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语文教学的价值范文

语文教学的价值精选(九篇)

语文教学的价值

第1篇:语文教学的价值范文

小学语文教育价值里面包含了文学教育的理念,也可以引申为儿童文学的潜在影响。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满足和实现学生的需要,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得到不同的教学收益,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人文修养上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依存文学的依托,基于小学语文教育的价值体系和儿童文学的特色,满足儿童的需要,使得小学语文教育价值的思想性、综合性、人文性的显现,起到提升学生素质和全面发展的良好作用。对于小学语文教育价值体系的整个体系而言,儿童文学是基础体系,是与其他部分相互依存且密不可分的。在儿童的小学时期的教育培养方面,对于智力和各方面的能力,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儿童心理的成长与完善,都是充满了童趣和对于文学的萌芽。在对于后期的文学的理解与认知,在理论体系和教育价值上有了前期的启蒙,对于身心的发展和思维的认知过程,都是一个质的突破。近年来,随着儿童文学的阅读热潮,中国语文教育界新课标的推行,让大家意识到儿童时期是一个特殊的阶段,儿童有他们自己的特殊需要。儿童期的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和机械的阅读方式极大地影响了儿童文学在儿童心目当中的印象,充斥在小学语文教材里的儿童文学突破了传统的模式,步入一个新的文学时代。

二、儿童文学的小学语文教育价值

从儿童本位出发探讨问题,“教育”并不是狭隘的教育,在儿童文学的思辨基础上,给了小学语文教育在价值体系上一个很大的突破。儿童文学家在这个激情迸发的时代产生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使得中国儿童文学生长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小学语文教育是孕育于儿童文学体内的一分子,在这片土地上迅速的发芽生长。儿童文学的生长环境就是在这样的特殊情况下发展了小学语文教育,尤其是在教育价值的体现上显得更为突出,对于两者之间的本质关系研究,有其相悖又有着紧密联系的地方。儿童文学是适合儿童生理及心理发展的文学艺术,是小学语文教育的奠基石。培养儿童最重要的便是进行文学熏陶与教育,儿童教育是需要贴近儿童生长变化的文学,小学语文教育是要以儿童为主体的,教育目标是要随着儿童的成长变化而转变的,是一种真性情的情感的的自然价值。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往往难以得到统一平衡,尤其是在教学法上的不同,使得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具体实践往往呈现多样性。中国的当代儿童文学是在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对于儿童文学的评判和对于儿童文学转向小学语文教育的价值认识,在基本性质上是落在了儿童的本身,具有现实意义的。

三、儿童文学的小学语文教学价值具体实施方法

1、阅读指导法

与儿童文学不同,诗人马克•范多伦曾经说过:“在诗与戏剧中,叙述是让人更模糊的一种媒介。”文学需要一种模糊阅读。对于把握文学的本质,促使感觉具有了无比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多样性,丰富、深化学生对人生的体验和认识,培养健全的精神品质。儿童文学是与儿童精神联系最密切的文化资源,儿童文学的读者对象与中小学生基本相同,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认知也最为直接。儿童是未来的缔造者,是祖国的栋梁,儿童的发展方向的决定,源自本身的品性和纯洁。儿童教育正如一弯明月,清澈的照耀着整个教育体制,对于儿童文学的撰写和引导,都在小学语文教育的阅读里起着重要作用。正确的阅读方式和好的阅读习惯,对于教育价值的体现是含义深远的。现代社会的日新月异,多样化的阅读模式的产生,给了儿童文学注入的新的活力,但是这种快餐式的文化带来的反思也是巨大的,正确的阅读方式,和对于小学语文教育的引导是显得尤为重要。

2、欣赏指导法

童年期是培养、发展想象力的最佳时期,儿童的想象力是最为丰富的阶段。对于童话世界的幻想和对于新事物的欣赏与认知都在这个阶段完成,对于儿童文学的欣赏也是在一个逐步影响的阶段下过渡。儿童文学是以语言为表象构成的艺术世界,在童话、寓言的世界里孩子们自由的驰骋着想象的翅膀,对于文学的欣赏和对于小学语文教育价值的理解,则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学会欣赏童话世界里的文学性和教育性,在教育教学体系里传承和指导好儿童的生理心理发育,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基础。通过小学语文教育的各种欣赏指导,润泽和美化儿童的心灵,对儿童的成长成才是必不可缺的。

3、情感熏陶法

第2篇:语文教学的价值范文

一、 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生命价值观教育

长期以来,语文教育在理论方面和实践领域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1. 语文教学失缺了人文关怀。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语文教学浓厚的工具性色彩使语文教学偏重于语文知识、能力的培养,过度地进行语言文字的技能练习,导致语文课只见筋骨不见血肉,枯燥乏味,感染力不强。

2. 语文教学远离了生活实际。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语文教学过多地存在“以考为纲、以本为学”的现象,生活中蕴藏着的无穷无尽的语文教育资源无法与语文教材内容融合起来,生活中鲜活的语文问题情境也无法及时成为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时机,语文教学远远脱离了现实生活,忽略了对生命的关怀,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价值观教育缺失。

3. 语文教学忽视了学生个体的价值与情感体验。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模式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贯彻和实施,教师“一言堂”“填鸭式的灌输”仍然大量充斥着课堂。语文教学没有了激情,没有了灵性。学生个体的需要和自我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

目前,教育界关于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争议颇多,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要积极回归语文教育的本体,引发人们对语文教学生命价值教育的再思考。生命价值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乐观豁达、胸怀宽广的积极人生态度;规划美好人生、追求高尚的生命境界与精神情操;正确理解生与死,感悟生命真谛、超越生命有限的界限,使生命充满意义,实现生命终极价值的更大化,实现人生的真、善、美。生命价值观教育既是人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是现代教育的高起点核心。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多种形式的生命价值教育,将会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培养学生珍惜、尊重、热爱生命的态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使学生善待生命、完善人格、健康成长,提升人的生命意义和境界。

二、 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实现生命价值教育

生命价值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豁达的人生观和自在的生活观,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喜悦与可贵,体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建构个人生命的内涵,提升生命的品质,不断超越自我,实现生命价值。这与语文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以尊重主体、和谐课堂、贴近实际作为生命价值教育的主线,多方面地挖掘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培养学生健康的生命观、较强的自我修养能力,为增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实效性创造良好的条件。

1. 语文教学中要唤醒学生的个体生命意识。唤醒生命意识是生命价值教育的基础。生命意识是一种以生命为基点和最高目标,以尊重个体意愿为宗旨,处处体现了对人的生命的敬意的教育,不仅包括尊重他人生命,而且包括尊重自我生命。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和体验,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完整的生命意识。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感知生命。《边城》中的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内心无比孤独;虽然有外公无微不至的照顾,但是并不能真正理解她作为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怀。因此,可以借翠翠的形象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生命,思考自己的人生。史铁生《我与地坛》中那颗在苦难中痛苦挣扎、寻找出路的斗争着的灵魂,让学生感知到生命的存在,体验到生命的顽强、尊严和伟大。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珍爱生命。《一碗阳春面》中的母子三人,面对厄运,三人合吃一碗阳春面,“头碰头”,合力抗争,终于迎来命运的转机。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对生命孜孜不倦的追求,从而更好地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让学生珍爱生命,认识到生命的意义,明白生命只有一次,人生最宝贵的莫过于生命。

2. 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探寻生命意义和价值。人为什么活着?人为谁而活着?这是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不仅表现在个体以自身力量克服困难、超越忧患、与命运抗争中的自我体会,更体现在此过程中对他人给予的爱、为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做出的贡献。语文教学应该从文句、结构、文本和思想、民俗等方面多角度挖掘生命的价值与意义。首先,语文教学注重从文句中发掘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些名句都显示了生命的蓬勃活力,包含着生机勃勃的生命价值观,生命价值观的学习和确立就在生命的成长中。其次,语文教学注重从篇章中体验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司马迁《报任安书》中“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告诉我们,人的生命价值,存在不同的层次。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忧国忧民之心,明白一个人只有像范仲淹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自己的命运连同他人、社会、人类命运联系起来,才会真正找到生命价值的根本。再次,语文教学注重从文本中体会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沁园春・长沙》是领袖人物青年时期激情澎湃的生命宣言,《跨越百年的美丽》是科学家矢志不渝的生命追求。语文教学应该从这些方面选取典型的文本,让学生学习和理解生命的意义,培养热爱生命的意识,逐步树立积极向上的生命观,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最后,语文教学注重从时代背景让学生领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史铁生的坚定顽强给予我们许多深刻的有关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启示;《祝福》中的祥林嫂勤劳质朴,但在封建礼教等落后思想及各种势力的逼迫下,一步一步走向死亡,以祥林嫂的参照,反省自身,学生就会懂得更应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让生命焕发出光彩;《孔乙己》更反映了腐朽的制度、人性的磨灭和生命的灾难。语文教学不仅要从正面让学生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而且要从反面引导学生顽强生活,正确地面对人生成长道路中的困难和挫折。

3.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坚强的生命意志和品质。生命价值教育本质就是一种有关生命磨练的教育。语文教师要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生命磨练教育。首先,语文教师要对学生开展挫折教育。人生的成长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日常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人们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挫折是不可避免的。从另一个角度看,挫折是一笔财富,是一笔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精神财富,它能增长人的聪明才智,激发人的进取精神,磨砺人的意志。事实证明在逆境中经过挫折锤炼成长起来的人才,其生存力、竞争力更强。因此,在人生的道路上经历一些挫折很有好处,也很有必要。其次,语文教师要对学生开展逆境教育。屈原被放逐而赋《离骚》,左丘明失明著有《国语》,孙膑断足写了《兵法》……他们都是些具有良好的心理忍耐力、在挫折与厄运中自强不息的人,因而在逆境中获得了成功。“自古英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说的也是这个道理。通过逆境教育,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最后,语文教学要对学生开展死亡教育。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都必经的阶段。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正确把握生与死的关系,科学对待人的生老病死。正如史铁生所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应该使学生透过对死亡的了解,看到生命的有限性,从而能够更加欣赏生命、珍惜生命、提升生命的意义和质量。

4. 语文教学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目标。生命价值教育的直接目标是认识生死,珍爱生命,养成肯定自己、尊重他人的态度,提升面对困难、承受困难的能力,不断积淀生命营养,并在生活、学习、活动中展示自己的生命活力。一方面,语文教学要深入挖掘内涵。通过《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文章,让学生理解苏轼从无限时空看待人生苦难和世间是非、以一颗禅宗的“平常心”对待人生变故和不幸、顺乎自然的旷达,体味苏轼洞悉“庐山真面目”后的“超然”。在此基础上,更让学生明白:个体只有摆脱世俗功利的束缚,超越现实功名、金钱、物欲的诱惑,才能解放自己的心灵;只有树立正确的生命信仰,忘怀得失,才能体味人生的博大与深沉,达到真、善、美统一的人生境界,才能真正珍爱生命、欣赏生命,坦然面对人生的苦难,实现与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另一方面,语文教学要深入社会生活。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语文是生命的音符,在语文教学中,还要积极地让语文更加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实际,使语文教学具有更鲜明的时代性、前瞻性,丰富语文第二课堂活动,进一步拓宽生命的厚度,发掘生命的深度,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去体验生命、感受生命的意义与伟大,健全学生的人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目标,推动生命价值的实现。

参考文献:

①向英著《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本质与内涵论析》,《求索》2010年第12期

②林永强著《生命教育――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的价值追求》,《中国高教创新导刊》2008年第21期

③黄加成、刘艳玲著《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摭谈》,《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第3篇:语文教学的价值范文

语文学科的综合实践性以及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质,都要求语文教学必须探索一种更为有效的教学策略,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在真实或类似真实的情境中去w会、感受、实践、思考,情境教学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一、因题设疑,创设任务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语文课文的标题通常极具深意,或隐喻、或概括、或提示线索等等,很多时候是我们进入课文学习的一把钥匙。因此,因题设疑,让学生带着一系列的问题去研读课文,是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法常用的技巧。比如,教《烛之武退秦师》一课,就可以从解题和设疑入手。通过看注释,明确文题的意思是“烛之武使秦国的军队撤退”,然后引导学生就题目提出自己的疑问,诸如烛之武是谁,他为什么要退秦师,他是怎么使秦国的军队撤退的等等。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去文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就比教师按部就班地介绍背景,串讲课文效果好得多。因为,学生被带到了一个问题情境之中,他们自己提出了问题,并要通过研读课文去解决问题。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就被调动了起来,这时教师的角色就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启发者、引导者和帮助者。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动的参与度都会大大提升。而为了解决问题,学生会查阅注释和工具书,会回忆相关的地理和历史知识,会进行批注和讨论交流――在此过程中,教师提示学生学习方法,启发学生进行思考,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语文学习实践的过程,就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索的过程。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思维能力等都在学习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和开发。“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正是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任务情境里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大大提升。

二、造境激情,唤醒生活经验,促进理解和感受

在会读书的人眼里,文章不是一排排线性排列的文字,而是鲜活生动的生活场景,有色彩、有声音、有温度、有质感、有情感、有思想。感受文字的魅力,充分体味语文的人文意蕴,需要具备把文字读活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利用音乐、图像、生动的语言描绘等手段,激活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在头脑中再造文章描写的情境,把平面的文字变成立体的“电影”,变成仿若身临其境的神游。比如,教《念奴娇・赤壁怀古》,我们就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赤壁矶“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景象,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的感受下,去体味词人炼字之妙,体会“乱”“穿”“惊”“拍”“卷”的生动与传神,体会“千堆雪”的比喻形象,体会大自然的雄奇与壮美。还可以让学生回忆赤壁之战的盛况,直观欣赏或想象周公瑾“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潇洒自如,想象貌美如花的小乔与帅气英武的周瑜这对璧人琴瑟相和、谈笑风生的和谐与甜蜜。并引发学生思考为何词人会对周瑜的人生进行剪接,将“小乔初嫁了”和赤壁之战间几年的时间间隔忽略掉,将英雄美人、事业功绩并举?补充介绍苏轼写这首词时的人生际遇:爱妻王弗已逝,政治上遭遇挫折,被贬黄州任团练副史已经两年,四十七岁了,人生老大,功业无成。两相对比,心境凄凉。设身处地,如果你是苏轼,你会怎样?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对词人的慨叹、忧愁就深有体会了。然而,苏轼并没有囿于低沉,而能以“人生如梦”来开解自己,寄情山水,酹酒江月。将个人的身世之悲融入浩渺的时空,用千古的时光和不尽的江水稀释这份失意与悲苦――一勺盐放在一杯水里,你会觉得咸涩,放入一缸水、一河水、一江水中,谁又能品出它的滋味呢?学生从苏轼的达观中,应能学会豁达与乐观,体会“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的哲理,从而能够更好地面对自己生活中的一些挫折和失意。

三、角色扮演,模拟生活情境,深入体会人物情感

第4篇:语文教学的价值范文

关键词:书法;小学语文教学;价值

汉字具有造字巧妙、形神兼具的特点,学习汉字是小学生接受文化洗礼的重要形式,也是中华文化代代传承的主要渠道。然而,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却普遍存在不重视写字教学的问题,否认了书法的价值。有的学生则认为,电脑会编辑各种文字,没有必要花时间、花精力学书法。这种情况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也会对文化传承及小学生身心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必须尽快改善。

对于书法,不少教师都认为其价值仅仅在于可提高小学生的写字能力,对他们语文成绩的提高有益。此种认识过于狭隘,这是教师对书法的认识存在偏差的表现,其后果是学生不注重练习书法,无法实现各项能力的同步提高。要想改变这一状况,教师就必须明确书法的内涵,并重视其在美育、文化、德育方面的价值。

1.美育价值

书法具有艺术美和形式美的特点,小学生练习书法时可逐渐形成对美的鉴赏能力,这一点就是书法具有美育价值的体现。优秀的书法作品可以使学生在欣赏和品鉴的过程中受到视觉刺激,他们因此产生的感知就是鉴赏能力形成的基础。为此,我在讲解课文之余有意识地安排学生欣赏一些名家作品,使他们从书法中获得审美体验。比如,对《“心正笔正”的柳公权》这篇文章,我在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时候为他们展示一些柳公权的书法作品,促使学生将写字与做人联系到一起。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帮助小学生理解“心正笔正”的含义,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书法作品的展示完成对学生的美育,对他们审美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结束后,我还布置了一项“临摹柳公权书法作品”的作业,使他们在实践中切实感受书法之美。

2.文化价值

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缩影,而书法教学则是传承文化、强化民族责任感的重要方式。所以,书法在文化方面也有着极高的价值,能够起到提高学习者文化层次等作用。中国历代书法家中,不少人在除了书法之外的领域有所建树,比如颜真卿,其除了书法作品享誉古今,还是一名优秀的统兵将领。再如,其除了在书法方面造诣较高,还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因而,教师不能局限于教材,应引导学生认识到书法家的“全貌”,进而使他们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接受文化洗礼,成长为认同且自觉拥护民族文化的合格接班人。

3.德育价值

纵观历代书法名家的作品不难发现,他们的书法风格与其性格、经历关联密切,即“字如其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透过汉字就可以初步判断学生的性格。比如,字体潦草、错字多的学生,往往粗心大意、性格急躁;而字体工整、卷面整洁的学生,则大多都比较有耐心、性格沉稳。教师在传授知识之余,还肩负着塑造学生品格、对他们实施德育的责任,而书法教学则为此提供了一个突破口。以爱国教育为例,小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理解普遍并不深刻,这一点与他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有着密切关系。在很多小学生眼中,国家是一个抽象概念,在新时期背景下,爱国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主要内容不再是抗击侵略者,而是融入了自强、奋进、维护国家荣誉等许多新的内容,但这些内容对小学生来讲并不真实和具体。对于这种情况,我在语文教学中借助书法教育之机,向学生展示不同的爱国方式。比如,通过为学生展示岳飞的《还我河山》及诸葛亮的《出师表》,使学生明确爱国可以是“抗击外敌、收复失地”;通过展示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使学生明确爱国可以是“青年自强”。除了这两位,中国历史上以爱国著称的书法名家还有范仲淹、颜真卿等,他们传于后世的书法作品,不仅树立了书法典范,还为小学德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师应善于利用。以颜真卿为例,我引导学生分析其书法风格,进而引出其为人刚正不阿的品质,具体步骤为:首先,引导学生观察颜真卿的楷书,总结其书法的风格为字形端正、气势磅礴;其次,向学生介绍颜真卿的生平,将其书法风格与为人处世的方式联系起来,使学生透^端正的颜体字感受颜真卿的刚正不阿;最后,可要求学生临摹颜真卿的作品。引导学生练习书法,可使他们的精神和心理在写字、临摹的过程中受到书法家的影响,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书法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剥离的一部分,对小学生心理与性格的发展以及“三观”的形成均有重要影响。所以,教师必须充分重视书法的价值,并将书法教育与美育、德育、文化传承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自身能动性的发挥,来充分展现书法在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亚平.试论汉字和书法艺术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核心地位[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99-106.

[2]曹 芳.探究书法艺术教育,弘扬传统文化魅力[J].师道(教研版),2016(6):59.

第5篇:语文教学的价值范文

论文关键词:反训,古汉语词义,中学语文教学,医古文

 

“反训”是古代汉语研究中经常会遇到的一种语言现象。可以说这是一个很熟悉的词,但同时它又是陌生的。因为历来对“反训”的认识一直没有得到统一。有些人认为“反训”是属于训诂学的,有些人则认为它是属于词汇学的。种种的争论,导致人们到现在都没能给“反训”下一个正确的定义,而且也使得人们对“反训”的认识越来越迷糊。甚至有人反对这一现象的存在。还有些人干脆就此认为“反训”就是一个说不清楚的问题,如同假借和转注一样。其实不然,近年来,通过许多学者不断地努力,对“反训”的认识还是达成了许多共识的,并且同越来越多,异越来越少。我们认为“反训”的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把这一问题研究透彻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主要目的就是想以“反训”研究的价值为契机,希望能带动“反训”研究,使“反训”问题越来越明朗。

一、前言

一种事物、一门学问,如果没有现实价值中学语文教学,那么它们的存在或者对它们的研究就是毫无意义的。“反训”问题也是如此。这一问题历来受到学者们的高度重视,那么肯定有它的价值。现在我们要想进一步深入的研究这一问题,就更需要明确它的价值,并且这一价值和意义必须重大,才值得我们再花时间和精力去弄清楚这一问题。事实确是这样,我们研究发现“反训”研究的价值是非常重大的。

二、反训研究的价值

2.1反训研究有助于促进古汉语词义系统的研究

在我国古代,词义的研究是属于训诂学的范围的,并且处于训诂学研究的中心。自第一部训诂专著《尔雅》诞生,训诂学在我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古代很多学者在这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不仅收集了大量了材料,还提出了不少精辟的理论和方法。这两方面正是研究词义所必须的。但纵观我国古汉语词义的研究,不足之处也是明显的:材料丰富却没有形成系统的词义理论;重视从字形、音义等各个细节对具体词语进行注释和辨析但缺乏对整个词义系统全面、细致的分析;受字音字形的束缚没有建立起历史发展的观点等等。而这些都是现代语言学理论所提倡的。现代语义学要求我们在研究词义的时候不仅要从宏观上把词义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还要从微观上对词义再进行深入的分析。因此我们必须既要继承古人留下的宝贵遗产又要注意运用现代语言学包括语义学的理论和方法,把两者结合起来。这样才有利于弄清整个古汉语的词义系统以及词义发展演变的历史。

反训,尽管很早就引起人们的注意了,但一直没有被纳入词义系统的研究中。在以现代语言学理论为指导的现代汉语词义系统中也没有收入“反训”。我们认为这是不正确的。我们用现代的语言理论研究反训,把“反训”定义为一种特殊的词义现象。尽管是一种特殊的词义现象但却是普遍存在的;尽管不能算是一种固定的词义演变的规则但却是词义引申发展演变的一种可能的方向:我们理应把它纳入词汇、词义研究系统。“反训”研究,不论是“反训”现象本身,还是我们“反训”研究方法都有助于促进古汉语词义系统全面细致的分析,有助于看清古汉语词义发展演变的历史,从而能进一步帮助古汉语的词义系统的形成,甚至能帮助完善现代汉语词义系统,意义非常重大。

2.2“反训”研究有助于完善辞书编篡

有关“反训”的定义,《辞源》是这样说的:“用反义词解释词义。有些词古代含有相反两义,如乱字有扰乱和治理两义。以‘治’解释‘乱’,就是反训。”这样的解释和刘淇、陈玉澍、陆宗达等学者的观点是一致的,即把“反训”理解为一种训释词义的方法。但是我们现在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反训”是一词同时兼有相反两义的语言现象而不是训诂手段或训诂原理论文格式模板。实质上“相反为训”就是同义相训,只不过这个词同时具有两种相反的意思,这样理解才符合训诂原理。因此《辞源》对“反训”的定义是不科学的。利用“反训”研究的成果,我们可以纠正这一错误。“反训”的深入研究在理清“反训”的概念,廓清“反训”的范围的同时还能纠正一些辞书的错误。不仅如此,在统一辞书中有关词(特别是被视为反训词而实质不是反训词)的义项方面中学语文教学,“反训”研究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例如一个词中某一义项的上下义位是不宜分为两个不同义项的,因修辞等语用关系而产生的没有固定下来的意义也是不宜归为一个义项的等等这些有关辞书编纂的理论问题都可以借鉴“反训”研究的成果。另外,有些辞书有时对字词的区分不严格,把该归入不同的词的不同义项笼统放在某一个字下,这样就容易引起混淆。利用“反训”研究亦可以促进区分明确字典和词典的编纂原则。

2.3“反训”研究有助于处理各种“反训”应用的问题

“反训”的应用非常广泛,这里主要以医学古籍和语文教学两个方面为例谈谈“反训”研究在具体领域中的应用。

2.3.1“反训”研究与医古文研读

医学古籍中的“反训”现象是非常多的,要读懂医学古籍就必须懂得反训。而且,这种医学著作不同于普通的古籍,半点马虎不得,一字一句都关乎到病因、病理、症状、药理等等,甚至是人的生命。因此,认真研究“反训”对古代医籍阅读的帮助是非常大的。我们来看两个简单的例子: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素问·痹论》)

“有人仲冬病寒,诸医杂治不效。”(《冷庐医话·今书》)

前一例的“杂”是“齐”的意思,说风气、寒气、湿气三气一齐到来,共同作用才形成病症;后一例的“杂”是“乱”的意思,杂乱无章的治疗没有效果。

“内伤不妨用之,外感则引邪入肝肾之阴。”(《温病条辨·解儿难》)

“以息方吸而内针,以复候其方吸而转针,乃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素问·八正明神论》)

前一例“引”是“引进”的意思,后一例“引”是“退出”的意思。同样是“引”还有如下一对相反的意思:

“发汗吐下过度,脏腑空虚,荣卫伤损,邪气伏藏,所以引日不瘥。”(《诸病源候论·疟病诸候》)

“秋者,天气始收,腠理闭塞,皮肤引急。”(《素问·四时刺逆从论》)

上例中的“引”是“延长”的意思,下例的“引”是“收缩”的意思。

2.3.2“反训”研究与语文教学和古汉语教学

中学文言文教材中存在不少反训词。要提高中学文言文教学质量,对这些词的正确把握是必须的。这也是“反训”研究的一个价值所在。例如《鸿门宴》:“亚父受玉斗,置之地。”中“受”为“接受”之意中学语文教学,而《师说》“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的“受”为“授予”之意。这是一个典型的施受同词的例子,需要用“反训”有关的知识。因此,“反训”研究有助于帮助正确理解反训词的意思,把握这一类文言词的释义规律,促进中学文言文教学。另外,“反训”研究还能促进高校古代汉语教学。对“反训”的深入研究有利于正确认识“反训”现象的特点和本质。它是因训诂学而发展的一种词义现象。因此,在高校古代汉语教学中,我们应该把它从训诂学中分离出来,列入古汉语词汇学的范畴。这样既有利于对古汉语训诂学的认识,更有利于古汉语词汇学的发展,从而大大提高古汉语教学的质量。

三、结语

综上,我们知道“反训”研究的价值是非常重大的,“反训”影响的领域也是比较广的。因此,当前我们非常有必要把“反训”的种种问题整理清楚,以便于“反训”在各领域中的应用,更好的实现它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09月第l版.

[2]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辞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3]河村.古医籍“反训”浅谈.[J]咸阳:现代中医药.1983年05期.

第6篇:语文教学的价值范文

【关 键 词】小学语文;教科书;主流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4-0096-03

一、教科书——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文本表达

教科书是根据教学指导性文件编写的系统的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图书,是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是从一定社会文化里选择出来的材料,是经过特殊筛选,加以定式化、组织化的社会共同经验。既然是经过筛选出来的社会经验,就必然会带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取向,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一种文本表达的载体。随着不同时代主流文化的变迁,教科书内容也发生着相应的“取舍”,成为我们国家、民族在不同时代所偏好的道德情感、政治态度及社会价值观反映的缩影。美国学者阿普尔认为,教科书就是“属于特殊人群的合法知识”的化身,教科书传递的知识是受到统治阶级隐藏的价值观念或意识形态的控制的。教科书分析的内容可以是教科书所表达的思想,也可以是教科书没有表达的思想或者是回避的思想、观念。那么,作为我们国家的小学生使用的语文教科书,其中体现的价值观源自哪里,它又是怎样呈现的,笔者认为这些问题很值得去探讨。

二、教科书中价值观的来源

教科书作为师生教与学过程中的主要材料,由于是依据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编写的,其内容选取、知识的呈现与设计等必然严格遵循着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规定,同样,教科书中体现的主流价值观在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中也有着相应的规定。

教学大纲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学校各门学科的目的任务、教材纲目和教学实施的指导文件,它以纲要形式规定各学科的知识、技能、技巧的范围和结构,体现国家对各科教材与教学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是国家关于某一教学科目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教育质量的基础性文件。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一直沿用教学大纲,2001年正式改名为“课程标准”。

笔者通过搜集建国以来国家颁布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课程标准,通过对文件中关于培养目标、教学目的以及对教学任务的规定,来分析教科书主流价值取向,同时摘录其中体现主流价值观的关键词及出现频次进行归纳,如下表:

教科书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倡导的一个重要载体,在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上主要反映在其教学目标的规定上。由于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社会寄予学生发展的种种希冀在这里清晰可见。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通过以上对建国以来不同时期的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梳理,发现社会主流价值观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等文件层面体现的19个小方面可以归结为两大方面,即政治层面的价值观和个人层面的价值观要求。其中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及其领袖、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历史文化、热爱本民族语言、爱劳动人民、革命传统属于政治层面的价值观培养目标,而热爱科学、爱护环境、热爱劳动、爱美的情趣、诚实俭朴、勤劳勇敢、爱护公共财物、热爱集体、高尚道德情操、良好的意志品格、创造力、健康的个性则重点是个人身心发展层面的价值观要求。总的来说,教科书所框定的价值观是个人层面与国家民族政治层面价值要求的统一。

具体来看,出现频次最多的是热爱祖国,出现9次;其次是热爱社会主义,出现6次;接着是热爱科学和热爱共产党及其领袖,均出现5次;最后是热爱劳动、爱美的情趣和爱劳动人民,均出现3次;除此之外,其余的体现主流价值观的关键词仅出现1次。由此说明:建国以来一直倡导的主流价值观是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科学和热爱共产党及其领袖;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进入2000年开始,创造力和健康的个性作为新的主流价值观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上的体现,说明新课改以来开始加大了对小学生身心健康和创造力的培养与重视。

三、教科书中价值观的呈现

(一)呈现哪些主流价值观

对于小学语文教科书体现的主流价值观有哪些,学者们对此著述颇丰。傅建明认为,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蕴含了这样一些基本价值取向:个人的价值标准,包括诚实善良、坚毅勇敢、立志敬业、自立自强、俭朴节约等;个体与他人的价值标准,包括尊老敬幼、团结互助、谦虚宽容等;个体与国家、世界的价值标准,包括热爱祖国(爱家乡)、热爱中国共产党、无私奉献、民族团结等;个体认知过程的价值标准,包括热爱科学(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等)、客观辩证地看问题、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辨别真伪、追求真理、尊重自然规律等。李广认为,人教版小学语文体现的价值取向类目共38项: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科学知识;自强自立;认真细致;环境意识;热爱领袖;聪明智慧;热爱劳动;诚实守信;表现自我;珍惜时间;两岸亲情;哲理;珍爱生命;自信乐观;民族亲情;质疑探索;学习兴趣;谦虚宽容;坚毅勇敢;高尚人格;思想方法;合作精神;国际理解;奉献精神;理想愿望;热爱和平;辨证唯物;怀念童年;勤劳善良;破除迷信;尊重“小”;尊重个性;自由想象;爱情。概括较全面的是国内学者伍俏玲提出的价值范畴,即个人、家庭、社会、民族、国家、世界、自然、其他这价值范畴。其中,“个人”范畴包括品德人格、智识能力、身心素质和审美追求;“家庭”范畴包括长幼互爱、同辈关怀和亲友情谊;“社会”范畴包括个体关系、团体规则和社会现象;“民族”范畴包括民族精神、民族共存和民族文化;“国家”范畴包括爱国精神、革命事业和国家文化;“世界”范畴包括了解世界、国际文化和人类福祉;“自然”范畴包括科学知识、生物知识和地球资源;“其他类”范畴包括历史经典、文艺欣赏等。

(二)为何呈现这些主流价值观

学者们对教科书中呈现的主流价值观已经是“述备矣”。之所以会呈现出如此多的价值取向,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教科书编写忠实的依据大纲等文件的规定。从教科书体现的主流价值观来看,教科书编写忠实地遵循着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价值要求在教科书中完全体现。以伍俏玲的范畴为例,在课程标准和大纲梳理出的19个关键词中,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及其领袖、热爱社会主义、革命传统这些均包含在价值范畴中的“国家”这一价值范畴中,热爱科学可以包含在“自然”这一范畴中,热爱历史文化与热爱民族语言均可包含在“民族”这一范畴中,其他如热爱劳动、爱美情趣、诚实俭朴等均可包含在“个人”这一范畴中,体现的是对个人品德、人格、道德情操上的价值要求。

其次,多元文化社会的需要。当今时代,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日新月异,由此信息流通越来越发达,文化的更新转型也日益加快,使得各种文化的发展均面临着不同的机遇和挑战,新的文化层出不穷。我们在现代复杂的社会结构下,必然需求各种不同的文化服务于社会的发展,这些文化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就造就了文化的多元化,也就是复杂社会背景下的多元文化。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包括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潮不断涌现,反映在课程上,即教科书蕴涵着多种多样的价值取向,诸如前面学者提到的环境意识、表现自我、尊重“小”、尊重个性、自由想象以及爱情等。

最后,对儿童的身心发展的极大关注。自从国家2001年新课改以来,在课程与教学领域加大了对儿童的关注,包括对儿童的课业负担以及各方面素质发展的关注,也反映在教科书中对儿童经验世界的关注,很多课文中表达的价值取向更加突出从儿童身心的成长出发,甚至在人物的选取上举出一些儿童可以伸手触摸到的现实生活的人物,如“刘翔”等,这也是课程编制价值取向上的一个必然走向。

(二)如何呈现这些主流价值观

翻开小学语文教科书,无论是课文中出现的人物还是插图,甚至是课后的练习部分都渗透着社会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笔者以教科书中出现的“人物”为例,可以看到,有大禹、孙中山、邓小平这样名垂青史的改革者;有李时珍、李白、徐悲鸿这样勤奋好学的才子;有王二小、刘胡兰、赵一曼这样视死如归的英雄;有司马迁、海伦·凯勒、霍金这样身残志坚、逆境成才的强人等等,这些人物体现了热爱祖国和人民、热爱中华名族、勤劳勇敢、坚强刻苦的精神品质。

如果从教科书中大的方面来说,主流价值观体现在插图、人物、课后练习方面,那么细节上还通过课文中标题、人物内心活动描述、人物对话等来反映主流价值观。

以上笔者只是粗浅的对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体现的主流价值观作一探讨。不过,综合其价值观的来源与呈现,笔者有一点要说明:教科书在遵循着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规定的同时,其实也在创造性地超越着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学者们对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梳理的价值观,很多在教学大纲或者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表述中并未明显体现,如教科书中体现的环境意识、表现自我、两岸亲情、国际理解、自由想象等在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中均未有相应的说明,可以说,作为文本课程的小学语文教科书,忠实地遵循着理想课程(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同时也创造性地超越着理想课程,教科书的编写与使用在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指导下不断走向多元与生成,这也是课程理论在实践中体现的一种必然。

同时,从古德莱德的课程分类来看,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可以说是理想课程,而教科书是理想课程实施的载体——文本课程,从理想课程到文本课程的主流价值观体现这一角度,我们看到了课程实施中一种遵循与创生的积极取向,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即在实践层面的正式课程中,语文教师对教科书中主流价值观的把握会是怎样,这应该是接下来需要去探讨的问题。

注释:

[1]阿普尔.意识形态与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吴永军.课程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顾明远.教育大辞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6(1):131.

[4]徐继存,周海银,吉标.课程与教学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8(1):28.

[5]参见1950年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1954年改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初步意见、1955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初稿)、1956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1963年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1986年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1988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1991年中小学语文学科思想政治纲要、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相关内容。

参考文献:

[1]傅建明.内地香港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比较研究[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1).

[2]任闪闪.教科书内容的时代偏向分析——小学语文教科书篇目“舍”与“取”的背后[J].新课程研究,2009(9).

[3]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7).

[4]伍俏玲.国内两套现行小学语文教科书的价值取向研究[J].课程教学研究,2012(4).

[5]徐继存,周海银,吉标.课程与教学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8(1).

第7篇:语文教学的价值范文

关键词: 中职生 语文学习 价值教育

《职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表述,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通过语文学习,应该在“综合职业能力形成”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

高中是学生从少年到青年的初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中职学生是一群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普遍出身平凡家庭,文化基础薄弱,思想道德素质有待提高。从学生群体看,存在着个人利己主义、实用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多种灰色人生价值观。

在语文学习方面,中职生的学习困难是显而易见的:学科基础差、学习能力弱、缺少学习方法、学习动力匮乏等。面对困难,他们消极应对,甚至“坦然面对”,如上课迷迷糊糊、作业拖拖沓沓、考试马马虎虎几乎是常态化、集体化。这些问题使得中职语文老师苦恼不已,使得中职语文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而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文教学在中职生语文素养和价值观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意义重大。这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价值观是人类心灵的立交桥,它沟通人的行为、态度、理想、信念等。俗话说:“人各有志。”这个“志”,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价值观”。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植物的形成在于栽培,人的形成在于教育。”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肯定学生现有的正确价值观,努力挖掘学生个性,引导学生多角度形成更完整、更理性的价值观。

一、明确语文学习的价值

某些中职生选择职校,是由于以往基础教育阶段遇到了很多问题,遭遇了很多失败,希望能学习一技之长,早点就业。在学习动机上,他们更重视专业技能,忽视乃至放弃基础学科。对于语文,爱的人更少:古文艰涩枯燥、阅读理解难懂,写作搜肠刮肚……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中职生喜欢阅读,但几乎都不喜欢语文课,不感兴趣是主因。

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并没有认识到职业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价值。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和工具,是传承文化的舞台,是知识传承的桥梁,是一把打开无数扇大门的万能钥匙。难以想象,连专业书都不能看懂,他能理解专业知识吗?如果连基本工作程序都无法清楚表述,他能与人合作开展工作吗?

语文学科集知识性、文学性、工具性、趣味性于一体。“语文”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个方面。口语包括听和说,而两者正是人与人交流交际的重要工具。书面语包括读和写,有利于提高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由于职业教育是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的教育,因此教材编写者对应教学大纲,把中职语文教材分为“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三大块。“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浅易的文言文阅读能力”,通过教材均衡地分布在各模块的三个系列之中。尤其是选文,大多地考虑选录直接反映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作品,如《飞向太空的航程》、《南州六月荔枝丹》等。

现代工业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信息广泛便捷,大量信息通常以说明性实用文体出现。因此,从阅读的话语形式看,中职定位于实用性,阅读多说明文,阅读类型多信息筛选型。不学普高“尝试创作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人物传记”等以文学作品为主的写作,而增加了比较多的便条、启事等应用文。

从整体或本质上说,中职语文与普高语文有所区别,它的知识深度要求相对浅一些,但是广度更大一些,而且相对而言实用性更为突出。中职语文教材注意引导关注时代精神和新的科技知识,与现代社会合拍。可以说,它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了使用者中职生的需要,有助于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

二、明确职业素质的价值

职业价值观指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即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物质欲望膨胀,并以追求金钱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物欲的膨胀往往伤害人们的情感世界,扭曲人们之间的亲情、友情,诱发拜金主义。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中职生读书的动机和主要目的是“争取找个好工作”,而他们衡量工作好坏的标准就是收入的多寡。导致工作中个人主义至上,工作投入度不高,能力提高缓慢,个人价值感缺失。

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还是作为教学组织者的教师,都应该努力提高职业素养。

例如,莫言的《卖白菜》,在那个极端贫困的年代,母亲因为儿子多要了买主的钱,非常羞愧地流下眼泪,语重心长地告诫“我”做人要诚信,不能贪别人的一分一毛。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在当今这个社会,我们该怎样坚持诚信?可以引发学生探讨在职业生活中,在众多价值取向中,应优先考虑哪种?

台湾林清玄的《好雪片片》中,卖奖券的流浪老人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但不以为苦,真诚地关心祝愿每一个向他买奖券的人,用他“明净的善意”带给别人“灌溉心田”的温暖。

具有浓郁神秘湘西色彩的《边城》中,老船工用三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诠释了敬业爱岗。

而《一碗清汤荞麦面》,店主夫妇给母子三人的帮助、尊重和鼓励,充分展示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他们是那么热情真诚善良。也正是这种人性化的经商之道,使面馆生意兴隆。

通过语文教学内容,可以培养学生自立自强、勤劳质朴、诚实守信、艰苦奋斗、敬业爱岗、勇于进取等高素质劳动者的优秀品格。正如卢梭所言:“人生的价值是由自己决定的。”当中职生的人生价值寄希望于职业价值中,是不是可以从语文学习内容中汲取教诲呢?

三、明确生命的价值

经历过中考失败的中职生,内心有着深深的失败情结,心理取向较消极。根据调查,中职生的父母文化程度普遍中等偏下,日常亲子间情感交流不多。随着孩子叛逆期的到来,他们更束手无策。焦急之余,对孩子多否定、多指责。而这进一步加剧了学生的失落和悲观。

富有人文素养的语文学习有助于加强正面自信乐观的性格教育,完善学生的人格,激励他们健康发展。

人生的境界因人而异,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人生的境界》一文中指出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生境界,人生境界可分为四种。在我们今后的人生当中,应尽量使我们的人生境界向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发展。达到道德境界的贤人,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要提高的不仅是人生境界,还有其他方面的境界,以加强完美人格的塑造。

伟大的高尔基曾说:“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无论是老舍的《我的母亲》,还是史铁生的《合欢树》,笔下都闪动着非常感人的母亲形象。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但是,绝大部分学生能看到自己母亲的面容日渐衰老,却很少能在母亲煲好的汤和日复一日的唠叨中感受母亲的心、母亲的爱。大音希声,至爱寡言。正如美国作家惠特曼所说:“全世界的母亲是多么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

面对原本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语文教师该如何引导呢?

课堂是语文学习的主阵地,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努力构建语文教学过程有趣、有效和有用的“三位一体”。

学习作为人类积极从事的重要活动,必然有着自身内在的巨大而多元的价值。但过去我们对学习内在价值的认识是片面而单一的。当我们为学生提供多元价值维度看待学习时,很多难题便可迎刃而解。

可能,学生一时不能理解知识和技能对他的意义,那就从过程和方法着手,让他体会学习过程中探究的乐趣,感受学习活动自身的魅力。如果学生需要的是倾听和鼓励,教师可以尊重学生的价值选择,在学习活动中让他参与合作,让他看到自己的进步和别人对他的肯定,同样能促进学生对学习的感知与认同。

课堂上,教师还应该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语文之美。情境教学可以体现在图画、摄影、音乐、动作等方面,也可以再现语文教材提供的情境,借助课本剧等形式让学生对作品产生一种亲切感,从而走进文本,感受语言文字之美,感受思想之美。自然,教学有效性就能得到保证。

当然,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学校里也不应该有一模一样的课堂,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班级要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从而获得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第8篇:语文教学的价值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神话教学;价值观

一、中国神话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是爱国教育的本质所在

神话被誉为“人类文明最早的一缕绮艳无比的曙光”,是原始先民质朴思想的诚实表现,是他们智慧的结晶,更是人类思想的精神源头。神话故事情节浪漫独特、神o形象鲜明生动,反映了人们对宇宙、人生、自然的解释,广泛地描绘了自然现象、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作为民族文化的神话,包含着强烈的思想性、丰富的人文性以及鲜明的民族性。上古时期的神话,经过几千年的演变,时至今日已变成一种文化的积淀。神话虽然是幻想的产物,但却是原始时期初民生活和社会环境的真实反映。因此,神话中描绘了原始先民的生活状况,给先民提供了一种文化生活价值和精神信仰。丰富的神话包罗了道德规训,体现着文化传承,闪耀着民族光芒,所以它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神话教学成为其独有的教学活动,其主张适时地接触神话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神话故事、寓言故事、历史和传说中伟大人物故事等,都是神化和圣化的最佳材料,可以进行图像化和用比喻的语言给孩子讲述,给孩子创造生活中的形象。

二、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引导

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养成是一个需要长期的正确引导的过程,而学生时期的一些简单认知和了解对日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正确形成有重要意义。首先,神话丰富地展现了原始先民的世界观,通过口传教育后代,在不断地传承中发展完善。这也开启了人类不断探索世界、认识世界的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神话中的世界观教育为人们后来科学认识客观世界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其次,不论是死生转化还是死而复苏都体现了原始先民超越死亡的生死观,他们对死亡的解释有着一个同一性,那就是将死亡还原到生命的再现。死生转化或是死而复苏都透出一个相同的哲理,那就是死而复苏,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生命不已。原始先民这种循环往复的生死观正是一种对于人的生命永恒性的持久渴望与内在企盼,也对我们今天的生命教育有重要的影响。再次,我国的古代神话教育后代形成一种个人在处理人际关系上的价值观和信念,促进那些共有的价值观的养成,例如神话中表现出来的这些谦虚礼让、不妒不争、关心他人等良好道德品质,对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有重要影响。

三、想象力的培养

神话是原始先民丰富想象力的智慧结晶,是原始先民的神话思维对周围世界万物的认识和理解的产物,既是他们的文学也是他们的科学。神话中的夸张和奇思幻想深深吸引着学生,迎合了人们想象、好奇的心理。因此,从一定层面上讲,神话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神话故事情节独特浪漫、情节结构离奇怪异、神话形象生动鲜明,这些正是学生最感兴趣的部分。神话故事无疑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神话的内容大部分都是先民生活情境、风雨雷电、日月星辰等自然景观及对各种神灵、万物的夸张想象,这些内容不但生动有趣,而且题材包罗万象更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获取新的知识。儿童的世界与我们成人不同,有其特殊的精神世界,我们要尊重他们那个世界。他们相信猫话狗话,相信鸟言兽语,神话的世界与他们的精神世界接近。因此,有学者认为儿童对于神话的需求便是儿童的天性。《山海经》《淮南子》《博物志》等上千年前的经典之作,在当代人心里,仍然有吸引力:九头的鸟,一脚的牛,人面蛇身、狮身等等荒唐怪异的现象,又是如此让人愉悦。神话为学生提供了精神食粮,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要,让他们得到了快乐。整个身心在幻想中得到激发,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的成长。神话故事中生动的形象、直观的丰富描绘,让学生认识了大千世界的各种自然现象,开阔了视野,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神话是初民原始思维的产物,也可以看作是人类童年时期生活的反映。它是初民对自然万事万物孩童般的原始理解,是人类思维发展过程的最初阶段。因此,我们可以说人类最早的思维模式阶段是神话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它不仅反映了一种早期思维方式,也是人类智力发展过程的起点。原始的神话思维和人类的精神世界十分契合,神话思维与原始思维具有相通性。这使得原始文化对人们的教育功能得以实现,成为我们研究神话的教育功能的基石。也就是说,神话对教育具有特殊的价值就是因为神话思维与人类思维具有相通性。

四、道德观教育

第9篇:语文教学的价值范文

首先,我们在许多方面可以感受到,在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者试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表现之一为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对此,我们可以来研究一下其具体做法:

一是熏陶感染,树立形象。《郑和远航》通过宣传郑和在恶劣环境的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的精神,树立了郑和顽强不屈的形象。在《司马迁发愤写》中,通过写司马迁的忍辱负重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到“忍让”也是一种伟大。让郑和、司马迁的正面形象引导学生的价值判断。当他们认同了郑和和司马迁的种种做法时,他们就无形中受到了熏陶,在行为上便会初露端倪;二是课文示范,教给方法。在《怀素写字》一文中,一句“怀素写字非常认真。他总是先看清字的形状,记住字的笔顺,再一笔一画地照着写”,就让学生了解到正确写字的方法。之后再当他们写字的时候,倘若能想到课本中所学的怀素,必定会自然而然地模仿他的写字方法,从而掌握正确的写字方法;三是走进生活,接受考验。在《爷爷的芦笛》一文中,爷爷常说的话:“海边的孩子,不沾海水就长不结实。”它告诉学生,要想健康成长,必须经历挫折与磨难。寥寥数语,意味深长。当以后学生受到挫折后,如果能看到或回想起这句话,一定能让其重拾信心,奋勇向前。这些做法,无不是在告诉学生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树立迎难而上的价值取向。对于我们教师来说,要做到的便是将这样的价值观通过文本分析提炼出来,让学生领悟课文里的人文关怀。就拿《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来说,教师要提炼出林冲谦虚正义的形象,而不是让学生长久地沉溺于林冲的武艺高强以及搏斗场面的精彩。如果教师的讲解有了偏见,学生所接受到的信息也就不能符合教材编排者的良苦用心。

然而,教材也存在着一些编排上的失衡。比如在人物性别形象方面。通过对教材课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发现,这套教材涉及209位人物角色,男性角色共有163位,占总数的77.99%,而剩下的女性角色仅占22.01%,人数为46。如果我们对此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些角色中,男性角色往往被赋予先进的、正面的形象,而女性的身份却大多显露出简单与贫乏。甚至在这套教材中,女性角色只有19个,而且绝大多数被刻画为愚昧无知的劳动妇女形象,有的连姓氏也不曾提及。反观我们的现实,是不是真的“女子不如男”呢?在革命的浪潮中,在行业、各阶层的精英、模范中,也有无数的女性光辉形象,难道应该被忽略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