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固定资产投资汇报范文

固定资产投资汇报精选(九篇)

固定资产投资汇报

第1篇:固定资产投资汇报范文

一、上半年投资完成情况:

上半年,我县固定资产投资在去年较高基数的基础上继续保持较快增长。1-6月,全社会累计完成投资60253万元,占年度计划的34.1,同比增长39.7。其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12272万元,同比下降26.5,更新改造完成投资20228万元,同比增长1.2倍,房地产完成投资4640万元,同比增长1.7倍,农村集体和城乡个体完成投资27753万元,同比增长64.7。二、投资回落的原因:

我县固定资产投资从总体上看还是保持着较快的增长势头,但是由于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我县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已明显开始回落。2-6月份同比增长分别为:2.1倍、44.1、96、86.7、39.7。

投资回落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1、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今年国家减少国债发行规模,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暂停审批建设项目用地,收缩信贷等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台,导致了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下降。

2、建设资金紧张。资金历来是制约工程建设的关键性因素之一,资金紧张,必然制约工程建设。资金紧张主要表现在:一是今年推迟了国债及各类补助资金计划下达或资金到位,我县重点工程中的一批重点国债项目或计划未下达,或资金不到位,工程建设进度或前期工作进度受到较大影响。二是国家收缩信贷,建设单位融资贷款困难。三是地方财力有限,难以足额匹配建设资金。四是建设任务重,业主筹资压力大。突出反映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部门,一方面要大力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条件,推进城市化进程,建设任务十分繁重,一方面融资渠道窄,资金缺口大,负债包袱沉重,20__年以来建设局、城司、滨江开发公司各类负债已达3.5亿元。

3、一批新项目未开工建设。由于美丰公司、蜀通公司、水利局等单位上一轮基本建设项目相继竣工,今年在建项目规模明显缩小。一批新项目如螺电东引道工程,绵渝路[]南段改造,农业综合开发等,由于多方原因上半年又未开工建设。

三、下半年打算和措施

1、加强重点工程建设,强化检查督促

上半年,我县固定资产投资虽然保持较快增长,但完成投资与全年目标任务相比差距还较大,要完成市府下达的目标任务,下半年任务还十分艰巨。我们计委要汇同两办督查科不定期的深入重点工程建设工地检查督促,及时通报,工程进展情况,研究、分析、预测发展中不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同时结合我县电视台加快丘区示范县建设和“六通三化”重点工程建设专题节目进行宣传报到,以达到促进工程建设进度的目的。

2、加强汇报衔接,争取补助资金早落实、早到位

由于我县一批国家投资项目资金至今未落实,导致工程资金短缺,进度较慢,下半年要抓紧与上级有关部门的汇报衔接,争取国债和省统筹资金的早落实、早到位。以推进工程建设进度。

3、争取一批新项目开工建设

下半年,我县在抓好在建项目的同时,还争取一批新项目开工建设。如螺电东引道建设、绵渝路[]南段改造、农业综合开发,传染病区迁扩建等工程的陆续开工建设,完成投资可望快速增长。

4、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结合贯彻国务院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改善我县投资环境,简化审批手续,热忱为投资者服务,为他们创造宽松的投资环境,积极对外招商引资,吸引更多的民间资金参与各行各业的投资。下半年随着宏盛房产公司房产开发和联华集团大型商贸城的开工建设,完成投资将会有所增加。

5、加强投资统计,做到应报尽报

第2篇:固定资产投资汇报范文

从月度完成情况看:1—6月,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月度完成投资额均保持了20%以上的增速,月均完成投资额13.32亿元,比去年同期月均高出2.84亿元;年初尽管受假期及气候因素影响,1—2月仍完成投资14.94亿元,3月下行至11.6亿元后强势回升,至5月份达到最高值18.53亿元,6月小幅回落,环比下降0.58亿元。

从目标任务完成进度看:1—6月,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占市年度目标任务的41.2%。其中,工业投资完成16.32亿元,占市年目标54.4%,增长37.03%,超全市平均增速13.7个百分点;技改投资完成7.96亿元,占市年目标40.82%,增长47.62%,超全市平均增速近5个百分点。

从投资结构看:1—6月,一产业累计完成投资2.8亿元,增长55.2%;二产业累计完成投资18.8亿元,增长55.9%;三产业累计完成投资额58.3亿元,同比增长20.6%。一、二、三产业投资结构为由去年同期的3.1:19.3:77.6改善为3.5:23.6:72.9,投资结构继续得到优化调整。

从投资类型看:基础设施完成投资20.79亿元,下降25.1%;产业完成投资19.37亿元,增长64.8%;民生及社会事业投资成效显著,完成投资25.96亿元,增长81.4%;房地产开发投资10.21亿元,增长44.7%;其他投资3.6亿元、增长81.4%。

从纵向比较看:受国家宏观经济下行形势的影响,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1—6月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下降4.8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增幅下降9.74个百分点,技改投资增幅提高近2个百分点。

从横向对比看:1—6月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比全市总量排第一位的县少2.08亿元,比新成立的区多54.74亿元,占全市总投资额22.4%。三县三区完成市年度目标任务进度差距不大,均处于42%上下范围,与完成进度最好的经开区比较,仅少2.8个百分点。在工业投资和技改投资方面,完成总量均位列全市第一。

二、运行特点及存在问题

(一)运行特点

一是投资总量继续放大。由于投资基数变化和投资制度调整,今年上半年各月投资增幅与去年同期相比,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回落态势,但仍然保持了较快增长,1—6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同比净增17.08亿元。

二是亿元项目支撑有力。截止目前,不包括房产开发项目,在库计划总投资1亿元以上项目57个,占项目总数17.5%,完成投资41.15亿元,占半年投资总量的51.8%,稳坐半壁江山,产生了极大的引领和拉动作用。

三是房产投资高位运行。上半年,在库房产开发项目13个(新入库2个),同比减少1个。自本年初起房产投资增势强劲,2—3月保持高速增长,分别为181.7%、146.8%,之后渐成放缓态势,尽管如此,6月依然保持了44.7%的增长。

四是资金来源途径拓宽。随着县委、政府一系列招商引资、鼓励投资政策出台,全县资金来源结构变化明显。国家预算资金同比下降5.5%,国内贷款增长502.6%,自筹资金增长11%,其他资金增长77.8%。截止6月底,全县到位资金115.7亿元,增长11%,投资活力竞相迸发。

五是新开项目量多额小。1—6月,全县入库新开工项目102个,增长72.9%,但投资规模明显偏小,计划总投资45.7亿元,同比下降42.4%。新开工项目本年完成投资11.68亿元,同比下降11.8%;6月当月新开工项目36个,仅完成投资0.76亿元。

六是二、三产业投资旺盛。随着工业园区重点项目、个体加工生产经营项目加快建设,教育、医疗保障等惠民政策抓紧实施,带动了二三产业投资增速较快。其中,制造业增长53.3%,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增幅比同期超1倍以上。

七是旅游投资呈现亮点。围绕“一乡两园三线”布局,我县一大批旅游文化产业项目相继开工建设。佛头山文化产业园、驷马水乡、巴山新居、南天门森林运动广场、巴灵台风景区、白衣古镇等在库项目计划总投资近90亿元,半年累计完成投资16.8亿元,预计后期潜力巨大,旅游文化产业项目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项目入库存在差距。1—6月,全县申报项目133个(含房产2个),审核通过96个,入库率72.2%;入库项目计划总投资50.1亿元,仅完成全年入库目标任务200亿元的四分之一,时序进度落后50个百分点。与县同期入库123个(含房产8个)计划总投资75亿元相比,我县存在不小差距。

二是重大项目开工不足。半年来,我县新开工项目102个,增长72.9%,但亿元以上项目仅7个,同比下降58.8%。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45.7亿元,因重大项目开工不足,直接影响到计划总投资同比下降42.4%。同时,重大项目存量不足不但导致下半年固定资产投资缺乏强力支撑,也使我县更快更好完成市下达全年目标任务面临着严峻考验。

三是工业技改情况堪忧。1—6月,工业技改项目完成投资情况总体良好,位居全市前列。目前,在库工业项目23个,结转16个,本年新入库7个,计划总投资69.87亿元,剩余投资21.74亿元;其中,技改项目13个,本年新入库仅4个,计划总投资24.47亿元,剩余投资5.84亿元。即便在库项目本年全部投产,工业投资基本能完成全年任务,但技改项目仅能完成13.8亿元,差全年目标任务5.7亿元。因此,下半年工业技改面临的形势极为艰难,存有“虎头蛇尾”的潜在危险。

四是房产开发投资偏热。1—6月,我县房地产呈现“一头冷一头热”的分化格局。一方面是投资的高位运行增长,一方面是施工建设、销售面积同比大幅回落。本年到位资金和各项应付款分别增长43%、216.8%,但房屋施工面积同比下降47.5%,竣工面积下降32.2%,商品房屋销售建筑面积下降51.5%,其中现房销售面积下降71.2%,期房销售下降38.2%,现房和期房销售额均下降53%左右。这里面固然有房产项目个数减少因素影响,但更与当前房产市场投资过热、房屋销售滞后关系甚大。

三、工作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化,从政策环境看,国家对经济发展更加注重“调结构、转方式”,唯GDP观念正被重新解读和创新。同时,由于我县固定资产投资近几年连续高位运行,基数愈来愈大,要长期保持较快增长难度较大,上半年增速同比小幅回落也在情理之中。为此,建议在今后的工作中注重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立足全局,在强化政府主导作用上下功夫。深刻领会中央、省、市关于经济工作的战略部署,正确处理好经济结构调整和保持投资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强化固定资产投资对县域经济增长的主体拉动作用。在抓好当前项目的同时,着力点进一步向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产业层次的提升。坚决摒弃“高投入、高污染、高能耗”项目,引导投资有序向民生及社会事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倾斜,流向市场前景好、效益高、产业链长、牵动性大的新兴产业项目。大力推动招商引资,积极搭建宽领域、高层次的招商平台,培育多元投资主体,为我县经济可持续发展增添后劲。

第3篇:固定资产投资汇报范文

[摘 要] 2001年财政部颁发的《会计制度》与1998年财政部颁发的《保险公司会计制度》相比较,在许多方面有新的突破。对新旧制度的比较,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会计制度的变革,为建立适合我国保险业的会计准则提供帮助。新旧制度的不同主要体现在适用范围、资产的期末计价、长期股权的帐务处理、固定资产的入帐价值、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长期待摊费用的会计处理等方面。

2001年11月财政部颁发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新制度”),自2002年1月1日起暂在上市的金融企业范围内实施。与1998年财政部颁布的《保险公司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旧制度”)相比,新制度集银行、证券、保险等会计制度于一体,在对会计处理的规定上有了新的突破,更加注意了金融企业的风险,谨慎性原则得到了较多的运用。虽然财政部规定新制度仅仅在上市的金融企业范围内实施,而保险公司还没有一家上市公司,也就是目前尚无保险公司必需执行该制度,但财政部在《关于印发〈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通知》中指出,鼓励其他股份制金融企业实施新制度。许多股份制保险公司酝酿上市已久,保监会明确表示,支持符合条件的保险公司上市融资,保险公司上市应该说并不是遥远的事情,执行新制度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且准备上市的保险公司需要按照新制度编制与报送相关的财务资料。因而,对新旧保险会计制度进行比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会计制度的变革,把握保险会计制度的发展趋向,为最终建立适合我国保险业发展和各方需要的会计准则提供一些帮助。为此,将新制度与旧制度做了一些主要比较。新制度在以下几个方面与旧制度存在不同:

(一)资产的期末计价

旧制度中资产的期末计价均按实际成本,对长期股权投资和长期债权投资可以提取投资风险准备。而新制度规定,金融企业应当在期末对短期投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量,市价低于成本的部分,应当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应当在期末时按照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计量,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当分别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二)长期股权投资的账务处理

旧制度中规定,保险公司如有经国务院特批对外进行的长期股权投资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颁布以前投出的目前尚未收回的长期股权投资,可以增设“长期股权投资”科目进行会计核算,但对于具体的账务处理没有做出规范。而随着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逐步放宽,保险公司进行股权投资乃至直接进入证券市场,都将成为其实现保险资金保值增值、链接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渠道。新制度对长期股权投资的入帐价值、成本法和权益法等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当然这是针对所有的金融企业)。

(三)固定资产的入帐价值

新旧制度对于购入固定资产的入帐价值规定相同,而对于另外几种情况存在不同程度的区别:

1.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旧制度规定按建造过程中实际发生的全部支出记账,而新制度规定“按建造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全部支出,作为入帐价值。”

2.投资者投入的固定资产,旧制度规定按评估确认的原价记账,而新制度规定“按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作为入帐价值。”

3.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旧制度规定按租赁协议确定的设备价款、发生的运输费、途中保险费、安装调试费等支出记账,而新制度规定“按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的原账面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入帐价值。如果租赁资产占企业资产总额比例等于或小于30%的,在租赁开始日,企业也可按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

4.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建、扩建的固定资产,旧制度规定按原固定资产的账面原价,加上由于改建、扩建而增加的支出,减去改建、扩建过程中发生的变价收入记账,而新制度规定“按原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由于改建、扩建而使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发生的支出,减去改建、扩建过程中发生的变价收入,作为入帐价值。”

5.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旧制度规定按同类资产的市场价格或根据所提供的有关凭据记账,接受捐赠固定资产时发生的各项费用应当计入固定资产价值,而新制度规定“1.捐赠方提供了有关凭据的,按凭据上标明的金额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入账价值。2.捐赠方没有提供有关凭据的,按如下顺序确定其入账价值:(1)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存在活跃市场的,按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估计的金额,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入账价值;(2)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按该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作为入账价值。3.如受赠的系旧的固定资产,按照上述确认的价值,减去按该项资产的新旧程度估计的价值损耗后的余额,作为入账价值。”

6.盘盈的固定资产,旧制度规定按重置完全价值记账,而新制度根据其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是否存在活跃市场采取与捐赠固定资产类似的原则确定入账价值。

7.新制度还规定:“经批准无偿调入的固定资产,按调出单位的账面价值加上发生的运输费、安装费等相关费用,作为入账价值。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中,还应当包括金融企业为取得固定资产而交纳的契税、耕地占用税、车辆购置税等相关税费。”这在旧制度中均未说明。

(四)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

对于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旧制度规定:“合同规定了受益年限的,按不超过受益年限的期限摊销。”而新制度规定:“合同规定了受益年限,也规定了有效年限的,摊销期不应超过受益年限和有效年限两者之中较短者。”其他情况新旧制度的规定一致。

(五)长期待摊费用的会计处理

新制度与旧制度相比,在长期待摊费用的处理上有以下几点变化:

1.旧制度规定,长期待摊费用是摊销期在1年以上(不含1年)的各项费用,包括开办费、摊销期限在1年以上(不含1年)的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租入的固定资产改良支出以及摊销期限在1年以上的其他摊销费用。新制度对于长期待摊费用规定的概念一样,但范围有所缩小,主要是不再包括开办费(在开始经营的当月直接计入损益)以及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发生时直接计入损益),并且明确指出:“应当由本期负担的借款利息、租金等,不得作为长期待摊费用处理。”

2.旧制度规定:“开办费应当从公司开始经营的当月起,按不超过5年的期限平均摊销;如开办费不大的,也可在开始经营的当月一次摊销。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应在大修理间隔期内平均摊销;租入固定资产改良支出应在租赁期内平均摊销。”而新制度规定:“长期待摊费用应当单独核算,在费用项目的受益期限内分期平均摊销。租入固定资产改良支出应当在租赁期限与租赁资产尚可使用年限两者孰短的期限内平均摊销;其他长期待摊费用应当在受益期内平均摊销。”对于旧制度规定的开办费,新制度规定:“除购建固定资产以外,所有筹建期间所发生的费用,先在长期待摊费用中归集,待金融企业开始经营的当月起一次计入开始经营当月的损益。”此项规定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3.新制度增加了如下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委托其他单位发行股票支付的手续费或佣金等相关费用,减去股票发行冻结期间的利息收入后的余额,从发行股票的溢价中不够抵销的,或者无溢价的,若金额较小,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若金额较大,可作为长期待摊费用,在不超过2年的期限内平均摊销,计入损益。”

4.新制度规定,如果长期待摊费用项目不能使以后期间受益的,应当将尚未摊销的该项目的摊余价值全部转入当期损益。

(六)借款费用资本化的会计处理

新制度对借款费用资本化做了详细规定,与旧制度相比,有以下变化:

1.旧制度规定,长期借款发生的利息支出、汇兑损失等借款费用,属于筹建期间的,计入开办费;属于与购建固定资产有关的,在固定资产尚未交付使用之前发生的,计入有关固定资产的购建成本;除上述情况之外的,计入当期损益。而新制度规定,除为购建固定资产而借入的专门借款所发生的借款费用外,其他借款费用均应于发生当期确认为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2.新制度规定,在以下3个条件同时具备时,为购建某项固定资产而借入的专门借款所发生的利息、折价或溢价的摊销和汇兑差额应当开始资本化,计入所购建固定资产的成本:(1)资产支出已经发生(只包括为购建固定资产而以支付现金、转移非现金资产或者承担带息债务形式发生的支出);(2)借款费用已经发生;(3)为使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所必要的购建活动已经开始。旧制度对此没有规定。

3.新制度还对资本化率、以非借款方式募集资金专项用于购建某项固定资产、某项建造的固定资产各部分分别完工、某项固定资产的购建发生非正常中断以及所购建的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情况做了详细说明,这些在旧制度中均无规定。

(七)短期投资利息收入的会计处理

新制度规定,短期投资的利息,应当于实际收到时,冲减投资的账面价值,但已记入“应收利息”的除外。而旧制度中规定,除已计入“应收利息”科目的以外,短期债券投资的利息收入一般应于收到时确认为投资收益。

(八)所得税的会计处理

所得税的会计处理主要有应付税款法和纳税会计法。两种下会计处理有很大区别,所确定的各期所得税费用也不同。旧制度规定,保险公司应当采用应付税款法缴纳所得税。而新制度规定:“金融企业应当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采用应付税款法或者纳税影响会计法进行所得税的核算。”如果保险公司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那么,就需要增加“递延税款”科目。

(九)外币业务核算

新制度对外币业务核算的主要变化有:

1.旧制度中规定,采用外汇分账制的公司,应设置“货币兑换”科目,各种货币之间的兑换及有关外币账户的联系均通过“货币兑换”科目核算。新制度中规定:“采用外币分账制核算的金融企业,应按业务发生时的各种原币填制凭证、登记帐簿、编制会计报表。金融企业发生结售汇、外币买卖以及各种货币之间的兑换及账务间的联系均通过‘外币买卖’科目,并按业务发生时的汇率记账。‘外币买卖’科目应采用多栏式账簿,同时记录外币金额、汇率等。”

2.旧制度规定,对于采用外汇统账制的公司,月份终了,其按照月末汇率折合的人民币金额与原账面人民币金额之间的差额,作为汇兑损益,属于筹建期间的,计入开办费;与购建固定资产有关的借款产生的汇兑损益,在固定资产交付使用前计入该项在建固定资产成本;除上述情况外,均计入当期损益。新制度则规定:“采用外币统账制核算的金融企业,应分别记账本位币和各种外币进行明细核算。各种外币账户的外币余额,期末时应当按照期末汇率折合为记账本位币。按照期末汇率折合的记账本位币金额与账面记账本位币金额之间的差额,作为汇兑损益,计入当期损益;属于筹建期间的,计入长期待摊费用;属于与购建固定资产有关的借款产生的汇兑损益,按照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原则进行处理。”

3.新制度对外币报表折算作了规定,要求金融企业应将以原币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折算为人民币。具体折算方法如下:资产负债表,除权益类项目外,其他项目按照期末汇率折合为人民币;权益类项目按照汇率折合为人民币。不同汇率之间形成的差额,作为外币折算差额单列项目反映。利润表,按期末汇率折合为人民币。而旧制度中对此没有做出规定。

(十)增加了会计调整

新制度对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以及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处理做了详细规定:对于会计政策变更应当采用追溯调整法或未来适用法。会计估计变更时,不需要计算变更产生的累积影响数,也不需要重编以前年度会计报表,但应当对变更当期和未来期间发生的交易或事项采用新的会计估计进行处理。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生的调整事项,应当如同资产负债表所属期间发生的事项一样,做出相关账务处理,并对资产负债表日已编制的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其相关附表和现金流量表的补充资料,但不包括现金流量表正表)作相应的调整。资产负债表日以后才发生或存在非调整事项,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说明其内容、估计对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影响;如无法做出估计,应当说明其原因。旧制度对此均未涉及。

(十一)增加了或有事项的处理

新制度对或有事项做了详细规定,指出金融企业不应当确认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但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或有负债形成的原因,预计产生的财务影响(如无法预计,应当说明理由),以及获得补偿的可能性。旧制度对此未涉及。

(十二)增加了对会计报表附注的规范

第4篇:固定资产投资汇报范文

简答题1、简述资产负债表法下所得税会计的核算程序?(1)确定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2)确定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3)确定暂时性差异(4)计算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额和转回额(5)计算当期应交所得税(6)确定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2、简述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程序?(1)编制钱前准备(2)编制合并工作底稿(3)将个别财务报表数据计入合并工作底稿(4)

益,强调收益是收入和费用的配比,从而注重会计和税法在收入和费用确认上的时间差异。资产负债表法基于资产负债观,资产负债观认为,企业的收益使企业期末净资产比期初净资产的净增加额。在资产负债观下,只要企业净资产增加了,就应当作为收益确认。按资产负债观确认的收益属于经济收益,即考虑交易因素的影响,也考虑非交易因素的影响。4、说明一般物价水平会计和现时成本会计各有什么特征?答:一般物价水平的特征(1)以等值货币为计价单位(2)以历史成本和一般物价水平变动为计价基准(3)不单独建立账户体系进行核算;现实成本会计的特征(1)以名义货币为计价单位(2)以资产的现时成本和个别物价水平变动为计价基础(3)建立现实成本会计账户体系进行日常核算。5、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应注意哪些问题?(1)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应以未来期间很可能取得的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2)按照税法规定可以结转以后年度的未弥补亏损和税款抵减,应视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处理(3)对与子公司、联营企业、合营企业的投资相关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a暂时性差异在可预见的未来很可能转回b未来很可能或得用来抵扣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4)非同一控制下得企业合并中,按照会计规定确定的合并中取得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入账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并调整合并中应予以确认的商誉或计入合并当期损益的余额(5)与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交易或事项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应计入所有者权益。6、简述现时成本会计核算的一般程序?答:现时成本会计一般按以下程序进行:确定和反应企业各项资产的现时成本;计算企业的持有资产损益;以本期现时收入和所耗资产的现时成本计算企业的现时成本收益;编制现时成本会计报表。7、确定业务分部应考虑哪些因素?(1)各单项产品或劳务的性质(2)生产过程的性质(3)产品或劳务的客户类型(4)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的方式(5)生产产品或提供

劳务受法律行政法规的影响。8、简述合并会计报表的三种合并理论?(1)母公司理论,是指站在母公司股东的立场上,将合并会计报表视为母公司本身会计报表反映范围的扩大,是母公司会计报表的扩充。包括两个基本观点a强调母公司股东的利益b以是否形成控制作为确定会计范围的标准(2)实体理论认为,企业集团是各成员企业共同组成的经济联合体,企业集团中各成员企业地位是平等的,合并会计报表是整个经济联合体得会计报表,率法。现行汇率折算法采用单一汇率对各项资产、负债项目进行折算,等于是对各项目乘上一个常数,因而简便易行。而且对于折算后报表中各项比例关系仍能保持原外币报表中个项目比例关系,能较符合实际的进行财务指标计算。14、简述合并财务报表的含义与特点?答:合并会计报表是指将母公司形成的企业集团作为一个会计主体,有母公司根据母公司和子公司的个别单位会计报表编制的,综合反应企业集团主体经营成果、财务状况以及财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是为整个经济联合体服务的。(3)所有权理论是指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强调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企业对纳入合并范围的企业所拥有的所有权。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企业,对其应有所有权的企业的资产、负债和当期实现的损益,均按照其拥有所有权的比例合并计入合并会计报表中。 9、说明时态法的含义和基本内容?答:时态法指要求现金应收和应付项目按资产负债表编制日当时现行汇率换算,其他资产和负债则依据其特性分别按现行汇率和历史汇率换算。在外币报表中的库存现金、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都要在按现行汇率折算。非货币性资产按历史成本表述的要按历史汇率折算,按现行成本表述的要按现行汇率折算,收入和费用按交易发生日得实际汇率折算。10、简述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特点及核算方法?(1)是非关联的企业之间进行的合并(2)合并以市价为基础,交易对市价相对公平合理。正因为如此,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可以视作合并一方以市价购买被合并方的净资产,因而采用购买法进行核算。购买法视企业合并为购买行为,注重合并完成日资产、负债的实际价值,要求按照公允价值确认取得的资产和负债。11、简述应纳如合并财务报表的企业范围?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主要包括母公司及子公司拥有半数以上的表决权的被投资企业和被母公司控制的其他被投资企业。(1)母公司拥有半数以上表决权的企业(2)被母公司控制的其他被投资企业(3)某公司控制的特殊目的主体。12、简述清算会计对传统财务会计理论的改变?(1)对会计对象的改变(2)对会计科目的改变(3)会计假设的改变(4)会计核算基础的改变(5)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改变。13、说明现行汇率法的含义和基本特点?答:现行汇率法是将列在资产负债表中的所有外币资产项目和外币负债项目,均根据编制报表日的现行汇率进行折算,因而它是一种单一汇

务变动情况的会计报表。特点(1)合并会计报表的主体是经济意义上的复合会计主体(2)是有企业集团对其他企业有控制权的母公司或子公司编制(3)是以个别会计报表为基础编制的(4)合并会计报表有其独特的编制方法。15、编制合并现金流量表需要进行抵消处理的项目有哪些?(1)集团内部销售商品、提提供劳务产生的现金流量抵消(2)集团内部以现金投资或收购股权产生的现金流量的抵消(3)集团内部分配股利、利润和偿付利息产生的现金流量抵消(4)集团内部以现金结算债权债务产生的现金流量抵消。16、租赁业务按其目的的不同可分为哪两类?各自有何特点?答:(1)分为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2)在经营租赁中,出租人拥有租赁资产的所有权和保有风险与报酬;承租人是因资产使用的临时需要,但并不准备拥有资产设备(3)在经营租赁中,租赁届满时租赁资产的所有权可转让给承租人,承租人在租赁期内要承担租赁资产的折旧、修理以及其他费用。17、简述递延税款科目核算的内容?(1)属于双重性质的科目,核算企业由于时间性差异产生的影响所得税数额,以及以后各期转回的数额(2)贷方反应企业本期时间性差异所产生的未来应交的所得税数额,以及本期转回原以确认的可递减的本期应税所得的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数额(3)借方反应企业本期时间性差异所产生的未来可递减的所得税数额,以及本期转回原以确认的本期应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的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数额(4)期末余额在贷方,成为递延所得税负债(5)期末余额在借方,成为递延所得税资产。18、根据1995年财政部颁布的《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我国外币资产负债表折算的有关规定是什么?(1)所有资产负债类项目均按照合并会计报表决算日的市场汇率折算为母公司记账本位币(2)所有者权益类项目除“未分配利润”项目外,均按照发生时的市场汇率折算为母公司的记账本位币(3)“未分配利

第5篇:固定资产投资汇报范文

论文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流动格局呈现自由化发展,相当规模的国际资本也流入我国境内,在我国的经济金融体系运行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而其中最为值得关注的是国际短期资本的流入。本文主要从自21世纪以来国际短期资本流入我国的原因、途径、影响过程等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国际短期资本流动进行管理的政策建议。

0 引言

短期资本一般是指具有较强流动性的金融资产,例如短期外债、贸易融资(如预收货款、延期付汇)和其他一些带有投机性质的资金等,都可以算作短期资本。由于短期资本流动具有投机性和不稳定性,将对一国宏观经济造成冲击。2002年以来,一些短期资本通过各种形式涌入我国,给我国货币政策以及人民币汇率稳定带来较大压力。

1 短期资本流入我国的原因

短期资本的频繁流入与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发展环境是紧密联系的,究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1 政策条件良好。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飞速发展,国内市场对资本的需求不断扩大,我国的外汇管制和利用外资的相关审批逐步放松,这些在制度层面上为资本的流入创造了良好条件。随着资本项目的持续开放,外资通过经常项目、直接投资、QFII、地下兑换等各种形式流入国内。

1.2 人民币升值预期。2002年以来,由于国际收支的顺差和高额的外汇储备,人民币一直面临着很大的升值压力,2005年汇率制度改革前,短期资本已经开始大量涌入境内。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美元兑人民币交易价格由1美元兑8.27元人民币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人民币汇率改为“盯住一揽子货币”。汇率制度改革后的初期,人民币小幅升值反而被看成持续升值的前奏,给投机资本以无风险套利的较大遐想空间。此后人民币开始了升值过程。三年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了16%。持续的人民币升值预期为大量的短期资本进入中国进行套利提供了条件。

1.3 A股市场的发展。2000年以后中国GDP年均增长超过10%,带动了证券市场的繁荣。在对人民币升值预期背景下,投资者发现只要持有人民币资产,在获取股价上涨的资本利得的同时,还能获取锁定汇率风险的人民币升值收益。这种无风险套利的环境,进一步鼓励各种渠道的境外非贸易资本向资本市场流入。

1.4 房地产市场的高回报。2003年以来, 房地产价格不断上涨,国内房地产投资回报率相当可观,保守估计投资回报率有30%左右,而在发达国家房地产市场的投资回报率仅为7%。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刚性发展,将促使国际资本可以通过投机国内房地产和汇率,赚取双重利润,并且会进一步导致人民币的升值预期。

2 短期资本流入我国的途径

短期资本以趋利目的千方百计地进入我国,其主要渠道目前有以下几种:

2.1 虚假贸易。国际资本利用我国经常项目可自由兑换流入境内,其形式有,例如一些企业通过增大预收款、加快出口而放慢进口、高报出口价格以及低报进口价格等操作方式形成了一部分无真实贸易背景的国际短期资金。

2.2 混入个人外汇汇款。国际资本通过个人外汇汇款将资本项下的资金混入经常项目下的“服务”、“收益”等项目流入境内,例如境内居民将在外投资本金以非贸易外汇形式汇入境内结汇、外商投资企业国外投资总公司以个人捐赠款等名义将资金汇入国内外资企业的法人代表或董事会成员,并采取化整为零的方法结汇作为企业的流动资金等操作。

2.3 外商直接投资。国际资本通过外商直接投资等资本和金融项入境,而这部分境外资金入境后并未直接进入实业投资领域。例如2002年,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共527.43亿美元,约合4367 亿元人民币,当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额达4.3202万亿元人民币,但当年FDI流入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却不到10%,这说明外商直接投资中有一部分资金暂时闲置在外资企业的账户上,并且以现金管理等名义进入中国市场[1]。而在外资企业内部,我们也可以看到:外商投资企业以股东贷款方式进行对外短期借款并结汇或境内外资企业与境外关联企业相互配合,以暂收应付款、预收货款及延迟出口等方式,为境外资金入境提供便利。

2.4 地下钱庄。当国际短期资本找不到合适渠道进入我国时,则可将美元打入地下钱庄的境外账户,地下钱庄再将等值人民币打入境外投资者的中国境内账户,这样国际资本就以地下钱庄为中介进入我国。

2.5 外汇贷款并结汇。境内企业利用中资外汇指定银行的离岸贷款业务,由中资外汇指定银行离岸部门对境内外商投资企业的外方发放短期外汇贷款后,外方再转借给境内企业,办理结汇,从而绕开中资外汇指定银行外汇贷款不能结汇的管制。

3 国际短期资本对输入国的影响

由于国际短期资本流动规模大、停留时间短、脆弱性高和破坏性强,更容易对一国有限弹性的盯住汇率制度或固定汇率制发起冲击,甚至从而引发货币危机,对一国经济金融产生的冲击会更大。

3.1 对资本输入国的正面影响

3.1.1 有利于满足对短期资金的需求。国际短期资本流动使国内经济部门能够以更低的融资成本和交易费用获取外部资金,融资条件得到改善,便于获得发展经济所急需的境外资金支持,尤其是可以弥补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外汇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加速资本形成,改善国际收支状况,促进经济的高速增长。

3.1.2 有利于金融深化。银行体系自身引进大量的外国资本,对外总负债增加,银行体系资产规模也将扩大。同时伴随外汇储备的积累,各国中央银行外汇资产上升,在国内金融市场投放大量本币资产,导致国内金融资产的进一步扩张。而大量证券资本的进入以及外国投资者对市场交易活动的参与,也迫使资本流入国的金融管理当局不断完善交易制度、加强市场监督和调控,改善信息可获得性,增加市场的流动性和效率。 转贴于

3.2 对资本输入国的负面影响

3.2.1 削弱宏观经济政策有效性。在固定汇率制下,资本流入会造成一国国际收支出现不平衡的变化,一国会采用法定贬值或法定升值的手段调整汇率。若采用法定贬值,外汇储备的增加就意味着中央银行要向流通领域注入更多的本国货币,从而对货币供应量造成很大影响。在浮动汇率制下,资本流入往往导致本币升值,作为有干预的浮动汇率制,中央银行为维持汇率在一定水平必会在外汇市场上买进外汇,投放基础货币,进而也导致货币供给的扩张,使国内利率下降、投资膨胀,从而导致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

3.2.2 影响国内汇率水平进而影响经济增长。在浮动汇率制下,资本净流入表现为外汇供给增加,在外汇需求不变的情况下,本币名义汇率会上升。本币汇率的上升,将损害本国出口品的国际竞争力,导致经常项目赤字,GDP 增长率会下降。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虽然名义汇率保持稳定,但外汇供给增加最终转化为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导致国内货币供应量的扩张,使本币汇率高估,也不利于经济的长期增长。

3.2.3 加大金融体系风险。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为维持汇率水平,本币高估,这将造成固定汇率制难以维持,货币危机可能会发生。在浮动汇率制度下,资本大量流入和流出,汇率波动幅度过大也可能发生货币危机。货币危机会动摇外商的投资信心,引发投资逆转,进而危及到金融体系的稳定。同时金融体系风险的扩大也将加大汇率管理和各方面金融监管的难度。

4 对策与建议

基于上述的利弊分析,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尽量避免和缓解短期资本流入的负面效应,对短期资本流动进行有效的控制,对于稳定我国经济金融市场是很必要的。

4.1 推进汇率市场化进程。可适度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范围,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人民币汇率对资本流动和外汇供求的弹性,允许更多企业进入外汇市场,这样可以使外汇供给过剩大大改观,使一级市场的价格比以前更能准确反映真实的外汇供求状况,从而逐步形成市场化汇率。同时,进一步扩大外汇远期市场的规模、品种和交易范围,大力发展汇率

避险工具,缓解人民币升值预期对汇率稳定目标的压力,降低国际套利资本的获利空间。

4.2 完善外汇管理政策。建立健全立法和执法体系,加强执法检查,加大对违规资本流动打击力度,打击“地下钱庄”、外汇黑市交易、现钞非法携带出入境等破坏外汇金融秩序的违法行为,全面梳理现行外汇管理政策法规。同时建立系统全面的外汇资金跨境监测预警体系,实现对异常资金流动的全方位监控。

4.3 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随着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国外利率水平对我国货币市场利率的影响力会加大,我国的利率政策应考虑本国经济的实际需要和企业资金供求状况,同时又要兼顾国际利率关系。利率市场化的实现,将使利率工具与汇率工具更加协调配合,使它们成为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的有力手段,有利于加强宏观调控对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邹新.进入中国市场的境外资金研究[J].金融论坛.2005.(12).

[2]左小蕾.资本市场须防过度投机[J].金融纵横.2007.(8).

[3]兰振华,陈玲.中国短期资本流动规模测算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金融经济.2007.(4).

[4]曲凤杰.人民币汇率改革对资本流动的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2005.(9).

[5]冯菊平.国际游资与汇率风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2).

[6]曹诗画.对中国短期资本流动的分析及其风险防范[J].世界经济情况.2006.(9).

[7]左小蕾.警惕全球流动性过剩的输入[J].经济界.2006.(4).

第6篇:固定资产投资汇报范文

    一、合并价差问题

    《暂行规定》要求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将母公司对子公司权益性资本投资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母公司所持有的份额抵销时产生的差额,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以“合并价差”在长期投资项目中单独反映(贷方余额以负数表示)。当时长期股权投资按权益法核算时,尚不要求企业核算股权投资差额及将该差额分期摊销。因此,在母公司对子公司权益性资本投资不发生增减变动的情况下,各期合并资产负债表上所反映的“合并价差”将总是最初投资时所确认的数额(不考虑母、子公司之间债券投资批销所产生的合并价差),从而使“合并价差”成为合并资产负债表中一个长期固定不变的数额,这显然是不合常

    理的。

    《投资》准则颁布后,要求企业对长期股权投资按权益法核算时确认股权投资差额,并将差额按期摊销,同时对股权投资收益进行调整。这样,各期合并资产负债表上的“合并价差”不再是一个固定的数额。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绝对额越来越小。与《投资》准则颁布以前的“合并价差”相比,这无疑是一大进步。但是,在合并利润表中却产生了怪现象,即使整个企业集团不存在任何对外投资,每期合并利润表中也总会出现“投资收益”或“投资损失”,直到“合并价差”从合并资产负债表上消失为止,真是耐人寻味。究其原因,又是“合并价差”在作怪。因为在母公司个别会计报表上“投资收益”项目列示的是已由股权投资差额摊销调整后的数额,而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抵销分录时,与“投资收益”相抵的是子公司净利润与母公司持股比例的乘积,这一数额与母公司个别利润表上“投资收益”的差额就是本期股权投资差额摊销调整投资收益的金额。因此,按《暂行规定》编制抵销分录后,合并利润表上出现“投资收益”或“投资损失”也就不足为奇了。

    笔者认为,《暂行规定》将母公司对子公司权益性资本投资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母公司所持有的份额抵销时产生的差额笼统地归为“合并价差”是导致上述问题的根源。在制定《合并会计报表》具体会计准则时,建议参照IASC1998年修订的《IAS22——企业合并》的规定,将合并价差区分为两部分:一是所购入的可辨认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差(母公司比例部分);二是购买成本与所购入的可辨认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中的母公司股权份额部分之差。前者在合并会计报表时应调整所购企业可辨认资产和负债的列报金额,使其按公允价值计列(少数股权部分仍按账面价值计列),并将该类差额分期予以摊销;后者则应作为商誉或负商誉,并作相应处理。但是,针对我国的现实情况,有以下两点值得注意:

    1.由于我国公允价值的应用并不普及,在企业合并时可能难以及时取得所购企业可辨认资产、负债公允价值的资料。因此,应允许企业暂按所购企业可辨认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计列,限期(1年内)对所购企业可辨认资产、负债进行价值评估,确定其公允价值,并据以对合并会计报表作出追溯调整。并在合并报表中予以披露说明。

    2.考虑到所得税法规不允许对可辨认资产、负债按公允价值计价,因此,在按公允价值调整时,应计列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这种计列不仅关系到未来期间合并

    利润表的公允反映,而且影响到合并商誉的确定。

    例如:甲公司以8000万元取得乙公司60%的股权,使其成为子公司,购买日乙公司可辨认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公司价值如下表:

    假设所得税率为40%,则考虑递延所得税时,合并回合并资产负债表的抵销分录及合并商誉的确定如下:

    借: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末分配利润等10000 万元

    借;存货 600万元(100 X 60%)

    借:固定资产净值900万元(150 X 60%)

    借:无形资产300万元( 500 X 60%)

    借:商誉920万元

    贷:长期股权投资8000万元

    贷:少数股东权益 4000万元(10000 X40%)

    贷:递延税款720万元(300 X 60%X 40%)

    注:* 920= 8000-( 13000 X 60%- 3000X 60%X 40%)

    若不考虑计列递延所得税负债,则合并回合并资产负债

    表的抵销分录及合并商誉的确定如下:

    借: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10000万元

    借:存货 600万元( 1000 X 60%)

    借:固定资产净值900万元( 1500 X 60%)

    借:无形资产 300万元(500 X 60%)

    借:商誉200万元*

    贷:长期股权投资8000万元

    贷:少数股东权益 4000万元(10000 X40%)

    注:*200=8000-13000X60%

    二、合并境外子公司会计报表问题

    我们知道,合并境外子公司会计报表之前,首先要将境外子公司以外币编制的会计报表折算为母公司编报货币反映。《暂行规定》第八条规定了折算境外子公司会计报表的方法,采用的是现行汇率法,并将折算差额在资产负债表中作递延处理。就合并程序来说,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规定中没有涉及,即在母公司的个别会计报表上“长期股权投资——对境外子公司投资”项目如何计列?这一问题在现行制度中,不仅《暂行规定》对此没有规定,《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投资》准则对此也都没有作出规定。唯有具体会计准则《外币折算》(征求意见稿)第8条中有如下规定:采用权益法核算的外币长期投资,如果采用的拆算汇率不同于前期反映它时所用的汇率,由此产生的汇兑差额应暂计入资本公积,待到对该投资进行处置时,再将其转入处置当期的损益。这一规定是否合理呢?

    从方法上看,母公司对“长期股权投资一一对境外子公司投资”按权益法核算可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先计量,后折算”;另一种作法是“先折算,后计量”。从《外币折算》(征求意见稿)的上述规定不难看出,其选择的是前者。然而,这一规定等于把采用权益法核算的外币长期股权投资看成了一个“单纯”的货币性外币项目,因为只有货币性外币项目才在期末进行汇兑差额的调整。问题是“长期股权投资——对境外子公司投资”项目不是一个货币性外币项目,更不是一个“单纯”的外币项目。理由如下:

    第一,按(IAS21--外币汇率变动影响的会计》的规定:货币性项目指拥有货币和应以货币结算的项目,其他的资产和负债都是非货币性项目。我国具体会计准则《外币折算》(征求意见稿)也有类似规定:根据上述规定,母公司对子公司投资的长期股权投资项目不属于货币性项目。因为投资者向被投资者进行股权投资,既可以货币进行投资,也可以用实物、无形资产等非货币资产作价进行投资,而作为投资报酬及清算时投资的收回,既不具有金额固定的特点,也不具有必须以货币结算的性质。其收回的投资可能采取设备、商品等非货币资产形式。因此,将按权益法核算的外币长期股权投资视作货币性外币项目是缺乏理论依据的,它应属于非货币性项目。

    第二,在控权益法核算时,母公司单独编制的会计报表一上的“长期股权投资”和“投资收益”项目的金额总是比例子子公司会计报表上“净资产”(不存在股权投资差额时)和“净收益”的金额,该项目好比一张浓缩了的合并会计报表,把母公司享有的子公司的资产和负债都合并在资产负债表的“长期股权投资”项目中,而把享有的子公司的收入、费用都合并在损益表的“投资收益”项目中。因此,按权益法核算的外币长期股权投资不是个“单纯”的外币项目,不应简单地用某个汇率对其进行折算。

    第三,当境外子公司的经营性质不同时,汇率变动对母公司的影响也就不同,将外币长期股权投资项目上发生的汇兑差额均计入资本公积的作法显然不能反映这种差别。我国具体会计准则《外货币折算》(征求意见稿)规定:当境外子公司的国外营业属于境外实体性质时,其外币会计报表的折算采用现行汇率法,折算差额作递延处理;当境外子公司的经营属于母公司经营活动在境外的延伸时,其外币会计报表的折算则应采用“时态法”,即按期求汇率折算,以历史成本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或负债项目按历史汇率折算,由此产生的折算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由上可见,将权益法核算的外币长期股权投资按期末汇率进行调整并将汇兑差额计入资本公积的作法是欠妥的。合理的作法是采取“先折算、后计量”的核算程序,这样既符合外币长期股权项目的特点,又可兼顾合并境外子公司会计报表的需要,而且做到了与即将颁布的《外币折算》具体会计准则的衔接。只不过在对境外子公司的外币报表折算时,折算汇率的选择及折算差额的列示方法应与境外子公司的经营特点相适应。

第7篇:固定资产投资汇报范文

关键词:民营油服;财务风险;资产管理

1 前言

越来越多的民营油服企业跟随国家政策的扶持实现了境外投资,跨国经营。而其境外财务管理体系的不完善以及国际市场经济变化可能加重国际化经营的难度。常见原因有:一是民营企业较国企来说融资成本较高,容易引起财务风险;从投资审核流程到管理模式可能不够完备。二是境外油气服务对人员语言、油气工程专业、企业管理等多方面知识有较高要求,在人力资源储备及培训上任重道远。三是国内财务核算、ERP系统在境外不能通用,增加了集团管理的难度;境内外财务核算、税收征缴等政策不同,导致资产价值、收入成本核算期间等不同,使管理难度增加。四是可能不具备足够的渠道了解、运用不同国家、地区间法律、经济规定,或不能得到较专业的远期汇率预测,无形中增加了财务和经营风险。

所有财务风险中,资产管理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尤其是油气服务涉面较广,包含钻井、修井、压裂、油藏等多种作业项目,所以相关资产投资规模较大,种类庞杂,对资产的管理直接影响到利润实现、现金流融通等问题。民营企业无国企强大的资金支持,全靠自身经营增加企业价值,所以在跨国经营中更要谨慎对待境外资产管理不善带来的财务风险。本文就从对境外子公司资产管理角度分析民营油服企业境外财务风险的防范和管理。

2 货币资金管理

资金是集团稳健运营的基础和保障,当集团能够通过有效集中和授权以控制和利用境外资产,实现内部聚合优势和资金有效分配,高效运转,则能够极大避免企业的血脉―现金流的短缺,同时可以应对金融风险。

1.对于跨国经营来说,集团实现自己集中化管理的有效途径是“收支两条线”管理模式。海外子公司需开立至少两个银行账户,并分别定性为收户和支户。现金流入全部入收户,现金流出从收户发出,且支户余额只能在经过集团总部核准后由收户调拨。子公司每日汇报收、支账户的余额以及重大金额发生事项,并完备资金流通审核制度,使集团有效控制资金流量和方向。

2.海外子公司账户中银行保证金等限制性货币资金的余额需按月及时向总公司汇报金额变化及保证金内容,涉及到因劳务派遣等原因产生的保证金,需与人事部门等定期核对劳务人员,以从银行返回相应资金,争取盘活所有可用资金,防止闲置资金的浪费。

3.对于境外子公司的账户余额,集团财务部门要与合同管理以及外汇结算部门多沟通,对于集团内部关联企业间的资金拆借合同以及子公司在境外的融资合同等涉及到外汇折算的部分及时更新信息,防止产生较大汇兑损失。

4.健全按照项目划分的资金预算管理、现金流预算管理以及考核制度,形成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反馈、调整、评估、考核全流程监管,权责清晰划分,以实现资金预算目标。

5.可以结合集团具体经营及现金流情况,引入商业银行相应的现金管理商品,满足资金收益性、流动性、投融资结构合理布局等要求,提高财务管理效果。

3 应收账款管理

绝大多数集团采用“集中决策、分散经营、独立核算”的组织结构,给予境外子公司较大的自主经营权,包括市场的开拓、项目评估和运行等。很多集团对外海子公司的业绩考核中给予产值很高的加权比例,但往往对应收账款,即收入的现金回流没有太多关注。正像上文提到的,现金为王,现金对整个集团的持续有序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尤其民营油服企业资本背景不强,靠自己承担经营风险,则更需重视应收账款的管理、监督和改善。

1.集团建立客户信息库,定期对甲方油气开发公司进行信用评级,并设立信用风险预警机制。对应收账款周转期进行监控,境外子公司需按周汇报应收账款余额、回款金额、开票确认收入金额等,进行数据分析和比对,结合境外子公司所在国家的经济形势等分析回款趋势。对余额大、账龄长或客户信用较差的应收账款,应及时进行催款,或者进行未来现金回流预测,预防减值风险或实现财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

2.由于境外子公司的甲方多为当地公司,会计核算为当地货币单位,由于汇率的多变化性,很容易造成集团核算时外币折算损失。所以更应该及时、高效地回收应收账款。可以结合企业自身情况通过信用保险公司或者国际保理业务转移境外应收账款风险,加快收款速度,提高资金周转速度。

3. 对海外项目的审核和运作摒除重视审批单轻视管理。从项目运行的审核到收入实现的核算,一直到回款入账的确认,都需要高度重视,防止企业运营效率收到影响。

加强集团内部应收账款计已经境外管理人员经济责任调查审计,防止境外子公司管理层运用应收账款侵吞公司资产,同时防止境外子公司对信用已经较差的客户继续进行信用赊销,避免信用风险。

对于集团内部的应收账款款、其他应收款等项目,可以根据集团整体的税务筹划以及资金管理目标等要求自行确定合同中的货币选择,根据实际情况提前或延期进行结算。

4 存货管理

油服企业由自身性质所定,需储备大量库存应对不同作业工艺,管理上存在较大固有难度。同时,近年来油气服务技术革新不断涌现,更新换代加速,导致库存物资贬值风险加大。再加上2014年以来油气行业处于行业周期低谷期,业务量骤减,也容易导致存货长期堆压,流动性减弱,实现收益的能力降低。尤其境外资产,由于距离、国境间政策等原因,很难在集团内实现灵活移库使用。所以对于境外子公司的存货管理需要运筹帷幄,有的放矢。

1.对于物资采购建立完善的采申请及审核制度,加强库存管理,对出入库流程和内部控制满足集团的相应要求。

2.由母公司实施价格转移而进行的集团内部采购,需要保存完备的内部凭证及报关单据等外部凭证,以期在核销库存前集团内部明确由于进出口及各国核算制度差异造成的材料价值差异,并在将来核算时由此导致的成本差异便于集团追踪。

3.在国际油价持续低迷的情况下,更需要将库存盘活,尤其是境外子公司现有存货的盘点和披露要及时和完整,将闲置存货,长期对方存货进行资产价值评估;平时作业对存货的采购要实行先核对已有库存的程序,防止重复采购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境外的库存很难流回国内,所以要尽量通过出租、置换等多种方式处理,提高存货周转率,防止存货贬值风险。

4.根据集团总体目标来调整境外子公司库存的存量。例如:境外子公司所在国汇率正值贬值,则应多选择从母国进口以期采购更多数量物资。

5 固定资产管理

油服行业因为作业工艺多样,工程施工复杂等原因,需使用的固定资产常常具备价值高、使用寿命长、磨损率高、规模大,维修费用高等特点。同时,由于石油开采工艺的加速更新,很多固定资产面临淘汰速度加快的风险。而油田区块常分散远离城市的野外或者人迹罕至的沙漠地区,似的固定资产分布于广泛的区域,加大了维护和管理难度,常导致实际位置转移与账面信息更新的速度不一致,加大了核算难度。另外,油服行业固定资产的管理中还容易出现投资可行性分析不足导致盲目扩大固定资产规模最终形成大量闲置、固定资产使用、搬运等过程中维护不足,导致后续支出增多或者返修维护的现象,反而影响生产作业。而境外子公司的固定资产还面临着作业结束后剩余价值的回收问题,都需要集团层面开始就进行规范化的操作。

1.加强对资产管理人员的培训。油服行业作为典型的资产密集型行业,对于资产管理应该遵循专业化理念。而境外子公司由于人员匮乏或者当地库管专业知识不足,常出现兼职、人员流动大等特点,导致基本固定资产台账缺失,信息不全,缺乏专业管理知识,甚至早晨固定资产不必要的磨损。所以集团在选派驻外子公司工作人员时,应针对仓库设置、台账登录、与财务部门沟通、固定资产的入库、出库、盘点、报废等流程进行专业化培训和教育。

2.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需进行严格的审核和评估。尤其境外子公司的固定资产投资需进行完备的当地经济、市场、汇率的考察,并结合当地对于资产转移、回收等政策的综合评价之后再进行决定。并持续评估产出是否能够达到预期,投资回收的现金流管理是否安全,是否能够平衡相应融资成本负担。

3.集团需时刻关注境外重要资产的所有权转移情况,并确保需登记的资产都进行了产权登记,且子公司需将登记文件等资料及时在集团上报、备案。定期汇报所有权变更的情况和说明。

4.在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登记的基础上对固定资产进行及时的维修和保养,并对其性能进行测试,保证作业业务的质量和安全。对闲置固定资产应上报至集团,并采取调剂、处置、租赁、变现等措施,盘活固定资产,防止公司资产流失,促进资产流动和合理配置。对固定资产报废、毁损、盘亏等情况应及时上报集团,要核实并非工作失误或者舞弊原因后方能做出决定,必要时需要进行境外子公司管理层经济责任审计。

6 结束语

对于油服行业来说,资产在一定程度上是企业创造价值的根本。在资产管理问题上,集团加强对境外子公司监管分工的协同作用,重视监管信息共享,提高资产管理效率,增强风险控制和能力,提高周转率和运营效率,落实绩效考核和经济责任审查等都是基本的方法,通过以上详述,能够对民营油服行业的境外子公司由资产管理的角度引发的财务风险有很好的防范和减少作用。

参考文献

[1]任子瑜.石油企业集团固定资产管理探析[J].会计之友.2010(4):54-56..

第8篇:固定资产投资汇报范文

关键词:新旧会计准则;上市公司;净利润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5-0069-02

2006年2月,财政部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2006),初步建立了完整的会计准则体系。新准则在原来1个基本准则和16个具体准则的基础上,增至1个基本准则和38个具体准则,对原有准则的许多项目做了修改和完善,并且增加了许多新的,与中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内容。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同年10月,为了更好地推荐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和执行,印发了《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自2007年1月1日起,国内上市公司开始实施新会计准则并鼓励其他企业执行,可以预见,随着本次新准则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中国将全面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

财政部在新的准则体系别制定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对新旧会计准则的变化和转换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同年11月,为帮助上市公司和拟上市公司适应新的会计准则,证监会了《关于做好与新会计准则相关财务会计信息披露工作的通知》,要求上市公司和拟上市公司提前做好各类账项调整准备,以便确保执行新会计准则后的财务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笔者认为,在新会计准则出台实施的大背景下,新旧会计准则变化下的具体会计实务的处理的变化对公司特别是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和盈余管理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研究新旧会计准则衔接下的会计实务的变化对于会计实务应用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因此将该专题作为本文的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是采用规范研究的方法来研究新旧会计准则衔接下的会计实务的变化,据此来提出对中国上市公司净利润的具体影响和建议。本文把准则差异分析作为论文的重点,认为其他非准则差异为可消除因素,暂不考虑,以求深入分析准则差异因素的影响。把研究对象定位于新旧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的影响,更进一步说就是新旧会计准则的具体会计实务对中国上市公司的影响。

具体会计准则的变化对上市公司的净利润的影响有固定资产准则,长期股权投资准则、资产减值准则、外币折算准则、金融工具准则等几个主要准则,下面简要介绍这几个会计准则的具体变化对上市公司净利润的影响:

一、固定资产准则变化对净利润的影响

旧准则主要是从用途、使用期限、单位价值方面对固定资产进行定义,新准则仅从用途、使用寿命两方面对其进行定义,新准则使用了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说法,比旧准则使用寿面超过一年的说法更为恰当。在固定资产的确认和计量上,新准则认为具有融资性质的固定资产,企业购买固定资产超过了正常信用期,分期付款,购入固定资产的成本不能以各期付款额之和确定,而应以各期付款额的现值之和确定,固定资产的现值与长期应付款的差额计入未确认融资费用,而旧准则没有涉及对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付款的固定资产的计量,这显然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但是,新准则没有对“正常信用条件”做出明确的规定,这样企业管理层可以利用这一点使这项固定资产在其他资产进行徘徊。在现值的确认,企业也可以选择不同的折现率来来调节固定资产的成本或期间损益。

二、长期股权投资准则变化对净利润的的影响

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权益法核算范围发生了很大变化,原准则规定,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新准则规定对子公司的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本次准则变化主要是为了和国际准则趋同,规定对子公司的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

新准则规定,对于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成本的确认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和非同一控制企业合并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的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是合并方以支付现金、转让非现金资产或承担债务方式作为合并对价的,应当以合并日按照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不认公允价值,不确认损益,初始投资成本与付出对价的账面价值之差直接计入资本公积的股本溢价明细科目。新旧准则的明显差异在于原准则以投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初始投资成本,新准则则以取得被投资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初始投资成本。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主要是遵循的是市场经济的购买法,因此要承认公允价值,即初始投资成本就是付出对价的公允,也就是为投资方在购买日为取得购买方的控制权而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以及发行的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付出对价的公允价值与付出对价的账面价值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影响公司的净利润。对于非企业合并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其初始投资成本的确定与非同一控制的企业合并一致,以付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其初始投资成本。

三、金融工具准则变化对净利润的影响

新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是在对2001年实施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等会计制度进行修订的基础上完成的,新准则对投资的会计处理进行了重新分类,将原来的一个《企业会计准则――投资》中的内容,分为《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两个部分

新准则将金融资产分为四类:(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2)持有至到期投资。(3)贷款和应收款项。(4)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其中,(1)(4)都是公允价值计量的,都有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2)(3)则是以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的。第(1)类金融资产的公用价值变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影响净利润,但是第(4)类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是计入资本公积的其他资本公积的明细科目上的,没有进入净利润。

四、外币折算准则变化对净利润的影响

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19号――外币折算》对企业将境外经营的财务报表并入本企业财务报表,应该按照下列规定则算:资产和负债类项目,采用资产负债表日即期汇率折算,所有者权益项目除“未分配利润”外,其他项目采用发生时的即期汇率折算:

利润表中的收入和费用项目,采用交易发生日即期汇率近似的汇率折算。

旧准则中关于利润表中的“净利润”的计算是根据会计期间有关反映发生额的项目按照合并会计报表的会计期间的平均汇率或采用合并会计报表决算日的市场汇率折算为母公司记账本位币后计算的数额列示。新准则中关于利润表中的收入和费用项目,规定既可用交易发生日的即期汇率折算,也可以按照系统合理的方法确定的、与交易发生日即期汇率近似汇率折算。

五、资产减值准则变化对净利润的影响

旧准则的可收回金额是指资产的销售净价与预期从该资产的持续使用和使用寿命结束时的处置中形成的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中的较高者。其中,销售净价是指资产的销售价格减去处置资产所发生的相关税费后的余额。

新准则借鉴了国际准则的做法,引入公允价值,认为可收回金额应当按照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

关于已经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对净利润的影响:

固定资产方面:新准则规定对于已经确认的固定资产减值损失不得转回,旧准则规定,企业对于已经计提了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如果有迹象表明以前期间据以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各种因素发生了变化,使得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大于账面价值的,对以前期间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应当转回,会影响净利润。

金融工具方面: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计提减值准备,如果减值因素消失,原计提的减值准备应该转回计入当期损益;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其减值不得转回;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时,即使该金融资产没有终止确认,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因公允价值下降形成的累计损失,也应当转出,计入当期损益。

六、结论

本文基于中国新旧会计准则差异来分析对上市公司的净利润的影响。通过新旧会计准则的比较分析,笔者认为,中国原会计准则和新会计准则差异对净利润的影响如下:

原会计准则下的利润比新会计准则下的利润偏小,更具有谨慎性。通过分析、比较原会计准则比新会计准则更重于谨慎性原则。

中国原会计准则较新会计准则更多使用历史成本法,而不是公允价值。例如,对固定资产的初始计价,新会计准则允许采用公允价值对不动产、厂房和设备进行计量,而原会计准则使用历史成本法。

新会计准则和原会计准则在收益确认上存在诸多不同,原会计准则在许多情况下确认资本公积,不确认收益,而新会计准则则允许确认收益。如部分与资本相关的政府补助、债务重组、负商誉等。对于固定资产、在建工程、长期股权投资的减值,中国原会计准则规定在已确定的减值金额类转回,而新会计准则则规定不予转回。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刘峰.会计大典第1卷:会计理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2]赵庆华,赵耀.新旧会计准则差异比较与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3]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4]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3)[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5]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CPA教材《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6]林炳发.新旧会计准则的衔接[J].广州审计,2001.

[7]卢凯.新旧准则下长期股权投资会计核算的重大变化[J].商业会计,2000,(3).

第9篇:固定资产投资汇报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从收入法国民经济核算出发,指出我国收入分配体系存在的问题:劳动报酬占GDP比重持续走低、资本收益占GDP比重持续上升。随后,本文分析了这一问题带来的后果及其对宏观经济内外均衡的影响:国内消费与投资比例失调、外贸顺差居高不下。最后,本文得出结论:收入分配体系存在的问题是我国当前一系列宏观经济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从收入法国民经济核算看我国收入分配体系

国民经济核算的收入法是从收入分配的角度,以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的份额以及应向政府支付的份额为出发点计算最终产出。按照这种核算方法,GDP的计算公式为: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IH+营业盈余。其中:劳动者报酬反映了劳动力在初次分配中的所得,生产税净额反映了政府在总产出中取走的部分,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之和反映了资本所得。收入法国民经济核算反映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政府、资本所有者对一定时期国民产出的占有状况,对整个分配格局的形成具有基础性作用,而收入分配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国民经济中的消费、投资、税收行为。

图1反映了1996年至2006年我国劳动者、政府、资本所有者在国民经济初次分配中所占的比例。从图中可以明显的看出:在此期间,劳动报酬占GDP比重持续走低,而资本收益占GDP比重持续上升。这一趋势可以通过影响劳动者的消费行为、政府的税收行为、企业的投资行为影响我国宏观经济。同时,我国资本回报率自1993年以来处于上升趋势①,也影响了企业的投资行为。由图1可知初次分配中生产税净额占GDP比重较小且稳定,因此本文只考虑劳动者报酬与资本所得占GDP的比重及其变化趋势对我国宏观经济内外均衡的影响。

二、收入分配体系与宏观经济内部均衡

宏观经济内部均衡指的是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的状态。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内部均衡最突出的问题是物价指数高企,经济面临很大的通胀压力。国家统计局月度统计公报显示:自2007年3月CPI涨幅超过3%以后便一路走高,2008年4月达到8.5%。当前的主流观点认为这一轮物价上涨是由食品价格引领的结构性上涨,如国家发改委曾在国新办新闻会上表示“现在物价上涨是一种结构性的上涨,在结构性上涨的因素消失之后,国内的总需求和总供给在平衡的基础之上,可以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

本文认为,自2007年3月开始启动的这一轮物价上涨是由食品价格上涨引领的、劳动力成本上升推动的、固定资产投资需求拉动的新一轮物价整体上涨过程。食品供需失衡导致的短期物价结构性上涨是此轮物价上涨的直接原因,而其深层次原因则是失衡的收入分配体系造成的高投资率和低劳动报酬。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高投资率导致银行信贷扩张、流动性过剩并对物价稳定造成压力。如图1所示,由于资本在收入分配中获得了越来越大的份额,企业部门有了进行大规模投资的基础。同时本文第一部指出我国资本回报率持续上升,使得以逐利为目标的企业有了投资激励。因此出现了以固定资产投资为代表的投资冲动。在中国目前的融资体系下,固定资产投资激增与信贷扩张有着密切联系。而信贷扩张又导致流动性过剩,成为通货膨胀的一个诱因。如图2所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与通胀率之间有着比较明显的相关关系。

其次,长期被压低的劳动力价格的回调要求使得劳动力成本有上升的压力。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持续走低,2005年占GDP比重为41.4%,而同期美国这一数值为56.4%@。以第二产业为例,有研究报告指出③:较之于发达国家,我国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相当于英国的1/16,但雇员工资仅为其1/27;相当于美国的1/18,但工资水平为其12/1;相当于日本的1/15,但工资水平为其1/22。较之于新兴国家,我国的劳动生产率相当于韩国的1厂7,而工资水平为其1/13。较之于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劳动生产率相当于马来西亚的1/3,而工资水平为其1/4;劳动生产率大约是印度的3倍,而工资水平大约是其2倍多一些。因此从长期来看,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经济自身回调的力量、劳动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有增大的可能,劳动力成本也会逐渐上升。这几年频繁出现的“民工荒”,以及一再上调的最低工资标准,都是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表现。劳动力成本上升,必然从供给方面对物价造成上升压力。

因此,此次物价上涨过程既包括已经显露的压力——部分产品供需失衡,也有尚未充分显露的使物价长期上涨的压力——劳动力成本上升。所以,此轮.:勺价上涨过程有可能持续较长时间,在物价稳定后仍在高位徘徊,而难以出现随食品供给增加而使物价指数下降的情况。

除上文讨论的通货膨胀之外,国内许多宏观经济热点问题,如产业结构不合理、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屡禁不止、重复建设等问题,也与分配体系中资本处于强势、劳动处于弱势有关。也就是说: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以及丰厚的资本回报使得企业热衷于投资,没有动力进行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本文结尾处的图4描述了这些问题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

三、收入分配体系与经济外部均衡

外部均衡指的是国际收支平衡。目前我国宏观经济面临着外部失衡的问题:经常项目维持巨额顺差,外汇储备不断增长。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外汇储备已经由2000年初的1561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初的15898亿美元,八年增长了约1O倍。外部失衡的加剧,对经济的内部均衡也产生了很大的压力。最突出的表现为被动投放基础货币导致国内流动性过剩。

关于我国宏观经济内部失衡的原因,有两派主要观点:首先,外资类金融机构认为人民币汇率被低估。例如高盛高华在其研究报告中认为“汇率重估是保持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以促进经济增长的最有效途径”④。其次,国内一些研究机构和学者则从中国经济自身的特点出发,如二元结构、区域发展不平衡,认为汇率不是造成经济外部失衡的根本原因,单单依靠人民币升值无法解决巨额贸易顺差问题。

本文认为,除去尚存争议的人民币汇率估值问题,收入分配体系中劳动报酬占GDP比重下降,资本回报占GDP比重上升,即“弱劳动、强资本”现象也是造成我国外贸顺差不断扩大,经济外部失衡的一个原因。具体的分析思路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快于工资率增长速度,从而造成资本所得在产出中比重增大,企业部门利润空间增大。人民币升值会使出口企业的收益减少,但企业可以通过降低利润来保持出口,所以会出现在人民币升值(主要是对美元)的情况下贸易顺差还在增长的现象。例如,2005年7月汇改时外汇储备为7327亿美元,而截止今年3月已增长至16821亿美元。下面通过一个简单的模型来表述劳动生产率与工资率的变动对企业出口行为的影响。假定:①国内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且只有家户与企业两个部门;②生产要素有劳动和资本两种;③产品的资本成本不变;④产品的售价与成本分别为P、C,社会总产品为Q,n为工资占总产出的比重。注意到完全竞争条件下P=C,则全社会工资总额为:

W=aCQ(1)

对(1)式两边取对数,得到:

LnW=Lna+LnC+LnQ(2)

对(21式两边微分,得到:

一:+

C。0

将(3)式改写为:

C=W-Q(4)

其中e表示劳动成本变动率,表示工资率变动率,O表示劳动生产率变动率。由(4)式分析可得:时,即劳动生产率增速大于工资率增速时,产品的劳动成本会呈现出下降趋势。由于假定资本成本不变,这一变化将会使得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增强,贸易盈余扩大,部分抵消本币升值对出口的不利影响。

下面以1992年为基期,1992年至2006年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与工资率增长率数据为依据,计算各年劳动生产率指数与工资率指数,作图3。由图3可以观察到: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指数高于工资率指数,且二者差值持续增大。考虑到制造业占我国外贸出口的比重很大,至2005年已达91.2%(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北京,2005年),劳动生产率与工资率之间的差距极大地增强了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使得贸易顺差即使在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还是持续扩大,因为出口企业有相对大的利润空间消化本币升值对出口收益造成的影响。

四、结论

本文分析了我国收入分配体系中初次分配存在的问题,指出这一问题通过影响居民部门、企业部门的消费、投资行为,对我国宏观经济内外均衡的影响。本文的结论为:劳动报酬和资本回报的失衡,是造成我国通货膨胀、巨额贸易顺差等宏观经济内外部失衡的一个深层次原因。

为扭转宏观经济的内外失衡,本文认为可行的对策是:调整收入分配结构;an强人力资本投资;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第一,改善收入分配体制,提高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由本文的分析可知:劳动报酬的上升并不必然的降低利润、削弱企业竞争力。因为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取决于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成本两个因素。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即使在工资增长的情况下,企业部门也可以保证利润不变甚至增长。而且,提高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可以促进国内消费,避免我国经济过分依赖投资与出口所带来的危害。

第二,加强人力资本投资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是造成不同国家之间产出与国民收入悬殊的主要原因,较低的绝对工资水平往往伴随着较低的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人力资本理论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资本投资的贡献率已经远远小于人力资本的贡献率,人力资本投资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