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儿童文学心得体会范文

儿童文学心得体会精选(九篇)

儿童文学心得体会

第1篇:儿童文学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儿童文学;阅读;指导策略

1引言

美国伊利诺斯州立大学教授、儿童阅读研究名著《镜子与永无岛:拉康、欲望及儿童文学中的主体》的作者凯伦•波茨说:“我们童年期所接触的文学应被视为塑造主体的关键。”童年期文学以7-12岁儿童为受众主体,是儿童文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在激发儿童想象、发展儿童心智的同时,为他们提供体验与构建自我的可能性,并长久地融入其心灵成长的版图之中。对于公共图书馆而言,儿童文学是开展儿童阅读活动最宝贵的资源和载体。有效开展儿童文学阅读指导对提升儿童阅读能力和品质、塑造情趣高尚的儿童读者具有重要意义。

2当下儿童文学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为深入了解儿童的阅读心理,笔者编制了《小学生儿童文学阅读现状调查》问卷,来自无锡市少年儿童图书馆以及5所学校和8个社区的共400名7-12岁小学生参与调查,最终获得376个有效样本。调查结果如下:

2.1儿童文学素养较低

目前,小学生对儿童文学的阅读往往处于盲目的状态。在小学生中对于儿童文学概念的认识一知半解的比例较高,不知道甚至从未听说的占有相当的比例,能够正确理解儿童文学概念的儿童仅占23.7%。由于儿童文学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儿童对大量经典儿童文学名著相当陌生,造成儿童文学素养普遍偏低。当要求被调查者列举印象比较深刻的儿童文学作家时,结果非常令人担忧,儿童所知道的不是妇孺皆知的格林兄弟、安徒生,就是近年来的畅销书作家郑渊洁、曹文轩、杨红樱,许多经典的中外儿童文学作家、作品根本没有进入他们的阅读视野之中。

2.2儿童文学阅读动机不高

发现自身的阅读兴趣是阅读中最重要的环节。对“你最喜欢的阅读类型”的调查结果显示(本题为多项选择题),有近半数的小学生选择了卡通漫画类读物,选择学习辅导书的占比40.1%,选择益智游戏的占比20.5%,喜欢儿童文学的小学生仅占34.8%。小学生并没有对儿童文学表现出特别的关注与喜爱。对“阅读儿童文学的动机”的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小学生认为能获得阅读乐趣,让人放松。儿童对卡通漫画类图书的偏好,恰好是他们希望通过看书获得放松这一首要动机的直观表现。学校和家庭往往要求孩子阅读富有“教育意义”或“对学习有帮助”的读物,强调儿童在识字阅读方面的准确率,却忽视了他们在心灵、人格、情感和态度等方面的发展需要。由于不了解孩子的天性,老师和家长自身对于阅读过于狭隘的理解势必让儿童产生抵触情绪,甚至远离书本、远离图书馆。

2.3阅读选择能力欠缺

儿童的阅读选择能力往往决定其阅读品位的高低。对于在阅读儿童文学中遇到的困难,“不知道如何选择好书”的儿童占比高达67.5%。在儿童文学阅读过程中,儿童无法自由地选择自己想要读的书,他们对书籍的判断、选择能力较差。而在少儿读物出版迅猛发展、童书资源呈现爆发式增长的今天,对自身阅读兴趣的茫然以及对儿童文学作品的生疏,使得儿童面对繁冗的书籍往往无所适从,甚至害怕做出选择,导致他们不愿意走进图书馆,或者只有在老师或家长要求阅读某本书时才不得不读。

3公共图书馆助力儿童文学阅读的优势

3.1具有吸引力的阅读空间

作为儿童最重要的课外阅读场所之一,公共图书馆为儿童创设温馨舒适的阅读环境,成为吸引儿童读者走进图书馆,激发阅读兴趣的重要一环。公共图书馆的儿童空间设计着眼于儿童生理与心理的特点,跳跃的色彩、活泼的装饰、充足的光线……富有趣味的环境让儿童产生愉悦的心理感受。在功能布局上,根据不同年龄阶段进行划区,以满足不同服务对象的阅读需求。同时,公共图书馆注重图书陈列对儿童阅读行为、阅读体验所产生的影响。通过对图书的精心陈列与摆放,让儿童感到阅读是积极的、受到鼓励的行为。图书馆充分利用书架的上层空间,尽可能多地展示图书封面,大大增加了图书对儿童的吸引力。还有很多图书馆别出心裁地将儿童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以卡通形象付诸于各空间元素中,让图书馆充满童话色彩,易于激起儿童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使他们在阅读中对图书产生亲切感和熟悉感。

3.2丰富的儿童文学资源

在学校教育中,儿童的阅读对象是语文书,即单篇课文。课堂上对篇、章、句的学习为儿童进入社会提供最基础的知识储备和学习方法。但是,被编入教材和课外补充读物的儿童文学作品数量毕竟十分有限,阅读资源的匮乏使得孩子们的阅读视野变得非常狭窄。儿童的理解力、阅读兴趣、审美趣味在零敲碎打的阅读中难以得到提高。公共图书馆拥有浩如烟海的中外儿童文学作品,保证了儿童可以免费获得更多的优秀阅读文本。同时,身处图书馆的儿童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以自己的方式阅读某本书籍,通过自发性的探索达到发现自身阅读兴趣的目的。这样的阅读行为在严格的课堂教学程序中是无法实现的,而这恰恰对于培养儿童的阅读辨识力、发展儿童的书籍选择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3.3多元化的阅读活动

过于标准化的阅读课堂教育要求每个学生都读相同的书上相同的课,儿童对文本的理解方式受制于处于权威地位的教师,儿童只能接受一种一统化的文本意义的解读,无法与文本进行充分的交流和互动。交流是阅读的最重要价值所在。每一个读者都希望在现实中与他人交流阅读的乐趣。图书馆在开展各种与儿童文学有关的阅读活动时,作为参与者的儿童在年龄、性格、爱好、能力等各方面不尽相同,通过参与讨论、表演、游戏等方式,可发挥他们作为认知主体的作用,得出对于文本各自不同的理解与体验。这种以个体差异性为前提的交流频率越高,越能促进儿童对文本的积极思考,从中拓展自己的阅读经验。此外,公共图书馆举办的读书征文、阅读讲座、亲子活动等能够使儿童以多种方式体验阅读的乐趣,并在阅读之外增加新的学习与互动的机会。

3.4协助儿童阅读的图书馆员

除了家长、教师之外,图书馆员是儿童文学阅读活动最重要的协助者。图书馆温馨舒适的环境让馆员与小读者更容易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这使得馆员在协助儿童阅读的过程中拥有相对较高的自由度,能够成功地把文学阅读变成可以交流和沟通的行为。语文课堂教学往往将文本意义完美地呈现在儿童面前,儿童处于亦步亦趋的接受状态。而馆员能够在与儿童共读文学文本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观点,与儿童对话,并鼓励儿童之间开展讨论。馆员通过有目的的提问,触发儿童展开自由的想象,帮助儿童在倾听、表达和交流中一点一滴地获得文学的意味和乐趣。在这种平等互动的情景下,儿童能感受到与来自成人的文学回应的交汇,让儿童知道阅读能打开如此有趣的经验大门,使其参与阅读的兴趣更加浓厚。

4公共图书馆儿童文学阅读指导策略

4.1把握文本选择方向,遵循儿童成长心理

小学阶段的儿童尚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他们已经能“了解到由其他人担任的不同角色,而且也日渐清晰地知道他是个有自己的需要、欲望、活动与目标的独立的人。”他们的阅读心理呈现出表现自我、释放自我的需要,倾向于借助幻想世界里的恣意漫游体验心灵的畅达愉悦,获得精神的满足和补偿。儿童文学评论家刘绪源先生在《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一书中将儿童文学分为“爱的母题”“顽童的母题”“自然的母题”。其中,“顽童的母题”体现着儿童在审视自己的世界与成人世界时无拘无束的眼光,它的审美特征表现为“在意外的认同中获得审美的狂喜。它总能让人感到一种意外的兴奋……它总要打破一些书写的框框,冲决一些习以为常的束缚,使你感到突如其来的痛快淋漓。”以经典儿童文学作品《地板下的小人》为例,该作品塑造了一个和家庭对立的“胆大妄为”的儿童形象———阿丽埃蒂。她是住在小男孩家里的地板下只有一个拇指大的小人,她不喜欢做乖乖女,不听父母劝告,一心想走进人类的世界和人类交朋友。她的所作所为让父母整天担惊受怕。但是,阅读这本书的儿童却为她喝彩,视她如知己,喜欢她带领着自己逃离故事之外的这个充满条条框框的现实世界。书中的想象是现实世界在另一个空间的延伸,是儿童生命里可能存在的一种真实。儿童在这个神奇曼妙的想象世界中与主人公一同体验险象环生的生存环境,一起感受主人公机智乐观心态带来的心灵成长。当所选读的作品符合儿童的审美需求,儿童会很容易走进作品,并领会到文学作品中生动有趣的形象与引人入胜的情节背后引发人们思考的更深刻的内容,如人与世界万物的关系、生命存在的意义等。如果以此文本作为范例,引导儿童阅读更多的儿童文学作品,那么儿童会不断积累文学形象所具有的审美属性,从而实现文学作品对儿童的感染、引领与提升。

4.2运用讲述技巧,以故事拓展阅读故事讲述

作为阅读活动的主要环节,是文本呈现、分析的阶段。以故事为依托,把故事情境带到阅读活动中,使儿童把自己的生活与故事情节相结合,寻找二者的契合点,能让他们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同时,故事文本具有较强的连贯性,引导儿童从整体的视角去理解其中的含义,有利于培养儿童整本书阅读的习惯。以《地板下的小人》为例,在儿童与故事相遇的初始阶段,首先应引导儿童观察书名、封面、封底,让儿童大胆猜测作品的内容,引起儿童对整本书的期待,再通过阅读目录以及各章标题,让儿童整体性地感知该作品的全貌。第二阶段,通过分析主人公阿丽埃蒂“离家—回归”这一儿童文学经典故事模式,理清故事的发展脉络以及线索,并以“从小人看人类”和“从人类看小人”两个视角对比等方式,揭示人物形象的不同性格,加深儿童对故事及其呈现主题的理解。同时,选择趣味盎然的“小人”日常生活片段进行精读,通过对细节有声有色的讲述,将儿童引入故事的氛围和场景中,使儿童在精彩片断的引领下萌发急于阅读的意愿。最后,有目的地向儿童提出问题:“管家德赖弗太太发现了小人一家,她将如何对待小人?”“小人最终有没有逃脱人类的追捕?”通过设置故事悬念,让儿童大胆猜想、推断故事的未来走向,在激活儿童发散性思维的同时,促使儿童以主动的姿态投入到阅读活动中。

4.3开展阅读讨论,激发儿童审美体验

文学作品具有无限生成性的意义阐释空间,远远超出了仅仅阅读的层面。这种审美式阅读更加注重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被激发出来的阅读体验、情感和感受。“儿童读者的情感和认知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的阅读更多是一种感性的‘参与’‘亲历时’阅读。”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组织形式多样的讨论,引导儿童展开丰富想象,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不仅有益于提高儿童的阅读能力,而且能够促进儿童心智的全面发展。以罗尔德•达尔所著《查理与巧克力工厂》一书为例,巧克力工厂的主人威利•旺卡是一位伟大的巧克力发明人和制造商,经营着全世界最大的巧克力工厂。他曾为印度王子建造了一座巧克力宫殿。作品中对巧克力宫殿的描写趣味盎然、活灵活现,颠覆了现实世界的规则和逻辑,充盈其中的幻想激发了儿童以崭新的视角认识事物。此时,可以依次提出以下问题:“你们喜欢住在巧克力宫殿吗?”“天气炎热和下雨天,巧克力宫殿会怎么样?”“有什么办法让巧克力宫殿保存得更长久?”此类开放性的问题涉及到儿童最感兴趣的主题,为儿童整理内心体验、倾诉自己想要表达的想法打开了想象和讨论的空间。经过与他人的讨论,儿童的精神世界、生活经验会与所阅读的作品建立有效联系,从而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理解。正如当代英国广受欢迎的著名儿童文学家、世界知名的儿童阅读推广大使、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艾登•钱伯斯所说:“在阅读讨论的活动中,虽说每个人的意见都弥足珍贵,但经过集体所理解的文本,多半要比个人的诠释来得复杂且深刻。”

4.4打造文学阅读环境,发挥图书馆员创造力

图书馆员积极开展阅读活动,在推动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同时,也是对自身业务能力的锻炼和提升。首先,馆员是阅读活动的设计、组织者。每场阅读活动均应以责任到人的方式保证活动的开展。从对外沟通联络到活动的具体策划、实施,均由馆员承担和完成,促使馆员的组织策划、人际交往、语言表达等能力得到锻炼。其次,馆员是儿童不可多得的阅读陪伴者、协助者。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儿童期是“一个充满了焦虑感、压抑感的困惑时期。儿童与环境的最大冲突就是发现了自己面对成人世界的无力和软弱。”[儿童从迈进校园的第一天起,几乎所有的活动都被纳入到成人严密的监视之中,儿童阅读这一最为个性化的行为也难逃家长、教师的管束。虽然馆员在面对儿童读者时同样要担起教育职责,但是馆员能在一个相对轻松的氛围中为儿童打造一个非功利化的阅读环境,以平等的姿态与儿童共同阅读充满想象、幽默、美感的文学作品,激发他们的生机和活力。馆员要扮演好阅读协助者的角色,热爱儿童文学是首要条件。馆员为儿童推荐什么样的作品,对儿童读者的阅读品位将产生直接的影响。馆员通过大量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体味儿童文学对于人生的价值,加深心灵深处对儿童和儿童文学的认同感,自觉地走近儿童文学,才能为儿童挑选出更优质的童书,对儿童的阅读做出更出色的引导,提升儿童的阅读质量。同时,馆员应不断学习,充分发挥主动性,掌握儿童文学、儿童心理学、阅读理论、儿童出版物等相关知识,关注出版机构和儿童阅读推广机构提供的阅读资讯,使自己成为“有协助能力的大人”。

5结语

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说:“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公共图书馆肩负着推动儿童阅读的神圣使命,亟待以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点燃儿童心灵的火种。但是,儿童深入理解文学作品并回应文学作品的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这就需要发挥馆员的力量,关注儿童阅读品质的提升,充分了解儿童与文学互动的乐趣,借助阅读讨论等方式,帮助儿童发掘持续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成为终生的爱书人。

参考文献:

[1][美]凯伦•波茨.镜子与永无岛:拉康、欲望及儿童文学中的主体[M].赵萍,译.合肥: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4.

[2][美]霍华德•加登纳.智能的结构[M].沈致隆,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91.

[3]刘绪源.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

[4]李学斌.儿童文学与游戏精神[M].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1.

[5][英]艾登•钱伯斯.说来听听:儿童、阅读与讨论[M].蔡宜容,译.台北:天卫文化图书有限公司,2001:61.

第2篇:儿童文学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激发

一、儿童文学为促进小学语文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材资源

新课标规定语言课要“致力于学生语言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课的教育总结目标为:语文要“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而儿童文学的作用和功能就是帮助儿童从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它与我们中小学的目标是一致的,为社会培养健全人格的人才。大量优秀的儿童文学为促进语文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材资源。

近代以来,儿童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据的重要的位置,据不完全统计,在小学语文中教材中,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如诗歌、寓言、童话、儿童故事、儿童小说、儿童散文、儿童诗、科技文艺等,占有大约85%以上的比重。儿童文学最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最容易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九年义务教学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对教学做了明确规定:小学语文要贴近儿童生活,课文类型应以童话、寓言和故事为主,建立起儿童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的联系。大纲所要求的课文类型都是儿童最常见的文体。以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为例,入选课文3209篇,其中儿童文学作品就有264篇。由以上得出儿童文学正在逐渐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资源。

此外,由于儿童文学语言的简洁规范,富有一定的儿童情趣,是儿童语言学习的材料,是进行美感教育、道德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资源,有望实现语文课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二、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师得力助力

(一)儿童文学帮助教师认识儿童

儿童文学根据教育儿童的需要,专为广大少年儿童创作或改编适合他们阅读,能为少年儿童所理解和乐于接受的文学作品。可以知道儿童文学作品中可以反映出儿童的内心需要,透过儿童文学作品可以看到儿童的内心世界。因此,儿童文学可以帮助教师认识儿童,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去感受儿童的想法及快乐,进而在儿童文学中找到适合小学语文开展的方法。儿童文学中反映的生活情况以及说话方式、行为思维、心理感受等都是从儿童角度的真实反映。教师看了儿童儿童文学之后,会更加明白儿童的想法、言行、心理、兴趣爱好等。通过了解儿童文学作品,了解作家的创作思想,有助于拉近教师与儿童的内心距离,距离的缩短,帮助教师更好地认识儿童,把握儿童的内心需要,从而制定更好的教学策略,赢得良好的教学反响,实现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

(二)儿童文学唤醒教师逝去的童心

语文教学所教的是一帮小学的可爱孩子,因此童心很重要。只要拥有孩子般的童心,才能更好的融入儿童,让学生喜欢。儿童文学会使教师早已逝去的“童心”,再次被唤醒,使其像儿童一样有一颗纯真、童趣的心灵,进而在教语文时,能像儿童的伙伴一样,被学生喜欢,使自己在可爱的学生面前,更加可亲。用童真的方法去了解语文,再用儿童所喜爱的方式去传授知识,使语文教学在儿童中的教育作用得到完整实现。

(三)儿童文学使教师更具魅力

每一位教师在学生面前都有其自身形象,对小学生而言,教师的形象是其外在(相貌、举止、衣饰)和内在(师德、性格、学识)等组成。富有形象魅力的教师应该有性格魅力:多才多艺、童心童趣、幽默感、热情和爱心等,还应该无所不知:天文地理,远古未来,人类与大自然的林林总总,高科技尖端技术等等,而且这些最好能以故事的形式传递给学生,因为:“小学生的逻辑思维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直观、具体的事物(形状、颜色、声音、形象等)仍易于引起他们的兴趣……甚至醉心于那种对他们距离很远的东西。”儿童文学中的故事儿童文学中的故事、童话、科学小品、科幻等无疑对儿童有强烈的吸引力,当这些源源不断的从教师口中流出来的时候,自然会使教师对学生形成较强的形象魅力。

三、儿童文学是小学生的良师益友

(一)通过阅读儿童文学,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逐渐形成自主阅读的能力

儿童文学本身拟人化的形式,故事化的情节,丰富的语言容易引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儿童对故事是永不厌烦的,由于故事的吸引,学生自会去寻找故事之源。语文学习兴趣对一个人语文学习及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儿童文学与其他形式的语文学习材料相比,能够更好的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二)通过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思维力

儿童文学中,童话是特殊的幻想文学故事,它可以描绘社会现实也可以传达科学新知。童话以幻想为特征,童话对于小学语文的作用正是童话的特征“幻想”所带来的,“童话的幻想打开了通向另一种生活的窗子,那里有一种自由的无谓的力量存在着和行动者,幻想着更美好的生活。”童话中幻想都是作家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在生活中受到某种启发创作,学生阅读童话能使其获得身心人愉悦,能够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儿童文学体裁的作品的共同特点是:既有故事性,对儿童有强烈的吸引,又有突出的幻想色彩,能够引起儿童丰富的想象和幻想,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三)通过阅读儿童文学,提高儿童审美素养

巴金曾说过:“文学的目的就是使人变得更加美好,文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唤起人们对未知世界的一种向往,一种想象,一种浪漫主义精神,给人以精神的底子。”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在培养儿童爱的感受,接受美的熏陶上有独特的功效,儿童正处于求知欲望强烈,易于接受外界影响的阶段,他们的接受能力强,渴望通过各种方式各种渠道认识世界。优秀的儿童文学以更贴近儿童的语言表达,以丰富的知识内容吸引着儿童,引导学生发现美、感知美、创造美。儿童从小接受这种美的熏陶,会对其自身良好品德的形成及审美能力产生积极的作用。凡是文学作品都应该是美的,没有美就没有文学。儿童文学是文学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同样依循美的规律,使作品充满各种形态的美,并且由于是为了孩子而创作的,所以更是强调了艺术的美。通过儿童文学培养孩子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感受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生活情趣及审美素养的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1] 蒋风.中国儿童文学史[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10.

[2] 王泉根,赵静.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10.

第3篇:儿童文学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低段阅读教学;儿童本色;童心;童趣;童真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061-01

当前,低段语文阅读教学现实存在的问题是:我们太关心语文,不够关心儿童;我们太关心教法,不够关心学法。教学中,文本、教师、学生,这三者在课堂中相遇、联系、碰撞、融合,而课堂教学的价值却由学生的“儿童特征”决定的,即“儿童本色”,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就必须考虑儿童的接受,必须强烈地意识到自己的对象是儿童,尤其是低段语文阅读教学,是否契合儿童特征,是否具备儿童本色,决定着课堂教学的价值所在。那么,如何使低段语文阅读教学保持儿童本色呢?

一、深度动机中见童心

在教学实践中,追求深度的倾向,称之为“深度动机”,因为这比较多地表现在教师解读教材和进行预设时。那么“深度”,是否与儿童天真烂漫的特征形成矛盾,小学语文教学到底要不要“深度”,这关键在于如何理解“深度”。在我看来,深度,不是去刻意发现一个刁钻的解读角度,也不是去获得某个崇高的人文教条,而在于教学是否真正为儿童的言语能力发展服务,是否关照到了儿童的精神需求,也就是必须在深度动机中见童心,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而不是遥不可及。具体说来就是关注“四点”:确立价值点,立足发展点,顺应认知点,落实能力点。

(一)确立价值点,“人格”的奠基。语文课程的核心价值在于关爱学生的生命成长,让孩子心灵感动,开发学生的潜能,落实学生主体参与与学习,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儿童不应当只是为了受教育才出生的,只把儿童一味当作学习工具来对待,是对童年不该有的忽视和摧残。语文教学在学字习文的同时,关系到人的精神建设问题。因此,我们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将听说读写思有机地结合起来,发展个性,激发动机,满足学生的需要,扎扎实实学语文。

(二)立足发展点,“游戏”的精神。小学语文姓小,名语,我们应尊重儿童的生命状态,要从儿童出发,促进儿童发展。教师要自觉地站在儿童的立场上,以儿童的视野解读课文,追寻儿童语文,凡是儿童需要的,有发展可能的,都应该尽可能地给予重视与满足。坚持让儿童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大脑去思考,双手去实践,心灵去体验。

(三)顺应认知点,“自我”的舒展。心理学家认为,小学生的感知与记忆以笼统的整体的感知为主;思维与想象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情感与意志上,精力旺盛,求知欲强,活泼好动;情绪与性格上,对事物充满好奇,爱动脑,好提问。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孩子是可以敬佩的,他们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昆虫的言语,他想飞上天空,他要钻入蚁穴。”的确与成人相比,儿童有自己

的思维方式。因此,解读文本时,唤醒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具体形象,使学生入情入境;注重以丰富多彩的听说读写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处;注重学贵有疑,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理解与体悟文本的核心价值。

二、高雅气质中见童趣

语文教师要有诗的魅力,要有儿童的视野,举手投足间彰显着人文的气息,谈笑风生间透露出儒雅的气质,但高超的教学艺术不仅仅在于教师才情的展示,更在于对儿童生命个性的呵护与培育。以最简单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语言材料;以儿童为中心,用儿童的视角解读它;以儿童的角度观察课堂的语言学习状态,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丰富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而教师对儿童的理解与思考在于教师是否尊重儿童世界自然与本真的状态。因此,课堂中,教师的高雅气质与童心本质要充分融合,高雅气质中见童趣。

(一)呵护儿童的母语天性,培育儿童的语文阅读情感。儿童对语言有自发的好奇与热情,阅读课堂上,教师应该小心翼翼地呵护儿童的这一特点,并给予尽可能地放大。孩子刚学走路与说话时,没有人会因为他的步履阑珊而责备,没有人会因为他的咿咿呀呀而恼怒,有的只是宽容与鼓励,孩子才对此乐此不疲。就如杨明明老师所言:“要用学习的方式告诉孩子们,语文课是很快乐的,语文很可爱,语文很好学。”

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从不会到会的变化过程,从不会学到会学的过程,学生的认识由浅到深、情感从弱到强的过程。从上述教学环节中不难看出,在于老师的整堂课中,他精心呵护儿童的母语天性,学生是在发展的,是在变化的。

(二)提取儿童的生活经验,创设有效的语言教学情境。重视语言教学的情境性,根据具体情况,可以或者注重提取学生的生活经验,或者注重将语句镶嵌在整体的文本语言环境中。

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为帮助学生理解“小鱼被困,面临死亡的危险”,我巧妙地提取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又将词语的学习放入整体的语句之中,使得语言的学习有了具体的形象感,情感得到了丰满。

这一教学片段充分挖掘学生的阅读体验,为有感情地朗读打好情感基础,更为下文中与小男孩的情感产生共鸣做好铺垫。

三、华美织体中见童真

第4篇:儿童文学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儿童美术心理;儿童美术教育;文化心理学

传统儿童发展心理学下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主要是关于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的研究,即将儿童绘画能力作为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标志,通过对儿童绘画的分析研究,为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研究提供科学的实证材料。显而易见,发展心理学中的儿童绘画阶段研究,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因为仅仅依靠对儿童绘画阶段的分析判断,还不足以揭示儿童美术活动心理现象的根本规律。

立足于生命哲学起点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首先关注的是儿童生命存在的价值,而不是儿童为艺术生存的价值。从学科属性来看,儿童美术心理研究不是直属于艺术心理学的范畴,当然也就不能简单套用艺术心理学的研究策略和方法。儿童美术心理研究的对象应是处于特定文化环境下的儿童心理问题,美术教育作为一种文化环境要素,对儿童美术心理的发生、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不仅能促进儿童美术特殊能力的发展,同时也应促进儿童情感、人格的成熟。

一、儿童美术心理研究的嬗变与发展

传统的美术心理学从毕达哥拉斯的“数的原则”到亚里士多德对“秩序”“匀称”的判断,直至“黄金分割律”标准的应用,自然科学的价值判断在审美研究领域被推崇到了极致。这种建立在自然科学方法论基础上的美术心理学,在决定论和还原论的主导下,一直试图在复杂的美术活动中探寻永恒的心理客观规律,不论是在生物学、生物化学支持下的“实验心理学派”,还是其后受物理学影响的“格式塔心理学派”,都成为美术心理学的奠基理论,使美术心理学沿着科学化的方向走到了今天。

建立在儿童发展心理学基础上的儿童美术心理学研究,其重要的标志性研究是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罗恩菲德的绘画发展理论之间存在着惊人的对应性,这种明显的对应性证实了以儿童画作为思想标志探索儿童思维发展的可行性”。在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学说的影响下,1927年英国心理学家里德发表了他的“儿童绘画发展阶段说”,首次把儿童绘画发展分为“涂鸦期”“线描期”“叙述的象征期”“叙述的写实期”“视觉写实期”“压抑时期”“艺术复活期”7个阶段。同时,他与罗恩菲德同时提出了儿童绘画发展的“直线型”模式,认为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是一个随着儿童智能不断成熟而成长的“直线型”发展过程。

然而,到了1978年,在美国“u型行为发展会议”上,儿童发展心理学家们开始提出儿童心理的“u型”曲线发展模式,认为儿童绘画是一个有峰谷曲线变化的发展过程。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英国、美国有关学者在这一研究基础上更是提出了“多轴媒体表现说”,认为“不同儿童在同一阶段的绘画会呈现不同风格,而且文化环境因素往往决定绘画能力的发展,儿童在社会文化资源和日常生活中受到环境文化影响,所以,不同民族、地域文化会影响儿童绘画的知识认知和形式表现。”可见,当今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已从单学科走向多学科,从关注儿童个体发展走向宽阔的社会文化领域,儿童美术心理的发展不仅与美术教育具有直接的关系,而且与民族文化之间具有重要的关联。

二、传统儿童美术心理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儿童美术心理作为儿童个体生命现象,不仅反映出儿童生命存在的本真,同时也折射出儿童作为社会文化存在的特征,儿童美术心理活动自然离不开美术知识形态,而且必然地受到美术审美心理结构以及社会文化结构的影响,所以有关儿童美术心理的研究不仅会涉及儿童美术活动的生理与心理机制问题,也会涉及美术知识与审美情感问题,同时还会涉及儿童美术心理发展中环境文化影响的问题。

(一)关于儿童美术活动的生理与心理机制问题

如同人类存在语言模式的生物发展结构一样,人在发展过程中也可能存在着审美发展结构,人的审美经验甚至在儿童使用蜡笔、颜色之前就已经开始了。研究生命发生基础的生物学理论一直是研究儿童美术心理发生问题的重要理论依据。“儿童作为生命发生体,天生就携带着一种先天性的‘自然结构’和图式,这是儿童与生俱来的一些审美心理原感。”传统儿童发展心理学基础上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立足于儿童物质生命的本原,对儿童美术心理中的视知错觉和生理变化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而现代儿童发展心理学基础上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则立足于儿童的社会文化属性,对儿童美术心理中的文化符号认知理解和体验问题情有独钟。

“心理学是否是纯自然科学,是否应当列入生物科学的范畴,这应当是一个应该继续讨论的学术问题。心理学也可以应用比较法,通过和各级动物的比较,来进一步说明人的有关心理现象,但是,无论如何,绝不应该把人的心理机械化和生物化。”建立在儿童生理成熟机制上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把儿童美术活动能力首先归于其生理机制的成熟,特别是有关儿童美术技能研究的生理成熟论者往往把幼儿手腕、手掌大小、肌群及手臂肌肉发达程度作为儿童美术心理发展的主要原因,并且把美术活动有形的结果视作衡量儿童美术动作机制成熟的重要标准。其实,通过美术活动结果来判断儿童生理机制发展水平,往往会让研究者过分相信儿童美术动作技能的“记录”功能,但事实是,对于那些有动作技能不良记录的儿童,之所以没有表现出美术能力,往往不是因为他们的手臂、手眼协调机制没有达到成熟水平,而只是由于缺少有关经验而已。比如“发展知觉能力和肌肉运动能力可以为临摹几何图形提供必要基础。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符合逻辑的。与此相反,我们认为上述研究所得结论也未必完全正确,因为,他们(研究者)把临摹几何图形的能力看成只不过是知觉能力和运动能力的相加,这显然是不够的。”传统儿童发展心理学忽视儿童美术活动特有的整体性,仅仅把儿童绘画视为一种感知意义上的心理现象,而非多元因素作用下的学习过程。尽管以格式塔心理学为代表的传统儿童发展心理学认为知觉感官的功能同样具有抽象、推理等理解上的意义,但是儿童美术活动毕竟不是一种单纯的视知觉心理现象,仅凭这些“儿童知觉感官功能的抽象、推理”显然不能让儿童顺利完成复杂的美术活动任务。

传统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由于固守实验、实证的方法研究儿童美术活动中的生

理心理机制,所以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把儿童绘画作品作为“试纸”,试图依此判断儿童智力水平的现象。如20世纪60年代流行于美国的“画一个人”的测量工具,它旨在依据儿童画中出现的细节详尽程度来判断儿童对环境认知的水平,让心理学家由此断言:“那些虽然在纸上自由画出一些符号,但还没有能力画出‘封闭形状’,或是不能将自己在纸上所画的符号与他们周围环境之间联系起来的儿童,可以看作是三岁儿童的智力水平,在三岁年龄阶段,这样的绘画水平是正常的。”时至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在我国还依然能够看到当年美国“画一个人”测量的影子,如当下我国长期热度不减的“少儿美术考级”,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儿童美术心理测试。

(二)儿童美术心理研究中的知识与情感问题

“人不仅在其本质上是乐于求知的,而且人的生命、全部现实生活也是由知识所建构的。”从儿童美术的发生看,游戏是儿童美术活动的重要原生形态,如果说艺术是游戏的一种形式,那么儿童的游戏就是一种艺术形式。知识既然是认识和经验的总和,那么儿童美术活动的知识就应包括对游戏中物质媒介操作的经验与相应的内心情感体验。儿童美术活动不是狭义的艺术专业化的生产或欣赏活动,而是伴随游戏过程的一种广义的学习活动,所以它一方面涉及非专门化的宽泛的造型艺术知识,另一方面涉及游戏活动规则以及由实践操作引发的认知理解行为,即当儿童把玩绘画工具,进行涂鸦游戏时,不但认识操控了工具,同时也体验了整个游戏所带来的精神愉悦。

由于传统儿童美术心理研究过分强调儿童美术活动的有形成果,强调儿童美术知识的所谓专业化,因此就难免使自身在儿童美术知识认知与情感表达之间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他们一方面认识到“现代绘画方法确实给儿童提供了表现其心理活动的机会”,使儿童能够不受传统技法知识的束缚来自由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又担心儿童这种自由表达“不仅鼓励了那些所谓的自发笔画和因一时冲动而闪现出的形象的大量出现以及由混乱不整的色彩所组成的粗糙的艺术品的大量涌现,而且干扰了受视觉控制的形式的准确性。粗糙的画笔以及滴色的油笔,仅使儿童们创造出某种片面地表现他的心理状态的画。”他们看到了传统写实主义艺术观念下技法训练的弊端,“传统方法就是让儿童用一支削尖了的铅笔一味地把模特描摹下来,”因此使儿童受到了束缚,但同时他们又主张“阻止儿童运用艺术品去再现他所观察到的现实”。由此可见,传统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在尊重儿童自由表达与维护经典美术知识的权威之间徘徊不定。

其实,如果我们摆脱经典艺术知识观对儿童美术心理研究的约束,从儿童美术活动的生命价值出发看待儿童美术活动中知识的个体经验特征,就可以避免上述矛盾,因为如果心理学也是科学,它就要研究被人们认为是主观的、个别的、偶然的现象,并且不能否认它们的合规律性。

(三)儿童美术心理研究中的民族文化影响问题

心理现象是由社会活动、自然环境及社会活动和自然条件所产生的概念等建构而成的。时至今日,虽然科学实证方法仍然是包括儿童美术心理学在内的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途径,但是,“科学如果没有社会环境的需要和刺激,是不可能得到发展的”。受实验心理学科学实证观的影响,传统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一直忽视儿童所属民族文化对儿童美术活动产生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美国康达尔大学家庭研究与人类发展学教授w.l.布雷顿曾充分肯定儿童美术发展阶段理论的价值,认为“在美术的发展上,世界各地的儿童似乎都遵循着一条共同的规律,他们都是按照上述的美术阶段发展的。我们曾经收集了另外一些国家的儿童绘画,像巴基斯坦、巴西、埃及、印度、乌拉圭、日本以及许多欧洲国家等,从这些国家的儿童画中也发现了同样的情况。由此可见,儿童早期的美术作品所采取的形式在世界各国都是相似的,其差异仅在于画面上所反映的内容有所不同,这些差异不是因为各国文化的不同所造成的,明确地说是因为儿童在绘画中所反映的各国不同的风土人情所造成的。”从以上论述我们不难发现,当“风土人情”没有作为文化要素进入儿童美术心理研究时,儿童早期绘画被认为都是相似的。

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心理学则认为某一文化语境制约着语境环境内的人对刺激的反应,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符号表象系统,“人的心理尤其是高级心理活动主要是符号活动,是创建或制造、运用、操作符号的过程。”照此观点,儿童美术心理活动同样应该是儿童在一种特定文化环境中的符号认知与操作过程。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发展心理学研究者张增慧、林仲贤合作开展了3-6岁壮族与蒙古族儿童颜色爱好的研究,结果表明:受所属民族文化的影响,不同民族儿童对颜色的爱好具有差异性。此研究结果为我们认识民族文化与儿童美术心理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支持。进入本世纪后,世界各国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进一步表明:“文化的因素将决定绘画能力的发展,儿童从社会文化资源、日常生活中学习绘画……即使共属同样的文化传统,地区环境的因素也会影响儿童的认知及绘画表现。”

三、不同价值观、知识观与文化观的美术教育对儿童美术心理发展的影响

“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具有决定作用,遗传只提供儿童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而教育则规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现实性。”不同教育观念下的儿童美术教育直接影响着儿童美术心理的发展。我们认为,儿童美术心理研究与儿童美术教育研究的重要区别与联系在于:前者是针对儿童美术心理现象的事实问题进行归因分析;后者则是从社会要求出发,在明确儿童美术教育价值、目标的前提下,通过对儿童美术现象的分析研究来检验美术教育内容、过程与方法的有效性。当然“这并不是说,心理学不是实验教育学的一个必要的参考因素,而只是说,实验教育学所参考的问题不同于心理学的问题。实验教育学的问题所涉及的不是儿童一般的和自发的特征和智力,而是有关的教学过程对于这些特征所产生的变化。”

(一)不同价值观的美术教育对儿童美术心理发展的影响

正确看待幼儿原始美感的发生以及遗传基因的文化属性是儿童美术心理研究的重要哲学起点。“卢梭要求把儿童当做儿童对待的观点是应该加以检讨的,因为儿童不仅是一个‘儿童’,而且还确实是一个‘人’,儿童的活动不仅是‘儿童的活动’,而且还是‘人的’活动。看不到‘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差别是错误的,但是,看不到‘儿童’与‘成人’之间作为‘人’而存在的共同性也是不对的”。正是受卢梭的影响,传统儿童美术教育家往往在“保持儿童艺术天性”和“适时美术教育干预”之间摇摆不定,就连著名的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博士也不例外。在她看来,“没有什么绘画的进阶练习能引人达到艺术创造,儿童的绘画是依自己的情感制作,就象促进自己的语言的成熟一样,儿童的努力是自发的,因此她坚信儿童绘画是不可教的,但是她又以激烈的语言谴责当前学校展出的那些具有‘自由画’儿童期特色的可怕的美术作品,她认为心理学家收集、观察,并加以分类的‘幼儿心理的文件’,其实不过是智能上不法的可怕表现而已,‘它们显示出儿童的眼睛未受过训练,手是迟钝的,心对于美

丑同样地无感觉,真假不分’。”蒙台梭利顺应儿童的自然成长,确认儿童的努力是自发的,但是又惧怕儿童因缺失训练而变得美丑不分,同时把这种现象归罪于心理学家,显然有失公允。

儿童美术教育的专业化往往把儿童美术学习看成是儿童接近艺术经典的必然途径,从而忽视了儿童美术心理的自发特征。“艺术教师很容易有尽可能早地教学生中心透视法这类诀窍的倾向,它使老师显得很内行,使想尽快达到成人标准的学生感到高兴,也会给家长留下深刻印象,但是,它很快就变成笨拙的洗脑。”显而易见,儿童美术教育家在目睹了实验心理学关于形状知觉、图形记忆与外在刺激条件的研究成果后,会更加坚定利用美术手段促进儿童上述方面发展的信心,于是也就出现了旨在训练儿童专门化形状知觉与形状记忆能力的教学内容,如儿童写实绘画训练,原本是借用了一种艺术式样的普通美术活动,由于教师偏颇的教学理念,即要刻意强化儿童对客观形状知觉记忆的刺激条件,结果出现了固定僵化的儿童美术教学内容与机械死板的训练模式,使儿童陷入被动的苦恼之中,尽管儿童所画的形象与客观实物越来越像,但其自主表达的能力却越来越差。因此,有美术教育家认为:“发展知觉能力和肌肉运动能力可为儿童绘画奠定重要基础,但是,美术活动中的技能操作不是知觉能力与运动能力的简单相加,如果排除了有关理解、想象和情感兴趣等其它心理因素,而一味希望通过专门化的感知训练来达到发展儿童美术心理的目的,可能会让儿童付出惨痛的代价。”

(二)不同知识观的美术教育对儿童美术心理发展的影响

“幼儿心灵的成长在最好的情况下也是一个脆弱的过程,很容易受到在错误的时间灌输的错误内容的干扰,在艺术及其他教育中,最出色的教师并不是将自己的所知倾囊相授,而是凭着一个优秀园丁的智慧、观察、判断,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帮助。”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必须通过美术知识来实现,这其中包括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获得的美术知识。传统的发展心理学认为,“在专门组织的感觉训练的条件下,知觉的发展最为有效。”同时,“儿童为了正确感知图画,必须学会考虑绘画的特点,他应当掌握社会上已经形成的素描和色彩画的艺术标准。”如果从儿童的特殊才能或特殊儿童教育培养角度看,上述主张似乎并不错,但是对于普通儿童发展意义上的儿童美术教育来说,这种狭隘的美术知识观显然已经背离了儿童美术教育发展的健康轨道。

关于儿童美术的概念,在《牛津艺术指南》中,其条目的主要内容是:“如果给予儿童方法和机会,他们会用线条和色彩表达自己,或者会塑造他们能找到的造型物质,这种能发展成表现物体的素质将持续到青春期。显然,儿童的美术知识不应是专业化美术知识形态的代指,在鲁道夫·阿恩海姆看来,儿童美术“知识的根本是一个感性世界,是我们可以体验的,从一开始,儿童就试图用公开的形式表现出他的体验,这种形式的形成既受到他所接触到的并知道如何运用的媒介的制约,同时也只有用这种媒介才得以产生。”以上论述虽然没有为我们界定出明确的儿童美术知识概念,但是,正是这种模糊的表达显示出儿童美术知识的人文性特点,因为儿童美术知识不仅仅是显性的知识形态,作为人文知识,它理所当然地还具备隐喻性特征,即作为一种人的体验与表达,它不是“通过逻辑的、实证的渠道来进行的。”。只有基于这样的儿童美术知识观,儿童美术教育才能在促进儿童审美情感、发展儿童审美知觉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并使儿童美术教育成为儿童美术心理发展的外在动力。

(三)不同文化观的美术教育对儿童美术心理发展的影响

第5篇:儿童文学心得体会范文

经常制订工作计划,可以使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比较有规律性,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了制订工作计划,让人变得不拖拉、不懒惰、不推诿、不依赖,养成一种做事成功必须具备的习惯。可以让你脱颖而出。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班级留守儿童工作计划范文,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班级留守儿童工作计划范文1为进一步贯彻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各项“要求”,结合我乡的具体实际,更好地发挥学校、社会、少先队组织的实践育人功能,深入推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状况,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全面成长,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特制定道口乡中心小学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实施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和完善的工作考评制度,不断提高广大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使留守儿童建档率达100%;

2、留守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

3、对涉及留守儿童的案件,符合法律援助规定的,100%给予法律援助;

4、关爱留守儿童,在学校班级实行结对帮扶活动。

三、主要措施

㈠健全机制,发挥班级主阵地的作用

制订具体工作计划,实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计划,加强领导,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推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使班级真正成为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主渠道。

1、成立辅导班级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分工。

成立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学校安排负责学籍档案管理的人员对留守儿童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信息的有关内容。通过联系制度的建立,加强班级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学校设立留守儿童亲情电话,电话号码:_______

3、真情关爱,“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班级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2)生活上优先照顾。教师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4、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

在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配对帮扶教师要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教师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日记。教师要不时与留守儿童互相交流、沟通,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生活情况;对其他的儿童,教师要定期走访与其他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的情况,帮助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5、建立健全教师与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

学校要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要求班主任每月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涉嫌违法的“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开展人文关爱活动。让留守学生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团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6、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学校要着重开设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明确职责,努力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1、加强班级的建设与管理

通过广泛宣传,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尽最大努力,让农村留守儿童得到应有的教育、管理、照顾与关爱。同时,结合农村留守儿童日益增多的现状,转变办学理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加强对贫困留守儿童的资助工作

班级要对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特别的照顾,确保他们完成义务教育。

3、积极发挥班集体作用,开展各项活动

课外活动时间,学校将双亲在外的留守儿童,组织成一个新的班集体,定期开展各项活动。由教导主任汲广然担任班主任,拟每月开展一次大型文娱、体育、读书等活动,也可邀请关工委领导来校上课,学校领导也可以不定期对班级授课,对这些学生进行人格教育,自信教育,自强教育。

4、定期表彰自强留守儿童,进行榜样教育。

对于我校的留守儿童中出现的优秀学生、自强学生进行表彰,这是树立留守儿童自信的重要激励工作,拟在学期末表彰一批自强学生。

班级留守儿童工作计划范文2当前,农村越来越多的家庭夫妻双双远家离乡,陆续走上了外出打工、经商的行列,有些儿童的家长不可避免地尽不了家长监护的责任,而他们的孩子只能留守在家庭,由家中的老人或亲戚代养,这部分远离了父母亲有效监护的留守儿童便成了农村特殊群体。这一特殊群体的成长、教育已成为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如果没有一个健康和谐的优良环境,势必影响他们的每一步成长,只有创造优良的环境,才会让他们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一、指导思想

以践行重要思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落实__年中央“一号文件”,关注和谐发展,服务经济,共创美好未来为落脚点,奉献一片爱心,让留守儿童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二、活动内容

目标任务针对我班30多名留守儿童得不到直接监护人的关爱,加之农村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因年老体弱或文化水平较低,无法担负起教育辅导孩子的责任,他们的生活习惯比一般家庭孩子差一些,有的成绩明显下降.如何确保留守儿童不失学、不违法犯罪,同时让外出务工的父母安心挣钱,这就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关注。

工作内容我们深深体会到大多数农村农民外出赚钱,解决了贫困问题,但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却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在建立和谐社会和城市化进程中,留守儿童的教育困惑,逐渐凸现出来,这不仅是一个家庭自己的事,更是全社会应关注的大事。

1、留守儿童家长教育能力与孩子自身发展的需求有差距。

据调查,凡外出务工的夫妇家庭没有时间过问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对孩子的需求、交往、兴趣关注很少,更谈不上给儿童精神上的慰藉和知识上的辅导。

2、营造关心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

妇联、团委、镇政府是社会群团组织,我们组织这一次活动,意在呼吁社会力量,参与留守儿童的关心教育工作,以便影响本地区不在利用游戏厅、网吧、舞厅来坑害未成年人.特别是要与学校加强协作,引导留守儿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和发挥他们个人兴趣和专长,给他们创造健康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促进留守、单亲儿童茁壮成长。

3、建立留守儿童的牵手扶助体系,确保对留守儿童的关心教育工作落实到位。

针对留守儿童在校学习情况,生活状况,行为习惯开展一系列的活动,落实扶助措施,每个月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与其在外务工父母反馈,使我们真正成为留守儿童的第二监护人,让孩子得到健康成长。

4、学校要充分发挥教育功能,减轻留守儿童的心理压力。

由于父母双双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存在许多困惑与疾病,因此学校除提供良好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要在他们身上倾注更多的关爱,让他们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得到更多的温暖,从而弥补亲子关系的缺失和精神失落,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平台。

三、活动要求及措施

凡牵手扶助联系留守儿童从初一开始,直至18岁之前,重点是初中阶段。联系要求:定期到学校、家庭了解留守儿童阶段性的学习、生活情况及校内外表现,以便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工作;定期与联系的儿童父母交换意见,以便形成有效的家庭、学校、社会的立体化教育网络,确保儿童成人成才。要求参与这项工作的牵手扶助人员,做到有求必应,有难必帮,使外出务工的家庭夫妇安下心在外赚钱,让留守儿童在“三位一体”化的牵手活动中健康成长,让家庭成员实实在在体会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感受到群众团体组织力量的作用。同时也是增强党员、干部服务妇女儿童,服务经济建设,服务“三农”大局的意识2016年留守儿童工作计划2016年留守儿童工作计划。

四、活动步骤

1、调查摸底阶段

4月上旬

2、征求意见阶段

4月下旬

3、召开座谈会

5月中旬

4、拟定活动方案

5月下旬

5、实施活动计划

6月

五、活动的效果

群团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凝聚广大群众的重要手段,我们要通过活动的开展,要使广大群众认清形势,正视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暂时困难,引导更多的农村家庭积极投身到富民创业致富奔小康的大潮中,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共同努力奋斗。

六、考核及奖励。

考核奖励分为两块。一块为牵手扶助志愿者、班主任。以初一第一学期期末学习成绩总分名次为考核基数,到第二学期期末,学习成绩在班级里每上升1个名次,被考核人加10分,保持在班级前5名的加10分。学生无严重违纪违法行为的,另加20分,学生获得“三好学生”称号的加10分。

依据上述加分的办法,每一学年累计得出的加分总分即为牵手扶助志愿者及班主任老师的考核得分,考核分是多少就奖多少元。牵手扶助人员所得总分等于包保留守、单亲儿童各自所得考核分的总和。学校班主任按本班相关学生所得考核均分为实际考核得分。

第二学年的考核就以第一学年第二学期期末学生考试成绩名次为依据,加分办法不变。

另一块是奖励学生设有班级优秀奖和越位进步奖。

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总分在班级前第一名的奖100元,2—5名的即为优秀奖,奖学生30元。

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比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总分名次进步达5名的即为进步奖,奖学生15元。

班级留守儿童工作计划范文3一、指导思想

根据校关于大力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结合我班留守儿童成长状况及实际需求,更好地发挥学校的实践育人功能,深入推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特制定本计划。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和完善的工作考评制度,不断提高广大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

三、主要措施

1.成立班级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分工。

成立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学校安排负责学籍档案管理的人员对留守儿童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班级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3.真情关爱,“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对结对帮扶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2)生活上优先照顾。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寄宿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4、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给妈妈写一封感谢信。

以此增进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亲情交流,了解父母贡献,感受父母艰辛,让学生懂得父母给予自己的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的亲情,让他们懂得感恩,学会感恩。

第6篇:儿童文学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传统教学;儿童心理发展;小学低年段;语文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05-0021-02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学校教学中出现了一些顺应时代潮流的新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以其“形象具体,活泼律动”的优势[1]受到许多教师的青睐,认为多媒体教学会逐步取代传统教学。但也有教师认为,多媒体教学容易流于形式,会对学生的学习、成长造成不良影响。目前,不少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对于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均持有不同意见,笔者认为应将二者整合,即在充分考虑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点。因此,本文将从儿童心理发展视角探析小学低年段语文教学中的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的整合。

一、遵循儿童生理发展规律,提升语文教学情趣

1.低年段儿童生理发展规律

小学低年段儿童大脑兴奋与抑制的平衡性较差,兴奋强于抑制,要求儿童过分的兴奋或抑制都会产生不良后果[2]。同样地,过分的抑制会引发不必要的兴奋,也让小学低年段儿童难以忍受。另外,小学低年段儿童的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还处在发展初期,水平很低,自觉控制注意的能力差,集中注意时间短(20分钟左右),而且基本上是被动的,容易被具体生动、直观形象的刺激吸引。因此,小学低年段语文课堂教学中应遵循儿童生理发展规律。

2.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

多媒体教学是随着网络普及而新兴的一种教学方式,其教学内容具体形象,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多样。但在语文课堂中利用多媒体呈现过多的动画或引起儿童兴奋的图片等,则会给儿童的大脑造成过重的负担,从而使儿童感到疲倦。另外,在语文课堂中,仅用传统教学法要求小学低年段儿童学习他们既不能理解又毫无兴趣的内容,坚持不了多久,儿童必然会变得烦躁不安。因此,对于小学低年段儿童的生理基础来说,过于眼花缭乱的多媒体教学以及过于枯燥乏味的传统教学都不利于其学习任务的完成,较为理想的是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有机统一。

二、遵循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提升儿童语文学习效果

1.充分发挥整合优势,激发儿童语文学习兴趣

学习活动一般由学习动机引起的。学习动机在学习中发挥着唤醒和指向功能,而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学习兴趣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对小学儿童来说,相对强烈、对比鲜明、连续或富有新意的刺激往往容易引起他们的直接兴趣,而对活动的目的与任务或活动结果的意义与价值的理解则往往能够激发他们的间接兴趣。而小学低年段儿童是以“得到好分数、父母的奖赏、老师的表扬”等为主要的间接兴趣。因此,在小学低年段的语文课堂中,一些相对集中且强烈或新异的刺激激起儿童的直接兴趣,加上传统教学的示范与指导能够有效地激发小学低年段儿童的语文学习兴趣。

2.充分发挥整合优势,促进儿童语文学习效果

小学低年段儿童倾向于游戏方式进行的学习活动,且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把握好儿童最佳学习时间尤为重要,在最佳学习时间内的教学活动也具有更好的效果。传统教学中,常常用不断变化学习方式的方法集中儿童的注意力,例如:一会写字,一会念书,一会读拼音或在游戏情境中进行学习。但一段时间后,儿童对过于“体制化”的传统教学会产生疲劳。而此时加入变化多样的多媒体教学将会吸引儿童的注意力,不断变化的呈现方式能够降低儿童的疲劳度[3],但是,过多的新异刺激或重复的新异刺激会引起儿童大脑的疲倦。因此,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同时加入多媒体教学,优势互补,可促进儿童语文学习的效果。

三、多元整合教学方式,促进儿童认知发展

1.把握整合尺度,促进思维记忆发展

发展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性的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而对于小学低年段儿童来说,其主要为具体形象性思维,即小学低年段儿童大部分的思维活动必须建立在观察到具体的事物或大脑中预存的表象之上[2]。同时,小学低年段儿童知识经验还不丰富,记忆和具体形象的联系容易建立,与形象有直接联系的词(实词)其联系也较易建立。因此,在小学低年段的语文课堂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将传统教学无法呈现的具体形象呈现到儿童面前,使儿童所学习的知识更加具体形象,降低其思维活动进行的难度,加快其对事物的理解的速度,也能够增强儿童的形象记忆水平。

2.根据课程目标,优化整合尺度

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标准在对低年段的阶段目标中提到,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会写800-1000个字。对于新课程标准中的写字要求,小学低年段儿童感知觉的发展已达到标准,小学低年段儿童手部的肌肉、关节、力量都有了显著的发展,手动作的精确性和灵活性也日益增强。写字教学是小学低年段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此时,运用传统教学中的教师黑板示范书写,并在书写过程中对生字进行拆分讲解,然后让儿童进行模仿。

另外,处于小学低年段的儿童在观察品质的精确性方面不足,即不能全面细致地感知客体的细节;观察品质的目的性弱,即随意性较差,排除干扰能力较差。因此,在对低年段儿童进行生字教学时,采用传统教学能够让儿童真切体会写字的感受,并通过不断模仿和练习,掌握生字的写法。另外,多媒体教学可以呈现书写生字的动画,让儿童在模仿与观察中轻松掌握生字的书写。

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学,可以提升教学效果;完美整合的教学,亦可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是两种各具特色和缺点的教学方法,在遵循小学低年段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把握小学低年段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将其二者进行完美整合。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完美把握两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尺度,将二者的优点都发挥得淋漓尽致。另外,良好的教学与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从而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形成良性教育循环。

参考文献:

[1] 葛芹.实施小学电化教学有效策略探析[J].中小学电教,2014,(12):13.

第7篇:儿童文学心得体会范文

时光在流逝,从不停歇,我们又将续写新的诗篇,展开新的旅程,先做一份工作计划,开个好头吧。但是相信很多人都是毫无头绪的状态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帮助留守儿童工作计划范文参考,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帮助留守儿童工作计划范文参考一

一、指导思想

为认真落实上级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的相关文件精神,打造我园在留守儿童教育方面的特

色,为给迫切需要关爱的特殊少年儿童群体尤其是“留守儿童”提供服务和帮助,关注留守

儿童的健康成长,丰富留守儿童的校园文化生活更好地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综

合素质,培养集体荣誉感,让每个孩子在活动中寻找快乐、培养自信、得到进步,营造积极

向上、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活动主题

快乐自强自立进步和谐

三、活动解决的主要问题

1、习惯失教:部分留守学生不能很好完成课堂,习惯差。

2、心理失衡: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抱怨、自卑、骄横、焦虑,行

为失控等行为。

3、亲情失落:留守儿童感到亲情失落和孤独,非常想得到父母、老师、同学的关爱。

4、安全失保:由于缺少亲人的照料,留守儿童在生活中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问题(如

生活安全问题、煤气、火、开水、电)人身安全(上、放学)。

5、由于少数留守家庭中的孩子父母不在身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强,比起一般儿童,

他们对父母少有依赖性,因为少数留守儿童承担生活劳动量超出了范围,对身心健康不利。

四、活动具体安排:

1、幼儿园联系活动

(1)班主任做好留守儿童家访工作,填写留守儿童登记表。

(2)组织留守儿童向父母写信,汇报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情况。

2、留守儿童资料整理

(1)落实教师、非留守儿童结对帮扶人员。

(2)帮扶人员做好谈心记录、家访记录。

3、留守儿童互助交流联谊活动

(1)协调安排爱心人士与我园留守儿童进行面对面交流联谊。

(2)留守儿童作客本班儿童家庭“一日亲”活动。

(3)心理辅导老师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进行专题讲座。

4、留守儿童健身文娱活动

(1)开展“同伴互助我能行”拔河比赛。

(2)开展“快乐的六一”远足活动,进行体育健身活动。

5、我能行成长教育活动

(1)通过家访了解留守儿童在家自理生活情况。

(2)开展幼儿园留守儿童自理生活能力比赛。

6、爱心资助活动

(1)幼儿园提取部分资金为留守儿童购置图书、文体器材。

(2)幼儿园提取部分资金为留守儿童购买“爱心书包”一只。

帮助留守儿童工作计划范文参考二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和完善的工作考评制度,不断提高广大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使留守儿童建档率达100%;

2、留守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

3、对涉及留守儿童的案件,符合法律援助规定的,100%给予法律援助;

4、关爱留守儿童,在学校班级实行结对帮扶活动。

三、主要措施

㈠健全机制,发挥班级主阵地的作用

制订具体工作计划,实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计划,加强领导,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推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使班级真正成为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主渠道。

1、成立辅导班级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分工。成立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学校安排负责学籍档案管理的人员对留守儿童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信息的有关内容。通过联系制度的建立,加强班级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学校设立留守儿童亲情电话,电话号码:*******

3、真情关爱,“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班级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2)生活上优先照顾。教师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4、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

在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配对帮扶教师要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教师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日记。教师要不时与留守儿童互相交流、沟通,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生活情况;对其他的儿童,教师要定期走访与其他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的情况,帮助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5、建立健全教师与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

学校要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要求班主任每月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涉嫌违法的“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开展人文关爱活动。让留守学生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团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6、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学校要着重开设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明确职责,努力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1、加强班级的建设与管理

通过广泛宣传,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尽努力,让农村留守儿童得到应有的教育、管理、照顾与关爱。同时,结合农村留守儿童日益增多的现状,转变办学理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加强对贫困留守儿童的资助工作

班级要对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特别的照顾,确保他们完成义务教育。

3、积极发挥班集体作用,开展各项活动

课外活动时间,学校将双亲在外的留守儿童,组织成一个新的班集体,定期开展各项活动。由教导主任汲广然担任班主任,拟每月开展一次大型文娱、体育、读书等活动,也可邀请关工委领导来校上课,学校领导也可以不定期对班级授课,对这些学生进行人格教育,自信教育,自强教育。

4、定期表彰自强留守儿童,进行榜样教育。

对于我校的留守儿童中出现的优秀学生、自强学生进行表彰,这是树立留守儿童自信的重要激励工作,拟在学期末表彰一批自强学生。

帮助留守儿童工作计划范文参考三

到逃结合我校留守儿童成长状况及实际需求,特制定本计划。

一、工作目标

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

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

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将目标落到实处。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使留守儿童建档率达100%;

2、千方百计使留守儿童“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3、真情关爱留守儿童,开展帮扶活动。

二、主要措施

1、成立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挂帮领导、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组成的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

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

2、建立留守档案

各班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

3、确保“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班级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

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

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

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2)生活上优先照顾。教师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

疽长放心。食堂要注意营养搭配均衡,有益身体发育。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

照料。要指导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

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4、开展帮扶活动

班级针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实行教师分管留守儿童帮助机制,每一位“留

守儿童”都有一位老师帮助;积极开展“留守儿童手牵手”活动,增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

和交流;班主任每期开学的时候制定出本班“留守儿童”的帮扶计划,平时作好记录、期末

写好总结,让他们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让他们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

5、建立谈心制度

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详细填好关爱工作记录本,

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涉嫌违法的“留守儿童”要制定个

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积极开展人文关爱活动,

让留守学生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

6、注重心理辅导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班主任和课任老师要与学生多谈心,着重进

行心理辅导,开展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

刻育,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

第8篇:儿童文学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儿童文学;多媒体时代;教育作用;幼儿教育

一、当前儿童文学教育性存在的误区

(一)将儿童文学中的教育简单化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当中,往往过分推崇智力教育,而对其他方面的教育不重视,这样的认识误区导致儿童文学沦为课堂知识的补充,给孩子提供娱乐消谴的工具,严重弱化了儿童文学的教育功能,将儿童文学中的教育简单化。于是,人们在讲述、评论儿童文学作品的时候,也很容易忽视其对幼儿的教育意义,看不到儿童文学所要传达的信息,其中更高度的关于人生和生活内涵也很难被发掘出来,导致儿童文学的教育意义单一化。这是目前人们对儿童文学教育性认识存在的一大误区。因此,我们在进行儿童文学教育时,应该善于探究和发现儿童文学所蕴藏的丰富的教育内涵,引导儿童从中学到所需的知识,得到一些感悟。

(二)否认儿童文学的教育性

有时候我们看待一些儿童文学作品,往往会有只承认它的文学价值和娱乐功能,忽略了其教育意义,而对于儿童文学教学有一种为教育而文感觉,否认儿童文学的教育性。事实上,问题的根本不在于文学性和教育性的冲突,而在于这些作品本身的故事性、趣味性以及语言的感染性。真正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应该既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又不影响它们的艺术品质,还能通过发挥其教育功能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二、儿童文学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一)有助于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人的幼儿阶段是一个快速学习新知识的阶段,在这一时期,幼儿的言语和思维能力得到迅速发展, 对于重复接触的陌生词汇会下意识地学习直至掌握,是早期教育的最佳时期。儿童文学作品内容丰富,语句简单明了,容易被幼儿接受和理解,再加上儿童文学作品优美的韵律和故事情境,蕴含大量丰富的词汇,可以说是幼儿语言文学的精华,对于幼儿早期的学习认知和发展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传统文字阅读按在激发想象力方面具有无比的突出的优势。因此,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林妹妹。但是,在目前这个多媒体时代,人们只注重视听盛宴,忽视文本阅读,造成了千万个读者只有一个哈姆雷特,人人看到的林妹妹一样。在商品社会和多媒体普及时代,大多数家长把让孩子看看动画片替代了文本阅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和纽约州立大学心理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从1983年起,进行了长达10年的调查访问,发现经常看电视会使青少年不爱动脑筋,养成懒于思考的习惯。我们国家为什么出不了比尔盖茨和乔布斯?因为我们缺乏想象力。

(二)促进对幼儿文化知识的教育启蒙

幼儿所处的年龄阶段决定了他们对世界上一切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在这一阶段,儿童的身心得到快速的成长,同时充满了对未知世界探索的欲望。而儿童文学作品内容生动有趣,故事情节丰富多彩,是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最佳选择,对于幼儿文化知识的教育启蒙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儿童文学作品的人物、题材、内容、情节多种多样,很容易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提高儿童学习儿童文学的兴趣,这种多样的选择有助于幼儿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并且对文学作品形成一种良好的认知。

(三)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幼儿的成长过程就是其思想行为社会化的过程,儿童通过不断学习知识和技能来提高对社会的认知。道德品质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幼儿的成长过程是其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对幼儿的道德教育,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儿童文学中有很多作品中都塑造了很多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物形象,并且对他们进行了大量的刻画和赞扬,比如美丽白雪公主,善良的灰姑娘,忠厚勤劳的阿里巴巴,正义勇敢的阿拉丁等等,都会对幼儿的道德观念产生一定的影响,能够帮助儿童学会分辨善恶和好坏。而多媒体时代影视的传播更多以娱乐为主,不良内容也更易被儿童模仿。前不久央视在《新闻联播》指出,《喜羊羊》、《熊出没》这些热播的动画片就存在暴力失度语言粗俗等问题。

(四)有助于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

幼儿园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健康教育,其目标是帮助儿童养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幼儿体质。而儿童文学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方面具有很好的教育作用。比如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儿歌、童话等,语言通俗易懂,儿歌节奏感强,故事情节简单,容易被儿童理解和接受,有些儿歌还具有一定的游戏性,比如《刷牙歌》、《跳绳歌》等,适合幼儿进行游戏和表演。在游戏过程中,有助于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不仅能加强幼儿对文学文学作品的理解,还能协调儿童肢体的运动,愉悦幼儿的情绪,在活动中找到快乐,从而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儿童文学的教育性分析

儿童文学不仅有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其内在属性更体现了不可估量的教育价值,儿童文学与教育并不相悖,因此,我们应加强对儿童文学教育性的认识,不要使其简单化和片面化,更不能因为它的文学性质而弱化了教育功能。

好的儿童文学作品,不仅有丰富的、积极向上的内容表达,还能够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吸引孩子阅读、学习儿童文学作品,并从中得到快乐和知识。同时,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往往具有立体感、丰富多彩、富有感染力而又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更是对幼儿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

第9篇:儿童文学心得体会范文

在儿童诗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诵读的作用,让儿童在诵读中去感悟。诵读是语文教学的传统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儿童诗更是如此。反复诵读能让儿童理解语言,欣赏语言,品味诗歌语言的优美,促进语言积累和语感积淀,并能在诵读中受到情感的体验。儿童诗的教学,就要注重让儿童在诵读中品味凝练而富有音乐性的语言,欣赏具体而生动的意象,领悟丰富而优美的意境,感受纯真而饱满的情感。

一、品味凝练而富有音乐性的语言

诗是语言的艺术。诗歌的语言不仅生动、凝练,而且具有极强的张力。儿童诗的语言优美、简洁、流畅、口语化,读起来琅琅上口,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儿童最易于模仿。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第166~167页中《四季的脚步》,这是一首歌颂四季的儿童诗,整首诗语言优美,节奏欢快,读起来朗朗上口,是极适合儿童诵读的诗作。诗分四节,分别写出了春夏秋冬四季来临时的变化,用凝练的语言概括了四季气候的特征,极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诗中“丁冬、知了、刷刷、呼呼”等几个拟声词的运用,叠词“悄悄”的反复使用,以及每节末尾的押韵,使整首诗处在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节奏之中,诗的语言也具有了音乐美。一般而言,儿童诗比较符合古诗押韵的要求,用韵也比较严格,具有较强的音乐性和节奏感。诗中拟声词、叠词的运用,也能直接将客观世界的声音和节奏传达给儿童,拉近与儿童的距离,使儿童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二、欣赏具体而生动的意象

儿童的思维是具体的,他们把握对象、接受知识,往往是从具体的形象开始的,欣赏诗歌的时候,他们总是通过具体可感的事物去领会诗中的意境。以儿童为读者对象的儿童诗,总是致力于创造鲜明生动的诗歌形象,让孩子们在具体可感的画面中感受诗歌的意境。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第46~47页中《听听,秋的声音》为例,对儿童而言,“秋”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但是把它具体化为“黄叶”、“蟋蟀”、“大雁”、“秋风”等代表秋天典型特点的具体事物,就使抽象之物具体化了,从而吸引儿童往下读。当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以触摸的形象时,儿童诗歌就以其独特的魅力拉住了小读者。在这首诗中,诗人用“黄叶”、“蟋蟀”、“大雁”、“秋风”等几个具体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秋天来临时世间万物的变化,流露出孩子们对秋的季节的独特感触。诗中通过把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的意象,化无形为有形,通过浅白的文字,像图书一样描绘出来,使本来抽象的“意”变成了具体的“象”。由此可见,一首好的儿童诗,总是要借助于具体的意象来诠释抽象的概念,使儿童通过具体可感的事物去领会诗中的意境。换言之,意象是儿童诗歌不可或缺的成分。

三、领悟丰富而优美的意境

意境就是通过形象化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描写,融主客观于浑然一体,创造一种浓郁的情感艺术氛围,把读者引进一个想象空间的艺术境界。儿童是最富于想象和联想的,他们总是用自己创造性的想象来认识并论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在他们通过想象而诗化的世界里,花儿会笑、鸟儿会唱、草儿会舞、鱼儿会说……因此,儿童诗正是符合儿童心理,抒发儿童的童真童趣,让儿童在教师的引领下漫步诗境中,借助具体意象去领悟丰富的诗意胜境,欣赏诗歌的独特魅力。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第139~140页中《山城的雾》,这是一首意境优美奇幻的儿童诗,借助于多个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把一幅充满奇幻色彩的美丽图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体现了儿童生活的情趣以及对美好大自然的关爱与向往。学习这首诗,关键是要体会它的意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感受大自然的奇幻美。抓住了意境,就抓住了诗作的灵魂,儿童阅读这样的儿童诗,不仅能够获得一种知识,而且能透过这种知识性的描述,窥见诗人的内心世界,并能感悟到另外一种深意。

四、感受纯真而饱满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