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基层治理工作方案范文

基层治理工作方案精选(九篇)

基层治理工作方案

第1篇:基层治理工作方案范文

一、总体要求

(一)工作目标

解决基层治理中存在的“看得见、管不着”的问题,从构建科学的职责体系和组织体系出发,创新基层工作机制,打通机构壁垒,强化镇党委、政府决策能力和统筹协调能力,坚持基层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两手抓,深化综治工作、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便民服务四个平台建设,让乡镇真正做到有职有权,实现“看得见、管得着”,为我镇经济社会发展和“高效兰溪”建设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二)基本原则

镇“四个平台”建设总体上坚持“调整优化、整合提效”的原则,即通过整合镇现有的机构及人员力量,通过机制创新,提高基层治理水平及办事效率。

二、工作任务

(一)打造四个平台

1.综治工作平台

以现有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为依托,按照“属地管理”的分工模式,整合综治、维稳、反邪教、信访、警务、禁毒、流动人口管理、司法调解、社区矫正、村级治保调解等方面力量,强化“平安兰溪”建设、综合治理、维护稳定等方面的协作,形成统一事件受理、分析研判、分流处理、指挥调度、督办反馈、考核奖惩于一体的综合治理工作平台。镇建立综治工作协调组,由镇党委副书记兼组长,综治办、派出所、司法所、基层法庭、检察室、人武部、信访办、综合行政执法中队、市场监管所等负责人为成员。综治办承担综治工作平台日常协调管理工作。

2.综合执法平台

以镇综合行政执法中队为依托,按照“属地管理”的分工模式,建立以镇执法工作办公室为指挥中枢,综合行政执法中队为骨干,相关镇内设机构及各有关部门派驻镇行政执法力量共同参与,集巡查发现、指令督办、协商联动、考核评价功能的综合执法平台,综治工作平台需为综合执法平台提供执法保障。镇分别建立执法工作协调组,由分管领导兼组长,综合行政执法中队、派出所、司法所、国土所、环保所、规划站、安监站、计生办等与综合执法关系密切的站所负责人为成员,镇执法工作协调组下设办公室,与综合行政执法中队合署办公,承担综合执法工作平台日常协调管理工作。

3.市场监管平台

镇成立食安办,与市场监管所合署办公。以镇市场监管所为依托,按照“属地管理”的分工模式,整合食品安全、市场监管、质量监管、卫生监督等方面力量,加强基层食品安全、市场秩序监管,实现基层食品安全、市场监管信息互通、工作互联的市场监管平台,综治工作平台需为市场监管平台提供保障。镇建立市场监管工作协调组,由分管领导兼组长,镇市场监管所、质监所、动物卫生监督所、农业公共服务中心等面向企业和市场主体开展行政监管和执法职责的站所负责人为成员,发挥市场监管所的牵头抓总作用和基层监管所的技术支撑、执法保障作用,凝聚监管合力,做好基层食品安全、市场监管工作。镇市场监管工作协调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场监管所,承担市场监管平台日常协调管理工作。

4.便民服务平台

镇在平安365服务中心设立社会服务管理中心。以镇平安365服务中心(社会服务管理中心)为主体,整合计生服务、农技推广、村镇建设、社会保障、民政救助、文化教育、社区服务、政务咨询等公共服务力量,按照“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便民化服务”的思路,形成集政务服务和生活服务于一体的镇便民服务综合平台。镇成立便民服务平台协调组,由分管领导兼组长,镇卫生计生、文化教育、社会保障、农技推广、村镇建设、政务咨询等机构负责人为成员,同时建立与家政、养老、志愿者等社会服务组织的协作机制,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镇便民服务平台协调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镇平安365服务中心(社会服务管理中心),承担便民服务平台日常协调管理工作。

加大镇、村(社区)集中办事大厅建设力度,按政务服务和便民服务两大类,全面梳理镇、村(社区)服务事项,创新办事流程,减少办理环节,制定服务指南,并向社会公开。依托浙江政务服务网,加快建设镇服务事项网上办理,实现网上网下两个平台无缝对接,不断提高群众办理事项的网上办理率和办理便捷度。

(二)建立相关配套机制

1.平台统筹管理机制。镇建立“四个平台”联席会议制度,对“四个平台”实行统筹管理和协调指挥。信息收集、分析研判、分流交办、调度指挥、反馈督办等日常工作由镇综治办负责。镇“四个平台”联席会议定期召开,一般由镇党委副书记召集,各组组长参加,分析研判辖区社情、民情动态,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协调安排重要工作,必要时可由镇党政主要负责人召集。各个平台协调组应每周召开例会,分析上周工作情况,做好本周工作安排。需多个平台协作配合的事项,一般由副书记或经联席会议协调安排。

2.网格综合管理机制。深化“网格化”管理职能,以“综治网格”为基础,赋予网格管理更多的社会职能,将党建、综治、人力社保、国土、市场监管、民政、安监、消防、环保、建设规划、行政执法等原先各自为政的网格管理整合为统一管理,实现“一网管天下”。整合各类协辅人员、社工,积极吸收村(居)干部、村(居)民小组长、老党员、老干部、志愿者等建立专兼职网格员队伍,由镇统筹调配到网格,实现多员合一、一员多用。以联村干部为核心,村干部为第一责任人,网格员为第一信息源,发挥网格员的综合性功能。大力推广平安浙江等APP手机应用软件等科技手段,全面加强对各类信息和纠纷矛盾、安全隐患、民生需求、群众诉求等动态信息的实时采集、即时录入,做到一人采集、多人共享,并将信息录入系统与统一政务咨询投诉举报平台进行动态关联。

3.分流交办、闭环管理机制。在镇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建立XX镇社会治理综合指挥室,落实专职工作人员,形成市乡两级联动的“受理、执行、督办、考核”闭环管理,提高行政效能。

建立规范的交办制度,镇社会治理综合指挥室将网格员、群众报送的信息及事项,根据分类及时分派给“四个平台”或相关科室(站所)。事权不在本级或本级难以处置的,上报至市级政务咨询投诉举报平台。市级政务咨询投诉举报平台将电话(含电子邮箱)、短信、视频等渠道接收公众的咨询、投诉、举报、求助和建议等事项进行分类,按职责交办到相关部门和乡镇处理。

建立规范的督办制度,对交办事项由政务投诉举报平台跟踪督办,强化工作落实。政务投诉举报平台根据各部门、各镇案件处理数量、时效、群众满意度等进行全程监督、考核评价,对不履职或乱履职、不作为的行为进行行政问责。

4.联合执法指挥协调机制。镇通过综合执法平台发挥联合执法协调指挥作用。

5.属地考核管理机制。按照责权利相统一、人财事相配套以及属地管理的要求,做到权随责走,进一步提升镇基层治理的决策能力和统筹能力。对派驻机构的干部,纳入镇日常管理,日常工作服从镇安排。部门派驻工作列入镇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同时将考核结果计入部门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成绩。派驻机构干部,年度考核应书面征求所在镇意见。派驻机构负责人的任免或调动需经镇书面同意。按区域设置的派驻机构负责人日常管理、考核、任免或调动,征求派驻机构所在镇及属地管理范围内其他镇书面意见。

第2篇:基层治理工作方案范文

“与其他办案部门不同,社区检察不触及正向程序办案,那么它设立的意义在哪里?在于通过逆向监督实现检察职能由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社区检察的设立初衷便是将检察职能在法治轨道上延伸。我们现在谈的创新思维、科技引领也都是为了更好地辅佐检察人员提升专业化能力和监督水平,将检察职能长效发挥。”

在10月26日召开的上海市社区检察部门“依托检察职能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专项工作交流会上,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社区检察指导处谈剑秋处长对社区检察的释义简明有力。

2010年6月,上海检察机关开始探索派驻社区检察工作,把法律监督的触角延伸到了基层。社区检察室是基层检察机关向街道、乡镇派驻的,在社区群众身边的检察机构。目前,上海全市已设立45家社区检察室,建立了由处、科、室三级机构组成的独立条线,也成为全国唯一一家有完整派驻基层检察部门机构序列建制的省级单位。并基本实现对全市公安派出所和街镇司法所监督的全覆盖,既监督派出所受理、立案等刑事执法活动,也监督监外执行。

当然,构成社区检察重要职能的还包括――基层职务犯罪社会化预防,以及依托检察职能,参与社会治理。社会治理的主要责任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其主要职责应当是通过发挥检察权对行政执法权的监督制约作用,更好地实现社会治理体制的良性运作,进而参与并推动社会治理创新。因此,社区检察部门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中的职能定位,便主要集中在检察监督职能上。

“我们推进这项工作,要聚焦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利用社区检察室扎根基层的优势,着力发现问题,依托检察职能,积极开展前端治理和后端整治,立足监督定位,促进相关机构职能履行,加强法律服务,引导矛盾化解。”说这话时,谈剑秋的眼神透出坚定。“当然,我们承担了这份职责,开展了这项工作,就要与时代并行,不断探索创新,积极提升我们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其实,在基层设立社区检察室,本身就是检察机关检力下沉,延伸触角,依托检察职能推动基层治理法治化的创新举措和有效手段。检察机关通过执法办案,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能,解决刑事、民事、行政诉讼中的纷争矛盾,惩罚犯罪,引导其他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规范守法,就是检察机关直接参与社会治理的过程。

在年初的条线会和专项工作会上,市院社区检察指导处就对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做了新形势下的重点部署,提出了“适应改革发展,主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加强内部联动,形成检察工作整体优势;把握监督定位,有效参与社会治理;着眼法治化建设,积极建言献策”的工作要求,各区社区检察科也结合检察建议回访监督或自选主题开展了专项工作。

10月26日,全市社区检察部门的负责人再次共聚一堂,交流探讨社区检察部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切入点和方式方法,如何更好地发挥联动融合作用,在社会治理工作中真正有所作为,并展现更大成效。

融入基层,延伸法律监督的触角

社区检察工作的“社区属性”,不仅仅指检察室设在社区,或者能为地区老百姓提供多少法律上的支持,更重要的应该是主动融入社区建设,在灵活变通的专项工作中,体现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触角价值,发挥“监督触角”的作用。

这些年来,全市社区检察部门逐渐熟悉了街镇治理模式,检察室除了面向所在地街镇,更主动辐射区域内其他对应街镇。和各乡镇“稳定办”、“综治办”、街道“平安办”等机构建立工作联系,宣传社区检察面向社区开展法律监督、保障法律一体实施的工作职能,及时掌握社区治理状况。并且,在街镇综治中心、网格中心等窗口,公开设置社区检察职能介绍和联系方式的公告牌,通过窗口指引妥善处理和检察职能相关的涉法涉诉问题,及时发现法律监督线索。

“咦,奉城镇这几年好几个村书记都‘出事’了……”通过横、纵比对各种数据材料,奉贤区院社区检察科的检察官们发现,位处该区的奉城镇从2012年以来,50个村居就有5个村书记发生职务犯罪,都是通过手中权力为他人谋利,收受贿赂。犯罪领域也集中在村级工程建设领域,比如协助政府管理村庄改造、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等过程。

结合社区检察室近年来法制宣传进村居活动的开展情况,检察官们了解到奉城镇的基层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在对村干部的监督、教育和管理方面非常薄弱,大量村干部本身缺乏法制观念和廉洁意识,存在“你拿我也拿”、“不拿白不拿”的效仿心态,导致村干部腐败问题接连发生,甚至同一个村的多名干部相继发生问题。

经过研判,奉贤区院社区检察科锁定了村官职务犯罪的专项治理主题,并立即联合本院反贪、案管、公诉部门,通过网上办案软件查找历年案件,借阅卷宗材料,向案件承办人询问了解具体情况,分析查找专项检察的工作切入点。最终形成了有效的村级工程建设领域村官职务犯罪专项治理工作方案,同时与奉城镇纪委联合开展专项检察,并陆续走访当地党委、政府、案发单位等,从权力配置、权力监督、财务管理等方面分析案发原因,逐一找出管理症结,提出基层社会治理检察建议,建章立制,堵漏防患,并对必要的回访也做了安排。

不仅如此,促进辖区综合治理,要从社区、村镇、基层、老百姓身边最常发生的问题入手。基于从检察建议回访监督中提炼出社会治理工作项目的经验,奉贤社区检察科强化了这项认知,主动加强了和街道各相关部门的联系,从派出所刑事执法监督、社区矫正监督,以及行政案件申请监督、受理等多种渠道,探寻其中常见、多发、影响地区老百姓生活和社会治安的苗头性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社会治理检察建议。并于今年,结合区域刑事案件,延伸开展了跨境衍生社会问题、电瓶车盗窃防范等多个社会治理专项。“我们的主动拓展就想使社区检察工作变得更富有生命力,并在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找到支撑点,充分体现社区检察的‘社会属性’。”奉贤区院社区检察科科长向记者介绍。

无独有偶。松江区院结合地区实际选择辖区工业园区的大型企业作为调研对象,会同街镇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做好园区及企业周边的综合治理工作,在专项工作的选择上也突出了贴近重点工作和现实需求。

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中心城区制造业溢出,松江制造业规模不断壮大,在大量外来人口导入的同时,社会管理和治安问题也日益凸显。全区每年发生的刑事案件中,外来人口犯罪案件数量居高不下,其中发生在大型企业厂区及周边生活区的案件占据相当大的比例。

其中,世界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商、长期位列上海市出口创汇榜前列的达丰(上海)电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达丰公司”),更是长期受到刑事案件高发的困扰。坐落于松江出口工业区内的达丰公司,厂区和生活区占地达100万平方米,现有员工约4万人(高峰期时有近8万人),月入职、离职人员达两千人。据统计,2014年1月至2016年9月,在达丰公司厂区及生活区范围内,公安机关接到报警逾4500件。虽然治安情况有逐年好转的趋势,但像达丰公司这样的大型企业仍然是松江区治安和刑事案件的高发地,在松江工业区中也具有代表性。

针对这一区域特点,松江区院社区检察科将开展综合治理的重点聚焦于辖区大型企业,选取案件多发的典型企业,从分析案发原因、查找防控短板和制定针对性治理措施入手,探索社会力量和厂方合力推动厂区综合治理。尤其对达丰公司这样的松江出口工业区龙头企业,推动落实好“厂区+社区”综合治理工作,对带动区内其他大型企业完善综合治理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对促进区域社会治理也有积极意义。

松江社区检察科以推进达丰公司综合治理工作为重点,根据前期与相关职能部门达成的共识,发挥检察、法院、公安、司法、街镇和工业区综治部门等各自的职能优势,在预防犯罪法制宣传、劳务市场招聘监管、企业周边环境综治等多方面入手,推进“厂区+社区”综合治理模式,多管齐下营造企业发展和地区平安的良好社会环境,受到辖区内企业一致点赞。

无缝对接,源自内部联动

从公安派出所刑事执法活动监督和监外执行监督中发现社会管理问题,是社区检察部门的一项重点工作和有效思路。通过加强和区院各部门特别是刑事检察部门的工作沟通,亦可了解到一段时期内区域发案特点和社会治理盲点、难点,并从区域内有影响、有典型意义的案(事)件中捕捉线索,由点及面挖掘优化基层社会治理的价值点。

2016年1月31日,闵行区临沧路某码头发生了一起事故,犯罪嫌疑人张某无证驾驶大型自卸货车运载建筑黄沙,在倒车时与行人廖某相撞致其当场死亡。区院检察官在办案中发现,张某工作至今从未取得过驾照,所驾驶的货车系拆车场买来的报废车辆,经过鉴定,该车制动、转向、灯光信号均不合格,张某供称码头老板在明知其无证的情况下仍雇佣其工作了近三年。

由于闵行区毗邻黄浦江,水域面积较大,区内沿江码头较多。对于本案反映出的问题,闵行区院的检察干警第一时间联想到,类似情况也可能存在于其他码头,如果码头内无证驾驶情况不少,车辆又得不到及时监管,将对本码头安全生产埋下系列隐患……没有犹疑,闵行区院社区检察科立即派员与辖区内有沿江码头的街镇沟通,联合对码头进行抽样走访调查。经排摸发现,闵行辖区内共有39个码头,其中16个为私人承包码头,上述刑事案件中反映出的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于这些私人承包的码头内。

检察干警兵分两路,一边前往事发地深入调研,另一边将“私人承包码头存在安全隐患”的情况第一时间汇报给区院分管检察长和市院业务处。“码头堆场内无证驾驶车辆监管问题”专项综合治理方案也在市院业务处的指导下出炉。很快,辖区内码头数量最多的吴泾检察室被点名负责开展各码头的实地调查、找出问题症结,有针对性地开展综治工作。

为确定监管责任归属,干警们先后走访了市政建设养护公司(涉案码头的出租方)、安检所、交通委及航务所。通过梳理法条,最终确认了区航务所对码头内的生产经营活动应当负有安全监管职责。

之后,闵行社区检察科立即召开工作现场会,联合码头、区航务所等单位,通报专项检察情况,以案论法,制发《检察建议书》以促使相关责任单位切实履行安全监管责任,维护正常的生产秩序。依托与本院办案部门的信息联动、案件筛查机制发现类案问题,闵行区院社区检察科还开展了法制宣传进村居、规范社区服刑人员纳管宣告、公安派出所受案立案等专项检察活动。

不得不说,以问题为导向,利用好立足社区的优势,单独或会同办案部门开展社会治理工作,既凸显了“社区检察”的检察特性,又能体现“社区检察”对检察办案工作的延伸,努力实现“打一案,防一片”,成效显著。

检察+科技:

法治思维糅合创新思维

不同于以往“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运作模式,社会治理将法治放到了更为重要的位置上。

第3篇:基层治理工作方案范文

20__年以来,__县检察院受理盗窃案件 161人,其中团伙案12案43人。经过对二年多来办理的盗窃犯罪案件进行认真剖析调研,发现当前盗窃犯罪有如下新的动向:

1、犯罪方式团伙化。作案人员分工明确,盗销一条龙。今年该院受理的盗窃案中团伙作案43人,占26%。如曹某等六人都是河南商丘市梁园区李庄人,与我市光山县的张某商量组成了所谓的“飞虎队”,团伙成员中有专门驾驶的、有负责销赃的、有负责扒车越货的。

2、犯罪组成人员家族化。共同作案人员有的是兄弟,有的是父子,有的夫妻,有的是亲戚关系。如崔某等四人涉嫌盗窃罪案。20__年3月19日,犯罪嫌疑人崔某、付某二人经预谋伙同周某、刘某等人于当日夜9时许,驾车至__县小茴店镇南张斌鸭厂内盗走种鸭133只,价值2万余元。后将种鸭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卖给陈某、李某夫妇,得赃款3000元。崔某、付某、陈某均是亲戚关系,陈某和李某是夫妻关系。四名犯罪嫌疑人是表亲和姻亲关系。

3、作案范围跨区域化。有的跨省作案,有的跨地市作案,给社会稳定造成很大的影响。如王某等人盗窃团伙案,20__年3月份以来,王某等三人结伙从安徽省阜阳市流窜到河南省商丘市、周口市、驻马店市、信阳市疯狂作案几十起,驾驶车辆在宾馆、招待所,见到好的车辆便撬开后备箱进行盗窃,盗窃钱物价值几万元。

4、作案工具现代化。有的作案工具比较先进,开着汽车进行盗窃,作案被发现后,巡逻民警开着性能相对落后的车辆,根本追不上,很容易逃脱。如曹某一伙6人,于20__年1月15日深夜在国道106线上从一辆大货车上扒窃花生米40袋后,就将窃得的花生米运到仓库,刚打算再次伺机作案时,被一辆警车跟上,其中犯罪嫌疑人孟某某驾驶技术熟练,车速快,开着车沿着国道106线疾驶,很轻易地就将警车甩掉。

5、作案手段残忍化。有的犯罪嫌疑人在盗窃过程中,其行为被发现后便使用暴力威胁、等手段阻止被害人报案。如徐某、张某盗窃案,20__年7月至20__年8月间,徐、张等人在盗窃的过程中被人发现后就进行抢劫,用的方法阻止妇女报案,、抢劫作案21次。案发后仅有2起受害妇女选择奋力反抗,使犯罪分子未能得逞,仅有 5%的受害者被后选择报警,20%的受害者只在较小范围内告知亲人,知情人亦未告发,而75%的受害者选择忍气吞声。

6、收购赃物固定化。很多作案团伙,均有固定的赃物收购人员。有的收购人员就以赃物为主要货源。如犯罪嫌疑人李某,自20__年以来在__县城关镇租赁一民房,固定长期收购赃物。案发后,公安机关从其家中搜查出被盗窃摩托车20多辆。经查李某收购赃车后,便以100元的费用雇用人员到安徽一窝点进行盈利活动,其收/!/购的赃车达几十辆。

7、作案方法智能化。如孙某盗窃作案均为一人单独夜晚作案,给公安机关侦破案件、收集和固定证据及案件的诉讼、审理、判决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一是侦查机关侦破案件难。孙某一人单独夜晚作案,被害人均没有发现被告人的面孔,没有目击证人,又没有同伙的供述加以印证,这也是被告人孙某长期作案而没有被公安机关抓获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二是加大了收集和固定证据难。从公安机关收集到的证据来看,很多起案件案发后没有报案,只有凭被告人的供述来寻找被害人,再取被害人的材料,由于部分被害人系工程施工人员,施工完成后就离开施工地,侦查人员难以取证。三是案件的审理和判决整个难。

8、作案地点入户化。据调查显示,在盗窃案件中,入室盗窃占40%。

二、主要原因

(一)政府层面的原因

一是基层政府的职能定位问题。目前,乡镇政府行政执法权、行政处罚权小,难以运用经济和法律的手段指导工作,再加上受到财力的限制及人员素质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乡镇社会管理功能的弱化、对农村社会治安防范能力的弱化。

二是基层干部的积极性问题。近年来,干部考核中的社会稳定因素已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往往实行的是“捆绑式”考核或一票否决制。这种考核的目标往往是以“不出事”为标准,致使基层乡、村干部满足于做“太平官”, “无为而治”。加之乡镇干部人事交流受限,工资待遇偏低,个别乡镇领导的观念意识等因素,从而导致乡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不高。

(二)社会层面的原因

“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是新时期对社会管理工作的总体要求。从社会发展趋势和发达国家社会治理经验来看,基层社会组织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当前基层治安防范工作总体是喜忧参半。喜的是:⑴社会治安防范组织比较健全,特别是村级治安防范组织在维护基层稳定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⑵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后,追求稳定的生产、生活环境是人心所向,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忧的是:⑴基层治安队伍不稳。⑵基层治安人员的素质不高。(3)基层治安人员的待遇过低等等。上述三点是基层农村治安工作中存在的较为突出的问题,如不很好解决,很难吸引基层人员专门从事治安防范工作。

(三)基层群众层面的原因

一是很大一部分农民群众的文化水平不高,法律意识淡薄,安全防范意识较差。一方面农村牲畜、家禽的圈养的场所十分简陋和分散,另一方面家庭的现金和贵重物品保管不善,这就使得违法犯罪分子比较容易得手。二是近年来人们注重经济发展,一切与经济效益挂钩,造成很大一部分人认为金钱至上,他们往往容易铤而走险,采取非法手段敛财。三是外出务工人员量大,流动性强,管理难度大。据调查,其中有一部分人以外出“打工”为名进行各种违法犯罪活动

,并且作案次数较多,涉案金额很大,手段十分高明与凶残。 三、建议及对策

(一)必须转变思想观念

过去,政法工作强调破案、、判刑,重打轻防,一部分政法领导干部认为抓防范既辛苦,又没有成绩,劳而无功,防范工作十分被动和盲目。因此,必须改变思想观念,从思想上彻底改变重打轻防的观点,把治安防范工作置于政法工作的重要位置。抓基层,促防范,变被动为主动,转变工作重心,从根本上扭转农村的社会治安局面,防患于未然。

(二)必须抓好基层治安防范

1、加强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努力提高农民的政治思想素质。在基层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开展经常性地为广大人民群众送法律、送科技等活动,提高广大农民的政治思想素质和法律文化素质,树立以盗为耻的思想。

2、建立行政管理的防范机制。建立基层辖区治安责任区,由相应的行政首长为责任区负责人,利用签订责任状、向社会公开承诺等多种形式,增强党员干部群众的防范意识。把防范工作与生产、生活等其它有机结合起来,作为党委政府的日常性工作,运用政府行政力量,推动基层治安防范工作。

3、建立群防群治的防范机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利用农村的基层自治组织治保会、民调会,把群众组织起来,调动大家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达到控制整个辖区目的,有的放矢,切实搞好农村治安防范。

(三)必须做好农村社会治安工作

1、建立健全综治工作机构。建立和完善农村治保会、警务室、治安联防队及外来人口管理办公室等基层综治机构的组织建设,形成整治基层治安的有效合力,努力减少犯罪诱因和治安隐患,稳定农村社会治安。

2、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建立和完善治安预警制度,根据农村发案特点,定期治安动态预报和警示,增强群众的安全预防意识和防范意识。要切合农村实际,有针对性地推进物防、技防建设,特别是在有经济条件的地方推行视频监控建设。

3、强化重点打击和专项整治。以严厉惩治扰乱农业生产秩序、盗窃和破坏农业生产设备等毁农和涉农犯罪为重点,适时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专项打击和整治行动,特别是对跨区域的系列性案件和案件高发区域,采取重点攻坚措施,强化侦查破案和重点整治,增强辐射效应。

第4篇:基层治理工作方案范文

论文关键词 基层 法治建设 法治国家

基础在基层,我们应该在推进依法治国的同时,着重于基层建设。近年来,基层法治化建设进程显著加快,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各个领域的工作均取得新成效,为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也应看到,基层法治建设与中央的新规定以及与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相比,存在不同程度的不适应、不符合等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不断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一、基层法治建设需解决的问题

(一)在思想认识上,意识不强,“重人治、轻法治”现象没从根本上得到转变

部分领导干部对法治建设在促进社会和谐、营造良好地社会发展环境、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作用缺乏足够认识。认为法治建设费时、费力、费事,相对经济工作,见效慢,在年度考核中所占分值较小,是“软指标”、“软任务”,没把法治建设工作摆上应有位置。表现在:个别基层单位仍然存在对依法治理工作重视不够,没有把法治建设工作的成效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目标考评体系,没有把依法治理工作当作一项常规工作来抓,安排部署工作仅仅依靠发个文、开个会,流于形式,以备应付上级检查之需;少数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观念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干工作时一味听从领导指示、不甄别正误,或者特权思想严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依然存在,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知法犯法时有发生;少数领导干部法律知识缺乏,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社会事务的水平和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重大决策面前不民主、利益面前偏亲重友、财务管理混乱、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等,官本位思想和人治意识没有得到有效根除。

(二)在组织建设上,机构分散、人员偏少、机制不够顺畅

一是法治监督工作,主要由人大及其常委会和检察机关负责;二是依法行政工作,主要由政府法制办在抓;三是法制宣传工作,由普法依法治理办公室在抓;四是法治建设工作,由法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抓。有的与司法局合署办公,有的与政法委合署办公。正是由于目前多个部门和机构并存,加之国家层面没有顶层设计,使法治建设工作难以一体推动,形成合力,基本处于各自为政的格局。同时,绝大多数基层单位法治建设领导小组虽设而不健全、无专兼职法治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存在着有事无人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基层法治建设水平的快速提升。

(三)在司法公正上,公信力不高,给法治建设工作带来负面效应

少数执法工作人员,对于执法存在不文明、不公正、不规范等现象。主要表现:有的执法者缺乏与执法对象的交流,实行野蛮执法,以至于引彼此的戒备排斥、对立、对抗等,给市场主体培育、经济社会发展造成障碍;有的执法办案人员缺乏执法经验,碰到复杂情况,会束手无策甚至由于定性不准确导致处罚失当,在执法过程和处罚程序上不规范,有些没有执法资格的人员参与到执法队伍中来,甚至从中收受好处;有的对制假售假的坑骗案件,没有及时立案,处罚不到位,对违法犯罪行为没有起到强烈的震慑作用;有的案件受人情因素、熟人因素,社会各方面对执法司法活动的人情干预时有发生;有的律师、法律工作者吃了原告吃被告,一味追求利益,缺乏良知和道德,混淆事件的真正面目,造成人们怕请律师、请不起律师;在司法部门,门难进、事难办、脸难看、诉讼难、立案难、执行难,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的“六难三案”现象还没彻底根除。这些工作给执法工作带来很多的负面效应,也容易导致矛盾激化。

(四)在法律普及上,方法不多,力度不够,针对性和实效性欠缺

近几年来,虽然基层普法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普法对象日益扩大,但也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表现为:不少部门和单位工作人员仅满足于完成规定动作,听听讲座、做做试卷,普法工作没有深度和氛围;应该多开发一些群众喜爱的高质量的法制栏目,进一步挖掘喜闻乐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法制宣传节目,部门法的宣传形式上大多也只是“摆个摊,发张单”,开展一些简单的法律咨询活动,没有更好的办法、措施和形式,工作成效难以体现。正是由于普法工作视作任务来完成,其常态化机制建设不够,所以与普法的终极目的有差距,不能让公民真正用法律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懂得如何用法律法规来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和把遵守法律法规当作一种自觉行为。

(五)在事情解决上,部分群众信访不信法,法治环境有待改善

在当今社会,存在着这样两种现象:一是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亲情、师生情、同学情、同志情等情谊纵横交织,情在特定环境下确能为别人办一些事情,从而让人民群众感受到中国始终是一个人治社会,人治凌驾于法治之上,法治还有极长的路要走;二是基层信访维稳的压力大,依法维稳难。有的领导干部为了将信访老户稳控在当地,或者在出现突发事件时为了迅速平息事态,抱着“花钱买平安”的心态,超越法律的界线,从而使一些缠访闹访者尝到了甜头,导致更多地效仿。因此,当自身权益遭受侵害时,首先想到的不是找法律,反而挖空心思去“拉关系、走后门”亲近权力,或者就是上访,甚至缠访闹访;有的人违法犯罪了,不但认识不到事情的严重性,而且千方百计通过找关系,动用财力来寻求庇护;有的人明知政府维稳压力大,信访不信法,本着“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思想,形成恶性循环,败坏社会风气。所有这些,均造成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利益关系的损害,对法治建设的深入开展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全面加快推进基层法治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考评体系,形成强有力的倒逼机制,抓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基层各级党员干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只有抓住了“关键少数”,才会真正抓住了基层法治建设的“牛鼻子”。只有领导干部的认识上去了,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才能以上带下,带动基层法治建设。因此,要通过考评传导压力,让党政负责人切实增强推进法治建设的自觉性,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但考评工作需注意把握好这样几个要素:一是对象上,主要为领导班子和实职领导干部、拟提拔的实职领导干部。重点在党政一把手和拟提拔的实职领导干部。二是内容上,不求面面俱到,每年围绕基层党委政府的重点工作、围绕全社会的焦点和热点问题科学制定考评内容。三是形式上,法治建设实行单独考核,不在其他考评中设置指标和分值。加大平时考核力度,尽可能用数据、事实说话,突出问题导向,将述法常态化。四是结果运用上,与领导班子的评先表模,与领导干部的表彰奖励、晋职晋级、提拔使用挂钩,实行一票否决。

(二)党委统领,整合机构,理顺体制,健全科学的保障体系

法治建设是党委统揽的一项重要工作,法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可以将现在从事与法治建设工作相关的机构的职能整合或重新调整,组建一个权威、高效、常设的工作机构,明确领导职数和确定一定数量地专职工作人员编制,确保充足的人员来专门推动基层法治建设工作,避免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各基层单位应建立法治科室,明确分管领导,至少1名专职工作人员,确保法治建设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同时,加强经费保障,将法治建设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三)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

一是要不断强化执法队伍建设,坚持从严管理执法队伍,对有失公平的案件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架起带电的高压线。二是完善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确保案件处理经得起法律和历史检验。三是严肃整顿律师队伍,加强律师职业道德教育,建立执业信用档案,对有违规定的执业行为重拳整治。

(四)拓展法律服务领域,扩大法律援助范围,增强全社会法治观念

一是通过组建律师顾问团和建立法律服务诊所等形式,为农民群众提供法律服务,解决农村法律资源不足的问题。二是依托基层司法所和法律服务所,深入开展法律帮困、法律扶贫、法律维权等特色工作。三是广泛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通过对一些有影响力的典型案件进行分析讲法,对群众进行生动形象的法制宣传教育。四是制定便民、利民的法律保障措施。可以通过开展巡回法庭、法官进村入户等办案活动,让人民群众对法律更好地认知认会。

第5篇:基层治理工作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速公路 改扩建 动态管理 设计

中图分类号: U412 文献标识码: A

一、管理体系

据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特殊性,对老路路面处理方案需依赖于现场实际情况及对病害判定,尤其是下层结构病害情况。设计阶段的路面破损调查和弯沉检测工作,虽可以调查出路面表面层病害状况,但无法准确判定路面结构层的深层病害情况。这些都决定了事先难以精确确定每个段落的处治方案,施工前的方案设计只能定出整体设计原则和初步预估不同路段加铺方案,而每段路面具体加铺方案则需结合现场开挖情况动态确定。施工期间具体段落处治、加铺方案现场确定,在此基础上动态出图;设计人员全程跟踪、参与路面改造方案现场确认;确认一个路段的方案,出一个路段的施工图,如此递推,实施动态设计。

图1 动态设计流程图

1、实施原则

(1)处治方案选择科学性――方案不失误;

(2)处治工程量计量有效监控――计量不失真。

老路处理、施工过程前,在对照设计文件基础上,现场由业主管理处、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共同配合,共同协商,进一步确定段落划分范围和病害处治工程量。

2、具体分工见下表:

老路面病害现场处治各参建单位分工

3、档案管理

老路处治每个阶段工作完成后,施工单位对具体施工情况和设计方案汇总统计后上报监理建委复核后2天内向业主管理处提交。

二、路面铣刨段落划分

在同一施工标段内以单点弯沉及路面病害程度作主要判别指标,据相似性归属原则,进行段落划分,即指标相近细分路段划归在同一段落内,建议路段划分长度尽量不要小于100m。主要按以下几项指标控制路面铣刨段落:

①路面病害情况;(100m范围路面修补面积超过15%;100m范围病害面积超过15%,或病害超过5处(不含横缝)路段;横向裂缝连续不断,间距小于15m)

②路面单点弯沉值控制指标;

③结合路面调坡后纵断面标高差h(h为路面设计标高与现有路面标高之差),对细分路段进行调整。

三、路面裂缝处治设计

1、对缝宽在5mm以内的横向裂缝,采用热沥青灌缝。

2、对缝宽大于5mm的裂缝可进行开槽灌缝加以处治。

3、对缝宽大于20mm、严重的裂缝(支缝较多、缝壁散落),对裂缝处进行挖补回填处理,采用抗裂贴进行下承层封缝处理,再回填AC-20型沥青混合料。

四、路面坑槽、松散处治设计

1、严格按照“圆洞方补、斜洞正补”原则,划出所需修补坑槽轮廓线,其范围据坑槽面积适当扩大处理;

2、沿所划轮廓线开凿至坑底稳定部分,其深度不得小于原坑槽最大深度;若基层已经松散破坏,将破坏基层一并清除;

3、清除槽底、槽壁松动部分及粉尘、杂物,并涂刷粘层沥青;

4、填补AC-20沥青混合料并整平;

5、用小型压实机具将填补好的部分压实,应将沥青混合料分多次进行摊铺和压实,压实时应注意边部压实和对周边部分造成振动松散;

6、采用封缝胶进行封边处理。

五、龟裂、松散处治设计

龟裂病害较轻时采用热沥青喷洒;如病害程度较高,已经使路面发生松动时,可采用坑槽修补方式;如修补面积较大,则应分层修补,每层厚度≤8cm,修补至与原路面高程一致。

五、沉陷处治设计

对沉陷与路面纵向裂缝同时发生路段,应进行基层处理。对其他部位沉陷可据病害程度采取相应处理方式:

1、路面略有下沉,沉陷深度不大,无破损或仅有少量轻微裂缝,可不作处理,在沉陷处直接罩面。

2、沉陷深度中等(2cm左右),破损较轻或仅有少量轻微裂缝,可在沉陷处涂刷粘层沥青,再用AC-20型沥青混合料将沉陷部分填补,并压实平整,然后进行罩面。

3、沉陷严重(4cm左右),破损明显,沉陷区域裂缝较宽时,说明基层已经破坏,需要将基层铣刨后回填,然后进行罩面处理。

六、翻浆路段处治

翻浆路段沥青面层一般都会有裂缝、坑塘、松散等破坏形式,翻浆路段一般结构强度不足,因而此次维修时,需对翻浆路段进行特别结构补强措施,建议铣刨重铺。

七、纵向裂缝

1、对轻微(缝宽≤5mm)的纵向裂缝,直接采用灌缝处理。

2、对较严重(缝宽>5mm)的纵向裂缝,尤其对高填方路段、半填半挖路段的纵向裂缝有以下两种处治方式:

①先在裂缝两侧各50cm范围内平行行车方向开槽,铣刨至基层顶面后对纵向裂缝进行灌注水泥浆处理,再在基层顶面裂缝位置粘附100cm宽的聚酯玻纤布后回填普通沥青ATB-30混合料,回填材料厚度要求经压实后与老路面铣刨面齐平;最后在罩面前,在裂缝修补位置上粘附一层200cm宽的聚酯玻纤布,之后可进行罩面施工。

②对纵向裂缝对应段落的路床进行处治。砂砾土填筑路段采用注浆加固处理,素土填筑路段采用水泥干拌碎石桩处理。该方法处治成本较高,但病害处治效果较好,各单位可综合考虑,合理选择处治方法。

八、老路床处治实施

1、现场检测

对底基层铣刨后外露的路床,开展含水量、路基承载力、压实检查工作。检测目的在于调查老路路床的软弱情况,以确定是否加固及加固工艺,并为后期老路改造提供参考。

2、处治方案

对路床强度衰减严重、含水量较大位置,承载力不足段落有针对性地进行处理。对路床不同填筑材料可选相应处治方案。一般情况老路床为砂砾土填筑路段时采用注浆处理,老路床为素土填筑时采用水泥干拌碎石桩处理。

九、结束语

高速公路进行改扩建在今后高速公路建设中将成为趋势,改扩建中对老路病害处治至关重要,将影响整个高速公路质量整体性和行车安全性。本文通过提出对老路处治动态管理和处治方案设计原则,为高速公路升级改造改扩建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G F40-2004)

第6篇:基层治理工作方案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和省、市、市综治委的统一部署,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边排边治边建,严打严治严防,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排查整治工作局面,着力解决突出治安问题和安全隐患,为保障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推进“平安双塔”建设,加快实现“一高两进三步走”战略目标任务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工作目标

通过扎实开展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努力实现治安混乱重点地区的治安秩序明显好转,刑事治安案件明显减少,社会丑恶现象得到遏制,各类治安和安全隐患得到有效根治,人民群众安全感普遍增强;基层政权组织和管理力量充实加强,常态化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排查整治长效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

三、工作措施

(一)深入开展排查。以村、社区为单位对容易发生治安问题的城乡结合部、城中村等重点地区,以及容易成为犯罪分子藏身落脚之地的小旅馆、出租房屋等重点部位,容易发生危害公共安全案件和事故的涉爆涉枪、交通运输、消防和食品药品等重点行业,容易滋生“黄赌毒”等丑恶现象的歌舞娱乐、洗浴按摩等重点场所,容易滋生黑恶势力的批发市场、物流运输、建筑工程、征地拆迁、矿产开发等重点领域,容易造成现实危害的刑释解教人员、吸毒人员等重点人群,以及案件多发高发的地方,全方位进行摸排调查。灵活运用多种形式,切实把本辖区治安乱点的基本情况搞清楚。并逐一进行登记造册和备案,实行动态排查控制。

(二)扎实打击整治。各村、社区,有关部门要立足职能分工,在认真排查的基础上,确定一批治安重点单位和突出治安问题,按照问题的性质和管辖权限,明确牵头领导、责任人和整治时限,逐一落实整治。对情况复杂、经反复整治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的,要由街道领导或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包点督办、牵头协调解决。对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违法犯罪活动,以及涉及多个村、社区、乡镇(街道)、部门的,由街道及市里确定进行重点整治。对自行整治不力,经检查效果不明显的,市综治委将予以列入挂牌整治名单。

(三)完善防控体系。各村、社区要以“基层基础巩固落实年”、“平安幸福连万家“等活动为抓手,大力发展村(社区)治安巡防队、维稳信息员、平安幸福促进员、平安志愿者等群防群治力量,学习借鉴大陈乡大陈村、大桥镇仕阳尾村等地的经验,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群防群治活动,增强群防群治效果,有效挤压犯罪活动空间。

(四)强化源头治理。坚持排查整治与建设改造,结合“中国幸福乡村”创建等活动,统筹考虑、整体规划,努力把城郊结合部、“城中村”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环境优美、安全和谐的新型社区。把改善民生、保障民生作为排查整治工作的重要落脚点,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做好服务管理工作,发动群众共同参与排查整治活动,共享排查整治成果。强化出租房屋管理和重点人员管控措施,深化归正人员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完善重点青少年群体的教育、管理和救助、服务措施,做好精神病人、吸毒人员等高危人群的教育、管控、帮扶工作,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

(五)巩固基层基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市关于加强基层基础建设的系列精神,组织开展“基层基础巩固落实年”活动,进一步强化综治维稳工作的组织领导,配足配强综治维稳工作力量。加快基层综治网络规范化建设,今年内,全街道村、社区、较大企业综治室规范化建成率达80%以上。扎实推进“平安幸福连万家”活动,做到各项考核管理机制健全完善,平安幸福促进员队伍作用明显。不断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认真执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规程”;有效化解涉法涉诉积案、执行积案;不断完善突发事件应急指挥体系和工作预案,确保各类矛盾纠纷得到及时有效排查化解,突发性事件苗头得到迅速控制和妥善处置。加大综治维稳和平安建设的经费投入,制定和落实有利于稳定基层政法综治维稳干部的政治、经济待遇政策,为做好政法综治维稳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四、工作步骤

根据上级安排和我街道实际,排查整治工作分为以下四个队段:

1、启动阶段(月中下旬):主要是进行动员部署,制定工作方案,做好组织发动,开展基础性排查,有针对性地落实打击整治措施。

2、集中排查整治阶段(月初至月底):主要是围绕排查整治工作的目标任务,进行深入排查,实施重点整治、挂牌整治、驻点督办,开展集中打击整治行动。

3、源头治理和完善机制阶段(月初至月底):主要是针对排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整治和源头治理,大力巩固基层基础,开展督查、总结提升先进经验,推进排查整治工作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

4、总结验收阶段(月上旬至月上中旬):街道办事处将结合年度平安建设、综治维稳考核工作,对全街道各村、社区开展排查整治工作情况及效果进行检查验收。同时做好迎接市综治委的检查验收准备。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了确保排查整治活动的顺利开展,街道成立排查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由街道党工委委员、分管政法综治维稳工作的领导任组长,街道党工委委员、城北派出所所长为常务副组长,街道有关科室及有关单位共同参加,负责统筹部署,综合协调和督查指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整治办),由街道综治委各成员单位联络员担任办公室成员,街道综治办和城北派出所共同承担办公室日常工作。各村、社区,成员单位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结合实际制定工作计划,明确任务,落实措施,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治安问题。

(二)强化协调配合。要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层层落实责任;街道综治办、综治工作中心要强化自身能力建设,加强组织协调,主动对接,及时落实上级政法委及市委、市政府有关基层基础建设的制度和措施,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有关部门要各尽其责,积极配合,形成巩固夯实维稳综治基层基础的强大合力。

(三)广泛发动宣传。切实发挥人民群众在排查整治中的主体作用。大力宣传开展排查整治工作的重大意义和有关政策,倡导见义勇为,增强群众参与排查整治工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要结合开展平安综治宣传活动,组织基层政法综治干部、党团员、平安幸福促进员和平安志愿者等群防群治人员,深入农户(居民)进行面对面宣传、动员广大群众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摸排治安问题、检举犯罪人员、揭发违法行为、消除治安隐患、堵塞安全漏洞、打一场排查整治工作的人民战争。

第7篇:基层治理工作方案范文

下面,我就简要汇报一下这段时间的工作和思想情况:在这为期两周的下派工作中,我参加了两次全所周例会,参与了一起轻伤治安案件的处理,参加了本警区两个接警值班日工作,查阅了几起治安案件的工作卷。同时,对基层公安工作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查了解。

首先谈一下对基层公安工作现状的认识:

一是体验到公安基层工作的艰辛和繁杂。公安派出所工作纷繁复杂,社区民警待遇比较低,经常加班加点,24小时接处警班后,干警无法串休,身体超负荷运转。工作经费、车辆用油无法得到保障,特别是公安部取消治安费后,经费问题更是每况愈下。

二是公安机关以“抓基层,打基础,苦练基本功”为内容的三基工程成效非常显着,派出所办公硬件得到有效提升。从我所了解的情况看,目前全市城区派出所基本实现了社区民警每人一台高配置品牌电脑(联想品牌机,60个g硬盘,256内存),而且实现了全国联网,干警们可以足不出户地查阅全国任何地区的公安工作相关资料。同时,全市还建立了派出所业务工作平台,实现了派出所工作的资源共享,再也不用通过市局户政处的卡室调阅了。这样的条件,以前我在公安的时候绝对是不敢想象的。

三是派出所民警的整体素质还不高,取笔录的水平一般,态度不认真,字迹太过潦草。特别是新的治安管理处罚法出台后,相关规定改变很大,民警运用法律不是很熟练。同时,派出所社区民警的办公自动化操作水平与硬件配备不相适应。很多老民警办公自动化操作水平比较低,就连一些省公安专科毕业的年轻同志,也很少钻研网上公安的业务。

四是市公安局实施“千分制”考核方案效果凸显。**年初,全市公安机关启动“千分制”考核方案,经过一年多的运作,效果凸显出来。千分制考核方案,要求社区民警把包括公安国保、经保、文保、外国人管理等工作在内的所有业务分解到派出所每名社区民警人头,要求把管内所有重点人口情况熟计于心,要求所有簿册齐全,所有案卷手续完备。这样,把被偏废很久的基层基础工作重新纳入到重要日程

,这点非常好。稍显不足的是,社区民警深入社区时间太少,我所在警区的的民警两周内没有下社区一次。另外,就是社区民警对警民防控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技防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当然这里也有管内企业积极性不高、投入费用过高的缘故。

五是治安员管理工作不合理。去年以来,我市相继招聘了****名社区治安巡护员,为了进一步了解他们的使用情况,我专门进行了调查了解。以**分局**所为例:据称有招了近几**人,可实际上岗的人数却相去甚远,真正原因还无法知道。已上岗的人员都在派出所,其中很大一部分被分到各个警区做辅警工作,一小部分在金融网点看守,其余的都在卡点巡逻,根本没有下到社区。我建议应尽快出台全市社区治安巡护员管理办法,在保证派出所使的前提下,尽量向社区倾斜。

其次、谈一下自己的几点收获:

一是要加倍珍惜我们的工作条件,努力工作。从工作强度上看,我们的工作与派出所工作相比,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没有理由不努力工作。

二是在以后的工作中要真正地深入到基层,加强调查研究。这次下去的时间虽然不多,但却了解到以往我们在机关里所接触不到的东西,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力戒高高在上,指手划脚。要切实增强对基层指导的可操作性,真正的从基层工作着眼,去谋划工作。

三是感觉到自身实践经验得到了丰富,思维也变得活跃了许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得以提高,对于今后的工作更加充满信心。

最后、谈两点不成熟的思考:

一是派出所考核机制不尽合理。前面我提到了“千分制”考核,给公安基层基础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对基层公安工作是极大的触动。但是,“千分制”考核仍然用打处人犯数这个延用已久指标体系来对派出所工作进行考核。所谓打处人犯数,指:每个派出所每年都要完成一定数量的捕教人犯、强制戒毒、妇教收容的人犯指标。以我所在的**所为例,今年的任务是**个,载至目前才完成不到半数,所长和教导员都很着急。其实,这个打处指标,固然能够调动派出所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优胜劣汰,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从法理层面看,这种指标没有法律依据。众所周知,派出所作为公安机关的派出部门,其职责是维护辖区的社会治安秩序,进行户籍管理,代为进行消防管理,配合相关部门执行取保候、监视居住,执行管制、缓刑及假释,指导基层治保会加强治安防范。由此可见,基层派出所并不具备刑事侦查职能,当然不应有打处人犯的指标。

从逻辑层面看,反映一个地区治安状况的好坏的重要指标是治安案件的发案数和刑事案件发案数,发案数低了说明该区治安状况好,反之则说明治安状况差。而打处人犯多了,恰恰说明案件多了,案件多了,说明治安状况不好,治安状况不好,说明派出所的工作不得力。这是符合逻辑的!而事实上,在人犯打处指标机制运行下,打处人犯多的,即发案多的派出所是先进所;打处人犯少的,即发案少的派出所是后进所,这不是戏剧性的矛盾吗?

第8篇:基层治理工作方案范文

关键词:基层检察机关;社会管理创新;法律监督

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央多次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基层检察机关如何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一个全新课题,也是一项重要使命。全国3600多个检察机关中,基层检察机关共有3205个,占总数的88%。[1]基层检察机关,作为践行法律监督职能的主力军,其工作成效直接关系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检察工作的全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基层检察机关如何找准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契合点,充分发挥检察职能,服务大局,是当前基层检察工作中需要明晰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基层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现实意义

(一)检察机关在社会管理中的角色定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新形势下确保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公民权利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各司法部门必须着力抓好的三项重点工作之一。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需要在法治的框架内进行,以法治理念为指导,以法治程序和法律规范为支撑,从而实现政治效果、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社会管理与检察工作密切相关,它是检察机关履行职责的重要内容,发挥职能作用的重要领域,也是检察机关承担的社会责任。检察机关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助推作用,是以发挥法律监督职能、延伸检察工作触角为着力点,来融入到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担当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促进者和保障者,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基层检察机关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重要性。检察机关的根本职责在于维护国家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承担着打击刑事犯罪、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等任务,基层检察机关作为打击犯罪、维护稳定的第一线,在消解社会冲突、修复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层检察机关的工作实践,是检察系统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首要推动力,是检察部门总结推广管理创新经验的重要载体,更是检验检察工作推进社会管理成效的重要标准。因此,充分发挥基层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有利于增强社会管理创新的持续性和创新成果的直接转化,保障创新目标的实现。

二、基层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现状与问题

基层检察院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中,虽然做了大量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检察职责,为社会管理创新做出了贡献,但从基层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来看,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新意识和举措欠缺。近两年来,各基层检察机关立足本职工作,以执法办案和法律监督为中心,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有了新成绩,但基层检察院和检察人员,存在对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认识不清、主动性不强,片面地认为创新工作是上级部门和领导的事,基层检察院只要执行上级的指示即可,没必要搞创新,或者害怕标新立异而遭非议,或者缩手缩脚存在畏难情绪。另外,对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与检察工作的关系把握不准,在工作中适用法律和政策的手段不够丰富,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没有认真进行调研, 生搬硬套,缺少科学的工作方法和举措,导致创新工作脱离检察工作实际。

(二)帮教管理特殊人群的水平低。积极参与社区矫正和对青少年的教育保护,推进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创新,建立健全对服刑在教人员、刑满释放解教人员、社会闲散人员等高危人群的常态化帮教管控机制,是检察机关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不仅有利于促进他们个人的健康发展,而且有利于帮助其更好地融入社会的机制制度,从根本上化解社会矛盾。但基层检察机关,由于机构不健全等体制性原因,受经费和人员保障等因素的制约,没有形成帮教特殊人群的有效机制,部分基层检察院仍未设立乡镇检察室,对参与帮助刑满释教人员回归社会、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司法保护等仍没有形成规范性的长效机制。

(三)网络虚拟社会管理能力弱。网络虚拟社会的管理,是信息化时代下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又一重要领域,同时也是一项高科技条件下充满挑战的工作,特别是基层检察院,参与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的能力还不够强,导致网络舆情的应对水平较低。随着网络舆情逐渐下沉至基层的发展趋势,低俗和色情信息也在基层大肆传播,然而,目前大部分基层检察院虽然形成了应对网络舆情的初步工作机制,但对网络犯罪进行立案监督还存在一定监督盲区,应对水平仍难以稳控非正常的舆情。

三、基层检察机关助推社会管理创新的具体举措

检察环节的社会管理创新任重道远,正确认识和看待当前基层检察机关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中存在的问题,方能进一步加强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和水平。本人根据基层检察工作实践,认为当前检察机关,应着力推进四个重点方面的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第9篇:基层治理工作方案范文

[案例]

“一票否决”下的乡镇哑巴亏

从2006年开年至今,河南漯河市警方一直在侦破一起跨地区作案的恶性案件。这个犯罪团伙1年来洗劫了10多个县区的40多个乡镇政府,非法获得赃款赃物价值约50多万元,致使10名受害人不同程度伤残。目前,漯河市公安局在周边警方的协助下,抓获犯罪团伙18人中的11人,另有7人在逃。

2006年1月13日凌晨,商丘市睢县孙聚寨乡的乡长李深水与财政所长单宏伟在乡政府值班时,发现书记办公室有犯罪嫌疑人并与之对峙。当乡里其他工作人员和派出所民警赶到时,犯罪嫌疑人已用乡政府食堂的架子车,把偷盗物品从东院墙逃走。书记办公室丢失了3台电脑主机、键盘、1台打印机、1个插座、2个调制解调器和2个U盘。李深水左腿膝盖下面被打成“开放式粉碎性骨折”住进医院。

2006年初,大刘乡政府被人洗劫走2万多元现金及值班书记的手机。书记被打伤,一只手被打成骨折,脑袋缝了数针。就在当晚,这伙人又顺路来到空冢郭乡政府,盗走了电脑、电视机等物品。

然而,在侦破过程中,办案人员遇到很大阻力,很多乡镇政府在失窃后不主动报案,甚至矢口否认被盗。一个被公安确认被盗的镇政府,官员却说:“我们这里并没有被盗抢过,过去也没有。”记者在调查时也遇到了来自乡镇政府,甚至警方的阻力。

40多家乡镇政府被盗抢却不主动报案,主要原因是他们受所谓政绩观束缚。“治安状况”的指标直接决定着乡镇长命运,乡镇负责人都是治安防范的责任牵头人,担心领导追究责任,被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票否决”。

[解读]

治安“疲软”问题的发生机制

乡镇政府具体承担维护社会治安的责任,无力自保,更谈何保障乡民?无论是乡长被打还是乡镇遭抢不报案,公众在对乡镇政府的行政能力提出质疑的同时,也在探求乡镇治安“疲软”问题的发生机制。

乡镇政府的角色冲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乡镇基层政府面临两种角色冲突:一是控制型政府与服务型政府的角色冲突,二是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角色冲突。乡镇政府最基本的两个职能是提供公共产品为农民服务,同时执行上级政府下达的任务。但是,乡镇政府繁重的工作任务与本身体制问题,导致其把重点放在执行上级任务中。这造成基层政府为农民服务的责任意识淡薄,从而使农民失去对他们的信任,反过来又影响基层政府更好地完成工作。

乡镇基层政府之所以会面临角色冲突,主要原因包括:一是基层政府角色定位不清。案例中乡政府对治安问题的处理,采取的是回避正义的措施,为了奖杯,瞒报乡政府被盗抢的事实,为了局部的平安,采取加固装修政府大院的方式防盗。二是乡政府角色冲突的背后有着巨大的利益在影响着他们的选择,在“路径依赖”中寻找规避责任的方案。三是农民的监督缺位为基层政府的角色冲突带来可能性。这样,在不能找到合适的表达途径时,就会采取一些过激的对抗形式,上述案例中的犯罪团伙专门盗抢乡政府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一种不满情绪。

乡镇政府的行政能力。“乡长被打事件”就是乡政府发展观与政绩观出现了偏差,表现在管理中某些环节出现问题,公众对政府行政能力提出质疑,偶尔采取消极对抗方式表达。案例中提到的犯罪团伙中除了刑满释放人员外,还有对乡政府进行报复的下岗职工。嫌疑人选择在乡镇政府和财政办、计生办作案,这可以说是对乡政府行政能力的极端挑战。一方面,乡镇政府防护措施弱,执勤人员少,“油水”多;另外,在社会治安“一票否决”压力下,乡镇政府被抢后在报案与不报案的问题上普遍存在两难选择,而这种两难境地正给犯罪嫌疑人以可趁之机。

乡镇政府的政绩考核。河南省2005年8月份通过的《河南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条例》规定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追究制,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责任落实到地区和单位,并把它作为晋级评先指标。基层政府在上一级政府的要求以及政绩考核等条件的约束下,想尽各种办法来实现目标。案例中的河南40个乡镇为了遵循上一级政府的权威,在提供治安这类无外在物质表现形式的公共产品方面,只作简单的定量分析,而不是考虑其特定的外部正效应。

社会治安本应该是为公众提供安全的生活环境、社会救助,促进社会稳定等等。然而,上一级政府对行政活动结果与工作人员的的评价不是以有弹性的标准来进行,乡政府行政人员只虑及头上的“乌纱帽”,于是采取欺上瞒下手段达成所谓治安先进的目标。这就导致了40个乡镇政府遭盗抢不报案的奇怪现象。

[启示]

乡镇基层政府的伦理定位

河南40个乡镇政府面临着伦理定位与政绩考评的困境。

乡镇基层政府的伦理定位就需要把伦理与行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也就是要实现政府行政道德化问题。要真正做到政府行政道德化就必须对乡镇基层政府进行伦理定位:改革现行的乡镇管理体制,由控制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其路径主要在于树立对村民负责的新理念;革除乡镇基层政府的特殊利益;转变基层政府的权力单向来源问题;建立农民自己的组织,监督与约束基层政府;明确角色定位,即明确责任与权力。总之,乡镇基层政府的走向应是有限功能的政府,采用群众参与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应该定位为服务型政府。

在这种伦理定位下的乡镇基层政府的政绩考核要充分体现社会正义及社会责任。政绩考核时,必须做到把农民放在首要位置,同时,政绩考核标准应遵循可测度和可操作两项原则。

显然,判断一个乡镇基层政府存在的合理性,逻辑起点是政绩考核的阶段性重点。这就要求对乡镇基层政府进行政绩考核时,把增加农民收入,做好村镇规划作为评价指标。从而使政绩考核突出科学性与超前性,反映地方特色,体现人文内涵,既立足当前,更着眼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