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语文德育教案范文

语文德育教案精选(九篇)

语文德育教案

第1篇:语文德育教案范文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何为师者?众所周知,“传道,授业,解惑”者。顾名思义,传道即对学生进行的德育,且把它摆于首位,可见,自古以来,德育对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性。如今,教育部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要求中指出,新课改和高中课程标准修订要突出“立德树人”和“核心素养”的构建。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背景下,德育应巧妙自然地融入每种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健康成长有着“润物细无声”的积极影响。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这一理念正与德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不谋而合。在英语教学这块阵地上,英语老师的任务除了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善于挖掘运用教学中的德育素材,抓住适当的契机,适时地渗透德育,使学生学会如何求知,如何做人。换句话说,我们教师应该做到基本思考中除了语言观、学习观,也自然包括英语教育观的本质属性问题。因此,摒弃旧观念――德育是班主任的事,努力做到寓思想教育于英语教学活动中是每位英语教师责无旁贷的职责。本文将结合在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案例,谈谈在阅读教学方面的德育渗透。

二、案例描述

1.在阅读课本阅读素材过程中实践德育渗透

课本中的阅读素材大多经过精挑细选,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是实现英语课程目标的有效载体,更是德育渗透的重要依托。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时,教师要将思想教育融于各种教学活动中,使学生潜移默化中,耳濡目染地感受到德育。

在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中,“金钱”是Module 4 Unit 1 Money的主题,课文A material world是关于前百万富翁Charles Gray的采访。课文通过对他16年前和现在的生活情况的对比,体现主人公正确面对金钱和找到了人生真正的幸福所在。在while-reading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一张表格,让学生通过查找细节信息,从house,money,feelings三方面对比Charles Gray 16年前和现在的生活情况。这一过程,让学生从主人公身上体会到生活中的快乐并非都来自金钱。接着,在post-reading部分,笔者通过让学生对比吝啬鬼葛朗台的例子,进行反衬。通过角色扮演,引导学生在金钱和快乐方面换位思考。最后,把话题拉近我们身边实际,通过李连杰的壹基金慈善活动,进一步突出主题――对待金钱和快乐的态度。在整个阅读过程中,通过对前百万富翁Charles Gray的事例的教学设计,帮助了学生认清物质世界中,应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幸福观。

2.在阅读完型和阅读理解题文本过程中体验德育渗透

不少学生喜欢做完型和阅读理解题不是因为看可以选对几个正确答案,而是读完一些“有趣”的文章素材后,可以开阔眼界,感受正能量。的确,完型和阅读理解题文本阅读是了解各方面知识的渠道之一,包括教会你很多“道理”,这就是无形的德育。

例如,在2015年福建省质检试卷中的完型填空和阅读理解D篇的文本阅读很好地体现了德育性和人文素养。这篇完型填空讲述了职业棒球员Frank在被经理辞退后决心以饱满热情和活力投入一份新工作中,给他生活带来巨大变化。评讲完后,笔者引导学生关注并学习以下突出主题思想的漂亮句子:Enthusiasm is by far the highest paid quality on earth.It helps you become more successful and enjoy a healthier,richer and happier life.这样一来,学生从阅读中体会到要做好一件事就必须投入热情和活力,这也为正在冲刺高考而忙碌的学子们指明了方向。又如,阅读理解D篇讲述了人和人之间避免不了有隔阂芥蒂,但大多数人不愿先说道歉来让步,导致亲人或朋友关系的僵持。文章中以一对母子的事例说明欲重修亲情,就要勇于放下。评讲完后,笔者引导学生关注并学习以下突出主题思想的好句子:So many of us hold on to little complaints that may have come from an argument,misunderstanding.Stubbornly,we wait for someone to reach out to us,this is the only way we can forgive or rekindle a friend or family relationship.As you reach out and let others be “right”,they will become less defensive and more loving toward you.这篇文章告诉有人际关系困扰的学生一个道理:退一步,海阔天空。

3.在阅读文学作品过程中贯穿德育渗透

没有丰富文学滋养的英语文化教育是有缺憾的。在进行文学阅读的教学中,采用“以美导引”“以情陶冶”“以意贯穿”的模式,来使学生在赏心悦目的审美情境、活动情境和思维情境中,领略语言的魅力,并透过语言贴近文学形象的心灵世界。

在阅读文学作品节选中,例如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讲述了一个勇敢、忠实可靠的骑士――高文爵士。在亚瑟王和圆桌骑士在卡米洛举行的新年宴会上,一位身着绿衣、骑着绿马的高大骑士走进大厅,手里拿着一把巨斧。他向骑士们提出挑战,问他们当中有谁敢于用斧头将他的头砍下。但谁要砍他的头,就须答应一年后在脖子上同样挨一斧。众骑士中只有高文接受了这一挑战……(A green-skinned knight offers the Knights of the Round Table a simple but deadly challenge,one taken on by the brave Sir Gawain.The challenge will force him to choose between his honor and his life...)笔者在此篇文学阅读中除了引导学生理清故事情节发展(beginning―development―climax)、人物关系,感受文学语言的美之外,进一步重点突出思想灵魂――骑士精神,骑士的精神美德(virtue)为:谦卑(modest)、荣誉(honor)、牺牲(sacrifice)、英勇(bravery)、怜悯(mercy)、精神(spirit)、诚实(honesty)、公正(justice)。通过此篇文学阅读,让学生去学习骑士精神,让自己成为具备一些精神美德的人,以后可以为社会做些有意义的事。

4.在阅读谚语名言过程中感受德育渗透

在阅读谚语名言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深刻体会话里的道理,不仅为学生写作积累丰富素材,而且让学生有种“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明白很多人生哲理。

No pains,no gains.(不劳不获)

A young idler,an old beggar.(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以上两个谚语都鼓励学生在花样年华时,要付出努力才会有所收获。

Who questions much,shall learn much,and remember much.――Francis Bacon

培根说敢于提问、质问,将会学到或记住更多东西。学生通过读这句名言可知在漫漫求知路上,大胆提问或质疑的重要性。

Intellect has powerful muscles,but no personality.――Albert Einstein

第2篇:语文德育教案范文

教材的内容中有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也有介绍我国的民族文化及其他非英语国家的文化,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扩大视野,形成对世界文化的开放包容心态,增强对本国文化的了解与热爱,特别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注重对学生品格的培养,力求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教学中,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采取生活化的教学策略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构建既符合课程教学目标又贴合学生实际的英语教学案例,以此为进行任务和问题的设置,然后引导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和任务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既完成学习任务,又自觉接受德育。由于德育的内容比较宽泛,涉及学生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行为习惯等多方面,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可以围绕德育的内容来展开。也就是说,教师需要将德育和初中英语教材中的内容和话题结合起来,并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进行探讨。例如,在学习“When is your birthday?”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从学习的话题进行延伸,调查学生是否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是什么时候?在父母生日的时候为父母做过什么?然后以这个话题为主线,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英语说说自己的情况。教师结合学生的讨论情况,将话题延伸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尊敬老人上,这样就很好地将德育融入初中英语教学中去了。

二、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在进行初中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为了真正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相互之间的分工协作、交流讨论完成相应的英语学习任务。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和思维都会非常积极活跃,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更加透彻,是个由被动转为主动的过程,所以这种教学方式也非常适合进行德育的渗透。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可以及时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及时点拨。当教师发现学生的学习和讨论与正面价值观相违背的时候,就需要及时进行纠正;当学生的观点比较新颖的时候,教师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例如,在学习“Would you mind turning down the music?”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社会公德”这一话题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比如常见的过马路的时候闯红灯,在街上乱扔垃圾,在地铁上大声讲电话等现象,组织学生对这些社会现象进行讨论,从而完善学生对社会公德的认识和看法,使得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

三、重视英语案例的教学

第3篇:语文德育教案范文

关键词:英语教学;道德教育;问题

当前道德教育作为学生应接受的基本教育内容,已经渗透到各学科教学实践中。各学科要求学生在掌握本学科知识的同时,还应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例如,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将道德教育融入英语教学过程中,有助于学生掌握英语知识,同时也能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为了提高道德教育在英语教学的渗透率,本文就英语教学中应用道德教育来提高教学效率进行探讨。

一、英语教学中遇到的道德教育问题

1.对道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英语教学的重视程度较高,而道德教育在时间安排上相对英语教学时间要少一些。对学生的各个考核项目,也迫使教师将英语教学时间尽量多安排一点,以便学生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获得较好的学习成绩。

2.缺乏实践锻炼的机会

对于学生的道德教育形式通常是以讲授为主,例如,在英语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内在素养,教师通过说教方式,来进行道德教育,忽视了知易行难的现实。这使得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停留在形式上,缺乏实践锻炼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的英语成绩不断提高,但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则明显滞后。

二、英语教学中道德教育的渗入

做好道德教育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明显帮助,好的学科成绩有助于学生智力发展,而好的品德有助于学生今后事业的成功。在英语教学实践过程中,将道德教育融入英语教学内容中,既可以提高学生德育水平,还能够提高英语学习成绩。

1.在英语教学中强化道德教育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讲授和小组活动相结合,通过讲授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并结合小组活动来提高学生与人相处的能力。在英语教学实践当中,教师还可以通过英语教学中的礼貌用语教学,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素养。教师整理出一些英语中的交际用语,让学生用英语来进行日常会话练习,再指导学生见面互相问好用Goodmorning,Howdoyoudo;告别可用Goodbye。案例1:在英语听力教学中,教师在设计课件时要重视将道德教育融入其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播放了一段与教材中环保内容相关的录音。教师:大家都知道环保理念对人们周边环境能起到很大的保护作用。听了以上关于环保的录音,同学们能否说出其中的“三R”表达的是什么?学生:“三R”是指reduce—减少使用、reuse—再次使用、recycle回收利用。案例分析:通过在英语听力教学中融入道德教育内容,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去环保。这样学生在听力教学中既锻炼了英语听力,还了解到如何环保。案例2:教师在指导学生区分sorry和excuseme的教学中。向学生介绍sorry用于承认自己做错了;excuseme则代表了抱歉的意思。教师指导学生将这两个词用到与人交往中。当自己做错了事,如何用sorry来表示认错和承担责任,而在打扰对方时,如何用excuseme来表达自己的歉意。学生在对话练习中答道:I’msorryforgivingyousomuchtrouble.Ibegyourpardon.Excuseme,mayIborrowyourbike?案例分析:通过教师在英语会话教学中进行礼貌用语教学,用礼貌的方式来与人相处,学生不仅学会了英语会话的正确方式,还学习了构建良好人际关系的方法。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将书本上的英语礼貌用语,应用到日常生活当中,当学生用英语和教师礼貌地打招呼,或适当地表达自己打扰他人的歉意时,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融洽了,达到了英语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的目的。

2.突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在英语课堂教学实践当中,组织学生通过小组谈论、互助学习的方式来提高与人合作的实践能力,从而将道德教育落实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中。(1)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每位学生的年龄差异和性格差异,并将其主动性充分调动出来,使道德教育能够融入学生的日常行为当中。教师通过加强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将讲授的道德教育内容与学生的日常行为相结合,通过细化行为标准,并用潜移默化的形式来进行引导,在尊重学生自尊心的同时,在实践中引导学生践行道德教育的内容。(2)将道德教育落到实处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组织学生参与小组探讨,并创设情境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教师通过情境教学来激发其学习兴趣,并将英语学习和情感体验贯穿到教学实践中,使得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通过增加互动来提高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教师通过学生的互助学习,将道德教育融入学生的行为中去,让学生在与其他同学互动中,学会谦虚、包容和理解,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综上所述,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分析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所列出的问题进行逐一解决,并在课堂教学中,将讲授和小组活动相结合,即通过讲授教材中的德育资源,结合小组活动来提高学生与人相处的能力。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评估每位学生的年龄差异和性格差异,有针对性地将他们的主动积极性调动出来,使道德教育能够融入学生的日常行为当中。这样学生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不仅学习了英语知识,还培养了良好的道德行为,有助于他们不断积累成长的经验,为今后的个人发展和与人合作共事打下良好基础。

作者:蓝燕英 单位:广西南宁市上林县白圩镇覃排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夏永燕.试论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道德教育[J].教学实践研究,2014,4(23):195-196.

第4篇:语文德育教案范文

一、充分认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现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而在当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忽略了品德教育,而一味地追求分数,追求考试成绩。这样重成绩轻德育的教育方法目前已经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影响极其恶劣。比如马加爵杀死同舍舍友案,因同学间的摩擦,最终让这个优秀的学生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上海复旦大学投毒案,因同学间的竞争,竟同时毁了两个优秀的大学生。现在社会上的一些攀比、不正当的竞争,都与德育缺失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德育教育不是一时或一阵子,好的德育教育会影响人的一生。

二、加强教师队伍的法制教育和品德教育

古人云“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不但要精通专业的文化知识,要有高尚的品质和强烈的法律意识。法律是人类活动的准绳,是一切活动的基础。党的十以来,依法治国被摆在重要位置,对于教育系统来说,就是依法治校、依法执教,使教育教学活动有法可依、依法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知法、懂法,加强教师队伍的法制教育。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围绕着教与学进行的双边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单一的教学是单调的,这就需要我们注入感情,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教师在传授给学生道德知识时,自身一定要有较强的道德观念,一定要有牢固的德育知识。目前,违背法律和道德的事情时有发生,如个别教师猥亵、个别教师体罚学生、个别教师侮辱学生、学生冒雨做操而领导伞下观看,等等。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引以为戒,切实加强法制教育和品德教育,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三、将德育教育融入到语文教学中

语文学科有其特殊性,需要不断的进行交流,这是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结合的基础。中学生正是年少轻狂、意气风发的时候,在心理上处于叛逆时期,对教师及家长的说服教育有着逆反心理,而语文教学中有着很多赞扬美好品德的文章。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文章感染学生、启发学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如记叙文,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内心的变化或坚定的信念;议论文可以根据特定的环境和话题让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教师进行引导和总结。广大语文教师要积极将德育教育融入到语文教学中。

四、教师的正确引导与学生的积极参与

在德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主体,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互联系、紧密结合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时间,让他们积极讨论,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思维,也能让学生在讨论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使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及时改正。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把学生带入到文章所描述的环境中,让学生亲自去体会、去感受。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积极融入到课堂中,受到启发和引导,会受到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

五、要长期坚持,精心设计

第5篇:语文德育教案范文

关键词: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策略;实践

一、引言

教育国际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着重强调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任务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2016年4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加强与大国、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多边组织的务实合作,充分发挥教育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形成重点推进、合作共赢的教育对外开放局面。

两会前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将国际交流合作列入高校的“五大职能”之一,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并重,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高校连接中外、沟通世界的新期待。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主体,其国际化办学水平的提升对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的必要性

地方高校指主要靠地方财政支持,由地方行政部门划拨经费,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根据教育部的《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1219所,除100多所中央部属院校,其他属于地方本科院校,占到本科院校总数的85%以上,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主体部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离不开地方高校的大发展,地方高校走国际化发展之路,既是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大趋势的需要,也是其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以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一)教育国际化是时展的必然要求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技术、人才和资金等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传播的无国界化也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了便利条件。由此带动了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从而形成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

当下,教育国际化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它要求大学充分利用国际教育资源,促进高等教育发展。“一带一路”“科教兴国”等国家层面倡议和战略的推进,对我国地方高校提速国际化进程提出了迫切要求。在此背景下,我国地方高校只有面向世界,吸收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走教育国际化之路,才能够适应世界潮流,跟上时代步伐。

(二)教育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教育国际化成为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学生渴望了解他国的文化知识以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学者需要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及时掌握本学科在国际上的最新发展;高等学校要提高自己的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也必须扩大国际教育交流,不断学习和借鉴他国先进的办学经验。

长期以来,我国地方高校资源配置相对薄弱,办学意识相对封闭。教育国际化为地方高校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空间,无论是生源、师资、资金、资源问题还是教育方式方法、管理经验问题,都可以通过教育国际化渠道找到解决的方法。因此,地方高校要更加主动融入国际化,引进海外智力和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其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三)教育国际化是“双一流”建设的现实需要

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显著特征。2015年,国务院出台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提出,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强调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办学的国际化水平。教育国际化是我国高校提升国际竞争能力、加快“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必经之路。

《方案》要求破除身份固化,促进公平竞争,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大学和学科差别化发展,鼓励高校根据自身实际,合理选择“一流”建设路径。这就为更多地方高校参与到“世界一流”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会。一些地方高校是行业特色型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学科也是其实现自身使命的迫切要求。地方高校应充分利用国际优质教育和创新资源,把国际化嵌入办学过程,促进一流学科的建设。

(四)教育国际化是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

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人才竞争、人才需求和人才标准的全球化。实施教育国际化以培养造就大批高层次、高素质国际化人才,是高等教育发展内在律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要求。《规划纲要》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高等教育国际化把我国地方高校推向了广阔的国际空间。它要求高校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国际教育资源和市场,积极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教育理念,拓宽办学资源渠道,不断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国际化人才。

三、教育国际化策略与实践

实施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地方高校发展的共识。青岛科技大学作为一所省属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校,早在2004年就提出了“教育国际化战略”,将国际化的办学理念贯穿于学校的发展之中。学校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教育国际化之路。

(一)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中外合作办学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通过鼓励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配合企业走出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境外办学,稳妥推进境外办学。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地方高校提高自身国际化办学水平的重要方式。青岛科技大学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合理有效地引进和利用国外高校的优质资源,进行融合与创新,不断提升学校的国际化办学水平。

1.探索与实践中外合作办学品牌发展新模式

青岛科技大学与德国帕德博恩大学合作成立的中德科技学院,已成功运行16年,被誉为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典范。中德科技学院借鉴吸收德国帕德博恩大学先进的教学、科研与管理经验,引进德国优质的教育资源,致力于培养具有中德两国文化背景、中德两种语言能力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为中德两国的经贸、科技交流与合作提供国际化人才。

中德科技学院基于教育国际化的教学理念,采用中德双方共同拟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为提高国际化人才质量,学院优化各专业师资结构,形成了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学院各专业师资由海内外泰山学者、德国高校资深教授、海外特聘教授及青岛科技大学的优秀教师构成。学院将跨文化的知识和观念融入课程,德语教学由中外教师共同承担;专业课教学采用中德双方教授“结对授课”模式。目前,学院学生在“3+2”的培养模式下,经过国内外本科阶段的学习,实现自身跨文化交流能力、工程实训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国际化意识及国际化就业竞争能力的提升。

学院借鉴德国“双柱式”人才培养模式,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注重第二课堂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引入国际化理念,实现课内与课外的无缝对接。根据德国高校人才培养的技能标准,制定学生技能培养方案。学生在国内校外实习基地实习的同时,还在青岛市职业教育培训基地根据德国高校标准完成职业技能培训。

学院在加强与帕德博恩大学合作的基础上,坚持与德国其他高层次综合性大学及研究型大学合作办学,先后与锡根大学(Universit?]t Siegen)、科布伦兹应用科技大学(Hochschule Koblenz)、伊尔梅瑙工业大学(TU Ilmenau)、西鲁尔应用科技大学(Hochschule Ruhr West)开展本科生、研究生项目合作。2015年10月的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BMBF)公布的《中国战略(2015-2020)》中,第三章援引了青岛科技大学与德国帕德博恩大学、锡根大学和科布伦茨应用科技大学在中德科技学院合作办学方面的成功范例,对青岛科技大学中德教育合作项目作了较全面的推介。

2.探索与实践双元制办学新模式

为响应关于“中国速度+德国质量”的倡导,充分发挥教育对两国社、经济发展以及创新力的重要作用,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青岛科技大学、青岛中德生态园、中国计算机世界出版服务公司联合德国帕德博恩大学共同建设“青岛科技大学中德校区”。设立中德校区是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新形势的需要,以及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对国际化人才的迫切需要。青岛科技大学通过引进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及德国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经验,探索中外合作办学的新模式。

中德校区面向高中毕业生实施四年制本科教育,采用“双元制”和“1+N”教育模式。“双元制”高等教育中的“一元”指高校,另“一元”指企业。学生既在高校学习基础理论及技术,又在企业接受技能和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是一种将企业与学校、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紧密结合,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为目标的高等教育新模式。“1+N”教育模式是指以青岛科技大学为载体(“1”),结合德国不同高校的优势学科(“N”),选择性地引进德国优质教育资源。青岛科技大学作为教育主体负责学校教学与管理、学生的招收录取与管理、办学质量保障等,德国帕德博恩大学负责提供德国双元制教育的办学模式。

作为高起点、高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德校区将进一步拓展中德高等教育合作空间。中德校区全面借鉴德国双元制经验,与德国高校、培训机构特别是在华德企密切合作,采用“产学融合、中外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一批具有中德两国文化背景,通晓国际规则、掌握德国标准、实施德国精致工艺的复合型国际化工程技术人才及管理人才。

3.探索与实践特色学科国外办学新模式

特色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有特色才有生命力,有特色才能增强核心竞争力。青岛科技大学被誉为“橡胶界的黄埔”,学校利用其橡胶工程学科这一传统学科优势资源,与泰国宋卡王子大学、橡胶谷集团合作成立“泰中国际橡胶学院”。

泰中国际橡胶学院是山东省高等院校首个在境外设立的办学机构,是山东省高等教育资源“走出去”的重要一步,对推动全省教育国际化进程,扩大山东省教育国际影响力特别是在东盟国家的影响力,起到重要作用。泰中国际橡胶学院是青岛科技大学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做好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典型案例,着力打造成山东省在教育领域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品牌项目,为国家和山东省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贡献更大力量。

泰中国际橡胶学院主要面向泰国招生,开设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机械工程、自动化三个专业的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及职业教育。其中,本科教育学制四年,实行“2+2”分段式培养,学生前两年在泰中国际橡胶学院就读,后两年在青岛科技大学就读。泰中国际橡胶学院将“一带一路,橡胶为媒,教育先行”作为办学宗旨,旨在培养一批具有泰中两国文化背景、通晓国际规则的复合型化工橡胶行业高级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为泰中两国的经贸、科技、文化交流与合作提供人力资源。

(二)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营造学校的国际化氛围

留学生教育已成为衡量一所大学国际化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大力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无疑是推进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的主要途径。学校坚持教育面向世界,不断提高开放意识,多渠道多层次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学校围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充分利用中国政府奖学金和山东省政府外国留学生奖学金资格院校的优势,结合青岛市地域特色、地缘结构和学校学科专业优势,实施“留学科大”计划,通过新媒体的传播等多种途径,加强学校留学项目的宣传工作,努力扩大招生国家范围,面向更多国家和地区招收不同层次的留学生,吸引更多的留学生到学校学习,不断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

学校积极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双向交流,倾力打造“留学科大”品牌。坚持规模质量并重,优化留学生国别区域布局,调整留学生层次和专业结构,规范完善留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积极利用泰中国际橡胶学院的平台,不断扩大国外来华留学研究生规模,提升质量,拓展中外联合培养研究生新途径,吸引更多发达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来校学习,增加学历教育留学生比重,提高留学生培养质量和管理水平。

学校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契机,鼓励教师用外语或双语授课,同时根据合作办学合同的要求和实际需要,国外合作院校派一定数目的留学生来校学习,与中方学生一起上课,专业课程使用外语或双语讲授,教材以国外原版教材为主。2012年,学校与帕德博恩大学开展“机械工程在中国”来华硕士项目,联合培养德国留学生,开辟了合作办学的“双车道”。“双车道”的开通不仅为德国学生提供了在中国学习汉语和文化的机会,更为在校中国学生提供了语言交流学习的机会,营造了良好的国际化学习氛围。

(三)加强外语及双语教学,培养学生国际交往能力

外语是进行国际交流的基本工具,也是了解外国文化的钥匙。加强外语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和对多元文化的认同与理解。高等教育国际化要求使用一门国际语言作为课堂教学和教材编写的工具。为此,学校建立了大学外语课程体系,不断加强和改善外语教学。学校大学外语课程体系由常规系统和辅助系统构成:常规系统为“大学外语课程”,辅助系统课程包括大学外语公共选修课,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不同要求,培养其外语应用能力。另外,把课外学习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是学校外语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学校的VOC外语广播电台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课外学习外语的平台,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同时,通过口语大赛、外语文化节等各种文化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大大提高了学生外语应用能力。

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必然要求。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外语应用能力,增强国际化就业竞争力,学校在加强外语教学的基础上,制定了本校《关于实施双语教学的若干规定》,明确规定了双语教学形式、开课要求、任课教师条件、质量保障、激励措施等内容。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学校加大双语教学改革的过程监控,定期组织教学督导组深入双语教学课堂,督导和反馈教学质量,并通过学生评教的方式调查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接受程度,保障双语教学质量。

为进一步规范双语教学课程的建设与管理,提高双语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意识与能力的创新人才,学校制定了《双语教学课程建设管理办法》,其目标是通过双语教学课程的建设,形成与国际先进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接轨、符合学校实际的双语课程教学模式。在积极稳妥推进双语教学的基础上,按照教育部制定的示范性双语课程建设标准,重点资助建设一批双语课程,促进专业课程教育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同时,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建设网络学习资源,共享教学资源。根据外语学习的特点和专业课教学需要,充分利用课内课外时间,推行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保证双语教学质量。随着慕课的兴起,学校加入了EdX、Coursera等慕课平台,保证课程设置与国际接轨,鼓励学生选修国际化课程,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机制。

(四)建立人才培养新模式,提高学生的国际化就业能力

早在2007年,学校构建的具有国际化意识的大机械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就获批为部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学校以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进行“部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试点教学改革,探索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可行性建设方案及保证措施,逐步建立具体可行的培养方案和教学体系,以培养具有较高外语水平与跨文化交流能力,熟悉国际规则、国际标准以及拥有国际化意识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该项目通过增设《时文阅读与写作》《英语视听说》《高级英文阅读》《英语演讲》等课程夯实学生的日常英语基础,提高其听、说、读、写能力;通过《科技英语翻译》与《科技论文写作》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通过双语课程的开设,逐步提高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专业课的学习与交流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部分课程采用纯英语授课,培B学生熟悉国际化标准和规则的能力,选送学生到外资、合资、涉外企业等具有良好英文交流环境的企业中进行毕业设计,采用包含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的双导师制,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使用英语交流与工作的能力。

2015年,学校与青岛市机械工业总公司(QME)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开设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QME绿色成型)专业,并成立了校企联合办学QME绿色成型专业管理委员会,共同完成QME绿色成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QME绿色成型专业开设德语和英语两门外语,以德语为主,旨在为QME培养国际化复合型机械技术人才。学生自愿与公司签订培养协议,QME为签约学生提供全额的学费。

学校与跨国企业合作共建实验教学平台和人才培养中心,积极探索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模式。学校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联合建立了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工业自动化(FA)联合实验室,与德国朗盛、法国道达尔、日本阿尔卑斯株式会社等国际知名公司共建研发中心、国际工程师培训中心和学士后流动站。学校在与德国朗盛公司、美国陶氏化学公司等合作中,由外方通过设立研究基金等方式,提供经费,让学生参与项目研究,这既解决了企业所需又培养了学生,同时为学生毕业后到外方公司就业提供了机会。另外,学校与日本阿尔卑斯株式会社、大宇宙(Trans Cosmos)公司、美国泰科电子(Tyco Electronics)等世界500强公司正式签署协议,共建“国际工程师培训中心”“学士后流动站”“大学生创业中心”等人才培养基地。企业对进入培养基地的学生进行包括专业技术、语言、文化、礼仪公关等在内的各方面知识的集中培训,并提供带薪实习机会,以实现在知识结构中的“无缝对接”,积极培养企业所需的国际化人才。与跨国公司的这些合作不仅提高了学校的硬件设施水平,开阔了学生的学习和研究视野,而且拓宽了就业渠道,是培养国际化人才、开拓毕业生国际化就业渠道的新尝试。

第6篇:语文德育教案范文

关键词:网络媒介;高校德育课;对话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1-0056-03

“媒介即讯息”,是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在论述媒介地位时提出的一种观点。媒介虽然不能直接等同于信息,但是媒介至少决定了信息传播形式。网络媒介①是20世纪末兴起的新兴传播媒介,它既是一种大众传播媒介、组织传播媒介和人际传播媒介,同时正在成为教育教学媒介。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应用网络媒介在海量信息中应用教育技术、共享教育智识、凝练教育智慧,从而真正提升高校德育课的教学实效性,成为一项崭新课题。

一、网络媒介及其对高校德育课教学的挑战

网络媒介为人类精神交往提供了一个新的世界,有学者认为它是相对于现实世界而存在的“第二世界”,传统的“把关人理论”、“议题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假说”等理论均应改写,大学教育教学面临新的挑战。

1.网络媒介改变着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

网络技术的实时互动与异步传输并举的功能打破了信息垄断、瓦解了统一舆论,并从根本上打破了原有公共领域的组织界限和特征,从而使得传统的公众意见模式、观念模式、舆论模式发生了重大的结构性变化。然而,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指出:“失去控制和无组织的信息在信息社会里并不构成资源,相反它成为信息工作者的敌人。”②在网络时代,各种网络媒介助推“信息爆炸”,受众被纷繁芜杂的信息所包围。当代大学生群体正在实现从“80后”向“90后”过渡,他们与网络媒介相伴而生、一道成长,是应用网络媒介的“先锋”。 升入了大学之后,他们由于缺少父母等监护人的约束以及升学等各方面的压力,使用网络媒介便获得了空前的自由度。网络阅读成为一种阅读时尚,网络聊天成为重要沟通样式,网络游戏占据了相当部分的课余生活。毋庸讳言,课堂上也有学生用手机在线阅读、聊天和游戏。当代大学生群体,已经具有鲜明的网络时代烙印。

2.网络媒介赋予教学“后现代性状”

然而,如果说“满堂灌”属于传统教学,“满堂问”属于“假对话”教学,那么“满堂放”、“满堂笑”则是“去对话”教学――这便是以媒体遮蔽真理的新误区。主要表现为:对网络红人不作批判的推介,对网络视频不加点评的播放,对网络流行语不假思索的引用,等等。如此种种,皆为以手段代替内容、用技术遮蔽理性,从而陷入课堂教学中的“录像主义”。所谓“录像主义”(videoism)指的是从书本向录像、从文本向视窗的教学转移,教学活动越来越依赖各种形式的录像。在此过程中,媒体往往以生动逼真的技术力量“虚构”现实生活世界。于是,现实生活的完整叙事性遭到破坏,再长的历史都可以压缩在小时以内。作为录像主义的新表现形式,网络媒介挺进课堂,网络视频将生活经验压缩在若干“比特”中。由此造成的“直觉增速”(perceptual speedup),使课堂教学具有某种“后现代性状”。

3.网络媒介造成高校德育课“把关”之难

在“前网络时代”,由于传统教学工具往往是粉笔、黑板,教师在黑板上书写的文字具有“经典性”;文本知识的合理性、合法性往往通过“应试教育”、“灌输教学”的方式解决。然而在网络时代,网络媒介不仅改写了教学的书面语言(“教案”、“板书”成为随时可以改写的文字),也变革着话语沟通样式;当代大学生对网络语言的熟稔、对“非主流”网络话语的运用,对传统教学话语造成强烈冲击;尤其随着PPT(幻灯片)作为教学课件的普及,以及学生对网络事件、网络视频以及网络红人等印象的“先入为主”,教师书写的文字、言说的话语逐渐“去神圣化”。这实质是话语权“重新赋权”的过程,高校德育课因此不可能像过去一样容易“把关”。

二、应用网络媒介开展对话教学是高校德育课的必然选择

网络媒介作为一种具有鲜明时代感的新兴介质,理应助推高校德育课对话教学之真正实现。曾几何时,灌输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常态,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教学手段。然而随着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变革,对话教育、对话教学乃是时势所趋。教育学界对于对话教学的探讨颇多,但是高校德育界对于对话教学尚缺乏真正关注。大体说来,对话教学以主体间性理论为哲学根基,以建构主义教育观为方法论指。所谓对话教学,“是以解决对立冲突的现实需要,以及根据知识的社会性建构这一知识论为基础而进行的,是以培养对话意识和对话能力以及以知识建构为目的的社会互动过程”。①然而,高校德育课作为一门意识形态性较强的课程,以网络为媒介开展对话教学是否会造成教师主导权、教材权威性以及政治导向性的丧失?笔者认为,此种担心或忧虑在网络时代乃是“假问题”。原因在于:

1.开展对话教学符合高校德育课属性

高校德育课作为“公共基础课程”,在此意义上它是一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素养教育,不是纯粹的学术性、学理性、知识性的教育;既然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面向真理敞开的“科学”,开展德育不应是“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思想政治理论不是僵死知识的堆积,也不是闪耀的思想片段,更不是“预设”现成的答案,而是探究世界、人生、国家、社会发展之真理的系统化理论成果。进而言之,网络媒介以技术的力量冲破了灌输教学的藩篱,对话教学乃为时势所趋。

2.开展对话教学顺应着高校德育课教学改革潮流

不容否认的是当下高校德育课教学中仍然存在“传递中心教学”。巴西教育思想家保罗・弗莱雷曾概括出其10点特征,其中两条就是:教师把自己作为学生自由的对立面而建立起来的专业权威与知识权威混为一谈;教师是学习过程的主体,而学生只是纯粹的客体。据此,无论是师生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媒介,还是应用媒介充当知识权威,都偏离了师生一道探究真理的对话教学轨迹。因此,必须发掘网络媒介的德育内涵,使其真正成为帮助对话教学实现的媒介。对话教学是在变革应试教育背景下提出,故包含了解放、平等、民主等价值取向;对话教学也是在网络媒介得到广泛应用的背景下得以彰显,故体现青年、新颖、时尚等时代元素。对话绝非“做秀”,是以教科书为基本教学素材,以网络媒介为沟通纽带,与学生一道借助反反复复的对话,一起探究和发现真理。德育意义层面上的对话教学,乃是基于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与网络媒介高度相关的现实性,恰当应用网络媒介以求实现高校德育课培育“四有新人”的教学目标和教育目的。

3.开展对话教学契合网络媒介的主体间性意蕴

如果上升到哲学层面,则运用网络媒介开展对话教学具有主体间性的终极关怀。主体间性最早由法国思想家雅克・拉康提出。他认为,主体是由其自身存在结构中的“他性”界定的,这种主体中的他性就是主体间性。后期海德格尔建立了本体论的主体间性,即存在论和解释学的主体间性进入了本体论的领域,从根本上解释了人与世界的关系。意指存在或解释活动中的人与世界的同一性,它不是主客对立的关系,而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和理解关系。在此意义上,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两个主体之间凭借有效媒介面向本真世界的沟通过程。在网络时代,主体间性的教育哲学理念有了网络媒介的技术支撑。网络媒介的平等特质必将助推高校德育课教学更加接近“对话”的本真――“我―他”工具关系演进为以网络为媒介的“我―你”关系,从而建构出主体间的深层对话关系。

三、高校德育课应用网络媒介的教学探索

马尔库塞认为,“技术理性的概念,也许本身就是意识形态。……某些目的和利益,不是后面追加的和从技术之外强加上去的,它们早已渗透在技术设备的设计中。”②因此,不仅应运用网络媒介传播我们自己的文化,也应将其改造成符合教育教学宗旨和规律的样式。基于近些年来的教育探索,笔者总结出网络媒介在高校德育课中应用的几点教学改革经验。试以网络事件、网络视频和网络话语为例――

1.反思网络事件生成教学案例

一般而言,网络事件指发端于现实或网络上、在网络上增强了事件的显著性或改变了事件的进程并且进入了大众媒介传播焦点的社会新闻事件。首先,网络事件属于公共事件,或者说经过网络传播后演变成公共事件;并且,网络事件以网络为平台,其发生和发展经过了网络平台的推波助澜,经过网络介入后呈现出放大效果。

因为有了网络事件,学校教育面临新的舆论场。对于高校德育课而言,传统经典教学案例面临“OUT”危机。进而言之,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关注并诠释网络事件,便与学生失去了共同语言,也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期待。笔者认为,网络事件可以进课堂教学目标、进课堂教学内容、进课堂教学资源,这或可称之为网络媒介的“三进”。可以匹配教学大纲和国家统编教材,建设网络事件教学资源库,并同步更新。当然,应注意遴选契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网络事件,选择真正能够提高教学实效性的网络事件。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问题为导入,然后进行“事件”的深度发掘,运用“交往理性”拨开网络事件的迷雾,最终回归现实生活世界。惟其如此,网络事件才具有教学价值。从学生对网络事件的高关注度来看,教学案例不仅仅是教师的预设,更包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对话共同生成。这样的教学案例,更加体现出对话教学的真义。

2.批判运用网络视频文化建构教学文化

网络视频是在网上传播的视频资源,是影像技术和网络媒介相结合的产物。有学者认为,狭义的网络视频指网络电影、电视剧、新闻、综艺节目、广告等视频节目,广义的还包括自拍DV短片、视频聊天、视频游戏等行为。

从网络技术的角度讲,网络视频是指内容格式以WMV、RM、RMVB、FLV以及MOV等类型为主,可以在线通过Flash媒体播放器播放的文件内容。从深层次来看,相对于传统的录像、电影、电视而言,网络视频不仅是格式的改变,更是传播方式的变革。因为可以复制、剪切、拼贴,并且往往成为反映网络事件的影像,从而更具互动性、共享性、娱乐性和时效性,形成与“青年亚文化”结合在一起的网络视频文化。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从积极方面来看,网络视频文化有利于他们开阔视野、促进个性多元发展以及提高平等意识;从消极方面来看,也有可能造成人格异化、信仰迷失以及行为失范。

因此,应着力避免以视频播放时间替代教学时间,以视频资料内容替代教材内容,以视频娱乐性质替代教育宗旨。应借鉴教育技术成果,“重构”网络视频元素;把握视频播放的教育时机,避免“满堂放”、“放而不评”、“评而无理”;充分发掘网络视频资料的教育价值,进而与学生一道思考和反思,最终回归视频播放的教学目标,营造积极健康的教学文化。

3.扬弃网络话语建构德性教学话语

在人类的文化遗产中,语言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之家。伽达默尔说:能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语言在本质上是对话,总是在特定情境中被言说着的话语。在此意义上,话语是教育教学的媒介,网络话语是网络时代高校德育课对话教学的新媒介。

调研发现,由于各高校生源素质的差异,学生话语呈现出明显的层次性。然而,不约而同的是对网络话语的大量运用,网络话语成为大学生流行语的源头活水。例如,紧跟某网络事件以及某些网络视频之后,“躲猫猫”、“做俯卧撑”、“我爸是李刚”等网络话语在大学生中间一度流行。然而,网络话语鱼龙混杂,大学生对网络话语的运用往往不加辨析。网络话语同时烘托出“新兴场域”――走进大学生生活区,涉及网络游戏的话语以及若干“不雅话语”不绝于耳。其实,细心聆听又不难发现,大学生在低俗中有率真,在平常中有深刻――如“淡定”、“一切都是浮云”、“理想是丰满的,但现实是骨感的”,等等。因此,教师不能简单拒斥网络话语。当然,不是说要求教师都去熟练并言说网络流行语,而是改变旁观者、批判者的传统身份认同,走进这个场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如果我们对“正龙拍虎”、“聚打酱油”、“范跑郭跳”、“黔驴三撑”、“谁死鹿手”等网络成语加以合理阐释,更有利于与新一代大学生展开对话和交流。因此,在高校德育课教学过程中,应将网络话语引向符合德性的轨道。譬如,发掘“晕”、“杯具”、“郁闷”、“淡定”的人生观意涵,引导学生揭示出“寂寞”反映的心理状态以及摆脱寂寞的道德修养路径,引导学生反思“信某哥”等话语反映出的群体信仰危机以及如何重建信仰,等等。

如何实现网络事件的典型性、网络视频的新颖性与网络话语的流行性有机结合,最终实现高校德育课的教育目的,是网络时代高校德育创新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彭兰.网络传播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赵志立.从大众传播到网络传播:21世纪的网络传媒[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

[3][美]阿雷恩・鲍尔德温(Elaine Baldwin)著,陶东风译.文化研究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美]约翰・奈斯比特著,梅艳译.大趋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5][美]约翰・奈斯比特、帕・阿博顿妮著,周学恩等译.2000年大趋势――90年代的10个新趋势[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0.

[6][美]戴安娜・克兰.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7][德]尤尔根・哈贝马斯.作为生产与技术的意识形态[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8]陈先红.论媒介即关系[J].现代传播,2006(3).

第7篇:语文德育教案范文

《实施意见》提出,为减少学生考试次数、减轻课业负担,发展学生关键能力,我省继续坚持初中毕业升学“两考合一”。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所设定的初中语文、数学、英语(含听力)、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信息技术等13门科目均列入学业水平考试范围。

初中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9门科目学业水平考试实行全省统一书面闭卷笔试。体育与健康考试由各设区市教育局组织实施。物理、化学、生物3门科目实验操作实行现场操作考试,并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开展英语口语考试探索。

中招录取总分为800分,其中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和体育与健康10门科目的考试成绩按原始分数、折算分数相结合方式计入中招录取总分:语文、数学、英语各150分,均按卷面原始分数计入中招录取总分;体育与健康满分40分;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科满分共310分,各科均以卷面分数科学合理折算后计入中招录取总分,具体折算方案由各设区市确定。

第8篇:语文德育教案范文

新方案今年有望获批拟增考生物、地理,外语听力计入总分今年升初中孩子,中考时可能用新方案语数外减至120分沈阳市中考将改名为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数外由150分减至120分;外语20分听力计入总分;往年不考的生物地理计入总分,满分90分……这些在去年曾经向社会广泛征求过意见的沈阳中考改革内容,如果今年教育部能够批准,今年沈阳秋季入学的新初中生就将按照新方案中考。昨日,召开的2012年度沈阳市教育工作会议上,沈阳市教育局局长苏文捷介绍,沈阳中考改革方案已经研制完成,并多次征求意见,今年要组织实施。如果方案今年能通过,今年就可以实行“体育与健康考试将由目前的区县(市)组织逐步过渡到由市里统一组织”,组织统一测试可以降低招生学校组织工作压力,减轻考生参加测试的负担,同时确保标准统一,实现公正、公平。虽然中考改革方案还没有经教育部最后批准,具体内容没有对外透露,但从之前沈阳市教育局公布的《沈阳市中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简称《方案》)中可以看出,沈阳的中考改革将从考试科目、考试分值等方面进行改革。从沈阳市教育局了解到,中考改革方案目前正等待教育部有关部门最终讨论通过,这意味着,如果今年9月前,改革方案能得到通过,沈阳秋季入学新初中生就将按照新方案中考。沈阳中考改革六大猜想根据《方案》内容整理出沈阳中考改革的六大猜想,如中考改革方案最终批准后有改变,以改变后为准。猜想1外语听力计入总分“人机对话”20分英语听力成绩将计入总分,初步设定为20分。目前,沈阳中考进行听力测试,但听力成绩并不计入总分。在沈阳市教育局2012年工作要点中明确,今年沈阳市教育部门要做好外语口语听力人机对话等设备和软件技术保障系统的筹备工作。从此信息看,沈阳市的英语听力计入中考成绩将很快实行,因为沈阳市将通过人机对话形式进行外语听力口语考试,这是借鉴国内部分城市的先进经验。专家分析:外语听力考试能督促学生活学活用英语。猜想2考生物地理历史思品闭卷变开卷现在沈阳的中考中不考生物地理,所以导致很多学校不开设生物地理课,甚至有的连生物地理老师都没有,这也就导致了部分学生出现“书呆子”症状,只知语数外。所以在《方案》中提出,生物地理计入总分,生物50分、地理40分,满分90分,于初二结业时进行。这样就可以引导学校开齐开足课程,认真执行新课程计划。同时,历史和思想品德合卷考试由闭卷考试变为开卷。将生物地理纳入总分是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将生物地理放到初二结业也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让学生全面发展。专家分析:原来闭卷考试学生成绩不理想,也不能说学生的思想品德就不好。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兴趣,让他们了解历史,懂得思想品德,开卷考试能让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中学习历史知识和思想品德意识.

第9篇:语文德育教案范文

关键词:小学 语文教师 具备 职业“灵性”

中国分类号:G451

顾名思义,职业“灵性”就是职业智慧和职业素养。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智慧,应包括从教所掌握的教育教学理论、文化功底、人格魅力等;所具备的职业素养,应包括课堂教学激情四射、师生关系平等融洽、对学生心理活动了然于胸、甘做学生主动学习及探究学习的“催化剂”。

将其细细分解,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如下10种职业“灵性”。

一、 要描绘自己职业成长的“宏伟”蓝图

眼下,各学校都为每位教师建立了“成长档案”,其实,这一档案,就是一名教师职业成长过程的“日记”。所以,对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而言,自从教那天起,就应为自己描绘出成长为“名师”的“宏伟”蓝图――向身边的优秀教师、老教师学习,尽快适应教育教学这一特殊岗位的职业需要。在优秀教师和老教师的带动下,强化教育教学基本功,积累教育教学经验。日积月累,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独创有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一跃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名师”。

二、 要永不停歇人生追求的脚步

在追求做一名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名师”的过程中,要自我加压,活到老学到老,永不停歇人生追求的脚步。对学历而言,不能自我满足“合格”学历这一最低的要求,可以通过自考、函授、网络远程学习等形式,一步一步地取得本科、研究生等更高层次的学历。通过参加一年一次的暑假网络远程研修,不断丰富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学习、汲取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技能。

三、 要有高尚的思想品德

浏览小学语文教材,其中为国为民勇于捐躯的英雄事迹;诚实做人和乐于助人以及刻苦学习的典型案例,占据了较大的篇幅。编者的目的,就是通过这些事迹和案例,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做一个怎样的人。因此,身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有高尚的思想品德。思想上始终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忧国忧民,勇于同不良现象作斗争。通过自身的高尚品德,引领教材,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

四、 要有高雅的审美品位

世界是美丽的,但不是唯美的,同“林子大了,什么样的鸟都有”是一个道理。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高雅的审美品位。用自己纯真的感情和正确的判断力、审美力,去褒奖“真善美”;抨击“假恶丑”、洗涤“脏乱差”。只有如此,才能给学生形成心灵的撞击,带领学生进入正确审美的天堂。

五、 要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

有人曾这样形容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所具备的“全才”基本功:走进电视台,拿起话筒,就应该是一名地道的主持人;走上舞台,就应该是一名优秀的演员……由此可见,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不但要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还有写一手漂亮的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并且,在设计教案、组织教学、反思教学、科研教学中也要有自己的“独门绝技”

六、 要有丰厚的文学素养和自然科普知识

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博览群书,具备丰厚的文学素养和自然科普知识。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是其汲取文学素养的不竭源泉;《十万个为什么》、《数字世界》、《迷人的海底世界》等等自然科普知识,能极大地丰富小学语文教师的知识、技能储备。随着高科技的不断发展,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也应对其详细了解。只有如此,才能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信手拈来、游刃有余。

七、 要深入研究小学语文“新课标”

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同时,它还指出:在学习方式上,必须“积极倡导民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方法、阅读背诵的技巧、培养自悟探究的学习能力、语文应用的能力。

八、 勇于做“新课改”的实践者

小学语文新课改已经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浪潮,在这次浪潮的冲击中,身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既不能对此缩手缩脚;也不能袖手旁观,而应勇于做一个新课改的实践者,万万不可成为一个落伍者。

九、 要做新“新课改”的探索者

在这次新课改的浪潮中,各种新颖的教育思维、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其中,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是佼佼者。除此之外,是否还有更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答案是肯定。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应敢于吃螃蟹,勇做探索者,探讨更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做新“新课改”的探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