度管理的大方向由人本管理决定,通过以人为本的管理,可以明显提高制度管理的效率。

想要将人本管理同制度管理联系起来,形成最有效、最高效的管理方式,应当遵循刚柔并济、张弛有度的原则。首先要将对企业规章制度的管理放在第一位,有了明确的制度后,被管理者的种种行为都有了评判的标准。制度不健全的企业,往往不够理性,更偏向于投机主义,想要长期经营妥善十分困难。其次,在制度管理中,不能只考虑到防止错误出现,更应该对正确的行为进行支持,这就需要用到人本管理的思想。及时给予员工正确引导,使其自主性和归属感增强,自然也能从根本上提高工作效率。

将人本管理同制度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够满足大部分被管理者的要求,调节工作气氛,使工作环境积极向上。也只有这样,企业组织的工作生产效率才会提高。

四、结语

人本管理和制度管理各有各的优势,现代企业组织的管理者应当汲取二者的长处优势,将其融会贯通,形成适合企业的刚柔并济、张弛有度的管理原则,不能仅仅偏向于其中一种而轻视另一种管理方式。相信随着科学理念的推广,人本结合制度的管理模式将会更加广泛的应用于企业组织管理之中。

参考文献:

[1]缪国书,张洛丹.公务员晋升制度的激励作用研究――基于“政治人”的人性假设视角[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1(09).

[2]祖湘莎. 人性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哲学内涵与实现――基于中国国情的研究[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09(01)

第7篇: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范文

摘 要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制度是行政事业单位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的一系列内部财务工作办法、规定和实施细则,不断完善自身内部财务制度,对推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乃至全局工作均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完善 行政事业单位 内部财务制度 建议 思考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制度是行政事业单位根据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地方财经法规、上级主管部门有关财务制度规定,为确保本单位财务工作科学和谐发展,结合实际制定的一系列内部财务工作办法、规定和实施细则。

一、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制度的重大意义

不断加强财务制度建设,全面完善内部财务制度体系,对促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乃至全局工作均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首先,完善内部财务制度建设是推进依法理财、科学理财的实际需要。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地方财经法规、上级主管部门有关财务制度规定,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规范和科学发展提供了全面宏观指导依据,但行政事业单位作为一个实体,要全面遵守落实上级各项法律法规制度规定,必须因地制宜制定出操作性强、规范性具体的内部财务工作制度,才能真正实现依法理财、科学理财。

其次,完善内部财务制度建设是实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长足发展的实际需要。财务工作要切实履行职能,实现长足发展,必须有一套健全完善的内部工作制度来加以指导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及时根据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地方财经法规和上级主管部门各项财务制度的修订,对自身内部财务工作制度加以完善,及时规范财务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才能真正实现财务工作的长足发展。

再次,完善内部财务制度建设是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工作全局科学发展的实际需要。财务工作牵涉面广,与各项日常工作息息相关,稍有不慎,就会影响工作全局。通过不断完善北部财务制度建设,对日常财务行为进行强有力的规范,不仅能提高财务工作效率,还能促进现有财务资源的充分合理使用,将极大地推进工作全局的科学发展。

另外,完善内部财务制度建设是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才队伍建设的实际需要。科学完善的内部财务制度建设,能不断规范会计人员日常业务行为,有效规避财会人员职业风险,促使财会人员不断养成依法依规开展业务活动的良好习惯,确保财会人员职业素养不断提升,有力推动会计人才队伍建设。

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制度的基本原则

(一)严格遵守上位法律法规制度的原则。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制度作为内部工作制度,必须严格依照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地方财经法规、上级主管部门财务工作制度规定不断完善,任何与上级各项规定相冲突的内容必须及时加以修订完善。

(二)及时性原则。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修订完善,必须紧跟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地方财经法规、上级主管部门财务工作制度规定的修订完善和实际需要而开展,应及时根据日常财务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现有财务制度进行进一步的修订完善。

(三)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修订完善,必须充分结合实际,确保财务制度体系对日常财务工作能起到全方位的规范和促进作用。

(四)前瞻性原则。制度的修订和完善必须具备一定的前瞻性,以尽量克服制度建设的时滞性。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修订完善应充分考虑自身财务工作在将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方向,而不能只顾当前。

三、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制度体系应包含的具体内容

(一)财务基础业务制度,其主要功能在于规范财务部门及财务人员的日常业务行为,具体应包括货币资金、财务人员工作交接、会计稽核等。

1.应依据《现金管理暂行条例》、《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支付结算办法》修订完善货币资金管理规定,对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及有关票据和印章的管理作出明确具体规定。

2.应依据《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制定财务人员工作交接管理规定和会计稽核管理规定,在财务人员工作交接管理规定中应明确财务人员工作交接内容、程序、监交人员;在会计稽核管理规定中应明确会计稽核人员的配备和分工、稽核工作方法和稽核岗位工作责任。

3.应依据《会计法》,制定财务报告编制办法,明确规定财务报告的编制程序和内容。

4.应依据会计电算化的有关管理规定,制定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明确会计电算化操作、账务处理、硬件设备维护、软件维护、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上机操作记录管理和岗位责任等内容。

5.应依据上级有关规定,制定财务开支审批规定,明确各岗位人员对各类财务开支的审核审批权限。

(二)与财务工作相关基础业务制度,其主要功能在于规范与财务工作密切相关的有关业务,具体应库存物资管理制度、医疗费用开支管理制度等。

1.应依据有关财务制度,制定库存物资材料管理规定,明确库存物资材料的入库、出库、清查程序和责任。

2.应依据有关财务制度,制定医疗费用开支管理规定,明确医疗费用开支范围、审批审核权限。

(三)经费财务管理制度,其主要功能在于规范经费各类财务收支行为,具体应包括经费预算管理、专项资金管理等方面内容。

1.应依据上级有关规定,制定经费预算管理规定,明确经费管理的基本任务、基本原则、财务部门编制经费预算时应遵循的有关原则、预算编制的基本方法、程序、部门预算编制及管理过程中各部门的相关责任义务等。

2.应依据专项资金管理有关法律法规,制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明确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申报、变更程序等。

3.应依据上级有关制度规定,制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实施办法,对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流程、相关人员职责作出具体规定。

4.应依据上级有关制度规定,制定国库集中支付工作实施办法,对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工作流程及相关岗位人员职责进行规范。

(四)事业单位经营收支财务管理制度,其主要功能在于对开展经营业务的事业单位经营性财务收支行为进行明确具体规范,具体应包括经营成本开支、经营材料管理、经营收入管理等内容。

1.应依据有关财务制度,制定经营收入回收管理规定,明确经营收入回收的组织领导、确认入账、回收措施方法、回收责任等内容。

2.应依据有关财务制度,制定经营成本开支管理规定,明确经营成本列支范围和列支标准。

(五)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其主要功能在于规范国有资产的日常管理使用维护行为,明确国有资产的管理责任、固定资产购建、调拨、报废、报损的审批程序等。

(六)基本建设及投资管理制度,其主要功能在于规范基本建设及投资管理行为。

应依据有关制度,制定基本建设及投资管理实施细则,明确基本建设立项、勘察设计、招投标管理、合同管理、施工管理、资金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叶月飞.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现代经济信息.2011(12).

第8篇: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范文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可概括划分为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两大类,前者是各种安全管理制度、章程、规定的总称,后者是各类安全操作规程、标准、规范的总称。

1.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一个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可根据管理面向的对象不同来划分,例如面向一般管理,应建立各种综合安全管理制度;面向安全技术,应建立安全技术管理制度;面向职业危害,应建立职业卫生管理制度等。通常可把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划分为以下四类:

(1)综合安全管理制度

包括安全生产总则、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技术措施管理、安全教育、安全检查、安全奖惩、“三同时”审批、安全检修管理、事故隐患管理与监控、事故管理、安全用火管理、承包合同安全管理、安全值班等规章制度。

(2)安全技术管理制度

包括特种作业管理、危险作业审批、危险设备管理、危险场所管理、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品管理、厂区交通运输管理、防火制度以及各生产岗位、各工种的安全操作规程等。

(3)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包括职业卫生管理、有毒有害物质监测、职业病、职业中毒管理。

(4)其他有关管理制度

如女工保护制度、劳动保护用品、保健食品、员工身体检查等。

例如,某化工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教育制度、安全检查制度、事故管理制度、“三同时”制度、安全作业证制度、安全技术措施管理制度、安全装置管理制度、安全检修制度、防火防爆制度、危险物品管理制度、防止急性中毒和抢救措施办法、要害岗位安全管理制度、劳动防护用具(品)和保健发放管理制度、厂区交通管理制度、仓库安全管理制度、建筑与安装安全管理制度、科研与设计安全管理制度等。

2.安全操作规程

在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同时,生产经营单位还必须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生产技术规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规程:

(1)每种产品生产的工艺规程和安全技术规程;

(2)各生产岗位的安全操作法,包括开停车、出料、包装、倒换、转换、装卸、运载以及紧急事故处理等操作的安全操作方法;

(3)生产设备、装置的安全检修规程;

第9篇: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范文

关键词:和谐工程管理

一、基本思路

工程项目管理既是运用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对工程项目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专业化活动。为提高工程项目管理水平,促进建设单位工程项目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必须严格遵守国家工程建设管理的相关规定,建立项目管理组织、明确项目管理人员的职责与工作关系,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全面实行责任追究制,规范项目管理行为,落实考核和评价项目管理成果的机制;坚持创新,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手段,不断改进和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项目管理组织

建设单位必须根据其承担职责的实际情况设置相关的职能部门,职能部门的建立应遵循的原则有:组织结构科学合理、有明确的管理目标和责任制度、组织成员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保持相对稳定,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组织应确定各相关项目管理组织的职责、权利和应承担的风险,组织管理层应按项目管理目标对项目进行协调和综合管理。组织管理层的项目管理活动应符合:制定项目管理制度、实施计划管理,保证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序流动,对项目管理层的工作进行指导、监督、检查、考核和服务。

项目组织应树立项目团队意识,应满足的要求有:围绕项目目标而形成和谐一致、高效运行的项目团队;建立协同工作的管理机制和工作模式;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和各方共享的信息工作平台,保证信息准确、及时和有效地传递;应有明确的目标、合理的运行程序和完善的工作制度;应注重管理绩效,有效发挥个体成员的积极性,并充分利用成员集体的协作成果;公司领导应对项目团队建设负责,培育团队精神,定期评估团队运作绩效,有效发挥和调动各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

在实践中,建设单位由副总经理牵头分管工程施工组织和工程质量监控,由工程施工管理部门和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具体负责现场建设管理工作。工程施工管理部门负责施工管理,组织并落实工程施工组织、施工技术方案、测量与计量等工作,现场管理人员实行责任分解管理;质量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工程质量管理,组织并落实工程质量方针和目标、质量控制和改进、质量检查和验收等工作,现场管理人员实行责任分解管理。

三、工程项目管理

建设单位必须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四项制度,狠抓“安全、质量、工期、投资”四项管理,实行业主负责、监理控制、施工保证、政府监督相结合的工程项目管理体制。

(一)切实履行项目法人职责

建设单位应切实履行项目法人职责,卓有成效地推进工程建设进程。一是健全完善项目法人治理结构,建章立制,规范运作;二是加强管理,建立领导分工负责制、处室目标管理责任制、职工工作岗位责任制的目标管理体系;三是多方筹集建设资金,满足工程建设需要;四是加强工程安全、质量、进度、投资管理,实行安全、质量责任追究制,确保工程进度达到计划目标,工程质量合格,工程施工安全;五是争优创先,开展文明工地、文明单位创建活动。

(二)严格安全生产管理

建设单位应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健全各级安全机构和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落实各项安全保证措施;开展经常性的施工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落实整改。积极开展“文明工地”创建活动,掀起安全文明施工高潮。

加强对工程参建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宣传、检查、支持、督促其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建立安全管理机构、安全管理体系,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制度、安全生产报批制度、安全检查(检测)制度、安全隐患整改制度、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制度、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完善安全警示标志、安全防护措施、安全生产环境,确保安全生产。一是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监管组织体系;二是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安全责任追究制;三是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好民爆物品管理,爆破取料管理,道路交通及车辆运输管理,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区社会治安管理等工作。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大检查,狠抓防范,严查隐患,落实整改,防范未然,杜绝事故发生,确保无安全事故发生。

(三)建设资金管理

建设单位应积极争取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加大力度通过银行贷款、地方自筹、招商引资等多项渠道,千方百计筹集工程建设资金,确保工程建设需要,为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建设资金保障。

建设单位应认真履行项目法人职责,采取有力措施,严控工程投资。一是认真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层层分解落实责任目标,拼抢进度、确保质量、狠抓安全,降低投资风险;二是严格执行建设监理制,督促监理单位认真履行“三控制、两管理、一协调”的监理职责,控制工程造价;三是严格执行招标投标制,通过公开招投标,竞价采购,合理降低工程造价;四是严格执行合同管理制度,加强合同履约管理、结算管理和财务管理,控制工程投资;五是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建立健全内控制约机制、运行制约机制、行为制约机制等三项长效机制,杜绝违纪、违规、违法行为的发生。六是对于比较复杂的工程,应委托造价咨询公司进行跟踪管理,必要邀请政府审计部门介入。

(四)严格遵守招投标制度

建设单位必须严格执行招标申请报批程序、指定媒介招标公告程序、投标资格预审程序,依法组织实施招标工作,遵循公平、公正、科学、择优的原则,通过招标、评标,优选择定的施工、监理队伍,确保其认真履行合同约定的各项职责。

(五)严格执行工程建设监理制

监理公司因承担工程建设监理工作任务,应设置工程监理项目部,按需要现场派驻结构、装饰、绿化、计量、造价管理等专业监理工程师进行监理。工程监理部应按照国家建设管理的法律、法规和监理合同的相关规定,严格履行“三控制、两管理、一协调”的监理职能,及时下达《监理规划》、《监理实施细则》及《单项工程质量管理实施细则》,采取旁站、巡视、平行检验及监理指令等方式实施工程监理,切实加强工程建设质量、进度、投资控制,强化合同管理、信息管理,积极协调参建各方的关系,切实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工程建设监理的重要作用。

监理单位在工程现场必须设置工程监理站,实施工程施工监理任务。监理站应实行总监负责的管理制度,监理站人员组织机构采取相应的管理形式,监理地质、测量、计量等专业监理工程师在总监理工程师统一领导下,紧密配合监理组开展各项监理工作。

(六)切实加强合同管理

建设单位应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相关法规的规定,制定并逐步完善《合同管理办法》、《工程结算管理办法》、《财务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切实加强合同管理。严格实施职责与岗位分离的内控制度。合同采购方案的拟定、履行与审批分离;合同洽谈的主持与合同审查、审签分离;工程计量、结算与申报、复核、审核、审查、审批分离;工程结算与财务支付分离。所有合同的订立和结算均按照施工单位申报、监理复核、建设单位业务部门和经济管理部门审核、分管领导审查、集体洽谈审定、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审签的层层签证把关程序规范运作。主要抓好以下三项工作:

1、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为了确保各项建设任务的顺利实施,规范合同管理程序,建设单位应制定相应制度,对合同类型、主要内容、内部审签程序、结算依据、价款调整、结算程序、资金支付等实质性内容进行明确界定,各部门应严格按照管理办法实施全面合同管理,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做好合同基础管理

完整、严谨的合同条款是履约的基础工作,建设单位应高度重视,参照相关行业示范文本拟定合同条款。在编制工程招标文件过程中,应抽调工程技术、经济方面的专业人才,以招标投标法为准则,参考相关招标文件示范文本,结合工程建设实际情况,配合设计单位编制完成招标文件。招标工作结束后,根据招标文件的规定,结合招标中对相关问题的澄清和答疑,合同条款参照相关行业标准示范文本拟定。对工程建设安全、进度、质量、造价、计量与结算等重点内容作出明确规定。实践证明,一份内容全面、条款清晰、界定明确的合同文本,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将合同履约纠纷减少至最低限度。

3、强化合同履行管理

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与合同相对方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分歧、发生纠纷。建设单位在按照合同的约定履行自身责任的同时,积极采取措施,督促合同相对方按照合同约定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

(七)加强工程进度管理

建设单位对施工单位的各项施工组织方案实行审批制度,切实加强施工组织管理,实施旬、月施工计划管理,按月下达施工进度计划,认真执行每周现场例会制度、每月工程例会制度,精心组织,精心施工,确保计划目标的完成。

(八)强化工程质量管理

建设单位应严格按照基本建设质量管理要求,认真贯彻执行“建设单位负责、监理单位控制、施工单位保证、政府监督”相结合的质量管理体制。质量监督站代表政府对工程进行质量监督,建设单位由一名副总经理负责工程质量管理,设立质量管理职能部门具体负责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监理单位配备各专业监理工程师进行工程质量控制;各施工单位均建立、健全项目经理为首的工程质量保证体系,确保工程施工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