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代农业科学化范文

现代农业科学化精选(九篇)

现代农业科学化

第1篇:现代农业科学化范文

2013年1月19日全省农机工作会在长春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认真落实全国农业机械化工作会议和全省农村、农业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交流我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成效经验,深刻分析农业机械化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安排部署2013年重点工作。省农委副主任于文波、省农机局局长成洪、副局长翟延华等领导出席了本次会议,省农机局成洪局长主持会议。

2012年我省农机化呈现了整体推进、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粮食连续增产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利保障。2012年,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2553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达到105.54万台。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水平达到69.6%,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2.6%个百分点,排全国前十位。新增机械深松面积1502万亩,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推广面积450万亩,玉米机收面积1952万亩。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和农机户达到106.92万户(个),农机专业合作社新增419个,达到1577个。

会议提出,2013年我省农机化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效益为主线,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农机化信息化融合,着力调整优化农机装备布局结构,着力主攻薄弱环节机械化,着力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化装备技术,落实完善政策,培育发展主体,壮大人才队伍,强化公共服务,进一步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科技水平、服务水平和安全水平,努力推动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

主要目标是:全省农机总动力力争超过2800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力争达到73%;水稻机插、水稻机收和玉米机收水平分别达到62%、75%、40%;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000个。

会议指出,围绕上述工作思路和目标,2013年要扎实做好八个方面工作:一是认真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二是深入实施全程农机化工程建设。三是启动实施“农机化提升工程”。四是加快保护性耕作、农机深松等农机化先进技术推广应用。五是大力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六是全面推进农机化质量管理。七是依法强化农机安全监理。八是不断加强农机化系统自身建设。

第2篇:现代农业科学化范文

宇宙体系各层次的物质发展都是辩证的过程,人类利用农业资源的历史过程亦如此。农牧业的生产是人类利用农业自然资源辩证发展史中的第一个飞跃,它完成了只能以“天然产物”作为食物的“攫取经济”到能进行食物生产的“生产经济”的转变,具有划时代意义。中国的农业起源于何时,在历史学和考古学界,认识尚不一致图。但现有考古学、民族学和古文献资料清楚地表明,中国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刀耕火种农业到耙耕农业,再到犁耕农业萌芽的辩证过程阁。纵观整个农业资源利用史,可清楚地看出从“手工时代”到“工业化时代”,再到“生物化时代”的辩证过程川。人类农业的辩证发展史,必然决定了其认识史和科学方法史的辩证发展过程画6]。目前,传统农业正探索着向现代化、生物化农业的新时展,而现代农业具有鲜明的综合性和区域性。因此,在农业资源利用的现代化进程中,农业地理学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现代农业地理学的知识体系、研究方法和手段,应尽快充实、调整和发展,以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有鉴于此,本文试图从农业资源利用的生产史、认识史和科学方法史辩证发展过程的简要分析着手,初步探索现代农业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1农业资源利用的生产史表1中概括的历史事实和趋势表明,人类利用农业资源的生产历史已经历了三个时代,发生过两次农业革命。第一个时代是农耕起源前的攫取经济时代,人类仅仅为了生存被动地采集、猎取自然资源,历经近360万年;约距今1万年前后,发生第一次农业革命,人类从此跨入有目的主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阶段,进入以维持生计为主要目的的手工农业时代,延续达万年之久闭;十八世纪农业机械化的萌芽,标志着第二次农业革命开始,进入了以生产商品为主要目的的工业化农业时代,延续了近300年,在1970年前后发展到了顶峰,现在正酝酿着第三次农业革命,探索着向综合化、生物化农业的新时展。

自从原始农业出现以来,人类主动、积极地开发、利用农业资源的三个时代的顺次出现,标志着农业资源利用在否定之否定的变革中经历了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农业是作为手工农业的对立面出现的,而生物化农业又是作为工业化农业的对立面出现的。工业化农业取代手工农业是人类利用农业资源的巨大进步。但是,大量实证研究表明,采用一整套工业化方式开发利用农业资源,使农业生产系统与城市消费系统分离,破坏了物质循环,破坏了农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微电子技术、新材料、生物工程技术和系统科学理论在农业科学中的广泛应用,目前被视为“高度现代化”的工业化农业的技术系统必然转变为综合化、生物化的农业技术系统。

2农业资源利用的认识史

人类对农业资源利用认识的发展是沿着螺旋式轨道进行的,即对农业生产由直觉的整体认识过渡到经验的细分化认识,再到经验的细分化认识与理论的整体认识相结合。农业经验知识,是把农业当作一个整体,从总的方面来观察而得到的,包含有天才的思想,孕育着现代以至未来农业科学各种理论的胚胎。1840年李比希的经典著作《有机化学在农业化学和生理学上的应用》的发表,标志着农业认识史进入了以实验为依据的农业经验科学知识阶段,即把农业生产中各种技术问题、经济间题和生态间题,从农业生产总体中分离出来,分门别类地加以研究。农业经验科学以单科单项的细分化深入探究为特点,大大提高了人类对农业的认识深度,从而创造了工业化以至高度工业化的农业技术系统,使农业资源利用得到了飞跃的发展。但工业化农业的技术措施、设施和手段,在按单科单项知识加以使用时,往往会出现互不协调、互相干扰甚至相互矛盾的情况。因此,经验农业科学必然向系统农业科学发展。

现代系统科学的出现,为开展农业综合研究,实现经验农业科学单科单项知识的系统化提供了方法学基础。农业系统学就是在农业整体水平上把各农业学科的知识予以系统化[]3〕,其框架关系如图l所示。

3农业资源利用的方法史与生产史和认识史一样,作为精神生产工具的农业资源利用方法发展史,也必然经历了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i正过程。即从直觉方式分析方式分

析与综合相结合方式的辩证发展过程(表2)。

4现代农业地理学研究内容与方法

农业资源的利用,在生态形态、经济形态、技术形态及其结构上,都具有鲜明的区域性特点。当前,第三次农业革命正在酝酿,综合化生态农业时代即将来临这种特色尤为突出。地理学在农业资源更高层次合理利用的研究中是大有作为的。我国正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现代农业地理学应顺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拓宽研究领域,采用现代技术手段,更新研究方法,通过科学实践及与相邻学科交叉、渗透、协作配合,不断充实和发展其理论基础。

4.1从农业结构的变化看农业地理学研究内容的拓宽

从农业资源利用的辩证发展史可以清楚地看出,现代农业是高度商品化和社会化的经济,已形成具有复杂产业链的多层次结构。农业结构具有鲜明的综合性和区域性,应是地理学的研究课题。现代农业地理李应突破只研究生产结构的旧观念,遵循农业系统学原理,拓宽其研究内容。我国地域广阔,各地自然、社会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发展农业不能要求单一模式,也不能追求单一目标,而是要遵循农业资源利用的辩证发展规律.切实依据各地域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农业目标结构和农业模式结构,并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展,使之不断周整和优化。

4.2现代农业地理学研究方法的更新

农业资源利用方法史的辩证发展过程表明,经验农业科学的分析方法已不能适用于现代综合化生态农业的研究,因为农业生产整体结构或功能上并不存在各学科之间的明显区分。因此,现代农业地理学,必须利用各种现代化技术手段,采取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式,即采用多学科综合描述、多指标综合评比和多因子综合实验的方式来建立其学科研究的方法体系.综合描述,是将所有有关经验学科对局部和片面的现象、外部联系的观察和记载加以系统化。

第3篇:现代农业科学化范文

1.1湖南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

(1)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转变,企业、农业大户及合作经济组织逐渐成为农业经营主体。长期以来农民家庭(简称为农户)是我省农业生产经营的基本主体,但是,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过程中,不同农业生产方式的比较效益不断扩大,大多数小规模农户退出了种养业甚至农业,由农业经营者转变为劳务提供者或个体业主。农业经营主体由数量庞大的小农户向数量有限的农业企业、农业大户及合作经济组织等经营主体转换。例如湖南畜牧业是农业支柱性产业之一。“十一五”期末有195万个养殖户,规模化养殖场仅52万个,散户型养殖的比重仍然很大。而到2012年底,养殖户下降至180万个,规模化养殖场上升至57万个,小户型养殖的经营主体的数量在不断减少。

(2)土地流转加速,农业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程度越来越高。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农民非农就业和进城就业机会增多,许多农民不愿经营农业,或通过土地流转,或建立合作经济组织,实现土地资源的加速整合,由千家万户小规模分散种养向大规模集约种养业转变。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将其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的突破口,自2006年起开展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证换发工作,到2012年6月底,全省耕地流转面积达38.7833万hm2,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21.6%,涉及农户295.7万户,占承包农户总数的20.9%,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正在稳妥有序推进。例如,福建福州超大现代农业集团来到湖南省宁乡县投资建设“万亩(667hm2)绿色有机蔬菜基地”,总投资1.7亿元,核心区面积800hm2,成为目前全省最大的农业产业化基地。目前,湖南省的有些地区实现了整村、整建制乡镇的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水平不断提高,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3)资本投入不断扩大,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成利用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带动农户发展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主体,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到2012年,湖南省拥有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达到429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47家、省级龙头企业382家。特别是粮食、畜禽、果蔬三大主导产业,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总数达到223家,占比52%,为发挥全省资源优势,打造粮食、畜禽、果蔬加工三大千亿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显著提高。2011年,湖南省农产品加工业完成销售收入3900亿元(不含烟草),比上年增长21.9%,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完成销售收入2340亿元,增长24.3%,占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全部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60%。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共安置就业人员27万人,其中安置农村劳动力24万人,支付劳动者报酬33亿元,为农民就近就业增收开辟了一条有效途径,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4)农业科技不断创新发展,支撑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与传统农业发展不同,现代农业发展不仅注重产品产量和质量,还包括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目标,需要农业、物资、装备、信息、工程、资源利用、生态保护等多领域、多层面、全方位综合技术的集成应用。当前,湖南现代农业发展涌现出一批科技水平高、综合示范性强的科技示范基地,如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获国家发改委立项建设的“湖南超级杂交水稻生产示范和人才培养基地”,就是按照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农业信息化技术和生态环保技术集成应用推广的典型。目前湖南省农业科技进步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5%,高于全国54.2%的平均水平。湖南将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力争到“十二五”末,湖南省农业科技进步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8%,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75%以上。

(5)农业功能不断拓展,农业内涵更加丰富。传统农业主要是指种养业,基本上只有生产功能。随着大量现代资本注入和农业企业的发展,以工业化理念经营农业、以企业化方式管理农业己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农业由传统的第一产业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发展纵向向产前、产后延伸,横向向生态休闲及文化教育服务功能拓展。在现代农业中种养业是基础、转化在加工、增值在流通,三次产业的元素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而,现代农业不仅具有生产功能,还具备展示、教育、体验、观光和休闲服务功能,甚至把农业产业发展与当地历史文化相结合,体现历史农耕文明与现代生态文明的和谐统一,大大丰富了农业内涵,拓展了农业功能,提升了农业效益,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又一重要特征。到2012年底,湖南省休闲农业庄园发展到4219家,其中年经营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休闲农庄500多家,星级休闲农业企业481家;农家乐和民俗旅游接待户15万户;全年接待观光休闲人员7200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140亿元,带动建立种养基地5.4337万hm2,带动相关产业产值100多亿元,直接吸纳农民就业24万人。在短短的十几年里,全省休闲农业从小到大,迅速发展成为产值过百亿的新型产业,年经营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

(6)农业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城乡人口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农业发展转型加速。随着农村新型城镇化推进速度的不断加快,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移也在不断加速,相应的农业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城乡人口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同时农业生产规模化水平的提高,农业发展方式加速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速度也在加快。如表1所示,“十一五”以来,湖南省的农业产业结构有了较大的改变,从第一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来看,除2007年略有回升外,一直是呈下降趋势,从2007年到2012年下降了3.6个百分点。但是与全国水平相比,2012年仍有高于2.5个百分点。其下降的趋势(0.48%/年)远远大于全国平均水平(0.17%/年)。一方面表明湖南的产业结构不协调矛盾仍然相当突出;另一方面也表明湖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仍将处在深度转型时期,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农民和整个农村社会正处于裂变重组过程中。

2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的概念与任务

(1)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的概念。农业职业教育,包括高、中等职业院校教育、成人教育以及各种形式的对农民短期培训。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与之相关的论述有,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积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县域职业教育与培训网络。学者田安国在《对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一文中,他认为所谓现代农业职业教育,是指以教育培养现代农业技术人才和新型农民、研究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服务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职业教育体系。罗迈钦,何荣誉,刘芳:关于现代农业发展趋势与农业职业教育的思考

(2)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面临的新任务。传统农业中的劳动者主要表现为体力劳动,称为“农民”,而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农民,称为“新型职业农民”,更多的是一种智力的载体,是需要掌握先进的农业科技,接受先进的现代管理理念,具有先进的思维方式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就是根据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培养这种技术技能型人才,造就新型职业农民。党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为“三农”服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为农业发展的转方式、调结构服务,为提升农民素质服务。具体一点说,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达到农业生产高效、安全、环保的技术技能应当作为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的主体教学内容,为提升农民各方面素质的文化措施与技术措施均是现代农业职业教育提升教育质量的努力方向。总体来说,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院校要以服务“三农”为特色,以“育人兴农”为根本,以“科技强农、服务惠农”为抓手,全面发挥国家赋予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的基本职能。

3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服务现代农业的对策与建议

3.1针对现代农业的发展变化,明确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定位根据前文对湖南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的分析可知,现代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在构成要素、目标和载体等方面都有明显不同。面向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首先,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力度。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扶持,如试办四年制农业高职本科教育;部分涉农专业可以提前招生、降分录取,加强就业跟踪服务工作;大学生村官计划向涉农高职学生倾斜,以吸引大批有识之士报考农科专业。在投入上给予大力支持,如对农业职业教育的办学拨款要高于其它行业职业教育的拨款,对涉农专业高职学生逐步实行免费教育。各级政府应把农业职业教育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来做,使农业职业教育能跟上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其次,作为从事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的各级教育机构要有自己的目标定位和目标追求,既要“顶天”(即:培养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也要“立地”(即:真正面向“三农”一线,培养留得住、用得上、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实用人才),帮助解决现代农业发展中面临的各类问题。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现代农业职业教育要实现“顶天立地”的目标,必须在办学实践中树立五个中心的发展定位: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培育中心、农业自主创新技术的研发中心、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中心、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心、农业农村发展决策咨询中心。

3.2瞄准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加大农业高职院校的体制机制创新现代农业的发展是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的机遇和挑战,而农业高职院校是建立和完善我国现代农业教育体系、提高各级各类农业教育水平的龙头。所以,要想抓住机遇,办出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要的农业职业教育,就要按照“对接产业、服务产业、提升产业”的要求,加快推进农业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

(1)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适应“三大产业”模糊化的现代农业的需要。要树立现代大农业的教育观念,拓宽学科领域,将传统农业类学科置于食品生产、食物安全、人类健康、生态环境和国土安全的大背景下加以研究,内涵中融入社会应用、社会效果与价值。进一步调整农业类专业数量,拓宽专业口径,增强专业的社会适应性;减少社会需求量明显不足的长线专业,更新教学内容,积极发展农工、农理、农经、农管交叉的专业和农业科技相关的新兴、边缘和高新技术专业。专业结构的总体格局,不仅由单纯农业产中生产技术向产前、产后拓展,而且要重视向适应性农业、设施农业、工厂化农业、空间延伸和海洋开发农业、新能源农业、文化消费型农业拓展,使学科、专业总体布局结构适应“三大产业”模糊化的现代农业的需要。

(2)改革教学模式,培养KAP三位一体的创新型农业人才。农业高职院校要把教学改革作为一个永恒的主题,紧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培养目标、修订教学计划、改进教学内容,坚持在全面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调整专业设置,改造传统学科,把阶段教育与终身教育结合起来,构建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高等教育之间的立交桥,使农业高职教育不断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扩展,更加贴近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富有生命力和吸引力。要以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就业与创业意识为重点,把素质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全面推进院校教学改革,努力探索KAP即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和人格(personality)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3)调整教育培训内容及方式,变单纯技术培训为综合素质培育。农业高职院校面向农民的培育内容必须是复合的,在农村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进程中,随着劳动力不断转移到非农产业和企业对劳动者素质要求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在培训项目的选择上应紧密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培训内容应坚持“能用、实用、够用”的原则,突出“易学、适用、度浅、面广”的特色,重视农民科技素质、就业能力和文化素质的培训。所以,农业高职院的培训内容要由单纯的技术培训,转变为文化素质、技能水平、经营管理、创业能力等的综合培育。

第4篇:现代农业科学化范文

现代农业科技是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依靠农业科技发展现代农业是优化产业资源配置,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经道路。目前河北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阶段,因此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文章对河北省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促进河北省农业科技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现代农业;农业科技;科技创新

关于现代农业,党的十报告指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业产品有效供给。”由此可见,发展现代农业是十分重要的。现代农业是农业的最新阶段,农业科技是促进农业发展的最主要动力,依靠农业科技发展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必经道路、正确选择。依靠农业科技发展现代农业,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依靠农业科技发展现代农业,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根本出路;依靠农业科技发展现代农业,是适应农村经济新变化的必然要求。农业科技已经成为推动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基本动力和有力杠杆,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研究河北省农业科技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剖析了当前阻碍河北省科技发展的问题,并针对其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河北省现代农业科技发展中的问题

虽然河北省在现代农业科技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很多的成就,但不可否认的是与建设现代化农业的新要求相比,与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其发展水平还相对落后,在河北省农业科技体系总体发展中,尚有一些问题急需解决。

(一)基础薄弱分散经营制约科技应用自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十分重视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将科学技术应用到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中,从而提高了农业的发展水平以及发展速度。但河北省农业在科技含量以及技术水平上与其他省份仍有很大差距,农业科技基础设施还相对较为薄弱,抵抗自然灾害风险能力较低,不适应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需要以及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虽然涌现了一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但河北省农业生产仍以分散经营为主,这就导致了单个农户使用科学技术的成本相对较高,任何经营方式的改变以及新的科技成果的应用都会受到排斥;分散经营使得信息闭塞,农民只是不断重复低水平的生产,导致自身供给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极易出现谷贱伤农的现象,农民丧失了采用先进技术发展现代农业的意愿。

(二)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支持力度不够根据联合国粮食组织的调查显示,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以上,欠发达国家应达到1%~2%,现在世界的平均水平也早已超过1%,而河北省的农业科技投入强度则长时间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也远远达不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制约河北省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政府的财政资金短缺以及如何分配财政资金。比如在农业的相关基础性方面投入了过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而对接下来的应用研究以及相关后续产品的开发则缺乏有力的支持,这就导致了农产品的大量生产与无法满足农产品存储、保鲜、运输之间的矛盾。农产品深加工技术不成熟,产品附加值较低,产业链条得不到有效延伸,无法充分发挥河北省在农业方面的资源优势,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对持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形成了较大的障碍。

(三)农业科技创新主体意识有待加强农业科技型企业是具有现代农业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能力的企业,它是联系农民与市场的重要桥梁,也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力军。但是河北省在技术改造以及创新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此外一些农业科技型企业的管理者对于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着许多错误的认识,他们认为科技创新的主导者应该是政府,所以对农业技术创新的投入十分有限,而这一点在中小型的企业中显得尤为突出,再加上自身资金短缺,使得自主创新能力停滞不前。此外,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政府作用与市场机制的有效互补不容忽视。河北省政府在科研管理方面起着主导作用,但其在市场失效时干预力较低,没有形成有效互补,这就导致一些科技成果偏离了市场需要,没有实际意义,不能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在支撑和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方面的作用。

(四)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构成参差不齐有两类人才是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类是主要从事农业科技理论创新的高层次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才,而另一类则是农业技术推广的基层工作者以及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农民。从人才总数上来看,河北省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人数并不多,难以满足农村的实际需要。并且人员分布不均匀,结构不合理。许多的科学研究人员集中于城市,而农村的农业科技人员则相当缺乏且分散,缺乏领军人才。许多的农业科研成果完成后不能很好地与社会生产力相对接,同时,农民是农业科技的最终需求者,使农业技术顺利的到达农民的手中,就农民自身来说,也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如果新技术的成本过高,他们便会消极对待,放弃采用新的技术成果。

(五)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有待提高十二五期间河北省的农业科技转化率为55%左右,虽然高于我国的平均水平,但却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65%~85%的水平,农业科技工作多头管理,条块分割严重,缺乏有效协调与整合。农产品产量高而附加值较低,农业产业化规模不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较少,成果转化能力不足,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平均水平与我国的平均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河北省人口较多、耕地缺乏,农业科技发展水平相对于其他地区来说较为落后,科技成果的转化显得尤为重要。而一部分农民由于受到落后的生产经营理念和较低的文化素质的影响,不能使先进的高新科技应用于农业上,导致了现代农业资源的短缺、浪费,使农业资源不能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

二、加快河北省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对策

(一)积极培育现代化科技型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龙头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发展壮大一批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引导、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下建设相关的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全面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突出把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帮助、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尤其是对于加工型和流通型龙头企业,为其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收大量的社会资本或国外资本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建设,加快发展大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高科技、高精尖、加工型龙头企业,从而促进农村的非农产业向城镇聚拢,大型企业及龙头企业向中小城镇、现代科技园区集中,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河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

(二)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的资金投入,推动各种资源市场化整合当前,重中之重是要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现代农业的发展关系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全局,所以必须加强对现代农业的科技投入和引导力度。为了推动现代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政府的财政投入一定要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同时为了改变多年以来在农业科技方面投入较低的问题,应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资力度。其次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积极鼓励、支持、引导各类组织或个人涉足具有广泛的市场以及应用前景的农业技术开发领域,努力形成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强大合力,整合各类投资以及财政资金,实现加快农业科技进程,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目的。

(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自主创新步伐,完善现代化农业科技体系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是推进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提升的关键因素,是一国农业领先于他国的先决条件。推进河北省农业科技创新,当务之急是要紧紧围绕河北省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目标和时代要求,积极探索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坚持技术引进与外部交流相结合的再创新,争取在新的重大领域、前沿技术研发以及应用推广上取得新的成就,同时积极改善农业科技的创新条件,加大政府的政策倾斜力度,鼓励、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及国外资本积极参与到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中,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在紧紧依靠现有的农业科技基础设施的同时,充分考虑产品、区域、人员、技术等因素,整合农业科技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完善河北省现代化农业科技体系。

(四)加强现代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职业农民群体农业劳动力素质是影响河北省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等相关问题,应加快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开放的人才流动机制,打破部门集体单位间的人才壁垒,积极创造符合全球化竞争与国际接轨的政策环境,发现、培养和聚集高素质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当前,应深入发展和完善农村教育体系,开展各种职业教育和建立新型农民培养制度,针对不同层次需求、不同专业偏好的市场需要,设立多种农业教育培训机构,并提高各类农业教育培训机构的培养能力,尤其是对于农业基础推广人员应加强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充分发挥他们在技术推广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同时,顺应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大趋势,调动农民利用农业科技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群体。

(五)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的机制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问题是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一环,也是河北省需要加强的薄弱环节。加快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步伐,不断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对于提高河北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水平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作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载体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此,要充分发挥各级各类科研院所、教学单位的参与意识与作用,积极鼓励科研人员深入基层、深入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及时、大力地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要引导和鼓励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与农民合作组织等机构的密切合作,共同开发或对科技成果进行转化,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的一体化经营方式,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在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进程中,河北现代农业发展的转型升级,迫切需要大力提升农业科技创新的能力。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通过借力京津、整合河北全省农业科技资源,联合开展农业科技重点项目攻关,以产业为导向,以产品为单元,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步伐,解决制约河北省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问题,使农业科技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增强河北现代农业的整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Z/OL].

[2]任秀梅.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现状及对策[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

[3]付娆.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问题探讨[J].农村经济,2014(03).

第5篇:现代农业科学化范文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现代农业;农业机械化

现代农业的发展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提高现有的农业科技水平,通过技术创新与改革推动现代农业不断发展。通常情况下,科技创新不单单是跨越资源与市场这两项制约条件的有效动力,同时还是转变农业经营模式与加速现代产业融合的重要引擎。基于此,必须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工作力度,让现代科技能够展现出更多的贡献价值,确保我国的农业发展实现高效生产、集约生产、清洁生产以及安全生产的最终目的。

一、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

通过对已有文献分析,现代农业核心理念是,利用当代社会中的物质条件来改造传统农业,利用高科技来充实传统农业、利用现代产业来带动传统农业、利用新型经管理念来规范传统农业、利用先进发展思想来创新传统农业、利用培养高素质农民队伍来发展传统农业。结合实际可以明确其要素发展的主要目标:进一步提升农业的科技化、水利化、机械化与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土地的产出率与资源的利用率,进一步提升务农人员的综合素质与科技水平。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应当是科学性,表现特征为商业性,发展方向为集约性,成功目标为产业性。现代农业的主要功能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利用当代丰富的物质资源来装备传统农业;二是充分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来改造农业;三是运用新型经管理念来规范传统农业,通过在传统农业中应用现代管理理念与经营模式的方式来形成一个效率更高的经管机制,同时让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可以尽快融入到农业市场的传递工作中,让现代农业的盈利水平与核心竞争能力均能得到较大程度上的提升。

二、科技创新与现代农业建设协同发展

(一)农业科技创新助力现代农业的发展

现代农业建设是国家长时间以来的发展目标,而农业科学技术则是促进此项目标顺利达成的重要支撑与发展动力。早在2008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已经明确指出:“着眼于建设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由此可见,我国的现代农业要更好的发展,就必须争取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支持,确保各种先进的农业知识与生产方式,融入到传统农业的生产与经营过程中,有效提高集约化水平、土地产出率、资源使用率以及劳动力生产率等。

(二)提高农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的发展与进步取得了长足发展。然而,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基数较大,在土地资源的分配上同发达国家相比较来看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在抗风险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国际竞争能力方面。为进一步缩小我国同其他发达国家之间的农业差距,就必须要针对现有的农业发展现状进行改革,通过各种高科技手段来将农业产量、质量、效率、安全等方面的标准提升至更高档次,实现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

(三)确保农业的稳定增长

我国农业发展虽然已经表现出较好的态势,但是仍然有很多制约因素。如果仍然坚持依赖自然条件来达到增产,其可能性变得越来越小。为了解决资源匮乏所带来的各种约束,需针对农业科技进行内容创新与体制改革,早日将科技成果转换为可利用的有效资源,拓宽农业发展路径,达到提质增收的效果。

三、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具体措施

(一)提高农业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贡献率

尽快构建一套完善的科学管理机制,才能够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一直以来,基础资源匮乏与发展力不足是我国农业发展所难以解决的两大症结,农业的发展程度与社会的经济水平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差距,破解矛盾只有走科技发展提高生产率的道路。运用高科技来装备农业是现代农业建设的一条必经之路,不但能够让农业同科技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还可以让现代农业的发展变得更加具有实用性,进而有力提高我国农业的核心竞争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中应注意的问题:第一,要提高各部门对农业科技机制改革的认识程度,从根本上明确改革思路,各级参与部门之间务必要达成实践共识;第二,要尽力打破旧体制对现代农业发展的限制,改革制度要落实,根据自身的发展程度来选择匹配度高的形式与方法;第三,要学会如何去合理规划,运用科学手段来配置现有的农业资源与劳动力量,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缩短改革的时间;第四,在改革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新旧制度的衔接,避免出现因体制缺位而导致的资源浪费现象;第五,农业科技制度改革并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创新工程,所以在实践过程中遇到难题不要轻易放弃,要善于创新。

(二)建设农业科技新型人才队伍

首先,建立创新人才队伍,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基础保障。引进农业科技人才充实农业科技创新的基层队伍,加大对农业新型科技团队中工作人员的教育力度,也可以直接从农民中重点培养优秀的实用性人才。由于我国务农人员的文化素质与科技能力不高,现实中只有多培养出一些具备高科技能力的应用型农业人才,才能够为农业的发展与进步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其次,提高务农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在农业科技创新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农民才是整个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基于此,对我国务农人员开展科技培训与教育工作,也是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人力资源形成的一条重要途径。各级政府部门可定期开展科技创新培训工作,通过贴合农民生活的推广方式来加以宣传,尽可能让所有务农人员都可以加入到农业科技的创新活动中。要将农业科技创新意识融入到农民的日常生活中,经常性地举办一些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文体活动,让他们可以更加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对于农民增收的重要性。最后,加强高等院校同农业科技创新项目之间的交流合作。教育机构永远是人才输出的重要保障,而农业科学创新同样也离不开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的支持。各地的高校要积极推动产学研结合发展,为农业科学创新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与基础设施,提高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速度。地方政府应与当地的农业示范机构达成共识,共同建立一个集教学、科研以及实践为一体的合作平台。

(三)积极发展推广农业机械化

其一,提高农业机械装备的技术水平。我国农业机械设备更新较快,要及时地将各种现代科技手段投入到机械装备与农作物生产的过程中。农业科研机构还肩负着重大的机械设备研发工作,要研发出高水准的农业机械设备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技术水平,推动现代农业实现自动化、智能化以及高效化。其二,全面加快粮食生产机械化。围绕粮食生产来加快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条件与实际环境来展开现代农业机械化的生产与服务工作,尤其是在每年的农忙季节要单独开展跨区域的机械耕种、收割等农业服务,争取早日形成产量高、效率高以及质量高的“三高”农业,让我国的粮食安全等级可以早日媲美国际发达国家。其三,开展现代农业机械化的示范基地建设工作。国内的多个省、自治区中的农业生产区域都开始步入到现代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的建设队伍中,其中涵盖了水稻插秧、农作物播种、土地深翻、化肥浇盖、农作物收割以及粉碎还田等现代科技农业技术,进而形成大经营规模、广覆盖面积、高产出数量的现代农业化生产区域。(四)完善农业流通服务体系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价值就是产品生产与产品经营。但是近年来,我国很多地区中的农产品价格都呈现出了起伏不定且暴涨暴跌的现象,让农业经营者与消费者的经济都受到了严重的损害。纵观我国当前的农业市场环境,产品价格的不稳定以及产品销路闭塞的情况充分说明:不仅是农业经营者难以把握市场中的供需关系,就算是政府也很难准确判断出市场的真正需求。为更好的满足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各项需求,各级政府要针对现有的农产品流通体制进行全面改革,尽快将流通服务体系中的参与主体融入到这个新开发的大平台中,其中包括商务机构、农业机构、供销机构、农业生产与经营企业、行业协会、农业合合作社以及农产品的经济组织等。这个完善且流畅的服务平台一旦形成,就会让现代流通体系真正成为个体农户与生产加工企业之间的交流载体,成为生产与消费流程之间的对接纽带、成为各个地方政府监管与调控行业市场的有效抓手。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人类生活的进步与各个行业的发展均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尤其是对于现代农业来说,科学技术不仅是推动其快速发展的强劲动力,同时还是将科技转换为生产力的重要推手。基于此,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建设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现代农业科技的创新与制度改革离不开国家政府的支持,政府要结合自身的现状来加大公共投入力度,帮助现代农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确保农业科技的创新工作可以朝向可持续的方向所发展。与此同时,农业管理部门还需注意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长远性,应在确立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借鉴国际发发达国家的优秀经验,让各个地方中的特色产业可以共同联合发展,进而为我国现代农业的建设与发展助力。

参考文献:

[1]阮兴文.探寻农业科技创新的途径[J].社会主义论坛,2007(6):47-48.

[2]吴迪.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与农业功能拓展的路径选择[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0):37-40.

[3]龚三乐,梁江禄,苏煌迦,等.关于广西"十二五"农业科技发展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1(1):354-355.

[4]黄和文.着力推进农业科技改革创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J].江西农业学报,2011,23(4):184-187.

第6篇:现代农业科学化范文

关键词:现代农业;指标体系;构建

2007年1月下旬中央的一号文件着重提出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文件首次指出推进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现代农业成为2006年农村工作会议的关键词。构建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科学指导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现代农业的内涵

关于现代农业的内涵,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解释,张红宇提出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主要是以节约劳力为特征的农业机械主导模式与以节约土地为特征的生物技术主导模式。高焕喜认为现代农业具有多元化的目标、现代化的手段、科学化的管理、社会化的服务、知识化的农民、优质化的产品。黄传武认为现代农业是产业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制度体系完善的新兴产业。刘巽浩提出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经营管理武装的集约、持续发展的开放式区域化商品农业,是我国建设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张术环认为现代农业是技术、经济、社会条件互相促进又相互制约的发展过程,包括农业生产力、农村生产关系、农村上层建筑的现代化以及3个层面现代化的相互协调和进步。肖义、于德运以我国珠三角、苏南地区的工业技术和生物技术进行综合开发的探索为例,指出现代农业以广泛采用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标志,实现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大生产,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现代农业的本质就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手段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相比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更注重的是综合效益,其蕴藏着极大的就业增收潜力。发展现代农业,能够挖掘农业生产多领域的“容人之量”,拓宽农业产业多环节的“增收”之道。现代农业也是增强我国的粮食安全、提高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我国的现实国情下,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从农业内部做增粮、增收的文章是具有极大空间的。开发农村市场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又一次重大调整,三农问题自2004年以来连续4年成为国家一号文件关注的重中之重的问题,而发展现代农业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开发农村市场的主要突破口。

二、现代农业建设的主要内容

从宏观层面看,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农业和农村面临着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以及市场化、国际化重大而深刻的转变,处在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过渡、传统农业社会加快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转型阶段。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由以种养业为主向种养结合,加工、销售、服务等产业共同发展转变;生产手段由以手工劳动为主向机械化作业和高新技术应用转变;生产经营方式由以传统小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向产业化生产、市场化经营、社会化服务转变;劳动力就业由集中在农业生产环节向产前、产中、产后和非农产业等多领域转变;农民收入由单纯依靠种养业收入向务农、务工、经商等多元收入转变;农业市场由以国内市场为主,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转变。这些转变,都将深刻地影响现代农业的建设。

结合我国国情与目前农业发展实际,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现代农业建设实践,我国新时期现代农业建设的主要内容集中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

(一)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建立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

增加农业投入,是建设现代农业、强化农业基础的迫切需要。必须不断开辟新的农业投入渠道,逐步形成农民积极筹资投劳、政府持续加大投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二)培养新型农民,造就建设现代农业的人才队伍

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必须充分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力度,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

(三)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健全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

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发展健康养殖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推进生物产业的发展。

(四)加快农业基础建设,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

大力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切实提高耕地质量,加快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加大乡村基础建设力度,发展新型农用工业,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

(六)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

发达的物流产业和完善的市场体系是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必须强化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开发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大力加强现代农业的市场体系建设。建设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发展新型流通业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市场服务,加强农产品进出口调控,积极发展多元化流通主体。

三、我国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指标体系设计方面,由于各地对现代农业内涵的认识、发展潜力和发展道路的不同,从而制定的指标体系也存在差异。现在各地制定的指标一般都比较繁琐,而且有些是属于定性的,很难量化。有的运算非常麻烦,又不确切。有些不能反映本地特点,具体指标过多、过细,主题不突出,容易在操作中造成指标层层分解、行政达标、该抓的没抓好、不该抓的却大搞形式主义的弊病,损害农民利益。国内理论界和行政部门都同意用一套指标体系对现代农业水平进行定量评价,但在采用什么样的指标、指标数值的多少、指标数值的确定等问题上还有很大的分歧。对构建现代农业指标体系进行探讨,对理论发展和实践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在综合其他学者研究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依据当前现代农业建设的背景和内容,提出构建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应坚持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结构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综合评定的质量和实用效果。为此,系统结构的构建,一方面充分考虑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另一方面要以系统论、现代统计理论以及相关理论和方法论为基础,科学合理地构建指标体系,以求规范,准确地反映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和发展要求。

2、简单、易操作原则。体系中的数量要适中,内容要简化,定量指标要与定性指标相结合,具有较强的可比性,并且数据要精准,具有可获得性。

3、层次性原则。现代农业的指标必须全面反映现代农业中的人力、产业、科技、装备、市场体系、效率水平等各个方面的特征。每一方面由一组指标构成。指标体系具有层次性,指标一般越向上越综合,越向下越具体,从宏观到微观层层深入,形成一个评价系统。

4、真实性和可靠性原则。系统指标的选择将充分考虑指标数据采集的可获得性和真实可靠性,并尽可能充分利用统计部门和相关行业的统计数据为指标数据,以保障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和揭示内容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5、完备性与相关性原则。农业是一个涉及科技、人才、市场、产业、装备制造等诸多部门的复杂系统,指标体系要全面地反映现代农业的主要因素。同时各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之间也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所以在构建指标体系过程中必须考虑到选取指标的完备性与相关性。

(二)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

1、评价指标体系的初选。在对我国农业发展分析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结合实地调研、统计的资料,按照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采取分析法逐步分析,直至可用具体的统计指标来描述和评价,从而初选出评价指标。

2、指标体系的完善。科学的指标体系是现代农业评价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初选的指标未必是科学合理的,因此有必要对初选的指标进行完善处理,一般包括单体测验和整体测验,单体测验即检验每个指标的可行性和正确性。可行性是指该指标的数值能否获得,那些难以取得准确资料的评价指标是不可取的,正确性是指计算内容、计算方法都应该是正确的。整体性测验是测验整个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性、完整性。重要性测验的一般用德尔菲法对初步拟出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匿名评议,然后剔除对评价结果无关紧要的指标,保留极具代表性的重要指标。完整性是检验初步拟定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否全面地反映了评价的目的和任务。

3、现代农业指标体系框架。依据上述的对现代农业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思路,在参考现阶段国内众多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经过严格的分层筛选,确定了整个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整个指标体系分6个一级指标和29个二级指标两个层次,如表1所示。

(三)指标体系解析

1、农业基础建设及物质装备水平指标。农业基础建设及物质装备水平指标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基础和保证,农业基础建设和物质装备水平决定了现代农业建设的水平。单位耕地农用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比重、劳均用电量、农村每平方公里公路总历程反映了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数值越大说明现代农业建设的基础水平越高。而现代农业的发展是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发展模式,是实现对资源可持续利用。沼气与太阳灶的普及率、水土流失面积比率、森林覆盖率越高,自然灾害成灾率越低说明现代农业建设的可持续程度越高。以上8个指标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和手段,这些指标与现代农业的发展程相关性,反映了现代农业的基础和水平。

2、农业产业化指标。农业产业化是商品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升农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所以农业产业化的核心就是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即投入产出水平的提高。粮食产量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所在,现代农业产业化的提升必然表现在粮食产量的增加。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与农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反映农业发展的总体水平,而农村从事农业生产人员占农村人员的比重是反映农村人口的就业结构。在加速经济发展和社会经济现代化过程中,现代农业程度越高,必然表现为农业增加值的提高、农业总产值比重的增加、农业从业人员的减少,以上5个方面是从农业产业化角度反映了现代农业的发展状况。

3、农业科技指标。我国人口众多、耕地不足,受到资源与环境的双重制约,面临国际国内市场的双重挑战,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在于加快农业的科技创新的步伐,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力度,提高科技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贡献率,加快农业的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提高农业机械的作业化程度和农村的信息化水平。农业科技贡献率、农业RD经费占总收入比例、年度新技术推广面积比率、农业机械化作业程度、电脑普及率等5个指标反映了现代农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4、农业投入水平指标。长期以来对农业的投入不足是造成我国现代农业生产落后的主要原因,随着城市反哺乡村、工业反哺农业战略的推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面临着又一次重要的机遇。加大对农村教育和基础建设的投资,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改善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同时给予种粮补贴、粮种补贴和购置农机具的补贴力度提高农民参与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所以农村教育投资比率、农村基础建设投资比率、种粮补贴、粮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的力度反映了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5个指标的高低与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呈正相关。

5、农业市场化水平指标。现代农业的重要特点是农业的市场化和商品化。所以农业的商品率是反映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指标,该指标是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产品农业向商品农业转变,由自给自足向商品化转变的重要方面,很具代表性。农产品综合商品率、农副产品加工率、农副产品创汇能力反映了现代农业的市场化指数与现代农业的发展呈正相关。

6、农业人才指标。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强化人力资本,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努力造就现代农业的科技人才队伍。农业科技人员占劳动力比重、成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比重、年度培训农业科技人员比重的大小是反映参与农业生产的人员的素质的高低,参与农业生产的劳动者素质越高反映了现代农业生产水平越高,二者呈正相关。

总之,现代农业是包含投入机制、产业、农业装备、市场体系、科技与人才等的综合性建设。从系统论的观点看,现代农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全面了解其要素、背景、结构、功能等各个方面。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现代农业发展的发展要素、背景、结构及功能都将发生变化,所以现代农业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张红宇.要合理选择现代农业的实现路径[J].政工研究动态,2006(7).

2、高焕喜.简论现代农业[J].山东农业,2003(4).

3、黄传武,唐任伍.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困境和途径[J].经济纵横,2006(8).

4、刘巽浩.回归低熵化,还是走向现代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1).

5、张术环等.农业现代化内涵浅析[J].农业经济,2004(11).

第7篇:现代农业科学化范文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充分利用科技创新成果,推广新技术的有效应用。科学技术通过对生产力诸要素的物化,使生产力发生质的变化。科技创新在农业生产中可以提高劳动者的能动性,同时,转化劳动者的技能;科技创新加速了劳动手段的现代化,加速了劳动资料的物化,使生产工具更加便捷先进;科技的飞速发展也使劳动对象的效能得到提高,促进劳动对象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科技创新使农业生产工艺流程更科学更先进;科技创新还可以使生产要素达到最优组合,使农业生产过程的组织形式更加科学合理;科技创新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改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方法和农业生产经营手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的不断突破与应用,科学技术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不断增加,新技术成为现代农业的先导和发展动力。近年来的基因技术、生物工程技术、遥感遥测技术、耕作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精准农业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以及激光技术等最新科学技术方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使现代农业的增长方式由单纯地依靠资源,转到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方向上来,使单位农产品产量得到了提高,农产品品质得到了改善,劳动强度减轻,并节约了能耗,改善了生态环境。现代农业的科技创新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向前推进的,是人类更好地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手段。

2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现状

2.1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成就

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技术获得了长远的发展。农业科技体制不断深化,科技投入持续增加,重点农业科研院所的建设加快,并逐步形成了庞大的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队伍;下大力气加快重大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农业技术创新的推广模式和服务方式不断创新;积极鼓励和发展农村各类专业技术协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组织,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农业技术;不断提高农民文化科学素质,农业科技基础和实力显著增强,现代农业技术与常规技术结合不断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国家统计局的《关于2011年粮食产量数据的公告》指出,2011年全国粮食单产达到5166公斤/公顷,总产达到57121万吨,已经达到了丰年有余的水平。

2.2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21世纪,我国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加速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和产业化进程,满足新阶段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将是我国农业现阶段的重要任务和历史使命。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一是先进、适用科技成果的推广,满足了农村与农业生产一线的科技需求,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和推广,推动了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二是通过广播电视讲座、现场示范、科技宣传、技术咨询、科技下乡等多种途径,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把科学技术送到农村的千家万户,提高了农业的科技文化素质;三是科技产业化推进了科技体制改革,经过多年的努力,农业科研单位创办的科技企业管理逐步规范,科研与开发形成了良性循环,增强了科研单位自身实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加快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但是,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仍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一段距离,我国农业科技成果最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科技成果适用性较差,一些农业科技成果不能直接应用于生产,可行性差,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进展[4]。

2.3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制约因素

目前,我国农业资源方面利用率、生产效率、劳动产出率偏低、生产和经营方式较落后,其产生的主要的原因。

(1)农业科研部门提供的科技成果科技含量低、欠成熟,真正具有推广价值的成果不多,大量成果均属无效供给[4]。这又归结于我国现阶段农业科研管理体制,我国目前还是政府主导型,不是市场主导型,计划经济色彩仍然贯穿于农业科研中从选题立项到推广应用的整个过程,结果就是选题与生产实际需求脱节。

(2)农民采纳新技术的条件和能力有限,对农业科技的有效需求相对不足。农民是农业技术的最终需求者,但要使农业技术顺利地推广到农民手中,就农民本身来讲也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低,接纳新技术的能力差;同时,农民采用新技术的机会成本如果太高,他们也会消极对待农业技术科技成果;此外,我国农业经营规模小,耕种的土地分散,不利于农作物的田间管理,不利于农户采用新技术。

(3)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三者之间缺乏良好的合作机制。我国的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和农业推广三部门在促进我国农业科技进步方面应该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但由于各种原因,三部门各自为政、各行其是,难以形成整体优势。

3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对策

3.1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原则和方向

3.1.1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基本原则

利用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推动现代农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其核心是全面落实邓小平同志关于“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思想和江总书记提出的“中国农业问题、粮食问题,要靠中国人自己解决,这就要求我们的农业科技必须有一个大的发展,必须要进行一次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等指示精神,把农业科技实力变成现实的第一生产力,使我国的农业科学技术迎头赶上国际先进水平,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根据国内外农业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我国的政治、经济、科技发展现状,借鉴世界农业科技的发展趋势,我国实行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我国当前面临耕地减少、人口增多、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决定了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路径选择时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2)高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组装配套原则。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高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组装配套,既有利于农业高新技术充分发挥其技术功能,又实现了经济效益最佳、成本最佳。

(3)引进技术与现有技术相结合原则。既坚持推广我国已有的成熟技术,又重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既有利于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又能做到投资少、见效快。

3.1.2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方向

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要围绕世界农业科技创新的新趋势,形成适应各地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创新模式,加快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

(1)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要向综合化迈进。21世纪农业科技将在探索农作物、林草业、畜禽、鱼虾等动植物和微生物生命活动奥秘,以及挖掘生产潜力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从而使高产、优质、多抗和高效目标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同时,现代农业科技要与其他众多门类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经济科学不断渗透、交融,从而形成新的科学交叉点和生长点,拓宽农业的领域。

(2)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突破带来了农业知识经济领域的扩展。现代农业将由动植物向微生物,农田向草地森林,陆地向海洋,初级农产品生产向食品、生物化工、医药、能源等多种产品生产方向拓展,形成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产生一批新的高技术产业群。

(3)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将成为21世纪的两个支柱产业。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新材料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主导21世纪产业的基础性技术将会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并呈现出相互渗透,齐头并进的新局面,而生物技术产业和信息技术产业无疑将会成为21世纪举足轻重的两个支柱产业。

(4)可持续发展农业技术体系建设越来越受重视。可持续发展农业是兼顾生态、技术和社会经济效益并具有持久性发展能力的集约化、多样化、综合化农业发展和经营的体系,能围绕防治污染、保持生态平衡、节约与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资源再生潜力,支撑农业持续发展,因此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上建立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技术体系。

(5)农业科技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将大大加强。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以及农业新技术革命的推动,国际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愈来愈频繁,协作攻关的项目和规模将会越来越大,从而加快农业科技发展的国际化。未来的国际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方式能对农业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进行综合研究和分析,而且技术交流和新技术转让将会更加制度化,将建立起更加持续发展和平等的国际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

3.2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对策建议

(1)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强度和工作力度,建立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宏观调控体系。改革开放以来历年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充分说明了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农业的高度重视,要求各级政府部门要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首先,政府应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宏观调控体系,确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府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模式,支持重点建设和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建立农业技术创新的投入支持体系[6]。其次,要增加政府对农业科技研究和开发的投入,各级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应确保高于财政收入的年增长速度,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国家财政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强度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同时,各级科技三项经费的30%以上用于农业科技,政策应确保落实,以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创新的经费总量[7]。再次,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重点,应向具有研发能力的优势机构和新时期农业发展需要的专业倾斜,通过政府投入导向,引导研发机构布局和专业结构的调整。

(2)实施人才战略,提高农民素质确立“人才强农”的基本国策,解放思想,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科研观念。针对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新情况,研究新对策、寻找新策略,用长期、动态、战略的眼光去研究市场,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人廉我转”的创新思路[8],培养多层次农业科技人员;农村中小学应根据本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特点,开设一些农业相关的理论和实践课程,加强学生的劳动技能;建立健全农民职业教育体系,利用各级各类农业教育培训资源,逐步建立起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和健全的培训制度,利用发挥现有资源优势以及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中等农业教育要重点扶持农村急需而又薄弱的中、初等专业技术教育项目;高等农业教育要坚持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方向,为农村输送更多“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永久牌”农业技术人才。

(3)将农业科研与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使农业科技研发与农业生产经营融为一体,必须克服传统的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经营相互脱节的弊端。结合区位优势,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本着因时、因地、因物制宜的原则,面向市场需求,优化和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做到以当地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做到农业科研与生产的实际需求相结合。

(4)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作为科研成果转化的突破口农业科技示范园,就是以农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农业院校及技术推广单位为技术支撑,在具有一定产业优势、经济相对发达、交通方便的区域,引进国内外优质品种和先进的高新技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对农业新产品和新技术集中投入、集中开发[8]。同时要供群众参观学习,不断扩大技术应用的社会影响,使农民群众看到技术应用的效果后跟着学、跟着做,产生辐射效应,以此推动农业现代化。农业科技示范园,可以说是科技走向千家万户的紧密结合点,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兴组织形式,农业科技示范园的迅速发展,对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起到了较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尤其是在推动农业科技新成果转化应用、探索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模式途径、提高农业和基层技术人员对技术的吸纳能力等方面成效显著。

(5)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把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推进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提高农业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制定指导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性文件,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加工或流通型龙头企业。创造良好投资环境,广泛吸收社会资本和国外资本参与,加快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高科技、精深加工型龙头企业。促进农村非农产业向城镇集聚,企业和龙头企业到小城镇发展,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4结语

第8篇:现代农业科学化范文

【论文摘要】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当前和以后一定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发展农村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是促进生产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改善生态环境关键措施,是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本文就发展现代农业的科学内涵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以及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措施进行了论述。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着力点。发展现代农业为新农村建设夯实产业基础,是当前和以后一定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各项部署,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全局,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保持和扩大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良好态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奠定重要基础。

一、科学地认识现代农业的内涵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

1.现代农业的科学内涵

人类农业的发展,大体要经历自然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智慧农业四个阶段。现代农业是对传统农业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创建智慧农业的前提和基础。wWW.lw881.com目前比较科学的提法是:现代农业是以现展理念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为支撑,运用现代经营形式和管理手段,形成贸工农紧密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的多功能、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现代农业就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现代新型农民发展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的发展更加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更加依靠现代生产要素的引进使用,更加依靠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更加依靠多种产业的协调发展,更加依靠劳动者创新,创新将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现代农业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涵还将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正确理解现代农业的内涵还必须科学地认识其特征。现代农业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生产机械化。充分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的手工劳动,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实行机械作业,从而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二是农业技术科学化。是指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以达到提高单产,提升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逐步提高科技对农业增产的贡献率。三是农业增长方式集约化。农业增长方式要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摒弃传统的粗耕简作,推广现代的精耕细作,农业增产的基点转到以挖掘内部潜力,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档次,提高综合效益,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四是农业经营循环的市场化。市场成为农业经济运行的载体,农业各生产要素的配置都必须通过市场来实现,要面向市场组织生产。五是农业生产组织的社会化。现代农业要求农业生产与流通活动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必须和社会上的有关部门、市场主体有机地联系起来,并要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提高这种依赖程度,以达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提高劳动生产率。现代农业的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它排斥生产的小而全和封闭型经营状态,要求按专业化分工组织生产,走开放式经营的道路。六是农业生产绩效高优化。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它的高优化,这也是相对于传统农业的优势所在。七是农业劳动力智能化。劳动者是生产力构成中最具基础作用、最有活力的因素。他对农业增产增效的贡献,占有相当的比重。无论是增长方式的转变,还是生产绩效的提高,都依赖于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水平,既是现代农业的目标,同时也是要实现目标的可靠保证。八是农业发展产业化。现代农业要求农业发展必须拉长产业链向纵深延伸,不能局限于农业内部要着眼于农业产业的深加工。农业发展要向农业深加工争效益,依托龙头产业实现农业产业化运营。

2.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

面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局面,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1)发展现代农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制约,面临国际和国内市场的双重挑战,必须着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优化结构和布局,集约节约使用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减少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农业生产手段、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的现代化,把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真正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步伐,有利于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优化农村经济结构,集约使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竞争力,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引进工业技术成果,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增强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发展现代农业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无论是保障粮食安全,还是促进农民增收,无论是应对国际竞争,还是持续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解决农业的深层次问题,都必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是发展农村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是促进生产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改善生态环境关键措施,是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

(3)发展现代农业是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实现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根本目标和中心任务。近几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恢复性增长,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但是增粮增收的基础还不稳固。从现在面临的制约因素和未来的发展要求看,只有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才能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从根本上夯实增粮增收的基础。发展现代农业,不仅能够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综合效益,直接增加农民收入,而且能够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拓展农民就业空间,实现多环节增收。

二、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建设现代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同时又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将贯穿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全过程。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我国农村地域辽阔,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因此都要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从最有利于农民、最需要解决、最有条件解决的问题着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防止脱离实际、急于求成,确保现代农业顺利发展。

1.积极探索推进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形式。要针对目前农业经营规模小、经济效益差的实际情况,在坚持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和统分结合的基础上,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突破区域、产业和所有制的界限,引导农户和龙头企业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扩大农业的外部规模,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因地制宜采取有效可行的形式来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2.继续深化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在保证粮食稳定发展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一要积极发展优势产品和特色产业。继续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推进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大力发展优质专用粮食生产;二要大力发展水产业。加强水产良种体系建设,提高品种改良水平和良种覆盖率,推广生态健康养殖理念、养殖方式和管理技术,扩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加强水产养殖品种病害防治;三要着力提高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发展粮油、果蔬、畜产品、水产品等农产品加工业,培育龙头企业,逐步形成一批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群,注重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3.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努力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必须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要把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作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一是重视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队伍建设,适当增加科研经费,充分发挥他们在推广应用农业技术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二是推进和完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使之成为推广应用农业科学技术和优良品种的重要基地。三是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使他们了解和掌握相应的农业实用科技知识。

4.强化农业生产标准化,切实抓好农产品安全生产。一定要逐步增强农产品标准化和安全生产意识,逐步建立健全农产品检测检验机构,严格实施农产品质量标准,加强对农产品的检验和检疫工作,注重农产品安全生产管理,确保农产品能够顺利进入国内外市场。

5.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促进农村人口转移。推进城镇化和农村人口转移是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的客观要求。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积极引导,使乡镇企业和农产品交易市场相对集中,逐步扩大城镇规模,把较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加工、流通和服务领域。同时要改革户籍制度,对在城镇有固定住所和稳定生活来源的农村人口应允许就地登记落户,鼓励他们进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并在就业、教育等方面享受当地居民待遇,加快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从而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第9篇:现代农业科学化范文

关键词:西部;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意义

中图分类号:F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374(2013)03-0047-04

1农业科技园区的兴起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科技园区的概念开始出现并进入实践。1947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提出了建立大学研究园的设想,1951年该校规划和建设了斯坦福研究园。由于政府支持及多方配合,形成了政府、大学、科研单位及企业紧密合作的运行机制,逐步成为世界一流的高新技术设计和制造中心,即世界闻名的“硅谷”。60年代以后,建立科技园区的理念和模式逐步被许多国家和地区所接受,开始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探索推进高科技产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和模式。

在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兴起及快速发展有其历史必然性。一方面,建设农业科技园区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另一方面,建设农业科技园区又是我国农业发展进程中的客观要求。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农业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我国农业生产方式逐步由传统粗放型向现代集约型转变,农业科技园区作为现代集约型农业和高新技术示范的窗口随着农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应运而生。1988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我国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从而拉开了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序幕!20世纪90年代初,为了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我国政府作出了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决策,农业科技园区开始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起来。1991年以来,国务院先后批准建立了5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世纪90年代末,从面向21世纪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战略要求出发,国家科技部和教育部决定从国家层面联合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2001年3月,评审和认定清华大学科技园等22所大学为国家大学科技园。2002年4月,又评审和认定北京理工大学等21所大学启动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在这43个大学科技园中,其中26个位于部级高新区内,2家部分在国家高新区内。

2000年3月,国家科技部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根据《农业科技发展纲要的总体布署》制订了《农业科技园区指南》和《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试行)》。明确提出“十五”期间我国将建立50个部级农业科技园区。2001年国家科技部批准山东寿光等21个农业科技园区为部级农业科技园区(试点);2002年4月又批准了宁波慈溪等15个农业科技园区为第二批部级农业科技园区(试点)。至此,我国又有36个部级农业科技园区,其中,东部地区12个,占33%,中部地区11个,占30%,西部地区13个,占37%。2006年,我国拥有各类农业科技园区5000多个,其中部级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1个,第3期贺贵柏:试论新阶段西部地区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战略意义部级农业科技园区36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综合开发高新技术示范区600多个,省级各类农业科技园区1000多个,已初步建成国家、省、地区(市)、县(区)四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体系。目前,全国已建立了65个部级农业科技园区。十年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受到了地方政府、科技界、农业界、企业界和广大农民的普遍赞许和欢迎。可以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与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2新阶段西部地区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战略意义

农业科技园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涌现出来的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可以说,农业科技园区是一个以现代科技为支撑,立足于本地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按照现代农业产业化要求组织生产和经营,以构建现代新型的农业新技术研究、开发、引进、示范和转化为主体的在特定范围内建立起来的科技创新型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现代多功能农业产业开发基地。建立农业科技园区的主要目的,就是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促进科学技术与现代农业生产与开发的有效结合,进而加快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进程。

建设农业科技园区是我国发展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探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新模式、新途径、新路子。“十二五”时期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机遇期,特别是西部地区,抓好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对于培育和壮大特色高效优势产业,发展品牌农业,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经营机制创新,引领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缩小西部地区与中、东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差距,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2.1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加强西部地区现代农业科技支撑的需要

要解决西部地区农业科技创新受需求不足与供给不足的双向约束问题,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积极探索走出一条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新路子。农业科技园区是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和形式,是现代农业新技术研发、引进、示范与转化的平台。从经济学角度看,农业技术创新是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重新组合。农业科技园区技术创新的重点,主要是通过农业新技术的引进、集成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以解决园区及周边地区农业生产及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从而带动区域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科技园区技术创新的主要途径,应以农业新技术的引进、集成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开发为主。西部地区建立农业科技园区,通过探索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多样性,从而建立起符合园区实际和适应当地农业生产和产业发展需求的技术创新模式。特别是建立起“技术引进+技术示范(推广)+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产业化”的发展模式和机制,可以有效地增强农业科技园区新技术新成果的展示能力、引进能力、应用能力、转化能力、技术集成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以及增强技术的产业支撑能力,从而增强园区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引领能力。实践证明,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加强西部地区现代农业科技支撑的需要。

新阶段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新阶段是全面贯彻落实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西部地区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必须准确把握新阶段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特征和需求,进一步提升和强化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科技支撑、示范带动和服务企业作用,积极探索建立园区伙伴联盟等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园区在推进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及统筹城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9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加快西部地区农村新型人才培养和促进农村科技创新创业的需要

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和善经营的农村新型人才。西部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加快培养新型人才,千方百计促进农村科技创新创业。实践证明,农业科技园区既是现代农业新技术引进、示范与应用的平台,又是现代农业生产者、管理者和经营者的培训基地。西部地区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主要针对园区及周边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和主导产业的发展和农村人才市场的新需求,通过创新人才培训模式,进一步强化了园区的人才培训职能,不断完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从而增强园区新型农民的创业增收和致富能力。

2.10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加快西部地区农业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需要

现代农业是开放性的农业。实践证明,农业科技园区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基地和平台,又逐步成为我国农业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实验区和示范区。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比较滞后,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农业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力度不够。西部地区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顺应了世界农业科技革命的发展趋势和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通过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西部地区农业发展提供了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新平台。面对新阶段农业对外开放的需求,园区通过不断创新管理机制和经营机制,有利于加强农业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一方面,注重围绕特色优势产业、主导产业发展引进国外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另一方面,又要积极参与自主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千方百计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加强西部地区的农业对外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1] 蒋和平,辛岭.建设中国现代农业的思路与实践[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1:24―37.

[2] 陈阜,王强.农业科技园区规划理论与实践[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1:47―53.

[3] 张晓玲.中国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2: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