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商行企业文化建设范文

农商行企业文化建设精选(九篇)

农商行企业文化建设

第1篇:农商行企业文化建设范文

农信社改制农商行后要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并且牢固地占领自己的金融市场,就必须创造出完美的企业整体形象,努力建设自身的企业文化。文章对农信社改制农商后企业文化具备的主要特征、农信社改制农商后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以及如何打造农信社改制农商后企业文化进行了分析探讨,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农信社改制;农商行;企业文化

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信用社顺应发展大势,纷纷进行了农商行改制,其服务地方经济地位和作用将更加地凸现出来。但是在新形势下,农信社改制农商行后要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并且牢固地占领自己的金融市场,就必须创造出完美的企业整体形象,努力建设自身的企业文化。笔者试就农信社改制后的企业文化建设进行分析探讨。

一、农信社改制农商后企业文化具备的主要特征

随着当今时代的发展,农信社改制农商行已成为农村金融改革的必由之路。企业文化是农信社同时也是农商行发展的核心内容,农信社在长期的发展和积累中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突出个体性。农信社企业文化是长期在实践中形成的,与其它金融企业有不同的特征。因为农信社是以“三农”(农村、农业、农民)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合作金融企业,这是由农信社自身特点所决定的。因此,农信社改制农商行后,也必须紧紧围绕“三农”,高举支农旗帜,突出“支农”特点,无论是在企业精神、服务宗旨、服务理念,还是在形象识别系统、员工用语等方面,都必须突出“农”字,建立个性鲜明、品牌独特的企业文化。

2.讲求目标性。企业文化是每个企业出奇制胜的法宝,也是最能体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独(特)”的服务特色、服务理念以及最高形式的指导思想和服务理念、经营目标的本质要求。农信社改制后,各级领导者必须牢记自己企业的文化内涵,始终坚持这一宗旨和原则,团结和带领全体员工凝心聚力,团结奉献,让大家更加清醒地懂得自己企业的经营目标和努力方向,将实现企业目标自觉转化在每一位员工的行动上。

3.体现时代性。农信社改制农商行后,业务不断发展,管理经验不断丰富,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体现现代金融的风貌,与时俱进,一方面要能够完整地体现农信社传统的优秀的企业文化,反映代代相传的优良品质和内涵;另一方面,也要能够充分体现出当代金融的高品质、高科技的特点,既要注意文化的传承,也要积极开拓创新,还要科学预见未来的发展。总之,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注入不同的“正能量”和不同的内容,才能使企业文化永葆活力,长盛不衰。

二、农信社改制农商行后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

1.确立农商行之“道”。农信社改制农商行后,经营理念和经营发展战略都要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规划和部署,通过大力推动企业文化去实现。因此,笔者认为,要从以下方面去努力:(1)要进一步确立经营理念。首先,要准确把握体制机制转型之后企业的经营理念有了根本的提升,特别是要重点关注核心、主体以及基础这三个方面。要进一步提升企业文化的凝聚、激励与规范的功能,将广大员工的思想和工作热情都凝聚到实现企业的中心目标上来。“心往一想,劲往一处使”,凝心聚力,奋力拼搏。其次,要根据农商行的业务中心、各阶段的工作目标、新形势的具体要求以及员工的思想情况,“接好地气”,深入调查研究,高度概括、总结、提炼出农商行科学、鲜明的经营理念,做到既简明扼要,文字精炼,又突出重点,具有强烈的向心力。第三,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将经营理念确定下来,从而使广大员工行动有指南,工作有方向。(2)要进一步制定和实施农商行经营发展战略。农信社改制农商行后,要摸清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举一反三,制定切实可行的经营战略,同时要达到标准化、科学化。积极引导广大员工将实现预期目标的努力落实在日常一点一滴的工作中。在制定和实施战略目标过程中,一方面,要认真把握超前性与竞争性,要使战略目标的制定建立在切实可行并且有一定难度的基础之上,充分调动员工“跳起来摘桃子”的工作热情,从而取得各项工作的预期与成果;另一方面,在制定战略目标时必须将社会效益与自身效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基础上确保自身效益的提高。同时,要将战略发展目标层层分解,逐一落实。通过推动每个部门、每个二级单位分目标的完成,确保总目标的实现。

2.打造农商行之“魂”。农商行之“魂”就是农信社在长期的经营管理活动中所形成的精神,也是广大农信社员工积极追求和探索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以及所信守的经营宗旨、职业道德规范的综合反映。在长期的发展中,农信社一贯提倡的“民主办社,灵活经营,高效廉洁,优质服务”,充分体现了农信社的企业精神,同时也体现了农信社业务经营的内涵。农信社改制农商行后,首先,要进一步发扬农信社的优良传统,切实做好每一位员工的思想工作,提高他们自觉融入建设与打造农商行文化的每一项工作中,不断地从理性的高度加以提炼与升华,从而逐步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农商行企业精神。其次,要从本单位具体的物质文化状况出发,认真总结自己的产品、服务、制度等,将传统文化与进一步体现时代精神风貌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宣传和表彰先进人物,树立标兵等实际工作,打造适合自己单位发展的企业精神。第三,要开展形式多样、方法多变的工作,通过行歌、行徽、行服、行旗等建设和培养具有自身特点的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第四,在农商行精神的表述上,要避免与其他企业雷同,要针对自身的特点,注意语言的准确鲜明、突出内涵。第五,要大力加强农商行精神的宣传与教育,让每一位员工都深深懂得农商行文化与农商行精神与自己同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使农商行文化与农商行精神在广大员工心中生根开花。

3.塑造农商行之“形”。首先,要精心营造一个优美的工作环境。一方面真实地反映了农商行的形象,另一方面也是广大顾客对农商行的第一印象。农信社改制农商行后,应投入一定的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科技装备,进一步绿化公共环境,全面改善员工工作条件,让每一位员工都能够为工作在农商行这一个大家庭而自豪。其次,要推出更多、更好的优质产品。精心打造牢固的支农品牌和特色业务品牌,树立优良的形象。如信用工程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都是过去农信社叫得响的品牌。第三,要创造良好的服务。优质的服务是提升农商行内涵、吸引更多的顾客慕名而来最好的“利器”。因此,要全面制定服务规范,严格要求每一位员工都能够按照规范来开展服务,在举手投足、言谈话语之间,点滴小事之中,都能够展示农商行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为客户着想的企业精神、企业文化、企业形象。第四,要大力培养优秀的服务标兵与服务能手。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对广大员工的语言、行为、文字等方面进行训练,尽快提升他们的整体素质。

4.完善农商行之“本”。一切“以人为本”,农信社改制农商行后,企业文化建设的道、魂、形也得靠人去体现。首先,要加强员工思想政治教育,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爱国、爱党、爱行以及勤俭节约、诚实守信等教育融入到农商行文化、精神建设中来。根植于每一位员工的价值观念中,从而打牢企业发展的基础。其次,要建立“育人”机制,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用人原则,“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强化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将广大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极致。第三,要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树立身边的优秀员工,带动广大员工发挥“正能量”,进一步确保农商行精神的体现。

三、农信社改制农商行后建立企业文化的主要途径

1.进一步加强观念文化的建设,积极培育广大员工正确的价值观念。首先,要加强对广大员工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从而使每一位员工都能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明辨是非,反对“”,开拓创新,拼搏奋进。其次,要积极培养和打造农商行整体的价值观,通过树立农商行正确的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企业形象,引导广大员工积极向上,为农商行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2.进一步加强行为文化建设,全面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首先,要在广大员工中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要让广大员工都建立起明确的“底线”意识,哪些是自己应该做的,哪些是绝对不能做的,“不越雷池一步”,以农商行共同的价值观、道德观、行为观约束自己的行动,建立现代金融新型的人际关系,从而使农商行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其次,要加强广大员工的技术、业务培训。当今时代,“学习者胜,学习者强”,只有使广大员工掌握了各方面的知识与技术,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第三,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将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有效地统一起来,形成农商行的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将管人与管业务、管工作与管思想统一起来,将农商行文化、农商行精神、农商行形象融入到管理科学中,推动农商行的各项工作步入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的良性发展轨道。

3.进一步加强精神文化建设,有效地确立凝聚职工的精神支柱。首先,要组织广大员工认真学习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刻领会党和国家在金融领域的各项政策,积极引导员工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其次,要积极占领员工的业务文化阵地,通过丰富多彩的业务文化生活,培养广大员工的审美情趣和活力四射的精神风貌。

4.进一步加强物资文化建设,建立与完善职工生活的优良环境。首先,要在办公设施、营业场所、集体宿舍、文化娱乐、工作条件等方面加大资金投入,让每一位员工都能够为自己是农商行职工而感到自豪。其次,要扩大社会影响,利用电视、报纸、微信、微博等多种舆论工具,扩大知名度,增强影响力与渗透力。第三,要积极参与社会慈善事业,每年要拿出一定的资金,投入公益事业,树立美好的社会形象,从而使农商行得到全社会的认同,同时也使农商行的企业文化建设进一步发扬光大。

作者:乔志军 单位:晋中经济开发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第2篇:农商行企业文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特色企业文化

《道德经》中“天下万物无生于有,有生于无”告诉我们:“无形的东西往往比有形的东西更重要,一个企业没有文化,就是没有灵魂。”一个具有璀璨企业文化的企业其生命力必然是强大无比、仄仄生辉,璀璨的企业文化犹如神奇的魔力,使其员工在其金色闪光下游刃有余、不遗余力的工作,使企业与其合作伙伴拥有“义结金兰”、攻不可破的合作关系。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一张华丽明信片成就魅力无穷的企业,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曾说“企业的竞争是文化的竞争,唯有高扬品质高雅的企业文化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1]”。各省农村商业银行于2012年改制成立,要使农商行在在众多同行业中取得优势地位,必须构建独具农村商业银行特色的企业文化。

一、农村商业银行特色企业文化之解读

人作为一种社会存在,他们时刻都要有一种文化来调节和规范自身的行为。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经营理念、价值体系、历史传统和工作作风,表现为企业成员的整体精神、共同的价值标准,符合时代要求的道德规范和追求发展的文化素质,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灵魂。现代企业文化的作用机理,主要是协调和激励,协调机制着眼于职工自身的能动性,则赋予人们以共同的价值观和思维、行为方式,是一种柔性的潜移默化的协调;激励机制在社会责任、企业的目标支持下为职工满足自我实现的愿望提供了手段。

农村信用合作社银行之所以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引进先进的法人治理、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来经营管理,是为了紧跟时代节奏,适应发展要求。但是农村商业银行也具有自己的特色文化——以“农”为基点、以“农”为核心又包涵开拓创新的企业文化。这一特色是由它最初创立的目的是为农村、农民、农业服务决定的,其经营网点主要遍布于中国广阔的农村,主要客户是被看成弱势群体而又是刚刚崛起的新时代农民。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推进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村商业银行承担着农村与城市之间主要金融业务往来。开拓创新企业文化精神是使它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支柱。

二、构建意农村商业银行特色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第一,农村新形势呼唤农村合作银行拥有新的企业文化。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巨大成功,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经营逐渐展开,农村的信贷业务骤增,农村商业银行必须适应这种新形势以良好的“法人治理”现代企业文化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第二,激烈的国内外金融市场竞争更需要我们搞好企业文化建设,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和信誉,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第三,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农村信用社的后身,既继承了农村信用社“支持三农、服务三农”的历史责任,也保留了农村信用社单纯、封闭和乡村化的“企业文化”[2],在这种文化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员工是不堪一击的、老化的、没有战斗力的,因此,我们必须塑造一种新的企业文化来做为农村商业银行全体员工的最高行为标准和规范,为农村商业银行健康快速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构建独具农村商业银行特色的企业文化

《金融时报》的记者在2003年对全国金融系统企业文化建设座谈会所做的短评已经指出:对深切体验着金融改革与开放的带来的文化大震荡的国内大多数金融机构,特别对于进行公司治理的国有商业银行来说,企业文化还像一只芳香扑鼻、色泽诱人的大苹果,想吃却不知如何下口[3]。十几年探索之后,中国的金融企业文化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我们农村商业银行创建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借鉴资源,但只靠借鉴远远不够,事物各有千秋,关键我们自己还要据实进行企业文化创新。

(一)“爱”字当头以人为本,“农”字为中心扬职业道德,培育诚信文化,树我农商行良好信用形象

以人为本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以人为本可浓缩为三个字,那就是“要爱人”。常言道“大爱无疆”,爱是一切困难的软化剂。对于我们农村商业银行爱要从两个方面出发:第一,爱我们的客户,融入乡村文化。招银较早推出了“客户是上帝、也是亲人”等理念,要求员工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给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农商行之所以以“农”字为品牌,是因为它服务三农,形象定位于百姓银行,区域定位农村市场,客户定位于广大农户;品种定位于农村小额信用贷款[4]农村商业银行的客户大多是农民朋友,通常人们对具有斤斤计较、爱贪便宜的小农思想的农民报以很大的偏见,难缠、愚钝、无知是对农民朋友的惯有的评价。理解农民,消除偏见,做好农民的理财管家,把当地的乡村文化融入我农村商行企业文化里面,这是农商行特色文化的一个方面。小额的品种贷款更需要农商行的员工耐心、细致的职业道德素养。第二,爱员工。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网点60%以上设置在经济、文化等落后的农村,相对于繁华的城市,农商行的员工的心理极为容易失衡,呈现出心情浮躁和情绪波动的状态。要守住员工的“心”,就要为员工创造一个和谐、舒适的文化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如知识竞赛、歌唱比赛等,其次为员工提供公平的竞争平台,形成“你追我赶、能者多得,兼顾大局的和谐文化氛围,创造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亲情化企业氛围。

(二)“改”字推进,完善经营制度管理,引进人才,培育创新文化

美国经济学家科特研究表明要使企业长寿并使业绩持续增长,必须建立与市场环境适应度高的企业文化,不断创新是银行基业长青的秘诀。首先、创新始于改革,农商行企业文化改革就要革掉脏乱的旧环境与精神面貌、粗暴的旧服务态度、封闭狭隘的旧思想观念,创立因地制宜的科学管理制度,如制定详细的卫生管理制度、与时俱进的礼貌礼仪制度和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等,以优美整洁的办公环境、员工整齐的仪表仪容、文明友好的态度服务于客户。其次“因您而变”,创新个性化金融产品,在客户的心目中树立起个性化特色形象,亲民便民利民,才能最大限度地赢得市场。如中行凭借丰富的外汇经营经验和完善的全球网络,成为外汇业务的首选,以此为鉴,要使“农民发家致富就找农商行”成为农民的口号,我农村商业银行也要凭借覆盖中国99%农村经营网点及企业雄厚的实力把农村小额信贷业务办成独具特色、不可取代的金融产品。

企业培育创新文化,重中之重是“引进人才,培育人才、重视人才。”首先,培育杰出的银行家,《创造卓越》一书指出领导者应具备应变力、敏感力、忍耐力、远见力等品质,既是战略策略思考家,又是企业文化的培育者。在花旗发展历程中,先后有10多位总裁为花旗的存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农商行因主要在农村经营信贷业务,容易被“与农民打交道不需要什么高深的谋略”的想法所蒙蔽,新时代的农民需要理财能手,并会自主的选择理财能手,因此农商行也需要具有“农民”思想的银行家作为领导者,这样农商行才能有绘声绘色的创新理念;其次,着力打造人才平台,疏通人才通道,构筑人才高地,彰显人才效应,这就要求农商行敞开胸襟、不苟一格加强、保持对外交流,引进专业金融与企业管理人才,加大员工培训力度,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三)以“稳”字求可持续发展,培育农商行企业风险管理文化

任何企业的未来目标都不是单纯追求规模无限扩大,而是追求规模与效益之间最好的平衡。实践过程中逐步培育成“稳健经营,持续健康发展”的风险管理理念是农商行的生存发展之计。作为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新形势的农商行,由于它的起点低、底子薄弱、人员素质较低、受农村经济影响大等先天不足,在目前其经营形势良好的情况下,更要放眼未来,注重提高风险意识和风险控制能力,使风险理念渗透到每一个操作环节和每一个员工日常行为中。首先,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要始终秉承“立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一理念,适时改善经营管理制度,调整发展方向,形成独具“农业”特设的风险防范管理文化;其次,加强法治化建设,使农商行的各项规章制度与国家的法律规章密切接轨,把法治理念融入到企业的风险管理文化中。最后,要加强与地方政府、村委会等基层组织的合作与交流,切实做到为农民客户“量体裁衣”开发新的金融服务产品,以便产品适销对路,防范风险发生。

参考文献:

[1]浅谈农商行企业文化.http:///newsinfo.asp?/=248.

[2]范英健.浅议农村合作银行企业文化建设[J].经济师,2009(8).

[3]胡迎春.国内外优秀银行企业文化借鉴与启示[J].2006,ADF第1期.

第3篇:农商行企业文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工商企业;土地流转;非粮化;南通市

中图分类号:F30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6-0423-03

收稿日期:2014-03-08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编号:2011BAD04B02);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博士后研究课题(编号:CIRS2013PD03);中国博士后基金(编号:2013M540974)。

作者简介:杨立(1983—),男,安徽涡阳人,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E-mail:yanglithu@163.com。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土地流转的鼓励和支持,同时出台了一系列支农和惠农的政策,加大了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和支持,并伴随着农产品价格上涨和产业结构调整等的影响,农业领域的投资吸引了众多工商企业的角逐,纷纷参与土地流转,进行农业生产和经营[1-4]。工商资本参与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如何?作为农民生活保障和农村发展的后备资源土地成了资本逐利的对象,是否会损害农民的权益?这些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讨论。笔者有幸参与了江苏省南通市工商资本参与土地流转情况的调研,该次调研主要采取案例访谈和问卷调查,其中问卷调查以农户为主,案例访谈以经营农业参与土地流转的工商企业主为主。本文以这一调研的成果为基础,对南通市工商企业参与土地流转进行分析,就工商企业参与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和政策建议作一探讨。

1南通市工商企业参与土地流转概况

1.1工商企业流入土地规模和租金

2012年南通市工商企业参与土地流转共有670户,共流入土地规模为17501.73hm2,约占全市土地流转面积的1089%,平均每家企业流入土地25.33hm2。据针对南通市农户调查问卷的样本数据统计,对532份农户有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南通市参加土地流转的农户有236户,主要流入对象是专业合作社(136户,占57.63%),其次是家庭农场(33户,占13.98%),再次是工商企业(24户,占10.17%),还有一部分其他流转形式(43户,占18.22%)。通过土地流出方和流入方的数据统计分析可知,南通市工商企业参与土地流转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对南通市的农业经营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南通市工商企业参与土地流转的租金和地块坐落位置、基础设施条件等相关因素相关,高的达3万元/hm2左右,低的在1.2万元/hm2左右,大多在2.25万元/hm2左右但这已经远高于当地从事粮食作物生产的净收入,工商企业进入土地流转提高了当地的地租。

1.2工商企业参与土地流转的主体经营情况

参与土地流转的工商企业以本地工商企业为主,参与土地流转的工商企业所从事的经营领域大多与农业生产和服务相关。由表2可知,流入土地的工商企业经营主体以种养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为主,休闲观光和农业市场化建设领域是未来重点发展的对象。

1.3工商企业流入土地的用途情况

工商企业流入土地的用途包括农业生产和非农业生产两方面。其中农业生产15651hm2,占89%;非农业生产1849hm2,占11%。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主要用于养殖、蔬菜生产和其他农产品生产,水稻和油料生产所占比例很低,不到1%;用于非农业生产的土地,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建设(1554hm2),土地闲置较少(表3)。由此可以得出,工商企业流入土地,主要用于养殖和经济作物种植,极少数从事粮食种植,“非粮化”现象严重。

投资主体经营领域企业数

(个)所占比例

(%)养殖17024.64纺织加工284.06农产品深加工9914.35种植业9814.20农贸市场81.16休闲观光8712.61零售业10.14休闲农业223.19设施农业598.55园艺202.90水产养殖7410.72农产品市场建设71.01能源开发利用71.01专业市场50.72其他50.72

用途类别面积

(hm2)所占比例

(%)农业生产水稻1530.87油料1530.87蔬菜303817.36养殖738842.22其他农产品491928.11非农生产基础设施建设1951.11其他建设15548.88闲置1000.57合计17500100.00

2工商企业参与土地流转的做法与优势

2.1三方互签合同,保障各方权益

工商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参与土地流转,是由农户、村集体和流入方共同签订合同。这一模式由村集体搭建农户与流入方进行交流的平台,同时也是流入方进行土地流转的重要参与方。其优势体现在,一是能够赢得农户信任,让农户更充分了解土地流转相关的信息。二是对于土地位置、基础设施条件等情况了解,能够推动较大规模的土地进行流转。在三方进行签订合同的过程中,涉及到三方利益的信息进行公开,避免了信息模糊,解决了出租方和经营方的困惑,保障了农户应有的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收益和权利。

2.2村集体主导,激活基础设施用地

工商企业进入土地流转必然要从事规模经营,然而农业基础设施功能齐全是从事规模经营的基础,由于多年来的分散经营,使得农田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水平落后,其服务功能难以满足农业现代化规模经营。另外,大规模的地块也将基础设施用地包含其中,成为流转土地的一部分。在法理上,农业基础设施用地的所有权属于集体所有,因而村集体成为基础设施用地流转的流出方是合理的。南通市大多工商企业流入土地的案例中,由村集体负责开发和建设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用地,并与工商企业签订流转合同,租金与农地流转的相同。这一做法既解决了工商企业经营农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同时凸显了村集体作为基础设施用地所有权拥有者的主体地位。

2.3发挥资源优势,打造农业产业体系

据统计,从事土地流转的工商企业有从事商贸、IT、旅游和建筑等行业,在流入土地进行农业经营时,工商企业不仅充分利用原有资本的优势,还充分发挥原有经营行业的资源优势,打造与农产品相关的产业体系[5-6]。如南通沃尔登商贸公司,主要从事商贸和物流行业,拥有自己的超市和物流公司。该公司负责人考虑到自身现有的物流、商贸资源优势和当前食品安全问题凸显的机遇,于是投资流入65hm2农地,种植瓜果蔬菜,通过自己的运输车队,直接运送到自己的超市进行销售,这样既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成本,又保证了蔬菜瓜果的安全和新鲜度。

2.4打造品牌,提升农产品质量

传统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模式,调动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提高了劳动效率,进而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然而在提升农产品的质量上进展缓慢。近年,我国屡屡出现毒牛奶、毒豇豆、带花黄瓜等食品危害现象,给民众的健康蒙上了阴影,给农业产业发展带来了隐患。南通市有一些企业家针对食品安全的问题,决定把握住机遇,投入到农业产业,既实现了自身产能过剩的转移,同时打造属于自己的农业产业品牌,把好农产品的质量关,让民众能够吃到放心的农产品,为打造社会食品安全贡献力量。江苏茧缘丝绸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则是抱着“把最好的大米留给海安人民”这一理想,在海安县大公镇流转土地33hm2,注册资金11800万元,打造农业科技现代化示范园区,实施防虫网覆盖、稻鸭共作、变频灯杀虫等措施,确保“金海安有机大米”顺利获得国家有机认证30hm2,并获得“中国金奖大米”称号。

2.5扩展农业产业链,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必然导致大量农民离开土地,寻找就业机会。然而一些年长者,由于受教育程度等条件的限制,难以在城市谋生,大部分地区的农业补贴和农地租金难以满足其日常的生活需求,需要有一份工作养家糊口。由于工商企业参与农业生产和经营后,不再从事简单农业种植工作,而是将种植获得的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处理,延长了农业生产的产业链,从而增加了劳动力的需求。位于海安县大公镇于坝村的南通新高果业有限公司,现有在职职工168人,其中高级农艺师2名、技术员6名,拥有农业部标准园核心基地80hm2,示范面积276.7hm2,保鲜库2000m3,年生产“秋月牌”鲜梨8500t,通过冷藏保鲜可常年供应市场。访谈中,该企业负责人提出用工难,在忙季时,需要几百人,现在基本上很难雇用到本地青壮年劳动力,雇用的工人大多来自周边的省份。

3工商企业参与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3.1土地流转准入和经营监管机制缺失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探索建立严格的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耕地准入和监管制度。”在实际的调研过程中,也发现建立土地流转的准入和监管制度势在必行,原因在于:一是大量占有耕地,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在实际的调查中发现,为了追逐更多的利润,大部分工商企业都不会选择种植粮食作物,多选择种植瓜果蔬菜或从事养殖产业,甚至有一些建别墅、挖池塘的损害耕地行为。二是缺乏长远发展规划,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从事农业生产必定要面临自然灾害的风险,一些不熟悉农业生产特点、盲目流转土地从事农业经营的工商企业,在亏损后选择退出,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和经营,还给村集体和村民带来经济损失。三是盲目追逐资本利益,忽视农民权益。一些工商企业进入土地的动机就是获得利润,简单地认为,付给了农民地租,土地就与农民脱离了关系,任由自己支配。

3.2土地细碎化程度较高,阻碍农业规模化经营

通过走访和调查,发现南通市农村地区土地分散,农户承包土地面积较小。这与当地地理、地形特点和丰沛的水资源有关,也与村庄的坐落有关,有些农民的宅基地与耕地连在一起,零散的土地分布增加了整合土地的投入,土地流转存在巨大的交易和交通成本,并且租赁的土地很难形成片区,阻碍机械化生产,制约了土地的规模化经营。

3.3从事粮食生产利润低,缺乏吸引力

通过流转土地来从事粮食作物种植的利润较低。根据调查获得的数据,以1hm2农地为标准对种植粮食的纯收益进行简单计算,年收益:8250kg(水稻)×2.9元/kg+6000kg(小麦)×2.2元/kg=37125元;年成本:18000元(地租)+12000元(人工、化肥和农药)+4500元(机械)=34500元。由此可以得出,种植粮食的1hm2农地纯收益大概在2625元。如此低的利润很难吸引工商企业从事粮食生产。

3.4农业社会化服务缺乏

当前南通市工商企业参与农业生产和经营仍面临农业社会化服务不足的情况。如养殖业生产需要的防疫技术与药物、牲畜粪便处理,种植业生产需要的晒粮、储粮空间与设备,电力的持续稳定供应,以及生产技术指导和经营平台的搭建等,阻碍了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和经营。

3.5促进土地流转良性发展的政策环境有待改进

南通市工商企业参与土地流转,在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方面,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往往一些政策的因素,阻碍了其发展。一是各级管理服务绿色通道应需完善。二是针对粮食种植的保险理培标准太低,目前交纳保险金112.5元/hm2,保险理赔上限为4500元/hm2。三是现有的土地政策,应敢于创新,如家禽的养殖场,多选择低效的一般农用地进行建设,不符合相关的法律规定,而在实际执法过程中也没有给予反对。四是工商企业流入土地的长期生产和经营问题有待研究。

4政策建议

4.1制定相应的土地流转经营监管制度

建议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成立工商企业参与土地流转的准入条件和经营的监督机构,由当地农民、政府机构及村集体等不同人员组成。制定相关的监管政策,设置工商企业流入土地的条件和经营方向,对流转的土地用途进行长期监督,引导工商企业合理、科学地流转土地和进行农业经营,保障农民应有的合法权益。

4.2促进土地有序流转

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促进土地连片流转,大力推广“农民提供土地,服务组织全程经营,收益协商共享”的全托管服务模式,在不变更土地使用权的前提下,促进耕地的连片种植和农产品规模集约生产。建立和完善县、乡、村3级土地流转(托管)服务体系,开展流转(托管)供求信息、合同指导、价格协调等服务。鼓励以镇村为单位,集体组织土地连片流转或组织签订全托管服务合同。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托管)行为,做到程序合法、合同规范、手续完备、价格合理,维护流转(托管)双方权益。做好土地流转(托管)矛盾纠纷的调解仲裁等工作,保持长期稳定的流转(托管)规模,让经营者能够积极投入、放心生产。

4.3完善社会化专业性服务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流入土地的工商企业对接,积极引导工商企业应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搭建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为工商企业在市场信息、技术咨询、灾害预警、质量检测和加工营销等方面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服务。鼓励各工商企业开展合作经营,成立行业协会,进一步提升农业经营的社会化、组织化程度。

4.4加大对种粮机构的扶持

建议当地政府在贷款、财政补贴、生产技术和市场经营方面加大对种植粮食作物的工商企业的扶持,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通过降低其种植粮食作物的成本,提高种植粮食作物利润的方式,提高种植粮食的积极性,达到引导其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目的。

4.5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促进土地流转稳定发展

一是应开通相应的各级管理服务绿色通道。进一步扩大管理服务的范围,在进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产品认证和市场的开发等流程上开通相应的快捷通道。二是应和相关部门及企业合作,扩大粮食种植的保险种类,提高粮食保险理赔的上限,降低粮食种植的风险。三是建议出台相应的土地政策。如养殖用地管理办法,正确引导养殖场的合理建设,为养殖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四是着手研究工商企业进入土地流转的长期生产和经营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政策进行引导,为工商企业进入土地流转的稳定发展做好支撑工作。

参考文献:

[1]李晶晶,李建英,刘亚坤.引大资本进入农业领域的思考[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3,13(1):77-79,95.

[2]贾晋,艾进,王珏.工商业资本进入农业的路径选择:一个分析框架[J].经济问题探索,2009(12):164-168.

[3]高强.高桥五郎.日本农地制度改革及对我国的启示[J].调研世界,2012(05):60-64.

[4]吕亚荣,王春超.工商业资本进入农业与农村的土地流转问题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62-68.

第4篇:农商行企业文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西部;农业;信息化;协同电子商务;.NET

农业发展的主旋律是“以信息化推动产业化,以产业化实现现代化”,而信息化的推进过程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企业的实施和农户的参与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业信息化已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农业现代化的新内容加入WTO以后,我国农产品的生产和经营已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西部农业和农民受到的冲击会更大西部地区要发挥比较优势,既要考虑国内特点,也要考虑国际市场同类产品的竞争力无论是从农业生产者经营者,还是从政府的角度看,最根本的还是要提高西部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其中西部农业协同电子商务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引言

简言之,协同电子商务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利用以Internet等为特征的新兴技术为实现手段,通过改变业务活动的模式在企业群各业务单元的供应链内及跨业务单元的供应链间进行各种业务的合作,提高企业群各种业务活动的效率和实现实体资产的互补,并建立有利于企业群的各业务单元间信息共享和知识创新的新型组织,最终通过激活企业的隐性资产,实现企业群知识网络的正反馈而获得协同效应,从而创建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

协同商务思想的提出以及相应的发展,主要是来源于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和发展,以及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对企业能力的提升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不断完善,使得企业有更多的能力来实现供应链优化的思想成功地应用协同商务,实际上就是帮助企业与供应商以及上下游合作伙伴建立协同商务链

协同电子商务具备两个层次的目标:第一层次的目标是实现企业群价值链各个环节的电子化,提高企业群各种业务活动的效率,充分利用企业群中的实体资产创造互补效应,即互补电子商务第二层次的目标是利用信息技术,打破组织间影响知识创新与传播的障碍,激活企业群的隐性资产,引发企业群知识网络的正反馈效应,即创造企业群的协同效应,这也是协同电子商务的最重要的目的和本质协同电子商务的本质是由于技术的进步而打破了原来组织间的障碍,大大降低了企业群实现协同创建协同效应的组织成本,因而使企业群能够实现真正的协同,创建企业群的竞争优势新的技术条件为企业群创造了更多的协同机会,并为实现协同提供了网络环境及技术的支撑并且由于降低了组织成本中的共享协调成本,降低了协同效应的不确定性,从而使得在传统经济模式下由于组织成本过大而无法实现的机会在新技术条件下变得更容易了因而,实现了协同电子商务的第一个层次的目标,并不能使企业建立起长久的持续的竞争优势,而只有实现或者部分实现协同电子商务的第二个层次的目标,才能真正地激活企业的隐性资产,使企业的核心能力难以被竞争对手仿效和替代,为企业创建长久持续的竞争优势

二西部农业协同电子商务系统的开发

信息是基础,技术是手段,电子商务则是终极目标面对我国西部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完善,交易手段落后,组织化程度产业化程度信息化水平较低等现状,利用先进网络开发技术为农业行业客户提供农业行业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并根据行业客户的信息化需求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将成为推进我国西部农业企业信息化发展构筑西部农产品流通新战略的重中之重

按现有的农业结构,主要的层次包括:各级政府部门的集中调控和协调,各地生产资料部门的销售分发渠道,基层组织的统一代办和服务,农产品的储存基地,农产品的运输和农业人员的最终生产等如果加上进出口业务,还会涉及外贸部门的管理,大型的运输系统和仓储系统,涉外经济的相关部门协作等在农业应用信息平台上实施电子商务,从单纯地提供信息到大环境成熟的条件下,实现面向终端客户的商务服务,对改善我国西部农业价值链和提高西部农业企业竞争力是有很大帮助的,是我国西部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协同电子商务系统的开发方面,随着Framework下的分布式处理技术,即WebService(Web服务)的推出,Web服务能够为多个应用程序而不仅仅是浏览器提供数据,并通过外置数据以允许其他的客户机使用在同样的端口和传输层都起作用的标准协议(如HTTP)来执行操作将Web服务定位于基于开放的标准,能够用于任何平台,使协同电子商务平台拥有作为跨平台和跨供应商的集成技术的潜力,实现Web服务和Web服务构架后,农业企业及用户就可以利用Internet上许多现有技术另外,利用.NET框架的安全系统和配置系统协同工作,还能有力地遏止运行不安全代码的可能性,并大幅度减少了“DLLHell”对应用程序进行配置时所面临的风险

因此,利用.NET技术开发的农业协同电子商务系统结构可以参考如图1所示的功能结构协同电子商务平台提供农业行业解决方案主要包括以下主要部分:

1.内部协同办公平台提供人事文档项目产品客户财务等一体化管理功能

2.外部农业电子商务网包括:采购网(招投标)和销售网(电子商务),使得企业的外部资源可以通过外网与内部的员工进行协同工作

3.与行业性农业网站进行对接和集成

4.外网(公众门户)实现局域网与Internet的联入,以便获得世界上有关农业科技研究的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动态实现农业企业的自我宣传同时供应商和客户都能登入系统进行电子化交易和信息查询

5.全套电子商务套件:

(1)进货管理系统主要完成各类农产品的收购合同开票以及有关供应商信息的收集处理等功能

(2)销售管理系统主要完成各类农产品的销售开票结算以及客户档案管理和相关的查询及统计等功能

(3)库存管理系统主要完成各类农产品的入库/出库管理库存台账管理盘盈盘亏报废等处理,以及相关的查询统计打印等功能

(4)统计分析系统主要完成对有关职能部门要求的各类农产品数据的统计上报工作,以及农业企业内部各部门的费用统计财务状况基础设备等方面的报表工作,并加以分析

(5)知识管理系统帮助农业企业积累分享利用和创新各种知识和经验,完成农业企业的长期持续发展

(6)办公自动化系统帮助农业企业完成内部办公的自动化和电子化,例如:各种公文管理各种会议管理各种任务的布置各种办公流程的管理各种资产的管理等

(7)查询系统提供各种查询和各类分析报表处理三西部农业企业信息化与协同电子商务建设的重大意义

1.西部农业生产者优化资源配置的需要在比较优势战略逐渐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战略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平台的大背景下,不仅国内外的市场营销信息科技信息,而且有关国内外农业政策及其变化的信息,甚至WTO农业多边贸易谈判的最新进展及其前景的信息,都对西部农业生产者优化资源配置有着重要的价值

2.提高西部农业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农业发展的关键在于能否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西部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是西部农产品价格竞争力西部农产品质量竞争力和客户信誉竞争力三方面复合而成的,完善的西部农业协同电子商务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西部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1)西部农业协同电子商务的完善有利于提高西部农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因为西部农业协同电子商务所提供的农业投入产品价格农产品市场行情和国内外农业政策导向的信息更有利于西部农民确定自己的比较优势,而按比较优势配置资源有利于提高西部农产品的价格竞争力

(2)西部农业协同电子商务的完善有利于提高西部农产品的质量竞争力国内外农产品质量标准及其变化的信息是完善的西部农业协同电子商务的基本组成内容之一当西部农业生产者能够从网络上便捷地得到有关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信息,并以质量标准来规划西部农业生产时,西部农产品的质量竞争力无疑将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3)西部农业协同电子商务的完善有利于提高西部农产品的信誉竞争力发达的市场经济是讲究诚信的经济对讲信誉和市场影响大的客户进行介绍,并提供电子商务交易的平台是西部农业协同电子商务的重要功能之一

(4)西部农业协同电子商务的完善有利于推动西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进而提高西部农产品的质量和价格竞争力从最终来源看,西部农产品质量竞争力价格竞争力离不开西部农业技术进步和西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支撑西部农民渴望高新技术,但对于经营规模小收入水平不高的小农户来说,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风险往往足以使他们望而却步由于农业高新技术的最新进展应用前景获取途径技术咨询方式均是完善的农业协同电子商务的构成内容,因此,完善的西部农业协同电子商务有利于缩小农业高新技术供给者同农业高新技术的需求者特别是广大西部农户之间的距离,进而有利于降低西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风险,推动西部农业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进程,提高西部农产品的质量和价格竞争力

3.降低西部农业风险的需要西部农业生产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影响加强西部农业协同电子商务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风险对西部农业的不利影响从市场风险看,西部农业市场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西部农业信息不充分而引起的生产和经营的盲目性所造成的西部农民可获得的信息越充分,投资和生产决策越准确,市场风险就越小因此,加强西部农业协同电子商务建设有利于降低西部农业的市场风险

4.政府支持和保护西部农业的需要诸多的数字反映出“西部等于贫困”这样一个事实改革开放之初,由于国家整体实力较弱,经济发展的重点在东南沿海,对西部采取的是扶贫性发展战略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东南沿海经济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西部正从大面积的贫困中走出来,我国的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这一切为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无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农业始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加入WTO以后,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虽然受到了WTO农业协议的约束,但政府对西部农业进行支持和保护仍有很大的空间政府支持和保护西部农业的目标是提高西部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西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要达到这一目标,政府对西部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必须立足于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农业形势,提高有限的财政资源的使用效率因此,政府对西部农业的支持与保护离不开完善的西部农业协同电子商务的支持

四加强西部农业企业协同电子商务建设的对策建议

西部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根据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外部性强农业协同电子商务具有公共产品等诸多特点,为了尽快完善西部农业协同电子商务,特提出如下对策与建议

1.充分发挥政府在西部农业协同电子商务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由于收集和处理市场信息的一次性投资很大,而一旦得到信息又可以以供给的边际成本为零的方式让众多的农户和企业分享,农业信息的这一公共品属性决定了政府必须在农业协同电子商务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从国内国外已有的经验看,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主导作用的发挥主要是通过制订规划完善政策加强立法和增加投资,建立和完善西部农业协同电子商务的框架,带动社会力量参加西部农业协同电子商务建设政府支持和参与西部农业协同电子商务建设因不会对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和贸易产生直接的扭曲作用,属于WTO农业协议“绿箱”政策的范围,因而政府在西部农业协同电子商务建设中不存在发挥作用空间约束的问题

2.通过政策优惠推动西部农业龙头企业的信息化进程西部农业龙头企业的信息化包括两方面:一是建立西部企业自己的网站,融入西部农业协同电子商务,让西部企业网站成为社会了解西部的窗口和西部农业向社会推介自身的桥梁;二是建立和完善西部企业内部管理信息系统前者是西部企业对社会整个农业协同电子商务的重要贡献,具有较强的网络效应和社会效应,因此,国家应对西部企业网站建设给予政策优惠和资金支持后者属于西部企业的私人产品,是西部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因而无须国家干预

3.大力发展西部农村教育,提高西部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西部地区的状况决定了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小规模的农户经营将是西部农业的基本经营形式因此,西部农业信息化的一项长期性基础性的工作是如何推动西部农户农业经营的信息化由于西部农业信息化的实质是在西部农业领域广泛开展和深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因而,西部农业协同电子商务能否充分发挥效益,西部农业信息化能否获得最终成功将取决于西部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4.大力整合新兴信息媒体和传统信息媒体Internet技术出现以前,我国西部农业信息服务主要依赖于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随着IT技术的发展,Internet等新兴媒体不断出现并开始向西部农村延伸在此情况下,应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优势在充分开发利用新兴媒体的同时,整合传统的西部农业信息媒体,利用.NET技术建立完善高效安全的西部农业协同电子商务系统,并通过协同电子商务系统为西部农业搭建一个现代电子化运作平台,不断提升西部农业核心竞争力

主要参考文献

[1]西部开发课题组.中国西部大开发指南[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

[2]林榕航.电子商务学系列教材——电子商务学概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3]刘红军.信息管理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第5篇:农商行企业文化建设范文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中央1号文件和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为指导,认真贯彻省、南通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和市第十次党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精神,回顾总结近年来村企共建工作,动员全市工商企业与所有行政村结对共建,进一步激发农村内生动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努力实现聚居化、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互动并进,共同促进全市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现在,我讲三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深化认识,增强实施“千企连百村、共建新农村”工程的信心和决心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百村万户”帮扶工程为载体,积极鼓励和引导规模企业通过村企结对方式参与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较好成绩,也积累了一定经验。特别是去年以来,各镇(区)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结合“双帮”工作和助推全面小康村(社区)建设,组织推进“村企结对共建”活动,使“以工促农”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内容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力度得到了进一步加大,成效得到了进一步凸显。

1.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去年以来,各结对企业积极参与村企结对工作,主动与结对村共谋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规划,共商发展大计。同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结对村提供信息、技术、资金和人才,通过招商引资,促进结对村快上项目、上好项目,增强村级经济实力。部分村级班子带头领办、创办企业,形成紧密型的共建模式,直接为村级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兴办实事。南通吉利思服饰有限公司积极为吴窑镇钱庄村招商引资,介绍台湾客商投资豆类蛋白提炼加工项目。如皋市双马化工有限公司结对东陈镇南东陈社区,积极实施以企招商战略,目前,经该公司引进的投资5000万元的赛孚机械制造项目和投资1500万元的格林运输公司已相继落户,两家企业正式运营后,可增加经济总量1.5亿元,转移劳动力150人。

2.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紧扣农民致富增收,结对企业充分发挥企业自身的人缘、地缘、信息优势,大力挖掘结对村特色资源,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帮助引进、建设高效农业项目,引导农户与市内外农业龙头企业对接,帮助结对村发展规模种植养殖业,各结对企业去年以来共帮村发展高效种植业项目169个,建成高效养殖业项目167个,促进了花木、湖桑、高效蔬菜面积的扩张和设施农业的发展,为全市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部分企业通过自身做大做强,尽力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去年全市企业帮助挂钩村培训农民1.5万人次,推动了农民转移就业,增加了农民工资性收入。

3.助推了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建设“不含水分、人民群众得实惠、老百姓认可的全面小康”要求,广大企业针对挂钩村存在的行路难、排灌难、引水难等问题,多方筹措资金,帮助挂钩村推进道路、桥梁、农田水利、公共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村容村貌全面改善。去年全市企业为结对村捐助资金共251.58万元。如皋市皋翔水泥粉磨有限公司、南通吉泰服饰有限公司、南通华冠电器有限公司分别捐助水泥350吨、出资5万元、2万元用于结对村(社区)的公共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南通锻压机床有限公司出资2万元帮助柴湾镇双楼庄村购进树苗,植树造林。

4.构建了村企双赢局面。在村企共建新农村活动中,部分企业为了解决用工不足的难题,主动与结对村进行用工对接,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结对村劳动力,此举不仅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也促进了企业自身的快速发展。南通市恒康海绵有限公司结对丁堰镇鞠庄村,不断加大技改投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投资了1.6亿元,新建了恒康家纺园,累计吸纳村富余劳动力300多人。

在充分肯定村企结对取得成效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市村企结对共建工作对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还存在一定差距。一是少数企业主的认识模糊不清,没有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对村企共建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行动不快。二是村企共建活动推进还不够有力有效,机制还不够健全灵活,传统式输血比较多,项目式共建、造血型共建比较少。三是镇村主体推动作用发挥还不够,企业参与面还不广,结对共建的不平衡性还比较大。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加以克服和改进。

总结经验有利于我们增强信心,查摆不足有利于今后有的放矢,为进一步深入开展好村企共建工作,我们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深化认识。

1.从村企共建的实践看,实施“千企连百村、共建新农村”工程,企业可以大有作为。一年多的实践告诉我们,广大企业通过结对共建这个载体,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建设,改善了农村环境,树立了自身的良好形象,构建了村企之间的和谐关系,农民群众得到了实惠,企业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双马化工通过实施村企共建,不但带动了周边群众增收致富,而且还成功地走出国门,实现了自身的裂变式发展。“双马”成功实践充分说明,广泛开展合作共建,实现多边共赢,把自身的发展融入到区域经济大格局中才是谋求长远发展的最高境界。

2.从当前发展的阶段看,实施“千企连百村、共建新农村”工程,企业能够大有作为。当前,如皋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面对宏观调控趋紧,土地、资金等瓶颈制约的难题,推进村企共建可以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使不同所有制的市场主体实现共同发展,共同进步。14日下午的座谈会上,不少企业负责人对未来的前景充满信心,他们认为通过村企共建,优势互补,能够以项目为载体,推行贸工农一体化,共同发展产业经济;能够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优化生产要素的组合,共同进行资源和环境保护;能够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在加快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方面取得更大的成效。

3.从实现双赢的目标看,实施“千企连百村、共建新农村”工程,企业一定大有作为。村企共建是一项互补、双赢工程,不仅可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而且可以解决企业劳动力、资源和市场等现实问题。广大企业通过带着感情结缘,带着责任共建,带着义务奉献,努力发挥人才、技术、产业、资金等各方面的特点优势,必将整体提升区域经济发展速度、质量和后劲,进一步开创自身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广阔空间。

二、高点定位,突出重点,明确实施“千企连百村、共建新农村”工程的目标要求

推进“千企连百村、共建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载体,是深化“学赶张家港、建设新如皋”的具体举措,必须坚持高点定位,突出重点,创新举措,努力开创新农村建设新局面。

实施“千企连百村、共建新农村”工程的总体目标是,全市规模以上工商企业全部主动参与村企结对共建,鼓励市内其他各类企业(个人)和市外各类企业(个人)积极参与我市村企结对共建,实现村企结对全覆盖。市内5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建筑业总承包一级以上、房地产资质三级以上企业,批发年销售1亿元、零售年销售5000万元以上服务业规模企业,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要充分发挥自身资源、技术、信息和资本等优势,加大工商资本投入农业农村力度,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现村企互动、合作共赢。所有行政村都要主动参与结对共建,深化共建内容,拓展共建领域,努力在发展村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上实现新突破。

全市参与村企结对的企业要通过“共谋发展、合作开发、产业带动、招商引资、培训就业、公益捐助、帮扶济困、文明共建”等八种主要形式,突出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环境、共建和谐农村三大重点,创新思路,创新载体,创新举措,谋求突破。

(一)以村企结对为载体,共兴农村经济。

村企结对工作是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抓手。因此,要把又好又快发展农村经济作为村企结对的首要任务。

1.共同谋划发展。村企双方要高度重视结对共建工作,在共同发展壮大村域经济上发挥积极作用。帮助理清发展思路。企业经营者(个人)可以担任结对村的“经济顾问”,发挥企业人才智力、市场信息等优势,以新的经营理念、新的发展思路和新的工作方法,帮助结对村理清发展思路,制定村庄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实施创业引导和实业指导,为结对村提供智力支持。帮助解决发展难题。企业经营者(个人)社会关系广、人缘关系熟、协调能力强,要积极发挥自身特有的优势,大力帮助结对村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和矛盾。直接参与村务管理。企业经营者(个人)符合条件的,也可按规定程序兼任村主要干部或两委会成员,直接参与村务管理。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运用企业管理的新理念,提高村务管理的层次和水平,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2.共同推进现代农业。企业要积极帮助结对村用发展企业的理念、思路谋划农业发展,推动农业通过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力素质和管理创新,实现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加快把农业建设成为技术、资金、效益密集的富民产业和功能多样、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产业。直接参与发展农业主导产业。鼓励企业围绕花木盆景、栽桑养蚕、外向果蔬、优质畜禽四大高效主导产业,以农业园区为载体,直接投资发展高效农业、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现代农业。鼓励企业把推进“三大合作”与发展现代农业有机结合起来,发展农村合作经济,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鼓励企业通过资金、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在结对村直接建立农产品原料基地;通过合同定购、定点采购等形式,在结对村建立农副产品供应基地;通过多种形式帮助扩大当地农副产品直接进入大型超市,进入大中型城市,带动种养殖业的发展,提高农产品市场化水平。积极参与项目合作开发。以项目合作开发为纽带,由企业(个人)提供资金、技术、品牌和管理,结对村提供土地、劳动力,共同开发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农副产品专业市场。

3.共同推进全民创业。企业要帮助结对村营造支持创业、崇尚创新、鼓励创优的良好环境,推动全民创业向集约化、规模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建设配套基地。规模工业企业要围绕自身产业特色,突出围绕主导产品上、中、下游配套产业链的拓宽和延伸,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各种方式,积极寻求与结对村合资合作,实现产业配套本土化,形成一批经济规模大、市场占有率高、配套能力强的企业联合体,发展壮大特色经济板块,帮助结对村争创“民营经济发展明星村”。兴办建设标准厂房。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镇村建设规划的基础上,鼓励企业以独资、合资、合作、参股等方式投资建设标准厂房,为全民创业提供载体。培育创业主体。鼓励企业充分发挥人才素质较高、观念理念较新、发展经验较多的优势,以企业成长的经历和经验帮助农村党员干部、农村能人进一步转变观念,增强市场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和创业意识。广大企业经营者要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帮助村干部转变理念,投身创业,成为“双强”、“双带”型村干部,同时,积极帮助结对村能人实施创业,主动帮助收集在外能人信息,鼓励和吸引在外能人返乡创业。

4.共同推进招商引资。企业(个人)要在符合结对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的前提下,帮助结对村包装特色产业项目,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借助自身招商平台,通过网上招商、以商引商等多种途径,实现招商建厂、建园、建场等新突破。招商建厂。企业通过自身的信息、市场、人才优势,帮助结对村引进农副产品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和无污染、劳动密集、适宜村域的工业企业、商贸企业。招商建园。现代农业园区是农业现代化的先导区、试验区和示范区,代表着农业作业方式、经营模式的发展方向。企业要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帮助结对村引进工商企业带信息、带技术到村兴办现代农业园区,加快建成一批标准高、规模大、效益好的现代农业园区。招商建场。鼓励和吸引境外资本、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投资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和专业市场,充分发挥各类市场对高效农业快速扩张的引导作用。引进流通企业和农民经纪人。企业要通过多种方式,帮助所在村引进流通企业和农民经纪人,充分发挥其在农产品流通中的生力军作用,带动农副产品基地建设。

5.共同推进农民培训转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综合素质好的新型农民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关键。一要构建培训互动平台。鼓励企业充分利用自身培训资源和现有的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点等平台,采取知识讲座、现场指导、广播电视、网上课堂等培训手段,与结对村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培训机制,加快推进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民创业培训,切实提高农民创业和转移就业能力。二要推动农民转移就业。鼓励企业结合自身用工需求,在挂钩村建立劳动力就业基地,开展“订单式”“定向式”等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与结对村建立就业合作关系,进一步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吸纳更多的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在帮助结对村农民就地就近就业的同时,积极鼓励企业帮助农民转移就业、外出就业。

(二)以村企结对为抓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客观要求,也是加快全面小康、推进持续腾飞的基础工程。结对企业要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参与农村环境建设。

1.共同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鼓励企业(个人)通过捐赠资金、物资等方式,积极帮助结对村完善村庄建设规划,帮助加快村庄聚居化修建性详规编制与报批。鼓励企业参与结对村通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参与村庄河道清理整治和防渗渠建设、泵站改造等农田水利建设等,改善结对村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加快推进通集中居住点道路、农村危桥改造和农村村组道路建设、管护,确保老百姓出行便利,共同营造“道路平整畅通、交通标志齐全、绿化达标、环境整洁”的农村道路环境。

2.共同参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鼓励企业(个人)积极参与以清洁工程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以多种形式参与绿化造林、清洁河道、垃圾处置、户厕改造、秸秆还田等工作,推动长效管理机制建立,努力改善人居环境。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和全面禁烧工作是二季度环境整治工作的重点,鼓励企业(个人)帮助推进秸秆机械化还田和秸秆收购点建设工作,积极推广应用秸秆饲料、秸秆建材、秸秆沼气、秸秆食用菌等综合利用技术,通过项目带动,促进秸秆综合利用率的提高,为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作出贡献,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提高。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卫生村、生态村创建,帮助结对村建成省级卫生村、生态村和绿化合格村。

3.共同参与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要认真落实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关于“继续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以集中布局促进土地节约利用”和“结合新农村建设村庄布局调整,采取有吸引力的补助政策,让农民将老宅基地置换出来”的工作要求,全面贯彻《关于鼓励农民进城进镇居住的激励意见》精神,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按照“三集中”的要求,全面参与结对村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妥善安置农民,复垦农户宅基地,整理土地,发展现代农业。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参与结对村进城进镇居住农户宅基地复垦、土地整理工作。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结对村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加快区内道路、供电、供水、通讯、排水、垃圾和污水处理等设施建设;引导企业发展村级物业,兴建房屋出租,建立或帮助建立物业公司,参与结对村物业管理,提高小区管理水平,共同将农民集中居住区建成功能配套齐全、环境优美的新型农村社区,帮助结对村创建示范居住小区和合格居住小区。

(三)以村企结对为平台,共建和谐农村。

和谐农村建设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村企结对工作要围绕构建和谐农村的总体要求,以共同培育文明新风、共同兴办农村社会事业、共同构建农村社会保障、共同构筑扶贫济困平台为重要内容,精心组织,务求实效。

1.共同培育文明新风。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结对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尊老爱幼优良传统和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鼓励企业结合自身文化建设,通过文化设施共享、文体队伍共建、文化活动联欢等形式,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共建和谐文明小康村。鼓励企业深入开展“送文化、送科技、送法律”等活动,努力丰富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2.共同兴办农村社会事业。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村文化活动室、卫生室、老年活动室、农民公园、体育健身中心、“农家书屋”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帮助结对村大力推进有线电视、调频广播“双入户”工程,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

3.共同构建农村社会保障。鼓励企业(个人)采取多种形式,帮助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

4.共同构筑扶贫济困平台。企业(个人)要发挥自身人力、财力、智力优势,采取“一助一”、“一助多”等多种形式,在结对村开展扶贫济困活动。要充分考虑低收入户的经济基础、生产资源条件、生产能力等因素,积极开展扶贫济困、应急救助、送温暖献爱心、创业援助等活动,积极加大对五保户、低保户、特困户、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救助力度,采取项目扶贫、科技扶贫、就业扶贫等形式,做到一户一策,个性推进,扶“志”与扶“智”、“技”互补,“输血”与“造血”、“活血”并举。大力实施“一美元”工程,助推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企业要积极帮助结对村提升“爱心超市”星级,通过捐资捐物等多种途径保证物资持续供给。

三、科学筹划,精心组织,确保“千企连百村、共建新农村”工程取得实效

实施“千企连百村、共建新农村”工程,是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实际行动,是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更是建设新农村、推进全面小康的重要举措。在开展结对共建活动中,我们一定要注重活动的实效性,讲究方法,确保这项工作落到实处。要重点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1.要在“对接”上下功夫。结对共建,能否取得实效,既取决于组织领导,更取决于结对双方。市、镇(区)和新农村建设领导组要加强村企结对工作的组织、协调、服务和推进。结对双方要增强主体意识、合作意识,企业主要负责人要高度重视结对共建工作,明确专人负责推进,积极参与结对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各村(社区)要进一步增强主体意识,迅速、主动地组织与企业对接,争取企业支持,综合村情企情,明确实现村企共建双赢的科学发展思路,努力使广大村民在村企结对中得到实惠。结对双方要建立结对联席会议制度,积极开展人员、项目等对接活动,确保结对共建工作快推进、快突破、快见效。

2.要在“共建”上下功夫。结对共建是一项双向、互动的活动。结对双方要以共建互赢为原则,积极开展各类共建活动。工商企业要积极履行社会职责,防止和克服以单纯送钱送物代替共建的现象,要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结合结对村实际,高点定位,科学规划,选准对接项目、制定共建方案、落实共建项目。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要强化主体意识,克服“等、靠、要”思想,主动加强与结对企业的沟通联系,梳理需要结对共建的项目,争取企业支持。结对双方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创新共建方式,打造结对特色,形成结对经验,叫响结对品牌,确保结对工作结出感情,结出友谊,结出成果。

第6篇:农商行企业文化建设范文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党的*精神、中央1号文件和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为指导,认真贯彻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和市第十次党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精神,回顾总结近年来村企共建工作,动员全市工商企业与所有行政村结对共建,进一步激发农村内生动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努力实现聚居化、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互动并进,共同促进全市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现在,我讲三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深化认识,增强实施“千企连百村、共建新农村”工程的信心和决心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百村万户”帮扶工程为载体,积极鼓励和引导规模企业通过村企结对方式参与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较好成绩,也积累了一定经验。特别是去年以来,各镇(区)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结合“双帮”工作和助推全面小康村(社区)建设,组织推进“村企结对共建”活动,使“以工促农”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内容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力度得到了进一步加大,成效得到了进一步凸显。

1.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去年以来,各结对企业积极参与村企结对工作,主动与结对村共谋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规划,共商发展大计。同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结对村提供信息、技术、资金和人才,通过招商引资,促进结对村快上项目、上好项目,增强村级经济实力。部分村级班子带头领办、创办企业,形成紧密型的共建模式,直接为村级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兴办实事。*吉利思服饰有限公司积极为吴窑镇钱庄村招商引资,介绍台湾客商投资豆类蛋白提炼加工项目。如皋市双马化工有限公司结对东陈镇南东陈社区,积极实施以企招商战略,目前,经该公司引进的投资5000万元的赛孚机械制造项目和投资1500万元的格林运输公司已相继落户,两家企业正式运营后,可增加经济总量1.5亿元,转移劳动力150人。

2.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紧扣农民致富增收,结对企业充分发挥企业自身的人缘、地缘、信息优势,大力挖掘结对村特色资源,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帮助引进、建设高效农业项目,引导农户与市内外农业龙头企业对接,帮助结对村发展规模种植养殖业,各结对企业去年以来共帮村发展高效种植业项目169个,建成高效养殖业项目167个,促进了花木、湖桑、高效蔬菜面积的扩张和设施农业的发展,为全市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部分企业通过自身做大做强,尽力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去年全市企业帮助挂钩村培训农民1.5万人次,推动了农民转移就业,增加了农民工资性收入。

3.助推了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建设“不含水分、人民群众得实惠、老百姓认可的全面小康”要求,广大企业针对挂钩村存在的行路难、排灌难、引水难等问题,多方筹措资金,帮助挂钩村推进道路、桥梁、农田水利、公共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村容村貌全面改善。去年全市企业为结对村捐助资金共251.58万元。如皋市皋翔水泥粉磨有限公司、*吉泰服饰有限公司、*华冠电器有限公司分别捐助水泥350吨、出资5万元、2万元用于结对村(社区)的公共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锻压机床有限公司出资2万元帮助柴湾镇双楼庄村购进树苗,植树造林。

4.构建了村企双赢局面。在村企共建新农村活动中,部分企业为了解决用工不足的难题,主动与结对村进行用工对接,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结对村劳动力,此举不仅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也促进了企业自身的快速发展。*市恒康海绵有限公司结对丁堰镇鞠庄村,不断加大技改投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投资了1.6亿元,新建了恒康家纺园,累计吸纳村富余劳动力300多人。

在充分肯定村企结对取得成效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市村企结对共建工作对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还存在一定差距。一是少数企业主的认识模糊不清,没有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对村企共建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行动不快。二是村企共建活动推进还不够有力有效,机制还不够健全灵活,传统式输血比较多,项目式共建、造血型共建比较少。三是镇村主体推动作用发挥还不够,企业参与面还不广,结对共建的不平衡性还比较大。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加以克服和改进。

总结经验有利于我们增强信心,查摆不足有利于今后有的放矢,为进一步深入开展好村企共建工作,我们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深化认识。

1.从村企共建的实践看,实施“千企连百村、共建新农村”工程,企业可以大有作为。一年多的实践告诉我们,广大企业通过结对共建这个载体,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建设,改善了农村环境,树立了自身的良好形象,构建了村企之间的和谐关系,农民群众得到了实惠,企业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双马化工通过实施村企共建,不但带动了周边群众增收致富,而且还成功地走出国门,实现了自身的裂变式发展。“双马”成功实践充分说明,广泛开展合作共建,实现多边共赢,把自身的发展融入到区域经济大格局中才是谋求长远发展的最高境界。

2.从当前发展的阶段看,实施“千企连百村、共建新农村”工程,企业能够大有作为。当前,如皋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面对宏观调控趋紧,土地、资金等瓶颈制约的难题,推进村企共建可以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使不同所有制的市场主体实现共同发展,共同进步。14日下午的座谈会上,不少企业负责人对未来的前景充满信心,他们认为通过村企共建,优势互补,能够以项目为载体,推行贸工农一体化,共同发展产业经济;能够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优化生产要素的组合,共同进行资源和环境保护;能够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在加快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方面取得更大的成效。

3.从实现双赢的目标看,实施“千企连百村、共建新农村”工程,企业一定大有作为。村企共建是一项互补、双赢工程,不仅可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而且可以解决企业劳动力、资源和市场等现实问题。广大企业通过带着感情结缘,带着责任共建,带着义务奉献,努力发挥人才、技术、产业、资金等各方面的特点优势,必将整体提升区域经济发展速度、质量和后劲,进一步开创自身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广阔空间。

二、高点定位,突出重点,明确实施“千企连百村、共建新农村”工程的目标要求

推进“千企连百村、共建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载体,是深化“学赶张家港、建设新如皋”的具体举措,必须坚持高点定位,突出重点,创新举措,努力开创新农村建设新局面。

实施“千企连百村、共建新农村”工程的总体目标是,全市规模以上工商企业全部主动参与村企结对共建,鼓励市内其他各类企业(个人)和市外各类企业(个人)积极参与我市村企结对共建,实现村企结对全覆盖。市内5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建筑业总承包一级以上、房地产资质三级以上企业,批发年销售1亿元、零售年销售5000万元以上服务业规模企业,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要充分发挥自身资源、技术、信息和资本等优势,加大工商资本投入农业农村力度,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现村企互动、合作共赢。所有行政村都要主动参与结对共建,深化共建内容,拓展共建领域,努力在发展村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上实现新突破。

全市参与村企结对的企业要通过“共谋发展、合作开发、产业带动、招商引资、培训就业、公益捐助、帮扶济困、文明共建”等八种主要形式,突出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环境、共建和谐农村三大重点,创新思路,创新载体,创新举措,谋求突破。

(一)以村企结对为载体,共兴农村经济。

村企结对工作是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抓手。因此,要把又好又快发展农村经济作为村企结对的首要任务。

1.共同谋划发展。村企双方要高度重视结对共建工作,在共同发展壮大村域经济上发挥积极作用。帮助理清发展思路。企业经营者(个人)可以担任结对村的“经济顾问”,发挥企业人才智力、市场信息等优势,以新的经营理念、新的发展思路和新的工作方法,帮助结对村理清发展思路,制定村庄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实施创业引导和实业指导,为结对村提供智力支持。帮助解决发展难题。企业经营者(个人)社会关系广、人缘关系熟、协调能力强,要积极发挥自身特有的优势,大力帮助结对村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和矛盾。直接参与村务管理。企业经营者(个人)符合条件的,也可按规定程序兼任村主要干部或两委会成员,直接参与村务管理。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运用企业管理的新理念,提高村务管理的层次和水平,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2.共同推进现代农业。企业要积极帮助结对村用发展企业的理念、思路谋划农业发展,推动农业通过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力素质和管理创新,实现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加快把农业建设成为技术、资金、效益密集的富民产业和功能多样、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产业。直接参与发展农业主导产业。鼓励企业围绕花木盆景、栽桑养蚕、外向果蔬、优质畜禽四大高效主导产业,以农业园区为载体,直接投资发展高效农业、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现代农业。鼓励企业把推进“三大合作”与发展现代农业有机结合起来,发展农村合作经济,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鼓励企业通过资金、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在结对村直接建立农产品原料基地;通过合同定购、定点采购等形式,在结对村建立农副产品供应基地;通过多种形式帮助扩大当地农副产品直接进入大型超市,进入大中型城市,带动种养殖业的发展,提高农产品市场化水平。积极参与项目合作开发。以项目合作开发为纽带,由企业(个人)提供资金、技术、品牌和管理,结对村提供土地、劳动力,共同开发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农副产品专业市场。

3.共同推进全民创业。企业要帮助结对村营造支持创业、崇尚创新、鼓励创优的良好环境,推动全民创业向集约化、规模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建设配套基地。规模工业企业要围绕自身产业特色,突出围绕主导产品上、中、下游配套产业链的拓宽和延伸,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各种方式,积极寻求与结对村合资合作,实现产业配套本土化,形成一批经济规模大、市场占有率高、配套能力强的企业联合体,发展壮大特色经济板块,帮助结对村争创“民营经济发展明星村”。兴办建设标准厂房。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镇村建设规划的基础上,鼓励企业以独资、合资、合作、参股等方式投资建设标准厂房,为全民创业提供载体。培育创业主体。鼓励企业充分发挥人才素质较高、观念理念较新、发展经验较多的优势,以企业成长的经历和经验帮助农村党员干部、农村能人进一步转变观念,增强市场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和创业意识。广大企业经营者要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帮助村干部转变理念,投身创业,成为“双强”、“双带”型村干部,同时,积极帮助结对村能人实施创业,主动帮助收集在外能人信息,鼓励和吸引在外能人返乡创业。

4.共同推进招商引资。企业(个人)要在符合结对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的前提下,帮助结对村包装特色产业项目,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借助自身招商平台,通过网上招商、以商引商等多种途径,实现招商建厂、建园、建场等新突破。招商建厂。企业通过自身的信息、市场、人才优势,帮助结对村引进农副产品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和无污染、劳动密集、适宜村域的工业企业、商贸企业。招商建园。现代农业园区是农业现代化的先导区、试验区和示范区,代表着农业作业方式、经营模式的发展方向。企业要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帮助结对村引进工商企业带信息、带技术到村兴办现代农业园区,加快建成一批标准高、规模大、效益好的现代农业园区。招商建场。鼓励和吸引境外资本、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投资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和专业市场,充分发挥各类市场对高效农业快速扩张的引导作用。引进流通企业和农民经纪人。企业要通过多种方式,帮助所在村引进流通企业和农民经纪人,充分发挥其在农产品流通中的生力军作用,带动农副产品基地建设。

5.共同推进农民培训转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综合素质好的新型农民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关键。一要构建培训互动平台。鼓励企业充分利用自身培训资源和现有的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点等平台,采取知识讲座、现场指导、广播电视、网上课堂等培训手段,与结对村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培训机制,加快推进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民创业培训,切实提高农民创业和转移就业能力。二要推动农民转移就业。鼓励企业结合自身用工需求,在挂钩村建立劳动力就业基地,开展“订单式”“定向式”等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与结对村建立就业合作关系,进一步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吸纳更多的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在帮助结对村农民就地就近就业的同时,积极鼓励企业帮助农民转移就业、外出就业。

(二)以村企结对为抓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客观要求,也是加快全面小康、推进持续腾飞的基础工程。结对企业要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参与农村环境建设。

1.共同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鼓励企业(个人)通过捐赠资金、物资等方式,积极帮助结对村完善村庄建设规划,帮助加快村庄聚居化修建性详规编制与报批。鼓励企业参与结对村通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参与村庄河道清理整治和防渗渠建设、泵站改造等农田水利建设等,改善结对村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加快推进通集中居住点道路、农村危桥改造和农村村组道路建设、管护,确保老百姓出行便利,共同营造“道路平整畅通、交通标志齐全、绿化达标、环境整洁”的农村道路环境。

2.共同参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鼓励企业(个人)积极参与以清洁工程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以多种形式参与绿化造林、清洁河道、垃圾处置、户厕改造、秸秆还田等工作,推动长效管理机制建立,努力改善人居环境。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和全面禁烧工作是二季度环境整治工作的重点,鼓励企业(个人)帮助推进秸秆机械化还田和秸秆收购点建设工作,积极推广应用秸秆饲料、秸秆建材、秸秆沼气、秸秆食用菌等综合利用技术,通过项目带动,促进秸秆综合利用率的提高,为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作出贡献,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提高。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卫生村、生态村创建,帮助结对村建成省级卫生村、生态村和绿化合格村。

3.共同参与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要认真落实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关于“继续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以集中布局促进土地节约利用”和“结合新农村建设村庄布局调整,采取有吸引力的补助政策,让农民将老宅基地置换出来”的工作要求,全面贯彻《关于鼓励农民进城进镇居住的激励意见》精神,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按照“三集中”的要求,全面参与结对村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妥善安置农民,复垦农户宅基地,整理土地,发展现代农业。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参与结对村进城进镇居住农户宅基地复垦、土地整理工作。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结对村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加快区内道路、供电、供水、通讯、排水、垃圾和污水处理等设施建设;引导企业发展村级物业,兴建房屋出租,建立或帮助建立物业公司,参与结对村物业管理,提高小区管理水平,共同将农民集中居住区建成功能配套齐全、环境优美的新型农村社区,帮助结对村创建示范居住小区和合格居住小区。

(三)以村企结对为平台,共建和谐农村。

和谐农村建设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村企结对工作要围绕构建和谐农村的总体要求,以共同培育文明新风、共同兴办农村社会事业、共同构建农村社会保障、共同构筑扶贫济困平台为重要内容,精心组织,务求实效。

1.共同培育文明新风。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结对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尊老爱幼优良传统和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鼓励企业结合自身文化建设,通过文化设施共享、文体队伍共建、文化活动联欢等形式,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共建和谐文明小康村。鼓励企业深入开展“送文化、送科技、送法律”等活动,努力丰富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2.共同兴办农村社会事业。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村文化活动室、卫生室、老年活动室、农民公园、体育健身中心、“农家书屋”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帮助结对村大力推进有线电视、调频广播“双入户”工程,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

3.共同构建农村社会保障。鼓励企业(个人)采取多种形式,帮助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

4.共同构筑扶贫济困平台。企业(个人)要发挥自身人力、财力、智力优势,采取“一助一”、“一助多”等多种形式,在结对村开展扶贫济困活动。要充分考虑低收入户的经济基础、生产资源条件、生产能力等因素,积极开展扶贫济困、应急救助、送温暖献爱心、创业援助等活动,积极加大对五保户、低保户、特困户、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救助力度,采取项目扶贫、科技扶贫、就业扶贫等形式,做到一户一策,个性推进,扶“志”与扶“智”、“技”互补,“输血”与“造血”、“活血”并举。大力实施“一美元”工程,助推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企业要积极帮助结对村提升“爱心超市”星级,通过捐资捐物等多种途径保证物资持续供给。

三、科学筹划,精心组织,确保“千企连百村、共建新农村”工程取得实效

实施“千企连百村、共建新农村”工程,是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实际行动,是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更是建设新农村、推进全面小康的重要举措。在开展结对共建活动中,我们一定要注重活动的实效性,讲究方法,确保这项工作落到实处。要重点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1.要在“对接”上下功夫。结对共建,能否取得实效,既取决于组织领导,更取决于结对双方。市、镇(区)和新农村建设领导组要加强村企结对工作的组织、协调、服务和推进。结对双方要增强主体意识、合作意识,企业主要负责人要高度重视结对共建工作,明确专人负责推进,积极参与结对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各村(社区)要进一步增强主体意识,迅速、主动地组织与企业对接,争取企业支持,综合村情企情,明确实现村企共建双赢的科学发展思路,努力使广大村民在村企结对中得到实惠。结对双方要建立结对联席会议制度,积极开展人员、项目等对接活动,确保结对共建工作快推进、快突破、快见效。

2.要在“共建”上下功夫。结对共建是一项双向、互动的活动。结对双方要以共建互赢为原则,积极开展各类共建活动。工商企业要积极履行社会职责,防止和克服以单纯送钱送物代替共建的现象,要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结合结对村实际,高点定位,科学规划,选准对接项目、制定共建方案、落实共建项目。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要强化主体意识,克服“等、靠、要”思想,主动加强与结对企业的沟通联系,梳理需要结对共建的项目,争取企业支持。结对双方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创新共建方式,打造结对特色,形成结对经验,叫响结对品牌,确保结对工作结出感情,结出友谊,结出成果。

第7篇:农商行企业文化建设范文

按照市委书记王锐同志指示要求,11月21日—24日,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张明泰,副主席逯克宗和秘书长王小林带领部分市政协委员和市商务局、市工信委、市电商协会的负责同志,深入到秦州、麦积、武山、甘谷、秦安、清水六个县区及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部分电商企业,对全市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期间赴陇南市成县、礼县学习考察了电子商务工作。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电子商务在我市呈现出较快的发展势头,市场规模逐步扩大,应用程度不断提升,经营业态日益丰富,配套支撑逐步完善,产业化经营逐年提高。截止10月底,全市共有各类电子商务企业530多户,网店6450多个,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29.6亿多元,约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10%,其中农产品销售额4.2亿多元,跨境电商交易额120万元;建立县级电商中心7个,乡镇电商服务站113个,村级电商服务点1795个占行政村总数的72.6%,其中贫困村服务点782个占贫困村总数的75.6%。

(一)电商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近年来,市、县区相继成立电商工作领导机构,组建电商协会,实行“市上总指导,县区总负责,乡村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明确任务分工,加强协调配合,推动工作落实。其次,市、县区制定了鼓励、指导、支持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市上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关于精准扶贫电商支持计划的实施方案》等六个文件,通过政府引导、资源整合、协会助推、市场运作、上下联动等方式培养、扶持电商,服务电商,促进有实力、有潜力、有能力的电商健康、快速发展。近三年来,省、市投资8500多万元,用于电子商务示范县区建设工作。

(二)电商平台建设不断加快。一是以天水市电子商务产业园、“天水商城”、省级电商示范基地、示范县区、示范企业为主体,以淘宝、天猫、京东、苏宁易购等知名电商平台为基干,以天水在线、天水生活网、农昕花牛、森美易购等本土电商平台为补充,推动电子商务与工业、农业、交通、商贸流通、金融、旅游、文化等产业的融合与发展。二是作为电商孵化园的天水电子商务产业园,入住电商孵化企业36户,天水66号文化创意空间入驻文化虚拟创客24家。三是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通过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在企业、行业、区域三个层次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渗透、融合,利用自己的网站和内部区域网,开展线上线下的商务活动和在线信息服务,增强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四是县区建立电商中心,乡镇建立电商工作站,行政村建立电商网店,农户建立微博、微信直销点,初步形成了覆盖市、县区、乡镇、村组、农户的电子商务网络,催生了“烟铺模式”、“清水模式”,开启了助农增收的新渠道。

(三)电商支撑体系不断完善。一是网络基础设施持续改善。全市已实现光纤网络和4G网络城区、乡镇、行政村全覆盖,比原计划提前三年完成了《关于加快全市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支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意见》提出的奋斗目标。二是物流快递覆盖率不断提升。全市24个快递品牌取得经营许可网点187个,辐射全部城区和113个乡镇中的91个,覆盖率80.5%,一至十月快递投送量2425.57万件。保税物流、专业物流、产业物流、城乡配送物流、航空物流等不断涌现和发展。三是电子支付体系建设不断改良。全市实现了空白乡镇网点全覆盖和2941个村级行政村智能支付终端全覆盖,各银行及金融机构通过建设改造ATM/POS网络,大力开展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以及第三方支付等新型电子银行业务,打通了电子商务线上和线下的支付渠道,为更多行业开展电子商务活动提供保障。

(四)产品品牌培育不断推进。一是积极实施商标战略。全市目前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6件,地区标志证明商标8件,甘肃省著名商标116件,天水市知名商标80件,国际注册商标2件。二是按照“统一标准生产、统一商标注册、统一品牌经营”的要求,积极开展农产品知名品牌建设活动,全市累计创建有效期内“三品一标”农产品116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0个、产地33个,绿色食品69个,有机食品2个。秦安县先后推出注册了“桃跑计划”、“秦妃蜜桃”等自主市场品牌,推动电商与农产品培育融合发展。

(五)培训宣传工作不断深入。一是人员培训持续开展。加强与天水师范学院、甘肃省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淘宝大学等高校的合作,成立天水市电子商务学院,构建由政府部门、社会团体、高等院校、电商龙头企业为主体的电商培训体系,面向全市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电商人员培训;各县区积极采取苏宁模式、电商示范、电商夜校等形式,对各电商服务中心及站、点工作人员、企业法人、大学生村官、复转军人、电商创业青年、网店店主、电商运营人员等开展点对点、面对面的培训。2017年,全市先后举办各类培训班83期,培训1.5万余人次。二是宣传推广持续发力。天水日报、天水在线开设专栏,及时报道全市电商发展情况;拍摄《丰收在网》微电影,宣传电商精准扶贫;开展秦州大樱桃、秦安蜜桃、花牛苹果等视频行动;邀请天水籍名人潘石屹、郭霁虹、袁丫丫分别代言天水花牛苹果、秦州大樱桃、清水青皮核桃;央视财经频道联合国内著名的30家网络直播平台同步直播清水电商扶贫·果真厉害专场,县委书记代言为果农卖苹果,引发了央视、新华社、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的持续关注,清水苹果成了“明星果”。通过大范围、宽领域的宣传推介,政府重视、企业主导、个人参与、社会支持的电商发展氛围正在逐步形成。

二、存在问题

(一)电商政策服务不够完善。一是各县区缺乏电商产业发展规划,政府相关部门联络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电商发展仍然停留在企业自由发展的阶段。二是电商统计工作基础薄弱,相关部门、行业自成体系,缺乏统一的统计制度。三是市、县区均未设立电商发展基金,发展电商的工作经费、培训经费未纳入财政预算。四是电商商户数量多、规模小,固定资产较少,缺乏银行要求的抵押物,不能取得有效担保,难以取得信贷支持。五是县区商务部门属挂牌单位,没有专门的电子商务工作管理机构,也未配备专门工作人员,引领、指导、服务电子商务发展的职能缺乏支撑。

(二)电商企业总体规模偏小。一是大多数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电商活动仅限于收集行业信息、企业产品信息,获取定单、完成线上交易的能力较弱。二是传统特色产业电商运用层次不高,基本处于“小打小闹阶段”;家电、家俱、五金、机电、建材等传统批零市场的电商化和电商平台化发展步伐缓慢,独立网店较少。三是大型电商企业、本土龙头型电商企业和电商服务型企业欠缺,电商企业的实力和影响力较弱,电子商务对商品销售的带动能力不强。四是农村电商尚处于起步阶段,档次低、规模小、竞争力弱,配套设施较差,物流配送成本较高;部分乡镇电商服务站、行政村电商网店利用率不高。五是跨境电商对税务、海关、结算等环节的对接要求较高,由于缺乏专业企业和专业人员运作,发展迟缓。全市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总体上处于初级阶段。

(三)电商专业人才比较紧缺。从政府电商管理部门到电商企业,从市、县区电商中心到乡、村电商服务站、点,电商应用型人才普遍缺乏。一些经营主体虽然开办了网店,但由于专业水平低,网店运营效果不佳;农村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由于经济实力有限,难以招聘电商专业人才;县区电商中心缺乏指导电子商务整体运营、图片制作、包装策划、创业技能、营销理念等技术要求的专业人员;市、县区主管部门缺乏与电商管理工作要求相适应的复合人才。人才的匮乏,直接影响着电子商务产业的健康发展。

(四)电商物流体系不够健全。一是物流配送止步于乡镇。农产品生产者大多分散在广大农村,交通不便,处于乡镇以下的农产品市场主体从事网络销售,物流配送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二是物流配送成本较高。因保险、防破损的需要,土特产品包装费用较大,加之物流服务费用偏高,达到网络零售价值的25%—40%,导致农产品物流成本据高不下,制约农村电商的良性发展。三是物流冷链仓储设施设备不足。农产品网络交易多为现货销售,产品鲜活,而物流过程中缺乏冷链设施设备,容易导致买卖双方遭受不必要的损失,引起交易纠纷。四是保障“双十一”等购销旺季的物流基础条件有待加强。

(五)农产品组织化程度较低。一是农产品生产经营分散。普遍存在种类单一、数量少、规模小,没有经过分选、加工、包装、策划营销等环节,缺乏精深加工,基本都是初级产品,附加值不高。二是标准体系不健全。农产品的品种类别较多,大部分没有统一生产的标准,如五谷杂粮、蔬菜、土鸡蛋、土蜂蜜、中药材、民间手工艺品等产品缺乏专业、统一的质量标准,不同批次产品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客户褒贬不一,信用度不高,竞争力不强,也不便于网络上打造天水自己的农产品品牌。三是缺乏统筹运作。天水有自己的特色资源和优势产业,如花牛苹果、秦州大樱桃、核桃、花椒、特色小吃等,但缺乏统一的标识设计、包装策划等,没有形成集群效益。

三、工作建议

(一)加强组织协调工作。一是各级党委、政府要把电子商务发展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适时召开全市电子商务工作大会,审议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重大决策,协调解决全市电子商务发展的重大问题。二是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建立工作调度、工作报告和工作考核制度,定期召开协调会或分析会,及时掌握情况,了解需求,听取意见,解决问题。三是建议利用天水商贸城现有可用设施,研究、论证、建立天水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并将其打造成部级电商示范基地。四是积极参与和推进电子商务行业标准化建设,规范电子商务秩序,保障各类主体合法权益。五是设立电子商务发展专项基金,重点向电子商务模式创新、产学研成果转化,为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中小电子商务企业融资、电子商务公共服务提供支持。六是在电子商务管理机构设置、人员编制方面予以落实。七是借鉴陇南市在电子商务发展方面总结归纳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协会引领、市场推进、金融支持、媒体助力”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

(二)拓展电商平台建设。一是继续完善和加快市、县区电子商务孵化园和乡村站、点建设,鼓励龙头企业,能人大户参与电商应用、服务平台建设。二是积极发挥市、县区电子商务中心和电商协会作用,帮助电商企业做好配套服务和孵化壮大,为名特优新尖农产品、工贸产品、文化旅游等产品加大网上推广,拓展销售渠道,降低流通成本提供支撑。三是推进建立县区、乡镇、行政村微商服务平台;探索建立线上店、线下店、微店融合打通,打造三店合一模式。四是鼓励支持商贸流通、工业、旅游、文化、农业等传统行业积极开展电子商务活动,实现传统型向电商型转型,推进电子商务与贸易流通、工业生产、金融服务等相关领域联动发展,推动网络化制造和网络化管理等新业态成长。五是充分利用“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重点鼓励知名电子商务企业在天水设立分支机构,带动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六是积极培育产品展示、信息、交易支付于一体的综合电子商务企业和集大宗商品信息、价格指导于一体的网上专业交易平台企业,推动电子商务应用示范工程。七是积极开展电子商务进商场、企业、市场、农村、社区、景区“六进”工程。八是鼓励开展跨境电商业务,大力培育和引进跨境电商企业和人才,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发展“海外仓”,增强对外贸易的实力和水平。

(三)加快构建物流网络。一是加强对物流企业的培育、扶持、引导,科学规划建设天水国际陆港等物流园区。二是加强交通运输、农业、商务、供销等部门与物流企业、电商企业在物流网络建设上的共享衔接。三是鼓励物流企业加强协作、抱团发展、互利共赢,在乡镇、行政村联合设立配送站点,构建以县城为中转、乡镇为基点、村户为终端的城乡一体化综合配送体系,有效解决电商物流配送到村“最后一公里”问题。四是结合全市果、菜、畜产业发展需要和农副产品季节性、易腐性特点,加快生鲜冷链物流建设,提高冷链物流供给能力。

(四)积极培育电商品牌。一是按照“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思路,支持农产品“地标保护”、“绿色”、“有机”、“无公害”等资质申报认证;围绕畜产品、种植产品、旅游工艺品等土特产品,挖掘深层次产品文化内涵,统一策划、包装、设计,提升产品档次品味和知名度,实现产品地域化、特色化和唯一性;围绕果品、蔬菜、畜牧、马铃薯、中药材等优势产业,积极开展标准修订和标准园创建工作,把产业技术标准明确到每个个体、每个田块,确保网销农产品质量安全;不断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共享平台。二是积极培育医疗保健、文化旅游、电子电器、雕漆玉器、机械制造等强势产品品牌,发展壮大优质知名品牌,实现生产、加工和销售产品的特色化和品牌化,促进我市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实现后发赶超。三是继续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鼓励企业注册和使用自主商标,争创“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甘肃名牌”、“甘肃著名商标”;支持“中华老字号”、“甘肃老字号”企业创新发展。

第8篇:农商行企业文化建设范文

徐州市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农业产品等优势,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在适应和引领农村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培育新动能,在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吸引农民工、大学生返乡创业,激发区域经济活力,成为全国知名的农村电子商务集聚区。

1 政策优势是徐州农村发展电子商务的保证

指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非公经济在新常态下大有作为,决心为非公经济搬山破门。国家的政策大力度倾向县域和农村电商市场。前段时间国务院1400亿支持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扶持农村电商人才、服务、物流。国办发[2015]78号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农村电子商务是转变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是精准扶贫的重要载体。

2015年8月商务部、财政部公布了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徐州市睢宁县、新沂市、丰县名列其中,中央财政将向示范县下拨项目扶持资金上千万元,用于支持发展县域农村电子商务。2016年初徐州市4个镇(街道)同时入选首批江苏省农村电子商务示范镇名单,获评的镇将在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和资金上获得省扶持。从2015年起,徐州市财政将连续三年每年安排500万元,扶持建设农村电子商务示范村,编制农村电子商务镇村通试点项目。对农村劳动者、返乡农民工、在校大学生和毕业5年内的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人员创办农村电子商务企业的,按规定享受创业担保贷款和贴息政策。

2 徐州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2.1 科学引领,成果显著

徐州市大力开展电子商务示范体系建设工作,在去年成功培育3个部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16个省级电子商务示范村、2个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园区)和3家省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的基础上,大力开展电子商务示范镇(街道)的培育工作,将睢宁县沙集镇、凌城镇,丰县大沙河镇、沛县大屯街道、敬安镇、魏庙镇,邳州市铁富镇、官湖镇,新沂市高流镇、新安街道、墨河街道,泉山区庞庄街道,铜山区马坡镇等一批电子商务发展基础好、发展后劲足的乡镇(街道)列为重点培育对象。市商务局邀请专家对各重点培育对象的申报材料进行评审后向省商务厅推荐,4个镇(街道)成功入选,进一步充实了徐州市电子商务示范体系建设,引领全市电子商务扩容提质。此次入选的4个镇和街道中,睢宁沙集镇是徐州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明星,2014年,全镇共有网商4000余家,电子商务销售额突破26亿元,被称为中国淘宝镇,2015年,全镇网店达10744家、商城1076个、电商实体企业1590家、物流企业67家,网销额突破47亿元,;丰县大沙河镇立足于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果业资源、生态旅游资源与电商产业结合,形成了以个体电商发展为基础,电子商务产业园为集聚,阿里巴巴村淘点为支撑的电子商务发展格局,目前该镇共有个体电商596家,企业电商45家,年销售收入5.8亿元。

2.2 因地制宜,模式多样

农户+网络+公司沙集模式。沙集农户借助互联网,以自制简易家具为载体,在家中直接对接市场,自主经营,构建按需生产的平等的市场主体。形成良性发展态势,并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加速了物流、设计、家具配套、金融等多业态集聚。

合作社+网络的李大楼模式。丰县盛产大沙河等优质果品。其中以李大楼为代表,目前该村共计有5家合作社。通过合作社集体运作,开展多种商业营销模式,大力开拓市场来提高销售收益,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借助优势农产品规模化发展,丰县打通了农产品上下游产业链,开发出观光、采摘等乡村游等项目。

农村传统制造业+网络的马坡镇模式。马坡镇从简单仿制到自主创新,从野生土长到拥有自主品牌,马坡网商探索出了一条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信息化融合发展的新路。

1+N新沂模式。1即主打一个明星产品新沂水蜜桃;N即全面整合花木、水产等特色产业和捆香蹄、绿豆烧酒等土特产资源。新沂市农业主导产业优势明显,随着现代农业园区的提档升级,全面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经营,水蜜桃、花木、水产等产业异军突起。依托新沂市墨河街道新段村、新沂市高流镇耀南村两个省农村电子商务示范村,带动了时集镇温墩村等一批一村一品一店先进典型。

3 日新月异的徐州农村电子商务

徐州市经过科学规划,创新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前景喜人。睢宁发展目标定位是:到2020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500亿元、带动20万人就业创业,2016年实现150亿元、带动新增就业2至3万人;创建全国农村电子商务五十强县;要整合资源,强化支持;要加强宣传引导,扩大影响;要优化机制,严格考核,切实树立鲜明的考核导向,倒逼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丰县规划2016年全县要发展5个农业产品网络销售示范村,培养农村网销创业人员1000人,建成1个县级电子商务物流中心。新沂市2016年以5+2产业平台为重点,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培育发展一批在市区乃至全国具有很高影响力的电商企业。

4 徐州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1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农村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农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以点带面发展已呈燎原之势,但是到目前为止徐州农村电商规模仍然偏低,主要有七大因素制约着农村电商快速发展:

4.1.1人才匮乏,农村电商有劲使不出。某互联网上市公司一位副总裁说:目前不少人的电商观念还停留在会上网就能开网店的原始阶段,对于电商经营环节中所需要面临的产品策划、质量标准制定、品牌包装、宣传推广以及销售、物流、售后等各个环节并没有清晰的认识。 农村电商市场逐渐向纵深发展,可现实中徐州农村电商有68%以上还停留在单打独斗层面,所以必须进行资源整合,形成合力,才能在商海竞争中脱颖而出。但合纵与连横要时机恰当,必须有高技术、专业人才加入农村电商大军中,统筹规划,发挥引导示范作用。徐州地区在网络市场开发、电脑设计和数据统计分析等方面面临巨大人才缺口。

4.1.2水平偏低,农村电商发展乏力。一是羊群效应使农村电商企业大部分处于初创阶段,规模较小,小农意识根深蒂固,资本积累处于原始状态,不懂得资本有一种不断要超出自我的量的界限的欲望。实现价值增值并回到原出发点开始下轮的循环。钱存入银行最保险,缺少创新意识。二是上行业务与下行业务不对称,农村电商普遍存在着下行业务(即消费品下乡)增长迅速、上行业务(农产品进城)增长缓慢的现象,农村电商对于解决农产品销售难的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

4.1.3电商平台建设水平不高,公共服务不完善。因为网上交易主要是减少了传统营销的中间环节,所以它对电商前期上货组织能力提出更高的挑战。收货验货网上销售发货等各个环节必须环环相扣,特别是时鲜的农产品尤为重要。但到目前为止,徐州地区农村电商线上线下合作时常断裂,容易造成意外损失,而且市、县、镇各级政府扶持发展的各种类型合作社,还处于幼生阶段,缺乏规范性、制度性约束。许多分散的农业电商创业者之间的供需信息没有整合,产地与销地之间网络卖家未能强强联合,电商的效率与成本优势难以显现。

4.1.4农村电商物流配送网络相对不健全,不能适应农村电商发展需要。徐州市以平原为主,农村人口分布特点是:集中少,分散多。交通运输近几年虽取得很大发展,但对于蓬勃发展的农村电商来说,还相对滞后,农村电商的物流配送基本上只能覆盖到县一级地区。农民生产的产品,无法快捷地经过物流送到客户手中。所以想要大力开拓农村电子商务市场,就必然要解决物流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4.1.5农业产业化和标准化程度低,缺乏具有前瞻性的、有效的产品规划,制约农村电商做大做强。农民单家独户的分散经营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表现在:一是对农业产业化认识不高,如土地流转机制与规模经营的矛盾。二是产业化率不高,农产品加工率低。三是大型的龙头企业数量较少,产业链条短,还不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四是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没有实现精加工和多次增值。

4.1.6融资渠道不畅,创业风险投资体系尚未建立。农村电子商务现在仍处在发展初期,电商数量较少、资产规模偏小,商业银行信贷和政策性金融对初创期农村电商信贷融资支持有限。政府扶持机制不健全、不规范,且扶持标准、扶持程度、扶持水平持续性和稳定性较差。三农银行创新的金融产品特别在重点涉农、中小微电商企业提供信贷产品和相关金融服务方面缺少积极主动性。

4.1.7农村文化建设发展滞后。徐州农民通过辛勤劳动富裕起来,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由于各级政府特别是村、镇级部分领导过度追求经济发展,忽视或不重视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像睢宁县搞了舞动乡村活动,但农民居住分散,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广大群众精神生活没有得到与富裕生活相匹配的满足。鲍伯丰的《农村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提出:文化与经济是密切结合的,文化是生产力的重要要素。

4.2 对症下药,发展更上层楼

要破解制约发展的因素,就要在统筹规划、精准扶贫、示范带动、舞动乡村等方面突破,在标准体系、服务体系、文化建设上进行创新:

4.2.1加强电商人才培养,培育农村电商主体。应该由政府牵头,搭建一个集各类涉农专家、电脑人才、数学类、金融类专家等汇聚的平台上,从入门开始,进行综合的培训。与高校建立人才对接机制。通过各地区农村电商的用人标准,在校生利用寒暑假、周末时间针对性地参加实习,提高实践能力。其次,提高待遇,以防人才流失。最后,强化技能培训。随着农村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农村电商所需人才结构也会发生变化,要求政府也要与时俱进,随时调整培训内容等。

4.2.2创新发展。技术创新是一个技术的、工艺的和商业化的全过程,其导致新产品的市场实现和新技术工艺与装备的商业化应用。第一,发展农村电商,必须借助县级以上政府的公信力;第二,农产品要卖得更高更远,必须实现专业的品牌化;第三,农产品品质体现,必须借助地域特色找出差异化完善适应农村电商发展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逐步提高农产品品牌竞争力。推动小户、散户向大户迈进,晋升龙头企业。做好企业和市场、企业和农户的连接,加快推进农产品产业化经营,提高产业聚集,形成规模效应。为农业企业创造良好形象,提高农业企业知名度,打造区域品牌,不断增强农产品品牌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4.2.3大力建设物流配送工程。汇集产品、仓储、销售和运输等信息资源,综合分析各环节作用,大力推进物流配送的社会化、组织化和信息化水平。支持重点电子商务企业建设物流中心,形成与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建立电子商务产业园,建立集传统交易、电子交易、展览展示、贸易促进、咨询互动与人才服务于一体的贸易平台。打造电子商务产业生态圈,吸引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生产制造、技术服务等企业进驻电子商务产业园,形成线上线下联动发展。形成服务业电子商务中心、农产品电子商务中心等核心机构,建立一站式批发、销售平台,形成专业市场集聚效应。

4.2.4加强标准化体系和溯源体系建设,规范农村电商市场秩序。首先要完善农村电子商务标准,逐步提高农产品标准化水平。应提高农村电子商务信息、信用服务、网上交易、电子支付、物流配送、收购服务、纠纷处理等服务的规范水平。建立规范完整的农产品标准体系,重点制定完善一批适应电子商务发展需要的农产品分等、分级、包装标准,通过市场化手段,逐步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并强化农产品监测体系建设,加大监测力度和覆盖面。防止拿来主义到专利风波重演,鼓励电商在研发上进行资金、知识、技术、人才储备,并提高支出利用率。

4.2.5创新金融体系,加强对农村电商的资金扶持。网上支付、手机支付等现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付款方式。银行机构要大力拓展银行卡帮助农户取款、贷款服务广度和深度。推动精准扶贫对象的小额贷款。充实金融信用信息数据库接入机构,降低金融服务对象征信成本。

第9篇:农商行企业文化建设范文

一、加快农村流通网络建设,拉动农村消费

(一)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积极扩大“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覆盖面,在确保行政村农家店全覆盖的前提下,农家店向边远山区自然村延伸,2009年建设改造连锁农家店30个。加强实施企业商品配送能力建设,增加统一配送的商品品种,继续对配送车辆购置费实行补贴,使消费品农家店的商品配送比率提高到50%以上。推进乡镇和村级直营店建设,对新建直营店继续增加一倍的补贴资金,承办企业年度直营店的建设比列提高到10%。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网络与邮政、电信、医药等网络的结合,扩大经营范围,提高农家店综合服务功能。实施企业要增加简包装、低成本、质量好的符合农民消费特点的商品供给,切实扩大农村消费。

(二)深入实施“双百”市场工程。对已确定为“双百”市场工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进一步加强冷藏保鲜、垃圾处理、质量安全可追溯、检验检测、物流配送等设施建设,提高鲜活农产品进入冷链系统的比重。2009年通过新建和改造,力争建成2-3个“双百”市场工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培育升级5-10家农产品流通企业,在每个区县建设一个公益性农产品冷链配送系统,提高流通效率,保证农产品质量和安全。各区县要给予“双百”市场工程建设资金支持。

(三)认真做好家电下乡推广工作。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强化监管,切实把家电下乡工作抓实抓好。加大对有关家电下乡政策的宣传力度,组织商务部门和中标企业采取各种方式,广泛宣传政策,及时重要信息和公告,使家电下乡政策家喻户晓。进一步建立完善家电下乡销售网络,使全市备案网点达到100个以上。加大组织协调力度,确保下乡家电产品质量安全。加强售后服务,严厉打击借家电下乡名义销售假冒伪劣产品行为。

(四)实施“集贸市场改造”工程。加大对区县及乡镇集贸市场以路为市、占道经营、无序建设、硬件设施“脏、乱、差”现状的治理力度,使集贸市场成为农民自产农产品聚集的销售中心、信息中心、城乡商品交易中心和城市集体单位、餐饮行业、超市等的采购中心。2009年在每个区县选择一个集贸市场对硬件设施进行改造升级试点,力争到2012年全市80%的集贸市场完成传统集贸市场的升级改造。

(五)积极推进“县超工程”。全面提升县城商业零售业的整体水平,力争3年内在每个区县重点培育一家中型超市、一个家电连锁配送企业,做大做强县域零售业。2009年有1-2个区县列入全省30个县“县超工程”试点。

(六)开展“农超对接”,建立农产品直采基地。发展新型农产品销售服务业态,建立农产品直接采购基地,培育“农超对接”龙头企业,保证农产品质量和安全。大力支持城市大中型连锁超市建立蛋、奶、肉、果、菜、小杂粮、土特产等农产品直接采购基地,建设鲜活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全过程的冷链系统及物流配送中心。发展产前订单农业,促进“农超对接”基地品牌化经营,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

(七)完善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系。继续推进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向乡镇、行政村延伸,重点培育大型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企业,加强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控和监管,促进市场竞争,降低流通成本,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引导和鼓励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企业为农民提供技术、农机具租赁等多样化服务。

(八)实施“农产品出口基地工程”建设。根据国际市场需求和我市农业优势,因地制宜培育壮大一批农产品出口商品基地和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加强基地和企业联合,重点扶持建设苹果(商品果及榨汁原料果)、红提(红葡萄酒)、核桃等农产品出口商品基地。

二、增强社区服务功能,扩大城市消费

(九)进一步完善城市社区便民服务设施。大力推广“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的“双进工程”,积极创建省、市社区商业示范区。推进家政服务网络建设,鼓励大中型服务企业建设家政服务网络中心,整合资源,培育重点示范服务企业,提供安全便利的家政服务。支持社区菜市场进行标准化改造,通过改造经营设施、储藏设施、检测设施和废弃物处理设施等,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全市每年选择5个社区菜市场,用3年时间进行标准化改造。以主食加工配送中心和早餐网点建设为重点,2009年在区开展以早餐为主的主食加工配送中心建设试点工作,倡导大中型餐饮企业开办早餐供应。重点支持试点企业加强食品安全检测、冷链与配送等系统建设。

(十)促进城市耐用品消费升级换代。正确处理扩大消费与可持续消费的关系,引导社会形成科学消费、循环消费的模式。从2009年起实施再生资源流通网络建设工程,力争用3年时间,培育1-2个再生资源回收龙头企业。在城市社区建立旧货收购点和慈善捐助站,对印台区旧货交易市场进行规范改造,满足低收入家庭消费需求。鼓励生产和零售企业开展“收旧售新”、“以旧换新”业务,带动新产品销售和资源节约。

(十一)积极促进汽车消费。贯彻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促进汽车消费稳定增长。支持二手车交易市场建设,完善二手车信息平台,加大对汽车报废更新的资金扶持,提高补贴标准,增加补贴范围,加快淘汰“黄标车”,促进汽车更新换代。对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升级改造给予必要的支持,提高回收拆解技术水平。2009年将我市报废汽车回收企业纳入全省实施技术改造项目试点企业。

三、提高市场调控能力,维护市场稳定

(十二)健全居民生活必需品储备机制。各区县要尽快建立生活必需品储备,加快完善成品粮储备体系,按照省政府规定的“面粉5天、大米10天、食油60天的日消费量”的要求,建立应急储备;市商务局要加快落实200吨肉类储备规模,确保储备数量真实、质量合格;加快储备冷库的建设进度,探索建立商业代储制度,引导和鼓励企业保持适当库存水平。

(十三)切实增强市场应急调控能力。完善城乡市场信息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场监测,强化对粮、油、肉、禽、蛋、奶、蔬菜等重要生活必需商品的动态监测及预测预警,提高预测预警水平,增强调控的预见性。继续完善产销衔接、跨区调运、储备投放等机制,增强应急保供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四、促进流通企业发展,降低消费成本

(十四)培育大中型流通企业。通过股权置换、资产转让等方式,支持流通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尽快在我市形成1-2家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中型流通企业。支持流通企业加快创立自主品牌,发展销售和物流网络。鼓励流通企业发展连锁经营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和销售价格,让利于消费者,促进居民消费。

(十五)支持中小商贸企业发展。扶持和促进中小商贸企业发展,充分发挥其便利消费、稳定市场的作用。创新金融机构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大对符合条件的中小商贸企业融资支持力度。金融机构要根据商贸流通企业特点,制定差别化的授信条件,创新担保方式,通过动产、应收账款、仓单质押等方式,解决中小商贸企业贷款抵押问题。金融机构和各级财政要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商贸企业发展。

(十六)实行商业与工业用电、用水同价政策。尽快落实对列入国家鼓励类的商业用电与工业用电同价政策,在2009年内对列入国家鼓励类的商业用水与工业用水实行同价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五、发展新型消费模式,促进消费升级

(十七)积极培育和发展新的消费热点。加强对市场消费热点的变化分析,及时市场供求信息,引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开发适销对路商品,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拓展电子信息产品、通信产品、教育培训、家政服务、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旅游等消费市场。引领人们树立个性化、时尚化、品牌化消费理念,培育和发展定制类消费市场。继续开展“名品进名店”、“品牌产品下乡”等活动;实施“陕菜品牌创新工程”,大力培育餐饮业消费热点,积极创建陕菜品牌店、示范店,满足居民和旅游者对陕菜的消费需求;推动特色商业街建设,扶持“老字号”的创新发展;配合安居工程建设,培育家具、家电、家纺、家饰等消费市场。

(十八)大力发展会展经济,促进节假日消费。大力培育发展我市会展消费,继续办好牡丹节、樱桃节、核桃节、苹果节等特色促销展会,形成会展、旅游、商贸、文化业有机互动,提升住宿、餐饮、交通、通信等领域消费水平。组织我市零售和服务企业积极参加全省购物节、消费月等促销活动。餐饮企业要不断创新经营模式,为消费者提供不同档次、方便实惠的商务宴、聚餐宴、婚庆宴、元旦宴、年夜饭,丰富节日餐桌,扩大餐饮消费。

(十九)推动商务领域银行卡受理市场建设。加强银商合作,完善对银行卡刷卡的配套支持政策,采取银行安排专项资金和各级财政扶持的方式,引导经营者采用银行卡结算,方便刷卡消费,提高银行卡受理商户普及率。到2010年底,实现全市重点商业区、商业街区全部可以受理银行卡,所有AAA级以上旅游景区周边旅游商品购物区的服务网点要安装POS机,连锁店、超级市场、购物中心、知名“老字号”、重点批发市场年销售额超过100万元的商户受理银行卡达到80%以上。

(二十)大力发展信用销售。积极推动国内贸易信用保险业务发展,促进和规范商业信用服务的发展,支持建立信用风险分担机制,有效防范信用风险,促进信用销售发展,缓解企业资金周转压力。积极参加陕西省商务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建立流通企业信用档案,完善商务领域信用评价和监管体系,为社会公众提供更直接、可靠的商务信用信息服务。

六、切实改善市场环境,促进安全消费

(二十一)狠抓流通企业食品安全。建立和完善流通领域市场信息系统和监管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对流通企业食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加快“放心肉”监管体系建设,严厉打击私屠滥宰行为,加强对定点屠宰企业无害化处理的监控,建立肉品质量信息可追溯体系。从2009年起,用5年时间实施“放心肉”工程。加快中小型屠宰企业升级改造步伐,支持大中型肉类加工企业向养殖环节和肉品连锁经营环节延伸,延长其产业链,稳定肉品供应渠道,扩大市场占有率,确保消费安全。

(二十二)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打破地区封锁,维护公平竞争,保障商品自由流通。规范零售企业经营行为,严格执行商务部、发展改革委、公安部、税务总局、工商总局制定的《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管理办法》,推广商品购销合同示范文本,取消对供应商的不合理收费。引导零售企业规范促销行为,进一步落实明码标价制度,提高经营者依法自觉标价、诚实标价的意识,维护公平有序的消费环境。创造条件,积极组建我市规范市场秩序执法支队和区县执法大队,争取列入商务部试点城市。

相关热门标签