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融科技治理范文

金融科技治理精选(九篇)

金融科技治理

第1篇:金融科技治理范文

【关键词】新疆;科技风险投资;现状;对策

通过科技风险投资可以筹集基金促进初创期和成长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科技风险投资能够很大程度上促进自主创新的发展,促进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发展。

一、世界及我国风险投资发展概况

美国最早开始科技风险投资,1946年美国成立了第一家风险投资机构,也就是现在的美国研究与发展公司,该公司对美国中小企业的发展起了很大促进作用。随着美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又出现了中小企业投资公司,由政府推动,进行市场化运作,并在20世纪60年代得到快速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科技风险投资实现了有限合伙制发展。美国大部分风险投资企业都采用有限合伙制组织。风险投资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美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风险投资业尝试,1985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1990年开始各省相继成立了众多“风险投资公司”、“科技风向投资基金”等组织。2010年我国创业风险投资企业达到720家,2013年我国创业风险投资机构达到1408家,2014年我国风险投资总额达到155亿美元。

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风险投资总规模比较小,国外风险投资产业中信息技术占比60%左右,生命科学30%,商业、销售占10%。而我国风险投资市场主要在商业、消费、零售,风险投入中政府投资比较多,民间资本投入较少。

二、新疆科技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新疆科技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

2002年新疆开始启动科技风险投资工作,自治区政府投入1000万元设立科技风险投资专项资金,专门用于科技风险投资的发展。2004年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新疆科技风险投资与技术产业交易指导委员会”。2004年4月,批准成立自治区科技风险投资管理公司(《关于成立新疆新科源科技风险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批复》(新科高字[2004]52号),受托管理自治区科技风险投资专项资金1000万。2006年自治区科技厅与自治区财政厅、国资委联合制定了《自治区科技风险投资基金管理办法》(试行)(新科高字[2006]113号),对提高科技风险投资的使用效益做出了规定。

新疆多年来尝试把科技和金融结合,积极进行创新,新疆科技风险主要以金融机构为主,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较多。

金融机构贷款为主。自治区政府和科技厅为了促进科技金融企业发展,积极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发展。仅浦发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农村信用社、华夏银行五家金融机构就向科技金融类公司提供3.135亿元贷款。国家开发银行也为新疆地区企业融资2.85亿元。科技与金融合作平台进行各种合作,从而缓解了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新疆多年来开始积极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一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知识产权融资对企业成长提供了帮助,为知识产权评估提供服务,通过拟定融资、担保方案、协助办理手续等方式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

(二)新疆科技风险投Y的发展现状问题

1.融资方式单一

虽然新疆开展科技风险投资工作十多年,并且取得了较大成就,但是银行依旧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融资方式并没有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2.金融创新方式落后

由于新疆地区金融创新基础不好,金融创新比较落后。金融担保机构和评级机构数量和专业化水平比较低,缺少金融创新使得金融行业发展缓慢,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风险投资的发展。

3.市场机制不健全

虽然新疆科技风险投资市场得到了一定发展,但是市场机制不健全,技术产权市场发展迟缓,缺少成熟的市场交易、转让、退出机制。由于风险资本缺少合适的退出渠道,造成收益难以变现,流动投资效率低下。科技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缺失,使得投资者由于担心资金投入无收益,而减少投资,从而影响资金筹资。

三、新疆科技风险投资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

政府对风险投资的态度可以很大程度上促进风险投资的发展。由于新疆风险投资基础薄弱,我国风险投资市场也不够成熟,政府对风险投资的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政府是市场的管理者,主要通过政策制定、创造环境、控制风险等措施进行资金引进。科技部、财政部等十部委出台了《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全面促进新疆风险投资发展,通过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推动科技风险投资制度的有效运行,逐步构建和培育有利于科技风险投资发展和高科技产业发展的资本市场体系,建立起风险投资资本市场渠道和高技术产权交易平台。通过政府引导建立中介服务机构、各种顾问机构共同存在,能够为投资者提供市场信息、决策咨询的服务。此外,政府要重视对科技风险投资的投入,尽快促进科技风险投资市场的发展。

(二)建立健全风险投资法律体系

为了促进科技风险投资资本市场的发展,需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为科技风险投资发展提供适宜的外部环境。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形成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保护科学技术发明人员的利益,从而促进科技风险投资对项目的投资。建立健全风险投资法律体系,优先发展风险投资领域,通过经济手段对投资进行宏观调控。逐步建立风险投资项目评价制度,通过科技信用评估采取专家论证、多方评价、企业进行调查,通过评价监督手段提高风险投资项目的可行性,保证项目效益。建立风险防范监控制度,对风险进行细化,实施目标控制,采取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总结的方法,减少项目投资风险。

(三)大力开拓融资渠道

通过建立资本多元化、多层次的投入体系来保障风险投资的成功。支持银行、信托、保险、基金等组织建立科技风险投资公司。允许风险投资机构通过上市、定向集资债权等手段进行资金募集。采取多元化融资方式来吸引社会闲散资金,募集企业、个人、机构的富余资金,逐步形成创业资本市场。也可以借助国际金融市场,进行外资引进,通过外资来发展新疆的科技风险投资。

参考文献:

第2篇:金融科技治理范文

【关键词】科技金融 发展模式 新疆

一、国内外科技金融发展模式研究

(一)韩国创业风险投资基金模式

韩国创业风险投资基金模式是指由韩国金融公司牵头,并联合其他基金公司与风险投资公司共同出资为科技企业进行融资的一种模式。截至2010年年末,韩国共有103家风险投资公司,393个风险投资基金,资本总额达到88585亿韩元,累计投资项目2171项,投资金额到达31010亿韩元,对促进科技企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韩国创业风险投资基金资金来源政府所占份额较少,这就可以使大量金融资本进入,包括把社会资本和民间闲散资金引入高新技术领域。这样可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金融风险的冲击。这种模式也可以协助企业进行经营管理,参与企业的重大决策活动,引导企业步入正轨;并且当企业进入成熟期时,优化企业的股权分配。

(二)贵阳市科技金融计划模式

为了推动财政科技资金的使用方式以及利用财政资金改革,进一步发挥科技财政投入的放大和引导效应,从2011开始,“科技金融计划”被贵阳市政府列入科技计划体系中。该计划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设立科技创业投资引导资金、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科技信贷专营和配套机构的引导资金以及科技金融专项补助等方面。截至2011年年底,共引进民间资金参与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4.8亿元(不含银行科技贷款),同时,在贵阳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下,成立了12家科技金融服务机构,目前累计为中小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金额20亿元。实施科技金融计划,一是可以直接促进科技企业的发展壮大及经营规模的扩大,并帮助一些中小企业解决在研发新技术、新产品、等方面难题;二是有助于发挥使政府财政投入的引导和放大效应得到更大的发挥,使科技资金的配置效率得以提高。

二、新疆科技金融的现有做法及存在问题

(一)现有做法

近年来,新疆在推进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方面积极尝试,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1.金融机构贷款为主

自治区政府与科技厅积极鼓励与引导银行机构为科技企业贷款。截至目前,共计13家企业已获得银行贷款2.985亿元。贷款银行分别是建设银银行、浦发银行、农信社、招商银行、华夏银行等5家金融机构;同时,国家开发银行新疆分行总计为24家科技企业融资2.67亿元。这种银企合作机制的尝试与运作,搭建了科技与金融结合的协作平台,从一定程度上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解决了缓解了融资难的问题。

2.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

对具有融资需求、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提供知识产权评估服务,拟定融资、担保方案,协助银行和企业办理相关手续,实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2009年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工作顺利启动,截至目前,通过建立知识产权评估、质押担保、银行融资服务模式,已为10家企业提供专利质押贷款3450万元。

(二)主要问题

1.融资手段单一

自治区的科技金融工作虽然从2006年就开始开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自治区的科技企业融资渠道仍以银行为主,其他融资方式也较少。并且由于自治区的信用体系以及担保体系还不完善,银企之间依然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使很多科技企业不能从银行获得贷款,这就进一步制约了科技中小企业的发展。

2.金融创新远远落后于科技创新

不论是担保服务机构还是科技评级等专业机构发展都不成熟,尤其是对知识产权的认定、评估、侵权和变现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金融创新手段明显滞后,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不利于科技金融创新,也不利于开发更多适合自治区科技金融的金融衍生品的出现。

三、新疆科技金融合作模式探索

通过对国内外科技金融模式的分析,以及对自治区科技金融工作现状及问题的总结。笔者认为新疆在借鉴其他国家及国内省市科技金融模式时,应该结合自身当前的经济与政策,制定符合新疆的科技金融模式。即政府+银行+担保公司合作模式与科技银行合作模式相结合。

由于新疆间接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致使很多金融机构存在惜贷现象,不愿为中小微型科技企业贷款,所以,这些企业向银行进行融资时存在瓶颈;并且直接金融市场发展不够成熟,这就限制了很多科技企业通过股票、债券进行融资。所以,政府在科技金融融资方面应发挥主导作用。首先,政府可以设立科技金融专项资金,专门为科技企业进行融资;其次,通过政策引导及金融优惠政策吸引银行与担保公司的加入,以分担风险;再次,在专项资金出资比例上,政府与担保公司占应主导地位,银行出资份额所占比例较小,因为这样利于银行参与,降低其投资风险。同时,增加政府的话语权,可以更好地为科技企业融资。

参考文献

[1] 黄卫华.中小科技企业融资方式及其创新[J].学术交流,2003(11).

第3篇:金融科技治理范文

1.科技金融立法数量多

仅在2006年——2011年期间,共有71项科技金融立法。

2.涉及的主体多样化

当前,科技金融立法的主体,包含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组成部门11个,国务院直属机构6个,国务院部委管理的国家局1个,中华全国总工会1个,大型国有企业2个。

具体包括:

涉及的具体国务院组成部门:财政部、科技部、国资委、 国家发展改革委、人事劳动和保障部、商务部 、国土资源部 、建设部、教育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民银行。

涉及的国务院直属机构:海关总署 、税务总局、统计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知识产权局 、海关总署。

国务院部委管理的国家局:外汇局。

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银监会、证监会、 保监会 、中科院、社保基金会。

国有企业: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

其它:中华全国总工会。

3.科技金融立法的内容范围广而散乱

科技金融立法的内容涉及到银行、保险、证券、基金、工商、税务、人事、知识产权等方面,但内容杂乱,相互之间衔接不够紧密,各项法律法规的体系化较差。

4.立法规格不够高

立法形式主要是部委规章,缺乏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高规格的、统一的科技金融基本法。

二、国外科技金融立法情况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一些国家在更高层次和更广范围推进科技立法,特别是进行科技金融综合性立法。如:法国于1982年和1985年即分别颁布了《科技方针与规划法》、《科研与技术发展法》,1999年颁布《技术创新与科技法》,对《科技方针与规划法》、《高等教育法》等与科技相关的法律进行修订和补充。日本于1994年提出“科学技术创造立国”的口号,于1995年颁布了《科学技术基本法》。俄罗斯于1995年通过了《科学和国家科学技术政策法》。韩国于2001年颁布了《科学技术基本法》,并于2002、2003年及2004年1月和9月共进行了四次修订。墨西哥于2002年颁布了《科学技术法》。这些法律尽管名称各异,内容详尽不同,但都以促进科技进步、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为宗旨,具有科技金融领域基本法的性质。特别是,法国、韩国重视跟踪科技金融发展的新态势,及时对法律进行修改和补充,使立法既有鲜明的时代性、现实性,又有前瞻性、预见性。

综上所述,由于现有的制度创新跟不上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步伐,金融促进科技发展的法律制度保障不足。

三、建议内容:提升规格、相互配套、形成体系

1.建议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金融法》

当前,促进科技金融发展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自然科学、经济学问题,也涉及政治、法律问题,必须通过综合运用自然科学、技术手段和人文社会科学工具的途径来加以解决。促进科技金融发展的部门都是掌握公权力的机构,公权力源于公民的授权,权力运行的宗旨在于实现公民的权利和社会整体利益。尽管政策也可能达到在相当程度上容纳公众意见的状态,但与法律的制定机制相比,它从本质上看仍是一种人治的决策机制。在我国,立法本身是建立在有广泛代表性的民意机关的基础上,而且有一个相对民主的立法程序作保障。这使法律的制定基本上是反映民意的。为此,在促进科技金融发展上,尽量将可以法律化的政策法律化,克服政策的缺陷。

2.完善相关配套性法律规范

要进一步完善有利于科技金融发展的配套性法律体系,充分发挥立法在指引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方面的作用,运用法律手段规范促进科技金融发展的相关主体行为。把促进科技金融发展纳入法治轨道,加快形成制度保障机制,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保障。在法律制度上,应当逐步建立起由政府调控、市场引导、科技企业和金融机构积极参与的较完整的法律制度框架。

在融资方面,建议由科技部、银监会、中央银行共同制定《科技型企业贷款实施细则》。在细则中规定各商业银行可以单独设立科技支行专门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型企业、中小型科技企业、高新技术园区及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提供金融支持和金融服务,这样可较为专业地解决科技创新型企业在成长过程中的资金匮乏、信息不对称等现实问题,弥补现有银行体系及银行功能上对高新科技创新支撑不足的缺陷,成为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有效结

合点。

3.通过立法推进金融制度创新

借鉴美国以直接融资为主支持科技企业发展的经验,通过立法,鼓励券商、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资本市场相关机构,与有上市意向的科技型企业对接,大力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资产价值评估等服务,构建科技企业上市便利通道,进而形成具有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的高科技产业集群。

第4篇:金融科技治理范文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7)08-0093-02

摘要:随着2014年证监会宣布“新三板”市场面向全国企业开放,“新三板”已经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重要融资平台。文章分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新三板”市场融资的优势和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 “新三板”市场 融资问题

技型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肩负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重任。党的十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国家出台各项政策支持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但科技型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贷款难、期限短、利率高的问题,融资问题始终是制约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科技型中小企业与一般的中小企业不同,企业产品科技含量高,产品市场风险大,企业资产规模小,缺少资产抵押,无法得到商业银行贷款的青睐。科技型企业产品开发需要较大资金支持,中小金融机构资金有限,同样难以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持续有效的资金支持。因此,有必要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之道。“新三板”市场的扩大为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它是我国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举措,未来的“新三板”市场将会成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基础部分,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有力支持。本文主要分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新三板”市场融资的现状,并为企业“新三板”市场融资提出建议。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新三板”市场融资的优势

“新三板”全称为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是经国务院批准,依据证券法设立的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也是第一家公司制证券交易所。“新三板”市场定位于非上市股份公司股票公开转让和发行融资的市场平台,为公司提供股票交易、发行融资、并购重组等相关服务,为市场参与人提供信息、技术和培训服务。2013年底,证监会宣布“新三板”扩大到全国,对所有公司开放,宣告了新三板市场正式成为一全国性的证券交易市场。

截至2016年11月30日,新三板共有9 764家挂牌公司,超过半数以上的企业符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证书。新三板的推行拓宽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除了银行贷款和国家补贴支持外,企业在新三板市场挂牌不仅可以吸引更多投资者,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还可以提高声誉,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关注,提高社会影响,促进企业全新发展,达到企业实现共赢的目的。“新三板”市场融资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新三板”市场开辟了有效的融资途径,有利于企业引入风险资本

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仍然面临着较为严峻的融资环境,轻资产、信用体系不完善、投资风险高等问题。“新三板”市场开阔了企业融资的途径,有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引入风险资本。“新三板”市场对于企业成立期限要求低,对资产总额等没有严格要求,更加重视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和未来盈利能力,对申请上市的企业有较为严格的入市审核程序。企业在“新三板”市场挂牌后,符合其条件的风险资本可以用转让或股权的方式退资,便捷的退资渠道增加了风险资本进入“新三板”市场挂牌交易的可能。

(二)“新三板”市场能够促进企业完善公司内部治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科技型中小企业多是个人投资成立的企业,资产规模小、决策权集中导致企业存在内部治理结构混乱,内部管理职责权利不明晰,财务核算操作不规范,风险防范意识差等问题。按照“新三板”市场挂牌的要求,企业一旦决定申请上市,需要提前在券商、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专业机构的辅导下进行股权规范改革,明确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股权结构,建立健全三会议事规则,制定完整的经营管理制度,规范财务核算操作流程,并且按规定的要求定期及时地披露企业信息。这也就促使科技型中小企业完善其内部治理结构,规范财务核算体系,加强风险管理意识,整体上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企业更加健康、规范的发展。

(三)“新三板”市场有利于企业树立品牌形象、提高知名度

由于资金的限制,科技型中小企业很难花费大笔资金进行品牌宣传,但借助“新三板”市场,公司的整体形象和各项财务指标在公开披露的同时也起到了宣传的作用。因此,企业挂牌“新三板”市场后更加容易受到媒体和投资人的关注,通过“新三板”市场融资,不仅可以获取资金,在有形资产上得到了迅速发展,也同样有利于企业声誉的提升。另外,由于企业变成了上市公司后,在得到资本青睐的同时,人才也会向企业靠拢,极大地促进企业吸引高水平人才。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新三板”市场融资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缺乏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

科技中小企业一般多为个人投资成立的,股东较少,股权结构单一。出资者既是股东,又是企业经营者,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集中。企业缺乏完整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等规范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管理层的相关经营管理水平低,信用意识不强。企业即使设立股东会,设立董事、监事及总经理,也只是形式上符合了公司法的相关规定,内部治理结构并未真正起到管理、监督企业运营的作用。

(二)企业缺少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由于多数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成立时间较短,管理权利主要集中在出资者手中,内部组织结构简单,管理层次较少,从而导致内部控制制度的缺失。投资者内部控制意识较弱,只注重企业业务的拓展,经营效益的提高,往往忽视内部控制规章制度的建立。企业缺乏完整内部控制体系,业务流程操作缺乏规范,内部活动控制效果较差,企业内部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等。

(三)企业的产品缺乏抗市场风险能力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产品技术含量高,产品研发时间长,因此企业在设立时基本已经明确企业主要产品市场。产品高科技性和资金的限制使得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业务较为单一,产品种类也较少,很难同时面向多个市场,产品缺乏抗市场风险能力。因此,高科技企业受特定行业市场波动影响较大,当国家政策、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的经营形势会发生急剧变化。例如,由于受到国际形势的影响,面临欧美发达国家的反倾销政策,国内原本高速发展的光伏产业,现在也进入举步维艰的困难时期,光伏产业中大批中小企业受到影响,因缺乏市场,卖不出产品而倒闭。

(四)企业缺乏健全的财务管理体系,经营活动的透明度差

虽然高科技中小企业的高科技性使得员工整体水平较高,但是与一般的中小企业相似,企业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财务核算体系不完善。企业的财务人员多数学历水平较低,没有专业职称,对新出台的会计法律法规、先进的会计核算方法了解很少,从而使会计信息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影响。而且出于企业资金匮乏等原因,企业财务人员按照领导的授意,设置内外账,存在偷税漏税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违背会计规则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企业会计信息缺乏完整性和披露的规范性,无法满足“新三板”市场融资对企业信息披露的需求。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新三板”市场融资的建议

(一)企业应规范内部治理机制,加强内部管理水平

企业应当提高内部治理水平,要从内部管理运营、资本等方面进行改善,注重公司管理模式的科学性,完善企业的组织结构,通过财务管理部门和高新技术业务部门深度融合,提高企业绩效管理水平,制定详尽预算规划、税收规划、财务规划等环节,同时保持管理者责权明晰,通过此类管理方式降低企业经营风险,经过一系列的内部规范后,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后会让投资者更加信任、放心,企业获得资金后也能够大力地向前发展。

(二)企业应严格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后,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企业需要定期对外披露企业的财务信息和内控控制情况。因此,企业应首先建立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并有效地执行相关内部控制规范,切实落实规范的财务核算体系,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企业应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及时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重大事项和重大变动进行信息披露。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有助于企业诚信经营,切实履行上市公司承诺的义务,有利于提高公司经营管理效率。这样才能让投资者充分地信任企业,对企业也可以进行合理的评判,预计投资的风险,同时企业也能吸引更多的优质资金。

(三)要合理确定在“新三板”上市的目标,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

目前多数申请在“新三板”上市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本身具备良好的信誉度和盈利能力,在行业内部也有较高的声誉,但是企业管理层缺少对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的规划。在“新三板”上市的科技型企业多数是想通过加入“新三板”,方便企业融资,扩大企业规模,而缺少对市场需求未来发展方向的把握,未能建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应合理确定企业在“新三板”上市的目标,不是简单地为了扩大企业声誉,增加企业获取资金的数量;必须对企业自身的优劣加以分析,确立“新三板”上市的目标,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开创道路。

此外,政府应指导科技型中小企业防控风险,帮助企业健康发展。各地方政府要在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新三板”上市的同时,引导企业正确地预防投资风险、政策风险以及道德风险等,并且顺应当前的经济形势,制定应对各类风险的预案,合理地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营造一个健康的市场氛围,使企业在“新三板”市场融资更加通畅。Z

参考文献:

[1]邵永同.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创新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

第5篇:金融科技治理范文

关键词:广东;高科技企业;股权;再融资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广东高科技企业成长期融资机制创新研究,编号:A309.0112。

一、引言

广东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先行省份,经济发展较早进入新常态。广东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了一定成效,高科技产业成为广东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而科技企业融资难一直是个焦点问题。很多科技企业无法得到所需资金,且融资成功后的企业有没有产生应有的经济效益,这值得深入研究。再融资是指上市公司通过配股、增发和发行可转换债券等方式在证券市场上进行的直接融资,其对上市公司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我国上市公司在选择再融资方式时所要考虑的主要是融资的难易程度、门槛高低以及融资额大小等因素,就目前而言,股权融资成为上市公司再融资的首选。本文主要分析配股和增发后对广东高科技上市企业绩效的影响。

二、广东高科技上市企业股权再融资绩效实证分析

1、样本选取与指标说明

本文首先选取2011―2012年两年间实施了增发或者配股再融资手段的广东科技型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考虑到科技企业的特性,主要研究在创业板上市的广东科技企业,并抽取样本企业共30家。样本企业在再融资方式上的分布为:实施配股的有12家,实施增发的有18家。相关数据来自上市公司资讯网()。

其次选取每股收益、总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利润率三个财务指标的变化率来反映公司融资前后经营业绩的变化。采用财务指标的平均值和中位数值作为描述经营业绩的特征值。选用中位数值主要是起到对平均值验证的作用。将实施再融资当年定为基年(0年),再融资前一年定为-1年,再融资后两年分别定为1、2年。

2、实证过程

通过统计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对指标平均值在相邻的年与年之间是否存在差异进行检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用于资料配对设计计量差值的比较和单一样本与总体中位数的比较。利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来检验配资额与绩效之间的相关性;皮尔逊相关系数是一种度量两个变量间相关程度的方法,介于1 和-1之间,其中0~1表示变量正相关,-1~0之间表示负相关。

(1)实施配股融资的广东科技上市企业绩效对比分析。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结果表明,样本企业配股再融资以后反映绩效的财务指标逐年下滑趋势均显著,同时也表明这种下滑趋势不在可接受范围内。

根据表2配股资金额与主营业务利润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可以发现,在2011―2012年间样本公司实施配股当年募集到的资金与实施配股后一年、两年的主营业务利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74和0.513,统计上显著,相关水平也达到显著水平,但相关程度不高。以上分析证实了样本公司并没有充分利用配股筹集的资金,在实施配股后企业的盈利能力下降。

(2)实施增发融资的广东科技上市企业绩效对比分析。通过表3中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结果可以发现,样本企业的总资产收益率和主营业务利润率两大指标逐年下滑趋势依然显著,但每股收益从增发后一年开始,其逐年下滑趋势不再显著。

根据表4增发资金额与主营业务利润的统计相关性分析结果可以发现,在2011―2012年间样本公司实施了增发当年募集到的资金与实施配股后一年、两年的主营业务利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37和0.612,统计上显著,说明统计上两者之间有一定相关性,但相关程度不高。

3、实证结论

实证结果表明,实施了再融资的样本企业,无论采取增发还是配股,在再融资前一年至再融资后两年里的绩效指标是逐年下滑的,可见实施再融资并没有对上市企业绩效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此外,绩效指标逐年下滑的趋势因再融资方式不同而有所差异:实施配股的企业的三个绩效指标的下滑趋势均显著;实施增发的企业在总资产收益率和主营业务利润率两个指标上的下滑趋势显著,但每股收益指标逐年下滑趋势在统计上不显著。由样本推及一般,反映了总体上广东科技上市公司再融资绩效低下,但增发绩效比配股稍强。

三、广东科技型上市公司再融资绩效低下原因分析

以上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科技上市公司再融资绩效低下。除了样本数据与样本容量制约产生的统计偏差外,还存在以下几点原因:一是由于科技型企业有技术研发的一般特性,导致一些再融资项目短时间内难以取得经济效益。譬如,再融资资金用于新型技术或产品研发项目,前期的资金投入可能需要两到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产生预期的企业利润。二是很多上市公司缺乏实际融资项目,上市公司只是为了融资而再融资,持着“圈钱”的心态,所以其对于再融资得来的资金并不会珍惜和合理利用。根本原因在于配股和增发不需偿还本息且没有分派红利的压力,融资成本较低。另外,一些有项目的上市公司进行再融资,却出现了变更用于原有项目资金用途的情况。经营者没有把筹集到的资金用到提高公司业绩的项目上,而把其用到谋取私利或其他无关的项目上,例如委托理财、进行关联交易等。三是科技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运作不规范。很多公司缺乏对高级管理者的有效激励机制,造成许多上市公司管理者欠缺责任感和诚信意识,增大了上市公司经营管理风险,这直接制约了上市公司的规范治理和业绩提升。四是考核制度对股权融资偏好的影响。上市公司管理目标是股东权益最大化。但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及投资者衡量企业经营业绩时,依然习惯以企业的税后利润指标作为主要依据,由于企业税后利润指标只考核了企业的债务成本,未能考核股本融资成本,即使考核,也总是很低。所以,公司总是厌恶债权融资而偏好股权融资。

四、建议

上市公司再融资效率低下,使得投资者投资意愿逐步减弱。这一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对上市公司本身及证券市场的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根据前文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发挥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应大力培育以基金为主的机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完善上市公司治理,有利于防止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资产、滥用募集资金等现象,保障再融资的绩效。第二,增加公司经营者持股比例,使经营者利益得到提高。增加高级管理人员持股比例有利于激励经营者努力提高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积极性,有效减少一些效益低下的管理行为。各方也应建立完善的职业经理人市场,使职业经理人具有市场流通性,其报酬应反映其过往的表现。第三,加强对募集资金滥用的治理。加大对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和投资收益的审核力度以及监督力度,对再融资资金没有用在项目上的惩罚应做出具体的衡量标准和操作守则,确保再融资募集的资金用到原有项目上。第四,改进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考核的指标体系,以完善对上市公司实行再融资前的资格评价。对上市公司实施再融资前作出更完善、准确的评价,可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有关现金流量方面的指标也应给予重视,每股现金流量能够揭示企业赢利能力的高低,每股现金流量越高说明净收益的变现能力越强,也说明公司资产流动性好。

五、结语

实证分析表明,无论采用增发还是配股,广东科技上市公司在实施再融资后,其绩效指标普遍下滑,再融资对样本公司绩效并没有明显促进作用。本文认为,可通过改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外部监管机制来使得资源得以优化配置,促进广东科技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可、雷汉云:基于DEA和Logit模型的我国上市公司融资效率研究[J].理论探讨,2014(1).

[2] 皮海洲:上市公司再融资政策亟待规范[N].证券时报,2014-

03-20.

第6篇:金融科技治理范文

关键词:私幕股权投资;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性

一、 引言

私募股权投资(Private Equity,PE)作为一种对私有非上市公司的权益性投资最早兴起于美国等发达国家,随着近些年国内资本市场的深化和发展,在我国也日渐兴盛。根据清科中心的统计数据,2010年针对中国市场共新募84只私募股权基金,资金总额达276.21亿美元。由于私募股权投资从其成立之时就伴随着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而不断发展壮大,因此,厘清私募股权基金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和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障碍将有助于下一步有效理论私募股权投资为我国科技企业培育和创新活动提供助力。

二、 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性障碍分析

根据国家发改委有关数据统计,截止2007年6月底,我国共有4 200多万户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量、国内生产总值、税收和进出口等方面比重为99.8%、60%、53%和68%;在就业安置方面,中小企业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岗位和80%的国有企业再就业岗位。在技术研发和科技方面,中小企业承担了66%的发明专利和82%的新产品开发。由此可见,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有活力的一块,而其中许多企业由于具有自身独有的科研技术或专业人才而被划分为科技型中小企业。通常情况下,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具有技术和人才上的优势,有别于一般传统中小企业,具有组织结构规范、人才优势突出和市场成长快速等突出优点。但同时无法回避的现实是融资障碍、公司治理结构、社会资源欠缺是制约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亟待解决。

1. 融资障碍分析。Myers and Majluf(1984)提出了啄食顺序理论(Pecking Order Theory),表明企业在需求新项目融资的过程中会有个优先次序差异,最为优先考虑的是内部融资手段,其次则是债券融资手段,最后才会尝试股权融资方式。肖作平、吴世农(2002)的实证研究支持企业规模与债务水平是成正相关关系的。因此,往往是那些具有较强的资本和抗风险能力的大企业能够通过债务方式筹得大量的经营资金。而针对处于大多数处于成长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而言,可能并不完全遵循这一融资顺序。

(1)有限的内部融资能力无法满足投资扩张的资金需求。由于中小企业的内部融资来源主要是企业留存利润、员工集资或亲友借款,因此从风险和成本角度衡量,内部融资是一种理想的融资途径。但是考虑到科技型中小企业往往成立时间较短,因此留存利润较少,而通过员工或亲友等方式借款相对与企业发展需求而言,更是杯水车薪,因此内部融资的方式仅能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一定程度上缓解资金需求压力,但很难从根本上解决。

(2)规模及偿债能力不足阻碍债务融资方式的实现。科技型中小型企业往往规模小,经营和财务状况不透明,缺乏良好的商业信用,因此很难获得银行等商业信贷支持,从而在快速发展中遭到融资瓶颈的制约。我国企业融资80%来自银行信贷,信贷总量的80%给了大企业,而80%的中小企业从未向银行贷款过(顾建波,2010)。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样的,一方面是当前的国有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更偏爱对大型国企的信贷扶持,另一方面也是因此中小企业的自身制度缺陷和缺乏良好偿债能力有关。

(3)上市融资条件苛刻制约其在科技型中小企业早期成长过程中的应用。。根据深交所的统计数据,截止2011年2月11日,我国有541家中小板、173家创业板,共714家中小企业上市公司,其中有为数不少优秀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正式通过上市这一股权融资通道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源支持。但考虑到我国庞大的中小企业基数,可以获知能够上市融资仅是属于少数特别优秀企业的机会,再结合国内上市监管办法中对企业规模和盈利等方面的规范细则,使得很多科技型中小企业至少在发展初期是无法借助该手段实现融资目标。

2. 公司治理障碍。李维安(2000)认为狭义的公司治理,是指所有者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与制衡机制。其主要特点是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管理层所构成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内部治理。根据委托理论,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在缺乏有效监督和制约的情况下,管理层人员会因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决策行为代替企业利益最大化决策行为。因此不良的公司治理结构往往会造成管理层通过高昂的职务消费给公司带来不合理的额外开支,或者因盲目追求实现个人短期利益而使得公司逐步丧失合理发展机会,长期陷入困境不能自拔。

对于大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而言,虽然规模偏小,组织结构简单,但是同样会面临着公司治理问题。一方面由于成立时间和规模上的因素,科技型中小企业公司高管往往包括创业者自身,而这又容易造成公司的一切经营决策权都集中在个别企业家身上,由于缺乏合理的权力制衡,一旦该企业家的个人决策错误时,就必须整个企业来承担该决策风险。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很多管理者是技术出身,个人良好的技术功底和市场触觉并不能完全保障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决策正确,这也使得很多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发展初期很容易因缺乏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而阻碍快速成长机遇。

3. 关系网络障碍。社会关系网络学者认为整个社会就是一个相互交错或平行的网络系统,社会成员按照联系点有差别地占有稀缺资源和结构性地分配这些资源(Lin & Nan,1981)。Granovetter,M(1985)更是主张所有的经济行为都是嵌入与社会结构之中,因此社会结构的核心即使社会关系网络,而针对经济领域中的交换关系和行为,信任就成为了先决性条件。Lin,Nan(2001)在Granovetter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社会资源理论,把个人直接(或间接)社会关系看作是获取社会资源的有效渠道,个体社会网络异质性、网络成员社会地位和关系力量差别都决定着特定社会结构中个体所能获取和拥有的社会资源数量和质量。王海光和刘盛强(2006)更是从社会关系嵌入视角指分析了社会关系资本对创业型企业的重要性,提出在企业的创业期社会关系网络能够起到弥补组织存在的货币资本、人力资本等方面缺陷,也能够带动市场需求上升。

由于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关系网络对于我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而言作用更为重要。但是考虑到大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往往是民营经济主体,企业家也往往是工程师、科研人员等技术出身,缺乏丰富的政府、商业等重要社会关系资源,关系运作能力不足,因此也造成了企业成长过程中获取外部资源能力偏弱,单纯依赖企业自身资源支撑企业发展,不利于企业的快速成长。

三、 私募股权与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性的基本路径分析

作为一种新型的股权投资方式,私募股权投资往往会选择具有较大增长潜力的科技型创业企业作为投资目标,这些企业往往属于信息、生物、医药、环保等新兴行业,规模不大,但由于具有未来较好的成长性而备受私募股权投资的青睐。1946年,美国研究与发展公司(ARD)作为全球第一家私募股权投资公司就是围绕美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而应运而生的。后来硅谷以及互联网产业的兴起更是和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密不可分。经过60多年的发展,私募股权投资也从风险投资发展出收购投资基金、Pre-IPO投资基金等新的投资类别。随着私募股权基金的在我国的逐步兴起,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私募股权基金参与到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发展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过程。

首先,作为主要的外部融资方式之一,私募股权投资通过在企业成长期注入其急需的发展资金支持,从而使得企业能够获取和运用长期稳定的外部资本投入到研发、生产、人才、营销等各个重要环节,从而把握潜在市场机会成长为行业领导者。近些年例如百度、阿里巴巴、当当网等国内外知名互联网巨头都是借助私募股权投资的大力支持而顺利度过创业时期的融资瓶颈而获得超速发展机遇的。对于这些尚未满足上市条件和银行信贷要求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企业,除了通过缓慢的自身留存利润积累发展外,私募股权投资也逐步成为可行选择之一。

其次,私募股权投资在选定某一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投资目标后,并不仅止步于单纯融资方式。为了有效控制投资风险,并为未来上市退出获取高额收益而高度重视投资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工作。基于该因素考虑,私募股权投资在进行资金输入过程中,也会采取改组投资公司董事会、委派董事(或独立董事)监督公司重大决策或直接委派外部高级管理人员直接参与公司经营活动等手段建立起对原有科技型中小企业管理团队的有效监督和权利制衡,从而改善公司治理结构,保障自身和其他中小股东的合法利益。

最后由于私人股权投资往往集聚了一批资本运作、行业分析、经营管理等多方面的专家人才,同时私人股权投资的一般合伙人(GP)往往具有较多的社会关系和各方面资源,这一特性在一些知名私人股权投资身上往往更为显著。因此,当私人股权投资选择某一科技型企业作为投资目标后,出于未来退出时获取更大收益的考虑,往往也会运用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帮助企业拓展经营空间和获取各种外部资源,从而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原来科技型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社会关系网络的强度和广度。

四、 科技型中小企业运用私募股权投资的建议

作为成熟市场经济体系中重要的金融服务体系构成之一,私募股权投资的出现对构建多元化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事业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从我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实际状况出发,可以看出私募股权投资是解决多种科技型企业成长性障碍的有效方式。大量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表明,私募股权投资通过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资本投入,推动企业快速成长壮大,最终获得高额投资收益。而这一投资过程间接的也通过促进科技创业和产业发展来为社会创造了价值。因此,政府鼓励私募股权投资的有序发展对于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和高科技产业的整体发展都有着积极作用。

但是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借助私募股权投资获得发展动力中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首先是私募股权投资目前在国内的法律正式地位的缺失。虽然有《公司法》、《证券法》等相关法规可以参考,但由于没有直接针对私募股权投资的法律法规细则,国内的私募股权投资仍然形式多样,管理混乱,使得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寻求私募股权投资帮助时还要付出较大的搜寻和识别成本。其次,私募股权投资作为一种股权投资方式,是为了获取高额投资收益而存在的。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在选择私募股权投资作为合作伙伴时,也要注重维护自身的合理权益,防止私募股权投资通过董事会改组、对赌或回购协议等手段侵蚀创业者的核心利益,最终造成企业成长了,但创业者被扫地出门的现象。最终,私募股权投资仅是企业外部融资方式之一,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善于分析企业自身实际,合理运用多种融资方式,以客观务实的态度去选择和私募股权投资的合作时机与方式,为企业的成长提供稳定可靠的动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Granovetter, M. Economic action and soci- 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 Amer- 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5,(91):481-510.

2. Lin,N. Social Capital: A Theory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Ac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2001.

3. Myers, S.C., and N. Majluf, Corporate financing and investment decisions when firms have information that investors do not hav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4,(13):187-221.

4. 傅元略.财务管理理论.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

5. 肖作平,吴世农.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证券市场导报,2002,(8):39-44.

6. 顾建波.私募股权基金与中小企业融资法律问题研究,法制与社会,2010,(35):93-94.

第7篇:金融科技治理范文

银行是现代经济的中心,是资金活动的“信誉中介”,是运营钱币的非凡企业,是进步出产力的“粘合剂”和“催化剂”,是金融微观调控的主要杠杆。跟着我国变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面临国表里金融同业竞争加剧的态势,以及当今社会上存在的“逐利标语的喧哗、小我至上的声张、贫富差距的扩展、金钱愿望的膨胀、社会习尚的滑坡、品德评价的偏离”等不良景象,金融业作为非凡的效劳行业,从思维品德建立方面来说,将面对以下新状况和新问题:

(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科学技能的飞速开展,尤其是信息技能、互联网的疾速开展,带来了政治、思维、品德和文明方面的愈加直接、愈加敏捷的互相激荡、互相抵触和互相影响。我国金融业为了顺应日益剧烈的竞争的需求,以科技为支撑,不时进行金融产物立异,网上银行、自助银行、德律风银行、手机银行、主动存取款机等以高科技技能支撑的另类银行形状将很多呈现。信息收集的开展,构成了一个新的思维文明阵地,各类思维得以敏捷在网上传达,向各行各业的思维品德建立提出了严肃的应战。一方面,经过互联网我们将更轻易地汲取人类的一切优异文明效果,有利于社会主义新文明的建立;另一方面,西方的一些文明渣滓、迂腐的品德观念和生涯方法,也有了新的传达渠道。金融业作为非凡的效劳行业,看待外来思维品德文明,既要以广博的襟怀和安康的心态进修汲取列国各民族优异思维品德效果,又要抵抗外来迂腐思维品德的浸透和腐蚀;既要接收前史上和国外优异传统思维品德,更要弘扬人民群众的革命传统文明,出力塑造与当今时代开展趋向、根本要乞降前史任务相顺应的时代精力。这是由于,金融业是运营风险的非凡行业,接收风险、涣散风险、化解风险是金融企业分歧于普通企业的中心本能机能,稍有不小心,不单影响经济建立,甚至危及社会不变;金融行业是“窗口行业”,一线网点直接面临群众,面向社会,其行业形象既关系到本身运营效益,也影响社会的精力文明建立。

(二)疾速开展转变的社会经济生涯情势,给分歧阶级的人们的思维品德观念形成了分歧水平的冲击。一是经济成分的多样化以及由此而发生的好处主体的多样化,必定会促进分歧经济成分和好处主体的人们,构成各自分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分歧性质的金融组织,纷歧个系统的金融机构,甚至一个系统里的分歧阶级的银行员工,其价值取向、价值观念也各不一样。二是跟着变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外资银即将竞相抢滩上岸,国有贸易银行股份制革新大势所趋,协作金融变革如火如荼,行长(司理)年薪制的施行,促进了金融组织方式的多样化及其不时开展,这些分歧的组织方式,它不单要求本人的经济好处获得知足,还必定要求其政治上的好处和权利。三是跟着金融变革力度的日益加大,中外资银行人才抢夺战愈演愈烈,这一态势促进了就业方法和就业渠道的多样化。一方面,有利于人才的合理活动,使金融员工的小我志愿得以更好的知足,为小我的充沛开展供应了更多的时机;另一方面,因为机构精简、下岗分流敷裕人员,也给局部金融员工的就业形成了坚苦,发生了小我要求与国度和社会需求之间的新的矛盾。这就给金融业的思维政治任务和品德建立带来了新的问题。

(三)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给人们的思维品德观念形成了分歧水平的冲击。在市场经济前提下,社会经济生涯的有序运转和安康开展有赖于优越的思维品德情况的存在这一根本前提。该当一定,市场经济激起了人们的开辟精力、立异思维和效率认识等,但因为“市场”本身的弱点,市场的趋利性、排他性和商品交流等价准则,加之变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尊敬经济好处主体和进步其经济行为民主化水平的还,而无视了“市场”自身所具有的消极的、负面的影响,尤其是在思维品德教育方面所能够发生的风险,以致于使本位主义成为一种社会思潮,它不只以小我的自力、自立、对等、自在冲击着封建品德认识的影响,并且也以小我权利的极端化冲击着在几十年革命进程中构成的伦理思维、价值观念。因而,它就极轻易诱发拜金主义、本位主义、吃苦主义和消极糜烂景象。反映到金融行业则显示为:一些单元和部分在运营治理上存在问题多多,铺张糜费、违规运营、贪污糜烂等;一些干部职工幻想信心淡漠,思维松散,行为不端,规律不严,责任心不强,团队认识差;有的干部职工妄想吃苦,追名逐利,清廉认识差;有少量干部、职工违法违纪,参加金融犯罪等,轻则招致行风不正,损害金融机构诺言,广阔员工的积极性和发明性遭到伤害;重则致使银行蒙受巨额资金损掉,甚至招致金融次序紊乱,发生严峻的金融风险,影响金融平安高效稳健运转。

二、金融业施行“以德治国”的战略选择

“以德治国”是建立有中国特征社会主义准则的实质要求,是进一步开展和完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系统的主要步调,是进步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计谋行动,是从严治党、反腐倡廉的必经之路,是进步公民品德本质的牢靠包管。“以德治国”是时代的呼喊,人民的期盼。必需看到,“以德治国”是一项长时间而又艰难的计谋义务,不成能毕其功于一役。这里需求强调的是,贯彻施行“以德治国”方略,群众参加是根底,行业组织是桥梁,举国常抓不懈是包管。金融业是国民经济开展的调理杠杆,金融业的昌盛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度的经济开展和社会提高。因而,金融业要贯彻施行“以德治国”方略,就必需持之以恒地施行“1234”工程:

(一)“1”就是环绕一个目的,即环绕建立一支“政治过硬,营业优秀,作风清正,规律严正”的金融步队这一目的,经过深化耐久地展开“以德治行”运动,把员工的思维言行标准于必然的社会品德和必然的社会司法之中,营建一种依德、依法、守德、守法的运营情况,包管金融事业平安、稳健、高效运转,促进国民经济继续、疾速、安康开展。这是由于,在运营治理诸要素中,人才是最根本、最活泼的要素,人既是治理的对象,又是治理的动力。由单小我构成的步队的本质是决议的要素。健全的体系体例要靠高本质的步队去对峙和完美,现代化的治理技能和伎俩要靠高本质的步队去把握和运用,政治优势要靠高本质的步队去表现和发扬。无论是依法治行,照样以德治行,其效果的对象都是人,只要效果于人,才干完成其目标。所以说,建立一支高本质的员工步队,不只是金融业,也是各行各业所必需确立的首选目的与最终目的。

(二)“2”就是对峙两项准则。一是对峙以德治行与依法治行相连系。关于一个国度、一个行业或部分的管理来说,德治与法治,历来都是相反相成、互相促进的,二者缺一不成,也不成偏废。社会主义品德与司法在内容上互相浸透,互相增补,互相支撑,互为内外,品德渗入司法,司法表现品德精力。从必然意义上来说,司法是品德的后台,品德是司法的最终防地;守法的人未必守德,守德的人肯定守法。二是对峙德治的条理性与德育的一致性相连系。它包罗两方面的寄义:一方面,必需看到,在实际社会生涯中因为每个员工所在的社会位置、所据有的社会资本、所承受的教育水平、所把握的常识技艺,以及每小我的遗传先天、伶俐才智等方面存在着不服等的景象,所以,只要对峙准确的品德导向,在政策的制订和施行中充沛地留意维护弱势群体,分条理施治,才干包管金融平安高效稳健运转;另一方面,德治的施行是经过金融部分各级指导的领先垂范和对员工的品德教化来进行的,分歧的阶级,如决议计划层、治理层、操作层,分歧的岗亭,如信贷、财会、监察等,其品德规范和品德标准是不尽一样的。也就是说,德治客观上要求对每个员工要做到以德定位,以德取位,德位一致。

第8篇:金融科技治理范文

把握创富机会,技术、技能、创意三轮驱动

20世纪后半叶以来,发达国家开始步入现代化的新阶段,即开始由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变。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技术、技能和创意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三大驱动轮。

技术是不断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把握创富机会就一定要把握先进技术,持续技术创新,努力增强技术转移和知识扩散的能力,由中国制造跃升为中国创造。技能是不断创造社会财富的基础,不仅是人们获得工作机会的前提,更是决定个人社会地位和获取财富的重要手段。创意是不断创造社会财富的新兴推动力,随着知识社会的到来,创意不仅激发了人类源源不断的需求,还不断带来财富的爆发,作为21世纪的新兴产业,发展创意产业已经被许多先发国家提升为国家战略,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开发出巨大的创富机会。

创新商业模式,打造持久竞争优势

商业模式是推动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重新组合,强调实现要素关系优化或者动力机制改善,从技术创新跃升到财富创造的关键过程。商业模式解决了企业如何盈利的问题,创新商业模式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企业最根本的创新。尤其是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创新商业模式将加速企业发展,打造企业恒久的盈利能力和竞争优势。

商业模式源自企业创意,更加注重从客户角度思考设计企业行为,同时兼顾企业、消费者、供应商及一切合作伙伴的关系;更加注重伴随产品、工艺或者组织的创新调整服务内容、方式及组织形态,通过创造性的组合生产要素满足市场需求。差异化的商业模式将有助于企业在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中实现转型,发掘市场发展的突破口和新的市场机会。随着市场化的发展,商业模式还涉及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整合,并在经济多元化的态势下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推进产业联盟,实现经济社会协同演进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单个企业发展已经不能再适应全球化的发展需求,结成产业联盟实现集成创新成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产业联盟作为新的合作模式,通过市场主体的相互协作和资源整合寻求新的规模、标准、机能、定位及市场,确保和放大合作各方的优势,这是企业实现优势互补、开拓发展空间、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手段。

产业联盟在实践中包括多种维度的联盟,如企业的战略联盟、知识和技术的共享联盟、资源的集成联盟等,主要围绕研发合作、产业链合作、市场合作、技术标准等打造,多用于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战略型新兴产业的应用,是产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产业联盟超越了地区的限制,将密切关联的企业组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组织体系,降低了企业成本和风险,对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期的中国有极大的适应性。同时,产业联盟又不同于产业集群,它是产业集群的创新演化,解决了产业中的共性问题,克服了不完全信息的约束,实现了持续创新的效应。

加强金融催化,助力产业衍生创新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创造离不开技术的进步和创新,而技术的进步和创新又离不开金融的催化。金融是价值的融通:价值无法转换,经济就无法运转。因此,利用金融催化新产业,有效配置金融资源,将有利于实现金融与产业的协调发展。金融催化是产业升级的根本动力。产业升级必然是由高新技术支撑的先导产业集群带动发展的,而先导产业集群的扩大又必然离不开金融的支持。

创新金融服务是金融催化的核心,为服务对象提供多种方便快捷高效的金融服务,如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实现产业和资本的直接对接;建立高新技术创新体制和机制,防范技术风险,用金融支撑技术进步;统筹城乡发展,用金融杠杆撬动城乡综合改革;刺激外向型经济,通过金融催化国际贸易和经济增长。同时,加强金融体制变革,转轨经济增长方式,以银行、证券、保险等多元化金融行业为主体,以人民币离岸结算为突破口,以金融市场监管为重要保障,实现金融市场化发展和包容性增长,有助于将中国打造成世界级金融中心。

致力国际网联,整合高端资源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降临,无论是大企业、小企业还是个人,都在致力于网联国际,不断整合信息、科技、人才等高端资源,积累和创造社会财富。

在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网联的头等资源是数据和信息,数据资源的增长和使用为社会财富的创造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机会。特别是随着以物联网和云计算为代表的现代技术的进步,大数据正在跨越传统的数据分析模式,处理极速增长且类型多样的数据,并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为企业创造重要的商业价值。同时,数据和信息的国际网联还将衍生出一系列创新型的商业模式和创业机会,数据不再仅仅是一种资源,还将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本。

除了数据和信息,国际网联还要整合高新技术和科技、高端人才、文化资源、智力资源等优质资源,并将其提升到企业战略和国家战略的高度,通过资源整合建立多种创新平台,提高中国企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参与国际主流竞争,充分融入到一体化的全球经济发展之中。

建立透明高效政府,加速“四轮联动”

要打造一个透明高效的政府,就要“政府治理、社会治理、产业升级和文化精进”四轮联动,发挥多元主体的积极作用。

政府治理是政府运用政治、经济、文化等公共权力管理社会事务,维持社会秩序,实现公众需求,并使公众利益达到最大化的过程。有效的政府治理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激励社会主体的潜能,大大降低社会交易成本。而一个学习型、标准型、服务型和回应型政府则是政府的准确定位。

社会治理是政府与公众共同管理的方式。在新的形势下,我国的社会治理面临着阶级阶层结构变化、城乡结构变化、收入分配结构变化、人口结构和家庭结构变化、社会组织方式变化、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变化等诸多挑战。这些巨大变化迫切要求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走出一条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路。

产业升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产业升级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随着产业向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转移,产业衍生不断。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原始创新能力、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能力决定了国际分工和全球经济格局。而服务业的发展,尤其是社会融合型服务业的出现将成为未来产业升级的方向。

第9篇:金融科技治理范文

金融科技(Financial Technology),简称Fintech,是近年来金融及创投圈的新宠儿。根据KPMG的统计,此领域在2016年的总投资额接近250亿美元。但有趣的是,从几年前的互联网金融到现在的Fintech,一直难以说清其本质。P2P、大数据、智能投顾、区块链……一个又一个新奇的名词,似乎很难让人摸透。

但金融最终为金融,科技最终为科技,两者关系密切,也许日益密切。然而由于本质上的差异,不可说是融为一体。金融科技行业给人忽而为金融、忽而为科技的印象,更多是人为的,或故意的。金融科技的本质可以从三个层面看:1) 用户体验; 2) 另类融资; 3) 金融基建。三者各有深浅,且不相互排斥。每一家号称从事金融科技的企业或金融机构,至少涉及其中一个层面。金融科技的革新之处,只要分别从这三个层面分析,则金融归金融,科技归科技,其实绝不含糊。 用户体验

用户体验又称UX,是金融科技最显然易见的部分,基本上是通过移动端APP提供金融服务。移动装置,一般是智能手机,是主要载体,以用户为中心,为在社交媒体与游戏成长的一代重新打造金融服务。

UX很容易被忽略的创新在于设计观念的突破,尤其是交互及服务设计。这些原本属于设计领域的观念,后来因为苹果、Ideo设计事务所以及游戏开发公司的开拓,逐渐渗入工程及科技领域。交互设计(interaction design)指人机界面的互动,最常见的例子是移动APP的页面流转。智能手机的触屏性能彻底地改变了设计思路。服务设计(service design)则更为广泛,它包括线上、线下整个服务流程的设计,也可以理解为设计全方位的用户体验。在中国,这类牢牢掌握用户体验的设计思维,很多时候又被称为互联网思维。

值得注意的是,出彩的UX并非金融科技企业的特权,也并非金融科技企业独有。只是传统意义上的金融机构比较忽视零售以及中小企业的用户体验,容易给人官僚、冰冷的感觉,与以用户为中心的UX设计产生强烈的对比。因此,过去几年,拥有出彩UX的金融科技企业,如各类理财APP、炒股APP更容易获得年轻用户以及风投资本的青睐,并被冠上“创新”的美誉。

实质上,很多号称金融科技的公司其实是在华丽UX包装下提供传统金融服务。在中国,2012年至2015年此现象十分普遍。但经过几年的冲击,金融机构已经慢慢掌握UX优势。现在某些大银行的移动端APP并不亚于初创企业的产品。UX说到底不是金融创新,而只是金融创新的台阶。它的重点在于获取及留住客户,但金融业务最终不能以此度日。事实也证明,过分依赖所谓“互联网思维”、靠UX包装的金融科技企业最终陷入经营困境。 另类融资

另类融资是很多金融科技企业的实质业务。它之所以“另类”,是因为硬件、数据科学、云计算、机器学习等各方面的进步,让非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而很多国家的监管机构为免于被扣上“妨碍创新”的帽子,纷纷推出所谓的“沙盒” (也就是试验场),允许未经过正常牌照审批的企业尝试在特定条件下提供金融业务,例如:P2P网贷、智能投顾、众筹、电子钱包等等。

从事另类融资的金融科技企业特别乐于模糊金融与科技的界限,很多打着“科技改变金融”的旗号,甚至宣称银行的末日已经来临。硅谷风的办公室、创业者的激情、T恤牛仔裤的着装、轮轮融资的高涨……大有硅谷干掉华尔街的气焰。

但融资盛宴过后,本质依然。科技是不可或缺的手段,不过企业提供的还是金融服务,最终就不能脱离金融本质,即风险的定价与买卖。

金融的基本原则就是金钱有时间价值,有时间则有未来,有未来则有未知,有未知则有风险;承担风险,则必须有回报。这份回报最终(也许经过很多中介)由出让风险的一方付出,撮成买卖。这桩买卖的定价,就是风险定价,只是“货物”不是实物。而任何善于经商的人都会指出,买卖的定价不完全由理性的估值主导,其中涉及很多情绪、市场状况、谈判状态、资金流动性等非理性因素。此是人性使然,并不是西装革履换成T恤牛仔裤就能改变。

就拿近几年最炙手可热的P2P网贷与智能投顾为例,前者最终是借贷业务,后者最终是资产管理业务。借贷赚的是利差,杠杆越高,利差放得越大,但风险也会越高。资产管理赚的是管理费,规模基数越大,管理费越高。如果客户同意,资产管理也可以赚资产收益。这都是金融行业最基础的道理,只是在“科技改变金融”的口号下一时被掩盖了。

至于谁可以在那些条件下赚利差或收益,是由牌照决定的。换言之,金融业务的收入模式基本上取决于牌照。所以,从事另类融资的金融科技企业,最终依归仍是通过牌照转型为金融机构。只是这意味着放弃科技企业的光环与高估值,很多人依依不舍而已。在美,众多金融科技企业最终选择被“颠覆对象”的金融机构并购,是最好的例证。

既然科技改变不了金融本质,那金融科技到底改变了什么?简单说,金融科技彻底改变了,甚至可以说是颠覆了,运营金融业务的成本结构,而其影响极为深远。

以借贷业务为例,尽管剔除坏账可能引起的亏损,其运营成本,包括风险管理、资金协调、合规、IT系统、文档储存等等,一般极为高昂。如果把坏账估算进去,借贷业务(在没有利率管制的前提下)的利润实在微薄得可怜。也正是出于此考虑,美国的商业银行家才在上世纪90年代游说国会Glass-Steagall法案,让商业银行能够从事利润更丰厚的投资银行以及资本市场业务。

但引进前沿的数据科学(即大数据、深度学习等技术)后,借贷业务的运营成本大幅降低。风控人手的削减以及流程上的精简,大大提升运营效率。再配合出色的移动端UX,获客成本也能大幅度降低。然而,数据科学与移动端UX的火花并不止于此。移动装置可以即时获取社交、GPS等数据,出色的UX更能让用户反映各类偏好。

这些新的数据充实了客户画像,让原来没法有效控制风险的客群变得风险可控,加上移动端自身打破物理距离的优势,原来没法覆盖的客户群也能享受信贷。保险等其他金融业务亦然。这就是金融科技常常与金融普惠(financial inclusion)挂钩的原因。

对许多发展中国家而言,意义尤为重大。无论是大漠冰川的丝路还是千岛环立的东南亚,运营成本一直妨碍物理分支机构提供金融业务。金融科技颠覆了运营金融业务的成本结构,让原来无法覆盖的人口纷纷变成移动金融用户。

不过,这一切的前提,是金融业务(借贷、保险等等)在正常牌照下运行。合规合法地在被许可的收入模式下赚钱,才是可持续的业务。任何大型机构,都有的倾向,并不利于创新。这是永久的管理课题。持牌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战略投资、并购注入创新的活水,如贝莱克收购智能投顾Future Advisors;金融科技企业也可以通过牌照转型为金融机构,如在去年底正式获批准运营的新网银行。

牌照不是创新的障碍。两者并不冲突。即便是P2P网贷,在不同国家也慢慢进入牌照管理,过渡成为金融机构。真正的冲突在于把金融服务当作科技产品管理并发售。只是在中国,也许是因为金融利差太吸引人,纯粹出售工具的金融科技企业不如美国普遍。

走笔至此,读者也许困惑为何并未提及金融科技的“标志性业务”――移动支付。严格来说,支付业务(若排除对沉淀资金提供理财或利息)并不是金融服务,而是为金融提供的服务。它不涉及风险定价,故无风险敞口,不赚取与风险定价相关的利差及资本收益,而只赚取服务费;但同时,因为它涉及资金的往来,是高度受监管的业务。支付本质上属于金融基础建设范畴。这是金融科技最不被理解的部分,但也许是最关键的,因为它涉及金融体系的核心设施。 金融基建

金融基础建设可以简单理解为金融服务的服务,主要可分类为广义的清结算以及基础数据。清结算的类型很多,最基础的是银行支付系统,跨境清算、证券与各类金融资产交易的清结算等等。基础数据则包括征信、税务等服务。基建的特点在于近似公共服务,如水电供应,需要一定程度的特许垄断才有效。基建类的设施,一日不出问题,很少人会关注。西方人更戏称为“the plumbing of the financial system”――金融系统的水渠,正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所以不容易理解其技术与战略含义。

支付系统是金融基建最基础及最关键的部分。如同其他基建,一般越发达的国家,系统越容易老化。例如,美国的支付公司,尽管有前卫的近距离无线通讯硬件技术以及优秀的UX设计,转账仍然未必实时完成,原因是底层系统既老化又碎片化。美国的支付系统仍依赖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技术,分散在数个网络,没有像英国在2008年筹建的银行间统一快捷支付系统(Faster Payments),更没有像中国的银联。发展中国家由于没有系统老化的历史包袱,反而有后发优势。中国发达的第三方支付是最鲜明的例证。

金融基建自身不是金融业务,它的核心确实是科技,但由于稳健性要求极高,除了技术创新,更需要的是高效运营以及技术治理,包括设定规则、标准、流程等等。设想电力供应没有政府的标准,必然天下大乱。因此,凡涉及金融基建的技术,必须先梳理治理体系方能实施。区块链、加密货币等前沿技术在金融一直并未受到广泛应用,就是因为治理体系不容易建立。

在国际间,区块链联盟由于企业之间的利益盘算亦不容易达成共识。其中涉及的法规、政策以至国际协作问题,绝非一家初创公司或几个喊着颠覆的黑客可以驾驭。若发展中国家希望在这方面充分利用后发优势,政府参与则至为关键。金融基建与国家的数据建设息息相关,有力的政府领导能左右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