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代农业农业科技背景范文

现代农业农业科技背景精选(九篇)

现代农业农业科技背景

第1篇:现代农业农业科技背景范文

1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创新的意义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对于农业经济而言,就是遵循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与自然发展规律为准则,结合现有的农业生产力,开展科学的组织模式,激发农村居民的劳动积极性,从而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扩大农村经济效益,实现农业经济水平的提升。为了更好地推动新农村发展与建设,积极提升农业经济水平和农村生产。积极探索农业经济创新模式,不但可消除农业经济发展的阻碍因素,使农业发展更加科学化,有效分配农村资源,推动该地区的长远发展。同时也助力农村朝着新方向发展,满足新时期农村发展需求。

1.1激发新农村发展水平,提高农业科研人才创造能力

为了全面推动农业经济模式的创新,必须全面发挥农业科技人才的创造力,积极营造良好的科研创新氛围,强化农业科技人才创新发展的积极性,从而有效推动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在农业经济创新过程中,必须打破传统模式下,强化农业科技人才的创新意识,突破传统模式的束缚,改善以往的思维方式,从而构建特色农业经济模式。

1.2促进现代化农业经济的飞速发展

就中国现阶段的农村发展来看,农村经济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政府部门提出的新农村建设政策,彻底颠覆了以往的农村发展模式,通过创新农业经济模式,全面实现了农村经济改革,满足新时展需求,助推农村经济的高效发展。

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传统农业经济模式存在的问题

2.1农业经济理念落后

在政府大力推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促使中国农业实现了集中化与产业化发展,所以,为了推动中国农业经济的长远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满足农村经济的健康增长,政府部门应该全力推进农业发展和经济创新体系。但是受到传统农业经济模式的制约,导致现阶段的农业经济方式落后,无法有效落实目标。此外,大部分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无法正确了解农业经济的价值,也不懂得团结合作和集中化经营的优势,习惯于各自为营,限制了现代化农业经济体系的发展,阻碍农业经济体系的落实。

2.2农业经济人员素质欠佳

结合现阶段的农业经济工作来看,许多基层地区的人员综合素质欠佳,不但不愿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还缺乏一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3政府支持力度不足

在经济水平不断进步的今天,农业经济成为了新农村发展的首要任务,农业经济无论是从经济上还是政策上,都依托政府部门的鼎力支持。但是就现阶段来看,我国政府部门虽然在政策上已经强化了农业经济意识,但是在经济投入上仍旧有所欠缺,导致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经济软硬件落后,信息化水平覆盖不全,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

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信息化的发展策略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了解农业经济的重要价值,并全面分析现有农业经济模式下的弊端,积极探索农业经济创新策略,促进中国农业经济信息化的发展。3.1强化经济意识为了更好地推动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必须结合信息化时代的优势,构建信息化农业经济平台。为此,首先要提升推广人员和农户的信息化意识。中国基层农业部门要充分认识农业经济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重视农业经济发展,积极开展组织培训和考察活动,强化地区农业经济推广人员的综合素养,提高思想认知,各地区农业部门还应该加强农业经济每个环节的监督与落实,强化农业经济的精细化水平,改变粗放式的模式,提升农户对农业经济的认同感,从而发挥出农业经济的科学性,调动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性,实现农业经济水平的全面推进。

3.2做好农业经济人才培养

其次,在农业经济工作中,还应该定期开展人员培训和考核工作,培养信息化应用型人才,打造专业的农业经济团队,实现农业经济信息化水平的全面提升。在信息技术全面覆盖的背景下,只有不断强化人才自身的知识水平,才能够推动农业经济水平的提升,促进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农业经济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离不开人才的支持。为此,必须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活动,聘请专家进行先进的农业经济经验指导和开展讲座,积极开展农业经济培训工作,加强人才的晋升考核,开展人才激励制度。此外,还可以拓展人才招聘途径,吸引优秀人才,建立完善的人才保障体系,切实提升农业经济水平。

第2篇:现代农业农业科技背景范文

关键词: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规划要点

1新时代农业园区的历史使命

党的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随后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等一系列重大会议都将其放在重要位置,深刻说明中央对乡村实现全面振兴的决心。此外,随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目标实现日期的日益临近,乡村如何摆脱贫困,如何才能稳定、健康地实现发展,实现全面小康,如何较为快速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等问题成为社会各界讨论的热点话题。社会各界为解决诸多乡村发展难题做了诸多有意义的探索,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探索中的重要成果。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7〕1号)、农业部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农发〔2017〕1号)精神,明确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是当前的紧迫任务,是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主线[1,2]。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诸多推动乡村发展的新方式被纳入实践,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业科技园作为农业园区推动乡村整体发展的2种模式被加以应用。长期以来,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关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农业科技园区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但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业科技园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3]。在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有明确表述:实施质量兴农战略要加快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步伐,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4]。由此可见,作为农业农村部牵头主管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与科技部牵头主管的农业科技园,都同时肩负着促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使命。2现代农业产业园与农业科技园规划要点内涵分析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业科技园作为2个相关部门分别牵头的推进农村发展的农业园区类型,其各自的发展方向、发展原则、建设标准等却容易被人所混淆。针对此问题,本文通过对2种不同园区的相关文件进行再次研读和比较分析,试图领悟其各自的规划特点,旨在通过更为直观的形式为园区规划及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一条思考的路径,减少

2类园区在规划发

展过程中的重复建设,实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促进农村农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2.1概念

就现代农业产业园概念界定而言,农业部、财政部关于开展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的通知(农计发〔2017〕40号)有过规范性表述: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在规模化种养基础上,通过“生产加加工加科技”,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创新体制机制,形成了明确的地理界限和一定的区域范围,建设水平比较领先的现代农业发展平台[5]。同样,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试行)(国科发农社字[2001]229号)也给出了农业科技园区的相461关表述:农业科技园区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的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是农业技术组装集成的载体,是市场与农户连接的纽带,是现代农业科技信息的辐射源,是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的基地[6]。而在2018年颁布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将其定义为:农业科技园区是指由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协调指导小组、有关部门及地方各级政府批准建设的各级农业科技园区。

2.2发展背景

从新时展背景来看,二者的提出都是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提升农业现代水平,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从二者所发挥的作用来看,基本都会落脚到促进农业增效,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农民增收,带动农民就业,脱贫致富;农村变强,提高农村整体发展水平。

2.3建设目标和发展方向

现代农业产业园作为新时期带动农业产业经济发展的农业园区类型之一,由农业农村部负责主管。其目标是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建成一批主导产业鲜明、现代要素集聚、生产设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等条件兼具的农业产业园区。从发展目标来看,现代农业产业园以产业集聚化、三产融合化、技术集成化、生产绿色化等为主要发展方向,与其发展目标深度契合。农业科技园作为由科技部为主管部门的带动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科技发展水平的园区发展模式,在新时期更注重于不断提高园区科技创新能力、园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断增强、带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科技园区打造成为现代农业创新发展的高地,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地,农业特色产业的示范区[7]。科技本身就意味着不断地向前进,结合新时期的发展需求,其总体发展方向趋于向高端化、集聚化、融合化和绿色化

2.4建设要求

从诸多归结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政策来看,园区主导产业精准明确,能够促进园区产值提升,提高园区建设水平;建设先进的现代技术与装备集成区,促进农业设备与技术的集成创新;努力发展三产融合产业,建设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新型经营主体创业创新孵化区,带动大众就业创业,促进农户增收等成为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要求。作为农业科技园来说,其要求具有明确的地理界限与一定的生产规模,以便于管理和生产活动的顺利开展;有各种专门的地块来进行各种科技研发、成果示范、推广和农民科技培训等不同类型的活动;有足够的科研开发能力来支撑自身发展,有完善的行政管理和服务管理体系来维护其正常的运转。

2.5建设原则

现代农业产业园作为农业产业经济发展的主体,其原则要求,政府在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建设过程中起引导作用;产业园自身的发展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用市场经济促进自身发展;要以农业产业为本,注重农业产业创新发展,积极引导各方参与农业生产;以农民的利益为落脚点,用绿色发展、生态友好的态度来面对生产,实现农村农业的现代化[8]。农业科技园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因其投资收益见效慢、投资额大且持续性强等特点,其原则为:由政府主导发展,通过市场运作的方法,以企业主体为依托,在带动农业科学研发技术提高、示范推广发展的同时,带动农民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借此促进农民增收,使农民从中受益[9,10]。

2.6要素需求

在要素需求方面,现代农业产业园与农业科技园都离不开资本、科技、人才、信息、市场、政策等发展现代园区所需的必要资源。二者在资源使用的数量上可能会有各自的侧重点,没有太大的要素需求差异。

2.7功能分区

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农业产业及相关产业为主,其布局以大规模生产基地、加工基地、物流产区、现代营销等基地或厂区的多样组合为主,没有固定的布局模式。相比较而言,农业科技园的布局模式较为固定,一般分为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3部分,有一定的比例要求。

2.8主管部门

现代农业产业园是以农业农村部为牵头单位,属农业农村部及下属各级管辖;农业科技园则是由科技部及下属各级机构为主管部门,二者分属于不同的管辖部门。所属主管部门的差异突出了二者之间发展应具有差异性。

2.9主要功能

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建设要求无形之中突出了其所蕴含的功能和作用。作为以产业融合、技术集成、创业平台、规模生产等特点突出的园区类型,其在助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产业业态创新、传播先进农业科学技术、带动农户创业就业、促进农户脱贫等诸多方面都有着巨大的作用,为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经济增长提供了有生力量。农业科技园以科技发展和人才培育为主要内容。科技功能主要集中于农业科学技术研发、技术成果的展示示范、推广应用等方面;人才培育功能主要体现在职业农民技术及农业相关培训与促进农村创新创业。是研发农业高新技术,提高农业发展水平、推动农业产业升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探索农业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等的重要载体[9,10]。

3现代农业产业园与农业科技园异同点

就农业现代产业园与农业科技园,其共同之处主要在于提出背景、最终目的等方面,二者共同服务于乡村振兴,目的也都是通过各种农业园区类型的建设,以不同的农业发展模式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科技园与现代农业产业园作为2种不同的园区类型,必具备自身的特有属性,有其发展的独特路径。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其发展方向、建设要求、原则、功能等方面。

第3篇:现代农业农业科技背景范文

【关键词】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低碳经济;解决对策

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主要依靠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化肥和农药不仅对环境造成破坏,而且化肥和农药的生产制造需要消耗化石能源。众所周知,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的能源,如果一旦使用完毕,对子孙后代的生存造成严重威胁。为摆脱这一困窘,低碳经济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低碳经济的概念是指实行能耗低、污染低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以科技创造为支撑,极大的提高了经济发展效率。[1]在低碳经济时代的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得以重新容光焕发。农业经济的低碳观念主要是指采用生态农业技术,摆脱对石油等化石能源的依赖,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又被称为脱石油农业经济,后现代农业经济。环境污染和资源的严重枯竭是世界各国所要面临的一大难题。如果人们对此问题不加重视,扔按照以前的方式肆无忌惮的开采和掠夺,无疑将会雪上加霜,人类的发展道路也许会穷途末路。在此背景下,人类只有走低碳经济的方式,进而创造低碳文明,才能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性,人类社会才有美好的明天。

1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中存在的问题

1.1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低,且不注意节约

众所周知,我国的耕地资源、淡水资源和草原占有量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总量多。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量就低很多了。伴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及工业规模的扩大,造成我国的耕地资源逐年减少。并且,由于过度放牧和无节制的森林砍伐,导致我国的水土流失严重。根据相关的数据调查,我国的农业灌溉用水效率仅为40%。[2]传统的灌溉方式造成水的利用率低下,所有这些粗犷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高效发展,更无从谈起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2农业生产方式落后且科技含量低

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更加的落后。一些地区的农业种植还延续传统的农业模式,农业机械使用力度低。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在农业增长的效果中贡献值最低。此外,虽然我国每年的农业成果众多,但都是华而不实,根本不能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1.3国家相关政策不完善,政策支持力度不到位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经济的发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政策。但是,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相关的农业政策更加完善,而不是蜻蜓点水。[3]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刚开始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是却无法形成规模化的效应。此外,与工业相比,政府在农业方面投入的资金相对较少。

2低碳经济时代,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策

2.1选择环境友好的农业发展路径

农业经济的发展进程中,摆脱对石油等化石能源的依赖,多使用有机肥,少使用农药和化肥,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4]要大力推行秸秆还田制度,提高突然中有机质的含量,恢复土壤的生产力。此外,就耕作方式来讲,要主要采用中耕和深耕作物相结合的方式,这样才能使根系得到充足的营养。

2.2农业经济发展进程中注意引进使用新技术

邓小平曾经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诚然,科技推动社会和时代的变革。在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汇总,要注意引进和吸收先进的农业技术。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农业经济效率。引进和吸收先进的农业技术,要重点做好以下几点。第一,对农民进行专业培训,培养农民的科学种植意识,提升农民的素质。农民是农业经济的主导者,只有农民的科技意识提升,才能引导农民选择科学种田。第二,政府要对农民引进和吸收先进农业技术进行补贴。现阶段国家对农民农机购买补贴和粮作物种植补贴就是很好的现象。第三,借助网络现代化,传播农业信息,如可利用手机APP将各种最新的农业信息推送给农民,这也在无形中对农民进行了培训。此外,要引导农民紧跟市场的需求种植农作物,才能避免农民白忙活一场的悲剧发生。好的农业结构,市场供需平衡,才能提高农民的收入。

2.3选择循环农业经济模式

循环农业,顾名思义,就是使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物循环利用,达到零污染零排放的目的。[5]我国的土地资源利用率低,循环农业成为必然的选择。在发展循环农业的时候,要注意农业用地、农业灌溉和农业循环的可持续性。只有各种农业资源的有机协调,才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循环农业遵循“农业资源农业产品农业废物再利用”的循环机制。在循环农业发展的过程中,着眼于农业产出和农业环境两个方面,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切不可顾此失彼。要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在循环农业的进程中大力引进新的技术,提高农业的产出,对环境更加的友好。目前,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循环农业的发展。我们要紧跟政策的步伐,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实现低碳时代农业经济的可持续,造福子孙后代。[6]

3结束语

在低碳经济大时代的背景下,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弊端逐渐显露,已无法适应低碳经济时代的需要。为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走一条环境友好、科技含量高的循环农业经济之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应有的贡献。作者简介:谢仪,1995年生,女,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

作者:谢仪 单位:武汉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张世军.低碳经济时代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途径[J].中外企业家,2015,(16):255.

[2]阮冬.低碳经济时代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讨[J].农业与技术,2015,35(06):227.

[3]卓骁峰,孙海清.低碳经济时代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11):268-270.

[4]刘军.低碳经济时代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探析[J].中国农业信息,2016,(03):17+20.

第4篇:现代农业农业科技背景范文

1农业经济管理概述

农业经济管理是指国家农业部门根据市场经济的变化规律对农业经济市场进行管理,国家采取有关措施干预农业经济,可以保障农业经济的平稳发展。在相关政策支持下,管理人员通过分析国家农业政策,对农业市场经济状况进行深度调研,再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发展情况,对农业经济市场做出适当干预。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时还要运用大数据技术,提高数据精准性。农业经济管理人员通过数据分析,详细规划农业生产环节和过程,确定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对农户进行生产指导,指导农户科学种植,包括科学规划农作物品种、农作物种植面积等,除此之外,还要重视农作物种植后的市场经济变化情况,根据农作物销售情况及时调整种植规模等[1]。

2农村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管理现状

农业经济发展情况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村发展水平。在实际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依旧存在例如管理机制不完善、工作人员素质低下的问题。有关部门需充分意识到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改变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2.1管理机制不完善

近些年来,虽然国家大力扶持农村地区发展,但是部分农村地区依然沿用传统的发展模式,存在管理机制不完善的问题。农村经济体制不完善、农业经济管理理念落后等问题明显阻碍了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体制难以适应经济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经济管理活动无法顺利展开。管理机制不完善,缺乏专业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农户无法及时掌握农业市场发展信息,这些因素均加大了农户的种植风险。为此,国家应高度重视,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农业经济管理机制[2]。

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研究策略

3.1完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

针对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关部门要做出及时的调整,特别是加大农业经济管理制度的建设。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方式逐渐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因此,应以现代农业管理为前提,不断优化和完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更新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经济管理部门应深入到农村地区,做好农村经济的调研工作,切实根据农村地区的具体情况对农业经济管理制度进行调整。地方政府需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区的不同情况对农业经济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及调整。管理人员需注重优化农业结构,丰富农作物种植品种,引导农户进行现代化种植,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有关部门要切实发挥网络信息技术的作用,做好地区内农业部门的信息共享工作。将优质的农业发展经验总结出来供其他地区的农业部门参考,逐步完善农业经济发展的理论体系,力求使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农业发展。

3.2优化农村经济产业结构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发展要更加规范化、绿色化。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农业经济管理人员要注重优化农村地区产业结构,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鼓励农户利用有机肥和现代农业种植技术生产绿色农产品。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产品的经济价值,进一步增加农户收益。为保障农产品顺利进入市场,有关部门要建立生产销售一条龙服务体系,减少流通风险,确保农产品加工后直接进入销售环节,建立直销模式,增加农户收入。一体化的生产与销售模式,既可以保障农户的收益,还能推动农村经济发展[3]。有关部门要加大资金投入,地方政府要采取各种措施扶持当地产业发展,尤其要促进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

3.3研发新型农业生产技术

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要注重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大力研发和运用新型农业技术,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农村地区的种植设施,提高农业经济发展的科学化水平。农村地区要引进高水平的农业技术人才,成立专门的农业研发实验工作室,专门研发新型农业技术。对农户进行专业技术指导,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农业经济管理人员要注重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农业生产过程进行监管,及时掌握农业发展情况,完成对农业信息采集、分析和处理工作,助推农村地区经济科学化和规模化发展。借助于先进的科学技术,既可以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人力物力投入,降低农业种植成本,又可以实现农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4]。

3.4培养农业经济管理人才

为做好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国家应重视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工作,为农业管理人员提供理论知识学习及培训机会,加大政府宣传指导,培养一大批高水平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鼓励管理人才外出学习和交流,逐步提高管理人才的工作水平,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科学指导[5]。地方农业部门可与农业高校建立紧密联系,直接从高校中选拔优质人才,做好人才对接工作,可适度将农业生产实践内容融入到高校理论课程当中,在提高学生就业率的同时也满足了农业部门对于人才的需求。综上所述,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重视农业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专业人才支持,还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有关部门要意识到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从完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优化农村经济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经济科学生产以及培养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等方面出发,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赵遵祥.基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路径分析[J].新农业,2020(21):55-56.

[2]刘玉荣.基于新农村建设的农业经济管理创新路径研究[J].中外企业家,2020(19):104.

[3]张倩.简析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路径[J].新西部,2020(18):59.

[4]白山稳.基于新农村建设的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研究[J].种子科技,2020,38(11):120-121.

第5篇:现代农业农业科技背景范文

一、背景新解:为什么说发展现代农业需要新型农民

现代农业是全面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全面实行现代管理手段、广泛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普遍使用现代生产资料、努力打造良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发达农业。发展这样的现代农业,必须以新型农民为人才支撑。

(一)发展现代农业要求农民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素质决定能力,素质决定水平,素质决定发展。新型农民与传统农民根本的区别就在于素质。只有具备较高素质的农民,才能用现展理念引领现代农业,用现代管理方式管理现代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现代农业,用现代生产资料打造现代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现代农业。没有农民的高素质,就没有现代农业发展理念的更新,就没有现代农业管理手段的变革,就没有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就没有现代产业体系的完善,发展现代农业当然也就无从谈起。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我们说,现代农业是一种“素质农业”,需要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二)发展现代农业要求农民具有较高的科技素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农业科技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当今世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正在蓬勃兴起。我们必须把农业科技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实现增产增收、提质增收、节本增收,为发展现代农业注入强劲动力。农民是现代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业科学技术的主要掌握者和运用者。拥有较高科技素质的新型农民,能运用新的农业技术,实现科学技术更好地向生产成果转化。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可以说,农民的科技素质直接决定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现代农业能否实现。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我们说,现代农业是一种“科技农业”,需要高科技素质的新型农民。

(三)发展现代农业要求农民具有经营管理素质。现代农业,不再是单打独斗、小打小闹的小农经济,而是大规模的区域化布局、集约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农产品也不再仅仅满足于自给自足,而是彻底地由产品转化为商品,要占领国内和国际两大市场。只有懂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才能驾驭千变万化的市场,才能冲破世界市场的“绿色壁垒”,在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农业经济效益最大化。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我们说,现代农业是一种“经营农业”,是一种“管理农业”,需要具有较高经营管理素质的新型农民。

二、特征描述:发展现代农业需要什么样的农民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是对新型农民的准确定位,放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视野下来思考,“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就呈现出如下特征:

(一)具备新理念。思想指导行动,理念推动创新。发展现代农业要求新型农民必须具有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新理念。这些新理念包括具有团结合作的理念,现代农业集约化生产、富于组织性、生产经营及生活方式趋于组织化,这要求新型农民要克服单打独斗、一盘散沙的状态,融入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产业链之中,团结合作,共同发展。具有开放包容的理念,现代农业是一种开放的农业,这要求新型农民要克服封闭自守、安于现状的状态,敞开胸怀,打开视野,借鉴国际社会发展现代农业的先进经验,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大市场,既要吸收国际先进农业的合理因素,又要打造我国现代农业的特色元素。具有敢于创业的理念,现代农业是一种创新的农业,这要求新型农民要克服小富即满、小富即安、恐惧风险的状态,要敢于创造和追求新的生活,具有鲜明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新的就业观念,勤而致富,富而思进,进而文明。

(二)成为新主体。这种主体性强调,新型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农民应该有这样一种主体意识、一种责任意识。是否拥有真正的主体性,是新型农民与传统农民的根本区别。改革开放之前的传统农民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处于依附和依赖的地位,一切经济活动由国家和集体来组织,农民缺乏必要的自主性、主动性、开放性和创造性,缺乏必要的独立性判断和创造性思维,也缺乏竞争压力和利益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在发展现代农业中,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允许农民从事商品生产、扶持农民兴办乡镇企业、鼓励农民搞多种经营和基层民主管理活动,农民的主体性逐渐增强,在勤劳致富愿望的驱动和市场竞争的压力下,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主体性力量。他们不仅意识到了自己就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而且通过树立现代管理理念、掌握现代管理手段、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在发展现代农业中大显身手,发挥了主体作用,为从整体上向当代新型农民过渡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三)掌握新知识。现代农业是知识密集型农业、是科技支撑型农业,在生产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表现出越来越高的知识化、智能化。这就要求新型农民必须掌握新知识,包括基础性知识,比如最基本的农业相关知识,这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人才专业知识和技术更新的前提;包括跨专业知识,包括市场经济知识,管理知识,种、养、加技术知识等,现代农业是生产领域广阔的农业,只有具备跨专业知识,尤其是相近专业的知识,才能在生产中较好地开展工作;包括前沿性知识,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知识更新速度极快,现代农业大大缩短了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时间,新型农民必须不断更新知识,及时了解学科前沿动态,具有一定的现代农业生产、劳务经济等方面的一技之长,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与产业创业开发能力,成为农业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适应市场经济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带头人。

(四)学习新科技。进入新世纪以来,以生物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先进技术飞速发展,新技术、新知识日新月异。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快速转变的背景下,培育新型农民必须以“具有较高科技素质”、“具有优化的知识结构”为特征。这样的新型农民必须有科学的理念,用国际国内先进的农业发展理念武装头脑,转变思维方式,创新发展模式,走出一条具有中国农村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必须掌握高效实用的农业新技术,如设施农业生产技术、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无土栽培技术、生态及植保技术、以自然养猪法为代表的先进畜禽养殖技术、以资源循环利用为目的的沼气技术等。

三、路径选择:怎样培养这样的新型农民

培育新型农民是一个系统工程,强化政府责任是根本,加强教育是基础,创新培养模式是重点,营造环境是关键。

(一)统一认识,强化政府责任。统一认识,强化政府责任是培育新型农民有力的思想政治保证。培养新型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问题。发展现代农业,归根结底,要由千千万万个具体的新型农民来组织实施,新型农民的素质决定着最终的成效。因此,新型农民的培育,就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问题。尊重新型农民的主体地位,发挥新型农民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主体作用,政府责无旁贷。同时,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培育新型农民将贯穿于整个过程。这也决定了新型农民的培育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必须有长远规划,有大量投入。这就要求各级政府要加大扶助和支持力度,加大财政投入,把培育新型农民纳入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规划,采取有效措施,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培育新型农民。

(二)加强教育,提升综合素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培育新型农民,提升其综合素质,必然要加强教育。一是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基础教育将直接决定我国未来农民队伍的素质。从长远看,提高农民素质,必须要高度重视农村的基础教育。要把农村义务教育摆到整个教育发展的战略地位和整个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优先领域,确保农村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发展的基本权利。二是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坚持“学用结合,按需施教”,把农村文化教育和科普教育结合起来,适当设置相应的农村经济、市场经济、乡镇企业等专业及课程,造就和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三是实施专项技能培训工程。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要提供对农民开放的农业科技培训项目,提高农民的务农技能和科技素质,帮助农民掌握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改善传统的务农方式,从而提高农产品产量和科技含量,增加农民收入,实施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增强劳动力就业能力。

(三)创新模式,确保培训效果。现代农业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培养新型农民必须贴近生产实际,进行实践锻炼,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区分层次,划分类别,创新模式,确保效果。一是培训模式要活。可以采取“学校+园区”培训模式,利用学校,培训农民最需要的农业基本知识,又可采取到现代农业园区参观学习的模式进行实例教学。二是培训手段要活。既可采取理论教学手段,又可采取实践教学手段;既可以采用传统的讲解方式,又可以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方式;既可请农科部门领导、农业院校专家作专题辅导,又可邀请现代农业一线的专家能手传授方法。三是培训方法要活。可采取集中授课与自学讨论、经验交流与现场观摩、座谈讨论与岗位竞赛相结合等培训方法。总之,发展现代农业,培训新型农民,要立足实践,多措并举,不断创新培养模式,逐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新型农民培养机制。

(四)改善环境,提供优质服务。新型农民成长、发展、壮大的环境是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因素。国以才治,政以才兴。现代农业也会因培育出大批新型农民而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注重营造培育新型农民的有利环境。一是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培养新型农民是塑造人的伟大事业,任务十分艰巨,需要全社会来关心支持。要充分发挥新闻舆论阵地的作用,通过广泛的宣传,让全社会都认识到新型农民是建设现代农业的主体力量,真正形成重视、培养、支持新型农民的共识。二是营造有利的思想环境。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在发展现代农业的问题上,要树立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高度重视新型农民的培育和使用、发展和成长工作,营造一个全社会“尊重新型农民劳动、尊重新型农民创造、尊重新型农民人才”的良好氛围。三是营造有利的制度环境。把各地建设现代农业与培养新型农民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常态化、制度化、法制化,运用制度的刚性力量来鼓励新型农民创业、激励新型农民发展、关怀新型农民成长。

第6篇:现代农业农业科技背景范文

对于农业大国来说,为了更好地进行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想方设法促进国家农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在我国的经济管理中,农业经济管理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如何做好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对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文章结合实际简要分析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加以分析,并据此提出一些做好新农村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

农业 经济管理 新农村 建设 发展

对于作为农业大国的我国来说,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国家社会发展的重点,且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充分体现出我国的综合国力。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现代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随着科学技术被广泛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中,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为了寻找出一条适应市场发展的农业经济模式,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就要在把握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趋势、分析当前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探寻做好新农村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对策。下面结合实际对此加以探讨,以期为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1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趋势

1.1农业经济管理更加现代化,农业经济管理思维向现代农业管理转变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药内容就是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实践提示,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是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得以提高、农民收入得以增加的重要物质保证。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管理现代化趋势已经无法阻挡。此外,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为确保农业经济发展,将着重加强农产品的深加工,在注重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同时,也将对农产品的可持续发展给予更多的重视。因此,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势在必行,而转变我国经济管理方式和思维也是大势所趋。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今后必须重视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和思维方式的转变。

1.2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被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农业经济管理也需要顺应时展的需要,最大限度地满足时代、市场对农业经济管理的新要求,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农业经济管理当中,以提高信息交换的实效性,保障农业生产过程的高效性,以提高农民的收入。

1.3农业经济管理生产化

随着农业合作政策的出台,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由利益政策连接起来的农业经济产业化机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某些大型企业的带动下,开始实现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不仅使大型企业的生产需求得以满足,也促使农产品实现标准化生产,充实了农民的腰包,增强了的农业经济效益。由此可知,农业经济管理产业化也将是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2新农村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尚未建立健全新农村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虽然我国的市场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尚未给予农业经济发展高度的重视,且重视程度远远不如工业发展,这样导致当前仍然未建立健全和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导致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也和农业社会结构不相适应。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滞后性导致农业经济管理活动失去了执行力,不利于农业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2.2部分农业经济管理人员未充分认识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对于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国家相关部门和领导都对此予以了高度的重视,且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出台了相关政策。但是,部分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尚未充分认识到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忽视农业经济管理所产生的作用和效果,他们的思想观念尚未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与时俱进。这样使得他们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无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够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要求的指导下有充足的执行动力,容易在实际工作中出现原本应当避免的漏洞,对农业经济管理造成极大的影响。

2.3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工作素质有待提高

不少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缺乏与时俱进的思想,不能够及时吸取新政策的营养,不能够在掌握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对农业经济管理方法、模式加以研究,缺乏工作责任心,缺乏主动探究新型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积极性,不仅有的管理人员不具有比较高的执行能力,而且自身知识结构单一,综合素质水平低下,导致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不能够适应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对当地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造成某种程度的限制。

3做好新农村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策略

3.1完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体系,转变农业经济管理思想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为做好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就要对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加以优化和完善,建立一个和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系,以满足社会经济变化需要。此外,还需要转变农业经济管理思想,如应当更新农业发展观念,完善新型农业经济结构,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注重农产品深加工,实现农产品多元化发展;想方设法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等。

3.2重视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大力加强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定期对农业经济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增强他们对加强农业经济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他们的工作责任心,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水平,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帮助他们逐步形成全新的现代经济管理意识,提高他们的知识能力素质,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以适应当前经济的发展趋势。

3.3大力推进农业经济管理产业化发展

政府部门应当加大对农业经济的资金投入力度,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想方设法引进更多的现代化设备,吸引和招收高素质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投入到农业经济管理当中。结合实际,建立相应的合作社,注重原料生产加工,做好农产品原料加工的基地规划和特色产业园建设,使其符合国家新农村建设体系的构建要求。重点扶持农业龙头产业,促使农民、企业和市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相关部门需要在相关政策上给予产业化经营商相应的优惠,促使其更好地发展,以促进相关专业化合作组织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3.4大力推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

政府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村资金投入计划,结合不同的农业发展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当地发展的具体方针政策,给予适当的资金倾斜投入,从而帮助农村农业的信息化建设。此外,在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过程中,应该重视对现代信息化技术人员的教育,培养农业信息化所需要的真正技术人才,这样才能够实现信息化建设与农业发展的有效结合,加快我国农业的建设。与此同时,不仅要鼓励技术人员勇于创新,以研发出满足农业经济管理需要的相关信息化技术,还需要重视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教授给农民一些最基本的农业信息化知识,确保他们具有最基本的信息化能力。

4总结

总之,应当充分认识到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实现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科学、有效的农业经济管理,保证农村经济可以一直沿着科学发展和和谐发展的道路稳定向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整体需要。

作者:刘喜江 单位: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农村经济管理总站

参考文献

[1]肯四才.新农村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措施探讨[J].经济管理,2014(12):143.

第7篇:现代农业农业科技背景范文

面对现代农业发展背景下,农业技术培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相关部门一定要完善农业培训机制,优化相关制度,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保证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

1.1对农业培训机制构成要素实施优化

现代农业发展背景下的农业技术具有多元化特征,其构成的要素也较为多元,只有优化其中的各个环节,才能保证机制的良好运行。

1.1.1对农业培训层次进行优化农业技术培训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广大农民,由于他们的知识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异,再加上从事的农业生产项目不同,导致培训对象具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对农民实施技术培训的时候,一定要分层次进行培训,针对不同人群开展不同的技术讲解方法。

1.1.2培训的内容要具有实用性农业技术培训要根据当地的地方产业特色和农产品生产实际,对不同的农业生产者实施不同的技术培训内容,宣传创业技能、最新技术、经营理念等内容,从而保证现代农业技术的有效推广。

1.1.3师资力量要具有多元化特征开展培训的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农业基础功底,还应该具备完善的实践经验,能够跨专业实施技术培训,优化教师综合素质。

1.2形成上下联动的组织机制

一个健全完善的组织机制是确保农民技术培训全面开展的基础,各地区应加快构建完善的组织机制,构建三级技术培训网络。具体而言,在技术培训过程中要明确条线分工,实施制定系统的组织计划,建立从上到下的三级联动技术培训体系。与此同时,还要加强横向联合,在对广大农民实施技术培训的同时,调动全省各单位参与其中,发挥不同单位的巨大作用,组织各级部门全面协调、积极配合,从而提高技术宣传的有效性。

1.3打造多举并行的动力机制

现代农业发展的速度异常快速,技术更新频繁,农业技术的培训工作也要适应实际情况,采取动力机制实施管理、优化培训技术制度。因此,政府必须出台有效的政策引导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表彰激励规范,鼓励农民实施农业技术,并给予政策上的优惠支持。在此基础上,还要做好舆论宣传工作,营造一个有利于农民学习技术的良好氛围,帮助农民明确技术培训的积极意义,从而帮助他们实现农业增收,繁荣农村经济。

1.4建立科学健全的评价机制

科学完善的评价机制对农民的培训具有引导作用和总结作用,它可以通过精准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明确农民学习科学技术的实际情况,并健全科学的评价机制。因此,在培训机制优化的过程中要量化培训指标,明确培训的次数和内容,确定生产实践的学时,设置组织领导、培训条件、管理模式、绩效考核等多种内容。细化通用的培训准则,并在此基础上实行管、培分离体制,分清农民生产的主要方向,对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进行分离培训,确保资金的有效利用,技术的高效传播。

2结束语

第8篇:现代农业农业科技背景范文

关键词:农业经济;农民问题;经济管理

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的问题非常突出,城市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是这一问题的突出表现。一直以来,农村地区环境闭塞,人口不集中,基础设施差,吸引投资能力也差,种种因素都导致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民生活质量较城市居民差。新农村政策后是党和政府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举措,也切实拉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对此,建立并完善与之相适应的农业经济管理体系非常必要。

1新农村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

1.1农业经济管理思想落后。在新农村背景下,农业经济的发展必须以现代化、产业化、可持续化为指导思想。对此,中央政府也出台了很多文件用于配合和指导农业经济的发展。但我国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科学素质不高,对这些方针、政策的理解不到位,导致很多中央文件得不到贯彻落实。部分地方政府工作人员的素质也不高,执行能力不足,简单地认为发展农村经济就是生产和经营,没有树立管理意识,在实际管理中出现了原本可以避免的漏洞,这就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1.2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不健全。在短期内,农业经济带来的收益远小于工业经济。因此,长期以来农业经济管理都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农业经济管理的体制也非常落后。很多农村地区仍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沿用以往的经济管理模式,一些地方的农村经济还没有摆脱家庭作坊模式,相互间竞争激烈,没有实现合作共赢,导致农村经济的发展没有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甚至又出现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管理模式不匹配的问题。1.3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偏低。农村经济管理人员是落实各项农业政策的主体,其业务素质也决定了农业政策的实施效果。目前,很多农村经济管理人员业务素养不够高,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农村经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要求经济管理人员要具备更高的信息技术素养、现代经济管理经验,但很多农村经济管理人员没有跟上这一转变,开始跟不上农村经济发展转型的速度;(2)农村经济管理人员个人素养问题,很多农村经济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态度不端正,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甚至不按上级要求落实各项工作,这就阻碍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新农村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完善对策

2.1更新农业经济管理思想。针对农业经济管理思想落后的现状,必须要尽快做出转变,以适应社会经济变化的需求,主要应促使农村经济管理人员树立以下思想:农业发展要转变观念,建立新型农业经济结构,把农业经济发展从以往的经济、粮食作物交易转变为各种附加产品、初级加工等综合性农业经济模式,实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农产品的多元化发展。要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使农业经济的发展质量符合市场经济建设的要求。2.2优化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优化,是农业经济管理的重点,从我国农村经管理的现状来看,其管理体制的完善须从生产、加工和经营三个方面着手:首先是生产,现代化是主要方向。在当今社会,任何行业的发展都要以技术为支撑,而在农业领域,大型农业企业将对农村生产进行集约化管理是必然趋势。如生产设备的现代化,这是生产现代化的最直接体现。在美国,农作物的种植、施肥、喷药等都实现了机械化,少量农业人员依靠先进机械管理大片土地。我国农业现代化起步较晚,但绝大部分地区也已摆脱了人锄牛耕的生产方式,实现了机械化耕种、收割等,在将来,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仍是一个重要方向,当然,这也需要土地制度的配合,首先形成大规模种植的局面。区域联合化生产也是生产现代化的重要体现,例如,将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整合,实施联合生产、一体化生产,从整体上提高生产质量。最后,生产必须满足市场的需求,农村经济管理人员必须深入了解市场需求,把商业经营和农业生产相结合,实现订单式生产,避免产品过剩。其次是加工,创新化是主要方向。目前,各行各业都在强调创新,农业经济也不例外。农产品加工的创新方向是深加工,赋予产品更多的附加值,进而提高产品利润。例如,利用农产品的独特性打造特色品牌,或对农产品的包装精细精细化设计,提高农产品的格调。但需注意的是,农产品的价格应与其质量相符合,避免进行一些浮夸却不符合农产品定位、特质的创新设计。农产品的加工还要讲求技术性,例如,可以将大米加工成米糕、糕饼等提高其附加值。再次是经营,现代化是主要方向。经营的现代化就是将传统的经营方式进行现代化转型,例如,把农业生产和商业经营结合起来,带动区域餐饮业、旅游业、运输业的发展,进而又带动区域农业的发展。又如,实施网上经营,把线上订单和线下配送结合起来,带动物流管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2.3加强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的分工也越加细致,因此,农业经济管理队伍的建设也要分以下几点进行。首先是最广大劳动力队伍的建设。对于一线劳动力而言,农业发展水平的提高表现为农产生产科技含量的提高,这就要求广大劳动力必须熟悉现代农业生产装备的操作。因此,相关机构要对广大劳动力进行系统培训,使其了解和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掌握先进设备的操作方式,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可靠基础。其次是技术员队伍的建设。相比于一线劳动者,技术员必须更加深刻地了解农业生产新模式的原理,各项科技设备的使用、维修。可以从各高校的对口专业引进专科人才,并对现有的技术员进行培训,共同充实技术员队伍。同时,技术员队伍也是经常接触一线劳动者的群体,也要接受一定的沟通、服务教育,以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劳动人员。最后是管理型人员的建设。管理型人员应具备良好的经济管理能力、经济分析能力、生产分析能力等,有较高的素质要求。管理队伍的建设,要以能力为主、学历为辅,将高素质人才充实到管理队伍中,不断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2.4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转型。目前,各个行业都在强调信息化转型,农业因生产方式的局限,在信息化方面具有一定的劣势,其信息化程度也不高。农业信息化转型的实施,首先要利用信息技术对市场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对市场动向进行分析,了解市场需求及变化趋势。其次,要对农业资金进行合理分配,根据各个生产环节的实际情况合理分配资金。最后,运用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技术进行革新,如利用互联网了解最新的饲养技术、种植技术,根据区域情况进行调整,然后运用到实践上等。

3结语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仍存在很多问题,对此,我们应对这些问题进行理性认识,从转变思想、优化体制等方面采取措施,市农业经济沿着高效、稳定的方向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切实推动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发展。

作者:李振华 单位:垦利区胜坨镇人民政府

【参考文献】

[1]冀海燕.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J].商场现代化,2013(15).

[2]王丽珍.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之我见[J].现代经济信息,2013(02).

[3]杨爱民.影响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资本深化因素实例探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07).

[4]张辉.浅论我国现代经济发展的意义及途径——基于农业发展论述[J].现代商业,2016(06).

第9篇:现代农业农业科技背景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背景;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影响我国发展全局的问题中一直都包括农业、农民、农村这三方面问题,近几年来,关于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在中央的一号文件中已经数次提到。尤其在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中诸多弊端层出不断,具有代表性的是不当发展造成的生态严重破坏、滥用农药化肥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水资源浪费和地下水污染问题。目前各行各业都在积极推行低碳经济,在这一背景下,思考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解决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就成为相关学者研究的重点。

1低碳经济介绍

低碳经济,也就是Low-carboneconomy,是以减少排放温室气体、低能耗、低污染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体系。低碳经济的指导理念是可持续发展,是以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制度创新和新能源开发为手段,减少化石能源消耗,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保证生态环境不被破坏为目的的一种双赢的经济发展形态。最早在政府文件中提到“低碳经济”的,是英国能源于2003年的《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提出的背景是在英国受到了能源安全威胁和气候变化的双重影响,英国将要面对的问题,对于世界上的其它国家也一样是要面对的。在我国,发改委也于2010年确定开展建设低碳产业的试点,我国也开始进入低碳经济时代。低碳经济作为社会发展的崭新形态,它的主要手段是:创新的工艺、创新的能源以及创新的技术和创新的制度。低碳经济的发展观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具有的特征是耗能小,污染物排放少,污染少甚至不污染。因此,这种低碳经济的发展形态可以实现能源消耗的降低、污染物排放的减少,节能降耗,既经济又环保。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求农业经济逐渐转变为低碳的发展,要求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要低碳运行,从原料使用、能源消耗、运行和农业废物处理等各个环节,都能绿色、低碳、生态化发展,进而实现整个行业以致整个国家的低碳发展。在这一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为了能够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建立高效、节能、环保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并不断完善形成体系,这就要求要在实现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发展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

2我国当前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当前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生产效率低下,二是科技水平较低,三是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严重。首先,我国农业生产效率不高。受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影响,在我国,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农民群体,大多数为文化知识水平不高的普通农民,缺乏先进的农业经营管理知识,只是以出卖劳动力实现农业生产。而且,在工业和其它行业快速发展的影响下,许多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年人陆续放弃农业生产,转而去外地打工,从事其它行业,这就造成了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数都是没有能力外出打工的老年群体。因此,当前,很多农业科技的先进技术都很难在农村进行推广,很难真正的服务于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这就造成了我国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业经济发展缓慢的现状。其次,我国农业科技总体发展水平较低。与很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发展虽然历史悠久,农民也有自己的一套种植经验和种植方式,但是新科技和新技术较少。尤其在一些偏远地区,农业发展的方式还是非常落后的,甚至还有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发展方式存在。总体来说,我国从事农业科技创新的人员相对较少,也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科技创新的能力不足,无法借助科技发展的力量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我国农作物产量和质量无法快速提高。最后,我国农业发展中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破坏的问题较为严重。我国农业经济在长期的发展中,粗放式的发展方式一直占有较大的比例,另外工业的粗放发展也对农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由于化肥、农药工业的粗放经营,导致农药化肥品质相对不高,加上农业生产的粗放发展,滥用、错用农药化肥,造成了我国农业环境污染和农业生态破坏问题日益严重。另外,工业发展中的废水、废渣等无组织排放,对农业环境也造成了很大影响。同时,我国农业发展一直存在着掠夺式发展的情况,造成了自然生态被破坏,土壤沙漠化严重、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3以低碳经济为背景思考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3.1以发展低碳经济为理念

要实现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还要有正确的政绩观,对于GDP问题,既要以此为标准考核干部,又不能只依靠GDP为标准。经济发展的方式与经济的增长并不是一个相同的概念,他们有联系也有区别。现在提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既包括了生产指标的要求、总量指标的要求,同时也包括经济、文化、社会、资源、环境等多个方面,这是一个全面发展、科学发展并且持续发展的过程。对于所追求的GDP,不仅仅是GDP,还必须是绿色的,是经济、社会、环境、资源、人口等各方面协调发展的GDP。凡是依赖资源过度消耗、环境被严重破坏为代价的GDP都不是我们所追求的GDP。我国人口众多,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必须要走的路,解决粮食问题,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我国最大的民生问题。在我国,农业发展跟不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必然受到拖累,农民没有实现富裕,全国人民的富裕也不可能实现,农村没有实现小康,也罔谈整个社会的小康。另外,科学发展才是走发展路径的基础,而科学的发展路径是一条投入低、能耗低、污染小、收益高的现代化农业发展道路。因此,要以低碳发展的理念为基础,制定我国发展农业的规划和战略,进而借助有效的实施政策措施保证农业发展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

3.2生产结构向低碳化转变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生产结构取决于资源结构,并且受到资源结构的制约,而且一旦生产结构形成就在一定时间内不会改变,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但这并不说明生产结构完全受制于资源结构而无法改变,在一定程度上生产结构也能够反作用于资源结构,影响其配置和利用。基于生产结构对资源结构调整的案例既有成功也有失败,从低碳发展的角度考虑,重新调整农业生产结构。(1)首先,农业生产结构朝着种养结合方向转变,用地结构朝着更为合理方向发展。以豆科作物为例,其具有固氮和培肥的作用,但是近几年我国东北地区由于各种原因,种植面积呈逐渐下降趋势,导致总量不足,进而依靠进口来补足。改变这种状况要从三个方面同时下手:进行品种改变,发展优质、高出油量大豆;建立价格保护政策,支持国内大豆种植农民的积极性;建立激励机制,保护豆油加工企业在使用国内大豆加工豆油过程中有足够的利益空间。(2)对于农牧业,核定载畜量,保证畜群结构合理高效。草场退化、荒漠化等问题在我国比较严重,这对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很大。通过合理确定草场的单位面积载畜量,分配草消耗量大的大型牲畜,也就是碳排放较高的牲畜,开展舍养代替放养、轮区放牧、积极建设修复新草场等方法,实现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3)在工农业布局方面,以低碳经济为指导,建立合理工农业结构布局。不能盲目将高能耗、高污染的工业企业搬到农村,对于农村工业,要秉持着高起点,低能耗的低碳发展理念,从源头开始,建立在农村的工业企业要符合低碳经济的要求,确保农村能在留住青山绿水的前提下再要金山银山。

3.3能源结构向低碳化转变

伴随不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的逐渐消耗,在农业经济发展时,要尽可能利用可再生的能源,比如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源等。农村地区在发展过程中,要积极利用本地区优势,发展适合本地区的能源结构,比如南方地区可以借助水力发电获得能源,北方多风地区可以借助风力发电,还有一些条件允许的地区可以发展核能。总之,借助技术创新,优化能源结构,鼓励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支持新能源相关科技研究,并采用政策手段鼓励发展和推广使用。以生物质能源沼气为例,在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将养殖与沼气生产联合起来,养殖废物进行沼气生产,产生的沼气进行发电,转化为清洁能源,生产沼气后的沼渣作为优质有机肥料再用于种植农作物,农作物还可以再用于养殖。如此,形成一个闭合的能源利用环,不排放废弃物,是一种既高效又经济合理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

4结论

在低碳经济时代,作为基础性工作的农业经济发展,对于人民生产生活、社会稳定、国家发展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又是决定其发展速度的重要方面。综上所述,低碳经济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在三方面开展:首先发展理念朝着低碳经济方向发展,其次农业生产结构要向低碳化方向发展,最后能源结构也要逐渐优化,实现低碳化。

[参考文献]

[1]汤晓阳.积极探索低碳农业发展路径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J].农业经济,2011(07).

[2]何斌.低碳经济语境下对湖南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